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莫扎特音樂的文獻綜述
沃爾夫岡•阿•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茨堡,是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產作曲家。
莫扎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他的著名歌劇作品有《魔笛》、《唐璜》、《費加羅的婚禮》等。
《魔笛》是集歌唱劇之大成的作品,在安紹石編譯的《西洋歌劇名作解識》中,其研究的動態是從體載上和各個唱段的一些風格,比如,帕帕蓋諾和帕帕蓋娜的維也納風格民謠調和義大利喜歌劇的音調,還有塔米諾和帕米娜的義大利風格的詠嘆調和德意志風格等等。
《魔笛》是以德奧歌唱劇形式為主幹的歌唱劇,同時也保留了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的因素。其中,夜後的花腔、薩拉斯特羅的宣敘調,塔米娜動人的詠嘆調,帕帕善諾的排蕭和歌聲等等,這些的藝術特點、演唱風格、技巧等,成為國內音樂專業人士的研究方向。
作為一個聲樂專業的學生,選擇這個題目有利於自己對歌劇的了解,對某個時期,某個作家的作品的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處理的一些了解。
選擇這個題目也是為了使大家了解音樂大師莫扎特和其重要的歌劇作品,和怎樣去欣賞業部歌劇做一個簡單的了解。
二、研究的基本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
1.莫扎特歌劇《魔笛》的藝術特點、演唱技巧、風格。
2.對夜後的花腔、塔米娜動人的詠嘆調、帕帕善諾的排蕭和歌聲的演唱技巧、風格進行分析。
三、研究的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 驟:1.參考相關資料
2.對譜子的一些特點進行分析
3.總結提出個人看法的思考
進度安排:1)11月查詢要關資料
2)11月28日確定研究方向,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3)12月寫開題報告並作好開題答辯
4)2006年1月開始正文寫作
5)2006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檢查
6)2006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06年5月准備參加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音樂筆記》
[2]《青年必知藝術知識》
[3]《西洋歌劇名作解說》
[4]《西方音樂通史》
『貳』 音樂論文 參考文獻
亞洲的音樂史料及其歷史研究狀況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Musicology/11324377.html
客家山歌音樂的發展創作手法探討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Musicology/11324238.html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Musicology/11324243.html
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_聲學論文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ArtisticTheory/15143028.html
基督教與西方音樂_聲學論文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ArtisticTheory/1514303.html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叄』 巴赫與莫扎特音樂創作風格的參考文獻
巴赫(1685~1750),德國著名的作曲家、管風琴家。偉大的「西方音樂之版父」。一生譜寫出800多首樂曲權。其作品深沉、悲壯、廣闊、內在。其中《馬太受難曲》、《b小調彌撒》最具影響力。對後世三百年整個德國音樂文化及至世界音樂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作曲家,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一生創作了歌劇、 交響樂、協奏曲等多種作品,創作主流為歌劇,被譽為歐洲歌劇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代表作:《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等,作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他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全部原創
『肆』 音樂論文 參考文獻
亞洲的音樂史料及其歷史研究狀況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musicology/11324377.html
客家山歌音樂的發展創作手法探討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musicology/11324238.html
電視音樂的結構特殊性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musicology/11324243.html
音樂與詩歌關系」筆談〔五篇〕_聲學論文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artistictheory/15143028.html
基督教與西方音樂_聲學論文
http://www.zk168.com.cn/info/study/freethesis/culturalthesis/artistictheory/1514303.html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伍』 論文寫《歌曲與英語教學》,誰知道關於這題目的一些參考文獻資料
1 利用英文歌曲促進英語教學 張潔 職業技術 2006/20
2 挖掘潛力 激發活力 提升功效——英文歌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馬蘭芳 科技資訊 2006/29
3 淺談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叢愛農 教學與管理 2006/31
