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歷史
第一發展階段:1917-1936年(上海時期)
從中國流行音樂先軀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中間以其反封建的明月歌劇社為線索,先以兒童歌舞劇如《三蝴蝶》、《麻雀與小孩》歌舞表演《可憐的秋香》、《寒衣曲》等開始,繼而創作了中國第一批家庭愛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愛你》、《桃花江》、《特別快車》等。本期終止於明月歌劇社音樂團體的解散,眾歌星大都進入電影界為止。
第二發展階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時期)
本期從周璇進入電影界後,在影片《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兩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傳遍全國。由她開創一代歌風影響整個中國歌壇。
此期歌壇整個情況是沒有歌舞表演團體表演。專門靠灌唱片和電台播音來演唱的歌星是少數,大多數歌星都以拍電影為主,演唱電影插曲的影歌雙棲形式出現。本期到共和國成立後,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為止。
後期:1950-1969年(香港時期)
本期從姚敏、姚莉兄妹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轉移到香港發展開始。最初還是以影歌雙棲為主,隨時間推移,靠演唱和錄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員本人唱插曲,請專業歌星配唱的情況也多起來,但仍無明顯有影響的歌舞團體表演。
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國語流行歌曲在香港漸趨衰落,粵語歌曲中興,在歌壇上占據主導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許冠傑。
第三發展階段:1970-1981(台灣時期)
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台灣的流行音樂逐步發展起來。取代了國語流行歌曲漸趨衰落的香港歌壇的位置。其標志是謝雷的《曼麗》紅遍東南亞,奠定了台灣流行歌壇的領先地位。
之前,台灣歌壇所演唱的歌曲有漢族及各少數民族民歌(包括閩南語歌曲);上海時期和香港時期的國語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響的創作歌曲。後來逐步創作出處於上海時期流行歌曲與現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間具有自己特點的時代曲。這種風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才漸趨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台灣曾出現過著名的校園民歌運動。由學生首先發起創作、演唱,影響深遠,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內地歌壇。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匯入了流行音樂,融合在一起發展,為流行音樂注入了新鮮血液。
第四發展階段:1982年以後(重心多元化時期)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開始衰落,由於羅大佑一張《之乎者也》專輯,緊跟著蘇芮一張《搭錯車》專輯,改變了台灣歌壇的風格,奠定了新城市流行歌曲的基礎。
本期歌曲風格遠離了中國原有的傳統,受歐美影響更深,以台灣為首的華語流行音樂發展迅速。因為在此期間隨科學不斷發展,高科技手段應用到音樂製作中,加之商業化趨向更為明顯,這都對流行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進作用。出現華語流行歌曲在世界上遍地開花的景象。加上內地改革開放實行市場經濟政策,流行音樂也有所發展。這樣其市場更加廣闊,形成了重心多元化格局。
在此期間聽眾有明顯的分化現象,流行音樂幾乎成為年青人的專利,多數老年聽眾不能接受。這與上海時期的流行音樂同民間音樂、嚴肅音樂都沒有很嚴格的界限,形成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情況截然不同。
商業性的中文流行音樂是與留聲機同步出現的,後者最早是由法國人Labansat帶至上海西藏路的。百代是創建華語流行音樂工業的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
20世紀2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被稱為時代歌曲。它們被視作華語流行音樂的原型。從地域上說,上海是華語流行音樂的中心。被視為「中國流行音樂之父」的黎錦暉是該種音樂體裁的創始者。他創作於1920年代的作品《毛毛雨》被視為最早的中文流行音樂。
20世紀30、40年代,在上海,一大批真正意義上的華語流行音樂作品涌現了出來,眾多音樂人成長了起來。藉助唱片、電影、歌舞、播音等傳播媒介,在當時的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掀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式的歌曲傳唱熱潮。有專家認為那個年代的上海老歌已經彰顯出一種現代性。
中華民國時期最初的「七大歌星」奠定了華語流行音樂在亞洲社會中的地位。這些歌星在演唱中結合了中國傳統的小曲、日語流行音樂等的演唱技巧,其演唱風格與之前任何中文音樂均不盡相同。此時,處於襁褓之中的中國電影工業正在成長,並網羅歌手擔當電影演員或電影歌曲配唱工作。
由於其成功的歌唱和電影表演生涯,周璇被視為這一時代中最具代表性的華語流行音樂明星。這一代人見證了女歌手在輿論中從「歌女」一躍成為「明星」的歷程。她們甜美的歌聲也通過位於各大城市的廣播電台傳到家家戶戶的收音機里,而唱片則在唱片公司的包裝下成為極具吸引力的娛樂商品。該時代由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佔領上海而遭到干擾,但最終仍延續至1940年代末期。
(1)80年代中國音樂會擴展閱讀
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從奠基人黎錦暉先生從事音樂活動算起,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的歷史。根據歌曲風格的變化和發展重心的轉移,可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二發展分階段中間出現了重心的轉移分為前後兩期,加上中國流行音樂發展史前的學堂樂歌,這樣共有六個部分。
在流行音樂出現之前,只有在學校里學生演唱的學堂樂歌。先在學生中演唱,後來也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可以說是沒有出現流行歌曲之前的流行歌曲。主要詞曲作家代表為李淑同(弘一法師)、趙元任和沈心工。
參考資料網路——華語流行音樂
『貳』 八十年代播放的一部中國動畫片,在森林裡,昆蟲開音樂會,蟑螂(或蟋蟀)拉小提琴,曲調非常優美
是不是嬌嬌歷險記,說一個小姑娘挑食,夢到自己到森林裡和昆蟲們開音樂會,有一個瓢蟲還跳新疆舞的?
