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劫夫還寫過什麼歌
我們走在大路上
李劫夫(1913~1976)
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農安,1976年12月17日卒於沈陽。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延安晉察冀邊區參加音樂活動,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軍中任文工團團長,作有歌曲《堅決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部副部長。1953年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後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和音協遼寧分會主席 。作品有《我們走在大路上》,為毛澤東詩詞譜曲《蝶戀花·答李淑一》、《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語錄歌。他還創作了歌劇《星星之火》和幾部小歌劇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選》。
劫夫,應該被記住的名字
對於現下的年輕人來說,劫夫的名字應該是完全陌生的。如果提起他的歌曲,能夠記住的大概也只有四十歲以上的人們。《我們走在大路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歌唱二小放牛郎》……
我是熟悉劫夫的歌曲的,因為我從那個年代走過來。那年月,除了八個樣板戲,能唱的歌兒就是革命歌曲。在這些革命歌曲中,劫夫的毛主席語錄和毛主席詩詞歌兒,佔了相當大的比例。不僅風靡一時,而且確實寫得好。我很佩服劫夫,緣於他能給毛主席語錄那種無韻律、無字句規則的散文、散句譜曲,而且曲子好聽,唱起來琅琅上口。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牛得要命。我總想像劫夫是怎樣的一個人,對此人充滿了好奇,但因孤陋寡聞,始終沒有發現相關的資料。
前些日子買到沈陽師大霍長和先生的《紅色音樂家——劫夫》,才得識廬山面目。之所以漏掉一個「真」字,蓋因我讀書一向存疑處多,在沒有其他相關資料文本可以互讀的情況下,我只能說此書可以得識劫夫的廬山面目,但不敢肯定其是否「真」。
忙裡偷閑,三天讀完。作者是在經過對劫夫家人、生前友好及有關人士大量采訪的基礎上,參閱相關史料,依照個人的價值判斷,完成了這本傳記的寫作。所以,此書呈現出來的劫夫一生,在本書中較為立體、豐滿,可讀性也很強。
從此書可以看出,作者是個比較認真的人(比較認真一說,基於書中數處明顯的錯誤,否則,我就說他很認真了),也是一個實在人。實在之處在於: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以不知而臆測。因此,我雖對書中數處存疑,但基本判斷是此書可算劫夫之「信史」(旁證是傳主的家屬和親朋故舊認可此書,而且出版社是國內比較權威的「人民」)。雖然此書的格局有些嫌小,但仍可以算作是一本比較客觀、理性的傳記,並沒有因為作者對傳主的熱愛就刻意拔高。
我讀此書,目的性很強:了解劫夫。這一點在掩卷之後基本做到了。除了生平事跡之外,我的興趣點還有兩個:一是劫夫的創作理念,二是劫夫的創作原則。還好,都弄清楚了。下面就這兩個問題抄一點書。
1、劫夫的創作理念。P248引用春風文藝出版社1964年版《劫夫歌曲選》劫夫本人所作的前言,「我寫的歌曲,幾乎絕大部分都是為配合黨的方針、政策和種種政治運動的。我覺得一個革命文藝工作者具有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十分必要的。……假如不是配合全黨的各項政治活動,便不能產生我的這些歌曲,因為黨的各項政治活動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我國人民群眾生活和斗爭的重大事件,千百萬群眾意氣風發、鬥志昂揚地跟著黨創造了史無前例的奇跡。假如我的歌曲不去表現他們,不能對他們壯麗的事業起一點作用,那還有什麼意義呢?」作者在考察了劫夫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品後,認為此說不準確,提出這樣的提法,即劫夫的創作理念是「致力於表現人民的斗爭生活」。我以為,安波同年在《人民日報》對劫夫的評價「他是群眾的知音,群眾是他的知音」,相對准確一些。一言以蔽之,人民性應該是劫夫的的創作理念。
