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中央音樂學院袁靜芳

中央音樂學院袁靜芳

發布時間:2021-01-26 06:08:24

『壹』 想請教一下 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一樣嗎 就業前景怎麼樣

綜合來說,中央音樂學院更強一點.

畢業的話,分很多渠道.理論的大多考研.然後聲樂,器樂很版多去茱莉亞和英國皇家權音樂學院的.

只要你能在這兩所學校佔住腳,就業絕對不是問題.

有走專業渠道去大學當老師,或者進演出團體的.
有的不就業,就在圈子裡混,私人帶帶學生,反正待遇都不錯的.
這兩個學校,人脈都比較強的,混的差不多就吃喝不愁.

『貳』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中央音樂學系大事記

大事記
2005年2005年3月7日音樂學系邀請德國語言學家為我系青年教師及研究生開設德語口語課程。上課時間:每星期一下午16:00至17:30。
2005年3月7日音樂學系邀請美國AGNES SCOTT COLLEGE大學助理教授JOHN WINZENBURG博士為我系青年教師及研究生開設的音樂英語口語課程本學期將繼續進行。上課時間:每星期一下午2點至四點。
2005年3月30日星期三下午2:30德國科隆音樂學院教授,科隆交響樂團豎琴首席劉航安到我校講學。講學的題目為音樂現象學。
音樂學系特邀美國OHIO州大學音樂學教授ARVED ASHBY前來我院講學。
1,題目:American Minimalist Operas
時間:2005年5月11日(星期三)下午4:00—5:30。
地點:北樓104教室
2,題目:Frank Zappa's Ideas of Musical Work and Text
時間:2005年5月13日(星期五)下午4:00—5:30。
地點:圖書館樓414教室
2005年5月26日下午4點—5:30,特邀越南國家音樂學研究所實驗樂團來我院北樓207教室舉行。
2005年5月18日至22日研究生教學工作會圓滿結束。
特邀香港浸會大學音樂藝術系教授林青華博士來我院講學
1,題目:明末至清乾隆年間的西方音樂的傳入
時間:2005年5月25日下午兩點
地點:教學樓610教室
2,題目:19—20世紀初的西方音樂傳入
時間:2005年5月26日下午四點
地點:教學樓402教室
3,題目:歐洲音樂與藝術的中庸概念
時間:2005年5月27日下午兩點
地點:教學樓410教室
2005年6月6日(星期一)下午4點—5:30。為紀念《唐吉訶德》一書出版四百周年,特邀我系王雪教授舉辦相關講座。題目:五線譜上的唐吉訶德
2005年6月10日上午8:30-11:30,下午2:00-5:00。音樂學系本科生進行一年一度的論文宣讀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特邀英國普林斯頓(PRINCETON)大學教授GIORGIO BIANCOROSSO來我院講學:
1、時間:2005年6月15日星期三下午16:00—17:30;
題目:雞尾酒效應「威爾第的《茶花女》(The Cocktail-Party Effect:Staging Verdi』s 「La Traviata」)。
2、時間:2005年6月17日星期五下午16:00—17:30
題目:充耳可聞:電影音樂與閾下知覺之迷(Film Music and the Myth of Subliminal Perception)。
2005年8月,音樂學系系主任張伯瑜接受富布萊特獎金,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Wesleyan University,為期一年。
2005年9月20日第十三屆論文比賽評比。
2005年10月,學院任命姚亞平教授在張伯瑜出國期間主持音樂學系主任工作。
2005年10月16日至10月22日中非國際會議圓滿結束。
2005年11月3日星期四下午2點,音樂學系李淑琴老師博士論文開題報告,題目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器樂創作文論之研究》。
2005年11月16日星期三 上午10:00—12:00音樂學系外聘教授劉經樹在教學樓415教室講學。題目為前理解、游戲、音樂的理解——
埃格布萊希特的音樂分析解釋學。講學內容:埃格布萊希特(Hans Heinrich Eggebrecht, 1919年—1999年)是著名德國解釋學
派音樂學家。他認為,音樂分析是達到音樂理解的必經之路:分析音樂里所證明的音樂意義,推斷、詮釋音樂所顯示的內容。
他從解釋學的「游戲」概念出發,把音樂理解視為感官地參與游戲規則的過程,分析者是「一同游戲者」,從中學會理解游戲。
本講座將從理論和實例上,概述埃格布萊希特的音樂分析解釋學的基本思想。
2005年11月22日音樂學系姚亞平教授在演奏廳舉辦中央音樂學院院慶系列學術講座《進化:從邊緣到中心的歷史運動》
2005年12月4日星期日19:30特邀韓國和中國朝鮮族民間藝人來我院,在琴房樓演奏廳演出,演出的內容主要有長鼓、洞簫、伽耶琴的器樂演奏和說唱音樂盤索里的演唱。
2005年12月15日下午2:30中國傳統音樂專業二年級以上碩士生、博士生舉行論文匯報。
2006年2006年1月10日上午10:00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史教研室,中國音樂史專業碩士博士生論文匯報,在第二會議室舉行。
匯報順序如下:
碩士二年級
周麗娜(古代)、祁斌斌(近現代)、游紅杉(近現代)、唐曉飛(近現代) 、張偉(在職)
碩士三年級
趙春婷(古代)、張紅梅(古代)、呂雅莉(古代)、王鼎(近現代)、
張慧(近現代)、郭懿(近現代) 郭雲翔(近現代)
博士生三年級
魏艷
2006-3-8音樂學系聘任外籍教授菲利帕上學期授課效果反應良好。本學期繼續開課,課程為:
1、1600年以後的西方音樂學。
2、藝術管理基礎。
3、音樂英語。
2006-3-8音樂學系聘任外籍教授劉經樹上學期授課效果反應良好。本學期繼續開課,課程為:
1、西方音樂史。
2、瓦格納的音樂戲劇。
3、德語音樂原著閱讀。
2006年3月17日(星期五)下午3:30,特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藝術館研究院,民族音樂家(花兒專業)王沛老師(專著有《河洲花兒研究》、《河洲說唱研究》)來我院講學。
題目為:中國花兒——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珍貴遺產,內容為:花兒歷史、特徵、花兒會、花兒歌手、花兒研究、中外名人評價、花兒現狀
2006年3月31日下午2:30在第二會議室,在我系西方音樂史教研室主任余志剛老師的主持下,西方音樂史專業博士生劉小龍、安寧進行了充分的開題報告,西方音樂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及相關學生參加了此次報告會。
2006年3月17日,音樂學系特邀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藝術館研究員,民族音樂家(花兒專業)王沛老師(專著有《河洲花兒研究》、《河洲說唱研究》)來我院講學。
題目為:中國花兒——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珍貴遺產
2006年4月6日,音樂學系特邀(美) 張明堅 (Peter Chang)目前在芝加哥的伊利諾伊東北大學的音樂系任副教授和弦樂指揮,來我院進行講座
題 目 :「世界音樂」課程在美國的發展與動態,以及我的教學經驗
2006年4月21號(星期四)上午,武漢音樂學院的四位調研人員來我院,其中孫曉輝(武漢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副主任),楊峻峰(演藝學院辦公室主任)等,與我系領導就「藝術管理專業」和「音樂劇專業」方面進行了交流。
2006年4月24——5月5號,音樂學系袁靜芳老師、姚亞平老師、周青青老師代表音樂學系赴美國衛斯理大學進行為期7天左右的學術交流活動。
2006年5月,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研究》編輯部主辦的第四屆全國高校學生中國音樂史論文評選中,
音樂學系01級本科生鄺晴的論文《我國第一部揚琴教材〈琴學新編〉的歷史價值》獲(本科組):一等獎,指導教師:褚歷
音樂學系02級本科生賈抒冰的論文《清華國學研究院的音樂事跡》獲
(本科組):二等獎 ,指導教師:李淑琴
音樂學系01級本科生宋歌的論文《中國第一部鋼琴曲集——簡評唐學詠的〈學詠鋼琴散曲集〉》獲(本科組)二等獎,指導教師:梁茂春
2006年5月10日音樂學系特邀沃爾特·弗利施(Walter Frisch)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音樂系的著名教授來我院講學
