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歌劇和音樂劇區別在哪
音樂劇和歌劇最大的差別在唱腔上。如果你聽不見聲音,不去觀察演員口型,僅僅靠看舞台和表演的話,可能比較難區分開音樂劇和歌劇。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詠嘆調會伴隨著每一次戲劇性的轉折將整部戲推向高潮。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卡門》和《茶花女》中廣為流傳的那兩段唱段。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聲唱法的。
其次是音樂風格,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偶爾有現代風格的作品試圖超越這個界限,但大都保留著古典技法的思維方式。歌劇的結構、風格基本上沿襲著自浪漫主義以來所奠定的路線。而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的樂器。
還有就是角色所要求的表演風格。歌劇是以音樂作為各種藝術元素的基礎的,因此一個歌劇演員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達完善。如果一個演員在達到這一要求之後還有餘力,那麼他也可以為他的角色加入出色的戲劇表演,甚至舞蹈。但是在歌劇中,舞蹈大多以交誼舞、芭蕾這種形式出現,但芭蕾通常也是由專業演員完成。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元素的整體統合,所以演員在表演一個音樂劇角色時,必須同時兼顧各種表演成分:唱歌、舞蹈、表演……所以他是不可能為了某一方面的表現去過分地犧牲其他的方面。對於音樂劇演員,劇情的表演和對歌唱的處理同樣重要。
⑵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是什麼什麼是歌劇什麼是音樂劇急用
一、區別
1、起源的時間和元素不同:歌劇起源比較早,最早可追溯到中世紀的教義劇、神秘劇以及表現一系列有關聯的場景的牧歌套曲和田園劇。歌劇的最直接來源是幕間劇,而直接靈感來源於古希臘的戲劇。而音樂劇出現的比較晚,是歌劇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起源於喜歌劇,清歌劇歌舞雜耍和滑稽表演。
2、測重點不同:歌劇中歌唱佔主要地位,雖然他也有劇本中的戲劇沖突表演,但是遠遠比不上音樂劇。音樂劇重在表演,它是以聲樂、舞蹈、舞台美術、劇本等等組成的綜合藝術,比較平衡,其中的唱段比較通俗流行。
3、音樂形式不同: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歌劇演唱對於聲音和唱功的要求遠遠高於流行歌曲。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
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許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劇的插曲。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的樂器。
4、舞台表演內容不同:在歌劇中,舞蹈經常作為一種穿插性、色彩性的因素使用,但音樂劇是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
音樂劇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和自由,講究快節奏,善於營造緊張度,舞台氣氛追求熱烈火爆,劇中人物時以道白交待情節,在人物內心感受情激盪,戲劇矛盾尖銳。
5、從舞檯布置不同:音樂劇的布景豪華,場面氣派,絢麗多彩,符合情節的需要,響應觀眾的口味,布置大膽誇張、自由。並且使用先進的舞台技術。相比而來歌劇就顯得單一了點。
6、對演員的要求不同:唱美聲的人大多身材不怎麼好,而且對他們舞蹈和其他方面的要求也不怎麼高,如果一個歌劇男演員大腹便便,女演員體態豐盈,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演出,觀眾們也可以接收。
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元素的整體效應,所以演員在表演一個音樂劇角色時,必須同時兼顧各種表演成分,簡單的說要能歌善舞樣樣精通。
二、概念
音樂劇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歌劇在16世紀末,即1600年前後才出現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它源自古希臘戲劇的劇場音樂。歌劇的演出和戲劇的所需一樣,都要憑借劇場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戲服以及表演等。