2、劫夫的創作方法:從本書描述可以看出,劫夫作曲的素材基本上源於民間,應該說,民間音樂、抗戰救亡歌曲和蘇聯歌曲對劫夫的創作有很大影響。但劫夫作曲並非簡單地套用這些豐富的素材,而是化用,一「化」便生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來。論者魯煌曰:他有「……非凡的處理歌詞的才能。無論多麼拗口、參差不齊或冗長的歌詞,在他筆下都能處理得流暢通順,易於上口。」(P214)書中還通過劫夫學生的日記,轉述了劫夫對自己創作的闡述:「形式固然重要,但內容更重要,應把表現樂曲內容放在第一位,根據內容確定形式,要准確地抓住形象,創作要把詞的語氣充分表達出來。……我寫的曲子有個特點,強調對句,使歌曲進行有規律,唱起上口,另外,特別注意形象,力求把形象表達准確;特別注意語言語氣,盡可能表達出內容的神態。」(P219—221)作者認為,毛主席語錄「入歌意謂劫夫寫作已進入自由境界」(P294)。沈陽音樂學院的部分教師認為,劫夫處理歌詞的能力「不但國內很少有人與之相比,就是在世界音樂史上,也足可與擅長在音樂中處理語言的俄羅斯作曲家穆索爾斯基的天才相媲美!」(P393)我以為,上述評價是中肯的。
劫夫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也是革命者。他的一生,包括創作生涯,與革命、政治息息相關,而他的個人悲劇也正是因為與政治的關聯而產生的。這些我不贅言,書里都寫著,讀完即知。
從總體上看,本書雖格局嫌小,且稍顯粗陋,但仍不失為了解劫夫生平的必讀書。
❷ 李劫夫的蝶戀花·答李淑一 正確的追加100
http://bbs.guqu.net/dispbbs.asp?boardid=12&Id=208143&star=1
古曲網-中國古典音樂論壇 → 樂器論壇 → 笛簫論壇 → [原創]蝶戀內花容 演唱加笛子
❸ 文革中為毛澤東譜寫了大量語錄歌曲的作曲者——劫夫是誰真實姓名是什麼歷史背景是什麼
李劫夫(1913~來1976)
中國作曲自家,音樂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農安,1976年12月17日卒於沈陽。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延安晉察冀邊區參加音樂活動,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軍中任文工團團長,作有歌曲《堅決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部副部長。1953年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後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和音協遼寧分會主席 。作品有《我們走在大路上》,為毛澤東詩詞譜曲《蝶戀花·答李淑一》、《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語錄歌。他還創作了歌劇《星星之火》和幾部小歌劇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選》。
http://ke..com/view/1250195.html?wtp=tt
❹ 遼寧省音樂協會的主要成果
遼寧省音樂家協會在40多年的工作中,組織創作、理論研討,學術交流、演出、評獎等一系列專業音樂和社會音樂活動,其中一些作品的問世及很多音樂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贊譽。
1、 音樂創作方面
遼寧省音樂家創作了大批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作品,許多作品在國內以及國際比賽中都曾獲過獎,其中主要作品有:大型管弦樂《漁家組曲》、《蹦蹦組曲》;器樂曲《春天來了》;交響詩《二小放牛郎》、《海之歌》;室內樂《遠古風情》、《第一二胡協奏曲》;交響組曲《篝火》;小提琴協奏曲《海濱音詩》;鋼琴曲《三首前奏曲》;聲樂協奏曲《海燕》;歌劇《草原風火》、《阿詩瑪》、《情人》、《歸去來》、《海蓬花》、《蒼原》、《滄海》、《羽娘》;舞劇《王貴與李香香》、《珍珠湖》、《極地回聲》、《二泉映月》、《白鹿額娘》;舞蹈系列劇《月芽五更》、《雷鋒組歌》;歌曲《東風壓倒西風》、《拉駱駝的黑小伙》、《哈瓦那的孩子》、《我們走在大路上》、《紅星歌》、《打靶歸來》、《愛社歌》、《黑孩子賽琳娜》、《我為祖國獻石油》、《我和我的祖國》、《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迎賓曲》、《我們美麗的祖國》、《我愛家鄉山和水》、《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歌》、《共產黨好,共產黨親》、《長江之歌》、《十五的月亮》、《木魚石傳說》、《有一支歌》、《星星月亮太陽》、《向著太陽走》、《相思月亮》、《情是一首歌》、《雲月依依》、《過河》、《你別走》、《哪吒鬧海》、《在清脆的山谷里》、《小雨點的歌》、《我要做合格的小公民》、《紅領巾向著太陽走》、《請不要說》、《南方的父母北方的爹娘》、《不得了》、《愛從這里起航》、《青春賽場》、《光榮啊,當的忠誠衛士——紀檢監察之歌》、《邊境上我感覺祖國》、《和諧花園》等。
2、 音樂理論、評論及書籍方面
