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沒有關於歌劇院魅影的論文
雖然音樂劇欣賞的課程已經結束,但是當昨天晚上看完歌劇院魅影之後,決定還是再來寫一篇,畢竟這是四大音樂劇之首,也確確實實讓我體會到了不曾體會的震撼感——夜色降臨,大幕拉開,狂風吹散塵土,那曾經荒蕪的所在,一瞬間變得金碧輝煌。巴黎歌劇院,一種宏大而驚艷的開場,鋪陳出無比絢爛的愛情。
一個風華絕代的少女,一位風流倜儻的少年,彼此的邂逅,延續著童年未盡的緣分,那在偌大舞台上肆意蔓延的天籟,伴隨著彼此之間與生俱來的默契,一瞬間便見證了永恆。當滿場的掌聲淹沒了彼此的視線,心與心的彼此交流,讓這個無比喧鬧的空間中騰放出一處安靜的所在,留給曾經的回憶和當下的幸福——一片歆享的樂土。
這是一種夢幻般的開場……
就像那在歌劇院的上空繚繞多年的鬼魅身影,昭示著那些不為人知的快樂和悲傷。
醜陋的面孔,讓他的童年經受著非人的待遇;悲慘的命運,讓他的生活永遠躲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幾十年沒有陽光的日子,讓他成為一個音樂和建築,也讓一顆曾經爛漫的心變得焦灼和畸形。他終日以魅影的形式向人們傳遞著恐慌的訊息,為的只是證明自己的存在,陰暗的靈魂,伴隨著那些在一次又一次意外中倉皇奔逃的人群,得到病態的滿足,這是一種對現實最無力的反抗,同時也是對自己最無奈的摧殘。其實有一種愛叫做放棄……
2. 求一份論《歌劇魅影》的悲劇之美的開題報告.
論《歌劇魅影》的悲劇之美 《歌劇魅影》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韋伯的一部傑作。自
《歌劇魅影》1986年在倫敦首演16年來,一共在20個國家110個
城市演出了超過65000場,觀眾達到58000000人,獲得包括勞倫
斯-奧莉維亞、托尼獎等50多項音樂劇大獎,可見這部音樂劇的
魅力之大。2004年12月,《歌劇魅影》在中國上海拉開帷幕。
這是個典型而感人的愛情故事,關於一個出沒歌劇院里,
用一副面具遮掩自己醜陋面孔的神秘幽靈,愛上一個女高音歌唱
演員的故事。這裡面有錯綜復雜的人物感情,充滿張力的戲劇化
沖突,以及19世紀社交界特有的那份自嚴謹中爆發出來的神秘恐
懼和性格壓抑。舞台上展現出氣勢恢宏的大劇院,陰森恐怖的地
下世界,敏感多情的貴族青年,楚楚可憐的紅伶少女。還有那張
臉,那隱藏在木然恐怖的假面背後的自卑嫉恨,狂暴而又脆弱的
心靈,幾乎所有可以調動觀眾情緒的要素都濃縮在卡斯頓-勒胡
德原著中,並在韋伯的手中為它拂去浮塵,再綻芳華。
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出色的音樂是一部音樂劇成功的關
鍵之一。《歌劇魅影》的音樂較之其他三部經典音樂劇(包括
《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不同的地方是劇中劇是整部
音樂劇的重要特點,並為世界音樂劇藝術開創了一個接近大歌劇
的新風格和新樣式。劇中採用了大量古典音樂的背景,(例如歌
劇院在排練歌劇《漢尼撥》《耳背公爵》《唐璜的勝利》中出現
的古典歌劇中用傳統的美聲唱法演唱的詠嘆調),在音樂劇中套
上歌劇,使兩者完美結合,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半音進行的
主導動機貫穿劇情進程,造成扣人心弦的戲劇緊張度,在全劇一
開始,這個充滿神秘感、恐怖感的旋律,一下子就把觀眾引入到
這個懸疑的愛情故事中去。全劇最精彩的唱段莫過於第一幕中幽
靈和女主角克里斯汀在古老的巴黎歌劇院下面,深不可測的地底
兩人的深情二重唱「歌聲魅影」,演唱多有美聲成分,音樂動機
在不同的調上一次次再現,把當時那種亦真亦幻般睡半醒的戲劇
情境表現得淋漓盡致以及將充滿愛與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現得及其
凄婉、完美而動人;旋律節奏中多採用的附點音型,有一種強烈
的推動感和緊張感,製造出全劇中第一個情感高潮,克里斯汀與
幽靈聲情並茂的歌唱,使觀眾完全沉浸在這個美妙、真誠而又略
帶感傷的浪漫愛情故事當中,同時也期待著幽靈、克里斯汀、拉
烏爾這兩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的感情接下來將會如何發展下去。全首都是很有節奏感的咚咚聲,搭配向下進行的音樂,彌漫
著詭異的 氣氛,在魅影帶著Christine來到地下室配上的音樂與
環境很好的貼合,緊張,壓抑的。每次魅影出現都是這首。間接
體現魅影的陰暗,這是個黑暗壓抑的角色。當拉烏爾對克里斯丁的感情給予肯定時會響起一首The
point of no return 這是一首是所有音樂中最打動我的一段那
