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音樂劇 歌劇魅影 有感
昨天,我花了兩個半小時的時間看完了《歌劇魅影》。看完後,整個人昏沉沉的,噶不覺像剛從幻境回來。
這兩個半小時,我摒棄了自己喜歡邊看碟邊吃東西的習慣,專心致志地盯著屏幕,直到結束。
我啰嗦了這么久,無非是想說明:這是一部電影佳作,唯美而且感人,以至於讓我覺得在這個時候吃東西是褻瀆藝術的行為。
看完電影後,我開始思考一些東西。不得不說,這部電影有一定缺陷。因為它是由音樂劇改編而來的,所以很多情節都顯得過於倉促。比如克莉絲汀與拉烏爾的戀情。(兩人只在長大後見了兩面,克莉絲汀只因為拉烏爾的一曲《All ask of you》,就墜入了愛河,最後訂婚。)
但韋伯(該音樂劇作者)同時也加入了許多令人深思的東西。
克莉絲汀本來只是個伴舞的小演員。所以一開始,年輕的子爵拉烏爾並未認出這是他的幼時玩伴。但在克莉絲汀一躍成為女主唱後,拉烏爾卻瞬間就認出了她。什麼原因,大概是因為她出名了。倘若她依舊默默無聞,拉烏爾即使認出了她。又待如何?
還有那場盛大的假面舞會,讓人回味頗深。
「Masquarade
假面舞會
Every face a different shape
每張臉都是不同的形狀
Masquarade
假面舞會
Look around
看看周圍
There』s another mask
另一個面具
Behind you
就在你後面」
這幾句話,很好地詮釋了人際關系。人的性格有著多面性。同理,交往中也是。可能昨天他還對你笑臉盈盈,誰知道今天他就會不會在背後捅你一刀?可見韋伯是個多麼睿智的人。
電影的最後加入了音樂劇沒有的結局。70歲的拉烏爾在為亡妻克莉絲汀掃墓時,發現了一枝鮮艷欲滴的紅玫瑰。那是幽靈吧,因為他最愛送克莉絲汀紅玫瑰。同時我也覺得異常感動:那麼多年了,幽靈的愛始終不曾改變,他一直在默默守護著克莉絲汀,這種真摯的感情令人感動。但同時我又想到,幽靈會這樣忠貞不渝,是因為克莉絲汀是唯一一個看見他醜陋的臉卻又願意靠近他的人吧。克莉絲汀的善良令他重獲新生,使他最終成全了拉烏爾和克莉絲汀。
但倘若他的臉沒有殘缺,他還會這樣始終不渝么?以他這樣的奇才,必定有大批仰慕者,那他對克莉絲汀的感情又將如何?
答案是未知,未加發生的事,我們沒資格評論。但不可不說,這部電影從各方面來看都的確不錯,值得一看。尤其是裡面的歌,非常動聽,推薦大家去看一看。
㈡ 一個美國小女孩演了很多音樂劇!
秀蘭鄧波
編輯本段人生簡介
1928年4月23日,秀蘭·鄧波兒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莫尼卡。她有兩個兄弟,他們分別是傑克和小喬治。秀蘭的父親喬治是洛杉磯一家銀行的普通出納員,母親格特魯迪斯是芝加哥一個珠寶商的女兒。
秀蘭·鄧波兒兩歲時她就對音樂產生了興趣,3歲時鄧波兒在精明母親的安排下進入一所叫米格林的幼兒舞蹈學校接受訓練,這是是好萊塢星探經常出入的地方。秀蘭·鄧波兒的母親一心渴望女兒能演上更重要的角色,而這個機會在1934年桑塔莫尼卡的一座影院門前出現了。當時詞作者賈伊·戈尼正在編寫愛國歌舞片《起立歡呼》,他的視線一下子被在台階上哼哼跳跳等候媽媽的秀蘭吸引住了,當即決定為她在這部影片中安排一個角色。影片大獲成功,五歲的秀蘭立刻得到一份七年的演出合同。
在那一年裡,她在福克斯公司演了《新群芳大會》、《小安琪》、《小情人》等8部影片。由於在這幾部影片的出色表演,她因此躋身十大明星之列。同時她還獲得了第7屆奧斯卡特別金像獎。
1935年,秀蘭又主演了三部熱門影片,其中包括表現她扛槍打仗的《小叛軍》。羅斯福總統邀請她去白宮作客,她惡作劇地將帶去的小石子擲在第一夫人的後背上。「瞧我還能射得很准!」她向大家發出警告。這一年,稚氣未脫的秀蘭·鄧波兒還在中國大戲院門口水泥地上留下了手足印記和一句話:「我愛你們大家!」
1938年在她10歲時,秀蘭已經是美國最具票房號召力的明星。她的演唱、舞蹈和燦爛的笑容使無數人為之傾倒,「秀蘭娃娃」玩具是每個女孩童年生活的組成部分。1939年,秀蘭的片酬已超過12萬美元,另外還有20萬元的紅利,而當時的票價只有15美分。但在當年,與她簽約的20世紀福克斯公司一再拒絕對米高梅公司借用她主演《綠野仙蹤》的請求,而是安排她演出了《小孤女》。其實當時她已漸脫稚氣,完全可以出演這一角色,只是福克斯公司實在不願意放掉這顆搖錢樹,結果成全另一位好萊塢童星朱迪·嘉蘭。而相反秀蘭在《小孤女》中因為發育,她頭發的曲線已被身材的曲線所代替,觀眾無法接受他們最喜愛的小寶貝已經長大的現實。
進入四十年代初鄧波兒的魅力漸失,她自己也開始對演藝生涯產生厭倦。15歲她結識了中學女同學的哥哥、22歲的空軍士兵約翰·阿加爾。兩年後,他們結了婚。秀蘭還在演電影,但這時她已經把料理家務看得比好萊塢更重要。誰知阿加爾卻背道而馳,他反倒在為當演員而努力。這一決定使秀蘭大為震驚,她更不能容忍阿加爾酗酒的惡習,這一惡習使他因酒後開車而多次被捕。1950年,在女兒蘇珊出生兩年後,他們決定分手。
不久,秀蘭便在夏威夷遇見了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的查爾斯·布萊克。令她感到欣慰的是,查爾斯從未看過她主演的電影。為了慎重起見,她拜託老朋友,美國聯邦調查局長胡佛替她作了一番調查。「我不想再次遭受打擊,」她說,「幸運的是,他們說查爾斯像蘋果醬一樣毫無雜質。」
他們於1950年12月16日結婚。已經在演藝圈幹了19年的秀蘭正式決定退出,從此她再也沒有演過一部電影。她與查爾斯婚後生了兩個孩子,洛伊絲和小查爾斯。