遼寧省音樂家協會自成立以來,組織了各種音樂理論研討會、采風活動、歌曲、歌詞作品的研討和座談等,有些研討會規模很大,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音樂理論建設和繁榮歌曲創作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如舉辦了四屆「沈陽音樂周」(前三屆東北三省聯合舉辦)、「全省輕音樂觀摩演出會和學術討論會」、「全國輕音樂座談會」、「全國中青年音樂理論家座談會」、「全國中青年音樂理論家座談會」、「全國歌曲創作研討會」、「東北三省器樂音樂創作理論研討會」、「沈陽國際音樂節」、「第七屆國民音樂教育改革研討會」、「遼寧省校園新歌徵集評選活動」、 「踏准時代節拍,繁榮人民音樂——遼寧音樂工作座談會」、「『遼劇』(遼南戲)新劇目展演和學術研討會」、「2002遼寧音樂創作理論研討會」、「遼寧省民族器樂創作理論研討會」、「劫夫歌曲創作之路座談會」、「丁鳴80誕辰從藝65周年座談會」、「王靄林音樂文集並從藝58年研討會」、「李延忠作品創作研討會」、「韓振作品音樂會暨作品研討會」、「振興遼寧老工業基地歌曲創作采風筆會」等。
由協會會員編著並出版的各種音樂書籍近百部,如:專集《劫夫歌曲選》、《遼寧民歌選》、《音樂的獨白與對話》、《新時期音樂論文選》、《建國30年遼寧歌曲選》、《近現代音樂研究》、《慶祝建國五十周年優秀歌曲集和優秀論文集》、《遼寧優秀文藝叢書音樂卷》兩卷,其中一卷為歌曲分卷,一卷為理論評論分卷、《遼寧省志——遼寧社會科學志——音樂理論志》;刊物《音樂生活》、不定期的《會刊》、《樂語》、《歌詩潮》;文集《紀念安波文集》、《劫夫紀念文集》;教材《和聲實用教程》、《視唱與聽寫》、《歌曲分析與旋律寫作》、《20世紀和聲中的個性寫作風格與共性思維基礎》、《二人轉音樂概論》、《滿族薩滿樂器研究》;還有不少作品在國內重要文學獎項中獲獎,如長篇傳記《紅色音樂家——劫夫》在「第四屆遼寧報告文學獎「中獲一等獎,《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評歌劇<蒼原>的音樂》在「全國首屆曹禺戲曲文學獎、評論獎」中獲評論獎、論文《滿族薩滿樂器的形制及文化意義》獲全國首屆中青年音樂論文評獎一等獎、《古箏教程》獲國家較為頒發的優秀教科書二等獎、《鋼琴的即興伴奏教程》獲國家較為頒發的優秀教科書「中青年獎」等。
3、 音樂表演方面
在音樂表演方面,遼寧省不少音樂表演人才在國內國際獲獎,如遼寧歌劇院張岩生獲國際聲樂歌劇比賽一等獎及歌劇《黑桃皇後》湯姆斯伯爵角色的第一名;沈陽音樂學院吳艷彧獲得第26屆「貝利尼」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和「托巴斯·阿爾凱特」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宋波獲國際聲樂比賽國內選拔賽第一名;佟敏在第四屆中國音樂「金鍾獎」中獲聲樂表演金獎第一名;遼寧省音協主辦的遼寧音樂「金鍾獎」設立了聲樂、器樂表演獎,為遼寧音樂界表演人才的培養起到了推動作用,曾獲此獎的有車英、劉輝、畢成、吳彥彧、張岩生、趙勁松、何月、陳麗君、張靜、姜淑珍、朱曉紅、化春玉、王輝、張書彬、黃華橋、沈德鵬、文佳良、劉剛、趙奪良、張紅、於彤等人。
遼寧歌劇院組織創作和演出的歌劇《蒼原》獲國家「文華」大獎及全部10個單項獎,在全國文藝界一起強烈反響,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並入選第二屆中國「十大演出盛事」;前進歌舞團創作演出的大型歌劇《羽娘》獲第三屆中國歌劇(音樂劇)觀摩演出唯一劇目大獎、7個單項最佳獎、4個優秀獎、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文華劇目獎;遼寧芭蕾舞團、遼寧歌舞團創作並演出的舞劇《二泉映月》、《白鹿額娘》在舞蹈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中《白鹿額娘》在獲第六屆中國戲劇節獲優秀作品獎;歌劇《滄海》獲第九屆遼寧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近期由本會會員指導的學生在全國各種專業賽事中獲一等獎的近40人次,如王文俊獲「鼓浪嶼鋼琴藝術節全國少年鋼琴比賽」專業一組二等獎;周韻清在第三屆「鼓浪嶼鋼琴節暨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中獲青年專業組第二名,這是多年來遼寧省在全國同級別的鋼琴比賽中獲得的最好成績;閆玉璋在第五屆「天華杯」全國琵琶比賽中獲演奏二等獎,是我省在全國琵琶比賽中成績最好的一次。
4、 社會活動方面
協會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音樂會和演出活動,如舉辦了「劫夫作品音樂會」、「首屆沈陽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展」、「加拿大溫哥華鋼琴演奏組」、「德國吉他二重奏組」、「李民鐸鋼琴大師班」等講學演出活動等。
協會還參與組織了國際、國內大型的音樂比賽。其中有:「省直機關首屆青年歌手大賽」、「遼寧省首屆少年兒童才藝大賽」、「首屆全國青少年演藝人才大賽遼寧賽區選拔賽」、「首屆全國青少年中提琴比賽」、「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中國出了個毛澤東》遼寧省暨沈陽市大學生歌詠大會」、「全國聲樂、器樂、舞蹈大賽遼寧地區選拔賽」、「亞洲青少年藝術盛典活動遼寧地區選拔賽」、多次手風琴、吉他電子琴大賽等。