題目: 勛伯格與德國現代主義
2006年5月15日,音樂學系特邀斯里蘭卡派拉德尼亞大學藝術系李納·塞乃何維拉教學來我院講學
題目:五聲音階:布帕里 拉格 Bhopli(英雄氣概)
2006年5月29號,在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蕭梅教授的帶領下,該學院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一行五人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學術交流。當天上午我系姚亞平副主任在院辦招待室和他們進行了親切的交流,對於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要求都給與了滿足,並提供一切便利條件,學生們非常的滿意。
2006年6月14日,音樂學系特邀查爾斯·卡布維爾教授(美國伊利諾斯大學音樂學系主任),來我院進行講座
內容:1、印度的保烏爾音樂
2、印度尼西亞的伊斯蘭流行音樂學系
2006年6月30日上午9點,音樂學系美學教研室、中國音樂美學學會、肖友梅音樂教育促進會,共同舉辦:紀年何乾三、蔡仲德學術研討會
2006年9月21日,音樂學系特邀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音樂學系名譽主席、該校藝術與人文學術研究院副院長、上屆全美民族音樂學會主席TIMOTHY RICE來我院講學,
題目:為什麼要重新建立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模式
2006年9月23中央音樂學院「第十四屆學生論文評比」結果揭曉,此次論文比賽一共收到論文20篇,其中研究生論文8篇,本科生論文12篇,共有14人獲二、三等獎及鼓勵獎,研究生、本科生一等獎都空缺,二等獎本科生、研究生各2名,共4篇論文獲獎,三等獎本科生、研究生各3名,共6篇論文獲獎,鼓勵獎本科生4名,共4篇論文獲獎。
2006年10月23日,音樂學系特邀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李明來我院進行講學,協講人為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姜家鏘,題目:中國的吟誦音樂
2006年11月13日,音樂學系特邀上海音樂學院教授楊燕迪先生來我院講學,題目:論達爾豪斯音樂美學的歷史緯度
2006年11月26日,音樂學系舉辦了建系50周年的慶典活動,中外200餘人參加了此次活動。
2006年11月29日,音樂學系特邀美國鋼琴家William Westney教授來我院講學,題目:完美的「錯」 音——鋼琴學習和演奏家的新理念
2006年12月4日,音樂學系特邀山西呂梁市青年晉劇院來我院進行晉劇音樂講座,題目:晉劇名角示範講座
2006年12月7日,音樂學系特邀河北固安縣屈家營來我院進行「音樂會」講座
2007年1月8日,中國音樂史博士生李淑琴老師進行了論文答辯,指導教師為梁茂春
題目:《中國新時期與器樂創作相關的爭鳴問題研究》 2007年12月28日(周五) 上午9:00西方音樂理論教研室在教學樓401舉行碩士二、三年級學位論文中期匯報,要求每人15分鍾。
2007年12月28日世界民族音樂專業研究生進行了匯報,研二、研三年級的同學參加了此次匯報。
2007年12月14日下午4點410教室,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方向和少數民族音樂理論方向的碩士生進行了匯報,順序如下:
2005級:陳瑜、程媛、榮英濤、梁偉麗、李麗梅、滕禎
2006級:葉曉芳、鄺晴、劉迪、杜夢蘇、王先艷、張璐、王新磊
2007年11月21日(周三)下午1:00―5:00音樂學系音樂美學專業研究生在7層音樂學系民族音樂工作室進行開題報告他們是:
王維:晚明士人的音樂美學思想
李彥頻:【結構-摘引-解構】-音樂摘引與獨立音樂範式
曹紅艷(公共藝術教育):中國風格鋼琴音樂的審美特徵—試論中國傳統器樂鋼琴改編曲的風格呈現
費薇(音樂心理學):音高期待引力區與音樂中因高分布規律
2007年11月16日,星期五,下午4:00 音樂學系邀請
Joyce Lindorff(古鋼琴演奏家,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來我院講學
地點:教學樓414
題目:德理格(Teodorico Pedrini)
——18世紀中國宮廷的義大利傳教士和音樂家
特邀:Peter Allsop(英國著名巴羅克音樂專家,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訪問教授)
賈抒冰(研究助手)
2007年11月6日—11月9日音樂學系舉辦了世界音樂周――暨第二屆中-非音樂對話期間舉辦了五場研討會,四場講座,四個工作坊,四場音樂會.
2007年10月18日下午四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演奏廳舉辦了「第十五屆中央音樂學院學生論文評獎暨首屆音樂學系學生王森國際交流基金頒獎典禮」。院長王次炤、副院長周海宏出席了本次活動,音樂學系副主任姚亞平擔任主持。
本科組
一等獎
張景暉 仙閣初聞樂歌聲--登州文會館對近代音樂教育發展的影響
二等獎
張玉雯 跨文化音樂創作的多重認同——哈里姆?埃爾-達巴的古箏作品《尼羅河上的卡拉布沙神廟》研究
陳楠楠 再看普羅科菲耶夫
三等獎
崔萌 國樂改進社《音樂雜志》研究
萬晶晶 周淑安藝術歌曲集分析
崔燕琳 「持續音文化」的一角——歐洲民間樂器「赫迪格迪」研究
鼓勵獎
王大慶 論台灣校園歌曲發展及藝術特徵
陳心傑 「似花還似非花」——記德裔作曲家華麗絲和她的中國情結
周辰 從《閑居吟》到《姑蘇春曉》——四首蘇南風格專業創作的二胡曲的比較與思考
黃予戈 「有限與無限」的二律背反——對斯克里亞兵《第五鋼琴奏鳴曲》的音樂學分析
研究生組
一等獎
申瑩瑩 西周早期甬鍾雙音與周族「四聲」問題探討
二等獎
王先艷 試論鼓吹樂在當今社會中的傳承狀況
宋歌 新發現有關吳伯超的資料研究
三等獎
段蕾 王西麟小提琴協奏曲淺析
王新華 歌劇《領事》的深層寓意詮釋
袁昱 燕京大學音樂系初步研究
2007年美國耶魯大學音樂系教授普蘭廷卡將於10月7日至19日訪問我院,其間將舉辦四次學術講座。普蘭廷卡教授是18-19世紀歐洲音樂的著名專家,他的專著《浪漫主義音樂》是一本19世紀音樂的優秀教科書,他對克萊門蒂、貝多芬和舒曼等作曲家也有大量著述。他曾在耶魯大學音樂系擔任了10年系主任,2005年退休後,又擔任了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所的特別會員。
2007年1月8日,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博士生李延紅進行了論文答辯,指導教師為田聯韜
題目:《「北洞」婚戀禮俗音樂文化考察研究》
2007年1月10日,由音樂學系主辦的徐小平音樂學基金會捐款儀式在我院階梯教室舉行,中央音樂學院院領導、音樂學系師生一百人參加了此次活動。中國教育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人民音樂、音樂周報、新浪網、音樂網、中央音樂學院網路中心、中央音樂學院宣傳部相關媒體給與及時報道。
2007年3月30日,我系西方音樂教研室博士生劉穎、王新華、潘瀾、白君漢分別進行了博士生開題報告。
2007年4月16日----4月19日我系西方音樂教研室特邀英國著名音樂學家Peter Allsop教授來我院講學。
2007年4月21日-----24日西方音樂教研室全體教師參加了在西安舉行的西方音樂學會第二屆年會,並且都宣讀了論文。
2007年5月14日,我系西方音樂教研室王婷婷進行了博士生論文答辯。
2007年5月14日至6月1日,我系舉辦了為期3周的民族音樂講習班活動,在這次講習班中,特邀國際著名民族音樂學者,美國伊里諾伊大學民族音樂學和人類學教授布如諾·內特爾、及馬克·斯洛賓、鄭蘇、蘇瑪薩姆和姆文丹卡來院講學。學員們現場演奏了非洲鼓、加美蘭。講習班期間,還邀請了國內學者就西方民族音樂的理論與方法、中國傳統音樂研究專題等進行了講座,他們是:俞人豪、陳自明、張伯瑜、李昕。28日、29日還邀請了美國著名作曲家Alvin Lucier和環境音響家Ronald Kuivila舉辦現代音樂觀念的講座。6月1日,結合現代音樂節又邀請了雲南個舊市大屯鎮洞經會「化善壇」專場音樂會。
2007年5月25日上午9點,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在本院階梯教室舉行了「王森國際交流基金」捐贈儀式。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中央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郭淑蘭、副院長周海宏、音樂學系主任張伯瑜,王森當年的老師尹鴻書、袁靜芳、梁茂春、周青青等教授,王森的同窗附中校長邢維凱、院辦副主任劉紅柱,以及捐贈者本人王森。捐贈儀式由音樂學系副主任姚亞平主持。根據王森先生的意願,基金總額為500萬,用於資助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學生走出國門參加國際會議、進行短期參觀、訪問和學習,達到開闊學生學術視野的目的。
