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音樂會有音符
音樂中的各音不是創造的,是利用自然規律,即保持一定頻率規律地振動體發出的聲音人耳聽上去有音高感。在任意一個頻率上振動都會有這種保持某個音高的感覺,所以,嚴格地講,不同的音高有無窮多個,人們只是通過長期的實踐和根據審美習慣的選擇選取了無窮多個音中的有限個作為音樂中的音來使用。
由於技術的進步,音樂中的使用的各音在不同的時代是變化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標准音高,它們是和某些固定的振動頻率掛勾的,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這些固定作為標準的音高越來越高,音樂中用到的音域也越來越寬,高音漸高,低音漸低,向兩邊擴展。
在不同的地區,由於各民族審美習慣不同,所以各地區音樂有民族特性,在選用的音高上也各有不同。只是1234567這種形式的音階由於歷史的原因普及得最廣,其實音階的組織形式遠不止這一種。
所以說,音樂中的各音是人們在聲學的自然規律作用下,從無數個音中篩選的。從自然界的聲音中發現規律,並以這種規律作為篩選的基礎,經過長期的實踐得出的。至於這些規律具體是什麼以及篩選的過程,詳見繆天瑞《律學》。
如果你是問樂譜中用於記音的那些音符是怎麼來的,那確實是人創造的。由於簡譜是線譜的衍生物,所以只說線譜的歷史。
簡而言之,線譜是從外國和尚念經的實踐中來的。約一千年前左右,西方專業音樂的早期形式——聖詠出現了。其實,就像中國的和尚在念經時會有旋律,像唱歌一樣,聖詠就是從吟誦拉丁文的聖經發展來的,是教堂里的詩班在念經時慢慢唱出旋律來的過程。但當時沒有記譜的方法,所以這種唱誦只能口傳,會的教給不會的。由於聖經內容很多,每部分唱法又不一樣,所以會唱的人就在聖經的字里行間記一種高高低低的提示標記,這樣在會唱的人看到的時候,就能想起來怎麼唱,但是它不具有記譜的意義,不會唱的人看到仍不知怎麼唱。
由於各音有高低不同,會唱的人就在音節的上方標一些高低不同的小疙瘩。後來需要標高低程度逐漸復雜,為了區分高低,就把高度一樣的音節上的小方點標在相同的高度上。這樣的邏輯促進了「線」的產生。為表示相同高度的音,區別不同高度的音,唱詩班的人開始在小方點中畫線,開始時只有一條橫線,為簡單區別高低。後來為了精確區別各音高低,就開始加線,加到兩條,三條,加到四條線後穩定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最後,大約五百到六百年前時,五線譜基本形成了。
由於早期聖詠沒有節
『貳』 形容音樂會演奏的句子
一陣急促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住了台下所有人的注意力,大家都在凝神安靜地聽著內.
一部部堪稱完容美的音樂巨作如上帝的聲音一般充斥在我們的耳畔,留在我們的心坎里!
指揮家有節奏地揮動著指揮棒,音樂起起落落,時而輕柔,時而激昂,在場的觀眾無一不深深地沉醉在這音樂世界裡.
聚光燈隨音樂起伏不斷變換著,由紅到紫,由明到暗,突然我感覺那是駿馬在無垠的草野上忘情地馳聘;那是呼呼狂刮,充滿力量的風那的氣勢磅礴的協奏曲在大廳里回響,是那樣的完美,可用上帝之音來形容.
『叄』 和聲和旋律的關系
旋律與和聲是構成抄音樂表現的核心。旋律是音樂的基礎,樂思的表達,主要在於旋律;而和聲則可以輔助旋律,是旋律的補充。可使旋律更為完滿地表達樂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互為補充、互相吸收、密不可分!!
比如吉他彈唱,我們唱的歌詞的變化就是旋律,如果只有旋律,音樂會顯得很單調,以各種和弦的級進變化來村托旋律。是音樂跟動聽跟豐滿!但是,二者雖然密不可分,但也不是說一段旋律必須有和聲支持,單獨一樣可以存在!
