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跪求門德爾松鋼琴曲《威尼斯船歌》和聲和音樂分析!~!~謝了
如果是聽歌劇,那你應該喜歡威爾第的。
建議聽他的《弄臣》、《阿依達》、《奧賽羅》。
普契尼的歌劇也不錯,但不是很「好聽」。推薦中式風格的《圖蘭朵》。
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
鋼琴曲聽肖邦和舒曼的
管風琴曲、古鋼琴曲聽巴赫的
海頓的弦樂四重奏
此外,門德爾松和施特勞斯的古典音樂是更加符合你「好聽」的標準的。如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施特勞斯的許許多多的圓舞曲。
一些資料:
《弄臣》Rigoletto
G.威爾第創作的歌劇。3幕。劇本由M.皮亞維根據V.維克多·雨果的諷刺戲劇《國王尋歡作樂》改編。完成於1851年,同年首演於威尼斯。主人公里戈萊托貌丑背駝,在宮廷里當一名弄臣。年輕貌美的曼圖亞公爵專以玩弄女性為樂,而里戈萊托常為公爵出謀,幫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當,引起人們的憤恨,大家定計對他進行報復,讓他不自覺地參加誘拐自己心愛女兒吉爾達。里戈萊托發現自己竟將女兒交給公爵後,決定雇刺客殺死他。當他從刺客手中接過裝有屍體的口袋,以為大功已成時,忽聞公爵高歌之聲,急忙打開口袋,發現裡面裝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兒,這使他痛苦萬分。原來,這個獲悉行刺計劃的少女對虛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願為愛情而替公爵一死。作曲家注重加強歌劇的戲劇成分,用音樂手法將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變化和人物性格表現得極為深刻。
門德爾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國作曲家,是鋼琴神童,9歲就開始公開演奏,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7歲時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1826—1829年在巴赫逝世後首次指揮《馬太受難曲》,引起轟動而成為聞名遐爾的指揮家。他創作了《芬格爾山洞》、《第一鋼琴協奏曲》、《無詞歌》、《義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等幾部重要的作品。1843年在萊比錫創辦新音樂學院任院長。門德爾松是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賦予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他善於將美妙的旋律納入正規的古典曲式,他不僅是一位熱情歌頌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於用虛無飄渺畫筆的風景畫家,他的音樂被稱為「描繪性浪漫主義」。
春之歌選自門德爾松的鋼琴獨奏曲集《無詞歌集》(作品第62號),A大調,4/4拍。本曲為門德爾松創作的所有「無詞歌」中最為著名的曲子,不僅用於鋼琴獨奏,還被改編成管弦樂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樂器的獨奏曲而廣為流傳,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無詞歌」亦稱「無言歌」,是門德爾松首創的一種小型器樂體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簡單的伴奏所組成。這種方法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無遺。而且,無詞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內,而可以稍稍寬廣一些。門德爾松一生總共創作了四十九首無詞歌,大約創作於1830至1845年間,分為八集出版。 這首被冠以《春之歌》標題的無詞歌具有流水般輕柔的浪漫旋律,使聽眾沉醉於快樂的氣氛中。曲式雖單純,但十分巧妙地應用了裝飾音,從而利用鋼琴創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們不得不對門德爾松的天才發出贊嘆。在伴奏與踏板的關系中,也顯示出浪漫主義時代的鋼琴音樂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門德爾松的「作品30」內全部為鋼琴小品「無詞歌」這一體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稱為《第二號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為大家所熟悉。樂曲為升f小調,6/8拍。如歌似的美麗旋律在舒暢的伴奏中彈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樣,略帶一絲憂傷的情緒。呈現在中段及後段的細波般的顫音,令人印象深刻。
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是奧地利的著名作曲家。其父與他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斯特勞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寫過150餘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圓舞曲的約瑟夫·蘭納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21世今天,圓舞曲仍方興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
小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輕歌劇16部。1844年他19歲時,就正式登台首演了他創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及其他三首舞曲,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一個」的喝彩聲中,竟連續重奏了19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一炮。由於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1899年6月3日,他因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人民為他舉行了據說有10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美酒、愛情和歌曲》、《皇帝圓舞曲》等,其中《藍色多瑙河》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此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16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其父與其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 特勞斯(1804-1849),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斯特勞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寫過150餘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的約瑟夫·蘭納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二十世紀的今天,圓舞曲仍方興 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約 翰。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 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輕歌劇16部。1844年他十九歲時,正式登台首演他創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 (作品1號)及其他三首舞曲(2-4號),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一個」的 喝采聲中,竟連續重奏了十九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一炮。由於小約翰·施特勞 斯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入民為他舉行了據說有十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 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㈡ the gypsy maid 作曲者
吉普賽女郎是maksim改編自威爾第歌劇「游唱詩人」中的鐵砧大合唱
所以作曲還是算威爾第
出埃及記
是1960年美國電影《Exos》(即《出埃及記》)的配樂,作曲:歐內斯特·戈爾德(Ernest Gold, 1902.6.28-1979.12.30)
Ernest憑此獲得1961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和1961年葛萊美獎最佳影視原創音樂專輯。
也是maksim改編的,改得很好。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l813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村莊。他從小熱愛音樂,但是卻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18歲的時候,受一名富商的資助,到米蘭投考音樂學院,卻因年齡太大,又被考官們認為缺乏音樂才能而拒之門外。那些考官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被他們拒之門外的這個年輕人,日後會成為義大利最優秀的歌劇作曲大師。 威爾第26歲時寫的歌劇《奧拜爾托》獲得成功。此後,他又創作了《弄臣》、《游吟詩人》和《茶花女》三部不朽的歌劇傑作。據說《弄臣》首演排練的時候,扮演曼圖亞公爵的演員發現他的分譜上有一段空白,就去問威爾第。威爾第答應在綵排的時候把它補上。
綵排的時候,他才把這一段曲譜交給演員,並且規定在公演之前任何人都不準把它泄露出去。這段詠嘆調就是至今仍然非常有名的《女人善變》。威爾第知道,如果它事先流傳出去,熱愛音樂的威尼斯人很快就會把它傳遍歐洲,到歌劇上演的時候,就沒有新鮮感了。果然,當首演時演員剛一唱完《女人善變》,就引起了全場轟動。 此時,歐洲人對瓦格納非常推崇,威爾第也受到他的影響而創作了蔚為奇觀的大歌劇《阿依達》。他採用瓦格納的音響極厚重的管弦樂,場面宏麗而盛大。這部歌劇使他的事業更上了一層樓。16年後,他根據莎上比亞的戲劇《奧賽羅》創作了同名歌劇。這部歌劇的連貫性是早年作品不可比擬的,它被認為是意大和歌劇中的最上乘之作。 威爾第80高齡的時候,還創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喜歌劇《福爾斯塔夫》,這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7部歌劇,在他的音樂中,始終未拋棄義大利美聲唱法的傳統,他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管弦樂的戲劇性發展和聲樂的鮮明旋律性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是l9世紀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音樂人簡介:Ernest Gold
生於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受祖父和父親影響,他5歲已開始獨立作曲。1938年納粹佔領奧地利,他移居美國,並開始創作流行歌曲。1945年開始進入電影界,陸續為一些影片配樂。1959年以《在海灘上》獲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最佳電影音樂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提名;次年以《出埃及記》榮獲第33屆奧斯卡最佳劇情片配樂金像獎。1963年又以《瘋狂世界》獲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提名。其它主要有《江湖好漢》、《逃獄驚魂》、《紐倫堡審判》、《桑塔.維圖里亞的秘密》、《鐵十字》等。
㈢ 關於莫扎特 音樂家的故事(幫我提取下主要內容)
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他既是作曲家,又是鍵盤樂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揮家。
他在四歲即顯露出卓越的作曲才華,更可貴的是他不但作曲速度極快,而且創作的音樂水平極高。莫扎特一生所完成的作品,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共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
音樂神童
