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莫扎特傳》剛開始時,薩列里演奏了自己當年的兩部作品後,他演奏的莫扎特的那首鋼琴曲子是什麼
G大調弦樂小夜曲 K.525
莫扎特一生共寫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787年8月24日在維也納創作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 K.525,以當時最時髦的德文用語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這是一部輕快的樂曲,充滿了淳樸、真摯的感情。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由於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樂演奏的,所以被稱作《弦樂小夜曲》或《G大調弦樂小夜曲》。它堪稱18世紀器樂小夜曲的典範。需要注意的是這是一首音樂會小夜曲,有四個樂章象一部縮小了的交響曲。它與情歌小夜曲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體裁。
這部作品原有五個樂章,後第二樂章因故失傳,所以現存只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快板,G大調,4/4拍,奏鳴曲式結構,具有進行曲風格。開始四小節的前奏為號角特徵的引子樂句,音調明朗有力,充滿信心。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清新、流暢,情緒飽滿,顫音的出現更顯得生機勃勃。副部主題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主題節奏鮮明,連奏、斷奏音型交替出現。第二部分是連續反復的顫音和斷奏,幽默而輕巧,蘊含一種自得其樂的情緒。展開部非常短小,主要以引子樂句和副部主題的第二部分音型展開。再現部按奏鳴曲式原則,副部主題的調性由屬調轉為主調,其它基本是呈示部的再現,最後是短小精悍的尾聲。整個樂章節奏明快、旋律生動、簡潔利落和富有推動力。
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2拍,抒情的浪漫曲,具有迴旋曲式的特徵。主題淳樸、抒情、典雅、寬廣。第一插部旋律富於流動性,輕歌曼舞。第二插部跳音與連奏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三插部是全曲中唯一小調性的主題,它運用一個迴音音型,連續不斷地出現於小提琴與大提琴對答之中,形成高音部與低音部的對比,增加了樂曲的戲劇性。最後,整個樂章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第三樂章:小快板,G大調,3/4拍,短小、精緻的小步舞曲,復三部曲式結構。第一部分主題由明快、有力和抒情、流暢兩種富於對比性的旋律構成,帶有舞曲風格。第二部分旋律甜美柔和,具有歌唱性。也由兩種對比性旋律構成。第三部分反復第一部分的主題後,結束全樂章。
第四樂章:快板,G大調,4/4拍,迴旋奏鳴曲式結構。呈示部含有兩個主題,第一個主題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活潑輕快,充滿著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光輝,象徵著幸福完美的愛情 。這一主題在本樂章中重復五次,但調性每次有變化。第二主題優美、纖巧、生動,與第一樂章副部主題的第二部分近似,具有舞曲的風格。展開部是以主部主題為基礎的調性變化與發展。再現部以副部主題在前、主部主題在後,倒置出現,從而加強了迴旋曲特有的熱烈情緒。
《G大調弦樂小夜曲》在歡快、明朗、興高采烈的氣氛中結束。
2. 電影<莫扎特傳>薩列里說的一句話.
我所要的只是歌頌上帝,它給了我這種慾望,可是又使我啞巴。為什麼,告訴我,版如果權它不要我用音樂支贊美它,為什麼要給我慾望?就好像是生理上的慾望,卻又不給我才華?