2007年6樂25日下午4點――6點,特邀我院校友、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新東方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職業策劃和人生發展咨詢專家徐小平先生前來我院講學。題目:音樂、職業與人生
截至6月21日音樂學系完成了研究生的論文答辯工作,在這次論文答辯中,共有30名研究生、博士生、藝術碩士生順利通過。
音樂學系共有25名本科生上交畢業論文,6月22日全天在階梯教室有24名本科生進行了論文宣讀,全部通過。全系老師參加了此次活動,其中評為:張伯瑜、姚亞平、和雲峰、李昕、周青青、余志剛、宋瑾、李起敏、李淑琴、鄭祖襄。
2007年8月音樂學系音樂美學教研室留校博士生三名,他們是:柯揚、李曉冬、何寬釗。9月份開始承擔全院共同課的音樂美學課程。
2007-----2008學年度,西方音樂教研室聘請了兩位外教來我院講學,他們是David Noon(上學期) 和Peter Allsop(一學年)所開課程為:
Peter Allsop:上學期所開課程為巴洛克合奏奏鳴曲、重奏表演、蒙特威爾第時代的音樂、歷史演奏實踐
下學期所開課成為:音樂英語、「迪多」的語境、亨利·普塞爾《迪多和伊尼》歌劇排練。
David Noon:中世紀文藝復興音樂、音樂學研討
2007年9月14日晚7:00特請印度學者來我院演出
2007年9月27日下午4:00――6:00音樂學系特邀美國著名音樂家,美國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UCLA)教授安東尼·西格來我院講學。題目:民族音樂志寫作在音樂研究中的價值。地點:414教室
2007年10月9日晚6:00-8:00音樂學系特邀墨西哥國立大學-Autonomou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exico來我院講學,題目:在古巴的中國嗩吶
內容:隨中國移民,嗩吶被帶到了古巴,並在古巴得到發展。至今這件樂器和其音樂師什麼樣的?請來聽本次講座,看一件樂器在不同的文化中的獨特發展。
地點:教學樓613 2008年5月至6月6日,音樂學系34名研究生先後進行了畢業論文答辯具體如下:
中國音樂史教研室:
碩士生(4名)
申瑩瑩 (古代史) 鄭祖襄教授 三門峽虢國墓出土樂器研究
林莎 (古代史) 鄭祖襄教授 十六國時期外來樂器圖像考
王洪濤 (近現代音樂史) 蒲方副教授 20世紀80年代「華夏之聲」系列音樂會的歷史思考
王鼎 (近現代音樂史) 梁茂春教授 《新音樂》月刊研究
博士生(2名)
程興旺 (近現代音樂史) 汪毓和研究員 中國動畫電影音樂藝術特徵發展研究(1989年以前大陸部分)
石一冰 (近現代音樂史) 梁茂春教授 中國當代大型合唱創作研究
中國傳統理論教研室:
碩士生(7名)
梁偉麗 周青青教授 定州秧歌的傳承與變遷
徐磊 周青青教授 從闖關東的乞討方式到國家級文化遺產——論膠州秧歌社會維護的鄉土特徵
程媛 錢茸教授 表演藝術家體系案例研究:豫劇旦角三大表演流派唱腔音樂及表演風格的比較
滕禎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楊民康教授 刀郎木卡姆音樂的變異型態及其深層結構研究——以阿瓦提縣三部編創木卡姆為例
李麗梅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和雲峰研究員 民俗旅遊與文化變遷——對2000年以來街津口鄉赫哲族音樂文化的實地調查與個案研究
陳瑜 袁靜芳教授 福建南音「滾門」模式特徵研究
榮英濤 張伯瑜教授 廟會儀式音聲與性別身份認同——河北井陘縣東頭村農歷七月十九觀音老母廟會個案研究
博士生(3名)
劉嶸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田聯韜研究員 土家族梯瑪巫祀儀式音樂研究
王華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田聯韜研究員 西藏昌都熱巴藝術研究
何嶺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 田聯韜研究員 民間音樂新興唱片研究——以貴州部分地區民間音樂傳播現象為考察案例
西方音樂史教研室:
碩士生(5名)
張曉敏 姚亞平教授 《調性游戲》的新古典主義特徵
高悅爾 姚亞平教授 論威爾弟《安魂曲》的音樂創作特徵
王雅迪 姚亞平教授 閹人歌手跨性別現象研究
李冰 姚亞平教授 勃艮第宮廷音樂生活探微
劉穎 余志剛教授 女性主義視角下克拉拉·舒曼的藝術成就
博士生(2名)
王新華 姚亞平教授 從調式到調性——16、17世紀西方音樂音高組織體系之演變
白君漢 余志剛教授 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音樂戲劇建構研究
世界民族民間音樂教研室:
碩士生(1名)
靖燦 陳自明教授 比什米拉·汗及其嗩吶音樂研究
博士生(1名)
張玉榛 陳自明教授 拉維·香卡藝術實踐中的印西音樂文化交融
音樂美學教研室:
碩士生(3名)
劉莉 宋瑾教授 「體系即歷史」——達爾豪斯音樂美學治學觀蠡測
李彥頻 邢維凱教授 引舊喻新——論摘引手法在西方音樂中的應用及其意義
費薇 (音樂心理學) 周海宏教授 音樂旋律期待:歷史回顧與在中國被試群體中的初步實驗研究
博士生(1名)
雷美琴 博士 音樂美學 張前教授 中國當代流行歌曲的審美品評
2008年5月14日下午4:00—6:00在教學樓414教室,音樂學系特邀香港浸會大學研究部主任林青華教授來我院講學
題目:從上海,通過香港和台灣到達世界:越劇《梁祝》的持久影響力From Shanghai to the Globe through Hong Kong and Taiwan: Lasting Influence of the Yue Opera 「The Butterfly Lovers」
2008年4月11日(周五)下午2:00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研室在401教室舉行黃妙秋、吳葉博士生論文開題報告。全體中國傳統音樂理論教研室的老師們和田聯韜、和雲峰老師及部分學生參加李此次匯報。
2008年月31日(周一)上午8:30西方音樂史教研室在401教室舉行了碩士生施慧、曾祥吉畢業論文中期匯報。全體西方音樂史教研室的老師和部分學生參加了此次匯報。
2008年3月27日(周四)10:00-11:30英國皇家音樂學院(The Royal College of Music, London)的院長、著名單簧管演奏家科林·羅森先生(Colin Lawson)來我院並在第一會議室舉辦大師班講座。
題目:莫扎特和貝多芬時代的單簧管
2008年3月第二學期,音樂學系聘請了美國阿茲塞太平洋大學教授研究民族音樂的Kimasi·Browne(基馬西·布朗)來我院講學,時間為一學期。所開課程為:美國黑人靈歌合唱、美國黑人流行音樂文化、流行音樂鋼琴伴奏、同時也為音教系開設了課程。
2008年1月11日(星期五)下午4時,地點:教學樓414
主講人:瓦爾特·弗萊什(Walter Frisch,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席教授)
嘲諷的德意志——勛伯格及其《小夜曲》op. 24
「嘲諷」是德國早期浪漫主義的文本批評概念。自F. 史萊格爾、海涅等人提出以來,深遠地影響了德國思想界,先後體現在托馬斯·曼、馬勒、里夏德·斯特勞斯、勛伯格等人的創作中。
勛伯格的表現主義、十二音作曲作品早已為人熟知,但很少有人研究過他的這首《小夜曲》。這部作品不光停留在勛伯格自嘲為「小現代斯基」所體現的新古典主義傾向上,而且體現出作曲家以嘲諷姿態回顧過去(維也納小夜曲傳統)、著眼於當今(新古典主義)、展望未來的文化取向。
本次講座題目是弗萊什教授主要著作之一《德國浪漫主義》(German Modernism)的延伸和繼續,有助於我們了解勛伯格藝術思想的全貌。
2008年1月10日(周四)下午2:00音樂美學教研室舉行研究生開題報告,地點:414教室,具體安排如下:
趙堅娣(碩士) 鄧四春(博士) 汪濤 (博士)
2008年1月7日下午兩點音樂學系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博士生何嶺將要進行論文答辯,指導教師田聯韜教授。
2008年1月7日(周一)下午2:30進行中國音樂史方向二、三年級碩士生匯報。匯報碩士論文選題、進展及與專業相關的其它學習問題。准備好電子文本,每人10分鍾。
順序如下:
1.黃佳
2.王希丹
3.申瑩瑩
4.林莎
5.段蕾
6.袁昱
7.宋歌
8.王玉
9.王洪濤
10.周國榮

