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樂器眾多,為什麼古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3年,古琴被聯來合國教科文組源織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琴藝術是目前我國唯一被聯合國列入世界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樂器藝術。古琴能成功入選。最最主要的原因,還在於它的內容。
古琴名曲僅僅從曲名上就能讓人感到一股超然物外的精神特質,充滿詩情畫意,而且也是道家世界的生動寫照。所謂:孤雲歸鶴、山高水長,江上煙霞、閑花自芳;蘭生空谷、幽人獨往,天風盪盪、雲隱龍翔;美則美矣,令人心曠神怡。
B. 請問有專門發布古琴大型音樂會的微信公眾號或者網站嗎
有的,公眾號張子盛古琴和網站張子盛古琴藝術中心,歡迎關注。
C. 求音樂會的主題,內容有聲樂、古箏、古琴
又有夏日,心飛揚
古典音樂伴我成長
D. 一場古琴演奏音樂會時長多久買的鈞天雲和的演奏會,當晚趕時間,怕來不及
一個小時到一個半小時左右,如果加演的話可能再拖個十分鍾。趕時間的話可以提前退場呀。
E. 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歷屆北京國際音樂節
1998年,著名指揮家余隆發起創辦了北京國際音樂節,並擔任藝術總監。此後,余隆以其出色的組織能力和藝術才華使北京國際音樂節成為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具影響的音樂盛會之一,對促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推動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北京國際音樂節不僅為推動音樂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而且已成為北京的標志性文化活動。音樂節的策劃、組織和實施是一項極為艱巨和復雜的大工程,但卻成功地實現了國際化和專業化,展示了策劃者、組織者所具有的魄力,體現了北京國際音樂節的與眾不同。北京音樂節必將繼續作為一個國際性音樂盛會,為推進世界文化藝術的交流和繁榮作出貢獻。 1999年的金秋十月,已漸入國際大型音樂節行列的北京國際音樂節拉開第二屆大幕。本屆音樂節的十大特色,成為奠定其國際地位的重要砝碼。
1.與建國50周年活動緊密銜接。香港管弦樂團首次到北京演出;澳門室內樂團舉辦迎回歸音樂會;為體現中華民族世紀大同,台灣地區著名的「吹笛人女子室內樂團」演出室內樂音樂會。
2.為紀念西藏民主改革40年,來自西藏的藝術家舉辦專場音樂會。
3.國內一流的藝術團體會聚一堂,中國交響樂團、北京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香港管弦樂團、澳門室內樂團分別舉辦不同風格的音樂會。
4.世界頂尖著名音樂大師會聚。鋼琴家阿格里奇、陳萬榮、傅聰,大提琴家梅斯基、韋伯,小提琴家斯特恩等世界頂尖藝術大師全部在本屆音樂節亮相。
5.在國際上以演唱德奧藝術歌曲首屈一指的中國旅德歌唱家饒嵐首次亮相。
6.歌劇《卡門》的演員,分別來自享譽世界的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英國格文特花園劇院等,其中擔任「卡門」的女高音是目前世界扮演「卡門」的最好的演員之一。
7.大力推廣民族藝術和演奏新人,特別是推陳出新、改編傳統戲曲。
8.體現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音樂和藝術上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邀請20年前首次來華的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師、音樂家斯特恩再次來華,將其20年前訪華時發現的「音樂小神童」、現已經是國際上著名的演奏家的幾位代表人物再次召集一台,以一台綜合的、採用多種新技術的多媒體交響音樂會,將音樂節推向高潮。
9.音樂節將開展多種方式的「教育項目」與中央音樂學院合作,多位藝術大師到中央音樂學院講學,特別是斯特恩在中央音樂學院講學一周,再一次登上中央音樂學院的講台。
10.本自德國、美國、英國、以色列、西班牙、日本、阿根廷、匈牙利、捷克、芬蘭、俄羅斯、奧地利、新加坡等十多個國家,大約1200多位中外音樂家參加本屆音樂節的近40場演出。 著名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有一句名言:「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開啟教學,一把開啟字母,一把開啟音符。知識、思想、幻想就在其中。」贏得業內外一致叫好聲的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於昨晚成功地降下了帷幕,在凱瑟琳·巴特爾餘音繞梁的歌聲中,我們不僅為音樂節這把智慧的鑰匙所開啟的精彩音樂大門而由衷贊嘆,同時也為音樂節期間設立的、讓人們學會找到智慧鑰匙的活動———音樂普及教育系列活動而回味無窮。
相信很多看過第三屆北京國際音樂節兒童專場音樂會的孩子一定會為它的別開生面而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進門所發的漢堡包、把音符當做漢堡包和熱狗的有趣比喻、生動幽默的講解、活潑輕松的音樂,在音樂大師伯恩斯坦的女兒雅米和中國交響樂團的默契合作下,在滿場的漢堡包香味中,不少孩子就這樣和印象中頗為嚴肅的交響樂世界首次謀面了;而11月4日的大學生專場則在著名作曲家的經典作品中,讓渴望走近音樂的17個高校的驕子們度過一個安靜之下奔涌著激情的上午。兩場音樂會反響之熱烈給人留下及其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十餘場「大師班」講座和音樂欣賞講座也贏得業內人士的稱道。這一系列普及教育活動的高質量和生動的形式,使之成為本屆音樂節大師雲集、風格多樣的音樂會之外又一令人矚目的焦點。
