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悲慘世界音樂劇賞析
1、整體感覺:音樂與劇情相結合,給人一種震撼的感覺。
人物及其鮮明具有特色,雖然是站在那裡歌唱,但是其表情其簡單的肢體動作,完全展現人物個性,尤其是芳汀和警官沙威的表現,能讀到其豐富的內心,糾結復雜而又無奈的心情。在黑暗社會,殘酷現實下,沒有人能得以倖免,難以逃脫悲劇的命運,每個人都帶著受傷的心靈前行。
2、音樂上來說,背景音樂隨著人物劇情的發展,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推動著劇情的發展。
音樂與歌詞結合,氣勢恢宏。例如芳汀對生活的控訴,對這個世界的哭訴,染上濃濃的悲劇色彩;即使現實殘酷,寄居人下的小珂賽特依然沒有對生活喪失希望,音樂也顯得活躍,鮮明。音樂的語言化,大大增添了語言的魅力,讓音樂更加容易理解,透過音樂表達出了主題。
3、劇情上來說很復雜。
劇中展現了很多的主題,涉及到諸多方面的社會現實,在殘酷的現實下,有貪婪的人性,慈愛的母性,為革命獻身的熱情,對愛情的熱烈執著,自我犧牲的道德。
(1)音樂劇海報評析擴展閱讀:
《悲慘世界》音樂劇創作背景:
百老匯版本於1987年3月12日在百老匯劇場開幕,寇姆·威爾金斯和弗朗斯·盧菲勒在此重新演繹他們的角色。
當年該劇被評為托尼獎最佳音樂劇,並且同時獲得了另外五個獎項:邁克·馬奎爾獲最佳男主角獎,弗朗斯·盧菲勒獲最佳女主角獎,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和阿蘭·鮑伯利獲最佳劇本獎,特萊沃·努恩和約翰凱爾德獲最佳導演獎,戴維·赫西獲最佳燈光設計獎。
『貳』 話劇《戀愛的犀牛》評析3000字 急!!!
解讀《戀愛的犀牛》
「人是生活在符號中的動物。」
——卡西爾《人論》
一、話劇——流動的符號
一切存在本身被置於符號般的話語框架之中,一切存在在本質上都是歷史性的,於是在這樣難以逾越的局限中,話劇的發展被商業著、被炒作著、被概念著,話劇在某種程度上也被人為地烙上了明顯的文化分層的標簽。
「在寓意的想像中,等列並行的類比取代了靈光『再現』的象徵階序:而罅隙與圓融、斷裂與銜接都還原為修辭的符號,為散亂的世界,暫時作一注腳。」(王德威語)。包括話劇在內的一切藝術形式其實都是某種符號,它們演繹著現實世界中的人和事。因此在給話劇本身的價值進行定位時,我們應在盡可能全方位地包容著一切可能有關於話劇的信息的同時,也更徹底地反思我們自己。話劇的生長到處充斥了人的影子,而它所直面的也原本是我們這些所謂的藝術欣賞者群體。我知道,在藝術中最難做到的是有所言說,卻有是什麼都說不出來。在生活的說與不說的決斷中,如果是出於對藝術價值的近乎單純的虔誠,那麼我們就應該選擇說,表述自我意識,並在彰顯主體價值的同時去推動著話劇的變革。正如葉芝在一首詩歌中所表達的:「我必須描述眼中的一切,當然,真正描述出來的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因為我的本性會在不知不覺中流露出來。」
「藝術來源於生活」,這一點確實沒錯,但相比「藝術高於生活」這一點來看,我們更應該重視於後者的價值內涵。我們只不過是生活在凡世的一群有思想的高級動物,體驗快感,享受人生,或者還有適當的精神升華,這一點已經足夠,在這一個語境中,應該趨向於藝術光彩的一面的,畢竟,藝術經過建設者們精心地錘煉,每個細微之處都體現著人性中的美好的理想。
傳統劇、先鋒劇、實驗劇、咖啡劇……藝術的形式總是隨著人們的需求而不斷變化著,可以說,社會的每一次進步,其背後暗藏著無數的對於文化渴求的躁動,而又是這一種迫不及待的靈魂深處的不安分點燃了藝術變革的導火線。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
紀德說過:「不朽的傑作,是由瘋狂所喚起,而由理智所完成」。 以「先鋒戲劇」的實驗者和實踐者著稱的孟京輝也許正是在瘋狂與理智中完成自己的話劇夙願的。一個人,如果沒有一點藝術味,那麼他會是很可憐的,因為他的一生將只能是為各種偏見所囚禁。孟京輝不僅有扎實的中文和導演學習的基礎,其個性也是敏銳把握現實、瘋狂追求藝術的,他總能把現實生活中最流行的思想、語言、行為方式「復制粘貼」到他的作品中,更能在這種捕捉中表達出強烈的反諷精神和執著的理想主義。藝術的生命便源於潛意識里對生命的歌頌和對現實的懷疑,與其說這僅是一種藝術所具有的實質,更不如說其實它就是我們人類實現自我表達的可能性載體。
在孟京輝的力作《戀愛的犀牛》中,每個演員都有具體的情境,具體職業和具體的個人遭遇,但這些都不具有實際意義,他們依然是符號,表達著不同人群的心理和觀念,而整個劇亦可以看作是一個符號,它傳達的是一種堅持,至於愛情的結局怎樣則並非這個戲所關注的。
二、場景編排——小劇場的先鋒性與實驗性
小劇場話劇無論是題材、內容;導演、表演;還是舞台美術、燈光等,都不斷擺脫單調貧乏的舞台語境,注重視覺效果。讓話劇悄悄地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從寫實向寫意轉變,而這些都表現出她的先鋒性。
作為觀眾,要想充分領略話劇給我們帶來的審美愉悅,首先就得轉換原本社會的角色,以一種嶄新的姿態、新的活法投入到藝術所構建的烏托邦中盡情暢游,盡情享受。
《戀愛的犀牛》中始終安排了一群年輕人目睹、介入、干預著馬路和明明的愛情,並以他們對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作出自己的評價和注釋。他們生活被擠到了繁華的邊緣,為生計掙扎的同時也感到意義的困惑,卻總是飄浮在情感的淺表層。生活給他們上的課是:「不能太較真兒」,「在這個時代死心眼基本上是一種心理病態」 ,「過分地把自己的戀愛對象和其他異性區別開來就是感情迷亂的危險信號」。於是,他們可以因一次「秋波表演」而走進婚姻,也可以因鑽石耳環掉了便拒絕婚禮;還可以煞有介事地學習如何拋棄愛人,對「分手的技巧」進行程序化的操練——滿台鬧劇般的荒誕與主線詩一般的純美穿插交織,既是鮮明的反襯,也為審美和思索留下了充滿張力的空間。
在舞台表現上它打破了大劇場舞台的「鏡框」和「第四堵牆」,觀眾和舞台緊緊地連接在一起;由於表演空間小,觀演關系密切,戲劇能在近距離內與觀眾交流、互動;小劇場話劇的特點一是表演空間小,二是演員與觀眾接近,三是先鋒性較強。
例如,在中獎一段戲里,七八個人擠作一團,他們搖晃著,每個人拿一個吊環,展現出在一列擁擠的地鐵里的場景,很形象。他們在討論著彩票中獎後會如何享受,一個擠到前面說要飽餐一頓,一個擠到前面說要買房子買車……馬路在眾人的背後說要將獎金全部都送給明明。不用擠到前面,人們自然地將異樣的眼光投向了他,他在人群中力克顯得突兀……
《戀》劇的舞台美術、燈光也表現出先鋒性。舞台光的有效組織,使情景脈絡更為清晰有序。穿插的音樂和時暗時滅的燈光,是對戲劇氛圍的營造,是現實生活的怪異、荒誕的反映,也是主人公心緒的烘托。景與光的組合和導演的思路融匯一起,構成有機的整體——平易,流暢,富有個性和意蘊。
劇中,燈光的明暗大起大落,恰如其分地烘托出或神怪或憂傷或清純得象新春的初雨或狂烈得象夏雨的雷暴一般的舞台氣氛;當情愛終於被現實擊破、馬路在黑暗的角落對著空盪盪的舞台絕望地吟唱時,大小燈光幾乎全都熄滅,只剩一束微弱的昏黃投向天幕中一扇緩緩轉動的玻璃門,沉重地掃過整個劇場……