五十年代的秀蘭·鄧波兒主持過有關她以及她電影的一些回憶性電視節目;六十年代,秀蘭·鄧波兒以共和黨發言人的政治形象復出,進入了政界,並且成為活躍的政治家。她曾擔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代表,1974年擔任美國駐迦納大使,任期兩年。她回憶說這段時間是她生活中最幸福的一段時光。兩年後任福特總統的禮賓司司長,成為第一個擔任這一職務的美國婦女。秀蘭·鄧波兒在1977年4月來中國訪問。
秀蘭鄧波兒是電影史上一個特殊年代的傳奇,她在每個國家所贏得好奇心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法相比的。
現已安度晚年的秀蘭·鄧波兒愛好園藝,喜歡養馬騎馬,還養有一批貓與狗,高爾夫球和收集關於她一生的紀念物和影片成了她打發時光的消遣。她曾對她的電影觀眾說過一段話:「我希望廣大熱愛秀蘭·鄧波兒的人們不要把她想像成還認為自己是神童的中年婦女,而要想像她是一個妻子和母親,她找到了時間和熱情來培養新的興趣和開始新的生涯,如政治生涯和外交生涯。童年時代能成為好萊塢的『超級明星』的我對這段生動的經歷仍保持美好的回憶,我覺得我是一個卓有成績的幸福的女人,自然也是幸運的女人。」秀蘭·鄧波兒始終為自己的過去感到驕傲。就是在最近她還說,「如果我還能再活一遍的話,我將不會對我的一生作任何改變。」
㈢ 美國音樂劇《媽媽咪啊》的劇情介紹
音樂劇《媽媽咪呀》由獲托尼獎提名的著名作家凱瑟琳-約翰遜(Catherine Johnson)所創作,講述了一內名新娘媽媽和容三個有可能是新娘父親的男人之間的故事。單身媽媽唐娜帶著自己的女兒蘇菲在風景宜人的希臘小島上過著悠閑的日子。長大成人後的蘇菲即將踏入婚姻的殿堂,而她的夢想就是親生父親能夠親自在婚禮當日將她的手遞到新郎手中。婚期將至,「守口如瓶」的母親卻絲毫沒有透露關於自己父親的消息。情急之下,蘇菲偷看了唐娜的日記和信件發現了三個有可能是她父親的男人,並向這三人發出了邀請函。與此同時,唐娜的八年未見的死黨羅茜與坦婭也及時趕到。三個老男人、三個老女人、一個待嫁女,一場混亂搞笑的尋親故事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劇中,貫穿了《媽媽咪呀(Mamma Mia)》、《舞蹈皇後(Dancing Queen)》、《勝者為王(The Winner Takes It All)》、《錢、錢、錢(Money, Money, Money)》以及《給我一個機會(Take A Chance on Me)》等22首超級樂團ABBA樂隊膾炙人口的經典金曲,歡樂的人生態度傳遞給每一位觀眾。
㈣ 什麼是兒童音樂劇
兒童音樂劇是以兒童為服務對象的話劇兒童劇除了具有戲劇一般的特徵外,還要適應兒童特有的情趣、心理狀態和對事物的理解、思考方式。要求通過具體、鮮明的形象與活潑、明快的情節向他們剖析嚴肅的主題,進行美的感染。
在美的感染過程中,培養兒童積極的創造精神,發展他們的意志和想像力,從而使他們的思維能力受到鍛煉,喚起他們的求知慾,盡可能使他們正確地認識現實世界與周圍事物,以達到鞏固其自身既有的道德感。
兒童劇應具有思想的明確性、道德的純潔性、人物性格與行為的真實性、攝取生活素材的廣泛性和准確性、藝術構思的完美性。
在有些國家,根據兒童各個年齡時期的差別,有學齡前、學齡初期和少年期兒童劇的明確區分。蘇聯、日本、羅馬尼亞、澳大利亞、挪威、瑞士、德國和美國等都是兒童劇比較發達的國家。著名的兒童劇作品如《灰姑娘》、《乞丐與王子》、《皇帝的新衣》等在許多國家已廣泛流傳。
(4)觀美兒童音樂劇擴展閱讀
目的:
兒童劇的目的,本來就是為孩子帶來歡樂,並促進孩子成長。而孩子除了能從自己欣賞劇情中,得到許多有形或無形的東西,他更能從看戲的過程,經驗到「欣賞別人」的樂趣。因此,爸媽只要把孩子帶到演出地點,讓他全心融入,他應該就能有所體會。
倒是事先解說劇情,或是根據劇情來說道理,很容易扼止了孩子的欣賞興趣。反而是在看完戲之後,孩子如果有什麼感動、體會想和爸媽分享,這時,爸媽就得專注 傾聽了。
另外,假使孩子因為有趣的情節,引發出「我也想演演看」的興趣,那麼,不妨和他一起來嘗試這新鮮的經驗吧!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訓練表現力、表達能力,又可以體會到與人合作完成一件事的經驗,同時體驗被人欣賞的快樂與成就感。
至於孩子在看戲時吵鬧的問題,如果他體會到表演者需要被尊重,欣賞者也有權利不受干擾,他就不會這么做了。
當然,孩子若真的很小,難以了解這層道理,可事先用他能明白的例子與言語,教導他必要的禮節,並在他置身劇場時,讓他實際學習。看兒童劇是一種親子活動,也是兒童成長媒介。
㈤ 高分!!!我想找兒童歌舞劇 《安徒生爺爺的寶貝》