音樂教育活動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社會公益項目之一,據音樂節音樂教育活動負責人介紹,該活動是音樂節每屆必備的,自1998年的首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始,這一項目就形成了「普及———實踐———提高」的完整體系。像今年的大學生專場音樂會、兒童專場音樂會以及音樂欣賞講座等就屬於普及類,其目的在於普及高雅藝術教育,提高廣大青少年學生的藝術修養;而「大師班」講座則主要針對專業音樂院校、音樂團體,以現場講解、示範為主,同時通過電腦網路系統向外地音樂院校進行遠程教學等等,這樣通過親身實踐提高專業人員在演奏、歌唱、指揮等諸多方面的技巧和能力,並在此基礎上為國內音樂界培養高素質人才,提高國內高雅藝術的整體實力。從目前情況看尤其是「大師班」講座的效果是明顯的。 第五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歷時23天,總共演出音樂會(含歌劇)21套25場次。其中,因加拿大男高音丹尼爾·泰勒個人原因發生變故,他與胡文閣的《珠聯壁合、中西比翼》專場音樂會臨時取消,令許多翹首以待的觀眾大失所望。具有強勢號召力的有洛林·馬澤爾率領的紐約愛樂樂團與中國青年鋼琴家郎朗、《中國情懷——葉小綱作品音樂會》、《蝶戀花——陳其鋼作品音樂會》和閉幕式音樂會等;藝術水準高、專業評價好的場次有柏林愛樂樂團木管五重奏《古典作品精粹音樂會》、《弦鍵雙雄——里昂·弗萊舍與希維爾斯坦音樂會》、呂嘉指揮瑞典諾克平交響樂團與美國女高音凱瑟琳·巴特爾獨唱音樂會;最富爭議的票房「困難戶」是現代歌劇《璐璐》;別具特色的要數首次由地方政府與教學單位聯手打造的民族民間「品牌」、汕頭市與中國音樂學院的潮州音樂專場;開創音樂節單場舞台人數之眾的當數開幕式上馬勒《第八(千人)交響曲》;而全場集中享有國際聲望的中國演奏家、歌唱家最多的則是閉幕式音樂會。
閉幕式音樂會盡管一分為二,兩場的演員陣容和曲目的安排,區別幾乎僅在青年鋼琴家陳薩與李雲迪之間,但是兩場門票全部走空,像紐約愛樂那場一樣再次「暴棚」,座無虛席,還加了一圈折疊椅。余隆率領的中國愛樂樂團托起王健、薛偉、陳薩、李雲迪和幺紅、梁寧、莫華倫、廖昌永、劉歡眾星閃爍。觀眾大大方方地幾乎把掌聲均攤給了每一位登台的音樂家。最後亮相的劉歡,用原文演唱了一首西洋歌劇詠嘆調比才《卡門》名段《花之歌》,稀罕之餘猛然記起他本是專業法語;轉眼間,溫柔多情的何塞又翻唱鄧玉華的《映山紅》,他還同莫華倫一起沖上《今夜無人入睡》輝煌的男高音。最後,劉歡乾脆就加入《飲酒歌》的大聯唱,廖昌永、梁寧男女中音也「串列」唱起了阿爾弗雷德和薇奧莉塔。自此,已毫無唱法、聲部之分,熱熱鬧鬧溶解了藝術的含金量,而是增添了節慶的色彩和氣氛。 2003年11月5日,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暨北京國際交響樂演出季閉幕式演出---由指揮家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執棒北德廣播交響樂團演奏的勃拉姆斯《C小調第一交響曲》,在觀眾狂熱的掌聲中顯得更加聲勢奪人。強烈的藝術震撼力給觀眾以強烈的感染。音樂會的成功給第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暨北京國際交響樂演出季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本屆北京國際音樂節暨北京國際交響樂演出季歷時18天,有近20個國家和一千多位藝術家進行了表演和演出。著名作曲家約翰-科里利亞諾和著名小提琴家吉頓-克萊默及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等音樂名人在音樂節首次亮相。
一批音樂作品和樂團也是在音樂節上首次演出,其中有《紅色小提琴恰空舞曲》(作者約翰-科里利亞諾)及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北德廣播交響樂團、盧森堡愛樂樂團和倫敦室內樂演奏家樂團等。許多中外觀眾對北京國際音樂節連續六年,越辦越好表示了高度贊揚,來自美國的商人約翰-克里遜說,他是第一次在北京看到這樣豐富多彩的音樂會,這和在世界上一些知名的音樂節一樣既有水平,又有影響力。另一位歐洲觀眾說,她從三年前就每屆都要觀看一些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演出,「內容很豐富,質量也很好,這個音樂節很有吸引力。」 第十八屆北京國際音樂節開幕音樂會2015年10月8日晚將在中山公園音樂堂上演,屆時音樂節藝術總監、著名指揮家余隆執棒中國愛樂樂團,攜手小提琴演奏大師鄭京和、大提琴名家米沙·麥斯基為觀眾獻上一台饒有趣味的中西音樂對話。
F. 簡述古琴的發展歷史並列舉其代表曲目
古琴,又稱琴、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3千年以上歷史
19世紀20年代起為了與鋼琴區別而改稱古琴。初為5弦,漢朝起定製為7弦,且有標志音律的13個徽,亦為禮器和樂律法器
先秦
琴的來源無從稽考,不過中華古代文明之初的各個氏族領袖都與琴的創始傳說有關,如伏羲造琴、
神農造琴、唐堯造琴、黃帝造琴和虞舜造琴等傳說,但無考古支持,應為附會之說。甲骨文中有琴字,不過它可能從像箜篌這種中東豎琴發展而來,而箜篌最早出土樣本是在新疆省且末縣,可追溯到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關於琴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詩經》,與琴相似的最古實物是曾侯乙墓中的築和十弦琴。築長度與現代琴相仿,而十弦琴長度是現代琴的一半,琴體較厚,琴面不平,無徽位。戰國中期和西漢則有比現代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曾侯乙出土的十弦琴面板呈曲線,琴頭微昂,腰部下凹,尾部上翹,下有一足,很像單足的夔,有禮器的象徵。