4 小學英語中的韻律兒歌教學 胡維明 全球教育展望 2005/05
5 用英文歌曲促進英語教學 王愛蓮 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 2006/03
6 試論音樂手段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常永才 民族教育研究 2006/05
7英文歌曲教學語言文化分析 盧寧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06/09
8淺談英語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李解人 山東教育 2006/Z5
9廣開渠道 輕松交際——培養小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實踐 李廣艷 山東教育 2006/Z4
10淺談英語歌曲在高職高專學生英語聽說課中的運用 甘麗華 科教文匯(下半月) 2006/02
12文化素質課《英文歌曲欣賞》與英語教學 王琴琴 大學時代(B版) 2006/06
13英語歌曲與大學英語聽力教學 廖英 宜賓學院學報 2006/05
14英文歌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妙用 李琳 中等職業教育 2006/06
15英語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劉計萍 徐州工程學院學報 2006/04
16英文歌曲與高職英語聽力教學探索 梁昆 衛生職業教育 2006/08
17英語歌曲與高職英語教學 朱偉芳 文教資料 2006/05
18利用英文歌曲加強聽力教學 鄭愛仙 中國科技信息 2006/03
19談有效發揮英文歌曲在聽力教學中的作用 黃文潔 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 2005/06
20歌曲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黃敏 湖南教育 2005/24
21試為農村中學英語教學開妙方——初探英語歌曲在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王靈祖 貴州教育 2005/18
22英文歌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侯艷萍 寧波工程學院學報 2005/03
23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應用 方芳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基礎英語教育) 2005/03
24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李斯潔 中國輕工教育 2005/03
25讓歌聲伴隨小學生學習英語 張小英 教育實踐與研究(小學版) 2005/Z1
26英文歌曲教學效用的探析 陳金蓮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05/03
27英語教學中實施教唱英文歌曲的實驗研究 邵玲 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5/04
28對一節課的課堂評析 徐月筠 河北教育 2005/Z2
29英語歌曲與大學外語教學 鄧昌勇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04
30西方歌曲,我們是否應該把它們列入英語教學計劃(英文) 胡甜甜 廣西大學梧州分校學報 2005/02
31英文歌曲在多媒體大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馬俊波 沙洋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04
32唱著歌兒學英語 吳幼琦 教育文匯 2005/06
33體驗成功 享受樂趣——《快樂英語》第二冊 Lesson 8 教學 王玉梅 小學教學設計 2005/12
34高校英文歌曲教學探討 孫博 內江科技 2005/02
35用英語歌曲輔助英語教學 李湖江 教學與管理 2005/13
36英文歌曲在教學中的作用 蔡曉莉 教育藝術 2005/03
37如何在英語聽力教學中有效應用英文歌曲 鄧春燕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05/02
38外語歌曲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 蔣南 西昌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4/01
39淺談英語歌曲與英語教學 賀嵐 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04/03
40英語聽力課教學方法淺談 惠霞 延安教育學院學報 2004/03
41英語的語言與歌曲 馬英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4/06
42英語教學中音樂的選擇與應用 李德新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4/07
43論英語歌曲及其教育功能 馬英蓮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04/03
44英文歌曲在大學英語聽說課中的應用 袁京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4/02
45英語歌曲在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的作用 葉樺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 2004/02
46寓英語教學於優美的旋律中——漫談聽歌學英語 陳小花 教育實踐與研究 2004/01
47英語歌曲中蘊含的語言潛能和實踐機會 陳文覺 小學教學研究 2003/02
48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居加妹 上海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03
49從歌曲的強弱拍看英語語音教學 廖建平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03/04
50歌曲及歌謠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 李鋒偉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3/07
