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李海鷹資料
一曲《彎彎的月亮》,曾經風靡了大半個中國。歌曲以其優美的曲調和豐富的內涵感動了當時的人們,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現時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
作曲家李海鷹,就是這首歌的詞、曲作者。
珠江邊走出來的李海鷹,是全中國最出色的當代作曲家之一。在內地流行音樂界,他是名副其實的 「跨界音樂大師」。
跨年代:創作歷程橫跨三個年代,膾炙人口名曲達上百首
在80年代,他創作了《彎彎的月亮》的不朽經典
在90年代,他創作了《七子之歌》《走四方》、《過河》的街知巷聞
在21世紀,他打造了《愛如空氣》的流行神話
跨領域:涉獵唱片、音樂會、影視音樂、音樂劇等各個領域。
跨風格:音樂風格橫跨流行、民族與古典,並且將跨界融合得天衣無縫
李海鷹1954年生於廣州。他從小喜歡音樂,很早就開始顯露音樂才華。1970年,他才16歲就進入廣州粵劇團,當上了小提琴手兼創作員。5年以後,他成為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政治部文工團的小提琴手兼創作員。這期間,他被送到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進修班學習了一年半。1982 年底到1997年3月,他在廣東音樂曲藝團當創作員,《彎彎的月亮》就是這期間寫出來的。從1997年4月起,他擔任了廣東電視台的音樂總監。
李海鷹創作過一系列有影響的影視音樂作品。除了電視藝術片《大地情語》的插曲《彎彎的月亮》之外,還有電視劇《外來妹》的主題歌《我不想說》、電視劇《一路黃昏》的主題歌《走四方》、電視劇《女人天生愛做夢》的主題歌《我的愛對你說》等等。在這些歌曲的創作中,他集作詞、作曲、編曲於一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歌曲一經播出便大受歡迎,被廣為傳唱,流行范圍很廣。他還為電影《鬼子來了》《黑冰》《背叛》《榮譽》——到近期風靡全國的《亮劍》等寫歌編曲,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於這些成就,李海鷹曾獲得五個一工程、文華音樂獎等全國、全軍、省、市以及海外音樂創作獎百餘項 ,並且還擔任了中央電視台1989 春節晚會音樂指導;擔任了1998、1999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音樂統籌。1997年,他擔任了羅馬尼亞第十屆國際金鹿流行音樂節大賽評委;1999年,他擔任了哈薩克共和國第十屆亞洲之聲音樂節評委;他還擔任過中央電視台1988、1992、1996、1998四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評委,擔任過中國文化部1996、1998通俗歌手出國選拔賽評委。此外,他還擔任了中國輕音樂學會的副秘書長、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理事和廣東音樂家協會理事等社會職務。他還是國際藝術節組織聯合會的成員,並被入選ABI國際傑出人物名錄。
1994年11月19日,他在北京首都體育館成功舉辦了「《彎彎的月亮》李海鷹個人作品演唱會」。這應該是他音樂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醉心於音樂的李海鷹喜歡拓展新的音樂領域,成名之後,他迷上了音樂劇。音樂劇盛行於美國百老匯,以流行音樂為主體,形式輕松、活潑,很受觀眾喜愛。而在中國 ,由於戲劇界在「文化大革命」以後涉足音樂劇的時間還不長,所以尚未有很成功的作品。李海鷹決心要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在1996年和1997年的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他推出了《過河》及《地久天長》兩個音樂短劇,獲得成功。但他並不滿意,期待有一個好的劇本一試身手。當他看到四川「人藝」女編劇李亭寫的校園音樂劇《未來組合》的劇本時非常高興,馬上全力以赴投入了創作。音樂劇《未來組合》上演後,反響很大,受到了音樂愛好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好評。
為了迎接澳門回歸,中國中央電視台拍攝了一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澳門歲月》。電視片中有一首起點睛作用的主題歌,歌詞用的是詩人聞一多先生在1925年寫的詩歌《七子之歌——澳門》。中央電視台把作曲任務給了李海鷹。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一聲乳名: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手捧著聞一多先生寫下的充滿幽怨愁煩的詩句,李海鷹非常激動。對於澳門,他有剪不斷的情緣,因為他父親的家鄉就在離澳門僅一衣帶水之遙的南朗鄉,那裡很早以前與澳門同屬香山縣,小時候他曾回去過那裡一次,澳門的歌謠也是他兒時記憶里的童謠。四十多年在廣東的生活,更是孕育了他深沉的南國音樂情懷,令他極易感受澳門的風土人情韻味。
聞一多在這首詩里所表現的藝術形象是一個離開母親太久了的孩童,她向母親述說著Macao不是她的真姓;她呼喚著母親叫一聲她的乳名澳門;她大聲呼喊著「母親,我要回來……」四十多個日日夜夜,李海鷹寢食不安地用心靈體會著這個藝術形象,苦苦尋找著最有表現力的音樂語言,終於,一股壓抑不住的摯情帶著《七子之歌——澳門》的旋律沖出他的心底……
《七子之歌——澳門》隨電視片《澳門歲月》播出之後,深深地打動了海內外億萬華人的心,立刻響遍海內外。特別是在澳門,反響尤為強烈,不但在各種慶祝回歸的大小活動中被演唱,而且經常在大街小巷響起。電視界、音樂界人士都評論說:與以往的「回歸歌曲」不同,《七子之歌——澳門》是有深度、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它將人們帶進21世紀。李海鷹感到非常欣慰,他覺得,他是用音樂的形式與聞一多這位他從小敬仰的、傑出的文化先輩進行了一次超越時空的心靈對白。這首歌曲已隨嫦娥衛星飛向太空!
