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問為什麼歐洲的古典音樂會如此出名
。 發展前期: 統治中世紀(即從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封建社會建立開始,至文藝復興以前的一段"黑暗"時代)歐洲意識形態領域和一切藝術的是基督教.那時唯一合法的、正統的音樂形式是起源於四、五世紀的聖詠(chant),包括佔主導地位的格 里高利聖詠和更古老的安布羅西聖詠(後者至今仍在米蘭的教堂中使用)。這種純粹宗教用途的音樂只限於在教堂中由唱詩班演唱,沒有樂器伴奏,是純粹的單音音樂(不分聲部,大家都唱一樣的旋律),分為利底亞、弗里幾亞等四種調式及其變格調式。 一開始歐洲還沒有合適的記譜法,只能採取口耳相傳的方法記錄流傳音樂文獻。後來最早的記譜法「紐姆譜「發展出來,但只能用簡單的線條暗示音的長短高低。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音樂與其它藝術一樣遭到壓制,但在虔誠的宗教信仰激勵下音樂家們(那時都是教士)創造了不少優秀的聖詠精品,難怪前幾年有一張聖詠唱片(由西班牙一個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數月之久。單聲的聲詠後來開始在旋律線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線,形成了最早的和聲。 發展歷史: 1450年至1600年--文藝復興 十四、十五世紀羅馬教庭在與世俗君主的政治斗爭中多次被挫敗,威信與勢力開始衰落;同時歐洲一些地區如義大利日益繁榮的貿易和手工業造就了最早的資產階級和金融貴族,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批的市民。他們迫切要求有為自己服務的藝術形式,反對教會的束縛,宣揚以人而不是以神為本的人文主義。於是在文學、建築、美術也包括音樂領域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 音樂史上的文藝復興起始於1450年左右。那時一批有才華的音樂家雲集在勃艮第(相當於今天法國北部、比利時一代)宮廷,顯示出一派歌樂昇平的氣象,被稱為「法蘭德斯樂派」。此時音樂家們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進的弦樂器如詩琴 ,音樂內容開始涉及世俗生活,記譜已經使用點線組合的形式,稱的上是今天五線譜的鼻祖,到十六世紀中後期開始使用四線、五線譜記譜,教會調式逐步解體,大-小調體系逐漸形成。 宗教音樂也繼續發展。一個重大事件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揚人人皆可憑借虔誠信仰與上帝相通。路德創造了眾贊歌這一群眾化的音樂形式,由教徒在禮拜儀式上自行演唱。同時,羅馬教庭為了對抗宗教改革,力圖強化聖詠在宗教音樂中的統治地位。帕萊斯特里那發展了織體復雜的多聲部聖詠,把這一體裁推向了發展的高峰。 1600年至1750年--巴羅克時代 巴羅克時代是歐洲音樂大發展的時代.在這150年的歷程中,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時期 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即由多個並行發展的旋律線交織成復雜的織體的作曲手法)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這個時代大顯身手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海頓(交響樂之父)、莫扎特(音樂神童)、貝多芬(樂聖)。在歐洲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中,歐洲音樂的主題從延續近千年對神的虔誠轉移到對理性的崇尚上來,使得古典時期的 作品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 1827年至19世紀末--浪漫主義時期 1827年貝多芬的逝世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此時的歐洲文化正經受浪漫主義潮流的洗禮。這一時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為抒發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體現出他們內心中豐富復雜的感情。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多以輝煌的炫技手法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沖擊。十九世紀中後期隨著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抬頭,一些民族國家開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音樂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強力集團等,可稱之為民族樂派。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象主義潮流 音樂上的印象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處--都十分注重色彩(盡管音樂色彩和顏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藝術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爾是此派的代表人物。 20世紀--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方向多元化。 影響較大的有本世紀初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等。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徹底廢棄了統治歐洲音樂近400年的調性體系,十二個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體系為他的弟子貝爾 格所繼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在調性方面採用多調性,並不象勛伯格的無調性走的那樣遠。 本世紀特別是戰後西方音樂發展流派眾多,如無聲音樂、雜訊音樂、微分音樂等,電子合成器等新的技術手段更為標新立異的音樂家們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樂發展潮流日益多元化。
Ⅱ 為什麼歐洲會產生那麼多音樂家
古希臘 與古羅馬復 的政治文化發達 對歐洲制有很深的影響 因為歐洲的宗教音樂在當時倍受歡迎 而且歐洲是宗教政治合一 所以上到貴族 下到平民都是忠實的教徒 自然而然 就會喜歡音樂
崇尚音樂 愛好音樂 開辦許多皇家音樂學院 14-16世紀時期 通過文藝復興 打破宗教束縛 涌現出 一批優秀的文化人士 莎士比亞 米開朗琪羅 拉斐爾 就是這時期的 不過這些都是畫家 但都能體現出 歐洲音樂藝術的發展
18世紀 啟蒙運動後 人們的思想迅速革新 音樂又有了 更大的發展
所以歐洲音樂發展到很高的水平 音樂家 自然就多了
Ⅲ 歐洲的音樂會場有哪些
維也納音樂廳(奧地利).威格摩爾音樂廳(英國).皇家阿爾伯特大廳(英國倫敦).