安徒生(1805—1875)丹麥作家。1805年4月2日生於丹麥菲英島歐登塞的貧民區。父親是個窮鞋匠,曾志願服役,抗擊拿破崙的侵略,退伍後於1816年病故。當洗衣工的母親不久即改嫁。安徒生從小就為貧困所折磨,先後在幾家店鋪里做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少年時代即對舞台發生興趣,幻想當一名歌唱家、演員或劇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後因嗓子失潤被解僱。從此開始學習寫作,但寫的劇本完全不適宜於演出,沒有為劇院所採用。1822年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這一年他寫了《青年的嘗試》一書,以威廉•克里斯蒂安•瓦爾特的筆名發表。這個筆名包括了莎士比亞、安徒生自己和司各特的名字。1827年發表第一首詩《垂死的小孩》,1829年,他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他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於1829年問世。這是一部富於幽默感的游記,頗有德國作家霍夫曼的文風。這部游記的出版使安徒生得到了社會的初步承認。此後他繼續從事戲劇創作。1831年他去德國旅行,歸途中寫了旅遊札記。1833年去義大利,創作了一部詩劇《埃格內特和美人魚》和一部以義大利為背景的長篇小說《即興詩人》(1835)。小說出版後不久,就被翻譯成德文和英文,標志著作者開始享有國際聲譽。
他的第一部《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集》包括《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和《小意達的花兒》,於1835年春出版。1837年,在這個集子的基礎上增加了兩個故事,編成童話集第1卷。第2卷於1842年完成,1847年又寫了一部《沒有畫的畫冊》。
1840至1857年,安徒生訪問了挪威、瑞典、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小亞細亞和非洲,在旅途中寫了不少游記,如:《一個詩人的市場》(1842)、《瑞典風光》(1851)、《西班牙紀行》(1863)、《訪問葡萄牙》(1866)等。他在德、法等國會見了許多知名的作家和藝術家。1847年在英國結識了狄更斯。
安徒生寫過三部自傳:1832年寫的《小傳》(1926)、1847年在德國出版的《正傳》和後來寫的一部《傳記》(1855),他的小說和童話故事也大多帶有自傳的性質,如《即興詩人》、《奧•特》(1836)、《不過是個提琴手》(1837)、《兩位男爵夫人》(1848)、《活還是不活》(1857)、《幸運的貝兒》(1870)等。他在《柳樹下的夢》(1853)、《依卜和小克麗斯玎》(1855)、《她是一個廢物》(1853)等作品中,還寫了鞋匠、洗衣婦等勞動者的生活,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時也表現了丹麥的社會矛盾,具有深刻的現實性和人民性。
1843年,安徒生認識了瑞典女歌唱家燕妮•林德。真摯的情誼成了他創作中的鼓舞力量。但他在個人生活上不是稱心如意的。他沒有結過婚。他晚年最親密的朋友是亨里克和梅爾徹。1875年8月4日,安徒生在哥本哈根梅爾徹的宅邸去世。這位童話大師一生堅持不懈地進行創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獻給「未來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語言。
安徒生的童話故事體現了丹麥文學中的民主傳統和現實主義傾向。他的最好的童話膾炙人口,到今天還為世界上眾多的成年人和兒童所傳誦。有些童話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鴨》《看門人的兒子》等,既真實地描繪了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又滲透著浪漫主義的情調和幻想。由於作者出身貧寒,對於社會上貧富不均、弱肉強食的現象感受極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摯的筆觸熱烈歌頌勞動人民,同情不幸的窮人,贊美他們的善良、純潔等高尚品質;另一方面又憤怒地鞭撻了殘暴、貪婪、虛弱、愚蠢的反動統治階級和剝削者,揭露了教會僧侶的醜行和人們的種種陋習,不遺餘力地批判了社會罪惡。《皇帝的新裝》辛辣地諷刺了皇帝的昏庸無能和朝臣們阿諛逢迎的丑態;《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貴族的無知和脆弱。有些故事如《白雪皇後》則表現了作者對人類理想的看法,即堅信「真善美終將取得勝利」的樂觀主義信念。他在最後一部作品《園丁和主人》中,還著力塑造了一個真正的愛國者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始終不渝的愛國主義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話故事,特別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顯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雖然把滿腔同情傾注在窮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擺脫不幸的道路,又以傷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極情緒。他認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導人們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時也進行道德說教,宣揚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提倡容忍與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話同民間文學有著血緣關系,繼承並發揚了民間文學的樸素清新的格調。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數取材於民間故事,後期創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間歌謠和傳說。
