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中國百老匯音樂劇論文

中國百老匯音樂劇論文

發布時間:2021-02-17 22:54:08

⑴ 關於百老匯音樂劇【貓】的鑒賞

音樂劇「四大名劇」之一,1981年5月11日在倫敦首演,一炮打紅,憑難以打破的票房紀錄成為英國有史以來最成功、連續公演最久的音樂劇,曾獲七項托尼獎。全世界有七個劇團:倫敦、布達佩斯、漢堡、東京、美國巡迴、英國巡迴和全歐巡迴,共有十一個劇團、用八種語言灌制過《貓》的音樂,其中的《記憶》則成為現代音樂中的經典,被錄制達六百次之多。韋伯也憑該劇奠定了他「現代舒伯特」的地位。

該劇不得不提的特色是他們的舞台概念。整個劇場就是一個舞台,零距離的接觸不是只到觀眾席的前部,演員們會到觀眾席的各個角落,包括中間休息時,他們會爬到大廳,融入到觀眾
說實話,在看《貓》之前一直都沒怎麼接觸音樂劇這種百老匯式的表演方式。出於好奇也是對這個劇目之前的名氣,前鎮子完整的研究了一遍,看完後讓我不得不被這台音樂劇的表達方式及演員細微入致的表演所打動。

在這之前不怎麼想接觸舞台劇的原因是因為感覺這樣的形式所表現出的東西「很假」,作為觀眾一心想看到的應該是那種接近於現實的東西,但是音樂劇「演」的成分很重,所以對於看慣動/漫畫及電影的我來說「音樂劇」不是我理想中觀看的對象,直到看完《貓》之後,我也只是對這個劇作感興趣。可能你會說我眼光短淺,或是處於跟風,但是如果聽我一一道來你便會發現《貓》真的很神奇……

很多人都說看《貓》別指望看懂劇情,而更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及里邊的音樂。起初看了這話我只是覺得這些人的目的可能跟我不一樣,怎麼說這是台音樂劇而不是音樂會。於是抱著看劇情的想法開始觀看……

因為看的是1998年的正式錄象版,所以開場的時候並沒有很激動(我這人看電影開場都會很激動= =&line;&line;&line;)隨著開場曲的響起才慢慢的被帶到這個只屬於貓的世界……於是沒多久就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特點——《貓》的對白情節幾乎沒有,而帶動整個故事的主導全部是歌曲= =於是想起了之前別人說的那句話「別指望看懂劇情,而更注重的是演員的表演及里邊的音樂」汗= =b也許正是這種亦幻亦真的表達方式及演員細微入致的表演,我慢慢忘記自己看的是一台音樂劇了,也開始覺得有意思起來。

其實這台音樂劇的故事內容很簡單,就是說每年一次傑里科族貓的聚會,聚會里由領袖選出一名傑里科貓,這只貓將會獲得重生的機會。於是在場的貓紛紛用音樂及舞蹈來推薦自己,希望自己能被選上。最後一隻從一開始就被大家唾棄的老母貓以一曲《MEMORY》(回憶)描述了自己的心聲,從而打動了在場的各位,於是大家一致推薦讓她或得這次重生的機會。

整個劇目基本上沒有過於復雜的關系及扣人心懸的內容,完全就是由這些貓各自的介紹音樂為主,那到底是什麼能讓它成為經典呢?

其實現實中我們要了解一個人往往是通過對方的言行舉止,《貓》也一樣。《貓》里的每個角色(或是說每隻貓= =&line;&line;&line;)都有自己的特徵,迷人的、勇敢的、狡猾的、和藹的……而這些都反映在了《貓》的音樂當中,加上演員細微入致的表演,一隻活脫的貓的形象就展現在了大家的眼前。

