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象棋音樂劇

象棋音樂劇

發布時間:2021-01-14 19:51:40

Ⅰ 哪位願意分享一些好的音樂劇給我呢

音樂劇其實就是外國的戲劇。。是將聲(聲樂)、台(台詞)、形(形體、舞蹈)、表(表演)結合為一體的一種舞台表演形式。。
美國的「百老匯」應該聽說過吧? 「 百老匯」就上演過很多比較高雅、經典的音樂劇。
比如:《貓》、《音樂之聲》、《歌劇魅影》、《獅子王》、《悲慘世界》等。。
這些都是很有名的。。

Ⅱ 音樂劇和歌劇有哪些不同

音樂劇和歌劇都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用音樂來表現故事情節的音樂形式之一。歌劇屬於古典音樂范疇,一般指以歌唱為主,以管弦樂隊伴奏,有舞檯布景、化妝與舞蹈動作的戲劇,有時還加獨白、對白等。歌劇是綜合性藝術,包含音樂、戲劇、詩歌、舞蹈、舞台設計、化妝、燈光等多種藝術成分。近代的歌劇始於十七世紀初葉,後經長期發展而產生多種類型,如正歌劇、大歌劇、喜歌劇、輕歌劇、小歌劇、樂劇等。音樂劇並不只是由音樂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劇、喜劇歌劇或是輕音樂劇,也不是歌舞雜耍、音樂荒誕劇或是夜總會的歌舞表演。歌劇和音樂劇都起源於宗教音樂,具體來說,音樂劇原本其實是歌劇中喜歌劇和輕歌劇的一種分化,但是最終形成了與歌劇截然不同的風格。
首先說說它們的相同點,有很多人經常把音樂劇和歌劇搞混,因為它們的形式確實比較相近。歌劇與音樂劇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採取音樂和歌曲來表現劇情,以及包含舞蹈、舞台、化妝、燈光等多重藝術元素的綜合性。這些都是無庸置疑的,以下談一談兩者的區別。音樂劇嚴格的來說不能和歌劇一樣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高雅音樂或是換言之古典音樂的一部分。音樂劇產生的較早,但真正作為獨立的有影響力的一種音樂形式還是在上世紀初百老匯初具規模開始,而它的高潮則是70年代中期後以韋伯、勛伯格為代表的這些歐洲的,尤其是英國和法國音樂劇作曲家的活躍才開始的。音樂劇和歌劇的不同地位從人們的態度上就可以得知。在那些歌劇和音樂劇廣泛上演的國家,看歌劇是提前幾周訂好票,需要穿著正式的晚禮服入劇院的,觀看時要講究禮儀,不能隨便鼓掌之類的;但是看音樂劇就相對隨意,而且一部音樂劇常年上演,只需提前半小時到劇院門口買張票就行了,就像我們平時看電影一樣方便。但是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地位還是很崇高的,能夠到這些地方去觀賞音樂劇是一種榮幸。對於課上老師提到有一位同學認為音樂劇不能進大雅之堂,這一點純粹是誤解,所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人們定的,經典是永遠的流行,歌劇也是幾百年前的流行音樂,只不過傳唱多年後剩下的精品自然就成了經典,今天流行的音樂劇中也一定會有幾百年後仍在流行的經典。
音樂劇和歌劇最大的差別在唱腔上。如果你聽不見聲音,不去觀察演員口型,僅僅靠看舞台和表演的話,可能比較難區分開音樂劇和歌劇。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詠嘆調會伴隨著每一次戲劇性的轉折將整部戲推向高潮。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卡門》和《茶花女》中廣為流傳的那兩段唱段。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聲唱法的(例如《悲慘世界》和《劇院幽靈》);但在正式場合歌劇決沒有用流行唱法的,因為發聲方式完全不同。雖然現在的演唱會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比較時興。音樂劇中的歌曲很多並非獨唱曲;音樂劇中的歌曲更短,更簡單,易於傳唱,人們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時候唱起這些歌曲。一般來說,盡管音樂劇中的歌曲更容易從整部劇中獨立出來,也更加適於在酒吧等其他的娛樂場所單獨吟唱,但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適合劇情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演員通過舞蹈或其他的表演來烘托氣氛,帶動劇情進入高潮。許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劇的插曲,例如韋伯的很多作品都因為作為流行歌曲而廣為流傳,像《貓》中的《memory》,《whistle down the wind》中的《No Matter What》(這首是由當紅的男子組合演唱,作為流行歌曲風靡全世界,但幾乎沒人知道這是音樂劇的插曲)。歌唱家也會演唱音樂劇的選段,例如「帕瓦羅蒂和他的朋友」系列演唱會,帕瓦羅蒂就經常演唱流行歌曲或是音樂劇,而流行歌星就很少演唱歌劇選段(莎拉布萊曼這類多棲的不算在內),畢竟歌劇演唱對於聲音和唱功的要求遠遠高於流行歌曲。
其次是音樂風格,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偶爾有現代風格的作品試圖超越這個界限,但大都保留著古典技法的思維方式。歌劇的結構、風格基本上沿襲著自浪漫主義以來所奠定的路線。而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的樂器。例如《貓》中韋伯嘗試了許多不同的風格,鄉村、踢踏舞、歌劇、流行,甚至還有贊美詩的成分。在配器上,有一段蘇格蘭風笛的兩次插入特別出彩。而在《巴黎聖母院》中,更是能不斷聽到吉他的聲音,為整部劇渲染了浪漫的氣氛。
還有就是角色所要求的表演風格。歌劇是以音樂作為各種藝術元素的基礎的,因此一個歌劇演員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達完善。如果一個演員在達到這一要求之後還有餘力,那麼他也可以為他的角色加入出色的戲劇表演,甚至舞蹈。但是在歌劇中,舞蹈大多以交誼舞、芭蕾這種形式出現,但芭蕾通常也是由專業演員完成。一個歌劇男演員可以大腹便便,女演員可以體態豐盈,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演出,觀眾們也可以接收。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元素的整體統合,所以演員在表演一個音樂劇角色時,必須同時兼顧各種表演成分:唱歌、舞蹈、表演……所以他是不可能為了某一方面的表現去過分地犧牲其他的方面。對於音樂劇演員,劇情的表演和對歌唱的處理同樣重要。像莎拉布萊曼退出音樂劇舞台的原因之一可能也和她為了聲音而犧牲體態有關,試想觀眾們是不會接受一個臃腫的Christine和Raul在舞台上談情說愛的。
