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嘉興草木音樂節

嘉興草木音樂節

發布時間:2021-01-28 20:29:31

1. 我想知道對中國節日

陽歷節日
1月1日元旦(New Year's Day)
2月2日世界濕地日(World Wetlands Day)
2月14日情人節(Valentine's Day)
3月3日全國愛耳日
3月5日青年志願者服務日
3月8日國際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 Day)
3月9日保護母親河日
3月12日中國植樹節(China Arbor Day)
3月14日白色情人節(White Day)
3月14日國際警察日(International Policemen' Day)
3月15日世界消費者權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 Day)
3月21日世界森林日(World Forest Day)
3月21日世界睡眠日(World Sleep Day)
3月22日世界水日(World Water Day)
3月23日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3月24日世界防治結核病日(World Tuberculosis Day)
4月1日愚人節(April Fools' Day)
4月5日清明節(Tomb-sweeping Day)
4月7日世界衛生日(World Health Day)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World Earth Day)
4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日(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y)
5月1日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ur Day)
5月3日世界哮喘日(World Asthma Day)
5月4日中國青年節(Chinese Youth Day)
5月8日世界紅十字日(World Red-Cross Day)
5月12日國際護士節(International Nurse Day)
5月15日國際家庭日(International Family Day)
5月17日世界電信日(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Day)
5月20日全國學生營養日
5月23日國際牛奶日(International Milk Day)
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World No-Smoking Day)
6月1日 國際兒童節(International Children's Day)
6月5日世界環境日(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Day)
6月6日全國愛眼日
6月17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6月23日國際奧林匹克日(International Olympic Day)
6月25日全國土地日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
7月1日中國共產黨誕生日(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7月1日國際建築日(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e Day)
7月7日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日
7月11日世界人口日(World Population Day)
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Army Day)
8月12日國際青年節(International Youth Day)
9月8日國際掃盲日(International Anti-illiteracy Day)
9月10日中國教師節(Teacher's Day)
9月16日中國腦健康日
9月16日國際臭氧層保護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zone Layer)
9月20日全國愛牙日
9月21日世界停火日(World Cease-fire Day)
9月27日世界旅遊日(World Tourism Day)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National Day)
10月1日國際音樂日(International Music Day)
10月1日國際老年人日(International Day of Older Persons)
10月4日世界動物日(World Animal Day)
10月5日世界教師日(World Teachers' Da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
10月8日全國高血壓日
10月9日世界郵政日(World Post Day)
10月10日世界精神衛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10月14日世界標准日(World Standards Day)
10月15日國際盲人節(International Day of the Blind)
10月15日世界農村婦女日(World Rural Women's Day)
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
10月17日國際消除貧困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radication of Poverty)
10月24日聯合國日(United Nations Day)
10月24日世界發展新聞日(World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Day)
10月28日中國男性健康日
10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diversity Day)
10月31日萬聖節(Halloween)
11月8日中國記者節
11月9日消防宣傳日
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11月17日國際大學生節
11月25日國際消除對婦女的暴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Violence against Women)
12月1日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
12月3日世界殘疾人日(World Disabled Day)
12月4日全國法制宣傳日
12月9日世界足球日(World Football Day)
12月25日聖誕節(Christmas Day)
12月29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International Biological Diversity Day)
1月最後一個星期日國際麻風節
3月最後一個完整周的星期一中小學生安全教育日
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Easter Monday)(有可能是3月22-4月25日間的任一天)

2. 各地端午節慶祝活動

1、賽龍舟

2、端午食抄粽

3、佩香囊

4、懸艾襲葉菖蒲

5、懸鍾馗像

6、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

3. 從一月到十二月的傳統節日有哪些,他們的來歷和習俗分別是什麼

1、春節

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歷史發展專中,雜糅屬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2、龍抬頭

元時期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農歷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自古以來,人們在仲春「龍抬頭」這天敬龍慶賀,以祈龍消災賜福、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3、端午節

上古百越先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4、七夕節

七夕節既是拜七姐的節日,也是愛情的節日,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祈福、乞巧、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5、重陽節

