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教一下一般的音樂會或交響樂團的人員配置
西方管弦樂隊的樂器主要有三大組:
弦樂組——由第一小提琴(Violino,義大利語,下同)組、第二小提琴組、中提琴組、大提琴組、低音提琴組構成,弦樂組都不是移調樂器。
木管組——木管組的樂器有很多種類和排列法,比較典型的就是長笛(Flauto)、雙簧管(Oboe)、單簧管(Clarinetto,常見的是bB調、A調單簧管)、大管(Fagotto,也根據法語音譯叫巴松basson),以上這幾件樂器都是管弦樂隊木管組中固定存在的,數量都由作曲家定,另外還可加上短笛(FlautoPiccolo,拓展長笛高音音域的樂器)、英國管(CornoInglese)、抒情雙簧管(Oboed'amore)、上低音雙簧管(OboeBaritono)、小雙簧管(OboeSoprano,以上四件都是拓展雙簧管音域的樂器,當然它們也有自己的特色)、中音單簧管(ClarinettoContralto/CornoBassetto)、小單簧管(ClarinettoPiccolo)、低音單簧管(ClarinettoBasso,以上三件是單簧管的附屬樂器,當然也是拓展音域)、薩克斯管(Saxofono/Sassofono,bB調高音薩克斯管Saxofono-Soprano、bE調中音薩克斯管Saxofono-Contralto、bB調次中音薩克斯管Saxofono-tenore、bE調低音薩克斯管Saxofono-baritono)、倍低音大管(Contrafagotto,比標准大管低八度)。
銅管組——銅管組相對木管組比較穩定,樂器變化不大。有:4件圓號(Corno,也叫法國號,F調)、2件小號(Tromba,D、bE、E、F調)、2件短號(Cornetto)、4件長號(Trorrbone,附屬還有次中音、低音、倍低音長號)、2件大號(Tuba,bB、bE、F調)薩克斯號(Flicorno,本調和薩克斯管一樣)上面三組樂器在西方管弦樂隊中都會存在的(管弦樂這個名字已經體現出來了),另外比較常見還有下面這些:
打擊樂組——較為常見的就是定音鼓(Timpani)了,定音鼓有三種:大型定音鼓可奏出大字組F~小字組c;小型定音鼓可奏出大字組bB~小字組f;中型定音鼓多見大字組A~小字組e,也有大字組G~小字組d的。
其他樂器還有小鼓(Tamburo)、中鼓(CassaRullante)、大鼓(GranCassa)、鈴鼓(Tamburino)、長鼓(TamburoProvenzale)、三角鐵(Triangolo)、響板(Castagnetti)、鈸(Piatti)、鑼(Tam-Tam)、鍾琴(Armonica)、木琴(Xilofono/Silofono)、排鍾(Campane)
其他樂器——豎琴(Arpa,Harp——法語)、吉他(Chitarra,Guitar——英語)、曼陀林(Mandolino)、鋼片琴(Celesta)、鋼琴(Pianoforto,Piano——英語)
以上大約都是在歷代管弦樂隊中出現的樂器,當然還有一些古樂器就不一一說了。
樂隊中的樂器與樂器數量每個時期都會有不同,分類方法按木管組每類樂器的數量來劃分,現多見雙管制和4管制的管弦樂隊:雙管制即為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各2支;而4管制的樂隊是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個3支再加上短笛(屬於長笛)、英國管(屬於雙簧管)、低音單簧管(屬於單簧管)、倍低音大管(屬於大管)。另外銅管組的樂器數量是:圓號6支,小號4支,長號3支,大號1支;弦樂器組為:第1小提琴16~18,第2小提琴16,中提琴12,大提琴10,低音提琴8,豎琴1~2架;而打擊樂器有:定音鼓4個,鑔1對,鋼片琴、大鼓、小鼓、鈴、三角鐵、鑼、木琴、鍾琴等各1件。
樂器的擺放位置也根據時期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我們是在觀眾席,而管弦樂隊在舞台上的這個視角,各樂器組的排放如下:
巴洛克Baroque時期:古鋼琴(Harpaichord,現在已不用)在舞台前面的正中間,第一、二提琴組分列舞台左右兩側,中提琴組、大提琴組在小提琴組後靠中間的位置左右排列,最後一排從左到右依次是雙簧管、大管、定音鼓、舊式小號(Trombanaturale)、低音提琴。這時期的樂器較少。
古典Classical時期:舞台前面正中間已不放樂器,站指揮;一、二提琴與巴洛克時期擺放一樣,中提琴組在一提後面,旁邊也就是舞台的正中間是大提琴組,再往右是低音提琴組;大提琴的後面是單簧管和長笛,低音提琴的後面是雙簧管和大管;最後一排從左到右是圓號、定音鼓、舊式小號。