當然,光有這些分散的介紹還是不行的,那樣一來的話整個劇目就會很散。然而在《貓》的整個表演過程中最讓人稱絕的就是那瞬間的統一,之前還是各自分散的介紹一下子就被統一到了這個「貓」的大環境里。正是這點精之筆讓整個劇目有條不紊的進行著。而在節奏上也穿插得非常好,時而輕松時而緊張的氣氛也非常能抓住觀眾的視覺神經。

其實看完整個劇目後我都會暗自發笑,因為上半場主角「格里澤貝拉」(那隻被唾棄的老母貓)出場時我完全沒發覺她就是主角= =b因為介紹很短,在短短的介紹後又是一個歡快的場景,所以很容易讓人把她忘記,也恰倒好處的體現了她當時的處境(這算是特意安排的吧好口年T-T)從下半場開始她的戲份就明顯很重要了,兩次出場都起到了提醒及轉折的作用,最後那次《MEMORY》的響起很有那種讓人恍然大悟的感覺,也是整個劇目的最高潮,作為觀眾的自己也完全被打動了。經典!不愧經典!!

既然已經說到《MEMORY》了當然不得不說這首歌的背景。「和其他的《貓》歌不同,《回憶》並不是根據已有的詩編寫的,也沒有其他可以套用的詩。拿恩找了三位詞作家編寫《回憶》,仍沒有得到滿意的歌詞。那時直到離首映只有幾天了,拿恩回到他在鄉下的別墅,決定由自己來寫《回憶》的歌詞。他花了整整一個星期的時間重新讀過艾略特的詩集,借用了《風夜狂想曲》和《Grizabella,魅美的貓》作線索,不但寫出了動人心旋的《回憶》,也更明確了整部《貓》的主題。魅美的貓Grizabella成為《貓》的感情出口,她在《回憶》里表白了她在外面世界所受的痛苦,她所永遠失去的快樂和美麗的日子,以及她歸家的渴望。這首讓人難以忘懷的歌出世了。」(出自《中演國際網站》)

因為看的是1998年的正式錄象版,這首《MEMORY》仍然是由原唱「伊蓮佩吉」演唱,在了解了這首音樂還有2位演繹也一樣經典的人唱過之後在網上翻了翻,也聽了,不過感覺還是沒原唱的有味道。雖然很多人都說「巴巴拉」的經典但是我始終覺得「巴巴拉」只是唱得好、感動,卻沒有把這只貓當時的性格及特徵體現出來。而「伊蓮佩吉」就完全是兩者結合了,「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功力果然不是蓋的~~哈哈~~我想很多朋友只《貓》也是從這首歌來的吧,一首170個人曾經演繹過的音樂可見一般……

⑵ 音樂劇《貓》論文

1《貓》
它應是屬於歌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

《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勞伊德"韋伯的撼世傑作,該劇無與倫比地囊括了1983年百老匯的七項托尼獎,並包攬了倫敦紐約所有戲劇大獎。該劇曾被授予「世紀音樂劇」的稱號,自1981年倫敦首演以來,其間在美、日、法、德等國公演,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轟動,往往一票難求,至今仍是紐約百老匯及倫敦最賣座的音樂劇。源於此劇的經典情歌《回憶》( M emory)早已家喻戶曉,堪稱音樂劇史上的一部不朽名曲 。

音樂劇《貓》賞析
音樂劇是綜合性的審美舞台消費藝術,本課以《貓》為載體,通過戲劇元素、舞蹈元素、音樂元素、舞美元素四方面讓學生走近音樂劇,了解音樂劇。

音樂劇《貓》的地位

《貓》是當今世界音樂劇中最成功的作品,1981年5月11日首演於新倫敦劇院,連續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歲生日時,在同一個劇場落幕。是倫敦和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3年獲得最佳音樂劇獎等7項托尼獎.。劇中一曲《回憶》(Memory),已經成為音樂劇音樂經典。2003年音樂劇《貓》北京人民大會堂和上海大劇院的舞台,引起了強烈的轟動效應。那麼為何音樂劇《貓》如此震憾人心,所向披靡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走進百老匯,領略貓的魅力。

