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交響樂該如何欣賞
交響樂的敘事性是所有體裁中最強 不過所有音樂的敘事性都弱,交響樂是相對強內而已。
音樂向來就是一種著重於容情感表達的藝術。所表現的都是抽象的。
正文:
感受每一個樂句的和聲,旋律,樂器的變化。聯想那是一種什麼樣的情緒。一般激昂而光明,那就是一種奮發向上的情緒了。 有時候交響曲會有多條有獨立意義旋律交織在一起,而非總是一個樂器組主旋律,其他樂器組伴奏。 這些都是值得去思考的。
最後你會發現,聽完一部交響樂以後 你想了很多 思考了很多 這很累 但是和作曲家達到了某種共鳴,這是一種建立在溫飽問題解決後,精神上的享受。
交響曲因為年代限制,在某些方面沒辦法和現在的電影配樂媲美。但是有些東西是現在任何音樂形式都取代不了的。聽那些亮點就是聽它的意義。至於某些方面,比如音響效果沒現在的電影配樂爽、沒有流行歌曲的音質清晰,應當忽略。因為我們要聽的是作曲家的思想!時代的束縛,困不住有優秀思想的人!
如果是溫飽問題還沒解決,或者覺得生活很累,需要的是放鬆。那就不建議再去聽交響曲了。聽一些簡單、通俗、悅耳的音樂 能讓自己得到放鬆,那才是最好的。
隨便說的,請客官想一想再相信。
『貳』 怎麼欣賞音樂
音樂欣賞就是音樂鑒賞,本意為對音樂作品的鑒別和欣賞,或者是認真地欣賞與回味音樂作品。隨著近些年各類音樂的創新與突破,市場上的音樂作品也是豐富多彩,為人們的業餘生活提供了豐盛的聽覺盛宴。
基本方式:
1、對音樂音響的辨別能力
這是指對音樂的音高、節奏、力度、音色等基本要素的辨別能力,如果欣賞者具備了對這些音樂要素的辨別力,也就具備了音響感知的基礎。
2、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
音樂音響的感受力包括旋律感、節奏感、多聲部的音樂感以及對樂曲結構的整體感知等幾個方面。
3、對音樂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音樂的音響材料是在時間中展現並隨著時間的運動轉瞬即逝。
(2)音樂會咋欣賞擴展閱讀
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感情體驗的過程,它既是欣賞者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進行體驗的過程,同時也是欣賞者自己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的感情相互交融、發生共鳴的過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點。
1、准確、深刻、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的感情內涵。有了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結合對旋律、和聲、節奏、速度、力度、音色、曲式、體裁等音樂以及音樂以外的文字因素等表現手法的理解,可以正確理解音樂。
2、緊密結合欣賞者的生活體驗及情感欲求。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可以將欣賞者迅速帶入音樂意境之中,使欣賞者緊密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欣賞音樂,獲得更深刻的情感體驗。
『叄』 音樂會欣賞禮儀需要注意什麼
音樂會欣賞禮抄儀需要注意襲:
應該著正裝(現在大多數人沒有大禮服,男士正裝西服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進入觀眾席大門時男士應該走在女士前面,以避免女士直接接觸公眾的目光。
進入自己的座位時,已落座者應起身讓路而找位者應面朝對方(如果過道夠寬敞)錯身而過,並同時致謝。
場內不要大聲喧嘩,不要發表任何見解。
『肆』 怎樣欣賞音樂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主要是樂音)所形成的藝術形象,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藝
術。創作、演奏(演唱)和欣賞,是音樂藝術實踐的三個方面。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美的標準是由一定時代、一定民族、一定社會群體的審美趣味所決定的。欣賞音樂有三個階段:1、官能的欣賞;2、感情的欣賞;3、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即好聽),是比較初淺的欣賞。要對一個音樂作品進行全面的領略,從而獲得完美的藝術享受,就必須進入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
要從官能、感情和理智三方面全面地欣賞一個作品,就要具備以下幾方面的知識:1、作者和作品的時代背景。2、作品的民族特徵。3、作者的創作個性。4、作品標題的內容。5、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6、曲式和體裁。其中音樂語言的表現功能及曲式和體裁知識,是基本樂理的常識。下面對這兩項基本樂理的常識,做簡單介紹。
旋律又叫曲調,是按照一定的高低、長短和強弱關系而組成的音的線條。它是塑造音樂形象最主要的手
段,是音樂的靈魂。