西周時的鍾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1]據史料記載春秋時諸侯宮廷中都有琴家,且大多以「師「為氏,如師曠、師文、師襄和師涓等。史載他們都有高超的琴藝。而在先琴時期琴被用於伴奏和演唱,稱為「弦歌」。在《詩經》等文學作品中也有大量關於琴的記載,可見當時琴已有較豐富的表現力。戰國時期隨著音樂的不斷進步,琴樂也得到了很大地發展和普及,從而涌現了大量的琴人,如伯牙與鍾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精典千古傳誦。而琴作為主要的樂器,被士人賦予禮制修心養性的功能和審美,所謂「君子之近琴瑟,此儀節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儒學創始人孔子對琴十分推崇,能彈琴唱詩經三百首,還曾向師襄學琴,成為後世士人典範。後人附會作有《孔子讀易》和《泣顏回》兩琴曲。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師曠、伯牙、雍門周、孔子等。
兩漢
古琴(7張)
琴的型制於東漢晚期確定。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漢初七弦琴結構簡單,音箱較小,共鳴聲小,尾部為實木,面板無徽位。東漢至魏晉時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現存介紹早期琴曲最為豐富而詳盡的專注,原書已佚,經後人輯錄成書,還作有琴曲5首,合稱「蔡氏五弄」;又傳他曾用灶余焦木製成著名的「焦尾琴」。《胡笳十八拍》相傳為蔡邕女兒蔡琰作,實則《大胡笳》和《小胡笳》皆為唐人借題所作。 此外還有劉向所著《說苑·琴錄》,揚雄所著《琴清英》。琴曲《廣陵散》也在此時廣為流傳。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司馬相如和恆譚等。而已知最古老的成文琴指法樂譜可追溯到漢朝。
魏晉
戰亂和紛爭的魏晉時期,士族階層出現大量不依附於朝廷的文人琴人,如「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等,琴風盛行,他們不僅彈奏,而且創作大量琴曲。嵇康的《長清》、《短清》、《長側》和《短側》4首,合稱「嵇氏四弄」,現存同名琴譜載於明代琴譜,可能並非原作;還著有《琴賦》、《聲無哀樂論》等。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阮瑀、嵇康、阮籍、阮咸和阮瞻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君主和士人都愛好音樂和文學,文人愛琴解音,風氣極盛;由於士族門閥制度對文人的限制,使得很多文人憤世嫉俗以琴書自娛。期間出現了最早的文字譜,南朝隱士丘明有文字譜《碣石調·幽蘭》。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戴顒、宗炳和柳惲等。
隋唐
隋唐時期流行燕樂歌舞,而琴風稍落。董庭蘭擅彈《胡笳》等曲,流傳作品有《頤真》;期間新作琴曲有《風雷引》、《昭君怨》、《離騷》、《陽關三疊》和《漁歌調》等,斫琴在唐朝也有巨大的發展,如四川雷氏家族所斫的「九霄環佩」為傳世名琴,唐琴在歷代都被視為稀世之寶。唐代減字譜逐漸成熟,成為了記錄琴音樂主要譜式。初唐時琴也傳到朝鮮和日本。期間著名琴人還有李白、白居易、韓愈、趙耶利、薛易簡、陳康士和陳拙等。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
宋元
由於宋朝行使抑武揚文的政策,自宋太宗起,兩宋期間自帝王至朝野上下都十分好琴,無不以能琴為榮,達到歷代好琴的頂峰。宋元時期,琴開始出現明確的流派傳承。第1個古琴流派浙派出現於南宋晚期,代表琴家有郭沔等。南宋姜夔作琴歌《古怨》,是現存最早的琴歌。期間著名琴人有范仲淹、歐陽修、蘇軾、夷中、知白、義海、則全、倪雲林、耶律楚材和苗實等。宋季金元時期,琴已在契丹族、女真族、蒙古貴族的文人間廣為流傳。
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
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
明清
明清時期,流派紛呈,大量刊印琴譜,現存第一部減字譜《神奇秘譜》保存了眾多古曲。清朝後期,琴藝術相對衰落。期間著名的琴人還有汪芝、蔣克謙、楊掄、嚴澄、徐常遇和乾隆等。[2]
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製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近代
清末至1950年代,全國能琴者約100餘人。1920年代在蘇州、上海一帶成立的今虞琴社以及編印的《今虞》琴刊是當時惟一的盛事。1950年代至1960年代間,查阜西帶領調查小組在中國琴人聚集的地區進行了普查,造訪多位琴人,收集文字及錄音資料,整理出版《存見古琴曲譜輯覽》、《琴曲集成》等書,為古琴藝術的復興奠定了基礎。唐健垣編有《琴府》一書,其中一冊涵蓋了20世紀70年代港澳台的琴人的狀態。古琴逐漸納入音樂專業教育體系,管平湖、查阜西、吳景略、顧梅羹、張子謙、衛仲樂等在北京、上海等地研究、傳授琴藝。琴家們除了恢復古曲之外,也嘗試創作新曲。
民國時琴隨文人出洋而流傳到東南亞和歐美澳洲,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大規模華人在海外的情況下,迄今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荷蘭和瑞典等都有琴師和琴社。
由於古琴及其所象徵傳文化思想的式微,2003年11月7日,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第2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古琴列入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劃分在「民間音樂」類,編號Ⅱ—34
歷代琴書
古琴琴譜存世共一百五十餘部,歷代重要的琴譜琴書如下:
唯一現存的文字譜:唐初手抄卷子《碣石調幽蘭》(現存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最早的減字譜:宋代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古怨》。
漢代最重要的琴譜琴書:揚雄《琴清英》、諸葛亮的《琴經》。
