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肖邦音樂節重要性

肖邦音樂節重要性

發布時間:2021-02-15 20:15:48

『壹』 肖邦一生的五件大事

肖邦的一生 介紹 (祥)
弗利得利克·肖邦(1810一1849)生於華沙的近郊熱里亞佐瓦·沃利亞。他的父親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國人,後遷波蘭,曾參加過1794年波蘭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領導的反抗侵略者的起義。起義失敗後流落華沙,靠教學等工作度日。後來,他又在家中開設了一所寄宿學校。從此,他就不再參與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華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較密切的來往,這對小肖邦的思想成長是有影響的。

肖邦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不僅能彈鋼琴,並能作曲。七歲時,就發表了他的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時,他舉行了第一次公開的演奏。從此,肖邦就以鋼琴演奏"神童"的身分,經常被華沙的貴族邀請去演奏,一時成為貴族沙龍中的寵兒。1825年,前來華沙參加波蘭議會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也出席了肖邦的一次演奏會,還賜給了肖邦一枚鑽石戒指。肖邦童年、少年時代的這些經歷,和他此後的遭遇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肖邦在少年時代,還接觸到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為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裡,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他欣賞祖國的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裡。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也是一個可歌可泣的民族。1772、1793、1795年,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個強國對弱小的波蘭進行了三次瓜分。他們瓜分波蘭的領土,奴役波蘭的人民,還想扼殺波蘭人民的民族意識,以 使他們能長久地統治下去。可是,正如一首波蘭愛國歌曲所唱的:"波蘭不會滅亡!"波蘭人民始終堅持著不屈不撓的愛國斗爭。十九世紀上半葉波蘭進步的、民族的浪漫主義文藝,對這個斗爭 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當時,波蘭涌現出一批愛國的思想家和文藝家。他們主張文藝要有鮮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熱愛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內容,要有豐富的情感色彩。這些思想對肖邦有著深遠的影響。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特維茨基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著,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雖然並不是每一顆心都能聽到它的聲音。"他一再囑咐肖邦,要"為了人民,通過人民!" 肖邦的老師埃爾斯納也對肖邦說:"你是天才,為人民而寫作吧, 要寫得有通俗性、民族性。"這一切,給肖邦以後的思想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1830年,法國爆發了七月革命。它不僅打擊了歐洲反動"神聖同盟"的封建統治,也對歐洲各國的革命起了推動作用。這時,波蘭的愛國力量又重新振奮起來,秘密的愛國組織也活躍起來。他們不顧反動當局的逮捕、鎮壓,醞釀著新的起義。正是在這樣一種動盪不安的形勢下,肖邦的親人、老師和朋友們敦促著肖邦出國去深造,並通過他的音樂創作和演奏去為祖國獲取榮譽。為此,肖邦處於激烈的思想斗爭之中,愛國心使他想留下;事業心又使他想離去。他寫道:"我還在這里,我不能決定啟程的日子。我覺得,我離開華沙就永遠不會再回到故鄉了。我深信,我要和故鄉永別。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麼可悲的事!" 離別的痛苦、永別的預感折磨著他,但是,親友們的勉勵、囑咐和期望又鼓舞著他,使他意識到自己有責任去國外用藝術來歌頌祖國和自己的民族,為此他又感到激動。他寫道:"我願意唱出一切為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發的聲音,使我的作品(至少一部分)能作為約翰(指十七世紀的波蘭圍王約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擊敗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復了祖國的疆土,並將土耳其人逐出維也納和匈牙利,名震歐洲。)的部隊所唱的戰歌。戰歌已絕響,但它們的回聲仍將盪漾在多瑙河兩岸。"

1830年11月2日,蕭瑟的寒風增添了華沙的秋意,更增添了離別時的痛苦。送別的友人以這樣的話語叮嚀著即將離去的肖邦:

"不論你在哪裡逗留、流浪,願你永不將祖國遺忘,絕不停止對祖國的熱愛,以一顆溫暖、忠誠的心臟。"

肖邦接受了友人們贈送的一隻滿盛祖國泥土的銀杯,它象徵著祖國將永遠在異邦伴隨著他。更使肖邦感動的是,當親友送行到華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亞時,他的老師埃爾斯納和華沙音樂學院的一些同學們,竟已等候在那裡,並演唱了埃爾斯納特地為送別肖邦寫的一首合唱曲:

"你的才能從我們的國土中生長,願它到處充分發揚,...... 通過你樂藝的音響,通過我們的瑪祖別克、克拉可維亞克(波蘭民間舞曲)顯示你祖國的榮光。"

這樣的送別場面,這樣激動人心的詞句,使肖邦百感交集,在登上旅途時不禁失聲痛哭。

肖邦離國幾周以後,華沙就爆發了起義,並獲得了成功。據說肖邦聽到華沙起義的消息時,心情無比激動,曾擬回國,是他的摯友梯圖士苦功他不要回去。當梯圖士出發回國參加起義後,肖曾雇了一輛驛車追趕,准備和他一起回國,結果因未能趕上而返回維也納。這時,肖鄭在給華沙的友人馬圖申斯基的信中寫道:"為什麼我不能相你們在一起,為什麼我不能當一名鼓手!!!"