浪漫派,大約19世紀:木管組、提琴組與古典時期一致,但在第一提琴和中提的中間(靠舞台的左側)加入了豎琴;這時候的銅管組已頗具規模,舞台最後一排從左到右有圓號、定音鼓、小號、長號、大號
現代,20世紀以來:第一小提位置不變,第二小提到了19世紀中提琴的位置,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是在19世紀第二提琴的位置,中提琴則在舞台的正中間;豎琴的位置不變;木管組的位置因為樂器的增加而佔了比以前較大的地方,總體排在中提琴的後面,分有兩排,第一排從左到右為
短笛、長笛、雙簧管、英國管,第二排為低音單簧管、單簧管、大管、倍低音大管;木管組的後面是銅管組,從左到右依次是圓號、小號、長號、大號;最後則是打擊樂組。另外由於20世紀以來音響學的知識的豐富,有很多指揮家也會有自己的排列方法。
至於鋼琴協奏曲,就是把鋼琴加入管弦樂隊里(舞台上會放在中間位置)就行了。
❷ 音樂會上的指揮家是如何指揮的
做指揮家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首先,你必須能彈一手好鋼琴,因為這能幫助你更好地掌握樂理。你還要聽大量的各個時期的音樂、學習音樂史。學習鋼琴只是基礎,還要了解樂團的每個樂器的特點,如果能有一段時期的樂團樂師生涯就更好了。當然,有天賦對一個指揮家也是極為重要的,你要有極強的節奏感和對不同聲部的平衡能力,這是極難的。 音樂院校有指揮專業,當然可以去報考,最著名的兩個中國的音樂學院當屬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但報考前還是想想清楚啊! 在給你看一段材料,關於卡拉揚的,你就知道指揮是多難當了。 卡拉揚解釋指揮:「指揮真上一種神秘的體驗。進入佳境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做什麼。我的雙手已經過了三十年的訓練,已從我的感覺之中獨立出來了。他們會自發地揮動,音樂便如流水般滔滔涌流。能夠讓自己融入音樂的意韻實在是妙不可言。你的指揮完全是自然而為之,欲罷而不能,直至你完全忘記這是你的手在揮動。而與此同時,倘若哪個歌手出了錯,你不會忘了予以糾正,而且是瞬間做到,無人覺察。要是某個管樂手在吹奏一個長段時,音樂進行的速度突然快了起來,那是我令他們加快的,因為我感覺出他快接不上氣了,便讓他吹得快一點。第二天他來對我說:『昨天發生的事真叫我難以置信。』我回答說:『我鑽進你心中啦。我感覺到你氣緊了,那個樂段眼看要不連貫了,所以加快了速度。』這就是你與演奏者之間的溝通,很難用言語解釋得清楚。」 「音樂有他自己的呼吸。歌德有首詩講到呼與吸的對比。吸氣給你壓力,呼氣則使你放鬆。詩中說,生命多美妙,它是呼與吸的混合;感謝上帝,它讓我們感到壓力,又讓我們得到解脫。瑜珈功的理論很大程度上就立足於氣息吐納的節律變化。至於音樂,它就如潮水,有著自然的漲與落。誰要是把握不好速度,那我是無法忍受的。遇上這種情形我會變得讓人受不了。我生來就講究自然節奏。為更准確,我甚至借用節拍器。我在西德多特蒙德的馬克斯·勃蘭克學院做過一個實驗。先選定任意一個速度,比如說每分鍾 86 拍。然後在鋼琴上先後用四分音符、三連音、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各奏一遍,末了再回頭用四分音符彈奏,看看是否仍保持原先的速度。現在,每個樂團都做這個測試,結果奏到十六分音符時都比原定速度快了百分之十至二十。要經受住這個檢測是很難的,錯誤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而我只快了百分之二。他們都說我腦袋裡肯定裝了一台電腦。」 卡薩爾斯(Cassals,1876)說:「一個偉大的指揮者之先決條件,應該是一個勝任愉快的通譯員。其主要的任務,首先要對他的工作有一個完全而明確的認識,他應該知道如何來溝通自己和團員之間的感覺,如何和他的樂隊接觸,如何說服他的樂隊,以及如何把音樂中之種種型態透過自己的意識,引入盡善盡美的境界。」這是我看過對指揮的定義里頭,說得最完整的。 在這篇內容中,我想提一下關於指揮的事情。 在管樂團中,指揮被賦予相當重要的責任。不管是整個團或是指揮自己本身,都必須給指揮一些壓力,這樣才能有所進步。 1、多充實自己的音樂知識:去接觸任何有關音樂的東西,將自己的音樂知識往上提升,這對樂團和你自己本身,都有相當的助益。 2、清楚團中的所有樂器:包括它的基本指法、各樂器的調性,將自己的樂器技能想辦法提升。 3、培養自己的音感、節奏感,以及增加自己的表演欲:我常說一個太過內向的人是學不好樂器的,把自己各方面的本質增加,適度展現自己的表演欲。 4、做好自我約束,和團員保持良好的互動:這點很重要,自己做的好,才能對其他團員做要求,有良好的互動,在演奏上才會有好的默契。 