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音樂劇的結構

音樂劇的結構

發布時間:2021-01-05 15:09:58

㈠ 【高分懸賞】請幫忙翻譯成中文,不要用機器翻的,謝謝!

由Benjamin紐詹特
發布日期: 2007年12月9日
這一年,是一個年輕人,一個角落戰區世界轉向音樂劇的成績與Indie Rock風格-搖滾音樂刻意避免了傳統流行松結構,普及主題和順利生產的古典電台票價。 "血腥血腥安德魯傑克遜, "書面和導演徐家木材,用音樂和歌詞,由邁克爾弗里德曼,用途稍有馬虎購買吉他riffs和原材料, punkish歌唱轉達壓迫者的心態邊境民粹主義者創立了民主黨和放血了印度人。 "車隊的男子, "隨書由張宇人史密斯和音樂Kahane表示加布里埃爾(將履行在"血腥血腥" ) ,到了夏季,作為工作的進展,在威廉姆斯敦戲劇節上,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在那裡, "血腥血腥" ,是購物工作去年,並講述了先知穆罕默德,通過低價競標-鄉村歌曲風格相似粗糙刃歌謠瑞安亞當斯。與此同時, "愛殺" ,提請對死撐邊緣的情緒,以重溫血腥內布拉斯加州的著名夫婦描繪在電影" 破島" ;其圖書和音樂都是由凱爾加洛 ,木材的一段時間寫作夥伴。
有人可能會承擔爸爸,他們都是擊中音樂劇改編的1891年德國發揮"春覺醒" ,其中的特點,有時朋克味的音樂由歌手兼作曲家鄧肯酋長。但木開始工作,對"血腥血腥"之前小康百老匯首演的"春覺醒" ,他為什麼要和他的戲劇同行選擇工作與Indie Rock風格?可能是因為成語的技術抽搐和特色借給他們的製作感覺的偏心率,以及可愛的業余,素質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陌生的百老匯。
至於獨立音樂家,他們經常引以為傲,自己對他們的厭惡,以戲劇過剩。但也有少數的品種試行百老匯元素,今年概括性的表演,講故事和古典樂器。歌手蘇福建史蒂文斯的視聽套房約布魯克林-皇後區高速公路, " bqe , "基本上是一個音樂劇作品,但它忽略了音樂的公約。它聚集了民俗色彩的歌曲,電影,管弦樂團和舞蹈-編舞呼啦- 關鍵熊,要具體。

㈡ 歌劇的分曲結構

歌劇的分曲結構是屬於很自由的,與音樂劇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一般都有五個結構,它在保證分曲自身結構完整的基礎上追求各個「分曲」的有機連接.

㈢ 歌劇的概念,題材,對白,結構

歌劇是由文字、音樂、肢體語言、空間和燈光組成的總體藝術品。自其誕生之日起,歌劇就始終是極富現實性的當代劇,而且,歌劇一直充當著探尋靈魂深處的使命,甚至早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精神分析學說。歌劇要求每個人直面自身的願望、夢想或者噩夢,因為只有在那個一切似乎都已不再真實的領域,人類才能第一次感性地認知個人行為的原動力。1600年,學術界成員重新振興了古典戲劇,由此曲折、偶然地發現(或者說創造)了歌劇。歌劇應該憑借後代對古典主義的新認識將哲學、文學和音樂融會到同一平台。克勞迪奧•蒙泰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完成了第一部歌劇,第一座面向公眾的歌劇院落成,並帶來可觀的商業成就;以閹人歌手、英雄和諸神為代表的巴洛克歌劇代表了歌劇的下一個輝煌時代,在英國則有喬治•弗雷德里希•亨德爾(George Friedrich Ha..ndel)的義大利式歌劇。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大歌劇對當時盛行的所有風格進行了革命性的改變,他是400年歌劇史的中心人物。雖然在今天的舞台上已很難見到克利斯托夫•維利巴爾德•格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作品(《俄耳甫斯與歐律狄克》除外),但他依舊是歌劇史上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因為是他創造了有個性的、獨特的作品,從他開始,歌劇不再是成批的產品。路德維希•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只創作了一部歌劇。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和約瑟夫•海頓(Josepf Haydn)相似,缺少為他們提供藍本的優秀台本作家。19世紀的第一個30年裡,即工業時代的起步期,大歌劇成為極受公眾歡迎的藝術形式。溫琴佐•貝利尼(Vincenzo Bellini)和加埃塔尼•多尼采蒂(Gaetano Donizetti)時代,「美聲」(Belcanto),即「美妙的歌唱」達到巔峰。焦阿基諾•安東尼奧•羅西尼(Gioacchino Antonio Rossini)在享受了早年的輝煌一時後,便厭倦了創作。加斯帕羅•斯蓬蒂尼(Gaspare Sp-ontini)將大象領上舞台。賈科莫•邁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的名字到今天已鮮為人知。雅克•奧芬巴赫(Jacques Offenbach)創作了激烈的音樂社會諷刺劇。理查德•瓦格納(Richard Wagner)凌駕於眾人之上,給後人留下了音樂劇這樣難於理解的遺產。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譜寫了所謂的「胡姆塔塔音樂」(Humtata-Musik),成就了莎士比亞戲劇風格的歌劇。類似的作品還有《卡門》、《鮑里斯•戈杜諾夫》、《被出賣的新嫁娘》;隨後,民族歌劇誕生了:法蘭西歌劇、義大利歌劇、俄羅斯歌劇、英格蘭歌劇或德意志歌劇。樂評界有人認為,賈科莫•普西尼(Giacomo Puccini)首創了電影戲劇。萊奧什•亞納切克(Leos Janacek)將大戲劇舞台搬到了伏爾加河邊的村莊。理查德•斯特勞斯(Richard Strauss)以在菜單上譜曲聞名,他可謂是最後一位古典作家。音樂戲劇從此成為永久的實驗品。哪怕是現代的經典作品,如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的《沃采克》和《露露》,直至今日依然在與輝煌、永恆的歷史抗衡。盡管如此,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與庫爾特•魏爾(Kurt Weill)的《三毛錢歌劇》依舊被無可救葯地貼上了「舊時代劇」的標簽——這多麼不公正啊!亨策(Henze)、諾諾(Nono)、里姆(Rihm)、拉亨曼(Lachenmann)、萊曼(Reimann)、特洛揚(Trojahn)、霍爾茨斯基(Ho..lzsky)等一大批當代歌劇作曲家的作品,也許有幸在首演後仍能出現在舞台上,但無論怎樣,它們都宣告著歌劇的永恆生命力。究竟是否存在歌劇史?如果存在,也不可能是一般意義的數據資料的堆砌;因為歌劇是一個散發著迷人魅力、活生生的有機體,人們越是固執地宣判它的死亡,它的生命力就越強。

