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姜夔的人物評價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姜夔詞題材廣泛,有感時、抒懷、詠物、戀情、寫景、記游、節序、交遊、酬贈等。他在詞中抒發了自己雖然流落江湖,但不忘君國的感時傷世的思想,描寫了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以及超凡脫俗、飄然不群,有如孤雲野鶴般的個性。 姜夔晚居西湖,卒葬西馬塍。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續書譜》《絳帖平》等書傳世。
各家評價
張炎:姜白石詞如野雲孤飛,去留無跡。
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卷六:白石道人,中興詩家名流,詞極精妙,不減清真樂府,其間高處,有美成所不能及。
汪森:西蜀南唐而後,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轉相矜尚,曲調愈多,流派因之亦別。短長互見,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陽姜夔出,句琢字練,歸於醇雅。於是史達祖、高觀國羽翼之;張輯、吳文英師之於前;趙以夫、蔣捷、周密、陳允平、王沂孫、張炎、張翥效之於後,譬之於樂,舞箾至於九變,而詞之能事畢矣。
周濟:白石脫胎稼軒,變雄健為清剛,變馳驟為疏宕。蓋二公皆極熱中,故氣味吻合。辛寬姜窄,寬故容藏,窄故斗硬。
劉熙載:白石才子之詞,稼軒豪傑之詞。才子、豪傑,各從其類愛之,強論得失,皆偏辭也。姜白石詞幽韻冷香,令人挹之無盡。擬諸形容,在樂則琴,在花則梅也。
陳廷焯:姜堯章詞,清虛騷雅,每於伊鬱中饒蘊藉,清真之勁敵,南宋一大家也。夢窗、玉田諸人,未易接武。
朱彝尊:詞莫善於姜夔,宗之者張輯、盧祖皋、吳文英、蔣捷、王沂孫、張炎、周密、陳允平、張翥、楊基,皆具夔之一體,基之後,得其門者寡矣。
王國維:白石寫景之作,如:"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數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梅溪、夢窗諸家寫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風流,渡江遂絕,抑真有運會存乎其間耶?問隔與不隔之別。曰:陶、謝之詩不隔,延年則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詞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詞論,如歐陽公《少年游·詠春草》上半闋雲:"闌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雲:"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則隔矣。白石《翠樓吟》:"此地宜有詞仙,擁素雲黃鶴,與君游戲。玉梯凝望久,嘆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氣"則隔矣。然南宋詞雖不隔處,比之前人,自有淺深厚薄之別.
② 姜夔到底有多麼的才華橫溢,竟然能和蘇軾比肩
《人間詞話》雲:“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若要問千古冷境誰為第一?必然是姜夔的“淮南皓月滿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他是繼蘇軾之後,又一位詩、詞、散文、書法、音律無所不通的藝術全才。他開創的“雅騷詞派”與以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並立南宋詞壇。他與當時名流辛棄疾、楊萬里、范成大、朱熹等人皆有交往。他一生屢試不第,浪跡江湖,清貧自守。曾毅然拒絕好友為其捐官買爵的做法。
司馬遷曾說道:“古時候那些有錢有勢,卻不能流名後世的人,多不可數。只有那些卓越異常的人,才會被人稱道傳述”。此話雖然合於情理。卻也不盡然。名傳後世的人,大抵都是依靠歷史文獻等書籍記載。雖然我國自古便有保存文獻史料的制度,但在天災人禍的影響下,往往導致十不存二三。隋代牛弘曾提出書有“五厄”,指出了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五次焚毀書籍的事件。明代胡應麟根據牛弘之說,又增補五次焚毀事件,湊成“十厄”。清代中期編纂《四庫全書》,人為銷禁典籍,又勝於前代。如此種種劫難,使得許多英雄才人名聲不傳,不得不被淹沒於歷史洪流之中。令人惋惜。
③ 現代學習樂理看哪本誰的樂理的書最好
李重光 《音樂理論基礎》 人民音樂出版社
這本是最早的樂理教材,時間久,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此後李重光教授出版了大量的樂理教材。例如:
基本樂理通用教材 李重光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音樂學院本科入學考試教材)
基本樂理簡明教程 李重光 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央音樂學院本科入學考試教材)
基本樂理 李重光 湖南文藝出版社
簡譜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基礎教程 李重光 湖南文藝出版社
近十年來基礎樂科的各類教材出版層出不窮,全國九大音樂學院都有自己的樂理教材出版;
基本樂理教程 童忠良 上海音樂出版社(武漢音樂學院)
現代樂理教程 童忠良 湖南文藝出版社(武漢音樂學院)
