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世界有哪些大型的古典音樂會
其實大型古典音樂會有抄很多,簡單介紹一下
鋼琴巨匠——毛里奇奧·波利尼獨奏音樂會
奧地利"鋼琴·小號"重奏音樂會200
莫斯科國立劇院-經典芭蕾《天鵝湖》
星期廣播音樂會——最愛老柴4
奇妙的和諧-奧地利薩爾茨堡四重奏音樂會
永遠的西貝柳斯——芬蘭拉蒂交響樂團音樂會
來自維也納愛樂的弓弦之舞-維也納愛樂六把大提琴音樂會
愛爾蘭踢踏舞《凱爾特傳奇》
「音樂神童」莫扎特 專場
義大利普契尼歌劇《托斯卡》
世界著名鋼琴家波利尼獨奏音樂會
德奧巔峰——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獨奏家八重奏
英雄史詩——德國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
北歐傳說——芬蘭拉蒂交響樂團音樂會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歌劇德國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義大利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
義大利威爾第歌劇《弄臣》
末室內樂音樂會
大型東方古典音樂會《國色天香》
希望你能滿意
B. 都有哪些著名的交響樂音樂會上常演奏的,家喻戶曉的,請告訴我中英文的名字,詳細詳細列出,謝謝
第九十四交響曲《驚愕》第一百零一交響曲《時鍾》第一百零三交響曲《定音鼓滾奏》第一百零四交響曲《倫敦》第三十九交響曲第四十交響曲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第九交響曲《合唱》第八交響曲《未完成》第九交響曲《幻想》交響曲《哈羅爾德在義大利》交響曲
柴柯夫斯基
1.1812序曲
2.第6號交響曲
3.第一鋼琴協奏曲
4.胡桃夾子
5.花之圓舞曲
6.天鵝湖
7.唯有一顆孤獨的心
8.小夜曲圓舞曲
9.葉甫根尼奧捏金
貝多芬
1.命運交響曲
2.綺想輪旋曲
3.小步舞曲
4.月光
5.獻給愛麗絲
6.菲達里歐序曲
7.田園
8.f大調浪漫曲
9.f大調行板
10.英雄
11.第五鋼琴協奏
莫扎特
1.長笛協奏曲
2.交響曲
3.費加羅的婚禮序曲
4.聖詩
5.土爾其進行曲
6.弦樂小夜曲
7.小步舞曲及三重奏 奏.mp3
8.搖籃曲
約翰施特勞斯
1.春之聲
2.嘉洛舞曲
3.藍色的多瑙河
4.南方玫瑰
5.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6.維也納生命
肖邦
1.1812序曲
2.悲傷練習曲
3.鋼琴協奏曲
4.革命練習曲
5.幻想即興曲
6.將e大調夜曲
7.軍隊波羅乃茲
8.練習曲
9.馬祖卡舞曲
10.升c小調練習曲
11.別離曲
12.升f大調船歌
13.小夜曲
14.英雄
15.圓舞曲
李斯特
1.鍾
2.愛戀的夢
3.第一鋼琴協奏曲曲.mp3
4.樹聲沙沙
5.奏鳴曲
6.匈牙利狂想曲
拉赫瑪尼諾夫
1.c#小調序曲
2.鋼琴協奏曲
3.帕格尼主題狂想曲
4.前奏曲之一
5.義大利波爾卡
藍色的多瑙河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拉德斯基進行曲》
C.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經典曲目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十三支經典曲目
2008-08-25 20:10
1.1997年《輕騎兵》序曲 指揮:里卡爾多·穆蒂 [義大利]
這首樂曲並不是施特勞斯所作 而是弗蘭茨·馮·蘇佩的樂曲 這首樂曲可以說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歷史上最經典的曲目之一 《輕騎兵》序曲為1997年新年音樂會下半場第一首曲目 記得穆蒂走上台來 馬上瀟灑的拿起指揮棒 樂曲開始了!
樂曲開頭有用了小號 吹的非常有氣勢 三連音處理的也非常到位 緊接著 就是接近復雜的銅管配合 一波接一波 彷彿要吞沒一切經過幾聲管弦合奏後 小提琴組不斷反復的演奏一個旋律 實際上是為銅管作一個復旋律 樂曲到達高潮 之後銅管接連停止演奏 小提琴音調降了聲音小了 經過一段急促的管弦演奏後 到了 大提琴 低音提琴的主題... 樂曲此時顯的凄涼 悲慘 孤獨...
這首弗蘭茨·馮·蘇佩的樂曲 風格上不是特別的接近施特勞斯 但也可以勉強算作選曲沒有偏離主題 實為經典曲目一支..