㈣ 音樂劇和歌劇在題材選擇、音樂結構、音樂風格、聲音表現、舞美裝置和舞蹈作用方面有哪些區別

音樂劇誕生於本世紀初的歐美大陸,融合了各個藝術門類的特點,將音樂、舞蹈、話劇道白的特殊魅力緊密結合起來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人物感情,從而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其中,音樂源於地道的美國黑人的爵士音樂,舞蹈綜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開了音樂劇時代到來,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當時家喻戶曉,流傳全球。從此後音樂劇以它特有的魅力,隨著各國的經濟發展而迅速、不斷地繁榮,直到今天。
今天的音樂劇主要包含了三個元素:
1.歌、舞、道白發揮到極至的綜合性表演。
2.豪華,場面氣派的舞檯布景大製作。
3.娛樂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現代藝術水準。
音樂劇在表現手段上可分為音樂戲劇、舞蹈音樂劇和歌劇式音樂劇三種。
音樂戲劇的情節多以小說或戲劇改編,劇中人物時以道白交待情節,在人物內心感受情激盪,戲劇矛盾尖銳時,即以歌曲式音樂及輕快優美的舞蹈語言。如《音樂之聲》和《窈窕淑女》。而舞蹈音樂劇中,舞蹈較多用舞蹈的表現力與震撼力來展示情節塑人物,像《西區故事》、《貓》等,歌劇式音樂劇,聲樂要求較高,全劇歌唱是重點,有的甚至沒有對白,象《悲慘世界》和《歌劇院的幽靈》。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歌劇中的聲樂部分包括獨唱、重唱與合唱,歌詞就是劇中人物的台詞(根據樣式不同,也可有說白);器樂部分通常在全劇開幕時有序曲或前奏曲,早期歌劇還間有獻詞性質的序幕(包括聲樂在內)。在每一幕中,器樂除作為歌唱的伴奏外,還起聯接的作用。幕與幕之間常用間奏曲連接,或每幕有自己的前奏曲。在戲劇進展中,還可以插入舞蹈。歌劇的音樂結構可以由相對獨立的音樂片斷連接而成,也可以是連續不斷發展的統一結構。

歌劇中重要的聲樂樣式有朗誦調、詠嘆調、小詠嘆調、詠敘調、重唱、合唱等;其體裁樣式有正歌劇、喜歌劇、大歌劇、小歌劇、輕歌劇、音樂喜劇、室內歌劇、配樂劇等。

----------
音樂劇較活潑
歌劇較嚴肅

音樂劇以劇為主

歌劇以歌為主

㈤ 音樂劇的特色結構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lyrics)、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libretto)。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與歌劇比較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與歌舞片關系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㈥ 音樂劇《貓》某一部分的音樂結構,《貓》和其它歌劇的唱法上有什麼不同

唱法有很大不同點,歌劇只用一種唱腔,即美聲唱法。而《貓》劇里融合多種唱法,流行、爵士、美聲等。

㈦ 藝術分類最基本的6種方法分別是什麼

1、以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時間藝術、空間藝術內和時空藝術。

2、以對作品的感知容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

3、以藝術作品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方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再現藝術、表現藝術和再現表現藝術。

4、以藝術作品的物化形式為依據,可以將藝術分為動態藝術和靜態藝術。

5、以藝術形態的物質存在方式與審美意識物態化的內容特徵作為根本的依據,可將藝術分為五大類別:即造型藝術、實用藝術、表情藝術、語言藝術(文學)、綜合藝術。



(7)音樂劇的結構擴展閱讀:

藝術形象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藝術家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正如鄭板橋畫竹子,他觀察、體驗竹子的形象始於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藝術構思孕育了胸中之竹,而磨硯展紙倏作變相最後完成了「手中之竹」,可見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終伴隨了畫竹的全過程。

藝術家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從不脫離生動具體的形象,其創造的成果藝術品,更須展現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並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每一個欣賞者。因此,藝術欣賞的過程也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情來引發對作品中情境、意境的體味。

㈧ 幾個關於音樂劇《天鵝湖》的問題

柴科夫斯基,舞劇《天鵝湖》

四幕芭蕾舞劇,作品作於1876年。故事取材於俄羅斯古老的童話,由別吉切夫和蓋里采爾編劇,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由於原編導在創作上的平庸以及樂隊指揮缺乏經驗,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敗。 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獲得了驚人的成功,從此成為世界芭蕾舞的經典名著。

《天鵝湖》 至今仍是舞蹈家們所遵循的楷模, 同時也是一部現實主義舞劇的典範。 劇情大致是: 被魔法師羅德伯特變成天鵝的奧傑塔公主,在湖邊與王子齊格弗里德相遇,傾訴自己的不幸,告訴他:只有忠誠的愛情才能使她擺脫魔法師的統治,王子發誓永遠愛她。在為王子挑選新娘的舞會上,魔法師化成武士,以外貌與奧傑塔相似的女兒奧吉莉雅欺騙了王子。王子發覺受騙,激動地奔向湖岸,在奧傑塔和群天鵝的幫助和鼓舞下,戰勝了魔法師。天鵝們都恢復了人形,奧傑塔和王子終於結合在一起。

《天鵝湖》的音樂象一首首具有浪漫色彩的抒情詩篇,每一場的音樂都極出色地完成了對場景的抒寫和對戲劇矛盾的推動以及對各個角色性格和內心的刻劃,具有深刻的交響性。這些充滿詩情畫意和戲劇力量,並有高度交響性發展原則的舞劇音樂,是作者對芭蕾音樂進行重大改革的結果,從而成為舞劇發展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其中許多音樂都是流芳百世佳作,這里只能選擇其中著名的幾首加以介紹。

舞劇的序曲一開始,雙簧管吹出了柔和的曲調引出故事的線索,這是天鵝主題的變體,它概略地勾劃了被邪術變為天鵝的姑娘那動人而凄慘的圖景 (片段1)。 全曲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是第一幕結束時的音樂。這一幕是慶祝王子成年禮的盛大舞會,音樂主要由各種華麗明朗和熱情奔放的舞曲組成。在第一幕結束時,夜空出現一群天鵝,這是樂曲第一次出現天鵝的主題,它充滿了溫柔的美和傷感,在豎琴和提琴顫音的伴隨下,由雙簧管和弦樂先後奏出(片段2)。 《匈牙利舞》,即是匈牙利民間的《查爾達什舞》。音樂的前半段舒緩而傷感,如舞蹈前的准備(片段 3),音樂後半段節奏強烈,顯示出舞蹈者的粗獷,是一首狂熱的舞曲(片段4)。 《西班牙舞》,音樂富有濃厚的西班牙民族風味,西班牙響板的伴奏色彩明亮,更加重了音樂的民族特色。音樂前半部分熱情奔放,氣氛熱烈(片段5),後半部分則充滿了歌唱性和旋律性(片段6)。《那波里舞曲》是一首十分著名的義大利風格的舞曲,整個舞曲以小號為主奏,音樂活潑,前半段平穩, 後半段則節奏越來越快,氣氛越來越熱烈, 是一首塔蘭泰拉風俗舞曲(片段7)。《四小天鵝舞》也是該舞劇中最受人們歡迎的舞曲之一,音樂輕松活潑,節奏干凈利落,描繪出了小天鵝在湖畔嬉遊的情景,質朴動人而又富於田園般的詩意(片段 8)。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
kovsky,1840-1893), 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所以樂曲中呈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他慣於採用起伏的相對主題,利用音樂形象來表現生活中各種心理和感情狀態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貫穿著他全部的創作活動,他主張音樂的美,是建立在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優美,通俗易懂而著稱,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透過他的藝術珍品,人們不難發現他不僅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而且是一位擅長以音樂描繪心理活動的大師,探索著人生的奧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極其優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和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

作品 :f小調第四交響曲《命運》
e小調第五交響曲
b小調第六交響曲《悲愴》
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812序曲
義大利隨想曲
弦樂小夜曲
舞劇《天鵝湖》
舞劇《胡桃夾子》
舞劇《睡美人》
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
歌劇《黑桃皇後》
《羅密歐與朱麗葉》
旋琴套曲《四季》
旋律
憂郁小夜曲
如歌的行板