1830年11月的華沙起義,一度取得了輝煌的勝利,趕跑了俄國侵略軍,建立了波蘭自己的政權。波蘭人民的這一英雄業績,震撼了整個歐洲,是歐洲革命歷史上光輝的一頁。可是,在取得勝利後不到一年,就由於波蘭大貴族的背叛,使起義的成果被斷送。俄國侵略軍又重新攻陷了華沙,華沙起義被鎮壓下去了。又是在一個寒風蕭瑟的日子,肖邦在去巴黎的旅途中,聽到了華沙重新陷落的消息。這時,他義憤填膺、悲痛欲絕。在寫給梯圖士 的信中,他表示了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啊,上帝啊,你是存在的!存在而不給他們報應!你不管莫斯科佬的罪行,或者,或者你自己就是莫斯科佬!我可憐的父親!我高尚的父親,可能他在挨餓,他也沒有錢給母親買麵包!妹妹也許遭受放肆的莫斯科敗類的狂暴蹂躪!帕斯凱維奇(帕斯凱維奇是攻陷華沙的俄國統帥。),這條莫墓列夫的母狗,佔領了歐洲那些頭等君主國的駐節地!?莫斯科佬將成為世界的統洽者?......啊!為什麼我連一個莫斯科佬都不能殺啊!"盡管肖邦 的父親一再勸告他不要拋棄俄國"國籍"(當時俄國統治下的波蘭居民均屬"俄國籍"),可是肖邦在維也納始終不去把他的俄國護照延期,而甘願放棄"俄國籍",當一名"無國籍"的波蘭流亡者。 同時,肖邦在維也納也沒有動用俄國佔領華沙的反動頭子康斯坦丁大公寫給俄國駐維也納大使的介紹信,從此和俄國統治者徹底劃清了界限。以華沙起義為標志的波蘭民族獨立運動,好比是一所愛國主義的大學校,造就了無數波蘭的民族戰士,也哺育了一批波 蘭的民族艾藝家。剛離開華沙時,二十歲的肖邦還相當幼稚,可是,華沙起義以後的.二十一歲的肖邦,已被祖國的災難磨練得堅強起來了。他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也變得更強烈了。

1831年肖邦到達巴黎的時候,法國正處於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時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資產階級的利益,金錢統治著社會的一切。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黎,盡管在文化藝術上有著悠久的傳統,成為全歐的文化藝術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時所說的:"這里有最輝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偉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惡;每一個行動和言語都和花柳有關;喊聲、叫囂、隆隆聲和污穢多到不可想像的程度,使你在這個天堂里成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說誰也不過問一個人是怎樣生活的......。"為了在巴黎站穩腳跟,肖邦和上層社會的人士交往。環境決定了他"非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給多·澤瓦諾夫斯基的信中寫道:"我已經進入最上層的社會,與大使、公爵、部長交往,......因為據說高尚的趣味是從這里出發的;假如有人在英國或奧地利大使館聽過你,你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滬你,你馬上就彈奏得更好。" 由此可見,肖邦在巴黎盡管假快打開了局面、獲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滿意的。上層社會的奢華和虛假,無法安慰一位滿懷亡國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靈。1832年底,他寫了一封信給巴黎的優美藝術部長:"一個不能再忍受祖國的悲慘命運而來到巴黎已將近一年的波蘭人——這是我向閣下作自我介紹所能使用的全部頭銜——恭順地向您請求把音樂學院大廳供他一月二十日舉行音樂會用......"。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和上層人物交往,日益使他感受到"假發所掩蓋的是巨大的空虛。" 唯有和波蘭僑胞在一起,他才感到親切。他熱情無私地幫助流亡的波蘭同胞,經常和他們在一起交談、回憶,並為他們不知疲倦地演奏。1836年,被稱為"波蘭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是當時義大利最傑出的小提琴家,名揚全歐。)的小提琴家裡平斯基要來巴黎演出時,肖邦積極地為他進行籌備,唯一的要求是要他為波蘭僑民開一場音樂會。最初里平斯基表示同意,後來卻又拒絕了,因為他不久要去俄國演出,如果他在巴黎為波蘭僑民演奏,會引起俄國人的反感。這佯的"理由"激怒了肖邦,他憤然斷絕了與里平斯基的友誼。1837年,俄國駐法大使以沙皇宮庭的名義拉攏肖邦,要他接受"俄皇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和稱號,並表示這是由於肖邦並未參加1830年的華沙起義。肖邦斷然加以拒絕,並義正詞產地答復道:"雖然我沒有參加1830年的革命, 因為當時我還太年輕,但是我的心是同那些革命者在一起的。" 這堅定的回答、傲岸的蔑視,給了北方的暴君一記響亮的耳光。 從這一系列表現可以看出:肖邦沒有辜負親友和老師的期望和囑咐,他始終保持著一顆忠於祖國的心。