在體裁和寫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樣化的,有童話故事,也有短篇小說;有寓言,也有詩歌;既適合於兒童閱讀,也適合於成年人鑒賞。他創造的藝術形象,如:沒有穿衣服的皇帝、堅定的錫兵、拇指姑娘、丑小鴨、紅鞋等,已成為歐洲語言中的典故。
在語言風格上,安徒生是一個有高度創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運用丹麥下層人民的日常口語和民間故事的結構形式。語言生動、自然、流暢、優美、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
安徒生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紹到中國,《新青年》1919年1月號就刊載過周作人譯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譯文。1942年,北京新潮社出版了林蘭、張近芬合譯的《旅伴》。此後,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和開明書店陸續出版了安徒生童話的譯本、安徒生傳及其作品的評論。譯者有鄭振鐸、茅盾、趙景深、顧均正等。不過解放前的譯本都是從英語、日語或其他國家文字轉譯過來的。解放後,葉君健對安徒生原著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直接從丹麥文把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全部譯成中文。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5、1958、1978年多次出版了葉君健譯的《安徒生童話選集》。
㈥ 觀音樂劇 歌劇魅影 有感 300字 謝謝 請大家幫忙
這是一部歌舞片,情節簡單得近乎直白,三角戀而已。歌舞卻十分優美,尤其克里斯汀的演唱清新脫俗,悅耳入心,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她本身也有一種超凡脫俗的美,以及性感。
兩名男子同時愛上了這個女子:一個是世襲富貴的拉奧爾子爵,一個是自小遭到鄙棄、只能蝸居在地下室的神秘「魅影」。於是一場爭奪,子爵口含正義之天憲,最終贏取了勝利,抱得美人歸。而「魅影」卻不可避免地成為了邪惡的化身,因為他幽靈般的行蹤與詭異的行為。
然而,影片對愛情之所以產生的交待卻近乎空白,只在子爵與克里斯汀之間提及了二人幼年時一段青梅竹馬式的回憶。而「魅影」,卻彷彿沒有任何理由地愛上了克里斯汀。這究竟是十九世紀貴族特有的浪漫宣言,還是歌舞電影一種獨具特色的詩意。然而,在我看來,這個三角戀實在太過蒼白。愛情,只是個幌子。
「魅影」的面龐,一半是俊美的青年,在面具的附襯下,愈發顯得優雅、憂郁、冰冷、不時顯示出壓抑不住的激情。可是一旦面具摘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半臉橫肉,如刀割火燎一般。這是他的悲劇之根,也成為了他的原罪。這使他飽受恥辱,也最終促發了他幼年之時殺人的仇恨。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撒旦,正如他的音樂天賦與扭曲的心靈。
因此,我不相信他對克里斯汀的愛的純潔性。他並不是(或者不僅僅是)貪戀她的美貌,也不是欣賞她的歌喉,而是想通過對她的愛戀,對她演唱技巧的培訓,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表達對社會的不滿。克里斯汀只是轉載了他的音樂天賦,將他的才能展示在真實的舞台之上。這一過程自克里斯汀幼年之時便已開始實施。而愛情,只是其中的副產品。(非常同意)
拉奧爾子爵英俊有餘,卻顯得空洞無物。憑借著蔭繼的財富與榮譽,憑借著短暫的與克里斯汀的童年回憶,成為了理所當然的白馬王子。然而,在這一切之中,他卻不存在了,他只是虛有其表的形象。他與克里斯汀的愛情憑空而來,虛幻得如同霧中的倫敦。
真正的問題不在愛情,而在於:歌劇魅影是怎樣形成的?克里斯汀對「魅影」說,你醜陋的不是你的面容,而是扭曲的靈魂。我卻不以為然,「魅影」醜陋的首先只是面容。這張面龐讓他自幼飽受羞辱和毒打。對此,他忍受了幾年,最終勒死了以虐待、展覽自己取樂、牟利的吉普賽表演團的訓練師。從此,他將自己隱藏在歌劇院的每一個陰暗的角落之中,度過了將近二十年的歲月。在童年經歷的陰影之下,在歌劇院內的陰影中,充塞他的心靈的,只能是對他人的不滿和對社會的仇恨。
真正可怕的,不是丑的存在,而是對丑的扼殺!