基本樂理教程(作曲卷)(修訂版) 晏成佺、 童忠良 人民音樂出版社 (武漢音樂學院)
實用樂理(第2次修訂本) 劉小明、 楊曉 花城出版社(星海音樂學院)
基礎樂理教程 袁麗蓉 南開大學出版社 (天津音樂學院)
基礎樂理教程習題及參考答案 袁麗蓉 南開大學出版社(天津音樂學院)
樂理新教程 史季民、 龔肇義 上海音樂出版社 (上海音樂學院)
基礎樂理(附贈光碟1張) 付妮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
中等藝術學校共同課通用教材•樂理教程 張涓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
樂理考前輔導教程 傅妮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
樂理基礎習題集 姜夔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
基礎樂理教與學實用教程 張浩、趙易山、孔奕、 等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版社 (中央音樂學院)
④ 姜夔的作品有哪些
姜夔(kuí) (1154-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漢族,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姜夔的書法創作:
他的《續書譜》仿效孫過庭《書譜》而撰寫,但並非《書譜》之續。
姜夔的音樂創作:
姜夔對於音樂史的主要貢獻就是留給後人一部有「旁譜」的《白石道人歌曲》六卷,包括他自己的自度曲、古曲及詞樂曲調。其代表曲有《揚州慢》、《杏花天影》、《疏影》、《暗香》等。
姜夔的詩詞創作:
《點絳唇 丁未冬過吳松作》、《好事近》、《鷓鴣天元夕有所夢》、《水龍吟》、《昔游詩 其九》、《齊天樂》、《踏莎行》、《疏影》、《點絳唇》、《水調歌頭》、《虞美人》、《滿江紅》、《暗香》
《浣溪沙》、《念奴嬌》、《鷓鴣天》、《揚州慢》、《淡黃柳》、《卜運算元》、《昔游詩其十》、《探春慢》、《次石湖書扇韻》、《摸魚兒》、《鷓鴣天 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鬲溪梅令丙辰冬,自無錫歸,作此寓意》、《洞仙歌》、《惜紅衣》、《鷓鴣天 正月十一日觀燈》、《惜紅衣》、《八歸 湘中送胡德華》、《凄涼犯》、《翠樓吟》、《阮郎歸》、《解連環》、《霓裳中序第一》、《慶宮春》、《訴衷情》、《少年游》、《驀山溪》、《杏花天影》、《長亭怨慢》、《一萼紅》、《琵琶仙》、《玲瓏四犯》、《昔游詩》、《夜行船》、《杏花天》、《側犯詠芍葯》、《法曲獻仙音》、《昔游詩 其四》、《漢宮春》、《憶王孫》、《月下笛》、《過垂虹》、《永遇樂次稼軒北固樓詞韻》、《昔游詩 其一》、《昔游詩其五》、《湖上寓居雜詠 其九》、《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九》、《昔游詩 其二》、《玲瓏四犯》、《湖上寓居雜詠》、《永遇樂次韻辛克清先生》、《角招》、《湖上寓居雜詠 其二》、《昔游詩其三》、《昔游詩》、姜夔-詩詞《昔游詩 其十三》、《平甫見招不欲往》、《浣溪沙辛亥正月二十四日,發合肥》、《以長歌意無極好為老夫聽為韻奉別沔鄂親友》、《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其二》、《昔游詩 其十一》、《昔游詩 其七》、《昔游詩 其十五》、《玉梅令》、《湘月》、《昔游詩其十四》、《昔游詩 其六》、《昔游詩 其十二》、《昔游詩 其八》、《眉嫵》、《小重山令/小重山 潭州紅梅》、《浣溪沙丙辰歲不盡五日,吳松作》、《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其一》、《湖上寓居雜詠》、《徵招》、《琵琶仙/自度曲》、《過德清》、《湖上寓居雜詠 其十》、《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其五》、《過德清》、《姑蘇懷古》、《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三》、《湖上寓居雜詠 其一》、《月上海棠》、《清波引》、《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十》、《題華亭錢參園池》、《句》、《秋宵吟》、《湖上寓居雜詠 其四》、《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其七》、《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六》、《送朝天續集歸誠齋時在金陵》、《春日書懷四首》、《送范仲訥往合肥三首 其二》、《湖上寓居雜詠 其七》、《湖上寓居雜詠 其三》、《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其四》、《雪中六解》、《除夜自石湖歸苕溪其八》、《石湖仙》、《偶題》、《古樂府》、《答沈器之二首》、《鶯聲繞紅樓》、《江梅引/江城梅花引》、《齋後與金老銛朴翁聰自酌龍進而發》、《送彭仲訥往合肥三首》、《契丹歌》、《除放自石湖歸苕溪》、《送范仲訥往合肥三首其一》、《慶宮春/高陽台》、《虞美人草》、《湖上寓居雜詠 其十四》、《湖上寓居雜詠其十一》、《湖上寓居雜詠 其五》、《生雲軒》、《觀燈口號》、《京口留別張思順》、《寄俞子》、《寄上鄭郎中》、《賀張肖翁參政》、《過湘陰寄千岩》、《桂花》、《訪費山人》、《丁已七月望湖上書事》、《次韻鴛鴦梅》、《次朴翁游蘭亭韻》、《赤松圖》、
《呈徐通仲兼簡仲錫通仲與誠齋為鄉人近來赴調》 、《嘲林可山稱和靖七世孫》、《湖上寓居雜詠 其六》、《喜遷鶯慢/喜遷鶯》、《張平甫哀輓》、《雁圖》、《同潘德久作明妃作》、《送左真州還長沙》、《送王簡卿歸天台二首》、《送王德和提舉淮東》、《送李萬頃》、《郊禮後景靈宮薛謝紀事》、《和轉庵丹桂韻》、《和王秘書游水樂洞》、《過桐廬》、《燈詞》、《次韻千岩雜謠》、