51歌曲在少兒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李慧傑 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 2003/06
52英語歌曲在教學中的作用 魏文清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 2003/06
53簡論學唱英語歌曲對英語學習的作用 馮永莉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2003/07
54論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楊曉莉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3/13
55英文歌曲教學與英語口語的提高 蘇玉潔 溫州師范學院學報 2003/03
56賞析英文金曲 提高學生語言文化素質 鮑漢峰 山東教育 2003/Z5
57英語教學的「學、說、逗、唱」 管培軍 山東教育 2003/13
58從二語習得看多媒體英語歌曲教學 吳雪花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01
59運用歌曲教英語 袁聰林 湖南教育 2003/06
60英文歌曲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運用 陳玲 兵團教育學院學報 2003/01
61談英語歌曲在英語語言教學中的運用(英文) 張立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3
62挖掘英語教學中的音樂元素 陸越 遼寧教育 2002/05
63論英文歌曲在培養素質型英語人才中的作用 李群艷 零陵學院學報 2002/06
64英語歌曲教學 諸光 國外外語教學 2000/04
65聽歌法在英語聽說課上的有效應用 王紅 國外外語教學 2000/04
66英文歌曲在英語教學中的輔助作用 孫麗華 教書育人 2000/01
67音樂在英語教學中的妙用 鄭立雁 甘肅教育 2000/09
68英文歌曲在初級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張榕 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S3
69通過英語歌曲進行英語寫作教學—— 一種獨特而有效的英語寫作教學方法 壽建穎 社科縱橫 1999/01
70小學英語歌曲教學點滴談 郝愛雲 山東教育 1999/Z1
夠多了吧,也不知道你要寫得具體范圍,你自己慢慢篩選吧!希望對你有用!這些文章在中國期刊網上都能找到!
『陸』 西方音樂劇有沒有人知道現在是什麼狀況
摘要:美國百老匯音樂劇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劇種, 甚至還有業內專家認為,音樂劇是當代世界舞台劇中最成功的劇種。最直接的原因在於,音樂劇是一種大眾娛樂型藝術,尤其是都市人的娛樂。 關鍵詞:娛樂化;現代化;喜劇化;大眾化;戲劇化;多元化;商業化;規范化。 從音樂劇本體而言,最好的已躍居一般都要具備三個基本品質,其一,具有精巧設計的藝術風格創造力;其二,具有深入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情感表現力;其三,具有獨到而深邃的表現方式實際創作能力。 百老匯音樂劇的發展雖然經過了幾個階段,但其中總有一些共同特點:娛樂化、喜劇化、大眾化、商業化、規范化等。音樂劇發展的不同階段反映著音樂劇的不同類型,也體現著音樂劇的這幾個特點。 娛樂化 音樂劇的娛樂性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它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中葉歐洲的喜歌劇,以及 19 世紀中葉歐洲的輕歌劇。 音樂劇中最早的音樂俗語就是爵士樂,而隨之興起的爵士舞又給音樂劇增添了無窮的生命力,它在形式上是放盪不羈的,在道德上是反傳統的,但這正迎合了當時到美國青年的心理需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劇還吸收了各種具有時尚前沿風格的流行音樂的流行舞蹈。音樂劇的娛樂性不僅表現在歌舞昇平的表演形式和題材內容上,還體現在創作上的開放性。美國文化的多元性自然使美國音樂劇文化保持了一種海納百川式的開放特徵。 現代化 在音樂方面,不再堅持美聲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所以,早期有爵士樂為主的音樂劇,後來有搖滾樂的音樂劇,有鄉村音樂的音樂劇。 喜劇化 喜劇,作為戲劇的一種,本身就有著極高的藝術性和審美魅力。百老匯的音樂喜劇可分為嘲笑喜劇、抒情喜劇、幽默喜劇、鬧劇等等。只是無論哪一種類型的音樂喜劇都有一種共同的特點美國式幽默。美國式幽默與其說是滑稽可笑,不如說充滿尖刻諷刺,這也是美國對抗文化的主題。對於音樂劇來說,由於劇種本省的特點,音樂和舞蹈也稱為了除語言外的戲劇的重要要素,作為美國音樂喜劇區別於歐洲音樂劇的特色,舞蹈起了特殊的作用。 戲劇化 音樂劇就是以戲劇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並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傳達概念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是一個綜合性的, 集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多種藝術表演形式於一身的現代舞台劇。 大眾化 音樂劇作為一種真正完全面對大眾的審美藝術,是為大眾產生,為大眾而存在的,音樂劇的創作依賴著大眾的接受,音樂劇的發展得益於大眾,也必須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 美國音樂劇到現在已經有上百年的時間,這一百年不僅僅是美國音樂劇的成長期,也是美國音樂劇觀眾的成長期。沒有成熟的觀眾,就沒有成熟的音樂劇。 音樂劇的大眾性還在於它是面向現實的藝術形式,即使是些古老的主題,也可以被演釋得具有現實特性。當代的音樂劇更在乎此時此地,此情此景,無論訴諸的對象抑或訴諸的情感、事實,都面向著當世、現實和當代的人群。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因為除了娛樂、商業這些特徵以外,音樂劇還曾是青年思想和文化運動的一部分。這都說明,音樂劇是屬於大眾的。可以說,對於音樂劇的發展、成熟以及未來的探求而言,大眾化是音樂劇的源動力。 