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話劇和音樂劇現在還有影響力嗎
有,那是文化的精華啊,不過,我想只有真正接觸了話劇與音樂專劇的人才會對它有特殊的感情屬吧,畢竟,現在的社會,人們忙碌的不願意去欣賞了,各種快餐文化已經讓人應接不暇。但,我相信,話劇與音樂劇的魅力吸引的一定會是一樣超凡脫俗的一群人。它不會消失。因為總有人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
Ⅱ 音樂劇的特點是什麼
音樂劇,應該來是以戲劇源(尤其是劇本BOOK)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傳達概念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它包括敘事音樂劇(Book Musicals)和時事秀(Revue)兩種基本形式。在這個定義中,音樂點出了它的音樂本質——歌曲、舞曲、背景音樂、序曲與間奏曲,還有相對於音樂的無聲靜默段落;舞蹈點出了它的動作本質——舞蹈場面,還有許多特殊的場面調度、精緻繁雜的走位設計等等;戲劇點出了音樂劇以人物為中心的表演本質和劇場音樂劇要求:不斷變化的規定情境中人物間相互發展的舞台行動和矛盾沖突;整合點出了三大娛樂元素的互動性、互補性和不可或缺性;娛樂產品則點出了它的市場性和商業性特點。
Ⅲ 音樂劇的特點
1、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lyrics)、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
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libretto)。
2、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3、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
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3)音樂劇的影響擴展閱讀:
最早的音樂劇:
事實上,《惡棍》的出現,沾了歷史的光,它的發展也有賴於歷史的推動。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婦女地位提高,可以邁出家門,選擇自己想看的劇目。
再加上交通設施的發展,遠方的人們也能慕名而來,觀看大城市的劇院演出,種種因素聯合作用之下,使得《惡棍》名聲大噪,模仿作品也逐漸多了起來,《伊萬潔琳》就是其中之一。
Ⅳ 音樂劇和歌劇的關系
歌劇與音樂劇關系之比較
音樂劇和歌劇都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用音樂來表現故事情節的音樂形式之一。歌劇屬於古典音樂范疇,是綜合性藝術,;音樂劇是歌劇中喜歌劇和輕歌劇的一種分化,最終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因此,歌劇-----音樂劇==爺爺------孫子,來表示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
我欣賞過的完整的音樂劇作品有《劇院魅影》《貓》、《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歌劇的《卡門》和《茶花女》等,下面就談談我對於這兩者的淺薄的認識和比較。
首先說說它們的相同點,它們的形式確實比較相近,就容易把音樂劇和歌劇搞混。歌劇與音樂劇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採取音樂和歌曲來表現劇情,以及包含舞蹈、舞台、化妝、燈光等多重藝術元素的綜合性。以下談一談兩者的區別。
音樂劇嚴格的來說不能和歌劇一樣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高雅音樂或是換言之古典音樂的一部分。音樂劇和歌劇的不同地位從人們的態度上就可以得知。所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人們定的,經典是永遠的流行,歌劇也是幾百年前的流行音樂,只不過傳唱多年後剩下的精品自然就成了經典,今天流行的音樂劇中也一定會有幾百年後仍在流行的經典。
我覺得音樂劇和歌劇最大的差別在唱腔上。個人認為,如果你聽不見聲音,不去觀察演員口型,僅僅靠看舞台和表演的話,可能比較難區分開音樂劇和歌劇。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大家最熟悉的莫過《卡門》和《茶花女》中廣為流傳的那兩段唱段。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聲唱法的,但在正式場合歌劇決沒有用流行唱法的,因為發聲方式完全不同,像《貓》中的《memory》。
其次是音樂風格,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偶爾有現代風格的作品試圖超越這個界限,但大都保留著古典技法的思維方式。例如《貓》中韋伯嘗試了許多不同的風格,鄉村、踢踏舞、歌劇、流行,甚至還有贊美詩的成分。
還有就是角色所要求的表演風格。歌劇是以音樂作為各種藝術元素的基礎的,因此一個歌劇演員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達完善。至於前文中提到的舞蹈,這是歌劇的一個小部分,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貓》,全劇幾乎完全由一段段歌曲加舞蹈組成,所有演員在台上既要唱又要跳,舞蹈完全顯現了各種貓的特點,無法想像如果《貓》一劇沒有舞蹈會是什麼樣子。
此外,還有一些微小的區別,例如取材,詞曲創作過程,演出場所、方式等等。
藝術只有不斷的多樣化才能不斷進步,發展。歌劇和音樂劇也在互相借鑒,相信通過這樣歌劇能夠不斷前進,迎來再一次的輝煌,音樂劇也能繼續發展、完善、成熟。
Ⅳ 音樂劇三要素的特點及功能 需要全面的答疑 謝謝
音樂劇的特徵:
①綜合性:指音樂、舞蹈、表演,特別是話劇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例如為了表現舞台故事而創作的有關音樂,常常綜合了多種形式和風格,特別是常常把歌劇、輕歌劇和爵士樂整合為一個有機體。
