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音樂劇《奧克拉荷馬》
不知道哪裡有這個音樂劇的下載.或者碟也行阿.
我蠻喜歡這個音樂劇的,很好看.
② 有幾個詞搞不懂,,音樂劇,歌劇,話劇,舞劇,他們到底有什麼不同,解釋一下。。。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 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音樂劇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話劇指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話劇雖然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但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話劇本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舞劇是舞台劇本的一種,是以舞蹈作為主要表達手段的舞台藝術。舞劇由若干要素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矛盾沖突。作為舞蹈、戲劇、音樂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
③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
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
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3)奧克拉荷馬音樂劇擴展閱讀
流派代表
1、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音樂劇作曲家。
1968年韋伯的音樂劇《約瑟與神奇綵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聲樂套曲,一組變奏曲,兩部電影配樂和一首安魂曲,獲得7次托尼獎,
7次奧利弗獎,3次格萊美獎,並且憑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2、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作曲家,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台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
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
④ oklahoma!音樂劇
這個問題之前我回答過一個相似的。網上暫時找不到。連電驢上也找不到資源,估計最近不太找得到了
⑤ 音樂劇奧克拉荷馬
Oklahoma! is the first musical written by composer Richard Rodgers and librettist Oscar Hammerstein II. The musical is based on Lynn Riggs' 1931 play, Green Grow the Lilacs. Set in Oklahoma Territory outside the town of Claremore in 1906, it tells the story of cowboy Curly McLain and his romance with farm girl Laurey Williams. A secondary romance concerns flirtatious Ado Annie and her long-suffering fiancé Will Parker.
The original Broadway proction opened on March 31, 1943. It was a box-office smash and ran for an unprecedented 2,212 performances, later enjoying award-winning revivals, national tours, foreign proctions and an Academy Award-winning 1955 film adaptation. It has long been a popular choice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 proctions.[1]