歌劇在西方語言的代表字Opera來源於拉丁語「作品」的復數形式(Opus, Opera),後經義大利文推廣至其他歐洲語言,顧名思義歌劇原意不單單包括舞台上的獨唱、重唱和合唱,也包括對白、表演和舞蹈。
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他們相信古希臘的戲劇中的「合頌」部分實際上是合唱部分,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因此當現知歷史上第一部歌劇,由雅各布·佩里(Jacopo Peri)作曲,取材自古希臘神話的《達芙尼(Dafne)》於1597年首演時,風評一片贊好,皆認為「成功復活了古希臘的戲劇精神」。
音樂劇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音樂劇界最重要的獎項為美國的東尼獎(候選作品為在百老匯上演的音樂劇),以及英國的奧利弗獎(候選作品為在倫敦西區上演的音樂劇)。
隨著中國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文化娛樂的需求也出現了多元變化,音樂劇這種新的藝術樣式很快以其視聽兼備、雅俗共賞的特質吸引了一批固定的並且正在不斷擴大的受眾人群。
⑶ 音樂劇的基本特徵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與聯系
音樂劇的基本特徵: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
1、 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
2、 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
3、 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和音樂劇。
4、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樂劇與歌劇的聯系:
1、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
2、 《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的文本組成:
1、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
2、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3、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
⑷ 音樂劇和歌劇有哪些不同
音樂劇和歌劇都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用音樂來表現故事情節的音樂形式之一。歌劇屬於古典音樂范疇,一般指以歌唱為主,以管弦樂隊伴奏,有舞檯布景、化妝與舞蹈動作的戲劇,有時還加獨白、對白等。歌劇是綜合性藝術,包含音樂、戲劇、詩歌、舞蹈、舞台設計、化妝、燈光等多種藝術成分。近代的歌劇始於十七世紀初葉,後經長期發展而產生多種類型,如正歌劇、大歌劇、喜歌劇、輕歌劇、小歌劇、樂劇等。音樂劇並不只是由音樂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劇、喜劇歌劇或是輕音樂劇,也不是歌舞雜耍、音樂荒誕劇或是夜總會的歌舞表演。歌劇和音樂劇都起源於宗教音樂,具體來說,音樂劇原本其實是歌劇中喜歌劇和輕歌劇的一種分化,但是最終形成了與歌劇截然不同的風格。
首先說說它們的相同點,有很多人經常把音樂劇和歌劇搞混,因為它們的形式確實比較相近。歌劇與音樂劇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採取音樂和歌曲來表現劇情,以及包含舞蹈、舞台、化妝、燈光等多重藝術元素的綜合性。這些都是無庸置疑的,以下談一談兩者的區別。音樂劇嚴格的來說不能和歌劇一樣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高雅音樂或是換言之古典音樂的一部分。音樂劇產生的較早,但真正作為獨立的有影響力的一種音樂形式還是在上世紀初百老匯初具規模開始,而它的高潮則是70年代中期後以韋伯、勛伯格為代表的這些歐洲的,尤其是英國和法國音樂劇作曲家的活躍才開始的。音樂劇和歌劇的不同地位從人們的態度上就可以得知。在那些歌劇和音樂劇廣泛上演的國家,看歌劇是提前幾周訂好票,需要穿著正式的晚禮服入劇院的,觀看時要講究禮儀,不能隨便鼓掌之類的;但是看音樂劇就相對隨意,而且一部音樂劇常年上演,只需提前半小時到劇院門口買張票就行了,就像我們平時看電影一樣方便。但是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地位還是很崇高的,能夠到這些地方去觀賞音樂劇是一種榮幸。對於課上老師提到有一位同學認為音樂劇不能進大雅之堂,這一點純粹是誤解,所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人們定的,經典是永遠的流行,歌劇也是幾百年前的流行音樂,只不過傳唱多年後剩下的精品自然就成了經典,今天流行的音樂劇中也一定會有幾百年後仍在流行的經典。