『叄』 書籍 書籍 書籍

以下是參考南京師范大學的:
《中國音樂簡史》,夏野,高教出版社;
《歐洲音樂簡史》,錢仁康,高教出版社;
《和聲學教程》,斯波索賓等,人民音樂出版社。:
《民族音樂概論》,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人民音樂出版社;
《中國音樂的新視野》,蒲亨強,南師大出版社;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袁靜芳,上海音樂出版社;
《中國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
《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
《世紀之交中國音樂教育與世界音樂教育》,管建華,南師大出版社;
《當代音樂教育》邁克爾·L·馬克,文化藝術出版社;
《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專輯》,雲南藝術學院學報1998年;
《音樂教育》2002年第一、二期,南師大音樂學院。
《西方音樂史》,格勞特、帕利斯卡,人民音樂出版社;
《西方音樂通史》,於潤洋,上海音樂出版社;
《西方音樂的軌跡》,陳小兵,南師大出版社。
《和聲的理論與應用》(上下)桑桐,上海音樂出版社;
《復調音樂寫作基礎教程》,陳銘志,人民音樂出版社;
《曲式與作品分析》,顧桐芳,南師大出版社。

以下是中西方音樂史書籍推薦的網址,因為書太多,而且還是表格來的,就不復制了
http://bbs.yyjy.com/dispbbs.asp?boardid=18&id=59100

【出書】
中央音樂學院出書嘛,這本可能是
《民族音樂概論》,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人民音樂出版社