孟京輝用舞台講故事從來不順理成章按常理出牌,總是能找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切入點。該劇的音樂佔了很大比重,劇情每到一個階段,演員就自動從角色中跳出來演唱,歌曲承載了靠語言不足以抒發的情感,也承載了超脫於人物情感之外的理智。
三、表現手法——浪漫詩意+反叛精神
這是一部表現手法異常豐富的戲:純朴而熾熱的馬路,用樸素的語言表達著理念的探索,許多台詞又象詩一樣純美;天真而簡單的明明,自始至終是明快的任性和執拗;而作為穿插背景的這群年輕人,表演得滑稽而誇張,濃縮了生活中時髦的庸俗,又完成了對現場觀眾的情緒調度,使那個令人心碎的悲情故事不至於把人壓得喘不過氣來。而每當一個個高潮出現,演員們又成了樂師和歌手,以如泣如訴的吉他,以或清越脆亮或嘶啞真摯的歌喉,為劇中人傾訴、吟唱和呼喊。
音樂時而寧靜,時而激昂,有時深沉如獨坐大漠的孤僧的心語,有時喧囂如趲行鬧市的庸眾的打鬧;而馬路的一段無詞的嘶吼,僅有一個意義含混的「啊」音在喉頭哽咽,在跌宕起伏的音階里掙扎,直欲摧人淚下!一堵潑灑著灰漿的玻璃牆作為天幕,那上面一會兒是靜靜的死寂,一會兒是蒸騰激盪的雲煙,一會兒又翻滾著好象從海洋深處簇擁而上的滔滔不絕的清亮的水泡;而每當馬路以詩句般的獨白,展現那蜷曲在小人物內心的高貴時,玻牆上便便靜靜地排列著那些揪人心魂的台詞,好象是馬路的靈魂的眼睛,無聲地凝視著觀眾……
演員的表演在小劇場也得到了最大可能的開掘。小劇場雖小,但對演員要求卻極為嚴格。從表面上看,表演上缺少層次感,沒有停頓、間隙,和突發技巧的運用,這是和文本的主旨和導演的理解與表現相一致的。生活不存在造作和矯飾,不須要詮釋。
另外,台詞也經典得令人叫好:「明明,我想給你一切,可我一無所有。我想為你放棄一切,可我又沒有什麼可以放棄。錢,地位,榮耀,我僅有的那一點點自尊沒有這些東西裝點也就不值一提。如果是中世紀,我可以去做一個騎士,把你的名字寫上每一座被征服的城池。如果在沙漠中,我會流盡最後一滴鮮血去滋潤你乾裂的嘴唇。如果我是天文學家,有一顆星星會叫做明明;如果我是詩人,所有的聲音都只為你歌唱;如果我是法官,你的好惡就是我的最高法則;如果我是神父,再沒有比你更好的天堂;如果我是哨兵,你的每一個字都是我的口令;如果我是西楚霸王,我會帶著你臨陣脫逃任人恥笑;如果我是殺人如麻的強盜,他們會乞求你來讓我俯首帖耳。可我什麼也不是。一個普通人,一個像我一樣的普通人,我能為你做什麼呢?」, 「你有著天使一樣的面孔和婊子一樣的心腸」,:「過分地誇大一個女人跟其他女人的差別是你不愉快的根源」,「你永遠不知道/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你永遠不知道/你是我難以忍受的飢餓/你永遠不知道/你是我賴以呼吸的空氣」┄┄
每個人都不會如此的承認自己的愛情,如此的脆弱和纖細,如此的不堪一擊。我們經歷溫吞的愛情,蒼白得只好無病呻吟,當我們覺得愛情彷彿耗盡心力的時候,其實也未嘗真正的開始過。而《戀愛的犀牛》,則讓你看到一個直面愛情的窗口。一切如電視劇里的構置的情節,但是卻並不綿弱。
四、主題思想——是理想還是奢望?
場景的編排和表現手段的調度,對於一台感人至深的戲來說,都是輔助性的,全劇的靈魂和核心,仍然是那由兩顆執著的心推進著的愛情悲劇。這樣的執著本是人性最美好的品質,卻因了命運的無情,在展現美好的同時,又成為心靈的重負;這樣的愛情本是人生甜美的賜予,卻因了生活的錯位,遭遇了對自己無動於衷的冷漠和疏離,在激盪心魂的同時,成為徒然的掙扎。
馬路對明明的執著的愛,對明明來說卻只是一種排遣和調劑;而明明對陳飛那種已近痴迷的思戀,對陳飛來說更是什麼都不是,甚至可能是在進行一場被當作施捨的游戲?自始至終,這位陳飛沒有出現,他的存在卻象一個冷酷的問號:如果這一切美好都被一種冷酷所導引,需要一種悲劇來反襯,甚至因了它的強烈而走向喪失理智的瘋狂,它們的價值何在?編劇廖一梅的注釋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她還讓馬路象英雄宣言般地宣告:「忘掉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唯一的事,但是我決定不忘掉她」。
馬路執著甚至是義無返顧地愛著明明,然而這種愛最終讓他感到絕望、不解、憤怒。他愛她的什麼?獨特的帶有復印機味兒的身體?高傲冷酷的表情?她對愛的任性?她隱約流露出來的淡淡憂傷和對愛的絕望?還是她和他一樣有著一顆孤獨的心靈?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他能給明明一切,卻不能讓她愛上他。其實這一點明明也想不明白,為了陳飛,她可以付出一切,可以為他當牛作馬,可以為他忍受屈辱和折磨,卻仍然不能令陳飛對她好一點點。兩個為了愛可以瘋狂作出一切的人,兩個同樣絕望的人
這種愛究竟是奢望還是理想?是變態還是執著?《戀愛的犀牛》不禁讓人想起《囚禁海琳娜》這部外國電影。《囚禁海琳娜》中一個外科醫生曾和鄰居女孩有一段戀情,後來女孩嫁人了,醫生依然想和她再續前緣,女孩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雙腿,醫生趁機把她放在推車上,希望她從此能扮演回憶轉意的女「羅徹斯特」,誰知女孩不肯就範,醫生就將她的雙臂也一並卸掉,然後將她像一盆盆景一樣供養起來。這樣的偏執還算不算是愛?
也許,有時候,愛意味著折磨。而正是這種折磨有著異乎尋常的力量。不然為什麼是古希臘的悲劇而不是喜劇更能體現人類的精神呢?因為令人類能夠自己敬重自己的品質都不是輕松愉快的,而是那些對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倔強態度,保持尊嚴的神聖企圖之類不可輕易談笑的東西。
在快節奏的現代都市,變化是永恆的,而堅持才是異類,執著簡直就與變態劃上了等號。但是馬路用他的赤誠和熱心,以及他摯愛的犀牛的心,鮮紅地喚著我們藏有心底的那一點點堅持。馬路愛著明明,但明明在愛著一個不愛她的人,但她堅持著,「愛他,是我做過最好的事情。」兩份不相交的無望的愛情鑄成了一場無可挽回的悲劇。戲里,馬路說:我答應你我不離開你,也不讓你離開我。我和別人不一樣。堅持是找回尊嚴的一種方式。
魯迅說過:「喜劇把那無價值的拆穿給人看。悲劇卻把那有價值的撕破給人看」。「犀」劇以一個充滿象徵性的行吟歌手被戲謔和搶奪開始,以被捆綁的明明無聲的抽泣和痙孿與馬路暴烈的劈砸和聲嘶力竭的吟唱結束,完成了喜劇和悲劇的雜糅,留下了矛盾交織的困惑和沉思。在這樣的真實里,美好只是一種奢望,卻又是催生人間真情、導引著人類向上的一種積極的理想吧?
「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慾望,最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 (杜拉斯語)。愛是自己的東西,沒有什麼人真正值得傾其所有去愛。但有了愛,可以幫助你戰勝生命中的種種虛妄,以最長的觸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也不曾發現的內部,開啟所有平時麻木的感官,朝越積年累月的倦怠,剝掉一層層世俗的老繭,把自己最柔弱的部分暴露在外。因為太柔軟了,痛觸也必然會隨之而來,但沒有了與世界,與人最直接的感受,我們活著是為了什麼呢?