肖邦很快在巴黎成名了。他通過自己的創作、演奏和鋼琴教學,贏得了人們高度的尊重。在巴黎,"娛樂變成了放盪,這里金子.齷齪和血腥是混在一起的"。盡管肖邦對巴黎的上層社會有所反感,但他的活動大多局限於上層的沙龍,加上他自己也逐漸地過上了優越的生活,這對他的思想意識也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和局制,使他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改革缺乏應有的理解和同情,這和他歷來與不少波蘭貴族及其子弟關系較密切也有聯 系。1831年華沙起義失敗後,流亡國外的波蘭人有幾千名,其中三分之二在法國,大多是出身貴族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從政治上 說大致可以分為兩派,保守派和民主派。保守派傾向於君主立憲制,而並不熱心於社會改革;民主派則主張立即解放農民,反對專制制度。對於在巴黎的波蘭民主派人士,肖邦一個也不認識。從思想觀點上看,肖邦更多地傾同於保守派。所以,對於1830年 和1848年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肖邦表現得相當冷淡。 這些都不能不說是階級局限性在肖邦身上的反映。

肖邦從此一直定居在巴黎,只偶爾去外地旅行。1835年,他曾去德國的卡爾士巴德與父母短暫地相會過一次。同年在德累斯頓認識了波蘭貴族沃德津斯基的女兒瑪麗亞,和她發生了戀愛。 次年,肖邦向她求婚,但由於肖邦不是貴族,只是"一個音樂家", 不門當戶對,而遭到瑪利亞父親的拒絕。1836年底,肖邦認識了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約一年後,他們就同居了,一直到1847年才決裂分手。肖邦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著名的文藝家交往, 如波蘭詩人密茨凱維支,法國文學家雨果、巴爾扎克,德國詩人 海涅,法國畫家德拉克羅瓦,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李斯特,義大利作曲家貝利尼,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等。這些文藝家們盡管各人的風格、個性往往不一致,但他們彼此的交往,使互相間在思想和創作上有所啟發,這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可是,肖邦後半生在巴黎度過的歲月,仍然充滿難以排遣的孤寂感。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鬱不已。從三十年代中起,肖邦經常患病,身體相當衰弱。舉行公開的音樂會,盡管可以帶來金錢和榮譽,肖邦卻並不喜歡。他最大的愉快還是和波蘭同胞在一起。他說:"就象不能拒絕給病人服葯一樣,我從不拒絕給密茨凱維文和諾爾維德彈琴,無論他們當中哪一個人來, 我都會坐下來彈琴,有時始終連一句話也不說。我的音樂不止一次引起他們流淚,這眼淚難道不是民族藝術家最高的十字架(意即報酬)嗎?"1841年,肖邦在致友人的信中寫道:"我們是否仍然會回祖國呢?!或者是完全瘋狂了?!我並不替密茨凱維文和索邦斯基擔心——這是一些堅強的腦袋,這些腦袋再經過幾次流亡僑居的生活也不會失去理智和力量。"從這些話中間可以看出肖邦作為一個"自願的政治流亡者"在異國的苦楚。但是,他寧願蒙受這苦楚,也不情願回波蘭去當異族統治下的"順民"。

1848年,他應邀去英國和蘇格蘭訪問演出,盡管受到熱烈歡迎,但他非常反感"英國人評價什麼都用英磅,他們喜歡藝術只是因為它是奢多品。"他在英國時這樣寫道:"在我心裡,已經什麼也不想做了,......我的心裡覺得憂愁,可是我麻醉自己,......我感得到一種沉悶的苦痛,......我早已沒有體驗過真正的快樂了。 我根本什麼也感覺不到,我簡直只象植物一祥地活著,耐性地等待著自己的完結。"肖邦的最後幾年就這樣完成了他個人悲劇的終結。可是,對於祖國,對於未來的祖國復興,肖邦始終念念不忘。1846年波蘭爆發了克拉科夫起義,失敗後,加里西亞又發生了農民起義。這些事件曾激起肖邦的熱情,他在信中歡呼道:"克拉科夫的事情進行得極好";"加里西亞的農民給沃倫和波多爾農民做出了榜樣;可怕的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但到最後,波蘭將是一個強盛、美好的波蘭,總之,波蘭。"1848年3月,波茲南公國起義,4月即遭到普魯士的鎮壓。肖邦對此也表示了極大的惋惜: "我......知道了關於波茲南公國全部可怕的消息。除了不幸,就是不幸。我已經萬念俱灰了。"對祖國命運的深切關懷,對祖國未 來的熱情憧憬,體現了肖邦對祖國始終不渝的熱愛。正是這熱愛使肖邦說出了他的遺願:"我知道,帕斯凱維奇決不允許把我的遺體運回華沙,那末,至少把我的心臟運回去吧。"1849年,肖邦逝世後,他的遺體按他的囑咐埋在巴黎的彼爾·拉什茲墓地,緊靠著他最敬愛的作曲家見利尼的墓旁。那隻從華沙帶來的銀杯中的祖國泥土,被撒在他的墓地上。肖邦的心臟則運回到了他一心嚮往的祖國,埋葬在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肖邦的創作