要知道,指揮在管樂團中的重要性。我必須很明確的告訴大家,要達到完全的一致,除了看指揮,沒有別的方式。根據我的經驗,各管樂團和指揮搭配間會有問題,主要是下面兩點,也是一定要改善的地方: 1、不會看指揮,只知道埋頭看譜。不要求每首曲子全程看指揮,但想要曲子詮釋的更好,就必須抬頭看指揮的所有提示動作,這樣的演出才會近乎完美。 那有人問我,指揮的音感很重要嗎?其實不然,但它算是必備的要件之一。應該這么說:指揮有沒有絕對音感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問題往往不只是音準,而是在速度、音色和平衡等更多的面向上。 所謂的絕對音感其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不單是聽出音高或調性就可以了。同一個調性的音樂彈多了、聽多了,音高的感覺自然就會有,但那不是絕對音感,只是一種音高的記憶而已
❸ 音樂會上的指揮有啥作用
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所有交響音樂作品,是由指揮創造出來的。當今的指揮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人。指揮真正的作用只有在排練的時候才會體現
❹ 看音樂會時那個指揮家是怎樣指揮那些人演奏的呀,他每個手勢都有什麼用
音樂會上的指揮,是整個樂隊的中心。因為樂隊中人數眾多,各種樂器的演奏分工不同,先後不同,需要指揮進行統一調配。
指揮的手勢、眼神、表情,就是命令,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鼓、管樂、號等各種樂器才會按照交響樂的原曲作品需要,整齊、協調,富有氣勢。
指揮的手勢、指揮棒劃過的弧線,快慢、大小幅度都是有講究的。
雖然大多數指揮家都有各自獨特的指揮手勢,但萬變不離其宗,他們都遵循了以下的基本原則:
1.每一小節的第一拍(即強拍)向下擊拍。
2.每一小節的最後一拍向上擊拍。
3.在次強拍上改變擊拍方向(向左或向右)。
以下是常見拍子的指揮圖式:
如果說,一個吉他手他的樂器是吉他,那麼一個指揮家他的樂器就是整個樂團。吉他手的話,自己自然知道節拍,大小聲,強弱和要表達的情感。
但整個樂團,要表達出曲子的情感,就要賴於指揮家,所以他需要各種手勢來告訴樂團要怎樣把他想像的東西表達出來。
(4)音樂會副指揮擴展閱讀:
音樂指揮的作用
音樂指揮指導整個樂隊的音樂演奏,使得多個聲部的演奏能夠成為一個整體,可謂一個樂隊的靈魂人物。對樂隊的指揮也是音樂的一種詮釋和再創作。
指揮家詹姆士·列文曾說:「指揮棒也是一種樂器。」有人說,聽音樂,就可以知道指揮的性情修養。
一,提示演奏員。一部作品常常規模龐大,演奏者往往不能在看譜的同時記住所有排練時要求的所有細節,這時,指揮在台上的手勢會起到提示作用。
二、決定一些無法定量的處理。比如,演奏員記得某處指揮要求漸慢或漸快,到底慢多少,快多少,從哪裡開始慢,到哪裡回到原來的速度等等這些,是無法量化在譜面上的,只能看指揮臨場的表達,因為藝術是需要情緒的,不是寫下來就行了的。
三,臨場發揮。演出,本身會讓人處於一種亢奮的狀態中,指揮常常在演出中迸發出排練時沒有過的激情和想法。
所以,演奏者必須注意指揮在台上的動作,並且要和指揮配合默契,一旦指揮出現了排練中沒有的處理,演奏者反應要快,要立即表現出來。這種臨場發揮常常是相當精彩且不可復得的。
四,表現性,增強作品感染力。這一點並不是所有指揮都有,指揮各有各的風格,有的指揮看上去沉默,熱情都在心裡和手上,有的指揮則表演性很強,在音樂傳達感情的同時,指揮自己也在用形體動作給觀眾傳達著自己的情緒。
也就是說,有的指揮確實有指揮給觀眾看的成分,比如最典型的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
參考資料:網路-音樂指揮
❺ 音樂會,指揮有什麼用呢
小議樂隊中指揮的作用
在近代世界樂壇上,有許多傑出的指揮家,如卡拉揚、奧曼第、小澤征、伯姆等,都是譽滿全球,他們的地位甚至超過現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是什麼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欽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獨奏、獨唱時,常受到聽眾的贊揚和感謝,但是他們「指揮」的只是自己的樂器和歌喉。