什麼叫舞劇

一、舞劇者,謂之以舞蹈演故事也
談舞劇的結構模式,不能不首先界定什麼是舞劇?關於舞劇的定義很多,或繁或簡,或復或單,通常都取「舞蹈戲劇」的視角。也就是說,定義舞劇者亦有一個模式化的表述方式,即「舞劇是以舞蹈為主要表現手段……的一種戲劇形式」。對於這個模式化的表述,我中間用了省略號,定義者們用來填補省略號的文字,一是強調表現手段中音樂、舞美、燈光乃至歌唱、服裝、音響的綜合性,二是強調戲劇形式中的舞蹈要塑造人物、刻畫性格、抒發情感、推進情節等等。我曾經不用「舞蹈戲劇」而取「戲劇性舞蹈」的視角來定義舞劇,認為「舞劇是按戲劇形式來展開的……一種舞蹈體裁」。中間的省略號要填寫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確認舞劇主要是一種舞蹈體裁而非一種戲劇形式,決定舞劇形式的不是一般的戲劇結構規律而是特殊的舞蹈敘事規律。因為事實上,即便是曹其敬、陳薪伊這類導了歌劇導話劇、導了京昆導地方戲的全能導演,也不可能有效地編導舞劇;舞劇編導只能是深諳舞蹈敘事之道的舞蹈家,盡管有時也會和文學編劇、影視導演合作。但我們注意到,由中央芭蕾舞團演出的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作為一部比較優秀的舞劇,其總導演卻是著名影視導演張藝謀。其實,張藝謀在此劇中最重要的作用有二:一是他結構了一個很適合用舞蹈來敘事的舞台劇故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是「故事裡有京劇」;二是他擅長在整體的視覺圖像中營造強烈的情感氛圍,舞台場景的象徵性運用(不是象徵性的舞台場景)有效地參與了整體動態形象的設計。面對中國當代舞劇創作的全部豐富性,我認為對舞劇的定義宜簡不宜繁,宜單不宜復。因為定義語言的簡單恰恰為定義對象的繁復留出了足夠的空間,還因為對藝術形式或體裁的定義不是藝術理論的自我滿足而是對藝術實踐的有效啟迪和積極推進。為此,我認為不妨仿照王國維「戲曲者,謂之以歌舞演故事也」的定義戲曲的辦法,將「舞劇」定義為:舞劇者,謂之以舞蹈演故事也。

二、「雙人舞」是舞劇敘事的主要手段
如果以芭蕾為坐標來談舞劇藝術,我們必須說嚴格意義上的舞劇是外來的藝術。芭蕾史的發端以1581年《皇後喜劇芭蕾》的問世為標志,但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那是一部戲劇結構鬆散、人物關系亦鬆散的「舞蹈詩」而不是「舞劇」。200年後的1786年,芭蕾革新家諾維爾的學生多貝瓦爾實踐了老師的主張,創作了第一部戲劇性的芭蕾《關不住的女兒》(又譯為《無益的謹慎》),使芭蕾編導從對構圖幾何學的研究(為了設計舞蹈場面和實施舞台調度)轉向了對啞劇「舞蹈化」的研究。在此後的100年時間內,先是由《吉賽爾》完善了芭蕾的足尖舞技術,然後是由《天鵝湖》確認了芭蕾的雙人舞程式。在《天鵝湖》問世後的又一個百餘年的進程中,「雙人舞」不再是男、女首席舞者的技巧炫耀,更成為舞劇敘事的主要手段;在許多優秀的舞劇中,「雙人舞」甚至成為舞劇結構的骨架以至於被人們認為是舞劇藝術不可或缺的形式特徵。作為芭蕾藝術的表演程式,「雙人舞」有兩個基本的規定:一、「雙人舞」指的是舞劇角色中男、女首席舞者的合舞;二、「雙人舞」由Adage、Variation和Coda三部分構成,其中Variation是男、女首席舞者分別展示個人演技,而Adage與Coda則是合舞者慢板起、快板落的表演節奏對比。認識「雙人舞」是舞劇敘事的主要手段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舞劇藝術這一重要的形式特徵會決定舞劇結構對人物的取捨和對題材的剪裁。當中央芭蕾舞團與張藝謀共商將蘇童的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為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之時,一位不知詳情的舞劇研究專家投書文化主管部門,認為這種題材不宜由舞劇、特別是不宜由芭蕾舞劇來表現。我理解他是從舞劇形式特徵和藝術規律的視角來考慮這一問題的——他不能忍受由擁有成群妻妾的老爺來當男首席,他當然更不能理解那成群妻妾中誰是「女首席」,會有怎樣的「雙人舞」。已經立在舞台上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確定的「女首席」是老爺最後娶進大院的三姨太,而與三姨太相對立的「男首席」不是老爺,而是三姨太未進門前的戀人——戲班武生。由於確定了男、女首席,舞劇敘事就主要圍繞著兩個人的「雙人舞」來展開:三姨太上轎出嫁之時憶及戲班武生的「純情雙人舞」,嫁到大院後觀看戲班堂會時的「傳情雙人舞」,避開家人與戲班武生約會的「偷情雙人舞」,直至最後被老爺命人仗殺的「殉情雙人舞」……實際上,《妻妾成群》改編成舞劇之所以能夠成立,主要不是如張藝謀所說「故事有京劇」,而是故事裡的京劇人物與某一妻妾構成了「雙人舞」。「雙人舞」作為舞劇藝術的形式特徵不僅是舞劇敘事的主要手段而且可能成為舞劇情節的結構骨架。