音樂劇和歌劇最大的差別在唱腔上。如果你聽不見聲音,不去觀察演員口型,僅僅靠看舞台和表演的話,可能比較難區分開音樂劇和歌劇。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採用了大量的詠嘆調和宣敘調,詠嘆調會伴隨著每一次戲劇性的轉折將整部戲推向高潮。大家最熟悉的莫過於《卡門》和《茶花女》中廣為流傳的那兩段唱段。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聲唱法的(例如《悲慘世界》和《劇院幽靈》);但在正式場合歌劇決沒有用流行唱法的,因為發聲方式完全不同。雖然現在的演唱會流行和古典的融合比較時興。音樂劇中的歌曲很多並非獨唱曲;音樂劇中的歌曲更短,更簡單,易於傳唱,人們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時候唱起這些歌曲。一般來說,盡管音樂劇中的歌曲更容易從整部劇中獨立出來,也更加適於在酒吧等其他的娛樂場所單獨吟唱,但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適合劇情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演員通過舞蹈或其他的表演來烘托氣氛,帶動劇情進入高潮。許多上榜的流行歌曲就是音樂劇的插曲,例如韋伯的很多作品都因為作為流行歌曲而廣為流傳,像《貓》中的《memory》,《whistle down the wind》中的《No Matter What》(這首是由當紅的男子組合演唱,作為流行歌曲風靡全世界,但幾乎沒人知道這是音樂劇的插曲)。歌唱家也會演唱音樂劇的選段,例如「帕瓦羅蒂和他的朋友」系列演唱會,帕瓦羅蒂就經常演唱流行歌曲或是音樂劇,而流行歌星就很少演唱歌劇選段(莎拉布萊曼這類多棲的不算在內),畢竟歌劇演唱對於聲音和唱功的要求遠遠高於流行歌曲。
其次是音樂風格,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偶爾有現代風格的作品試圖超越這個界限,但大都保留著古典技法的思維方式。歌劇的結構、風格基本上沿襲著自浪漫主義以來所奠定的路線。而音樂劇在音樂風格的選擇上更自由,往往有爵士,搖滾等流行音樂因素的介入,配器也往往大量使用電聲樂隊的樂器。例如《貓》中韋伯嘗試了許多不同的風格,鄉村、踢踏舞、歌劇、流行,甚至還有贊美詩的成分。在配器上,有一段蘇格蘭風笛的兩次插入特別出彩。而在《巴黎聖母院》中,更是能不斷聽到吉他的聲音,為整部劇渲染了浪漫的氣氛。
還有就是角色所要求的表演風格。歌劇是以音樂作為各種藝術元素的基礎的,因此一個歌劇演員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達完善。如果一個演員在達到這一要求之後還有餘力,那麼他也可以為他的角色加入出色的戲劇表演,甚至舞蹈。但是在歌劇中,舞蹈大多以交誼舞、芭蕾這種形式出現,但芭蕾通常也是由專業演員完成。一個歌劇男演員可以大腹便便,女演員可以體態豐盈,這並不影響他們的演出,觀眾們也可以接收。但音樂劇強調各種藝術元素的整體統合,所以演員在表演一個音樂劇角色時,必須同時兼顧各種表演成分:唱歌、舞蹈、表演……所以他是不可能為了某一方面的表現去過分地犧牲其他的方面。對於音樂劇演員,劇情的表演和對歌唱的處理同樣重要。像莎拉布萊曼退出音樂劇舞台的原因之一可能也和她為了聲音而犧牲體態有關,試想觀眾們是不會接受一個臃腫的Christine和Raul在舞台上談情說愛的。
至於前文中提到的舞蹈,這是歌劇的一個小部分,我們在看電影《莫扎特》和歌劇《茶花女》中,都能在歌劇里看到舞蹈的影子,但是比例不大,不是特別重要(這一點可由電影里國王下令歌劇里不能演芭蕾可以看出)。出於自身條件的限制,主要演員最重要還是靠舉手投足的一些小動作以及和其他演員的交流來表演。而且通常美聲唱法的發聲方式不太可能允許演員邊唱邊進行大幅度的舞蹈動作。而在音樂劇里,舞蹈是三大元素之一,極少有音樂劇里缺乏舞蹈元素的(《悲慘世界》是一個例子,是它的劇情和主題限制了舞蹈)。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貓》,全劇幾乎完全由一段段歌曲加舞蹈組成,所有演員在台上既要唱又要跳,僅當grazelbella出現時才沒有舞蹈(因為年邁而跳不動),舞蹈完全顯現了各種貓的特點,無法想像如果《貓》一劇沒有舞蹈會是什麼樣子。當然這部劇比較特殊,但是舞蹈確實是大部分音樂劇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表現手法。