節奏是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由於不同高低的音同時也是不同長短和不同強弱的音,因此旋律中必然包含節奏這一要素。
節拍是強拍和弱拍的均勻的交替。節拍有多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叫做「拍子」。正常的節奏是按照一定的拍子而進行的。
速度是快慢的程度。為使音樂准確地表達出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必須使作品按一定的速度演唱或演奏。
力度是強弱的程度。音的強弱變化對音樂形象的塑造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音區是音的高低的范圍。不同音區的音在表達思想感情時各有不同的功能和特點。
音色是不同人聲、不同樂器及其不同組合的音響上的特色。通過音色的對比和變化,可以豐富和加強音樂的表現力。
和聲是兩個以上的音按一定規律同時結合。和弦進行的強和弱、穩定與不穩定、協和與不協和,以及不
穩定、不協和和弦對穩定、協和和弦的傾向性,構成了和聲的功能體系。和聲的功能作用,直接影響到力度的強弱、節奏的松緊和動力的大小。此外,和聲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
復調是兩個或幾個旋律的同時結合。不同旋律的同時結合叫做對比復調,同一旋律隔開一定時間的先後模仿稱為模仿復調。運用復調手法,可以豐富音樂形象,加強音樂發展的氣勢和聲部的獨立性,造成前呼後應、此起彼落的效果。
調式是從音樂作品的旋律與和聲中所用的高低不同的音歸納出來的音列,這些音互相聯系並保持著一定的傾向性。而調性則是調式的中心音(主音)的音高。在許多音樂作品中,調式和調性的轉換和對比,是體現氣氛、色彩、情緒和形象變化的重要手法。
音樂語言的各種要素互相配合,具有干變萬化的表現力。旋律盡管是音樂的靈魂,但其他要素起了變化,音樂形象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改變。在一定條件下,其他要素甚至可起主要作用。例如,賀綠汀的管弦樂曲《森吉德馬》,第一段輕柔緩慢,用拖長的和弦和陪襯聲部來烘托旋律。開頭由雙簧管和長笛吹出富於田園風味的曲調,在弦樂器和弦的襯托下,音色顯得柔和而平靜,描寫了遼闊的蒙古草原的美麗景色。後來旋律先後改由圓號、小提琴和小號吹奏出,色彩漸漸明朗起來。第二段快速而強勁,弦樂器撥弦奏出輕快活躍的伴奏音型,旋律和第一段相同,音色也改變不大,但由於速度、力度以及伴奏樂器的節奏都起了變化,因此表現了不同的音樂形象,反映了內蒙人民載歌載舞的愉快生活。
另外,還有曲式,是音樂材料排列的樣式,也就是音樂的結構布局。曲式有樂段、多段式、迴旋曲式、變奏曲式、奏鳴曲式、迴旋奏鳴曲式、混合曲式、套曲形式等。另外,還有中國古典和民族樂曲獨特的曲式。曲式是為表現不同音樂形象、內容的需要而設置的。
體裁是音樂的品種,有歌曲、舞曲、進行曲、諧謔曲、敘事曲、夜曲、序曲、交響詩、協奏曲、交響曲、組曲等等,各有其不同的特點,適合於表現不同的題材內容,這也是欣賞音樂作品時必須知道的。
『伍』 欣賞音樂會的禮節有哪些並舉例說明
音樂廳注意事項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聽交響樂都是要西裝革履的,其實在中國大可不必,畢竟,西服不是我們的傳統禮儀服裝,只要干凈整齊、不邋遢,星級賓館大堂允許進入的穿著,音樂廳里都能夠接受。有些古典音樂家的演出服飾花哨得令人瞠目結舌,比如大提琴演奏家麥斯基、小提琴演奏家肯尼迪等人,他們的演出服飾一向都很有個性。隨便、舒適、休閑不僅是現代服裝的潮流,也應該是音樂廳著裝的必然趨勢。當然,也有一些特定的音樂會有著特定的著裝要求,是必須要遵守的。
演出當天,一定要盡早趕到音樂廳附近,務必提前入場。提前入場有很多好處,可以平靜自己的心氣,從容等待音樂的沐浴,可以有充裕的時間閱讀節目單上有關樂曲、樂隊、指揮的詳細介紹,避免演出過程中的匆忙翻閱,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這也是對演出團體和藝術家最起碼的尊重。現在很多音樂廳都拒絕樂章中間讓遲到者入場,即使如此,短暫的樂章間休息,黑暗的觀眾席中不僅尋找座位麻煩,還會因為入座影響別人而招來一片白眼與不快。
手機、呼機的尖銳鈴聲在音樂廳里聽起來絕對讓人心驚膽顫,特別是演出過程中出現的鈴聲,為了避免這種極不和諧音的出現、避免招致周圍群眾射來的「仇恨」眼光,你最好在進場前就把它們都關閉掉。如果確實要等待特別重要的傳呼,務必要將它們設置成震動提示。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容易發出干擾雜訊的物件入場,比如塑料袋、塑料瓶、購物袋等,一般音樂廳入口大廳里都有這些小件物品免費寄存處。
北京保利劇院如今明令禁止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入場,這一招實在英明!據科學考證,身高一米二以下的兒童一般都不具備情緒控制力,也就是說,他們在音樂廳里很難保持長時間的安靜狀態聆聽音樂,他們不由自主的「行動」意識不僅影響家長的欣賞情緒,更會擾亂周圍聽眾的聆聽環境。所以,除了一些專門面向兒童的專場音樂會外,盡量避免攜帶那些尚不具備情緒控制力的孩子去音樂廳,否則難受的不僅僅是孩子,家長、相鄰觀眾、甚至是指揮,他們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干擾。
聆聽中的幾個注意點
上面所說的幾點,都是為了更好地進入最佳聆聽狀態服務的。而當我們終於聽到美妙動人的仙樂時,無言的感動中,我們還要注意那些問題呢?