『肆』 聽著新年音樂會美妙的旋律我的腦海中浮現出成語什麼和什麼
繞梁三日 餘音裊裊
餘音繞梁
漢語成語,拼音是yú yīn rào liáng,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迴旋不絕。也比喻詩文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出自《列子·湯問》。
『伍』 推薦幾首旋律輕緩的交響樂
1、《藍色的多瑙河》
「圓舞曲之王」、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創作於年的名曲,合唱曲與管弦樂曲的版本並存,樂曲描寫了多瑙河的秀麗景色,被譽為是奧地利的「第二國歌」,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必演曲目。
2、《晨曲》
英國作曲家埃爾加寫於1901年的小品,與另一首《黃昏之歌》相對應,原曲是為小提琴及鋼琴所作。
3、《印度之歌》
由俄國作曲家裡姆斯基·柯薩科夫1896的發表的歌劇《薩特闊》中第四場印度商人的唱段改編而來,因其充滿異國情調的旋律而讓人難以忘懷。
4、《船歌》(選自《霍夫曼的故事》)
法國著名的喜歌劇作曲家奧芬巴赫所作,原為歌劇《霍夫曼的故事》中的二重唱曲,後被改為多種音樂演奏形式,「船歌」又稱「威尼斯船歌」,它也是一種音樂體裁的名稱。門德爾松及肖邦亦有類似體裁的作品。
5、《閑聊波爾卡》
奧地利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波爾卡代表作之一,1858年為其在俄羅斯的演出而專門創作,樂麴生動地描繪了婦女們愉快生活的場景。
6、《倫敦德里小調》
愛爾蘭民謠中流傳最廣的一首,後由奧地利作曲家克萊斯勒改編成小提琴曲。倫敦德里又叫德里,是愛爾蘭島北部的一座小城。樂曲純朴動人,充滿溫馨情調。
7、《威尼斯狂歡節》
法國著名長笛演奏家、作曲家熱南所作,原為長笛曲,其中部分旋律引用了威尼斯的古老民歌。樂曲所描繪的明朗而歡快的節日風景經曼陀凡尼改編後顯得更為栩栩如生了。
8、《羅馬之戀》
這是一首以羅馬名勝為題材的樂曲,那低緩而略帶傷感的旋律表達了遊人們對風景名勝依依不捨的心情。樂曲有著義大利通俗歌曲的韻律,使去過羅馬的人們對美麗的往事流連不已。
9、《義大利隨想曲》
曼陀凡尼樂隊的保留曲目,由《塔蘭泰拉舞曲》、《我的太陽》、《弗朗西斯卡》、《桑塔露齊亞》、《瑪麗亞·瑪麗》、《富尼古利·富尼古拉》等六首曲子的主旋律組成,是其演奏會中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在中國獻演時也不例外。
10、《那不勒斯的塔蘭泰拉舞曲》
義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羅西尼於1830年至1835年間創作的音樂曲集《音樂夜宴》中的第八曲,原為女高音獨唱曲。
11、《卡塔麗》
根據那波里民歌改編的著名男高音獨唱曲,又名《負心人》,描寫的是男人失去心上人之後的痛苦之情。當今世界三大男高音帕瓦洛蒂、多明哥、卡雷拉斯都曾演唱過此歌。
12、《美國組曲》
由六首美國民謠組成,其中《溫柔地愛我》、《牛仔之歌》、《哦,蘇珊娜》等旋律都是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 : .
