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設計幼兒園教師培訓方案的設計
一、培訓目的 為了提高新教師的專業基本功與教育教學水平,使新教師的專業技能技巧得到鍛煉與提升,能盡快熟悉崗位工作,嫻熟、規范地安排、組織好幼兒一日活動,豐富實踐工作經驗,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優秀的幼兒教師,特製定以下培訓方案。 二、培訓方式與內容 1、師帶徒:骨幹教師與新教師「一對一」、「一幫一」結對學習。重點是對新教師進行「如何組織幼兒園一日活動」的指導。 2、集中學習:由骨幹教師組織專業基本功及教材教法、教育理論等方面的培訓。 音樂:學習簡單樂理知識、風琴演奏方法、幼兒園常用律動、樂曲的彈唱等。 美術:學習簡筆畫、色彩的運用、教具製作等。 舞蹈:學習幼兒基本舞步、各民族舞基本動作、小型幼兒舞蹈。 3、個人自學:新教師自學幼兒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幼兒園班級管理、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教雜志等內容,並做好筆記,勤於反思積累,多寫心得體會。(每兩周檢查一次,汪先霞) 三、具體安排 1、骨幹教師與新教師結對: 姜帥華——汪先霞* 馮曉霞——金素芳* 江培倫——張 健 * 占 婷——易琴蓮* 唐水香——塗 宏* 何 蘭——梅琴花 * 陳 麗——曹漢霞 * 劉 瑋——周華為 * 陳 靜——曹進軍* 周 婷——劉詠英 * 鄒錦秀——梅琴花* 鄭宏玲——金素芳* 蔡明月——易琴蓮* 註:帶*教師為骨幹教師 2、授課教師: 教材教法、教育理論培訓:汪先霞、梅琴花、金素芳、易琴蓮 音 樂:曹漢霞 美 術: 汪 艾 舞 蹈:周華為 3、時間安排: 第一次(10月第四周):學習一日生活常規與保教人員工作程序(梅琴花) 第二次(11月第一周):音樂 ( 曹漢霞) 第三次(11月第二周):綱要解讀與教材的使用(金素芳、易琴蓮) 第四次(11月第三周):舞蹈 (周華為) 第五次(11月第四周):美術 (汪 艾) 第六次(12月第一周):音樂 ( 曹漢霞) 第七次(12月第二周):舞蹈 (周華為) 第八次(12月第三周):美術 (汪 艾) 第九次(12月第四周):考核 (含基本功、筆試試卷、亮相課) (汪先霞、金素芳、梅琴花、易琴蓮、張健、曹進軍、周華為、劉詠英、王建玲、陳利娟、塗 宏、曹漢霞、汪 艾) 篇二:幼兒園教師培訓方案 為不斷提高我校教育質量,努力建設一支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業務素質的教師隊伍,使我校教師專業發展化發展程度再上新台階,制定本計劃。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自主、多元、實效」為主題,以提高教師實踐能力為根本,更新培訓理念,完善培訓機制,創新培訓模式,豐富培訓內容, 使培訓更具自主性、選擇性和實效性,促進我校師資隊伍向「師德高尚,業務精諶,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方向發展。 二、培訓目標建立教師培訓領導小組,初建以園本培訓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積極開展以教師發展需求為著眼點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包括園本培訓、集 中培訓、遠程培訓等。努力探索提高教師培訓活動的實效性,努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教有特色」的老中青相結合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提高我校教育質量提供強 大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三、培訓任務 1、本學年在職教師參加專業發展培訓時間平均達到72學時,其中園本培訓24學時。盡量安排每學科不少於10%的教師參加脫產集中培訓。保證每位教師參加培訓時間一般不低於48學時,最高不超過144學時。 2、為完成班主任周期內應參加不少於30學時的專題培訓任務,積極開展班主任專題培訓。 3、按要求組織園長周期內在職提高培訓,完成相應時數。 4、在培訓周期內退休的教師(退休前)每年應參加24學時的園本培訓和不少於24學時的其他短期培訓。 四、培訓內容 1、師德專題培訓。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深入開展以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為重點的專題培訓活動。 2、教育理論培訓。從教育基礎理論入手,通過專家引領、教育理論專著自學等途徑,主動吸收和借鑒國內外教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最新理論成果,對教師實施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提高教育水平。 3、學科實踐培訓。著眼深化素質教育,以課程標准為依據,充分運用專題教研、等有效形式,幫助教師更好把握理念、駕馭教材,並將其轉化為先進的教學行為。 4、教育科研培訓。引導教師充分認識科研的先導地位,帶領和指導廣大教師開展行動研究,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幫助教師確立基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科研課題,同時進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培訓。 5、心理健康培訓。推進心理健康培訓,培育德育工作特色。加快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做好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上崗資格認定上報工作,切實提高心理 健康教育者的專業水平和自我調節保健能力,使廣大教師能運用心理學原理改善教育教學方法,從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有所收獲,取得成就,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 出更大的貢獻。 五、培訓層面 1、全員園級培訓。培訓內容主要為思想政治和職業道德教育,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教學技能訓練,教育教學實踐研究。突出課程教材改革對教師知識能力的新要求、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班主任培訓。按照《中小學幼兒園班主任工作規定》有關要求,圍繞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班級活動設計與組織、班級管理等方面內容,提高班主任工作藝術水平,營造和諧班級氛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3、青年教師培訓。