Ⅳ 歐洲中世紀的教會音樂是什麼
http://www.hudong.com/wiki/%E6%AC%A7%E6%B4%B2%E4%B8%AD%E4%B8%96%E7%BA%AA%E9%9F%B3%E4%B9%90
Ⅳ 大概17~19世紀,古典音樂如何能在歐洲流行起來的(別隨便轉載驢頭不對馬嘴的回復,那樣我不會給分)
1. 交響音樂在當時的逐漸「流行」主要基於兩個原因:
1)樂器的改良和擴展。例如,長號四度活塞的發明、長笛由木質管改良為銀質管、低音提琴的加入和運用、大型管風琴的發明............等等,不僅音域逐漸拓寬,而且音色得到改善,致使音樂表現的物理基礎有更廣闊的空間。你讀管弦樂配器法方面的著作時,就會感到,不同時期的配器著作,對樂隊編配的要求是迥然不同的,這就可以看出樂器本身改良和擴展的脈絡。
2)管弦樂隊規模的擴大。在更早的時期,宮廷中只有弦樂隊(人們認為只有「弦樂器」才是「優雅」的,而管樂器被認為是「粗魯的玩意兒」),音樂家們最終發現,「民間」那些「管、弦」混合的音樂其實更有張力和融合的空間,音樂的動態級別會更大,更絢爛。因此,樂隊中樂器的種類逐漸豐富,音樂表現手段也更多樣。這樣,「宮廷」和「民間」就自然走到了一起。本段的起始處說到了「規模」,「嚴格意義的音樂表演」起初只在宮廷中供貴族們「享用」。後來,樂隊規模大了,宮廷那點地方不夠用了,就得搬到更大的地方去演奏。例如教堂、廣場或更大的室內空間,等等。由於空間規模的擴大,廣大的市民、信徒們便有機會聽到這些形式多樣的音樂了。其之所以「流行」,基本就是這些「淵源」。
2. 中國的俗話講,「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有品位、知性的人會讀懂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或者托爾斯泰。問題是,另外一群人認為,這些「作家」的「東西」是故弄玄虛,世界和人際沒有那麼復雜、龐大。甚至有人認為,一個社會、國家的「法律」是那些有精神病的人發明出來作繭自縛的,其還有論據:自然界的動物沒有任何「法律」,它們照樣生活、飲食、繁衍............等等。這與認為海頓、貝多芬之流的音樂「玄虛、晦澀」如出一轍。 另外,「雅」和「俗」的「文化生物」從來都是平行的,也從來都是有對立,也有相互融合的,有「陣營」、分野、抵觸、排斥,進而形成自己的藩籬。但,我們也看到,二者在歷史長河中,也相互取捨、交融、直至握手、擁抱。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例子: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這些人,其實很「平民」、「粗野」、甚至潦倒;很多偉大的作家都來自於社會底層,而它們的作品都「反貴族」而為老百姓說話;嗯,義大利偉大的小提琴大師 帕格尼尼 在「庄嚴肅穆」的音樂廳演奏完「高雅」作品後,急匆匆的就跑去街頭,脫掉西裝革履,放一頂帽子在地上,開始乞討,在大街上,很少有人知道他,就是「上帝欽派到人間的音樂大師」,為什麼?不知道,他老兄有這個癖好唄。
結語:
我太太喜歡聽「克萊德曼」,一次在車上,我就放《夢中的婚禮》,我旁邊坐著的,是一位大三的某藝術院校(某音樂專業的)學生,他說,我就是喜歡聽柴可夫斯基的《致愛麗絲》。
80年代,一些法國朋友到中國,發現遍街的音像店都在播放「克萊德曼」,他們很驚訝:居然有這么多人「欣賞」「克萊德曼」??(後來了解原因得知,他們認為 克萊德曼 是法國一個普通的、善於「走穴賺錢的青年」。)
再後來,問外國朋友,雅尼算不算 一個普通的、善於「走穴賺錢的青年」。他們回答:「No !!!雅尼是一位偉大的音樂家!!」
再後來,同樣是在我的車上,一位縣農業幹部(中專生),聽我放一張CD,大叫:「哎呀!老貝第五!降E、皇帝鋼協!......能不能給我轉刻一張?!......」
我很無語............