2.1997年《動力》圓舞曲 指揮:里卡爾多·穆蒂 [義大利]
之前不是太重視這首作品 後來2007年 梅塔的新年音樂會上演奏了《動力》圓舞曲 我才開始接觸1997年的版本 嗯~感覺真不錯 其實這首樂曲我更喜歡這個名字 《神秘的引力》圓舞曲 的確 這首樂曲是帶有幾分神秘 尤其是樂曲的引子和第一主題 長笛 悠揚的大提琴還有含情脈脈的曲調 曲之神秘讓人琢磨不透......
里卡爾多·穆蒂的1997年新年音樂會實為經典音樂會之一 其曲目無論從音樂欣賞角度還是藝術欣賞角度上聆聽 都有很大的樂趣... 《動力》圓舞曲尤其是在藝術欣賞上來說 可以無愧的成為施特勞斯家族的代表作之一
3.1998年《為火車開路》快速波爾卡 指揮:祖賓·梅塔 [印度]
這首樂曲為愛德華·施特勞斯所作 愛德華·施特勞斯的樂曲在新年音樂會上演奏不多 這首《為火車開路》快速波爾卡可謂是愛德華最經典的樂曲了樂曲開門見山 提琴的撥弦 堅定有力 像是火車壓向軌道的響聲 緊接著 長笛一鳴驚人 又讓人想起了火車的汽笛 樂曲尤其是B部分顯示出了愛德華快速波爾卡獨特的處理方法:瀟灑 激烈 曲調有快速的急轉彎..
愛德華·施特勞斯是施特勞斯家族裡的最小的成員 他的樂曲多半是快速波爾卡 加洛普之類節奏較快的作品
《為火車開路》快速波爾卡 可謂是愛德華的代表作 經典 ....
歷屆新年音樂會愛德華·施特勞斯曲目(1979 1987-2008)
1979 《暢通無阻》快速波爾卡
1991《卡門》四對舞
1994《標致》快速波爾卡
1995《雷電》波爾卡
1996 《愉悅》快速波爾卡
1998《為火車開路》快速波爾卡
2000《特快郵車》快速波爾卡
2004《愉悅》快速波爾卡
2005.《雷電》波爾卡
2006《電話機》法蘭西波爾卡
2007《暢通無阻》快速波爾卡
4.1998年《旗幟飄揚》進行曲 指揮:祖賓·梅塔 [印度]
說實在的 施特勞斯的進行曲不是非常的著名 因為 大多施特勞斯的樂曲都以樂觀風格為主 進行曲也不例外 像《拉德斯基》進行曲 《波斯》進行曲 等等 雖然是代表作 但也是施氏風格造就
1998年新年音樂會的開場曲 《旗幟飄揚》進行曲 它的主題風格並不是那麼樂觀 而是充滿鬥志 鏗鏘有力 樂曲開始就用了管弦合奏在樂曲的B部分 更能體現樂曲的主題-旗幟飄揚 2個旋律一起進行 分弦樂和管樂 弦樂鬥志昂揚 管樂威風凜凜..B部分是整個樂曲中最經典的一段~
5.2000年《阿爾比昂》波爾卡 指揮:里卡爾多·穆蒂 [義大利]
這首作品 我認為是施特勞斯最有氣質的波爾卡 詼諧里帶著嚴肅 而且音程排列沒有太多的切分音 非常工整 規矩 幽靜深遠可以說是穆蒂《希臘人》波爾卡 和《只有帝國之都,只有維也納》波爾卡的綜合發揮 這首作品的名字 阿爾比昂 源自英國的古稱這首作品也是獻給英國女王的
2000年《阿爾比昂》波爾卡 除了樂曲結束處理比較倉促外 幾乎接近完美...
6.2001年《奧地利村燕》圓舞曲 指揮:尼可勞斯·哈農庫特 [奧地利]
2001年是哈農庫特第一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這次音樂會非常的成功 尤其是圓舞曲 《晨報》圓舞曲 和《奧地利村燕》圓舞曲 尤為突出 兩首作品都為約瑟夫·施特勞斯的作品、代表作 《奧地利村燕》圓舞曲寫於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
看點之一 樂曲常用大提琴的轉音 而且大提琴也有其他的重要的任務 讓人感到 村莊的祥和 另外 定音鼓的發揮堪稱完美 它與大提琴 長笛 天衣無縫的構造了奧地利村莊的美景 再有 小提琴含蓄之後的奔放 也刻畫出 村燕飛翔的畫面........