而指揮家指揮的是一個龐大的樂隊,甚至加上合唱隊,這里有各種不同的樂器,每個演員的表演個性和水平也各自相異,指揮家要把他們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進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音樂來,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前期准備:對指揮家來說,音樂會上僅僅是他工作的匯報,大量的艱苦勞動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讀譜、「聽譜」。這是指揮的特殊本領,即從總譜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聽」出十幾種樂器組合的音響效果來。這種本領聽來玄乎,但卻是真的。同時,指揮還必須具備廣博的音樂史知識,樂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領悟作品的創作背景,區別各個時代、各個作曲家藝術風格的異別,並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力,以內心的聽覺,去體會樂曲的各種感情和內容,使作曲家的樂譜創作首先在自己腦子中變成活的形象。因而會出現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揮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這以後就要從排練的角度再研究總譜:找出各個聲部旋律線條的進行方向,分析各個段落的和聲氣氛和配器色彩,確定樂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還要以通貫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結構,設計音樂的基本情緒,哪裡應該緊張,哪裡需要鬆弛,哪裡層層鋪墊,達到高潮。指揮家還必須對各種樂器的性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要盡可能地發揮樂隊和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響效果。一個經驗豐富的指揮家,還具有一種先見之明,他能事先考慮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聲部蓋沒,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時會出現困難,哪些樂句在表現理解上可能發生差錯等等,這樣可以在排練時作為訓練重點。僅上訴各項准備工作,幾乎包括了音樂學院全部學科知識,而要達到運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練階段:在排練廳里,指揮的工作遠遠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對樂曲的內心感受傳達給每一個演奏者,不僅用語言,更是通過手臂、手指、眼睛、臉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現的指揮技術,與每個演奏員保持一種感情的交流。指揮的動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內容,又要起著引導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導樂隊准確地演奏,還要激起他們音樂表現的激情,使他們始終處於一種渴望演奏的興奮狀態。指揮本生,卻既要激情的,又必須保持理智的,他憑借非凡的音樂記憶力,准確的指示各個聲部的來龍去脈;他要有控制樂隊的能力,使每個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職責;不僅要明確地告訴演奏員現在該做什麼,還要預示他們將要做什麼,使每個樂句的快慢和輕響、進入和消失都能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演出階段:經過反反復復的排練,指揮者確信已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這才能進入音樂會的演奏。人們在音樂會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揮家精神振作地率領樂隊全身心地投入於音樂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揮,作為一門藝術,是近一百七十多年發展起來的,它的歷史不長,但迄今一直被公認為是一門最全面的音樂表演藝術。
❻ 音樂會上指揮家的作用
樂隊指揮有什麼作用?
