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1812序曲音樂會

1812序曲音樂會

發布時間:2021-01-30 03:10:50

① 1812序曲的大炮版是怎麼樣的版本它和其他版本有什麼區別

我推薦大來炮版的
唱片自為水星唱片編號為(MERCURY 434 460-2)
搭配曲目為老柴的《義大利隨想曲》&貝多芬的《威靈頓的勝利》安塔爾.多拉第指揮明尼蘇達、倫敦交響樂團。
《1812》錄制於1958年採用當時的模擬錄音母帶製作,錄音動用真格的,真槍真炮。大炮是從西點軍校博物館找到的拿破崙時代的法國大炮,於1775年在法國杜埃鑄造,重3180磅,火葯由軍校專家專門調制。為了再現莫斯科的鍾聲選用了勞拉.斯皮爾曼. 洛克菲勒紀念編鍾,由大小74座鍾組成,當中有世界最重的低音鍾40926磅。有16聲炮聲和兩組鍾聲。1958年錄制採用MERCUYR公司的三軌錄音技術,只用三個話筒,使欣賞者能夠充分領略到音樂、炮聲、鍾聲一起鳴響所產生的空間感。貝多芬的《威靈頓的勝利》錄制於1960年,其中有194聲炮聲和25處槍的連發。CD中有近20分鍾的英文講解。當年《1812》黑膠碟發行超過200萬張所以極具收藏價值,是美國60年代第一張金唱片。本人正是聽著CD給你回答文題的。震撼!!!本人建議買一張。

