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中世紀時期西方音樂的核心活動

中世紀時期西方音樂的核心活動

發布時間:2021-02-06 15:46:44

⑴ 西方音樂史 試述中世紀時期教會音樂的發展。 500字。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這是歐洲進入中世紀的重要標志。
由於東羅馬帝國還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因此便發展出自己獨特的教會禮儀,宗教音樂風格也不同於西部歐洲。東羅馬帝國最有特色的音樂是贊美詩,即拜占廷聖詠,康塔基昂(Kontakion)是其重要的形式之一。贊美詩的音樂詩意盎然,東方特色濃郁,具有強烈伊斯蘭風格,內容出自《聖經》,使用希臘語或阿拉伯語演唱。康塔基昂著名的作曲者是6世紀前半葉君士坦丁堡的聖羅曼努斯。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和之初,西部歐洲各地的教會還未得到統一,於是各地產生了風格各異的聖詠。按地域劃分有:米蘭的安布羅斯聖詠和米蘭聖詠、羅馬的古羅馬聖詠、義大利南部的貝內文托聖詠、法國的高盧聖詠和西班牙的莫扎拉布聖詠等,其中除高盧聖詠已失傳,其餘大都流傳了下來。這些聖詠的形式和風格與拜占廷聖詠有著一定聯系,但卻顯得比較刻板。
590年,羅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ianI,約540-604)加冕,從此教皇權在歐洲確立。這位教皇在位期間統一各地宗教音樂,共收集聖詠三千餘首,即「格里高利聖詠」。聖詠採用中世紀教堂調式,是一種單聲部無伴奏合唱,沒有和聲與對位,全部由男聲演唱。聖詠給人們帶來的是沒有肉體的純精神的世界,在那裡自我是不存在的,唯有聖靈在閃光,這一特點體現了當時基督教會對人們思想的鉗制。聆聽這些聖詠,有如置身於古羅馬帝國晚期的城堡之中,讓人彷彿見到那神秘而陰森的堡壘、厚厚的牆壁、小小的窗戶和恐懼的心靈……
直到哥特時代,格里高利聖詠始終都是中世紀音樂的主要形式,被用於宗教禮儀。這些聖詠採用的記譜法是公元七世紀的「紐姆譜」,這是一種四條線的古老樂譜,更為精確的記譜法產生於公元十世紀。

⑵ 西方音樂史分幾階段

1、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音樂 (前12世紀—5世紀)
2、中世紀時期的內音樂(4世紀—13世紀)
3、文藝復容興時期的音樂(約1430—1600)
4、巴洛克時期的音樂(1600—1750)
5、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1750—1820)
6、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1820—1910)
7、民族樂派
8、二十世紀音樂

⑶ 西方音樂的四個時期

宗教音樂時期

歐洲的古典音樂是在中世紀的伊利莎白時期發展而來的,這個時期的音樂主要以格里高利宗教音樂佔主導地位。

當時人們對於基督教的崇拜和信仰完全不像這樣。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教會的權力要高於國家和一切的社會形勢,宗教是直接影響到政治和音樂的。所以當時的音樂只是純粹的宗教用途,在教堂中演唱,並沒有樂器伴奏,但這個時期的音樂卻對後來的音樂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藝復興時期

到了1450年後,歐洲進入了文藝復興時期,因為當時歐洲政治不穩定,教會的威信與勢力已經逐漸減弱,資產階級也開始萌芽。為了適應當時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新思想,在音樂、文化各個領域中都開始了文藝復興運動。

在這個時期中,歐洲的傳統音樂開始成型。音樂在這時也不只有宗教音樂,世俗音樂也開始產生,各種樂器也產生並豐富了許多,為即將到來的巴洛克音樂時期做出了鋪墊。

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期(約1600年—1750年)是古典音樂早期的一個重要形式,這個時期的音樂以復調音樂為主,華麗且復雜。雖然巴洛克音樂已經突破了宗教音樂完全的秩序和純真的表現,變得更加豐富了,但是在整個古典音樂的發展中,這個時期的音樂仍然受著很多宗教音樂的影響,透露出一種嚴謹的氣息。

不過巴洛克時期的音樂相對於之前的音樂形式更加自由化了,各種音樂類型的出現以及樂器的成熟,使這個時期的音樂充滿著一種特殊的氣息,為後人所追捧。

在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家們是比較多的,並且相對現代的音樂家來說也要多產得多。在巴洛克時代最重要的人物應該是亨德爾、維瓦爾第、巴赫三位音樂家。