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誕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樂家,也是薩爾茨堡的宮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個音樂天份極高的孩子。從五歲起,父親便開始叫她學習鍵盤樂器,並對她的學習速度非常滿意。而小莫扎特四歲時邊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了。莫扎特的學習速度非常驚人;他可以在半小時內學會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約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宮廷樂手對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動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樂,他的感官就不理會其他活動了。甚至連惡作劇或游戲也得和音樂有關,他才玩得開心。比方,我們玩一種把玩具由一個房間搬運到另一個房間的游戲,誰空著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進行曲。"
在沃爾夫岡四歲時,他試作了第一首鍵盤樂器協奏曲,並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參與歌劇演出。從那時起,歌劇就成為他最衷愛的藝術形式之一。當沃爾夫岡快滿六歲、而娜妮十一歲時,利奧波德決定將兩位傑出的孩子介紹給全世界。
當時巴伐利亞選帝侯親王在慕尼黑有兩個奢華的宮殿,許多音樂家依附其門下。利奧波德決定先帶孩子們去那裡參加嘉年華會,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遠的地方。結果,這場音樂會空前地成功,兩個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華會談論的焦點,並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宮演出。而令小沃爾夫岡最感興趣的是觀賞義大利歌劇,並從此產生了創作歌劇的心願。
維也納年代
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啟程前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當時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之一。那兒是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皇帝與瑪利亞.特麗莎(Maria Theresia)皇後豪華宮廷的所在地。從十二世紀阿爾伯特一世(Albert Ⅰ)召集一批樂師組成所謂的"皇室音樂家"以來,維也納就一直是音樂之都,音樂成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就曾在維也納附近的一個伯爵門下任樂長,另一位作曲家格魯克(Gluck)當時就在皇家宮廷任首席作曲家。這個俯仰呼吸皆音樂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歲神童沃爾夫岡的到來。
小莫扎特一行剛到維也納,就在一個私人宮邸做了第一場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後馬上召喚他們到宮廷。一位實際參與那場音樂會的人士為我們留下一段敘述:
"當孩子們演奏時,觀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滿意小精靈--他對莫扎特的戲稱--的表現,他還多次和莫扎特閑聊。"當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時,他毫不猶豫的照做了。
"他毅然決然地立刻開始嘗試,而且干凈利索地彈奏了好幾首曲子,讓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驚。在他當時的年紀,已經可以看出他後來一貫的態度,也就是蔑視來自高貴者的贊美,尤其若是他們對音樂沒什麼認識,他甚至不太願意為他們演奏。"
1763年6月,沃爾夫岡七歲,娜妮十二歲時,莫扎特一家開始了他們的第一趟長途旅行--一個持續三年半,走遍歐洲各地的旅程。他們經過慕尼黑、曼海姆(Mannheim)、奧格斯堡(Augsburg)、海德堡(Heidelberg)、法蘭克福(Frankfurt)等德國城市。每到一處,都無一例外地引起轟動,各種音樂形式對沃爾夫岡而言都好象吃飯、睡覺一樣容易,他幾乎不需要任何教導,好象早已知道一切。
巴黎和倫敦之旅
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過奧屬荷蘭,到達巴黎。在這個視世界其他地方為"鄉下"的大都會,莫扎特一家一呆就是五個月。老莫扎特帶著兩個孩子拜訪了巴黎許多貴族的宅邸,包括凡爾塞宮。皇室對沃爾夫岡和娜妮非常禮遇,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國貴族的意料之外。稍後沃爾夫岡在所有宮廷權貴面前演奏管風琴,贏得在座每個人的掌聲。奇怪的是,沃爾夫岡幼年時獲得的掌聲和矚目,竟一點也沒讓他變得虛榮或驕傲。
1764年4月9日,結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後,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國倫敦。在那裡,他會見了前輩阿貝爾(C.F.Abel)和宮廷作曲家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在莫扎特的一生中,這是個很重大的事件。因為這兩個人的創作大大開拓了小莫扎特的眼界。J. C.巴赫教給沃爾夫岡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能,就是義大利的如歌快板(Allegro cantante)風格,這種風格影響了莫扎特一輩子。當然,還有另外一大批音樂家也影響了莫扎特的視野,如閹人男高音曼茲歐里(Manzuoli)。沃爾夫岡此時最大的心願就是寫一出義大利歌劇。他與曼茲歐里冊、成為好朋友,曼茲歐里教他唱歌,而他則寫詠嘆調作為回報。
在英國期間,莫扎特開了一連串的音樂會,被人們成為是"大自然的奇跡"。
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倫敦鄉間修養了七個星期。在此期間,沃爾夫岡以巴赫的作品風格寫了一首交響曲,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響曲《降E大調交響曲》(K.16)。不久,他又寫了三部交響曲以及許多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其中包括《D大調第四交響曲》(K.19)。
1765年7月24日,沃爾夫岡一家離開了倫敦,在荷蘭海牙、日內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動。在1766年11月的最後一天他們回到闊別三年的薩爾茨堡。前後兩次乘馬車橫穿德國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給小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此,他開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義大利之旅
一個成功之士無論有多麼高的天賦,總要有一段潛心學習的時期。在莫扎特八至十三歲這六年間,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對兒子進行了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訓練。莫扎特曾有過這樣一段自白:"人們總以為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誤解。沒有人像我這樣在作曲上花費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還沒有哪一位著名大師的作品是我沒有再三研究過的。"
但這還不夠,老莫扎特覺得該帶兒子往南方去一趟。幾百年來,歐洲藝術家要是不去義大利"朝聖",就沒有資格登堂入室。
1769年12月,沃爾夫岡隨父親一道開始了第一次義大利之旅,是年他十三歲。後來證明,在莫扎特一生短暫的音樂創作生涯中,這次閱歷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
這次巡迴訪問演出是老莫扎特的精心安排,也是他遠大眼光的具體體現。當時如果音樂家在義大利得到了掌聲和歡呼,他就等於得到了全歐洲的贊美。但老莫扎特帶著兒子跑到義大利來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意讓兒子進一步得到深造,以便和世界水平接軌。
他們經過義大利的維洛那(Verona)、曼圖亞(Mantua)和米蘭,到達波隆那。波隆那可以說是十八世紀所有音樂家朝聖之地,當時最偉大的音樂學者和教授帕德瑞.馬提尼(Padre Martini)就住在此地。據說,有關音樂的任何事,馬提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任何作曲家或演奏家,一經他贊美,立即可以享譽全歐洲。當莫扎特面見他時,馬提尼對他做了各種不同的測試,結果大感意外,也非常高興。是年十月,少年莫扎特天天去馬提尼家上課,主要學習對位法。說"莫扎特的天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無疑抹殺了馬提尼對莫扎特的教導。
這時,一個非凡的榮耀正在羅馬等著莫扎特。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萊門特九世(Pope Clement IX)頒給莫扎特黃金馬刺勛章,以騎士身份晉身貴族階級,以表彰他音樂天份。兩天後,這位十四歲的黃金馬刺騎士,頸上帶著以紅絲帶系著的十字勛章,接受教皇的親切接見。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魯克接受過此殊榮。不過,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從未利用這份榮耀。事實上,他視整件事為一個玩笑。
另外,他還在由馬提尼領導下而成名的波倫亞音樂學院,成就了一項殊榮。這個學院設置了一項極為艱難的測試來篩選會員,參加者必須年滿二十一歲。十四歲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許參加,他被關在一間房子里,被要求用極為復雜的音樂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個小時內就完成了,裁判評判後,全數同意他當選學院的榮譽會員。而當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耗費了好幾個小時都未能通過。
大約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蘭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劇《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和另一部歌劇《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盡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氣,企圖破壞歌劇的演出,但演出還是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
任職於薩爾茨堡大主教宮廷
1772年春天,莫扎特十六歲時,發生了一件改變他下半輩子的事:薩爾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頓巴赫突然去世了。繼位者柯羅瑞多伯爵來自一個強勢的貴族大家庭,是個嚴肅而高傲的人。他在薩爾茨堡很惹人厭,只要不是跟他來自同一個階層的人都討厭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
剛開始,一切還算順利。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三個月為大教堂做了兩首交響曲、三首嬉遊曲、一首鋼琴奏鳴曲、五首歌曲、一首詠嘆調、一首彌撒曲、多首連禱文以及兩首三重奏奏鳴曲。可這么多曲子,柯羅瑞多隻給莫扎特150基爾德。
莫扎特的生命這時進入了不太愉快的階段。他十七歲了,那一段志得意滿的童年已經遠去,但他依舊是那位愛胡說八道、凌亂、不切實際、沖動、傲慢、熱情的沃爾夫岡,仍對自己的天賦感到驕傲,也對這個既給他喝彩又隨即遺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滿。然而和一般人一樣,為了糊口和繼續作曲,他也需要錢,而十八世紀音樂家獲得穩定報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宮廷里佔一個長期又優厚的職缺--不管是維也納、慕尼黑、米蘭還是巴黎。
但柯羅瑞多大主教只給了莫扎特一個薪俸微薄的小職位:他的首席樂師,即樂長手下的宮廷樂師。他不喜歡四處活動的莫扎特父子,對他來說,他們不過是兩個自視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無端地討厭小個子的人,而莫扎特又老長不高。
在那段不順心的日子裡,莫扎特一直呆在薩爾茨堡繼續以驚人的速度作曲。他寫了許多嬉遊曲和某些為特殊場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鍵盤協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日子越來越難挨了。據利奧波德寫給馬提尼的信中提及,大主教公開宣稱莫扎特的無知,並說他"應該到那不勒斯公立音樂學校學習音樂。"莫扎特決心離開這個令他極度厭惡的城市。1777年9月莫扎特和母親啟程前往慕尼黑(大主教不允許他父親同去)。莫扎特一抵達慕尼黑便與巴伐利亞選侯帝在宮廷會面,他告訴選侯帝自己再也不想回薩爾茨堡了,並將自己過去的成績單呈上,盡可能謙卑地請求其任用。但是選侯帝說目前樂團並不缺樂師,說畢隨即離去,留下莫扎特俯首鞠躬的身影。
莫扎特特痛恨對貴族卑躬屈膝,盡管利奧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禮貌些,但他越來越不善於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開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沒有人提供長久的職位給他。更讓人氣餒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請他寫歌劇。
