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輕音樂世界
網路網頁輸入 輕音樂世界
打開後 首頁的推薦單曲 就能滿足您的要求
鏈接不能發,會被刪除,裡面好聽的音樂太多
請試聽
❷ 黃河的資料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九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匯集了三十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七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經廣大的黃土高原地區,許多支流夾帶大量泥沙匯入,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黃色,因而得名。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終年積雪。黃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無數小湖的沼澤。出星宿海後進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瑪多,繞過積石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長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貴德至綏遠省河口鎮,長一千五百多公里。黃河在甘肅境內,穿過不少大峽谷,匯集許多支流。中游段從河口鎮到河南盂津,長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縱貫黃土高原,夾帶著大量泥沙,洶涌而下,到了壺口,地勢陡落,形成壺口瀑布,接著穿過龍門峽流到潼關,河道變寬,因匯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關為華山所阻,折向東流,過三門峽到盂洛,便進入平原地區。下游段自孟津到山東利津縣注入渤海,長八百七十多公里,由於泥沙淤積,水流緩慢,兩岸築有大堤,成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黃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則筆直。從蘭州到潼關,河水繞流一個長方形的三邊,那就是著名的河套,約長二千公里。古時下遊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時在山東丘陵以南奪淮流入黃海,兩者相距達五百公里。
在歷史上,黃河流城經常泛濫成災。據記載,二千多年來,黃河下游潰堤達一千五百多次,較大規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災范圍北至天津,南達江蘇、安徽,廣達二十五萬平方公里。河水夾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超過十六億公噸。由於下游段地勢低平,河道坡降平緩,流速減低,大量泥沙於是沉積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億公噸,其餘泥沙則流到河口,沖積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陸達二十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
❸ 求這首輕音樂的名字,回答得好另外有賞!!
這不是班德瑞的曲子吧,會不會是卡農的變奏版
George Winston 喬治·溫斯頓 《December 十二月》Canon 卡農 下載
http://www.yezie.com/music/canon1.mp3
相信很多人知道這首曲子,都是因為《我的野蠻女友》吧。我也一樣,都是從這里開始的,多數人也都是類似的軌跡。全智賢彈奏的曲子,改編自喬治·溫斯頓的專輯《十二月》中的《卡農變奏曲》,他所改編的卡農深情自然,旋律和聲極富現代新世紀音樂的心靈風格,直入人心。
為什麼聽這首曲子會有一種憂傷感?總是讓人聯想到愛情,初戀的回憶...因為那部十分成功的韓國電影吧。這旋律就像是描繪一個生命的過程。從最初的簡單,到美好浪漫的青春,達到顛峰,然後走向衰亡,最後歸於平靜。
說起卡農,真可以稱為是世上最好聽的音樂之一。先不說那迴旋的曲式,單是那起伏的節奏,就已經讓人心潮澎湃。更是被後世無數的音樂家所採用和改編。從古典到現在,我相信只有真正的天籟才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帕海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三百年後,魅力依然不減,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
❹ 請幫我常資料 回答下面問題 謝謝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錄 [隱藏]
1 釋名
2 水文特徵
2.1 源頭
2.2 分界
2.2.1 上游
2.2.2 中游
2.2.3 下游
2.3 主要支流與湖泊
2.4 幹流峽谷
2.5 幹流水利樞紐
2.6 橋梁
3 環境狀況
3.1 水土流失
3.2 斷流
4 歷史與文化
4.1 河道變遷
4.2 水利簡史
4.3 中華文明的搖籃
4.4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4.5 旅遊文化資源
5 其他
6 參看
7 站外鏈接
[編輯]
釋名
黃河母親「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編輯]
水文特徵
[編輯]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
[編輯]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編輯]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編輯]
下游
參看黃河口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編輯]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編輯]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參考資料:黃河幹流峽谷
[編輯]
幹流水利樞紐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編輯]
橋梁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編輯]
環境狀況
[編輯]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編輯]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現在還有京九大橋
[編輯]
歷史與文化
[編輯]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氾濫威脅,而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編輯]
水利簡史
參看黃河水利史
[編輯]
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編輯]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大禹治水大禹
潘季馴:明朝治黃專家
靳輔:清代治河名臣
田鼢:西漢武帝時期大臣
現代部分
黃秉維: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萬里: 中國水利專家
張光斗:中國水利水電專家
李儀祉:中國近代水利學家
錢寧:中國水利工程學家
錢正英:中國水利專家
賈讓:西漢水利家
張含英:中國水利專家
梁恩佐:美籍華人,黃河水土保持項目推廣者
[編輯]
旅遊文化資源
黃河博物館 - 花園口 - 壺口瀑布 - 後岡遺址 - 柳灣墓地 - 北首嶺遺址 - 大河村遺址 - 平糧台城址 - 廟底溝遺址 - 陶寺遺址 - 老官台文化- 賈湖遺址 - 仰韶文化 - 花樓子遺址 - 河南龍山文化 - 西水坡遺址 - 大地灣遺址 - 三門峽棧道遺跡 - 元君廟墓地 - 姜寨遺址 - 半坡遺址 - 裴李崗文化 - 風陵渡 - 西朱封墓地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遺址
[編輯]
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制訂國旗時,曾出現如右圖之草案:底下黃線即代表黃河,但最後並未採用;參見中國國旗。
[編輯]
參看
黃河流域文化
黃河流域
黃河三角洲
黃淮平原
黃河水利委員會
花園口決堤事件
萊州灣
河套平原
銀川平原
海河平原
黃土地:電影
黃河大合唱:音樂作品
黃土高原
河防通議:著作
三晉文化
灘羊
河曲馬
皮筏子
治河方略:著作
海州灣
毛烏素沙地
河西走廊
秦嶺
參考資料:感謝作者!!!