7.1979年《別客氣!》法蘭西波爾卡 指揮:威利·波斯科夫斯基 [奧地利]
1979年為威利·波斯科夫斯基最後一屆新年音樂會 此場音樂會 經典曲目比較多 像《萊茵河之聲》圓舞曲之類的樂曲
《別客氣!》法蘭西波爾卡 最大的亮點 這首樂曲好像會說話 雖然沒用人聲配樂 但樂曲詼諧 含蓄 帶有戲劇性 它可以向人們訴說甚麼 告訴人些甚麼.. 不時不害羞 不時會生氣 ..
這首樂曲 恐怕是施特勞斯感情最豐富的樂曲 有意思...
8.1989年《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 指揮:卡洛斯·克萊伯 [奧地利]
1989年新年音樂會是卡洛斯·克萊伯第一次指揮新年音樂會 這位略有點抑鬱症的指揮大師 將自己的生涯 在這場音樂會上詮釋的淋漓盡致--《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
這首圓舞曲本來就是施特勞斯的代表作之一 而這次演出又是奧地利本土著名指揮克萊伯 演出樂團又是奧地利家喻戶曉的維也納愛樂樂團 呵呵這完美的組合 在1989年的元旦出現了 卡洛斯·克萊伯處理這首樂曲 沒用他習慣的草率的處理方法 而顯的非常的鎮定 非常的從容 這首圓舞曲這次演出 可以記入史冊...
9.1993年《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序曲 指揮:里卡爾多·穆蒂 [義大利]
阿里巴巴又譯作靛藍(Indigo)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 兒時就聽了 呵呵~
樂曲一樣和故事一樣的童話. 樂曲前面圓號與長笛演奏的神秘 難以琢磨 圓號的婉轉 就像有一大堆的珍奇異寶突然出現在眼前 而後來歡快的調子又給人一種愉快的心情 樂曲頗有沙漠的氣息 駝鈴也有...大提琴低音域的活潑跳動..讓人眼前一亮 這首樂曲集中體現了施特勞斯能根據自己的風格靈活編寫樂曲的能力 不是只靠幾種樂器去表現.
10.1987年《皇帝》圓舞曲 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 [奧地利]
19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是由奧地利指揮皇帝-卡拉揚 擔任指揮 這屆音樂會也被外界一致評為「最經典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音樂會演奏的樂曲幾乎都能算是經典樂曲 但可惜的是 卡拉揚只指揮了這一屆音樂會就與世長辭 而且 音樂會的官方發布的CD錄音 也少收錄了兩首樂曲其中 就有這首《皇帝》圓舞曲
《皇帝》圓舞曲為施特勞斯代表作之一 樂曲時常激烈 雄壯 銅管演奏豐富 樂曲時而感人至深 尤其是樂曲結束前的大提琴獨奏 略帶一絲惋惜
11.1987年《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 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 [奧地利]
約瑟夫·施特勞斯 在他的俄羅斯之旅中 創作很多著名作品 其中和哥哥約翰·施特勞斯合作的《撥弦》波爾卡最為著名 但約瑟夫在俄羅斯 不幸患上抑鬱症 為了激勵自己 特意創作《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 又譯《別再憂郁》快速波爾卡
其實這首作品雖是快速波爾卡 但1987年演奏的版本 速度一般 不算快 不如2001年哈農庫特版本速度快 哈農庫特的版本 以激烈為主似乎想用速度 提高樂曲的激烈程度 達到「無憂無慮」的效果 而1987年版本 放棄了速度上的追求 不僅是這首樂曲的特點也是卡拉揚1987新年音樂會的特點之一 樂曲的速度都很慢 很穩 《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運用了堅定的打擊樂 以定音鼓為代表 在A部分發揮穩定有鎮定人心的效果 這也是作曲家巧妙運用樂器表現感情的一種方式 樂曲其中還運用的人聲「哈!哈!哈!哈!」 這也是比較少見的 總之這首樂曲之所以稱為經典之作 關鍵在樂器的配置和曲調的編制上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有人聲演奏曲目(1979 1987-2008)
1987《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春之聲》圓舞曲
1988《度假旅行》波爾卡《閑聊》波爾卡《輕如鴻毛》快速波爾卡
1989《農民》法蘭西波爾卡
1993《埃及》進行曲
1994《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
1995《度假旅行》快速波爾卡
1998《閑聊》波爾卡《安娜》波爾卡
2000《匈牙利萬歲!》快速波爾卡
2001《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
2002《踢踏》波爾卡
2003《農民》法蘭西波爾卡
2005《農民》法蘭西波爾卡
2006《無憂無慮》快速波爾卡《匈牙利萬歲!》快速波爾卡
12.1993年《檸檬樹開花的地方》圓舞曲 指揮:里卡爾多·穆蒂 [義大利]
這首圓舞曲與施特勞斯其他圓舞曲不同點之一是 這首圓舞曲 沒有很激烈的調子 樂曲幾乎一直在平淡幽靜中度過 1993年的版本演奏尤為經典 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
1988年阿巴多的新年音樂會同樣演奏了這首樂曲 但遺憾的是 cd未收錄這首樂曲 2007梅塔重新演繹 但缺乏1993年穆蒂版本的抑鬱和幽靜...