This musical, building on the innovations of the earlier Show Boat, epitom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ok musical", a musical play where the songs and dances are fully integrated into a well-made story, with serious dramatic goals, that is able to evoke genuine emotions other than laughter.[2] In addition, Oklahoma! features musical themes, or motifs, that recur throughout the work to connect the music and story more closely than any musical ever had before.[3] A special Pulitzer Prize was awarded to Richard Rodgers and Oscar Hammerstein II for Oklahoma! in the category of "Special Awards And Citations - Letters" in 1944.[4]
因為該劇在中國的普及尚未達到程度,所以中文的資料很少
你若確實需要,我可以幫你翻譯下.
我猜你是剛剛在影視留聲機看過的吧,那是1999年的HUGH JACKMAN主演的版本
PS 以下不是翻譯的,這幾天沒空.
俄克拉荷馬》《OKLAHOMA》是美國音樂界兩大宗師合力打造而成。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DGERS)作曲,奧斯卡漢默斯坦二世(OSCAR HAMMER STEN)填詞,以描述二十世紀初期發生在美國西部鄉村的三角戀情故事為主題的劃時代歌舞大戲。
根據統計,這對拍檔從1943年來一共贏得二十六項東立獎、十四項奧斯卡獎、普利茲獎和葛萊美獎各兩項,獎項之多可謂空前絕後。《俄克拉荷馬》在美國與世界的影響力可說無與倫比,決不下於80年代後出現的《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劇,甚至是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她之後音樂劇的創作。當年美軍在諾曼底登陸後不久遭到希特勒發動的阿登反擊戰的打擊,大量會說英語的德軍特種部隊身著美軍制服,潛入美軍後方從事破壞活動,無奈下美軍想出主意以《俄克拉荷馬》的唱段作為接頭語(估計那時在希特勒統治下德國人還無緣聽到此劇)。該劇的流行由此可見一斑。
他們合作的第一個作品是《俄克拉荷馬》(Oklahoma!)(1943),像《演出船》一樣,這也是充分反映美國本土生活和文化的劇目,對美國戲劇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此後他們兩人合作寫了《旋轉木馬》(Carousel)(1945),《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49),《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1951),《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1959)。奧斯卡曾於1943年把法國歌劇作曲家比才(Bizet)的《卡門》一劇改寫為《卡門·瓊》(Carmen Jone)由全班黑人上演(1943),該劇共演了502場次,並於1954年拍成電影。它反映了奧斯卡本人的先進、開明的思想境界。奧斯卡與理查德合作的作品除上述最知名的五大劇目之外,還有一些相當優秀的劇目。其中之一是《快板》(Allegro,1947),寫一個醫生從生到死的故事,是先寫出曲子再構造劇情的,是一個大膽的、試驗性的作品,而奧斯卡始終想要再重作一遍此劇。此外還有《我和朱利葉特》(Me and Juliet)(1953),《管道之夢》(Pipe Dream)(1955),《灰姑娘》(Cinderella)(1957)和《花鼓歌》(Flower Drum Song)(1958)。1961年,《花鼓歌》被搬上銀幕,描寫了一個中國女孩移民美國,在舊金山唐人街發生的愛情故事。
1943年出品的《俄克拉荷馬》,可是說是音樂劇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是後來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兩個音樂劇作家Richard Rodgers 和 Oscar Hammerstein II 首次合作的成果,這也是第一個運用了音樂和舞蹈來刻畫人物和發展故事的音樂劇,因此它也被稱為是首部有劇情的音樂劇。這部劇曾獲得美國文學界相當重要的普立茲大獎(Pulitzer Prize) 的最佳劇本獎。因為它的全部歌曲都被收錄下來,《俄克拉荷馬》也是有史以來第一部發行原劇組錄音的音樂劇。
《俄克拉荷馬》改編自女作家 Lynn Riggs 的小說 Green Grow the Lilacs,Riggs自幼生長在俄克拉荷馬,她本人也有部分印第安查幾拉部落的血統。《俄克拉荷馬》描寫了二十世紀初時發生在美國西部原印第安人居住地的愛恨情仇。劇中女主角Laurey (勞瑞) 和她的兩個傾慕者,牛仔 Curly (克理) 和農夫 Jud (查德) 之間的周旋,其實就是在當時當地牛仔與農民的矛盾的最好寫照。
《俄克拉荷馬》還在綵排的時候,就已經受到了許多媒體的非議,在當時,一部沒有大牌明星,花哨的插科打渾,或是性感的伴舞女郎的音樂劇是根本沒有希望在票房獲得成功的。這樣一部接近與正劇的,帶有濃重真實性和悲劇色彩的音樂劇在公演之前,一直被媒體和評論員們標榜為藝術劇。尤其是它的編舞是當時美國最出名的芭蕾舞編舞及演員,AgnesDe Mille,就更讓人以為它是陽春白雪的純文藝形式。這樣的態度無疑讓《俄克拉荷馬》的資金成為很大問題,因為一部音樂劇如果在票房不能保證投資人的利益的話,那就不會有人肯出錢。