李海鷹是珠江的兒子,他是從珠江邊走向成功的。珠江邊,曾走來過冼星海的身影,他的一曲《黃河大合唱》,一直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品嘗不盡的精神儀式;珠江邊,也走來過馬思聰的身影,他的一曲《思鄉曲》,直到現在,都一直是全球華人的歸家的路;今天,珠江邊又走來了李海鷹。乘著歌聲的翅膀,他彷彿又看見了先人偉岸的背影。他想追逐那個背影,用他堅定的腳步;他想祭奠那個背影,用他一生的追求!
改革開放至今,內地流行音樂走過30年的歷程,這30年來歌壇過無數經典名曲和無數紅極一時的歌星,但是在幕後領域,卻一直鮮有具備大眾知名度的大師級人物。縱觀整個樂壇,無論從資歷、作品的影響力還是在對流行音樂的貢獻方面,李海鷹都是最具備這一資格的音樂人。他的創作總是能夠緊貼時代的脈搏,在當時都能造成深遠的影響。他抓住了流行音樂的精髓並且成功的與古典、民族元素進行嫁接,在當代音樂界有突出的貢獻。
在民樂方面,李海鷹也作出了很大貢獻,他所創做的葫蘆絲曲《竹樓情歌》也是廣為流傳,成為葫蘆絲樂曲裡面的標志性作品。
2008年7月6日,李海鷹在廣州舉行了《李海鷹作品音樂會2008》,當時有劉歡、韓磊、孫浩、韓雪、毛寧、孫楠、孫儷、潘長江等眾多大腕明星將同台獻唱。
第一個十年:
從「扒別人的」到「被別人扒」
早期給很多香港歌曲配曲,其實就是扒人家的歌,把歌詞換一下,然後根據記憶自己配上樂器和曲子,然後再拿出去賣。老實說這種事情的確侵犯了人家的版權,但在那時候,大家都還沒有版權的概念。不光是廣東,全中國的流行音樂,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記者:我查到的所有資料都顯示,您是在1983年進入流行樂壇的,為什麼是在這一年?在我印象中,在那之前就已經開始流行了鄧麗君,在那年之後,張明敏1984年進央視春晚,香港流行音樂才正式開始登陸內地。但您進入流行樂壇的時間,似乎剛好在二者之間。
李海鷹:現在資料上記錄的年份,其實是我正式進入太平洋影音公司作配曲時的年份。其實在那之前,我是從部隊出來的。如果說最早接觸音樂,已經說不清楚是在什麼時候,但我記得自己15歲時,有人送了我一把秦琴,也就是類似於二胡的一種樂器,我在樓道里用撥片撥,嘴裡哼著胡謅的廣東小調。結果住在樓上的一個上海工程師下樓來,看了一眼我撥弦,對「這琴不高級,小提琴才高級。」然後把秦琴放到了我肩上,拿了把木尺遞給我,「在琴弦上來回鋸,用不著撥。」這算是我小提琴的啟蒙吧。但也就是因為這個,一年之後,我作為全校惟一會五線譜和略懂小提琴的人考進了廣州粵劇團,然後又進入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進修班學習了一年半。
1983年時,開始有唱片公司找我來做配曲,這種工作,現在解釋起來有點費勁,應該是相當於出版社的約稿。也就是從那時開始,我變成了自由音樂人。所以,現在一般跟人說起來,我都說自己1983年進入流行樂壇。我個人應該說,那時就受鄧麗君的影響更大。
記者:粵劇團也算是個有編制的文藝單位吧,如今似乎大家不太看重這個了,但在80年代初,似乎很難想像有人甘願放棄體制內的生活,跑出來單乾的。當時,您就沒有過顧慮?
李海鷹:好像……我還真沒有過什麼顧慮。因為我記得在80年代初期時,廣州這里的流行音樂行業就已經比較先進,幾乎是領先全國了,當時廣州的太平洋,新時代,中唱,白天鵝,簡直就是整個中國流行音樂的四大天王啊,所以從粵劇團出來的時候,我沒有任何猶豫,家裡也沒有特別反對,因為當時是唱片公司覺得我配器比較有潛力,水平也不錯,所以才請我過來的,我算是憑本事吃飯吧,有本事在,不怕沒單位。在早期,其實我配了不少中國民歌+架子鼓這樣的東西,有時也有一些弦樂,這種形式的磁帶,當時真的很好賣,街上那些拎著四個喇叭雙卡錄音機的,大部分裡面都放這些呢,還有舞廳里,因為架子鼓節奏感比較好,所以很多跳舞的也都在用。
早期那段時間,還給很多香港歌曲配曲,其實就是扒人家的歌,把歌詞換一下,然後根據記憶,自己配上樂器和曲子,然後再拿出去賣。雖然老實說這種事情的確侵犯了人家的版權,但在那時候,改革開放剛開始,大家都還沒有什麼版權的概念,出現這種事情也很正常。不光是廣東,全中國的流行音樂,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記者:80年代初,大家對於「流行音樂」的概念還不夠明確,而對於流行文化和廣東,更有很多誤解,比如我記得小時候學校里的老師還在教育我們,說廣東那邊受港台影響深,年輕人都是喇叭褲、漢奸頭,手裡拎著錄音機,放出來的都是靡靡之音。您這樣的,應該就算是靡靡之音的作者了吧?後來覺得,廣東流行音樂的興起,應該不僅是受影響的問題吧,畢竟廣東人也不是沒有原則和主見,不管在早期還是現在,廣東音樂人都有自己的選擇,您覺得呢?