從此以後我們勢不兩立(望著耶穌像),你和我,因為你選擇了自大,色情,下流,幼稚的男孩做為你的工具,你所給我的獎勵是讓我能夠了解他的才華,因為你不公道,不公平,不仁慈,我拒絕你,我發誓,我要去傷害你在世上的代言人,我要盡我的能力去害他,我要毀了你的工具。
3. 有人說貝多芬和薩列里是師生關系,但是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們的關系是哪本書上記載的不要網頁,要書。
黃騰鵬.西方音樂史.甘肅省:敦煌文藝出版社,2008年
保羅·朗多米爾:《西方音樂史》,朱少坤等譯,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9年
4. 電影莫扎特傳里,薩列里給神父彈得兩首自己的作品分別是什麼
大調弦樂小夜曲 K.525
莫扎特一生共寫了十三首小夜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年8月24日在維也納創作的《G大調弦樂小夜曲》 K.525,以當時最時髦的德文用語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這是一部輕快的樂曲,充滿了淳樸、真摯的感情。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倍大提琴演奏。由於它是莫扎特全部小夜曲中唯一用弦樂演奏的,所以被稱作《弦樂小夜曲》或《G大調弦樂小夜曲》。
影片在一段沉重有力的旋律中開始,空鏡頭中出現一個蒼老的懺悔聲,凄慘恐怖,劃破夜空。牧師們企圖用甜食讓這個懺悔者開門,卻傳來一聲尖叫。隨著牧師破門而入,渾身鮮血的薩列里第一次進入畫面。
《莫扎特傳》是站在薩列里的角度來展開劇情。已是暮年的薩列里在精神病房的鋼琴前向神父講述莫扎特的事跡,他用傲慢的語氣問神父:「你知道我是誰嗎?」並演奏自己的曲子,但神父只是搖頭,然而一段莫扎特的《小夜曲》讓神父不禁跟著哼唱。至此影片已經透露出薩列里的特徵,基督教徒,才華橫溢的作曲家,與莫扎特同年代,熱愛甜食。
薩列里出身於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家庭並擁有一位把演奏音樂等同於馬戲團猴子的父親,與莫扎特相比,他的音樂夢想從未得到過家人的支持。於是,當父親向神祈禱生意興隆時,幼小的薩列里誠心向上帝禱告希望能成為一名舉世矚目的作曲家,並願意奉獻自己的每一刻生命於音樂里。所以當父親被食物嗆到斃命時,薩列里確認為這是一個奇跡,是上帝的安排。在薩列里心中,上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並操縱著整個世界,無論才華或苦難都是上帝賦予的。在莫扎特出現以前,薩列里認為自己是被上帝選召的孩子,所以一直都在兌現自己的諾言,努力、謙卑、禁慾。他在屋內牆上掛著十字架,鋼琴上繪著宗教圖畫,經常想上帝禱告,遇見自己喜歡的女人卻不會觸碰她一下。莫扎特的出現讓薩列里質問上帝為什麼一個乖張自我,內心充滿邪惡的人會是他選中的孩子。於是從質疑到最終與上帝勢不兩立,在潛規則了莫扎特的妻子後薩列里取下了十字架扔入火中,開始犯下越來越多的罪。宗教曾是薩列里的動力但最終成為了他的牽絆,雖然燒掉了十字架但就算到老還是一名向上帝懺悔的基督教徒。
毫無疑問薩列里是努力的,孤身一人去維也納後來成為奧地利王的御用作曲家,地位顯赫,擁有很高的音樂造詣。
5. 安東尼奧·薩列里的後續報道
一百多年來,薩列里一直以殺害莫扎特兇手的身份受到人們的質疑。而他曾作為貝多回芬、舒伯答特和李斯特老師的事實,卻多少被人淡忘了。薩列里是個多產的作曲家,前後寫過40 多部歌劇、4部清唱劇和大量教堂音樂。他的早期歌劇風格比較老派的,但從《阿爾米達》(Armida,1771年)起,他接受格魯克改革的主張,跟上了時代的潮流。他寫的器樂作品也不少,只是很多都沒有公開發表.沒有得到重視。
6. 《莫扎特傳》薩列里大神們幫幫忙
昕昕,你去穿越嘛。穿越就知道了。 唔,他妻子把孩子交給薩列里學音樂,估計是看薩列里有名氣。當時最好的老師唄。
7. 電影《莫扎特傳》中莫扎特根據薩列里為歡迎莫扎特作的進行曲即興改編的那首曲子叫什麼名字
叫The Marriage Of Figaro:Non Piu Andraia 中文翻譯名是《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網址是http://mp3..com/m?f=ms&tn=mp3&ct=134217728&lf=&rn=&word=The+Marriage+Of+Figaro%3ANon+Piu+Andraia&lm=-1
你說的是專這屬首嗎?