現存最早的大型古琴曲集:明初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1425)。
明代重要琴譜:《神奇秘譜》、《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統》、《太古遺音》、《風宣玄品》、《琴書大全》、《松弦館琴譜》。
清代重要琴譜:《大還閣琴譜》、《松風閣琴譜》、《德音堂琴譜》、《誠一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春草堂琴譜》、《自遠堂琴譜》、《琴學入門》、《蕉庵琴譜》、《天聞閣琴譜》、《枯木禪琴譜》、《琴學叢書》。
民國及現代:《梅庵琴譜》、《今虞琴刊》、《琴曲集成》、《古琴曲匯編》、《古琴曲集》。
古琴打譜,是指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由於琴譜並不直接記錄樂音,只是記明弦位和指法,其節奏又有較大的伸縮餘地。因此,打譜者必須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進行再創造,力求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
打譜非常費時,所以琴界用「大麴三年,小曲三月」來形容這個過程。
從前的琴家,在打譜後會在琴譜上標注工尺譜以及斷句。當代打譜已經結合西方的五線譜或簡譜,這比工尺譜更快捷和易推廣。
十大名曲
1.廣陵散
2.高山流水(唐後分為《高山》和《流水》二曲)
3.平沙落雁
4.酒狂
5.關山月
6.瀟湘水雲
7.陽關三疊
8.梅花三弄
9.胡笳十八拍
10.幽蘭
11.憶故人
其他名曲
普庵咒
長門怨
陽春
白雪
長清
離騷
龍翔操
梧葉舞秋風
墨子悲絲
孔子讀易
秋塞吟
雉朝飛
孤館遇神
鳳求凰
秋江夜泊
搗衣
鷗鷺忘機
烏夜啼
神人暢
名派
(一)浙派
派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始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庄太音續譜》(蕭鸞)等。
(二)虞山派
派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始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三)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灴)、《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孔山主要風格: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朱默涵、丁承運等。
代表琴曲:《鳳求凰》、《雉朝飛》、《梁父吟》、《當歸》、《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庵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七)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九)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
G. 全國大學生古琴音樂會在哪舉行
10月5日,來自復旦大學古琴社的劉紫依演奏古琴曲《梅花三弄》。
10月5日,來自中國人民大學號鍾琴社的顧芸培演奏《烏夜啼》。
H. 想要去聽古琴,有誰知道最近有哪些好一點音樂會嗎
8月6號在威海保利劇院張子盛老師古琴音樂會。張老師辦的音樂會向來古曲新曲並重,琴歌合奏獨奏等形式豐富,舞台效果是最好的
I. 急求七弦琴的歷史介紹
古琴,亦稱瑤琴、玉琴、七弦琴,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到現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了。本世紀初才被稱作"古琴"。琴的創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農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等說,作為追記的傳說,可不必盡信,但卻可看出琴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詩經·關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亦有:「琴瑟擊鼓,以御田祖」等記載。
古琴結構
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約120—125公分左右),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說象周天365度)。一般寬約六寸(20公分左右)。一般厚約二寸(6公分左右)。琴最早是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又稱「臨岳」,是琴的最高部分。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為「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為「鳳沼」。