至於前文中提到的舞蹈,這是歌劇的一個小部分,我們在看電影《莫扎特》和歌劇《茶花女》中,都能在歌劇里看到舞蹈的影子,但是比例不大,不是特別重要(這一點可由電影里國王下令歌劇里不能演芭蕾可以看出)。出於自身條件的限制,主要演員最重要還是靠舉手投足的一些小動作以及和其他演員的交流來表演。而且通常美聲唱法的發聲方式不太可能允許演員邊唱邊進行大幅度的舞蹈動作。而在音樂劇里,舞蹈是三大元素之一,極少有音樂劇里缺乏舞蹈元素的(《悲慘世界》是一個例子,是它的劇情和主題限制了舞蹈)。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貓》,全劇幾乎完全由一段段歌曲加舞蹈組成,所有演員在台上既要唱又要跳,僅當grazelbella出現時才沒有舞蹈(因為年邁而跳不動),舞蹈完全顯現了各種貓的特點,無法想像如果《貓》一劇沒有舞蹈會是什麼樣子。當然這部劇比較特殊,但是舞蹈確實是大部分音樂劇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表現手法。
此外,還有一些微小的區別,例如取材,詞曲創作過程,演出場所、方式等等,在音樂劇中,它的曲調可以是感傷的,但在歌劇中,它一定是熱情洋溢的;在歌詞方面,音樂劇趨於表現飽經憂患的經歷,例如「愛——無論你鞭打我,還是傷害我;欺騙我,還是遺棄我,我都將永遠是你的!」,歌劇則永遠是表現歡欣和喜悅的詩一般的語言。與音樂劇不同,在歌劇里,主人公總保持著優雅而高貴的舉止來生活、相愛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時,他們會祈禱,「主啊,我上路了!」彷彿這不僅是一次地理意義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樂劇中,主人公與愛人告別的場景可以是雜亂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場,他們也一定是疲憊不堪和心神憔悴。隨著藝術創作的多元化,這些區別並不是永遠正確。處於各種音樂結合邊緣的作品越來越多,分類就變得逐漸模糊。如音樂劇《阿依達》,其中就有對於歌劇《阿依達》借鑒的部分。而勃拉姆斯甚至有一部新的音樂劇,視角是對向白宮的第一夫人們的,採用的全是清唱劇的體裁。
起源於巴洛克時期(約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的歌劇,即使是在20世紀現代主義影響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為一項偉大的藝術。它想表現人類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華,蔑視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劇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畫成十惡不赦的徹徹底底的壞人,英雄們則勇敢無畏。音樂劇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們也會犯錯誤,也可以失去工作、窮困潦倒、無家可歸,但是他們在經歷坎坷之後總能得到真愛、財富和幸福。音樂劇產生於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當時被稱作「小歌劇」或「民間歌劇」,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開始引用「音樂劇」這一名稱;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地說不得,音樂劇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用權音樂、舞蹈得以充發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統一體的藝術。如果說,戲劇本身臨其境是一種綜合藝術。如果說,戲劇本身臨其境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充分發揮「綜合性」藝術手段的戲劇形式。英國和美國是音樂劇的全盛國度,從音樂劇發展史的角色來看,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可稱作為音樂劇的發源地。但音樂劇在英、美兩國也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美國,它較多地受爵士樂、踢跳舞、喜劇性話劇和含有歌唱的喜劇的影響;在英國,音樂劇更多地與輕歌劇、話劇,特別是莎士比亞莫里艾、伊普生的戲劇背景相關,舞蹈方面則更帖近芭蕾舞。音樂劇並不追求卓越與出眾,也沒有野心,因此,它們被認為是平庸的創作。它們寧願逃避,也不抗爭;寧願犯一些小小的過錯,也不願只為理想而生活。音樂劇贊揚民主,它贊揚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對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貴族們,則充滿了鄙視和嘲弄。觀眾們已經認識到了它們的差別。當一個人去看歌劇和音樂劇的時候(在倫敦和紐約,兩種門票的價格幾乎一樣),他會以不同的心態欣賞這兩種戲劇。如果一場歌劇聽起來太像音樂劇,那麼它會被批評為太輕浮;反之,太像歌劇的音樂劇也會被批評太脫離現實。這些偏見並非偶然,它們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形成的。它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樂劇:《乞丐歌劇》
黑人音樂劇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百老匯音樂劇 象「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兵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平步青雲》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等。
倫敦西區音樂劇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兩位音樂劇創作巨匠: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和蒂姆·萊斯,隨即英國音樂劇就出現藝術上的轉折。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一一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歌劇院的幽靈》(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