莫扎特又開始了旅行生活。他在奧格斯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安德瑞斯.斯坦因,並對斯坦因鋼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曼海姆瘋狂地陷入了情網。那女孩名叫阿勞西亞.韋伯,年僅十五歲,美麗動人,而且是個優秀的歌手。但阿勞西亞是個冷血而有心計的女孩,當她成為宮廷首席女歌手、名字傳遍大城小鎮、在全歐洲嶄露頭角、薪俸甚高時,就不再愛這位尚在為生計而掙扎的可憐作曲家了。加上四月間,莫扎特的母親因為舟車勞頓、風餐露宿、房間暖氣供應不足、吃不好且喝不到干凈的水等原因,開始發病,於1778年7月3日與世長辭。悲傷的莫扎特只有回到那可恨的出生地薩爾茨堡。
婚姻與成功
莫扎特的整趟旅行完全失敗,家裡的債務也增加了。為了還清債務,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於他最痛恨的柯羅瑞多大主教,再度任職首席樂師,每年薪俸450基爾德。
由於莫扎特和他父親對於金錢和生活的態度截然不同,父子關系也開始緊張。利奧波德不能容忍兒子邋遢、驕傲、情緒化和在金錢上揮霍無度的生活習性。他知道兒子是個天才,希望莫扎特除了音樂之外,在經濟和人際關繫上也能高人一籌。利奧波德深知財富可以帶來舒適的生活和社會地位,能成為大財主是他的嚮往。而莫扎特只希望有足夠的錢讓自己擁有自由,不必向貴族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為自己那些肥胖、無趣又毫無音樂細胞的女人授課,能夠自由地寫自己喜歡的音樂,尤其是他所鍾愛歌劇。
莫扎特確實不善於理財,經濟拮據一直是莫扎特一生揮之不去的噩夢。他經常身無分文,入不敷出,老是在尋找豐厚的終身職位以求一勞永逸,不再為錢財擔驚受怕。但欣賞莫扎特的貴族總是送他一些無用的禮物,而非實實在在的金錢。然而當莫扎特稍有進帳時,他從不曾想到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這使他成年後的生活非常艱難。
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生活和創作都不如意。1781年,慕尼黑的嘉年華會請他寫一部歌劇,莫扎特向大主教請了六個星期的假,去慕尼黑專心創作了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歐》(Idomeneo Re di Creta)。歌劇在慕尼黑立即造成轟動,莫扎特趁機留在慕尼黑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實,不願再回薩爾茨堡。
六個星期的假最後延長至四個月,大主教忍無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莫扎特立即回薩爾茨堡。在薩爾茨堡,柯羅瑞多大罵莫扎特是"他所認識的最放盪的一個,"罵他是"流氓、惡棍、四處游盪的無賴。"盡管莫扎特對從前對他極度容忍,但這次再也忍耐不下去了。1781年6月8日莫扎特毅然和柯羅瑞多大主教決裂,宣布辭去在薩爾茨堡的職務,從此終獲自由。
"人心高貴,也可以成為貴族。""雖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卻比有許多爵位更覺得榮耀。而且不管是僕役或伯爵,只要侮辱我的,都是無賴。"這是莫扎特對這件事的最終態度。
現在莫扎特搬到維也納,寄宿在韋伯家。韋伯先生已經去世,沒有留下分文給他的太太和四個女兒,莫扎特曾經愛慕的阿勞西亞已經他嫁,韋伯夫人除了靠房租的收入之外,就靠女兒女婿定期給她的一筆豐厚的款子度日。
韋伯夫人是個有心計的女人。雖然莫扎特曾心愛的那一個女兒已經出嫁,但她想設計莫扎特娶她四個女兒的另一個。為了這個緣故,韋伯一家對莫扎特照顧得無微不至。幸好韋伯家的一個女兒康斯坦采勇敢且善解人意,盡管她當時十八歲,相貌不怎麼美,但莫扎特很喜歡她。
這段時間維也納待莫扎特不薄。他有好幾個固定的課可以上,而一次六達卡特(當時歐洲的貨幣單位)的報酬算是不錯的。莫扎特心情愉快,工作努力而且無憂無慮。他出版了六首小提琴奏鳴曲,並不時舉行了一些反應熱烈的音樂會。莫扎特在1781年12月24日受到奧地利皇帝的邀請,和穆西奧.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舉行了一場音樂史上重要的競技。克萊門蒂對莫扎特的表演有如下的看法:
"我從沒聽過有人象他演奏得這么幽雅而充滿智慧。我尤其對他彈的一段慢板部分以及幾段由陛下指定主題、要我們互相伴奏的即興變奏曲大為著迷。"
7月份,莫扎特奉命寫作一部歌劇《後宮誘逃》(The Abction from the Seraglio)。歌劇敘述了一位美麗的西班牙女子被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後宮,最後為其愛人所救的故事。莫扎特用德語腳本寫這部歌劇,這在當時是一大創舉,因為在這以前所有歌劇腳本一直都用義大利語。在《後宮誘逃》一劇中,莫扎特首創歌劇第一個真正的"角色"。在這以前的歌劇角色一直是歌手炫耀聲音的媒介,不必演得真實。但在《後宮誘逃》一劇中,莫扎特把一個名為奧斯敏(Osmin)的土耳其僕人這個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動。莫扎特身處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接受著聽眾的喝彩和崇拜,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
《費加羅婚禮》與《唐.喬瓦尼》
婚後,莫扎特進入一個成就輝煌的時期。他並不在意沒能在宮中擁有一個安穩的職位,他悠遊自在地做一個自由的作曲家。雖然義大利人試圖在第一幕以噓聲和倒彩來破壞他的歌劇《後宮誘逃》的首演,但這對他的生活仍舊毫無影響--他有足夠的學生,可以以教學為生,他可以利用教完課的下午和晚上作曲。
1784年春天,莫扎特病倒了,而且情況相當嚴重。據最近研究莫扎特死因的權威報告指出,莫扎特是受到一種鏈球菌的感染。這場大病使莫扎特的腎受到嚴重而永久的傷害,並成為他七年後致死的病因之一。
1785年的春夏期間,莫扎特准備創作一出新的歌劇《費加羅婚禮》。該劇取材於博馬舍(beaumarchais)的創作,歌詞由羅倫佐.達.龐特(Lorenzo da Ponte)創作--一個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義大利詩人,在維也納撰寫歌劇歌詞多年,而皇帝剛給了他一個官方劇場詩人的職位。他可以說是維也納最好的歌詞作者,一位朝氣蓬勃、極為優秀的作家。對莫扎特來說,龐特是位極佳的合作夥伴。莫扎特最偉大的三部歌劇《費加羅婚禮》、《唐.喬瓦尼》(Don Giovanni)、《女人心》(Cosi fan tutte),皆由龐特作詞。許多人都在想,要是當時這兩個人沒有如此幸運地相識及合作,歌劇史不知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費加羅婚禮》敘述一位名叫費加羅的窮作家,為了糊口從事理發事業,是一位西班牙貴族的理發師兼侍從。劇中費加羅最重要的一段話是:
"伯爵大人,因為您是位貴族,所以就認為自己是個天才?……權貴、財富、階級、影響力,這種種使一個人引以為傲!這么多的好處,您到底是怎麼掙來的呢?您除了出生時要費了點勁找對人家,什麼也沒做。撇開這點,您不過是個平庸之人。然而,迷失在凡人群中的我,為了糊口所耗費的精力和腦力,恐怕要比過去數百年來治理整個西班牙的心力要多的多!"
這幾乎就是莫扎特本人的聲明。1786年4月28日,《費加羅婚禮》准備首演。莫扎特相當的緊張,因為仇敵薩利里領導的一些義大利籍宮廷音樂家,決心要使這部歌劇慘敗。後來首演推遲於5月1日舉行,雖然受到那些義大利人惡毒的阻撓,演出仍然大獲成功。5月至12月期間,《費加羅婚禮》重復演出了九次。
事實上,第一個真正肯定莫扎特天份、並給予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維也納,而是波西米亞的布拉格。自從1783年布拉格民眾聽了《後宮誘逃》後,他們的耳朵就再也聽不進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了。當《費加羅婚禮》於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時,引起空前的轟動。莫扎特到達布拉格後,接受了布拉格人民無限敬重、愛戴及如雷的掌聲。布拉格人民給了他無比的信心和另一項任務:創作另一部歌劇《唐.喬瓦尼》。
10月29日,莫扎特偕康斯坦采來到布拉格參加《唐.喬瓦尼》的首演。整個城市再度為莫扎特的音樂瘋狂、沸騰。關於這部歌劇的小趣聞是:在首演的前一天晚上,莫扎特還沒有完成歌劇的序曲。但他毫不在意地出席了一場盛大的晚會,深夜才盡興而返。第二天清晨七時,他竟然完成了序曲。因此難怪世人說,莫扎特的音樂,早在腦海里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不過是將記憶里的東西抄錄下來罷了。
莫扎特的父親沒有和兒子一起享受成功。1787年5月28日,他在薩爾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連父親的葬禮也沒能參加,因為當時他生重病,根本沒有辦法趕回薩爾茨堡。
1787年底,名滿天下的莫扎特終於被指派為皇家宮廷作曲家。雖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個保障。莫扎特最終以三十一歲之齡,達成了父親對他的殷切期望,盡管他的父親已無緣目睹。
在1786年初,莫扎特還收了一位引人注目的門生:約翰.內波穆克.胡梅爾(Johann Nepomnk Hummel),一位八歲的神童。後來,胡梅爾成為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教授,他把功勞都歸功於他那善良而熱情的啟蒙老師。
另外在1787年春天,一個十七歲大、短小精悍、皮膚黝黑的小男孩造訪了莫扎特。他就是路德維西.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扎特清楚地知道這個男孩的特殊才華,但實在沒有時間來指導他。兩個星期後,貝多芬因母親病逝而匆匆返家,兩人從此再未謀面。
1788年春天,《唐.喬瓦尼》在維也納首演。但維也納一點也不喜歡這部歌劇。對於各方面的批評,莫扎特僅平靜地說:"給他們一些時間咀嚼吧!"
莫扎特的音樂、愛好者堅持在維也納重復上演《唐.喬瓦尼》,因為它還不算成功。但慢慢地,也很自然地,維也納人每多聽一次,就會多一份喜愛。最後,他們終於承認,這是所有曾經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劇中最美麗、最動人的一部。
貧窮與死亡
新的宮廷職位對莫扎特目前的經濟狀況沒有多大的改善。1788碾月莫扎特帶著妻兒搬到維也納近郊。十天後,六個月大的女兒特莉莎就夭折了。盡管莫扎特非常哀傷,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他仍然以最成熟豐富的靈感構思寫下了他最後的三部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十九號交響曲》、《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以及被譽為"朱庇特"的《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這三首交響曲渾然天成的作曲技巧,恐怕是其顛峰之作。人們實在難以想像他在作這些曲子時所承受的苦難和悲慘的命運。他對音樂創作的愛好,總能令他忘記外在世界的不愉快。
1789年春天,莫扎特去萊比錫和柏林兩地公演。雖然演出非常的成功,但他一分錢也沒賺到。不幸的是,卧病在床的康斯坦采產下的一名女嬰又夭折了(莫扎特夫婦到目前為止已經失去四個嬰兒)。莫扎特不得不向他忠實的朋友、共濟會會員米歇爾.普赫伯格(Michael Puchberg)借錢,以便送康斯坦採去巴登(Baden)休養,送兒子卡爾到寄宿學校去。
整個夏天,莫扎特就一個人留在維也納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一部新歌劇的寫作,試圖籍此忘記所有煩惱。這部歌劇名叫《女人心》,同樣由龐達作詞。該劇在1790年1月底首演,立即大獲成功。當時自然仍有莫扎特的宿敵薩利里私下策動陰謀,到處散播流言蜚語,希望皇帝能禁演莫扎特的歌劇。
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在1790年2月駕崩,維也納宮廷內部發生巨變,所有宮廷職位的任期自然中止。莫扎特只好像其他宮廷樂師一樣,等待新皇帝利奧波德重新任命。莫扎特等了一整年,結果毫無消息,他只好再向他那位患難之交普赫伯格借貸。他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學生的學費,而所有的收入都用於支付康斯坦採的醫葯費。
1790年夏季是莫扎特一生中最悲慘沮喪的時期。他的健康狀況欠佳,頭痛、傷風、睡不著覺。遠在巴登的康斯坦采又懷孕了,沒有固定的收入,錢根本不夠用。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作曲,真是奇跡。
當時莫扎特正在創作歌劇《魔笛》,該劇是一出共濟會式的娛樂劇。劇中描述一支魔笛帶領著主人翁塔密諾(Tamino),歷經艱險而最後得到某種啟發,並在此過程中贏得女子帕米那(Pamina)的愛。莫扎特爭分奪秒地寫這部歌劇,為了不受打擾,他在一間位於劇院附近、特地為他蓋的小屋子作曲。
一天當身患疾病、情緒不佳的莫扎特獨自寫作時,一個身穿黑衣、高瘦、憔悴的男人造訪莫扎特。他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錢,要莫扎特寫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這一驚非同小可,他誤以為那個男人是死神派來的,自己的死期將至,所以才要他寫《安魂曲》。他並不知這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受某位貴族之託,想要將莫扎特的作品買來據為己有。
《魔笛》的首演定在9月30日,莫扎特在9月29日才將最後一個音符寫完。他生病了,要靠葯物度日。貧困的生活和疾病,使他失去了往日的純真和信心。但歌劇《魔笛》首演的成功使他略為寬心。他的夙敵薩利里,現在也成了他的朋友,對他的新歌劇很熱衷。當莫扎特的歌劇演出時,若進行到薩利里特別鍾愛的部分,他還會在觀眾席上大?quot;好極了!"