繼續大力實施「青藍工程」,指導青年教師科學制訂並認真執行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五年規劃和年度計劃,積極創設有利於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學術環境。 4、骨幹教師培訓。繼續探索實施「骨幹教師工程」,既要著眼培育市級骨幹教師、名師,又要探索校級骨幹教師培育選拔。把握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原則,為富有潛力的教師掌握前沿教育理念、拓寬專業知識層面、提高學術研究水平創造良好的條件。 5、其他分組培訓。要積極探索並充分發揮各小組的教育培訓功能,促使教師在組內互幫互學、內化成長。 六、培訓形式從加強針對性、注重實效性出發,立足園本資源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作用,堅持理論學習與實際訓練相結合、集中研修與分散自學相結合,通過集中學習﹑專家講座﹑專題培訓、讀書交流﹑樂群講壇、教師沙龍、自我反思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 七、主要策略 1、建立教師培訓機制。幼兒園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確定分管領導和負責科室,形成專題研究園本培訓工作的良好氛圍。及早開展科 學規劃,明確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與要求,制訂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五年規劃,加強對培訓工作的領導。從提高辦學水平,全面提升教師綜合素質與執教能力出發,建 立以園本培訓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制度,規范管理,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開展。 2、制訂教師成長規劃。根據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培訓五年規劃和教師個人實際,指導教師制訂個人專業發展培訓五年規劃。面向全體教師,狠抓青年教師培訓,關注骨幹教師成長,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 3、有效開展園本培訓。繼續加強調研力度,使教師教育教學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成為教師討論的熱點,堅持幼兒園組織培訓和自主參與培訓有機結合。開展重 自主,講實效的園本培訓,要求教師至少上交一份精心設計的教案,上一堂觀摩課,參加一次論壇,點評一節功課,做好一個博客,撰寫一篇教學論文等。 4、規范運行師徒結對。實施「一年入門,三年成型,五年成才」的系列培訓模
② 如何做好音樂課堂實踐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開展實踐活動
關鍵詞:小學音樂 實踐活動 措施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改變了原有的陳舊教學模式。使教師的教法更靈活,創新空間更廣泛,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厚,學習音樂更輕松。因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這給長期不受重視的音樂課無疑帶來了利好的消息;而且新課程下強調要關注學生,使學生們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這會使我們的教學目的性更強,也更有針對性,當然也更有利於我們教育對象學生的發展。
那麼,針對於我們小學音樂學科的特定,如何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呢?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用游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學習主動性還未形成,所以要想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最好是從他們感興趣的形式做起,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
小學生喜歡游戲,所以從「游戲」入手,開展有游戲傾向的藝術活動,讓枯燥的樂理知識的學習在不經意的游戲中,植入學生的心田,從中掌握音樂知識。
二、把音樂知識融於教學實踐中
新課程標准促使我們以新觀念為主帥、新能力為先鋒、新方法為利器進行音樂課堂教學。傳統的講授法、練習法、記憶法等「常規武器」並非毫無價值,關鍵是要注入新的內涵,要對教材、案例、學生心理特點,進行科學、藝術的處理,形成可行性的課堂教學思路。
低年級教學重點是以激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為主。音樂知識和技能在新教材里被巧妙地設計融入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如在教授《紅星歌》時,通過走路的游戲感受進行曲的風格。在慢、中、快的不同速度中使學生感受速度是影響樂曲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教學音的長短時,我們可以從小動物的叫聲導入新課。教師可以准備很多小動物的頭飾,讓學生戴在頭上,自己根據頭飾上的動物叫聲的長短,來組成小組。你看吧:青蛙、小狗、鴨子成一組(四分音符);小貓、老牛、小羊成一組(二分音符);小鳥、老鼠和小豬又成一組(八分音符)。老師說:小動物音樂會開始了,大家同時唱了起來。教師引導:這個音樂會有些混亂,你們能根據小動物叫聲的長短,分別演唱嗎?這樣就組成了三個聲部的節奏。接著再用打擊樂器將音的不同長短組成三個聲部的伴奏。教師會讓學生自己根據打擊樂器聲音長短的不同,自己再一次組成小組(第一次是根據小動物叫聲的長短,自己組成小組),聲音長的有碰鍾、三角鐵;稍短些的鈴鼓、沙球、響板、雙響筒等為一組。看著黑板的節奏合奏譜敲擊,再為一段好聽的音樂配上伴奏,就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音的長短與打擊樂器合奏譜和敲擊方法。
三、創設情境,激活學生的創造欲
創造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生命力的源泉。音樂課程標准提出了音樂課程的「創展的價值」,鼓勵音樂創造,並拓展了「創造」這一新的教學領域。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可以傾聽,可以歌唱,可以演奏,可以寫畫.在各個環節中,教師要注重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去找,去感受音樂,去創造音樂,這是非常重要的。傳統的音樂課,只是識譜、唱歌,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學生沒有自主學習的機會。束縛了學生的能力.音樂課應該是學生的世界,音樂課堂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課堂,學生應該成為一個主動參與者,而不能僅僅只是一個聆聽者。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應只關注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還應注重音樂的實踐,關注音樂技能以外的實踐。