一刻,我看到了克里斯汀對魅影的迷戀和依賴,很難說那是不是
愛,但的確是依戀,每次他們獨處的時候,克里斯廷看著魅影的
眼神都很空洞,好像被蠱惑了一樣。他們的那段合唱,實在是默
契到了極點,烏爾眼中的淚光,有震驚的成分,他不敢相信克里
斯汀居然真的對那個他眼中的「瘋子」有那麼深的感情,也有恐
懼的成分,盡管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希望保護他的愛人,努力給她
他所認為的自由。「Say you'll share with me one love, one
lifetime. Lead me, save me from my solitude……」太感人
了,熱切渴望中又帶有抹不去的絕望,心碎啊……
其中還有一段《All I Ask of You》,是全劇中反復出現的
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場次因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唱詞。可以說,
這是全劇的主題旋律,不同角色、不同唱詞的不同演繹,表達
了兩位 男主人公對克里斯蒂娜不同的愛情。我聽過很多版本的
這首歌,但當我在電影版《歌劇魅影》里聽到傑拉德
3. 音樂劇歌劇魅影的觀後感 1000字左右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一個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盪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於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歌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歌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沉陷於愛情的泥沼,或者為愛瘋狂。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劇場內。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什麼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穿的第一件衣裳。僅僅是因為他的容貌。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愛。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為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為馬戲團鐵籠中的小丑。……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里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為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痴狂)的追求。當克里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台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佔有她、霸佔她嗎?未必。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弔死,也不願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3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百老匯的歌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3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歌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歌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4. 音樂劇論文(800字左右)
嘻嘻,華育的預初學生吧!我也是噢,你幾班的?
我也正在做這個作業,剛好一查就發現了你這個帖子,你不怕老師發現嗎?
頭痛這個作業啊!周五就要交了,偏偏復習階段作業特別多!