② 古典音樂方面的問題

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發展在器樂方面成績比較顯著,它完善了一套純器樂的大型曲式, 如獨奏奏鳴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主要特點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實性和鮮明的時代感;曲式結構規范,主題樂思發展嚴謹,功能和聲完善,配器細膩,音色力度變化豐富;作曲技法上創造了動機展開的發展手法,用旋律模進、變速度、變節奏、變調性、變和聲織體等,造成樂曲發展趨勢。並規范了奏鳴曲式和奏鳴交響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義時期還確定了交響樂隊的組織形式,形成了完整的雙管編制樂隊。而在此之前的樂隊里,只有弦樂組是完整的。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及打擊樂有組織的充實到樂隊後,加強了樂曲的和聲效果,樂隊演奏時能產生渾厚、均衡、色彩豐富的音響。這種樂隊組織形式一直影響著以後的音樂發展。 【奏鳴曲式】(Sonata form): 奏鳴曲式包括三個部分,即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結構圖如下: 呈示部(A) 展開部(B)再現部(A) 引子+┏──────────┒+┎─────┓+┎───┓+尾聲 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 主題變化發展 同呈示部奏鳴曲式的概念不同於奏鳴曲(Sonata),奏鳴曲是一種多樂章的大型器樂套曲,而奏鳴曲式則是指樂曲的曲式結構。奏鳴曲式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家在創作器樂曲作品中最常用的曲式結構之一,通常也是大型器樂套曲(奏鳴曲、重奏曲、協奏曲、交響曲)第一樂章的特徵,單樂章式的歌劇序曲和其他獨立的器樂作品也採用這種曲式結構。奏鳴曲式是一種以對立統一為基礎的結構形式,繼承了巴羅克音樂以調性為基礎的成就,並使其更富於邏輯性和哲理性,表現的內容更深更廣。 (1)呈示部──呈示部是這一結構形式的基礎,它呈示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在主調上,第二主題通常在屬調上,兩個主題不僅有情感上的對比,還有調性上的對比。呈示部前可加引子; (2)發展部──發展部通過各種手法,充分發揮呈示部第一、二主題中具有特徵的因素,主要通過調性、調式的對置,復調音樂與主調音樂的處理等,將主題變化成為各種形式,從各個方面進一步體現主題的內涵; (3)再現部──再現呈示部,但第二主題必須回到主調,使第一、第二主題在調性上獲得一致,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整體,使主題形象更加完美、突出,曲終可加尾聲。只包含呈示部和再現部而沒有展開部的奏鳴曲式是它的變體。現代作品往往不墨守上述各種原則。 【奏鳴曲】(Sonata) 一種多樂章器樂套曲,亦稱奏鳴曲套曲,由三、四個各具特色的樂章組成。16~17世紀時泛指各種器樂曲,18世紀起指器樂的獨奏曲(如鋼琴奏鳴曲)或獨奏樂器與鋼琴合奏的器樂曲(如小提琴奏鳴曲等)。各樂章的基本特點與曲式為: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慢板,變奏曲式、三部曲式或迴旋曲式;第三樂章小步舞曲、詼諧曲,或復三部曲式(有時略去);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用奏鳴曲式、迴旋曲式或變奏曲式。奏鳴曲與交響曲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變奏曲式】(Variation form) 是音樂最古老的曲式之一。用同一主題素材,根據樂曲的發展要求而加以變化重復,形成主題──變奏1──變奏2──變奏3……的曲式結構。第一部分主題,是全曲音樂形象的基礎,其他各部分都是這一音樂形象的進一步發展。變奏的次數少則四、五次,多則數十次不限,採用旋律、和聲、織體和結構多種變奏手法。常用於各種獨立的器樂曲或奏鳴曲和交響曲等大型樂曲。 【迴旋曲式】(Rondo form) 音樂曲式之一,由同一主部與不同的插部多次循環交替而構成。重復的主題稱為「主部」,古稱「迴旋部」或「疊句」,中間插入的對比樂段稱「插部」,古稱「對句」。主部反復三次以上,圖式為:A(基本樂段)+B(第一插段)+A+C(第二插段)+A……,即兩個以上的三部曲式結合。曲式的主部與各個插部之間對比鮮明、段落清楚,插部樂段結構有時並不完整。在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等大型套曲中較常見,常用於需要以熱烈的氣氛結束全曲的最後樂章,也可用於獨立的樂曲。 【音樂會序曲】(Concert Overture) 音樂會序曲是指作曲家採用序曲體裁寫成的單樂章樂隊作品,多數採用奏鳴曲式,並有標題,在音樂會上獨立演奏。如:韋伯的《魔彈射手序曲》、羅西尼的《威廉·退爾序曲》、門德爾松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 【波洛奈茲舞曲】(polonaise,法;polacca,意) 又稱波蘭舞曲,是一種單三拍子的波蘭民間舞曲。16世紀後半葉流入宮廷,成為波蘭宮廷典禮行列的伴隨音樂。巴赫、亨德樂、莫扎特等都曾將其用於創作。19世紀初,隨著波蘭民族運動的掀起,出現了許多用波洛奈茲曲調編寫的愛國歌曲和帶標題的鋼琴曲。 【謠唱曲】(Cavatina意) 正常形式的歌劇獨唱詠嘆調。旋律性很強,表現力豐富,富於戲劇性,&127;能集中體現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和形象,以一段體代替古典詠嘆調的三段體,歌劇字句不帶反復。 【交響曲】(Symphony) 交響曲又稱「交響樂」,是音樂中最大型的管弦樂套曲。原詞源於古希臘,意為「一齊響」。至中世紀,指兩音和諧地結合。公元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泛指一切聲樂、器樂合演的多聲部音樂。到17世紀,這個詞開始專門用來稱呼純器樂合奏的音樂,如清唱劇的序曲和間奏。 18世紀上半葉,歌劇序曲開始成為音樂會上單獨演奏的曲目,那不勒斯樂派斯卡拉蒂的序曲快--慢--快板為交響樂樂章格式奠下了根基。18世紀中、下葉,曼海姆樂派為三段式序曲增加了快板的終曲,形成了四樂章器樂套曲的雛形。到18~19世紀之交,在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開拓下,交響曲進入了黃金時代。現代關於交響曲的概念,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和確立的。 交響曲一般分為四個樂章,各樂章的結構與特點如下: 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富有戲劇性,常表現人們的斗爭或創造性的活動,音樂往往建立在兩個性格不同的主題對比和發展上。 第二樂章:慢板,二、三段式。變奏或奏鳴曲式,常用抒情的民間素材,具歌唱性,是交響曲的抒情段落。內容往往與深刻的內心感受及哲學思想相聯系。 第三樂章:中板、快板或稍快,結構大多是復三部曲式,常用舞曲、小步舞曲或諧謔曲,在古典交響樂中,這一章常給人以閑暇、憩息、游戲等日常生活的景象。 第四樂章:快板或急板,迴旋曲式或變奏曲式,有時也用較自由的奏鳴曲式。常表現光輝、樂觀、愉快的情緒,有時也表達生活、風俗或人民勝利的節日畫面。 交響曲各樂章的內容、形式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根據作曲家創作的要求而定,如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有五個樂章,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只有兩個樂章,而近現代的交響曲也有單樂章或六七個樂章組成的。 【協奏曲】(Concerto) 協奏曲是一種獨奏樂器和樂隊協同演出的技巧高深的大型樂曲;也有以人聲與樂隊演出的聲樂協奏曲。協奏曲通常分三個樂章: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富有戲劇性;第二樂章慢板,三部曲式,抒情,富於歌唱性;第三樂章急板,迴旋曲式,有歡樂、歌舞性。 由一個樂章構成的協奏曲叫「小協奏曲」。巴赫時代由幾件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競奏的叫「大協奏曲」。 【迴旋奏鳴曲式】(Rondo Sonata form) 音樂的曲式之一,屬於奏鳴曲式的一種變體。原則是以奏鳴曲式和迴旋曲式的結構特性相結合為基礎,但在呈示部和再現部中,主部須在副部之後再出現一次,展開部通常改用插部代替。主要用於大型器樂套曲(奏鳴曲、重奏曲、交響曲、協奏曲)的最後樂章,有時也用於獨立的器樂作品。 【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 標題音樂是指創作時按標題進行構思,並要求聽眾按標題提示欣賞的器樂作品。常取材於歷史、文學、戲劇、童話、民間傳說或現實生活。歐洲的標題音樂從16世紀就開始逐漸在音樂創作中取得重要地位,19世紀以來又有較大的發展,如:李斯特的《塔索》、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莫索爾斯基的組曲《圖畫展覽會》、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後》等。而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田園)更是較早的典型例子。我國標題音樂有悠久的歷史,在古典和民間樂曲中,絕大部分是標題音樂,如:琴曲《高山流水》、琵琶曲《十面埋伏》、吹打樂《百鳥朝鳳》等。現代作品也大都是標題音樂,如:交響詩《嘎達梅林》、交響曲《長征》、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標題音樂是「無標題音樂」(亦稱絕對音樂)的對稱。無標題音樂即指用曲式、體裁、調名、速度等來命名的一種器樂曲。如《g小調小賦格曲》、《C大調交響曲》、《e小調協奏曲》、《快板》、《慢板》等。 追問: 大哥```麻煩看看我的問題行不?》 你好象只回答了第3個``前兩個哪? 麻煩給個好點的 ,有追加分