四、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人格教育的核心,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類最大的歡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這些道出了音樂的德育教育功能。音樂最能感動人,它能給人以美的感受與體驗,在潛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的靈魂。在音樂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更是潤物細無聲。
如在《兩只老虎》一課,我們創編的歌詞不只是兩只小貓、兩只小狗還有三隻老虎、四隻老虎甚至是十隻老虎,在創編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老虎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有的沒牙,有的沒腳,有的沒眼,有的沒腦,學生表演著各式各樣的老虎。看到大家的表演,我想如果真有十隻這樣的老虎出現在我面前會是什麼樣啊?我問學生,這些老虎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他們都缺少東西,他們都有殘疾)老虎被人們稱為百獸之王,你願意看到我們的動物園里看到的都是殘疾老虎嗎?那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麼?於是學生想到了要保護動物,保護環境,要有愛心,要多種樹,要節約……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沒有課外活動的音樂教學,是不完全的音樂教學。在音樂教學大綱中指出:「學校音樂教育必須包括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這是一個整體。課外音樂活動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只憑每周兩節音樂課來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喚醒學生的音樂潛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充分合理地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力求做到使音樂課外活動能正常有序地開展起來,才能補充音樂教學的不足。比如組織課外活動小組,舞蹈組、器樂組、合唱組等。或者開展歌詠比賽,面對繁重的學習壓力,歌唱能夠起到減輕壓力的作用,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今天,活躍校園文化,挖掘學生的潛能都是學校教學當中的重點。組織歌詠比賽,能夠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台,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現能力,也給他們一個相互學習和比較的機會,我利用慶祝節日活動開展全校性的歌詠比賽,每學期一次,如慶「五一」「迎國慶」等小型的以班級為單位的革命歌曲大合唱、個人演唱比賽。在歌唱、比賽的全過程中,磨煉了學生的意志和毅力,增強了參與競爭的意識和自己的能力。同時開展優秀紅色經典歌曲傳唱活動也是一次對學生的教育活動,積極向上的、健康的內容,生動活潑的節奏,優美動聽的曲調,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起學生愛黨、愛國、愛人民的思想感情。
讓每個小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並在音樂的作用下健康成長,是音樂教育工作的神聖使命。作為小學音樂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潛力,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高。
③ 幼兒園音樂教育活動實施為什麼要貫徹審美性,創造性和實踐性原則
在美術教育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幼兒一味地模仿學習,是被動的學習者,沒有范畫,就不知道該怎麼畫;另一種是接受教育改革思想後,走入誤區,在創造性美術活動中教師始終持肯定的態度,孩子想畫什麼就畫什麼,讓幼兒盲目地創造,放任自由片面強調個人情緒情感的抒發,忽視教師的輔導,使得幼兒失...去美術的興趣,因為他們沒有一定的表現技能,難於用美術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可見,這兩種傾向培養出來的幼兒都是不成功的,是不會適應社會發展的。《綱要》指出:教師在幼兒美術教育應視幼兒為創造的主體,給幼兒創造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美術形式,大膽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技巧。那麼,如何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呢?幼兒園美術創新教育中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在實踐教育工作中,我進行了些嘗試。現與大家分享。 一、親近生活,進行美的熏陶,激發幼兒創造美的情趣。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沒有形象的呈現,就沒有創造活動。」一切的創造都源於生活,新《綱要》也指出「要引導幼兒接觸環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豐富他們的感性經驗和審美情趣,激發他們表現美和創造美的情趣。」要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就要讓孩子盡可能多地親近生活,到大自然和社會環境中去感受美、發現美。從而萌發創作慾望。 (一)、選擇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貼近幼兒生活的教學內容。 在選擇小年齡段美術活動教材時,我根據該段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及其生活經驗,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中挖掘好的題材,選擇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題材。如幼兒喜歡小動物,我就設計「可愛的小兔」、「小花貓玩球」等繪畫內容,「可愛的蝸牛」作為紙工、泥工的內容。還可選擇他們熟悉的玩具、物品為題材,如「會變魔術的紐扣」等。