『貳』 肖邦的音樂作品有什麼

肖邦的華爾茲是為沙龍譜寫的,大都使用大調,因為大調比小調更加歡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鍾圓舞曲》,作品節奏極快,而且充滿激情,其實它並非人們經常所聽到的那樣,不是為了讓人盡量在一分鍾內演奏完畢,肖邦本人或其他鋼琴家是否能夠在一分鍾內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鍾圓舞曲》,是要表達「把握瞬間」的意思;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一條追逐自己尾巴團團轉的小狗,所以這部圓舞曲也被稱為《小狗圓舞曲》。
除此之外,肖邦還作有4首敘事曲和4首詼諧曲,都是相當精緻的作品。肖邦的練習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後才發表的作品,對彈奏技術的要求很高,同時又非常適合於音樂會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調《革命練習曲》(Op. 10 No. 12)。肖邦將練習曲帶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此前的練習曲,比如卡爾·車爾尼的練習曲,大都只專注於教學目的,而後來的弗蘭茲·李斯特、亞歷山大·斯克里亞賓和克勞德·德彪西也都對練習曲做出了發展。
肖邦的即興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後才發表的,因為肖邦在作曲完畢後才發現,作品的中段與波希米亞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鋼琴作品驚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願意將其發表.
肖邦共發表編號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後發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其中包括比較有名的: 降E大調華麗大圓舞曲 降D大調「小狗」圓舞曲,又稱「一分鍾圓舞曲」 升C小調圓舞曲 降A大調圓舞曲《離別﹑告別圓舞曲》 降G大調圓舞曲 A大調波蘭舞曲《軍隊》 降A大調波蘭舞曲《英雄》 降E大調夜曲 升F大調夜曲 降B小調夜曲 降A大調夜曲 第二十三號瑪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號瑪祖卡舞曲 C小調練習曲《革命》 E大調練習曲《離別﹑離別曲﹑悲傷練習曲》 第一號敘事曲 第一號詼諧曲 第七號前奏曲 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

『叄』 肖邦鋼琴音樂的特點

肖邦的早期創作中極其可貴的一點是:很早已顯示出波蘭的民族特色。各種民專間舞蹈的體裁、節屬奏,以及風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動、感人。如d小調波蘭舞曲(Op.71 Nrl)以及a小調瑪祖卡舞曲(Op.17 Nr4,《小猶太》)等。肖邦一生中寫的第一首作品是波蘭舞曲(1817), 寫的最後一首作品是富有波蘭民間色彩的瑪祖卡舞曲(1849年)。 這象徵著肖邦的一生是一個波蘭民族作曲家的一生,是和波蘭人民、波蘭土壤息息相連的一生。肖邦很少直接採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蘭民族民間音樂的性格、音調,自己去進行創造。他的音樂既具有強烈的波蘭風格,也富有個人獨創的特性;既 與民間音樂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又是經過精心加工和藝術提高的。
從樂曲的風格來說,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宏偉的、富有戲劇性;一類是充滿詩意的、抒情的。

