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組織韻律活動教案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英國課程學家勞頓認為,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因素有三個:教學思想的變化、教學內容的變化以及教學技術的變化,而關鍵在於教師教學技術的跟進。 對瑞吉歐教育來說,教師的角色既不是母親、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同伴,而是「以專業的眼光賦予學習者和學習以價值的人」(霍欽斯語) 任何教育活動都是由一個一個的細節構成的,細節雖小,卻能夠投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注重教育的細節,使之成為課堂的閃光點,是教師教育智慧與教學能力的體現。有些細節看似信手拈來,實陳上是匠心獨運,他的背後閃爍著教學理念與教學智慧的光芒。讓我們用智慧預約一些細節,預約一些精彩,帶給孩子更多的快樂與成長。
一、音樂教材選擇與處理的智慧
智慧1:分析音樂的特點與變化並巧妙運用
獨特的眼光就是一種智慧以《兄弟們》為例,看音樂的特點與動作設計音樂是-rABACAD的迴旋曲式,A段音樂比較流暢,適合圍成一個圈跳優美的動作;B、C、D段音樂都是鼓點,節奏不同。(打的是即興的節奏)不同節奏能力的幼兒可以如何調整?
智慧2:預見幼兒的學習困難並巧妙處理
例1:《小瓢蟲飛》音樂的處理。速度上的變化、加上兩拍子的反應時
例2:《歡沁》音樂的編輯。根據小班幼兒對節奏感知的發展水平,音樂的特點是節奏清晰、工整、速度適中,樂曲共四句,每一樂句八拍,但是感知最後一拍始終感到困難。
第一次調整:在音樂最後一拍加上「嘰嘰嘰」。幼兒的問題與困難:幼兒基本是等到「嘰嘰嘰」念完後才跟念,難以主動感受音樂。第二次調整:在每一樂句第七拍時加上火車叫「嗚」,幼兒很快就能跟上音樂節奏。
二、引導幼兒與音樂共鳴的智慧
智慧1:篩選的智慧
一首音樂名曲中往往蘊含許多豐富的信息,但不是都要讓孩子全盤感受,教師需要在活動前進行篩選,選取最有特色、最易被幼兒感知、最符合幼兒需要的信息傳遞給孩子。(教學的重點)《野蜂飛舞》:音樂緊張的情緒;大黃蜂在空中飛舞的故事;一群;《驚愕交響曲》:音樂中的重音,以及前後段落的比較。《蝸牛與黃鸝鳥》:感受台灣兒童歌曲中的文化元素。《小白船》音樂在托班與大班均可以用,但是重點不同。
智慧2:搭橋的智慧:教師要在欣賞活動中選取合適的策略建構起「作品」、「教師理解」與「幼兒理解」三者之間的橋梁。如果三者間沒有建立恰如其分的聯系,音樂欣賞就會失去它的意義。
多通道引導幼兒感知音樂:立體、全方位地感知。聽覺、視覺、運動覺都能調動起來。
最後一遍,一定要用適宜的方式引導幼兒表達對作品的理解:幼兒表達作品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要選擇最合適的方式,使活動收到最好的效果。《野蜂飛舞滲:引導幼兒用線條表現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獅王進行曲》:加入語言,幫助幼兒很快理解獅王威猛的形象。《快樂舞會》:語言的巧妙運用《種子托比的故事》:教師語言、動作、動畫、吹畫的運用《編制夢想》、《時鍾》:體態動作的巧妙運用
三、語言提問與引導的智慧
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互動活動。西方學者德加默提出這樣一個觀點「提問得好即教得好」,這種看法不無道理。教師准確、恰當的提問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其思維進入積極狀態。師生間的相互交流與理解同教學效率的高低息息相關。因此,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決於教師提問的技巧與質量。
誤區:不少教師將集體性提問等同於啟發式提問,他們認為,提問越多就越能夠啟發幼兒,不提問或少提問就是灌輸,就是注入式教學。
智慧1:精心設計不同類型的提問,使提問富有成效