②現代性:它不再用傳統的音樂舞蹈和簡單的舞台技術。首先在音樂方面,不再堅持美聲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以爵士樂為主的音樂劇,後來搖滾音樂劇和鄉村音樂劇。其次,在舞蹈方面,不只是過去美國式的踢踏舞,還有體操式的舞蹈動作和其他很多現代舞蹈詞彙。很多現代舞蹈都起源於音樂劇。舞台技術也很現代化,一些先進科技的布景技巧和音響、燈光方面的先進技術都登上了音樂劇的舞台。
③多元性:不再堅持單一藝術形式,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老喜劇到重喜劇,從科幻到神化無所不有。音樂不拘一格,傳統有爵士、搖滾、迪斯科、靈魂樂,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劇的,偏向輕歌劇的,還有輕歌舞劇(revue)。
④靈活性:即不拘一格。從布景上講,《西貢小姐》需要一架直升飛機從天上降下來。在音樂創作、樂器伴奏和語言選擇上,都是以創新的並以市場為依據,不受傳統的束縛。在形式上,百老匯音樂劇受音樂喜劇傳統的影響比較多,歡快的題材數量比較大。當然,也不乏重量級的悲劇,如《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等。
⑤高度的商業操作性:音樂劇是面向大眾的一種娛樂形式,能發展到如此大規模,與優秀的商業操作分不開。它重視把音樂家、製作人和商業機構用公司的形式組織起來。音樂劇在對各種版權的處理方面是很突出的,從不輕易出售舞台表演的錄像製品,演到一定程度才搬上銀幕,在版權處理上是精細分割且商業化的,把經濟效益擺在相當突出的地位。
Ⅵ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
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
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6)音樂劇的影響擴展閱讀
流派代表
1、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音樂劇作曲家。
1968年韋伯的音樂劇《約瑟與神奇綵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聲樂套曲,一組變奏曲,兩部電影配樂和一首安魂曲,獲得7次托尼獎,
7次奧利弗獎,3次格萊美獎,並且憑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2、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作曲家,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台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
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
Ⅶ 音樂劇中音樂有什麼作用啊
音樂劇中的音樂精靈
——安德魯 ;勞埃德 ;韋伯的音樂創作
摘 要 :韋伯是當代著名音樂劇大師,他創作的音樂劇《星光快車》《愛的觀點》、《約瑟夫和神奇綵衣》、《耶穌基督超級巨星》《貓》、《艾薇塔》、《歌劇院的幽靈》等都已成為音樂劇中的經典他為這些音樂劇創作的音樂在全世界都贏得了人們的喜愛而廣為流傳。音樂劇這種藝術形式在我國正逐漸發展起來,並且已經成為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研究韋伯的音樂劇也為我國的音樂劇創作提供了借鑒的範例。
關鍵詞 :韋伯 、音樂劇 、《貓》、古典音樂、流行音樂
提起音樂劇《貓》,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自去年它首次來中國上演以後,立即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較為發達的城市颳起一陣音樂劇的旋風,觀眾無不被它那奇特的舞檯布景、幽默生動的表演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所吸引。就在2004年的4月27—5月3日,《貓》劇組繼2003年上海之行後,這次來到北京參加第四屆「相約北京」聯歡活動暨第二屆北京國際戲劇演出季,作為開幕式的演出,給首都觀眾帶來一道音樂劇大餐。筆者有幸觀看了在人民大會堂的演出,觀後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演員精彩的演出把觀眾帶入了奇妙的傑里科貓族的世界,當然,此劇最令筆者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美妙的音樂,正是這些風格各異而又高度統一的音樂才把劇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讓觀眾在驚喜和興奮的同時完全融入到劇情當中,進入到曼妙的神話世界。現場的演出的確和在電視中觀看有很大的差別。雖則對該劇作者早有一些了解,但自此,更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來對此劇作曲者的音樂創作特點進行一點點研究,以與大家分享。
創造這個音樂神話的人正是當代音樂劇大師,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這位聲名顯赫的音樂家身上有許多耀眼的光環,他曾四次獲得托尼獎、四次Drama Desk獎、三次葛萊美獎以及五次勞倫斯•奧利弗獎。他的《貓》更是成為世界上演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音樂劇,正如這部音樂劇宣傳海報上所寫著的「Now And Forever」現在和永遠,這也許是它經典地位的最好表達,它會續寫自己的神話,吸引更多的觀眾。大家熟知的《貓》劇只是韋伯眾多音樂劇作品中的一部,還有其他的作品如《耶穌基督超級巨星》、《星光快車》、《歌劇院的幽靈》、《海風呼嘯》、《艾薇塔》,還有其2002年夏的一部最新作品《孟買之夢》等。他開創了一個音樂劇的新時代,用他獨特的音樂語言詮釋著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音樂劇四大經典名作中竟有兩部都是他創作的。無論是劇中氣勢輝宏的交響樂樂段還是溫柔傾訴的優美旋律都深深打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韋伯音樂劇中的音樂創作有什麼特點,他何以吸引那麼多的觀眾呢?
