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推薦幾部英文的經典音樂劇
美國電影《音樂之聲》是大多數觀眾所熟知和喜愛的。該片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麗亞,奧地利美麗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坡,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打動了世界各地人們的心。但很多中國觀眾都不知道,這部經典影片,其實是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電影固然精彩,但音樂劇更為經典,舞台上那種瞬間迸發的激情,能讓各種年齡的人感動。
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比托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著名《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都成為了我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無疑,這將是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今年是音樂劇《音樂之聲》問世45年,是電影《音樂之聲》問世40年。
電影1965年被搬上銀幕,影片曾先後奪得1965年第3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響、最佳改編音樂、最佳剪輯五項大獎,以及1966年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獎(朱莉·安德魯絲)。《音樂之聲》的整個故事都那麼的完美無缺,以至於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影片里美妙的音樂至今仍被全世界傳唱,影片也被翻譯成了30多種文字在各國上映。
好萊塢的電影評論家、《時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評選《音樂之聲》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十大電影之一"。它幾乎適合在任何場所任何時刻播放。好萊塢的大牌明星們,例如凱文·科斯特納、金-凱瑞、梅格-瑞恩等都是它的忠實觀眾,大明星卡梅隆-迪亞茨更是說自己看了它二十遍以上,功夫巨星成龍坦言自己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阿諾-史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
世界各地的人們在影片的譯名上都曾經發揮過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創作。在香港,它被譯成《仙樂飄飄處處聞》,著重強調片中優美動聽的歌曲;台灣則譯成《真善美》,畫龍點睛地道出該片的真諦;埃及人把它譯做《柔情蜜意》;在葡萄牙片名是《心靈深處的音樂》;泰國的譯名是《天樂的魅力》;西班牙譯成《笑與淚》;阿根廷的譯名不太講究詩意,而著重刻畫女主人公的個性:《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在德國,本劇的名字是《我的歌,我的夢》……譯名雖然不同,音樂卻一樣動聽,人們對它的喜愛從中也可見一斑。
今年是音樂劇《音樂之聲》首演45周年,百老匯全新製作了這出經典劇目,並在亞洲做巡迴演出。5月已在上海演出,8月13日,《音樂之聲》中的家庭女教師瑪利亞和比托普一家七個孩子將來到北京,在北展劇場演出8場。
附:音樂劇知識
音樂劇的特點 一、綜合性 音樂劇是由音樂、舞蹈、表演(特別是話劇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為了表現舞台故事而創作的有關音樂,常常綜合了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特別是常常把歌劇、輕歌劇和爵士樂整合為一個有機體。 二、現代性 音樂劇不再應用傳統的音樂舞蹈和簡單的舞台技術。 首先在音樂方面,不再堅持美聲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因此,早期有爵士樂為主的音樂劇,後來有搖滾樂的音樂劇、鄉村音樂的音樂劇等。總之,風格是非常現代的。 在舞蹈方面,不只是過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單有了芭蕾舞的動作,還有體操式的舞蹈動作和其它很多現代舞蹈語言。 同時,舞台技術也很現代化,一些先進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燈光方面的先進技術都登上了音樂劇的舞台。 三、多元性 音樂劇不再堅持單一的藝術形式,從其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可以看出來這一特點。音樂劇的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輕喜劇到重喜劇,從科幻到神話,無所不有。音樂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縛。音樂傳統有爵士、搖滾、鄉村音樂、迪斯科、靈魂樂,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劇的,也有偏向輕歌劇的,還有輕歌舞劇。舞蹈也是多種流派,異彩紛呈的。 四、靈活性 音樂劇的創作和表現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在音樂創作、樂器伴奏和語言選擇上,都是創新的並以市場需求為根據,不受傳統的約束。在形式上,百老匯音樂劇受音樂喜劇傳統的影響比較多,歡快的喜劇題材數量較大。當然,也有一些重量級的悲劇作品,如:《歌劇院幽靈》、《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等。 五、高度的商業操作性 音樂劇是面向大眾化的一種娛樂形式,她已經發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規模,都是靠優秀的商業化操作來實現的。音樂劇非常注意把音樂家、製作人和商業化運作的機構用公司的形式組織起來。音樂劇在對各種版權的處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樂劇是不輕易出售舞台表演的映象製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會被搬上銀幕,在版權處理方面是精細分割且商業化的,在製作過程和僱傭演員時,都把經濟效益擺在相當突出的地位。我想,這也是反映了觀眾的需要吧。 簡單來說,音樂劇就是集音樂、舞蹈、戲劇表演於一身的現代舞台劇。
B. 奧黛麗赫本的《窈窕淑女》里有一段歌劇是:i could dance tonight 什麼的誰有歌詞和原曲
歌名"Wouldn't
It
Be
Loverly?"