給你我的資料吧!大部分都可以抄上去。偷偷告訴你噢,這裡面我抄了700字,自己就寫了開頭和結尾。
http://ke..com/view/9921.htm
音樂劇簡介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劇特點
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樂劇與歌舞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萬花嬉春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音樂劇結構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歌唱的字句稱為句詩、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歷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黑魔鬼》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種類繁多的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茂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英國音樂廳的表演。這種雛形的美國音樂劇還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襲歐洲輕歌舞手法的階段,其中歌、舞、啞劇,滑稽戲甚至雜耍,魔術籌各種藝術手段都可採用,不過,直到1890年,喜劇《唐人街之旅》成為一個里程碑,這部戲證明了音樂劇可以有美國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國的歌曲,如《巴華利街歌》。這首歌本來是一首很動聽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國歌;更為重要的是,該劇不僅有美國歌曲,美國故事,而且還有美國人說話的方式,就是說所有的角色們都用俗語說話。
小歌劇時代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1927,年由吉羅姆,科恩和奧斯卡·雙姆斯特恩所作的《畫舵漩宮》(該劇是至今仍在上演的優秀的音樂劇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說來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劇。它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表演船為背景,描述船長、船長夫人、女兒木蘭小姐、賭徒女婿、劇團台柱黑白混血的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廚娘的故事,還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事故、悲歡離合,全劇長達四小時。首演之夜,百老匯的觀眾被嚇呆了,他們不曉得原來「Musi-cal」不是只有歌舞喜鬧劇,竟然可以這樣的「戲劇」!從此,百老匯音樂劇開始了現代劇目的嘗試,音樂劇的編導開始更注意故事情節及歌曲的創作,從而更豐富了音樂劇的形式。
與小歌劇並存於同一時代的還有Rcvue(時事諷刺劇),在音樂舞台上它以沒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興盛著,這種歌舞雖沒有情節,卻開著冷玩笑,利用這種諷刺的手法把戲劇或歌劇滑稽化,它模擬流行的東西,或對流行的丑聞放冷箭——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爵士樂進入音樂劇
爵士音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源於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從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國民歌小調,黑人靈樂怨曲以及各種村音俗韻的身影,風格多樣,動感強。第一部偉大的令人不能忘懷的歌舞名為《當心你的腳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劇院上演。對於此事最有貢獻的是艾爾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種精細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國的音樂劇舞台與爵士音樂永遠結了不解之緣。「爵士」成為音樂劇的「音樂俗語」。不少作曲家也將爵士的因素引入創作中。喬治·葛什溫開創的就是一種「交響味」的爵士風。1924年,由葛什溫兄弟創作的《女士,好樣的》就開創了上世紀20年代百老匯音樂劇的爵士舞風格,該劇也使弗瑞德·阿斯泰爾和妹妹阿德勒成為百老匯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國音樂劇掀開了它的新紀元,作品逐步趨於成熟
20世紀40~60年代,受歐洲輕歌舞劇和爵士音樂的影響,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百老匯音樂劇經典劇目。在這期間的作品已經成為年輕的古典了:如以美國西南部俄克拉荷馬拓荒地區為背景的《俄克拉荷馬》(1943年),該劇1955年被拍成電影獲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艾爾文;怕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槍》;考勒·波特的根據蕭伯納劇本改編的音樂劇《窕窈淑女》。1956年在紐約首演,1964年被拍成電影並獲奧斯卡金像獎;以及1957年在紐約首演的《西區故事》,1961年被拍成電影也獲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在紐約首演,反映沙俄時代猶太人命運的《屋頂上的提琴手》,1964年在紐約首演,1971年被拍成電影獲奧斯卡獎。
百花齊放的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萬世魔星》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加之由於現代音響廣播設備的更新和普及,許多音樂劇中膾炙人口的歌曲。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風靡世界,成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維塔》中的《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及《貓》中的《回憶》在音樂會及平時街頭廣播中都常可聽見,致使許多沒有看過此劇的人也產生了一睹為快的期待。
20世紀70~80年代,「音樂劇」的創作熱潮轉向倫敦,英國創造了與美國風格大不相同的「音樂劇」,出現了一批英國「音樂劇」經典劇目,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萬世巨星耶蘇基督》(1971年)、《艾維塔》(1976年)〈貓〉(1981年)《歌劇院的幽靈》(1986年)和《日落大道》(1993年)以及根據雨果名著《悲慘世界》創作音樂劇《悲慘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競相上演的保留劇目,它們在音樂和戲劇上都有了突破和飛躍。
音樂劇的流派
音樂劇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音樂劇流派的開成和壯大總是與傑出的作曲家和劇作家,尤其是他們的不朽的作品聯系在一起的。
科恩、羅傑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古典音樂劇流派、勒納和洛維的小歌劇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的「概念音樂劇」流派、韋伯和萊斯的現代流派音樂劇、勛伯格和鮑伯利的史詩流派、呂克·普拉蒙登和理查德·科錢特的浪漫主義流派和方興未艾的後現代流派音樂劇向世人打造了一個五彩繽紛的音樂劇舞台。