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岳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為「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個用以調弦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為「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為「冠角」,又稱「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經岳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為「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由於琴沒有「品」(柱)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別長,琴弦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才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官、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為文、武二弦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二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古琴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中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為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琴造型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為伏羲式、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靈機式、蕉葉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志。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為名貴。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演化
唐琴尤其是盛唐之琴,造型肥而渾圓。現存的唐琴大部分常在龍池、鳳沼的面板上貼有兩塊小桐木,作為假納音,直至明代初期,仍有制琴家採用這種方法。唐琴的斷紋以蛇腹斷為多,也有冰紋斷、流水斷等。其表面漆灰則有墨、栗殼色兩種,有朱紅漆者皆為後人修補時所加。灰胎皆為純鹿角灰,用麻布自下而上包裹琴背兩側直至面板邊際,以防止上下板開膠。這些琴的邊長皆在120至125厘米之間。宋代的古琴發生變化,全長128厘米,肩寬25厘米,琴身扁而長大,尺寸大於傳世唐琴,為北宋琴主要風格之一。南宋,除仿古之作外,體形則逐漸扁平狹小,尤其是仲尼式古琴,呈聳而狹之狀,為南宋制琴的主要風格。宋人制琴以桐面梓底或松杉面底為主要制琴材料。斷紋有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等,牛毛斷則鮮見。灰胎仍以鹿角灰為主,也有用麻布打底者,但不多見。北宋晚期還出現了八寶灰(即將金銀珠翠珊瑚等碾碎混入鹿角灰共用)的用法。宋代是唐以後制琴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官方甚至設局制琴,即所謂「官琴」。元代制琴是宋、明之間的過渡期製品,由於歷時比較短,現存的實物也比較少。明代造琴之多盛況空前,不論皇帝親王還是官宦之家,好琴者甚多。其宗室制琴就有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四大名家。四王之中惟潞王造琴最多,製作始於崇禎年間,據傳達四五百張之多,且式樣尺寸一致,均按年份次序編號刻款於腹內;琴背刻有琴名「中和」,敬一主人題 「仰長江水」詩文以及「潞國世傳」大印一方,皆用八寶漆灰。
彈奏方法
演奏時,將琴置於桌上,右手撥彈琴弦、左手按弦取音。古琴的音域為四個八度零兩個音。有散音七個、泛音九十一個、按音一百四十七個。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輪、撥刺、撮、滾拂等;左手有吟、猱,綽、注、撞、進復、退復、起等……
古代制琴名家及款識特點
唐代的制琴高手有很多,除雷氏家族(雷威、雷霄、雷文、雷珏、雷遠一)外,文獻記載的名家尚有:張越、郭高、沈鐐等。可惜除雷氏琴外,余者皆無作品傳世。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濟、馬希亮、馬希仁、僧仁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陳亨道等,末期尚有嚴樽、馬大夫、梅四言等人。宋人制琴刻年款者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代制琴名家有嚴古清、施溪雲、施谷雲、朱致遠等,其中朱致遠最為著名。朱琴的仿製品很多,其款識有刻為「朱智遠」或「朱制遠」的,望收藏者加以注意。明代制琴高手也很多,如塗明河、汪舜卿,最著名的要數張氏敬修、委修、順修等人。張岱《陶庵夢憶》稱張敬修制琴為吳中絕技之一,「可上下百年保無敵手」。
古琴斷紋
指琴表面上因長年風化和彈奏時的震動所形成的各種斷痕。斷紋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紋斷、流水斷、龍鱗斷等。一般來說,琴不過百年不出斷紋,而隨年代久遠程度不同,斷紋也不盡相同,是鑒藏古琴的主要依據之一。
古琴鑒藏要領
古琴斷紋不經百年而不出,這是鑒定古琴非常重要的一點。偽制斷紋古已有之,方法很多,如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激之使其進裂;或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後用甑蒸,然後風干;或用石膏做灰底烤制等。其實,斷紋真偽經仔細觀察區別還是很大的,真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而假斷紋經過冷熱催化或刀刻等過程,難免有失自然,出現破綻。古琴的銘刻,也是鑒定古琴真偽的重要依據。琴背均為刻款,而琴腹則有刻款和寫款兩種,刀刻者容易保存,墨寫的若年代長久,則較難辨識。古琴腹內之刻款,如琴體兩側上下板粘合處無剖過重修的痕跡,大多是原款,若發現重修痕跡則需仔細研究。最難辨認的是將老琴剖開重修刻上偽款而粘合處又做得天衣無縫者和用古木製琴時就刻上偽款者。不管腹款、背款,資深的鑒定家還可以從歷代帝王年號的慣稱、用字避諱及一個朝代或某書法家的書風加以辨認。以彈奏為主要目的收藏者,一定會以琴的音色為主要標准之一,我們聽一張古琴的聲音,音色沉厚而不失亮透,上中下三準音色均勻,泛音明亮如珠而反應靈敏,就知是一張上好的古琴了。有的古琴因有斷紋,而按音彈奏時會出現「剎音」,影響聽覺,此時要慎重權衡得失,切勿輕易棄之。收藏古琴一般選擇乾燥牆壁垂掛,不宜長時間平放;若長時間平放,則容易造成「塌腰」。古琴作為樂器應經常彈奏為好,否則會使音色暗、澀,且會生蟲存蛀損壞古琴。