小議樂隊中指揮的作用
在近代世界樂壇上,有許多傑出的指揮家,如卡拉揚、奧曼第、小澤征、伯姆等,都是譽滿全球,他們的地位甚至超過現代的作曲家、演奏家和歌唱家。這是什麼原因呢?演奏家和歌唱家固然有其令人欽佩的演奏演唱技能,在獨奏、獨唱時,常受到聽眾的贊揚和感謝,但是他們「指揮」的只是自己的樂器和歌喉。而指揮家指揮的是一個龐大的樂隊,甚至加上合唱隊,這里有各種不同的樂器,每個演員的表演個性和水平也各自相異,指揮家要把他們統一成一個和諧的整體,進而創造出千姿百態的音樂來,這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前期准備:對指揮家來說,音樂會上僅僅是他工作的匯報,大量的艱苦勞動都是在台下。首先是讀譜、「聽譜」。這是指揮的特殊本領,即從總譜密密麻麻的音符中,用眼睛「聽」出十幾種樂器組合的音響效果來。這種本領聽來玄乎,但卻是真的。同時,指揮還必須具備廣博的音樂史知識,樂器法,研究作曲家的生平和思想,領悟作品的創作背景,區別各個時代、各個作曲家藝術風格的異別,並發揮自己的藝術想像力,以內心的聽覺,去體會樂曲的各種感情和內容,使作曲家的樂譜創作首先在自己腦子中變成活的形象。因而會出現同一作品在不同的指揮家手下奏出不同的效果。
這以後就要從排練的角度再研究總譜:找出各個聲部旋律線條的進行方向,分析各個段落的和聲氣氛和配器色彩,確定樂曲中速度力度的演奏分寸,還要以通貫全局的眼光掌握全曲的結構,設計音樂的基本情緒,哪裡應該緊張,哪裡需要鬆弛,哪裡層層鋪墊,達到高潮。指揮家還必須對各種樂器的性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他要盡可能地發揮樂隊和演員的表演水平,以取得理想的音響效果。一個經驗豐富的指揮家,還具有一種先見之明,他能事先考慮到,哪些旋律可能被其他聲部蓋沒,哪些段落在演奏演唱時會出現困難,哪些樂句在表現理解上可能發生差錯等等,這樣可以在排練時作為訓練重點。僅上訴各項准備工作,幾乎包括了音樂學院全部學科知識,而要達到運用自如的精深境界,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就的。
排練階段:在排練廳里,指揮的工作遠遠不是打拍子,他要把自己對樂曲的內心感受傳達給每一個演奏者,不僅用語言,更是通過手臂、手指、眼睛、臉部表情和一切可以表現的指揮技術,與每個演奏員保持一種感情的交流。指揮的動作既要呈示作品的情感內容,又要起著引導演奏者的作用,他不但指導樂隊准確地演奏,還要激起他們音樂表現的激情,使他們始終處於一種渴望演奏的興奮狀態。指揮本生,卻既要激情的,又必須保持理智的,他憑借非凡的音樂記憶力,准確的指示各個聲部的來龍去脈;他要有控制樂隊的能力,使每個演奏者都恰如其分地完成自己的職責;不僅要明確地告訴演奏員現在該做什麼,還要預示他們將要做什麼,使每個樂句的快慢和輕響、進入和消失都能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演出階段:經過反反復復的排練,指揮者確信已達到預期的效果時,這才能進入音樂會的演奏。人們在音樂會里所看到的,只是指揮家精神振作地率領樂隊全身心地投入於音樂中,完整地展示作品的全貌。
指揮,作為一門藝術,是近一百七十多年發展起來的,它的歷史不長,但迄今一直被公認為是一門最全面的音樂表演藝術。
❼ 音樂會的指揮傢具體什麼用那些人要看他嗎
卡拉揚解釋指揮:「指揮真上一種神秘的體驗。進入佳境時,我完全忘記了自己是在做什麼。我的雙手已經過了三十年的訓練,已從我的感覺之中獨立出來了。他們會自發地揮動,音樂便如流水般滔滔涌流。能夠讓自己融入音樂的意韻實在是妙不可言。你的指揮完全是自然而為之,欲罷而不能,直至你完全忘記這是你的手在揮動。而與此同時,倘若哪個歌手出了錯,你不會忘了予以糾正,而且是瞬間做到,無人覺察。要是某個管樂手在吹奏一個長段時,音樂進行的速度突然快了起來,那是我令他們加快的,因為我感覺出他快接不上氣了,便讓他吹得快一點。第二天他來對我說:『昨天發生的事真叫我難以置信。』我回答說:『我鑽進你心中啦。我感覺到你氣緊了,那個樂段眼看要不連貫了,所以加快了速度。』這就是你與演奏者之間的溝通,很難用言語解釋得清楚。」