『肆』 論述肖邦的鋼琴音樂創作風格

論肖邦的音樂風格
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 (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樂家,自幼喜愛波蘭民間音樂,七歲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和《降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在各時代的音樂家、作曲家中,肖邦「從一而終」是唯一把他的創作都集中與鋼琴音樂創作上的大師。他將他所有的才華與精力都奉獻在了鍵盤上,並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完全形成了他所顯現出的風格。他將想像力賦予了鍵盤,在這個狹小的范圍內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天地。因而當他的鋼琴作品為管弦樂隊重新改寫的時候,它們聽起來一樣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並沒有試圖在鋼琴上模仿管弦樂隊。他用鋼琴比別的任何樂器都能更好地表現音樂。在演奏上,他同樣創造出更有表現力的演奏方法。不能演奏任何時間長度的持續音是鋼琴的一個局限,肖邦卻巧妙的利用同音反復克服了這一局限。他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寬的和弦持續下去,形成縈繞著迷人旋律的音符。在他的音樂中,精緻的裝飾——顫音、裝飾音、過渡句——魔術般的把那些單音延長了。所有的這些總是安排的很自然,音樂象是自己歌唱出來的。
肖邦的創作可分為4個時期,即華沙時期、華沙起義時期、在巴黎的全盛時期、晚期。
華沙時期的創作除少數作品外,在肖邦的整個創作中不佔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創作的起點,其中已經閃耀著民族感情和民族風格的光輝。華沙時期的生活對肖邦來說是比較愉快的,所以使得他這一時期的作品的基調表現為比較樂觀、愉悅,但由於年歲和閱歷的關系,所以他這段時間的作品思想深度有一定的限制。在就讀音樂學院時期,他不僅參加華沙的音樂生活,同時也與一些進步的文學家、詩人有著廣泛的接觸。就是這個時期,肖邦深深的受到了民族解放思想和文學浪漫主義的影響。奠定了他作為一個民族主義音樂家的基礎。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兩部鋼琴協奏曲。《第二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有質朴優美的馬祖卡舞曲風格,《第一鋼琴協奏曲》的末樂章主題則是一支帶有強烈的克拉科維亞克舞曲風格的強勁、粗獷的旋律。
華沙起義時期,肖邦的創作出現了一個飛躍。《b小調諧謔曲》寫於逗留維也納時期。起義激起的愛國熱情同對祖國親人的思念交織在一起,構成一首既嚴峻又溫存的音詩 。《c小調練習曲》(別稱《革命練習曲》),《d小調前奏曲》則寫於得知華沙淪陷之後,激憤、悲痛之情同嚴整洗練的藝術形式之間達到高度完美的統一,成為肖邦早期音樂創作中的傑作。同時 期創作的《a小調前奏曲》則充滿了迷惘、茫然的情緒,音樂構思奇特而新穎。
在巴黎的全盛時期的創作中,深刻的民族內容、富於獨創性的藝術形式和嫻熟的音樂風格使他的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創作涉及到鋼琴音樂的各種體裁,從練習曲、前奏曲、馬祖卡舞曲、波洛奈茲舞曲、夜曲、圓舞曲、即興曲,直到結構更為復雜的敘事曲、諧謔曲、奏鳴曲,都獲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波洛奈茲舞曲是肖邦在這個時期創作中民族精神體現得最為強烈的體裁。他早年創作的波洛奈茲舞曲中的那種注重外在華麗效果的傾向被一種深刻、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實無華、剛毅豪放的藝術風格所代替。《降A大調波洛奈茲舞曲》是同類體裁樂曲中性格最剛毅、豪邁,氣勢最宏偉、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題具有果斷、剛健的節奏,熱情豪邁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調式和聲,體現著不屈不撓的民族英雄豪傑的形象。
晚期的創作呈現出明顯的衰退趨勢。《幻想波洛奈茲舞曲》是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g小調馬祖卡舞曲》、《f小調馬祖卡舞曲》是肖邦最後的兩部作品。前者是一首親切、溫存的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最後一點眷戀;後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傾訴著對故國和親人的最後思念。
肖邦是音樂文化中最偉大的旋律作曲家之一。談到旋律創作我們就不得不想起肖邦。他是一個民族音樂家,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體現了他的愛國熱情。例如他的第一敘事曲和他的「革命」練習曲,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在舒曼的文章中就有一句話:「……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叢中的大炮。」 在他花叢般的有強烈的民族性和民主性的音樂中,卻有著足以喚起波蘭人民的愛國熱情的成分。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有愛國的熱情在,還有民族音樂因素在。這一點不僅表現在他思想上的愛國上,在他的創作中也有明顯的體現——之中充滿了波蘭民間音樂的特有性質。肖邦的音樂總的特點是真摯、熱情、柔和、寬廣如歌的,這正符合和了斯拉夫民間音樂的特點。還有就是我們在肖邦的音樂作品中不難發現他常常使用了對旋律各式各樣的變奏。較多的使用變體發展,這也是波蘭民間音樂的一大特點(如《變奏曲》)。
以上所提到的特點只是體現了肖邦音樂的民族性,但是他最重要的旋律創作特點卻是在音樂中聲樂性和器樂性完美的結合。(這一點可以很好的證明肖邦音樂的獨創性)在波蘭的民間音樂中,聲樂形式與器樂形式都非常的盛行。他的民歌是單聲部的,並且常帶有不復雜的伴奏,器樂的音調常常滲透到民歌中。肖邦將這一特點加以利用。在他的音樂中,許多旋律由歌曲的音調自由的轉換為器樂的音調,或是器樂的音調為聲樂所代替。(前一種較多)歌唱性與器樂性相結合,最有力的證據就是肖邦的敘事曲。
肖邦音樂的高度思想價值在於它反映了19世紀30~40年代歐洲資產階級民族運動總潮流的一個側面,喊出了受壓迫受奴役的波蘭民族的憤怒、反抗的聲音。肖邦的音樂具有濃厚的波蘭民族風格。他對民族民間音樂的態度非常嚴肅,反對獵奇,同時又不被它所束縛,總是努力體會它的特質加以重新創造。他對當時西歐在音樂創作手段方面獲得的經驗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並將它作為自己創作的起點,從而使自己的音樂具有同古典傳統有深刻聯系的嚴謹完整的藝術形式。又敢於大膽突破傳統,進行創新。這特別表現在他深入地挖掘和豐富了諸如前奏曲、練習曲、敘事曲、夜曲、即興曲、諧謔曲等一系列音樂體裁的潛在的藝術表現力,賦予它們以新的社會內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現力,極富於個性;他的和聲語言新穎大膽,鋼琴織體細膩而富於色彩。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穎的獨特的肖邦風格,為歐洲音樂的歷史發展作出了貢獻。