古琴名曲
《梅花三弄》《平沙落雁》《廣陵散》《瀟湘水雲》《漁樵問答》《搗衣》《陽關三疊》《流水》《酒狂》等。古琴的一大優點就是自我心情的表達展現,夜深人靜的時候,為抒發自我心情,最好的選擇就是彈奏一曲古琴曲。
古琴考級曲目
一級: 古琴吟 湘妃怨 鳳求凰 慨古吟 陋室銘 蘭花花 小白茶
二級: 雙鶴聽泉 良宵引 清夜吟 極樂吟 秋風詞 拉纖歌
三級: 玉樓春曉 精忠詞 泣顏回 風雷引 秋江夜泊 飛鳴吟 陽關三疊 春曉吟 滿江紅 映山紅 小草
四級: 石上流泉 神人暢 酒狂 韋編三絕 孔子讀易 歸去來辭 秋夜長 渴 望 信天游
五級: 鷗鷺忘機 楚歌 關山月 高山 洞庭秋思 釋談章(普庵咒) 文王操 碧澗流泉 岳陽三醉 採茶調 瀏陽河 茉莉花
六級: 梧葉舞秋風 莊周夢蝶 長清 滄海龍吟 平沙落雁 獲麟操 山居吟 黃雲秋塞 醉漁唱晚 雙乙反調
七級: 憶故人 長門怨 龍朔操 佩 蘭 天風環佩 白 雪 列子御風 風雲際會 春江花月夜 山水情
八級: 流水 漁樵問答 梅花三弄 埃 乃 雉朝飛 漁 歌 漢宮秋月 孤館遇神 瑤族舞曲
九級: 離騷 搗衣 龍翔操 烏夜啼 秋塞吟 水仙操 墨子悲絲 陽 春 大胡笳 樓蘭散
十級: 瀟湘水雲 樵 歌 廣陵散 秋 胡笳十八拍 幽蘭 梅園吟 三峽船歌 江雪
傳世名琴
唐 代
春雷琴·連珠式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
春雷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伏羲式
九宵環佩琴·伏羲式
大聖遺音琴·靈機式
獨幽琴·靈機式
太古遺音琴·師曠式
梅花落琴·仲尼式
老龍吟琴·響泉式
一池波琴·神農式
飛泉琴·連珠式
宋 代
玉壺冰琴·神農式
混沌材琴·伶官式
萬壑松琴·仲尼式
鐵客琴·鳳勢式
海月清輝琴·仲尼式
明 代
壑雷琴·落霞式
中和琴·列子式
祝公望琴·焦葉式
鶴鳴秋月琴·鶴鳴秋月式
古琴流派
一、關於琴派的概念
(一)什麼是琴派
百家爭鳴,對於學術的發展能夠起到很強的推動作用。琴文化自然也是如此。 琴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藝術,不同地域、不同師承的琴家的風格彼此都不相同。同一地域、同一師承的琴家的風格也是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同一曲目,不同的琴家就會有不同的理解,而形成不同的風格。 所以,在琴的領域,也同樣有流派之說。 所謂流派,是指學術、文藝方面的派別。 這里所說的派別,是指依照共同的義理或風格而探討學習的不同的群體。 琴文化領域,也和其他學術領域一樣,存在著多種藝術觀點和演奏風格。琴家們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觀點和風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體,就是所謂琴派。 同一琴派中的所謂共同特點,一般取決於地方色彩、師承淵源、本派所依據的傳譜、琴學觀點及基本演奏風格。
(二)琴派是怎麼形成的
琴派是怎麼形成的呢?琴樂是人心靈的外在體現。不同琴家,對於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資、性格、個人修養、思想境界、心理狀態的影響。隨著理解的不同,流露於指下,則神韻各異,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風格相近者,最終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主要因素約可總結為三個,即:地域影響、師承影響、傳譜不同。
所謂地域影響,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於尋師訪友,相互切磋琴藝,加之民風相近,性格往往相近。如此相互影響,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師承影響,是指卓越的琴學家,由於其深厚的造詣,獨樹一幟,得到大眾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繼隨之學習。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師承體系。同一師承的琴家,遵循恩師的教導,往往對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風格相同或相近,最終形成琴派。
所謂傳譜不同,是指隨著琴譜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譜鑽研琴學。學習同一琴譜的琴家,則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風格,最終形成琴派。
自唐朝起,琴學流派就已見於著錄。如隋唐趙耶利所述:「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延,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俊。」
北宋時,亦有京師、兩浙、江西等流派,並有著錄評價說:「京師過於剛勁,江南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閩派也有很大影響。如明朝劉珠所說:「習閩操者百無一二,習江操者十或三四,習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後,至於現代,相繼又出現了「虞山」、「廣陵」、「浦城」、「泛川」、「九嶷」、「諸城」、「梅庵」、「嶺南」等著名琴派。
現代通訊技術發達、交通便利、文字音像資料較多,給於了現代琴家便利的學習條件,使之能夠廣求名師,研討琴學。所以,現代的琴文化領域,各琴派之間,得以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取長補短。因此,現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長處,形成自己獨立鮮明的風格。