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亂鼓掌、亂喝彩。據說幾百年前的西方藝術家表演交響樂時,樂章間觀眾是可以鼓掌的,碰到掌聲、喝彩聲太熱烈時,指揮還會把剛演奏過的樂章即興重復一遍以饗聽眾。然而幾百年綿延下來,如今的習俗已大為改變,樂章間不鼓掌已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禮節,樂章間保持寧靜既可以保證一部宏大作品的整體性,又能夠保證我們欣賞思緒的連續。所以,不管前面的樂章多麼精彩動人,我們只能把全部由衷的感謝激情留待曲終時再釋放出來。
如果你對演奏的作品不甚了解,要想知道何時曲終、何時該鼓掌,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演出前用點時間熟悉節目單、了解作品的樂章數目,演出時用心數樂章,一般樂章之間台上的指揮、演奏家們都有簡單的休整動作,台下的聽眾也有些調整身姿、放肆咳嗽等舉動,全部樂章演奏結束後,指揮一般都會轉過身來鞠躬謝幕,此時你就可以縱情鼓掌、喝彩來表示對藝術家們的感謝。前面之所以讓你用心數樂章,目的就是為了避免你盲目跟從一些不相乾的人在樂章間亂鼓掌、亂起鬨、亂上添亂。
我在北京曾數次見過因為樂章間掌聲太熱烈而導致的笑話。一次是2000年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式上,由於現場的聽眾很大一部分人享受的是政府招待票,結果莎拉張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全場竟爆發出如雷的掌聲,熱烈的掌聲驚動了場外負責獻花的小姐,於是她匆匆忙忙地抱著鮮花進場上台獻花,接下來的場面實在令中國人尷尬之極。。。另一次是在清華大學禮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剛一結束,現場也是掌聲如雷,幾個女學生也是聞聲而起,跑上舞台獻花。。。
解決了盲目鼓掌的問題,剩下的就是避免樂章間交頭接耳、翻看節目單、喝水、嗑瓜子等頗具騷擾性的「小動作」,不管你做什麼「小動作」,你要首先考慮一下你的舉動是否會影響到周圍的人,畢竟這不是家裡一個人聆聽音響的自在環境啊!
許多經典的唱片都是由最副盛名的樂團、最傑出的指揮、最佳的演錄場所、最好的器材、最出色的錄音師合作出來的,再加上精心的後期製作,那種「天碟」級的聽覺表現遠遠強過一個普通的國內現場演出,如果我們在一個聲學條件不盡如人意的音樂廳里聆聽一個素質並不出色的樂團演奏時,腦海中總是忘不了那些「天碟」中的精彩,並且頻頻在它們之間作種種比較,這不僅是不公平的,也無任何積極意義。我們是來聽活生生的「真實」音樂的,而不是來找差距和不足、更不是來挑刺的,(當然差距和不足肯定不可避免地存在)。積極而明智的做法應該是:拋開腦海中的所有成見,主動沉浸於現場所聽到的音樂之中,用心地感受音樂本身,並捕獲那些足以震撼、感動我們的音樂瞬間,這也是我們普通愛樂人聆聽現場音樂的真正目的所在,也只有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血汗錢和寶貴的時間!
曲終人散時
一個正規樂團在常規音樂季演出里,正式曲目結束後,一般是沒有安可的(加演曲目),而那些交流、訪問性質的演出,因為難得一見、難得一聽,安可曲總是少不了的,每到這個時候,樂團和指揮都會使出渾身解數奉獻出他們最擅長、最精彩的動人一刻,而他們的安可表現、安可曲目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聽眾掌聲、喝彩聲的熱烈程度,如果你確實喜歡他們的表現,不妨鼓掌鼓得猛烈一點、熱情一點。
出於禮節考慮,只要樂隊首席(坐在第一小提琴最前面的那一位)沒有起身退場,我們觀眾最好不要匆忙起身退場,人家萬里迢迢地趕來為你傾情演出,我們也不應該著急趕這幾分鍾的路程吧!