Ⅵ 宋祖英東方茉莉花飄香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何時舉辦的
03年11月23日
11月23日晚,在音樂之都最著名的音樂殿堂金色大廳,在中國結和鮮花的陪伴下,中國民族歌唱家宋祖英的歌聲顯得格外優美動人。這是中國歌唱家第一次在金色大廳舉辦個人獨唱音樂會,吸引了1000多名當地觀眾和華僑。宋祖英在維也納民族歌劇院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的合作下,演唱了十多首中國民歌、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和民族歌劇選曲。
民族歌唱家在金色大廳舉辦獨唱音樂會是需要一些勇氣的,而當晚宋祖英的演唱讓當地觀眾感到了她深厚的藝術功底,無論是《茉莉花》、《龍船調》等中國民歌,還是《大地飛歌》、《好日子》等中國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都受到觀眾的稱贊。前來觀看演出的已故奧地利著名畫家馬克斯·韋勒的夫人激動地對記者說:「很長時間沒有聽到這樣純凈的音樂會了,宋祖英的演唱十分柔美動聽,聲音非常好,形象也很美,這一晚絕對是一個美好的享受。」而施特勞斯家族的後裔同時也是歌手的維利·施特勞斯同樣對宋祖英的演唱給予了較高的評價:「她絕對是一流的歌唱家,她的聲音那麼好聽,那麼美妙,很富有表現力。我尤其喜歡她演唱的《辣妹子》,很有個性,而且在中國民族音調的基礎上有了現代音樂的元素。」
台下的觀眾也為宋祖英帶來的中國歌聲驚喜,台上的維也納民族歌劇院的藝術家們則對合作者宋祖英贊嘆不已。從來沒有聽過中國民歌的女高音歌唱家達琳·吉德說:「宋祖英小姐的歌聲很甜美,她能夠把中國的民族音樂與西洋的音樂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對於我們歐洲人來說非常新鮮。她的聲音有著陽光一樣的色彩,歐洲觀眾也會覺得很舒服。她演唱的《野玫瑰》德文發音十分准確。」女中音歌唱家吉達·施黛拉說:「雖然中國民歌的演唱與我們的歌劇演唱方法不同,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不會把聲樂技巧放在評判宋祖英演唱的標准上。而宋祖英對音樂的詮釋與我們歌劇演唱一樣的美麗。這個時代有很多戰爭,有很多災難,能夠用音樂來表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風貌,用音樂來實現中國與歐洲文化的溝通,這是非常有意義的。我從音樂中聽到了從中國來的一種溫和的感覺,只要有機會我也會演唱中國的民歌。」
Ⅶ 歐洲最著名的夏季音樂會
貝芬:《埃格蒙特》序曲 勃拉姆斯:提琴協奏曲 威爾第:《西西晚禱》序曲
Ⅷ 如果沒有貝多芬,19世紀歐洲音樂會怎樣
貝多芬作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在歐洲的音樂史上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是對其最好的褒贊。如果沒有他,歷史都將會灰暗很多。
Ⅸ 哪位有歐洲音樂會歷年曲目謝謝.
問CCTV呀!
Ⅹ 誰能給我點關於歐洲三大音樂會的資料,包括歷史,代表人物,場館,演出運作,成就及形象,人物環境
歐洲音樂會以作為柏林愛樂樂團創辦的年度性音樂演出而享譽世界。歐洲音樂會專,每年5月1日由這只頂屬級樂團在歐洲各大名城舉行的音樂會。到了1991年5月1日,為慶祝樂團復團100周年,又因當時恰逢莫扎特逝世200周年,由當時的總監克勞迪奧·阿巴多率領樂團在捷克布拉格舉行了一場音樂會,所以演出的作品全部是莫扎特的作品,音樂會大獲成功,使其很快便打響了知名度,並得到克萊斯勒國際汽車大廠和歐洲藝術影音公司的大力贊助,從此正名。此後每年的這天,柏林愛樂都會以這種特別的方式來慶祝自己的生日。在今天,歐洲音樂會不僅已成為年度性音樂會,更因為眾多世界著名指揮家和演奏家的加盟而成為全世界媒體和音樂愛好者們熱切關注的樂壇盛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