然而,莫扎特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關鍵性的階段。康斯坦采11月初回到維也納時,發現莫扎特似乎已經病入膏肓:他的腎臟自去年以來就逐漸惡化,日漸衰竭。因此他經常情緒緊張、憂郁,而且常常暈倒。11月20日他又發高燒,持續嘔吐,身體因為紫斑和極度的腫脹而不成人形,內出血加速腎臟惡化,從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但是不管病得多重,莫扎特還是喜歡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他們也經常來看他,甚至在12月4日時,他還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樂譜,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幾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訴他的門生蘇斯邁(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
當天,他的身體狀況愈來愈虛弱。1791年12月5日零點55分,一代音樂奇才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與世長辭。他最後的一口氣,是試著發出《安魂曲》的鼓聲--直到最後他仍在掛念自己的音樂創作。
莫扎特的葬禮簡單而寒傖。康斯坦采很窮,而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也不時興鋪張。許多人聽說莫扎特去世,都跑到他們家門外哭泣。不過真正舉行葬禮時,卻只有一些親友參加,薩利里也在其中(康斯坦采並不在場,當時的女人是不能參加葬禮的。但她確實真摯而深情地為丈夫的死哀悼。她才二十八歲,就失去了"讓我和整個歐洲都永遠無法忘懷的莫扎特")。
葬禮當天因為下雨,並沒有親人和朋友隨棺木至墓園入殮。莫扎特被草草葬在一個貧民墓園,沒有人在場觀禮,也沒有人在他的墓碑上放十字架,以至於幾天後康斯坦採在眾多的墳塋中,已經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
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莫扎特葬身何處。他的一生直至離開人間都被忽視,但他的音樂卻永遠在人世間流傳。正如海頓所說:"後代子孫在下個世紀將看不到這樣的天才。"
對莫扎特的評價
《牛津音樂大詞典》如是說:
莫扎特的才智宏大通博至於令今人不可思議的地步。若以三言兩語把他的成就加以歸納,難免流於庸俗。他把童年時代在
㈣ 著名的義大利歌劇有哪些啊
詳細內容:威爾第一生共創作了26部歌劇,這是前所未有的。那麼他有哪些較為知名的歌劇作品呢?能否簡單介紹下?參考答案:《弄臣》參考答案:歌劇大合唱精華集
1納布果——希伯萊奴錄大合唱「飛吧!思想」
2唐·卡洛——「歡迎勝利之日到來」
3茶花女——吉普賽人合唱「我們是來自遠方的吉普賽人」
4納布果——進場大合唱「節慶華服擱置已久」
5黎甘諾之役——預言大合唱
6游吟詩人——鐵砧大合唱「看吧,夜幕已啟」
7艾納尼——陰謀大合唱「願獅王卡斯提爾奮起」
8奧賽羅——「歡愉的火焰」
9黎甘諾之役——誓言大合唱
10馬克白——蘇格蘭難民大合唱「苦難的國度」
11游吟詩人——士兵大合唱「行賭與說長論短」
12命運之力——「拉塔普蘭」
13茶花女——「早晨已近」
14阿伊達——凱旋進行大合唱「光輝的埃及」
1813年威爾第出生義大利北部帕爾瑪的一個小鄉村。父母均為不識字的小店主(而不是像威爾第喜歡說的那樣是農民, 他們是小地主兼商人。)但從小威爾第就顯露出了音樂天才,並獲得了一台當時的方形小鋼琴,和當地管風琴師的指導。管風琴師去世後,威爾第接替了他的位置,他當時9歲。
之後巴雷茲資助他的音樂教育,他是威爾第家小店的酒供應商。18歲時,威爾第投考米蘭音樂學院未被錄取,而巴雷茲又一次救了他,為他支付在米蘭的學習費用。威爾第於1835年與巴雷茲的女兒瑪格麗塔結婚,可是他的兩個兒子均死於襁褓之中。他的第一部歌劇《波尼法西奧伯爵奧貝托》於1893年在斯卡拉劇院上演獲得成功。可是第二年,他的妻子過世了,而他的第二部歌劇《王國的一天》又一敗塗地。經歷許多了精神上的痛苦後,他的第三部歌劇《納布科》以聖經中尼布甲的故事為基礎,這部歌劇大獲成功並成為他音樂和經濟好運的起點。
後來10年間,他創作了14部歌劇,其中有些非常出色,有些則稍遜一籌,所有這些都磨練了他的技巧。1851-53年,威爾第達到了鼎盛時期,寫出了《弄臣》、《游吟詩人》和《茶花女》。另外,從1849年起他公開與斯特蕾波妮同居,並於1859年與她結婚。1860年起,威爾第推卻所有委約,只寫他自己想寫的作品。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威爾第寫出了他最偉大的作品《唐卡洛斯》(1867)以及應埃及肯迪夫之邀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開通而作的《阿依達》(1871),還有《安魂曲》(1874),《奧塞羅》(1887)。他的代表作《法爾斯塔夫》寫於1893年,當時的威爾第已年近八十。威爾第於1901年在米蘭逝世。
這張專輯選錄了他的五部歌劇的節選。
《阿依達》是一個關於戰爭的故事,背叛、愛情的背景都設在了古埃及。衣索比亞的公主阿依達愛上了打敗她父親入侵軍隊的埃及士兵拉達梅斯,而拉達梅斯已被許配給法老之女阿姆內里斯。他不得不在名譽、命運和無愛的婚姻或死亡、恥辱與所愛的女人中選擇。他選擇了後者。
《聖潔的阿依達》唱出了拉達梅斯對阿依達的愛;《榮耀歸於埃及》和隨後的《勝利進行曲》可以算是寫得最華美、輝煌的音樂之一。而合唱曲《埃及英雄拉達梅斯》 將拉達梅斯譽為埃及的英雄,在這兩位命運多蹇的戀人臨死前,對唱《告別大地》響起了。
上演《阿依達》時,劇院之間相互競爭,比賽誰有最恢弘的演出場景,其中當然有馬、籠中的動物,經常也有大象。不過當劇院經理們發現要讓大象發出自然的吼聲不是很有保證時,這種慣例有漸漸不那麼流行了。而合唱團在台邊來來去去,給舞台增加了本不該有的喜劇色彩。
悲劇故事《弄臣》發生在曼圖亞公爵的朝廷,充斥著腐敗、不合常理的性和混亂。吉爾達是公爵駝背丑角利哥萊托的女兒。利哥萊托犀利的口舌使他樹敵頗多,而當公爵誘拐了他的女兒時,他發誓要報復這個人。但在復仇的過程中,他卻殺死了自己的女兒。
專輯中歌劇選段覆蓋了整部歌劇,其中有吉爾達與輕浮的公爵唱的情歌 《俊美青年內心不安》,以及《親愛的名字刻在我的心上》、美妙的四重奏《愛之驕子》,另外還有引起轟動的《善變的女人》,整場歌劇的高潮。
《茶花女》初次上演時引起震驚,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妓女—維奧萊塔和和年輕人阿爾弗雷多的故事。首演簡直就是個悲劇,因為女主角如此強壯,所以當她最終由於肺結核而死去時,底下卻鬨笑不已。
《祝酒歌》是阿爾弗雷多在歌劇開場時所唱,美妙無比。後來他父親試圖用家來安撫他兒子,唱起了《省外的海與地》。維奧萊塔臨死前唱的《告別舊夢》動人無比,而阿爾弗雷多則以一曲華爾茲風格的《巴黎,可愛的,我們將離去》作答。但它已於事無濟,維奧萊塔在他懷里死去。
《游吟詩人》是又一部與偷盜嬰兒、失散的兄弟、背叛的愛情有關的精彩故事。《吉普賽合唱曲》是這部歌劇的高潮,同樣動人的是《讓戰爭的號角響起》,堪稱威爾第熱鬧音樂的最佳代表。它與曼里科樸素的《啊,是的,我的愛》形成了很好的對比。
《唐卡洛斯》是另一部光彩照人的愛情故事,發生在西班牙的貴族家庭。國王的兒子愛上了他的繼母。《面紗之歌》顯示了威爾第如何運用西班牙節奏來創作一首充滿力量的歌曲。
㈤ 歌劇<<茶花女>>是誰的作品
歌劇的老家在義大利,但是義大利歌劇缺乏音樂性內容,只是追求聲音提效果。只有羅西尼創作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和《威廉.退爾》稱得上義大利歌劇的精品。在他之後,出現了威爾第和普契尼兩位歌劇大師,才使意大歌劇取得與法國歌劇同等的地位。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l813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村莊。他從小熱愛音樂,但是卻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18歲的時候,受一名富商的資助,到米蘭投考音樂學院,卻因年齡太大,又被考官們認為缺乏音樂才能而拒之門外。那些考官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被他們拒之門外的這個年輕人,日後會成為義大利最優秀的歌劇作曲大師。 威爾第26歲時寫的歌劇《奧拜爾托》獲得成功。此後,他又創作了《弄臣》、《游吟詩人》和《茶花女》三部不朽的歌劇傑作。據說《弄臣》首演排練的時候,扮演曼圖亞公爵的演員發現他的分譜上有一段空白,就去問威爾第。威爾第答應在綵排的時候把它補上。
綵排的時候,他才把這一段曲譜交給演員,並且規定在公演之前任何人都不準把它泄露出去。這段詠嘆調就是至今仍然非常有名的《女人善變》。威爾第知道,如果它事先流傳出去,熱愛音樂的威尼斯人很快就會把它傳遍歐洲,到歌劇上演的時候,就沒有新鮮感了。果然,當首演時演員剛一唱完《女人善變》,就引起了全場轟動。 此時,歐洲人對瓦格納非常推崇,威爾第也受到他的影響而創作了蔚為奇觀的大歌劇《阿依達》。他採用瓦格納的音響極厚重的管弦樂,場面宏麗而盛大。這部歌劇使他的事業更上了一層樓。16年後,他根據莎上比亞的戲劇《奧賽羅》創作了同名歌劇。這部歌劇的連貫性是早年作品不可比擬的,它被認為是意大和歌劇中的最上乘之作。 威爾第80高齡的時候,還創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喜歌劇《福爾斯塔夫》,這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7部歌劇,在他的音樂中,始終未拋棄義大利美聲唱法的傳統,他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管弦樂的戲劇性發展和聲樂的鮮明旋律性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是l9世紀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㈥ 音樂家故事有哪些