存在是需要被證明的。因為存在確實很脆弱。不一定需要理由,但需要事實的證明。我知道當人們苦苦追尋存在的意義的時候,上帝正在天堂的河邊洗腳;我知道一切都會被 時間的鐮收割,我知道沒有人知道是誰在揮動時間這把鐮......但那所有的存在,她們卻都已是永恆。
《戀愛的犀牛》給這個時代一個永恆的愛情神話,讓人知道,原來現世中也有傳奇。
『叄』 音樂劇觀後感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音樂劇觀後感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正繁衍孕育著。太陽從舞台的正中央升起,草原上的所有動物從劇院的四面八方匯入,大自然融入在生命的此刻。一個新生的獅子王,一個關於愛,勇氣,和人性軟弱面的故事也隨之開始。迪士尼的音樂劇,獅子王,在一片生命的熱力中揭開了序幕。
獅子王這一出音樂劇對於迪士尼來說是一項很大的突破。除了全劇的音樂,布景,燈光和音效讓觀眾能有豐富的感官體驗外,所有的角色已和演員同步動作的戲偶來表現,不僅沒有限制住演員們的表演,反而將人體所表現動物姿態的肢體語言伸展到另一個領域。比較起獅子王的卡通原作,獅子王的音樂劇里,增添了更多非洲的地方色彩。舞台上的獅子王不再只是給孩子們的故事,它更深刻地描繪出利益斗爭下的人性。
歡欣榮耀的小獅子王祝福典禮之後,場景馬上換到王國里最陰暗的角落。在那裡獅子王木法沙(Mufasa)的弟弟刀疤(Scar),抱怨著命運的不公平。一心希望能登上王位的的刀疤因為小獅子王辛巴(Simba)的誕生,使得他當王的希望愈來愈渺茫,所以一心一意想報復。在世襲的王位繼承製度下,如果當國王的希望落空,我想他也只能埋怨命運吧?當然,刀疤成為這出劇里的所謂反派,原因絕對不是命運的不公平。我覺得他是一個缺乏愛,自信,與信仰的角色;對權力的渴望成為他表現的形式。如果我們以獅子王的情節來假想刀疤和木法沙的童年,生下來就註定當王的木法沙一定是眾人的焦點,所有光明未來的期望都加諸在他身上( 應該和辛巴小時候在榮耀王國里一樣,永遠在聚光燈下。)反觀刀疤,雖然生長在同一個家庭里,父母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木法沙身上,刀疤沒有機會被愛或了解愛;沒有人告訴他王位之外的價值,所以他把權力當作信仰,畢竟那是他所能感受到他和木法沙最大的不同。不過在戲劇里塑造的角色特徵已經被誇大了,只是我們可以在此推論,每個人人格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這只是本人提出的其中一個觀點。
於是,當辛巴漸漸長大,刀疤利用辛巴旺盛的好奇心,一步一步地鋪陳自己登上王位的道路 – 計劃謀殺木法沙和辛巴。
再來看木法沙,全劇裡面我認為最感人的部分就是在星空下,木法沙耐心的教導辛巴成為國王的意義,生命自然的延續,以及勇敢的真諦。無論是卡通或音樂劇,這一段及接下來辛巴失去父親的無助總會讓我落淚。在獅子王里,木法沙所代表的是慈愛與智慧。雖然木法沙在本劇的一半為了拯救兒子而喪命,他的智慧卻是跟著辛巴而貫串全劇的。我認為這深刻的反映出現實生活之中的親子關系。父母的智慧是由豐富的人生經驗得來的,但這些人生的道理仍需要自己的經驗及深刻的思考,才能真正的了解。在一個孩子仍懵懂無知的時候,許多人生的智慧並不是聽了就能了解的。除了確定孩子們健康的成長之外,父母親最大的任務就是讓子女學習這些智慧,培養正確的觀念,避免任何誤入歧途的可能。然而對於尚未領悟的子女來說,這些道理只代表著約束。一定要等到對於人事物達到一些程度的認知再回想這些約束,才能真正體會其背後的智慧。
在刀疤刻意安排下,木法沙意外的死亡。既傷心又不知所措的辛巴逃亡到叢林里,開始了一段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在這叢林里,他遇見了彭彭(Pumbaa)和丁滿(Timon)。他們有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哲學:對於無法改變的過去,就乾脆的遺忘它。對於不願面對的過去,遺忘真的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嗎?遺忘過去的出發點在於卸下過去沉重的包袱,因為當人對自己的過去無法釋懷的時候,往往會改變一些對事物的價值觀,尤其是對自己的看法。這樣的包袱有的時候形成了負面的成見,使人的心胸變得狹隘,無法吸收容納別的觀念。我想彭彭和丁滿帶著辛巴無憂無慮的成長對辛巴是有正面影響的。如果辛巴一直沉緬於過去的傷痛,也許他就沒有辦法細心體會友誼,或是發展出渴望保護他人的責任感,也就進而無法面對過去再重返榮耀國。
在刀疤和土狼聯合統治下的榮耀王國里,動物們無法像以往一般的生活。食物鏈被破壞了,動物於是紛紛遷徙。刀疤雖然得到了王位,卻得不到人民的愛戴。音樂劇里很巧妙地增添了一段場景來說明刀疤心中的疑惑。刀疤詢問原本為木法沙參臣的沙祖(Zazu)為什麼他得不到做為一個國王應得的敬愛?人們在耳語中提起他的名字但到底是好是壞?只看錶面價值的刀疤不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反而執迷不悟的認為當他有了皇後以後,別人對他就會另眼相看,或至少可以有一個人在他身邊有責任的愛他。在這里,刀疤渴望愛的人性面又出現在我們面前。但信仰權力的刀疤,永遠都無法了解怎麼以關心他的王國來得到敬愛;於是永遠無法滿足於他的權力。
獅子王對於愛的描繪其實是含蓄又堅強的。當辛巴同年時的玩伴,娜娜(Nala),被環境逼迫而離開榮耀國時,在叢林里又遇見了辛巴。由於對過去的懷念,他們發展出了一段愛情故事。不管在我們東方人眼裡西方文化對於感情的表達是如何開放,我很欣賞獅子王對愛的表現。辛巴和娜娜的愛情是浪漫的,但是在同時給了辛巴很大的力量,使他們可以一起回到榮耀國去重新奪回失去的家園。我認為如此為了共同目標而合力奮斗是很了不起的。藉由母獅的特性,娜娜的角色其實很現代。她代表著現代女性應有的成熟和獨立,也充分的表現了她為未來奮斗的勇氣。在音樂劇里,表演娜娜的女演員以渾厚高亢的歌聲,更將這樣的氣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獅子王是個很耐人尋味的故事,令人驚奇的舞台表現更抓住了所有大人小孩的心。欣賞完全劇之後,拉飛奇(Rafiki)的逗趣,小辛巴的活潑不羈,還有從頭到尾吵個不停的沙祖,都有令人印象極為深刻的精湛演出。這出音樂劇可謂相當的成功,值得細細品味。
音樂劇<貓>觀後感
當我搭上從學校到天河體育館的地鐵時,絲毫不覺得自己是在乘搭交通工具這么簡單——我是登上了一趟通往夢的線路,目的地是四年等待的終結,是希冀的成真,是現實的升華。
貓。
場館宣傳海報上那雙在暗處閃爍的眼睛,曾經讓我嚮往,曾經讓我期待,曾經讓我魂牽夢縈。
做夢也沒有想過,不用倒逆時光前往紐約,不用漫長等待奔赴倫敦,我居然可以在這座我最為深愛的城市
里欣賞我最為深愛的音樂劇。
差不多提早了一個小時到達演出場館,特意穿上了比較正式的新裝。
「簡直就像是一個無知又無聊的小女孩,第一次約會她那英俊迷人的初戀情人」,對著鏡子,我如此自嘲。
沒辦法,要怪也只能怪我這位情人太完美,太值得我迷戀。
坐在那難得的貴賓席上,每一分鍾都顯得有如一個世紀般漫長。
我知道外面是華燈初下的廣州,她已經脫下了白日的稚嫩外衣,用妖嬈的妝容引誘著世人。可是我無心細想,更無心觀賞。面前的這個舞台,此刻已經成了我的整個世界。
當燈熄滅的瞬間,我有想流淚的沖動。
死死地盯著舞台,似乎覺得看不到任何一個跳躍的精靈如何出場,都是一種巨大的、慘重的損失。開始怨恨人類為什麼有「必須眨眼」的生理守則。
呵呵,突然想到,魚不眨眼,就是為了看貓吧?
身旁的人莫名其妙地把頭轉向了身後的觀眾入口,我卻傻傻地一直等到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身邊有人。
他們來了。
從我身邊不足一米的地方,舞動著的精靈們愉悅地跳著跑著,華麗的步姿彷彿帶來了在暗處閃耀的亮光。
午夜的舞會,使傑利克貓瘋狂。
同時使我著迷。
貓兒們問道——
「Are you blind when you're born? Can you see in the dark?
Can you look at a king? Would you sit on his throne?
Can you say of your bite that it's worse than your bark?
Are you cock of the walk when you're walking alone?」
... ...
I'm not,I can't——我只能如此回答。
繼續對貓的崇拜。
「Because Jellicles are and Jellicles do
Jellicles would and Jellicles could
Jellicles would and Jellicles can
Jellicles can and Jellicles do」
... ...