多元化 音樂劇的音樂風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縛,作曲風格有爵士、搖滾、鄉村 音樂、迪斯科、靈魂樂,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到 50 年代中期,搖滾樂也闖入了音樂劇世界, 並且很快被埃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 )、傑瑞李劉維斯(Jerry Lee Lewis)和小理查德 (Little Richard)推上了巔峰。 國際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強,音樂劇中的音樂也比以往更具備了國際性的特點。許多作品不僅在對過去音樂的傳統創作進行了創新,更大膽地引入了許多異域音樂元素,這愈加使得音樂劇成為一門兼容並蓄的藝術。例如在黑人的襤褸時代非常流行的爵士樂、靈魂、游吟和布魯斯藍調等都先後被引入到音樂劇的創作之中。從這個角度上可以說,美國音樂劇中音樂的整個歷史就是白人藝術家不斷挖掘黑人藝術的歷史。 商業化 音樂劇始終都是一種商品。在美國,音樂劇的商品性伴隨著音樂劇的成長,發展和成熟。且不說音樂劇的前生歐洲喜歌劇、輕歌劇等形式都是植根於傳統的大眾文化基礎上的,而且這些早期的音樂劇主要都是在商業性的劇院上演。20 世紀20 年代是現代生活方式的開始,一種強調高消費,主張享樂主義的消費道德觀逐步成為社會的主導觀念。這種消費道德觀的出現, 與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是分不開的。 20 世紀80 年代以來,由英國卓越的商業藝術家挑起的巨型音樂劇革命將音樂劇變成了一種全球化的流通商品,音樂劇製作的標准化和觀眾認知的標准化,一方面促成了世界各地劇迷對該劇的興趣和認識,以及不同城市的新版演出誕生,但另一方面也同化著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對音樂劇的統一認知。 參考文獻: [1]《現代美國戲劇史》.周維培著,江蘇文藝出版社 1997 年。 [2]《藝術掌握論》.邢煦寰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年。 [3]《論悲劇和喜劇》.陳瘦竹、沈蔚德著,上海文藝出版社。
『柒』 採茶舞曲 歌詞
採茶舞曲歌詞
起源:越劇現代戲
出自:民間
性質:舞曲
語言:吳語
歌詞一
溪水清清溪水長
採茶舞曲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得秧來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採茶忙
姐姐呀,你採茶好比鳳點頭
妹妹呀,採茶好比魚躍網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葉簍里裝
千縷萬縷千萬縷呀
縷縷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來採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鄉呀
送呀么送城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眼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抖一抖(來)挎一挎
年年豐收有清茶啊
歌詞二
溪水清清溪水長
溪水兩岸好呀么好風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東山西山採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採茶採得心花放
插秧插得勻又快呀
採得茶來滿山香
你追我趕不怕累呀
敢與老天爭春光
哎呀爭呀么爭春光
左採茶來右採茶
雙手兩面一齊下
一手先來一手後
好比那兩只公雞爭米上又下
兩個茶簍兩膀掛
兩手採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頭不暈(來)眼不花
多又多(來)快又快
年年豐收龍井茶啊
(7)西方音樂劇參考文獻擴展閱讀:
採茶舞曲,浙江省民歌。周大風詞曲,作於1958年。原為越劇《雨前曲》主題歌及舞蹈配樂,後根據歌曲改編成舞蹈小品《採茶舞》。"採茶"原是中國一種民間歌舞體裁,流行於南方產茶區,用於表現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
這首採茶舞曲保持了傳統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曲調歡快、跳躍,再現了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採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極為流行,有較大的社會影響,70年代經我國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演唱,更是紅極一時。
『捌』 求此民族音樂論文中的六個參考文獻是什麼
摘要: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40年代,是中國近代音樂的形成和發展時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首先,由於「海派」的文化傳統,上海成為中國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其次,上海外國租界的音樂生活,為中國專業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使上海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關鍵詞:近代中國音樂;上海;地位 上海是近代最早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城市。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國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學術界普遍的關注。作為近代新文化一個方面的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和發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與上海城市獨特的文化背景、歷史傳統以及經濟社會狀況有密切的關系。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形成和發展中的地位,不但會使我們對近代中國音樂發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過一個側面使我們對上海城市的個性有深切的體會①。 