祝樓主成功了啦!本人都不諳音律的

『肆』 中央音樂學院的學術研究

2014年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共有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校級研究中心。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
校級:提琴製作研究中心、現代電子音樂中心、音樂治療中心、嗓音研究中心 1987年至2012年,學院共取得科研成果獎87項,其中省部級以上61項。2013年,學院有國家級項目立項4項。
2013年國家級項目立項一覽表 序號 項目批准號 負責人 課題名稱 課題類別 課題經費(萬) 1 12FYS008 王新華 16、17世家西方音樂音高組織體系之演變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15 2 12QKA100 溫永紅 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資助 國家社科基金學術期刊資助 40 3 13FYS006 項筱剛 李凌音樂評論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 18 4 13AD003 王次炤 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研究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 30 中央音樂學院2011-2011年科研成果(論文)一覽表 作者名稱成果形式出版日期出版/發行單位楊民康德昂族情歌「阿坡翁」當代發展變異狀況的考察與研究論文40575《民族藝術研究》李昕Some questions on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Qiuci」 music論文2011-1-22Indiranagar Sangeetha Sabha(Regd Trust)India李昕My Understanding of African Pianism論文2011-12-8MRI Press,USA李昕A Brief review Of the early development Of Jazz –styled music in Shanghai論文2011-12-1MRI Press, USA楊民康雲南布朗族風俗歌[索]的變異過程及其異文化解讀論文2011-1-15《中國音樂學》呂鈺秀移動的腳步移動的歲月―馬蘭農耕歌謠風論文2011-1-15台東杵音文化藝術團楊民康論音樂民族志書寫的範式、結構及教學應用論文2011-1-8《音樂藝術》宋瑾後現代主義「小型敘事」與音樂人類學的田野作業論文2011-1-8《音樂藝術》娜木拉如何改進握弓姿勢論文2011-1-5《小演奏家》宋學軍短暫而輝煌的一部團史——記中央音樂學院音工團論文2010-12-30《中央音樂學院學報》李昕African Music Study in China論文2010-12-15Composition in Africa and the Diaspora, Volume 2肖學俊《對「汗都春」現象的文化解釋》論文2011-5-15《音樂研究》宋瑾後現代思想與音樂人類學論文2011-5-15《音樂與表演》娜木拉掌握大提琴把位的規律論文2011-5-13《小演奏家》陳荃有《中國當代作曲家曲庫》系列活動述評論文2011-4-1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和雲峰《關於藝術管理專業教學的若干思考(2)——從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四份教學計劃看其教學模式與理念的更新》論文2011-3-25《中國音樂》袁靜芳南北曲在明代佛教音樂中的傳承與發展——兼析明欽定的《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論文2011-3-15《2010年兩岸戲曲音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曾永義主編王次炤《音樂與文學》論文2011-3-13《人民政協報》娜木拉如何掌握正確的握弓方法論文2011-3-3小演奏家李曉冬《審美現代性視野中的西方音樂進程》論文2011-3-1《星海音樂學院學報》何寬釗浪漫主義的文化-美學闡釋論文2011-3-1《中央音樂學院學報》胡銀岳《二戰後日本現代音樂發展研究》論文2011-3-1上海音樂學院楊民康少數民族學生的朋友和知心人——我所知道的田聯韜老師論文2011-2-26《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劉悅《論李斯特清唱劇創作中的人文主義宗教思想內涵》論文2011-2-26《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宋瑾新歷史主義音樂美學思想論文2011-2-15《交響》姚恆璐《我們這個時代的作曲家》論文2011-2-15《福建藝術》娜木拉如何做到與合作者默契配合論文2011-2-15小演奏家王次炤發人深省 以史為鑒——為《毛宇寬音樂文集》作序論文2011-2-12《人民音樂》王華對高等學校固定資產會計核算和實物管理存在問題的探討論文2011-2-8《中國經貿》宋瑾斯蒂芬·戴維斯的音樂美學思想論文2011-7-15《中國音樂學》楊民康德宏傣族佛教寺院的信眾吟誦藝術及其文化變遷論文2011-7-1《民族藝術》楊民康論原生態民歌舞台展演的意義和作用——兼談雲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幾種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論文2011-7-1《音樂探索》肖學俊《汗都春平調音樂的傳入及發展——錫伯族「汗都春」的歷史與現狀系列論文之二》論文2011-6-20《新疆藝術學院學報》田聯韜藏文化圈邊緣區跨界民族音樂研究論文2011-6-12《人民音樂》娜木拉關於拇指在按弦技巧中的重要性論文2011-6-7小演奏家楊民康論原生態民歌舞台展演的意義和作用論文2011-6-5《廣播歌選》陳荃有中國音樂期刊:腳下的路該要如何走?論文2011-6-1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於潤洋《樂之道——中國當代音樂美學名家訪談》論文2011-6-1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宋瑾斯克魯頓的音樂美學思想論文2011-5-26《中央音樂學院學報》張樂心關於中國貝多芬接受歷史的幾個問題論文2011-5-26《中央音樂學院學報》沈凡秀德理格奏鳴曲曲演奏CD2011-9-25北京東方影音公司娜木拉晨興音樂橋論文2011-9-22《小演奏家》楊民康跨界族群與跨界音樂文化——中國語境下跨界族群音樂研究的意義和范疇論文2011-9-15《音樂研究》宋瑾感性學:去蔽與返魅論文2011-9-15《天籟》趙寒陽二胡學習中的幾點經驗論文2011-9-12《人民音樂》和雲峰《再論「原生態」音樂》論文2011-9-1《音樂探索》盛原巴赫音樂與中國文化在澳門交匯論文2011-9-1澳門利馬竇學社賈國平現代音樂在中國論文2011-9-1《人民日報》肖學俊《「汗都春」與錫伯族的多重文化認同》論文2011-8-26《中央音樂學院學報》袁靜芳歷史古老的北京智化寺音樂論文2011-8-15《東洋音樂研究》宋瑾言說音樂的三種術語及隱喻論文2011-8-15《交響》李淑琴中西音樂深度融合下的傳奇歌劇——寫在歌劇《白蛇傳》榮獲普利策獎之時論文2011-8-12《人民音樂》何寬釗歌劇「白蛇傳」的美學思考論文2011-8-1《人民音樂》楊民康清代北京藏傳佛教的道歌演唱與藝僧制度——兼論三世章嘉活佛對傳承傳播蒙藏佛教樂舞的貢獻論文2011-7-25《黃鍾》錢茸地域性聲樂品種音樂分析新議論文2011-7-15《中國音樂學》楊民康論佛教叢林制度與佛教音樂風格區的相互關系論文2011-7-15《藝術百家》葉小鋼《林泉——葉小綱音樂典藏》CD2011-7-15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劉悅《李斯特清唱劇創作的歷史貢獻》論文2011-7-15《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和雲峰《知其難為而為之——關於當代「跨國族群」音樂文化研究難點透析》論文2011-11-15《音樂研究》李萌古箏盛世華章名家協奏曲音樂會《八面風》DVD2011-11-15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付濤濤融會貫通 獨樹一幟--楊儒懷教授對曲式與作品分析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創新論文2011-11-12《人民音樂》褚歷《十番鑼鼓的數列結構》論文2011-11-1《中央音樂學院學報》於潤洋《談談音樂學視域下的和聲對位教學問題》論文2011-11-1《人民音樂》於潤洋《席曼諾夫斯基的藝術人生》論文2011-11-1《藝術評論》周耀群《2009年西方音樂史研究綜述》(中國音樂年鑒條目)論文2011-11-1文化藝術出版社曹曉青中國手風琴新作品專輯CD2011-11-1中國唱片總公司戴嘉枋論「文革」後期對傳統音樂的秘密「搶救」論文2011-10-25《黃鍾》李起敏羅貫中的理想國探求-走出國家政權更迭的輪回論文2011-10-22《東平湖》楊民康雲南少數民族基督教儀式音樂的新變異論文2011-10-15《世界宗教文化》周海宏感性的智慧與內心的真情——借為秦文琛作品評論集作序而作的自我表白論文2011-10-12《人民音樂》何寬釗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和聲及德彪西印象主義和聲的哲學-美學闡釋論文2011-10-1《音樂研究》李起敏借得鐵干銀鉤筆來傳雪域春消息論文2011-10-1台灣《美麗寶島》月刊社潘瀾略論席曼諾夫斯基晚期創作中的民族性論文2011-10-1《藝術評論》和雲峰《辛勤耕耘一甲子 桃李芬芳憶往昔——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少數民族音樂調查、研究、教學60年》論文2011-12-25《中國音樂》和雲峰《藏傳佛教及其音樂在摩梭人社會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論文2011-9-25《雲南藝術學院學報》和雲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本理論及案例分析課的設置理念與若干思考》論文2011-9-25《雲南藝術學院學報》楊民康從聶耳日記看其音樂創作的鄉土因緣和傳統回歸論文2011-9-25《雲南藝術學院學報》李萌古箏《盛世華章》--《銅鼓舞》CD2011-12-15天天藝術出版夏苒記第四屆中國ConTempo&瑞士Cultruescapes新室內樂作曲比賽暨Contempo Primo現代室內樂團培訓計劃論文2011-12-15《2010中國新音樂年鑒》 館藏資源
截至2011年8月19日,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面積4780平方米,館藏圖書樂譜、音像資料、音樂期刊等各種載體形態的資料逾47萬件(冊),包括古琴、琵琶文字譜、寺廟音樂工尺譜、傳統民族樂器演奏譜等珍貴資料,以及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外國作品。另外還有不同語種的專業理論及工具書7.5萬余冊,音樂期刊1萬余冊,音像資料22.6萬余件,是中國最大的專業音樂圖書館。同時,數字圖書館還擁有《館藏音樂書籍全文庫》、《館藏音樂樂譜全文庫》、《音樂核心期刊全文庫》、《館藏音像資料點播庫》等資料庫。電子資源覆蓋書籍、樂譜、期刊、音視頻,是國內目前最大的專業音樂電子資源庫。圖書館還收藏有中國現代作曲家的資料及手稿,以及許多珍貴的文字和音響資料。1997年,該館加入了國際音樂圖書館協會(IAML),成為國內的第一個會員館。
學術期刊
學術性季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是全國藝術類中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唯一擁有教育部名欄的期刊,2010年入選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