幸虧,幸虧還有音樂。讓他稍稍稀釋了自己的暴戾之氣,在他心中種下了美之根源。克里斯汀的一個長吻、喚醒了他對美的陶醉和嚮往,促使他懸崖勒馬,敲碎了鏡中的世界。
克里斯汀最終和拉奧爾子爵相伴而行,白頭偕老,「魅影」則消失無蹤。影片的末尾出現的一枝玫瑰透露了他尚在人世的一線希望。然而此時,克里斯汀已經香消玉隕。幾十年後,「魅影」依然只能如幽靈鬼魅一般在世上生存。而整個世界,不過只是一個更為廣闊的歌劇院,曾經繁華一時,卻終究成為一片廢墟。只有些許的記憶留在即將入土的老頭子心中。(10.13)
NO。2 美麗與醜陋之間——觀音樂劇《歌劇魅影》有感
《歌劇魅影》是根據法國作家卡斯頓·勒胡的小說改編的。我是在上完課聽完這部劇之後看到原著的,出於對此劇的熱愛我也稍微翻看了一下原作。可是發現音樂劇的《歌劇魅影》就與書中大不相同。書中描寫的情節更為復雜,而情境也更多恐怖的成分。據說是作曲家韋伯在看了小說原文之後,發現艾瑞克其實是一個有知識有靈魂的,優秀的建築師、作曲家、魔術師,他的悲劇是愛上了美麗的克里斯汀。與怪物相比,韋伯更願意寫一個值得人同情的、僅僅是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而這也正是本劇最感人的地方。
早就聽過此劇的名氣,只是一直都沒看過,這次課堂放映讓我十分震驚,沒想到是這樣優秀的一部劇。聽同學說過是一部充滿恐怖色彩的劇,但是我看的時候卻無絲毫此感,只是被劇中曲折的情節吸引著,被劇中優美的歌聲陶醉著,被劇中魅影的悲慘命運和真摯愛情感動著。愛情是人類永恆的話題,而在美麗與醜陋之間,愛情又將演繹怎樣的角色呢?也許女主角,那個美麗的純真的克里斯汀最終也沒能接受醜陋的魅影的愛,她選擇了英俊的白馬王子勞爾,但是在我看來,她心靈最深處曾深深地被才華橫溢的艾瑞克所吸引並隱隱地對之產生感情。這從一開始克里斯汀被艾瑞克引著走進那黑暗神秘的地下室,兩人對唱,克里斯汀的眼神一直沒有移離艾瑞克就可看出,那是一段多麼感人的場景啊,兩副絕倫的嗓音相碰撞,相交融產生出了優美的《the music of night》;而後克里斯汀對讓她利用聲音將魅影誘出捕之的安排痛苦無比也可看出,她其實內心深處對艾瑞克是有感情的,也許只是同情只是覺得此為殘忍有背良心,但已足夠。
我相信愛情是不會選擇容顏的,容顏的美與丑其實並不是那麼重要,人們的選擇只是一種傾向,一種正常的思維模式。正如克里斯汀在最後面對艾瑞克的要挾時所說的,面容的醜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心靈的扭曲。可是艾瑞克,這個可憐的人,從娘胎里生出來就註定一副不可見人的醜陋的面孔,這個自身無法選擇的過錯使他遭受被母親拋棄,被所有人嘲笑戲弄甚至鞭打的厄運,沒有辦法,為了自己的生存,他只能掙脫縛繩殺死抽打他的人並逃到劇院的地下過著幾十年的暗無天日的日子。他的才華,他的天賦全因他的那張醜陋的臉而被掩埋。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人,怎麼要求他心靈同我們一樣正常,怎麼不導致他靈魂上的扭曲。所以當他遇見所愛時,那麼執著,那麼不顧一切,那麼不擇手段地去追求,他害怕失去,他渴望得到,這些那位擁有溫馨童年美麗外表完美聲音的公主一樣的女子克里斯汀根本無法體會到,她也不懂他熾熱的愛情和付出的一切。在最後那一幕地下室三人對峙的場面時,她為救她的王子給予艾瑞克的深情一吻,讓我頓然心碎,因為艾瑞克為她的這一吻放棄了全部,成全了他們,同時也使自己一輩子只能處於痛苦的境地。但是仍然感激克里斯汀的這一吻,它使扭曲的魅影恢復人性的善意,感受到人間的溫存。看著最後墳墓邊那朵紅色的玫瑰,看著魅影最後那種嫉妒憤恨卻也無奈傷心的眼神,心中一陣酸痛。魅影啊,最終生命到終老,也沒有擁有過那一刻的夢寐以求的幸福。但是他卻像一個守護神一樣即使永遠只能躲在角落裡也在默默地守護著他一生的摯愛,即使她死去他也沒法使這種愛消逝,這種愛隨著那朵象徵愛情的玫瑰一直到永遠。我相信即使一直認為艾瑞克是個可怕的怪物的勞爾在最後這一幕看到墳前的這朵玫瑰,也會被艾瑞克執著的愛情所感動的。
這一劇的整個舞台和特技相當出色。整個劇中,幾乎每五分鍾就換一次場景,一次比一次盛大,一次比一次華麗。尤其是在秘道一場中一排排自地面升起的巨大燭台,奇異的布局和龐大的場面,的確會讓人有是幻是真的感覺,幾乎會懷疑舞台已經全不存在了。那個陰森的可怕的黑暗的地下室隨著克里斯汀的到來變得溫馨明亮起來了,這正如魅影艾瑞克的心一樣,因著美麗的克里斯汀而變得溫暖。