二、音樂劇《貓》劇情介紹(戲劇元素)
《貓》的故事很簡單:傑里科貓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聚會,眾貓們會在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會上挑選一隻貓升天,我們知道貓有九條命,升天以後可以再次獲得新生。於是,形形色色的貓紛紛登場,盡情表現,用歌聲和舞蹈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被選中。最後,當年曾經光彩照人今日卻無比邋遢的「魅力貓」以一曲《回憶》打動了所有在場的貓,成為可以升入天堂的貓。
「魅力貓」,是全劇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的生活到外面闖盪,但嘗盡了世態炎涼,再回到貓族時已經變成一隻蓬頭垢面、醜陋無比的老貓了。貓兒們不願接受這個背叛貓族的流浪者,整個貓族對她非常敵視。她以一曲《回憶》平息了所有貓兒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的深深同情和憐憫。

Old Deuteronomy老杜特洛內米-----領袖貓 "領袖貓"是貓族的首領,他的年紀很大,而且飽讀詩書,充滿智慧和經驗。在整個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愛戴。平時他很少出現在貓族中,日常事務都由年輕的"英雄貓"來處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會上,領袖貓是一定會來的,因為只有他才有資格挑選獲得重生的貓兒。
Victoria維克多利亞---純白貓 純白貓的純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單純,她的純朴本能促使她樂於幫助弱者。她羞怯地向欲回歸貓族的"魅力貓"伸手,卻遭到其它貓兒的阻止。
Rum tum tugger若騰塔格-----"搖滾貓" "搖滾貓"是貓中的搖滾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氣十足的搖滾樂,"搖滾貓"的個子很高,動作矯健而有爆發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貓。 他在聚光燈的照耀下狂舞,盡情享受母貓們瘋狂的迷戀。
小貓傑米瑪:是貓族中最年幼的小貓,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當魅力貓唱出了《回憶》以後,首先喚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貓的旋律,使眾貓們都流露出感動的表情。 另外還有保姆貓」、「劇院貓」、 「富貴貓」、「犯罪貓」、「迷人貓」、「英雄貓」、「超人貓」、「魔術貓」等。這群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們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在舞會上,它們各顯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戲,上演了一出盪氣回腸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愛與寬容的主題。

四、音樂《貓》中的舞蹈元素
《貓》中的舞蹈相當突出。為了傳達劇情,編導們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場面來表現貓的不同特徵和性格。這里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使全劇風格奔放,活力四射。
優美的舞姿、高難度的動作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純潔無暇的美。——體現了白貓純潔的心靈。
介紹保姆貓:褓姆貓是貓中的保姆,她一般白天顯得很懶散,整天睡,但一到晚上,她便非常繁忙,因為她要訓練老鼠織毛衣,還要為蟑螂失業的問題而擔憂,這不她帶著她的一支蟑螂童子軍來了……
輕松活潑的踢踏舞體現了保姆貓風趣幽默的性格特徵。她非常具有親和力,她總是忙忙碌碌,為貓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業。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歡她。
傑利克舞會,場面宏大、激情澎湃,搖滾貓帶領貓兒們所跳的現代舞,動感十足,也突出了的他狂野的個性,怪不得母貓們對他如此迷戀。