除教師預設外,可在幼兒的興趣點上,讓幼兒生成自己想創作的東西,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 (二)、引導幼兒感受周圍環境和生活中的美。 1、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感知大自然的色彩、世界萬物的形態,運用各種感官去了解周圍的一切,獲得深刻細致的生活感受:還可到生活中觀察建築、環境設計等。運用照相機拍攝各種圖片、對幼兒感興趣的動畫片各鏡頭進行定格引導幼兒去發現,培養生活情趣,提高審美修養,讓幼兒在生活游戲中隨時隨地觀察美、欣賞美,還能隨意及時地表現美、創造美。如我組織的綜合活動「螃蟹」,為了讓幼兒更好地創作,事先讓幼兒收集各種圖片,通過飼養觀察實物,聽自創音樂《螃蟹》,做手指游戲,滲透看、聽、說、做多種感官,讓幼兒在功夫外創作。 2、引導幼兒欣賞一些經典名畫。因為美術創作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些美術作品的內容包括了題材內容的創新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在美術角放上梵谷的《向日葵》,希菲樂德的名著《鮮艷的水果》,感受其色彩的鮮艷,認識顏色的種類。另外通過觀察大師的傑作,使幼兒感受美,從而大膽想像創作。也可將教師創作的作品、優秀兒童作品張貼在小畫廊里,用滲透式的方式讓幼兒感受大師的作品。 二、引導幼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在美術活動中自主創新,自由表達。 (一)、用新穎的組織方式,激發幼兒美術創造的慾望。 1、用添加法發展創造性思維 例一:圓形,可以啟發、引導不同年齡的幼兒用添畫的方法畫出氣球、蘋果、車輪、太陽、笑眯眯的臉、救生圈、表、皮球、盤子、貓、兔子等物體。到了中、大班還可以進行圓的暢想。我不僅要求幼兒現出來,還要求幼兒用語言描述,從不同的角度發展幼兒的創造力、想像力。 例二:教師只提供基本部分示範,讓幼兒發揮想像,添枝加葉。如教師示範一隻小兔,小班時讓幼兒聯想小草及綠色的草地,中大班聯想到兩只、三隻,聯想至蘿卜、白菜、田野、森林,烏龜、小鳥等,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躍然紙上。 2、情景再現,幫助理解主題,大膽創作。 教師用通俗、生動的語言,再現情景,進行情緒的渲染,有助於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創作,充分想像。如初次學習畫人—可愛的海騰,教師:海騰去廣州已有半個月了,我很想他,你們呢?幼:想,我都想死他了。教師:那我們來畫下笑眯眯的他留作紀念,好嗎?幼:好。教師:怎麼畫呢?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邊用手摸身體的各部分邊感知如何用美術語言表達人物。在水泥地上,可愛的海騰形態萬種:有大頭小身卡通式的、有坐在地上的、有兩腳*開手長在頭上的、有單腳側身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子琪的畫,他的表達是又高又大的是嘉嘉,小一點的是海騰,最小的是我,他是那麼形象地再現了他們三的關系和他們的身高比較。 3、游戲法激發創造的熱情 根據幼兒好玩好動的特點,應力求繪畫活動游戲化。如開展「小小攝影家」的游戲,游戲前,教師發給每位幼兒一架玩具照相機,請他們做小攝影家,他們的顧客是教師事先放在教室各個地方的漂亮的布娃娃,積木房、小雞、小鴨等玩具,要求每給它們照一張相就要畫一比張照片。當幼兒聽說要當攝影家時,高興得又蹦又跳,按下快門前還要向小動物們提醒道:「不要動,笑一笑。」模仿起成人來惟妙惟肖,津津有味,並認真畫下每一張照片。這樣不僅大大地激發了幼兒的創作熱情,而且使幼兒陶醉在游戲當中,他們玩得是那樣的開心。其它的還有繪畫接力,合作畫等游戲形式,幼兒都很喜歡,樂於參與。 4、多種領域活動相結合,啟動想像的翅膀 美術活動中,多採用與多種領域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激發的情緒感,將繪畫與音樂、散文、故事、詩歌相結合,調動幼兒的聽覺,根據聽到的引起聯想和想像,啟動幼兒想像的翅膀。欣賞一些名曲,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並把所聽所感畫下來,如:欣賞《獅王進行曲》時,讓幼兒隨著音樂進行表演,幼兒自信、自如的表演栩栩如生,表演各種動物的走路姿態,幼兒展開想像,筆下的動物也就千姿百態躍然於畫紙上。幼兒還喜歡聽故事,利用這一愛好,要求幼兒聽完故事後,回憶故事情節及主要角色特徵、動態,給幼兒計講童話《小兔歷險記》引導幼兒大膽想像故事高潮後將會發生什麼,鼓勵多種設想,幼兒敢想了,創造性思維活躍了,自然而然孩子們的繪畫表現就會更加積極投入,所表現的內容豐富奇妙,充滿熱情。 5、動手做做玩玩,感受創作樂趣 美術動手操作能力對提高審美能力,促進幼兒發展創造力有著重大的意義。多給幼兒動手的機會,讓幼兒手和腦並用,是美術創新教育的必要的途徑。幼兒動手動腦,獨出心裁地創作,能感受到美術創作的樂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應積極為幼兒創造動手操作的機會,盡可能開展多種手工操作活動,如:紙團印畫、印章畫、吸管吹畫,樹葉粘貼、泥工塑造、蔬菜拼盤……在「蘿卜黃瓜拼盤」中可見幼兒的創造想像是多麼豐富的,他們無拘無束的隨心所欲增將現實和想像的東西拼制出來。 6、幼兒做幼兒講,在自我表達中提高創造表現。 「小孩子得到了言論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才能充分發揮他的創造力」。我在美術活動中,給幼兒以充分的機會,讓幼兒積極地提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所想,所感。給幼兒講的機會,讓幼兒能充分的表達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利於教師讀「懂」幼兒的作品,引導幼兒繼續創造。如:在繪畫「秋天的果實」活動中,一個幼兒在畫好的大樹上畫滿了各種各樣的水果,教師問:「你的水果樹很漂亮,你為什麼這么畫?」這個孩子樂滋滋地回答:「有了這種樹,人們不用太辛苦,想吃什麼就摘什麼」。教師
④ 中小學音樂教育審美的作用!
音樂教育的審美
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音樂審美」與「相關文化」觀念在我國音樂教育中越來越引起音樂教師們的重視。〔1〕古希臘哲學家早就提出:「由體力、智力、美學、道德這四個方面編織在一起去構成一個完整的人。」該思想早已在歐美的中小學教育中得到採納。我國經過數十載的教育實踐,由「德、智、體」不完全的「三育」發展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的「五育」教育,把美育放在適當的位置,或者說在我國整體教育改革中重新顯現,這是新世紀的音樂老師們目前面臨的嚴峻挑戰。