8. 安東尼奧·薩列里的成就
安東尼奧·薩列里(1750-1825)在18世紀後期和19世紀初維也納音樂界,曾經有一專位德高望重的大音樂家,他為奧地利王室屬願效犬馬之勞超過半個世紀,其中36年一直被委任以宮廷樂長的重任,社會地位顯赫,來往交接不外乎權貴和文化界名流。凡是牽涉到1775年以後維也納音樂生活的大事,幾乎處處都能感受到薩列里的參與和影響。就是這樣音樂權威,死後竟蒙受不白之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逐漸流傳一種謠言,說莫扎特是被他毒死的。好事之徒口口相傳,普希金據此傳說寫成一部詩劇,而里姆斯基-科薩柯夫又根據詩劇情節寫成歌劇,謠傳經過這么幾次藝術加工竟成了千真萬確的事實。
9. 音樂廳的十大
維也納音樂廳
奧地利維也納是最古老也最現代化的音樂廳,是每年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法定場所。從1939年開始,每年1月1日都會在此舉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後因戰爭一度中斷,直到1959年才又重新恢復。 金色大廳始建於1867年,1869年竣工。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黃紅兩色相間,屋頂上豎立著許多音樂女神鵰像,古雅別致。維也納交響樂團每季度至少在此舉辦12場音樂會。1870年1月6日,音樂廳的金色大演奏廳舉行首場演出。1872年到1875年間著名音樂家勃拉姆斯曾負責組織音樂。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
音樂廳的形狀、裝飾和它傳統的木結構,使音樂的振動自然地傳導,形成音樂廳獨特的音響特色。阿姆斯特丹音樂廳(荷蘭文:Concertgebouw),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由於對建築聲學的高度重視,因此與波士頓交響樂大廳、維也納金色大廳一同被視為是世界上最佳的音樂廳。
音樂廳的建築師為 Adolf Leonard van Gendt,其靈感來自於兩年前建造的萊比錫新布商大廈(Neue Gewandhaus,毀於1943年)。1883年,音樂廳開始動工,地點位於當時阿姆斯特丹市外新阿姆斯特爾(Nieuwer-Amstel)的一片牧草地。新阿姆斯特爾在1964年改名為阿姆斯特爾芬。
波士頓交響音樂廳
擁有2625個座位的波士頓音樂廳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維也納音樂廳並稱世界三大音樂廳。
紐約卡內基音樂廳
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出提供了標准舞台。不同時代頂尖的音樂家、舞蹈家都把在這里舉辦個人音樂會視為獲得世界知名度的象徵。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素有「維也納的靈魂」之稱,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設計最獨到的是移動舞台,縱深46米,可隨意升高、降低或轉動。
英國皇家歌劇院
科文特花園劇院是倫敦最負盛名的老牌劇院,也是全世界數得上的大歌劇院之一。1892年得到了皇家歌劇院的榮譽稱號。
悉尼歌劇院
雪白貝殼造型的悉尼歌劇院獨特的造型成為城市的標志。 悉尼歌劇院,Sydney Opera House ,位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這座綜合性的藝術中心,在現代建築史上被認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亞的象徵性標志。
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靈魂,清晨、黃昏或星空,不論徒步緩行或出海遨遊,悉尼歌劇院隨時為遊客展現不同多樣的迷人風采。
悉尼歌劇院的外型猶如即將乘風出海的白色風帆,與周圍景色相映成趣。悉尼歌劇院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構思興建,1955年起公開徵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至1956年共有32個國家233個作品參選,後來丹麥建築師Jorn Utzon的設計屏雀中選,共耗時16年、斥資1200萬澳幣完成建造,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
莫斯科大劇院
19世紀中葉俄羅斯建築藝術的典範。是俄羅斯以至世界音樂、戲劇、文化的最著名中心之一,被譽為「俄羅斯歌劇和舞劇的搖籃」。
米蘭斯卡拉歌劇院
義大利最有名的歌劇院,被譽為世界歌劇聖殿。 斯卡拉歌劇院(一譯史卡拉歌劇院,英文名為 Teatro alla Scala 或 La Scala)位於義大利米蘭,是世界
最著名的其中一所歌劇院。歌劇院於1778年8月3日正式啟用,當時名為Nuovo Regio Ducal Teatro alla Scala,首日上演安東尼奧.薩列里的歌劇《L'Europa riconosciuta》。 在世界藝術史上,很少有一座劇院像義大利米蘭的拉·斯卡拉歌劇院那樣,被看成是完美的化身、建築的典範。它不僅是一座華美的大歌劇院,同時也是歌劇、尤其是義大利歌劇的象徵,甚至還是義大利音樂的象徵。1943年,歐洲大地炮火連天,斯卡拉在空襲中嚴重受損。戰爭結束後一年,即1946年,完全按原樣修復的大歌劇院重新矗立在世人面前。作為米蘭戰後最早得以重建的建築之一,斯卡拉歌劇院寄託了義大利民族復興的希望。
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
劇院場內極其豪奢,觀眾大廳布置成華麗的馬蹄形,建築風格融古典與現代於一體,是全世界屈指可數的大劇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