此外,還有一些微小的區別,例如取材,詞曲創作過程,演出場所、方式等等,在音樂劇中,它的曲調可以是感傷的,但在歌劇中,它一定是熱情洋溢的;在歌詞方面,音樂劇趨於表現飽經憂患的經歷,例如「愛——無論你鞭打我,還是傷害我;欺騙我,還是遺棄我,我都將永遠是你的!」,歌劇則永遠是表現歡欣和喜悅的詩一般的語言。與音樂劇不同,在歌劇里,主人公總保持著優雅而高貴的舉止來生活、相愛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時,他們會祈禱,「主啊,我上路了!」彷彿這不僅是一次地理意義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樂劇中,主人公與愛人告別的場景可以是雜亂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場,他們也一定是疲憊不堪和心神憔悴。隨著藝術創作的多元化,這些區別並不是永遠正確。處於各種音樂結合邊緣的作品越來越多,分類就變得逐漸模糊。如音樂劇《阿依達》,其中就有對於歌劇《阿依達》借鑒的部分。而勃拉姆斯甚至有一部新的音樂劇,視角是對向白宮的第一夫人們的,採用的全是清唱劇的體裁。
起源於巴洛克時期(約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的歌劇,即使是在20世紀現代主義影響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為一項偉大的藝術。它想表現人類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華,蔑視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劇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畫成十惡不赦的徹徹底底的壞人,英雄們則勇敢無畏。音樂劇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們也會犯錯誤,也可以失去工作、窮困潦倒、無家可歸,但是他們在經歷坎坷之後總能得到真愛、財富和幸福。音樂劇產生於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當時被稱作「小歌劇」或「民間歌劇」,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開始引用「音樂劇」這一名稱;到了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地說不得,音樂劇是以具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用權音樂、舞蹈得以充發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統一體的藝術。如果說,戲劇本身臨其境是一種綜合藝術。如果說,戲劇本身臨其境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充分發揮「綜合性」藝術手段的戲劇形式。英國和美國是音樂劇的全盛國度,從音樂劇發展史的角色來看,倫敦西區和紐約百老匯可稱作為音樂劇的發源地。但音樂劇在英、美兩國也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美國,它較多地受爵士樂、踢跳舞、喜劇性話劇和含有歌唱的喜劇的影響;在英國,音樂劇更多地與輕歌劇、話劇,特別是莎士比亞莫里艾、伊普生的戲劇背景相關,舞蹈方面則更帖近芭蕾舞。音樂劇並不追求卓越與出眾,也沒有野心,因此,它們被認為是平庸的創作。它們寧願逃避,也不抗爭;寧願犯一些小小的過錯,也不願只為理想而生活。音樂劇贊揚民主,它贊揚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對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貴族們,則充滿了鄙視和嘲弄。觀眾們已經認識到了它們的差別。當一個人去看歌劇和音樂劇的時候(在倫敦和紐約,兩種門票的價格幾乎一樣),他會以不同的心態欣賞這兩種戲劇。如果一場歌劇聽起來太像音樂劇,那麼它會被批評為太輕浮;反之,太像歌劇的音樂劇也會被批評太脫離現實。這些偏見並非偶然,它們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形成的。它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樂劇:《乞丐歌劇》