四、 近期主要活動
1、2006年7月,遼寧省音協召開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出第七屆主席團和理事會;10月在大連召開第七屆主席團第二次會議,會議主要內容是商榷各專業委員會分工情況、審批馬頭琴學會成立事宜、研究07年音協建立50周年有關事宜、審批中國音協和遼寧音協會員、大連市部分音樂作品展播等。
2、2005年以來,協會組織或參與組織了多次比賽,協助中國音協等部門進行各種評獎活動,如完成第二屆遼寧音樂「金鍾獎」創作類、器樂類、聲樂類的評獎工作;完成第二屆「校園新歌」歌曲徵集頒獎晚會及協助省文聯完成「遼寧文藝之星·小藝術家」評選頒獎活動;推薦的省直機關工委公務員合唱團、鐵西區女教師合唱團進入中國音樂家協會主辦的全國合唱比賽半決賽,其中省直機關工委公務員合唱團獲銀獎;組織「亞洲青少年藝術盛典」活動遼寧地區選拔賽;完成反腐倡廉歌曲評選和演唱活動,報送參賽歌曲3首及推薦5位評委,其中一首獲三等獎;完成第五屆中國音樂「金鍾獎」遼寧地區聲樂選拔任務;與省婦聯共同承辦省少兒聲樂比賽;組織選手赴京參加「2006北京手風琴藝術節」全國手風琴大賽,並獲金獎;完成「雅馬哈杯」全國電子琴考級優秀獎考生展演遼寧考區的選拔任務,並組織優秀考生進京參加比賽,其中一人獲金獎;完成中國音協組織的少兒歌曲作品徵集及評選報送工作;報送「五個一工程」優秀音樂作品等。
3、協會重視音樂理論方面的建設,組織了多次研討會、專題講座和采風活動,並出版刊物及書籍,如出版3期會刊《樂語》;與沈陽音樂學院聯合出版《劫夫紀念文集》,並在「劫夫研究會」成立大會上首發;與沈陽音樂學院共同主辦「丁鳴80誕辰從藝65周年座談會」;舉辦「李延忠作品創作研討會」;舉辦「俄羅斯巴揚演奏家裡普斯、謝苗諾夫、斯卡里亞廖夫的演奏風格分析」專題講座;結合中國音協在全國開展的少兒歌曲徵集評選活動,協會組織了「2006年少兒歌曲采風創作筆會」活動,組織部分詞曲作者深入新賓農村采風等。
4、協會還舉辦了多場音樂會,如吳麗君獨唱音樂會;與電視台等單位聯合舉辦趙奪良胡琴獨奏音樂會;舉辦李宏偉獨唱音樂會;與沈陽音樂學院、遼寧歌劇院聯合舉辦「劫夫作品音樂會」;在大連舉辦李建軍少兒歌曲作品音樂會;舉辦紀念莫扎特室內音樂會等。
5、協會完成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資料庫的錄入工作,同時進行遼寧省音樂家協會會員重新登記、換證及資料庫錄入工作,預計06年年末完成。
6、音樂考級工作穩步開展,順利完成了暑期及冬季的考級任務,並組織開展與考級相關的各專業的短期集中培訓工作,如第一屆古箏教師培訓班;首屆二胡考級教材輔導教師培訓班;電子琴新教材(第四套)師資培訓班等。
❺ 劫夫作了哪些歌的曲
李劫抄夫
李劫夫(1913~1976) 中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農安,1976年12月17日卒於沈陽。抗日戰爭期間曾在延安晉察冀邊區參加音樂活動,作有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軍中任文工團團長,作有歌曲《堅決打他不留情》等。1948年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部副部長。1953年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後任沈陽音樂學院院長。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和音協遼寧分會主席 。作品有《我們走在大路上》,為毛澤東詩詞譜曲《蝶戀花·答李淑一》、《七絕·為女民兵題照》等和大量毛主席語錄歌。他還創作了歌劇《星星之火》和幾部小歌劇 。1964年出版《劫夫歌曲選》。
❻ 劫夫的個人評論
劫夫的作曲才華,基本是肯定的。從他的第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開始,到文革中好多好多毛主席語錄歌曲。他的歌曲幾乎和時代的節拍一直緊扣著,幾乎每個時代都有他的歌曲傳世。這是他成功的一方面,不過,也可能是他的作品受到限制的一方面。 隨著中國不斷變化的時代步伐,他的歌曲魅力不斷的減少,漸漸的,只是同代人的一點回憶,甚至是懷舊時的酒後助興而已。搞的不巧,還可能是一種諷刺。
就拿《二小》來說,相信抗戰的時候,歌曲來源的故事本身,就充滿戲劇性,歷史性,煽情性和流傳的普遍性。鄉村小調單調的旋律和三段同樣平鋪的節奏--一點都影響不了這首歌唱小英雄的歷史性地位。 同樣的角度來看劫夫的名作《我們走大路上》,也有同樣的問題。這首歌,在60年代艱苦的日子裡,給了那個時代增添了無比的振奮和無限的力量。從小孩子到中央首長,幾乎個個會唱。藝術家和常人一樣,生活在大時代中,免不了受個人能力所限,隨波逐流。然而,藝術家又和常人有所不同,在生活中感悟著生活的精神,將對生活的感悟再創作成作品,再讓作品回到生活中,社會上,產生共鳴。 劫夫的創作,一直隨著社會和政治的主流,於是,他的作品一直是中國主流社會的寵兒:
《我是一個黑孩子》--配合著北京支持非洲革命的主旋律;