亨德爾和巴赫都是以那個時代的鍵盤樂器管風琴和羽管鍵琴見長,但作曲形式稍有不同。亨德爾在歌劇方面的成就較多,而巴赫則一直專注於各種器樂的創作,為後人留下了大量經典的器樂作品。這一時期的小提琴音樂已經接近成熟,維瓦爾第的貢獻不可忽視。

古典主義時期

巴洛克時代的結束是以巴赫的逝世為界限的,隨後而來的便是古典主義時期(約1750年—1820年)。這個時期的音樂繼承了歐洲傳統的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成就,確立了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等重要的音樂形式,並且室內樂也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對之後音樂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影響。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謹的,繼承了巴洛克時代的理性,但是卻更多的融入了人們的情感,在兩者之中達到了統一。所以古典時期的音樂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了,同音樂藝術融合在一起。

浪漫主義時期

在1820年後隨著古典音樂時期的結束,浪漫主義音樂開始萌芽。這一時期的音樂形式更為豐富,是古典藝術巔峰時期中離現代最近的,最能夠被接受的古典音樂大多出自於這個時期。

浪漫主義音樂已經更加註重人的精神境界和主觀的情感表達,對於自然景物的表現更加突出了,對於民族和民間的音樂利用也更加頻繁,可以說是真正趨向大眾化。

(3)中世紀時期西方音樂的核心活動擴展閱讀

西方音樂以七弦琴(lyre),阿夫洛斯(aulos)作為音樂的標志樂徽。七弦琴(lyre),又名里拉琴,最初由龜弦製成,由手指撥片撥弦發聲,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變化樣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基薩拉琴(Kithara)。

基薩拉琴屬於里拉族樂器,由里拉發展而來,有5弦到11弦甚至更多不等,常為7弦,也稱7弦琴,基薩拉琴形狀較大,聲音也比一般里拉嘹亮,往往做工講究、裝飾精緻,由於演奏技巧比較復雜艱深,常為專業演奏者採用。而普通里拉琴聲音比較輕柔,往往用於歌唱伴奏和詩歌吟唱,多為業余專業家喜用。

⑷ 中世紀時期,西方音樂史核心活動地區

義大利,奧地利

⑸ 中世紀時期的音樂特點

中世紀音樂特徵:原始的單音音樂過渡到復調音樂。

中世紀音樂的時回間界定范圍很廣答,普遍並沒有確切的定論,西歐中世紀音樂通常是指5世紀至15世紀(文藝復興前期)的音樂文化,也就是介於古代音樂與文藝復興時期之間。就從欣賞的層面來看待這一時期的音樂多以宗教目的為主,對一般對欣賞古典音樂有興趣的人,也許枯燥了點。

漫談中世紀的音樂理論,大約可從幾個層面來探討,天主教與格里高利聖歌(Gregory Chant)之間的相互發展,中世紀簡單的記譜法以及民間音樂的發展過程。

(5)中世紀時期西方音樂的核心活動擴展閱讀;

約11—13世紀,這是中世紀音樂的盛期。在這一時期西方社會歷史越來越表現出在地理、政治、文化 方面要求獨立發展的傾向,1054年東西方基督教會分離加速了這一趨勢。11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生產力有了明顯提高,城市興起,貿易發達。

與經濟發展並行 的是文化發展,12、13世紀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一批最早的歐洲大學相繼建立,學術空氣活躍,各種體裁的文學詩歌蓬勃發展,具有新的精神象徵的哥特式大 教堂在西歐各地拔地而起。在音樂方面,隨著東西方分裂以及西方世俗王權的強大,教會音樂逐漸從羅馬擴展到阿爾卑斯山以北。