❺ 適合中學生聽的輕音樂
雅尼,班得瑞,久石讓的純音樂很經典。。。
林海的鋼琴和琵琶音樂有名。。
陳悅的蕭笛加西方鋼琴最聞名。。。
神思者的音樂很贊,如《故宮》配樂系列。。。
梁邦彥的中國風動漫配樂。。。
★贊贊贊的輕音樂,輕音樂愛好者必耳熟能詳:
遠方的寂靜(林海,Piano)
annie's wonderland 安妮的仙境(班得瑞)(經典!)
少女的祈禱(Piano)
無止境的見識(班得瑞)
new morning (班得瑞)
chariots of fire 火戰車(Piano。班得瑞)(經典!)
secret garden sona (班得瑞)
star of baghdad(Piano。班得瑞)
夢中的婚禮(Piano)
卡農(鋼琴版)
夏影instrumental(《鳥之詩》)
月之迷宮(Piano《水果籃子》)
春野(班得瑞)
童年(班得瑞)(經典!)
天上之父(班得瑞)
仙境(班得瑞)
菊次郎的夏天(Piano經典!!!!久石讓)
天空之城(經典!!!!久石讓)
哈爾的移動城堡(人生的旋轉木馬)(久石讓)
花火(久石讓)
幽靈公主(久石讓)
彩雲之南(林海,Piano)
晨星(林海,Piano)
夜鶯(雅尼)
felitsa yanni (雅尼。鋼琴)
santorini(雅尼)
aria yanni live (雅尼)
tribute yanni (雅尼)
deliverance yanni (雅尼)
星空(林海,Piano)
守候(林海,Piano)
夢(林海,Piano)
孤獨(林海,Piano)
你(林海,Piano)
初秋(林海,Piano)
靜默(林海,Piano)
秋夜吟
愛爾蘭畫眉風笛
天賜恩寵
日本人的遙遠旅途(吉田潔)
晨星(林海。鋼琴。)
守候(林海,Piano)
海神(神思者。鋼琴)
love(神思者。鋼琴)
羅密歐與朱麗葉
藍色的愛(Piano)
森林狂想曲
電影 雛菊配樂
寂靜之聲(Piano)(班得瑞)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Piano)
愛的協奏曲(巴赫)
牧羊人之月
追夢人(班得瑞)
故鄉的原風景
雨的印記/Kiss The Rain(Piano)
愛的紀念(Piano)
水邊的阿狄麗娜(Piano)
我心永恆(泰坦尼克的經典)
走過綠意(凱文柯恩)(Piano)
★中國古風純音樂:
歡沁(林海)(琵琶。中國風)
琵琶語(林海)(琵琶。中國風)
探尋(林海。琵琶+鼓)
秋月夜(林海。琵琶+鋼琴)
反璞(林海。琵琶+鋼琴)
渡,紅塵(林海。琵琶+鋼琴+笛子)
踏古(林海。琵琶+架子鼓。氣勢。)
弄雲(林海。琵琶)
聲聲思(林海。琵琶+鋼琴)
故宮的記憶(神思者《故宮》)(經典!)
末代皇帝(經典!)
我的父親母親(經典!)
宙へ(そらへ)(京田誠一.尺八)
亂紅(陳悅。蕭+鋼琴。陳悅的蕭笛系列中的經典!)
妝台秋思(陳悅。蕭+鋼琴 )
綠野仙蹤(蕭+鋼琴 )
愛爾蘭晨風 (馬笛+鋼琴,很清新的一首樂曲。)
寒空(古箏)
御劍江湖(仙劍)
千年緣(仙劍)
大地之母(電視劇《仙劍》)
桃花島 (電視劇《仙劍》)
千里姻緣一線牽(電視劇《仙劍》)
花間夢事
紫丞琴曲
蘇州留園
冰菊物語
妝台秋思(蕭+鋼琴 )
滴(ひとしずく)(京田誠一。尺八)
子の星(京田誠一。塤)
愛爾蘭晨風 (馬笛+鋼琴)
詩夢(軒轅劍)
睡蓮(和平之月。二胡)
新絕代雙嬌前傳主題曲
仙劍奇緣
故宮的記憶(神思者《故宮》)(經典!)