一、近代音樂傳播先驅 上海,由於獨特的歷史因緣和獨特的文化環境,成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橋頭堡,也成為醞釀近代中國新文化的溫床。近代中國新音樂的形成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近代的音樂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一是傳統音樂的傳承與改造②。其中,尤以西洋音樂的傳播和普及為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 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大致通過以下途徑:1、基督教堂所帶來的西方宗教音樂;2、新式軍隊中輸入的西洋軍樂;3、海外留學生帶回來的西洋音樂;4、近代學堂對西洋音樂的普及。這四種途徑先後出現,而尤其以第四種因素對中國近代音樂的面貌影響最為深遠。上海在近代中國夙得風氣之先,在近代西洋音樂傳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現則在於它成為近代新式學堂普及西洋音樂之最早試驗場。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來就成為海外基督教在華傳教的大本營,因此基督教堂所帶來的音樂對上海信徒的熏染尤為深遠。但教會音樂對於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貢獻畢竟有限,新音樂的形成更依賴於新式音樂教育的發展。由於基督新教把教育作為在華傳教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大量精力和財力用於辦學,而其所辦學堂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傳授西洋音樂。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傳教士在華辦學以上海為最早,而學堂中設置音樂教育科目也以上海為最早。例如1861年在上海創立的清心女中,在教學中已把音樂與語文、算術、聖經等科目相提並論。創辦於1892年的上海中西女塾為展示平時教學成果,還舉辦音樂會。音樂會的規模不僅限於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還半年一次對家長們,一年一次對普通市民公開演出①。 而上海人沈心工,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從事新式音樂教育的中國人。他出生於商人家庭,1902年到日本留學,1903年回國後,在南洋公學附屬小學任教,開設了中國最早的唱歌課。1904年出版了《學校唱歌集》,開創了「學堂樂歌」的形式。學堂樂歌是中國人最早用西洋音階譜寫的歌曲,成為近代音樂史的發端。上海的務本女塾、南洋中學等學校以及滬學會等團體都邀請沈心工指導唱歌。在沈心工《學校唱歌集》出版後,很多學堂開設了樂歌課,通過陸續出版的音樂教科書籍,初步的音樂知識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在此背景下,1907年公布的《奏定章程》,規定音樂課為初級小學的必修課。因此,李叔同曾推崇沈心工為「吾國樂界開幕第一人」②。 另一位上海人曾志忞也為中國近代西洋音樂的傳播做出巨大貢獻。曾志忞是上海著名商人曾鑄之子,1901年去日本留學。在日本他參加了沈心工發起的「音樂講習會」。並在《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音樂教育論》,這是我國最早系統闡述近代音樂教育問題的論文。1907年歸國他即與高硯耘、馮亞雄等人在上海創辦「夏季音樂講習會」。這是一個利用暑期傳授西洋音樂的組織,其科目有樂典、和聲學、風琴、洋琴、洋弦、喇叭、直笛、橫笛、大鼓、小鼓等。1908年曾志忞遵照父命創辦「上海貧兒院」,院中設音樂部,並成立貧兒院管弦樂隊,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西式管弦樂隊。雖然1912年音樂部就停辦了,貧兒院也約於1921年左右結束③,但卻成為中國人創辦西式管弦樂隊的最初嘗試。可以說中國新式音樂教育是從上海發端,並逐漸普及到全國。 二、租界的音樂生活與近代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由於近代中國音樂形成的主要動力和內容是西洋音樂理念、技巧的輸入和傳播以及根據西洋音樂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改造,因此海外留學生成為中國近代音樂形成的最早先驅者。但是新音樂的普及和建立卻依然要依靠在中國本土形成固定的消費、欣賞市場以及在此基礎上不斷涌現的本土音樂家。上海由於其在近代中國的獨特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最早形成了較廣泛的近代音樂的消費市場並涌現了大量的音樂人才,為近代中國音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醞釀場所。而追根溯源,又與上海租界尤其是公共租界工部局樂隊有密切關系。 1.租界的音樂生活與上海近代音樂消費市場的培育 根據《南京條約》的相關規定,1843年上海開埠成為通商口岸,當時在上海縣城之外劃定了一塊外國商人的居留地,這成為上海租界的起源。後來,租界不斷擴張,並成立了自己的市政機構,逐漸發展成了一塊在中國領土上的「國中之國」,成為外國列強侵略中國的最好見證。但是,它也帶來了一些副產品——為中國大眾親身領略西洋音樂的魅力提供了場所。租界里的外國商人為了豐富自己的業餘生活,逐漸形成了一些文化娛樂組織。早在1850年英國人就成立了業余劇團,演出需要音樂伴奏,於是組織了樂隊。1879年逐漸發展成上海公共樂隊。1881年公共樂隊由英租界市政管理機構工部局接手管理,並成立工部局音樂委員會。1907年,銅管樂隊擴大為管弦樂隊。1919年以後樂隊聘請義大利著名音樂家梅百器擔任指揮,並從歐洲招聘了很多著名音樂家,迎來了它的輝煌時期,並逐漸迎來了「東方第一」管弦樂隊的美譽。1922年公共樂隊改名上海工部局樂團。當時工部局每年給樂隊28萬兩的高額預算撥款。每年從10月到翌年5月為演出季節,每周的星期天都舉行定期音樂會①。起初樂隊主要在市政廳的音樂廳內演出,主要局限於外國觀眾。但是據英國學者畢可思的研究,1928年以來,上海工部局樂隊逐漸注重為中國居民服務。樂隊指揮的「年報」中越來越多地注意到有中國觀眾的出席。並開始在中文報紙上刊登演出廣告。「1928年,3/4的觀眾是中國人,據報道,1930年中國人的興趣甚高。1931年樂隊在室內演出時,20%的觀眾是中國人,此後這個比例穩定上升。」以至於到1933年,在上海工部局管弦樂與吹奏樂委員會上,有人指出中國納稅人希望工部局繼續資助樂隊,因為它在城市中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並且,1928年後開始有中國人被吸納進入工部局的音樂委員會②。 