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4. 節日風俗

中國節日的風俗實在是太多了,寫不過來,請LZ參見以下《中國節內日網》了解一容下:http://www.jieri.org.cn/article/11/

5. 每個月各有哪些節日,並且有哪些風俗習慣

找到一些,但不怎麼全:辛亥革命以前,中國一直採用陰歷(亦稱夏歷、農歷、舊歷)。民國以來雖然採用了陽歷(亦稱公歷),但按千百年傳統下來的風俗,人們仍然習慣按陰歷過時令節年,隨著時代變遷,有些節年風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則相傳至今。這些節年主要有:
春節、上元、填倉、龍抬頭、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歷書、冬至。
春節
按傳統,我國每年陰歷正月初元旦為"年禧",通稱"春節"。這是全民性的盛大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按習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訪親友;游覽先壇廟跡,進行娛樂,改善生活等活動。具體內容有臘八、掃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財神、開市、"人日"、順星等。
臘八
臘八,即舊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漢族傳統節日。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說:"十二月臘日也……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始改為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古時的春節實際上從這一天就開始了。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稱臘八為"成道節"。民間有熬粥供佛、饋送親友鄰居、自食,以及有來泡"臘八蒜"的風俗習慣。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老北京的童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掃房以後,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准備過年了。
灶神,俗稱"灶王爺"。據《准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清末明初以來,北京市面傳有所謂善書,其中有"灶王爺"說:"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我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我掌廚中。來到人間查善惡,未從做事我先清。"民間盛傳:"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認為灶王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報告所住之戶的善惡言行,所以當二十三晚上給他送行時,就用江米或麥芽做成的糖來粘住他的嘴,"意為塞滿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華全國風俗志》),或貼上一副對聯,要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從頭年的臘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進入春節的節日狀態。《京都風俗志》記載:"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案幾筆墨,人從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弦目,則賣畫副則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點綴渲染節日氣氛的行當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各畫棚子售年畫;對子攤寫賣聯對、橫批、門心、抱柱、斗方、春條、佛對;買掛錢的,賣元寶的,賣供花的,賣絨花、絹花的,賣松木枝、芝麻秸的,賣燈籠的,賣關東糖的,賣雜拌兒的,賣花炮的,……一應俱全。
除夕
舊歷臘月三十日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春節達到高潮,最為隆重、熱鬧。
為了點綴點景,烘托"納福迎新"的氣氛,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門心、請條,用紅紙寫上"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抬頭見喜"、"全院生輝"、"槽頭興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喜慶、吉利話。還要貼門神,貼掛錢等。 )
過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龕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飯、素餃子或饅頭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財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燒香。因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這一天要請一張新的灶王爺像貼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還有祭祖的風俗習慣,以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除夕晚上舉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飯菜吃喝,主食、菜餚都有傳統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餃為主。除夕晚飯家人要齊,所謂"團圓飯"。菜飯盡可能豐富些,預示來年豐衣足食,席間要多說彼此祝願的話,充滿歡樂氣氛,這頓飯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來"守歲"。
按傳統習慣,飯後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要"守歲"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祝老輩正年益壽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接下來就是舉行接神和團拜活動。
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後)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輩主持,按《憲書》上說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的方位,主持人舉香率眾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禮節程序後,全家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輩們的拜年,行頭叩首禮,說些祝願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
元旦
正月初一日為元旦,親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婦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員們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種不成文的禮節,又是逢迎上司、聯絡同事的機會。為減少往來途勞,興行"團拜"。清·藝蘭生《側帽餘譚》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孰鄉情,誠善舉也,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民國以後,機關、團體的"團拜"更為盛行。
民間的互相拜年范圍很廣,形式多樣,如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親則不限前後;對同事、朋友禮節性的拜訪,對人家欠情的作感謝性的拜訪,對左鄰右舍平時常有交往的作串門式的抱拳說"恭喜發財"等。
祭財神
財神是多階層普遍信奉的神靈。正月處二早晨,老北京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
開市
從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鋪戶都上起護窗板和一些繪有《水泊梁山》、《桃園三結義》、《精忠報國》等連環畫的窗簾,表示過年休息。過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一些店鋪就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願氣氛中打開護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了。
人日
舊歷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這個古老的節日少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馬,始生人。"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中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認為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若陰晦則兆災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測陰晴的活動,"人日"這一天要吃春餅(一種雙層的荷葉餅)卷"盒子菜"(醬肘子、小肚等熟肉菜),並且剪餅於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傳范圍越來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見了。
順星
順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坎、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舊歷正月十五日應是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朝時就開始以正月十五應為"元宵節"。《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致明而終。"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為國教,為祝賀道教的"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誕辰而舉行祝節活動,元宵節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為佛、道兩教特色的節日,活動有張燈、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張燈、觀燈是元宵節日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罷燈"。明代有所謂"燈市",那時東城燈市口是燈與市合一的,清代將燈與市分開,但仍習慣叫燈市,實際上是燈會,屬娛樂性質。那時,元宵夜市肆很講究張燈,各家鋪戶爭奇斗勝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一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的種種差別,上面有繪人物的如《列國》、《三國》、《水滸》、《西遊》、《封神》、《聊齋》等;有繪花卉,蘭、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葯的;有繪禽獸,脛鸞鳳龍虎,以及馬、牛、貓、犬、蟲、蟹魚蝦的,顏色鮮艷多異,形態逼真,品種繁多。從正月十三"上燈"開始,市面上就開始售多種不同形式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燈滅則頓止矣。"從這天起,小孩們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四處游耍,無不歡天喜地。