《次韻德久》、《次韻誠齋送仆往見石湖長句》、《送范仲訥往合肥三首其三》、《湘月/念奴嬌》、《箜篌引》、《臨安旅邸答蘇虞叟》、《金神夜獵圖二首》、《金神夜獵圖二首》、《寄田郎》、《寄上張參政》、《華藏地雲海亭望具區》、《賦千岩曲水》、《登烏石寺觀張魏公劉安成岳武穆留題劉雲侍兒》、《待千岩》、《與和甫時甫分題畫卷夔得剡溪圖》、《湖上寓居雜詠其十三》、《小重山令/小重山》、《醉吟商小品/小品》、《坐上和約齋》、《竹友為徐南卿作》、《乍涼寄朴翁》、《下孤城》、《戊午春帖子》、《同朴翁卧龍山》、《題楊冠卿客亭類稿》、《送項平甫倅池陽》、《送陳敬甫》、《禽言如日哥哥》、《平甫放三十二鷗於吳松余不及與盟》、《陪張平甫游禹廟》、《綠萼梅》、《李陵台》、《越中士女春遊》、《有送》、《雪中訪石湖》、《夏日寄朴翁朴時在靈隱》、《送王孟玉歸山陰》、《壽朴翁》、《三高祠》、《朴公棹牽牛其奇余亦作》、《女郎山》、《自題畫像》、《於越亭》、《書乞米帖後》、《鳥夜啼》、《嘉泰壬戌上元日訪全老於凈林廣福院觀深傳師》、《寄時父》、《悼石湖三首》、《出北關》、《釣雪亭》、《湖上寓居雜詠 其八》、《寺中》、《牛渚》、《馬上值牧兒》、《次韻胡仲方因楊伯子見寄》、《湖上寓居雜詠 其十二》、《予居苕溪上與白石洞天為鄰潘德久字余日白石》 、《蕭山》、《項里項王之里也在山陰西南二十餘里地多楊梅》、《武刃丞宅同朴翁詠牽牛》、《琵琶洲》、《鉤雪亭》、《東堂聯句》、《次韻武伯》、《陳口華侍兒讀書》、《陳君玉以小集見歸用余還誠齋朝天續集韻作七》、《菖蒲》、《越女鏡心/法曲獻仙音》
參考:http://www.gudianwenxue.com/songci/jiangkui/list_68_1.html
⑤ 姜夔 生平簡介~!
姜夔
姜夔(來1155?~1121?),字自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波陽(今江西鄱陽)人。在他所處的時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對峙,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十分尖銳復雜。戰爭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於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雖然為此也發出或流露過激昂的呼聲,而凄涼的心情卻表現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學和音樂創作里。慶元中,曾上書乞正太常雅樂,一生布衣,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有《白石道人歌曲》。
四庫全書提要:夔詩格高秀,為楊萬里等所推,詞亦精深華妙,尤善自度新腔,故音節文采,並冠一時。
另:
姜夔交遊多為名人,四詩翁其三多賞其詩詞。應當是江湖詩風的奠基人之一,《江湖集》收其詩。所作《詩說》多精至之論,嚴羽以前,無以為過。
其詞清空,《宋詞通論》許為「南宋唯一的開山大師」。有《白石詞》、《白石詩集》、《續書譜》(書法)、等。詳見http://www.jiangkui.net
⑥ 姜夔的人物背景是什麼
姜夔,南宋文學家、音樂家。
他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一生轉徙江湖,靠賣字和朋友接濟為生。他多才多藝,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詞格律嚴密。其作品素以空靈含蓄著稱,姜夔對詩詞、散文、書法、音樂,無不精善,是繼蘇軾之後又一難得的藝術全才。
⑦ 為什麼說姜夔一生活得十分窩囊
姜夔和辛棄疾都是南宋非常可惜的詞人,雖然都是保有才氣,但是一生都為受到帝王的重視。而姜夔比辛棄疾還要慘,一生未踏入仕途,過得窮困潦倒,雖然他始終都關心國家的生死,憂心國家的困境,但徒有一生抱負,卻始終不得志,一個既沒錢又沒前途的男人,在南宋那個動盪的年代,那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事情。
姜夔一生都過得窩囊,官沒考上、錢也沒有,在那個動亂的年代,都不知該以何為生,每天迷迷茫茫的,但是姜夔一直也是沒放棄自己,不斷的去寫詞創作,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即便得不到施展的空間,他也沒非常消極。
⑧ 姜夔在南宋詞家中的地位如何,主要詞學貢獻
姜夔(1155--1209),字抄堯章,別號白襲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縣)人。一生沒有做過官。精通音樂,會做詩填詞。他的詞對於南宋後期詞壇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比較少。特點是辭句精煉,風格不庸俗。
揚州慢
淳熙丙申正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壁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
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葯,年年知為誰生。
⑨ 姜夔寫作風格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一字石帚,別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波陽縣)人。南宋著名詩詞作家、音樂家。他在文學藝術上的才華和成就是多方面。不僅文學上有很高的造詣,成為當時一大詞家和詩人;且嫻通音律,善吹簫彈琴,有樂論著述,能配合詞作自創曲譜,成為南宋唯一詞調曲譜傳世的傑出音樂家。他的書法也為當時人所稱道,有論書法的《續書譜》傳世。