⑹ 西方中世紀音樂發展大致分為幾個階段敘述

中世紀的音樂中世紀(法Moyenage;德Mittelalter;意medioevo)開始時,西方世界政治和社會結構土崩瓦解,生活困苦,一派蕭條,以後接踵而來的是漫長而遲緩的復甦。然而,這個時期在文化藝術方面的成就卻不容忽視。音樂遺產亦很重要;雖然其思維方式及認識特點與今天相距甚遠,但在其它一些重要方面,當代音樂卻從中世紀音樂繼承了大量財富。1中世紀一詞的來源及其包括的年代「中世紀的」(Medieval)這一形容詞與其英語的名詞,和其它語言中的對應詞一樣,都來源於拉丁語(諸如mediumaevum,mediaaetas,mediatempestas),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學者認為自古代文明衰落至十五世紀文化、文學和藝術「復活」的整整一千年,僅僅是一首不值得稱道的「哥特人」的黑暗插曲。歷史家雖然早已駁斥了這種偏見(可是這一觀點由「黑暗時代」一詞部分地保留下來),但是習慣上仍將這漫長的時期視為一個獨立的歷史階段。通常公認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和1453年(君士坦丁堡失陷於土耳其人)為這一階段的上下限。可是,也有根據其他歷史事件來劃分歷史階段的;因此其上限的確定分歧很大,有250年(野蠻民族開始人侵)或675年左右的(地中海海上貿易由於阿拉伯人的征服而陷於停頓,卡洛林王朝興起)。其下限的確定亦然,有的早至十四世紀初和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萌發時期,亦有遲至十六世紀二十年代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廣泛傳播時期,這還不包括特里維廉(Trevelyan)的有趣的觀點,他竟然認為中世紀一直延續到十八世紀末葉。音樂史家在其著作的題目中涉及中世紀「的」音樂或中世紀「中的」音樂時,似乎是沿用已被廣泛接受的觀點而通常避免給以精確的定義。然而在這些題目之下涉及的范圍.可以上溯至基督教時代的開端,去推測新的宗教可能從猶太教堂繼承了何種音樂成分,將何種音樂成分加以改革以適應新的需要,或是將何種音樂成分在它流傳的過程中從異族的環境中直接吸收過來。需要說明的是,所有這些充其量只是中世紀音樂的史前史(准備階段),一直到九世紀,音樂才有了可供討論的實體,理論著述也不再僅僅是古代音樂文獻的翻版。上述兩點都是八世紀西方教會建立高度統一的禮拜儀式的結果,而這一發展過程又與歷史的趨向密切相關:即羅馬教廷不再依賴遙遠的東方帝國,而要尋求卡洛林王朝的支持。所以,將一般史學界提出的最晚時間,即公元675年左右,作為音樂史上可稱為「拉丁中古時期」的上限,看來最為合適。「拉丁中古時期」一詞是考慮到拜占庭及其有關的禮拜儀式而提出的,以便和大體上平行的「希臘中古時期」相提並論。倘若將古典時期與中世紀之間的界限看作一段空白,確定下限的問題是音樂文獻十分龐雜,其中新的成分很難從老的成分中區分開來。本來較為容易的法是將下限定在十四世紀初,亦即「新藝術」(ArsNova)發動之初(例如里曼和阿比亞蒂即持此觀點),但即使這樣,新的東西也過於依附於中世紀的觀念。在音樂上沒有什麼特殊事件能夠成為象徵性的分水嶺,然而,幾乎整個十五世紀音樂都在觀念和實踐兩方面發生著逐漸的變化。

⑺ 求西方音樂發展的歷史

在中世紀開始後的相當長時期,由於「蠻族」對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極大破壞,使得從大約5世紀-11世紀之間的西方音樂文化長期處於自發的原始狀態,在沒有審美目的和藝術觀念的基督教教會音樂之外,民間藝人重新成為世俗音樂文化的主要載體。

而從中世紀晚期(14世紀)開始,職業化的加深則成為西方音樂家生存方式演進道路上的主流。在中國歷史上同時具有音樂家和文學家身份、長期存在的並對音樂史發生了重大影響的文人群體在西方文學史和音樂史上則顯得蹤跡渺茫。

但是,如果細心考察中世紀音樂史的發展脈絡,尤其是中世紀晚期音樂家的生存狀態,則可以發現,在以法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音樂家中仍然存在和我國文人音樂家極為相似的群體,即所謂的「詩人-音樂家」(poet-musician),尤其以「新藝術」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紀堯姆·德·馬肖為代表。和中國古代長期存在、但對音樂藝術的演進並未居於絕對支配地位的文人音樂家相比,中世紀晚期的文人音樂傢具有如下的特徵:雖然就整個西方音樂的漫長發展歷程觀之只是曇花一現,但卻在某一特定時期佔有主流地位,並對西方音樂史的某些重要文化特徵發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直接造成了西方音樂中「作品」觀念的生成,即:將原來存在於文學觀念中的藝術品概念引入到詩樂一體的音樂/文學作品中,進而通過文人音樂家的創作延伸至沒有文學(詩歌)形式的完全的音樂作品中。