五、音樂劇《貓》中的音樂元素
與舞蹈一樣《貓》的音樂非常動人。全劇近三個小時,共由二十三首樂曲組成。除了配合不同舞蹈場面的舞曲之外,前後四次出現的主題曲《回憶》更是一首百聽不厭的金曲。它傳遍了全世界,成為當代的經典歌曲,並被前後錄制了600餘次,多次獲獎。現在《回憶》已經和《貓》劇緊緊地連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
據說,直到首演的日期都已經很接近的時候,導演諾恩仍對劇里的歌曲不滿意。他覺得整部音樂劇的高潮部份不夠強烈, 努恩對韋伯說:我們在劇中需要的是你的情感大宣洩。韋伯告訴導演諾恩,不要抱太大的希望。那一晚韋伯回家之後,花了整整一個晚上,寫出了一個曲子。第二天早上,韋伯在排練室的鋼琴上給諾恩彈奏了他那晚的創作。拿恩聽完後,對旁邊的人說:「我請你們記住現在的日子和時間。因為你們現在聽到的,就是下一個能稱為傳奇的樂曲。」
當眾貓們沉浸在歡聚的幸福之中的時候,魅力貓來到場上,貓兒們都避開她,月光下,孤獨的魅力貓回憶著自己年輕美麗時的幸福時光,
回憶(1)這首歌曲感覺唱完了嗎?魅力貓第一次唱出回憶的時候,歌聲表達的是他什麼樣的心情?(有意猶未盡之感,音樂表達了孤獨、無助、凄涼的情緒。)
你想一個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輝煌的時候,背叛了自己親人,而當她年老色衰,以這樣一副醜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這兩者之間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歡聚的興奮中,她的突然出現,打破了當時暖融融的氛圍,貓兒們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她,我們的女主人公內心肯定非常復雜,孤獨、無助與凄涼。
領袖貓同情地向她伸出手,但她沒有看見,暗然地離開了。
領袖貓告訴貓兒們,幸福的含義不僅僅是現在,也包括過去那些不能遺忘的事情,月光下,傑里可貓族中最年幼的小貓傑米瑪唱起了《回憶》,貓兒們都流露出感動的表情,悲天憫人,寬大為懷。
回憶(2)同樣的旋律此時演唱者的身份已發生了變化,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並對比兩次「回憶給你的感受有何不同」。(音樂情緒是和睦、溫馨、幸福的。)由其最後全體貓兒們起立的一剎那,表達了貓兒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企盼,盼望幸福的降臨。
(歌曲:《Memory 回憶》)
回憶(3)貓兒們的寬容與同情,喚起了她對生活的信心,魅力貓鼓起勇氣再次唱起了《回憶》向大家伸出了渴望之手。 她悲哀的回憶著過去,祈求親人們的原涼和理解,同時盼望能夠獲得新的生活;
If yo u touch me,you wi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這一段是全劇的高潮,音樂經過兩次轉調,力度層層推進,極富有震撼力。
同樣的旋律,演唱者的身份發生的變化、調式調性的轉換,力度的對比給我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六、舞台美術
據介紹,在百老匯的音樂劇中,絕大多數製作都是不惜投入巨資運用聲、光、電等各種現代技術手段,創造出夢幻般的舞檯面貌,具有強烈的視聽沖擊力。
首先在《貓》劇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人物的化裝,全劇共有36隻貓,為了表現貓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徵,他們的化裝也是形態各異,五花八門,各具特色,形象逼真。前面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貓,下面再出示一組圖片,你會給這些貓取什麼名字呢?
舞台效果,在前面的舞蹈和音樂片斷中已經感覺到了舞台效果在劇情的表達及人物的塑造中所起的作用,〈通往九重天〉這一段,舞台效果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純潔的白貓維多利亞首先對魅力貓表示同情,傑里可貓們終於原諒了她,接納她回到族中。領袖貓選擇魅力貓是今年獲得重生的貓,貓兒們歡送她登上了通往九重天之路!