〔2〕「音樂美育,也叫「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對於自然界的美、社會生活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及愛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價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展開實施著,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變化。從而激勵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而小學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應該是藝術類科目(即文學、美術、音樂),文學、美術、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雖然都有各自獨特的藝術發展規律,有不同的內在結構和表現形式,但是,它們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人類的思想感情,去揭示、去描繪、去抒發、去展現各自的藝術魅力。在小學美育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為學校美育教育構置成一個五彩繽紛、八音協和的大千世界。
音樂美育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獨特的功能。比如,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演的體態形態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學科難以比擬的。它既能陶冶兒童情操,豐富聯想、開啟智力、活躍思想,又能鼓舞勢氣,奮發向上,激發創造、影響世界觀的形成。由此筆者通過多年音樂教學實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與實踐,就音樂教學和美的關系作以下管窺。
一、唱遊學習中感受美,以美塑形
唱遊是小學低年級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它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它是音樂形象的反映,形體藝術的表現。泰戈爾說:韻律起著河岸的作用,賦予詩以形式美和特徵。其實,何止是文學,其它姊妹藝術的美又有哪一種能夠擺脫節奏和韻律的約束呢?每當學生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變化時,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產生協調一致的美感,給人帶來音韻的和諧、節奏的鏗鏘,讓你獲得美的享受。
如:小學低年級唱遊教材歌表演《大雁大雁天上飛》和集體舞《東北秧歌》。前者音樂旋律抒展優美、節奏相對穩定,其動作形態顯得平穩、圓滑、輕柔、舒展大方,顯現出學生從小要學習大雁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的本質,後者音樂旋律奔放,節奏活潑、興奮、紅火熱烈。其動作形態則跳躍、頓挫、輕快、情緒歡快激昂,呈現出集體性的廣場民間藝術那歡快熱烈的場面。通過上述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律動作品與相應的形體動作組合的教學,無疑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感受、理解、想像、創造和演繹的廣闊空間。真可謂見而有形、聽而有聲、聲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學生在參與學習和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開發了潛力,豐富了情趣,培養了創新能力,對於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真正體現主導與主體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思維與創造,情感與情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原則。進而在唱遊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高尚品格,啟發創新思維,拉近教師與學生,書本與實踐的距離,從唱遊學習活動中去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表現美,以美塑形。
二、歌曲學習中認識美、以美悅情
俄國大文豪契可夫說:〔3〕「歌聲是太陽,沒有歌聲的生活就象沒有太陽的生活一樣蒼白,淡化」。學習唱歌和歌曲欣賞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學習者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當學生對其樂作品產生強烈的情緒時,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透他們的心脾。
如歌曲欣賞教材中《我愛你,中國》,其歌詞運用疊句、排比等手法,對祖國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園莊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繪和細膩的刻劃,且詞句清新秀麗,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字句間展現出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把「我愛你,中國」的主題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詞曲珠聯壁合,相互輝映,彷彿把人們引入百靈鳥凌空俯瞰中國大地而引頸高歌的藝術境界。學生通過欣賞,加之教師生動的講解,他們被歌曲優美的旋律和多媒體課件生動的畫面所描繪的音樂形象而深深吸引,難怪同學們在聽後感中寫到,歌曲猶如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瀑瀉出海外兒女一腔熾熱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
其次在《國歌》的學唱和欣賞中,學生知道它是中華民族形象的標志,聯想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們可以說出許多:中國的今天、明天、中國的改革開放......今天對祖國說話的是澳門,三百年長久的呼喚,「祖國母親我要回來」。包含著酸甜苦辣。喜淚掛在笑臉上,奮斗抗爭、渴望,隨著音符的跳動從心底里流淌出來。香港的呼喚,讓祖國母親看到《東方明珠》今天更加美麗。但是,還有一個子女日夜牽掛著母親的心。「海龍王」你能架起彩橋,把鼓浪嶼和基隆港連起來嗎?鄭成功的子孫們面對台灣,遙想當年「雄風」。「快快見到」的急切心情感染著學生,這情,是母子情、思戀情、思歸情,通過歌曲的教唱和欣賞,誰不受到感染,他們聽著、唱著、愛國之情由然而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隨之升華。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因此不難看出,音樂與文學藝術的整合在這里發揮到了及至。豐富的歌詞和優美激進的歌曲旋律大量蘊藏著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對孿生姐妹,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去辨別美、感知美、認識美、發現美、盡量為孩子們營造以美揚善的氛圍,啟迪領悟學會做人的真諦。