這一過程伴隨著「新藝術」時期西方音樂語言的高度復雜化和作曲技術理論突發式的演進,並以西歐封建社會的逐漸衰落和近代社會的開始形成為廣闊背景,對中世紀以後直至今日的西方音樂創作觀念和文化特性意義重大。

西方音樂史的研究向以對各個歷史時期有代表性作曲家和作品的研究作為核心內涵,這一點和文學史、藝術史領域的情況並無二致(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但卻和以樂律、譜式、音樂文化和相關文獻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存在很大區別。在漢語學界,這一中西音樂史學科核心內容的不同,也造成了中西音樂史學觀念上的差異,即:中國古代音樂史多著眼於音樂本體以外的社會文化因素,而我國學者對於西方音樂的研究仍然遵循西方學界既有的框架,圍繞時代-風格-作家-作品這一基本線索展開。

然而,就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而言,這一似乎在西方音樂史學中特有的基本內核以及已經成為圭臬的將音樂文本視作具有特定藝術風格、符合某種形式發展規律並由特定藝術家(即「作曲家」)所創造的「作品」的觀念並非古而有之,而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包含特定的經濟、社會、文化因素的歷史條件下脫穎而出的;這一「音樂作品」觀念的形成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又和「音樂家」或「作曲家」作為具有審美效能的藝術品的創作者及特定藝術風格的承載者的自我認知的進程互為表裡。從音樂史學的角度視之,中世紀時期是這種西方音樂特有的作品和作家觀念從無到有、逐漸形成的主要歷史階段,中世紀晚期(主要是14世紀)又是其最終確立的關鍵性樞紐,而中世紀晚期的文人音樂家則是直接將這種觀念賦予其自身創造的作品的作曲家群體。因而,通過對相關歷史事實的梳理及理論思考,對中世紀晚期文人音樂家的生存方式及自我認同、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西方文化意義上的「音樂作品」觀念的生成進行辯證,並試圖進一步探索其歷史成因,對於漢語文化圈內的音樂史學者和西方音樂研究者是極有意義的。

⑻ 西方音樂的題,請幫幫忙吧

20世紀西方音樂史么。。。我選的是
BABAA
BCCBB
CABAC
DBCAB
CC

對不對。。就不知道了,,,按照他那個課寫的- -望採納,謝謝

⑼ 十八世紀西方古典音樂的特點及十九世紀西方浪漫音樂的特點

西方抄古典音樂源遠流長,但通常所提及的也就是它發展的巔峰時期是在17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段時間之內,通常我們按時間和曲風將這200多年時間內的音樂大至劃分為: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印象派時期,民族主義時期以及20世紀後的音樂多元化幾個部分。其中前三個應該說是最為核心的三個階段,我們所知道的絕大多數音樂大師都出自於此。

巴洛克時期:巴赫,亨德爾,維瓦爾第……

古典主義時期:貝多芬,莫扎特,海頓……

浪漫主義時期: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李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門德爾松……

當然這裡面的分類像所有有關歷史的分類一樣,從來沒有清晰的界限,比如貝多芬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和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大師,浪漫主義時期中,有許多作曲家從自己的民族音樂中提取素材,所以民族主義也可以算做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只不過與傳統的德奧音樂有所差別,故有人單獨把他們分成一支,主要是蘇俄的民族音樂和東北歐的民族音樂為主。