上元之夜,萬家空巷,紛紛上街觀燈,"肘足相挨都不覺,布衣塵污貴人貂。"(《都門竹枝詞》)形容當時觀燈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清·謝文翹《都門新年詞》中說:"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
上元節的燈市歷來有猜謎的活動,俗稱打燈虎。這項活動很吸引人,猜燈謎可以使人增加知識,鍛煉思維敏捷,活躍節日氣氛。清人趙駿烈的《燕京燈市竹枝詞》中說:"燈謎巧幻勝天工,不惜奇珍與酒紅。多數才人爭奪彩,誇長競短走胡同。"說明當時燈市打燈虎的引人入勝熱烈氣氛。
上元節應節的食品是元宵,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燕京歲時記》雲:"市賣食品,干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著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風俗習慣。
填倉
老北京俗傳正月二十三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多大糧商米販這時都要祭祀倉神,市民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清·《帝京歲時紀勝》栽:"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郊區農民流傳諺語說"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平時農民生活很苦,填倉節時吃頓小米干飯雜面湯就算不錯了。正月二十五黎明,農村家家戶戶在院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糧囤的意思。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 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清明
清明是舊歷的一個重要節氣。清明掃墓祭祖的風俗由來已久。秦以前已經有掃墓的風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從唐朝開始盛行起來。《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楹,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清明掃墓這個風俗習慣相傳至今。舊時,北京人清明掃墓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因家庭經濟等條件不同,祭掃方式也多有區別。去郊區掃墓,有的祭畢就地圍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風箏,有的用柳條編成羅圈狀戴在頭上,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既是掃墓又是春遊,既寄對先人的哀思,又盡自己春之游興。
端午
舊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舟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游避災"。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游"。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鋪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氣候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形狀,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系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舊歷六月初六本不為節,因時值盛暑物醫霉爛損壞,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曬、洗浴活動的習慣。
六月六這一天如天氣晴朗,皇宮晾輦輿、儀仗、典籍,廟宇舉"晾經會",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發。民間相傳,這一天晾衣衣不蛀,曬書書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貓狗等家畜都要趕到河裡洗個澡。前清光緒十年(1884年)以前,鑾儀衛馴象所,歷年都在這天設儀仗,以鼓樂前導,將象群趕到宣武門外西牐水濱去洗澡,觀者如潮,頗為壯觀。
郊區農民在六月六前後大都注意觀察莊稼長勢,說"六月六,看谷秀"。有的還把這一天稱作"蟲王節",在田間、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蟲災,保豐收。
七夕
舊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星一年一度過銀河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稱"乞巧節"。織女心靈手巧,曾在凡間把織布、綉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婦女們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約,在庭院或花園里焚香拜銀河、拜雙星,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希望自己幸運,也心靈手巧起來,少女希望自己長的更美麗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
早年,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要演《鵲橋會》或崑曲《長生殿》,《天河配》等"應景戲"。
中元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秋節
舊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中秋節,團圓節,俗稱八月節。舊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禮》曰:"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據說中秋節在兩漢時已具雛形,至唐代已興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節日里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風俗,明清以來的京師,此風一直沿襲不衰。
中秋多種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稱它是"果子節"。中秋節有家家戶戶吃月餅的傳統習慣。節前,京城各大糕點鋪都應時出售中秋月餅,以"自來紅"和"自來白"為主,品種繁多。中秋節吃月餅,作為節日禮品互增親友的習俗相傳至今。
重陽節
舊歷九月初九日,俗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又叫重陽節。遠在三國時期,重陽的名稱已經出現,魏晉以來,重陽節已成為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
古時,重陽節活動很豐富,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宮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陽,皇帝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民間百姓也爭相效仿,每逢重陽,人們便帶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靈顯宮,報國寺的高閣上飲宴坐樂。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覺寺五塔金剛寶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去登高。此外,遊人較多的是阜成門外釣魚台。由於重陽節之後,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們稱此舉為"辭青"。
登高,"辭青"時,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燒起火來,圍坐一起吃烤肉,飲白酒、菊花酒助興。文人墨客有即興吟詩作詞者。
民國以後,這種風俗逐漸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們的傳說,民間並無實際活動。重陽前後,民間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風俗。
寒衣節
舊歷十月初一日為寒衣節,亦稱冥陰節,是一年中的三大鬼節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給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點買寒衣紙。它是一種彩色蠟花紙,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印上紅色圖案,也有素色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也有剪成衣褲狀的,也有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火。
歷書
舊時,十月初一日欽天監頒歷。《燕京歲時記》載:"十月頒歷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也有負箱唱賣者。"
皇歷即"憲書",亦稱"通書"。清末明初,市面上販賣所謂"大本新年歷",上面印著《大清光緒全序通書》、《中華民國全序通書》。
通書日歷以外的部分謂之"序",有的序多於正文。
甚至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統統附上。民國以後,有當代偉人像,文明結婚儀式圖等。
日歷部分的表頭上有火車表(僅站名順序)和諸神、佛聖誕日期表。日歷以陰歷為單位。
人們買來這本通書後,首先用朱筆在封面上寫上:"燈下無忌,夜觀大吉"。
這種"通書"一直發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觀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舊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冬至之日,京師個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得第一大世紀。古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古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