13.1999年《快步圓舞》波爾卡 指揮:洛林·馬澤爾 [美國]
1999年是馬澤爾第10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這次音樂會全部選擇老約·翰施特勞斯和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
《快步圓舞》波爾卡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早期作品 這首作品的引子部分只出現了一次 而且 樂曲一開始速度比較慢 之後 速度越來越快 最後達到跳躍感的效果
施特勞斯對生活的詮釋 在這首作品中完美的表現出來..
但遺憾的是 這首作品只有1999年演奏過 期待2009年能夠再次上演...
D. 塔蘭台拉的代表作
(1)作品名稱:《塔蘭台拉舞曲》
作者:[匈]李斯特
這是李斯特創作的鋼琴曲集《旅行年月》第二集補遺「威尼斯與那坡里」中的第三首樂曲。「塔蘭台拉」為一種那坡里地方民間舞蹈,據說當地如有人被名叫「塔蘭台拉」的毒蜘蛛咬傷,必需劇烈地狂跳始能
是一種幾乎帶瘋狂性的連續不停舞步的舞曲。該曲分為兩大段落,開始段落即是一首典型的塔蘭台拉舞曲。
接著以豪放明亮的對比主題作為呼應:
柯特蘭(1797—1847年),李斯特引用了這一旋律並加以發揮,包括他特有的長串華彩裝飾音型、整段輝煌的華彩樂段、同音反復夾雜八度跳音的快速彈奏以及左右手八度、和弦的交叉進行等多樣的鋼琴技巧手段,既有瑰麗璀璨、奇妙莫測的色彩變化,又有豐富、激越的熱烈感情表現,因而,這首樂曲成為技藝高超的鋼琴家們喜愛演奏的音樂會曲目。
(2)作品名稱:義大利隨想曲(Capriccio Italien Op.45)
作者:柴科夫
1880年間,柴科夫斯基旅居義大利。義大利明媚綺麗的風光、引人入勝的歷史遺跡、絢爛多採的民間藝術以及義大利人民的樂觀精神,引起了他的創作沖動!這首富麗堂皇的 《義大利隨想曲》 ,就是這樣產生的《義大利隨想曲》包括五個音樂主題。樂曲從小號吹奏一個樂句(E大調)開始,作為樂曲的前引。
這是十九世紀歐洲音樂中最優秀的塔蘭台拉舞曲之一,柴科夫斯
基在這段舞曲中最充分地反映出他從羅馬和佛羅倫薩的狂歡節所得來的深刻印象的。飛快的速度、精確的節奏、鮮明的和聲,義大利人民所特有的悲壯音調義大利民間音樂常用的即興發揮。所有這些都促使這一主題得以席捲整個樂隊,並形成全曲的最高潮。隨後第三主題又在一個新的調性中(降B大調)重現,朴實無華的曲調和義大利民間歌調中典型的三度襯腔, 轉化為一支強有力的頌歌,由樂隊輝煌地奏出。然後音樂重回到塔蘭台拉舞曲主題(A大調)上來, 不過它的旋律片段只是不連貫地分散在一些聲部中,實際上卻是協同定音鼓的不停頓的滾奏作為進入尾聲之前的一個過渡。最後在尾聲中,速度極快,旋律的進行象不斷在打轉,就這樣,音樂在真正大喜若狂的場面中宣告結束。
(3)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的《C大調無詞歌》就是一首鋼琴獨奏的塔蘭台拉舞曲。無詞歌是一種具有歌唱性旋律的鋼琴小曲,無詞歌的名稱是門德爾松所創用的。在這首鋼琴小曲中,平均的八分音符的飛躍一般的運動,形成了一股充滿活力的音流。全曲分三個段落,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繼續發展,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復,後面有一個逐漸減弱的尾聲。全曲貫串著連續不斷的快速運動,但最後不是愈來愈狂熱,而是舞曲的音樂愈來愈遠,以至於逐漸消失。
(4)義大利作曲家羅西尼有一個作品叫 《音樂晚會》 ,包含一系列歌曲。其中第八首小詠嘆調,是一首塔蘭台拉體裁的獨唱曲。這首舞蹈歌曲分為三段,前面有個長大的引子,飛動的節奏,象一陣旋風。第一段出現在小調上,生氣蓬勃的音樂。描繪出一幅鮮明生動的風俗畫。第二段轉入關系大調,音樂時而強勁,時而輕柔,歌中唱道:
我們急速地旋轉,姑娘們帶著漂亮的舞伴,
來到這里快樂地跳舞,在這星月交輝的夜晚。
第三段轉入同主音大調,歌詞唱著「啦啦啦啦」的襯詞,音樂歡快熱烈。最後,短短的尾聲用引子的曲調,在原來的小調上結束。
E. 世界四大音樂廳及其介紹
維也納金色大廳
維也納美麗的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記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也稱作卡內基音樂廳,位於紐約市第七大道881號,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間,占據第七大道東側。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資建於1890年,是美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界的標志性建築。卡內基大廳以歷史悠久,外形美觀以及聲音效果出色而著稱。設有自己的藝術策劃、開發和市場部門,每季度演出100餘場;此外也出租給表演團體。目前無常駐樂團,紐約愛樂樂團在1962年之前駐扎於此。
