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班音樂公開課(小魚游)活動重點和難點
課題:《小蝌蚪找媽媽》活動目標:1、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2、能夠用完整連貫的語言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3、感受動畫的意境美。活動重、難點:用完整連貫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故事情節的理解活動准備:故事錄音帶、課件、圖片活動過程:一.猜謎語,引出課題。「大大的腦袋,黑黝黝,細細的尾巴水中游!」提問:「小蝌蚪從沒見過自己的媽媽,你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誰嗎?」提問:為什麼小蝌蚪和自己的媽媽長得不一樣?幼兒討論:並發表自己的觀點,二.播放故事錄音,感知故事內容。教師提問:1、小蝌蚪找到自己的媽媽了嗎?它的媽媽是誰?2、小蝌蚪的媽媽長得是什麼樣的?3、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它們碰到了誰?互相說了什麼?4、它們把誰當成了媽媽?三、整體欣賞故事情節。四、分段欣賞故事內容。1、小蝌蚪為什麼去找媽媽?2、看圖片1,遇到鴨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鴨媽媽說了些什麼?用圖表示。3、看圖片2、3、4,遇到魚媽媽、螃蟹媽媽、烏龜媽媽時,他們說了些什麼?小蝌蚪又說了些什麼?4、用連貫的語言說一說故事情節。五、熟悉掌握故事幼兒跟錄音邊看圖邊講述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六、活動延伸:欣賞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課件。1、小蝌蚪和青蛙媽媽長得像嗎?她是長得怎麼樣的?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2、再次完整看圖片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3、教師小結:原來小蝌蚪過幾天先會長出兩條後腿來,接著又會長出兩條前腿來,等四條腿長齊了,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就變成了青蛙。
⑵ 幼兒園大班音樂教案不怕不怕的活動重點和難點怎麼寫
活動目標 理解歌詞內容,掌握歌曲中的休止符。 學習簡單的二聲部,在教師手勢的提示下較准確的演唱襯詞。 在演唱中感受歌曲的詼諧情趣,和「膽小鬼」的否定情感,培養幼兒勇敢的意識。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 有一個叫冬冬的小朋友,他的膽子特別小。刮風打雷下雨,他都害怕。有一天晚上,他半夜裡爬起來,遇到了一個妖怪。這個妖怪長著四個腦袋三條腿。冬冬連忙去找爺爺,爺爺聽了哈哈笑,帶他去抓鬼。他們碰到衣服架,帽子掉了一大堆,妖怪卻不見了。妖怪哪去了? (幼兒回答) 繼續提問:冬冬半夜起來看見的真的是妖怪嗎? 幼:不是,是衣服和帽子 師:這個故事真有趣,我們一起來講一講吧! (1)出示圖片,根據圖片講故事(故事內容就是歌詞) (2)小朋友講得真好,我們一起來有節奏的讀一讀吧!(師幼一起有節奏的讀故事) 師:真棒!我們請出小手來幫幫忙吧! (師幼一起邊拍手邊有節奏的念)
⑶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突破重難點
一、根據生活中的不同音響特點編寫一些「節奏歌謠」
學生們在學習音符時值時,往往容易遺忘,容易混淆。編寫兒歌讓他們念:二分音符 小貓叫 小貓 唱歌 喵
四分音符 小鴨叫 小鴨 唱歌 嘎 嘎
八分音符 小雞叫 小雞 唱歌 嘰嘰 嘰嘰
十六分音符 馬兒跑 馬兒 唱歌 噠噠噠噠 噠噠噠噠
這樣既可激發興趣,又可以活躍氣氛,不難看出,從學生的拍節奏、模仿動物叫聲的動作中,已經把所掌握的音符時值牢牢記住了,同時也增加了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二、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感受音樂
(1)請一個小朋友打擊樂器,從教室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讓教室里的同學聽聲音的變化。
(2)請同學們模仿火車漸漸開來和漸漸遠去的聲音,從中體會聲音的變化。
(3)請一組同學先唱一句,其他同學一組一組的跟入,一組一組停唱,從中體會聲音的變化。
可以想像,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對漸強漸弱的感受遠比單一的說教效果好,並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概念的理解。
三、運用形象比喻和有趣味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解、傳授新知識