歌詞
COCKNEYS:
It's
rather
ll
in
town.
I
think
I'll
take
me
to
Paris.
Mmmmmm.
The
missus
wants
to
open
up
The
castle
in
Capri.
Mmmmmm.
Me
doctor
recommends
a
quiet
summer
by
the
sea.
Mmmm.
Mmmm.
Wouldn't
it
be
loverly?
ELIZA:
All
I
want
is
a
room
somewhere,
Far
away
from
the
cold
night
air,
With
one
enormous
chair.
Oh,
wouldn't
it
be
loverly?
Lots
of
chocolate
for
me
to
eat.
Lots
of
coal
makin'
lots
of
'eat.
Warm
face,
warm
'ands,
warm
feet.
Oh,
wouldn't
it
be
loverly?
Oh,
so
loverly
sittin'
absobloominlutely
still.
I
would
never
budge
'till
spring
Crept
over
the
windowsill.
Someone's
'ead
restin'
on
my
knee,
Warm
an'
tender
as
'e
can
be,
Who
takes
good
care
of
me.
Oh,
wouldn't
it
be
loverly?
Loverly,
loverly,
loverly,
loverly.
電影里由Marni
Nixon
配唱,音樂劇中最有名的扮演著是朱莉·安德魯斯
C. 奧黛麗 赫本演過的所有電影
主要作品
直到永遠 Always (1989) 飾演 天使哈普
羅賓漢與瑪莉安 Robin and Marian (1976) 飾演 瑪莉安
盲女驚魂記 Wait Until Dark (1967) 飾演 盲女
麗人行 Two for the Road (1967)
偷龍轉鳳 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窈窕淑女 My Fair Lady (1964) 飾演 伊萊莎--賣花女
巴黎假期 Paris - When It Sizzles (1964)
謎中迷 Charade (1963)
雙姝怨 The Children's Hour (1961) 飾演 老師
第凡內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飾演 霍麗--高級應召女
恩怨情天 Unforgiven, The (1960) 飾演
翠谷香魂 Green Mansions (1959) 飾演 麗瑪--神秘女子
修女傳 The Nun's Story (1959) 飾演 路加--修女
黃昏之戀 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飾演 艾蓮--私人偵探之女
甜姐兒 Funny Face (1957) 飾演 喬--書店管理員
戰爭與和平 War and Peace (1956) 飾演 娜塔莎--貴族小姐
龍鳳配 Sabrina (1954) 飾演 薩布琳娜--司機之女
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 (1953)飾演 安--公主
D. 關於赫本
有兩位赫本:奧黛麗 赫本,和凱瑟林 赫本(都是奧斯卡影後)凱瑟林更厲害一點!!
奧黛麗 赫本(Audrey Hepburn)
簡 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於瑞士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自我表演評價: 我從來沒有什麼偉大天才或高超技藝,但無論如何,我做出了貢獻!
一個精靈誕生在比利時
1929年3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
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的總經理,他相貌英俊,衣著考究.
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荷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正是在這種家庭和生活環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認真嚴肅、氣質高雅、性格堅毅,同時又能出人意料地談笑風生,以無限的激情擁抱生活。
她冰清玉潔、朴實無華,就象布魯塞爾一樣,集最古老的神秘、時代的觀念和奇異的現代觀念於一身,她的舉止總帶有一種貴族氣派.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
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
尤其喜愛舞蹈,看芭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將來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夢想.
這個時候,她日益從芭蕾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她開始對自己的外表不滿.
她特別不喜歡自己的臉,認為她的眼睛太大,牙齒長得不整齊,而且她對自己的體形也感到絕望.從此她鬱郁寡歡,越來越孤僻、拘謹、與人疏遠
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更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
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
她對電影毫無興趣,對超級巨星嘉寶或者凱瑟琳.赫本一無所知,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
其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於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個兒,僅剩一付骨頭架子.
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肌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
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那裡學習.