Ⅲ 音樂劇有哪些類型

[編輯本段]音樂劇的主要類型 1.百老匯音樂劇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平步青雲》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等。
2.黑人音樂劇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3.倫敦西區音樂劇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兩位音樂劇創作巨匠: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和蒂姆·萊斯,隨即英國音樂劇就出現藝術上的轉折。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歌劇院的幽靈》(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2]

Ⅳ 求推薦動畫電影,和音樂劇電影~

動畫不知道,
音樂劇電影的話劇院魅影
真愛不死(劇院魅影的後傳)
悲慘世界內25周年紀念音樂會(強力推薦)
耶穌基督容萬世巨星(土豆上有全版的,但沒有字幕,音樂效果也不好)

伊麗莎白(德語的,不知道現在網上還有沒有)
象棋(這個估計是沒有,,資源太少)

還有些音樂電影,比如說
begin again
音樂之聲
之類的

Ⅳ 有哪些音樂劇值得推薦

《耶穌基督襲萬世巨星》 《約瑟夫和他的神奇綵衣》
《劇院魅影》《悲慘世界》《貓》
《巴黎聖母院(法語)》《伊麗莎白(德語)》
《莫扎特》《理發師陶德》《傑克與海德》
《象棋》《綠野仙蹤》《獅子王》《基督山伯爵》
《音樂之聲(音樂劇版的還不錯)》