七、劇情總結
魅力貓載著大家的祝福登上了九重天,獲得了新生。這部音樂劇欣賞完了,《貓》的世界就是濃縮了人類社會。那麼,這個故事對你有什麼啟發呢?送魅力貓升天,領袖貓最後一個動作是怎樣的,包含了什麼含義?——愛與寬容的博大胸懷。最後一個運作是舞蹈主題動作與戲劇的完美結合。《貓》的故事就是一個現代寓言,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應有盡有。
八、總結音樂劇概念、特徵
音樂劇是以戲劇為基石,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形式,將舞台美術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舞台表演藝術。 在一部音樂劇作品中,戲劇、音樂舞蹈通常不是那麼壁壘分明,而是相輔相承,最多是各部分強調的和程度不同而已,在絕大多數音樂劇中,歌唱舞蹈與對白是交替使用。
在當今的舞台藝術中,恐怕很少有哪種戲劇形式可以像音樂劇這樣具有勃勃生機。 以〈貓〉為代表的現代派音樂劇,與歌劇、舞劇比起來,它在音樂與舞蹈的創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流行音樂的元素,並將觀賞性放在首位。 使戲劇表演更加通俗化、大眾化、現代化。這大概就是音樂劇能在眾多舞台藝術中異軍突起,廣受觀眾歡迎的一個主要原因。音樂劇已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為成功的舞台表演藝術。在去年的七藝節上,取材於嘉善田歌的原創音樂劇《五姑娘》獲文化部文華大獎,具有濃鬱江南水鄉風情,以後我們有機會也給大家介紹一下。
音樂是音樂劇的靈魂,戲劇是音樂劇的基礎。

⑶ 求一篇音樂劇《貓》觀後感,論文形式,大約在2000---3000字,十分感謝!

你也不說給個郵箱,我發到這,大家不都見了嗎,算了,沒別的辦法,只能發到這里了!