與其看著她就這么離他而去,即使有臉部的缺陷,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即使已經知道最後的結局,還是要表達出來還是要告訴她自己的真心,那顆醜陋面容下脆弱卻善良的心。美麗與醜陋之間,一切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唯有愛情能夠感動人心。 My words: 我最近不僅看了電影看了網上的一些評論,還看了改編的英文原著,因此對劇中的人物有了一些更深刻的認識。 Erik(魅影)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物,他身懷魔術絕技、建築才華、音樂天賦,卻因為被毀的面容而被母親遺棄街頭,因為遭人嫉妒而被趕出馬戲團,為波斯國王建造了豪華的宮殿卻險些被國王暗殺,有著非凡的歌喉卻只能棲身劇院地下……也許正因為這些,他的心中充滿了仇恨,這種仇恨更演化成一幕幕血腥的劇院的事故和對chirstine危險的愛。也許正因為如此,Erik太需要愛,他瘋狂的愛著christine也希望被愛,他將chirstine誘拐,製造劇院的多起事故,對勞爾不惜採用殘忍的手段……但他的手段總是那麼無情,即使再瘋狂的愛,也應該被指責。 我想造成erik變態心理的只能是這個社會的殘酷與不寬容。最近正好有幸看了一位美國記者寫的Sam,the boy under th mask講述了一個面部扭曲的男孩坎坷的成長故事。As for Sam,the face is distorded but nerver will be the soul.Remember that a person's true beauty is not on the outside ,but within their heart.文中有一段話寫得很真實,翻譯一下,「每個人都在談論內在美,但山姆知道那隻是人們在欺騙自己。也許對於小孩子,或者那些四十多歲的男女來說,真的有什麼內在美。但對於像山姆這樣的少年,它是一個謊言。」 希望sam一路走好!希望erik的悲劇不要真的發生。
㈦ 各位看過音樂劇《媽媽咪呀》的朋友們,說一下看了以後的觀後感唄!!
其實這是我真正看的第一場中文音樂劇。雖然喜歡音樂劇喜歡到入迷,但出於個人的悲觀心理,總覺得中國人弄不出好的音樂劇(至少目前)。所以雖然北京有時候也會有一些國產音樂劇的鋪天蓋地宣傳,比如《蝶》(還是三寶做的),但還是沒有鼓舞起興致購票觀看。
媽媽咪呀好歹是國外演了多少年的東西,音樂、情節都經受住了歲月的考驗,就是漢化一下,應該不會太差吧?所以對這部戲還有點期望。
原准備十月份去看的,沒想到同學一個電話打來,說手裡有兩張票,自己看不了,給我了。
以前讀研的時候,幾個宿舍的同學就我和他喜歡音樂劇,常常一起去參加藝術學院學生們搞的音樂劇鑒賞課程,畢業後大家都忙,但看到好的話劇、音樂劇還是會彼此號召同去,愛好居然變成了在這個龐大忙亂的城市裡牢牢維系我們友誼的紐帶。
媽媽咪呀的演出場館是在世紀劇院,東北三環外,位置算是比較偏了,場館也不大。看了這出戲的演出計劃,是九月先演幾場,到十月多一些,有十來場吧。看來九月份的這幾場是准備試試水,所以選在了這里。
這出戲裡面,演媽媽的就是影子。這個女人是專業的音樂劇演員,其實我沒有看過她的演出,只是她是上一屆超女的評委,看過一兩場,感覺這個女人說話有些造作,不過氣場很強大。
現場聽下來,還不錯吧,撐得起這個角色。不過更喜歡的是演女兒索菲的女孩的聲音,相當穩,也有力度。女的都不錯,幾個男角相比之下就差多了,尤其是扮演男一號的居然一口濃重的港台腔,費了大勁也聽不慣。你只要回憶下新紅樓裡面歸亞蕾扮演的王夫人說話就知道是什麼感覺了。
整場戲聽下來,總的感覺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而其實這就是最大的問題:太緊了,沒放開。
為什麼喜歡音樂劇,對於我來說,一方面是很美的歌舞、表演,另一方面同樣重要的,是從場上每一個人身上散發出來的那種熱情,對歌舞、對表演、對人生對夢想的熱情。
常常會聯想到人類祖先,正是為了表達自己或喜或悲的心情,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長歌短嘆,才產生了最早的歌舞戲劇吧?