不過,《俄克拉荷馬》的公演改變了整個情況。在公演之前,紐約的報紙還寫著「沒漂亮女人,沒滑稽故事,沒半點機會!」,但是首演之後,報紙立即換了一種強調,變成了「沒漂亮女人,沒滑稽故事,也買不著票!」。原因是該劇的編寫和製作都太好了,從幕一拉開就深深吸引了所有觀眾的注意力,讓人在幕落之後仍意尤未盡。於是,《俄克拉荷馬》自1943年3月31日在紐約的聖詹姆士劇院(St.James Theatre)公演,一共演出將近六年,記2248場,在當時,以及之後的十五年來一直是公演時間最長的劇目。其間,歷時十年的全美巡迴演出又把《俄克拉荷馬》帶到了美國二百五十多個城市的一千萬觀眾面前。而紐約的劇組結束了演出之後,也巡迴了七十一個城市。在二戰結束前,歐洲,南非,北歐,澳大利亞和美軍駐扎地都有演出。而在倫敦,它演出之間之久更打破了竹瑞街劇院(DruryLane Theatre) 保持了三百年的記錄。
在1955年,《俄克拉荷馬》被拍成電影,由已經獲得兩次奧斯卡獎的 Fred Zinnemann導演 (他一共有八次提名,其中三次獲獎。他得獎的 From Here to Eternity 新近出了DVD,是黑白片里的經典,強烈推薦-- 譯者注)。該片獲得了兩項奧斯卡獎。其中演 Laurey 的 Shirley Jones 是第一次演電影,她後來1960年獲得奧斯卡獎,但是現代人知道她,則是因為她在1970年到1974年間拍的ThePartridge Family,在這部音樂喜劇電視劇里,她扮演五個孩子的單身媽媽。
談到音樂劇,一定不能不提到音樂劇《Oklahoma!》,它在1943年突然盛行起來,百老匯的觀眾和評論家都被它具有的新穎、生動、和刺激深深地迷住了。
這種新的音樂劇形式由戲劇、音樂、抒情詩、舞蹈和舞台背景所組合起來的,這些因素不是僅僅單一的提供娛樂和復雜性,而是由一種統一一致的構想緊密地結合起來的。這就意味著該劇是由精彩和強有力的結構組成,而並不是一連串互相無關的歌曲、舞蹈和輕松劇情組合起來的;它也同樣意味著它的歌曲和舞蹈必須是很符合劇情的需要而應景產生,而且歌曲和舞蹈應該不是打斷劇情,而是推動劇情的發展。而且在這部劇中,不再是一種額外的東西和有趣的邊飾。它和別的因素同樣的重要。
《Oklahoma!》的舞蹈指導Agnes de Mille以自由、無拘束的構想來創作舞蹈,從技藝精湛的古典芭蕾、現代舞擴展到美國民間舞蹈,都廣泛採用,結果是產生了該劇中由這些天才的舞者和歌者表演的空前壯麗、令人驚嘆的舞蹈。該劇的舞蹈編排後來還編排了著名的《西區故事》、《屋頂上的小提琴手》的經典舞蹈。
這部富有清新氣息的音樂劇,非常迷人。其實,劇種人物,除了弗瑞外,其他的,不論是朝氣蓬勃的牧場小伙卡利,還是漂亮的農家姑娘勞蕾,或是開朗的姨媽、頭腦簡單的牛仔威爾,甚至是有點傻呼呼的輕率姑娘阿朵、笑聲又尖又高的牧場姑娘,都非常可愛,從他們身上體現出上世紀初這個新興的新大陸所充滿的朝氣和強大的生命力。該劇的成功和劇種人物所代表的時代精神是分不開的。
該劇中卡利所唱的「啊,多麼美的早晨!」(what a beautiful morning),以及「帶花邊頂篷的四輪馬車」,以及賭氣中的勞蕾所唱的「日月常新」,都非常優美,已稱為膾炙人口的名曲。
--------------------------------------------------------------------------------
人物
Curly McLain 克理,牛仔
Laurey Williams 勞瑞
Jud Fry 查德,農場僱工
Aunt Eller Murphy 愛勒姑姑,勞瑞的姑姑
Will Parker 維爾·帕克,愛多·安妮的追求者
Ado Annie Carnes 愛多·安妮·卡恩斯
Andrew Carnes 安德魯·卡恩斯,愛多·安妮的父親,當地法官
Ali Hakim 阿里·哈克姆,波斯人,小販
--------------------------------------------------------------------------------
劇情
劇情資料來自 Mark Lubbock 寫的 "The Complete Book of Light Opera",1962年。
第一幕
二十世紀初,印第安人曾居住過的美國西部,牛仔和農民為爭奪土地和水源矛盾頻頻。
愛勒姑姑(Aunt Eller)在自己房子外面攪拌奶油,年輕的牛仔克理(Curly)唱著歌走了過來(「Oh,What a Beautiful Mornin'」 -- 「哦,多美的早晨」)。克理是來邀請愛勒姑姑的侄女,勞瑞(Laurey),去參加今晚的舞會的。勞瑞接待了克里,但是她對他的態度不甚熱情,克理為了讓她高興,給她講述了今晚他要駕駛的馬車(「Surreywith the Fringe on Top」-- 「帶流蘇的四輪馬車」)。但是,最後他還是坦白了帶流蘇的四輪馬車只是他自己的想像,惹得勞瑞更加生氣。這時,維爾·帕克(WillParker)來了,他給他們講了自己最近在堪薩斯城的經歷(「Kansas City」 -- 「堪薩斯城」)。他在套小牛比賽上贏了五十塊錢,對於他,這五十塊錢可以說相當重要。他想娶愛多·安妮(AdoAnnie),但是他的父親,安德魯·卡恩斯(Andrew Carnes)是當地的法官,不同意這門婚事,除非他有足夠的能力攢五十塊錢。