在教學中,把附點音符中的附點,比做某某音符帶了個「小弟弟」,「小弟弟」乘車要買半票(當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買整票)。把頓號比喻成啄食的雞嘴,應該唱得短而脆;把重音號比喻成箭頭,時間唱足音飽滿;把延長號比喻成眼睛上面眉毛,把連音號比喻成相同音上搭座橋。通過上述方法,既交待了這些音樂符號的作用,又引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加深學生的記憶。
四、教師要善於製作通俗、明了、規范的教具
1、用鉛筆、小樹枝等製作成各種尺寸長度的小棒,拼成各種不同節奏型或某一旋律所唱的節奏。
2、製作活動音符卡片,用它在黑板上作不同節奏型的組合。
五、喚起學生的情感表現
學唱《中華人民共和國歌》一課,則通過講述革命先輩的動人事跡,啟發學生對前輩的崇敬情感,然後引導他們回顧,想像我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金牌時,站在領獎台上,望著五星紅旗伴隨著國歌庄嚴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場面,從而領會運動員那熱淚盈眶的心情,激起學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中,喚起學生的情感表現,能更好地表達歌曲,唱好歌曲。
總之,要上好一堂音樂課,只運用幾種教學方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在整個教學手段上、在教學環節的設計和課堂布局上進行精雕細刻。根據教材的重要難點抓住關鍵,著眼於突破難點,解決難點。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不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音樂基礎知識,培養感受音樂的能力,而且能激發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音樂素質。
⑷ 試論如何把握音樂教學中的重難點
音樂本身是一種最有感染力的藝術,然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對學科特點這個本質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致使教學中出現許多事與願違的狀況。比如,為了各塊的訓練內容,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忘卻情感體驗,一味地進行技術操練,從而使音樂教學顯得支離破碎、枯燥乏味。那麼,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如何改變音樂的這種教學狀況,更好地把握音樂教學中的重難點呢?
一、貫通審美意識,突出學科特點
音樂教學從根本上說是藝術的審美教育,而不是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因此,音樂教育應該是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使學生享受成功的滿足,獲得審美愉悅體驗,進而使學生喜愛音樂,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慾望,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具有進一步學習音樂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使他們了解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為他們在音樂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潛移默化地促進他們素質並能全面提高。
二、音樂牽動技能,技能連著情感
音樂是最講技術的科學,沒有技術就談不上創造和高層次的欣賞,而技術不通過艱苦操練是難以學到手的,這一點正是審美極易丟失的客觀原因,也是我們強調審美意識的理由所在。音樂教學內容,有的離審美近,有的離審美遠些,有的純粹就是技能訓練,但是我們應該始終關照它,只有在它那裡找到根源,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情緒活水。比如在導學一些連續附點音符的時候,這種節奏需要憑借感覺,所以很難嚴格框定。但是如果理解了那首歌的音樂內涵,只要稍稍提示,教學情形就會大變,同時還會聯繫到意會與悟性。
三、興趣就是老師,自學必不可少
從本質上說,音樂是使人的整體心理結構處於自覺、自主與自由的發展狀態。人是先有情緒後才想唱歌,一首樂曲,也往往因心境不同而感受相異。同樣的,音樂能力的發展,也必須建立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因為美育是誘發的,而非強制性的,這就是強調興趣的原因。另外,作為藝術的音樂往往是直覺的意會式的、沒有明確答案的,音樂可快可慢,能強能弱,這種模糊性,主觀把握就在於自己琢磨。