二、名派簡介
(一)浙派
派 名:浙派、浙譜、浙操 形成時期:南宋末年
創 始 人:郭沔(楚望) 主要風格:流暢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夢吉、徐仲和等
代表琴曲:《瀟湘水雲》、《漁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
重要琴著:《琴操譜》(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譜》(金汝勵)、《琴學名言》(徐夢吉)、《梅雪窩刪潤琴譜》(徐仲和)、《梧崗琴譜》(黃獻)、《杏庄太音續譜》(蕭鸞)等。
(二)虞山派
派 名:虞山派、熟派
形成時期:明末 創 始 人:嚴征(天池)
主要風格:清微淡遠,中正廣和。
代表人物:嚴天池、徐上瀛、吳景略等
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瀟湘水雲》等 重要琴著:《松弦館琴譜》(嚴天池)、《大還閣琴譜》(徐上瀛)等。
(三)廣陵派
派 名:廣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人:徐常遇等
主要風格:中正、跌宕、自由、悠遠。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吳灴、秦維翰、釋空塵、孫紹 陶、張子謙、劉少椿等
代表琴曲:《龍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瀟湘水雲》、《廣陵散》等
重要琴著:《澄鑒堂琴譜》(徐常遇)、《五知齋琴譜》(徐祺)、《自遠堂琴譜》(吳灴)、《蕉庵琴譜》(秦維翰)、《枯木禪琴譜》(釋空塵)等。
(四)浦城派
派 名:浦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祝桐君
主要風格:指法細膩,瀟灑脫俗,疾緩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許漁樵、張鶴等。
代表琴曲:《漁樵問答》、《平沙落雁》、《陽關三疊》、《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譜》(蘇琴山)、《與古齋琴譜》(祝桐君)、《琴學入門》(張鶴)等。
(五)泛川派
派 名:泛川派、川派、蜀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張合修(孔山) 主要風格:峻急奔放,氣勢宏偉。
代表人物:張孔山、顧玉成、顧雋、顧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紹澤等。
代表琴曲:《流水》、《醉漁唱晚》、《孔子讀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天聞閣琴譜》(唐松仙)、《百瓶齋琴譜》(顧雋)等。
(六)九嶷派
派 名:九嶷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楊宗稷(時百)
主要風格:蒼勁堅實,講究吟猱節奏。
代表人物:楊時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廣陵散》、《胡笳十八拍》、《幽蘭》等。
重要琴著:《琴學叢書》(楊時百)等。
(七)諸城派
派 名:諸城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溥長、王雩門
主要風格:清和淡遠(溥長),綺麗纏綿(雩門)。
代表人物:王溥長、王雩門、王心源、王燕卿、王心葵等。
代表琴曲:《長門怨》、《陽關三疊》、《關山月》等。
重要琴著:《桐蔭山館琴譜》(王溥長)、《琴譜正律》(王雩門)等。
(八)梅庵派
派 名:梅庵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王賓魯(燕卿)、徐立孫
主要特點:流暢如歌,綺麗纏綿,吟猱幅度較大。
代表人物:王燕卿、徐立孫、邵大蘇、王永昌等。
代表琴曲:《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江夜泊》、《搗衣》等。
重要琴著:《龍吟館琴譜》(毛式郇)、《梅庵琴譜》(徐立孫)等。
(九)嶺南派
派 名:嶺南派
形成時期:清代
創 始 人:黃景星
主要風格:清和淡雅。
代表人物: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
代表琴曲:《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烏夜啼》等。
重要琴著:《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等。
古琴美學
古琴音樂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溫柔敦厚、「德音之謂樂」和道家順應自然、大音希聲、清微淡遠等思想的影響。傳統琴曲主要用五聲音階,即五正音,這可說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樂上的落實,而琴樂清虛淡靜的風格和意境則主要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於其樂器的形制、音色、樂曲題材、內涵、結構等因素,其音樂風格是傾向靜態的、簡單的、含蓄的、古淡的、陰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很多人於第一次聽琴樂時甚至覺得這件樂器是無聲的。古人亦說古琴「難學、易忘、不中聽」,「琴到無人聽時工」。「不中聽」、「無人聽」,其實正因為古琴音樂風格屬於淡靜、虛靜、深靜、幽靜、恬靜等等靜態的美。這也是為什麼古琴最適宜於夜闌人靜時彈奏,因為這樣的環境才能與琴樂的風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整個古琴音樂藝術被稱為琴道確實有其道理,因為對古琴的欣賞和認識不能只單一地從其音樂曲調去理解,而是綜合地從多方面作為知識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這一切則表現在對題材的選擇、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規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樂的理想風格和審美標准上。
