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用中國古典樂器演奏的音樂會
您可以關注一下中國的民樂大家最近的日程,張維良,陳悅,常靜等等。或者有人會舉辦。
2. 古典音樂會上那個長長的樂器是什麼
該樂器為長頸魯(琉)特琴~~~
3. 之前看過一個國外的超級宏偉壯觀震撼的超級大型的音樂會~是古典樂器和電音結合的純音樂
雅尼的音樂會吧, 用的是電鋼
4. 大形中國樂器音樂會!
一般是排成扇形的,下面是圖片,你看吧.如果連接不上,就用網路圖片查找"民族管弦樂隊排列圖"即可. 現代民樂合奏中,把圖中的革胡改成大提琴貝大提琴,古箏放在琵琶後面,與柳琴一排.而不是中胡後面.二胡往往規模較大,所以要與高胡互換位子,三弦很少上場,可以去掉.曲笛可以比棒笛多一倆個.
http://www.minue.cn/bbs/bbs.asp?t=554&id=19323&p=1 (民族管弦樂隊排列圖_民樂合奏論壇_...)
5. 武漢哪的音樂會是古典音樂會
民樂的確實是比較少,有一場女子十二樂坊的演出,名為「清音漪韻,古樂內新生」——女容子十二樂坊音樂會。演出時間有點晚,2013-01-09,武漢琴台大劇院。如果感興趣您可以點擊鏈接進一步了解,裡面有介紹,包括曲目單http://www.228.com.cn/ticket-9557051.html
希望可以幫到你,期待採納,祝你們幸福^-^~
6. 大型古典音樂會上有哪些樂器
中國古來典樂器:古人把樂器分為金源、石、土、革、絲、木、匏、
竹八類,稱「八音」。編鍾、磬這兩種樂器所發出的音響清脆明亮,
被稱為「金石之聲」,是官方認可的「最高雅的聲音」。 古代樂器主要有塤、缶、築、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
漢唐以後,源於外國的樂器如笛子、篳篥、琵琶、
胡琴等大量為中國音樂採納,並被中國人改良發展,
逐漸替代了中國原來的本土樂器。除了古琴一直被文人寵愛,
得以樂器流傳,正式在「民樂」公眾中演出的樂器幾乎都是外來的。
7. 聽古典音樂會為什麼不可以隨意鼓掌
掌聲,是觀眾發自內心的一種欣賞,是人們情緒激動時最直接、最本能、最習慣的一種表達方式,也是觀眾對於藝術家的一種認可與尊重。
Cherry聊音樂:分享原創教學心得與音樂感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8. 西方古典音樂一般有些什麼樂器演奏
1、圓號
圓號,唇振動氣鳴樂器。又稱法國號(英語:French Horn)。一種銅管樂器,銅制螺旋形管身,漏斗狀號嘴,喇叭口較大,有時可拆卸。通常有4個鍵,其中一個鍵用來轉換指法調性。雖然圓號屬於銅管樂器,但其不僅能吹出銅管嘹亮的聲音還能吹出木管柔和的聲音,可用於木管五重奏。
2、短號
短號是唇振動氣鳴樂器,與小號同音域,不過因為圓錐管占的比例高,管的彎曲多,所以有圓滑柔和的音,轉音也很順暢。在英式的銅管樂團是完全不用小號,而以短號為主要的旋律樂器。
3、大提琴
大提琴,為西洋樂器,是管弦樂隊中必不可少的次中音或低音弦樂器,屬提琴族樂器里的下中音樂器。大提琴音色渾厚豐滿,具有開朗的性格,擅長演奏抒情的旋律,表達深沉而復雜的感情,也與低音提琴共同擔負和聲的低音聲部,有"音樂貴婦"之稱。
4、馬林巴
馬林巴(英語:Marimba)為打擊樂器的一種。是木琴的一種,將木製琴鍵置於共鳴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產生旋律,但琴鍵較木琴闊,音域較廣,音色圓潤,也有較多特殊打法。馬林巴的鍵數有49鍵、52鍵、56鍵、61鍵、66鍵、69鍵。
5、管風琴
管風琴(pipe organ),屬於氣鳴式鍵盤樂器(參見「樂器」詞條),流傳於歐洲的歷史悠久的大型鍵盤樂器,距今已有2200餘年的歷史(至2019年),且從未中斷過。
管風琴是風琴的一種,不同的是一般的腳踏風琴是通過腳踏鼓風裝置吹動簧片使簧片振動來發音,而管風琴是靠銅制或木製音管來發音。管風琴音量洪大,氣勢雄偉,音色優美、莊重,並有多樣化對比、能模仿管弦樂器效果,能演奏豐富的和聲。
9. 請問為什麼歐洲的古典音樂會如此出名
。 發展前期: 統治中世紀(即從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封建社會建立開始,至文藝復興以前的一段"黑暗"時代)歐洲意識形態領域和一切藝術的是基督教.那時唯一合法的、正統的音樂形式是起源於四、五世紀的聖詠(chant),包括佔主導地位的格 里高利聖詠和更古老的安布羅西聖詠(後者至今仍在米蘭的教堂中使用)。這種純粹宗教用途的音樂只限於在教堂中由唱詩班演唱,沒有樂器伴奏,是純粹的單音音樂(不分聲部,大家都唱一樣的旋律),分為利底亞、弗里幾亞等四種調式及其變格調式。 一開始歐洲還沒有合適的記譜法,只能採取口耳相傳的方法記錄流傳音樂文獻。後來最早的記譜法「紐姆譜「發展出來,但只能用簡單的線條暗示音的長短高低。總的來說,中世紀歐洲音樂與其它藝術一樣遭到壓制,但在虔誠的宗教信仰激勵下音樂家們(那時都是教士)創造了不少優秀的聖詠精品,難怪前幾年有一張聖詠唱片(由西班牙一個修道院的修士演唱)在Bill Board排行榜上名列前茅數月之久。