《貓》觀後感
在以前並沒接觸音樂劇之前就已經聽說過這個著名的音樂劇,後來接觸了,果然是一部很了不起的作品。之前有看過國內的《白毛女》國外的《簡•愛》等,但《貓》和它們的風格完全不同,因此給人不同的享受。《貓》是音樂劇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這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可見《貓》的影響力之巨大。
一、《貓》簡介
《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譜曲的音樂歌舞劇。
音樂劇《貓》是世界歷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也是有史以來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 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台劇,也是在美國紐約百老匯和英國倫敦西頭連續公演最長的舞台劇。自從在1981年倫敦首場演出之後開始風靡世界21年,共以10幾種語言在20幾個國家出演無數次。僅僅在倫敦的演出場次就達9000多次。《貓》曾獲得七項托尼獎,包括最佳歌劇。而劇中《記憶》一曲則成為現代音樂中的經典。
「夏日陽光穿過樹林/又一個清晨在等待/猶如破曉時分的花朵/記憶淡去/觸碰我吧/讓我重享/往日記憶的美麗時光/是多麼容易/觸碰我/你將明白什麼是幸福/看吧/新的一天已經開始」,既充滿宿命感,又有對生命不可抑止的激情。這是由「有魅力的格里澤貝拉」老貓唱出的《回憶》,該曲以憂傷的情調和動人心弦的旋律,表現了思歸的格里澤貝拉回憶它離開傑里科貓族外出闖盪,經歷了各種艱難遭遇和人生痛苦,昔日美好時光的流逝,青春不再,夕陽黃昏,對家鄉和親人的眷眷思念與渴望,都在歌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宣洩。如今已廣為傳唱,成為當代的經典曲。
二、觀後感
因為是第一次觀看這部音樂劇,所以印象也較為深刻。雖然我不能用藝術的專業的眼光來欣賞它,但是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仍然有許多觸動人心的地方讓我感動。
在開始前的一段片頭里,首先看到了很多雙貓的眼睛,雖讓人畏懼,但很有靈氣,如同在黑暗裡的貓顯出一雙雙眼。片頭音樂,給人陰森的感覺。
劇一開始就能看到舞台上各種各樣的「貓」:「毛色」不同、「臉面」不同、表情不同、動作也不同。筆者很欣賞演員們的表演動作,非常逼真,非常靈活,會讓人感到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貓的世界。在現實世界中,你鮮有機會能看到如此多的貓聚到一起,也很少能看到如此多種類的貓。他們在舞台上歡快地舞動,盡量展現自己。一場貓的盛會,在這里,是他們的天堂。雖然大體的情節很難把握,每一隻「貓」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零零散散,完全不能拼湊,但是,在每一隻「貓」的背後,我們能隱約看到大的社會背景。這里試舉幾例。
1、貧富對比
我們能看到一隻在電影院門口流浪的老貓,瘦小、身體骯臟,雖然很窮,但很善良,所以大家都很尊重她,但更多的是同情她;與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另一隻光鮮亮麗的肥貓,身穿西服,手持手杖,很gentleman,大家也同樣尊重他。並且在筆者眼裡,群貓都有點阿諛奉承的媚態。他們的對比,顯示了貓世界的貧富差距,但同時也能推出貓的主人同樣具有貧富差距,貓尚如此,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更大了。
2、盲目崇拜
在具有很高威望的老肥貓面前,每隻貓都很想盡量讓他滿意,都在不斷表現自己。在權利面前,他們都希望自己能得到那個機會——重生。老貓的選擇似乎決定了它們的生死,所以它們把老貓看成至高無上的「神」。那麼,現實生活中呢?我們同樣可以看到一些盲目崇拜的例子。比方說迷信活動,很多巫師或神婆在玩弄把戲之後被信為「神的代言人」甚至是「神」,這不得不說是人類的無知與愚蠢。雖然很多現象我們不能通過科學來解釋,但是也不能被巫術迷惑,這常是在中國出現。另外,在西方國家,有的人的宗教狂迷行為也是同樣的問題。這些都是透過貓的行為所看到的。
3、階級觀念
後來,舞台上緩緩走上一隻老貓,她身材瘦小、毛色灰暗、爪子殘破、表情痛苦,似乎流浪了許久許久。此時所有其他的貓都很排斥她,不願意接觸她,似乎一旦與她有了關系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份。那麼,老貓在這樣不平等的對待面前作出何種反映呢?當然是痛苦萬分。被忽視,被排擠、受冷落,這是處於多麼悲慘的境地啊!大家都是同類,為什麼就有不公平的待遇呢?我們的現實難道不是這樣嗎?西方國家向來等級森嚴,往往把人分三六九等,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的表現,不能偈越一步。我國古代社會也分等級,並且還要守禮,不能對上不敬。貓的這些行為不正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真實畫面嗎?
以上是從貓的行為中照出的人類社會現實。此外,我們還能看到這部劇中的感人之處。
正如人們公認的,在劇中最能觸動人的心靈的,就是那首《memory》,它由流浪而遭唾棄的老貓唱出,歌曲哀婉動人,從內心發出淡淡的凄涼感。歌詞節選分析如下:
「Has the moon lost her memory? And the wind begins to moan」連自然環境都如此凄涼,那麼人心也自然凍結。渲染了外界氣氛,更反映內心悲苦。
「I can smile at the old days,I was beautiful then」回憶自己的年輕時光,當時自己是多麼beautiful,「The time I knew what happiness was,Let the memory live again」那時帶給人們多少歡樂,可惜時光不再,真希望人們記住自己曾經美麗。
「I must wait for the sunrise,I must think of a new life,And I mustn't give in,a new day will begin」始終有個信念,決不放棄,永不言拜!
「If you touch me,You'll understand what happiness is,Look a new day has begun.」喚醒人們的良知,人啊,不要厭棄我這只老貓!再一次堅信,新的生活已經到來,樂觀、積極、向上,使人為之感染。
其實,這守歌不僅唱出了老貓的心聲,也唱出了那些年華不再但又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們的心聲。「最美不過夕陽紅」,我們終會走到那一天,當自己慢慢老去,我們還能回憶自己的過去,而最美的回憶就是給人們帶去了歡樂。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過,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跡,如果能給別人帶去美麗的風景,那麼你的回憶就是最大的幸福。我們不禁思考,當我們老去時,我們會有怎樣的memory呢?作為青年一代,朝氣蓬勃,只要能做自己想為之奮斗的事情,那麼到了老年也就沒有遺憾;在青年時代做一些令人為之贊嘆的事情,也不枉此生;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青年時,我們留下什麼。
還有便是人物眾多,而服裝竟沒雷同的,雖然是貓的服飾,與現代人的角色也差不多,有威嚴老人,有落魄老婦,有凶惡男人,有活力男人,有嬌媚女人,有賢惠女人,有黑衣,白衣,花衣,有資產者,有魔術師等等。很難得的是劇中一隻老母貓的聲線沙啞,脖子上的皺褶非常明顯,看的出是由老人演的,她唱起來也是大段大段歌詞的,與一位穿大毛袍子的老公貓遙遙相望,脈脈含情,互相對歌,這些老人很值得佩服。
《貓》不僅是一部充滿動感魅力和時代氣息的音樂劇,同時,它也飽含著生活哲理和人間情懷。就像有人所說,這是一部「從貓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樂劇。自從它首次來中國上演以後,立即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較為發達的城市颳起一陣音樂劇的旋風,觀眾無不被它那奇特的舞檯布景、幽默生動的表演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演員精彩的演出把觀眾帶入了奇妙的傑里科貓族的世界,當然,此劇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除了精彩的音樂,就是舞台中奇妙變化的燈光效果,使人們進入到曼妙的神話世界。燈光效果遵循劇作的戲劇結構和演員的心理流程,強調它在創造情感氣氛方面的作用。它擺脫所有寫實要求,根本不考慮光源的色彩和角度的合理性。舞台突然暗下來,是為了解釋一個角色的心理狀態;燈光在一個角色入場時又突然亮起來;恐怖襲來時,牆上出現巨大的影子。燈光被任意控制,它的變化和靜止,突明或突暗,唯一依據的原則就是服從戲劇本身的需要,毋容置疑,在擴大戲劇表現力方面,燈光成了表現主義者用之不盡的資源,開拓出各種獨特的表現方式。使前景與背景溶匯在一起,讓觀眾同時看到背景始終出現在所有動作地點的後面。同時善於對現實變形和發揮燈光的特殊作用,創造出特殊的氣氛。
音樂劇 《貓》的舞台燈光,將舞台設計在處理視覺因素時手法更加靈活,從寫實到抽象,其間具有極大伸縮性。在處理時間地點上更加自由,舞台上現實與夢幻互相交替和並置,擴大了舞台時空的各種可能性。也正是現代科技的運用,使這部音樂劇長盛不衰,受到各地人們的喜愛。時間和事實都證明了這是部十分優秀的音樂劇,值得我們欣賞,品嘗。
《貓》讓我看到了頂級音樂劇的華麗表演,提升了我對音樂劇的認識以及鑒賞能力,並給我帶來了深深地感動。希望今後能有幸看到劇場版的《貓》,親身感受真真正正音樂劇的魅力。