我國的觀眾對音樂劇這種劇場藝術還不是十分了解,它的形成與發展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傳入我國的時間也不長。簡單的說,它是一門綜合戲劇、音樂、舞蹈的大眾表演藝術。藝術的綜合性、現代性、多元性、靈活性和商業性操作都是它的特徵。光從以上所說還有些不太好理解。那讓我們來看一看美國著名的音樂劇作家奧斯卡•漢姆斯特恩Ⅱ給音樂劇的簡單定義,可能會更加簡潔明了。他說:「它(音樂劇)是你所能想到的一切元素,其中只有一個因素是音樂劇絕對包括的,那就是音樂!」音樂劇中的音樂創作,不同於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藝術,有許多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則。音樂是音樂劇中的靈魂,音樂標示了音樂劇的存在,而音樂劇也使得經典的音樂唱段得以流傳經久不衰。音樂的出色與否決定了一部劇作能否成為傳世的經典。讓我們從音樂主題的選擇、整體性、旋律性、戲劇性、多樣性等幾個宏觀的方面來看韋伯音樂創作的特點:
一. 主題的選擇。
韋伯的音樂劇創作非常注重題材的選擇,他喜歡選擇一些具有嚴肅的社會意義、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引起人們內心普遍共鳴的主題。因為這樣的主題極具戲劇性、沖突性;這樣,他的音樂創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和自由度把戲劇性的劇情用音樂連接起來。比如在他早期的一部作品《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中,音樂劇取材於耶穌的生平事跡,對經文、人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心理探索,著力於民眾與個人責任感之間的沖突與摩擦。在音樂方面,韋伯創新的將嚴肅的宗教故事和前衛的搖滾音樂結合在一起,使它成為一部藝術表現非常大膽,思想性也極為深刻的作品。這也是他的第一次重大嘗試。而《艾薇塔 》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奇妙的混合體,一個超越平凡人生活的女性。如何從一個平民成為了總統夫人,這本來就是一個充滿傳奇的灰姑娘的故事,一下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貓》則是一個舞台奇觀,從該劇一開始,它就用開場音樂告訴觀眾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貓的世界來隱喻人類的社會,這是一次關於世界觀和人生態度的探討。而在《歌劇院的幽靈》中他的音樂風格得到了全面生動的體現,這是一部驚險、充滿懸念的音樂劇,這種類型的音樂劇最吸引觀眾。這部音樂劇的構思同《貓》一樣,是經過潛心思考的,這位大師始終關注著當代人們的喜好和追求,通過各種方式尋找適宜音樂劇表現的故事,他敏銳的目光使他一次又一次的發掘出能夠觸動世人心靈,引發人們內心深處激動和思索的主題。在音樂上,利用故事發生的地點——歌劇院,來實現他一直以來夢想的創作形式,他使用了在嚴肅正歌劇中才會採用的音樂語言,不僅使用了大量的古典音樂,還在音樂劇中套入了歌劇唱段。這些歌曲成功的刻畫出一位可怕外貌下的幽靈所具有的善良人性的一面,和他在激烈的內心矛盾斗爭中最終選擇了光明的過程。可以說,這部作品使韋伯成功的進行了藝術升華,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體現出韋伯對於音樂劇戲劇性的充分了解和音樂創作上深厚的功力。
二. 整體性。
音樂劇的創作非常講究整體性。這是什麼意思呢?音樂劇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而音樂是其中貫穿始終的線索。從序曲到幕間音樂直至劇終謝幕的音樂,都需要有體現其整體性的音樂把它們完美的聯系起來,一氣呵成,使觀眾產生完美的整體感,而不是一首首毫無關聯的歌曲大聯唱。韋伯無疑具有這種過人的整體把握能力。從他的音樂劇中不難看出,作品的風格是一致的。韋伯的音樂是流行、搖滾和美聲的綜合體,使用不同的音樂語言不僅拓寬了音樂劇的表現手段及范圍,還巧妙的讓人們接受了嚴肅題材的音樂劇也可以用輕松活潑的輕音樂甚至是搖滾樂來詮釋的觀念。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樂的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到音樂劇中,同時加入具有古典風格的合唱來渲染歌曲所要表現的內容,以此來加強作品的時代感和表現力。要把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語言統一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倫不類。然而,在觀眾聽來,韋伯是很善於處理這不同「種類」的音樂的,在他的劇中,不同的樂段和不同的場景、劇情珠聯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進的搖滾樂都在同一部劇中依次亮相。我們感受到的這種結合是非常自然、統一的,並沒有牽強的感覺。從演出的效果來看,觀眾並沒有對這種嘗試提出什麼異議,反而是為他喝彩,可見他把這種看似矛盾的問題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巧妙的解決了。這不由的讓人產生一份敬佩之情。對於韋伯來說,那是一種遊走於古典與流行中的自在與從容。