1930年前,上海工部局樂隊一直工部局行政大樓裡面演奏室內音樂會。1929年,這幢大樓賣給了開發商,上海工部局樂隊搬進了上海商業和公共空間——大光明電影院,後來又搬遷到蘭心大戲院。「在市政廳,上海工部局樂隊似乎僅僅是工部局的一個文化附屬品,只為外僑社群服務。而在整個上海娛樂界,管弦樂隊成了這個城市越來越重要的文化財富。」③同時樂隊的演奏也從室內走向露天,在夏天,樂隊會舉行露天音樂會,在兆豐公園(現中山公園)、法國公園(現復興公園)、外灘公園(現黃浦公園)等舞台上演奏④。1928年後,隨著中國人可以進入公共租界的公共娛樂場所,中國觀眾觀賞西洋音樂的機會無疑更多了。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雖然租界的音樂生活開始只局限於外僑社群,但是隨著形勢的發展,中國觀眾逐漸增多,可以說逐漸在中國人形成了一批西洋音樂的消費群。這個消費群的形成和擴大,無疑為中國音樂人才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氛圍。 2.工部局樂隊對國立音樂院的影響 對於中國近代音樂的發展來說,創建中國人自己的音樂學府,作為研究和培養人才的機構,無疑是重要的舉措。中國第一所高級音樂研究和教育機構本來創建於北京。1916年秋,北京大學成立學生社團「北京大學音樂團」,同年冬,改名「北京大學音樂會」。1918年改名「北京大學樂理研究會」。1922年以「樂理研究會」為基礎成立北京大學附屬音樂傳習所,成為中國第一個近代音樂專業教育機構。隨後,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北京藝術專科學校等高校紛紛設立音樂系、科,似乎預示著北京將成為中國近代音樂教育的中心。但是北洋政府統治下的北京並不是中國新音樂成長的良好土壤。1927年7月教育部長劉哲認為「音樂有礙教化,也與社會人心無關」,命令關閉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藝術專科學校中所有音樂系科,經過師生抗爭,結果只有女子師范大學的音樂系被保留下來。而不久在南方的上海則成立了中國第一所音樂專科學校——國立音樂院。 國立音樂院的創辦與蕭友梅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他本來是北京音樂教育界的領導人,1927年6月南下上海。據譚抒真回憶,他辭去北京學校的音樂系工作,一方面他覺得教師水平低,又與自己的想法不合,另一方面因為上海人才多,還有外國音樂家,所以自己來上海了①。而許步曾更進一步認為國立音樂院之所以選址在上海,是由於上海工部局樂隊的存在。 1927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所音樂學校國立音樂院(1929年改為上海音樂專科學校)在上海成立。國立音樂院的成長與工部局樂隊的影響有密切的關系。首先,除歸國留學生之外,國立音樂院長期從上海工部局樂隊招聘老師和研究指導。初建時,10名音樂教師中,外國教師即佔了一半,其中大部分是工部局樂隊成員。1929年,鮑里斯·扎哈羅夫成為鋼琴系主任,而長期擔任樂隊指揮的富華則一直是小提琴系主任。此外還有大提琴家佘甫蹉夫、難民音樂家如佛萊思克爾、沃爾持·約雅敬等也在此任教。這些外籍教師對國立音樂院教學的貢獻是巨大的。比如,扎哈羅夫直到1943年去世為止,一直在上海教鋼琴。以至於有學者說,在中國的第一代鋼琴家、音樂家中幾乎沒有一人未曾跟他學過鋼琴。 其次,樂隊和音樂院雖然沒有組織上的聯系,但是兩者有很密切的合作。樂隊給音樂院的學生提供優惠票,和中國愛樂社合作演出音樂會,並且開始逐漸演奏中國音樂家的作品,吸收中國演奏員。1929年,樂隊首次與中國獨奏音樂家馬思聰舉行音樂會。1930年首次演奏中國人創作的交響樂作品——黃自的單樂章序曲《懷舊》。1931年上海音專的教師黃自當選為工部局音樂會員會委員。1927年工部局樂隊讓中國音樂家譚抒真代替休假的隊員參加演出。1935年5位中國人首次作為實習生參加工部局樂隊的演出。此後,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生在上海工部局樂隊表演越來越頻繁② 。在這期間(1934-1942),中國人繼續進入樂隊。1938年,譚抒真、黃貽鈞、陳又新和徐威麟等4人正式成為上海工部局樂隊的成員。到1941年樂隊中華人達到5人③。中國獨(唱)奏音樂家的演出也頻繁起來,如鋼琴家沈雅琴、李惟寧、吳樂懿,小提琴家王人藝,歌唱家黃友葵、胡然、趙梅伯、斯義桂等相繼在1930年代與工部局樂隊合作演出④。應尚能在1937年就指出:「對於上海年輕一代有抱負的音樂家來說,能與該樂隊演奏或歌唱乃是他們最大的成功。」⑤正如他所說的,演出並不一定總是能帶來經濟效益,但它們提供了聆聽、觀摩和演奏的機會,這是中國其它地方所不能提供的。工部局樂隊不但具有歷史的功績,就機構而言,它也是今天上海交響樂團的前身。 3.音樂大師的聚集與中國音樂人才的培育。 上海由於其獨特的歷史機緣,成為近代中國國際音樂大師聚集之地,這為中國近代音樂人才的培育提供了難得的良機。首先,工部局樂隊給中國帶來了像柏克、梅百器、富華這樣的音樂大師,如果沒有樂隊他們根本不會居住在這個國家。此外,上海的國際地位使它成為難民的避難所。俄國十月革命後,大量俄國音樂家流亡上海。二戰爆發後,眾多猶太音樂家流亡上海。他們或者擔任管弦樂隊成員,或者成為私人音樂教師,或者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員,或三者兼而有之。例如,1924年之後俄僑設立的私人音樂學校就有18所之多⑥。這為中國學生提供了從學這些大師的機會,雖然很多人並沒有成為國立音樂院的教師,但是普遍存在的家教,則提供了可能。比如,從1943年直到l946年逝世,梅百器親自教博聰,富華指導後來出任音樂院院長的戴粹倫,沃爾特·約雅敬教授司徒志文,佛萊思克爾教授丁善德、桑桐、瞿希賢等。 上海良好的音樂氛圍和高水平樂隊的存在,也吸引了大量著名音樂家在全球巡迴演出中把上海作為一站。從20年代到30年代,世界著名音樂家相繼訪問上海,如小提琴家F·克萊斯勒、約瑟夫·西蓋蒂、雅沙·海菲茨和丁·蒂博,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B·莫伊耶維奇等①。國際音樂家到上海的演出,無疑開拓了中國音樂家的視野。比如據記載,黎錦暉在上海聽交響音樂如同「上課」一樣,事前必將登載在《申報》上工部局樂隊的當天音樂會節目說明認真讀過,然後前往。自1920至1929年他每禮拜五去聽,風雨無阻,8年無間斷。對於當時來華的歌舞劇團的演出,如:米蘭來的歌劇班演出的正歌劇和輕歌劇,「向·旦尼斯(Danis-Shawn)舞蹈團」演出的大型舞劇和各式舞蹈,上海俄僑演出的歌舞劇,以及從歐美、日本來華的鄧肯舞蹈團、寶冢歌舞團等的演出,他更是千方百計找機會觀摩,既使觀摩券「每券售大洋十元,不易籌措」,也在所不惜②。 大量音樂大師聚集上海,為中國音樂家提供了親身從教的機會,而著名音樂家的巡迴演出則為中國音樂家提供觀摩的可能,這些對於中國音樂家的迅速成長和提高技藝無疑是難得的良機,非當時中國其他城市所能企及。 