引言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是奧地利作曲家,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他既是作曲家,又是鍵盤樂器演奏家、小提琴家、古提琴演奏家、指揮家。他在四歲即顯露出卓越的作曲才華,更可貴的是他不但作曲速度極快,而且創作的音樂水平極高。莫扎特一生所完成的作品,已知的有:二十部歌劇,四十多首交響曲,五十餘首協奏曲,二十七首弦樂四重奏等共計六百二十二首作品。莫扎特的音樂作品中清新明快的節奏、悅耳動聽的旋律、高雅莊重的氣質,使他的音樂宛如天籟的聲音。人們都說,莫扎特音樂之美,古今無人能及。音樂神童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誕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莫扎特的父親,利奧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是位知名的音樂家,也是薩爾茨堡的宮廷作曲家。莫扎特的姐姐娜妮(Nannerl)是個音樂天份極高的孩子。從五歲起,父親便開始叫她學習鍵盤樂器,並對她的學習速度非常滿意。而小莫扎特四歲時邊開始正規的音樂課程了。莫扎特的學習速度非常驚人;他可以在半小時內學會一整首小步舞曲和三重奏。一位名叫約翰.安德列斯.沙赫勒(Johann Andreas Schachtner)的宮廷樂手對莫扎特的童年有生動的描述:
"一旦他投身音樂,他的感官就不理會其他活動了。甚至連惡作劇或游戲也得和音樂有關,他才玩得開心。比方,我們玩一種把玩具由一個房間搬運到另一個房間的游戲,誰空著手就要唱歌,或用小提琴拉一首進行曲。"在沃爾夫岡四歲時,他試作了第一首鍵盤樂器協奏曲,並首次在舞台上以歌手身份露面,參與歌劇演出。從那時起,歌劇就成為他最衷愛的藝術形式之一。當沃爾夫岡快滿六歲、而娜妮十一歲時,利奧波德決定將兩位傑出的孩子介紹給全世界。當時巴伐利亞選帝侯親王在慕尼黑有兩個奢華的宮殿,許多音樂家依附其門下。利奧波德決定先帶孩子們去那裡參加嘉年華會,如果演出成功,再到更遠的地方。結果,這場音樂會空前地成功,兩個孩子成了慕尼黑嘉年華會談論的焦點,並被邀至各大家族和皇宮演出。而令小沃爾夫岡最感興趣的是觀賞義大利歌劇,並從此產生了創作歌劇的心願。
維也納年代1762年9月,莫扎特一家啟程前往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當時歐洲最重要的音樂中心之一。那兒是弗朗西斯一世(Francis)皇帝與瑪利亞.特麗莎(Maria Theresia)皇後豪華宮廷的所在地。從十二世紀阿爾伯特一世(Albert Ⅰ)召集一批樂師組成所謂的"皇室音樂家"以來,維也納就一直是音樂之都,音樂成為皇室生活重要的一部分。著名的作曲家約瑟夫.海頓(Joseph Haydn)就曾在維也納附近的一個伯爵門下任樂長,另一位作曲家格魯克(Gluck)當時就在皇家宮廷任首席作曲家。這個俯仰呼吸皆音樂的城市,早就非常期待六歲神童沃爾夫岡的到來。小莫扎特一行剛到維也納,就在一個私人宮邸做了第一場表演。隔天,皇帝和皇後馬上召喚他們到宮廷。一位實際參與那場音樂會的人士為我們留下一段敘述:"當孩子們演奏時,觀眾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尤其滿意小精靈--他對莫扎特的戲稱--的表現,他還多次和莫扎特閑聊。"當皇帝要求他用一根手指演奏時,他毫不猶豫的照做了。"他毅然決然地立刻開始嘗試,而且干凈利索地彈奏了好幾首曲子,讓在座的每一位大吃一驚。在他當時的年紀,已經可以看出他後來一貫的態度,也就是蔑視來自高貴者的贊美,尤其若是他們對音樂沒什麼認識,他甚至不太願意為他們演奏。"
1763年6月,沃爾夫岡七歲,娜妮十二歲時,莫扎特一家開始了他們的第一趟長途旅行--一個持續三年半,走遍歐洲各地的旅程。他們經過慕尼黑、曼海姆(Mannheim)、奧格斯堡(Augsburg)、海德堡(Heidelberg)、法蘭克福(Frankfurt)等德國城市。每到一處,都無一例外地引起轟動,各種音樂形式對沃爾夫岡而言都好象吃飯、睡覺一樣容易,他幾乎不需要任何教導,好象早已知道一切。巴黎和倫敦之旅1763年11月18日,莫扎特一家穿過奧屬荷蘭,到達巴黎。在這個視世界其他地方為"鄉下"的大都會,莫扎特一家一呆就是五個月。老莫扎特帶著兩個孩子拜訪了巴黎許多貴族的宅邸,包括凡爾塞宮。皇室對沃爾夫岡和娜妮非常禮遇,這完全出乎那些高傲的法國貴族的意料之外。稍後沃爾夫岡在所有宮廷權貴面前演奏管風琴,贏得在座每個人的掌聲。奇怪的是,沃爾夫岡幼年時獲得的掌聲和矚目,竟一點也沒讓他變得虛榮或驕傲。1764年4月9日,結束了在巴黎的一系列演出之後,莫扎特一家前往英國倫敦。在那裡,他會見了前輩阿貝爾(C.F.Abel)和宮廷作曲家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Johann Christian Bach)。在莫扎特的一生中,這是個很重大的事件。因為這兩個人的創作大大開拓了小莫扎特的眼界。J. C.巴赫教給沃爾夫岡的另一項重要的技能,就是義大利的如歌快板(Allegro cantante)風格,這種風格影響了莫扎特一輩子。當然,還有另外一大批音樂家也影響了莫扎特的視野,如閹人男高音曼茲歐里(Manzuoli)。沃爾夫岡此時最大的心願就是寫一出義大利歌劇。他與曼茲歐里冊、成為好朋友,曼茲歐里教他唱歌,而他則寫詠嘆調作為回報。在英國期間,莫扎特開了一連串的音樂會,被人們成為是"大自然的奇跡"。1764年夏季,莫扎特一家搬到倫敦鄉間修養了七個星期。在此期間,沃爾夫岡以巴赫的作品風格寫了一首交響曲,這就是他的第一首交響曲《降E大調交響曲》(K.16)。不久,他又寫了三部交響曲以及許多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其中包括《D大調第四交響曲》(K.19)。1765年7月24日,沃爾夫岡一家離開了倫敦,在荷蘭海牙、日內瓦和洛桑等城市做巡演活動。在1766年11月的最後一天他們回到闊別三年的薩爾茨堡。前後兩次乘馬車橫穿德國的山川、田野和森林,給小莫扎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此,他開始了一生漂泊不定的生活。
義大利之旅一個成功之士無論有多麼高的天賦,總要有一段潛心學習的時期。在莫扎特八至十三歲這六年間,老莫扎特因材施教,對兒子進行了有目的、有計劃的音樂訓練。莫扎特曾有過這樣一段自白:"人們總以為我的藝術創作是輕而易舉得來的,這是誤解。沒有人像我這樣在作曲上花費如此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還沒有哪一位著名大師的作品是我沒有再三研究過的。"但這還不夠,老莫扎特覺得該帶兒子往南方去一趟。幾百年來,歐洲藝術家要是不去義大利"朝聖",就沒有資格登堂入室。1769年12月,沃爾夫岡隨父親一道開始了第一次義大利之旅,是年他十三歲。後來證明,在莫扎特一生短暫的音樂創作生涯中,這次閱歷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這次巡迴訪問演出是老莫扎特的精心安排,也是他遠大眼光的具體體現。當時如果音樂家在義大利得到了掌聲和歡呼,他就等於得到了全歐洲的贊美。但老莫扎特帶著兒子跑到義大利來不僅僅是為了追求名利,而是有意讓兒子進一步得到深造,以便和世界水平接軌。
他們經過義大利的維洛那(Verona)、曼圖亞(Mantua)和米蘭,到達波隆那。波隆那可以說是十八世紀所有音樂家朝聖之地,當時最偉大的音樂學者和教授帕德瑞.馬提尼(Padre Martini)就住在此地。據說,有關音樂的任何事,馬提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任何作曲家或演奏家,一經他贊美,立即可以享譽全歐洲。當莫扎特面見他時,馬提尼對他做了各種不同的測試,結果大感意外,也非常高興。是年十月,少年莫扎特天天去馬提尼家上課,主要學習對位法。說"莫扎特的天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無疑抹殺了馬提尼對莫扎特的教導。這時,一個非凡的榮耀正在羅馬等著莫扎特。1770年6月26日,教皇克萊門特九世(Pope Clement IX)頒給莫扎特黃金馬刺勛章,以騎士身份晉身貴族階級,以表彰他音樂天份。兩天後,這位十四歲的黃金馬刺騎士,頸上帶著以紅絲帶系著的十字勛章,接受教皇的親切接見。在此之前,作曲家中只有格魯克接受過此殊榮。不過,與格魯克不同的是。莫扎特從未利用這份榮耀。事實上,他視整件事為一個玩笑。