一、演出廳
卡內基大廳由三個結構截然不同的小廳組成,內部結構頗為特殊。三個廳分別是:主廳、獨奏廳和室內樂廳。
1、主廳
伊薩克.斯特恩禮堂(Isaac Stern Auditorium)共有5層2804個座位,1997年以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Isaac Stern)的名字命名。
主廳的特點是聲音效果溫暖,真實。伊薩克.斯特恩曾說:「有人說這個音樂廳本身就是一件樂器」「它能感受到你的一舉一動,並將其升華」。主廳頂棚極高,觀眾到頂層觀眾席台需經過105級台階。當然也可乘座電梯。自主廳建立以來,幾乎所有最偉大的古典音樂家都曾在這里表演過,主廳的休息室裝飾有簽名畫像和紀念畫。
2、小廳
贊克爾廳(Zankel Hall)設有559個座位,以慈善家朱迪和阿瑟.贊克爾(Judy and Arthur Zankel)夫婦的名字命名,原名獨奏廳。1891年4月首次對公眾開放。1896年修繕後改名為卡內基會堂。1898年出租給美國戲劇藝術學院,1959年左右改為電影院,1997年改造回禮堂。重建後的新廳於2003年9月開放。
威爾獨奏廳(Weill Recital Hall)設有268個座位,以卡內基大廳董事桑福德.I.威爾(Sanford I. Weill)和他妻子瓊的名字命名。自1891年大廳建成後投入使用,原稱「室內樂廳」(後改為卡內基室內樂廳);40年代後期改名卡內基獨奏廳,1986年最終定名為威爾獨奏廳。
3、其他設施
卡內基大廳檔案館(Carnegie Hall Archives),建於1986年。
玫瑰博物館(Rose Museum),1991年投入使用。
二、建築
卡內基大廳是由紐約宗教劇社團的業余大提琴手,並不出名的威廉.波奈特.杜斯爾(William Burnet Tuthill)設計的,設計成義大利文藝復興式樣,用磚和棕色砂石建成的。
卡內基大廳是紐約僅存不多的,完全沒有金屬構架的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建築之一,在20世紀初,由於要在演出廳添加一些樓梯,才增加了一些金屬構件。外部全是由「羅馬」式的窄磚構成,形成一種深棕色色調,細部是陶土和棕色砂石的雕塑。大廳避免了當時流行的巴洛克裝飾風格,採用了佛羅倫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建築師和雕塑家菲利坡.布魯奈爾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的作品,帕奇禮拜堂高尚的風格:圓拱頂是由白色石膏和灰色石頭組成的和諧色彩,四外是科林斯式柱頭的壁柱支撐著連續的檐口,檐口上面,拱頂下面是一序列的半圓窗,組成著名的金色和白色的內部色調。
三、歷史
卡內基大廳以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名字命名,卡內基當年出資建造大廳是為了將其作為他董事會下的紐約宗教劇協會的會館。工程由伊薩克.A.霍伯(Isaac A. Hopper)及其公司承包,1890年破土動工。1891年投入使用,同年5月5日舉辦正式開幕音樂會,著名指揮家瓦爾特.達姆羅施(Walter Damrosch)和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出任指揮。一開始大廳的名字僅是簡單的「音樂廳」(建築正面華蓋上方有"音樂廳由安德魯.卡內基出資建造"的字樣),後來在紐約音樂廳公司(大廳最初的管理機構)董事會成員們的勸說下,卡內基同意用他的名字命名,大廳於1893年正式更名為卡內基大廳。大廳在1893—1896年間多次改建,增加了兩座藝術家工作室塔,並改造了建築下層的禮堂。
大廳的所有權在1925年之前屬於卡內基家族,卡內基去世後,他的遺孀將其賣給房地產開發商羅伯特.E.西蒙(Robert E. Simon)。西蒙於1935年過世,他的兒子接管了大廳。40年代中期,音樂界的風雲變幻促使西蒙將大廳出售給當時占據著大廳每年大部分演出檔期的紐約愛樂樂團,但因樂團正准備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成行。而那時候大家都認為紐約城無法擔負同時兩個大音樂場館。面對失去大廳最大客戶的危險,西蒙不得不計劃將其變賣。但隨著與一家廣告開發商談判的破裂,紐約愛樂樂團又遷往林肯中心,大廳面臨著為商業摩天大廈讓路將被拆除的命運。後來,在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領導的團體的壓力下,政府通過特別法案,允許紐約市以5百萬美元將大廳從西蒙手中買下,並於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質的卡內基大廳協會來管理大廳的運作。1964年,卡內基大廳被指定為國家歷史地標。