《哈瓦那的孩子》--配合支持古巴革命;
《蝶戀花》,《沁園春/雪》--迎合著對領袖的崇拜;
《前言》(林彪),《語錄歌》--迎合著文革的大趨勢;
《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迎合著狂熱的個人崇拜;
《重上井岡山》(林彪詞)--迎合著政治新領袖的崇拜。。。
從抗戰到文革,劫夫的創作才華,幾乎沒有不遇過,每個時代,都留下了劫夫的歌曲,廣為流傳。。。 從文藝復興開始,藝術家的人文思想發出了無限的魅力。即使為宗教政治題材創作的繪畫和雕塑中,藝術大師們都體現了人文的基本生命力量和意義。藝術家在早年的奴役性的服務宗教和政治的角色中,自我省悟和解放出來,使得他們的作品光輝永衡,跨越了時代,跨越了宗教,跨越了種族--得到了世人廣泛的共鳴和敬仰。
拿劫夫同時代的音樂家聶耳和冼星海來說,他們的作品同樣是大時代的產物,也同樣有社會和政治的積極趨向。尤其是聶耳,和劫夫最有相近之處:自學,喜歡民間小調,題材廣泛。聶耳的《賣報歌》和《開路先鋒歌》《畢業歌》,相信和劫夫的《二小》和《我們走在大路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可是,聶耳的旋律感和抒情的深情感人,卻是劫夫缺乏的。《鐵蹄下的歌女》的時代性和藝術性,經過了長時間的檢驗,仍然適合在音樂會上由女高音獨唱,仍然可以繞梁三日。 聶耳的《碼頭工人歌》,更是在碼頭上得到了靈感,都能感受到他對勞動者的摯愛,在每一個音符中注入了藝術家朴實的人文思想和感情。 聶耳那首《義勇軍進行曲》之所以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除了這首歌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中起到的積極的抗侵略作用,還因為這首歌曲,像聶耳的其他歌曲一樣,體現了大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現了社會各階層社會人士的共同心聲--超越了宗教,政治和黨派--自然得獲得人民廣泛的共鳴。而聶耳這些歌曲里的成功的音樂元素,在1949年之後,劫夫的作品裡非常有限。聶耳的歌曲中那種上海大都市的時代節奏,也是劫夫欠缺的。
劫夫是善良的,正直的,健康的,民族的,革命的,抗戰時的熱情創作精神是值得敬佩和無可懷疑的。但是,他對政黨和領袖的忠誠,卻限制了他的創作精神的狹隘,遠離了人文精神。包括了他的旋律不夠飽滿和豐富,他得作品節奏簡朴,琅琅上口,但是卻減弱了他作品的藝術性和藝術生命的局限性。 同時,不要忘記解放後被壟斷的廣播網路,他的符合政治潮流的廣為宣傳的歌曲,能夠家戶欲曉,部分與藝術作品的水平高低無關。當年,電台里不斷教唱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就是一例。 再說,人人會唱的歌不一定是藝術上可取的歌曲,如今天的《老鼠愛大米》。 用延安同時期的作曲家冼星海來說,他也生活在革命的中心,他也在火熱的革命浪潮中創作, 可是,他的專業的中西作曲的技術訓練和他本身的藝術修養和獨立的思維,使他創作的歌曲在體現偉大中華民族精神的同時,展現出非凡的節奏,飽滿的旋律,庄嚴的氣勢和藝術家對人類真理的追求,融匯成史詩般的音樂歌曲:《黃河大合唱》。如果只是專注於一個民族和一個政黨以及一個領袖的藝術家--他不可能創造出如此震撼所有民族的藝術。這藝術,就不可能在今天--時隔60多年的今天,依然魅力無窮。《黃河頌》和《黃河怨》--只要在音樂會上有人獨唱,總是扣人心選。
冼星海生活和創作在革命聖地延安,處在革命的中心,身在領袖的旁邊--可是他的作品裡沒有黨啊--領袖阿--革命阿---紅旗阿---會不會和他留學法國有關?他可能接受了人道主義的革命思想,他是真正領會了國際歌中「從來就沒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的藝術家,他早就知道老祖宗的「以人為本」真理- -這是劫夫欠缺的思想和境界,也是劫夫的歌曲達不到的境界。冼星海是「人民的音樂家」;而劫夫是「紅色的革命音樂家」,還是有所區別的吧? 「哪個作家是黨叫他當作家,就當了作家的?魯迅、茅盾難道真是聽了黨的話才寫?黨叫寫啥才寫啥?!那麼,馬克思又是誰叫他寫的?」(趙丹去世前1980年8月1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里的一段話。)
「法國著名學者路易斯?博洛爾在《政治的罪惡》一書中所說:「政治本來是一門非常高尚的、非常重要的關於管理公共事務的藝術,但是,政治這一美好的形象長期以來一直被許多錯誤的政治原則所玷污。」李劫夫和許多文人一樣,把某個政治原則當作人生信仰,甚至把某個政治家和政客當作「靠山」,從而人身依附和盲目崇拜。」(楊學武)
李劫夫是否借某政治家當「靠山」,這和當時的處境實在難分難解。他只是忠誠的積極,是真心投入革命的洪流,在他,是順勢行舟,就像當年抗戰去延安一樣。只不過他藝術家的本性和有限的思維深度使得他看不到政治新形勢的本質已經完全不同於奪取政權之前。他不由自主地,心甘情願地進入了紅旋渦的中心,成為紅浪潮的鼓手號手旗手--都是無可非議的,畢竟,他跟了幾十年的黨的黨章里,已經寫進了那兩個人的名字,他像大多數人一樣看不到個人崇拜的荒蓼.