「音樂有他自己的呼吸。歌德有首詩講到呼與吸的對比。吸氣給你壓力,呼氣則使你放鬆。詩中說,生命多美妙,它是呼與吸的混合;感謝上帝,它讓我們感到壓力,又讓我們得到解脫。瑜珈功的理論很大程度上就立足於氣息吐納的節律變化。至於音樂,它就如潮水,有著自然的漲與落。誰要是把握不好速度,那我是無法忍受的。遇上這種情形我會變得讓人受不了。我生來就講究自然節奏。為更准確,我甚至借用節拍器。我在西德多特蒙德的馬克斯·勃蘭克學院做過一個實驗。先選定任意一個速度,比如說每分鍾 86 拍。然後在鋼琴上先後用四分音符、三連音、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各奏一遍,末了再回頭用四分音符彈奏,看看是否仍保持原先的速度。現在,每個樂團都做這個測試,結果奏到十六分音符時都比原定速度快了百分之十至二十。要經受住這個檢測是很難的,錯誤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而我只快了百分之二。他們都說我腦袋裡肯定裝了一台電腦。」
卡薩爾斯(Cassals,1876)說:「一個偉大的指揮者之先決條件,應該是一個勝任愉快的通譯員。其主要的任務,首先要對他的工作有一個完全而明確的認識,他應該知道如何來溝通自己和團員之間的感覺,如何和他的樂隊接觸,如何說服他的樂隊,以及如何把音樂中之種種型態透過自己的意識,引入盡善盡美的境界。」這是我看過對指揮的定義里頭,說得最完整的。
在這篇內容中,我想提一下關於指揮的事情。
在管樂團中,指揮被賦予相當重要的責任。不管是整個團或是指揮自己本身,都必須給指揮一些壓力,這樣才能有所進步。
就我的經驗,指揮的責任在於提示。這些提示包括有拍子與表情、強弱等,進一步又引導節奏、音高與記號等等,可以說扮演著作曲者和演奏者之間的橋梁,如何讓演奏者和指揮達到一致的思考,也是必須研究的重點之一。
好的指揮該具備哪些要點呢?以學生指揮來說,我覺得目前有許多指揮做的還不夠好。這也許是件不太容易的事,但是必須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1、多充實自己的音樂知識:去接觸任何有關音樂的東西,將自己的音樂知識往上提升,這對樂團和你自己本身,都有相當的助益。
2、清楚團中的所有樂器:包括它的基本指法、各樂器的調性,將自己的樂器技能想辦法提升。
3、培養自己的音感、節奏感,以及增加自己的表演欲:我常說一個太過內向的人是學不好樂器的,把自己各方面的本質增加,適度展現自己的表演欲。
4、做好自我約束,和團員保持良好的互動:這點很重要,自己做的好,才能對其他團員做要求,有良好的互動,在演奏上才會有好的默契。
要知道,指揮在管樂團中的重要性。我必須很明確的告訴大家,要達到完全的一致,除了看指揮,沒有別的方式。根據我的經驗,各管樂團和指揮搭配間會有問題,主要是下面兩點,也是一定要改善的地方:
1、不會看指揮,只知道埋頭看譜。不要求每首曲子全程看指揮,但想要曲子詮釋的更好,就必須抬頭看指揮的所有提示動作,這樣的演出才會近乎完美。
2、若是在室內,把用腳打拍子的習慣戒掉。剛開始,會很不習慣。我會這么要求,是因為有許多團員腳打的拍子跟指揮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樣會造成每個人的速度都不一樣。一切的速度都以學生指揮為主,那就看指揮就好了,何必多此一舉呢?
那有人問我,指揮的音感很重要嗎?其實不然,但它算是必備的要件之一。應該這么說:指揮有沒有絕對音感其實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問題往往不只是音準,而是在速度、音色和平衡等更多的面向上。
真正說起來,團員的音準問題不應該是由指揮負責,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情。指揮只是當個調配者,使整體的演出更完美。一個音怎麼樣都調不準的團員,也要好好檢討了。
所謂的絕對音感其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麼簡單,不單是聽出音高或調性就可以了。如果只是要音高的聽覺的話,其實很容易訓練出來。同一個調性的音樂彈多了、聽多了,音高的感覺自然就會有,但那不是絕對音感,只是一種音高的記憶而已
❽ 音樂會上的指揮是做什麼的
指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