試論二胡演奏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隨著民族音樂事業的發展,傳統樂器二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它具有音色優美、抒情性強、表現性豐富等特點,是我國主要的拉弦樂器之一,在獨奏、合奏和伴奏中都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每個二胡演奏者都想用精湛的技藝,奏出優美的聲音,呈現出深刻感人的完美藝術,那麼如何去努力,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呢?本文從二胡演奏感覺的角度出發,試談二胡演奏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動作的聲音感覺
動作是掌握技巧的要領,它不但是全面進行技術訓練的基礎,也是演奏中音樂表現的基本手段。因此,動作是否規范直接影響著演奏效果的好壞,動作的感覺是兩手動作的心理感應:一是左手的形的感覺,即自然放鬆,手心朝下。按音的四個手指彎曲向下,按指要有獨立性,指力要有柔韌度;二是右手的力的感覺,即用力方向,行弓的長短。握弓的四個手指形成的力點是由肩而下的,形成一種壓力和反壓力,拉奏內外弦時要有內掌外挑之感。
在樂曲演奏中,大腦支配著音樂感受轉變為動作的整個過程,這時我們需要用心感受聲音,避免緊張或多餘動作,找到掌握弓子的壓力和左、右手協調一致的動作感受。如做快速運弓和換弦動作時,運弓動作大致分為「手指主動」、「小臂主動」與「指腕結合」等形式,在保證音質的同時,能讓人產生舒服、輕松之感。
技巧的音色感覺
技巧是演奏動作的協調與運用。所謂的技巧的音色感覺,是指演奏者處理音樂作品的應變能力。不同的技巧奏出的音色是不同的,而能否奏出豐富的音色變化,則是由演奏者思維支配下的技術掌握所決定的。二胡的音色豐富多變,涉及各種滑音、裝飾音以及柔弦和弓法變化等方面,這些技巧在眾多的音樂風格中常以不同的組合形式出現,使演奏更具表現力。
黑格爾有句名言,「只有用恰當的方式把精神內涵表現於組織的聲音形式,音樂才會成為真正的藝術」。這句話表明藝術在於傳神,技術在於巧妙,技術運用是受演奏感覺支配的。只有演奏者按照音樂作品的要求把技術巧妙地結合起來用於表現音樂內涵,並以多變音色來揭示人的內心的情感世界,這樣才能體現出完美形態的音樂藝術。二胡的音色特徵有濃與厚、淡與薄、圓與潤、暗與淡等,從演奏技術的層面上看,不同音色的運用並不是單一出現的,如:剛柔、明暗、薄厚、深淺、干潤、虛實、尖圓都可以結合,它是根據藝術表現需要加以轉換的。因此,演奏者在處理樂曲的音色變化上,要把握以下幾點:首先,必須要有不同音色的聽覺概念和相應技巧的掌握,這需要演奏者不斷提高區別不同音色的能力。其二,演奏時,應先明確樂曲的背景、主題、旋律、特色,然後考慮如何運用相應的技法來表現。演奏者需要潛心體悟,根據樂曲的不同風格、情緒、音調,在調性、旋律等的處理上運用恰當的技巧,從而塑造出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來。不同的音樂變化,來自於相應的演奏方法。有些演奏者在演奏時沒有考慮到樂曲的風格和情緒,沒有很好地理解和體會演奏技巧的聲音效果,這樣的機械反應怎能展示出樂曲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呢?作為一個優秀的二胡演奏者,在重視技術訓練的同時,還應加強對二胡音色的深入研究以及對音樂的深層理解,從而找准演奏感覺,使演奏更具震撼力。
氣息的心理感覺
內行人常說:「調氣得法,方知其妙趣無窮。」的確如此,演奏時的感情表達、樂曲中的內在律動和聲音的把握都與氣息的運用有著直接關系。無論是學習聲樂還是樂器,演唱或演奏時是否進入狀態,看的就是如何運用氣息。所謂氣息,就是氣韻。只有掌握好樂曲旋律的氣點命脈,才能將其特有的底蘊體現出來。每位演奏者對音樂進行過程中的呼吸感都有精心的設計和處理,伴隨著不同風格、不同內涵的樂曲呈現出不同的精神面貌。由此可見,在演奏樂曲的過程中,氣息的運用對演奏者來說極其重要,是提高樂曲表現力的必要條件,它涉及力度的控制、樂句的語氣、旋律的流動以及樂意的內在表現。
氣息(呼吸)感覺依賴於對音樂的理解和感受。演奏中的氣息運用,受音樂內容、節奏、力度、速度及演奏技法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並且與演奏的需要相適應。氣息的運用處理得當的話,能給人以生動、准確、暢通之感。根據不同樂曲的情緒,氣息的感覺可支配兩手的位置。也就是說,氣息運用和形態動作有著密切聯系,在演奏的形態上,如兩手的開合、手臂的展收、上身的松緊都與呼吸相配合,開吸合呼,展吸收呼,起吸落呼。氣息感在樂曲中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句首的起音,句尾的收音,分句之間的銜接,以及輕、重和不同音節的變化等。
只有不斷地去實踐和體會,才會有助於激發演奏者的熱情。有的人基本功、技巧都很好,但是在演奏樂曲時常常出現中斷情況,不能完整地表達音樂,其主要問題就是缺乏持久的音樂思維能力和表達樂曲情感的氣息心理感覺。
二胡的演奏有其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作為演奏者,不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和理論功底,還要有較強的音樂創新能力,音樂的表現來自聲音感覺,只有在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培養、完善演奏二胡時的多種感覺,才能不斷提高演奏者駕馭作品的能力,從而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伍』 肖邦的音樂與性格