雖然對克里不理不睬,其實勞瑞真心喜歡的還是克理。為了讓克理嫉妒,她決定和僱工查德(Jud)一起去舞會。當她聽說克理要和別的姑娘去舞會的時候,她的反應只是淡淡的(「Manya New Day」 -- 「新的日子還多」)。這時,愛多·安妮公布了她的舞伴,原來是波斯小販阿里·哈克姆(AliHakim),她還說,她實在不能拒絕任何一個男人(「I Can't Say No」 -- 「我不會說不」)。阿里和愛多·安妮調笑被她的父親看到,氣憤的法官逼阿里娶他的女兒。維爾則把五十塊錢全花在買給愛多·安妮的禮物上。
當克理和勞瑞再次見面,他們決定還是一道去參加舞會。但是他們又不想讓鄰居們知道他們真正的動機(「PeopleWill Say We're in Love」 -- 「人們會以為我們墜入愛河」)。但是,接下來頭疼的問題就是要告訴查德這個消息。克理找到查德的小屋,那其實是做熏肉的薰制室,又暗又破。克理先是告訴查德,雖然大家對他好像不友好,其實他們都覺得他不錯,如果他死的話,會有好多人參加他的葬禮,而且會大哭一場的(「PoreJud!」 -- 「可憐的查德!」)。接著他就告訴查德勞瑞要和他一起去舞會。他走了之後,查德一個人在房間里難過(「LonelyRoom」 -- 「孤獨的房間」)。
勞瑞的夢境轉化成一段場面浩大的舞蹈。她夢見嫁給了克理,但是他們的快樂被查德打斷了,他痛打了克理,然後逼迫勞瑞跟他遠走高飛。查德的到來驚醒了她的惡夢,他來是要求勞瑞和他一起去舞會的。接著,克理也來到勞瑞家裡要求同樣的事情。勞瑞害怕夢中的事情是未來的預告,她決定和查德一起去。而克理則剩在一邊,大惑不解。
第二幕
當晚的舞會,果然十分歡快有趣,牛仔和農夫們為他們之間爭吵開著玩笑(「TheFarmer and the Cowman」 -- 「農夫和牧牛人」)。接下來的活動是拍賣女孩子製作的食品盒,男人們紛紛掏錢,要購買他們喜歡的女孩子製作的盒子。勞瑞的盒子立刻成了克理和查德爭奪的對象。克理最後賣掉了全部家當,以$42.31的高價買下了食品盒。與此同時,阿里用五十塊錢買下了維爾的所有禮物,原來阿里並不想娶愛多,他更想幫維爾如願以償。於是維爾和愛多興致勃勃地談起他們未來的生活(「Allor Nothin'」 -- 「孤注一擲」)。
三個月後,克理和勞瑞的婚禮即將舉行。這時候,喝醉了得查德突然在婚禮上出現了,他用刀威脅克理,兩人扭打起來,之中,查德摔在刀刃上,死了。愛多的父親,卡恩斯法官開始了緊急審訊,但是最終的結果是克理無罪施放,於是克理帶著心愛的姑娘一路去度蜜月了(「Oklahoma!」-- 「俄克拉荷馬!」)
製作
音樂 Richard Rodgers
歌詞 Oscar Hammerstein II
腳本 Oscar Hammerstein II
原著劇本 Lynn Riggs (Green Grow the Lilacs)
製作 The Theatre Guild
導演 Rouben Mamoulian
編舞 Agnes de Mille
⑥ 音樂劇歌舞劇舞台劇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編輯本段]音樂劇特點 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樂劇與歌舞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萬花嬉春(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歌舞劇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台美術等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產生的。 舞台劇 舞台劇,可以定義為呈現於舞台的戲劇藝術。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不僅舞台的配套設施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發齊全——燈光的旋、掃、閃,裝置的升、移、搖,音效可以在劇院環繞,影像可以在舞台升騰;舞台可以橫移,舞台可以旋轉,舞台可以雲山霧罩,舞台可以呼風喚雨…… 現場勁舞是舞蹈界的新舞種,是一種嘗試,其特徵是擺脫古典芭蕾的形式和束縛,以自然的舞蹈動作,自由地表現思想感情和生活,後來的許多舞蹈家繼承了鄧·肖的主張,又各自創造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舞台劇按內容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按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話劇,歌劇,舞劇,詩劇,戲劇,啞劇等。
⑦ 什麼是話劇,什麼是音樂劇,它們有什麼區別
話劇指以對話方式為主的戲劇形式,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來到中國。與傳統舞台劇、版戲曲相權區別,話劇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話劇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劇本創作、導演、表演、舞美、燈光、評論缺一不可。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注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