13、《迷人的一瞥》
又名《奇異的恩典》,作為英國民謠及聖歌而傳唱於世,並被多位歌手翻唱。
14、《綠袖子》曼陀凡尼的經典作品之一,根據十六世紀傳入英格蘭的民謠改編,許多影視劇都採用過此曲。
15、《西班牙吉普賽歌曲》
西班牙作曲家N.P.Marquina創作的具有西班牙風格的吉普賽舞曲,因其熱烈奔放而通常會作為曼陀凡尼演奏會的下半場開始曲。
16、《墨西哥草帽舞》
根據墨西哥民間舞蹈音樂改編,是曼陀凡尼樂隊的演奏曲目中編配最好的樂曲之一。 17、《探戈》
西班牙作曲家阿爾貝尼斯所作鋼琴曲集《西班牙》中的第二首,因其旋律優美流暢,有如一首抒情歌曲而廣為流傳。探戈是由西班牙所特有的民族舞曲探戈·弗拉明哥演變而來的一種在現代社會廣為流傳的舞曲,曼陀凡尼本人對這一體裁尤為喜愛。
18、《藍色探戈》
著名的探戈舞曲之一,是起著古典與現代通俗音樂橋梁作用的美國作曲家安德森1951年的作品,曾被許多樂隊改編演奏過
19、《藍天》
德國作曲家J.Rixher創作,是二次大戰前歐洲大陸最受歡迎的一首探戈名曲,亦曾得到不少輕音樂演奏團體的青睞。
還有,學習壓力大應該多聽點輕音樂,多聽點鋼琴曲,讓神經放鬆放鬆!朋友要是喜歡交響樂的話,建議您多聽聽雅尼的東西,他寫的東西十分不錯喲。。。還有日本作曲家 久石讓 的東西也十分不錯! 祝您學習進步! 望採納,謝謝! 復制請帶上原創人名,謝謝!!! ---------------42℃-Jojo-yuang 為您解答!
『陸』 為什麼有的音樂會讓人聽起來覺得特別的毛骨悚然
恐怖音樂會讓人瞬間感到恐懼,那麼驚悚音樂到底是什麼呢?如果你不是音樂學家,那麼在聽到驚悚音樂時,並不能以專家的方面來分析這段音樂,但是第一反應就是感到害怕。尖叫聲、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和弦、突然的高音調聲音——它們都會讓我們感到突然緊張或者臨近奔潰。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些驅使本能的恐懼意識的聲音是本身就固有恐怖成分嗎,還是這只是人的一種社會條件?我們是否本身曾以某種方式被告知或訓練認為這種類型的音樂就是恐怖的?
但是在之後,一位來自美國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化生物學家Daniel Blumstein 推出了兩項研究(分別在2010年和2012年),研究顯示我們對於「恐怖的」聲音的反應是非常具有生物因素的——並且當所有的作曲家和電影配樂師在創作令人毛骨悚然的音樂時,都會集中著力於本能的情緒反應。Blumstein和他的研究隊伍注意到,由那些痛苦的動物幼崽發出的非線性混沌聲音——為了引起它們父母的注意的刺耳的、尖叫的、猝不及防發出的聲音——都會引起人類一種情緒的壓力。非線性聲對於人類的耳朵來說是刺耳的、吵雜的以及不和諧的。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研究隊伍之後調查了超過100部電影的原聲(主要是四個類型:恐怖類、戲劇、冒險類以及戰爭類),並且發現了非線性聲在感知內,並不是為了引起恐懼以及消極情緒的一個重要部分。想一想」Psycho(驚魂記),」 「Jaws(大白鯊),」 「The Shining(閃靈),」 「The Exorcist(驅魔人)」,甚至是1933年的」King Kong(金剛),」這些電影的配樂師都用了真實的動物哭喊聲和尖叫聲來引起觀眾的恐懼感。
所以,如果下次在看最新的恐怖電影時,在關鍵時刻快被嚇到崩潰時,就訓練下你耳朵對於配樂的非線性聲音產生抗體吧。如果你能意識到你情感的本能是在被人任意操控著,會不會有那麼一瞬間不害怕了呢?