三、以「女首席」為中心結構舞劇的人物關系
一部「以舞蹈演故事」的舞劇,不應該沒有「雙人舞」,但也不能僅有「雙人舞」。這個意思其實是說,舞劇人物一般都不會局限於男、女首席舞者,西方經典芭蕾的主要人物通常在4人左右;因此,上一世紀50年代在我國培訓舞劇編導並指導編導班學生創演舞劇《魚美人》的俄國專家古雪夫認為,一部舞劇的主要人物以不超過4人為宜。為什麼在談到舞劇創作的時候會格外關注人物的數量?聯想到我國著名舞劇編導大師舒巧在結構舞劇時先把背景、事件拋開而只需拎出人物的說法,可以理解為結構舞劇首先是結構好舞劇的人物關系。盡管在大多數情況下舞劇的人物不會只限於設置男、女首席舞者,但男、女首席舞者既名之曰「首席」,就說明他們在整個舞劇人物關系中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女首席」,由於在芭蕾藝術數百年的發展中一直居於主導地位,更是成為結構舞劇人物關系的中心。以「女首席」為中心結構舞劇的人物關系,是中外舞劇史上絕大多數作品呈現出的一個基本事實。《關不住的女兒》以女兒莉莎為中心,結構出莉莎的戀人——男首席柯樂斯;而莉莎之母的存在,是為了結構出莉莎婚姻的障礙——因為母親要將女兒嫁給葡萄園主湯姆斯的傻兒子亞倫。同樣,《吉賽爾》以村姑吉賽爾為中心,結構出吉賽爾一見傾心的伯爵阿爾伯特;守林人希萊里昂作為吉賽爾男友的存在,只是為了強化吉賽爾對男首席阿爾伯特不渝的戀情。以至於吉賽爾成為鬼魂後,還要結構出鬼王,以此作為吉賽爾傾心阿爾伯特並救助阿爾伯特的障礙。舉世聞名的《天鵝湖》更是如此,白天鵝奧傑塔作為女首席,一方面結構出要通過愛情使她還原為人的男首席齊格弗里德王子,一方面結構出要毀壞她的愛情從而永遠將其囚禁在天鵝湖中的魔王羅德巴爾特;舞劇為了使「雙人舞」這一舞劇敘事的主要手段得以充分發揮,甚至還結構出了與白天鵝奧傑塔「同形」的黑天鵝奧傑麗婭,而奧傑麗婭作為魔王的女兒正是用來起到動搖王子的愛情從而使奧傑塔永遠沉淪在天鵝湖中的作用。上述三部在芭蕾史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盡管在人物關系中有所差異,但以「女首席」為中心來結構舞劇的人物關系、以女首席和男首席(基本上與女首席構成戀人關系)的雙人舞作為舞劇敘事的主要手段卻是相同的。

四、人物關系的類型化與舞劇結構的模式化
我們以上的敘述描繪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舞劇作為以舞蹈演出的故事主要是一對戀人之戀情發生和發展的故事。無論戀情的結局是美滿的還是悲劇的,過程總是有所障礙有所曲折,這障礙和曲折便構成了舞劇的戲劇沖突、戲劇情節和戲劇結構。也就是說,以「雙人舞」作為舞劇敘事主要手段的舞劇藝術特徵,決定了舞劇創作以「女首席」為中心來結構舞劇的人物關系,並進一步決定了舞劇敘事的基本沖突、基本情節和基本結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舞劇創作中存在的人物關系類型化和舞劇結構模式化的傾向。在我看來,舞劇結構的模式化是人物關系類型化的產物,而人物關系的類型化又是舞劇敘事主要手段選擇的結果。正如思想史中用來作為「批判的武器」的東西往往走向了「武器的批判」,作為舞劇敘事主要手段的「雙人舞」也可能成為選擇男、女首席舞者以彰顯自身的舞劇結構的潛規則。中國舞劇的創作,主要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事情。它一方面參考芭蕾以加快自身「舞劇化」的腳步,一方面則借鑒戲曲(主要是武戲)以保持自身「民族化」的特色。與中國許多傳統事物的現代命運一樣,我們的舞劇藝術不是走著「西體中用」而是走著「中體西范」的道路。請注意,在西方古典芭蕾和中國傳統戲曲的雙重坐標前,困擾我們的主要不是動作語言形態上開、綳、直、立與含、曲、擰、沉的差異,而是對傳統戲曲行當化人物的校正與對古典芭蕾「雙人舞」變奏(即Variation部分)的修訂。由於立足點不同,中國當代舞劇的最初創作呈現為兩種明顯不同的形態,有人稱為「無說唱的戲曲」與「無變奏的芭蕾」,代表作是於建國10周年(1959年)之際同時問世的《小刀會》和《魚美人》。就人物關系而言,《魚美人》幾乎可以說是《天鵝湖》的翻版,魚美人是中國化了的「白天鵝」,圍繞著魚美人結構起的人物關系,把宮廷的王子轉換為鄉村的獵人,《魚美人》對《天鵝湖》的人物身份做了當時所提倡的「人民性」的改造。《小刀會》的人物形象,明顯帶有戲曲行當的痕跡;劉麗川是武老生、潘啟祥是武生、周秀英是武旦,而吳道台是丑;盡管也千方百計地設置了周秀英與潘啟祥的雙人舞,但雙人舞在劇中既未成為主要敘事手段,也未以女首席周秀英來結構人物關系。新時期、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的中國舞劇,開始形成「中國特色」的類型化的人物關系,類型化的人物可用A、B、C、D等4個符號來指稱:A—舞劇中的女首席,是B的戀人,C的女兒,同時還是D企圖強行霸佔的對象;B—舞劇中的男首席,是A的戀人,與C又往往構成師徒關系;C—通常是A的父親、B的師傅,是A和B戀愛關系的根由,說明男女之戀迫於父母之命;D—本來與A、B、C沒有什麼關系,只因倚仗權勢欲將A占為己有,由此而構成舞劇沖突中的反方。比較典型的有遼寧芭蕾舞團創演的《二泉映月》和北京歌舞團創演的《情天恨海圓明園》。在這兩部舞劇中,A是月兒和玉,B是阿炳和石,C是月兒之父和玉之父,D是古四爺和總管太監。盡管兩部舞劇演出的故事不同,但類型化的人物關系不能不使舞劇結構導入某種模式。