李海鷹:關於廣東流行音樂和北方流行樂的興起,的確有點不同。北方,比如北京,歷來都是文化中心,在那裡呆一陣你就知道,那裡有一種感覺,就是各種思想、各種潮流都能匯聚在那裡,你可以在北京談論先鋒藝術,也可以在那裡聽京劇,這些東西還很好地融合在同一座城市之中。但這個文化中心同時也決定了,它對於任何新鮮事物,不是屬於它本身文化衍生出來的事物,都會有一種排斥感,因為它是中心嘛,因此一改革開放,在北京好多事情都需要很激烈地爭論之後,才有可能被人們所接受。說白了就是說完了才做,很浪費時間。
而廣東則不同,廣東人在接受任何新音樂方面,都沒有什麼障礙。香港那邊的流行音樂一過來,聽著好聽,聽著比革命樣板戲更讓大家興奮,人們自然也就跟著去唱,跟著喜歡了,不像北京,還要辯論半天,廣東人不管那些,真的直接就做起來了。我記得改革開放剛開始那陣,也的確是有不少東西讓我不太習慣的,這邊也在一些事情上有過爭論,但在流行音樂方面,廣東基本沒猶豫過,發展得很堅決,也很快,所以,到1985年前後,廣東流行音樂也就形成了一個高峰。
廣東這邊的音樂人在研究香港台灣的流行歌曲,而北方的音樂人,像崔健這樣的,直接接觸到甲殼蟲。
記者:1986年時,中國音樂界,南北有三件事情值得一提。第一件比較大,可以寫入音樂史了:崔健站到了工體,向全世界吼出了他的《一無所有》;同樣在這一年,百名歌星集體演唱了《讓世界充滿愛》,這也讓大家發現了流行音樂人合力的前景。另外一件聽起來比較小,但與您有點關系,而且也很有意義:太平洋公司推出了實驗性的專集《為我們驕傲》,其中就收有您的七首原創歌曲。
李海鷹:《為我們驕傲》的推出,其實還是和政府有關。1985年,廣州舉辦了一屆「紅棉杯」新歌新風新人大獎賽,推出了「十大歌星」、「十大金曲」———這種做法也是學香港的,但在內地,還是第一次,這也開創了內地音樂的排行榜先例。這事出來的時候,北京之類的城市,唱流行歌的人該被怎麼定義,什麼樣的是娛樂明星什麼樣的是表演藝術家,還在討論之中呢。當時北方跟娛樂最搭邊的,應該就算是春節聯歡晚會了。但這並不代表著北方音樂人就沒開始作為。在那段時間,廣東這邊的音樂人在研究香港台灣的流行歌曲,而北方的音樂人因為語言障礙加地域流傳,他們沒機會聽到這些。但北京有很多駐華使領館啊,一改革開放,外國人的東西也來了。北京音樂人,像崔健這樣的,可能聽不了鄧麗君,但他們可以直接接觸到甲殼蟲。
事實上,流行音樂這幾十年來,全世界的重心依然在歐美。所以長期就是這樣的現象,港台學日韓,日韓學歐美,根子還在西方。至於中國南方北方,其實差異並不大。我那時候就在研究邁克爾·傑克遜,其實跟北方音樂人,也沒什麼區別,大家都是在學習,都是在模仿。所以,崔健在1986年的出現,也只能說明,中國北方的流行音樂,已經開始有了原創,有了自己的風格。但他們這種原創,和我們一樣是吸收外面的流行元素。只不過廣東音樂人過了一手而已。但像電燈,像汽車,我們也都是過了一手學來的,現在大家不照樣都在用著,也沒什麼特別不好。
而廣東這邊,因為流行歌曲的起步就是從唱片公司做起的,而不是從音樂人手中起步的,這就使得它的商業味道比較重,當時唱片公司對原創歌曲沒信心,自然原創出現的也就比較少。另外,其實如果說樂隊和現場演出,廣州出現得也很早,70年代末,廣州就有「茶座」駐場樂隊,但他們也是靠翻唱港台、歐美流行歌曲混飯吃。在《為我們驕傲》出現之後,為了支持新人大獎賽及原創作品,廣州文化局規定:歌手們每晚唱港台歌曲不得超過30%。從這之後,我才真正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了原創方面。
《彎彎的月亮》是典型的廣東調,整個被雨水淋出來的感覺。跟整體上高亢、硬氣的「西北風」完全是兩種路子。我更離譜,找來了當時就覺得「聲音很飄」的劉歡來唱軟綿綿的《彎彎的月亮》
記者:但您似乎沒經過多少醞釀,很快您就寫出了《彎彎的月亮》,順帶還捧紅了劉歡。
李海鷹:《彎彎的月亮》實在是個特例。寫流行歌曲,其實很多時候你搞不清楚的,有些地方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更多的時候,人們的喜好和心理,你是無從琢磨。所以,並不是經驗豐富就能寫出最流行的歌曲來。
《彎彎的月亮》,其實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在創作這首歌的時候,中國還是「西北風」盛行的時候。所有人都覺得,把歌寫成這樣才能好賣,好唱。1989年,音樂電視片《大地情雨》製作組請我給他們配插曲,結果我想了想,當時真是「靈光一閃」,差不多半小時內就把曲子寫好了,取了個名字就叫了「彎彎的月亮」。這首歌是典型的廣東調,整個被雨水淋出來的感覺。跟整體上高亢,硬氣的西北風完全是兩種路子。結果寫完了,錄出來,很多行家都說實在太陰柔了。《黃土高坡》作曲者蘇越搖著頭說:「軟綿綿的,兒歌一樣的東西,怎麼出得來?」但我更離譜,找來了當時就覺得「聲音很飄」的劉歡來唱,軟綿綿的《彎彎的月亮》,感覺的確讓人耳目一新。更巧的是,這首歌的首播又恰逢廣州電台推出全國首個流行音樂排行榜,結果導致了歌曲迅速包攬各項冠軍,不但在內地走紅,還反攻到了香港,現在很多人都記得香港有兩個版本的《彎彎的月亮》。
當時整個中國盛行:「西北風」,為什麼會有這么一個現象呢?我分析是因為這片土地跟中國太多的事情有關了。所以那時出現了很多描述這片土地的作品,像《黃土地》,《紅高粱》,油畫《父親》等等。