四、創造運用音樂,鼓勵獨特見解
音樂作為時間過程的藝術,它的存在緊緊依賴於人的創造活動。在欣賞、表演、創作三個基本環節,都少不了人積極的參與,一切音樂活動,一切情感體驗中,都少不了人的想像力。音樂的本質與價值,正在於激發人的創造性,音樂並不讓我們接受觀念和知識,而必須用自己的感覺去把握,否則毫無意義。教學必須注意想像力培養,鼓勵獨特見解,有意識地增加創造性內容,提倡在表達自己真情實感中運用能力,掌握技術。
五、音號的理解,用比喻講解
在教學中,把附點音符中的附點,比做某某音符帶了個「小弟弟」,「小弟弟」乘車要買半票(當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買整票)。這樣,把附點的時值總是等於前面音符時值的二分之一,而與半票是整票價格的一半有機地聯系起來。這就較好地克服了學生把附點的時值固定當做半拍的錯誤概念。
六、開展音樂活動,加深概念理解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過多地講解概念或靠老師單向的信息灌輸是不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應該讓學生親自參加到活動中,親自去感受音樂。例如在教學生認識「漸強」「漸弱」記號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項音樂活動:(1)請一個學生打擊樂器,從教室裡面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裡面,讓教室里的同學聽聲音的變化。(2)請同學們模仿火車漸漸開來和漸漸遠去的聲音,從中體會聲音的變化。(3)請一組同學先唱一句,其他同學一組一組跟入,一組一組停唱,從中體會聲音的變化。可以想像,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對漸強漸弱的感受遠比教師單一的說教效果好,並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概念的理解。
七、講述典型事跡,喚起情感表現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分析、表現和學生的情感交流來完成,學生對歌曲的情感表現是音樂課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們學會一首歌曲很容易,但能夠准確真實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是不易的。例如學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可通過講述革命先輩的動人事跡,啟發學生對前輩的崇敬情感,然後引導他們回顧、想像我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金牌時,站在領獎台上,望著鮮艷的五星紅旗伴隨國歌那庄嚴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場面,從而領會運動員那熱淚盈眶的心情,激起學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中,喚起學生的情感表現,能更好地表達歌曲,唱好歌曲。
綜上所述,要使音樂教學走上良性循環的格局,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應該依據多變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根據教材的重難點抓住關鍵,改變那種忽視音樂本質、教師主宰一切而學生麻木練習的局面,使痛苦的過程變成審美的享受,抓住音樂最珍貴的感受去想像和創製成品。使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音樂的課堂,而能成為創造音樂的殿堂。
⑸ 如何有效開展音樂課堂教學
如何有效開展音樂課堂教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眾多新觀點、新方法推陳出新的今日教壇,學生是否得到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已成為我們的普遍共識。近年來,江浙、上海等教育較發達地區的一些專家提出了有效教學理念,這個理念的落腳點也正應了促進學生發展這一目標。因此,我在音樂課堂上對如何實現有效教學作了一些膚淺的探討。我認為:要達成教學的有效性必須從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靈活的運用課堂語言、充分利用課堂評價等方面下功夫。
一、 科學的制定教學目標。音樂課堂教學是教與學雙方圍繞一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知識信息的獲取、加工、輸出的流動過程。科學的制定教學目標是提高這一流動過程的有效度,獲得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實現教學目標的優化,可以分三個步驟進行:
1、根據新課程標准制定學期目標。為了更好的把握本學期的音樂教學方向,了解本冊音樂教學的重點、難點,在開學之初,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制定了一份詳細而清晰的學期總體教學目標。這將對每堂課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向作用。
2、根據學期目標制定課堂目標。每堂課應有科學而明確的指向性、能反映教材的本質內容,而這個方向和目標必須以總體目標為依據。如在制定花城版第四冊第2課中《美麗的朝霞》的教學目標時,根據第2課歌頌清晨的美麗景色,啟示學生對光陰的珍惜這一總體目標,我通過制定強弱處理、感受三拍子的動律讓學生體會音樂美、朝景美;並通過歌曲創編與拓展讓學生感受時間的珍貴。
3、根據課堂目標制定環節目標。抓住課堂目標的總體走向之後,細化每個教學目標是實現有效教學的根本途徑。在每堂音樂課中,課堂是靠環節目標去實現,環節目標靠課堂目標去統一,這是目標有效教學的原則。它們的關系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沒有總體課堂目標,課堂教學組織就不明了,會顯得亂。那光有課堂目標,沒有環節目標,教學會顯得空洞。所以有了課堂目標後,制定環節目標必須注意,環節目標有若干,都為實現課堂目標而服務,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坡度,讓學生的思維經過「爬坡」的過程,不斷激起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熱情和慾望。
二、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教學環節的合理性是實現音樂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任何一堂成功的音樂課都有它吸引學生的教學環節。如在花城版第四冊《有個洋娃娃》一課中,教師在處理歌曲環節中,讓學生表演歌詞「哎呀,哎呀,價錢太貴了」。同學們積極的分組討論,大膽的上台表演,參與興趣濃厚,課堂氣氛也推向了高潮。這一環節不僅完成可歌曲處理這一目標,而且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合理的設計教學環節還包括教師能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調整教學環節。由於音樂教師教授的班級比較多,針對不同班級學生接受能力和性格特點,音樂教師應具備靈活調整教學環節的良好素質。如在不同的幾個班上花城版第四冊《美麗的朝霞》一課時,教師就對每個班的教學環節和側重點做了不同的調整。對樂感較好、表現力的較強的班加強了學生對歌曲情感的處理;對於好動、學習興趣濃的班級增加了畫旋律線的游戲環節;對於樂感稍弱、接受較慢的班級則採取了「三拍子組詞」、「紅星評比」等的游戲激勵環節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音樂活動的主動性。總之,任何教學環節的設計都必須從學生出發,從教學目標入手,這樣才能為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三、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在我校「有效教學」模式研討活動的討論中,我們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出不同的課堂引入形式——故事引入、游戲引入、 場景引入等。這些情景引入形式都將給我們的音樂課堂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設計花城版第二冊《十個小印第安》這課時,教師以「十個小朋友」的游戲方式引入後又以故事情境的方式展開教學。教師帶著學生「來到印第安部落」,接著課件中出現一所印第安房子,通過尋找「開門暗語」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歌曲、感受歌曲,最終達到學習歌曲的目標。整堂課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生玩的不亦樂乎、學的更是輕松愜意。課堂情境的創設還可以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通過以下方面進行深入和發展:1、通過讓學生觀察生活、觀察插圖、觀察熒屏自主深入課堂學習。2、讓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欣賞音樂後說感受、給音樂取名,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音樂。3、有效組織,高效參與,給學生更多的實踐機會,可以結合表演創作、歌曲創作、節奏創作、繪畫創作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式表現音樂。