6. 世界神話傳說中,用音樂征服花草樹木萬物的是誰

世界神話傳說中,用音樂征服花草樹木萬物的俄耳甫斯。

俄耳甫斯憑著他的音樂回天才,答在英雄的隊伍里建立了卓越的功績,伊阿宋取金羊毛時,正是靠了俄耳甫斯的琴聲,才制服了守護羊毛的巨龍。可在歸途中,他們遇到了更加驚心動魄的事情。

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就是經過海妖西壬的領地。海妖西壬是三位人頭鳥身的女妖。她們住在荒僻的小島上,整日唱著「迷人」的歌曲,過往行人無不心醉神馳,甘心拋妻別子,上島歡歌。結果都被女妖殺死,島上白骨遍野。



(6)嘉興草木音樂節擴展閱讀:

英雄事跡

俄耳甫斯聽到噩耗痛不欲生,他拿出金琴震顫地彈出一曲歌,那琴聲就連冥頑的石頭都為之流淚。為了再見見妻子,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捨身進入地府。地府是一個凄慘可怖的境界,那裡黑暗冷酷、悲涼愁慘。

俄耳甫斯顧不了許多,他一心要把妻子找回來!他的琴聲打動了冥河上的艄公,馴服了守衛冥土大門的三頭惡狗,連復仇女神們都被感動了。

最後他來到冥王與冥後的面前,請求冥王把妻子還給他,並表示如若不然他寧可死在這里,決不一個人回去!冥王冥後見此,憐憫之情油然而生,便答應了他的請求,但提出一個條件:在他領著妻子走出地府之前決不能回頭看她,否則他的妻子將永遠不能回到人間。

7. 請問: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哪些它們的時間又分別在什麼時候它們的習俗、特徵又是怎樣的(越詳細越好)