③ 1993柏林森林音樂會-俄羅斯之夜的曲目

01. (Nikolai Rimsky-Korsakow : Russian Easter Overture) Peter Tchaikovsky The Nutcracker Suite (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
02. 小序曲(Miniature Overture)
03. 進行曲(March)
04. 糖梅仙子之舞(Dance of the Sugar Plum Fairy)
05. 俄羅斯舞曲(又稱特雷巴克舞曲)(Russian Dance(Trepak))
06. 阿拉伯舞曲(Arab Dance)
07. 中國舞曲(Chinese Dance)
08. 蘆笛舞曲(Dance of the Mirlitons)
09. 花之圓舞曲(Flower Waltz)

10. Alexander Borodin : Polovtsian Dances from Opera Prince Igor 亞歷山大·博洛金:歌劇《伊果王子》之波洛維茲舞曲
11. Igor Stravinsky: Firebird - Infernal dance / Lullaby / Final hymn 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火鳥組曲\搖籃曲\終曲
12. Peter Tschaikowsky : 1812 Overture, op.49 彼得·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op.49
13. Aram Khatschaturian : Sabre Dance from Ballet Gayne 哈恰圖良:馬刀舞曲 選自《加亞涅》
14. Peter Tschaikowsky : Waltz from The Serenade for Strings 彼得·柴可夫斯基:圓舞曲 選自《弦樂小夜曲》
15. Johann Strau : Radetzky-March, op.228 小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 op.228
16. Paul Lincke : Berliner Luft 保爾·林克: 柏林的空氣

指揮:小澤征爾

④ 都有哪些著名的交響樂音樂會上常演奏的,家喻戶曉的,請告訴我中英文的名字,詳細詳細列出,謝謝

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一百零一交響曲《時鍾》第一百零三交響曲《定音鼓滾奏》第一百零四交響曲《倫敦》第三十九交響曲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第八交響曲《未完成》第九交響曲《幻想》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交響曲
柴柯夫斯基
1.1812序曲
2.第6號交響曲
3.第一鋼琴協奏曲
4.胡桃夾子
5.花之圓舞曲
6.天鵝湖
7.唯有一顆孤獨的心
8.小夜曲圓舞曲
9.葉甫根尼奧捏金

貝多芬
1.命運交響曲
2.綺想輪旋曲
3.小步舞曲
4.月光
5.獻給愛麗絲
6.菲達里歐序曲
7.田園
8.f大調浪漫曲
9.f大調行板
10.英雄
11.第五鋼琴協奏

莫扎特
1.長笛協奏曲
2.交響曲
3.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4.聖詩
5.土爾其進行曲
6.弦樂小夜曲
7.小步舞曲及三重奏 奏.mp3
8.搖籃曲
約翰施特勞斯
1.春之聲
2.嘉洛舞曲
3.藍色的多瑙河
4.南方玫瑰
5.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6.維也納生命
肖邦
1.1812序曲
2.悲傷練習曲
3.鋼琴協奏曲
4.革命練習曲
5.幻想即興曲
6.將e大調夜曲
7.軍隊波羅乃茲
8.練習曲
9.馬祖卡舞曲
10.升c小調練習曲
11.別離曲
12.升f大調船歌
13.小夜曲
14.英雄
15.圓舞曲