流行音樂與時代從來都是很緊密地結合,所以自然也不能免俗地尋根。當時把陝西民歌的確挖掘了不少,而且挺有意思的,大家也都沒覺得土。因為這類歌曲實際上也的確符合當時的不少年輕人的心態。搖滾,在當時,甚至現在有很多人看來都是有些另類的東西,但年輕人需要呼喊,需要發泄他們的精力,而西北風這樣的唱法,剛好適合他們,積極,健康向上,充滿陽剛。不過西北風作為一種歌壇的形態,出現一批是不錯的,但最後演變成「非西北風不唱」就有點過了,這點也挺有意思,其實很多東西,流行歌曲也好,經濟方面的也好,甚至影視也好,只要有人開頭做了,大家都一窩蜂地跟過去,這是中國人的一個弱點。
第二個十年:
回望之後,不停地轉身
《亞洲雄風》這些歌曲的流行背後,其實體現著另外一種思潮,就是北京的文化中心意識的體現。
記者:咱們終於說到90年代了。進入上世紀90年代,第一件值得說的事情,自然是1990年的亞運會。那次在北京舉行的亞運會,其實對整個中國流行樂壇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由此就誕生了很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劉歡、韋唯等眾多歌手開始大紅大紫。事實上,在那前後流行起來的一些體育歌曲,已經與西北風有著明顯的區別了,但與之後1993年、1994年開始的流行音樂高潮相比,又有一定的區別,您是怎麼看待當時這批作品的?
李海鷹:《亞洲雄風》這些歌曲的流行背後,其實體現著另外一種思潮,就是北京的文化中心意識的覺醒。北京作為首都,擁有著被稱為「正統」的文化,這種文化很不容易被同化。而任何流行文化想要進入北京這個圈子,它也必定要有一個被消化然後再拿出的過程。所以,80年代流行音樂在南方,在廣東這邊興起的時候,北京並沒有很迅速地跟上,但它的這種「正統」因素一旦發揮,那麼就會形成一種擁有北京特殊氣質的流行元素。所以在90年代初開始,北京就開始爆發了,在那之後第一次流行音樂高峰開始,北京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流行音樂中心地位,這與首都的這種特殊文化氛圍有很大關系。處在這其中,古典的、現代的、民族的,什麼樣的東西都有它自己的位置。這就跟廣東不同。在廣東,就算流行音樂再差,也能占據音樂的半壁江山。
香港人改《彎彎的月亮》,把歌詞改成往思鄉的情緒上走。其實這首歌的主旨,表現的是一種回望,一種從經濟時代向農業時代的回望,一種現代人群向自己舊有的精神家園的回望,這種回望,跟尋根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是尋根。
記者:似乎我們還是得回到您的代表作之一的《彎彎的月亮》,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這首歌開始被香港人翻唱了,這在內地流行音樂界的確算個了不起的創舉。
李海鷹:被香港人翻唱的,其實是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巫啟賢的,另外一個是呂方的。呂方那個版本,其實是華納香港方面購買的版權。但他們改的時候,把歌詞改成往思鄉的情緒上走,但對我來說,這首歌根本不是想說思鄉。在那首歌寫完幾年之後,我仔細思考後覺得,其實這首歌的主旨,表現的是一種回望,一種從經濟時代向農業時代的回望,一種現代人群向自己舊有的精神家園的回望,這種回望,跟尋根有相似的地方,但又不是尋根。在我看來,我們不能否認人們都有尋找精神家園的傾向,我也有。我們國家不是宗教國家,我們的傳統文化在這之前被割裂過,所以更有尋找精神家園的理由。但不論是尋找還是回望,在那個時代,都不會明白自己的心究竟該往哪裡擺。就像《一無所有》裡面唱的那樣,「我曾經問個不休」。
記者:90年代中期,中國流行音樂迎來了它真正的黃金時代。從1993年開始,不管是北京、上海、廣州,還是香港、台北,幾大流行音樂中心都有非常有代表性的流行音樂產生,甚至直到今天依然都有人在傳唱,在這其中也包括了不少您的作品,但我注意到,就在1994年時,您居然開始舉行個人作品音樂會了———一般情況下,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都是一位創作者開始有些走下坡路了之後,才進行的回顧和總結。但更奇怪的是,在那之後,您還有更加經典的音樂出現……
李海鷹:每個音樂人的創作,都會有高潮和低谷。在高峰的時候,這個人可能可以寫出一些很有影響力的東西,結果大家就會把他的這些作品當作這個人的標桿———比如我和《彎彎的月亮》,但任何人都不可能永遠保持在同樣的高水平上。我現在覺得,不管是《彎彎的月亮》還是之後的一些歌,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我並沒有因為一首歌而形成標桿,換句話說,我沖過去了。
1994年舉辦過一屆我的個人作品音樂會,當時幾乎全國的音樂人都在支持我。那次是在北京搞的,當時很多廣東音樂人,都專程飛到北京去,買票進場來支持我,而北京的那些搞流行音樂的,也都在後台出口處站著,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一種姿態,一種表態支持的方式。
劉老師當時往那裡一坐,一抬手,一開始,然後到了中間的部分,總之一首曲子下來,下面觀眾一共鼓了六次掌———連劉詩昆老師自己都樂了,沒想到會有這么好的效果,搞得他自己也很興奮。
記者:好像那場演唱會劉詩昆老師也去了吧?這在當時似乎也是流行音樂界的一大創舉,讓一向演奏嚴肅的古典音樂的鋼琴家現場演奏流行音樂,您是怎麼做到的?