姜夔的詩,風格高秀,繼承和發展了江西詩派的風韻,有《白石詩集》傳世。清代詩人朱彝尊在《重鋟裘司直詩集序》中論江西詩派時說:「繼蕭東夫(即蕭德藻)起者,姜堯章其尤也。」他的詞曲更為後世所推崇。姜夔和吳文英等成為南宋前期詞家婉約派主要代表,上繼「花間」(《花間集》),強調音樂性,被認為是詞家的正宗。姜夔詞的風格是:清新峻拔,立意幽遠,煉字琢句,倚聲協律。
《白石道人歌曲》收詞八十首,其中十七首帶有曲譜。《揚州慢》、《杏花天影》、《姜涼犯》、《暗香》、《疏影》、《徵招》、《角招》等十四首是他自創的詞調和樂曲;三首是填詞配曲的,內有一首填的是范成大的《玉梅令》。這十七首,每首定有宮調,並以宋代工尺字譜(與今流行的工尺譜有所不同)斜行注節,扣於字旁。這些有譜的詞調是他一生中文藝創作的精髓,為後人留下了可資研考演唱的豐厚遺產,對南宋後期詞壇創新和詞式上的格律變化有很大的影響。
白石創制的詞調《揚州慢》,是他成熟時期的代表作。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他二十二歲,自漢陽出遊,途經金人兩次蹂躪、慘遭兵燹的揚州,看到昔日繁華的商業都城,已是「市塵盡薺麥,號角吹宵寒」,更顯得空盪凄涼。眼前的景象和愛國的情思,激起他強烈的感情,用警辟對比的詞藻度成此曲,傳為佳作。
光宗紹熙二年(1191),他在名詩人楊萬里家,得聆一琵琶藝彈奏久已失傳的《醉吟商朝渭州》古調,他虛心學習了該曲的品弦法,填詞編成了清新的《醉吟商小品》。後到合肥,目睹邊城一片離索,感懷古英雄之偉烈,創作了寓意深遠的犯曲(中有轉調變化之曲)《凄涼犯》。
同年,范成大已告老還鄉,姜夔應范的邀請,往訪范於吳縣(今蘇州)的范村。他賞梅游覽後,創制了《暗香》、《疏影》兩曲獻給范。范令其婢-歌女小紅「肄習之」。音節清婉美妙,范贊賞不已,後來就將小紅贈給了姜夔。夔詩《過垂虹》雲:「自琢新詞韻最嬌,小紅低唱我吹簫;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廿四橋。」即詠此事。
姜夔在吳興寄居時間較長,後期還寫了《鬲溪梅令》和擬古樂調的《角招》、《徵招》等歌曲。這些擬古樂調對我國古樂歌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從白石歌曲的《詞引》中,可知姜夔曾對《楚辭》的「九歌」皆注律呂,琴曲亦注指法,這說明他除對古曲音律有研究外,古琴的彈奏也是精通的。他晚年曾參考浙江民間風俗歌曲,創作了「越九歌」;又曾按七弦琴演奏伴唱的風格,寫下了騷體《古怨》琴歌,抒發他對山河破碎、身世凄涼、世道坎坷的怨恨和悲嘆。姜夔以他多方面的才華,不斷地交遊和研究,卓然成家,贏得了極大的聲譽。
慶元三年(1197),姜夔將多年來對音樂的研究和意見寫出了《大樂議》和《琴瑟考古圖》各一卷,呈獻給朝廷,用以議正樂典。他十分注重琴學,在《七弦琴圖說》中闡述了南宋時代的古琴宮調,提出了分琴為三準(自一徽至四徽為上准,四徽至七徽為中准,七徽至龍齦為下准),三準各具十二律。各述了轉弦合調圖,總述了取琴「應聲」之法等。這些撰著對我們研究中古音樂和古琴等樂器的演奏是有很高價值的。
兩年後,姜夔又向朝廷呈上了《聖宋饒歌十二章》,再次希望獲得朝廷採納和提拔任用,但未成功。這些樂議和樂章直到姜夔死後十年,理宗才「詔以夔所進樂議、樂章付太常(掌管宗廟禮儀音樂之官)」。
夔為人清高,犖犖不羈。曾與抗金主戰的大臣名將張浚之孫張鑒結為至交,並長期得其資助。鑒死後,夔生計日絀,但仍清貧自守,不肯屈節以求官祿。晚年多旅食抗嘉湖之間。當寓居武康時,與白石洞天為鄰,有潘轉翁者號之曰:「白石道人」。夔答以詩雲:「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喚作白石仙,一生費齒不費錢。」用以自解其清苦。他在飽經顛沛轉徙的困顧生活後,病卒於臨安(今杭州)水磨方氏館旅邸。幸得友人捐助,始獲就近安葬。
姜白石一生困蹇,懷才不遇,但卻給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學藝術遺產。對他的詞調音樂,我國民族音樂史學家楊蔭瀏著有《白石道人歌曲研究》一書,論證澤注極詳,可資參考。
⑩ 姜夔 揚聲慢
揚州慢 詞牌名。南宋姜夔自製曲。雙調,九十八字,押平聲韻。
揚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壁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①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②名都,竹西③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④,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⑤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⑥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⑦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⑧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葯⑨,年年知為誰生。
【注釋】
①千岩老人:宋代詩人蕭德藻,自號千岩老人,姜夔曾向他學詩。
②淮左:宋在蘇北和江淮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
③竹西:揚州城東一亭名,景色清幽。竹西佳處,揚州城東禪智寺旁有竹西亭,曾是著名風景區。杜牧《題揚州禪智寺》:「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④春風十里:借指昔日揚州的最繁華處。