四、靈活的運用課堂語言。教學活動的靈魂就在於教學的語言技巧,教學語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課堂氣氛生動活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度。音樂課堂因其藝術性和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需要更精妙的語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如在上花城版第八冊《牧場上的家》一課時,教師課堂語言運用的最多的是「老師聽到幾句唱得很不好」「還不太好」「你們想不想再唱一遍」,學生在這種語言的引導下變得有些失去信心,對一遍遍重復欣賞音樂產生了審美疲勞,最終導致的效果就是:一堂課下來,不僅歌曲沒學會,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在運用教學語言的時候應該注意抓住學生特點,對待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應該運用不同的教學語言。記得剛踏上講台的時候,我對著五年級的學生說:「小朋友們。。。」而對著二年級的學生我卻生硬的講著「切分節奏是。。。」結果可想而知,五年級的學生說我太幼稚,二年級的學生都聽不懂我在說什麼。而在上人教版第12冊《三拍子舞曲》一課時,教師充分就了解六年級學生羞於表現卻又渴望個性的特點,語言中帶著對學生的尊重和挑戰。教師通過「誰敢來試一試」、「老師想請一個舞伴」等各種引導和激勵的語言,使學生一步步進入教師創設的課堂情境,最終,學生放下了羞澀跟著教師一起舞起了三拍子的華爾茲,學習歐洲宮廷中王子與公主的禮儀,感受不同三拍子舞曲的風格。整堂課教師與學生的全身心投入自然獲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充分的利用課堂評價。任何的評價都不是隨意的,從課改之前的吝嗇贊美到課改之後到處泛濫的「你真棒!」教師們對課堂評價產生了許多誤區,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也發現課堂的評價體系也越來越完善了,教師對如何使用好課堂評價也有了自己的妙招。但其中都遵循著幾點原則:1、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進行評價,根據學生的心理成長進行評價。如低年級的學生的自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較重,上課時容易做小動作或沒跟上教師的課堂節奏,這時我們可以通過獎勵其他表現好的同學來引導表現不好的同學,並通過游戲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高年級的學生雖然他們處於青春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但他們同樣希望得到好的評價,善意的批評、用心的引導他們是能感受到的。 2、課堂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准確的學到知識,更好的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以評價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怪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新成果。3、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課堂評價有教師評價、師生評價和生生評價,而在以往的課堂中運用最多的是教師評價,壓抑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體現,所以在還課堂給學生的同時也應該還評價權給學生,他們更了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系。通過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的投入課堂,參與課堂,更好的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音樂教育是全面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藝術教育功能有自身的獨特性,不是其他學科可以代替的,所以重視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⑹ 淺談如何把握音樂教學中的重難點