音樂教學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是教師精心設計、合理規劃的,好的提問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深入研究,與幼兒的知識經驗與智力水平相適應,能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富有啟發性,並能促進幼兒自我反省。幼兒園音樂活動中的提問主要有六種類型:回憶陛提問、理解性提問、分析性提問、綜合牲提問、評價性提問、運用性提問。實例分析:音樂欣賞《小烏鴉愛媽媽》
智慧2:巧妙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以適應各種發展水平幼兒的需要
教學中的每一個幼兒都是平等的,他們應該享受平等參與集體教學活動的權利和機會,教師也理應保證每一個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幼兒的這種權利和機會並沒有得到真正的保障,教師提問喜歡用請「能幹」、「聰明」的幼兒回答,用「能幹」、「聰明」幼兒的思維代替全班幼兒的思維,一節課中有些幼兒獲得了5-6次回答問題的機會,而40%以上的幼兒沒有獲得一次機會,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邊緣人』,甚至脫離了教學活動,這樣,教學活動的提問功效和作用必然受到消極影響。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的提問方式可以有以下幾種類型:陳述性提問、填空性提問、選擇性提問和判斷性提問四種。實例分析:音樂欣賞《獅王進行曲》
智慧3:控制問題數量,並及時反饋
每次問題以1-2個為宜,一般不超過3個。提完問題後要及時檢查,避免幼兒充耳不聞。
智慧4:悅納不同答案,與幼兒探討不同答案所蘊含的價值並予以提升
過去,許多教師在提問前往往心中都有一個預期的答案,通俗地說:教師事先設計了_一個「套子」,等著幼兒來鑽。當幼兒的固答與教師答案相一致的時候,教師就很快地予以肯定;當幼兒的回答與教師答案不一致的時候,教師就會予以否定或不置可否。這種處理方式抑制了幼兒思維的發展,同時,也無法滿足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需要。教師要能接納幼兒的不同答案,並且學會與幼兒共同探討答案中蘊含的價值,對幼兒的答案進行提升,就可以讓幼兒既獲得成功的體驗,又獲得成長的經驗。例1:音樂欣賞中對幼兒的孫導,幼兒對音樂的不同元素有了各種層次的感知;韻律活動對幼兒動作的提升。以中班音樂欣賞《水族館》為例。
四、圖譜設計使用的細節智慧
智慧1:巧妙將音樂學習的內容與重難點蘊藏在圖譜中
例1:說唱活動《相親相愛一家人》的圖譜
例2:打擊樂《快樂女戰士》的演奏圖譜
例3:韻律活動《小哪吒》的圖譜
智慧2:引導幼兒參與圖譜的設計
與教師共同商量,一起設計;教師設計一部分幼兒補充一部分;完全幼兒設計(家長可以參與)
智慧3: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圖譜
要引導幼兒發現圖譜中蘊含的學習內容,並自主學習
智慧4:引導幼兒排出圖譜的順序
從《巡邏兵進行曲》圖譜的四次調整透析音樂圖譜設計與運用的智慧:
第一次:平鋪直敘,所有內容都放上去,密密麻麻。幼兒看得眼花繚亂。
第二次:去除重復的部分,圖譜變得清晰、美觀
第三次:增加了重復記號。(理解反復記號的意義)
第四次:讓幼兒自己擺放重復記號。主動傾聽,在理解反復記號的意義基礎上主動運用。
五、啟發與提升幼兒動作的智慧
幼兒的困難:一是不知道從何下手創編,二是創編的動作經常重復不變,如拍手、招手、扭胯等。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掌握創作的規律,在幼兒創編不同造型時不能給予具體、有效的指導,致使幼兒在同一層次上變化,最終也不清楚創新的途徑與方法。
幼兒的動作從來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關鍵一是找到有魚的池塘或河流,二是要「授之以漁」。
智慧1:引導幼兒掌握動作探索的關鍵
例1:韻律活動《機器人》機器人的動作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從人的動作轉化而來,關鍵是要讓幼兒理解機器人的動作與人的異同。這不僅幫助幼兒創編,更是學習能力與思維方式的的培養。教師指導語言的指向性要明確,啟發性要強。(讓幼兒探索的東西是有方向的,而不是漫無目的地亂猜、瞎掰)