索尼亞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雙腿,
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錯,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
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值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柏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
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時,多年的飢餓病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
經蘭柏推薦,赫本參加了美國音樂劇《高扣鞋》的演出,在劇中當一名群眾演員。
她舞蹈設計的動作跳得很高,轉動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壞,但赫本不喜歡這種形式,也不喜歡這種生活。
這個時候,赫本突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
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風光介紹,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光景物,
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先後接見了她。
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地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
記得當時我對助手說「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另一位導演則極力證明,是她第一個發現了奧黛麗.赫本:「她走進我的辦公室,說她是學芭蕾的,要找個工作。
我向她解釋說,我不拍音樂舞蹈片。不過,我繼續和她談話。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鮮、開朗和難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圓臉上一對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個小太陽!最後,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對她說,我要讓她擔任一個角色。而她卻回答說:不過,我不是演員啊!你會失望的。
我和她簽訂了合同。」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
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中國觀眾熟悉赫本,是從《羅馬假日》開始,
赫本輝煌事業的開端,也通常自《羅馬假日》算起,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
就在赫本被挑選為《吉吉》一戲的主角時,在倫敦,挑選《羅馬假日》飾公主的演員的工作正在進行。
起初,導演打算邀請名演員瓊·茜蒙絲主演該片,但瓊想換換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絕。
於是,導演決定採用電影《亂世佳人》公開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辦法來挑選演員。
這部片子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好萊塢的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執導。
赫本本無心去參加女主角的角逐,一來她已決定演《吉吉》,二來《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備結婚、成家立業過日子。
所以她對《羅馬假日》毫無興趣。後來男爵夫人一再勸說,沒辦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選不上,她也會滿不在乎。
測試選用的一組戲是:公主穿著睡衣,在一張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軟得象只小貓,將雙臂伸向裝飾美麗的天花板。
在此之後,她又極其自然地、孩子氣地完成了一系列規定情節,當她做這些動作時,一架攝影機正悄悄地對著她拍攝,而她卻全然不知。
無論從現場還是從膠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當選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簽訂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赫本連做夢也沒有想到 這一結果對她的一生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當時演記者的男主角已定下來,是好萊塢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剛一結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趕到羅馬,參加拍攝。
《羅馬假日》的拍攝是一個苦難的歷程。因為一切都是實地拍攝,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趕走,光這項工作就差點把副導演和製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進展很慢,難題多。有時為了重復拍一個鏡頭,一個下午要幹上60回,赫本有點承受不了,但她並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過導演為赫本也盡力剋制自己,他用一切辦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讓她感到輕松愉快。