音樂本身是一種最有感染力的藝術,然而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對學科特點這個本質問題缺乏應有的重視,致使教學中出現許多事與願違的狀況。比如,為了各塊的訓練內容,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忘卻情感體驗,一味地進行技術操練,從而使音樂教學顯得支離破碎、枯燥乏味。那麼,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如何改變音樂的這種教學狀況,更好地把握音樂教學中的重難點呢? 一、貫通審美意識,突出學科特點 音樂教學從根本上說是藝術的審美教育,而不是純粹的技能訓練,是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教育。因此,音樂教育應該是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使學生享受成功的滿足,獲得審美愉悅體驗,進而使學生喜愛音樂,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慾望,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具有進一步學習音樂的基礎知識和能力。要使他們了解音樂文化發展的歷史,為他們在音樂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潛移默化地促進他們素質並能全面提高。 二、音樂牽動技能,技能連著情感 音樂是最講技術的科學,沒有技術就談不上創造和高層次的欣賞,而技術不通過艱苦操練是難以學到手的,這一點正是審美極易丟失的客觀原因,也是我們強調審美意識的理由所在。音樂教學內容,有的離審美近,有的離審美遠些,有的純粹就是技能訓練,但是我們應該始終關照它,只有在它那裡找到根源,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情緒活水。比如在導學一些連續附點音符的時候,這種節奏需要憑借感覺,所以很難嚴格框定。但是如果理解了那首歌的音樂內涵,只要稍稍提示,教學情形就會大變,同時還會聯繫到意會與悟性。 三、興趣就是老師,自學必不可少 從本質上說,音樂是使人的整體心理結構處於自覺、自主與自由的發展狀態。人是先有情緒後才想唱歌,一首樂曲,也往往因心境不同而感受相異。同樣的,音樂能力的發展,也必須建立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之中,因為美育是誘發的,而非強制性的,這就是強調興趣的原因。另外,作為藝術的音樂往往是直覺的意會式的、沒有明確答案的,音樂可快可慢,能強能弱,這種模糊性,主觀把握就在於自己琢磨。 四、創造運用音樂,鼓勵獨特見解 音樂作為時間過程的藝術,它的存在緊緊依賴於人的創造活動。在欣賞、表演、創作三個基本環節,都少不了人積極的參與,一切音樂活動,一切情感體驗中,都少不了人的想像力。音樂的本質與價值,正在於激發人的創造性,音樂並不讓我們接受觀念和知識,而必須用自己的感覺去把握,否則毫無意義。教學必須注意想像力培養,鼓勵獨特見解,有意識地增加創造性內容,提倡在表達自己真情實感中運用能力,掌握技術。 五、音號的理解,用比喻講解 在教學中,把附點音符中的附點,比做某某音符帶了個「小弟弟」,「小弟弟」乘車要買半票(當然前面的大哥哥音符要買整票)。這樣,把附點的時值總是等於前面音符時值的二分之一,而與半票是整票價格的一半有機地聯系起來。這就較好地克服了學生把附點的時值固定當做半拍的錯誤概念。 六、開展音樂活動,加深概念理解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過多地講解概念或靠老師單向的信息灌輸是不大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應該讓學生親自參加到活動中,親自去感受音樂。例如在教學生認識「漸強」「漸弱」記號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幾項音樂活動:(1)請一個學生打擊樂器,從教室裡面走向教室外面,再回到教室裡面,讓教室里的同學聽聲音的變化。(2)請同學們模仿火車漸漸開來和漸漸遠去的聲音,從中體會聲音的變化。(3)請一組同學先唱一句,其他同學一組一組跟入,一組一組停唱,從中體會聲音的變化。可以想像,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對漸強漸弱的感受遠比教師單一的說教效果好,並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加深了對知識概念的理解。 七、講述典型事跡,喚起情感表現 教材的情感因素,要通過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分析、表現和學生的情感交流來完成,學生對歌曲的情感表現是音樂課很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一個難點,學生們學會一首歌曲很容易,但能夠准確真實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是不易的。例如學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可通過講述革命先輩的動人事跡,啟發學生對前輩的崇敬情感,然後引導他們回顧、想像我國運動健兒在奧運會上取得金牌時,站在領獎台上,望著鮮艷的五星紅旗伴隨國歌那庄嚴的旋律冉冉升起的場面,從而領會運動員那熱淚盈眶的心情,激起學生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聲中,喚起學生的情感表現,能更好地表達歌曲,唱好歌曲。 綜上所述,要使音樂教學走上良性循環的格局,作為音樂教師的我們,應該依據多變的教學內容和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尤其是根據教材的重難點抓住關鍵,改變那種忽視音樂本質、教師主宰一切而學生麻木練習的局面,使痛苦的過程變成審美的享受,抓住音樂最珍貴的感受去想像和創製成品。使音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音樂的課堂,而能成為創造音樂的殿堂。