三、樂曲欣賞中孕育美,以美揚善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變化,抑揚頓挫,迂迴曲折中,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緊與松的對比組合中無一不蘊涵美的因素,顯現出它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嚮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它以其音響本身的美,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陶冶他們的情操。
如器樂曲欣賞教材中大獨奏曲《天鵝》,樂曲形象地描繪了潔白高雅的天鵝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遊的優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鵝的吟唱,而鋼琴玲瓏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麗,波光搖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鵝在湖面漫遊的優雅形象,富有詩一般的境意。當孩子們聆聽著輕柔優美的樂曲時,彷彿身臨其境,美不勝收。其次,另一曲選聽教材民族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細膩的筆觸,為人們刻畫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樂曲顯得格外優美寧靜。把月落前江面甜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細致入微。從那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洄曲水、花影層疊、水雲深處、漁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現手法,將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層層漣漪的湖光山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聯翩,猶如一幅幅清麗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開,令人陶醉,彷彿把你帶入這美麗的春江去暢想,去遨遊。此時此刻,樂曲的魅力與學生的心靈在碰撞在交融,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見機而行,指導學生在今後欣賞音樂作品中,要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去體會樂曲所表現的音響美、音色美、配器美、直體美、和諧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音樂活動中體驗美,以美怡心
音樂有著強烈的愉悅功能,〔4〕「凡樂於欣賞音樂,就能夠傾心賞美,便是樂於接受教育的表現,人的精神愉悅了,就會產生積極向尚的情緒,煥發出異彩」。筆者在器樂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摸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創新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認識美、感受美、體驗美。比如,我在口風琴教學課上組織排練合奏《彩雲追月》,首先運用聲勢訓練法,讓學生拍手、拍腿、跺腳,模仿伴奏樂器,其次按聲部分小組練習,讓大家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體驗作品的節奏美、姿體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組用口風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組用節奏樂器為旋律伴奏,有的小組作即興舞蹈表演。學生通實踐,激起了創作的慾望。這種參與----互動----體驗----升華的教育模式,則是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提驗和深化。既優化了課堂,又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維空間,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學生心靈,以美怡心產生了相應的效果。
五、音樂實踐中表現美,以美導行
音樂是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隱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潛移默化相互滲透。如在課外合唱、器樂合奏排練中,因合唱隊,樂隊由多人組成。相互間協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齊,而且要求必須齊心協力才能表現好作品,在整齊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多聲部的唱、奏不僅聲部直體諧和,而且更講究方方面面的協調配合,才能把藝術性很強的聲樂和器樂作品完美地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以美導行」在這里所產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事實。由此不難看出,集體主義意識在合唱、合奏音樂活動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協調這種顯性意識正是我們學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以美育美、以美啟智、以美悅情、以美育德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