『伍』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的師資力量

音樂學來系自1956年創建以來,源第一任系主任為張洪島教授(1956-1984);第二任系主任為藍玉崧教授(1984-1987);第三任系主任為黃曉和教授(1987-1990);第四任系主任為鍾子林教授(1990-1993);第五任(1994- 1997)、第六任系主任為袁靜芳教授(1997-2001)、第七任系主任為張伯瑜教授(2002年至今)。
系裡現有教授26名,其中博士指導教師15名;副教授10名,其中碩士生指導教師6名;講師1名。
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教授:於潤洋教授、張前教授、袁靜芳教授(女)、黃曉和教授、鍾子林教授、潘必新教授、李應華教授(女)等。
截至2006年,音樂學系在校學生229人,其中本科生133人,碩士研究生54人,博士生28人,學位班13人,及遠程教育學院學生150人。

『陸』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主任是誰啊

以前的是:
袁靜芳:女,1936年2月22日生,漢族,湖南省岳陽縣人,音樂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系系主任。袁教授致力於中國傳統器樂與樂種理論的研究。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開始涉足佛教、道教音樂的整理、研究工作。開設理論課程:「民族器樂概論」、「中國傳統器樂名作分析研究「、「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中國傳統音樂理論專題研究」等,指導碩士、博士生多名。

主要論著有《民族器樂》(1987)、《中國樂器》(文字主編,1991)、《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1997)《河北巨鹿道教法事音樂》(1998)、《樂種學》(1999)等多部。主要學術論文有:《傑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和他的二胡曲》、《五四時代優秀的民族器樂作曲家、革新家劉天華先生》、《民間鑼鼓樂結構探微》、《中國民間器樂套曲結構研究》、《樂種學導言》、《中國佛教京音樂中堂曲研究》、《〈料峭〉樂目家族系列研究》等40餘篇。1992年,她撰寫的《民族樂器》獲首屆文化部直屬藝術院校優秀專業教材評比二等獎和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科研成果獎;主編的《中國樂器》一書獲北京市1994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992年袁教授獲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獲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委員和理論委員會委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南音學會理事等。

現在的是:鍾子林教授

『柒』 舞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古典音樂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國古典音樂經典中的經典。

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獨奏曲,原名叫《夕陽簫鼓》。《夕陽簫鼓》的曲名,早見之於清·姚燮(1805-1864年)《今樂考證》。而這首琵琶曲的曲譜,最早則見於鞠士林(約1736- 1820)所傳《閑敘幽音》琵琶譜(隴菲按:現今所見者,是其弟子咸豐庚申年即1860年的傳抄本),以及清代嘉慶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還有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蘇松江張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譜、光緒乙亥年即1875年吳婉卿的手抄本、光緒戊戌年即1898年《陳子敬琵琶譜抄本》、1929年《養正軒琵琶譜》等。《陳子敬琵琶譜抄本》中之《夕陽簫鼓》一曲,已列有「回風、卻月、臨水、登山、嘯嚷、晚眺、歸舟」七個小標題。(隴菲按:對於此曲之源流的考證,最近的一篇論文是1993年第1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發表之王霖《<春江花月夜>曲源及作者探索》。根據此文,在江蘇崇明《縣志》中,有清咸豐年間宋珩「自出新意為《夕陽簫鼓》曲」的記載。)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園,將這首樂曲收入所編《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工尺譜本),並易其名為《潯陽琵琶》。此後,又有人將這首樂曲名之為《潯陽月夜》、《潯陽曲》。李芳園之《潯陽琵琶》已有「夕陽簫鼓、花蕊散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十個小標題。

1923年,上海「大同樂會」(1920年由鄭覲文創立)柳堯章、鄭覲文根據汪庭昱的琵琶獨奏譜《潯陽月夜》,把它改編成為多種民族樂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標題與李芳園所擬有所不同,是為:「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迥曲水、花影層台、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唉乃歸舟、尾聲」。

* * * * * *

對於這首樂曲之某種「意象內涵」,人們歷來有不同的視點和詮釋。

當然,所謂「音樂」的「意象內涵」,並不是引發作曲家創造心態的「對象事件」,也不直接等同於作曲家的「創作心態」 ;而是存在於引發作曲家創作心態之「對象事件」、由此「對象事件」轉換而來的作曲家「創作心態」、以及由此「創作心態」轉換而來的「比音之樂」之間的某種「法式」性質之、「樂式」性質之抽象的「異質異構同態同行」的「行運態勢」。( 參筆者《新的音樂藝術模型 —— 「自同態轉換群集」概說》,載廣州1992年第2期《星海音樂學院學報》,又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J6音樂舞蹈研究》1992年第8期;《音樂哲學札記三則》,載北京1994年第1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哲學之視角與論域》(1996年5月3日西安音樂學院專題講座提綱),載西安《交響》1997年第3期第9-13頁,又載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書報復印資料《J6 音樂舞蹈研究》1998年第2期第16-20頁。)

對於《春江花月夜》而言,其所謂「意象內涵」者,也並非可以直接訴諸「語言」、「文字」之「對象事件情節」、「創作心態觀念」等等。(參筆者《器與道 —— 兼評「音樂批評」》,載1994年第2期《黃鍾》。)

但是,所謂「音樂」者,並非可以完全脫離其它文明事象之真正的「純粹藝術」。作曲家、演奏家、欣賞者之文化模式、哲學觀念、生活體驗、藝術修養、天資悟性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約著他們的音樂藝術實踐行為,並對所謂「音樂藝術」之存在於「信源」域界之內的「內涵」、存在於「信道」域界之內的「信息」、存在於「信宿」域界之內的「意義」,產生程度不同的反饋作用。(參筆者《音樂哲學札記三則》,載1994年第1期《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因此,對於樂曲「標題」的理解和闡釋,就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制約著「音響動態模型」的「演奏成型」;並或多或少地改變樂曲的「行態」、「情調」、「韻味」。

本文宗旨,乃是研究《春江花月夜》之「標題」的「文本」;揭示此「標題文本」之某種「應有」、「可有」的「內涵」;並進一步根據中國古典藝術之美學傳統,比較深入地探索中國古代文人、中國古代樂師對自然、歷史、人生之感受的特點所在,以便提供一種與當前佔主流地位之詮釋有所不同之對中國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另外一種可能的詮釋。

* * * * * *

本來 ,《夕陽簫鼓》這個標題 ,不禁使人想起了馬致遠小曲《天凈沙》中的名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也不禁使人想起了漢武帝《秋風辭》中的名句「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並引發我們深沉的人生感慨。

即使是《潯陽琵琶》、《春江花月夜》這兩個標題,也暗示著李芳園等人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和白居易《琵琶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詩句仍不無聯系,依然有某種「觸景傷情」的意味。。正所謂「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潯陽江頭夜送客,忽聞水上琵琶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江州司馬青衫濕」;正所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隴菲按:李芳園《潯陽琵琶》之「夕陽簫鼓、花蕊散迥風、關山臨卻月、臨山斜陽、楓荻秋聲、巫峽千尋、簫聲紅樹里、臨江晚眺、漁舟唱晚、夕陽影里一歸舟」等十個小標題,以及柳堯章、鄭覲文改編的《春江花月夜》之「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迥曲水、花影層台、水深雲際、漁歌唱晚、洄瀾拍岸、橈鳴遠瀨、唉乃歸舟、尾聲」等十個小標題,均為「客觀情景」的描述,而較少特殊的「情緒」、「心態」、「價值」、「觀念」意味。)