三. 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靈魂。每一部成功的音樂劇必然有讓觀眾難以忘懷的優美旋律。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些經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劇作的不朽。這一點在古典歌劇中的情況也是一樣的,正如當提到《圖蘭多》人們馬上會想到「今夜無人入睡」、說起《卡門》我們就會想起「鬥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許對整部歌劇並不熟悉,然而說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卻是無人不知。可見,好的旋律對作品的影響是多麼巨大。旋律的創作最能體現作曲家的天才,幾乎在韋伯所有的音樂劇作品中,都有幾首歌曲成為經典。比如《耶穌基督超級巨星》中的插曲「我不知如何愛他」、「超級巨星」等,都長時間的徘徊在各大唱片排行榜上。當時正是西方搖滾樂最為流行的時期,該劇迎合了當時社會風潮,一下就吸引了大量的青年。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轟動。提到這部音樂劇,我們馬上會想到「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聞者無不為之動容,正是通過這首歌曲,人們知道了貝隆夫人的傳奇故事。還有「啊,多麼熱鬧的場面」、「金錢滾滾來」也很有代表性。在這部音樂劇中,音樂非常生動,拉丁風情的探戈,輕歌劇的動人旋律和流行音樂的動感節奏全都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具有強烈的異國情調。無論是充滿矛盾、斗爭的場面,還是輕松歡快的喜劇氛圍抑或是溫柔纏綿的傾訴,都在他神奇的筆下妙筆生花。聽上去是那麼的恰如其分。出眾的駕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總能讓聽者過耳難忘。但他並沒有因為討巧的旋律而喪失創作的藝術水準,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為經典和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說到《貓》,這恐怕是國人最為熟悉的一部音樂劇了,作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奇跡,自1981年上演以來,一直到現在它還在繼續自己的神話,它的足跡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伴隨這部音樂劇的是一首經典的歌曲「回憶」,這首歌曲可以說是韋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語言和地域限制而傳遍全球的名作。它已經和《貓》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就在《貓》劇的現場,當「回憶」的旋律響起,包括筆者,全場的觀眾都情不自禁的長時間鼓掌,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場面。據統計,有超過200位的各類藝術家都錄制過它,被錄制達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爾和多明戈等。當然,作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韋伯的音樂才能不僅體現在音樂劇領域,1996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主題歌「永恆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筆,莎拉•布萊曼和卡雷拉斯的傾情演唱為之增色不少,也使這首歌曲家喻戶曉。
四.戲劇性。
在上面已經提到韋伯非常注重音樂劇題材的選擇,這是充分的考慮到音樂劇的另外一個要素:戲劇性。音樂的寫作對於表現劇情的戲劇性矛盾沖突有著天然的優勢,當劇情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激烈復雜的情感斗爭而又不能通過言語或肢體來傳達時,音樂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在《貓》中,當衣衫襤褸的格里澤貝拉動情的唱出「回憶」(Memroy)時,那經典的旋律把這只飽受生活摧殘,離群多年而又風光不在的老貓的內心世界表達的淋漓盡致,她對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貓家族中的嚮往,把整部劇推向了最高潮。每當「回憶」的旋律響起,觀眾總是抱以熱烈的掌聲,彷彿自己也成為了傑里科貓的一員,來共同慶祝格里澤貝拉被選中升上九重天獲得新生。可見音樂為烘托劇情起到的巨大作用。在《歌劇院的幽靈》中,韋伯創新的引進了「音樂戲劇性展開」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對話當中,使他們成為連接劇情的線索。同時,在這樣的劇情背景下,音樂劇中就包含了歌劇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採用古典音樂的背景,用歌劇中的宣敘調,詠嘆調來發展劇情,還使用一些大歌劇的片斷,演員的演唱也必須用傳統的義大利美聲唱法。其中的經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著我」(Think of me),「對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極大的推進了劇情的發展。《艾薇塔》中同樣有「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這樣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樂渲染劇情的任務。這些經典樂曲都在劇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並成為每部音樂劇的標志和象徵。