李斯特
1.鍾
2.愛戀的夢
3.第一鋼琴協奏曲曲.mp3
4.樹聲沙沙
5.奏鳴曲
6.匈牙利狂想曲

拉赫瑪尼諾夫
1.c#小調序曲
2.鋼琴協奏曲
3.帕格尼主題狂想曲
4.前奏曲之一
5.義大利波爾卡

藍色的多瑙河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拉德斯基進行曲》

⑤ 序曲是什麼意思

序曲是指歌劇、舞劇等開幕前演奏的短曲,亦稱「開場音樂」,由管弦樂隊演奏,其使命在於綜合地敘述全劇發展的重要關鍵場面,奏出劇中代表主角的旋律,它彷彿是劇情的縮影。

序曲是歌劇、舞劇等大型作品的前曲,最早只是為等待觀眾入場而演奏的簡短音樂段落。從18世紀中後期德國音樂家格魯克的歌劇改革開始,將劇情因素引入序曲,使之逐步與歌劇的戲劇性融為一體,從而能更有效地引導觀眾進入歌劇發展的過程。

19世紀以後的序曲越來越向音樂會序曲發展,並演變成單樂章的交響詩形式。

(5)1812序曲音樂會擴展閱讀:

早期的序曲,即十七世紀末葉和十八世紀前半葉的序曲有兩種主要類型:

一種是法國作曲家呂里創始的法國式序曲,由慢板-快板-慢板三個段落組成;

一開始是慢板的引子,音樂採用一長一短的節奏,顯得庄嚴肅穆。然後是快板樂段,它是序曲的主要部分,用「賦格段』寫成。賦格的主題短小精悍,雄健有力。最後,音樂又回到慢板。構成一個短短的結尾。

另一種是義大利那不勒斯歌劇樂派代表人物斯卡拉蒂確立的義大利式序曲,由快板-慢板-快板三個段落組成,它的快慢順序恰恰和法國式序曲相反。

第一段是進行曲性質的快板,富於英雄氣概。第二段是抒情的中板,同第一段形成了剛柔的對比。第三段是歡快活躍的迴旋曲,分成a-b-a-c-a五個小段,是迴旋曲的主題。這首序曲三個段落的主題各不相同,但第三段和第一段的旋律有密切的聯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序曲

⑥ 1993年柏林森林音樂會-俄羅斯之夜的曲目單

《俄羅斯之夜》
指揮:小澤征爾
節目單:
1.里姆斯基——科薩科夫:《專復活屬節序曲》
2.柴科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
3.斯特拉文斯基:《火鳥》
4.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
5.哈恰圖良:《馬刀舞曲》
6.柴科夫斯基:《弦樂小夜曲——圓舞曲》
7.老約翰施特拉斯:《拉德斯基進行曲》
8.林克:《柏林的空氣》

http://you.video.sina.com.cn/b/23715467-1632302595.html我的博客地址,有1992、1993、1996、2003年的柏林森林音樂會的視頻及節目單,其他的因為太大傳不上去!