例2:韻律活動《蹺蹺板》蹺蹺板動作的關鍵是—上--F,所以可以引導幼兒探索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眼鏡、頭部、手臂、手措以及大動作;還可以兩兩合作,表現一上一下。
智慧2:豐富幼兒動作的表現方式
例1:韻律活動《毛毛蟲和花蝴蝶》
例2:韻律活動《小蝌蚪》
幼兒的動作經驗源於生活,應在生活與觀察中豐富動作圖式。許多時候幼兒無法探索,是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探索就成了無源之水了。
智慧3:選擇恰當的探索點
各個環節、具體的內容、音樂是否適合幼兒的探索,避免無所事事地探索、漫無邊際地創造。
智慧4:處理好示範與探究的尺度
許多教師認為,示範會影響、限制幼兒的自主探究,其實,適度、恰當的示範能夠促進幼兒有效地探索。
智慧5:巧妙記錄自己探索的動作。
智慧6:積極有效的鼓勵與引導
在探索性活動中,幼兒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或答案,或是表現了自己的創編動作時,教師應及時予以總結、歸納、引導。讓幼兒明確自己好在哪裡,不夠在哪裡。幼兒的發展不僅需要鼓勵,也需要教師引導。教師需要不斷地引導幼兒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幼兒體驗成長的幸福。
㈡ 驚愕交響曲樂譜
神奇音樂來--- 驚愕交自響曲第二樂章--為神奇音樂工作室-音樂親子班鍵盤啟蒙而作。
海頓的《驚愕交響曲》作於1791年,傳說當時倫敦的貴族是音樂會的常客,但是他們來聽海頓的音樂會只是為了表現自己所謂的高雅品位,在那裡附庸風雅,每每在樂隊演奏時打瞌睡。海頓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他就寫了這部《驚愕交響曲》。
樂曲的第一樂章速度很快,感覺輕巧流暢。第二樂章速度變慢,開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輕,沒有什麼變化,聽眾十分輕視這種催眠似的音樂,覺得和海頓以往的作品沒什麼區別。貴族們又在昏昏欲睡,剎那間樂隊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狠狠地將打盹的貴族嚇了一跳。樂曲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輕快活潑,音樂詼諧富有活力。第四樂章速度變得更快,好像是人們在歡快地舞蹈。樂曲演奏完了,貴族們出了丑,海頓很快活,傻了眼的貴族被驚醒之後,也哈哈大笑。此後人們就把這部作品稱為《驚愕交響曲》。
我發過去了,求滿意
㈢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音樂九年級上 目錄
第一單元 月亮頌
古今中外的音樂創作中,以月亮為題的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數量眾多。這些作品通常借景抒情、寄託遐思。本單元所選的歌曲《月之故鄉》《彎彎的月亮》《月夜》等均屬於此類作品。其中,《月之故鄉》的主題意義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它傾訴了海峽兩岸人民渴望團圓的共同心聲。《彎彎的月亮》是近幾年傳唱的流行歌曲,旋律抒情流暢、節奏自由舒展。《月夜》是德國古典藝術歌曲,它體現了詩歌、旋律、伴奏三位一體的藝術特徵。三者同為抒情歌曲,但風格各異。《二泉映月》《月兒高》《花好月圓》是以器樂形式呈現的「月亮」題材的佳作。
《二泉映月》原為二胡獨奏,後被改編成多種表演形式,如二胡與樂隊、弦樂合奏、無伴奏合唱、小提琴與琵琶二重奏等。本單元所選的是吳祖強改編的弦樂合奏,教科書上選摘了合奏譜譜例,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有關總譜的常識。《月兒高》是琵琶獨奏曲,《花好月圓》是一首民樂合奏,二者在音樂情緒上又各有側重。
第二單元 說唱天地