另外,他還在由馬提尼領導下而成名的波倫亞音樂學院,成就了一項殊榮。這個學院設置了一項極為艱難的測試來篩選會員,參加者必須年滿二十一歲。十四歲的莫扎特被破例允許參加,他被關在一間房子里,被要求用極為復雜的音樂形式作曲。莫扎特在一個小時內就完成了,裁判評判後,全數同意他當選學院的榮譽會員。而當時許多著名的音樂家耗費了好幾個小時都未能通過。大約在10月中旬,莫扎特在米蘭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完整的歌劇《本都國王米特里達特》和另一部歌劇《阿斯卡尼歐在阿爾巴》。盡管有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和名氣,企圖破壞歌劇的演出,但演出還是獲得了轟動性的成功。任職於薩爾茨堡大主教宮廷1772年春天,莫扎特十六歲時,發生了一件改變他下半輩子的事:薩爾茨堡仁慈的大主教史拉頓巴赫突然去世了。繼位者柯羅瑞多伯爵來自一個強勢的貴族大家庭,是個嚴肅而高傲的人。他在薩爾茨堡很惹人厭,只要不是跟他來自同一個階層的人都討厭他,莫扎特一家人也不例外。剛開始,一切還算順利。莫扎特的作曲速度很快--三個月為大教堂做了兩首交響曲、三首嬉遊曲、一首鋼琴奏鳴曲、五首歌曲、一首詠嘆調、一首彌撒曲、多首連禱文以及兩首三重奏奏鳴曲。可這么多曲子,柯羅瑞多隻給莫扎特150基爾德。莫扎特的生命這時進入了不太愉快的階段。他十七歲了,那一段志得意滿的童年已經遠去,但他依舊是那位愛胡說八道、凌亂、不切實際、沖動、傲慢、熱情的沃爾夫岡,仍對自己的天賦感到驕傲,也對這個既給他喝彩又隨即遺忘他的世界感到不滿。然而和一般人一樣,為了糊口和繼續作曲,他也需要錢,而十八世紀音樂家獲得穩定報酬的唯一方式就是在宮廷里佔一個長期又優厚的職缺--不管是維也納、慕尼黑、米蘭還是巴黎。
但柯羅瑞多大主教只給了莫扎特一個薪俸微薄的小職位:他的首席樂師,即樂長手下的宮廷樂師。他不喜歡四處活動的莫扎特父子,對他來說,他們不過是兩個自視清高的小人物,加上他無端地討厭小個子的人,而莫扎特又老長不高。在那段不順心的日子裡,莫扎特一直呆在薩爾茨堡繼續以驚人的速度作曲。他寫了許多嬉遊曲和某些為特殊場合而作的小品,一首鍵盤協奏曲和五部大型的小提琴協奏曲,還有歌劇《假扮園丁的姑娘》(La Finta Giardiniera)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日子越來越難挨了。據利奧波德寫給馬提尼的信中提及,大主教公開宣稱莫扎特的無知,並說他"應該到那不勒斯公立音樂學校學習音樂。"莫扎特決心離開這個令他極度厭惡的城市。1777年9月莫扎特和母親啟程前往慕尼黑(大主教不允許他父親同去)。莫扎特一抵達慕尼黑便與巴伐利亞選侯帝在宮廷會面,他告訴選侯帝自己再也不想回薩爾茨堡了,並將自己過去的成績單呈上,盡可能謙卑地請求其任用。但是選侯帝說目前樂團並不缺樂師,說畢隨即離去,留下莫扎特俯首鞠躬的身影。莫扎特特痛恨對貴族卑躬屈膝,盡管利奧波德一再督促他要更禮貌些,但他越來越不善於此道。他在慕尼黑的公開演出非常成功,但仍沒有人提供長久的職位給他。更讓人氣餒的是,慕尼黑不再有人請他寫歌劇。
莫扎特又開始了旅行生活。他在奧格斯結識了鋼琴製造商安德瑞斯.斯坦因,並對斯坦因鋼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在曼海姆瘋狂地陷入了情網。那女孩名叫阿勞西亞.韋伯,年僅十五歲,美麗動人,而且是個優秀的歌手。但阿勞西亞是個冷血而有心計的女孩,當她成為宮廷首席女歌手、名字傳遍大城小鎮、在全歐洲嶄露頭角、薪俸甚高時,就不再愛這位尚在為生計而掙扎的可憐作曲家了。加上四月間,莫扎特的母親因為舟車勞頓、風餐露宿、房間暖氣供應不足、吃不好且喝不到干凈的水等原因,開始發病,於1778年7月3日與世長辭。悲傷的莫扎特只有回到那可恨的出生地薩爾茨堡。婚姻與成功莫扎特的整趟旅行完全失敗,家裡的債務也增加了。為了還清債務,莫扎特不得不再度受雇於他最痛恨的柯羅瑞多大主教,再度任職首席樂師,每年薪俸450基爾德。由於莫扎特和他父親對於金錢和生活的態度截然不同,父子關系也開始緊張。利奧波德不能容忍兒子邋遢、驕傲、情緒化和在金錢上揮霍無度的生活習性。他知道兒子是個天才,希望莫扎特除了音樂之外,在經濟和人際關繫上也能高人一籌。利奧波德深知財富可以帶來舒適的生活和社會地位,能成為大財主是他的嚮往。而莫扎特只希望有足夠的錢讓自己擁有自由,不必向貴族卑躬屈膝,不必委屈自己為自己那些肥胖、無趣又毫無音樂細胞的女人授課,能夠自由地寫自己喜歡的音樂,尤其是他所鍾愛歌劇。 莫扎特確實不善於理財,經濟拮據一直是莫扎特一生揮之不去的噩夢。他經常身無分文,入不敷出,老是在尋找豐厚的終身職位以求一勞永逸,不再為錢財擔驚受怕。但欣賞莫扎特的貴族總是送他一些無用的禮物,而非實實在在的金錢。然而當莫扎特稍有進帳時,他從不曾想到存點錢以備不時之需,這使他成年後的生活非常艱難。莫扎特在薩爾茨堡的生活和創作都不如意。1781年,慕尼黑的嘉年華會請他寫一部歌劇,莫扎特向大主教請了六個星期的假,去慕尼黑專心創作了歌劇《克里特王伊多梅尼歐》(Idomeneo Re di Creta)。歌劇在慕尼黑立即造成轟動,莫扎特趁機留在慕尼黑享受成功的甜美果實,不願再回薩爾茨堡。六個星期的假最後延長至四個月,大主教忍無可忍,下了一道命令要莫扎特立即回薩爾茨堡。在薩爾茨堡,柯羅瑞多大罵莫扎特是"他所認識的最放盪的一個,"罵他是"流氓、惡棍、四處游盪的無賴。"盡管莫扎特對從前對他極度容忍,但這次再也忍耐不下去了。1781年6月8日莫扎特毅然和柯羅瑞多大主教決裂,宣布辭去在薩爾茨堡的職務,從此終獲自由。"人心高貴,也可以成為貴族。""雖然我失去爵位,心中卻比有許多爵位更覺得榮耀。而且不管是僕役或伯爵,只要侮辱我的,都是無賴。"這是莫扎特對這件事的最終態度。現在莫扎特搬到維也納,寄宿在韋伯家。韋伯先生已經去世,沒有留下分文給他的太太和四個女兒,莫扎特曾經愛慕的阿勞西亞已經他嫁,韋伯夫人除了靠房租的收入之外,就靠女兒女婿定期給她的一筆豐厚的款子度日。韋伯夫人是個有心計的女人。雖然莫扎特曾心愛的那一個女兒已經出嫁,但她想設計莫扎特娶她四個女兒的另一個。為了這個緣故,韋伯一家對莫扎特照顧得無微不至。幸好韋伯家的一個女兒康斯坦采勇敢且善解人意,盡管她當時十八歲,相貌不怎麼美,但莫扎特很喜歡她。這段時間維也納待莫扎特不薄。他有好幾個固定的課可以上,而一次六達卡特(當時歐洲的貨幣單位)的報酬算是不錯的。莫扎特心情愉快,工作努力而且無憂無慮。他出版了六首小提琴奏鳴曲,並不時舉行了一些反應熱烈的音樂會。莫扎特在1781年12月24日受到奧地利皇帝的邀請,和穆西奧.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舉行了一場音樂史上重要的競技。克萊門蒂對莫扎特的表演有如下的看法:"我從沒聽過有人象他演奏得這么幽雅而充滿智慧。我尤其對他彈的一段慢板部分以及幾段由陛下指定主題、要我們互相伴奏的即興變奏曲大為著迷。"7月份,莫扎特奉命寫作一部歌劇《後宮誘逃》(The Abction from the Seraglio)。歌劇敘述了一位美麗的西班牙女子被土耳其司令官囚禁在後宮,最後為其愛人所救的故事。莫扎特用德語腳本寫這部歌劇,這在當時是一大創舉,因為在這以前所有歌劇腳本一直都用義大利語。在《後宮誘逃》一劇中,莫扎特首創歌劇第一個真正的"角色"。在這以前的歌劇角色一直是歌手炫耀聲音的媒介,不必演得真實。但在《後宮誘逃》一劇中,莫扎特把一個名為奧斯敏(Osmin)的土耳其僕人這個角色塑造得非常生動。莫扎特身處維也納這個音樂之都,接受著聽眾的喝彩和崇拜,對未來有著無限的憧憬。《費加羅婚禮》與《唐.喬瓦尼》婚後,莫扎特進入一個成就輝煌的時期。他並不在意沒能在宮中擁有一個安穩的職位,他悠遊自在地做一個自由的作曲家。雖然義大利人試圖在第一幕以噓聲和倒彩來破壞他的歌劇《後宮誘逃》的首演,但這對他的生活仍舊毫無影響--他有足夠的學生,可以以教學為生,他可以利用教完課的下午和晚上作曲。1784年春天,莫扎特病倒了,而且情況相當嚴重。據最近研究莫扎特死因的權威報告指出,莫扎特是受到一種鏈球菌的感染。這場大病使莫扎特的腎受到嚴重而永久的傷害,並成為他七年後致死的病因之一。1785年的春夏期間,莫扎特准備創作一出新的歌劇《費加羅婚禮》。該劇取材於博馬舍(beaumarchais)的創作,歌詞由羅倫佐.達.龐特(Lorenzo da Ponte)創作--一個光芒四射、活力充沛的義大利詩人,在維也納撰寫歌劇歌詞多年,而皇帝剛給了他一個官方劇場詩人的職位。他可以說是維也納最好的歌詞作者,一位朝氣蓬勃、極為優秀的作家。對莫扎特來說,龐特是位極佳的合作夥伴。莫扎特最偉大的三部歌劇《費加羅婚禮》、《唐.喬瓦尼》(Don Giovanni)、《女人心》(Cosi fan tutte),皆由龐特作詞。許多人都在想,要是當時這兩個人沒有如此幸運地相識及合作,歌劇史不知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費加羅婚禮》敘述一位名叫費加羅的窮作家,為了糊口從事理發事業,是一位西班牙貴族的理發師兼侍從。劇中費加羅最重要的一段話是:"伯爵大人,因為您是位貴族,所以就認為自己是個天才?……權貴、財富、階級、影響力,這種種使一個人引以為傲!這么多的好處,您到底是怎麼掙來的呢?您除了出生時要費了點勁找對人家,什麼也沒做。撇開這點,您不過是個平庸之人。然而,迷失在凡人群中的我,為了糊口所耗費的精力和腦力,恐怕要比過去數百年來治理整個西班牙的心力要多的多!"這幾乎就是莫扎特本人的聲明。1786年4月28日,《費加羅婚禮》准備首演。莫扎特相當的緊張,因為仇敵薩利里領導的一些義大利籍宮廷音樂家,決心要使這部歌劇慘敗。後來首演推遲於5月1日舉行,雖然受到那些義大利人惡毒的阻撓,演出仍然大獲成功。5月至12月期間,《費加羅婚禮》重復演出了九次。事實上,第一個真正肯定莫扎特天份、並給予合理待遇的城市不是維也納,而是波西米亞的布拉格。自從1783年布拉格民眾聽了《後宮誘逃》後,他們的耳朵就再也聽不進其他作曲家的曲子了。當《費加羅婚禮》於1786年12月在布拉格演出時,引起空前的轟動。莫扎特到達布拉格後,接受了布拉格人民無限敬重、愛戴及如雷的掌聲。布拉格人民給了他無比的信心和另一項任務:創作另一部歌劇《唐.喬瓦尼》。10月29日,莫扎特偕康斯坦采來到布拉格參加《唐.喬瓦尼》的首演。整個城市再度為莫扎特的音樂瘋狂、沸騰。關於這部歌劇的小趣聞是:在首演的前一天晚上,莫扎特還沒有完成歌劇的序曲。但他毫不在意地出席了一場盛大的晚會,深夜才盡興而返。第二天清晨七時,他竟然完成了序曲。