音樂劇《貓》觀後感

不像《歌劇魅影》中繁華褪盡似的無奈,也不像《鍾樓怪人》里動人心魄的悲壯,《貓》給我的影像是神秘莫測的,也是統一唯美的。

在開始前的一段片頭里,首先看到了很多雙貓的眼睛,雖讓人畏懼,但很有靈氣,如同在黑暗裡的貓顯出一雙雙眼。片頭音樂,給人陰森的感覺。一開始就能看到舞台上各種各樣的「貓」:「毛色」不同、「臉面」不同、表情不同、動作也不同,會讓人感到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貓的世界。他們在舞台上歡快地舞動,盡量展現自己。一場貓的盛會,在這里,是他們的天堂。

正如人們公認的,在劇中最能觸動人的心靈的,就是那首《回憶》,它由流浪而遭唾棄的老貓唱出,歌曲哀婉動人,從內心發出淡淡的凄涼感。這是一隻年輕時魅力十足而年老後邋遢骯臟的貓,她孤獨衰弱,遭人唾棄,流浪在最下等的街區,受到貓族的排擠。她也渴望能升入天堂,但這對她顯然是一種奢望。在這個情景下,她演唱了這首《回憶》。在她唱完之後,貓兒們都被感動了,一致推選她升上天堂,全劇落下帷幕。從中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首歌在劇中所佔的份量,可以說,它是全劇的轉折點,也是高潮點。