綜上所述,學校的美育教育,它不應該是應試教育的遮羞布,不是裝飾名牌學校的廣告牌!不是掛在校長嘴邊動聽的詞燥,也不是校園牆壁上華麗的標語,更不是學校升學率的代名詞......。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它應該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動力,是個性發展的催化劑,是培養人格的工具,是勾勒宏偉藍圖的色彩,是國民整體素質的集中體現,是課堂上春雨潤物的悉心交融、是開闊視野的明鏡。它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絢麗多彩的畫卷;它能編織出美育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環;它能堆砌出美育教育百年樹人的大廈;它能譜寫出壯麗人生的不朽樂章.....作為學校美育傳播者和奠基人的音樂教師,應該明白新世紀角色轉換的道理,主動去感受、體驗、觀察、比較、分析、明確自己在課改中的位置。不僅要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各種因素,而且還要善於啟發誘導學生以美導行,使他們在學校美育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自己去認識美、體驗美、掌握美、表現美、創造美。
也許,我的「紙言片語」僅是盲人摸象,無法窺探音樂課程標准改革的全貌,但我們力求走進新課程,去感悟新課程改革那如火如荼的氣息,去接受新課程改革那春風化雨般的洗禮,去加入新課程改革那轟轟烈烈的行列,去吮吸新課程改革那點點滴滴的精髓。
⑤ 音樂藝術起源的幾種學說
有勞動說、性慾說、社會組織說、語言說、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說、情感或娛樂說、節奏說、多遠說等等。
具體如下:
1、勞動說
藝術的勞動起源說,在我國文藝理論界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這一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
2、性慾說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年)認為音樂源於史前動物﹐特別是鳥兒吸引異性的鳴叫聲。
音樂越優美越能吸引異性。此為音樂起源之「性慾說」的肇始。
3、社會組織說
此說的重要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斯冬普(Carl Stumpf,1848-1936)。
他在其著作《音樂的起源》中提到原始人類為了與遠方的聯絡,通過相互喊叫所發出的聲音若保持一定的時間,就變成了音樂。
4、游戲說
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
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由於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
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5、語言說
有人認為音樂起源於語言音調的抑揚頓挫。
音樂是指有旋律、節奏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
世界八大藝術之一。
古代音、樂有別。《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三國·吳志·周瑜傳》:「 瑜 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 瑜 必知之,知之必顧」。《前漢書平話》卷下:「帝至棘門 ,左翼將 徐邁 以音樂迎之,送帝至 霸陵橋 上」。 溫承訓 《動人的音樂》詩:「真的,音樂是人們感情的語言」。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無法考察。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音樂(抽象藝術)_網路
⑥ 大班音樂活動中情感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幼兒哪些方面提升了
幼兒藝術活動的能力是在大膽表現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師的作用應主要在於激發幼兒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經驗,使之體驗自由表達和創造的快樂。審美教學認為,美的實質是情感教育。「情境」,是教學情感化的基礎和前提,教師依據音樂審美教育的目標和幼兒的心理特徵,自覺地運用審美因素,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地創設音樂審美情境,是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
⑦ 胎兒期音樂能力的發展分別有哪些特點
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既包括先天素質,也包括後天因素,主要指對先天素質產生影響作用的環境、教育和實踐活動等.實際上,能力就是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先天素質的影響
先天素質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解剖生理特點,它包括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以及神經系統和腦的特點.它是能力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質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能力都無從產生,也不可能發展.聽覺或視覺生來就失靈者,無法形成與發展音樂才能,也不能成為畫家;早期腦損傷或發育不全的人,其智力發展會受嚴重影響。
神經系統是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特性(強度、靈活性、平衡性)對能力的形成是有影響的.如神經系統的強度水平影響人的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和持續時間,並與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關;神經系統的平衡性影響注意的分配;神經系統的靈活性影響知覺的廣度、
我們承認先天素質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並承認先天素質具有遺傳性,但並不能由此而得出能力(主要指智力)由遺傳決定的結論.第一,先天素質本身就不完全是通過遺傳獲得的,有些是因胎兒期由於母體環境的各種變異的影響,如孕婦的營養、疾病、葯物和受到輻射等,都會給兒童的智力形成和發展帶來危害.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遺傳因素.第二,先天素質只能為能力提供形成與發展的可能性,並不能預定或決定能力的發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長短是由遺傳決定的,手指長為學彈鋼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但這不能決定將來就一定能成為鋼琴家,因為成為鋼琴家還需要許多主客觀條件.又如,個子矮的人不利於排球場上攔網,但如有較好的彈跳力,又靈活,就能補償個子矮這一無法改變的先天素質條件而成為出色的攔網手.所以說,先天素質並不等於能力本身.第三,同樣的先天素質可能發展多種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質由於沒有受到良好的培養和訓練,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應有的發展。