這個單元與八年級下冊《梨園擷英》相類似,通過選取較有代表性的作品、配以清晰的表演劇照、輔以簡明的文字解說來展示有代表性的說唱曲種的基本面貌,從而使學生在課堂上能以較好的方式領略同為民族音樂文化瑰寶的說唱藝術的魅力。
說唱藝術是說、唱、表三位一體的藝術,它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與語言緊密結合,表演者在簡單樂器的伴奏下或敘事或代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本單元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有代表性的唱段,使他們了解京韻大鼓、單弦、評彈、清音等幾種有影響的說唱藝術形式。教科書上以知識板的方式提供了較多的文字解說,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並結合所聽音響、所看畫面來加以體會。教材上不提倡在教學中過高要求學生,以此來打消部分地區師生的疑慮。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有著豐富的民間說唱藝術資源,師生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可以廣泛發掘、利用本地區、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寶藏來拓展本套教材在面向全國廣大范圍時由於篇幅上的限制所帶來的局限,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本單元課後的「音樂活動」設計了邊擊鼓邊演唱《重整河山待後生》的「說唱」練習活動,還設計了兩條練習來幫助學生關注特色樂器和地方方言,回顧與總結課堂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 西洋樂話
本套教科書的特色之一是打破了以歐洲專業音樂體系為核心的選材模式,增加中外民族民間音樂、中外近現代創作音樂、中外近現代通俗音樂及輕音樂等。但本教科書並不是簡單地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本單元中,按照歷史年代以集中學習的方式介紹了從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三百多年間歐洲專業音樂創作體系中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
在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一曲中,安排了讓學生寫作「樂曲說明」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以文字的方式表達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在《哈利路亞》中,重點讓學生感知巴洛克音樂的風格;在《驚愕交響曲》和《歡快的農民集會》中,重點幫助學生體會古典交響樂作品的調性轉換特點以及代表性作曲家的個人創作風格;在《G大調弦樂小夜曲》後所設立的練習,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和弦的概念,雖然教科書中並沒有明確提及,但結合聽賞音樂,學生很容易掌握傳統和聲學中的主──屬關系;在舒伯特的《音樂瞬間》中有許多裝飾音,本曲是讓學生感知裝飾音在表達音樂情感時所起的作用;在聆聽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中的《進行曲》後設立了一個讓學生復習樂器音色的小練習;在《斯拉夫舞曲》中通過讓學生背唱主旋律來掌握唱准輔助音的基本感覺;在《透過林間樹葉的鍾聲》及《俄羅斯舞曲》中又分別讓學生感受全音階的印象派音樂及粗獷的近現代音樂作品的音響特徵……從上面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看出,每一首作品的選擇都有明確的目的和要求。本單元所選擇的這些作品,既幫助學生系統了解歐洲音樂的發展脈絡,又將以前被師生視為難點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通過鮮明的作品予以解釋,降低了學習的難度,為師生的教學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這一單元與七年級下冊中的《華夏古韻》自成體系又互相呼應,簡明地展示了中外古代音樂發展的基本概況。