如果我們把《夕陽簫鼓》(《春江花月夜》),與另一首更具超然物外、明朗清新之意境的中國古典名曲《漁舟唱晚》對照比較;那麼《夕陽簫鼓》之某種深沉寥廓、波洄九折的情調,應當能使我們接受如上所述之對於此曲標題的理解。

但是,到了後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這首樂曲之「標題」的理解以至對於這首樂曲的詮釋,卻有了一個質的變化。諸如:

「此曲很可能是描寫傍晚在船上演奏簫鼓的情形,是一首優美抒情的樂曲(軍馳、李西安《民族曲式與作品分析》,音樂出版社1964年6月版)。

「春光明媚,鳥語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重疊,夜靜中,鳥兒撲翅飛去」(見游惠海《喜看幾個民族舞蹈》,載《人民畫報》1978年第8期);

「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湖水帶星來。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輝……。這是隋人寫下的詩篇《春江花月夜》。它盡情詠嘆著『暮江』、『春花』、『流波』、『星月』等具有詩情畫意的江南一帶的美好景色。近人柳搖章又根據琵琶古曲《夕陽簫鼓》改編成絲竹管弦樂曲,也易名為《春江花月夜》,這樣就使我們從詩章聯想到樂章,又從樂章回味到詩章」;「這首樂曲不僅象所描寫的那樣,有著『唉乃一聲山水綠,風回水曲夕照紅』的意境,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抒發對於自然景色的詠嘆 、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高厚永《美不勝收 簡談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載1978年11月28日《新華日報》);
「優美抒情的文曲,有著濃郁的江南民間音樂風味。它完美地表現了『夕陽西下,漁舟晚歸,江山多嬌,風景如畫』的意境,抒發了人們對祖國錦綉河山的眷戀之情」(見沙漢昆《<春江花月夜>的結構特點與旋法》,載《音樂藝術》1980年第3期);

「各派標題有的比較朴實,有的則更追求幽雅避俗。……雖然兩者都或多或少地表現了文人詣趣 ,但後者則更流露出自得的避塵情調」(高厚永《民族器樂概論》,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從中,可以鮮明地看出改編者(隴菲按:指柳堯章、鄭覲文)的寓意和對樂曲的解釋。雖然標題與《琵琶行》中詩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相似,但樂曲情趣已超脫『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別,而強調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形象地描繪江南地區春江月夜的秀麗景色,抒發了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贊賞和喜愛」(見周宗漢《民族器樂曲<春江花月夜>》一文,載《民族器樂廣播講座》,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37頁);

「描繪了中國秀麗的山川景色,音樂飄逸瀟灑,風格新穎別致,是一首富於東方情調的夜曲」;「它以田園詩般的意境和脈脈深情,表現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一致」(李西安《鋼琴曲<夕陽簫鼓>音樂分析》,1982年第1期《中國音樂》)。

「贊美祖國錦綉河山,描繪春風和煦,皎月當空,山水相連,花月交輝,漁舟晚歸的情景交融 ,似詩似畫的大自然景色」(見許光毅《談談優秀古典樂曲<春江花月夜>》,載《人民音樂》1983年第2期);

「通過夕陽西下漁舟晚歸的描繪,贊美了祖國的錦綉河山」(葉棟《民族器樂的體裁與形式》,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2月版)。

「本曲以寫意手法,描述人們郊遊於山水之間。聲有簫鼓嘯歌,意在江山如此多嬌。」(林石城《養正軒琵琶譜》之《曲情贅語》,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年9月版。)

「樂曲通過夕陽西下,江上歸舟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和熱愛」;「展現出傍晚時刻水濱的一派優美景色」(袁靜芳編著《民族器樂》,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年3月版)。

此,正如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著之《民族音樂概論》一書所說:「原來的琵琶曲《夕陽簫鼓》在改編成絲竹合奏樂曲之後,被換上了《春江花月夜》的標題,可能改名者是按照『春江花月夜』的想像來解釋這首樂曲的(至少今天的演奏者是這樣解釋的)。」(音樂出版社1964年3月版)

《民族音樂概論》一書還說:「從曲調上說,兩者基本上是一樣;從色彩上說,自然會因樂器的不同而有些變化。這種標題的更換,看來並不是音樂有多少變化,而是解釋有所不同。它並不造成對於原作品的歪曲,所以也就能夠為大家所接受。」
然而在筆者看來,受這種審美價值取向的支配,此曲演奏的速度較前加快,風格日趨浮靡,完全失去了原來那種「人生局限」的感悟,和「哀而不傷」的韻味。(案:此正所謂「消費古典」,即「雅樂俗化」。)

* * * * * *

《文心雕龍·物色》有言:「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一般而言,人們的心理與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態的。如《文心雕龍·物色》所言:「是以獻歲發春,悅豫之情暢;滔滔孟夏,鬱陶之心凝;天高氣清,陰沉之志遠;霰雪無垠,矜肅之慮深。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況清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

然而 ,人們的心靈又是超越物象 ,超越時空的 。「物有恆姿」 ,「心無定檢」(《文心雕龍·物色》)。人們的心理,並非一成不變的「對應」於自然的物色。因其遭遇、經歷、價值取向、文明模式等等的不同,對於同樣的物色,不同時空中的不同主體,有其相異、相別、甚至截然相反、相對的反應。

* * * * * *

對於「美好」的「春天」,人們並非只有「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唐·於良史《春山夜月》)之類的膚淺之感。對於情深感銳的文人、樂師,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觸動他們心中那根高張在似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蘇軾《水龍吟》所說:「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葉嘉瑩先生曾說:「所謂『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而尤以春日之纖美溫柔所顯示著的生命之復甦的種種跡象,最足以喚起詩人內心中某種復甦著的若有所失的茫茫追尋的情意」(《迦陵論詩從稿·舊詩重演》,中華書局1984年4月版,第162頁)。

早在《詩經·七月》之中,便有「春日遲遲,……女心傷悲」的佳句。《傳》曰:「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淮南鴻烈·繆稱訓》中也有「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也」的說法。)「傷春」、「悲秋」,可說是中國古典藝術中一個亘古的主題。此,正如明·陳繼儒《小窗幽記·卷五集素》所說:「送春而血淚滿腮,悲秋而紅顏慘目。」

這個亘古的主題,在屈原的《招魂》之中,以其傷極而怨,哀深轉恨的激情,更加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正所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其所哀慟的,正是「眾芳之蕪穢」,正是「遍地之落紅」!

自古以來,「傷春」、「嘆花」之詩詠,業已形成了一條連綿不斷的「文脈」。筆者過覽並隨手載錄的,除上所引之外,還有如下之例:

遊客芳春林,春其傷客心。 (晉·陸士衡《悲哉行》)
春鳥一囀有千聲,春花一叢千種名。
旅人無語坐檐楹,思鄉懷土志難平。……(隋·柳 《陽春歌》)
愁心伴楊柳,春盡亂如絲。 (唐·劉希夷《春女行》)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唐·劉希夷《代白頭翁》)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唐·王昌齡《西宮春怨》)
燕語如傷舊日春,宮花欲落旋飛去。(唐·李 益《隋宮怨》)
借問春光為誰麗?萬條絲柳翠煙深。(唐·薛 濤《和李書記席上見贈》)
欲向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唐·薛 濤《春望詞》四首之一)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鳴。 (唐·薛 濤《春望詞》四首之二)
東風又染一年綠,楚客更傷千里春。(唐·李 冶《柳》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 殊《浣溪紗》)
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宋·晏幾道《臨江仙》)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宋·馮延巳《鵲踏枝》二首之一)
嗟怨,自古風流誤少年,那堪暮春天。
料應是春負我,我非是辜負了春,
為著我心上人,對景越添愁悶。 (明·《金瓶梅詞話》)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清·《紅樓夢》)

「江南春盡愁腸斷」(寇準《江南春》),「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花落隨流去,何見著流還」(古《前溪曲》)。春如流水,逝而遠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嘆不已。李煜《虞美人》詞所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無盡的氣象,震憾著無數騷人墨客的心靈!