李海鷹:其實那次音樂會不是劉詩昆老師第一次在現場彈這支曲子。因為我認識他,就是在一場電視台辦的宴會上看到他彈這曲子的。後來我要辦個人音樂會了,突然想起這件事,就給那家電視台打了個電話,他們台長挺支持我,就給了我劉詩昆的電話,打過去,問他是否願意在這個場合彈,他就來了。結果誰也沒想到會有那麼轟動。劉老師當時往那裡一坐,一抬手,一開始,然後到了中間的部分,總之一首曲子下來,下面觀眾一共鼓了六次掌———連劉詩昆老師自己都樂了,沒想到會有這么好的效果,搞得他自己也很興奮。
那次個人音樂會,我覺得到現在為止,最值得說的一點,就是它的現場感。那次是一個完整的現場音樂會,真演奏、真唱。這比「真唱運動」早很多。在我看來,音樂的本質就是現場演奏和現場的演唱,就像體育的魅力在於它的不可預知性,在賽前,你只能知道誰是熱門,但你永遠都不會事先知道,劉翔在比賽前是否會退賽。現場版的音樂最大的魅力也在於此,每個人、每一次的發揮都不相同,你不知道下一秒誰會出現意外。但流行歌壇就是這樣,很多人為了穩定,寧可假唱。
記者:在今年,您又舉辦了一次個人音樂會,相比於1994年的那次,您覺得這次又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李海鷹:我覺得,這兩次個人音樂會,都是一種記錄。不光是對我,對很多和我同一個時代成長起來的音樂人來說,都是一個記錄。事實上我們那一代音樂人,不管是寫歌的還是唱歌的,歲數也都不小了,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以後是沒有多少次這樣的機會了。所以,我這兩場個人音樂會,對很多歌手應該也都是一種一輩子的紀念吧。這次音樂會讓我同樣感動的是,在中國這30年來流行音樂界的許多歌手同樣都來了,而且都坐在台下看著,這在現在的流行音樂界,已經很難了。
這次的音樂會,比上一次最大的特色在於:這次居然出動了交響樂團———流行歌曲用交響樂團來伴奏,難道不值得這些音樂人留下記憶么?
❷ 彎彎的月亮歌詞什麼意
其實,《彎彎的月亮》的光芒還不止於流行樂壇,它清亮的光輝還投進了高雅音樂的殿堂。著名鋼琴家 劉詩昆 把這首流行歌曲改編成鋼琴曲,使之成為自己在音樂會上演奏的一個固定曲目。1994年11月, 北京首都體育館 「《彎彎的月亮》李海鷹個人作品演唱會」上,劉詩昆欣然出場演奏了這支曲子。嚴肅 音樂家 步入流行音樂演唱會,恐怕這也是極為少有的一個場面。
一首《彎彎的月亮》,李海鷹在寫的時候花了不過半個小時,我們聽一遍的時間也不超過五分鍾,可是它給樂壇帶來的影響力,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都是深遠的。但惟一拒絕這月亮光輝延續的,恐怕只有李海鷹一人了。「《彎彎的月亮》是應該忘掉的作品」,他的語氣非常果斷,「它只是我十幾年前的一個作品,如果現在還要一再提起,對我來說,是很不好的。」 彎彎的月亮
作詞:潘偉源 作曲:李海鷹
演唱:呂方
遙遙的夜空
有一個彎彎的月亮
彎彎的月亮下面
是那彎彎的小橋
小橋的旁邊
有一條彎彎的小船
彎彎的小船悠悠
是那童年的你我
嗚... 嗚...
嗚... 嗚...
嗚...
你我搖著船
唱著那古老的歌謠
歌聲隨風飄揚
飄到我的臉上
臉上淌著淚
像那條彎彎的河水
彎彎的河水流啊
流進我的心上
嗚... 嗚...
嗚... 嗚...
我的心充滿惆悵
不為那彎彎的月亮
只為那今天的村莊
還唱著過去的歌謠
啊――故鄉的月亮
你那彎彎的憂傷
穿透了我的胸膛
嗚... 啊...
嗚... 嗚...
嗚... 嗚...