三、都市消費生活與通俗音樂的滋生 流行音樂的先祖是發源於美國的爵士樂和搖滾樂。20世紀流行音樂在全球迅猛發展,到今日已成為全球音樂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近代音樂也不盡是西方高雅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生根的過程,還包括中國近代通俗音樂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上海不僅是近代中國高雅音樂的搖籃,更是近代通俗音樂的發祥地。音樂史研究者雖然對流行音樂的研究還不多,分期也並不完全一致,但是普遍承認上世紀80年代的流行歌曲與20年代至40年代的流行歌曲有密切的聯系。當時黎錦暉以「時代曲」之名創作於20年代末上海的《毛毛雨》、《特別快車》等一批迎合市民口味的歌曲,標志了20世紀中國流行音樂的產生。在該階段產生了以黎錦暉及其「明月歌舞團」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作曲家和歌星。因此,研究者稱這個流行音樂的第一階段為「黎錦暉時代」③。而所謂「黎錦暉時代」其實亦可以稱為「上海時代」,因為黎錦暉的整個活動主要是在上海,流行音樂的繁榮與上海的城市特點有密切關系,只有上海才能孕育第一個流行音樂的繁榮。 那麼為什麼會是上海孕育出近代的中國流行音樂呢?這要從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歷史和文化個性尋找原因。有學者指出,20世紀流行音樂的迅猛發展是20世紀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現代科技的發展、商業炒作和現代人的心理需求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④。這些正好在上海有很好的土壤。 首先,由於上海特殊的歷史機緣和文化傳統,使它在選擇及接受外來文化上有非常積極和開放的態度,這種文化傳統被稱為「海派文化」。「海派文化」具有開放、靈活、多樣、寬容等特點⑤,這為上海接受、容納通俗音樂這種新形式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基礎。此外,都會的經濟繁榮,促進了都市大眾文化生活的興盛,也為流行音樂提供和擴大了流行空間。當時的上海無疑是中國近代娛樂業最為興盛的城市,繁多的飯店、酒吧、咖啡館、夜總會等服務業及娛樂場所,為流行音樂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空間。 其次,商業炒作和現代傳媒的出現大大加速了流行音樂的傳播速度。上海是一座商業城市,任何文化形式都避免不了商業的熏染。同時,上海又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很多現代化的娛樂消費形式只有上海才最為普及,比如電影、唱片、電台等。上世紀30年代的上海,既是全國的唱片業中心,也是無線電廣播的中心,又是電影業中心。這三者的交互作用,使通俗音樂廣為傳播。 唱片和留聲機於20世紀初葉傳入上海,至30年代,上海逐漸發展為中國唱片業的中心,擁有國內數量最多和實力最強的唱片企業,生產大量內容豐富的唱片。唱片開始還只是印製中國傳統戲曲為主。但到了30年代,新興的流行歌曲被市民階層所喜愛,很快成為唱片錄制的重要內容。1928年,黎錦暉創作、黎明暉演唱的《毛毛雨》由百代公司錄製成唱片,在社會上迅速傳播。一些著名的歌星由此誕生。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爭相為明星灌錄唱片,從此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成為各公司的重頭戲。比如,百代公司曾推出「明星錦集」,為紅極一時的電影女明星們錄制流行歌曲唱片,有胡蝶、陳玉梅、黎明暉、王人美、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陳燕燕、黎莉莉、嚴月嫻等。為了爭取歌星們錄音,各公司專為她們「量身定做」歌曲,並不惜給予優厚的報酬,如百代公司曾給予周璇6%的版稅。有些年紀尚輕的女歌星一個月的收入可達20至30元,令世人羨慕。三四十年代,各公司錄制了大量的流行歌曲唱片。根據中國唱片廠1964年登記的舊唱片模板目錄統計,在百代、麗歌、和聲、高亭、勝利等公司灌制的流行歌曲唱片中,以周璇演唱的最多,為150餘張,白虹有125張,姚莉有117張,龔秋霞有67張,王人美有62張,另有白光、李麗華、李麗蓮、李香蘭、歐陽飛鶯、吳鶯音、張露、黎莉莉、嚴華、梅熹等錄制的唱片①。 唱片業之外,廣播事業也擴大了通俗音樂的傳播渠道,為其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廣播電台的興盛使收音機在中產階級市民中逐漸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收音機里欣賞通俗音樂。 上世紀30年代,上海電影業、特別是有聲電影的發展更促進了流行音樂的繁榮。1931年中國第一部國產有聲影片《歌女紅牡丹》在上海首映,國產故事片在30年代的興盛由此拉開序幕。電影需要配樂、插曲,這為流行音樂提供了新的創作和表演的市場。而電影的魅力更使穿插於其中的主題曲、插曲不脛而走、深入人心。本來流行歌曲主要以歌舞廳、酒吧、夜總會等為表演空間,有聲電影則為歌星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一些原本以演唱流行歌曲、進行歌舞表演為主的歌舞團、歌唱社成員進入了電影界。如一直在黎錦暉的中華歌舞團和明月歌舞社從事表演的王人美和黎莉莉,就成為30年代聯華影業公司「四大名旦」中的兩位;周璇在進入電影界以前,先後輾轉於明月歌舞社、新月歌劇社、新華歌劇社,早已是紅極一時的名歌星。其他如白虹、白光、龔秋霞等,也都是在當紅歌星的位置上走進銀幕。歌星們從影後,繼續維持歌唱生涯,而且往往演唱所主演影片的插曲,歌曲借電影而傳播,電影亦因歌曲的流行而更加火爆。這種情況使一些原本並非歌星出身的電影明星也紛紛地開始灌錄唱片,如胡蝶、陳燕燕、陳玉梅、李麗蓮、夏佩珍、胡珊、談瑛、嚴月嫻等②。無論是電影明星出唱片,還是歌星拍電影,結果往往是其拍攝的影片與灌錄的唱片同樣受到崇拜者的熱愛。電影這種新興娛樂工具對通俗音樂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正如汪毓和所說,「從20年代末開始,中國城市歌舞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特別是電影歌曲的發展合為一體,成為中國娛樂性通俗音樂的主體」③。足見當時電影對於通俗音樂的促進作用。 總之,由於上海濃厚的商業氛圍,具備較完善的市場運作機制,並受到唱片公司、無線電台、有聲電影等新型娛樂媒體的強力支撐,流行歌曲發展的勢頭極為迅猛,形成了近代中國通俗音樂的第一個浪潮。 