辛亥革命以前,中國一直採用陰歷(亦稱夏歷、農歷、舊歷)。民國以來雖然採用了陽歷(亦稱公歷),但按千百年傳統下來的風俗,人們仍然習慣按陰歷過時令節年,隨著時代變遷,有些節年風俗淡化了,消失了,有的則相傳至今。這些節年主要有:
春節、上元、填倉、龍抬頭、清明、端午、六月六 、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寒衣節、歷書、冬至。
春節
按傳統,我國每年陰歷正月初元旦為"年禧",通稱"春節"。這是全民性的盛大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按習俗,一般有祭神,求祥祈福;互相祝拜,走訪親友;游覽先壇廟跡,進行娛樂,改善生活等活動。具體內容有臘八、掃房、祭灶、年前的市肆、除夕、元旦、祭財神、開市、"人日"、順星等。
臘八
臘八,即舊歷十二月初八日,是漢族傳統節日。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中說:"十二月臘日也……獵禽獸以歲終祭先祖,因立此日也。"漢代以冬至後第三個戊日為"臘日",南北朝時始改為十二月初八日為"臘八節",古時的春節實際上從這一天就開始了。民謠說:"老太太別心煩,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在佛教徒中稱臘八為"成道節"。民間有熬粥供佛、饋送親友鄰居、自食,以及有來泡"臘八蒜"的風俗習慣。
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衛生大掃除了。據宋·吳自牧《夢梁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老北京的童謠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
掃房以後,全家就要開始籌辦年貨,請香蠟紙碼、供品,寫對聯、剪窗花、買掛錢、年畫、鞭炮……准備過年了。
灶神,俗稱"灶王爺"。據《准南子》說,黃帝、炎帝"死作灶神",職司人間善惡。清末明初以來,北京市面傳有所謂善書,其中有"灶王爺"說:"灶王留下一卷經,念與善男信女聽。我神姓張名自國,玉皇封我掌廚中。來到人間查善惡,未從做事我先清。"民間盛傳:"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認為灶王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每年臘月二十四日都要去朝奏玉帝,報告所住之戶的善惡言行,所以當二十三晚上給他送行時,就用江米或麥芽做成的糖來粘住他的嘴,"意為塞滿口,使上天不得多言也"(《中華全國風俗志》),或貼上一副對聯,要求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以便"下界保平安"。
祭灶是舊歷到來的信號,老北京人稱"過小年"。童謠傳:"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來到,丫頭要花,小子要炮……"
年前的市肆
從頭年的臘月十五日起街上便普遍進入春節的節日狀態。《京都風俗志》記載:"市中賣年貨者,棋布星羅。如案幾筆墨,人從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弦目,則賣畫副則以及蘆棚鱗次,攤架相依,則佛花供品,杯盆杵臼。凡祭神日用之物,堆積滿道,各處皆然"。點綴渲染節日氣氛的行當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各畫棚子售年畫;對子攤寫賣聯對、橫批、門心、抱柱、斗方、春條、佛對;買掛錢的,賣元寶的,賣供花的,賣絨花、絹花的,賣松木枝、芝麻秸的,賣燈籠的,賣關東糖的,賣雜拌兒的,賣花炮的,……一應俱全。
除夕
舊歷臘月三十日為除夕,俗稱大年三十,人們送舊迎新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這一天進行,春節達到高潮,最為隆重、熱鬧。
為了點綴點景,烘托"納福迎新"的氣氛,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門心、請條,用紅紙寫上"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又是一年芳草綠,依然十里杏花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抬頭見喜"、"全院生輝"、"槽頭興旺"、"宜入新年,福在眼前,合家歡樂,人口平安"、"招財進寶"、"黃金萬兩"等喜慶、吉利話。還要貼門神,貼掛錢等。 )
過去老北京90%的人家常年供有佛龕或神像,到年禧,要在佛龕神像前上供,供品有蜜供、套餅、面鮮、水果、百果、花糕、年糕年飯、素餃子或饅頭等蒸食、素炒菜等。家宅六神,如灶王、財神、土地等都要上供、燒香。因灶王爺臘月二十三日焚化升天去了,這一天要請一張新的灶王爺像貼上,以便常年奉祀"保平安"。
年禧是還有祭祖的風俗習慣,以體現"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
除夕晚上舉行家宴。老北京小年禧飯菜吃喝,主食、菜餚都有傳統的固定套子。主食以水餃為主。除夕晚飯家人要齊,所謂"團圓飯"。菜飯盡可能豐富些,預示來年豐衣足食,席間要多說彼此祝願的話,充滿歡樂氣氛,這頓飯可以慢慢吃,有的一直吃到深夜,接下來"守歲"。
按傳統習慣,飯後至夜間接神、拜年之前不能就寢,要"守歲"至次日凌晨,表示年老的人在辭舊歲之際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的有為祝老輩正年益壽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須守歲。
接下來就是舉行接神和團拜活動。
進入子時(夜十二點後)即可接神,由家中最老輩主持,按《憲書》上說明的元旦之日的喜神、財神、福神,以及陽貴、陰貴諸神的方位,主持人舉香率眾到院里向各方位依次叩首,表示接神,完成接神一套禮節程序後,全家進行團拜,首先給老祖宗磕頭拜年,然後長輩們坐在堂上(或炕上)接受小子輩們的拜年,行頭叩首禮,說些祝願的吉祥話,長輩們照例要給未成齡的小輩們一些"壓歲錢"。
元旦
正月初一日為元旦,親友、同事中的"官客"(男人)互相拜年。"堂客"(婦女)要等到正月初六才能外出拜年。