⑤胡馬窺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兩次南下,揚州都遭慘 重破壞。這首詞作於1176年。
⑥杜郎:唐朝詩人杜牧 ,他以在揚州詩酒清狂著稱。
⑦青樓夢:杜牧《遣懷》,「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⑧二十四橋:在揚州西郊,傳說有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
⑨橋邊紅葯:二十四橋又名紅葯橋,橋邊生紅芍葯。
[作者簡介]
姜夔(kuí)( 1155— 1221),字堯章,自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一生未仕,往來於湘、鄂、皖、蘇、浙之間,與范成大、楊萬里諸人相酬唱。精通音律,常作自度曲。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詞》。
【簡析】
盡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終老,但白石詞並不僅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現在他筆下的是折射出多種光色的情感世界。誠然,由於生活道路和審美情趣的制約,較之辛詞,姜詞的題材較為狹窄,對現實的反映也略顯淡漠。但他並不是一位不問時事的世外野老。姜夔身歷高、孝、光、寧四朝,其青壯年正當宋金媾和之際,朝廷內外,文恬武嬉,將恢復大計置於度外。姜夔也曾因此而痛心疾首,深致慨嘆。淳熙二年,他客游揚州時便有感於這座歷史名城的凋敝和荒涼,而自度此曲,抒寫黍離之悲。在作年可考的姜夔詞中,這是最早的一首。
上片由「名都」、「佳處」起筆,卻以「空城」作結,其今昔盛衰之感昭然若揭。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虛處傳神,城池荒蕪、人煙稀少、屋宇傾頹的凄涼情景不言自明,這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春望》)用筆相若。「春風十里」,並非實指一路春風拂面,而是化用杜牧詩意,使作者聯想當年樓閣參差、珠簾掩映的盛況,反照今日的衰敗景象。
「胡馬窺江」二句寫金兵的劫掠雖然早已成為過去,而「廢池喬木」猶以談論戰事為厭,可知當年帶來的戰禍兵燹有多麼酷烈!陳廷焯《白雨齊詞話》認為:「『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姜詞以韻味勝,其佳處即在於淡語不淡,其中的韻味反倒是某些濃至之語所不及的。
「清角」二句,不僅益增寂凄,而且包含幾多曲折:下有同仇敵愾之心,而上無抗金北伐之意,這樣,清泠的號角聲便只能徒然震響在兵燹之餘的空城。詞的下片,作者進一步從懷古中展開聯想:晚唐詩人杜牧的揚州詩歷來膾炙人口,但如果他重臨此地,必定再也吟不出深情繾綣的詩句,因為眼下只有一彎冷月、一泓寒水與他徜徉過的二十四橋相伴;橋邊的芍葯花雖然風姿依舊,卻是無主自開,不免落寞。
「二十四橋」二句, 愈工緻,愈慘淡,可謂動魄驚心。蕭德藻認為此詞「有黍離之悲」,的確深中肯綮。
《揚州慢》乃姜夔自作調,"白石因游揚州而作,創為新調,即以詞意名題,其所言即揚州之事。"(萬樹《詞律》)此詞作於淳熙丙申(1176年)冬至日,距金人兵臨揚州已有十六年。當年繁華都會,如今滿目蕭條,引發詞人撫今追昔之嘆。千岩老人讀後,"以為有《黍離》之悲也。"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述揚州眼前蕭條的景況:以"淮左名都"之昔日繁華對比今日"盡薺麥青青"之荒涼,以"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極寫傷亂之感。最後三句以"暮色、軍角、空城",描繪眼前凄涼。下片側重對揚州史事的虛擬。詞人想像風流俊賞之杜郎今日重遊揚州之"難賦深情",並多次化用杜牧歌詠揚州昔日景物的詩句,構成風月繁華與蕭條頹廢的意象對比。
賞析
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一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於選擇最能表現戰後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像: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並用"空"字輕輕一點,一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里也沒有一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凄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葯"--用一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於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 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一泄無余,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注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遊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一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於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盡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於低沉;與辛棄疾、陸游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寫作特點