他告訴她說,她必須忘掉自己是在演戲,應當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公主。
拍攝工作最終還是圓滿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飛往倫敦參加《羅馬假日》的首映式,然後又飛往威尼斯參加威尼斯電影節。
在美國,也為《羅馬假日》的上映開了公眾招待會。
該片在全世界獲得了極大成功。
在日本,這部片子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赫本後來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發型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羅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紅的一部。
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
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
因主演《羅馬假日》,赫本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依照慣例,凡獲該獎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
此屆頒獎儀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
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
通用汽車公司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這一天,赫本在紐約剛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完畢她就一頭鑽進一輛計程車。
日前由全球飲料巨頭依雲公司組織的一次評選中,電影界傳奇人物奧黛麗-赫本被專家團選為所有時代最具自然美的女性。
《Elle》雜志編輯羅西.格林說:「奧黛麗-赫本是自然美的化身,她微笑時渾身幅射出一股撼人的魅力和內在美。在所有片中她的皮膚都顯得相當嬌嫩,她的個性閃現出熱情和活潑的光芒。」
1953年,《名人偵探》雜志刊登出奧黛麗-赫本的三圍尺寸:34A-20-34。
《時代》雜志可謂慧眼識美人,1952年,在奧黛麗-赫本來到好萊塢之前,《時代》就在當年9月7日發表熱情洋溢的文章贊美赫本:「……exquisitely blending queenly dignity and bubbling mischief.……She sparkles and glows with the fire of a finely cut diamond」(把女皇的高貴和活潑淘氣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像一顆精美切割的鑽石一樣閃閃發光。)1953年的好萊塢是金發美女的天下,但是很快,隨著《羅馬假日》的成功(《羅馬假日》在當年得了奧斯卡,赫本是最佳女主角),奧黛麗-赫本重新定義了「美女」的標准。《時代》周刊又驚呼:「Audrey fits none of the cliches and none of the cliches fit her.」(奧黛麗-赫本卓然不群,別指望拿那些現成的陳詞濫調來套她。)的確,美麗俯拾皆是,才華也並非罕有,但是誰能取代奧黛麗-赫本在我們心中獨一無二的位置?1976年,47歲的奧黛麗-赫本為了維系第二次婚姻已息影7年,她一出現在《羅賓漢和瑪麗安》的紐約首映式上,現場約600人向她齊聲歡呼:「我們愛你,奧黛麗!」哪個美女能在有生之年得到這么大的面子?瑪麗蓮-夢露就不能。
赫本在事業上非常成功,但婚姻上就沒這么好,可憐的是她偏偏很在乎這一點。痛苦方能升華靈魂。老年的奧黛麗-赫本變成了一個慈善大使,一個真正的天使,她的兒子說,她臨死的時候想的還是非洲的兒童。1993年1月20日,赫本因結腸癌去世,在電視新聞里,我看到她的兩個兒子抬著她的黑色棺木,她年輕時代的照片在屏幕上不斷閃現,栩栩如生。紅顏白骨,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
E. 介紹幾部奧黛麗赫本的經典電影
人物簡介: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簡介 忌日:1993年1月20日,因乳腺癌病逝於瑞士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 發色: 棕色 愛好:芭蕾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 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 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自我表演評價: 我從來沒有什麼偉大天才或高超技藝,但無論如何,我做出了貢獻! 一個精靈誕生在比利時 1929年3月4日,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一座豪華宅邸里, 赫本的父親是英國人,名約瑟.安東尼.赫本.拉斯東,是英格蘭銀行布魯塞爾分行的總經理,他相貌英俊,衣著考究. 母親是荷蘭人,埃拉.馮.希姆斯特拉,荷蘭駐蓋亞那總督的女兒,是荷蘭王室直系貴族血統約後裔,所以在名字後還要加上男爵夫人的稱號 正是在這種家庭和生活環境中,赫本自幼熏陶得認真嚴肅、氣質高雅、性格堅毅,同時又能出人意料地談笑風生,以無限的激情擁抱生活。 她冰清玉潔、朴實無華,就象布魯塞爾一樣,集最古老的神秘、時代的觀念和奇異的現代觀念於一身,她的舉止總帶有一種貴族氣派. 