當意猶未盡的你沉醉在音樂的回味之中而又不得不退場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遺留在座位上的物件、以及門口寄存的東西。
如果你願意,聽完音樂會後,不妨與一些愛樂的朋友交流交流你自己的聆聽感受,或者把一些刻骨銘心感動寫下來,讓更多的朋友能夠通過你的描述,間接地感受那些令你終生難忘的音樂瞬間,「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也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入鄉還是要隨俗--音樂會後的余想
作者:郝建
音樂會,我們怎樣聽
這幾年,國內的交響音樂會日見其增。最近,北京的音樂會很多。5月底,多明戈來開了獨唱音樂會、6月1日,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帶上郎朗一塊到人民大會堂開了交響音樂會;只隔了20幾天,只挪了兩三箭之地,三大男高音又來走穴。我去現場聽了費城的那一場,三高是在家裡看的現場直播。一個在讀本科時候就想寫幾句的話題又來煩我了:我們會不會聽音樂會。
我這里想說的絕不是"聽不懂交響樂"的話題。我一直覺得音樂不象文字,無所謂懂不懂,喜歡聽就是懂。聽得愉悅、聽得入耳、聽得入迷就多聽。音樂這事情,只要是自己想聽,樂此不疲,就是懂了,就是喜歡了。再發燒一點,看點和聲、對位法的書,學習點音樂史的知識,自然能更加跟得上主題的發展變化和樂思的起承轉合。但是樂理一竅不通,只要多聽,照樣悅耳。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不要說懂和聲,至今連五線譜都不認識,簡譜都讀不好。但這攔不住我喜歡聽,攔不住我發燒,也沒擋著我熟悉許多樂曲。
我今天琢磨的"會不會聽音樂會"是當我們去聽音樂會時要不要尊重一些硬道理,一些看得見、聽得著的規矩和別處幾百年形成的習俗。對於這些規矩,最近許多聽眾和文化人都在議論,我覺得有些意思。
說出來一定會有人笑話我,20年前念本科時,就曾經想給校報寫篇介紹聽音樂會行為規范的文章,題目都有了,叫《當你去聽音樂會》。還就是怕人笑話,一直沒寫。現在想想這些規矩也許有點煩瑣,但是它們是很重要的。要天天講可能有點誇張、有點煩人,看看我們在音樂會上的舉止表現,聽聽我們有的文化人對這事情的說法,我還真覺得需要年年講、月月講。
首先,沒出門時就要講究。如果是去聽古典音樂會和歌劇服裝應該講究些。就是大夏天,許多傳統的西方人男人也穿西服系領帶,哪怕回頭熱了把西服擔在胳膊上。女士就不用說了,一般都要穿禮服,這是一個儀式,也是她們展示高檔、昂貴服裝或者獨特的創意和品位的機會。當然,如果是在上海體育場看景觀歌劇《阿伊達》或者是午門廣場音樂會,服裝就可以多樣化一些,許多青年和小孩是穿了旅遊鞋去的。
然後,出門一定要早,因為聽音樂會最犯忌的是遲到。只要指揮出來站到指揮台上,全場的觀眾就應該安靜下來。可我們這里經常是人聲依然鼎沸,手機呼機此起彼伏。1996年5月底帶費城交響樂團來的也是薩瓦利施。頭一天在人民大會堂演,他出來以後很有些觀眾依然故我。他站到了指揮台上,曾經數次回過身來看著人聲嘈雜的觀眾席,還有一次乾脆離開了指揮台。樂隊指揮要連觀眾一塊"指揮",這樣開音樂會就未免太多中國特色。等到指揮抬起了指揮棒,遲到的觀眾就要站在門口,等到第一個樂章或者第一隻曲子結束才能進去。世界上其它地方所有的音樂會都是這個規矩。我們這里的票上也這么要求。可是人民大會堂的管理部門似乎至今沒有把這個規矩告訴自己的那些男女夜間守門人。他們放進所有遲到的人,我還看到他們熱心地為遲到者指點江山,還扶老攜幼、服務到位,弄得走道上川流不息。
當然,多少年前的歌劇,開始時也不那麼安靜,所以有序曲。鍾惦棐老師的小三子阿城在威尼斯日記中說得對"中國戲曲的開場鑼鼓與義大利歌劇的序曲的早期作用相同,就是鎮壓觀眾的嘈雜聲浪,提醒戲開始了……"。現在大家在交流中形成了比較好、比較被大多數人接受的習俗:樂曲當中,觀眾席應該安靜。據說在深圳曾經發生過演出者與個別無行觀眾的"戰斗":那天小提琴獨奏者呂思清較起了真,只要下面有手機、BB機響,他就放下小提琴停止演奏,他站在那兒望著下面,什麼時候觀眾安靜了,再架起小提琴,從頭拉起!這個場景也太有戲劇性了。
再然後的問題是:樂章與樂章的間隔不應該鼓掌。我覺得,這一條規矩是比較難做到的,對它的忽視或踐踏也是在我們這里最為情有可原的。因為現在來聽音樂會大多數人對樂曲不那麼熟悉,音樂只要戛然而止,人們認為樂曲已經結束,就會非常積極照自己的情緒反應對演奏者來個掌聲鼓勵。其實遵循這規矩的必要條件不是要有多高的音樂水準,不一定非要對台上演奏的作品胸有成竹。只要有點一般修養,知道入鄉隨俗的道理,大致知道有樂章之間不應鼓掌這回事就行--跟著別人懂行的後面鼓掌就好了。
如果說樂章之間不需鼓掌是一個音樂常識問題,那演出當中不應該有說話和手機、呼機聲就是一個人的常識問題,一點不必是共產黨員也可以有的修養。有時候還有更絕的。那天郎朗和費城交響樂團正在台上引領著我們漸入佳境,我身後的兩三位遲到的男女居然為了要不要請已經捷足先登占據座位的"觀眾"離開爭吵起來!