Ⅵ 音樂劇的分類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
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歌舞線上》(A chorus line)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魅影》、《悲慘世界》、《西貢小姐》(Miss Saigon)、《貓》等。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劇中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50、6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匯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表演藝術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伯恩斯坦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羅賓斯導演的《西區故事》在百老匯首演,標志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系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伙爭奪地盤的惡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復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沖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繼《西城故事》之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一些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吉卜賽》(1959)、《音樂之聲》(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頂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雲》(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紅極90年代的《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化身博士》《為你瘋狂》,21世紀顛覆之作《Q大道》(2003)、《摩門經》(2011)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從紐約到世界,從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樂劇這一獨特藝術品種的千姿百態。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沖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霧都孤兒》)編劇作詞作曲的《奧立弗》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台,榮獲兩項托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檯布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台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
也正是在60年代,倫敦劇壇升起了一顆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魯·洛依德·韋伯。他具有扎實的古典音樂根基,擅長於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對新潮流行音樂和音樂劇情有獨鍾。1967年他與詞作家蒂姆·萊斯合作《約瑟夫的神奇綵衣》,此劇1981年在百老匯連演800多場,1982年獲包括音樂在內的托尼獎多項提名。1971年10月他們合作的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萬世巨星》在百老匯首演,此劇取材於聖經故事靈感來自於霍爾本的油畫《墓中死基督》,通過對以基督與猶大為中心的復雜人物關系折射當代社會普遍的人性命題,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們的又一部搖滾音樂劇《艾維塔》在倫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於阿根廷前總統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維塔的生活事跡翌年9月在百老匯連演1560多場,榮獲7項托尼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獎。以上兩部搖滾音樂劇為了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調動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維塔》中演唱的搖滾歌曲《如此一個競技場》、《金錢滾滾來》有力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而且又十分動聽。這部音樂劇中還有一首並非搖滾的主題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其楚楚動人的旋律而風靡全世界。他的驚世巨作《貓》1981年5月在倫敦首演轟動了百老匯。此後又創作了以舞蹈精彩絕倫而著稱的《星光快車》、《歌劇魅影》和90年代榮獲8項托尼獎的《日落大道》等傳世名劇。
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
20世紀80、90年代稱雄世界音樂劇壇的倫敦西區,除了韋伯,還有作曲家勛伯格(1944~)和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1946— )。他們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麥金托什是一位聰明的藝術經營者,用高質量藝術作品贏得千千萬萬的觀眾。他與韋伯合作的《貓》、《歌劇院的幽靈》,與勛伯格合作的《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以及重新製作的許多經典劇目都為世人所矚目。
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鍾樓怪人》《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劇院魅影》(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 其他英語國家創作的音樂劇,在百老匯和倫敦西區通常能得到較好的認同,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等國家創作的音樂劇。
廣受歡迎的歐洲大陸國家所創作的音樂劇,包括如德國創作的《Elixier》,《路德維希二世》,奧地利的《吸血鬼之舞》、《伊麗莎白》、《莫扎特》、《麗貝卡》,捷克的《吸血鬼德古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羅密歐與朱麗葉》、《小王子》等等。
日本用游戲,動漫故事創作的本土化音樂劇,例如《魔女宅急送》、《網球王子》、《美少女戰士》、《櫻花大戰》等,也獲得長期公演。
在其他國家包括韓國、荷蘭、義大利、瑞典、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俄羅斯、土耳其、中國等等,音樂劇也在逐步發展中。其中,張學友主演的音樂劇《雪狼湖》在亞太地區深受歡迎,產生巨大影響。

Ⅶ 音樂劇的主要類型有哪些

1.百老匯音樂劇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平步青雲》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等。

2.黑人音樂劇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3.倫敦西區音樂劇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兩位音樂劇創作巨匠: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和蒂姆·萊斯,隨即英國音樂劇就出現藝術上的轉折。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歌劇院的幽靈》(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

西方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和黑人劇。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後來甚至出現法文的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曾在百老匯演出)、星夢、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等。以及德語音樂劇,如伊麗莎白、吸血鬼之舞、麗貝卡,魯道夫等。

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韓國、中國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參見亞洲的音樂劇。

Ⅷ 有誰看過音樂劇into the woods~~進來說說吧!