你們真的,很可愛。
「Practical cats, dramatical cats
Pragmatical cats, fanatical cats
Oratorical cats, Delphic-Oracle cats
Skeptical cats, Dyspeptical cats
Romantical cats, Pedantical cats
Critical cats, parasitical cats
Allegorical cats, metaphorical cats
Statistical cats and mystical cats
Political cats, hypocritical cats
Clerical cats, hysterical cats
Cynical cats, rabbinical cats... ...」
Jellicle songs for Jellicle cats,我也想為你們歌唱呢。
參.the cats,the mice&the cockroaches
對配角,我也要獻上最誠懇的贊歌。
第二次看《貓》的錄象時,就已經發現了一個很讓我震驚的現象——每隻貓,每時,每刻,都是那麼的認真。即使是沒有人注意的小貓,即使是站在最後的小角色,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很盡力地用自己的表情和動作塑造出一隻貓的形象,不管有沒有人注意他們。
在低聲囈語著的時候,貓兒們走下台了。
有兩只不怎麼起眼的貓在我身旁,他們發出如夢囈般迷人的聲音,告訴我們一隻貓為什麼會有三個名字。
那隻我連名字都不知道的貓說著「name,name,name...」,始終維持著一隻貓應有的嫵媚與驕傲。他離我是如此的近,近得讓我能聽到他呼吸的聲音,呼嚕呼嚕,就像貓一樣。
還有一隻,則蜷伏在我前面一張沒有人坐的椅子上,不時像貓一樣撓撓自己的耳朵。
我這個養過四隻貓的人,當然憐愛不已。
他們是那麼的迷人,那麼的美麗。
如果說貓兒們的認真是必然的,因為這出音樂劇畢竟叫《貓》,因為畢竟有我這個觀眾在他們面前。
那麼,老鼠和蟑螂呢?
在這出叫《貓》的音樂劇里出現的,舞台上的老鼠和蟑螂,怎麼也不能說是起眼的角色了吧?
一部完美的作品就像一個世界,要所有的演員共同努力,不然,會顯得毫無意義。
《貓》里的老鼠和蟑螂,想必是在每一次表演里做著一樣的東西,周而復始。
可他們依然是那麼的認真。
對待人生,我們可以有不同的態度。
可是,即便我們是《貓》里的老鼠蟑螂,也要做認真的老鼠蟑螂。
肆.Rum Tum Tugger
The Rum Tum Tugger is a curious cat,是的,a curious cat,而且大概是人氣最高的一隻。
當他「喵」的一聲走出來時,我聽到身邊女孩子深呼吸的聲音。
而我自己,也懶得去掩飾自己一臉花痴的笑意。
搖滾貓若騰塔格,總是華麗麗地出現,妖嬈地告訴大家他不喜歡任何他得到的東西,而總想要那些不屬於他的東西。
他的不羈,他的桀驁,他的倜儻和他的多情所吸引的當然不只有維多利亞她們那群年輕漂亮的母貓。
還有我們這些痴痴地在台下鼓掌的觀眾們。
記得初中音樂老師在課堂上播放過《貓》的錄象帶,當搖滾貓出場時,大家的目光就緊緊地被那台尺寸不大的電視機深深鉤住。當天晚上,和一個對國外音樂不太感冒的男生聊天,雖然通過電話聊天看不到對方的表情,但當我說起若騰塔格時,我知道他在笑。
——「那傢伙啊,太帥了。」
這個帥傢伙就是有這么一種功力,可以讓所有看見他的人忍俊不禁。
編劇出色地運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從小母貓們的痴迷到英雄貓蒙克斯崔普的睥睨,使若騰塔格的整個出場顯得更有味道。
這只幸福的貓,這只迷人的貓,贏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
他擺出了驕傲的笑容表示對大家的感謝,還一邊滿不在乎的給身旁的小母貓送了個飛吻。
一隻被寵壞了的貓可以有多可愛?看看若騰塔格,你就會知道了。
伍.Grizabella
我想,看過《貓》的人,是不可能對格麗茲貝拉沒有深刻印象的。
一直很佩服飾演這只魅力貓的演員們,不僅僅因為我崇拜的莎拉曾經擔任過這個角色。
看著她破爛的著裝,看著她那衰老的面容。
我實在忍不住要感嘆一番。
那能連歌劇院的幽靈深深為她著迷克里絲汀美得離譜;西貢小姐的美朴實無華,一顰一笑都讓人深深著迷;更不用說《芝加哥》里那妖嬈動人的復仇女郎了……
可偏偏是貓這部百老匯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劇,最重要的女性角色以又老又丑的形象出場,還遭到大家的唾棄。
台上的富貴貓巴斯托佛·瓊斯拿著勺子,搖擺著胖墩墩的身子,立刻讓我聯想起HP里的斯拉格霍恩。大家陪他歡舞,可格麗茲貝拉只能黯然離開,我目送著她,她在離開時幾次回眸,留戀地望著舞台,然後繼續邁著蹣跚的腳步漸行漸遠。
HBP里,斯拉格霍恩在知道費爾奇捉住了闖進聖誕舞會的德拉科時說,「想參加舞會又沒有錯」。
想參加舞會沒有錯,想著這個,居然有想流淚的感覺。
離開了曾經包容了自己的世界,出去闖盪和冒險,在疲憊的時候,想回到原來的地方,參加一場難得的狂歡,原來那麼困難。
陸.Munkustrap
宣傳單上對蒙克斯崔普的介紹有點搞笑——「貓中雄師,耳聽八方,保家為貓」,不過搞笑之餘其實蠻貼切的。
跟我熟一點的人都知道,我電腦的桌面長期是赤井秀一。
不過現在,我手提電腦的桌面是蒙克斯崔普。
他們其實是一樣的角色,只不過秀一是FBI里的鋼楔,而蒙克斯崔普是貓兒里的鋼楔。
曾經認為「英雄貓」這個名字可能是翻譯時因歧義造成的錯誤,而正確的翻譯是「主角貓」。
因為沒有他,整個故事會不成故事。
但細看之後,發現「英雄」的稱號用在他身上其實也是貼切的。
他是最可靠的親信,傑利克貓里的第二把手。
雖然他策劃表演節目的能力有待商榷,但他確實是只好貓。
老戒律伯是貓群的領袖,連傲視一切的若騰塔格也深情地唱出贊歌(為此驚訝可不只蒙克斯崔普)。
雖然不能像老戒律伯那樣贏得這只怪貓的尊重,但我也能感覺到包括若騰塔格在內的貓兒們對他寄予了深深的信任。
老戒律伯不在時,蒙克斯崔普便負責統領所有的貓兒,讓他們都乖乖地,做好自己的事。
後來老戒律泊被綁架,他便再次擔起照顧所有貓兒的重擔。是他認出了由麥克維提假扮的老戒律伯,然後第一個撲上去與他戰斗;麥克維提逃跑後,陷於漆黑中的他安慰著其他在戰斗中受傷的貓兒……
這讓我覺得,只要有蒙克斯崔普在,無論發生什麼,無論遭遇著什麼,都會有一位英雄,在身邊給予最大的支持和最大的保護。那麼,無論周圍有多麼黑,境況有多麼可怕,都能有著深深的安全感。
唉,只可惜我的生命中沒有這號人物。
柒.Interval
第一幕以一首有中文歌詞的《Memory》結束,中場休息時我匆匆地去了趟洗手間,回來之後立刻慶幸自己的匆忙。
回到我的座位上時,周圍響起了雷鳴般的歡呼聲。
因為貓兒們離開了後台,混在觀眾中間玩起來了。
我東張西望著,想看看若騰塔格在那裡,卻突然發現就在我腳邊蜷著某些毛茸茸的東西。
這只貓懶懶地撓了撓耳朵,打了個很可愛的哈欠。我望著他那雙慵懶的眼睛,驚訝得呆住了。
隨後有個女孩子痴迷地跑了過來,熱情地摟住他要隨行的朋友幫她拍照。
我立刻為自己沒帶相機而產生「要去撞牆」的想法。
我想蹲下來起碼跟那隻懶貓打聲招呼,蒙哥傑利和蘭波蒂瑟卻突然跳著他們那隻雜技表演般的華麗舞蹈出現,把我嚇得站住了。
蘭波蒂瑟饒有興趣的玩了一下某位觀眾包包上的小狗裝飾品,然後猝不及防地跑開。隨後她「偷」走了一位女士的手袋,躲在一旁和蒙哥傑利「分贓」,逗得包括手袋主人在內的所有人大笑不止。
正當我看得興致勃勃時,又感到身後有東西。
一轉身,就看到那隻性感成熟的狸貓在輕盈地跳著(我忘了她的名字……反正就是很性感那隻…我想,她是狸貓吧…呃,就是後來被魔術貓用布包住然後變成了老戒律伯那隻……),那隻懶貓抬頭看了看她,緩緩地走了。隨後,一隻漂亮的小母貓出現,似乎要和她的同伴比比看誰比較美。
於是,兩位尤物就在我面前妖嬈地搔首弄姿。
什麼?天河體育館?不!