聽夜復曲的話就是浪漫,O(∩_∩)O哈哈~制在燭光下與戀人一起吃晚餐,聽著肖邦的夜曲,那是種享受啊!!!
波蘭舞曲我聽過,但是吧聽不懂啊,感覺像是詩一樣描寫這波蘭的歷史,怪不得稱他為「鋼琴詩人」
還有很多圓舞曲啊,練習曲啊,也挺好聽的,讓人有放鬆的感覺啊
俺也不是學音樂的,就自己感覺是這樣,別笑我啊!

『陸』 肖邦的歷史

早年生活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蘭中部小鎮熱拉佐瓦-沃拉(Żelazowa Wola,位於波蘭首都華沙附近)[1]。他出生的時候,波蘭由於被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瓜分,已不復為一個統一主權國家(參見瓜分波蘭)。肖邦的母親是波蘭人,父親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蘭籍的法國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從父輩繼承下來的葡萄園,1787年移居波蘭並加入波蘭籍,參加過1792年的俄波戰爭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義(科希丘什科,Kościuszko,1746年—1817年,波蘭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蘭後在貴族家庭當法語家庭教師,認識了一個僱主的親戚也就是後來肖邦的母親Justyna Krzyżanowska,他們在1806年結婚,

肖邦肖像畫(11張)肖邦的父親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學教授法語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華沙。肖邦在波蘭被視為神童,1816年6歲的時候開始學習鋼琴,相繼由他的姐姐和母親教授鋼琴演奏。肖邦是個音樂天才,從小就展現出他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時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調和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於1817年,體現出肖邦不同尋常的即興創作能力,他在華沙被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歲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樂會上演奏了阿達爾伯特·吉羅維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從此躋身波蘭貴族的沙龍。 1822年起肖邦師從約瑟夫·艾爾斯內(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一年後公開演奏了德國作曲家費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從中學畢業後,肖邦在音樂學院繼續跟隨約瑟夫·艾爾斯內學習鋼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當勤奮,他發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調鋼琴和管弦樂變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來自莫扎特的歌劇唐·喬望尼(Don Giovanni),幾年後在德國引起了轟動,1831年羅伯特·舒曼作為音樂評論家在萊比錫的一份19世紀最重要的音樂報紙中,以《作品二號》為題(德語:Ein Werk II.)寫道:「先生們,向天才脫帽致敬吧」,對肖邦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 他十九歲時已經創作了兩首鋼琴協奏曲。1829年至1831年間,肖邦在華沙、維也納和巴黎各地舉行了多場音樂會,他的演出受到了專業報刊的高度評價,「柔和的演奏,難以形容的流暢,能夠喚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繹。」,他是「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流星中的一顆」。1829年肖邦愛上了音樂學院的女同學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這段秘密的愛情無疾而終。因為1830年波蘭爆發了反對外國勢力瓜分波蘭的起義,肖邦無法回國,而肖邦的父親也建議肖邦暫時先留在國外,1831年肖邦最終忍痛離開故鄉波蘭移居到了法國巴黎,開始以演奏、教學和作曲為生。
移居巴黎
移居到巴黎後,肖邦很快愛上了這座城市,巴黎的建築和大城市氛圍深深吸引著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蘭的信中寫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國籍德國鋼琴家和作曲家卡爾克布雷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為師,繼續學習鋼琴,但是他感覺受到了教學方式的限制,課程只進行了不到一個月。肖邦在巴黎參加音樂會的演出以賺取生活費,起先肖邦還未出名,收入僅夠糊口,後來一位極具影響力的資助者帶肖邦參
弗里德里克·肖邦