⑦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風格

柴可夫斯基的旋律純屬俄羅斯風格,凄絕美艷,雖然難免與人以窠臼的感覺,但是卻帶著一抹悲傷的感情,就好像寡婦夜半的哀哀啼泣。 柴科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處於沙皇專制制度腐朽沒落的時期,他熱愛祖國,關心俄國人民的命運,但他又看不到俄國社會的出路。他從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俄國政治的黑暗與腐敗,但他的政治態度卻又是保守的王朝擁護者。這種無法克服的矛盾不斷促使柴科夫斯基對祖國的前途、社會的出路、人生的意義進行深刻的思考,並把這種生活感受融化到他的創作中去。這可以說是柴可夫斯基創作上的基本思想傾向。柴可夫斯基雖不直接選取現實的政治生活、社會沖突等作為自己創作的題材,但卻通過自己對於時代悲劇性的感受,深刻揭示了對光明理想的追求、對生活意義的理解。
柴科夫斯基是在60年代中期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高漲時期走上創作道路的,60年代的進步社會思潮給柴可夫斯基以積極的影響。盡管他在政治觀點上是比較保守的,但他一生在思想上和美學觀點上保持了60年代的進步傳統。從創作基本面貌上看,柴科夫斯基的前期創作比較傾向於表現對光明歡樂的追求和信心,而後期則更傾向於表現深到的悲劇性。他在70年代末所寫的《第四交響曲》和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則屬於他在前後兩個時期交界時的作品。
就體裁而論,柴科夫斯基是一位涉及范圍廣泛的作曲大師。他在交響曲、歌劇、舞劇、協奏曲、音樂會序曲、室內樂以及聲樂浪漫曲等方面都留下了大量名作。
交響曲在柴科夫斯基作品中占突出地位。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寫過6部交響曲和1部標題交響曲。他的第1、第2、第3、交響曲寫於70年代中期以前,均屬於前期創作。這3部交響曲體現了柴可夫斯基與М.И.格林卡以來俄羅斯交響音樂傳統的聯系。這3部交響曲都屬於生活風俗性和抒情性作品,在主題上往往採用民歌素材。柴可夫斯基的後3部交響曲以及《曼弗雷德》交響曲。屬於後期創作,風格上轉向深刻的心理刻劃,它們的主題思想都屬於表現主人公對幸福的渴望和阻撓幸福的「厄運」之間的矛盾沖突。f小調《第四交響曲》寫於1877~1878年,作者把此曲獻給梅克夫人,但在總譜手稿上只寫「獻給我的摯友」。柴科夫斯基賦予這部交響曲的序奏主題以極重要的意義,讓它貫穿整個交響曲的4個樂章,稱它為整個作品的核心,是「厄運」的象徵。雖然在第1樂章中個人和厄運間發生了悲劇性的激烈沖突,但在末樂章中則體現了力圖擺脫苦悶,走向人民,從人民的歡樂中獲得對生活的信心的樂觀結局。e小調《第五交響曲》寫於1888年。在這部交響曲中也有一個代表「厄運」形象的序奏主題貫穿全曲,並且全曲的最後也是在凱旋式的尾聲中結束。b小調《第六交響曲》寫於1893年,此曲完成後,柴科夫斯基接受其弟莫傑斯特的建議,題名為《悲愴》。此曲是柴科夫斯基悲劇性交響曲創作的高峰。全曲在經過激烈的戲劇性沖突和對生活的美好憧憬之後,達到的是悲劇結局。末樂章一反交響曲的傳統布局,用非常近似追思曲氣氛的慢板代替了熱烈的終曲。標題交響曲《曼弗雷德》寫於1885年,這是根據G.G.拜倫的同名詩劇而寫的交響曲,抑鬱寡歡的主人公的最後命運是充滿悲劇性的。柴科夫斯基交響曲中所蘊含的感情十分豐富,復雜,深刻,感人。正是因為他在創作過程中內心不斷涌動的情感使他經常打破傳統交響曲的模式,將自己的感情完全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曲是最感人至深的。
歌劇是柴科夫斯基創作中另一重要領域。柴可夫斯基一生共寫過11部歌劇,其中最卓越的作品是他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後》。這兩部歌劇的腳本都是根據A.C.普希金的同名作品改編的。《葉甫蓋尼·奧涅金》寫於1877~1878年。歌劇表現了塔吉雅娜、奧涅金、連斯基等幾個貴族青年由於厭倦了本階級的生活方式,在朦朧地追求理想的生活道路上所經歷的悲劇,表現了歷史的趨向。音樂以悠長、抒情的旋律,細致表現人物心理為特徵。《黑桃皇後》寫於1890年,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也是幸福的理想被殘酷的現實所粉碎的悲劇。音樂在刻劃人物性格、表達戲劇沖突上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柴科夫斯基在舞劇音樂創作上也取得了具有世界意義的成就。他一生寫了3部舞劇音樂:《天鵝湖》(1875~1876)、《睡美人》(1888~1889)和《胡桃夾子》(1891~1892),都已成為世界舞劇藝術中影響巨大的作品,廣泛流傳在各國的芭蕾舞台上。柴可夫斯基對舞劇音樂進行了許多革新,他克服了過去舞劇音樂的公式化弊病,賦予舞劇音樂以交響性的發展,使之更富於戲劇性,大大提高了舞劇音樂的表現力。
在器樂協奏曲方面柴科夫斯基比較突出的作品是他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1874~1875)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1878)。前者是一部明朗樂觀的作品,第1樂章熱情洋溢,第2樂章優美抒情,末樂章粗獷豪邁,並在壯麗的凱歌般的音樂中結束了全曲。後者也是一部充滿歡樂情緒的作品,主題音調和俄羅斯民間音樂有著內在的聯系,整個作品在質朴的風格中富於青春的朝氣和親切的抒情,並以熱烈的具有民間歌舞特點的終樂章結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在器樂作品中還寫了一些著名的單章性的作品,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1869)、〈1812序曲》(1880)、《義大利隨想曲》(1880)等。《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接受М.А.巴拉基列夫的建議而作,取材於莎士比亞原著,概括地表現了原著的主題思想。《1812序曲》是應魯賓斯坦之約,為莫斯科救主大教堂重建落成而作。救主大教堂於1812年毀於拿破崙入侵,故題名為《1812序曲》。這是一部以音樂描繪戰爭的通俗性樂隊作品。其中的主題多採用了人們較熟悉的曲調,如聖詠《上帝,拯救你的眾民》、民歌《在大門旁》以及《馬賽曲》、沙俄國歌《上帝保佑沙皇》的片斷等,分別表現戰爭雙方的形象。《義大利隨想曲》反映了柴可夫斯基多次旅居義大利所得到的生活感受,特別是義大利民歌所喚起的鮮明印象。
在柴科夫斯基為數不多的室內樂作品方面,以他的D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1871)和《a小調鋼琴三重奏》(1881~1882)最為著名。這兩部作品都顯示了柴科夫斯基在室內樂方面所具有的鮮明民族風格的獨創性。特別是《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2樂章「如歌的行板」,以烏克蘭民歌《瓦尼亞坐在沙發上》為主題,更是膾炙人口。大文豪Л.托爾斯泰曾被此曲感動得流淚,他說,從這個作品中可以「接融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a小調鋼琴三重奏》是為悼念Н.Г.魯賓斯坦而作,全曲只有兩個樂章,但第2樂章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但全曲仍具有3個樂章的結構特點。柴科夫斯基以深沉的悼念和對往事的親切回憶來寄託對亡友的哀思。
柴科夫斯基在聲樂浪漫曲方面也寫出許多為人喜愛的珍品。他的浪漫曲風格多樣,內容廣泛,情感真摯。最突出的是那些戲劇性抒情浪漫曲,在這類浪漫曲中,也同柴可夫斯基的其他作品一樣,深刻體現了主人公對光明幸福的渴望同黑暗現實間的激烈矛盾。如《遺忘得真快》(1870)、《在熱鬧的舞會上》(1878)、《我們曾坐在一起》(1893)、《夜》(1893)等等。