故宮之遲暮(神思者《故宮》)
明鏡止水(神思者《故宮》。古箏)
Palace Memories~Denouement(神思者《故宮》)
刀馬旦(神思者《故宮》)
東方麗韻(梁邦彥)
風の誓い(梁邦彥)
十二夢幻曲(梁邦彥)
希望(梁邦彥)
神話重現(電影《神話》。氣勢)
神話之旅(電影《神話》。氣勢)
幸魂(純音樂)
★交響:
天空之城(久石讓。交響版。)
第40號交響曲(莫扎特)
鬥牛士之歌
藍色多瑙河(約翰·施特勞斯)
春之聲 (約翰·施特勞斯)
命運交響曲(貝多芬)
第八交響曲(柴可夫斯基)
未完成交響曲(舒伯特)
第一交響曲(勃拉姆斯)
第八,第九交響曲(德沃夏克)
❻ 一些很好聽的輕音樂
1. 一剪梅 2. 夜曲 3. 昨日重現 4. 回家
5. 梁祝 6. 追夢人 7. 月光 8. 屋頂
9. 婚禮進行曲 10. 愛拼才會贏 11. 熱浪 12. 卡農
13. 天空之城 14. 天空之城 15. 茉莉花 16. 翅膀
17. 二泉映月 18. 飛天 19. 夢中的婚禮 20. 選擇
21. 最終幻想 22. 人鬼情未了 23. 泰坦尼克號 24. 美酒加咖啡
25. 只有你 26. 常回家看看 27. 雨的印記 28. 綠袖子
29. 奇跡 30. 少女的祈禱 31. 藍色多瑙河 32. 十五的月亮
33. 故鄉的原風景 34. 星空 35. 中華民謠 36. 雪絨花
37. 秋日私語 38. 月亮 39. 歡樂頌 40. 羅密歐與朱麗葉
41. 小星星 42. 天鵝湖 43. 獻給愛麗絲 44. 野花
45. 出埃及記 46. 土耳其進行曲 47. 寂靜之聲 48. 藍色的愛
49. 天鵝 50. 煙雨蒙蒙 51. 水邊的阿狄麗娜 52. 和蘭花在一起
53. 初雪 54. 拉德斯基進行曲 55. 小步舞曲 56. 安魂曲
57. 月光奏鳴曲 58. 日落 59. 森林狂想曲 60. 夢幻曲
61. 西班牙鬥牛士 62.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 63. 神秘園之歌 64. 魂斷藍橋
65. 巴比倫河 66. 雨中漫步 67. 閃亮的日子 68. 愛的紀念
69. 清晨 70. 清晨 71. 思鄉曲 72. 永恆的愛
73. 命運交響樂 74. 平安夜 75. 似曾相識 76. 迷霧森林
77. 天地孤影任我行 78. 紅梅花兒開 79. 斯卡布羅市集 80. 千年之愛
81. 雪之夢 82. 愛的協奏曲 83. 永遠愛你 84. 克羅埃西亞狂想曲
85. 最終幻想鋼琴曲 86. 田園交響曲 87. 聖母頌 88. 藍色狂想曲
89. 仲夏夜之夢 90. 日光海岸 91. 蓮花 92. 雨過天晴
93. 斷情殤 94. 魔笛 95. 生命之歌 96. 月光石
97. 藍色天際 98. 英雄交響曲 99. 梁祝之化蝶 100. 春野
101. 寂靜山林 102. 春之聲圓舞曲 103. 仙境 104. 愛之夢
105. 安妮的仙境 106.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107. 杜鵑圓舞曲 108. 宋家王朝
109. 老鷹之歌 110. 春風 111. 牧童短笛 112. 漫步神秘園
113. 水晶音樂 114. 雲淡風輕 115. 菩提樹 116. 風姿花傳
117. 四小天鵝 118. 絲綢之路 119. 幽默曲 120. 萬福瑪麗亞
121. 哀歌 122. 睡眠曲 123. 幻想即興曲 124. 悲情城市
125. 胡桃夾子 126. 永恆的記憶 127. 火宵之月 128. 滿天星
129. 故宮的記憶 130. 海之女神 131. 海之女神 132. G弦上的詠嘆調
133. 飛鼠溪 134. 小星星變奏曲 135. 小美人魚 136. 雨中的故事
137. 溜冰圓舞曲 138. 迷情仙境 139. 寂靜之音 140. 給母親的信
141. 沉思曲 142. 忘卻的悲傷 143. 犧牲 144. 柔如彩虹
145. 大地之歌 146. 重歸蘇蓮托 147. 悲愴奏鳴曲 148. 閑聊波爾卡
149. 巴格達的星星 150. 夢花園 151. 普羅旺斯 152. 寂寞的人
153. 凱旋進行曲 154. 隨想曲 155. 聆聽自然的聲音 156. 永浴愛河
157. 最好的朋友 158. 我是小甜甜 159. 維也納森林 160. 瓦妮莎的微笑
161. 變幻之風 162. 第六感生死戀 163. 幻想交響曲 164. 莫扎特搖籃曲
165. 玫瑰色的人生 166. 威尼斯之旅 167. 春水 168.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169. 傷感樂曲 170. 海邊的星空 171. 紫蝴蝶 172. 皇帝圓舞曲