五.多樣性。
這里主要是指韋伯創作風格的多元化和豐富性,他有一種糅合各種音樂風格的能力。通常來講懂嚴肅音樂的人一般都是專業學習音樂的,他們沒有寫作流行音樂的經驗,也寫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樂作品來。而懂流行音樂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傳統音樂需要的那種修養,沒有駕馭大型戲劇音樂的能力。但是,音樂劇恰巧是這兩者的結合,缺乏任何一種能力都不可能成為傑出的音樂劇作曲家。韋伯出生在英國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和鋼琴教師,他十九歲考入了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管弦樂編曲,嚴格的音樂訓練使他具備了良好的音樂素質,同時,年輕的他對那時在英國正大為流行的搖滾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結合不同風格的音樂成為他一直追求的藝術目標,他成功的做到了這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創作的時候沒有覺的音樂劇和歌劇有什麼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出生在20世紀,如果出生在18世紀,我可能就寫歌劇了。」在他的音樂作品當中,音樂風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膽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樂元素,音樂風格也越來越難以簡單的給出定義,時而是古典音樂,時而又是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拉丁舞曲等。他的最新作品《孟買之夢》再一次體現了他不斷創新的探索精神,與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試圖將東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樂劇的又一次大膽嘗試,評論界對這部劇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評語,但一切都需要時間來檢驗。我相信人們會給韋伯一個的評判。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素養全面、藝術視野開闊的音樂家,他並不固守某一種藝術趣味,而是大膽的借鑒,使用各種各樣的音樂素材,只要是可以恰當的表達音樂劇作品的需要,就把他們融入其中。這些都體現出韋伯作為藝術家全面的藝術修養和扎實的音樂功力。
韋伯不愧是一位音樂劇的革新者和大師,他為音樂劇開辟了寬廣的藝術表現道路,並以自己的巨大成就開創了「現代派」的音樂劇流派。為當時處於低靡狀態的音樂劇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國音樂劇走向國際,和百老匯音樂劇分庭抗禮。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使自己的藝術有了不斷發展的動力。這種不斷推陳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為如今繁榮的英國音樂劇市場的重要基礎。由於他的作品受到大眾的喜愛,客觀上,還幫助音樂劇這種劇場藝術真正走入了大眾的生活。他的作品影響著與他同時代以及後來的無數音樂劇作曲家,為他們樹立了一個典範,他們永遠可以在韋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視角。
照這個寫寫看,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
Ⅷ 音樂劇的優勢
我眼中的音樂劇
炫麗的燈光,華麗的舞台,美妙的音樂,精緻的唱腔。這一切並不是音樂劇的全部。從傑羅姆•科恩到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從大不列顛到中華大地,從《劇院魅影》到《雪狼湖》,從百老匯的經典劇目到好萊塢的歌舞電影,音樂劇不分國界的用一種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方式,將曼妙的音樂巧妙的穿插到或曲折,或平淡;或激情,或感人;或驚險,或溫情的劇情當中去,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出戲劇這另一種藝術形式。用男女主人公的聲音來詮釋他們的內心復雜的情感,從而讓這種情感更加完美,真摯和深刻。
一、音樂劇的創新