為了讓赫本自幼就受郅良好教育,她四歲就被送往英國一所私立學校. 赫本從小就非常文靜,從小就喜歡音樂, 尤其喜愛舞蹈,看芭蕾舞劇對赫本是一種極為美妙的享受.將來成為一名演員或芭蕾舞蹈家是小赫本唯一的夢想. 這個時候,她日益從芭蕾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身體.她開始對自己的外表不滿. 她特別不喜歡自己的臉,認為她的眼睛太大,牙齒長得不整齊,而且她對自己的體形也感到絕望.從此她鬱郁寡歡,越來越孤僻、拘謹、與人疏遠 6歲時她父母的離異更使她覺得分外不幸,但舞蹈的魅力仍然強烈地吸引著她. 9歲時,她開始正規地學習芭蕾舞.她學習非常認真莊重,她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成為一名獨舞演員,並最終成為舞星. 她對電影毫無興趣,對超級巨星嘉寶或者凱瑟琳.赫本一無所知,跳舞已成為赫本生活的唯一追求. 1939年,歐戰爆發,赫本隨母親來到荷蘭,結果,這一決定使赫本戰時一直生活在法西斯的鐵蹄之下. 其間,她強烈地感受了殘忍而恐怖的戰爭和貧窮而凄苦的流浪生活.由於食品短缺,赫本一米七的個兒,僅剩一付骨頭架子. 戰爭在她身上留下了永久的創傷,造成她貧血、消瘦、肌肉單薄無力,並且她的體型後來始終清瘦修長 在殘酷的戰爭面前,她的確從未放棄對芭蕾的追求. 戰爭結束後,男爵夫人把赫本送到了一個白俄芭蕾舞教師索尼亞那裡學習. 索尼亞很器重赫本,她那微微斜睨吊眼梢的大眼睛,那高高的顴骨,秀氣的鼻子,方方的肩頭,苗條的軀乾和修長的雙腿, 這一切都預示著:這是一個舞蹈家的身材.她的舞蹈動作也不錯,有很好的基本功. 可是索尼亞對芭蕾有許多新的見解,但得不到荷蘭政府的支持,她的學校被迫停辦。 於是赫本轉到倫敦,找到了一份在教會值夜班的工作。 同時,她一邊當廣告模特,一邊進了頗負盛名的瑪麗·蘭柏女士的舞蹈學校。年已60的舞蹈家蘭柏女士對赫本很好, 但是,在這里,赫本發現,自己的舞蹈技巧不如別的同學。加之她個子太高,她看出,自己沒有擔任舞蹈主角的前途。 同時,多年的飢餓病侵蝕了她的身體,作為職業舞蹈演員體力不足。 經蘭柏推薦,赫本參加了美國音樂劇《高扣鞋》的演出,在劇中當一名群眾演員。 她舞蹈設計的動作跳得很高,轉動眼珠,向前伸出手臂,演得不壞,但赫本不喜歡這種形式,也不喜歡這種生活。 這個時候,赫本突然明白了蘭柏對她講的肺腑之言。蘭柏女士的話是:「你缺少芭蕾舞家應具備的天才。」 至此,赫本終於明白了,干芭蕾這行,她永遠當不成主角,永遠不會成功,終於,赫本徹底放棄了當舞星的願望。此時,她19歲當不成舞星,就要面對現實。 當時,倫敦要拍攝一部40分鍾的電影短片,是一部旅行風光介紹,片中需要一名會英、德兩種語言的少女,裝扮成空中小姐向觀眾講解風光景物, 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先後接見了她。 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象小鳥似地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 記得當時我對助手說「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另一位導演則極力證明,是她第一個發現了奧黛麗.赫本:「她走進我的辦公室,說她是學芭蕾的,要找個工作。 我向她解釋說,我不拍音樂舞蹈片。不過,我繼續和她談話。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鮮、開朗和難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 她的小圓臉上一對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個小太陽!最後,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 我就對她說,我要讓她擔任一個角色。而她卻回答說:不過,我不是演員啊!你會失望的。 我和她簽訂了合同。」 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 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 中國觀眾熟悉赫本,是從《羅馬假日》開始, 赫本輝煌事業的開端,也通常自《羅馬假日》算起,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 就在赫本被挑選為《吉吉》一戲的主角時,在倫敦,挑選《羅馬假日》飾公主的演員的工作正在進行。 起初,導演打算邀請名演員瓊·茜蒙絲主演該片,但瓊想換換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絕。 於是,導演決定採用電影《亂世佳人》公開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辦法來挑選演員。 這部片子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好萊塢的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執導。 赫本本無心去參加女主角的角逐,一來她已決定演《吉吉》,二來《吉吉》一拍完她就准備結婚、成家立業過日子。 所以她對《羅馬假日》毫無興趣。後來男爵夫人一再勸說,沒辦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選不上,她也會滿不在乎。 測試選用的一組戲是:公主穿著睡衣,在一張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軟得象只小貓,將雙臂伸向裝飾美麗的天花板。 在此之後,她又極其自然地、孩子氣地完成了一系列規定情節,當她做這些動作時,一架攝影機正悄悄地對著她拍攝,而她卻全然不知。 無論從現場還是從膠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當選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簽訂了合同。