中國樂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樣具備一套完整的彈秦風格審美准則。古琴音樂的美學,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對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時已初步形成。而唐末五代之際的劉藉更在《琴議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艷、哀而不傷、質而能文、辨而不詐、溫潤調暢、清迥幽奇、忝韻曲折、立聲孤秀」作為琴德的標准。其實,論述古琴演奏風格的文章,歷代均有點滴。有些見於琴文、專集的琴書、琴譜中,亦有些散見於零星的詩文中。而較有系統和條理地闡述古琴演奏風格的審美經驗結晶和審美准則判斷的琴論文章,則以明代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況》為較完整和重要。
冷謙的琴聲十六法實際上乃提出了十六個審美范疇,企圖為琴樂的審美與表演作一歸納和依據。十六法分別為: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澹、中、和、疾、徐。在每一個美學范疇之下,冷謙更詳細地論述它的內涵和外延,企圖從不同的本質與現象和美感特徵去引導讀者把握古琴的聲音美。現簡單的將十六法的提綱和內涵分析如下:
(1)輕——論音之適中和清實(技巧控制和意趣表達間相互之關系);
(2)松——論吟猱動盪之妙(技巧論);
(3)脆——論手指與手腕力度的靈活和彈性(技巧論);
(4)滑——論指法技巧在滑與澀表現上之難易(技巧論);
(5)高——論琴樂意境之深遠高古(意境論);
(6)潔——論琴品與人品之配合(道德論);
(7)清——論平和潔凈的環境、心境、樂器等條件在操縵時的重要(意境論);
(8)虛——論「心靜」與「聲虛」內外因素配合的重要(意境論);
(9)幽——論琴音之幽雅出於琴人高雅閑逸之品德(品德論);
(10)奇—— 論雅淡琴樂之奇特處乃在於吟逗等裝飾性之指法和樂句起承轉合間變化之處理(表現論);
(11)古——論琴樂古樸之風格來自和澹寬大之氣度(風格論);
(12)澹——論琴音雅淡的本質(風格論);
(13)中——論偏之弊處以言中聲之妙(表現論);
(14)和——論和之本質在於技巧之無過不及(本質論);
(15)疾——中論指法徐疾之處理(兼論技巧與意境);
(16)除——論指法舒徐之變化(本質論)。
綜合此十六個提綱,可將其內容的描述作不同的組合。總的來說,還是著重於風格、意境、道德和技巧幾方面。屬於較抽象意境的描述者有高、清、虛等;論琴的表演技巧老有脆、松、輕、滑等;論琴品與人品者有潔、清、虛、幽等;論琴的風格者有古、淡等。
十六法亦可組成四組:輕鬆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第一組為外在演奏風格的描述,第二、三組均為演奏時內在意境與曲韻表達的描述,第四組則為演奏時對樂曲整體節奏速度均衡的要求。第一組之輕鬆脆滑除在此處言技巧外,亦為論琴材九德之一「奇」的內容。奇所包含的特質為輕鬆脆滑,輕謂材輕,松謂聲透,脆謂聲之清老(老,桐木也),滑謂聲之澤潤,近木材也。總的來說,十六法的提綱和內容以抽象性、文學性和形象化的描述為多,實際配合技巧實踐的理論少,故容易導致偏向唯美形式主義。
另一位是明末清初琴壇上重要人物徐上瀛,他受了宋.崔遵度(953一1020)《琴箋》「清麗而靜、和潤而遠」思想的影響,寫成了琴學最重要的論著《溪山琴況》。徐上瀛,別號為青山,婁縣東倉人,其《溪山琴況》見於《大還閣琴譜》。其中二十四況的提綱和內涵簡析如下:
(1)和——論調弦、吟揉、音意等之和(兼論本質與技巧);
(2)靜——論琴音之簡靜在於調氣與練指(兼論品格修養與風格之配合);
(3)清——提出貞靜宏遠為琴度之內涵,並指出氣候在演奏中之重要(兼論木質與技巧);
(4)遠——論想像及弦外之音的意境(意境論);
(5)古——論琴音雅俗之辨(形式與風格論);
(6)澹——論琴母音之孤高岑寂(趣味論);
(7)恬——論恬之為君子之質和有德之養(趣味論);
(8)逸——論琴音之超逸實來自琴人品德之超逸(品德與修養論);
(9)雅——論琴之雅得於靜遠澹逸而不媚俗(風格論);
(10)麗——論琴音麗與媚之別在於古淡與妖冶(風格論);
(11)亮——論琴音之亮得自左右手所發清實的金石之響(音色論);
(12)采——論琴音之採得之於幾經鍛煉後指下之神氣(音色論);
(13)潔——論琴音之意趣實得之於修指之嚴凈(境界論);
(14)潤——論琴音之中和溫潤(音色論);
(15)圓——論吟猱、按彈、樂句轉折間婉轉動盪無滯無礙之處理(技巧論);
(16)堅——論用指之堅必清勁和無力不覺乃可得金石之聲(技巧論);
(17)宏--- 論琴音必沖和閑雅、下指必寬裕純朴,始能合乎古調(境界論);
(18)細——論節奏、章句轉折、連指與全篇細微之處理和把握(技巧與趣味論);
(19)溜——論技巧之熟練無滯得於指之堅實靈活(技巧論);
(20)健一一論指之靈活剛健與琴沖和閑雅之配合(技巧論);
(21)輕——論音之輕重變化皆不離中和之旨(音量與趣味論);
(22)重——論彈琴重抵輕出之法和情氣之並兼(音量與技巧論);
(23)遲——論希聲與遲趣之關系(趣味與意境論);
(24)速——論小速意趣、大速意奇之旨(技巧、趣味與意境論)。
二十四況雖比十六法多出了八個范疇,基本上二者的結構都是以一系列美學范疇來組織成文的。二十四況內容中亦有部分與十六法相同。如二者之和、清、古、澹、潔、輕項,二十四況之靜與十六法之虛;二十四況之雅與十六法之中;二十四況之圓與十六法之松;二十四況之健與十六法之脆;二十四況之遲與十六法之徐;及二十四況之速與十六法之疾。
概括地說,二十四況主要為對琴樂內在意境和外在風格、審美價值與標准之要求,為古琴藝術所提出的審美准則。此內容和形式總合的特徵即為整個古琴風格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