我當然不是在廣州的任何地方!
我在一個說不出名字的地方參加傑利克貓的舞會呢!
捌.Macavity
相比起第一幕維多利亞的高難度獨舞,珍妮點點和蟑螂老鼠們的踢踏舞,若騰塔格帥帥的現代舞和小偷貓們的華麗表演,第二幕似乎顯得沒那麼炫了。
不過葛斯突然變成格羅泰格還是讓我這個只看過錄象的人狠狠地吃了一驚,我也很喜歡史金帕旋金斯圍著那輛由大家用燈架等東西搭出來的「火車」跳躍的樣子。老戒律伯的一曲《The Moment Of Happiness》更是讓我跟著感嘆「Why will the summer day delay,when will time flow away」,不過真正把我吸引住的還是那首《Macavity》,兩只母貓跳著嫵媚而性感的舞蹈,用很好聽的聲音批判著麥卡維提的惡貫滿盈。
整個晚上,最觸動我的一句歌詞是「We have to find Old Deuteronomy」,那時麥卡維提擄走了老戒律伯,還把貓兒們打傷,截斷了電線。貓兒們唱得是那麼無奈,那麼悲哀,讓人心生憐惜。
受傷的貓兒們,在極其微弱的燈光下互相安慰著。
但縱然大家傷痕累累,縱然大家不知所措,還是可以互相安慰,互相幫助。
這些連貓都做得到的,人怎麼可能做不到?!
當身邊的一切被罪惡帶來的漆黑所籠罩,依然有小貓可以找到燈,找到光明,找到希望。
至少,我們還有愛。
麥卡維提?犯罪界的拿破倫,你算什麼?!
玖.Magical!
黑暗沒什麼好怕的,罪惡沒什麼好怕的。
世界上,始終有魔法。
始終有重新亮燈的時刻。
魔術貓密斯托佛里斯先生華麗麗地出場,跳起了那段經典的芭蕾舞。
觀眾開始熱情高漲,開始熱烈歡呼。
突然想到,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所有光線來源被截斷的時候。
那個麥克維提當然早已逃之夭夭。
可是,這沒什麼可怕的。
只要願意相信愛與勇氣的神奇力量,密斯托佛里斯先生總會出現。
魔術貓,也許不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個體,而是由大家的愛凝聚造就的拯救者——他可以為我們驅散所有的黑暗與陰霾。
我不禁重新思考那個我所深愛的世界。
愛與勇氣,我從十一歲開始堅信的內容,怎麼可以在經歷背叛、遭遇分離之後全部被拋在一旁呢?
不可以,對,不可以。
發現《貓》和我深愛的HP居然是如此的相似,於是忍不住在密斯托佛里斯先生原地轉圈時狠狠地鼓掌,一點也不覺得累。
還想數數他會轉多少個圈,可是才數了幾個我就已經有點暈暈的了。但他停下來的時候,居然還是穩穩的,步伐矯健的。
Magical!
哈哈,我想,魔法是始終存在的。
一定,一定。
拾.Memory
再次聽到《Grizabella》的旋律,我知道自己將要第三次聽到《Memory》了。
「Memory, turn your face to the moonlight
Let your memory lead you
Open up, enter in
If you find there the meaning of what happiness is
Then a new life will begin
Memory, all alone in the moonlight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
I was beautiful then
I remember 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
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
Burnt out ends of smokey days
The stale cold smell of morning
The street lamp dies, another night is over
Another day is dawning
Daylight,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
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
And I mustn't give in
When the dawn comes tonight will be a memory too
And a new day will begin」
柔和的旋律,美得讓人想哭。
其實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還根本不知道《貓》是什麼,而且根本聽不懂歌詞的內容是什麼——小學時,最好的朋友送給我一隻CD作為生日禮物,莎拉·布萊曼的《La Luna精選珍藏》,收集了這位「月光女神」所有與月亮有關的歌曲。
《Moon River》的柔美和《Hijo De La Luna》的輕快都讓我深深著迷,可是我在聽《Memowy》時感到非常疑惑,實在想不到記憶和月亮到底有什麼關系。
沒有細想也沒有考查,這個疑問被掩埋在內心深處。直到四年前,第一次看到《貓》的錄象。
看著這只被遺棄的貓,我幾乎盡了自己所有的力氣才制止住自己在音樂室哭出來。
縱然已經聽過無數次《Memory》,那時還是很想流淚。
是不是所有的美麗,所有的幸福,都會有老去的時候?
那麼除了回憶,我們還有什麼?
拾壹.THE END
格麗茲貝拉最終修成正果,洗盡鉛華踏上雲外之路;老戒律伯警示我們「That cats are very much like you」,帶領眾貓唱出最華麗最有意義的歌曲。
本來以為,音樂劇結束的時候我會很悲傷和不舍,可是那個時候我在笑。
發自內心地笑了。
隨著主旋律,所有演員逐一出場向觀眾致謝,我起立鼓掌,用力地打著節拍。
若騰塔格的人氣還是很高,因為他出來時大家的歡呼最熱烈,其次是對格麗茲貝拉的。
很郁悶蒙克斯崔普出來時居然只有我尖叫,不過他還是以一個很紳士的動作向我們鞠躬,氣派不凡。
隨後貓兒們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走下舞台融入觀眾當中,蘭波蒂瑟對我張牙舞爪,高傲的狸貓輕靈地走過,維多利亞笑得天真可愛,格麗茲貝拉的步伐不再蹣跚,若藤塔格讓女生們陷入花痴狀態……
場館的燈最後被重新點亮,那曾經熱鬧的舞台變得冷冷清清的,彷彿剛才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場華麗飄渺的夢。有位熱情洋溢的觀眾高呼「安可」,惹來身邊很多人的取笑。
雖然我也不捨得可愛的貓兒們,但我知道,華麗的舞會真的已經結束了。
即使真的可以再來一次,還是會結束的。
沒有永遠不完的舞會,也沒有永遠不會醒的夢。
現實,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吧。
不過,貓兒們,謝謝,謝謝你們讓我參加了一場終生難忘的舞會。
謝謝,謝謝。
『肆』 急!對音樂劇《貓》的點評!