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赫本連做夢也沒有想到 這一結果對她的一生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當時演記者的男主角已定下來,是好萊塢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1952年5月,《吉吉》演出剛一結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趕到羅馬,參加拍攝。 《羅馬假日》的拍攝是一個苦難的歷程。因為一切都是實地拍攝,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趕走,光這項工作就差點把副導演和製片主任累垮。 因此,工作進展很慢,難題多。有時為了重復拍一個鏡頭,一個下午要幹上60回,赫本有點承受不了,但她並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過導演為赫本也盡力剋制自己,他用一切辦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讓她感到輕松愉快。 他告訴她說,她必須忘掉自己是在演戲,應當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公主。 拍攝工作最終還是圓滿完成了。 1953年8月20日,赫本飛往倫敦參加《羅馬假日》的首映式,然後又飛往威尼斯參加威尼斯電影節。 在美國,也為《羅馬假日》的上映開了公眾招待會。 該片在全世界獲得了極大成功。 在日本,這部片子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赫本後來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發型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發式。 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羅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紅的一部。 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贊美她。 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贊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贊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 因主演《羅馬假日》,赫本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依照慣例,凡獲該獎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 此屆頒獎儀式1954年3月25日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 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 通用汽車公司出資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 這一天,赫本在紐約剛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完畢她就一頭鑽進一輛計程車。
F. 求赫本所有所演的電影的名字
奧黛麗赫本的十部經典電影
1.《羅馬假日》 (Roman Holiday,1953)
導演:威廉·惠勒
風情指數★★★★★
看點:奧黛麗·赫本和格里高利·派克的完美組合
如果沒有奧黛麗·赫本,或許《羅馬假日》只會作為一部平庸的二流愛情電影被少數人記得。但是有了赫本,一切變得不同。23歲的赫本,把這個故事變成了一個童話,把這個電影變成了一個夢。有多少人看了這個電影,都會想著能像格里高利·派克飾演的美國記者那樣,在如畫詩情的羅馬邂逅這樣一位公主,哪怕只是一天,甚至只是片刻。
赫本的完美表演,也給自己譜寫了人生童話般的開始。第一次擔綱影片主演的她,就憑借該片一舉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可謂前無古人。更令人驚奇的是,赫本和該片的服裝設計海德共同設計的服裝也獲得了最佳服裝獎。
這部電影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因為赫本在影片里那種清新秀美的短發型,將赫本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這種後來被稱為「赫本頭」的發型也受到了無數時髦女性的青睞,風靡世界。赫本偏瘦的體型也使減肥美容業興旺起來,甚至赫本在影片中的服裝、帽子、太陽鏡,也都風靡一時。
在攝影棚里觀看影片樣片的導演威廉·惠勒曾為赫本由衷地贊嘆:「這部電影一定會使她成為全世界的情人!」五十年以來,他的大膽論斷得到了完美的證明。
2. 《龍鳳配》(Sabrina,1954)
導演:比利·懷爾德
風情指數★★★☆
看點:戲里戲外都有故事
這一次,赫本飾演的不再是高貴的公主,而是一位窮苦司機的女兒。影片講述了她和一位富翁的長子——一個不解風情只專注事業的男人經歷種種誤會,最終墮入愛河,結為連理的故事。
看上去,這是個落入俗套的「灰姑娘」故事,但是影片由名噪一時的奧地利導演比利·懷爾德執導,兩位當時的巨星威廉·霍登、亨弗萊·鮑嘉與赫本配戲,使這部電影依然獲得不俗反響。
此時的赫本雖然已經貴為奧斯卡影後,但她畢竟只是主演了一部電影的新人,因此同兩位紅透半邊天的男明星合作,赫本還是十分緊張。
脾氣很大的鮑嘉瞧不起奧黛麗·赫本,說她不會演戲。在他看來,赫本是個初出茅廬的無名小輩,居然與他這位巨星配戲,簡直是委屈了他。赫本只能冷靜地默默忍受他對自己的蔑視。
不過赫本卻因為飾演這部電影,和扮演弟弟的威廉·霍登日久生情,譜寫了一段愛的篇章,只可惜由於種種原因,兩人未能生活在一起,《龍鳳配》終於未能在生活中做成美妙的龍鳳夢。