李劫夫不斷的創作革命歌曲和語錄歌曲,使得他在文革中不像其他當權者「靠邊站」,或是挨打,挨批,成了音樂學院「革命委員會「的主任。雖然林彪接見他,據說只是為了太太熱心幫林彪的女兒介紹男朋友。無論如何,那時候,是劫夫的藝術生命和政治生命中,獲得了最高,最輝煌的一頂皇冠。對人的忠厚,對藝術的痴情,對黨和領袖的愚忠,對副主席的感恩,他為林彪寫出了《重上井崗山》。 在李劫夫作的曲子中,毛主席詩詞歌曲的藝術性都較強與他其它的歌曲。可能是詩詞的本身藝術性珠玉在前吧?不過,也不能否認他的作曲天才。
《雪》---用的是京腔的 高昂抒情法,和當年毛澤東在北京的情景不謀而合,實在精彩!
《卜運算元。詠梅》也有京劇和歌曲兩個版本,都不錯,不知是否劫夫的作曲?
《答李淑一,蝶戀花》,是劫夫的作曲,非常有情有義,適合獨唱。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非常灑脫,干練,配上擊鼓,爽極了帥極了的旋律!
為「副主席」普的曲子,《前言》,簡直是空前絕後的創作了,乾巴巴的內容,口號式的文字,長長的頌歌,居然可以唱足20分鍾。沒有音樂的天分和沒有狂熱的激情,不可能寫出這樣的歌曲。一個朴實的鄉間來的音樂天才,直接將自己和瘋狂的時代連在一起,隨著時代的殘酷變化,隨著政治中的殘酷斗爭,像好多中國特色的政治弄潮兒一樣,歌聲中,掌聲中,輝煌中,悲哀的命運正在等待著他的到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古如此,任何處在動盪的大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每個時代,都可能有意外的逆境,何況在史無前例的十年文革「浩劫」中? 趙丹女兒趙箐寫道:文革中,趙丹被關進牢房,夫人黃宗英馬上要和他辦理婚--脫離關系,為的是不要「連累」孩子的畢業分配。趙箐馬上上門哀求這位「後娘」 --說趙丹第二次冤獄,(上一次在解放前的新疆)如果家人都拋棄他,他會崩潰,他會吃不消。。。黃宗英總算沒有當了「大難臨頭各自飛」的「同林鳥」。 海歸大作家老舍,紅衛兵斗他,他還擺弄了牌子,據說瞌到紅衛兵發怒了,挨打了,去自殺了。劫夫的所謂的「罪狀」--就別說和他為革命做出的「貢獻」相比較顯得多麼微不足道。為林彪詩詞《重上井崗山》譜曲的時候,個個都在喊「永遠健康」呀!在林出逃之前,江青還為他拍個人封面相片呢!所以,林彪出逃,被隔離的劫夫還都安然無事。專案組的人誰沒唱過他的歌?誰不知道他是藝術家脾性沒有政治野心?誰不知道他只是忠心耿耿為黨為領袖--為人民?然而,致命的打擊來了,連同情他的專案組人員都束手無策:據他太太說,在林彪「失蹤」那幾天,自以為政治覺悟高的的劫夫,准備寫《跟著林主席向前進》-- 他以為老態龍鍾的毛主席去世了,那麼,林副主席自然將成為黨的主席,全國人民必然要按毛主席的指示辦事---跟著林主席向前進啦。。。
不過,歌詞還沒寫,歌譜還沒有一個音符,他在太太的警告下,撕掉了剛寫了歌名的那張紙。。。
想不到,他太太在隔離的「學習班」中,將他的「罪行」供了出來。。。。。
❼ 著名音樂家李劫夫的生平
李劫夫本名李雲龍,1913年生於吉林省農安縣,讀了幾年縣立師范。繪畫與音樂,原本都不過是他的熱愛,卻並非科班所造。1935年因參加過抗日活動被迫逃亡到青島時,開始了以繪畫與音樂為手段的謀生生涯,「劫夫」一名,則自此起。
1937年5月,24歲之際,他到了延安,參加了八路軍西北戰地文藝服務團。
1938年9月,加入中共。同年,由丁玲主編的《戰地歌聲》一書,由武漢生活書店出版,書中收錄了29首歌,其中13首,為劫夫所作。
到「文革」前,劫夫擔任了沈陽音樂學院院長。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大地震,劫夫奉命前往參加救災活動。其時,遇到了周恩來總理。周總理對劫夫說:「劫夫,我最佩服你的'大路上'(《我們走在大路上》),你的四段詞我都會唱。」說罷,周總理還真唱了幾句。
受此鼓舞,劫夫在災區創作了後來風行一時的《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
無疑,共產黨員李劫夫的音樂創作,非常政治化,而且可以說,基本就是為政治服務。
如何看待劫夫寫的那些歌,自然可以仁者智者,各持己見。
但是,劫夫的確是誠心誠意地以藝術的規律去為政治服務,以音樂的美感來傳導時代的旋律,而並不是生硬地將政治塞進歌曲。所以,他創作的歌曲,甚至連那些《語錄歌》,都能讓人傳唱,流行多年。
這是一個已經時間長期打磨了的事實。
劫夫一生中,擔任的最後一個官職,是沈陽音樂學院革命委員會主任(1968年8月)。