音樂劇名家
英國戲劇家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LloydWebber)1948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他的第一部音樂劇已表現出了對流行音樂的著迷,結合了迷幻、鄉村與法國小調三種元素。
70年代早期,韋伯與萊斯合寫的作品是大膽的《萬世魔星》,獲得了格萊美獎。該劇於1971年在紐約上演時,獲得了七項托尼獎,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樂劇獎,1973年,該劇被拍成電影。韋伯根據T·S·艾略特的《擅長裝扮的老貓經》改編的《貓》正開始成為迄今為止韋伯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
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大城市演韋伯的音樂劇。1995年,《貓》以史無前例的演出紀錄慶祝它在百老匯上演十周年,《貓》、《星光快車》及《萬世魔星》三部韋伯的作品是倫敦戲劇史上演出時間最長的三部音樂劇。韋伯是改寫音樂劇歷史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美國歌劇大師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Gershwin)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的極大熱情。1919年與歐文·凱撒(IrvingCaesar)的合作曲子「斯瓦尼」使他第一次出名。同年他被委任為《喬治·懷特1919年的丑聞》一劇作曲,其中一些歌曲成為美國流行音樂中的里程碑,如「我要建一條通往天堂的梯子」、「有人愛我」等。
1935年他的民歌歌劇《波吉與貝絲》在波士頓上演,成為格什溫上演最多的劇目之一。1936年格什溫兄弟轉到好萊塢去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時期。他們為《我們跳舞嗎》(1937)、《困苦中的年輕女人》(1937)譜為另一部影片《古德溫鬧劇》(1938)寫曲時,喬治病倒了,不久於1937年6月去世。[1]
[編輯本段]音樂劇的主要類型
1.百老匯音樂劇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平步青雲》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等。
2.黑人音樂劇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3.倫敦西區音樂劇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兩位音樂劇創作巨匠: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和蒂姆·萊斯,隨即英國音樂劇就出現藝術上的轉折。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歌劇院的幽靈》(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2]
[編輯本段]西方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和黑人劇。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後來甚至出現法文的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曾在百老匯演出)、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等。
My Fair Lady Playbill with Julie Andrews and Rex Harrison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參見亞洲的音樂劇。
發展和著名劇目
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誕生於紐約,年輕時曾在紐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903年赴英國倫敦學習作曲,同時潛心研究輕歌劇、音樂喜劇的創作表演經驗,並參加創作實踐。自1904年起先後創作音樂劇50部,其中《演藝船》(1927)最為出眾。
故事敘述了20世紀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個在船上演出的流動劇院演員們在時代變遷和種族歧視的社會環境中悲歡離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兒馬格諾莉雅與游手好閑的青年拉威涅相愛,婚後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吉姆。一天,船主發現女婿拉威涅竟是賭棍,將其驅逐,吉姆隨同離去。馬格諾莉雅無奈在夜總會登台獻藝,艱苦奮鬥了21年,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喜劇明星,最後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敗的演藝船,拉威涅和女兒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終於團聚。劇情中加入了民間歌舞、爵士樂、查爾斯頓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為著名。在演出中,美國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爾·羅伯遜(1898—1976)飾船工喬一角,成功演唱蒼勁、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揚名世界。
發展中百老匯音樂劇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50、6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匯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表演藝術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伯恩斯坦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羅賓斯導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匯首演,標志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系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伙爭奪地盤的惡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復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沖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繼《西城故事》之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一些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吉卜賽》(1959)、《音樂之聲》(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頂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雲》(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紅極90年代的《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化身博士》《為你瘋狂》以及心理劇《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從紐約到世界,從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樂劇這一獨特藝術品種的千姿百態。