五、舞劇結構模式的變體及其簡化傾向
由上述人物關系決定的舞劇結構,被我視為中國舞劇結構的基本模式。這一基本模式在近年來的舞劇創作中出現了兩種主要的變體。變體一:取消了人物D;C雖然還是A的家長,但與B沒有師徒關系也因此成為A與B之戀情的反對者(就破壞A、B戀情來說,取代了D的作用);因此,A在倆人的戀情中成為主動的一方並最終以生命來保護B(通常還是死於C的誤殺);結局通常是在C誤殺了A(原本要殺B)之後良心有所發現……關於舞劇結構模式的第一個變體,我想用陳維亞創作的《大夢敦煌》和張繼鋼創作的《野斑馬》來說明。陳維亞和張繼鋼都是中國當今舞壇最具實力的舞蹈編導,上述兩部題材迥異的舞劇在當今中國舞壇亦具有相當的影響。但從兩部舞劇的人物關系來看其結構,卻似乎十分相似。首先,兩部舞劇中的女首席A的主要身份是女兒兼戀人,並且首先是以女兒的身份亮相於舞台,這便是《大夢敦煌》中的月牙和《野斑馬》中的斑馬女兒。其次,兩部舞劇中女首席A的家長C都是大權在握的統治者,這一方面決定了A所具有的貴族血統,一方面又決定了A的戀愛障礙主要來自於C。C分別是《大夢敦煌》中的大將軍和《野斑馬》中的熊媽媽。第三,兩部舞劇中的男首席B來自平民(或化外之民),B與A並不門當戶對(B甚至是A那一族的屠戳對象),但B的才華或英氣打動了A,使A不惜違抗父命母旨而追隨B。B就是《大夢敦煌》中的莫高和《野斑馬》中的雄性斑馬。第四,由於A所具有的雙重身份,A自然居於矛盾的中心並成為難以調和的矛盾的犧牲品。因此,舞劇的結局通常是以A的死去來實現「階級調和」,這當然是指貴族階層放草芥平民一馬。變體二:就前述中國舞劇結構的基本模式而言,「變體二」與「變體一」的根本區別是取消了人物C而保留了人物D。由於人物C的缺席,人物A與B之戀情的必然性有所削弱,人物D事實上也成了人物A的追求者之一,他與人物B的區別在於他沒有被人物A所選擇,而為此他選擇了對人物A與B之戀情的破壞與報復。舞劇《阿詩瑪》是這一「變體」的典型之作,劇中的阿詩瑪、阿黑以及阿支分別就是人物A、人物B和人物D。許多根據民間故事來創作的舞劇就取這一結構模式。這一結構模式與「變體一」的「階級調和」不同,在對人性的深層揭示中,反倒在有意無意中淡化著人的階級屬性。我們注意到,上述兩個不同的變體,相對於舞劇結構的基本模式而言,卻共同地體現出一種「簡化」的傾向。這首先是對類型化人物關系的「簡化」,同時也將導致模式化舞劇結構的「簡化」。中國舞劇結構模式的「簡化」傾向,就舞劇藝術自身而言,是上一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強調「舞蹈本體」並進而提倡「交響編舞」的結果;就舞劇藝術環境而言,是不再用「階級斗爭」的套路來結構舞劇沖突的結果。伴隨著這一「簡化」傾向,舞劇的情節走向了「單純化」,舞劇的沖突走向了「平淡化」;而舞界自身尚未認識到這一步所可能導致的謬誤,他們稱之為「舞劇的詩化」並稱某些被「詩化」掉「戲劇性」的舞劇為「舞蹈詩劇」,最後乾脆就直呼為「舞蹈詩」。