《悲慘世界》裡面的大反派德納第夫婦手挽手上場唱歌,臉上青一塊紅一塊,打扮得像丑角。但是他們仍舊熱情洋溢地唱著,跳著,台上的演員都為他們拍手叫好,這時候的兩個人,雖然畫著那麼難看的裝,穿得破破爛爛,但和男主角、女主角一樣光彩照人,充滿了藝術魅力。唱完之後,兩人瀟灑地鞠躬,台下一片掌聲尖叫。
總以為音樂劇是再適合美國人沒有的藝術形式,他們兩百年前才正式成立一個國家,年輕的小夫妻敢於告別城市去遙遠的西部一磚一瓦開拓屬於自己的新世界,他們身上有著活潑潑的生命力和對人生的熱情,在勞作的間隙,在夏天的晚上,隨時隨地准備放聲歌唱,撩起裙子踏起舞步。
看《俄克拉荷馬》現場錄像,每個人都十分投入地跳啊,唱啊,好像是借這場演出,享受自己和同伴們帶來的歌舞,順便發泄著無窮無盡的生命力,這樣的演出無法不具有強烈的魔力。
而可惜的是,這樣現場的活力是在這場中文版的《媽媽咪呀》中沒有體會到的。我曾經說過,中國人過於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不適合音樂劇這樣的藝術形式。很多人都不同意這個觀點。
在以後我們有了成熟的音樂劇劇目、演員、觀眾之後,情形可能有所會改變。
整場演出,借一個朋友的評論,是像「領唱和伴唱,領舞和伴舞」。音樂劇說到底是「劇」,而場上除了幾個主角的表演差強人意之外,其餘的大部分人都沒有「演」起來,沒有入戲,也無法打動台下的觀眾。
根本的原因,應該還是演出的機會太少。中國一年能搬上舞台的音樂劇有幾個?能連演個十來場的又有幾個?不成熟的市場,根本沒有可能出現專業的音樂劇演員。而國外的音樂劇演員們都要憑借勢力去爭取每一個演出機會,他們也會珍惜在台上的每一秒鍾。
你看看《this is it》裡面的選角,每一個舞者都把和傑克遜同台當成最大的榮耀,甚至當成自己藝術生涯的最高峰。在這樣的情形下,他們願意為台上的每一句歌、每一段舞付出多少,也就可想而知了。反倒是返場的時候有意外的驚喜。
看得出來他們也把返場看得很重,不但重唱了好幾首劇中的經典歌曲,而且幾個主角還換了好幾身炫目的蝙蝠衫、大褲腳的貓王裝束,連唱帶跳,十分勁爆。由於演出已經完滿結束,估計台上的每個人情緒都放鬆了,反而表現得異常的精彩,台下的觀眾也都站了起來,一邊叫好,一邊鼓掌給他們打拍子,氣氛H到了整個晚上的最高點。我一直認為,這樣的現場互動,是看現場最大的魔力所在。
10月份,才是媽媽咪呀重頭戲的連場演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支持一下中國音樂劇。
更多的媽媽咪呀這i類看看吧www.t3.com.cn/zhuanti/mamamia2013/index.html
㈧ 有沒有必要專門帶小孩子去劇院去看兒童劇或者音樂劇之類的能影響小孩子哪些方面網上看不也一樣嗎
網上看跟專門帶過去看的差別有點像是現實跟虛擬一樣。我覺得有必要帶孩子去專看一下,就好像動物屬園的動物那樣,孩子平時也有接觸和認識。但是如果帶他們去接觸實物的話,他們會感觸更多,記憶更深刻。但是對於兒童劇和音樂劇,要看孩子的年齡再選擇是否適合帶她們去看,如果年齡太少根本看不懂,兒童劇有點像故事,也算是對孩子的教育吧,同時也可以增長一下孩子的見識。
㈨ 從舞美的角度評價《小王子》音樂劇,詳細點!!