倫敦西區的《奧立弗》「挑戰」百老匯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沖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霧都孤兒》)編劇作詞作曲的《奧立弗》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台,榮獲兩項托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檯布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台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倫敦劇壇升起了一顆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魯·洛依德·韋伯。他具有扎實的古典音樂根基,擅長於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對新潮流行音樂和音樂劇情有獨鍾。1967年他與詞作家蒂姆·萊斯(1944)合作《約瑟夫和神奇綵衣》,此劇1981年在百老匯連演800多場,1982年獲包括音樂在內的托尼獎多項提名。1971年10月他們合作的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在百老匯首演,此劇取材於聖經故事靈感來自於霍爾本的油畫《墓中死基督》,通過對以基督與猶大為中心的復雜人物關系折射當代社會普遍的人性命題,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們的又一部搖滾音樂劇《艾維塔》在倫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於阿根廷前總統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維塔的生活事跡翌年9月在百老匯連演1560多場,榮獲7項托尼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獎。以上兩部搖滾音樂劇為了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調動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維塔》中演唱的搖滾歌曲《如此一個競技場》、《金錢滾滾來》有力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而且又十分動聽。這部音樂劇中還有一首並非搖滾的主題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其楚楚動人的旋律而風靡全世界。他的驚世巨作《貓》1981年5月在倫敦首演轟動了百老匯。此後又創作了以舞蹈精彩絕倫而著稱的《星光快車》、《劇院幽靈》(1986)和90年代榮獲8項托尼獎的《日落大道》等傳世名劇。
20世紀80、90年代稱雄世界音樂劇壇的倫敦西區,除了韋伯,還有作曲家勛伯格(1944~)和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1946— )。他們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麥金托什是一位聰明的藝術經營者,用高質量藝術作品贏得千千萬萬的觀眾。他與韋伯合作的《貓》、《歌劇院的幽靈》,與勛伯格合作的《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以及重新製作的許多經典劇目都為世人所矚目。
世界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
根據法國19世紀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是麥金托什製作的四大名劇之一。由阿蘭·鮑伯利作詞,勛伯格作曲,特里沃·南與約翰·凱德合作編劇、導演。此劇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語版本,麥金托什為其音樂所激動,決定重新製作,由芬頓將法語歌詞譯成英語,並請詩人赫伯特·克萊茨梅對歌詞重新修改加工,成為通行的英語版本。繼1985年10月在倫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匯隆重推出以來,至今已在33國家、200多個城市用21種不同語言演出過 54種製作版本, 該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50多個重要國際獎項。
2002年6月22日美國國家巡演團在中國上海持續演出22場。上海大劇院的演出廣告用大字寫道:「《悲慘世界》,創造歷史,首部中國上演的百老匯音樂劇。百老匯巨星康姆·威爾金森專程加盟,再度詮釋冉·阿讓。美國國家巡演團傾情演繹,上海大劇院震撼巨獻。」國內外觀眾紛至沓來,大劇院門票告罄,劇場內掌聲雷動,此次演出成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慘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讓與警探沙威周旋,終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為主線,多側面表現冉·阿讓捨己救人,給予苦難中的人們以同情和關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史詩般地反映了19世紀法國三十年動盪歷程中人間的悲歡離合和人民大眾英勇抗爭的業績。
《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貴在寫實,實在難得。其流動的舞台、巨大的轉盤、豐富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5. 音樂劇、歌劇、歌舞劇的聯系與區別論文(2000字)
歌劇和音樂劇有很大的區別!你可以到:
音樂劇:http://ke..com/view/9921.html
歌劇:http://ke..com/view/21308.htm
中了解到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特點
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另外,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也稱為歌舞劇。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是由喜歌劇演變過來的,比較早的作品有英國作曲家瓊斯寫的《快樂的少女》等,因此,倫敦西區的劇院被人們尊為音樂劇的故鄉。
故可看出兩者是一致的。
音樂劇中:
世界四大音樂劇:《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
歌劇中:
世界十大歌劇包括:《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多》,《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奧賽羅》,《蝴蝶夫人》和《藝術家的生涯》。但另外有些排名也將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和莫扎特的《魔笛》、《費加羅的婚禮》排在十大歌劇當中。
上述可能沒有2000字,但你可以再我給你提供的網站上在再取截取點,主要的意思我上述都寫了!