1983年到1995年間,大廳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修繕工程由詹姆斯.波爾夏克(James Polshek)負責,波爾夏克的成名作是為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設計的的後現代派風格天文館。在此期間出現了爭議。在1986年對主廳的改造完成後,有批評說大廳著名的音場效果受到了影響。但官方拒絕重新改建,批評持續了九年。直到1995年發現罪魁禍首是舞台下厚厚的混凝土板。板子隨後被移掉。1987—1989年間,一座60層高的辦公塔在大廳旁邊拔地而起,名為卡內基塔。塔樓與卡內基大廳相連,具有後台及宴會廳等功能。2003年6月,紐約愛樂樂團計劃在2006年初重返卡內基大廳並與大廳進行商業合並;2003年晚些時候宣布計劃流產。
四、管理
現任大廳執行與藝術總監是克里夫.基林森爵士(Clive Gillinson)(2005年7月上任),他同時也是倫敦交響樂團的團長。
五、檔案館
1986年,出現了一件讓廣大愛樂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原來卡內基大廳一直沒有系統地保存過檔案。因為沒有地方保存,大廳的許多重要歷史文獻都已失散。1991年,為慶祝卡內基大廳落成100周年,卡內基大廳檔案館被建立了起來。廣告商和記者們在媒體上報到了卡內基大廳如何翻箱倒櫃地尋找歷史記錄。結果報道在保留著大廳節目單的人群中形成了極大反響:歷史文物從世界各地接踵而來。大量的材料被找回,其中包括12000分節目單,讓檔案館得以記錄下較完整的大廳歷史。
維也納美麗的金色大廳
文字廳的演奏會。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1959年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是維也納最古老、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蜚聲世界,1993年新年音樂會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過電視衛星收看實況廣播,收看人數達10記以上。廳內有收藏館,館分兩室。一間是展覽,定期舉行收藏品展覽,供人參觀。一間是檔案室,一邊的書架上放滿大量歷代手寫的、木刻的、鉛印的音樂書籍和樂譜;另一邊是一排鐵箱,藏有音樂大師的樂稿、書信和其他手跡,其中有莫扎特的樂稿:《最後一個交響曲》、舒伯特的手稿:《未完成交響曲》等。屋子中間是一長排桌子,供研究者查閱資料之用。檔案室原為勃拉姆斯的辦公室,他臨終前一再囑咐,要把他珍藏的幾千冊音樂書籍和樂譜全部捐獻給檔案室。
音樂廳屬於奧地利音樂之友協會,該協會擁有會員 7000多人,據說是世界上歷史最久、人數最多的音樂組織。1187年的首場演出,就是由協會同仁擔任演奏的。
金碧輝煌的建築風格和華麗璀璨的音響效果使其無愧於金色的美稱。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中,全世界的愛樂者都可以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一睹「金色大廳」的風采。自大廳落成那天起,維也納愛樂樂團就在這里「安營紮寨」。「金色大廳」與維也納愛樂之聲相得益彰,「世界第一樂團」與「世界首席音樂廳」交相輝映。
與阿姆斯特丹的音樂大會堂和紐約卡內基音樂廳相比,這個「長方形鞋盒」的確是狹長了些。然而它的聲音流動性特別好。在這里,弦樂器與木管樂器、木管樂器與銅管樂器的平衡達到了巧妙無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樂會才帶給全世界音樂愛好者難以忘懷的視聽享受。
北京時間2008年1月1號,一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又准時傳遞到北京聽眾的耳畔。享譽世界的柏林愛樂樂團在音樂總監西蒙•拉特的指揮下,在柏林愛樂音樂大廳再次奏響優美的旋律。這也是北京音樂廣播第六次現場直播這一重大的音樂盛事。
每年一度的柏林新年音樂會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由當時柏林愛樂樂團藝術總監卡拉揚親自創立的,它的主角就是世界著名的柏林愛樂樂團,音樂會當地時間12月31號下午5點開始舉行,正好是北京時間新年的零點。