第四單元 神州大地(5)──海濱音詩
本單元所選的四首音樂作品《鼓浪嶼之波》《西沙,可愛的家鄉》《大海啊,故鄉》《海濱音詩》展示了我國綿延萬里的海疆給作曲家們帶來的創作感悟。這些音樂作品均以抒情為主,主題上各有側重。其中三首歌曲都是通過第一人稱傾訴的方式抒發感情。《鼓浪嶼之波》和第一單元的《月之故鄉》在主題上接近,表達了對台灣的誠摯思念,反映了海峽兩岸人民期待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西沙,可愛的家鄉》熱情贊頌了祖國南海美麗的西沙群島;《大海啊,故鄉》音調親切自然、娓娓道來,樂句間流淌著深情。小提琴獨奏《海濱音詩》雖然創作於1962年,但在音樂形象的塑造和音樂情感的表達上依舊充滿魅力,是當今初中學生較為適合的欣賞材料。此外,從創作的背景上看,不同作品所表現的大海又暗含著地理位置上的差異,有助於學生將音樂與地理學科之間進行有機地關聯、綜合。
第五單元 環球之旅(5)──北美掠影
這一單元展示的是北美音樂文化圈中幾個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間音樂,涉及加拿大、美國、格陵蘭等國家和地區。在總體設計上保持了前四個「環球之旅」單元的風格,側重於提供有鮮明地域特點的材料供師生瀏覽。通過第二部分的作品介紹,我們可以較為真切地感受到這些作品所產生的背景及其獨特魅力。
第六單元 冬之旅
本單元是「四季」主題的最後一章。結合冬季的季節性特徵,提供給學生唱歌、欣賞及音樂綜合表演的曲目。其中黃自的《踏雪尋梅》採用了二部合唱形式,幫助學生積累演唱多聲部音樂作品的經驗。
㈣ 驚愕交響曲的作者,出處,創作時間和原因
海頓和他的《驚愕交響曲》
海頓是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稱為「交回響樂之父」。他最大的貢獻是答,把交響樂固定成為四個樂章,給了交響樂一個基本格式。海頓的《驚愕交響曲》作於1791年,傳說當時倫敦的貴族是音樂會的常客,但是他們經常聽不懂海頓的音樂,只是在那裡附庸風雅,每每在樂隊演奏時打瞌睡。海頓知道後非常生氣,於是他就寫了這部《驚愕交響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樂廳座無虛席,大家都想見識一下這是什麼音樂。樂曲的第一樂章速度很快,感覺輕巧流暢。第二樂章速度變慢,開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輕,沒有什麼變化,聽眾十分輕視這種催眠似的音樂,覺得和海頓以往的作品沒什麼區別。貴族們又在昏昏欲睡,剎那間樂隊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狠狠地將打盹的貴族嚇了一跳。樂曲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輕快活潑,音樂詼諧富有活力。第四樂章速度變得更快,好像是人們在歡快地舞蹈。樂曲演奏完了,貴族們出了丑,海頓很快活,傻了眼的貴族被驚醒之後,也哈哈大笑。此後人們就把這部作品稱為《驚愕交響曲》。
㈤ 各個音樂時期
巴洛克時期:
巴赫《勃蘭登堡協奏曲》《十二平均律》《馬太受難曲》
亨德爾《皇家煙火》回《水上答音樂》
維也納古典時期
海頓《104倫敦交響曲》《驚愕交響曲》
莫扎特《費加羅婚禮》《41朱庇特交響曲》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一鋼琴協奏曲》
浪漫主義時期
舒伯特《第8未完成交響曲》《美麗的磨坊女》
舒曼《同年即景》《鋼琴協奏曲》
門德爾松《無詞歌》《英格蘭交響曲》
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曲》《第一交響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第六交響曲》
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波蘭舞曲》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鍾》