⑽ 西方音樂史

第一章 古希臘古羅馬音樂
一.希臘音樂形式中最重要的特徵:
這種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主要伴隨以下方式出現。1 伴隨著對神的祭祀儀式(music-muse奧林匹克運動會,對天神宙斯的崇敬,德爾斐的皮堤壓競技會)2詩歌的吟誦(荷馬史詩《奧德塞》和《伊利亞特》「lyric」一詞與「lyre」里拉)3悲劇的表演而出現(tragedy)
二.酒神頌歌:
是公元前7世紀盛行於古希臘的一種大型聲樂題材,它源於祭奠酒神的活動中歌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歌曲,以阿夫洛斯管伴奏。
三.古希臘悲劇:
一詞在希臘文中為「山羊之歌」,與象徵放縱狂野享受的酒神崇拜起源,公元前六世紀末,從酒神頌歌中逐漸發展起來,劇情取材神話,影響了17世紀初歌劇的產生以及瓦格納的歌劇改革。代表人物: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德斯
四.音樂理論:
1畢達哥拉斯與「和諧說」(公元前550年)用數學的方法研究樂律「一切皆數」,據說他首先計算出五度相生律,世稱「畢律」。通過計算發現弦長的比例越簡單發出的聲音越諧和,認為四五八度才是諧和的音程,其餘不諧和。
2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等人與「功能說」。在音樂美學的研究中肯定了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育作用。
五.四聲音階
名稱來自於希臘幾個重要的部落,音階中各音的次序是由高而低的,1多里亞:mi re do si包含兩個全音和一個半音。2 弗里幾亞:re do si la包含一個全音一個半音。3 利底亞:do si la sol 包含一個半音和兩個全音。
六.古希臘音樂對整個西方音樂的貢獻
1 古希臘音樂是孕育西方音樂的源頭。
2 古希臘的遺書中所提倡「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為後世歌劇舞劇等綜合藝術品的產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格局。
3古希臘所創用的音樂理論形式成為後世音樂發展的基礎,西方音樂的主體正是在「和諧論」的影響下進行延續和發展的。這一時期中創用的各種調式成為中世紀教會調式的前身(但是音階構成大相徑庭)
七.基督教音樂的產生
在基督教產生和發展壯大後,凝重庄嚴肅穆的宗教音樂從此成為西方專業音樂孕育與發展的核心,它將西方音樂的發展引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世紀音樂。