⑧ 序曲的名家作品

門德爾松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又名《芬格爾山洞》序曲,是一首標題性序曲。芬格爾山洞是蘇格蘭西海岸外赫布里底群島中斯塔法島上最大的岩洞。這首序曲抒寫了作者游歷赫布里底群島和芬格爾山洞的印象,採用奏鳴曲式的結構。第一主題用一個動機作為主題核心。這個動機不斷反復、模進和引伸,並從低音區擴展到高音區,描寫岩洞的靜僻和幽深。第二主題由大提琴、大管和單簧管奏出優美的歌唱性旋律,伴隨著弦樂器上碧波盪漾一般的音型,描寫浩瀚的大海。展開部淋漓盡致地發揮了這兩個主題,描寫海鳥飛鳴,海風凄厲和海浪的起伏逐漸變為洶涌澎湃的氣象。當音樂平靜下來時,開始進入再現部,又回到了幽靜的岩洞景色。最後,熱情洋溢的尾聲把壯麗的自然景色和心醉神迷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作了生動的描述。
勃拉姆斯的《學院節日序曲》,是一首紀念性的音樂會序曲。1879年3月,布勒斯勞大學授予勃拉姆斯以榮譽哲學博士的學位。勃拉姆斯在1880年8月寫成這首序曲,作為答謝。這首用奏鳴曲式寫成的序曲,採取四首德國大學生歌曲作為主題。第一主題是在十九世紀德國民主革命運動中起過積極作用的《一八一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之歌》。創立於1815年的耶拿德國大學生協會,因為傳布自由思想而於1815年11月26日被解散。這首歌是抗議協會被解散的大學生團獎歌曲,曾在德國大學生中廣泛流傳,有很大的影響。過去中國的學校歌曲,也曾採用過它的曲調,配上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流傳於二、三十年代的中學里,為當時的中學生所熟知。在序曲中,這個主題是由小號吹出的。連接部採用大學生歌曲《國父》的曲調,這是德國大學生舉行慶宴時所唱的歌曲;第二主題是《大學一年級生之歌》,是一首富於風趣的大學生歌曲,由大管吹出。尾聲採用了十八、十九世紀廣泛流傳於歐洲各國的拉丁文大學生歌曲《短暫的生命》,歌詞宣揚青春及時行樂和對師友的祝福,但最後一段歌詞唱出了「擺脫憂患,送走困苦,驅除惡魔。掃清暴虐」的意願,表現了爭取民主的進步思想。這首庄麗雄健的大學生歌曲由全部樂器強勁地奏出,序曲在歡欣鼓舞的熱烈氣氛中結束。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此曲大約可分為叄個部分。剛開始由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第一主題,,那是基督教的聖歌「上帝佑吾黎民」。隨著樂器的加入,音量的增加,你可以體會到拿破崙大軍的入侵。第二主題是,當速度轉為行板,軍鼓的擊聲中,俄軍的援軍到了。不久就變為快板你可以發覺戰爭越發迫在眉睫...法國軍隊出場。法國號開始吹奏「馬賽曲」。你會聽到「馬賽曲」的音樂充滿了四周,代表法軍占近優勢。接下來的主題是俄羅斯的民謠....第五主題由鋼琴先來演奏,這意味的是莫斯科市民「揭竿起義」,一起對抗法軍。調子又轉回c大調..法軍蜂擁進入莫斯科,引起大戰俄羅斯的音樂和馬賽曲混合在一起,最後法軍終於在飢寒交迫潰散。最後速度又回到largo,第一主題又再現木管和銅管音樂一加入演奏,宣告勝利的鈴聲嘹亮想起,曲子更為雄偉,再轉為快板,俄羅斯的國歌高升唱出,並加入戰勝的炮聲而結束全曲。
音響迷通常在選音響也會挑張錄音好的1812去選購,看看炮聲是否雄厚,鈴聲是否響亮。