1 戲劇內涵:
音樂劇《貓》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純以外,更多的還應該歸功於《貓》劇所倡導的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理念,和這種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對應的人群。貓的伶俐、貓的乖張、貓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著人們,從貓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定位,這是個奇特的發現過程,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生活與一隻貓咪的生活做比,但是從音樂劇《貓》中,從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靈身上,從他們夢幻般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從生活以外的角度,審視自我和自我的生活。
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樣:
在桀驁的獨來獨往中高貴著,在傲慢的靈性間我行我素的美麗著;
智慧、敏銳而帶著些許凌厲的心扉可以在永無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縱、忘我、酣暢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著、付出著,肆無忌憚的生存;
一群貓,造物的稟賦,讓她們成為貓。
《貓》是一個舞台奇觀,從該劇一開始,它就用開場音樂告訴觀眾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貓的世界來隱喻人類的社會,這是一次關於世界觀和人生態度的探討。
2戲劇的表現形式
英國式芭蕾,古典樂,搖滾樂,爵士樂為主要表現風格。
a音樂《貓》中的舞蹈
《貓》中的舞蹈相當突出,這里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使全劇風格奔放,活力四射。優美的舞姿、高難度的動作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純潔無暇的美。輕松活潑的踢踏舞體現了保姆貓風趣幽默的性格特徵。她非常具有親和力,她總是忙忙碌碌,為貓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業。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歡她。
b音樂劇《貓》中的音樂
《貓》的音樂非常動人,前後四次出現的主題曲《回憶》更是一首百聽不厭的金曲。它傳遍了全世界,成為當代的經典歌曲,多次獲獎。現在《回憶》已經和《貓》劇緊緊地連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
c音樂劇《貓》中的戲劇。
韋伯非常注重音樂劇題材的選擇,這是充分的考慮到音樂劇的另外一個要素:戲劇性。音樂的寫作對於表現劇情的戲劇性矛盾沖突有著天然的優勢,當劇情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激烈復雜的情感斗爭而又不能通過言語或肢體來傳達時,音樂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在《貓》中,當衣衫襤褸的格里澤貝拉動情的唱出「回憶」(Memroy)時,那經典的旋律把這只飽受生活摧殘,離群多年而又風光不在的老貓的內心世界表達的淋漓盡致,她對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貓家族中的嚮往,把整部劇推向了最高潮。每當「回憶」的旋律響起,觀眾總是抱以熱烈的掌聲,彷彿自己也成為了傑里科貓的一員,來共同慶祝格里澤貝拉被選中升上九重天獲得新生。可見音樂為烘托劇情起到的巨大作用。這些經典樂曲都在劇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並成為每部音樂劇的標志和象徵。\\
3 音樂的作用
此劇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美妙的音樂,正是這些風格各異而又高度統一的音樂才把劇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讓觀眾在驚喜和興奮的同時完全融入到劇情當中,進入到曼妙的神話世界。
創造這個音樂神話的人正是當代音樂劇大師,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這位聲名顯赫的音樂家身上有許多耀眼的光環,他曾四次獲得托尼獎、四次Drama Desk獎、三次葛萊美獎以及五次勞倫斯•奧利弗獎。他的《貓》更是成為世界上演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音樂劇,正如這部音樂劇宣傳海報上所寫著的「Now And Forever」現在和永遠,這也許是它經典地位的最好表達,它會續寫自己的神話,吸引更多的觀眾。他開創了一個音樂劇的新時代,用他獨特的音樂語言詮釋著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音樂劇四大經典名作中竟有兩部都是他創作的。無論是劇中氣勢輝宏的交響樂樂段還是溫柔傾訴的優美旋律都深深打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
音樂劇中的音樂創作,不同於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藝術,有許多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則。音樂是音樂劇中的靈魂,音樂標示了音樂劇的存在,而音樂劇也使得經典的音樂唱段得以流傳經久不衰。音樂的出色與否決定了一部劇作能否成為傳世的經典。讓我們從音樂主題的選擇、整體性、旋律性、戲劇性、多樣性等幾個宏觀的方面來看韋伯音樂創作的特點:
一. 主題的選擇。
韋伯的音樂劇創作非常注重題材的選擇,他喜歡選擇一些具有嚴肅的社會意義、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引起人們內心普遍共鳴的主題。因為這樣的主題極具戲劇性、沖突性;這樣,他的音樂創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和自由度把戲劇性的劇情用音樂連接起來。
二. 整體性。
音樂劇的創作非常講究整體性。這是什麼意思呢?音樂劇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而音樂是其中貫穿始終的線索。從序曲到幕間音樂直至劇終謝幕的音樂,都需要有體現其整體性的音樂把它們完美的聯系起來,一氣呵成,使觀眾產生完美的整體感,而不是一首首毫無關聯的歌曲大聯唱。韋伯無疑具有這種過人的整體把握能力。從他的音樂劇中不難看出,作品的風格是一致的。韋伯的音樂是流行、搖滾和美聲的綜合體,使用不同的音樂語言不僅拓寬了音樂劇的表現手段及范圍,還巧妙的讓人們接受了嚴肅題材的音樂劇也可以用輕松活潑的輕音樂甚至是搖滾樂來詮釋的觀念。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樂的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到音樂劇中,同時加入具有古典風格的合唱來渲染歌曲所要表現的內容,以此來加強作品的時代感和表現力。要把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語言統一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倫不類。然而,在觀眾聽來,韋伯是很善於處理這不同「種類」的音樂的,在他的劇中,不同的樂段和不同的場景、劇情珠聯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進的搖滾樂都在同一部劇中依次亮相。我們感受到的這種結合是非常自然、統一的,並沒有牽強的感覺。從演出的效果來看,觀眾並沒有對這種嘗試提出什麼異議,反而是為他喝彩,可見他把這種看似矛盾的問題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巧妙的解決了。這不由的讓人產生一份敬佩之情。對於韋伯來說,那是一種遊走於古典與流行中的自在與從容。
三. 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靈魂。每一部成功的音樂劇必然有讓觀眾難以忘懷的優美旋律。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些經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劇作的不朽。這一點在古典歌劇中的情況也是一樣的,正如當提到《圖蘭多》人們馬上會想到「今夜無人入睡」、說起《卡門》我們就會想起「鬥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許對整部歌劇並不熟悉,然而說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卻是無人不知。可見,好的旋律對作品的影響是多麼巨大。旋律的創作最能體現作曲家的天才,幾乎在韋伯所有的音樂劇作品中,都有幾首歌曲成為經典。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轟動。提到這部音樂劇,我們馬上會想到「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聞者無不為之動容,正是通過這首歌曲,人們知道了貝隆夫人的傳奇故事。無論是充滿矛盾、斗爭的場面,還是輕松歡快的喜劇氛圍抑或是溫柔纏綿的傾訴,都在他神奇的筆下妙筆生花。聽上去是那麼的恰如其分。出眾的駕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總能讓聽者過耳難忘。但他並沒有因為討巧的旋律而喪失創作的藝術水準,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為經典和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說到《貓》,這恐怕是國人最為熟悉的一部音樂劇了,作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奇跡,自1981年上演以來,一直到現在它還在繼續自己的神話,它的足跡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伴隨這部音樂劇的是一首經典的歌曲「回憶」,這首歌曲可以說是韋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語言和地域限制而傳遍全球的名作。它已經和《貓》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就在《貓》劇的現場,當「回憶」的旋律響起,包括筆者,全場的觀眾都情不自禁的長時間鼓掌,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場面。據統計,有超過200位的各類藝術家都錄制過它,被錄制達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爾和多明戈等。當然,作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韋伯的音樂才能不僅體現在音樂劇領域,1996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主題歌「永恆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筆,莎拉•布萊曼和卡雷拉斯的傾情演唱為之增色不少,也使這首歌曲家喻戶曉。
四.戲劇性。
在上面已經提到韋伯非常注重音樂劇題材的選擇,這是充分的考慮到音樂劇的另外一個要素:戲劇性。音樂的寫作對於表現劇情的戲劇性矛盾沖突有著天然的優勢,當劇情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激烈復雜的情感斗爭而又不能通過言語或肢體來傳達時,音樂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在《歌劇院的幽靈》中,韋伯創新的引進了「音樂戲劇性展開」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對話當中,使他們成為連接劇情的線索。同時,在這樣的劇情背景下,音樂劇中就包含了歌劇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採用古典音樂的背景,用歌劇中的宣敘調,詠嘆調來發展劇情,還使用一些大歌劇的片斷,演員的演唱也必須用傳統的義大利美聲唱法。其中的經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著我」(Think of me),「對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極大的推進了劇情的發展。《艾薇塔》中同樣有「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這樣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樂渲染劇情的任務。這些經典樂曲都在劇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並成為每部音樂劇的標志和象徵。
五.多樣性。
這里主要是指韋伯創作風格的多元化和豐富性,他有一種糅合各種音樂風格的能力。通常來講懂嚴肅音樂的人一般都是專業學習音樂的,他們沒有寫作流行音樂的經驗,也寫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樂作品來。而懂流行音樂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傳統音樂需要的那種修養,沒有駕馭大型戲劇音樂的能力。但是,音樂劇恰巧是這兩者的結合,缺乏任何一種能力都不可能成為傑出的音樂劇作曲家。韋伯出生在英國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和鋼琴教師,他十九歲考入了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管弦樂編曲,嚴格的音樂訓練使他具備了良好的音樂素質,同時,年輕的他對那時在英國正大為流行的搖滾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結合不同風格的音樂成為他一直追求的藝術目標,他成功的做到了這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創作的時候沒有覺的音樂劇和歌劇有什麼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出生在20世紀,如果出生在18世紀,我可能就寫歌劇了。」在他的音樂作品當中,音樂風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膽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樂元素,音樂風格也越來越難以簡單的給出定義,時而是古典音樂,時而又是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拉丁舞曲等。他的最新作品《孟買之夢》再一次體現了他不斷創新的探索精神,與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試圖將東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樂劇的又一次大膽嘗試,評論界對這部劇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評語,但一切都需要時間來檢驗。我相信人們會給韋伯一個的評判。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素養全面、藝術視野開闊的音樂家,他並不固守某一種藝術趣味,而是大膽的借鑒,使用各種各樣的音樂素材,只要是可以恰當的表達音樂劇作品的需要,就把他們融入其中。這些都體現出韋伯作為藝術家全面的藝術修養和扎實的音樂功力。
韋伯不愧是一位音樂劇的革新者和大師,他為音樂劇開辟了寬廣的藝術表現道路,並以自己的巨大成就開創了「現代派」的音樂劇流派。為當時處於低靡狀態的音樂劇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國音樂劇走向國際,和百老匯音樂劇分庭抗禮。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使自己的藝術有了不斷發展的動力。這種不斷推陳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為如今繁榮的英國音樂劇市場的重要基礎。由於他的作品受到大眾的喜愛,客觀上,還幫助音樂劇這種劇場藝術真正走入了大眾的生活。他的作品影響著與他同時代以及後來的無數音樂劇作曲家,為他們樹立了一個典範,他們永遠可以在韋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視角。
『伍』 求音樂劇《西區故事》評析 急用!!!!