⑺ 如何把握音樂歌唱活動中的重難點
音樂歌唱教學中教學難點的解決無疑是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那麼如何突破這個教學難點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忽視」卻是突破難點的好方法,但此「忽視」並非真的對教學難點視而不見,而是教師在思想上重視,在教學行為上則忽視,即教師以最簡單、巧妙的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並掌握難點。在此,筆者總結出了幾種「忽視」的方法與大家共勉,如:情境法、比較法、分解法等。
關鍵詞:歌唱教學 難點 「忽視」 突破
在教學前,首先要明確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什麼,這幾乎是教師人所共知的常識。但在多次的聽課中,我發現一些音樂教師並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有的從未考慮過難點在哪兒,更未考慮過難點如何突破;有的找到了難點卻找不到合適的方法,「突而未破」……什麼是教學難點?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難懂及難會的地方。那麼難點如何突破呢?我想就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板塊——歌唱教學談談一些心得體會。
音樂歌唱教學中的教學難點,我覺得有這么幾類:情感難點(包括情緒情感的把握、歌詞的理解)、節奏難點、音準難點。那在實際的歌唱教學過程中如何突破這些難點呢?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忽視」是突破難點的好方法。
何為「忽視」?「忽視」並非是真的對教學難點視而不見,而是在思想上重視,在教學行為上忽視;教師重視,而讓學生忽視;以最簡單的方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重點。
在教學中重視難點正面突破,是一種方法,但有時對一些難點卻是要「忽視」它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這就好比喂小孩吃葯,你要是讓他知道要吃葯了就難喂,甚至是喂不進了;而要是在他玩得正歡的時候,不經意間喂他吃,往往好喂,還一滴也沒浪費,省時省力。歌唱教學中的難點有時就好比這葯,老師越強調學生越唱不好;老師不正面強調,而是從側面巧妙的迂迴包抄,反而能簡單解決。忽視的巧妙方法有:情境法、比較法、分解法等。
一、情境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而音樂是情感藝術,因此情境教學能幫助我們有效的突破難點。
例如:初一的老教材《蝸牛與黃鸝鳥》中
「阿黃阿 黃鸝兒 不要 笑,等我 爬上 它就 成 熟 了— 」中的 不要 笑,等我 是節奏難點、換氣難點。這個難點我發現教師們越是停下來專門強調或單獨訓練過,學生越是難唱對。而運用情境法一帶而過反而輕松突破:
①師問:「小蝸牛聽到黃鸝鳥在笑它,心裡怎麼樣?」生答:生氣、著急等
②師:對啊,小蝸牛聽了很生氣,於是它就著急的說:教師范唱→學生跟唱(學生輕輕鬆鬆就唱對了)
例如:勃拉姆斯的《搖籃曲》往往有大部分男同學不喜歡,我曾聽到一位老師這樣上的:
①畫面導入(雖然有直觀圖象,但沒有情感的帶動)
②老師范唱,後問:同學們喜歡嗎?(結果有些男同學回答:不喜歡。教師未作反應)
③教唱歌曲。(在這過程中,教師為了唱好這歌,不得不多次提醒學生要輕聲唱,並且為了維持紀律,時不時的大聲批評學生。)
孰不知這課的教學難點就是要營造溫馨的充滿愛的氣氛,而這堂課的教師始終未能營造這樣的氣氛,於是整堂課教師上得很累,學生也聽得很累,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象這樣的情感難點,如果精心設計情境,一切將變得很簡單。我曾這樣安排:
①「今天老師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汶川大地震母親保護孩子的故事:5月13日中午,救援隊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沒有了呼吸。透過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雙膝跪地,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地支撐著身體……救援隊員從空隙伸手進去,確認她已經死亡,又沖著廢墟大聲呼喊,沒有任何回應。這是震後的北川縣,還有很多人在等待著救援。救援隊走向下一片廢墟時,隊長好像意識到什麼,忽然返身跑回來,他費力地把手伸進她的身下摸索,高聲喊,「還有個孩子,還活著!」 一番艱難的努力後,人們終於把孩子救了出來。他躺在一條紅底黃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為有母親的身體庇護,孩子毫發未傷。隨行的醫生過來准備給孩子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里,醫生下意識地看了一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簡訊的人,都落淚了…… 大災難面前,母愛,孕育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奇跡。)