東藝不怵「同城打擂」
.一本數萬字、百餘頁的小書,自1943年誕生之日起,就被法國乃至西方世界一致認為是「20世紀最佳法語圖書」。全球2500萬冊的銷量,超過100種語言的版本,讓這本名叫《小王子》的書,成為20世紀流傳最廣的成人童話。
以此改編的法國原版音樂劇《小王子》,11日起在東方藝術中心歌劇廳連演16場。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把一部幾乎沒有什麼戲劇沖突的名著搬上申城舞台之時,它又正面遭遇著《媽媽咪呀!》以及「太陽馬戲」這兩部大製作演出的「前後夾擊」,特別是與同在浦東上演的「太陽馬戲」可謂是比鄰相望。
《小王子》的亞洲巡演首站,是否會因此變得有些尷尬?東藝總經理林宏鳴對此坦言,面對優秀劇目的「撞車」,宣傳資源、觀眾的選擇,在現實中的互相影響是必然的,但同時令他自信滿滿的利好消息則是,上海文化市場的這塊蛋糕遠沒有飽和。
「放眼東京、紐約、倫敦這樣的世界級城市,每晚十數台甚至數十台演出同時上演是家常便飯。而這次,《小王子》與其他大牌製作的同城熱演,正好是一個以高品質演出來證明演出市場空間的有益嘗試。」為了表明良性培育文化觀眾的決心,東方藝術中心還在6月與「太陽馬戲」達成協議,憑各自的票券,可以九五折的優惠購買對方劇目的入場券。
目前這3部劇目的出票情況幾乎平分秋色,截至上周,演出的總體票房各自達到了7成以上,尤其是低價位的票子早已告罄。僅從票房收益來看,就個個都是「贏家」。 不是所有的音樂劇都用來消遣
從「所有的大人曾經都是孩子」開始,《小王子》在淡淡的哀怨之中,用詩意十足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充滿哲理、又不乏純真愛心的故事。小王子看似天真卻值得咀嚼再三的話語,實則在提醒奔波忙碌的大人們——生命中美好事物近在咫尺,只要你保有一顆童心。
「星星美,是因為有一朵看不見的花;沙漠美,是因為某一處藏有水井。」類似的話語,不斷出現在音樂劇中。雖然是法語演繹,絕大多數觀眾需要藉助字幕來理解,不過出於對《小王子》這本書籍的熟悉,少數觀眾甚至能准確猜出台上演員的下一句台詞,這也讓演出方喜出望外。
「聽音樂劇《小王子》,就像聽一首歌詞唯美、旋律憂傷的愛的頌歌,那歌能夠凈化你的心靈」,一位白領觀眾范小姐陶醉在天籟般的演唱中。在她看來,這部「成人童話」帶領觀眾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世界,感悟失去的童心和純真感動。
被認為是《小王子》最佳譯本作者的馬振騁認為,《小王子》詩一樣的語言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只有靠閱讀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美。對於尚未看過原作的觀眾,音樂劇是最好的導讀。「原汁原味的風貌,奇幻的舞美特效,音樂劇更能激發觀眾回歸閱讀。」
業內人士也就此指出,不是所有的音樂劇,都像電影大片一樣僅僅以供消遣,好的劇目應當具有耐讀性。《小王子》的價值不僅在於觀眾坐在劇院里欣賞的那一刻,更多的是在走出劇院之後。「一個成熟的觀眾,也應該有意識地在觀賞改編作品後,補上原作閱讀這一課;又或者是重新拾起書本,再次品出人生的幾多味道。」 小王子扮演者原是女兒身
《小王子》以復雜的舞台機關,為觀眾打開了一個夢想世界。演出中,平均每分鍾就有2個機關現身。舞台上的6顆星球隨著軌道滑動、演員衣服上有燈泡閃爍、玫瑰花的花瓣會片片盛開……讓觀眾在欣賞音樂劇的同時猶如造訪「環球製片場」。
值得一提的是,相信幾乎所有觀眾都不會懷疑飾演「小王子」一角的不是男孩。所以,睜大眼睛看好啦,亞洲巡演版中的「小王子」扮演者的的確確是位女生!
劇組人員介紹,《小王子》於2002年在法國上演後,觀眾對這部音樂劇中的小王子扮演者小童星Jeff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隨著當年的小童星逐漸長大,他已不適合扮演這個角色,於是《小王子》不得不停演。
「再找小男孩出演,風險較大,小孩子的舞台掌控力不一定穩定,而大男生的聲音已經變得粗獷,因此找個適合的女生起到仿童聲的效果。」2007年,由於出眾的天賦與對於角色較高的領悟能力,身高159厘米、18歲的Manon Taris被選出演「小王子」一角。據悉,她5歲就開始學習舞蹈和舞台表演,7歲開始在兒童音樂劇中擔當角色。2003年起,她在音樂劇中擔當獨唱,並參加合唱團的演出。
其實「小王子懸念」一直就留著。在演出前一周劇組來到上海,當該劇導演以及劇中飛行員、玫瑰、狐狸的扮演者一一現身時,劇中最為核心的「小王子」卻仍然不見蹤影。藝術總監兼導演布魯諾·卡路奇曾賣起關子這樣對記者說:「令人期待的小王子,正在他自己的星球上,暫時無法來到大家身邊,不過他即將穿越神秘的太空,出現在首演的舞台上。」幽默的回答,原來留給觀眾的是這樣一個驚喜。
在此次上海演出中,飾演劇中送小王子回到他自己星球的那條蛇,是一位從上海本地挑選出的演員,更是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