⑨ 交響樂家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itch Tchai-kovsky,1840-1893), 俄羅斯歷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十歲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1862年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赴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他的音樂基調建立在民歌和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所以樂曲中呈現出濃烈的生活氣息和民間特色,他慣於採用起伏的相對主題,利用音樂形象來表現生活中各種心理和感情狀態的發展和演變過程。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民主精神貫穿著他全部的創作活動,他主張音樂的美,是建立在真實的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基礎上的,因此他的作品一向以旋律優美,通俗易懂而著稱,又不乏深刻性,他的音樂是社會的真實寫照。透過他的藝術珍品,人們不難發現他不僅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而且是一位擅長以音樂描繪心理活動的大師,探索著人生的奧秘。

他的作品中,很多都是極其優秀的世界名曲,如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黑桃皇後》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夾子》、《睡美人》,和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第五交響曲》、《悲愴(第六)交響曲》、《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交響詩《羅密歐與朱麗葉》,音樂會序曲《1812序曲》等等。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雇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常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交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里等人學習。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系備受痛苦。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出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已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里,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里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創作的誓言,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斗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裡,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

樂聖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寬廣、形象宏偉、感情深邃、對比鮮明,這使他偏重於採用並擴充奏鳴曲式;同時由於創作的形象豐富多樣,運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鳴曲式又各有特點。貝多芬的其它管弦樂作品有《小提琴協奏曲》、五部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首小提琴與樂隊浪謾曲等。盡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於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斗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種痛苦、憂郁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斗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准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采》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了成熟時期,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合唱曲有兩部彌撒(C大調和D大調)、清唱劇《基督在橄欖山》、《第九交響曲》等。

戲劇作品有歌劇《菲德里奧》、戲劇配樂《愛格蒙特》、《斯泰芬王》、《雅典的廢墟》、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生民》等。

室內樂有七重奏、鋼琴和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及《大賦格曲》、弦樂三重奏四首,長笛、小提琴、中得琴小夜曲,鋼琴三重奏六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十首,大提琴奏鳴曲五首和圓號奏鳴曲以及很重要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等。

歌曲有聲樂套曲《致遠方愛人》,女高聲和樂隊場景《啊!不忠的人》以及其它聲樂與鋼琴曲等。

從樂派歸屬來說,貝多芬基本上是古典的,但其後期明顯具有浪漫因素,因此似該歸為浪漫派。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愛格蒙特》(Op.84)、序曲《林利奧蘭》(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第三號(Op.59-3)、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Op.13)、#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Op.27-2)、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Op.24)、F大調第二浪漫曲(Op.50)。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偉大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出身於薩爾茲堡宮廷樂師家庭,很小就顯露出極高的音樂天賦,即興演奏和作曲都十分出色,六歲即創作了一首小步舞曲,並在歐洲旅行演出獲得了成功,被譽為「神童」。1773年任薩爾斯堡大主教宮廷樂師,1781年不滿主教對他的嚴厲管束而憤然辭職,來到了維也納,走上了艱難的自由音樂家道路。

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中洋溢著他追求民主自由的思想,並迸發出在巨大社會壓力下的明快、樂觀情緒。他廣泛採用各種樂曲形式,成功的把德、奧、意等國的民族音樂和歐洲的傳統音樂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賦予它們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完美的形式,為西方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嶄新的道路。其創作手法新穎,旋律純朴優美,織體干凈細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發揮了復調音樂的積極作用,對後世音樂創作產生極大的影響。他在短促的一生中共創作了七十五部作品,留下了《費加羅的婚禮》、《唐璜》、《後宮誘逃》、《魔笛》等著名歌劇,使歌劇成為具有市民特點的新體裁。並作有大量交響曲、協奏曲、鋼琴曲和室內樂重奏。

翰·施特勞斯(1825-1899)奧地利作曲家。其父與其同名,被稱為老約翰·施 特勞斯(1804-1849),而他則被稱為小約翰·施特勞斯。老約翰·斯特勞斯也是位作曲 家,曾寫過150餘首圓舞曲,被譽為「圓舞曲之父」。他跟寫過100多首的約瑟夫·蘭納 (1801-1843)一起奠定了維也納圓舞曲的基礎。直至二十世紀的今天,圓舞曲仍方興 未艾,保持著一定的影響。