最後,節目單上規定的曲目演完以後,可以鼓掌要求加演和返場。這是對樂隊演出水準的評價和鼓勵,也可能是對我們自己未盡之餘興的滿足。更廣泛地說,這是我們與音樂家之間的對話,是一種社會活動的常規儀式。鼓掌是規矩,加演可不是規矩。指揮家不願意或者不高興時,他們也可以不加演。就我聽過的音樂會而言,湯沐海不大喜歡加演。我剛才提到的1996年費城交響樂團在人民大會堂演出那次,薩瓦利施也沒有加演。不是因為被氣壞了吧?如果是聽歌劇和個人或幾個人的演唱會,鼓掌和返場就是大家默契的游戲規則。前兩天在午門的三大男高音樂會,因為前面的觀眾反應不是很熱烈--不知是否因為拿贈票進場的觀眾多,內行和真愛好者少--三位歌手得不到反應,連節目單註明要返場的曲目都差點不了了之。報紙上說,本來還准備了中國歌曲。可能是因為無人喝彩,他們也就偃旗息鼓了。
下面一篇文章,與欣賞音樂的禮儀有關
==================================
文化習俗差異,我們怎樣想
這些規矩,我們一時做不好,怎麼辦?
當然是有一些現實情況,我們這里的觀眾群有些中國特色。音樂素養不是很高,平時干掙錢的事情都不守時,憑什麼花錢聽音樂會就要守時?跟平時餐館吃飯、公共場所聚會旁若無人,大聲喧嘩相比,我們進了音樂廳已經很收斂了,已經憋得慌了,還要求我們手機、呼機全關,還要求樂曲停了也不能隨便鼓掌,我怎麼知道哪是樂章間隔,哪是曲終奏雅?
也有的不象話是物質現實決定的,跟文化、素養關系不太大。人民大會堂那麼大才夠多裝人。要是在北京音樂廳演,只好坐幾百人。如果照三大男高音來時的出場費那個收法,主辦者那個搞法,那票價不得賣1萬美圓?那音樂就會由回到貴族當中,我們這些普通音樂愛好者哪輩子才能聽到?可是在人民大會堂演,幾萬人進場就是一件大事,准時就是一件難事。演出中間,一萬人里頭有一兩個日理萬機的人要隨時接聽手機BB機,那其他觀眾就必須"聽取蟋蟀聲一片。"
但是這不是我們的借口。很多事情是能做到的,從主辦者來說,不要那邊薩瓦利施已經開了鑼,這邊還賣著票。哪不就擺明叫我遲到嗎。既然已經在天安門廣場這片聖地凈土開辟了停車場,就讓所有的車都停進去。不要讓後來的車又成了沒頭蒼蠅,開著車在大會堂周圍繞圈子,他這樣一折騰,進去肯定晚。觀眾沒有音樂會的常識,主辦者是知道的。遲到的人必須等到一個樂章或第一個曲子結束才能進去,票子上也都引了這樣的要求。可主辦者就是不肯跟自己的守門的人員講清楚,弄得他們還到處引領遲到的老先生、老奶奶。
從觀眾來說,首先並不是關乎我們的音樂修養。只要去聽音樂會,就算他沒聽過德沃夏克的曲子,總不至於不知道在音樂會里吵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止。要說遲到個三、五分鍾,是因為路遠堵車。可音樂會開始都半個多小時了,還在那裡川流不息地找位子,我們難道還能把這叫做遲到?要說習慣培養有個過程,自從小澤征爾1979年帶波士頓交響樂團在北京紅塔禮堂演出,我們也聽了20多年交響樂了。20多年,北京的觀眾總體上還是這么沒規矩。我們的學習也太慢了。