他的蓋棺政治結論,遼寧省委在1979年11月對他下達的決定,則是:「犯有嚴重政治錯誤。」而他最後擬創作的一首歌、並親筆寫下了的歌題,竟是《緊跟林主席向前進》!
上述這三件事,從劫夫一生的經歷中看,其實都不是他要追求的東西。對當官,他的確歷來無什麼興趣;對政治,他也從來沒有過真正的認識;他想做的,只是專心於音樂創作。頂多,只想用音樂,來為黨的事業服務。
然而,鬼使神差,陰差陽錯,劫夫卻偏偏被那政治黑洞給吸了進去,且英華之年,便斷了他的創作,也斷了他的生命。
打倒「四人幫」後兩個月的一天,即1976年12月17日,李劫夫因心臟病發作,猝逝於「學習班」中,終年63歲。
❽ 劫夫的創作生涯
1939年4月,劫夫與邊軍等人發起創辦了一個油印的歌曲刊物《歌創造》;緊接著他又與一些戰友在西北戰地服務團內部發起成立了「戰地社」。恰值這時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在易縣大龍華村一帶擊斃擊傷日偽軍400餘人,繳獲了很多武器。劫夫在街頭歡迎勝利歸來的八路軍戰士時,看到一隊騎兵從一個山溝里威武地沖出來,頓生靈感。他蹲在地上,用鉛筆頭在紙片上迅速地將曲調寫出來。這就是日後被夏風填上詞的《我們的鐵騎兵》,它是劫夫生平的第一首名曲。新中國成立後,這首著名的歌曲被改編成器樂曲《騎兵進行曲》,成為音樂會和重要場合經常演奏的曲目。
《歌創造》為推動晉察冀邊區方興未艾的抗日歌曲創作發揮了很大作用。當時,西北戰地服務團文學組的田間、邵子南、方冰、史輪、葉頻、曼青、石群,以及劇作家賈克、田野等,都在《歌創造》發表了大量歌詞,曲作者除劫夫和西北戰地服務團的副團長周巍峙外,還有音樂組的一些年輕人。《歌創造》先後編印有50期,在邊區的群眾性音樂創作和演唱活動中產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劫夫創作的不少優秀歌曲,都是通過這本薄厚不一的油印刊物流傳開的。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相持階段。日寇在冀中平原發動了瘋狂至極的「五一大掃盪」,殘忍地推行「三光政策」,給晉察冀邊區的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災難。當時,主要活動在冀西地區的西北戰地服務團,化整為零,分赴各地參加反「掃盪」斗爭,直至秋後才陸續回到原來的駐地——平山與靈壽兩縣交界處郭蘇河畔的兩界峰村集中。這年12月,歷經血與火的考驗,耳聞目睹根據地人民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的劫夫,產生了創作表現英雄人物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故事歌」的渴望。他的想法與准備創作一些謳歌平凡人物英雄事跡的敘事詩的詩人方冰不謀而合。方冰文思如潮,很快就寫出了《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等敘事簡潔,抒情味極濃的「故事歌」歌詞。劫夫借鑒崑曲《尼姑思凡》的旋法,譜出了有點戲曲味,又通俗易唱的《歌唱二小放牛郎》。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通過《歌創造》和《晉察冀日報》等媒介發表後,迅速傳唱到整個晉察冀邊區,以及陝甘寧邊區,乃至保定、北平等敵占區。在此前後,劫夫又譜寫出《兩個民兵的故事》、《王老三》等「故事歌」。就在《歌唱二小放牛郎》和《王禾小唱》相繼誕生之際,《晉察冀日報》公布「軍民誓約運動徵文」入選作品,劫夫為歌頌狼牙山五壯士英雄事跡創作的歌曲《狼牙山五壯士》和《遵守軍民公約》、《參加軍民誓約運動》,分別獲得甲等獎一類獎和二類獎;同時,他與張文、陳強合寫的論文《樂器製造》和創作的漫畫《如此掃盪》,分別獲得邊區魯迅文藝獎金特等獎和美術作品獎(當時他製作了一些演出用的樂器,創作有不少木刻、漫畫和連環畫等表現抗日題材的美術作品)。