黑人音樂劇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百老匯音樂劇 象「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兵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平步青雲》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等。
倫敦西區音樂劇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兩位音樂劇創作巨匠: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和蒂姆·萊斯,隨即英國音樂劇就出現藝術上的轉折。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一一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歌劇院的幽靈》(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
⑸ 歌劇 和 音樂劇 的區別
歌劇與音樂劇關系之比較
音樂劇和歌劇都是當今世界上影響最大的用音樂來表現故事情節的音樂形式之一。歌劇屬於古典音樂范疇,是綜合性藝術,;音樂劇是歌劇中喜歌劇和輕歌劇的一種分化,最終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因此,歌劇-----音樂劇==爺爺------孫子,來表示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
完整的音樂劇作品有《劇院魅影》《貓》、《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等,歌劇的《卡門》和《茶花女》等,下面就談談我對於這兩者的淺薄的認識和比較。
首先說說它們的相同點,它們的形式確實比較相近,就容易把音樂劇和歌劇搞混。歌劇與音樂劇有許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採取音樂和歌曲來表現劇情,以及包含舞蹈、舞台、化妝、燈光等多重藝術元素的綜合性。以下談一談兩者的區別。
音樂劇嚴格的來說不能和歌劇一樣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高雅音樂或是換言之古典音樂的一部分。音樂劇和歌劇的不同地位從人們的態度上就可以得知。所謂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人們定的,經典是永遠的流行,歌劇也是幾百年前的流行音樂,只不過傳唱多年後剩下的精品自然就成了經典,今天流行的音樂劇中也一定會有幾百年後仍在流行的經典。
我覺得音樂劇和歌劇最大的差別在唱腔上。個人認為,如果你聽不見聲音,不去觀察演員口型,僅僅靠看舞台和表演的話,可能比較難區分開音樂劇和歌劇。歌劇大都用美聲唱法,大家最熟悉的莫過《卡門》和《茶花女》中廣為流傳的那兩段唱段。而音樂劇屬於流行音樂范疇,多數用流行唱法,也有用美聲唱法的,但在正式場合歌劇決沒有用流行唱法的,因為發聲方式完全不同,像《貓》中的《memory》。
其次是音樂風格,歌劇的音樂大都是以比較傳統的管弦樂隊為基礎的古典音樂作曲技法,偶爾有現代風格的作品試圖超越這個界限,但大都保留著古典技法的思維方式。例如《貓》中韋伯嘗試了許多不同的風格,鄉村、踢踏舞、歌劇、流行,甚至還有贊美詩的成分。
還有就是角色所要求的表演風格。歌劇是以音樂作為各種藝術元素的基礎的,因此一個歌劇演員最主要的是把角色的唱段表達完善。至於前文中提到的舞蹈,這是歌劇的一個小部分,比較極端的例子是《貓》,全劇幾乎完全由一段段歌曲加舞蹈組成,所有演員在台上既要唱又要跳,舞蹈完全顯現了各種貓的特點,無法想像如果《貓》一劇沒有舞蹈會是什麼樣子。
此外,還有一些微小的區別,例如取材,詞曲創作過程,演出場所、方式等等。
藝術只有不斷的多樣化才能不斷進步,發展。歌劇和音樂劇也在互相借鑒,相信通過這樣歌劇能夠不斷前進,迎來再一次的輝煌,音樂劇也能繼續發展、完善、成熟
⑹ 歌劇和美聲唱法有什麼不同
1、唱法上不同:
歌劇:民族唱法(義大利文:Nazionale cantanti)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專,創屬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
美聲唱法:喉頭在保持吸氣位置狀態下,呼出氣流吹響聲帶,使打開的共鳴腔體能夠完全、均勻共鳴的歌唱方法。
2、發展上的不同:
美聲唱法產生於17世紀初葉的義大利,以音質圓潤飽滿,音色華麗流暢而著稱。在長達幾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美聲唱法因為有大批專家學者的精心研究,其歌唱理論與訓練方法在三種唱法中,是最完整和系統化的。