6. 音樂劇《歌劇魅影》觀後感一千五百字左右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一個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盪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於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音樂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音樂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沉陷於愛情的泥沼,或者為愛瘋狂。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劇場內。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什麼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於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穿的第一件衣裳。僅僅是因為他的容貌。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愛。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為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為馬戲團鐵籠中的小丑。……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里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為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痴狂)的追求。當克里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台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佔有她、霸佔她嗎?未必。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弔死,也不願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來自倫敦西區,後又在百老匯等地上演的音樂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9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4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音樂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音樂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7. 歌劇魅影觀後感2000字左右要有故事和音樂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70年的巴黎的故事。一個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游盪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於成為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為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音樂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音樂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歷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復,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沉陷於愛情的泥沼,或者為愛瘋狂。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劇場內。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於愛的故事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為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眾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里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里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為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為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為克里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為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痴狂)的追求。當克里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拋棄。凄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復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為他為克里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台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為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里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為了佔有她、霸佔她嗎?未必。因為當克里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里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里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弔死,也不願放棄克里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於他童年的不幸經歷、來自於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里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像。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為,克里斯汀因為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里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為什麼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里斯汀呢?4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緻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台,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來自倫敦西區,後又在百老匯等地上演的音樂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彷彿來到了1919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4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嘆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乾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彷彿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里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里斯汀為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裡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彷彿在星河中徘徊。