『叄』 譚詠麟作為八十年代主力軍歌手,為何現在還在開演唱會
因為他認為唱歌是自己熱愛的事情,所以即使年紀很大了,但依然堅持辦巡演。而且本身就唱得動,而且又有人看,況且他也答應過自己的歌迷,要唱到80歲,可見真的是很熱愛歌唱事業。
所以之所以現在還在開演唱會,更多的,還是對歌唱事業的熱愛吧。因為熱愛,所以能夠一直堅持一件事。所以其實,而且譚詠麟巡迴演唱會的質量,完全不遜色於當今樂壇的其他歌手,而且演唱會還能吸引很多年輕人,加上能開的起巡迴演唱會的,也需要有很大的歌迷群體。而且譚詠麟作為80年代的經典歌手,把自己的歌曲分享給更多人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讓更多年輕人去了解,也是他所願意去做的。
『肆』 你看好中國的 00 後嗎
80年代,以前人們說流行音樂會毀掉下一代,90年代,又說電視會毀掉下一代,進入21世紀,人們有說電腦會毀掉下一代,現在,開始說手機會毀掉下一代......事實證明,沒有什麼會毀掉下一代......只有上一代 。
沒錯,只有上一代得思想無法接受新事物,而沒有新一代的人們會因為上一代的想法而拒絕新的事物。歷史進程告訴了我們答案,但是你真的看好新一代的零零後嘛?從移動互聯網發展而言,零零後會迎來最大的一次網路沖擊,這意味著,零零後汲取網路消息,信息技術的方法和道路會越來越廣闊和多種多樣,汲取信息的速度也會越來越快越來越便捷。但這樣就讓知識變的廉價,知識就沒有像以往那個時代更稀缺,更受到關注。人們也就不會費那麼多心思去更刻苦的學習,信息的多樣化,也帶來層次不齊的影響,互聯網將世界最美好的一面展示在大家面前,也將人們最低俗的嘴臉擺在了我們的眼下,這就說明我們接受信息的能力受到了考驗,稍有不慎,三觀就很容易受到影響。
在生活條件的方面上,零零後的生活環境普遍穩定,相較於以往的九零後有更多的財務自主權,這意味著零零後能有更多的條件去做自己的事,但物質生活的穩定也意味著階層跨越的難度升高,想從窮人變成富人也不會那麼簡單。
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說,有一個改變的命運的重要的機會,那就是高考,這個話題對於每一個人都不會陌生,高考代表的就是機會和以後的發展就像是鯉魚躍龍門,至少在我爸的刻板印象里這個比喻再恰當不過了。可是鯉魚躍龍門,躍過龍門還是鯉魚怎麼辦?2017年國家取消了3本,原因是迫於職業教育的壓力,和三本學生本身也是大學生群體中最苦難的部分群體,為了讓私立學院不再莫名貼上三本這個標簽,能與公立學院在群眾印象中平起平坐,不再區分公立私立,而是關注一本二本。但這樣,就讓各大用人單位更關注的是不是985,211等名校畢業的學生。這本身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學生,有多少孩子家庭能支撐起高校名校的費用,或者說有多少孩子能拼過從小接受精英教育,有家教私教,從小學開始就讀的貴族學院孩子?或許你會說,費用有獎學金,自身成績只要多加努點力就行了。拜託!這個世界上哪來這么多勤奮努力起早貪黑的天才!更何況沒有這么多天才。所以說,高考是窮孩子最後一根稻草,而這根稻草被富孩子抓住了。
物質生活的穩定意味著,零零後再也不能像九零後八零後一樣,搬磚甚至也能賺錢。這就意味著零零後要以比九零後八零後更大的付出和努力才能獲的成功。壓力也會比九零後八零後更大。零零後將會是兩極分化最嚴重的一代,無論是貧富差距還是思想差異,當然還有老齡化社會帶來的壓力。但是零零後將會是最值得期待和嚮往的一代,未知的社會和未來,不斷革新的思想,層出不窮的高科技都為零零後這一代人塗上了一層神秘,美麗的色彩。
你看好零零後嘛?作為一名零三年的學生,我認為也許零零後的道路沒有九零後的寬闊,但是零零後一定能比九零後走的更遠,做的更好。八零後已經慢慢老去,九零後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的主導者,但是零零後看的更廣,學的更多,畢竟中國的未來是我們。
如果說,青春,是足跡,那夢想,一定叫做遠方。請同學們相信,生活明朗,萬物可愛;人間值得,萬物可期。 ——衡水某學霸演講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