印象派
德彪西《月光》《牧神午後》
拉威爾《波來羅》
晚期浪漫主義時期
馬勒《大地之歌》
理查-施特勞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巴托克、興德米特
20世紀音樂時期
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普羅科菲耶夫《三橙之戀》
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
勛伯格、貝爾格、梅西安
㈥ 幼兒園音樂圖譜《驚愕交響曲》怎麼做
一、活動前思考更多內容請訪問www.060s.com 1、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音樂選自海頓的第94交響曲片段,音樂有較明顯的強度與力度變化。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故事、圖譜來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的結構與強度、力度的變化,並引導孩子用身體動作的幅度力度的變化來表現樂曲力度結構的變化。 ... 2、重點難點: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表現驚愕的感覺以及學習一下一下根音樂做簡單的動作。難點是:用身體的幅度、力度來表現音樂力度的變化。 二、過程實錄 (一)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神秘感,突出表現的強力度帶給人的驚愕、震撼的感覺。 2、學習一下一下地跟音樂做簡單的身體動作,用身體動作的幅度、力度來表現音樂力度的變化。 3、學慣用輕松、愉快的即興舞蹈來表現享受音樂。 (二)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課前開展過貓和老鼠的游戲,讓幼兒有游戲的經驗。 2、物質准備:音樂,圖譜,小貓、小老鼠的頭飾。 3、空間准備:活動前幼兒的位置擺成半圓形,以利於幼兒進行表演。更多內容請訪問www.060s.com (三)活動過程: 1、幼兒隨音樂進入活動室,並做簡單的動作。 *小老鼠們,貓在睡覺,媽媽帶你們去玩吧!(教師帶領幼兒做簡單的熱身動作) *隨著音樂幼兒走進活動室,坐在座位上。 評析: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幼兒游戲情景激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興趣是人們從事任何活動的強有力的動力之一,引發了興趣,熟悉了樂曲的旋律,就為以下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 2、播放樂曲,並通過故事幫幼兒理解曲子。 *小老鼠們,你們開不開心啊?現在媽媽給你們帶來一首非常好玩的音樂,咱們一塊來聽聽吧!(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欣賞音樂) * (聽到特別響的聲音時,教師做出嚇一跳得感覺),剛才怎麼回事啊?媽媽嚇了一跳,你們有沒有嚇一跳啊,你們為什麼也會嚇一跳啊?媽媽聽出了裡面的音樂是不一樣的,你們有沒有聽出來啊?聽出來的小老鼠告訴媽媽你聽到的音樂是怎麼樣的,看看是不是跟媽媽一樣的?(請幼兒說出音樂的不同,大膽說出自己的感覺) *我的小老鼠真能幹,聽出了音樂里不一樣的聲音,其實這首曲子還藏著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呢,這是一個關於貓和老鼠的故事,現在媽媽跟你們來說說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教師和著音樂講述故事) * 媽媽把故事講完了,剛才音樂響的時候媽媽的腳步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媽媽的腳步是這樣的呢?音樂輕的時候媽媽的腳步是怎麼樣的?為什麼媽媽的腳步是這樣的呢?為什麼媽媽會嚇一跳呢?那嚇一跳的時候是什麼音樂啊?我嚇了一跳,你有什麼感覺?(然後引導幼兒說出嚇一跳的感覺嘗試做嚇一大跳的動作。讓幼兒分別學習腳步重與輕的動作。)