因此難怪世人說,莫扎特的音樂,早在腦海里完成了,剩下的工作,不過是將記憶里的東西抄錄下來罷了。莫扎特的父親沒有和兒子一起享受成功。1787年5月28日,他在薩爾茨堡寂寞地去世,而莫扎特連父親的葬禮也沒能參加,因為當時他生重病,根本沒有辦法趕回薩爾茨堡。1787年底,名滿天下的莫扎特終於被指派為皇家宮廷作曲家。雖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個保障。莫扎特最終以三十一歲之齡,達成了父親對他的殷切期望,盡管他的父親已無緣目睹。在1786年初,莫扎特還收了一位引人注目的門生:約翰.內波穆克.胡梅爾(Johann Nepomnk Hummel),一位八歲的神童。後來,胡梅爾成為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和音樂教授,他把功勞都歸功於他那善良而熱情的啟蒙老師。另外在1787年春天,一個十七歲大、短小精悍、皮膚黝黑的小男孩造訪了莫扎特。他就是路德維西.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莫扎特清楚地知道這個男孩的特殊才華,但實在沒有時間來指導他。兩個星期後,貝多芬因母親病逝而匆匆返家,兩人從此再未謀面。1788年春天,《唐.喬瓦尼》在維也納首演。但維也納一點也不喜歡這部歌劇。對於各方面的批評,莫扎特僅平靜地說:"給他們一些時間咀嚼吧!"莫扎特的音樂、愛好者堅持在維也納重復上演《唐.喬瓦尼》,因為它還不算成功。但慢慢地,也很自然地,維也納人每多聽一次,就會多一份喜愛。最後,他們終於承認,這是所有曾經在舞台上演出的歌劇中最美麗、最動人的一部。貧窮與死亡新的宮廷職位對莫扎特目前的經濟狀況沒有多大的改善。1788碾月莫扎特帶著妻兒搬到維也納近郊。十天後,六個月大的女兒特莉莎就夭折了。盡管莫扎特非常哀傷,但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他仍然以最成熟豐富的靈感構思寫下了他最後的三部交響曲:《降E大調第三十九號交響曲》、《g小調第四十號交響曲》以及被譽為"朱庇特"的《C大調第四十一號交響曲》。這三首交響曲渾然天成的作曲技巧,恐怕是其顛峰之作。人們實在難以想像他在作這些曲子時所承受的苦難和悲慘的命運。他對音樂創作的愛好,總能令他忘記外在世界的不愉快。1789年春天,莫扎特去萊比錫和柏林兩地公演。雖然演出非常的成功,但他一分錢也沒賺到。不幸的是,卧病在床的康斯坦采產下的一名女嬰又夭折了(莫扎特夫婦到目前為止已經失去四個嬰兒)。莫扎特不得不向他忠實的朋友、共濟會會員米歇爾.普赫伯格(Michael Puchberg)借錢,以便送康斯坦採去巴登(Baden)休養,送兒子卡爾到寄宿學校去。整個夏天,莫扎特就一個人留在維也納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了一部新歌劇的寫作,試圖籍此忘記所有煩惱。這部歌劇名叫《女人心》,同樣由龐達作詞。該劇在1790年1月底首演,立即大獲成功。當時自然仍有莫扎特的宿敵薩利里私下策動陰謀,到處散播流言蜚語,希望皇帝能禁演莫扎特的歌劇。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在1790年2月駕崩,維也納宮廷內部發生巨變,所有宮廷職位的任期自然中止。莫扎特只好像其他宮廷樂師一樣,等待新皇帝利奧波德重新任命。莫扎特等了一整年,結果毫無消息,他只好再向他那位患難之交普赫伯格借貸。他唯一的收入來源是學生的學費,而所有的收入都用於支付康斯坦採的醫葯費。1790年夏季是莫扎特一生中最悲慘沮喪的時期。他的健康狀況欠佳,頭痛、傷風、睡不著覺。遠在巴登的康斯坦采又懷孕了,沒有固定的收入,錢根本不夠用。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作曲,真是奇跡。當時莫扎特正在創作歌劇《魔笛》,該劇是一出共濟會式的娛樂劇。劇中描述一支魔笛帶領著主人翁塔密諾(Tamino),歷經艱險而最後得到某種啟發,並在此過程中贏得女子帕米那(Pamina)的愛。莫扎特爭分奪秒地寫這部歌劇,為了不受打擾,他在一間位於劇院附近、特地為他蓋的小屋子作曲。一天當身患疾病、情緒不佳的莫扎特獨自寫作時,一個身穿黑衣、高瘦、憔悴的男人造訪莫扎特。他留下一封匿名信和錢,要莫扎特寫一部《安魂曲》(Requiem)。莫扎特這一驚非同小可,他誤以為那個男人是死神派來的,自己的死期將至,所以才要他寫《安魂曲》。他並不知這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受某位貴族之託,想要將莫扎特的作品買來據為己有。《魔笛》的首演定在9月30日,莫扎特在9月29日才將最後一個音符寫完。他生病了,要靠葯物度日。貧困的生活和疾病,使他失去了往日的純真和信心。但歌劇《魔笛》首演的成功使他略為寬心。他的夙敵薩利里,現在也成了他的朋友,對他的新歌劇很熱衷。當莫扎特的歌劇演出時,若進行到薩利里特別鍾愛的部分,他還會在觀眾席上大?quot;好極了!"然而,莫扎特的健康狀況已經到了關鍵性的階段。康斯坦采11月初回到維也納時,發現莫扎特似乎已經病入膏肓:他的腎臟自去年以來就逐漸惡化,日漸衰竭。因此他經常情緒緊張、憂郁,而且常常暈倒。11月20日他又發高燒,持續嘔吐,身體因為紫斑和極度的腫脹而不成人形,內出血加速腎臟惡化,從而加速了他的死亡。但是不管病得多重,莫扎特還是喜歡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他們也經常來看他,甚至在12月4日時,他還曾再度拿起《安魂曲》的樂譜,和朋友一起唱了其中的幾段。他早已清楚地告訴他的門生蘇斯邁(Sussmayr)如何完成整部《安魂曲》,他很明白自己是不可能完成了。當天,他的身體狀況愈來愈虛弱。1791年12月5日零點55分,一代音樂奇才沃爾夫岡。阿馬迪烏斯。莫扎特與世長辭。他最後的一口氣,是試著發出《安魂曲》的鼓聲--直到最後他仍在掛念自己的音樂創作。莫扎特的葬禮簡單而寒傖。康斯坦采很窮,而當時維也納的習俗也不時興鋪張。許多人聽說莫扎特去世,都跑到他們家門外哭泣。不過真正舉行葬禮時,卻只有一些親友參加,薩利里也在其中(康斯坦采並不在場,當時的女人是不能參加葬禮的。但她確實真摯而深情地為丈夫的死哀悼。她才二十八歲,就失去了"讓我和整個歐洲都永遠無法忘懷的莫扎特")。葬禮當天因為下雨,並沒有親人和朋友隨棺木至墓園入殮。莫扎特被草草葬在一個貧民墓園,沒有人在場觀禮,也沒有人在他的墓碑上放十字架,以至於幾天後康斯坦採在眾多的墳塋中,已經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莫扎特葬身何處。他的一生直至離開人間都被忽視,但他的音樂卻永遠在人世間流傳。正如海頓所說:"後代子孫在下個世紀將看不到這樣的天才。"
對莫扎特的評價《牛津音樂大詞典》如是說:莫扎特的才智宏大通博至於令今人不可思議的地步。若以三言兩語把他的成就加以歸納,難免流於庸俗。他把童年時代在歐洲宮廷中學到的點滴音樂化為金玉寶藏。他對樂曲的形式感和對稱感似乎是與生俱有的,而且他將此天賦與他那半來自學習、半來自直覺的萬無一失的技藝緊密結合在一起。他在歌劇中不僅表現出迄今仍無人可及的戲劇感,而且還透過與當時幾位最偉大聲樂家的接觸而擴展了歌唱藝術的天地。由於具有極強的敏銳
㈦ spell the gypsy collective哪裡有
吉普賽女郎是maksim改編自威爾第歌劇「游唱詩人」中的鐵砧大合唱
所以作曲還是算威爾第
出埃及記
是1960年美國電影《》(即《出埃及記》)的配樂,作曲:歐內斯特·戈爾德(Ernest Gold, 1902.6.28-1979.12.30)
Ernest憑此獲得1961年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和1961年葛萊美獎最佳影視原創音樂專輯。
也是maksim改編的,改得很好。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l813年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一個小村莊。他從小熱愛音樂,但是卻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18歲的時候,受一名富商的資助,到米蘭投考音樂學院,卻因年齡太大,又被考官們認為缺乏音樂才能而拒之門外。那些考官們怎麼也沒有想到,被他們拒之門外的這個年輕人,日後會成為義大利最優秀的歌劇作曲大師。 威爾第26歲時寫的歌劇《奧拜爾托》獲得成功。此後,他又創作了《弄臣》、《游吟詩人》和《茶花女》三部不朽的歌劇傑作。據說《弄臣》首演排練的時候,扮演曼圖亞公爵的演員發現他的分譜上有一段空白,就去問威爾第。威爾第答應在綵排的時候把它補上。
綵排的時候,他才把這一段曲譜交給演員,並且規定在公演之前任何人都不準把它泄露出去。這段詠嘆調就是至今仍然非常有名的《女人善變》。威爾第知道,如果它事先流傳出去,熱愛音樂的威尼斯人很快就會把它傳遍歐洲,到歌劇上演的時候,就沒有新鮮感了。果然,當首演時演員剛一唱完《女人善變》,就引起了全場轟動。 此時,歐洲人對瓦格納非常推崇,威爾第也受到他的影響而創作了蔚為奇觀的大歌劇《阿依達》。他採用瓦格納的音響極厚重的管弦樂,場面宏麗而盛大。這部歌劇使他的事業更上了一層樓。16年後,他根據莎上比亞的戲劇《奧賽羅》創作了同名歌劇。這部歌劇的連貫性是早年作品不可比擬的,它被認為是意大和歌劇中的最上乘之作。 威爾第80高齡的時候,還創作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喜歌劇《福爾斯塔夫》,這也是一部上乘之作。威爾第一生創作了27部歌劇,在他的音樂中,始終未拋棄義大利美聲唱法的傳統,他非常注意作品的歌唱性,管弦樂的戲劇性發展和聲樂的鮮明旋律性非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他是l9世紀最偉大的義大利歌劇作曲家。