173. 綠鋼琴 174. 匈牙利舞曲第五號 175. 走過綠意 176. 午後的旅行
177. 歡樂之歌 178. 海邊的祈禱 179. 花之圓舞曲 180. 秘密的庭院
181. 風的呢喃 182. 夢中的鳥 183. 火戰車 184. 晨光
185. 海王星 186. 我的海洋 187. 伊人你在何處 188. 愛爾蘭畫眉
189. 憂郁的愛 190. 月亮門 191. 夏日華爾茲 192. 靜寂山林
193. 蘇格蘭風琴 194. 別離曲 195. 天使的祈禱 196. 琉璃湖畔
197. 風的氣息 198. 陽光海岸 199. 微風山谷 200. 天堂之門
201. 只此一生 202. 綠色花園 203. 慶典進行曲 204. 乒乓之戀
205. 愛爾蘭搖籃曲 206. 夜空的彼岸 207. 響宴 208. 反璞歸真
209. 森林之月 210. 自新大陸交響曲 211. 山澗 212. 千年的祝福
213. 歡樂的牧童 214. 萊茵河波影 215. 珍愛今生 216. 維也納森林圓舞曲
217. 翩翩起舞 218. 千年祈禱 219. 卡布里的月光 220. 即興幻想曲
221. 我可以跳上一整夜 222. 陪我度過漫漫長夜 223. 跨越時代的思念 224. 印度夏天的雨
225. 夜的精靈 226. 昔日情懷 227. 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228. 夏日夢舞
229. 蝴蝶假日 230.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231. 田園交響樂 232. G大調弦樂小夜曲
233. 月河 234. 第40號交響曲 235. 水藍 236. 馬太受難曲
237. 棕發少女 238. 睡美人圓舞曲 239. 抒情小調 240. 永恆的誓約
241. 沉睡森林 242. 希望的旋律 243. 瓦尼莎的微笑 244. C大調奏鳴曲
245. 夢回歐羅巴 246. 冷藏的愛 247. 最後華爾茲 248. 宋家皇朝
249. 西藏的月 250. 守護你的天使 251. 月夜相思曲 252. 夕陽中的少年
253. 歸鄉之路 254. 鄉間晚風 255. 魔羯座Capricorn 256. 安妮的歌
257. 水之輪回 258. 夢中的幻想 259. 野鳥情歌 260. 海角樂園
261. 故宮之神思 262. 托卡塔曲 263. 藍色珊瑚 264. 跨越日光
265. 幾時再回頭 266. 風流寡婦圓舞曲 267. 德朗的微笑 268. 雙魚座Pisces
269. 森林中的一天 270. 諸神之詩 271. 托卡塔 272. 魔法風
273. 大地的旋律 274. 牧羊人之月 275. 雨必須下 276. 走廊
277. 輕快的聲音 278. 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279. 大自然情詩 280. 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281. 索爾維格之歌 282. 你眼中的奇跡 283. 流轉起舞 284. 海邊的奧狄麗娜
285.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286. 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287. 波蘭圓舞曲 288. 印第安夏雨
289. 夜間巴塞羅那 290. 希望之翼 291. 無止境的見識 292. 門德爾松第三交響曲
293. 非洲日落 294. 第六小提琴協奏曲 295. 抬頭看煙花燦爛 296. 蓮實
297. 加勒比日落 298. 晨鳥之歌 299. 在一瞬間 300. 印度人的夢想
301. 無心呢喃 302. 偉大的愛 303. 萬種柔情 304. 太陽風
305. 風中之塵 306. 阿帕拉契華爾茲 307. 獻給閣下的歌 308. 巨蟹座Cancer
309. 橫笛協奏曲1號 310.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 311. G大調第13號小夜曲 312. 無垠水平線
313. 天秤座Libra 314. 瑪祖卡舞曲 315. 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316. 天竺旅路
317. 菊次郎之夏 318. 蒼龍 319. 夜晚站台 320. 獅子座Leo
321. 如果你現在離開我 322. 瑪曲 323. 漢娜之眼 324. C大調第28交響曲