遙遙的夜空
有一個彎彎的月亮
彎彎的月亮下面
是那彎彎的小橋
小橋的旁邊
有一條彎彎的小船
彎彎的小船悠悠
是那童年的你我
❸ 劉歡唱過什麼歌曲
劉歡唱過的歌曲有:少年壯志不言愁、彎彎的月亮、好漢歌、從頭再來、我和你。
1,少年壯志不言愁
《少年壯志不言愁》,由林汝為作詞,雷蕾作曲,劉歡演唱。是電視劇《便衣警察》主題曲,被人們廣為傳唱的一首經典老歌。
《少年壯志不言愁》是一首激昂慷慨、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人民警察之歌。這首歌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了人民警察的宗旨、任務和高風亮節。
5,我和你
《我和你》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主題曲,由常石磊、馬文和陳其鋼作詞,陳其鋼作曲,中國歌手劉歡和英國歌手莎拉·布萊曼演唱。收錄於《北京2008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主題歌曲專輯》。
該首歌留給劉歡與莎拉·布萊曼准備的時間不到一周。劉歡在被告知要在開幕式上演唱主題歌時,心情忐忑不安,該首歌對他而言是一個大的挑戰。莎拉·布萊曼第一次聽到該首歌的童音版本時,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❹ 彎彎的月亮哪年出行的
這首歌創作於1989年,電台介紹說是為了88青歌賽冠軍陳汝佳「量身定作」(陳回汝佳去世後李海鷹接受采訪答時也提到這一點,參見文下擴展閱讀《一次遲到的采訪》)。陳汝佳唱了這首歌以後不久,很多歌手也都翻唱了這首歌,然而並無驚艷。與陳汝佳風格較為不同的是劉歡版本。
1990年中央電視台製作了第一個音樂電視作品專輯《大地情語》。其中由陳汝佳演唱和出演了李海鷹作品《心中的安妮》,而這首《彎彎的月亮》則由劉歡演唱和出演。
1990年李海鷹把劉歡版的《彎彎的月亮》放到廣東音樂台的新歌榜。結果從年頭帶到年尾,絕對優勢擊敗《一個真實的故事》《濤聲依舊》等名曲,一舉獲得當年的金曲金獎。陳汝佳演繹的海鷹老師作品《心中的安妮》也入圍10大。
❺ 劉歡 彎彎的月亮 曲作者是誰 來點資料
一曲《彎彎的月亮》,曾經風靡了大半個中國。歌曲以其優美的曲調和豐富的內涵感動了當時的人們,被音樂界公認為中國現時通俗歌曲的一首代表作品。
作曲家李海鷹,就是這首歌的詞、曲作者。
珠江邊走出來的李海鷹,是全中國最出色的當代作曲家之一。在內地流行音樂界,他是名副其實的 「跨界音樂大師」。
跨年代:創作歷程橫跨三個年代,膾炙人口名曲達上百首
在80年代,他創作了《彎彎的月亮》的不朽經典
在90年代,他創作了《七子之歌》《走四方》、《過河》的街知巷聞
在21世紀,他打造了《愛如空氣》的流行神話
跨領域:涉獵唱片、音樂會、影視音樂、音樂劇等各個領域。
跨風格:音樂風格橫跨流行、民族與古典,並且將跨界融合得天衣無縫
李海鷹1954年生於廣州。他從小喜歡音樂,很早就開始顯露音樂才華。1970年,他才16歲就進入廣州粵劇團,當上了小提琴手兼創作員。5年以後,他成為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政治部文工團的小提琴手兼創作員。這期間,他被送到廣州星海音樂學院作曲進修班學習了一年半。1982 年底到1997年3月,他在廣東音樂曲藝團當創作員,《彎彎的月亮》就是這期間寫出來的。從1997年4月起,他擔任了廣東電視台的音樂總監。
李海鷹創作過一系列有影響的影視音樂作品。除了電視藝術片《大地情語》的插曲《彎彎的月亮》之外,還有電視劇《外來妹》的主題歌《我不想說》、電視劇《一路黃昏》的主題歌《走四方》、電視劇《女人天生愛做夢》的主題歌《我的愛對你說》等等。在這些歌曲的創作中,他集作詞、作曲、編曲於一身,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能,歌曲一經播出便大受歡迎,被廣為傳唱,流行范圍很廣。他還為電影《鬼子來了》《黑冰》《背叛》《榮譽》——到近期風靡全國的《亮劍》等寫歌編曲,無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於這些成就,李海鷹曾獲得五個一工程、文華音樂獎等全國、全軍、省、市以及海外音樂創作獎百餘項 ,並且還擔任了中央電視台1989 春節晚會音樂指導;擔任了1998、1999中央電視台春節晚會音樂統籌。1997年,他擔任了羅馬尼亞第十屆國際金鹿流行音樂節大賽評委;1999年,他擔任了哈薩克共和國第十屆亞洲之聲音樂節評委;他還擔任過中央電視台1988、1992、1996、1998四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評委,擔任過中國文化部1996、1998通俗歌手出國選拔賽評委。此外,他還擔任了中國輕音樂學會的副秘書長、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理事、中國電影音樂學會理事和廣東音樂家協會理事等社會職務。他還是國際藝術節組織聯合會的成員,並被入選ABI國際傑出人物名錄。
1994年11月19日,他在北京首都體育館成功舉辦了「《彎彎的月亮》李海鷹個人作品演唱會」。這應該是他音樂生涯的一個里程碑。
醉心於音樂的李海鷹喜歡拓展新的音樂領域,成名之後,他迷上了音樂劇。音樂劇盛行於美國百老匯,以流行音樂為主體,形式輕松、活潑,很受觀眾喜愛。而在中國 ,由於戲劇界在「文化大革命」以後涉足音樂劇的時間還不長,所以尚未有很成功的作品。李海鷹決心要在這個領域有所作為,在1996年和1997年的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他推出了《過河》及《地久天長》兩個音樂短劇,獲得成功。但他並不滿意,期待有一個好的劇本一試身手。當他看到四川「人藝」女編劇李亭寫的校園音樂劇《未來組合》的劇本時非常高興,馬上全力以赴投入了創作。音樂劇《未來組合》上演後,反響很大,受到了音樂愛好者,特別是大中學生的好評。
為了迎接澳門回歸,中國中央電視台拍攝了一部大型電視專題片《澳門歲月》。電視片中有一首起點睛作用的主題歌,歌詞用的是詩人聞一多先生在1925年寫的詩歌《七子之歌——澳門》。中央電視台把作曲任務給了李海鷹。
「你可知:『Macao』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一聲乳名: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手捧著聞一多先生寫下的充滿幽怨愁煩的詩句,李海鷹非常激動。對於澳門,他有剪不斷的情緣,因為他父親的家鄉就在離澳門僅一衣帶水之遙的南朗鄉,那裡很早以前與澳門同屬香山縣,小時候他曾回去過那裡一次,澳門的歌謠也是他兒時記憶里的童謠。四十多年在廣東的生活,更是孕育了他深沉的南國音樂情懷,令他極易感受澳門的風土人情韻味。
聞一多在這首詩里所表現的藝術形象是一個離開母親太久了的孩童,她向母親述說著Macao不是她的真姓;她呼喚著母親叫一聲她的乳名澳門;她大聲呼喊著「母親,我要回來……」四十多個日日夜夜,李海鷹寢食不安地用心靈體會著這個藝術形象,苦苦尋找著最有表現力的音樂語言,終於,一股壓抑不住的摯情帶著《七子之歌——澳門》的旋律沖出他的心底……
《七子之歌——澳門》隨電視片《澳門歲月》播出之後,深深地打動了海內外億萬華人的心,立刻響遍海內外。特別是在澳門,反響尤為強烈,不但在各種慶祝回歸的大小活動中被演唱,而且經常在大街小巷響起。電視界、音樂界人士都評論說:與以往的「回歸歌曲」不同,《七子之歌——澳門》是有深度、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的作品,它將人們帶進21世紀。李海鷹感到非常欣慰,他覺得,他是用音樂的形式與聞一多這位他從小敬仰的、傑出的文化先輩進行了一次超越時空的心靈對白。這首歌曲已隨嫦娥衛星飛向太空!