3.《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1956)
導演:第諾·德·勞倫梯斯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和丈夫梅爾·菲熱的合作。
這是一部由義大利導演第諾·德·勞倫梯斯根據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同名巨作改編的電影。奧黛麗·赫本和丈夫梅爾·菲熱及亨利·方達共同主演。
這部電影曾經由於赫本的有孕在身而陷入無法按期拍攝的尷尬。在懷孕息影期間,赫本把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譯本《戰爭與和平》讀了一遍又一遍,她越來越被書中的貴族少女娜塔莎的性格所感動,想要塑造這一人物的念頭越來越強烈。但是,身體狀況又使得她猶豫不決。
導演勞倫梯斯則對赫本顯示了足夠的耐心,他決定等到赫本分娩之後再讓赫本出演這個苗條消瘦的年輕少女娜塔莎。赫本也被導演的誠意深深打動,但是後來由於身體虛弱而小產,極度痛苦的她對是否拍這部電影又產生了動搖。
最終赫本強烈的職業責任心戰勝了內心的軟弱,丈夫菲熱也認為扮演娜達莎的這個吃重的角色這件工作,可能會把那占據她全部心思的極度痛苦驅散,使她重新振作起來。於是影片得以順利拍竣。
盡管影片的劇本由於改了又改,最終和原著距離已經相當大,再也談不上原汁原味。但是,三位主演的精彩表演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得它仍不失為一部值得一看的佳作。
4.《甜姐兒》(Funny Face,1957)
導演:斯坦利·杜寧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精妙絕倫的舞技
「每一個女人在一生之中應該都會夢想和弗雷德·阿斯泰爾共舞。"奧黛麗這樣說,而且也實現了這個美夢。
《甜姐兒》,原是著名舞蹈家弗雷德·阿斯泰爾1927年在百老匯演出的一出音樂舞台劇。他平常對和他合作的演員的舞技要求近乎苛刻,但對赫本卻非常佩服。因為赫本習舞多年,甚至還曾決心獻身芭蕾藝術,因此她的舞技讓這位舞蹈之王也無法挑剔。阿斯泰爾對和赫本合作,將這出音樂舞台劇在銀幕上完美再現也充滿期待。他在影片拍攝前曾說,「這是我和偉大而可愛的赫本合作的最後也是唯一的機會了,我不能錯過這個機會。」
這部電影敘述的是紐約格林威治村一家書店的女店員,由於被一位時裝攝影師看上並加以培養,而成為世界名模特兒的故事。當然影片最精彩的並不是他們倆後來發展出來的戀曲, 而是本片出名的舞蹈及音樂。
《甜姐兒》是赫本拍的第一部音樂片,由於她那精彩絕倫的舞技和甜美的歌喉,再加上有大名鼎鼎的阿斯泰爾搭檔,影片又獲得了成功。由於赫本出色的演技和舞技,「甜姐兒」一時成為赫本的代名詞。
5.《修女傳》(The Nun's Story,1959)
導演:弗·辛尼曼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和非洲
《修女傳》改編自根據真人真事而寫成的自傳體小說。影片講述了一個修女的故事:少女嘉百麗進入一個比利時的女修道院而成為修女路加。然而在比利時剛果醫院曾幫助過福雋納提醫生的路加在二次大戰爆發後, 卻因為一些規條, 讓她無法再介入, 而使她面臨一些心靈上的掙扎。
為了塑造好人物,奧黛麗專程去見了小說中主人公的原型——一位偉大的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修女,從中汲取了演好這一角色的必需的精神養分。因此她刻畫角色的心靈沖突相當傳神,令人信服的詮釋了一個虔誠正直的修女何以會憤然還俗。影評家認為本片是她演技發揮最好的影片之一,她因此獲得了當年的紐約影評家協會和英國影藝學院的最佳女演員獎,並繼《羅馬假日》、《龍鳳配》之後第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拍攝外景,劇組來到非洲。赫本開始不習慣這兒的氣候,後來漸漸喜歡上了非洲。她說在這里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純朴最善良的人們。
大導演弗·辛尼曼匠心獨運,使該片成為當年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修女傳》重又把赫本推上萬人矚目的高峰。
6.《蒂芬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
導演:布萊克·愛德華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出演妓女形象
奧黛麗在坐月子期間讀了電影劇本《蒂芬尼的早餐》,這是喬治·阿克塞爾羅德根據特魯曼·卡波特的著名中篇小說改編的。故事主要是圍繞一個名叫霍莉的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年輕的賣笑女子,她的生活,她的遭遇。
派拉蒙公司把拍攝此片列入計劃,聘請奧黛麗·赫本擔任女主角。請年輕有為的導演布萊克·愛德華執導。開始時,奧黛麗一想到自己要演這部電影就心中緊張,因為這部片子有許多令人厭惡的外觀,女主人公那烏七八糟的生活方式也使她反胃。畢竟霍莉這個形象和她以前飾演的清純無邪的形象有相當距離,赫本也擔心觀眾無法接受。
但是,赫本憑借出色的演技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她在表演時,並沒有將她本人的風度,氣質強加於霍莉身上,也沒有把霍莉演成一個風騷、一無是處的女人。她塑造的霍莉性格飽滿可信,魯莽,稚氣而又脆弱,開創了60年代電影中女性解放角色的先河,並又一次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提名。
這部影片獲得了全球性的成功,被很多文化人所喜愛。《華盛頓郵報》曾經報道:有幾個大學生「被赫本弄得神思恍惚達一周之久,似乎有一種擺不掉的魔力天天晚上把他們拉到電影院去看——霍莉·戈萊特麗」。
影片的插曲《月亮河》更是廣為流傳,經久不衰,不久前還入選為「二十世紀最經典歌曲」。
7.《謎中謎》(Charade,1963)
導演:斯坦利·杜寧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的多面才華