第二章 中世紀音樂
一.發展初期的基督教教會歌曲。1拜占庭聖詠2安布羅斯聖詠3高盧歌曲/法國聖詠4莫薩拉布歌曲/莫薩拉比聖詠。
二.彌撒。是天主教會在周日和其他重要宗教節日里舉行的儀式,彌撒儀式為紀念耶穌受難日。
三.總結格里高利聖詠
又稱格里高利素歌,是羅馬教會的聖歌,因羅馬教皇格利高利一世得名,他為了統一羅馬教會的聖詠和儀式,搜集整理各地傳統聖歌,編成《交替聖歌集》,並作為經典固定下來,格里高利聖詠用於彌撒和日課,單聲部的清唱曲,男聲演唱,拉丁文詞,節奏自由鬆散,旋律庄嚴樸素,建立在教會調式的基礎上。歌唱方式一般為獨唱,齊唱,交替唱和應答唱,歌詞的一個音節唱一個或幾個連接起來的音,歌譜用紐姆符號記在線譜上。
四.格里高利聖詠中的教會調式及其音階形式
1格里高利聖詠的八種調式(11c)
以結束音(d,e,f,g)作為中心音排列出音階,作為調式的正調,這樣,11世紀就基本上確立了教會八種調式形態。(注,名稱來源於古希臘調式,但音階結構不同,音節走向也相反)
2 16世紀,引進了伊奧尼亞調式和愛奧利亞調式及其相應的副調式。
這四個與前八個合為十二個調式,這兩個調式是大小調前身17c,大小調體系確立,取代中古調式而成為近代歐洲音樂。
五.偽音
早期格里高利聖詠的八種調式在實際運用中是不能做轉調和半音變化的,但是遇到f-b這個增四度音程時,演唱者常常感到不舒服,而會把B唱成降B,或把F唱成升F才覺得舒服,這種在演唱中自然降低半音和升高伴音的處理,在譜面顯示不出,具有一定隱藏偽裝的成分,稱為「偽音」他的運用為以後轉調創造了條件。
六.紐姆譜
大概8世紀產生,9世紀普遍運用,為了幫助聖詠曲調的記憶,在歌詞的下方寫下了一些簡單的記號來指示音的高低。
七.10c-12c禮儀音樂—附加段,繼續詠,宗教句。
八.奧爾加農(9c—14c)
以格里高利聖詠為基礎,在它的上方或下方依附一條平行四度五度或八度的聲部與它相對應,這種最早的復調音樂被稱為「奧爾加農」。
歷史發展—1平行奧爾加農。在聖詠旋律的下方附加一個平行五度或平行四度的聲部。2平行奧爾加農的變化體(11c)在聖詠旋律的下方的附加聲部與聖詠從同音開始,然後斜向運動,達到四度之後平行。3自由或反向的奧爾加農(11c)在聖詠上方增加一個新聲部,持續聲部,在這種奧爾加農中,旋律變成上方的附加聲部,而緩慢的聖詠旋律則成為襯托上方旋律的低音進行。兩聲部平行,斜向,反向。4 花唱式奧爾加農,附加聲部在上方,與聖詠低音部形成了一音對多音,低音部音被拉長,旋律感減弱,上方附加聲部為主旋律,具有跳躍性和即興性,與下方聖詠形成鮮明對比。5 狄斯康特風格。在畫的上方聲部引入六種節奏模式,增強旋律進行的律動感和規律性,後頂旋律聲部也依靠節奏模式來組織,上下方常會構成幾乎同時進行的音對音的對位織體。
九.孔杜克圖斯
13c出現了新的復調形式,常為三聲部,不用再以聖詠為基礎,採用新創作的曲調作為定旋律,並且使用狄斯康特風格,節奏更規則統一,歌詞採用格律詩體,每個聲部都採用拉丁文演唱,歌詞統一這種復調聲樂體裁叫做孔杜克圖斯。
十.克勞蘇拉
盛行在12.13c的復調音樂。經文歌的前身,原意是「句子」「段落」使用聖詠的片斷甚至一個音節來代表整首素歌作為持續調,其他對位聲部只哼曲調不唱歌詞,風格上採用狄斯康特的復調樣式,有三聲部或四聲部的形式,其中大部分是二聲部的復調。後來,克勞蘇拉逐漸發展為一種獨立的復調體裁。
十一。經文歌
13c最重要的復調音樂形式,持續發展5個世紀,起初是將二聲部克勞蘇拉原來哼唱的附加聲部填詞而成,後來發展為獨立的音樂形式,通常是三個聲部,且有「副歌詞」的現象出現,即作為定旋律的聖詠旋律聲部的拉丁歌詞,與上方兩個聲部的法語歌詞混在一起,通常情況下兩種歌詞表達的內容也不一樣。這種宗教與世俗音樂的內容並置於一體的復調聲樂體裁。
十二。聖母院派主要貢獻
1 十萬其中世紀復調最有活力的中心。在這里復調音樂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不僅數量最多,而且最精緻。2在復調節奏的記譜上發展的最完善,也有所創新,節奏模式在這里得到了豐富的運用。3在奧爾加農復音音樂的基礎上,主要運用華麗奧爾加農和狄斯康特的特點,上方旋律聲部中每個音被無限拖長,空曠感富有描繪天國神秘。
十三。世俗音樂使用的樂器
A弦樂器,1撥弦:琉特琴,豎琴,索爾特里琴。2擦弦:維埃爾的提類樂器(文藝復興時期維奧爾琴和現代小提琴的前身,輪擦琴)3擊弦:杜而西麥。B管樂器,笛類樂器(橫笛,豎笛)雙簧類樂器:肖姆管 短號。C打擊樂器:鍾琴,三角鐵,鈴鼓,鼓。
十四。新藝術時期的音樂特徵
1. 新的記譜方式。與「古藝術」時期弗朗科的「有量記譜法」相比,最大的特點在於:由三分法向二分法轉變,強調「不完全拍」二拍子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了更小的時值。
2. 廢除節奏模式。使用「等節奏」技法。尤其體現在經文歌方面,產生節奏經文歌。(將定旋律的音列(叫克勒)與一個相同節奏型的反復(叫塔列亞)而構成)
3. 新的對位音響。開始注意變化因所產生的新的和聲效果。通過導音引入(最初被看作半音),尤其使用在終止式中(蘭迪尼終止式),對調性思維產生了重要影響。
4. 宗教的象徵性逐漸讓位於更為世俗化人類情感的再現。