李海鷹是珠江的兒子,他是從珠江邊走向成功的。珠江邊,曾走來過冼星海的身影,他的一曲《黃河大合唱》,一直都是我們這個民族品嘗不盡的精神儀式;珠江邊,也走來過馬思聰的身影,他的一曲《思鄉曲》,直到現在,都一直是全球華人的歸家的路;今天,珠江邊又走來了李海鷹。乘著歌聲的翅膀,他彷彿又看見了先人偉岸的背影。他想追逐那個背影,用他堅定的腳步;他想祭奠那個背影,用他一生的追求!
改革開放至今,內地流行音樂走過30年的歷程,這30年來歌壇過無數經典名曲和無數紅極一時的歌星,但是在幕後領域,卻一直鮮有具備大眾知名度的大師級人物。縱觀整個樂壇,無論從資歷、作品的影響力還是在對流行音樂的貢獻方面,李海鷹都是最具備這一資格的音樂人。他的創作總是能夠緊貼時代的脈搏,在當時都能造成深遠的影響。他抓住了流行音樂的精髓並且成功的與古典、民族元素進行嫁接,在當代音樂界有突出的貢獻。
在民樂方面,李海鷹也作出了很大貢獻,他所創做的葫蘆絲曲《竹樓情歌》也是廣為流傳,成為葫蘆絲樂曲裡面的標志性作品。
2008年7月6日,李海鷹在廣州舉行了《李海鷹作品音樂會2008》,當時有劉歡、韓磊、孫浩、韓雪、毛寧、孫楠、孫儷、潘長江等眾多大腕明星將同台獻唱。
❻ 劉歡的演藝生涯
1986年,首次受邀參加央視「電視世界」晚會,這是劉歡演藝生涯中的第一次錄音與首次錄像,演唱法語歌曲《願我們重相會》。 時任導演駱幼偉立刻派人尋找並力邀劉歡參加文藝晚會。而當時的劉歡正隨中央講師團在寧夏石咀山支教,接到邀請後火速返回了北京。
1987年演唱的電視劇《便衣警察》和《雪城》主題曲。《心中的太陽》是劉歡錄制的第一首電視劇歌曲,劉歡真正走上歌壇。
1988年為時事政論片《世紀行》創作主題曲《你是一面旗幟》。首次自己投資自己製作錄制演唱專輯卡帶《劉歡的沙龍》。
1989年,李海鷹為都市民謠《彎彎的月亮》 作詞作曲。在一些歌手試唱不成功後,他請來劉歡。那會兒的劉歡正在困惑,誰給他歌時都說,這是根據你的風格寫的。 1989年4月《彎彎的月亮》發行,風靡中國,歌曲的優美曲調和豐富的內涵表達人們的思鄉之情、依戀之情,它也被認為是中國流行音樂界從港台翻唱、西北風等等熱度流行過後走向沉靜和內斂時期的代表作品。
1990年北京亞運會。劉歡與韋唯共同演唱作曲家徐沛東的《亞洲雄風》,至今被稱為「不是會歌的會歌」。據說,當初在錄音棚,他並不看好這首歌。人聲俱疲時,徐沛東知其好酒,特意買了啤酒,「劉歡幾乎喝一口,唱一句。整首歌唱下來,熱血沸騰。」
1991年夏天,中央電視台首次大型賑災義演電視直播晚會,劉歡原本計劃演唱歌曲《世界需要熱心》,但因組織工作疏忽,導致劉歡直播「遲到」,因而造成一些誤會,劉歡因此被封殺數年。據劉歡自己介紹,他去廣州參加電視劇「飛天獎」頒獎晚會時,獨唱了徐沛東老師的獲獎歌曲《不能這樣活》,央視在不得不播出的情況下,竟然將劉歡的整個現場演出全部用特技處理:觀眾只能從一個略小於屏幕的方框外(方框內是電視劇畫面)看到劉歡偶爾伸出來的四肢末端和腦袋頂部的頭發。
1991年開始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西方音樂史》。
1993年與韋唯合作演唱第七屆全國運動會主題歌《五星邀五環》及首屆東亞運動會主題歌《崛起的東亞》。應北京奧申委邀請與韋唯合作錄制奧斯卡獲獎得者喬治·莫羅德專為北京申奧創作的歌曲《GoodLuckBeijing祝福北京》英文版,並赴摩納哥參加2000年奧運會舉辦國揭曉儀式。
1994年,應邀赴紐約參加在舉世聞名音樂聖殿卡內基音樂廳舉行的演出,應邀赴日本參加第12屆廣島亞運會開幕式,演唱自己的作品《讓我們同行》;應導演米家山的邀請為電影《帶軲轆的搖籃》創作音樂; 同年導演鄭曉龍、馮小剛拍攝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最後選定劉歡,他也成為劇組惟一沒去過紐約的人。8月,片子已快剪出,片頭、片尾、插曲、背景音樂依然全無。劉歡將整套MIDI設備從家中運到劇組所在的友誼賓館。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劉歡寫出《千萬次的問》等7首歌曲、九十多段音樂。速度和質量驚人,同時也再次正明了劉歡無可替代的實力。隨著《北京人在紐約》在央視的播出,沖破了央視對他的3年禁令。不久,還在《人民音樂》做編輯的金兆鈞親見紅頭文件,「上寫劉歡遲到,還大鬧會場,要對他實行封殺。」文件發出後,被迅即收回。據說有關部門認為這樣下文不妥。