迎接新年,歐洲有兩大音樂盛事,一個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再一個就是柏林新年音樂會。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年年都是以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為主,而柏林新年音樂會與之不同的是以某一位音樂家、某種音樂體裁或一部著名音樂作品為主題,每年風格迥異。比如1993年的《瓦格納之夜》、1999年是《偉大的終曲樂章之夜》、2000年是《威爾第之夜》、2003年是《經典美國音樂劇》,每年一個中心主題的演奏形式,形成了柏林新年音樂會獨具魅力的風格特點。
而今年柏林愛樂新年音樂會的主題是《俄羅斯之夜》。上半場演奏醫學博士出身的鮑羅丁的四幕歌劇《伊戈爾王》中的「波洛維茲舞曲」和他的《B小調第二「勇士」交響曲》。下半場演奏穆索爾斯基的《霍萬欣那》前奏曲和由拉威爾配器的《圖畫展覽會》。
5點15分,在一片熱烈的掌聲中,柏林愛樂音樂總監,本場音樂會指揮西蒙•拉特精神飽滿地登上指揮台,《波洛維茲舞曲》的優美旋律在他的指揮棒下悠然奏響,弦樂和圓號奏出持續音組成的序奏,表現了波洛維茲民族音樂寬廣遼闊的特徵,接著,在持續音襯托下,長笛在小行板速度上奏出輕柔圓潤的音調,讓人陶醉,讓人痴迷。
西蒙•拉特指揮技藝精湛,他善於准確把握作品的時代風格,能深入挖掘樂曲中的思想內涵,並以果斷、生動、流暢而富於激情的指揮語言見長。他擅長指揮現代作品,但同時他的指揮曲目中又包含著不少古典樂派和早期浪漫派的作品。他擔任柏林愛樂樂團指揮後,曾獲得評論界的高度評價:我們幸運地進入了西蒙•拉特時代,他具有出色的智力、奉獻、探索、投入的精神,具有所有偉大指揮傢具有的領導這只樂團創造最好音樂的能力。
演出結束後,西蒙•拉特在觀眾的掌聲中獻上了新年祝詞,在持續不斷的掌聲邀請下,西蒙•拉特再次舉棒,加演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黃金年代》中的波爾卡舞曲,本次新年音樂會也在這首舞曲的音樂聲中達到高潮,在熱烈的掌聲和觀眾「BRAVO」(義大利語:好哇)聲中,2007柏林除夕音樂會圓滿畫上了句號。音樂依然繚繞在耳邊,思緒卻已翱翔在天際。讓我們共同期待,明年的柏林新年音樂會帶給我們更美的音樂,以饗聽眾。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對眾多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個熟悉的名字,這個音樂廳是世界最頂尖的音樂廳之一,當然能在這里演出的音樂家也是世界一流的。這里也是大名鼎鼎的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的大本營。音樂會中,400多人的小獨奏廳全場滿座。坐在二樓最後一排,哪怕是與鋼琴、大提琴重奏的時候。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實在是太好了,名不虛傳!
柏林音樂廳
連接所說的重建的柏林音樂廳,並不是柏林愛樂樂團現在這個「新」的音樂廳,而是毀於二戰的 「老戲院」,也叫柏林音樂廳。重建後也叫做老柏林音樂廳,是個傳統的矩形大廳,內部結構和裝修風格等,均與維也納金色大廳相似,有1600座,現成為當今可以媲美柏林愛樂的另一支著名樂團柏林交響樂團的駐地。柏林音樂廳的音質得到普遍好評,被認為演奏古典和浪漫時期作品時候,音質與世界上最佳名廳齊名。柏林愛樂大廳這種結構的出現,源於縮短音樂家與聽眾之間距離的思路。設想是讓聽眾圍坐在音樂家四周,音樂像噴泉一樣從中而來,理論上說這是最理想的結構。但實際有很多問題無法解決,以星海音樂廳為例,其中一個不足就是每排位置聽感差異性較大。柏林愛樂大廳建成之後一度深得好評,由此也帶來巨大影響,各地出現不少仿效這種結構的音樂廳,如廣州的星海音樂廳,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音樂廳,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等,其中音質最出眾的,當屬前東德萊比錫格萬特豪斯新音樂廳和日本東京三得利音樂廳。換個角度說,這二個廳的聲音,大大好於柏林愛樂大廳。柏林愛樂大廳,是柏林愛樂樂團在卡拉揚手上策劃新建的,1956年著手規劃設計, 1962年建成,1963年使用。據說建成之後因為音質不佳不得不改建。現在說的柏林愛樂大廳,有2個廳都很出名,一個是有2200多座的交響樂大廳,另一個是 1100多座的室內樂廳。他們都是以演奏現代派音樂而出色,都是樂池在中央的六角型結構。交響樂大廳因音質問題,頂部部分重新裝修過。有人提到因為資金問題,當初的設計和裝修有所妥協。劉仁陽介紹說,Decca把柏林愛樂大廳列為「差聲」場所,DG的工程師說主要問題出在中頻。北大教授嚴寶瑜在《愛樂》上先後多次回憶自己到柏林愛樂大廳的聽感,他的結論是「冷冰冰」。當然也有人說柏林愛樂新大廳聲音很好。關於這個分歧,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去聽聽,或者聽聽阿巴多與柏林愛樂最後合作錄制的貝交。前8首是在義大利錄制的,最後一首第9,是回到柏林愛樂大廳錄制的,感興趣的可以對比聽一聽。