1.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
在這闋詞中是比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蕪景象--"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雲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盪,冷月無聲"的哀景。"波心盪,冷月無聲"的藝術描寫,是非常精細的特寫鏡頭。二十四橋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簫"的風月繁華已盪然無存了。詞人用橋下"波心盪"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波心盪"是俯視之景,"冷月無聲"本來是仰觀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為俯視之景,與橋下盪漾的水波合成一個畫面。從這個畫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詞人低首沉吟的形象。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務。
2.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寫景物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服務。詞人到達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後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駐"的揚州,位於淮水之南,是歷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處"是從杜牧《題揚州禪智寺》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揚州東蜀崗上禪智寺前,風光優美,但經過金兵鐵蹄蹂躪之後,如今是滿目瘡痍了。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詞人用"以少總多"的手法.只攝取了兩個鏡頭:"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這種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清人陳廷焯特別欣賞這段描寫.他說:"寫兵燹後情景逼真.`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百言.亦無此韻味."(<白雨齋詞話>卷二)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連"廢池喬木"都在痛恨金人發動的戰爭.物猶如此.何況於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對這戰爭的痛恨與詛咒.當然要超過"廢池喬木"千百倍.
上片的結尾三句:"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卻又轉換了一個畫面.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聯系在一起.把產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裡.聽覺所聞是清角悲吟.觸覺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視覺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這一切交織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黍離之悲".
3.巧於用典.活於用典
巧於用典.隱為對比.在對比中述悲憤."竹西"是用杜牧<題揚州禪智寺>中的詩句暗示揚州.與"淮左名都"對舉成文.並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隱為興旺與荒涼的對比.表達作者對侵略戰爭的怨憤之情.
此詞作於冬至."春風十里"是以虛擬之筆.巧用小杜詩句.盡寫往日揚州的無限風光.和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涼冷落相對比."二十四橋"句則化用杜牧對美好的古揚州的深厚懷念之情."水"."橋"."月"三個方面說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現"黍離之悲".
活於用典.化為襯托.在襯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賞"一句.是借杜牧歌頌揚州生活留下的優秀詩章.從側面說明揚州的興衰變化.假設小杜重遊舊地.也會目瞪口呆.驚訝不已.這是作者從虛處著筆.以虛襯實.用杜牧的驚訝來襯托自己的悲哀情懷."縱豆蔻詞工"一句中兩用杜牧詩的典故.卻不用原詩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詩才橫溢,再轉進一層.說縱有杜牧這樣錦心綉口的才華.也無法表達此時蘊藏在內心深處的"黍離"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憤怨恨.