㈦ 驚愕交響曲的音樂特徵、主題思想……
海頓,G大調第九十四號交響曲《驚愕》 本曲作於1791年,初演於1792年。作品之所以命名為「驚愕」,是得名於作品的第二樂章。據說海頓寫此曲的目的是為了嘲笑那些坐在包廂中的對音樂不懂裝懂,而又附庸風雅的貴婦人們,他故意在第二樂章中安祥柔和的弱奏之後突然加入一個全樂隊合奏的很強的屬七和弦。實際演出中,當樂隊演奏到那段旋律時,那些貴婦人們果然從睡夢中驚醒,以為發生了什麼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劇場,這部交響曲因此而成名,於是後人也就給此曲冠以「驚愕」的標題。這部交響曲是海頓最為著名的交響曲之一,與海頓的其他幾部交響曲被認為是古典交響樂的豐碑,樂曲中充滿了生機盎然的民間歌舞氣息和明快歡樂的情緒。
其中以第二樂章最為出色。
全曲分以下四個樂章:
1.G大調,序奏為如歌的慢板,由弦樂回答木管以三度平行的問句始,低音弦反復應答動機,小提琴則以上行半音階增加緊張度。主部為活潑的快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為僅兩個動機構成的極單純的樂句,而第二主題以只有4小節沒有旋律的切分節奏音型始,再由這個節奏音型中除去切分因素,在其上方由第一小提琴及長笛表現音形化音型。發展部的發展以第一主題動機為重心,以D大調呈示主題旋律後,巧妙地完成轉調,並有強烈的和聲變化。再轉入B小調,進入主題再現。終結部很龐大而充分顯示出海頓的架構才能;
2.行板,C大調,單純的C大調旋律,8小節各重復兩次,第二次重復後,主和弦突然以主體管弦樂強奏出現。然後是它的4個變奏,最後再接12小節強奏的尾聲。其第三變奏以16分音符的旋律開始,後半有長笛與雙簧管隔六度的優美助奏。這個樂章的中間插入小調部分,使全樂章構成3段體;
3.小步舞曲,很快的快板,G大調,小步舞曲部分以二段體構成,後半部的技巧已非常出神入化。一面重復單純的動機,一面呈現由屬調開始而回到同調並經過巧妙對比的和聲。中段由8小節與19小節二段體構成;
4.終曲,很快的快板,G大調,奏鳴曲式。第一主題以二段體構成,主題節奏輕快,同樣由兩部分構成。第二主題也是兩部分,在輕快節奏下,12小節的旋律加13小節小結尾。發展部以C音齊奏回復為原調。第一主題發展後以B小調結束,又回復G大調、第一主題再現時變成G小調。
㈧ 驚愕交響曲的由來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樂廳座無虛席,大家都想見識一下這是什麼音樂。樂曲的第一樂專章速度很快,感覺輕巧流暢。第屬二樂章速度變慢,開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輕,沒有什麼變化,聽眾十分輕視這種催眠似的音樂,覺得和海頓以往的作品沒什麼區別。貴族們又在昏昏欲睡,剎那間樂隊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發出強烈的聲音,定音鼓猛烈地敲擊,模仿驚雷的聲音,狠狠地將打盹的貴族嚇了一跳。樂曲第三樂章是小步舞曲,輕快活潑,音樂詼諧富有活力。第四樂章速度變得更快,好像是人們在歡快地舞蹈。樂曲演奏完了,貴族們出了丑,海頓很快活,傻了眼的貴族被驚醒之後,也哈哈大笑。此後人們就把這部作品稱為《驚愕交響曲》。
㈨ 《驚愕交響曲》的旋律有哪些特點
其中G大調第94交響曲又被稱做《驚愕交響曲》,這個特殊的別號也有著一內段可愛的來源呢。原來當時容在倫敦演出的海頓,看到許多士紳名媛在慢板的第2樂章便昏昏欲睡,覺得這實在太不像樣啦,於是便想了一個點子來捉弄他們。
第1樂章由舒緩的前奏引出主題,到後來呈現出歡樂跳躍的氣氛,是交響曲標準的奏鳴曲式;到了第2樂章,海頓用一個平靜優美的主題開始,將聽眾誘人一個十分適合打個小盹的氣氛中,雍容的貴婦小姐們按照慣例打起瞌睡來,但這可中了海頓的圈套啦!因為在一個很安靜的小結尾處,整個樂團突然爆出了很大聲的和弦,並加上定音鼓猛烈的一槌!這可真嚇壞了原本正神遊夢鄉的聽眾們,頓時空氣中凝結了3秒鍾的錯愕氣氛,從夢中驚醒的紳士小姐們紛紛四處張望,而海頓正為自己精心設計的傑作竊笑不已呢。還好驚愕之後的音樂就正常多了,大家繼續享受美妙的旋律,直到樂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