六、「舞蹈詩」是舞劇創作的一個誤區
「舞蹈詩」已作為大型舞蹈創作的一種體裁而與舞劇相提並論了。無論是作為一種理論主張還是作為一種實踐方式,「舞蹈詩」的出現都是90年代後期的事情。「舞蹈詩」作為一種大型舞蹈體裁的存在,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舞蹈詩」作為舞蹈藝術把握世界的一種樣式,也自有其獨特的視角和不可替代的優勢。但是,就舞劇創作而言,由於「詩化」傾向而使舞劇走向「舞蹈詩劇」甚至走向「舞蹈詩」,其實是一個誤區。走向這一誤區的根本失誤在於,所謂「舞劇的詩化」其實是舞劇戲劇性的淡化,而其根由又在於對舞劇結構基本模式之人物關系的不斷簡化。需要指出的是,當「舞蹈詩」的概念被莫名其妙地提出後,即使是針對大型舞蹈創作的體裁而言,它也不只是指向由「舞劇」戲劇性退化而來的「舞蹈詩劇」;混居於「舞蹈詩」概念之下的,還包括既往「主題舞蹈晚會」(特別是關涉民俗風情的主題舞蹈晚會)主題性強化而至的「舞蹈組詩」。「舞蹈組詩」雖然也自稱「舞蹈詩」,但它從來都與舞劇無關。由舞蹈的戲劇性退化為「舞蹈詩」的一個典型案例是《長白情》。《長白情》以充滿詩意的舞蹈試圖演繹我國朝鮮民族的歷史,貫穿整個作品的人物是一對始為戀人、再為夫妻、又再為父母的男女。相對於舞劇結構基本模式的人物關系而言,這是一個簡化到只有人物A和人物B的大型舞蹈作品,作品因沒有人的沖突而失去了劇的張力。創作者的作為,是為男女主角人生歷程的展開設計一個個充滿象徵意蘊的舞的意象。由於意象的營造及其不用關聯詞連接的組合方式是詩體結構的重要特徵,由一個個舞的意象組接起來的《長白情》的確可稱為「舞蹈詩」。稱其為「舞蹈詩」並不是因其缺少劇的沖突而是因其充滿詩的意象。類似的以一對男女貫穿作品來串聯起段段舞蹈的作品還有不少(例如《悠悠閩水情》),雖也自稱為「舞蹈詩」但卻是不注重營造具有象徵意蘊之意象的「詩」,是沒有「比興」而只有「鋪陳」的詩,這種「詩」其實只是「組舞」概念的美化。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許多並無任何貫穿人物而只是圍繞著某一習俗或風情來串聯的舞蹈也都聚集在「舞蹈詩」的旗幟下了。當然人物的減少意味著人與人之間沖突的減少,也意味著舞劇整體戲劇沖突的減少;但這並不意味著作品完全不能結構出「戲劇性」。自稱為「舞蹈詩劇」的《土裡巴人》以虎生和鳳妹貫穿全劇,串連起土家族的婚戀風俗,編導通過一段段展現婚戀風俗的舞蹈描述了人的生存狀態——這一狀態未必呈現為你死我活的階級沖突但卻可以揭示人的情感沖突、性格沖突以及人的發展與環境的限制之間的沖突。在簡化人物的同時並不淡化戲劇沖突的作品並非完全沒有,舞劇《媽勒訪天邊》或許就是一個例外。整部舞劇上半場只有一個人物——媽,下半場只有兩個人物——勒(兒子)與藤妹。舞劇賦予人物一個永不停止的行動——尋找太陽,媽在險惡的自然環境的阻隔中尋找,未竟的行動由勒來繼續;勒在戰勝溫馨社會環境的勸誘中尋找,使其與藤妹的雙人舞也一改和諧的格調而形成沖突的氛圍。這就是說,舞劇人物的簡化雖不必然導致舞劇沖突的淡化,但我們如不結構出人物行動的目標及其路途的障礙,如不在僅有的人物(男、女首席)中構織沖突而是保持「雙人舞」的和諧格調,我們就會失去舞劇的「戲劇性」。那些因失去了「戲劇性」從而自詡為「舞蹈詩」的體裁,是舞劇創作需要警惕的一個誤區。