1995年應導演趙寶剛邀請為電視連續劇《東邊日出西邊雨》創作音樂。應文化部的邀請赴羅馬尼亞擔任布拉索夫國際流行音樂節評委。
1997年,趙季平為電視劇《水滸傳》 片尾歌《好漢歌》 作曲。在廣電總局錄音棚里,劉歡剛錄完一首歌出來,立即又被他請了進去。初唱《好漢歌》,趙季平聽出他只使用了通俗唱法。趙提議,既要保持通俗,又要唱出民間傳統藝術感。劉歡思忖一會,再進棚里,就有了最後正式的版本。 1997年,索尼唱片出版發行《記住劉歡》。 應投資人朱時茂和製片人王偉的邀請為電視連續劇《胡雪岩》創作音樂;與韋唯合作演唱第八屆全運會主題歌《生命的放飛》,為下崗工人錄制公益歌曲《從頭再來》,應邀擔任領隊帶團參加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
1998年應著名作曲家譚盾之邀與世界大提琴大師馬友友同台合作,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一周年譚盾作品音樂會「天地人」;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請劉歡為國產動畫大片《寶蓮燈》創作和演唱主題歌。他聽了對方提供的一首作品,覺得編曲不錯。於是套著編曲,重新寫了另一條完全不同的旋律,並填上歌詞。這就是《天地在我心》。
2000年作為全球唯一的華人男歌手,被載入美國出版全球發行的《》精裝紀念冊;其作品《愛之無奈》同時收入該紀念冊之珍藏版。
2000、2002年應邀擔任CCTV第九屆、第十屆全國青年歌手電筒視大獎賽決賽評委。
2000年以「著名音樂家」的身份被收入國家郵政局發行的「新中國藝術家」大型明信片集;應譚盾的邀請參加在上海大劇院舉辦的譚盾千禧年作品音樂會暨上海新年音樂會,演唱《愛之無奈》、《相約如夢》和與人合作演唱歌劇《茶花女》選段。
2001年應邀錄制申奧歌曲《我們可以》並赴莫斯科參加鳳凰衛視製作的2008年奧運申辦國揭曉儀式直播節目。與毛阿敏合作演唱第九屆全國運動會主題歌《又見彩虹》。
2003年與京文唱片合作發行首張翻唱專輯《六十年代生人——給我的同齡人及後代》。
2004年在首都體育館舉辦《歡歌2004》首次個人演唱會。
2006年在上海體育館舉辦《歡歌2006》個人演唱會。
2007年與莫華倫、廖昌永三人聯袂的《震撼音樂會》7月3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2008年獨立創作《福娃奧運漫遊記》主題曲《北京歡迎你》,並與蝌蚪合唱團合作演唱。
2008年8月8日受邀與莎拉布萊曼演唱北京奧運會主題曲《我和你》。
在2009年6月,一組劉歡拄著拐杖的照片就在網上流傳。鏡頭中,劉歡藉助拐杖,在北京鬧市區的路口緩慢而行。此後,劉歡罕見地缺席了一系列重要演出。2010年「第十屆音樂風雲榜」頒獎典禮上,他通過視頻向大家表示謝意,鏡頭中的劉歡身形異常消瘦,2010年5月2日劉歡經紀人盧先生證實,劉歡因患股骨頭壞死在美國動完手術。
2010-2011年應導演鄭曉龍邀請為電視連續劇《甄嬛傳》創作音樂。
2011年8月31日晚,劉歡病癒重新登上闊別兩年的講台,繼續講授《西方音樂史》。
2012年夏天,從不熱心選秀節目的劉歡,受製作方幾度盛邀,出任「中國好聲音」導師。他說,「節目有兩點讓我心動,一是盲選,僅憑聲音選擇隊員;第二,這是原版,我尊重知識產權。」 雙方簽下連續三季的合約。
2012年10月23日劉歡在京透露,因為身體原因,他計劃不再參加包括《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在內的任何選秀節目。
2013年1月1日在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行《傾聽我們的年代—留歡2012》劉歡北京演唱會。 2013年加盟中央電視台的《中國好歌曲》擔任導師。
2014年01月30日與蘇菲·瑪索在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上合作演唱《玫瑰人生》。
2015年02月08日,央視羊年春晚迎來第二場綵排中,劉歡在現場亮相,並演唱了《從前慢》。 11月21日,擔任東方衛視《中國之星》巨星推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