清代,官員們元旦互相拜年,是一種不成文的禮節,又是逢迎上司、聯絡同事的機會。為減少往來途勞,興行"團拜"。清·藝蘭生《側帽餘譚》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孰鄉情,誠善舉也,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民國以後,機關、團體的"團拜"更為盛行。
民間的互相拜年范圍很廣,形式多樣,如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母家拜年,其他近親則不限前後;對同事、朋友禮節性的拜訪,對人家欠情的作感謝性的拜訪,對左鄰右舍平時常有交往的作串門式的抱拳說"恭喜發財"等。
祭財神
財神是多階層普遍信奉的神靈。正月處二早晨,老北京住戶和商號都要祭財神。
開市
從初一到初五,街上的鋪戶都上起護窗板和一些繪有《水泊梁山》、《桃園三結義》、《精忠報國》等連環畫的窗簾,表示過年休息。過了"破五"(正月初五日),年禧就基本上過去了,一些店鋪就舉"送神"禮,放鞭炮,在熱烈的祝願氣氛中打開護窗門,露出事先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了。
人日
舊歷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這個古老的節日少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道教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馬,始生人。"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中說:"歲正月一日佔雞,二日佔狗,三日佔豬,四日佔羊,五日佔牛,六日佔馬,七日佔人,八日佔谷"。認為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若陰晦則兆災患。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測陰晴的活動,"人日"這一天要吃春餅(一種雙層的荷葉餅)卷"盒子菜"(醬肘子、小肚等熟肉菜),並且剪餅於庚院,叫"熏天"。但此俗流傳范圍越來越小,清末明初已不多見了。
順星
順星也叫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們無論是否去廟里進香祀星君(即順星),等天上星斗出齊後,各家都要舉行一個順星的祭祀儀式。祭星時,要在案頭、灶台、門坎、鍋台等處各放一盞"金燈"(黃燈花)並點燃,叫"散燈花兒",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結束後,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頓元宵。
上元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舊歷正月十五日應是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朝時就開始以正月十五應為"元宵節"。《史記》樂書雲:"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致明而終。"到了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為國教,為祝賀道教的"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在正月十五的誕辰而舉行祝節活動,元宵節又添上了道教色彩,成為佛、道兩教特色的節日,活動有張燈、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張燈、觀燈是元宵節日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正月十三日為"上燈";十四日為"試燈";十五日為"正燈";十七日"罷燈"。明代有所謂"燈市",那時東城燈市口是燈與市合一的,清代將燈與市分開,但仍習慣叫燈市,實際上是燈會,屬娛樂性質。那時,元宵夜市肆很講究張燈,各家鋪戶爭奇斗勝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一的花燈,有紗絹、玻璃、羊角的種種差別,上面有繪人物的如《列國》、《三國》、《水滸》、《西遊》、《封神》、《聊齋》等;有繪花卉,蘭、菊、梅、桂、萱、竹、牡丹、芍葯的;有繪禽獸,脛鸞鳳龍虎,以及馬、牛、貓、犬、蟲、蟹魚蝦的,顏色鮮艷多異,形態逼真,品種繁多。從正月十三"上燈"開始,市面上就開始售多種不同形式的走馬燈。《燕京歲時記》載:"走馬燈者,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團不休,燈滅則頓止矣。"從這天起,小孩們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四處游耍,無不歡天喜地。
上元之夜,萬家空巷,紛紛上街觀燈,"肘足相挨都不覺,布衣塵污貴人貂。"(《都門竹枝詞》)形容當時觀燈之盛。
放焰火也是上元夜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清·謝文翹《都門新年詞》中說:"通宵爆竹一聲聲,煙火由來盛帝京,寶炬銀花喧夜半,六街歌管樂昇平。"
上元節的燈市歷來有猜謎的活動,俗稱打燈虎。這項活動很吸引人,猜燈謎可以使人增加知識,鍛煉思維敏捷,活躍節日氣氛。清人趙駿烈的《燕京燈市竹枝詞》中說:"燈謎巧幻勝天工,不惜奇珍與酒紅。多數才人爭奪彩,誇長競短走胡同。"說明當時燈市打燈虎的引人入勝熱烈氣氛。
上元節應節的食品是元宵,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燕京歲時記》雲:"市賣食品,干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景耳。"至今,北京人仍然保留著正月十五吃元宵的風俗習慣。
填倉
老北京俗傳正月二十三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清代,京師多大糧商米販這時都要祭祀倉神,市民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活儲備。清·《帝京歲時紀勝》栽:"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
其實,真正的"填倉"活動是在農村。郊區農民流傳諺語說"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平時農民生活很苦,填倉節時吃頓小米干飯雜面湯就算不錯了。正月二十五黎明,農村家家戶戶在院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圓圈,象徵糧囤的意思。