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動,肖邦的鋼琴演奏打動了客人,轉眼間贏得了一大批的鋼琴學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學生。肖邦通過音樂會、作曲和教授鋼琴課,從1833年起便有了穩定的收入,經濟上沒有了後顧之憂,肖邦甚至有一輛私人馬車和隨從,他的衣服都是高檔的材料製成。而相比之下,19世紀的其他音樂家如理查德·瓦格納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則還需要指望著資助者的贊助。 在巴黎期間肖邦做了多次訪問,1834年,他和費迪南·希勒共同訪問了在亞琛舉行的的萊茵河畔音樂節。肖邦、希勒還有門德爾松三人在此次音樂節中碰面並一起去了杜塞爾多夫、科布倫茨和科隆,他們三人彼此欣賞對方的音樂才華,並互相學習和切磋了音樂技藝。 肖邦交友廣泛,他的好友包括詩人繆塞、巴爾扎克、海涅和亞當·密茨凱維奇,畫家德拉克羅瓦,音樂家李斯特、費迪南·希勒,以及女作家喬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喬治·桑,對於這樣的女子 ,肖邦當時並不能接受。1838年夏天,肖邦和瑪麗亞的婚約告吹,而他和喬治.桑見面的機會也越來越多。他們彼此都感到,可以向對方傾訴內心最深處的那些情感,雖然眾人的目光和流言也開始包圍他們。其間有一次肖邦和喬治.桑的老情人Mallefille的一次決斗。 10月,他們會面。從佩皮尼昂到巴塞羅納。在美麗的帕爾馬,他們初嘗遠離人群的自由。 後來 在諾罕庄園 肖邦多年來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 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 的時期
英年早逝
肖邦1848年在巴黎舉辦了他的最後一次音樂會,此後他訪問了英格蘭和蘇格蘭,本打算11月在倫敦在舉行幾場音樂會和沙龍演出,但由於肺結核病情嚴重不得不放棄這些計劃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無法繼續授課和演出,最終於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時年39歲。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禮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舉辦肖邦葬禮的教堂歷來不允許唱詩班中有女性,
弗里德里克·肖邦
葬禮因此推遲了近兩周,最後教堂終於做出讓步,允許女歌手在黑幕簾後演唱,使得肖邦的遺願能夠達成。有將近三千人參加了10月30日舉行的肖邦葬禮,演唱者還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為1827年貝多芬的葬禮演唱安魂曲,為1835年貝利尼的葬禮演唱Lachrymosa。 根據肖邦的遺願,他被葬於巴黎市內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下葬時演奏了奏鳴曲Op. 35中的葬禮進行曲。雖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茲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將他的心臟裝在瓮里並移到華沙,封在聖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柱子上刻有聖經馬太福音6章21節:「因為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拉雪茲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總是吸引著許多參訪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裡,依然鮮花不斷。後來肖邦在波蘭的好友將故鄉的一罐泥土帶到巴黎,灑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夠安葬在波蘭的土地下。

『柒』 肖邦為什麼被稱為「鋼琴詩人」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

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偉大的波蘭音版樂家,自幼喜愛波權蘭民間音樂,在七歲時寫了《波蘭舞曲》,八歲登台演出,不滿二十歲已成為華沙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後半生正值波蘭亡國,在國外渡過,創作了很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鄉情、亡國恨。其中有與波蘭民族解放斗爭相聯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敘事曲》、《bA大調波蘭舞曲》等;有充滿愛國熱情的戰斗性作品,如《革命練習曲》、《b小調諧謔曲》等;有哀慟祖國命運的悲劇性作品,如《降 b小調奏鳴曲》等;還有懷念祖國、思念親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與幻想曲。

肖邦一生不離鋼琴,所有創作幾乎都是鋼琴曲,被稱為「鋼琴詩人」。他在國外經常為同胞募捐演出,為貴族演出卻很勉強。1837年嚴辭拒絕沙俄授予他的「俄國皇帝陛下首席鋼琴家」的職位。舒曼稱他的音樂象「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稱是「遠離母親的波蘭孤兒」。他臨終囑附親人把自己的心臟運回祖國。

『捌』 怎樣看待肖邦的音樂

肖邦是浪漫主義時期最有獨特性的藝術家之一。他的音樂詩意連綿 ,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和裝飾性 ,強調聲樂性與器樂性的互相融合 ,他的和聲大膽新穎 ,鋼琴織體獨特。《升C小調幻想即興曲》在創作手法上集中體現了肖邦本人獨特的浪漫主義特色的創作風格。

閱讀全文

與肖邦音樂節重要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