單聲的聲詠後來開始在旋律線下方四度加上平行的旋律線,形成了最早的和聲。 發展歷史: 1450年至1600年--文藝復興 十四、十五世紀羅馬教庭在與世俗君主的政治斗爭中多次被挫敗,威信與勢力開始衰落;同時歐洲一些地區如義大利日益繁榮的貿易和手工業造就了最早的資產階級和金融貴族,城市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批的市民。他們迫切要求有為自己服務的藝術形式,反對教會的束縛,宣揚以人而不是以神為本的人文主義。於是在文學、建築、美術也包括音樂領域里展開了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 音樂史上的文藝復興起始於1450年左右。那時一批有才華的音樂家雲集在勃艮第(相當於今天法國北部、比利時一代)宮廷,顯示出一派歌樂昇平的氣象,被稱為「法蘭德斯樂派」。此時音樂家們主要使用一些日益改進的弦樂器如詩琴 ,音樂內容開始涉及世俗生活,記譜已經使用點線組合的形式,稱的上是今天五線譜的鼻祖,到十六世紀中後期開始使用四線、五線譜記譜,教會調式逐步解體,大-小調體系逐漸形成。 宗教音樂也繼續發展。一個重大事件是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揚人人皆可憑借虔誠信仰與上帝相通。路德創造了眾贊歌這一群眾化的音樂形式,由教徒在禮拜儀式上自行演唱。同時,羅馬教庭為了對抗宗教改革,力圖強化聖詠在宗教音樂中的統治地位。帕萊斯特里那發展了織體復雜的多聲部聖詠,把這一體裁推向了發展的高峰。 1600年至1750年--巴羅克時代 巴羅克時代是歐洲音樂大發展的時代.在這150年的歷程中,歌劇、協奏曲、奏鳴曲等題材相繼被創造發展出來。 1750年至1827年--古典時期 1750年巴赫逝世後歐洲復調(即由多個並行發展的旋律線交織成復雜的織體的作曲手法)後繼無人,樂風轉向簡潔實用的主調(即旋律+和弦的作曲手法)。 在這個時代大顯身手的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大師:海頓(交響樂之父)、莫扎特(音樂神童)、貝多芬(樂聖)。在歐洲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中,歐洲音樂的主題從延續近千年對神的虔誠轉移到對理性的崇尚上來,使得古典時期的 作品具有豐富的哲理內涵。 1827年至19世紀末--浪漫主義時期 1827年貝多芬的逝世結束了嚴謹的古典主義時期。此時的歐洲文化正經受浪漫主義潮流的洗禮。這一時期的作曲家把作曲作為抒發自我感情的手段,作品中體現出他們內心中豐富復雜的感情。這一時期還涌現出一大批演奏家,如帕格尼尼、李斯特等,多以輝煌的炫技手法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沖擊。十九世紀中後期隨著歐洲民族主義思潮的抬頭,一些民族國家開始有了用自己民族音樂語言進行創作的音樂家如芬蘭的西貝柳斯、挪威的格里格、俄羅斯的強力集團等,可稱之為民族樂派。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印象主義潮流 音樂上的印象主義與繪畫上的印象派或有相通之處--都十分注重色彩(盡管音樂色彩和顏料的色彩不同)和外界景象在藝術家本人心中的印象.德彪西和拉威爾是此派的代表人物。 20世紀--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20世紀西方音樂發展方向多元化。 影響較大的有本世紀初勛伯格的十二音體系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等。勛伯格的十二音作曲法徹底廢棄了統治歐洲音樂近400年的調性體系,十二個音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一體系為他的弟子貝爾 格所繼承。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義崇尚復調和對位法,在調性方面採用多調性,並不象勛伯格的無調性走的那樣遠。 本世紀特別是戰後西方音樂發展流派眾多,如無聲音樂、雜訊音樂、微分音樂等,電子合成器等新的技術手段更為標新立異的音樂家們提供了新的武器。西方音樂發展潮流日益多元化。
10. 有場音樂會是中國樂器演奏外國名曲的,有人知道是什麼音樂會嗎
自從九八年中央民族樂團首次進入維也納金色大廳以後,至2004年一直都有中國的民族樂團到內那裡演出,而且都有外容國名曲,我印象中九八年中央民族樂團在金色大廳,由陳燮陽指揮的虎年維也納中國新春音樂會上,首次在國外用民族樂器演奏外國名曲,其中就有《拉德斯基進行曲》,之後的2001年廣播民族樂團的音樂會上演出了《藍色多瑙河》《拉德斯基進行曲》,02年在德國廣播民族樂團又演出了《柏林的空氣》,這些經典曲目經改編後以中國民族器樂的方式演奏在國外很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