325. 托賽里小夜曲 326. 生命禮贊 327. 隱喻 328. 異國情
329. 星空下的蘇醒 330. 心靈的間奏 331. 是雨是樂 332. 第四小提琴協奏曲
333. 勃拉姆斯圓舞曲 334. 把愛留給你 335. 小鼓手 336. 西班牙姑娘
337. 千年女王 338. 安迪姆斯 339. 依卡路斯的羽翼 340. 一分鍾圓舞曲
341. 射手座Sagittarius 342. 美妙的愛情 343. 款款柔情 344. 愛的游戲
345. 大漠孤旅 346. 我的歌為你而唱 347. 牧野之頌 348. 瑪雅人的歌
349. 黑風車 350. 布拉姆斯的搖籃曲 351. 阿爾卑斯巡禮 352. 梅耶林
353. 拉威爾圓舞曲 354. 半妖 355. 圓號協奏曲 356. 幽靈公主交響樂
357. 小狗園舞曲 358. 泰綺思冥想曲 359. 墨西哥胡帕果舞曲 360. 告別小蘇西
361. 第13號巴赫即興曲 362. 處女座Virgo 363. 布藍登堡舞曲 364. 早晨之夢
365. 沿著晚上 366. 我想知道什麼是愛 367. 閃亮的季節 368. 塞拉耶佛的大提琴家
369. 歐塔妃 370. 美麗的羅絲瑪莉 371. 六歲小兒子的獨舞 372. 古老的靈魂
373. 到紅天鵝絨里 374. G小調小步舞曲 375. 嬉戲 376. 虛幻的地平線
377. 未來之瞳 378. 新世紀的晨曦 379. 小雨落在你臉上 380. 西亞圖夜未眠
381. 我宣誓 382. 天蠍座Scorpio 383. 時間之河 384. 魔法術
385. 吉卜塞人隨想曲 386. 第3號練習曲 387. 森林中的鐵匠 388. 革命家們
389. 探戈嘉年華 390. 雙子座Gemini 391. 聖桑哈瓦奈舞曲 392. 如泣如訴
393. 日瓦格醫生 394. 鳥越過彩虹 395. 獵夢人 396. 第一號奏鳴曲
397. 妖精之森 398. 力氣與悲傷 399. 寶貝珍之歌 400. 向黑夜出發
401. 水瓶座Aquarius 402. 前奏曲與賦格 403. 克勞汀幻想曲 404. 卡令卡
405. 第三小提琴協奏曲 406. 蒼白的陰影 407. 愛之夢第三首 408. 男人之夢
409. 春野之行 410. 穿過涼亭 411. 帕薩卡里亞舞 412. 第二號橫笛協奏曲
413. 渤海文明 414. 印象之旅 415. 樹蛙之歌 416. 憶游紅月
417. 蛙蛙快樂頌 418. 黃金大地 419. 婦女頌波爾卡馬祖卡 420. 貝古依奈的出發
421. 巴居多的白沙 422. e小調圓舞曲 423. 小船之歌 424. 為逝去的嬰孩祈禱
425. 龍貓中最好聽的配樂 426. 三時期女士 427. 凱爾特的曙光 428. 開啟時間之窗
429. 法國號協奏曲 430. 巴洛克節奏 431. 十二國記之偲方歌 432. 末代皇帝主旋律
433. 隨興所至 434. 瞬間幻想 435. 夢回亞歷山卓 436. 大黃蜂的飛行
437. 回到亞特蘭提斯 438. 十三之童謠 439. 齊瓦哥醫生 440. 秘密部落
441. 克萊斯勒愛之喜 442. 河畔孩童 443. 和平之月系列 444. 中國花鼓
445. 孰能無情 446. 現實交會三分鍾 447. 薩拉邦德舞 448. 古莉斯朗布斯
449. 城南夜 450. 艾可利利 451. 猶豫的愛 452. 金銅皮膚傳奇
453. 金牛座Taurus 454. 巴哈善牧羔羊 455. D大調小號協奏曲 456. 天地創造神
457. 莎瑪坎地 458. 日安亞熱帶 459. 耶穌 世人期待的喜悅 460. 埃斯特萊里塔
461. 銀色山崗 462. 泰綺絲冥想曲 463. 降E大調圓舞曲 464. 愛之祝賀
465. Tarantella 466. La Campanella 467. 醒來吧 沉睡者 468. 我喜歡 愛 這個字
469. 維也納隨想曲 470. 三首埃科賓斯舞曲 471. 愛之歡 472. Tarentelle OP
473. Pigoletto de Verdi 474. Liebeslied 475. I Believ 476. 熱情 第七首曲目
477. 瑪麗亞 一路平安 478. I believe鋼琴曲
❼ 關於黃河的問題
黃河是世界第五長河
若論大
指的就是徑流量
那黃河連中國第五都排不上
有統計數字顯示,黃河幹流上所有水庫的總庫容
就已經是黃河年徑流量的兩倍多了
這樣的水量實在不算大
黃河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請至條目評選為本文評分。
評選期間不設有編輯限制,仍歡迎繼續補充「黃河」條目!