音樂人簡介:Ernest Gold
生於維也納一個音樂世家,受祖父和父親影響,他5歲已開始獨立作曲。1938年納粹佔領奧地利,他移居美國,並開始創作流行歌曲。1945年開始進入電影界,陸續為一些影片配樂。1959年以《在海灘上》獲好萊塢外國新聞記者協會最佳電影音樂金球獎及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提名;次年以《出埃及記》榮獲第33屆奧斯卡最佳劇情片配樂金像獎。1963年又以《瘋狂世界》獲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提名。其它主要有《江湖好漢》、《逃獄驚魂》、《紐倫堡審判》、《桑塔.維圖里亞的秘密》、《鐵十字》等。
㈧ 誰的古典音樂最好聽
如果是聽歌劇,那你應該喜歡威爾第的。
建議聽他的《弄臣》、《阿依達》、《奧賽羅》。
普契尼的歌劇也不錯,但不是很「好聽」。推薦中式風格的《圖蘭朵》。
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
鋼琴曲聽肖邦和舒曼的
管風琴曲、古鋼琴曲聽巴赫的
海頓的弦樂四重奏
此外,門德爾松和施特勞斯的古典音樂是更加符合你「好聽」的標準的。如門德爾松的《春之歌》,施特勞斯的許許多多的圓舞曲。
一些資料:
《弄臣》Rigoletto
G.威爾第創作的歌劇。3幕。劇本由M.皮亞維根據V.維克多·雨果的諷刺戲劇《國王尋歡作樂》改編。完成於1851年,同年首演於威尼斯。主人公里戈萊托貌丑背駝,在宮廷里當一名弄臣。年輕貌美的曼圖亞公爵專以玩弄女性為樂,而里戈萊托常為公爵出謀,幫他干勾引朝臣妻女的勾當,引起人們的憤恨,大家定計對他進行報復,讓他不自覺地參加誘拐自己心愛女兒吉爾達。里戈萊托發現自己竟將女兒交給公爵後,決定雇刺客殺死他。當他從刺客手中接過裝有屍體的口袋,以為大功已成時,忽聞公爵高歌之聲,急忙打開口袋,發現裡面裝的是奄奄一息的女兒,這使他痛苦萬分。原來,這個獲悉行刺計劃的少女對虛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願為愛情而替公爵一死。作曲家注重加強歌劇的戲劇成分,用音樂手法將劇中人物內心的感情變化和人物性格表現得極為深刻。
門德爾松(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國作曲家,是鋼琴神童,9歲就開始公開演奏,10歲時就為《詩篇19》譜曲,17歲時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1826—1829年在巴赫逝世後首次指揮《馬太受難曲》,引起轟動而成為聞名遐爾的指揮家。他創作了《芬格爾山洞》、《第一鋼琴協奏曲》、《無詞歌》、《義大利交響曲》《蘇格蘭交響曲》、等幾部重要的作品。1843年在萊比錫創辦新音樂學院任院長。門德爾松是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古典主義的傳統與浪漫主義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賦予作品以一種詩意的典雅。他善於將美妙的旋律納入正規的古典曲式,他不僅是一位熱情歌頌自然的詩人,還是一位善於用虛無飄渺畫筆的風景畫家,他的音樂被稱為「描繪性浪漫主義」。
春之歌選自門德爾松的鋼琴獨奏曲集《無詞歌集》(作品第62號),A大調,4/4拍。本曲為門德爾松創作的所有「無詞歌」中最為著名的曲子,不僅用於鋼琴獨奏,還被改編成管弦樂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樂器的獨奏曲而廣為流傳,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無詞歌」亦稱「無言歌」,是門德爾松首創的一種小型器樂體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簡單的伴奏所組成。這種方法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無遺。而且,無詞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內,而可以稍稍寬廣一些。門德爾松一生總共創作了四十九首無詞歌,大約創作於1830至1845年間,分為八集出版。 這首被冠以《春之歌》標題的無詞歌具有流水般輕柔的浪漫旋律,使聽眾沉醉於快樂的氣氛中。曲式雖單純,但十分巧妙地應用了裝飾音,從而利用鋼琴創下了前所未有的漂亮效果,由此我們不得不對門德爾松的天才發出贊嘆。在伴奏與踏板的關系中,也顯示出浪漫主義時代的鋼琴音樂特色。
威尼斯船歌(第二首),門德爾松的「作品30」內全部為鋼琴小品「無詞歌」這一體裁,其中以第二集的第六首通稱為《第二號威尼斯船歌》,即本曲,最為大家所熟悉。樂曲為升f小調,6/8拍。如歌似的美麗旋律在舒暢的伴奏中彈出,象其它所有的「威尼斯船歌」一樣,略帶一絲憂傷的情緒。呈現在中段及後段的細波般的顫音,令人印象深刻。
圓舞曲之王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年)是奧地利的著名作曲家。其父與他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斯特勞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寫過150餘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圓舞曲的約瑟夫·蘭納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21世今天,圓舞曲仍方興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
小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輕歌劇16部。1844年他19歲時,就正式登台首演了他創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及其他三首舞曲,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一個」的喝彩聲中,竟連續重奏了19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一炮。由於小約翰·施特勞斯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1899年6月3日,他因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人民為他舉行了據說有10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小約翰·施特勞斯最著名的作品有《藍色多瑙河》、《藝術家的生涯》、《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美酒、愛情和歌曲》、《皇帝圓舞曲》等,其中《藍色多瑙河》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此外還作有《雷鳴電閃》等120多首源自捷克的波爾卡舞曲及幾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創作了《蝙蝠》、《羅馬狂歡節》、《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吉卜賽男爵》等16部輕歌劇,對於歐洲輕歌劇的發展有著相當深遠的影響。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其父與其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 特勞斯(1804-1849),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斯特勞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寫過150餘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的約瑟夫·蘭納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二十世紀的今天,圓舞曲仍方興 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約 翰。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 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輕歌劇16部。1844年他十九歲時,正式登台首演他創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 (作品1號)及其他三首舞曲(2-4號),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一個」的 喝采聲中,竟連續重奏了十九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一炮。由於小約翰·施特勞 斯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入民為他舉行了據說有十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 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