1943年5月7日,日寇在完縣野場村東北的石溝製造了一次殺死殺傷被圈圍的172名中國老百姓(大多數為婦孺)的特大慘案。剛剛調到晉察冀邊區第三地委擔任宣傳幹事的劫夫聞訊立即趕赴慘案現場,他用飽蘸著悲憤淚水的筆墨,連詞帶曲,一口氣寫出字字血、聲聲淚的記事歌曲《忘不了》。同年5月11日,阜平縣丈灣村民兵李勇帶領游擊組大擺地雷陣,炸死炸傷36名日軍官兵,受到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的通令嘉獎;劫夫聞風而動,很快譜寫出易學易唱的《李勇對口唱》。這一年,他還譜寫了《望見了北斗星》、《歌唱李殿冰》、《灤河曲》、《唐河怨》、《劉成耀跳崖》、《劉二高》等有廣泛影響的抗日歌曲。其中《灤河曲》的詞作者是那一年4月20日在平山縣曹家莊壯烈犧牲的八路軍前線攝影記者雷燁。 1944年,劫夫開始嘗試歌劇創作,寫出了歌劇《不死的老人》;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際,他又在沖鋒劇社創作了歌劇《兩個英雄》。此外還有表演唱《八月十五》和歌曲《戎冠秀》等;抗日戰爭勝利以後,他又在進軍東北的途中,在離自己祖籍豐潤很近的玉田縣城創作了著名歌曲《國民黨一團糟》(後名《堅決打他不留情》)。其中《兩個英雄》、《八月十五》、《國民黨一團糟》等均由著名的電影編劇邢也(即邢野)編劇、作詞。
❾ 劫夫作蝶戀花mp3下載
李劫夫.他為毛澤東詩詞譜寫的歌曲,如《蝶戀花·答李淑一》、《沁園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體現了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結合,或氣勢雄偉,或委婉細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❿ 誰給介紹一下李劫夫的一生
生平簡介:
李劫夫(1913—1976),中國作曲家。原名李雲龍,曾用名李捷夫。1913年11月17日生於吉林省家安縣,1976年12月17日病逝於沈陽。早年在家鄉就讀小學、中學。九一八事變後,在青島、南京等地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赴延安,先後在延安人民劇社、西北戰地服務團工作。1943年調往晉察冀邊區任宣傳幹事及沖鋒劇社副社長。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任熱河軍區勝利劇社副社長、冀東軍區文工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九縱隊文工團團長和東北魯迅藝術學院音樂工作團副團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音樂專科學校校長,沈陽音樂學院院長,並兼任遼寧省文聯副主席、中國音樂家協會遼寧分會主席。
李劫夫有廣泛的文藝才能,對美術、文學、戲劇都有較高的造詣,其突出的藝術成就表現在歌曲創作方面。他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及人民群眾的音樂審美習慣有深刻的了解。他的作品大都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通俗、質朴、自然、生動的藝術特色。他以民間分節歌形式寫作的許多敘事歌曲,如《歌唱二小放牛郎》、《王禾小唱》和《忘不了》等,生動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斗爭生活和英雄事跡,曲調親切動聽、結構簡練嚴謹,曾流行於華北各抗日民主根據地。他運用北方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藝術手法於歌曲創作之中,擴大了歌曲體裁的表現容量。在《八月十五》、《常家莊的故事》、《勝利花開遍地紅》等歌曲和歌劇《星星之火》等作品中,表現出他對歌詞的處理、對音樂語言的推陳出新所具有的獨到功力。歌曲《我們走在大路上》熱情洋溢、豪邁樂觀,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他為毛澤東詩詞譜寫的歌曲,如《蝶戀花·答李淑一》、《沁園春·雪》、《七律二首·送瘟神》和《浪淘沙.北戴河》等,成功地體現了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結合,或氣勢雄偉,或委婉細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1964年由春風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了《劫夫歌曲選》,其中收入了他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主要歌曲作品205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