黃河
黃河流域(暫無圖片)
長度 5464 km
源頭海拔高度 4800 m
平均流量 1774.5 m³/s
流域面積 752443 km²
源頭 青海省
出海口 渤海
流經國家 中國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錄
[隱藏]
* 1 釋名
* 2 水文特徵
o 2.1 源頭
o 2.2 分界
+ 2.2.1 上游
+ 2.2.2 中游
+ 2.2.3 下游
o 2.3 主要支流與湖泊
o 2.4 幹流峽谷
o 2.5 幹流水利樞紐
o 2.6 橋梁
* 3 環境狀況
o 3.1 水土流失
o 3.2 斷流
* 4 歷史與文化
o 4.1 河道變遷
o 4.2 水利簡史
o 4.3 中華文明的搖籃
o 4.4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o 4.5 旅遊文化資源
* 5 其他
* 6 參看
* 7 站外鏈接
[編輯]
釋名
「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編輯]
水文特徵
[編輯]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
[編輯]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編輯]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編輯]
下游
參看黃河口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編輯]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編輯]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參考資料:黃河幹流峽谷
[編輯]
幹流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編輯]
橋梁
*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編輯]
環境狀況
[編輯]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家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制備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編輯]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現在還有京九大橋
[編輯]
歷史與文化
[編輯]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氾濫威脅,而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5 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陽、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編輯]
水利簡史
參看黃河水利史
[編輯]
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編輯]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大禹治水
放大
大禹治水
* 大禹
* 潘季馴:明朝治黃專家
* 靳輔:清代治河名臣
* 田鼢:西漢武帝時期大臣
現代部分
* 黃秉維: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黃萬里: 中國水利專家
* 張光斗:中國水利水電專家
* 李儀祉:中國近代水利學家
* 錢寧:中國水利工程學家
* 錢正英:中國水利專家
* 賈讓:西漢水利家
* 張含英:中國水利專家
* 梁恩佐:美籍華人,黃河水土保持項目推廣者
[編輯]
旅遊文化資源
黃河博物館 - 花園口 - 壺口瀑布 - 後岡遺址 - 柳灣墓地 - 北首嶺遺址 - 大河村遺址 - 平糧台城址 - 廟底溝遺址 - 陶寺遺址 - 老官台文化- 賈湖遺址 - 仰韶文化 - 花樓子遺址 - 河南龍山文化 - 西水坡遺址 - 大地灣遺址 - 三門峽棧道遺跡 - 元君廟墓地 - 姜寨遺址 - 半坡遺址 - 裴李崗文化 - 風陵渡 - 西朱封墓地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遺址
[編輯]
其他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制訂國旗時,曾出現如右圖之草案:底下黃線即代表黃河,但最後並未採用;參見中國國旗。
[編輯]
參看
* 黃河流域文化
* 黃河流域
* 黃河三角洲
* 黃淮平原
* 黃河水利委員會
* 花園口決堤事件
* 萊州灣
* 河套平原
* 銀川平原
* 海河平原
* 黃土地:電影
* 黃河大合唱:音樂作品
* 黃土高原
* 河防通議:著作
* 三晉文化
* 灘羊
* 河曲馬
* 皮筏子
* 治河方略:著作
* 海州灣
* 毛烏素沙地
* 河西走廊
* 秦嶺
[編輯]
站外鏈接
* 黃河網
* 黃河生態網
* 黃河 英、中文,梁恩佐教授建立。
中國大陸江河水系
長江 - 黃河 - 黑龍江 - 珠江 - 雅魯藏布江 - 遼河 - 海河 - 灤河 - 淮河
錢塘江- 甌江 - 閩江 - 九龍江 - 韓江 - 南渡江 - 瀾滄江 - 怒江 - 塔里木河 - 額爾齊斯河
烏蘇里江 - 松花江 - 圖們江 - 鴨綠江 - 嫩江 - 漢江 - 贛江 - 湘江 - 岷江 - 嘉陵江
烏江 - 大渡河 - 雅礱江 - 渭河 - 汾河 - 京杭大運河 - 靈渠 - 膠萊運河 - 蘇北灌溉總渠
取自"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9%BB%84%E6%B2%B3"
❽ 急~~~!!!關於黃河的問題!!