『柒』 怎麼描寫音樂會音樂的動聽和壯觀景象
燈漸漸暗了,只剩幾束銀光射到台上七位提琴演奏者的身上,他們在燈光的照耀下,如上帝派來為人類傳誦福音的天使一般,純潔神聖……
「西拉西……」一陣快速而急促的旋律一下子吸引住了台下所有人的注意力。側過頭,我看到觀眾們都在凝神地聽著,全場鴉雀無聲。
一曲結束,台下響起了一陣清脆的、雷鳴般的掌聲。演奏者起身致意後,開始了今晚真正的演奏。慢慢地,我彷彿覺得自己置身於九霄的天空,享受著風雨的滋潤,那從天外傳來的樂聲時而高昂,時而低調;時而熱情,時而含蓄;時而激進,時而靜止,那聲音猶如甘甜怡人的清泉汩汩地流入我的心田。
忽然,演奏者來了個180度大轉彎,聲音如雷鳴般響起,震撼著你的心田,趁琴聲又變回零星小雨時,我側目望瞭望觀眾們,他們仍沉醉於剛才的電閃雷鳴中;有的還意猶未盡地聽著,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小聲哼唱……
又是一曲結束,觀眾們再也按耐不住內心的敬佩與歡樂,站起來鼓起熱烈而富有激情,經久不息的掌聲……
(7)音樂會旋律擴展閱讀:
相關延伸:環境描寫
1、自然環境描寫
是對人物活動的地點、季節、氣候、時間,以及場景的描寫。它有烘託人物心情、渲染當時的氣氛、推動故事情節發展、點明和突出中心的作用 。
2、社會環境描寫
一般指對社會背景、時代氣氛、地域風貌的描寫。寫出當時社會的不同背景,為下文人物性格描寫設下鋪墊。
也可分為風景描寫、靜態物體與動態物體的描寫。
『捌』 音樂會序曲與歌劇序曲的區別
1、結束不同:
這里兩個主題都保持在同一個主調上,第二主題並不變換調性。有時後在再現部之後還用一段尾聲用以結束全曲,這尾聲多半由原來的主題構成,但有時也可以引用新的音樂素材;
例如,貝多芬《埃格蒙特》序曲就是用新出現的勝利進行曲為結束的。還有,在呈示部前有時也可以添加上一段引子。
2、形式不同:
歌劇序曲要同歌劇本身保持有機聯系,再簡便不過的方法,就是直接摘用歌劇中同劇情發展關系密切的片斷或者最能體現歌劇主角性格的旋律(如詠嘆調等)作為主題。莫扎特的歌劇《唐-璜》序曲、格林卡的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都是這一方面的範例。
但有的序曲同歌劇本身並沒有主題上的聯系,例如莫扎特的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序曲、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序曲。
3、體裁不同:
前者沒有特定情節,後者與劇情相關。序曲是最古老的器樂體裁之一,對其它一些器樂體裁的發展,特別是交響曲和交響詩,起著重要作用。顧名思義,序曲可以比作一部作品的序言或緒論,在音樂中最初是指歌劇、清唱劇、大合唱、舞劇或其他戲劇作品演出之前的一段前奏式的器樂曲,即主要是一種鬧場性質的音樂。
早期的鬧場音樂非常簡單,實際上只是幾聲響亮的號聲而已,相當於如今劇場演出之前的三遍鈴聲。古老的民間集市戲台或木偶戲演出就是如此,至到17世紀初,在義大利歌劇中,像蒙特威爾第(Monteverdi)的歌劇作品,有時也還是這樣。
『玖』 形容音樂旋律的唯美句子
1、繞梁三日,餘音不絕,歡快灑落在心窩里,宛如一些活潑輕盈的精靈,在為心靈進行一次洗禮回。
2、宛如陽春白雪,答天籟之音,真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啊!
3、讓人深在浮世中,卻有皓月當空,清風徐徐之感。
4、當清澈的和弦從耳邊流過,你感到一腔的柔情,一個如火的心在跳動。那豐富的、細膩的情感,迷人的自然境界,在音樂里流動著,給人帶來無限的聯想。
5、動聽的音樂就像是飛舞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也像是叮咚的泉水在山間流淌,有時候,也像是璀璨的星辰,在夜空用閃爍。
6、歌聲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細細聽來,一種深沉卻飄然出世的感覺會理科占據認得心頭,彷彿一切塵囂都已遠去,只有這天籟之音。
7、且將你的絲發在風中飛舞,且舉你的酒杯向自由致謝,我願是樂者的薄羽,我願是天音的清芳,超然物外,在音泉中暢漾……
8、宛如「又綠江南岸」的春風,悄聲無息;又如「隨風潛入夜」的春雨,潤物無聲。
9、胡笳曲的旋律是那麼悅耳動聽,又是那麼哀傷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喚久別的孩子,就像是年輕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10、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