移情的運用
"移情"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一種司空見慣的表現手法.<揚州慢>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寫景物時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為情思.它的寫景.不俗不濫.緊緊圍繞著一個統一的主題即為抒發"<黍離>之悲"而寫.詞人"解鞍少駐"揚州之時.是在金主完顏亮南犯後的十五年.戰爭的殘痕到處可見.但詞人卻僅僅攝取了兩個鏡頭:"盡薺麥青青"和滿城的"廢池喬木".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緒.就是"猶厭言兵".這是一種擬人的手法.賦予了無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猶如此.何況於人!人民對戰爭的痛恨與詛罵由此可知."猶厭言兵"四字."包括無限傷亂語.他人累千萬言.亦無此韻味"(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二).上片結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詞人不言天寒.而說"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號之聲把寒意"吹"出來似的.這就突出了人為的感情色彩.這里.詞人聽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氣逼人.再聯繫到前面所看到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完全是一幅有聲有色.慘淡寥廓的圖畫.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都交織在一起.統一在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同時化景物為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黍離>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橋仍在.波心盪.冷月無聲".月亮原本就"無聲".也無冷暖之別.但姜夔卻藉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筆補造化".讓觸覺感受"冷"與聽覺感受"無聲"互相挪移溝通.這就強化了讀者對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這里的"冷月"."無聲"與上片"廢池喬木.猶厭言兵"中的"厭"字.都是詞人主觀感受的聯想.遷移.是移人情於物象的結果.這就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揚州慢
趙以夫
瓊花唯揚州後土殿前一本。比聚八仙大率相類,而不同者有三: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瓊花葉柔而瑩澤,聚八仙葉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瓊花蕊與花平,不結子而香,聚八仙蕊低於花,結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友人折贈數枝,雲移根自鄱陽之洪氏。賦而感之。其調曰《揚州慢》。
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
看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
想長日、雲階佇立,太真肌骨,飛燕風流。
斂群芳、清麗精神,都付揚州。
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
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游。
為問竹西風景,長空淡、煙水悠悠。
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趙以夫詞作鑒賞
作品產生的感發力量與作者的初衷不符,這是文學中的常見現象。這首詞就是如此,以小序中「賦而感之」可以看出,作者本意是詠花,孰料寫著卻生成許多感慨,這感慨使詞的思想性加深了。
很明顯,上闋自始至終都是以第三人稱詠贊瓊花,即所謂「賦」。詞人將花兒作天上的仙女,告別了瓊樓瑤闕,飄然降臨人間;寫她那潔白的花朵猶如冰花、碎玉,簇擁成球;想像她成天佇立在石階畔,既有楊貴妃那豐腴的體態,又有趙飛燕那樣綽約的風姿;她攝取了世間一切草木之花的麗質清氣,集於一身。……
花和美人向來聯系在一起,因此將瓊花比喻為楊貴妃、趙飛燕算不得出奇,倒是「冰花翦翦,擁碎玉成毬」九字抓住了瓊花瑩澤潔玉的特點,最為逼真。其次「斂群芳、清麗精神」七字,也堪稱新、警。其後幾句不免落入俗套。然而詞人在後半篇內,卻將作品的質量整整提高了一個等級。其契機是什麼呢?這就得從所詠之花的特殊性說起了。宋人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七雲:「揚州後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仁宗慶歷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復載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孝宗)亦嘗移植南內,逾年,憔翠無花,仍送還之。其後,宦者陳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瓊花不僅有驚人的美麗,而且有高潔的品性,實屬難得。瓊花的名字,永遠與揚州齊名。因此,歷來詠瓊花者,不能不詠及揚州。
本篇也不例外,首先所選用的詞調就是《揚州慢》;其次則整個上闋的背景亦是揚州。自隋煬帝開大運河以來,揚州,成為商業繁盛之都,又是人文薈萃之地。可是,至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兵兩次大舉南攻,揚州都首當其沖,兵燹之酷,竟使積累達數百年之久的富庶與文明遭空前浩劫。罷兵了,休戰了,在南宋小朝廷用屈辱換來的相對和平時期,揚州是否有條件稍稍恢復往日之經濟、文化名城的旖旎風情呢?沒有!因為宋金雙方以淮河中流劃界的緣故,揚州已經成了邊關,只能以軍事要塞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這是多麼巨大的變化呵!作為時代的一個縮影,揚州的盛衰怎能不喚起南宋臣民們憂國傷時的沉痛之感呢?姜白石在《揚州慢》一詞中就有這樣精警深沉的句子「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盡管詞人之所以選用《揚州慢》的詞調且寫下「十里春風,二分明月」的佳句,但實際上在為揚州衰敗之嘆作鋪墊。果然,他從歷史之揚州的「盛」中反觀出了現實之揚州的「衰」,不禁慷慨生哀,於是掉轉詞筆,改用第一人稱,愣將半篇未寫完的「瓊花賦」續成了一首「哀揚州賦」。這下闋,便是詞序之所謂「感」了。
上闋所賦,是想像中的瓊花,揚州後土祠中的瓊花,昔日的瓊花;眼前擺放著友人折贈的數枝瓊花還沒有派用場,何不借她起興?於是乎乃有:「雨窗數朵,夢驚回、天際香浮。」一句意思是謂碎雨敲窗,將我從午夢中驚醒,只見窗前花瓶里插著幾枝瓊花,清香四溢,飄浮在天空。這花是哪兒來的?直說友人所贈,就無詩意,且下面文章難作,故爾從虛處著筆。「似閬苑花神,憐人冷落,騎鶴來游。」像是瓊花之神同情我的孤獨,特騎著仙鶴從揚州來鄙地一游。
「花神」既從揚州來,何不向她打聽打聽揚州的近況呢?於是引出下文「為問竹西風景」,其實不用問,詞人也可以想像揚州「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的殘敗景象,詞人不願用實筆寫這令人神傷之景,所以接著驀地一筆宕開,顧左右而言它道:「長空淡、煙水悠悠。」七字雖不著邊際,卻委實下得精彩。大有「多少事、欲說還休」之慨,誦之令人回腸盪氣,只覺無限落寞惆悵都在言外。以下劍及履及,順勢明點出此種情緒並揭示其所從來,放筆為全篇收尾:「又黃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羌管孤城」四字,很容易使人聯想起范仲淹《漁家傲》詞里的「長煙落日孤城閉」、「羌管悠悠霜滿地」。據此,則作者當時所居,是否也屬邊城呢?