黃河,中國古代也稱河,發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青海省巴顏喀拉山脈,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9個省區,最後於山東省東營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河道全長5464千米,僅次於長江,為中國第二長河。黃河還是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目錄 [隱藏]
1 釋名
2 水文特徵
2.1 源頭
2.2 分界
2.2.1 上游
2.2.2 中游
2.2.3 下游
2.3 主要支流與湖泊
2.4 幹流峽谷
2.5 幹流水利樞紐
2.6 橋梁
3 環境狀況
3.1 水土流失
3.2 斷流
4 歷史與文化
4.1 河道變遷
4.2 水利簡史
4.3 中華文明的搖籃
4.4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4.5 旅遊文化資源
5 其他
6 參看
7 站外鏈接
[編輯]
釋名
黃河母親「河」字在秦漢以前基本上是黃河的專稱,而河流稱為「川」或者「水」(但也有例外,如《山海經》曰:「昆侖山,縱廣萬里,高萬一千里,去蒿山五萬里,有青河、白河、赤河、黑河環其墟。」)先秦的文獻中找不到黃河一詞,成書於漢武帝征和年間的《史記》全篇也不見黃河的說法。據學者李鄂榮考證,黃河一詞最早見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中「常山郡·元氏縣」的釋文里。黃河的「黃」字用來描述河水的渾濁,這在古書中也早有記載:戰國時期的《左傳·襄公八年》鄭國的子駟引《逸周詩》說「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爾雅·釋水》記有「河出昆侖,色白,所渠並千七百一川,色黃。」
黃河上源的星宿海由扎陵湖、鄂陵湖等數量眾多的水泊和海子組成,在陽光照耀下星宿海的無數湖沼光彩奪目,如同孔雀開屏,十分美麗壯觀,因而當地的藏族居民把這一段黃河稱作「瑪曲」(rma chu),即「孔雀河」的意思。甘肅省「瑪曲」縣即以此河段命名。
[編輯]
水文特徵
[編輯]
源頭
黃河發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脈,但真正源頭所在現在依然存有爭議。歷史上人們對黃河源頭的認識有一個過程。
《尚書·禹貢》曾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的記載,「積石」在現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附近的阿尼瑪卿山,離黃河源頭還有距離。《山海經》、《爾雅》有河出昆侖的記載。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後,有黃河發源於於闐,東流至鹽澤,再潛行地下,南出為河源的說法(見於《史記·大宛列傳》)。這些說法都不確切,但卻延續到隋唐。
隋唐以後人們逐漸對黃河河源建立了正確的認識。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滅吐谷渾後置河源郡,即現今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和海南藏族自治州部分地區,表明人們已知黃河發源於此。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為平定吐谷渾叛亂,將領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曾率領人馬到達星宿海一帶,《新唐書》載他們「次星宿川,達柏海上,望積石山,覽觀河源。」。唐宋以來,長期將星宿海稱為黃河源頭。
至元代人們開始對對黃河河源進行實地考察。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都實等人勘察黃河河源,對星宿海一帶作了詳細考察。 1315年潘昂霄根據都實的調查寫成《河源志》一書,明確指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西南百餘里處,該處有「水從地湧出如井,其井百餘」。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命拉錫、舒蘭探黃河河源。他們到達星宿海,發現星宿海上源還有三條河流,但並未追至源頭。拉錫、舒蘭歸京後繪有《河源圖》,舒蘭還寫有《河源記》。康熙末年組織全國性的地形測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派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占巴及理藩院主事勝住等人前往河源地區進行測量,此行「逾河源,涉萬里」,回京後將測量結果繪入《皇輿全覽圖》。此次測繪把星宿海以上的河源也勘查和繪制出來。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命門侍衛阿彌達「恭祭河源」。阿彌達到達星宿海以西300里處,對星宿海上源三條河流進行了實地勘查,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為黃河上源。
19世紀未到20世紀初,西方探險者和地理學家深入青藏高原進行考察活動,他們也曾到達河源地區搜集自然、人文資料,如印度人阿喀,法國人竇脫勒、敖倫,俄國人普爾熱瓦爾斯基、士納可、科茲洛夫,德國人費士勒、台裴爾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黃河源頭進行了多次考察。1952年,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組織,在項立志、董在華率領下,對黃河河源進行了數月勘查。河源勘查隊認定約古宗列曲為黃河正源,雅合拉達合澤山是它的源頭,鄂陵湖在上,扎陵湖在下。這一結果與前人考察結果不相吻合,在學術界引起爭論,但黃河發源於約古宗列曲的說法廣為流傳。1978年,青海省邀請中央和地方有關科研專業人員,再次對黃河源頭和扎陵、鄂陵兩湖進行實地勘查,確認卡日曲為黃河正源,扎陵湖在上,鄂陵湖在下。1981年—1982年,學者楊聯康徒步考察了黃河全程。他認為黃河最遠源流是始於巴顏喀拉山山脊的拉郎情曲,它長於約古宗列曲30.5千米,長於卡日曲11.9千米。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認瑪曲為黃河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樹立了黃河源標志。
星宿海上源的三條支流分別是扎曲、約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於最北部,發源於查哈西拉山,河長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時間斷流。約古宗列曲位於星宿海西,在三條上源中居中,發源於約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為寬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為卡日曲,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處泉水從谷中湧出,匯成寬約3米,深0.3-0.5米,流速約3米/秒的一條小河,河流終年有水。約古宗列曲與卡日曲匯合成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然後注入星宿海。根據十萬分之一航測地圖測量,卡日曲比約古列宗曲長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積為3126平方千米,約古宗列曲流域面積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匯合處附近,測得卡日曲流量為6.3立方米/秒,測得約古宗列曲流量為2.5立方米/秒。據此1978年的黃河源頭考察認定卡日曲為黃河正源。