龍抬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抬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抬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 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抬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抬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抬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清明
清明是舊歷的一個重要節氣。清明掃墓祭祖的風俗由來已久。秦以前已經有掃墓的風俗,但不一定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從唐朝開始盛行起來。《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楹,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清明掃墓這個風俗習慣相傳至今。舊時,北京人清明掃墓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因家庭經濟等條件不同,祭掃方式也多有區別。去郊區掃墓,有的祭畢就地圍坐聚餐引酒,有的放起風箏,有的用柳條編成羅圈狀戴在頭上,說"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既是掃墓又是春遊,既寄對先人的哀思,又盡自己春之游興。
端午
舊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老北京人習慣俗稱為五月節。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初"同義,"五"、"午"相通,按地支順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時為"陽辰",亦稱"端陽"。
端陽節始於春秋戰國時代,起源於江南,由來有多種說法,民間流傳最廣,最有影響的說法是紀念偉大愛國詩人楚大夫屈原。宋代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為"忠烈公",正式將五月五日端午節賦予紀念屈原的意義。抗日戰爭時又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端午節時,在南方講究舉行"龍舟競渡",在北京明清兩代則講究"熙游避災"。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壇"避毒",天壇是祈年聖地、各勝,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樂;過午,有的到魚池或高粱橋、滿井、草橋、積水潭等處"飲醵熙游"。
端午應節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棗粽子,蘸白糖吃。時令鮮品是櫻桃、桑椹。糕點鋪賣一種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蠍子、蜘蛛和蟾蜍圖案的桃酥式的圓糕點,叫"五毒餅"。人們以這些時鮮和應節糕點用來上供或互相送禮。
北京人俗謂"善正月,惡五月"。因五月氣候溫熱,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師符和鍾馗像來鎮宅、驅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記》雲:"(端午)前數日,肆間用黃紙蓋朱印,或繪天師、鍾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購而粘門上,以逐祟惡。"從五月初一起,各家還將菖蒲、艾草插在門的兩旁,一曰"蒲劍",一曰"艾虎",也為辟邪驅瘟。為辟邪,京城端午時,人們還紛紛買蒲鞋穿上過節。
端午節還有"扔災"一說。節前,手巧的婦女以五彩綾羅製成小虎、葫蘆、櫻桃、桑椹、瓜豆、蔥、蒜形狀,用綵線串起來,五月初一那天系於小兒的釵頭或背上、胸前;小姑娘還用硬紙條疊成菱形"粽子",纏上五彩絲線,戴在身上,通稱"葫蘆"、"續命縷"。到了五月初五午時之後摘下來,連同貼在門楣上的剪紙葫蘆揭下來,一起仍到門外,叫"扔災"。
節日期間,人們還要飲黃酒,在小孩頭上用雄黃畫一"王"字,有的還用雄黃塗小孩的耳鼻孔,說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蟲鑽到耳鼻孔中去。
六月六
舊歷六月初六本不為節,因時值盛暑物醫霉爛損壞,因此,老北京上至皇室,下至黎民都有晾曬、洗浴活動的習慣。
六月六這一天如天氣晴朗,皇宮晾輦輿、儀仗、典籍,廟宇舉"晾經會",老百姓晾衣物、洗澡、洗發。民間相傳,這一天晾衣衣不蛀,曬書書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貓狗等家畜都要趕到河裡洗個澡。前清光緒十年(1884年)以前,鑾儀衛馴象所,歷年都在這天設儀仗,以鼓樂前導,將象群趕到宣武門外西牐水濱去洗澡,觀者如潮,頗為壯觀。
郊區農民在六月六前後大都注意觀察莊稼長勢,說"六月六,看谷秀"。有的還把這一天稱作"蟲王節",在田間、庭院焚者致祭,祈望防止蟲災,保豐收。
七夕
舊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相傳是天上牛郎織女星一年一度過銀河相會的時刻。舊時,民間有"乞巧"的習俗,稱"乞巧節"。織女心靈手巧,曾在凡間把織布、綉花的技巧傳授給婦女們,婦女們在七月七日晚上凡人相約,在庭院或花園里焚香拜銀河、拜雙星,默默祈禱自己的心願,希望自己幸運,也心靈手巧起來,少女希望自己長的更美麗或嫁個如意郎君;少婦們則希望早生貴子或得到丈夫、公婆的寵愛。
早年,梨園(戲劇界)每值七夕,要演《鵲橋會》或崑曲《長生殿》,《天河配》等"應景戲"。
中元節
舊歷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與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日的下元節同為古老傳統節日。