我看這並不是因為我們腦袋笨,因為很多其它的事情早已多次證明北京人沒這么笨,掙大錢、弄腐敗、發展高科技,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們的學習創造力絕對夠用。就是帕瓦羅蒂我們也聽了十幾年了。我有時候會瞎琢磨,從1987年在天橋劇場演到2001年的午門廣場,不知道帕瓦羅蒂心裡會不會犯嘀咕:北京人聽歌劇還是這操行,進步也太慢了。其實這里頭首先不是音樂修養的事情,這是常識問題,是願意不願意遵守規矩的問題。現在的手機都有震動功能,如果實在是中央領導隨時要緊急召見商討國家大事,放個震動擋就全齊了。我看還是取決於主辦者和參加者有沒有守規矩的願望,有沒有上進心,有沒有尊重別人的概念。
當然,還有一個辦法,就是乾脆發展中國特色。搞什麼溫文爾雅,入什麼溫柔鄉,只要來我這里,就一水變成西北風、黃土高坡沙塵暴。交響樂只要在中國演,什麼時候覺得演奏得好就鼓掌,演出之間愛遲到就遲到,想早退就早退,滿場隨便走人賣瓜子。手機、BB機響幾聲又怎麼樣,中國是正發展國家,大家都忙得緊。規矩還不是人立的,有什麼道理可講?但是我朝這個思路想一想,實在是想不下去。有的小事情似乎沒道理可講,但是在小道理後面還是有大道理的。比如這開音樂會的事情,如果我們從主辦者到觀眾都覺得應該以我為主、發展有北京特色的交響音樂會,那你至少要跟人家事先講清楚,到我們這兒來開音樂會是如此這般的一回事,你愛來不來。我擔心,如果真跟人家講清楚,即使出場費很高,就沒有多少人願意來了。我還擔心,人家來是照來,出場費會多要個三點、四點。因為人家會說,到那裡去演出是戰地文工團,要邊戰斗,邊演出。
還有一個辦法是,只要搞交響樂就按照人家已經有的儀式來。如果要翹二郎腿、磕瓜子、滿場飛手巾把子,我們就直接去恢復老戲園子。唱得好的,給個好,露了怯,也及時當仁不讓地叫個倒好。那也有樂趣,也有程式,也有感情。可要演交響樂,就要按照大家都接受的慣例來,不要把它隨意地與中國實踐相結合。
這里頭是一個守規矩的心態。有的時候,規矩是煩瑣,但是既然做的是這個游戲,就應該照著來。其實這個道理我在幼兒園就曾經懂過。人家跳房子、攻城、捉迷藏,我要是另搞一套,人家不帶我玩的。你要一天到晚吹噓我要搞超限戰,人家就不跟你玩任何游戲。
有了守規矩的心態,我們才可能來提倡附庸風雅。附庸風雅其實是從善如流。不知道是樂曲結束還是樂章結束怎麼樣,不要以我為中心,不要隨心所欲,跟在別人後面,等人家懂行的有反應再跟進,這時候慢三秒種,不丟人。
領導帶個好頭吧
我這里說的不是領導重視、一抓到底不放鬆之類。我是說領導莫帶壞頭。當然能帶大家奔文明更好。那天在午門廣場,三大男高音中場演出休息過了,合唱已經開始,這時一隊領導才姍姍遲來。其中好像就有以愛聽古典音樂著名的吳儀女士。開場前不來,中間休息也不來,還不能不來,非要等中場休息剛完,人家開始演出了才來。我不懷疑領導有很高的音樂修養,但是平民心態、入鄉隨俗、禮尚往來的心態、守規矩的意識,似乎缺乏一點。有這樣心態的領導跟人家談入關,就不容易對上口徑,我看就會多談幾個回合。當然也可能責任在領導手下的辦公機構,那我膽子就大一點了,就可以痛快批評幾句了:你們層次也太低了,不配安排領導活動,讓領導在國人和世人面前丟你們大臉,你們該當何罪?