葉嘉瑩先生說得好:「這首詞開端『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二句,如果不以恆言視之,就會發現這真是把天下人全都『一網打盡』的兩句好詞。『春花秋月』僅僅四個字就同時寫出了宇宙的永恆與無常的兩種基本的形態。套一句蘇東坡的話,『自其變者而觀之』,則花之開落,月之圓缺,與夫春秋之來往,真是『不能以一瞬』的變化無常;可是『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年年春至,歲歲秋來,年年有花開,歲歲有月圓,卻又是如此之長存無盡。」可以說「上一句之『春花秋月何時了』,乃是寫宇宙之運轉無盡,」而下一句之「『往事知多少』,乃是寫人生之短暫無常,是去者之不可復返。」(《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附錄》,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436、438頁。)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日日花前常病酒」(馮延巳《鵲踏枝》);「淚眼問花花不語」(歐陽修《蝶戀花》)。

滿目春江,在詩人眼中,是離人泣血之淚匯成的無盡哀愁;遍地落紅,在詩人眼中,是雨橫風狂之夜摧殺的狼籍屍骸。李後主《相見歡》寫道:「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思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在中國文人、樂師看來,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敗、物之盛衰」的「縮寫」。「它的每一過程,每一遭遇,都極易喚起人類共鳴的感應。」「枝頭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較之被狂風吹落的滿地繁紅更加使人覺得難堪。後者雖使人對其夭亡深懷惋惜,而前者則使人清清楚楚地認識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滅的殘酷的事實。後者屬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則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終結的定命」(葉嘉瑩《幾首詠花的詩和一些有關詩歌的話》,載《迦陵論詩從稿》,中華書局1984年4月版)。 )。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之黛玉《葬花辭》,正是有感於此傷極而言:「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桃李明年能再發,明年閨中知有誰?……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 * * * * *

「可憐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棄疾《木蘭花慢》)、「憂來如其何,凄愴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之「惆悵」,不僅因「花開花落」而陡起,尤其因「月圓月缺」而倍增。

「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無數詩人詠月嘆夜、觸景傷情。在「憂患意識」極其深重的中國古典詩人眼中,「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溫庭筠《菩薩蠻》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卻充滿了憂怨凄涼的意味 。正所謂「沉沉綠江晚,惆悵碧雲姿」(張子容《春江花月夜》) ;正所謂「可憐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腸斷絕」(權德輿《秋閨月》);正所謂「時物供愁,夜景傷情」(曾瑞《雙調·折桂令·閨怨》)。

自古以來,「嘆月傷情」之詩詠,也已形成了一條連綿不斷的「文脈」。筆者過覽並隨手載錄的,除上所引之外,還有如下之例: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臨風嘆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宋·謝庄《月賦·歌》)
今夜月光來,正上相思台,可憐無遠近,光照悉徘徊。
(梁·簡文帝《望月詩》)
樓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詩>》)
如何當此時,懷情滿胸臆。 (梁·劉孝綽《望月有所思》)
客從江南來,來時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見清光圓。
曉隨殘月行,夕與新月宿。誰謂月無情,千里遠相逐。
朝發渭水流,暮入長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誰家客。
(佚名《客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人情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蒲,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唐·張九齡《望月遠懷》)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白《靜夜思》)
心曲千萬端,悲來卻難說,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唐·孟郊《古怨別》)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月聞鈴腸斷聲。
(唐·白居易《長恨歌》)
三湘衰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
(唐·盧綸《晚次鄂州》)
拜新月,新月不勝情;庭前風露清,月臨人自老,人望月長生。
東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華,如今拜月雙淚垂。
回看眾女拜新月,憶卻紅閨年少時。
(唐·吉中孚妻張夫人《拜新月》)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曾城。
(唐·李冶《明月夜留別》)
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誰言千里自今夕,離夢杳如關路長。
(唐·薛濤《送友人》)
細影將圓質,人間幾處看?
(唐·薛濤《月》)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里。
(宋·范仲淹《御街行》)
月解團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
(宋·朱敦儒《臨江仙》)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宋·蔡 仲《蒼梧謠》)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到團圓是幾時?
(宋·呂本中《採桑子》)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宋·蘇軾《水調歌頭》)

在此春江之畔,花紅時節,月圓之夜 ,多少人「有明月 ,怕登樓」(吳文英《唐多令》);又有多少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 殊《蝶戀花》)。

* * * * * *

中國古代哲人、詩人,正是在此「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之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中,漸漸從「憂患意識」中超脫出來,開始自覺人類的「局限」,開始自覺人類局限之絕對的制約,並升華到「達觀灑脫」的崇高境界。

如果說,有些詩人的「清怨」之中,不無「辛酸尖刻」的話;那麼,有些詩人,則已有超脫之心,而無超脫之力;而只有那些心靈博大到足以容納「蒼茫無盡之天上人間的空間」和「悠遠漫長之古往今來的時間」的詩人,只有那些對此時間和空間都各相綿延連接之大生命有更深層體驗的詩人,才能以哲人之心,悟出「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杜甫《哀江頭》)的至理。

如果說,白居易之《上陽人》所謂「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計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還只是從一個固定的視點,在一個有限的時空構架中,自我麻痹著「憂患意識」,企圖忘卻的話;那麼,李白之《把酒問月》所謂「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則已「通古今而觀之」(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在一個古往今來謂之「宙」,上下四方謂之「宇」的時空構架之中,企圖超越「憂患意識」。只是這種「超越」的企圖,本不可能實現。李白詩中最後「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兩句,便是「超越」之「企圖」未能實現,而又墮入自我麻醉之中的明證。

中國哲學、中國藝術的最高境界是,不僅知其局限,知其不可;而且深知其局限之不可超越,知其超越之企圖的定然不能實現。此深度的「局限意識」,便升華成為「達觀灑脫」之崇高的藝術境界和人生哲理境界。

張若虛之「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聞一多語)(1)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春江花月夜》全詩如下: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瀲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悠悠去,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正如聞一多先生所說:詩中「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聞一多全集·唐詩雜論·宮體詩的自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年8月北京第1版第21頁)。詩人如上帝一樣,他懷抱一切,洞見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沒有怨恨、沒有尖酸、沒有詛咒、甚至沒有傷感。此正如聞一多所說:這是一個「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恆前面,作者只有錯愕,沒有憧憬,沒有悲傷」(同上,第20頁)。

中國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所有的,並非「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也並非「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錢起《歸雁》)的傷感;而是「凄婉而不哀傷」(高爾太《論美·中國山水畫探源》,甘肅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309頁),深情而不沉溺的情調。正如英國詩人沃茲華斯(Wordsworth)所說:「它並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卻有純化和征服靈魂的浩大力量」(2)。

劉勰《文心雕龍·知音篇》說:「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一唱三嘆的《春江花月夜》,等待著它與當今某種「知音」有所不同的另外一種知音!

閱讀全文

與中央音樂學院袁靜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