第三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一.含義及其思想基礎
要求擺脫宗教的束縛,尊重人,一切以人為中心,給與人性自由。思想基礎,同中世紀的宗教神學和經院哲學針鋒相對的「人文主義」。
二.內容
1復調音樂的進一步發展。2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3世俗音樂的繁榮。4樂器及其器樂。
三.復調音樂的發展
復調音樂自9c誕生,15c到16c進入盛期。按其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15c上半葉)(第一尼德蘭樂派)勃艮地樂派,代表作曲家:迪費。班舒瓦。2(15c中後期)(第二尼德蘭樂派)佛蘭德樂派 代表作曲家:奧克岡。若斯坎。拉索3(16c中)羅馬樂派。代表作曲家:帕萊斯特里納。4(16c下)威尼斯樂派。代表作曲家:維拉爾特,A。如布里埃斯,a。加布里埃利。
四。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體裁
1.經文歌。12-13c克勞蘇拉經文歌「mot」,14c等節奏經文歌,15c經文歌各聲部唱同一拉丁語歌詞,16c將模仿復調引入經文歌,在義大利作曲家帕萊斯特里納的創作中達到全盛期,17c加進獨唱聲部和樂器伴奏,18c中葉逐漸衰落。
2彌撒曲。為彌撒儀式中的歌唱部分所寫作的音樂稱之為「彌撒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教堂音樂的重要音樂體裁。11-13c以專用彌撒的聖詠旋律為基礎,寫作復調彌撒曲,13c中葉,轉向常規彌撒。14c中葉,馬肖開創了單個作曲家譜寫整套常規彌撒音樂的傳統,為後世作曲家確立了固定的彌撒套曲形式。
文藝復興之後的彌撒曲:復調的常規彌撒曲成為最重要的音樂形式,(慈悲經-榮耀經-信經-聖哉經-羔羊境)1「定旋律」方式,2「模仿」方式。若斯坎去世之後的彌撒曲:彌撒曲體裁形式基本形式,即五個樂章的形式,帕萊斯特里納賦予最高的穩定性和完美性。
五.文藝復興時期的樂器
1弦樂器:琉特,維奧爾琴
2管樂器:豎笛,雙簧類:肖姆管,克魯姆管,橫笛,木管號,小號,薩克布號,形成樂器族。
3鍵盤樂器:管風琴,古鋼琴
六.文藝復興時期的器樂體裁
器樂開始擺脫對聲樂藝術的依附
1從舞曲中演變而來,帕凡舞曲,加亞爾德舞曲,帕薩梅佐舞曲,薩爾塔雷洛舞曲,阿勒曼德舞曲,庫朗舞曲
2(暫缺)
3技巧性舞曲,幻想曲,前奏曲,托卡塔。