F. 世界頂尖的音樂會叫什麼了
你是說 格萊美 這樣的還是說?..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G. 誰能介紹幾個世界著名的音樂會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H.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簡介
There are Cigars and there are Cuban Cohibas,
there are red wines and there are Chateau Laffite Rotschilds,
there are performances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re is I MUSICI'S FOUR SEASON
—— THE PALM BEACH POST
「選雪茄,就選古巴雪茄王;
選紅酒,就選拿費狄·魯斯切爾茲城堡酒;
聽維瓦爾第的《四季》,就聽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的演奏」
——《棕櫚海岸郵報》
I Musici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
1952年,12個年輕而又前途光明的義大利音樂家聚在一起,他們主要來自羅馬而且大多數取得了義大利國立聖塞西利亞學院的碩士學位,萌發了創立一個獨特的室內樂團的想法。這個樂團將包括6名小提琴手,2名中提琴手,2名大提琴手,1名低音提琴手和1名大鍵琴手,創立的初衷是復興弦樂曲庫,特別是義大利藝術史上18世紀作曲家的作品。
他們精心挑選了一個簡單而又好聽的名字「IMUSICI」(義大利語,意為「音樂家」)。深思熟慮之後他們還決定這個樂團將沒有指揮,以便在排練和音樂會上這12名成員和朋友可以建立一種完全平等的關系,在樂譜的技術處理和詮釋方法上達成一致,最終建立一種超越傳統卻出人意料和諧的程序。極具紀念意義的是,1952年4月當他們在義大利廣播電台排練時,指揮家阿圖羅·托斯卡尼尼聽了他們的演奏之後對記者和音樂界的名人進行了一次熱情的贊美,並且在他自己的畫像上簽上了「全世界最好的室內樂團」,送給了這個新樂團。
1953年3月30日那天,他們在國立聖塞西利亞學院的首場公開演奏即獲得了巨大成功;而這次首演也是一場令人驚異的事業的開始,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使他們躋身於國際著名演奏團體的行列。
在某些歐洲國家,音樂家合奏團以另一個名字聞名:I MUSICI DIROMA。這個耐人尋味的不平常的名字是一位慕尼黑舞台經理的主意,他們曾經邀請他擔任他們在德國和奧地利的經紀人。這位經紀人建議他們在這些國家出現時,應在I MUSICI的名字後面加上DIROMA的後綴,因為中歐的觀眾一直熱衷於地中海古典風格,所以他們可以從這個名字立即判斷出樂團的來歷,可以說這個名字本身就是對於這個當時還不知名的義大利樂團的很好的宣傳。經過最初的一些困惑之後,樂團成員還是接受了這個名字,結果顯而易見,為了要求極為苛刻的中歐觀眾,他們的新名字IMUSICI DI ROMA將在中歐永遠被採用。
現在,在任何常去各地聽音樂會的人不僅可以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莫扎特音樂廳或巴塞羅納音樂宮聽到I MUSICI的演奏,也可以在維也納的愛樂廳聽到,並且知道這個樂團不會是別的,只可能是同一個著名的義大利合奏團。
音樂家合奏團自始至終保持著優秀的品質,是因為汲取了樂團中所有獨奏家的精髓——每一個個人和不同樂器風格的結合——因此他們的演出總能達到形式和音色上的完美平衡。其室內樂演奏和恆久不變的樂聲是半個世紀以來樂團成員全身心奉獻後的專利,是對每一位作曲家風格和品位的充分尊重,與此同時,不同於學院派教條主義的是對於樂曲的一種自由的詮釋。他們發展和演繹了眾多傳統和教條時代下的作曲家的熱情和情感,並且將他們高尚卓越的藝術傳播成一種全球性的不滅的信息。
I. 求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俄羅斯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回之夜》
2000年《舞答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柴可夫斯基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2009年《俄羅斯音樂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