黔令今年9月份,剛好是伯恩斯坦《西區故事》卿est side sto動在百老匯首演50周年。這部美國音樂劇經典當年描述的,是大都市裡面來自不同地方移民群之間的沖突,當然也把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很omeo。ndJ曲et)的情節搬了上來,成為劇情的基本骨架。《西區故事》所表現的,是波多黎各與義大利裔在紐約曼哈頓西邊貧民區幫派斗爭和仇恨。音樂劇結尾時,主題曲「某個地方」(somewhere)的出現,在悲劇收場中給人帶來一線希望。在百老匯首演中演唱「某個地方」的女演員萊莉·格里斯蒂很eriGrist),她自己的心路歷程和後來的藝術成就,有賴於《西區故事》當年成功的例子,為她拓展了一整個新世界。格里斯蒂出生在美國紐約城曼哈頓比較窮困的地區哈林(H州em),她成長的環境正是不同種裔移民聚居的地區。她少年時代在天才學校里念書(紐約城音樂藝術高中凡ghsehoolofMusiC。nd加s),一開始醉心於舞蹈。16歲那年,因為骨折打了石膏,在機緣巧合之際,格里斯蒂跟著同學一起上聲樂課。就在那一天,她與聲樂老師(C loiro Geldo)結下了不解之緣。老師對她呵護備...... (
『陸』 求一張音樂劇《貓》的海報
這個應該是你需要的版
http://www.ls.net/files/image/cats__logo_4C.jpg
純黑的哦權
『柒』 怎樣評價周傑倫的音樂劇《不能說的秘密》
JAY的音樂天賦無與倫比!不過電影真的可以說基本上拍的都是,馬馬虎虎版。。不過《不能說的權秘秘》是至少我認為最好的一部電影!偶然的時光穿越,相識相戀,不顧一切的愛一個女孩子,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那種執著和愛情的嚮往都讓我歷歷在目。
『捌』 音樂劇音樂之聲賞析
《音樂之聲》清新有致,雅俗共賞。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國的民意測驗中經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電影之一。其中流傳最廣的幾首經典音樂,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大方的《哆口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都成為人們記憶中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被視做人類最珍貴的永恆佳品。
許多人都曾問過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可能他們認為我作為功夫名星,應該喜歡那種帶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說出來或許會很讓人奇怪,我最喜愛的電影既不是史泰龍的槍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滿溫馨的《音樂之聲》。因為在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間那種最淳樸、最簡單的友愛和摯愛之情,這部影片讓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鬆。
——國際巨星 成 龍
從來沒有一部電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裡面的角色、情節、人物經歷家喻戶曉,主題歌曲也被廣為傳唱,由它帶來的影響面之廣、覆蓋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它就是來自著名的阿爾卑斯山脈的《音樂之聲》。
《音樂之聲》來自生活,高於生活,它以樂抒情,以樂動人,到處充滿陽光氣息與溫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諧美景和人文景觀完美結合,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融洽、相互依託的關系,鼓勵人們樂觀向上,追求純潔美好,爭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惡雜念,達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雖然裡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絲毫無損主題和形式上的出類拔萃,幽默的對白和情節,更把觀眾逗得前俯後仰,樂不可支。《音樂之聲》稱得上是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藝術作品的范疇,從藝術史、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哲學等角度來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鑒。
——影評人 Waddle
《音樂之聲》是一部影響了幾代人的電影,無論從哪個標准來評,它都是美國音樂片的經典之作。有趣的愛情故事、悅耳的歌曲、活潑的孩子、溫馨的人情、天真無邪的笑料,構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畫卷;動人的音樂、優美的風光、積極的生活態度,引發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樂之聲》是影片中的點題之曲,影片開始時由瑪利亞在山頂獨唱。上校赴維也納期間,瑪利亞把這首抒發自己對故鄉、對大自然、對音樂的無比熱愛的歌教給了7個孩子,讓他們在男爵夫人到來時為她演唱。上校長久禁錮的心被這家中久違了的美妙、純真、動人的歌聲融化了,他從原來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變成了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和7個孩子擁抱在一起……
『玖』 對這張音樂節海報的點評,對色彩、畫面的分析
我個人不專業,只能站在自己的審美角度略說一二。
首先,我覺的色彩華麗大方,金屬色,黑色,紅色,白色,幾乎是音樂硬性部件的顏色,創意布局也很值得欣賞,但是色彩的對比度不夠,整個海報的色彩看起來較為渾濁,不知道是這張圖片粘貼時失真了還是,總體感覺不是很強的視覺沖擊,也就是說略顯平庸。畫面的布置清晰明了
,但是依舊死板,沒有音樂的那種靈動,活靈活現,還望做以修改,會是一副不錯的海報的。
『拾』 音樂劇《貓》的主題曲回憶怎麼樣,請賞析
戲劇內涵:
音樂劇《貓》在海外20年的狂潮不衰,除了作品本身的精純以外,更多的還應該歸功於《貓》劇所倡導的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理念,和這種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對應的人群。貓的伶俐、貓的乖張、貓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的吸引著人們,從貓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定位,這是個奇特的發現過程,沒有人願意用自己的生活與一隻貓咪的生活做比,但是從音樂劇《貓》中,從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靈身上,從他們夢幻般的生活中,我們卻可以從生活以外的角度,審視自我和自我的生活。
就象下面的一段文字描述的那樣:
在桀驁的獨來獨往中高貴著,在傲慢的靈性間我行我素的美麗著;
智慧、敏銳而帶著些許凌厲的心扉可以在永無止境的奔忙中悠然自若;
放縱、忘我、酣暢淋漓的感受世界,享受著、付出著,肆無忌憚的生存;
一群貓,造物的稟賦,讓她們成為貓。
《貓》是一個舞台奇觀,從該劇一開始,它就用開場音樂告訴觀眾這是一部非凡之作。他巧妙的用貓的世界來隱喻人類的社會,這是一次關於世界觀和人生態度的探討。
2戲劇的表現形式
英國式芭蕾,古典樂,搖滾樂,爵士樂為主要表現風格。
a音樂《貓》中的舞蹈
《貓》中的舞蹈相當突出,這里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使全劇風格奔放,活力四射。優美的舞姿、高難度的動作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純潔無暇的美。輕松活潑的踢踏舞體現了保姆貓風趣幽默的性格特徵。她非常具有親和力,她總是忙忙碌碌,為貓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業。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歡她。
b音樂劇《貓》中的音樂
《貓》的音樂非常動人,前後四次出現的主題曲《回憶》更是一首百聽不厭的金曲。它傳遍了全世界,成為當代的經典歌曲,多次獲獎。現在《回憶》已經和《貓》劇緊緊地連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
c音樂劇《貓》中的戲劇。
韋伯非常注重音樂劇題材的選擇,這是充分的考慮到音樂劇的另外一個要素:戲劇性。音樂的寫作對於表現劇情的戲劇性矛盾沖突有著天然的優勢,當劇情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激烈復雜的情感斗爭而又不能通過言語或肢體來傳達時,音樂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在《貓》中,當衣衫襤褸的格里澤貝拉動情的唱出「回憶」(Memroy)時,那經典的旋律把這只飽受生活摧殘,離群多年而又風光不在的老貓的內心世界表達的淋漓盡致,她對美好生活的那份憧憬和盼望回到貓家族中的嚮往,把整部劇推向了最高潮。每當「回憶」的旋律響起,觀眾總是抱以熱烈的掌聲,彷彿自己也成為了傑里科貓的一員,來共同慶祝格里澤貝拉被選中升上九重天獲得新生。可見音樂為烘托劇情起到的巨大作用。這些經典樂曲都在劇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並成為每部音樂劇的標志和象徵。\\
3 音樂的作用
此劇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美妙的音樂,正是這些風格各異而又高度統一的音樂才把劇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讓觀眾在驚喜和興奮的同時完全融入到劇情當中,進入到曼妙的神話世界。