少婦蕾吉(赫本飾)在夫婿被人謀殺後發現自己也開始被三名男子追蹤。在友人的告知下, 才知道原來夫婿生前曾經與四個人一同參與一項非法的勾當, 竊取並獨吞了一筆巨款。當不明白贓款下落的蕾吉正苦於歹徒的騷擾時, 一個叫做彼得·賈許瓦(加利·格蘭特飾)的男子的出現了,並協助她逃離一次次危險。蕾吉感激彼得,對他傾心不已,然而沒想到最終真相大白,彼得竟是……
《謎中謎》這部希區柯克式的懸疑片,有一個重大的意義就是:它嘗試把纖弱的奧黛麗·赫本陷於恐怖的深淵之中,從而使赫本在這樣的情境中流露出獨特的女性美。對於以前從來沒有拍過此類影片的赫本來說,這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戰,但是赫本依然獲得了成功。
赫本通過影片也展現了自己多方面的才華,比如這部電影中不少膾炙人口的對話就是赫本自己加進去的。如在蕾吉邀彼得到家裡坐的一場戲中,她很優雅地問:「你為什麼不進來,我又不會咬你。」停了一下之後,她接著說:「除非你要求我。」另一幕則是赫本靠在格蘭特的肩膀上哭泣,她抬起頭看著他時,突然不按劇本即興地說:「你看!我把你的西裝都弄濕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說:「別擔心,它自己會干。」赫本非常喜歡兩人之間有趣的對手戲。影評則說這部電影是「上乘的輕松喜劇片」。這也是導演杜寧最成功的一部片子。
8.《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導演:喬治·顧柯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爐火純青的演技
早在拍《蒂芬尼的早餐》時,奧黛麗就對記者說過,她最大的願望是扮演《窈窕淑女》中的伊莉莎一角。這是根據英國劇作家肖伯納的劇作《賣花女》改編的音樂歌舞劇。故事的的內容是:語音學家希金斯用一個貧苦的賣花姑娘伊莉莎做糾正語音、語匯和舉止的試驗,使她改掉方言土語和種種不文雅的舉止,把她訓練成一個看上去高貴、闊綽的斯文小姐,而最終希金斯本人也愛上了越來越迷人的伊莉莎。伊莉莎終於由蝶蛹變成了一隻美麗的蝴蝶。
舞台劇中的伊莉莎一角是由朱莉·安德魯斯扮演的。當時的朱莉年僅18歲,有一副漂亮的女高音嗓子,因此音樂歌舞劇《窈窕淑女》在百老匯演出大獲成功。但是,當華納兄弟影業公司決定要把它拍成電影時,他們決定選擇知名度更大的赫本。
然而影片正式拍攝時赫本卻遇到相當大的困難。由於這部影片是根據舞台音樂歌舞劇改編的,所以歌曲不少。伊莉莎要唱許多支歌。奧黛麗雖說在《甜姐兒》和《蒂芬尼的早餐》中唱過歌,但在目前這部片子里,奧黛麗的聲音卻遠不能勝任。音樂導演向她攤牌了,告訴她說,她花了數周所錄的歌曲統統作廢,每支曲子都得找別人唱,重錄。為這事,奧黛麗心情沮喪自不必說。
然而除此之外,赫本的表演精彩非凡,無論是樸直而缺乏教育的賣花女,還是雍容華貴的淑女,她演來游刃有餘,恰到好處,這證明赫本的藝術造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遺憾的是,該片雖受到影評家和觀眾的推崇,成為音樂劇的代表作之一,並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八項金獎,然而成就最大的赫本卻未能獲獎。
9.《等到天黑》(Wait until Dark,1967)
導演:梅爾·菲熱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第五次也是最後一次獲奧斯卡影後提名
1967年拍的《等到天黑》(又譯為《盲女驚魂記》)是赫本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這部懸念氣氛不亞於希區柯克的力作進一步展示了赫本已漸趨化境的表演技藝。
她飾演一個瘦弱的盲女人,要對付闖入家中的強壯歹徒,並憑借智慧最終取勝。那麼,這位盲女採用了什麼方法呢?原來她把燈泡打碎,切斷電源,使對手陷入黑暗之中。因為這是她的家,她已走過成千上萬次。所以原本兇猛的歹徒在這樣的環境下卻成了「盲人」。這樣的情節設置,為表演提出了許多難題:比如她拿東西,既不能象正常人那樣如探囊取物,唾手可得,又不能象在陌生地方那樣跌跌撞撞。無疑,出演這樣一個角色,對赫本來說又是一次新鮮而刺激的挑戰。
為了體驗盲人生活,找到真實感覺,赫本到盲人學校請教老師,把自己眼睛蒙上 ,甚至戴上對眼睛有害的隱形眼鏡。最終在影片中奧黛麗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表演分寸,甚至在片中不曾眨動過一次眼睛。她也因此片而第五次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10.《直到永遠》(Always,1989)
導 演:斯皮爾伯格
風情指數:★★★★
看點:赫本出演的最後一部電影
早已有著「人間天使」美譽的奧黛麗·赫本終於在她生命中的最後一部電影中,真真切切地演了一回天使。這部由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執導的電影,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飛行員彼特似乎一心忙於自己的工作,對親近他的人的感情需要視而不見,並且從不對女友說出自己的愛。而他的女友多琳達則是一個野丫頭,她總是一身飛行員裝飾,不故作溫柔,還喜歡同飛行員們一起喝酒。當彼特最後一次飛行開始的時候,他對多琳達說了那幾個字,但卻被飛機的引擎聲蓋住。在行動中,彼特為救最好的朋友阿爾而犧牲了生命,不過,他的魂魄卻被一位叫哈普的天使帶回這個世界。起初,他為失去心愛的女人而絕望,但最後他促成了女友與別人相愛後,才安心地離去。
赫本在片子飾演的就是那個一身白衫的天使,雍容高貴,令人懷念,並且整部影片在斯皮爾伯格的精細鏡頭設置下,唯美而華麗,讓人賞心悅目。盡管在這部影片中,奧黛麗飾演的只是一個很小的角色,但是,作為她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電影,還是值得赫本迷們深深懷念,看著作為銀幕上天使的她,也想著同是天幕下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