二、環境、教育對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影響
1.產前環境及營養狀況的影響
胎兒生活在母體的環境中,這種環境對胎兒的生長發育及出生後智力的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母親懷孕期間服葯、患病、大量吸煙、遭受過多的輻射、營養不良等,能造成染色體受損或影響胎兒細胞數量,使胎兒發育受到影響,甚至直接影響出生後嬰兒的智力發展.
2.早期環境的作用
在兒童成長的整個過程中,智力的發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後慢.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布盧姆(B.S.Bloom)對近千人進行追蹤研究後,提出這樣的假說,即五歲前是兒童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日本學者木村久一提出了智慧發展的遞減規律,他認為,生下來就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一出生就得到最恰當的教育,那麼就可以成為有100分能力的人;如從五歲才得到最恰當的教育,那麼就只能具有80分能力;若從十歲才開始教育,就只能成為有60分能力的人.可見,發展能力要重視早期環境的作用、
3.教育條件的影響
一個人能朝什麼方向發展,發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於後天的教育條件.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員的職業、文化修養、興趣、愛好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方法與態度,對兒童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如歌德小時候,歌德的父親就對他進行有計劃多方面的教育,經常帶他參觀城市建築物,並講解城市的歷史,以培養他對美的欣賞和歷史的愛好;他的母親也常給他講故事,每講到關鍵之處便停下來,留給歌德去想像,待歌德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母親再繼續講.歌德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這為他能成為世界著名的大詩人打下了基礎、
在教育條件中,學校教育在學生能力發展中則起主導作用.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因此,不但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在學習和訓練的同時促進了其能力的發展.在教育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能力並不是無條件的、絕對的、自發的,而是依賴教育教學內容的正確選擇、教學過程的合理安排、教學方法的恰當使用等、
三、實踐活動的影響
實踐活動是人與客觀現實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人所特有的積極主動的運動形式.前面提到的素質和環境、教育是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但這些因素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影響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可以說,實踐活動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我國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就曾提出過「施用累能」和「科用累能」的思想.前者是說能力是在使用中積累的,後者指從事不同職業活動可以積累不同的能力.許多關於勞動、體育、科研等實踐活動影響能力形成的研究充分證明了這一點.油漆工在長期的工作中,辨別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們可以分辨的顏色達四五百種;陶器和瓷器工人聽覺很靈敏,他們可以根據輕敲製品時發出的聲音的性質,來確定器皿質量的優劣.同樣的道理,人的自學能力是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與發展的;人的組織能力也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人的各種能力,脫離了具體的實踐活動是無從提高和發展的。
四、其他個性因素的影響
環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外部條件,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要想發展能力,除必須積極地投入到實踐中去之外,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徵,即理想、興趣及勤奮和不怕困難的意志力、
許多學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智慧同堅強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聯系在一起.沒有理想和信念,發展能力就缺乏強大的動力;興趣和愛好是促使人們去探索實踐,進而發展各種能力的重要條件.高爾基說過:才能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而是對事業的熱愛.當人們迷戀於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時,就會給能力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內部力量;勤奮與堅強的毅力也是能力得以發展所不可缺少的性格因素.歌德說過:天才就是勤奮.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向別人介紹自己的成功經驗時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的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從這個公式看出,愛因斯坦把自己的成功歸於多種因素的結合,但勤奮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把它放在首位。
綜上所述,優秀的個性心理品質能促進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注重發展學生能力的同時,還必須重視學生優良個性品質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