怎麼想起來說到領導這一茬?因為我發現一個怪現象。聽音樂會的秩序,在北京建立得最慢。照道理講這里的音樂演出比較多,領導也最多,百姓的文化水平也不比別處低。除了演出場所太大這樣的物質因素,我覺得人的因素還是第一位的。這里的人牛氣的比較多,勇於藐視共同規則、喜歡找個牛哄哄的特立獨行的感覺,搞個小國文化沙文主義的漢子也多。還多少跟官本位文化有關系,贈票多,來的外行多。我就親眼看到一排座位都是一個辦公室或者是一家子。這樣的觀眾演出時就容易旁若無人,他們自己也容易有聽堂會的感覺。也是這些區域,半路抽簽的也最多。有意思的是贈票還都是前排位子,所以來訪的樂團首先看見這些觀眾的演出。還有7年,北京就要承辦奧運會,蓋高樓大廈,我們只有錢、有農民工就指日可待。但是我們以什麼精神風貌去迎接客人,心裡有沒有一個守規矩的平常心,有沒有一個做什麼事講什麼規矩的那點意思,這倒不是有了錢就立馬能堆起來的。
還是那句話,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入國問禁,入鄉隨俗。如果我們是去聽搖滾,當然用不著這么多講究。要強調一句,我很喜愛聽交響樂,但我始終聽不出交響音樂和歌劇比搖滾更嚴肅、更高雅,至今也沒看出兩者的聽眾在道德、理想、情操上有什麼高低之分。我只想說一句,象棋是象棋的規矩,圍棋是圍棋的規矩,別搞混了。
『陸』 如何欣賞音樂會上的鋼琴演奏
用心的聽,不管你能學到什麼,我覺得聽的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的過程,這就足夠了。
『柒』 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賞音樂
音樂,是人生最大復的快制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流;陶醉在優美的音樂旋律里而「沉醉不知歸路」;繞梁三日,餘音不絕;宛如陽春白雪,天籟之音,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古往今來人們對音樂情有獨鍾,描寫音樂的句子太多太多。要學會欣賞音樂,並不是隨便拿幾首就能以偏概全,而是一個長期的養成,培養音樂的細胞並不需要強迫自己聽不喜歡的音樂,而是從喜愛的音樂開始,慢慢的發現他的魅力,當人生的經驗越來越多時,自己喜歡的音樂也會漸漸發生改變,潛移默化的改變著自己的喜好,曾經討厭的東西也會變得喜歡,曾經覺得重要的事物會慢慢失去價值,而被忽略的事物也會慢慢引起你的重視。欣賞音樂是一種審美活動。美的標準是由一定時代、一定民族、一定社會群體的審美趣味所決定的。其中音樂分三階段官能的欣賞,感情的欣賞,理智的欣賞。音樂的四個因素,旋律,節奏,和聲,音色,在各種環境下,各種心情的時候聽,你會對音樂的理解更深更全面,有些音樂乍一聽好聽,聽多了想吐,而有些乍一聽一般,可是越聽越好聽,可以沉浸在其中,體會到這些,就能提高你的欣賞水平。
『捌』 觀看音樂會應該注意什麼
1、很多音樂會1.2米以下兒童謝絕入場(兒童專場除外),要注意兒童是否可以進入。年幼的兒童,光線暗淡的劇場環境、長時間的安靜觀看,他們可能並不喜歡。
2、觀演不遲到、觀演中保持安靜。最好提前進入劇場,演出開始後保持安靜,盡量少走動或者私下交談,不要給其他觀眾造成困擾,互相體諒才能創造文明的觀演氛圍
3、不要拍照,錄像。閃光燈、相機測光的紅點、快門啟動的聲音等,都可能讓演員分神,還會影響到演出情緒。錄像就更不可以了,這是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
(8)音樂會咋欣賞擴展閱讀:
只要付出60元看一場高雅音樂會,就能為癌症病患研究獻上一份愛心。2016年,上海市慈善基金會與復星公益基金會聯合宣布,雙方將緊密合作,攜手上海交響樂團以慈善音樂會的形式為上海慈善癌症研究中心募集資金,繼續資助上海醫生、科研人員致力於癌症臨床研究,盡早為癌症患者尋求最佳的疾病解決方案。
與以往藉助「健康跑」的形式不同,此次復星公益基金會將通過舉辦慈善音樂會,為上海慈善癌症研究中心公開募捐癌症防治研究經費。「愛滿新世界——復星慈善之夜」音樂會於2016年9月9日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海市徐匯區復興中路1380號)舉行。
『玖』 音樂會欣賞禮儀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禮儀源於需要。設計優良的音樂廳,就是一個共鳴放大器;現場演奏對演奏者而言也是一場高考,不容許出錯。欣賞現場演奏,需要台上台下保持一種暗場,以保障現場欣賞質量,觀眾需要保持相當程度的剋制。台上的暗場,就是把演奏正當成自家參加高考的孩子,不讓演奏者因為自己的舉動在音效放大的廳內造成噪音而分心出錯,何況這對周邊觀眾靜心欣賞來說也是騷擾。所以台下發出聲光讓演奏者意識到黑暗觀眾席存在的舉動都是不合禮儀的。台下的暗場,主要源於聽音質量需要,尤其是現場不插電演奏,全靠音樂廳優良的設計形成的共鳴,放大並裝飾了樂器真身的音質效果。在一個相對較高質量的安靜環境下,樂器的美妙才能纖毫畢現,這是現場欣賞的價值所在。觀眾作為欣賞者和面試官,一定的莊重感也是必要的,著裝和舉止都應該有所收斂。
當然在電聲演奏現場, 它一般也不必在音樂廳,更多在演播廳、劇場或戶外,反而台上台下的互動有助於演奏和欣賞。
故此,以下音樂會須知你可真正理解?