音樂劇無疑是古典與流行相結合,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成功的藝術形式。而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則無疑是這種結合中的大師級的人物。音樂劇的發展中的轉折點要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以前的音樂劇在英、美兩國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美國,它較多地受爵士樂、踢跳舞、喜劇性話劇和含有歌唱的喜劇的影響,另外美國一直有像"齊格菲"一類的輕歌舞劇(故事不重要,但歌舞製作得非常華麗),還有歌舞廳的小型娛樂性歌舞(多數在高檔餐廳和賓館演出,在現在的拉斯維加斯仍能看到);在英國,音樂劇則更多地與輕歌劇、話劇,特別是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的戲劇背景相關,舞蹈方面則更貼近芭蕾舞。二十年代以後,以典型劇目的創新和突破為代表,美國和倫敦西區都有不同程度的長足進展。《俄克拉荷馬》使音樂、舞蹈緊密地與故事進程結合,特別是舞蹈。此劇中,舞蹈設計德米爾創新地使用了民族式芭蕾,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傳統的踢腿舞或踢踏舞。它通過音樂、唱歌和舞蹈三種形式的融合,從而使音樂劇成為一種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而聽音樂劇也逐漸變成一種從屬性文化,這把音樂劇中的舞蹈提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德米爾把音樂劇舞蹈從簡單的群舞與異國情調的古典芭蕾中解脫出來,創作出獨樹一幟的百老匯風格。而天才的作曲家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則把握了這一切,將他的藝術靈感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創作出了一系列諸如《劇院魅影》、《貓》等一系列經典劇作。
二、韋伯的成功
韋伯是公認的音樂劇作的天才,《耶穌基督巨星》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百老匯首演,該劇由年僅23歲的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創作,他當時還是一位無名的英國青年。安德魯的《耶穌基督巨星》是一個卓越的音樂典範,而且大部分音樂是搖滾樂,這是一部對經文、人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心理探索的劇目,是史詩型與搖滾歌曲的融合。舞蹈是體操與運動式的風格,舞步很少,主要是劇情支撐著舞台的活動,它把一個世人熟知的古代故事用搖滾來表現,著力於民眾與個人責任感之間的沖突與摩擦,這是令人震驚的創新。《劇院魅影》這是韋伯的一部趨於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該劇以精彩的音樂,驚險的劇情、恐怖的氛圍,充滿懸念和緊張感,完美的布景,足成為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韋伯在劇院魅影中努力將有著黑暗童年的,居住在劇院地下室中的鬼魅般的男主角刻畫成了一個天才的劇作家、音樂家、建築師、設計師,並且是一個有情有義,痴愛著女主角的悲情人物,而霍華德•麥吉倫和莎拉布萊曼的深情演出也給劇中的主人公帶去了靈魂。從一九八八年首次登上百老匯的舞台算起,《劇院魅影》已經在百老匯的舞台上連演了十八個年頭,成就上超過了韋伯的另一部音樂劇《貓》,是百老匯歷史上最長演不衰的劇目。十八年來,該劇已在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一百二十個城市進行過演出。此外,該劇目前仍在全球七個城市公演,全球看過此劇的人數已達八千萬人,全球票房總收入已達三十二億美元,僅在紐約就有近六億美元的票房。這部經典的音樂劇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還是有不少值得現代音樂劇借鑒之處。首先,除了音樂劇自身靠實力取得成功之外,二零零四年,同名電影的推出以及其後發行的DVD,這些延伸產品對重振《劇院魅影》「舞台旋風」也有推波助瀾之功。許多觀眾正是從與此有關的各種宣傳中知道,《劇院魅影》仍在上演,於是新的「朝聖者」又絡繹於途。 另外,原著本身的故事情節也是引人入勝的法寶之一。
三、音樂劇在中國
對於中國而言,音樂劇是剛剛興起的「舶來品」,我們幾部原創的音樂劇作品不盡如人意,而且像西方現代音樂劇一樣的高成本和大製作也令許多中國藝術家望而生畏。並且由於缺少優秀的劇本和形、音、演兼備的優秀演員,音樂劇作總是與流行和商業化脫節使得國產的音樂劇總是面臨著即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尷尬處境。如今大劇院里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諸如《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劇院魅影》、《貓》之類的外國優秀劇作,而國內的大部分觀眾也願意去花錢去捧這些有著優秀舞台設計、曲折的故事情節、華美的音樂和出色的演員的劇作的場。這些差距和現狀是現實存在的,要想縮小這些差距,只有從大學的教育開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劇作者和演員,積極探索創新,緊貼流行文化,加大商業推廣,融合民族傳統才能真正創作出為觀眾認可的劇作。從定軍山、馬路天使到卧虎藏龍、英雄,從30年代的上海到二十一世紀的好萊塢,中國的電影人已經探索出了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國的音樂劇是否也能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