小約翰·施特勞斯繼承了先父和蘭納等前輩的傳統。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小約 翰。施特勞斯的成就比他父親大,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作品編號達到479號,其中圓舞曲 168首,波爾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進行曲43首,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 首和輕歌劇16部。1844年他十九歲時,正式登台首演他創作的作品《寓意短詩圓舞曲》 (作品1號)及其他三首舞曲(2-4號),而《寓意短詩圓舞曲》在「再來一個」的 喝采聲中,竟連續重奏了十九遍,獲得巨大成功,打響了第一炮。由於小約翰·施特勞 斯一生中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圓舞曲,因而被譽為「圓舞曲之王」。l899年6月3日, 他因患肺炎在維也納逝世,維也納入民為他舉行了據說有十萬人參加的盛大葬禮。他的 遺體被安放在維也納公墓里,在勃拉姆斯墓的旁邊,舒伯特墓的對面。

弗倫茲·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他生於匈牙利雷定,六歲起學鋼琴,曾先後作為薩里埃里、車爾尼、雷哈、巴埃爾的弟子。他十六歲時定居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首鋼琴練習曲。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並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相傳貝多芬聽了他的演奏後,非常贊賞他的天才,曾上台擁抱親吻李斯特,這成為李斯特音樂成長的佳話。1848年起他常住維馬,並定期回匈牙利。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並任院長。李斯特創作活動的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相聯系的。
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

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

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系,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朴,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波蘭作曲家,有一半的法國血統。他的父親從法國移居華沙,教貴族子弟學法語。肖邦在孩童時代就顯示了音樂天才,並就學於新成立的華沙音樂學院。在校期間,他戀上了年輕的歌手康斯坦西婭.格拉特科芙斯卡。十九歲時他寫下了《f小調鋼琴協奏曲》,據說就是這位少女激發了肖邦的創作靈感。1831年9月,肖邦來到巴黎,他的餘生便和這座城市的藝術生活聯系在一起。肖邦在沙龍中與許多傑出的藝術家來往,如音樂家李斯特、柏遼茲,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喬治?桑、海涅,畫家德拉克洛瓦。通過李斯特,肖邦結識了「有一雙憂郁的眼睛」的奧羅爾?杜德旺夫人,也就是聞名於世的小說家喬治.桑。肖邦對她的第一印象並不好,但不久就被她的魅力征服。在一種他從未經歷過的激情支配下,他的音樂想像力達到高度興奮的程度。其後的八年中,每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諾昂喬治.桑的別墅里度過的。這些年也是肖邦創作最旺盛的時期。

但他的健康逐漸變壞,他和喬治.桑的關系也走向破裂。在他最後的信件充滿了孤獨的絕望。1848年他在英國演出,返回巴黎後幾個月便逝世了,時年三十九歲。他的葬禮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他被安葬在拉雪茲公墓,一位朋友在他的墓上撒下了波蘭的泥土。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代最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風格完全是他自己的,絕不會把他的風格與其他人的相混淆

在第一流的藝術家中,肖邦是唯一把他的創作生活集中於鋼琴上的大師。從一開始,他的想像就獻給了鍵盤,他在這狹窄的結構中創造出了一個世界。他的天才甚至把鋼琴的局限性也轉變成美的源泉。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當然是鋼琴的主要局限,肖邦卻巧妙地克服了這些局限。對於現代鋼琴風格的形成,他的功績是不下於任何其他音樂家的。

肖邦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寬的和弦持續下去,形成縈繞著迷人旋律的音群。他告訴學生:「必須讓每個音符都歌唱起來。」在他的音樂中,精緻的裝飾——顫音、裝飾音、輕盈的過渡句——魔術般地把那些單音延長了。所有這些總是安排得很順手的,音樂幾乎像是自己演奏出來的。

在肖邦的身上,母親的血統占著優勢,他是在自己的音樂中強烈地突出斯拉夫民族因素的第一位偉大的作曲家,從此以後,斯拉夫民族因素歸入了歐洲音樂的主流。在肖邦的戰爭氣氛的波羅涅茲中,波蘭民族的血液沸騰得格外有力,它們那矯健勇猛而拱起的旋律猶如折彎的鋼條。那騎士般的瑪祖卡閃爍著火熱而輝煌的姿態;甜蜜的柔情和風趣的賣俏貫穿在圓舞曲之中。除了這些精神化了的舞曲形式之外,肖邦還寫了幻想曲、諧謔曲、敘事曲、即興曲、前奏曲、奏鳴曲。他抒發感情有時象魔鬼般地神秘莫測,有時又象水妖般地令人銷魂,但卻永遠是心血溫暖而慈祥的。通過他的抒情而成為一種普遍語言的靈性在他那些光輝燦爛的練習曲中慶祝著最大的勝利,而那些夜曲則是他在孤獨中的夢幻,他向靜夜傾訴著一個人的最懇切的渴望。他雖然在表面上是幸運的寵兒,但實際上,卻和他那浪漫主義的許多同代人一樣,也是一個飽經生活苦難的人。

閱讀全文

與1812序曲音樂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