1、 觀眾務請提前10分鍾到達表演現場。為免影響演出,主辦單位有權決定遲到者的入場時間及方式。
2、 觀眾請緊記攜帶當晚演出的門票或入場券進場。一人一票,憑票入場。
3、 出售的演出票為每位觀眾都安排並指定了位置,如果別人坐了您的座位,相信您不會感到愉快,反過來也一樣。而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您會感到心安理得,這樣有利您更好的欣賞音樂。
4、 持票者進場後請留意場內廣播,有關演出的最新情況和規定將由此發布。
5、 演出期間請勿使用手提電話及在座位范圍內走動,並請將手機及鬧表等響鬧裝置置於靜音狀態。
6、 演出場內嚴禁吸煙及飲食,並不得攜帶危險物品及飲料、食物等入場。這是對演奏者和其他觀眾最起碼的尊重。
7、 身高1.2米以下兒童謝絕進場,這是到音樂廳欣賞音樂會的國際慣例。
『拾』 如何欣賞交響樂
先查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一下。然後將交響樂分為幾個部分,分段欣賞。聽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麼樂器,最後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找朋友或老師交流一下意見。
其實我也不是專業搞音樂的,只是喜歡欣賞而已,建議你先從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開始欣賞吧!施特勞斯家族的曲子比較簡單,既不像古典時代的曲子那樣嚴謹,又不像肖斯塔科維奇他們的曲子那樣復雜。當然,本人最喜歡的還是巴洛克音樂,尤其是巴赫的管風琴曲,還有維瓦爾第的協奏曲,感覺他們才說出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些曲子比較嚴謹,一開始不容易接受。
至於書嘛,我感覺如果不想當專業人士就沒必要,就像如果不想專門研究英語語言學就不用看語法書一樣。主要還是要多欣賞,我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偶爾回想起來幾年前聽過的一首曲子,就會忽然感覺全理解了,而當時無論怎樣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樣欣賞交響樂?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的交響樂,簡單地談談欣賞的方法: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鑒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像,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里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我國何占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民間故事。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致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如果欣賞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寫的內容,在聽樂時,隨著音響,腦海中就會有所想像,就會進入樂曲所規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有標題也不過幾個字),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
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樂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當然,要得到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歷。如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響樂《命運》,它通過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並聯系著當時與他同命運共呼吸的廣大人民,抒發自己和命運之神作斗爭的意志。它反映了當時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貝多芬寫此曲時(38歲),正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作殊死斗爭的年代。《命運》交響樂所表現出來的,時而動盪不安,時而靜思默想,時而積聚力量,時而激烈斗爭,時而邁步前進,時而歡呼勝利,就是抒寫他的堅定的意志、頑強的斗爭,熱烈的希望。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資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民、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1 欣賞交響樂時心態的調整
交響樂的欣賞是需要一個適宜的心理環境的。我們看到,許多人在沒有較好的心理准備的情況下去欣賞交響樂,總是覺得與音樂格格不入而沒有什麼收獲,這便是心態沒有調整好的結果。
首先,交響樂的欣賞主要由聽覺系統來進行,因此特別需要一個「靜態」的內外部環境。無論你是去音樂會,還是聽音樂,都需要仔細而安靜地欣賞,盡管你的情緒在隨著音樂的情緒波動,但卻不能像欣賞流行音樂或喜劇那樣為某一句,某一點而叫好。你的聽覺系統應保持一定的興奮狀態並集中在音樂中。有的人一邊看書,或一邊做事情一邊聽音樂,有的人甚至參加音樂會時做其他事情,這些特別不利於對交響樂的欣賞,交響樂需要集中注意力於細部,特別是整體。許多交響樂甚至需要我們一口氣把幾個樂章聽完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沒有一個有利於欣賞交響樂的心態,勢必影響欣賞的質量。
其次,欣賞交響樂時,不能過於理智,有的人總是認為欣賞交響樂後應該像欣賞一本小說或者是一部電影那樣受到啟迪,得到收獲,結果往往相反。欣賞音樂,特別是交響樂,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是高度抽象的,絕對不能將某一句非得說成是花,某一段非得說成是草,這里是太陽,那裡是月亮,欣賞交響樂的過程是一個體力和精神的消耗過程,欣賞完一部交響樂後應該是較累的,在情緒情感上的感受,體會往往較多,而且這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如果十分理智地去分析作家在這里想說什麼,那裡想說什麼,或者這個樂團奏的怎麼樣,那個樂團奏的怎麼樣,反而會影響對音樂對作家的理解。成功的欣賞應該是對作曲家,對音樂的美的贊嘆而不是對其它的贊嘆。
2音樂欣賞中音樂形象的把握
無論是傳統的交響樂還是近現代的交響樂,絕大多數都有一個或多個主要的音樂形象。主要的音樂形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多次出現在樂曲中。主要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帶有特徵,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節奏上,有的是和聲的序列或和弦的展開,有的還會通過某種特性的樂器表現出來。在交響樂中,引子以後一般就要出現這個音樂形象,它或原樣地重復或改頭換面地重復,當經歷一個較大的演變過程後,往往要進入原樣重復的階段,在最後的結尾部分,這個形象還會多次進行「閃現」。在欣賞交響樂時,注意辨認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緒特徵,對音樂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