中元節是道教節日。道教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上元節又稱"上元天官節",是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辰;中元節又稱"中元地官節",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地誕辰;下元節又稱"下元水官節",是下員解厄水官洞陰大地誕辰。道教《太上三官經》雲:"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眾生皆是天、地、水官統攝"。中元節時,道教宮觀如地安門火神廟、西便門外白雲觀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照例舉辦"祈福吉祥道場"。
佛教徒在這一天要舉行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叫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盂蘭盆會唐代即已盛行,晚清年間,北京有八百四十多座寺廟,有條件的,如廣濟寺、法源寺、拈花寺、廣化寺、嘉興寺、長椿寺等都舉辦規模不同的盂蘭盆會和中元法會。民國以來,北海公園、中山公園音樂堂等處歷年此時都有"追悼陣亡將士法會"。用番(喇嘛)、道(道士)、禪(和尚)三台經,供著一個"海陸空軍陣亡將士"的牌位,進行公祭。
中元節期間,老北京還有舉行製法船、放荷燈、蓮花燈、祭祖、唱"應景戲"等活動。
中秋節
舊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稱中秋節,團圓節,俗稱八月節。舊歷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周禮》曰:"中春晝,鼓擊士鼓吹豳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雲。"據說中秋節在兩漢時已具雛形,至唐代已興登台觀月、泛舟賞月、飲酒對月等活動。北宋太宗年間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節日里有祭月、拜月、賞月、吃月餅的風俗,明清以來的京師,此風一直沿襲不衰。
中秋多種果子成熟上市,有的老北京人直接稱它是"果子節"。中秋節有家家戶戶吃月餅的傳統習慣。節前,京城各大糕點鋪都應時出售中秋月餅,以"自來紅"和"自來白"為主,品種繁多。中秋節吃月餅,作為節日禮品互增親友的習俗相傳至今。
重陽節
舊歷九月初九日,俗稱"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這天又叫重陽節。遠在三國時期,重陽的名稱已經出現,魏晉以來,重陽節已成為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節日。
古時,重陽節活動很豐富,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插茱萸等。明代皇宮自九月初一起吃花糕,九月九日重陽,皇帝親自到萬壽山登高。民間百姓也爭相效仿,每逢重陽,人們便帶上酒具、茶具到香山或靈顯宮,報國寺的高閣上飲宴坐樂。
清代,北城居民多到真覺寺五塔金剛寶座台上登高。南城居民多到左安門內法藏寺彌陀塔去登高。此外,遊人較多的是阜成門外釣魚台。由於重陽節之後,天氣漸冷,樹木花草凋零在即,所以人們稱此舉為"辭青"。
登高,"辭青"時,照例都要野餐,主要是以松枝,松塔燒起火來,圍坐一起吃烤肉,飲白酒、菊花酒助興。文人墨客有即興吟詩作詞者。
民國以後,這種風俗逐漸淡薄,至三、四十年代,只留下老人們的傳說,民間並無實際活動。重陽前後,民間僅留下了吃烤羊肉,涮羊肉和吃花糕的風俗。
寒衣節
舊歷十月初一日為寒衣節,亦稱冥陰節,是一年中的三大鬼節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給亡故的祖先"送寒衣"。
清末明初,北京人大多沿襲舊俗,在十月初一以前就要到南紙點買寒衣紙。它是一種彩色蠟花紙,粉紅色的印上白色圖案,白色的印上青蓮色的圖案,黃色的印上紅色圖案,也有素色的,總之,只是象徵性的東西。一般都裁成布匹形狀的長條,也有剪成衣褲狀的,也有不剪,直接裝在包有紙錢、冥鈔的包裹里焚火。
歷書
舊時,十月初一日欽天監頒歷。《燕京歲時記》載:"十月頒歷以後,大小書肆出售憲書,衢巷之間也有負箱唱賣者。"
皇歷即"憲書",亦稱"通書"。清末明初,市面上販賣所謂"大本新年歷",上面印著《大清光緒全序通書》、《中華民國全序通書》。
通書日歷以外的部分謂之"序",有的序多於正文。
甚至將《三字經》、《百家姓》、《千子文》、《朱子治家格言》統統附上。民國以後,有當代偉人像,文明結婚儀式圖等。
日歷部分的表頭上有火車表(僅站名順序)和諸神、佛聖誕日期表。日歷以陰歷為單位。
人們買來這本通書後,首先用朱筆在封面上寫上:"燈下無忌,夜觀大吉"。
這種"通書"一直發行到1949年。
冬至
冬至(陽歷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為進九之始,古人認為到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個吉日。因此值得慶賀。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觀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舊像元旦一樣。但民間並不以冬至為節,不過有些應時應景的活動。
冬至之日,京師個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得第一大世紀。古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古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辟天地。
冬至民間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記載進九以後天氣陰晴的,以卜來年豐欠。

8. 求問草木 若以芷白 哪裡可以聽啊

用vivo y71的朋友注意啦,vivo y71手機的原配音樂裡面就有草木這首歌,我已經下載啦!

閱讀全文

與嘉興草木音樂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