粗粗看過,三句只是直書此時此地之環境與心境,似可一覽無余;及至沉吟久之方覺它寥寥數字卻將無數時間空間融匯起來,實在耐人尋味。試想,「黃昏」而曰「又」,「愁」而曰「新」,則昨日、前天、上月甚至去年……不知有多少個「已是黃昏獨自愁」包含其中,非「此時」與「彼時」相同畫面的多重疊印而何?此蓋就縱向而言,若作橫向觀察,我們又可以看出,它還是多種相似圖景的雙影合成。細細體認,那另外的一幅照片是姜夔《揚州慢》詞之「漸黃昏,清角吹寒,都要空城」?不言揚州,而揚州自見。
詞人一生寫了許多詠花詞。今存《虛齋樂府》六十八首,詠花之作就有二十四首,竟超過了三分之一。但大多格調不甚高。只有這首詞,原本只為賦花,不料卻抒發出很多盛衰之惆悵,遂成精品,由此可見詠物詞之關鍵在於不滯於物。
這首詞的特點,寫景抒情,多在虛處,沉鬱蘊藉,韻味無窮。
1、綜觀全詞,寫揚州的過去的盛況,都是虛筆。
——「淮左名都」,不過耳聞;「竹西佳處」,也非目見;「春風十里」,既不指當時,也不是具體景物,但一組合,顯出揚州昔日的繁華。為下文對比鋪墊。
2、寫揚州的今日,雖是實寫,但只用大筆勾勒。
——善於選擇最能表現戰後百事蕭條的典型事物來淡筆點染,留下開闊空間讓讀者去想像:說「廢池喬木」,說「薺麥青青」,說「清角吹寒」,並用「空」字輕輕一點,一幅城市破敗,弦管不聞,人煙稀少的圖景便宛然在目。
3、這首詞里也沒有一個字正面抒情。
——「厭言兵」的是「廢池喬木(樹尤如此,人何以堪?)」,驚嘆揚州的是「杜郎(面對破敗荒涼的揚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揚州夢」,寫不出「豆蔻詞」了)」,凄冷無聲是「月」(所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開無主的是「紅葯」——用一問,以花的無知稱人的有情。
姜夔的詞抒情寫景,都不執著於具體細致的刻劃描繪,總是寫得空靈、疏淡,有時比起慷慨發怒,一泄無余,更能激起讀者去進行再創造,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把「予過維揚」的過程寫得很有層次,駐、看、聞、想,步步寫來,有條不紊。描寫中很注意聲色(如清角,薺麥等),動靜(如波心,空城等),很見作者功力。
思想內容:
敘寫金兵入侵對揚州城的嚴重破壞,抒發悲涼痛惜的思緒。但詩人懷念的是士大夫的野遊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觸平民的疾苦。
這首詞抒發了詩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抒發了內心的郁憤,表達出一片愛國的深情。但是,由於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內容上,盡管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情調卻過於低沉。與辛棄疾、陸游等詩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是風格不同而已。
【譯文】
揚州是淮河東邊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處,解下馬鞍少為停留,這是最初的路程。經過春風吹遍了揚州十里,都是薺菜麥子一派青青。自從金兵進犯長江回去以後,荒廢了池苑,伐去了喬木,至今還討厭說起舊日用兵。天氣漸漸進入黃昏,凄涼的畫角吹起了冷寒,這都是在劫後的揚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鑒賞,料想今天,重來此地一定吃驚。即使「豆蔻」詞語精工,青樓美夢的詩意很好,也困難表達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橋仍然還在,卻橋下江中的波浪浩盪,凄冷的月色,處處寂靜無聲。懷念橋邊的紅芍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麼人開花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