講完故事,我停了片刻。學生已入情。再問:「這位母親為什麼這么勇敢?」(生答……)
②導入:「確實,天底下最偉大的情感就是母愛。每一位母親都以各種方式深愛著自己的孩子。老師今天就要帶大家唱一唱你小時候媽媽經常對你唱的一首歌」——(板書「搖籃曲」)。
③「什麼是搖籃曲?」(生:哄孩子睡覺的歌)「媽媽,噢,還有爸爸一般都會怎麼唱?」(生:輕輕的、溫柔的)
④教師有感情的范唱。……
有了前面的情境的營造,學生已自然的進入了溫馨的充滿愛的氣氛,學歌時也就能自然、准確的運用了柔和的聲音演唱,教師也無須再多言「聲音要如何」「情緒要如何」了。
二、比較法
比較、對比是人們認識、鑒別事物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都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正確運用比較法,有意識的將正與誤、合適與不合適的演唱加以對比,可以幫助學生輕松的分清是非,提高分析鑒賞水平及演唱表現能力。
例如:農村初中的學生在演唱中極易出現喊唱現象,尤其是在唱雄壯有力的歌曲時,這一不良的演唱習慣成為了我們要糾正的難點。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在不同課堂運用了多種對比、比較,有效地糾正了學生的喊唱現象:
①教師模仿學生喊唱一次,然後教師自己正確演唱一次,讓學生分辨哪種更好。學生聽了老師模仿的喊唱不禁哄然大笑,一下子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
②錄下學生自己喊唱的聲音與錄音范唱比較。真是不比不聽不知道,一比一聽嚇一跳,同學們立刻發現自己喊唱原來這么難聽。
③讓學生比較自己在喊唱與正確演唱時喉嚨的疲勞度。
例如:在學會歌曲《游擊隊歌》後,請學生根據三個場景:夜間伏擊、奮勇前進、歡慶勝利,以不同的速度力度為歌曲設計不同的演唱方法時,學生出現了不同的見解。於是我將學生分成幾個組,分別演唱不同的設計,然後比一比選出最佳方案。通過比較,同學們一下統一了意見,定出了最佳演唱設計。
三、分解法
分解法是把難點分解成許多塊,(在運用分解時特別要注意的是:分解難點不是把音樂分解得支離破碎,要注意音樂樂句樂段的完整性。)分散到課堂的不同時段或不同人上,從而使難點變小變無。如在課堂伊始先做好鋪墊,再步步深入,最終解決。這就是把難點分解到不同時段逐步突破。如在演唱難點處設計師生接唱、生生接唱等的形式即是把難點分解給不同的人。
例如:歌曲《跳吧跳吧》的難點是切分節奏與重音,上到該課時剛好是冬天,於是一上課我就先安排了兩個熱身活動。
①請你跟我拍一拍 X X | X X |X X X|X X X|讓學生先熟悉切分節奏。
②請你跟我跳一跳(播放《跳吧跳吧》的演唱錄音)。既讓學生熟悉歌曲旋律,又使學生體驗了重音
3 3|5 5|5 4 4|5 4 4|……
顫 顫 顫 顫 跳 跳
這樣到視唱旋律時,學生已沒什麼困難;再到演唱歌曲是,困難已全無。到了同學們已掌握了歌曲演唱,休息時再簡單介紹切分節奏與重音。
例如:義大利歌曲《美麗的村莊》的
3 5 ┃6·6 6 1┃ 4 4 6 ┃5 5 5 5 5 5 ┃ 3 3 5┃4 4 4 4 4 6┃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啦 啦啦啦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啦啦啦 啦 啦
2 2 2 2 2 4 ┃3 3 3 3 5 3 ┃1……
啦啦啦啦 啦 啦 啦啦啦啦啦 啦 啦
部分,我在開始的趣味發聲練習「比比誰的舌頭最靈活」中,提前滲透解決。而歌曲的其他部分則運用了師生接唱:
A段先讓學生學會第一句(只有一句,學生覺得很容易),而後學生唱一、三句(兩句旋律相同),老師接唱第二、四句→師生交換。
學會A段後,又是師生接唱:學生唱A段,老師唱B段→師生交換,如此既把難點分解,又讓學生學會聆聽,還讓大家體會合作的快樂。
蘇軾曾賦詩贊周瑜「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我們廣大音樂教師若能把握音樂教學難點,精心為難點設計「糖衣」,運用各種教學技巧,從而在課堂上「羽扇綸巾」,在與學生「談笑間」令難點「灰飛煙滅」,而不是「全身披掛、劍拔弩張」,豈不快哉。周瑜精心謀略,胸有成竹,可以無視「強虜」的存在,只要我們做好充足的課前功夫,課堂上同樣可以「忽視」難點的存在,而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