創造這個音樂神話的人正是當代音樂劇大師,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這位聲名顯赫的音樂家身上有許多耀眼的光環,他曾四次獲得托尼獎、四次Drama Desk獎、三次葛萊美獎以及五次勞倫斯•奧利弗獎。他的《貓》更是成為世界上演次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音樂劇,正如這部音樂劇宣傳海報上所寫著的「Now And Forever」現在和永遠,這也許是它經典地位的最好表達,它會續寫自己的神話,吸引更多的觀眾。他開創了一個音樂劇的新時代,用他獨特的音樂語言詮釋著他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音樂劇四大經典名作中竟有兩部都是他創作的。無論是劇中氣勢輝宏的交響樂樂段還是溫柔傾訴的優美旋律都深深打動著每一位觀眾的心。
音樂劇中的音樂創作,不同於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藝術,有許多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則。音樂是音樂劇中的靈魂,音樂標示了音樂劇的存在,而音樂劇也使得經典的音樂唱段得以流傳經久不衰。音樂的出色與否決定了一部劇作能否成為傳世的經典。讓我們從音樂主題的選擇、整體性、旋律性、戲劇性、多樣性等幾個宏觀的方面來看韋伯音樂創作的特點:
一. 主題的選擇。
韋伯的音樂劇創作非常注重題材的選擇,他喜歡選擇一些具有嚴肅的社會意義、深刻的思想內涵,能引起人們內心普遍共鳴的主題。因為這樣的主題極具戲劇性、沖突性;這樣,他的音樂創作就可以有很大的空間和自由度把戲劇性的劇情用音樂連接起來。
二. 整體性。
音樂劇的創作非常講究整體性。這是什麼意思呢?音樂劇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它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而音樂是其中貫穿始終的線索。從序曲到幕間音樂直至劇終謝幕的音樂,都需要有體現其整體性的音樂把它們完美的聯系起來,一氣呵成,使觀眾產生完美的整體感,而不是一首首毫無關聯的歌曲大聯唱。韋伯無疑具有這種過人的整體把握能力。從他的音樂劇中不難看出,作品的風格是一致的。韋伯的音樂是流行、搖滾和美聲的綜合體,使用不同的音樂語言不僅拓寬了音樂劇的表現手段及范圍,還巧妙的讓人們接受了嚴肅題材的音樂劇也可以用輕松活潑的輕音樂甚至是搖滾樂來詮釋的觀念。在配器上,他打破了管弦樂的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到音樂劇中,同時加入具有古典風格的合唱來渲染歌曲所要表現的內容,以此來加強作品的時代感和表現力。要把這些不同風格的音樂語言統一起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的不好就是不倫不類。然而,在觀眾聽來,韋伯是很善於處理這不同「種類」的音樂的,在他的劇中,不同的樂段和不同的場景、劇情珠聯璧合,古典的、流行的、甚至是激進的搖滾樂都在同一部劇中依次亮相。我們感受到的這種結合是非常自然、統一的,並沒有牽強的感覺。從演出的效果來看,觀眾並沒有對這種嘗試提出什麼異議,反而是為他喝彩,可見他把這種看似矛盾的問題在他的音樂創作中巧妙的解決了。這不由的讓人產生一份敬佩之情。對於韋伯來說,那是一種遊走於古典與流行中的自在與從容。
三. 旋律性。
旋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歌曲的靈魂。每一部成功的音樂劇必然有讓觀眾難以忘懷的優美旋律。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些經典的旋律才成就了劇作的不朽。這一點在古典歌劇中的情況也是一樣的,正如當提到《圖蘭多》人們馬上會想到「今夜無人入睡」、說起《卡門》我們就會想起「鬥牛士之歌」。很多人也許對整部歌劇並不熟悉,然而說到其中的著名唱段,卻是無人不知。可見,好的旋律對作品的影響是多麼巨大。旋律的創作最能體現作曲家的天才,幾乎在韋伯所有的音樂劇作品中,都有幾首歌曲成為經典。1978年上演的《艾薇塔》又一次引起了轟動。提到這部音樂劇,我們馬上會想到「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這首著名的歌曲,歌曲情深意重,聞者無不為之動容,正是通過這首歌曲,人們知道了貝隆夫人的傳奇故事。無論是充滿矛盾、斗爭的場面,還是輕松歡快的喜劇氛圍抑或是溫柔纏綿的傾訴,都在他神奇的筆下妙筆生花。聽上去是那麼的恰如其分。出眾的駕馭旋律的能力使他的作品總能讓聽者過耳難忘。但他並沒有因為討巧的旋律而喪失創作的藝術水準,這正是他的大量作品得以成為經典和廣為流傳的重要原因。
說到《貓》,這恐怕是國人最為熟悉的一部音樂劇了,作為世界四大音樂劇之一,它在全球巡演的歷史可以說是一個奇跡,自1981年上演以來,一直到現在它還在繼續自己的神話,它的足跡遍及世界的很多角落。伴隨這部音樂劇的是一首經典的歌曲「回憶」,這首歌曲可以說是韋伯的代表作,是一首超越語言和地域限制而傳遍全球的名作。它已經和《貓》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就在《貓》劇的現場,當「回憶」的旋律響起,包括筆者,全場的觀眾都情不自禁的長時間鼓掌,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場面。據統計,有超過200位的各類藝術家都錄制過它,被錄制達600多次,包括芭芭拉•史翠珊、娜塔莉•科爾和多明戈等。當然,作為一位出色的音樂家,韋伯的音樂才能不僅體現在音樂劇領域,1996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主題歌「永恆的朋友」也出自他的手筆,莎拉•布萊曼和卡雷拉斯的傾情演唱為之增色不少,也使這首歌曲家喻戶曉。
四.戲劇性。
在上面已經提到韋伯非常注重音樂劇題材的選擇,這是充分的考慮到音樂劇的另外一個要素:戲劇性。音樂的寫作對於表現劇情的戲劇性矛盾沖突有著天然的優勢,當劇情需要表現人物內心激烈復雜的情感斗爭而又不能通過言語或肢體來傳達時,音樂就承擔了這個任務。在《歌劇院的幽靈》中,韋伯創新的引進了「音樂戲劇性展開」的概念和方法,把歌曲插入到對話當中,使他們成為連接劇情的線索。同時,在這樣的劇情背景下,音樂劇中就包含了歌劇所有的要素,他不但大量的採用古典音樂的背景,用歌劇中的宣敘調,詠嘆調來發展劇情,還使用一些大歌劇的片斷,演員的演唱也必須用傳統的義大利美聲唱法。其中的經典唱段和歌曲如「夜之歌」(The music of night),「想著我」(Think of me),「對你的渴求」(All I ask of you)等都極大的推進了劇情的發展。《艾薇塔》中同樣有「阿根廷,別為我哭泣」(Don』t cry for me,Argentina)這樣的金曲,很好的完成音樂渲染劇情的任務。這些經典樂曲都在劇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並成為每部音樂劇的標志和象徵。
五.多樣性。
這里主要是指韋伯創作風格的多元化和豐富性,他有一種糅合各種音樂風格的能力。通常來講懂嚴肅音樂的人一般都是專業學習音樂的,他們沒有寫作流行音樂的經驗,也寫不出具有流行味的音樂作品來。而懂流行音樂的人又往往缺少西方傳統音樂需要的那種修養,沒有駕馭大型戲劇音樂的能力。但是,音樂劇恰巧是這兩者的結合,缺乏任何一種能力都不可能成為傑出的音樂劇作曲家。韋伯出生在英國的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父母是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和鋼琴教師,他十九歲考入了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管弦樂編曲,嚴格的音樂訓練使他具備了良好的音樂素質,同時,年輕的他對那時在英國正大為流行的搖滾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結合不同風格的音樂成為他一直追求的藝術目標,他成功的做到了這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創作的時候沒有覺的音樂劇和歌劇有什麼不同;可能是因為我出生在20世紀,如果出生在18世紀,我可能就寫歌劇了。」在他的音樂作品當中,音樂風格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限制,他大膽的使用一切可能的音樂元素,音樂風格也越來越難以簡單的給出定義,時而是古典音樂,時而又是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拉丁舞曲等。他的最新作品《孟買之夢》再一次體現了他不斷創新的探索精神,與印度作曲家拉赫曼的合作是他試圖將東方文明的魅力引入音樂劇的又一次大膽嘗試,評論界對這部劇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評語,但一切都需要時間來檢驗。我相信人們會給韋伯一個的評判。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他是一個素養全面、藝術視野開闊的音樂家,他並不固守某一種藝術趣味,而是大膽的借鑒,使用各種各樣的音樂素材,只要是可以恰當的表達音樂劇作品的需要,就把他們融入其中。這些都體現出韋伯作為藝術家全面的藝術修養和扎實的音樂功力。
韋伯不愧是一位音樂劇的革新者和大師,他為音樂劇開辟了寬廣的藝術表現道路,並以自己的巨大成就開創了「現代派」的音樂劇流派。為當時處於低靡狀態的音樂劇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成功崛起使英國音樂劇走向國際,和百老匯音樂劇分庭抗禮。在承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使自己的藝術有了不斷發展的動力。這種不斷推陳出新的精神和努力成為如今繁榮的英國音樂劇市場的重要基礎。由於他的作品受到大眾的喜愛,客觀上,還幫助音樂劇這種劇場藝術真正走入了大眾的生活。他的作品影響著與他同時代以及後來的無數音樂劇作曲家,為他們樹立了一個典範,他們永遠可以在韋伯的作品中找到新的素材,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