參考資料:黃河源頭
[編輯]
分界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本文採取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編輯]
上游
在蘭州的「黃河第一橋」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編輯]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編輯]
下游
參看黃河口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編輯]
主要支流與湖泊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
黃河上的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編輯]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茫尕峽—多石峽—麥多唐貢瑪峽—官倉峽—拉加峽—野狐峽—拉干峽—龍羊峽—阿什貢峽—松巴峽—李家峽—公伯峽—積石峽—寺溝峽—劉家峽—牛鼻子峽—朱喇嘛峽—鹽鍋峽—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大峽(下峽)—烏金峽—紅山南峽—紅山北峽—黑山峽—虎峽—青銅峽—晉陝峽谷—晉豫峽谷(包括三門峽—任家堆—八里胡同—小浪底)
參考資料:黃河幹流峽谷
[編輯]
幹流水利樞紐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 投入使用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另請參看:黃河大堤、黃河防洪、黃河防凌、汴渠、鴻溝、京杭運河、茅津渡、南水北調工程、河套灌區
[編輯]
橋梁
濟南黃河斜拉橋:山東省濟南市北側。1978年12月開工,1981年底建成。曾更換幾次鋼索。
濟南黃河公路橋:山東省濟南市北郊。1978年12月開工,1982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
濟南黃河浮橋:只在非汛期(夏汛和凌汛)使用,位於市北洛口渡口,免費使用。
蘭州黃河鐵橋:甘肅省蘭州市城北。始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竣工於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
鄭州黃河橋:河南省鄭州市以北
[編輯]
環境狀況
[編輯]
水土流失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
[編輯]
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1]。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這就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了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得冰川融化加大了上游水源的流量,但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最終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了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得更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的吸收流經河道才能得以補充。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現在還有京九大橋
[編輯]
歷史與文化
[編輯]
河道變遷
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氾濫威脅,而因氾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最近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豐5年)。在那次黃河大改道之前,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後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後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濱海然後入黃海。但在改道後,於銅瓦廂缺口後,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
[編輯]
水利簡史
參看黃河水利史
[編輯]
中華文明的搖籃
黃河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公元前2000多年華夏族在黃河領域的中原地區形成、繁衍。
[編輯]
與黃河有關的人物
大禹治水大禹
潘季馴:明朝治黃專家
靳輔:清代治河名臣
田鼢:西漢武帝時期大臣
現代部分
黃秉維:中國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萬里: 中國水利專家
張光斗:中國水利水電專家
李儀祉:中國近代水利學家
錢寧:中國水利工程學家
錢正英:中國水利專家
賈讓:西漢水利家
張含英:中國水利專家
梁恩佐:美籍華人,黃河水土保持項目推廣者
[編輯]
旅遊文化資源
黃河博物館 - 花園口 - 壺口瀑布 - 後岡遺址 - 柳灣墓地 - 北首嶺遺址 - 大河村遺址 - 平糧台城址 - 廟底溝遺址 - 陶寺遺址 - 老官台文化- 賈湖遺址 - 仰韶文化 - 花樓子遺址 - 河南龍山文化 - 西水坡遺址 - 大地灣遺址 - 三門峽棧道遺跡 - 元君廟墓地 - 姜寨遺址 - 半坡遺址 - 裴李崗文化 - 風陵渡 - 西朱封墓地 - 大汶口文化 - 大汶口遺址
[編輯]
其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制訂國旗時,曾出現如右圖之草案:底下黃線即代表黃河,但最後並未採用;參見中國國旗。
[編輯]
參看
黃河流域文化
黃河流域
黃河三角洲
黃淮平原
黃河水利委員會
花園口決堤事件
萊州灣
河套平原
銀川平原
海河平原
黃土地:電影
黃河大合唱:音樂作品
黃土高原
河防通議:著作
三晉文化
灘羊
河曲馬
皮筏子
治河方略:著作
海州灣
毛烏素沙地
河西走廊
秦嶺
❾ 求<再說長江>的背景音樂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豐采;
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回族兒女;
你用健美的臂答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你從遠古走來,巨浪盪滌著塵埃;
你向未來奔去,濤聲回盪在天外,
你用純潔的清流,灌溉花的國土;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
我們贊美長江,你是無窮的源泉;
我們依戀長江,你有母親的情懷.
啊長江啊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