其三,市民階層的龐大為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土壤。流行音樂具有創作題材貼近現實生活、富於情趣化,格式簡煉完整、演唱方式不拘一格,突出「自我感受」、演出方式強調群眾性、強化交流等特點①,這些都符合現代都市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類似《毛毛雨》等「家庭愛情歌曲」大都表現男女情愛,歌詞內容、旋律、風格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上海是當時中國最大的都市,有龐大的市民群體,這為以迎合現代都市生活口味的通俗音樂的流行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其四,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很多進步的或嚴肅的音樂家,在流行音樂的創作上,也採取了較為積極態度。除了當時有黎錦暉、黎錦光、姚敏、嚴華等極負盛名的流行樂壇作曲家外,還有任光譜寫的《漁光曲》、《燕燕歌》,劉雪庵譜寫的《早行樂》、《何日君再來》,賀綠汀譜寫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秋水伊人》等都是30年代上海曾傳頌一時的經典性的流行音樂作品②。 四、結語 近代上海因為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歷史機緣,由原來的一個小縣城發展成中國最大的都市,也成為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上海在中國近代文化形成中的地位重要,它不但成為西方文化向中國傳播的窗口,也成為中國近代新文化醞釀形成的重鎮。本文所述上海在近代中國音樂文化形成中的作用,只是上海對中國近代文化貢獻的一個側面。 概括地說,上海由於其濱江帶海的地理位置和華洋雜處的社會形態,形成了敢為天下先的文化傳統,因此成為中國輸入西洋音樂的最初舞台,並成為新式音樂教育的試驗場;而由於外國租界的存在,尤其是工部局樂隊的存在,為中國人直接體驗和學習西洋音樂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大量市民階層的存在,以及濃厚的商業氛圍,現代化傳媒的興盛也醞釀滋生了中國第一代流行音樂。 當然,隨著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的音樂出現了新的內容,作為孤島的上海雖然仍然保持了一段繁榮,但是由於脫離了民族的主戰場,其音樂中心地位有所下降。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上海在音樂方面的影響又有所轉折。這將成為另文考察的內容。
『玖』 寫西方古典音樂論文,寫了巴赫的,希望給點西方古典音樂參考文獻,最好加上作者名字(至少五本)
巴赫在音樂律制方面的巨大貢獻——《平均律鋼琴曲集》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是以創作實踐來證明十二平均律的的優越性和實用價值的劃時代作品,常被稱為「全部音樂史上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鋼琴音樂的《舊約全書》」,而貝多芬的三十二首奏鳴曲則被稱為「鋼琴音樂的《新約全書》」。在此以前,鍵盤樂器大多按「中庸律」調音,能夠演奏而不會走調的音階,只有降B,F,C,G,D,A等大調和g,d,a等小調,因此作曲家在選調和轉調上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採用了十二平均律,就可以自由選用大小二十四個調,並自由轉調。所以說,沒有巴赫對平均律的實踐,近現代音樂的發展要延遲很長一個時期。巴赫很早就把自己的鍵盤樂器調成十二平均律,並寫了《平均律鋼琴曲集》第一集,包含以大小二十四調為序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22年)。晚年在萊比錫又寫了第二集,包含另外二十四首前奏曲和賦格(1744年)。巴赫寫作《平均律鋼琴曲集》,是受了先輩作曲家費歇爾(約1665—1746)的啟發。費歇爾在1702年出版了《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包含二十首前奏曲和賦格曲,分屬二十個不同的調。這部作品的標題起源於希臘神話,阿莉阿德尼是古典神話中克里特島國王米諾斯的女兒,她的母親帕西法厄生了一個牛頭人身的怪物,米諾斯把它幽禁在一座迷宮里,並命令雅典人民每年進貢七對童男童女喂養這個怪物。雅典王子忒修斯發誓為民除害,依仗阿莉阿德尼給他的線球和魔刀,釘死了這個怪物,然後順上路的線走出了迷宮。「新風琴音樂的阿莉阿德尼」,意思就是指示風琴演奏家通過五花八門的大小調迷宮的引路人(因此西方有句成語「阿莉阿德尼的線」來比喻解決問題的方法)。這部作品用了大小二十四調中的十九個調,只有升C和升F大調,降e,降b和升g小調沒有用,而e小調用了兩次。所有的前奏曲和賦格曲都是很短小的樂曲,主題和《平均律鋼琴集》中的主題很相似。巴赫吸收前人經驗譜成的《平均律鋼琴曲集》運用全部大小二十四調,寫成有高度藝術價值的作品,是音樂史上的第一例。很多人談論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必然想到他的音樂結構,巴赫的音樂織體和對位有精密的數學比例,對配器的發揮,亦是給演奏者加深難度。巴赫的音樂深深地影響整個歐洲樂壇,他一生寫過很多教堂音樂。人們愛把巴赫的精神象徵對上帝的奉獻,他的音樂艱深、神聖、嚴肅,心靈與上帝同在。傅雷寫給傅聰的家書就有這樣的說法:「巴赫被基督教精神束縛,常常匍匐在神的腳下呼號,懺悔,誠惶誠恐的祈求。」這是傅雷對巴赫的偏見。巴赫的與貝多芬的音樂,同樣是「力」的表現,巴赫的「力」,建立在高度與深度,心靈與上帝同在的同時,亦把人生的七情六慾,苦難、恐懼與痛苦升華。苦中有歡樂,有疲倦,而更大的精神是明知生命之苦,而仍得堅持。貝多芬的音樂,縱橫交錯,樂句與樂句之間並發出的「力」,氣魄磅薄,完全是大宇宙,大人生,他沒有家庭,沒有子女,所以連痛苦都是大人生的痛苦。很多樂章,都流露出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本色。說巴赫的音樂太富哲理,太多宗教思想,那倒不如說巴赫經歷了人間的極苦以及看破官場虛偽。然而,他把這些大是大非都升華了。他的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BWV1041寫於1720年,據說是巴赫寫給他自己的,三十五歲的他,意氣豐盛,卻遭受生活之苦與家人的死亡之痛。巴赫一共生有十二個兒女,排在前面八個,其中有六個死於孩提時候。第一任妻子死於一七二○年夏天。樂曲分三部份,第一快板,第二行板,第三部份是非常快板,全個作品很富樂思樂味,是對巴赫作深入了解的一個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