克里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為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音樂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於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於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於音樂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於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歌劇魅影》大量採用古典音樂背景,又加上音樂劇,在音樂劇中套上歌劇,就創作出一部音樂劇力作。
舞台爭拍賣一個八音盒,音樂響起時,一隻機械的小猴便隨之而動,一位老者叫價(拉烏爾),回到從前(年輕的時代)這是起到一個牽線的作用,展開故事。
《歌劇魅影》雖有恐怖驚險的氣氛,但導演所追求是在調動一切音樂和舞台的表現手段,充分發揮了音樂劇的綜合舞台優勢(聲樂和舞美)方面殫精竭慮。整部音樂劇採用近似嚴肅大歌劇的音樂語言,引進了「音樂戲劇展開」的概念和方法,將幽靈,克利斯丁,拉烏爾這兩個男人於一個女人之間的美妙,真誠而又略帶傷感的浪漫以及充滿愛與幻想的情感交融表現的極其凄婉,完美而動人。
原來的音樂劇就有大量經典音樂,這絕對保證了電影中感情色彩表達的震撼力,也是電影的主要靈魂所在。在這部電影中,舒緩、緊迫、狂躁、激情的音樂不斷交替,而且幾首旋律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all I ask of you貫穿始終,同樣的旋律巧妙表達了不同的感情,也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調。
克利斯丁(女主人公)第一次真正的踏上自己的舞台,女主角嶄露頭角美麗朦朧,《think of me》的音樂則輕柔悅耳;歌聲開始,也展開的故事的發展。導演利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塑造了這一角色(克利斯丁),讓影片伴隨歐洲巴黎歌劇院所演出的歌劇而進行故事的展開。
克利斯丁的第一部歌劇成功後,回到自己的房間,點上蠟燭聽到了音樂天使(幽靈)的鼓勵。
克利斯丁的好朋友來找拉烏爾,兩人以歌唱的形式開始了一段對話。
但克利斯丁和拉烏爾的相愛讓藏在鏡子後的劇院幽靈十分氣憤,便從鏡子後現身,女主人公和幽靈第一次接觸,在幽靈的充滿誘惑的歌聲的指引下,在黑暗的密道里,克利斯丁步步緊隨,兩人乘著小船,來到位於歌劇院地下暗湖中心的密室里。在這充滿夢幻色彩的地下室 ,幽靈用溫柔而溫柔又有力的歌聲《the music of the night》讓克利斯丁拋開世俗的羈絆,加入到黑暗王國,吟唱他譜寫的黑暗,歌聲旋律悠揚婉轉。歌聲和音樂也是優美圓潤。當女主角前往地下王國時,the phantom of opera的音樂高亢,激昂,神秘又略帶緊迫;眾人爭論不休時,音樂輕快滑稽;女主角身處墓地時,音樂哀婉凄迷; 電影除了使用樂劇表演外,畫面人物和音樂的使用也是別具風味,拉克被殺時,音樂的急促和拉克逃命的心跳,逃跑匯成一體,充分的將惶恐表現的淋漓盡致。
演出魅影的歌劇《唐璜的勝利》時,幽靈故伎重演,不知不覺絞死了扮演唐璜的皮兒吉,親自披掛上陣,與格里斯丁一起演唱了一段優美的詠嘆調《覆水難收》(thepointof noreturn)音樂低沉狂野,符合魅影的性格;整部電影也隨著《唐璜》的勝利,將克利斯丁要挾到地下室,讓克利斯丁做出選擇,背景音樂危急激烈,這個地下王國則顯得黑暗恐怖,克利斯丁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她平靜的一吻喚起幽靈內心深處的美好情感,八音盒清脆的聲音伴隨著主人哀婉的歌聲,為這段傳奇添上了一個余韻悠長的結尾。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
8. 如何評價音樂劇《歌劇魅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魅影」,這是欣賞完《劇院魅影》後給我最大的感想。「魅影」我認為就是每個人性格上自卑和懦弱的一面,是我們最為隱蔽的黑暗面,不容外人發現和觸碰,一但暴露在人前就會「兇相畢露」,但歸根到底都是想保護自己的尊嚴。
「魅影」是一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天才,但由於面容上的殘缺,導致他極度的自卑和心理的扭曲,他高傲孤寂漠視一切,同時只有在音樂上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魅影」把自己當作劇院的最高主宰,所有人和事都要服從他的命令。在面具的保護下,他是一位優雅的紳士,運籌帷幄把整個劇院的人和事都玩弄在鼓掌之中,但隱藏在面具上醜陋的面容被揭露後他是顯得那樣的蒼白和無力,粗野的像一頭野獸,這里也贊贊麵包的演技,把被揭面具的「魅影」那種獸性和笨拙的丑態表演的微妙微翹。可是他還抱有一絲的僥幸心理,期盼Chiristine會因為自己的才華和對她的恩惠而接受自己的愛,不過Chiristine並沒有接受「魅影」的愛,只是感到恐懼和壓逼,努力逃離魅影。
「魅影」知道Chiristine和Raoul相愛後,他認為Chiristine背叛了自己,徹底的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他要報復要Chiristine自己心甘情願的回到自己的身邊,於是他策劃了一系列的計劃和圈套,最終讓Chiristine選擇自由還是愛人。在得到Chiristine那同情憐憫的吻後,「魅影」高興的有點不知所措,同時他也在反問自己,這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結果嗎?他內心封存已久的善意和對Chiristine的真愛,他放走了這對情侶,最後他自能自己在黑暗中繼續自卑的生活著,沒有人愛他,他也不想再與外界接觸了,唯有一個猴子音樂盒與他作伴,度過一滴滴孤寂的時光,而使他最為傷心的是Chiristine的去而復返只是為了把戒子還他。
這個劇的舞台效果很好,每個道具的設計和製造都很有心思,而且立體感十足,基本上把整個舞台空間都運用的十分好,從上到下,遠到近,都有演員的表演區,沒一個地方都經過精心的設計,另人意想不到,特別在「魅影」的每次出場,都是在你想像之外的地方出現,在地底撐船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船的運行軌跡好順滑,好像真的在湖上滑行一樣,特別是兩邊的樹有一種從遠而近的視覺效果,加上乾冰機和蠟燭的運用,使人感到神秘和詭異。在化裝舞會的大樓梯和演員的服裝都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且場景與場景之間的轉換很流暢,使你感覺不會到一點的突兀和停滯。至於在燈光上可能會有人感到比較暗,但我認為這恰到好處,因此這個劇都是彌漫著一種驚悚暗黑的氛圍,對於「魅影」每次出場的燈光都能很好很自然的營造氣氛,讓人沒有一種 「為做而做」的感覺,而且舞台效果十分干凈,沒有一絲多餘的雜光影響你的觀看,在化妝舞會上用簡單的燈光、物美道具和服裝把整個氛圍很好的帶了出來,讓觀眾把注意力都聚焦在演員的表演上。最後一幕「魅影」的消失也足見導演對於道具設計的所花的心思,對於「魅影」的聲音比較尖,我覺得也是很符合他那種扭曲的性格,而且也為劇目帶來了神秘和驚悚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