第四章 巴洛克時期音樂
一.巴洛克音樂風格特點
1。十二平均律 作為一個重要的技術因素,使得中世紀的調式體系在17世紀末完成了向大小調體系得轉變。
2。通奏低音(又稱數字低音) 巴洛克音樂的重要標志,沿用於整個巴洛克時期通奏低音的低音部由羽管鍵琴和大提琴演奏,但羽管鍵琴的伴奏譜採用一種簡略的記寫法,譜中只記低音,上方的和聲用數字和記號表示。
3。音樂與情感 一首樂曲基於一種單一的情感和單一的節奏結構,典型特徵是:某種節奏,速度一旦確立,就不鬆懈的直至結束,有意追求旋律的連綿不斷,「模進」即音高有變化的重復音型,常常是旋律發展道德基本動力因素。
4.協奏風格 即「競奏」,原是指獨唱與合唱團之間的音響對比效果,它運用到樂器作品中,指性質相似的樂器放在同一組,例如:弦樂團一組,管樂團一組,各自時而獨立演奏,時而共同演奏。
5。即興風格突出 主要表現在裝飾處理,主題變化等方面。
二.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內容
1。歌劇的起源於早期發展 2。大型聲樂套曲(清唱劇,康塔塔)3。器樂音樂的發展(奏鳴曲,協奏曲,賦格,組曲)4。巴洛克時期代表音樂家(巴赫,亨德爾)
三.歌劇的起源與早期的發展
1。歷史的回顧
古希臘悲劇—中世紀宗教劇—文藝復興時期暮間劇田園劇牧歌等等中吸取養分,到巴洛克時期形成了歌劇。
2。義大利早期歌劇的發展
1歌劇的發源地:佛羅倫薩。1「卡默拉塔」2第一部歌劇和作曲家3早期歌劇的特徵(1腳本以希臘神話為基礎,以後則包括歷史神話與虛構人物2音樂主要組成部分是通奏低音上的宣敘調,用小組樂器伴奏,音高與節奏隨著歌詞的抑揚頓挫而變化。表現形式 通奏低音 新音樂 3缺點缺乏旋律性,和聲平鋪直敘,沒有變化,音樂過於單調,從歌詞的主人變成歌詞的奴僕)
3。威尼斯歌劇
1代表人物和作品:蒙特威爾第。《奧菲歐》《阿里安娜》《波佩阿的加冕》
2威尼斯歌劇的特點1突出獨唱而一度忽視重唱和器樂,2宣敘調和詠嘆調分離,3採用各種具有獨特風格。
4那不勒斯歌劇與正歌劇
1奠基人:普羅文扎勒。代表人物:A。斯卡拉蒂
2正歌劇:18世紀那不勒斯歌劇的主要體裁是正歌劇,梅塔斯塔西奧確立了正歌劇的標準式樣,在內容上,剔出了早期歌劇中的戲劇性因素,以嚴肅的悲劇和歷史劇為主要題材,在結構上,結構嚴密。
四.康塔塔
1含義:康塔塔的原文cantata是cantare(唱)的過去分詞,意思是「被唱的」,是由宣敘調,詠嘆調,二重唱和合唱等組合而成的聲樂套曲,原來也是單聲部風格的產物。
2發展:17c上半葉,義大利康塔塔,分節低音獨唱曲,格蘭迪。17c40年代 二三首返始詠嘆調與宣敘調交替出現的獨唱康塔塔,A。斯卡拉蒂。1700 德國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宗教內容康塔塔,並把眾贊歌合唱加入其中,許茨。巴赫。
3兩種形式:室內康塔塔和教堂康塔塔。
五.樂器的發展
1鍵盤樂器。管風琴,擊弦古鋼琴(克拉維科德),撥弦古鋼琴(哈普西科德)
2維奧爾族弓弦樂器,由高音次中音和低音三種,1700年以後逐漸為現代的提琴。
3琉特4管樂器5打擊樂器。
六.器樂的發展
巴洛克時期獨立的器樂題材獲得興盛發展,復調在器樂形式上形成新的高潮,在西方音樂史上,器樂第一次同聲樂爭妍斗艷平分秋色。
七.巴洛克時期的器樂體裁
奏鳴曲。協奏曲。賦格。組曲。
1奏鳴曲。奏鳴曲源於義大利文,有鳴響之意,16c的奏鳴曲泛指一切樂曲,17c初,專指某種特定的器樂結構形式。17 c後半葉,奏鳴曲分為教堂奏鳴曲和室內奏鳴曲兩種,前者比較抽象和嚴肅,用於宗教儀式,是古典奏鳴曲的前身,後者是舞曲節奏的音樂,常在宮廷中和私人客廳里演奏,是古典組曲的前身。
2協奏曲。協奏曲有競賽,協同合作的含義,最早產生於17c末,是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器樂形式
類型:樂隊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結構特徵:第一樂章,快板,奏鳴曲式,在再現部結束之前有一個華彩段。第二樂章,慢板,曲式比較自由,通常採用三段式,富有歌唱性。第三樂章,急板,常用迴旋曲式,渲染節日歡慶的氣氛。
3組曲。由幾首樂曲按照對比原則組成的一種器樂套曲,其中各曲有相對獨立性。
古組曲:舞曲構成的組曲是巴洛克特有的體裁,通常由阿勒曼德,庫朗特,薩拉班德,其格四種舞曲組成,此外還有前奏曲,嘉禾舞曲,布雷舞曲,波蘭舞曲等組成。
4賦格。是一種對位風格的樂曲,是嚴格運用卡農模仿手法的復調體裁,其織體由數個對位聲部構成,通常由三四個聲部,一首完整的賦格曲由主題,答題,對題及插入句四個部分組成,往往由三個部分組成,即呈示部,間插部和再現部。
八.巴赫
1生平及創作
1第一階段:魏瑪時期(1708-1717)
巴赫大部分管風琴作品船作於此地,包括無與倫比的傑作《c小調帕薩卡利亞》BWV582,《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c小調幻想曲與賦格》
2第二階段:克滕時期1717-1724
6首《勃蘭登堡協奏曲》中的四首(三六在魏瑪寫)以及四首樂隊組曲中的《C大調第一組曲》《D大調第四組曲》6首古鋼琴《法國組曲》以及兩本《安娜。瑪格達蕾那鋼琴小曲集》《12平均律鋼琴曲集》《d小調半音階幻想曲與賦格》
3第三階段:萊比錫時期1724-1750
創作中心是宗教聲樂作品《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曲》
2代表作品
1聲樂作品。受難曲5部,完整保存的只有兩部。《馬太受難曲》《約翰福音受難曲》。康塔塔,教堂康塔塔大多以賦格式的合唱開始,隨後是一系列的宣敘調和詠嘆調,最後以眾贊歌結束,世俗康塔塔《太陽神和牧神的爭吵》《咖啡康塔塔》《農民康塔塔》《溪水,你慢慢的流》。彌撒曲《b小調彌撒曲》
2器樂作品。管風琴曲,古鋼琴曲。兩卷《平均律鋼琴曲集》6首《英國組曲》6首《法國組曲》6首《帕蒂塔》《獨奏場地奏鳴曲》《戈德寶變奏曲》樂隊作品。
3藝術貢獻

閱讀全文

與中世紀時期西方音樂的核心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