七、人物關系類型的轉化與舞劇結構模式的更新
由人物關系類型化而導致的舞劇結構模式化的傾向,使我們的舞劇創作面臨著一個兩難的境地。如果我們堅持以女首席為中心來結構舞劇的人物關系並堅持以女首席與男首席的雙人舞為主要敘事手段,我們就難免陷入既往的結構模式之中;如果我們要擺脫既往的結構模式以實現舞劇更新,我們就必須轉化人物關系類型,而這可能要以放棄舞劇的主要敘事手段為代價。其實,作為中國當代舞劇里程碑的一些作品,並非都依循模式化的舞劇結構,也並非都從那一舞劇結構模式來變異。10年前(1994年)由某機構評出的「20世紀華人舞蹈經典」,有《小刀會》、《魚美人》、《紅色娘子軍》、《白毛女》、《絲路花雨》和《阿詩瑪》等6部舞劇當選。我們注意到,處於3個不同時期的6部舞劇,《小刀會》、《紅色娘子軍》和《絲路花雨》就不強調以男、女首席「雙人舞」為主要敘事手段,而且幾乎沒有這種嚴格意義上的「雙人舞」(劉麗川不與周秀英跳雙人舞,洪常青不與吳清華跳雙人舞,神筆張也不與女兒英娘跳雙人舞);與那種以「雙人舞」為主要敘事手段的舞劇相比,這類舞劇一是未必以女首席為中心來結構人物關系(當然不排除以女主角的人生經歷來展開舞劇情節),二是舞劇人物關系的結構較之「類型」而言不是簡單化而是復雜化——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視為傳統戲曲類型化人物(行當)的轉化。與之有別的另外3部舞劇《魚美人》、《白毛女》和《阿詩瑪》,正是以男、女首席合舞的「雙人舞」作為主要的敘事手段,除《白毛女》因從歌劇改編而來保留了較為復雜的人物關系和相當數量的歌唱外,另兩部舞劇不僅依循模式化的舞劇結構而且呈現為那一結構模式的簡化傾向。在我看來,依託傳統戲曲類型化人物的舞劇人物關系的復雜化,不是更新舞劇結構模式的理想路徑。這是因為,過於繁復的人物關系體現著過於繁瑣的故事敘說,這不僅不利於人物性格的深度刻畫,而且不利於舞蹈手段的高度發揮。那麼,人物關系類型的何種轉化能使我們既高揚舞蹈本體又更新舞劇結構呢?當下最為常見的一種做法是使男首席真正為舞劇的「首席」,以男首席的人生歷程來結構戲劇沖突並以其個性來結構人物關系,例如《星海·黃河》、《梅蘭芳》、《紅雪》等。這種做法有可能導致「女首席」的缺席,但卻不會放棄「雙人舞」的敘事手段。《星海·黃河》中的冼星海先後與自己的夫人、與邊區小姑娘英子、與黃河邊的船夫進行「雙人」敘事並從而建構起舞劇非類型化的人物關系;《梅蘭芳》中梅蘭芳的「雙人舞」主要是男首席與自己塑造的京劇人物的對話,在與其塑造的京劇人物的對話中貫穿起弘揚國粹、蓄須明志、培育新蕾等情節;《紅雪》中的華某也是如此,在其人生歷程的巨大變異中,雖與美院校花、村姑啞女都有作為舞劇主要敘事手段的「雙人舞」。但無論是校花還是啞女都不再是「女首席」了,也就是說,類型化的人物關系得到轉化,從而也使模式化的舞劇結構得以更新。另一種常見的做法是把男、女首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且舞劇的主要人物又只有男、女首席二人。這種人物關系類型的轉化其實是前述「簡化」傾向的體現,它無需設置第三個主要人物來結構沖突,也不想在兩人之間形成沖突;其主導的戲劇性或根本的戲劇沖突在兩人行動目標的堅定一致和導致這一行動根本無法實現的戲劇情境。《胭脂扣》中如花與十二少、《風雨紅棉》中陳鐵軍與周文雍就是這一轉化的典型,這種轉化當然也促成舞劇結構模式的更新。在這種轉化中,我以為可貴的還不僅僅在於更新舞劇結構,更在於不僅保

㈨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是歌劇什麼是音樂劇急用

一、區別

1、起源的時間和元素不同:歌劇起源比較早,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教義劇、神秘劇以及表現一系列有關聯的場景的牧歌套曲和田園劇。歌劇的最直接來源是幕間劇,而直接靈感來源於古希臘的戲劇。而音樂劇出現的比較晚,是歌劇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起源於喜歌劇,清歌劇歌舞雜耍和滑稽表演。

2、測重點不同:歌劇中歌唱佔主要地位,雖然他也有劇本中的戲劇沖突表演,但是遠遠比不上音樂劇。音樂劇重在表演,它是以聲樂、舞蹈、舞台美術、劇本等等組成的綜合藝術,比較平衡,其中的唱段比較通俗流行。

3、音樂形式不同: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歌劇演唱對於聲音和唱功的要求遠遠高於流行歌曲。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

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許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劇的插曲。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的樂器。

4、舞台表演內容不同:在歌劇中,舞蹈經常作為一種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音樂劇是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

音樂劇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和自由,講究快節奏,善於營造緊張度,舞台氣氛追求熱烈火爆,劇中人物時以道白交待情節,在人物內心感受情激盪,戲劇矛盾尖銳。

5、從舞檯布置不同:音樂劇的布景豪華,場面氣派,絢麗多彩,符合情節的需要,響應觀眾的口味,布置大膽誇張、自由。並且使用先進的舞台技術。相比而來歌劇就顯得單一了點。

6、對演員的要求不同:唱美聲的人大多身材不怎麼好,而且對他們舞蹈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也不怎麼高,如果一個歌劇男演員大腹便便,女演員體態豐盈,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演出,觀眾們也可以接收。

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元素的整體效應,所以演員在表演一個音樂劇角色時,必須同時兼顧各種表演成分,簡單的說要能歌善舞樣樣精通。

二、概念

音樂劇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歌劇在16世紀末,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9)音樂劇的結構擴展閱讀

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復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

音樂劇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音樂劇界最重要的獎項為美國的東尼獎(候選作品為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以及英國的奧利弗獎(候選作品為在倫敦西區上演的音樂劇)。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並且正在不斷擴大的受眾人群。

閱讀全文

與音樂劇的結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