美聲的發展與歌劇的誕生有密切的關系,如果說閹人歌手的出現奠定了美聲唱法的基礎,那麼歌劇的誕生和發展又從更符合歌唱藝術發展的文化層面促使了美聲的發展。
3、表現和體現上的不同:
就風格而言,美聲唱法還有「俄羅斯」和「義大利」兩大流派。在我國現有的九所音樂學院當中,除中國音樂學院較多研究中國民族聲樂唱法之外,其餘八所在聲樂教學的唱法研究方面,都是以美聲唱法為主。
歌劇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在音樂藝術上的表現;它不僅是一種歌唱技術和一種演唱網路,而且還是一定美學原則和藝術思想的體現。
⑺ 舉例說明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
這樣講吧:
從唱法上,歌劇絕對是用美聲唱的,音樂劇大多用美聲唱,且這種美聲是版融合了通俗唱法的美聲,權不是最正的美聲
從表現形式上,兩者都是綜合藝術。但似乎歌劇更注重音樂表現戲劇,而忽略其他方面。相較之下,音樂劇對其他的表現手法更為重視。
據個例子。舞蹈也是一種表現手法。歌劇中也有舞蹈場面,特別是法國大歌劇。但歌劇中的舞蹈無法對情節起推動作用。且舞蹈的表演者不是演唱者。而在音樂劇中,很多演唱者都被要求邊唱邊跳。特別值得提出的,伯恩斯坦音樂劇《西城故事》首演時,挑大多數演員都是先看舞蹈水平的(該劇的編舞可以說
⑻ 學音樂劇有什麼出路,與學美聲有什麼差別
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音樂劇需要一邊唱一邊跳(專業基本功),而美聲只用唱就好了。如果不能出名,都沒什麼出路。
⑼ 歌劇與音樂劇的區別
1、定義:
歌劇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是唱出來而不是說出來的戲劇)。
音樂劇,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2、起源:
歌曲在16世紀末,在義大利的佛羅倫薩有一群人文主義學者組成了「卡梅拉塔同好社」(Camerata)的團體,以復興古希臘的舞台表演藝術,甚至有人認為古希臘的戲劇實際上就和今天的歌劇一樣,全部劇情皆以歌曲交代。
音樂劇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雖然音樂劇和歌劇、舞劇、話劇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處,但它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⑽ 音樂劇和舞台劇,歌劇有什麼區別
一、定義:
1.音樂劇:
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
2.舞台劇:
指呈現於舞台的戲劇藝術。舞台劇按內容可以分為喜劇、悲劇和正劇。
3.歌劇:
是一門西方舞台表演藝術,簡單而言就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樂來交代和表達劇情的戲劇。
二、特點:
1.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
2.舞台劇:
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不僅舞台的配套設施日臻完美,而且舞台自身的功能愈發齊全燈光的旋、掃、閃,裝置的升、移、搖,音效可以在劇院環繞,影像可以在舞台升騰;舞台可以橫移,舞台可以旋轉,舞台可以雲山霧罩,舞台可以呼風喚雨。
3.歌劇:
歌劇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傳統聲樂技巧等音樂元素。歌手和合唱團常有一隊樂器手負責伴奏,有的歌劇只需一隊小樂隊,有的則需要一團完整的管弦樂團。
(10)美聲和音樂劇的區別擴展閱讀
歌劇最早出現在17世紀的義大利,既而傳播到歐洲各國,而德國的海因里希·許茨、法國的讓-巴普蒂斯特·呂利和英格蘭的亨利·珀賽爾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國家,開創了17世紀歌劇的先河。
一直到18世紀,義大利歌劇依然是歐洲的主流,縱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國作曲家到法國謀生,但亨德爾最終落腳英倫。
歌劇通常由詠嘆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跡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音樂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舞台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歌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