相當喜歡的一個劇
個人覺得第一幕適合全年齡段 第二幕偏向較大年齡(15歲以上)
整體來講對父母教育子女有點啟發
學校演出這個還是比較適合的
如果不限於英語劇的話 也可以考慮法語或德語的劇目

Ⅸ 請推薦幾部英文的經典音樂劇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是大多數觀眾所熟知和喜愛的。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麗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但很多中國觀眾都不知道,這部經典影片,其實是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固然精彩,但音樂劇更為經典,舞台上那種瞬間迸發的激情,能讓各種年齡的人感動。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我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無疑,這將是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今年是音樂劇《音樂之聲》問世45年,是電影《音樂之聲》問世40年。

電影1965年被搬上銀幕,影片曾先後奪得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改編音樂、最佳剪輯五項大獎,以及1966年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獎(朱莉·安德魯絲)。《音樂之聲》的整個故事都那麼的完美無缺,以至於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片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被全世界傳唱,影片也被翻譯成了30多種文字在各國上映。

好萊塢的電影評論家、《時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評選《音樂之聲》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十大電影之一"。它幾乎適合在任何場所任何時刻播放。好萊塢的大牌明星們,例如凱文·科斯特納、金-凱瑞、梅格-瑞恩等都是它的忠實觀眾,大明星卡梅隆-迪亞茨更是說自己看了它二十遍以上,功夫巨星成龍坦言自己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阿諾-史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影片的譯名上都曾經發揮過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創作。在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著重強調片中優美動聽的歌曲;台灣則譯成《真善美》,畫龍點睛地道出該片的真諦;埃及人把它譯做《柔情蜜意》;在葡萄牙片名是《心靈深處的音樂》;泰國的譯名是《天樂的魅力》;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不太講究詩意,而著重刻畫女主人公的個性:《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本劇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雖然不同,音樂卻一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從中也可見一斑。

今年是音樂劇《音樂之聲》首演45周年,百老匯全新製作了這出經典劇目,並在亞洲做巡迴演出。5月已在上海演出,8月13日,《音樂之聲》中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比托普一家七個孩子將來到北京,在北展劇場演出8場。

附:音樂劇知識

音樂劇的特點 一、綜合性 音樂劇是由音樂、舞蹈、表演(特別是話劇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為了表現舞台故事而創作的有關音樂,常常綜合了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特別是常常把歌劇、輕歌劇和爵士樂整合為一個有機體。 二、現代性 音樂劇不再應用傳統的音樂舞蹈和簡單的舞台技術。 首先在音樂方面,不再堅持美聲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因此,早期有爵士樂為主的音樂劇,後來有搖滾樂的音樂劇、鄉村音樂的音樂劇等。總之,風格是非常現代的。 在舞蹈方面,不只是過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單有了芭蕾舞的動作,還有體操式的舞蹈動作和其它很多現代舞蹈語言。 同時,舞台技術也很現代化,一些先進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燈光方面的先進技術都登上了音樂劇的舞台。 三、多元性 音樂劇不再堅持單一的藝術形式,從其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可以看出來這一特點。音樂劇的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輕喜劇到重喜劇,從科幻到神話,無所不有。音樂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縛。音樂傳統有爵士、搖滾、鄉村音樂、迪斯科、靈魂樂,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劇的,也有偏向輕歌劇的,還有輕歌舞劇。舞蹈也是多種流派,異彩紛呈的。 四、靈活性 音樂劇的創作和表現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在音樂創作、樂器伴奏和語言選擇上,都是創新的並以市場需求為根據,不受傳統的約束。在形式上,百老匯音樂劇受音樂喜劇傳統的影響比較多,歡快的喜劇題材數量較大。當然,也有一些重量級的悲劇作品,如:《歌劇院幽靈》、《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等。 五、高度的商業操作性 音樂劇是面向大眾化的一種娛樂形式,她已經發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規模,都是靠優秀的商業化操作來實現的。音樂劇非常注意把音樂家、製作人和商業化運作的機構用公司的形式組織起來。音樂劇在對各種版權的處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樂劇是不輕易出售舞台表演的映象製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會被搬上銀幕,在版權處理方面是精細分割且商業化的,在製作過程和僱傭演員時,都把經濟效益擺在相當突出的地位。我想,這也是反映了觀眾的需要吧。 簡單來說,音樂劇就是集音樂、舞蹈、戲劇表演於一身的現代舞台劇。

閱讀全文

與象棋音樂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