其實,這守歌不僅唱出了老貓的心聲,也唱出了那些年華不再但又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們的心聲。我們終會走到那一天,當自己慢慢老去,我們還能回憶自己的過去,而最美的回憶就是給人們帶去了歡樂。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過,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跡,如果能給別人帶去美麗的風景,那麼你的回憶就是最大的幸福。

回憶也是如此的動人。以至於每一個認真傾聽回憶的人都會找到共鳴。魅力貓曾經的韶華已經化作過眼雲煙,痛苦卑賤的生活折磨得她痛苦不堪。然而她既沒有沉溺於那曾經美麗的幻想般的回憶,也沒有被那些悲慘絕望的記憶所埋沒。無論對過去的感慨有多麼深沉凝重,明天總是新的一天。

我們不能賦予幸福以意義,它存在於每個人心中,待在不同的位置,有不一樣的標准,也是變化無常的。有些幸福在一瞬間就能得到,而有些幸福是靠歲月慢慢累積起來的。正如Old D所說:「我們有了經驗,但失去了意義,重溫的意義,給幸福賦予的意義。」

當最後老戒律伯告訴我們「貓其實和人差不多」的時候,我們在貓的世界中其實也看到我們人類的縮影。

我們年幼時就像Jemima一樣,無憂無慮,愛玩愛鬧,跟著Rum Tum Tugger瘋來瘋去。漸漸地,我們長大了,像Vctoria一樣的純情,一樣的多愁善感。在沒有Demeter的悲慘遭遇下、也沒有Bombalurina的魅力四射中長大。我們學會了承擔責任,雖然也許不像Munk在某個領域做領導者,卻也像Alonzo一樣負擔自己的一份事。

歲月是什麼?歲月是Jemima不諳世事的純凈雙眼,歲月是Bombalurina的美麗笑顏,歲月是Rum Tum Tugger的輕狂快樂,歲月是Munk的青年力壯,歲月是Jennyanydots的嘮嘮叨叨,歲月是Grizabella的深深皺紋,歲月是老Gus回憶當年風光時顫抖的雙手……最終,幸福是像Old D一樣在歲月的歷練下,明白人生的含義。

《貓》從劇情到表演,無一不充滿著詭異凌亂的色彩,然而回味起來卻似乎又有著共同的中心。無論如何,貓劇確實散發著一股令人無法抗拒的魔力,令人們不得不臣服在它的意境之下,這也正是音樂劇的魅力所在。

音樂劇《貓》觀後感
音樂劇是一門十分年輕的表演藝術,經過近百年的發展,產生了眾多風格炯異的作品。《貓》屬於更靠近歌舞類的音樂劇。由作曲家安德魯勞伊德偉鉑根據諾貝爾文學獎得主TS艾略特的長詩《擅長裝扮的老貓精》改編譜曲。
《貓》的故事:傑里科貓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舞會,眾貓們會在著一年一度的盛大聚會上挑選一隻貓升天。於是,形形色色的貓紛紛登場,盡情表現。表現最好的一隻貓成為可以升上天堂的貓。子夜的舞會使貓瘋狂,在一個特殊的夜晚,每年一次的傑里科族的貓的家族慶賀會上,每個貓依次向來訪的人類解釋他們是誰,並且指出貓有三個名字:家庭里日常使用的名字、較高雅文氣的名字和秘密的名字。
劇中有「領袖貓」、 「迷人貓」、「魅力貓」、 「富貴貓」、「保姆貓」、「劇院貓」、「搖滾貓」、「犯罪貓」、「迷人貓」、「英雄貓」、「超人貓」、「魔術貓」等。這群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在舞會上,它們各顯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戲,上演了一出盪氣回腸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愛與寬容的主題。《貓》中的舞蹈和音樂相當突出。為了傳情達意,編導們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場面來表現貓的不同特徵和性格。這里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怎麼好看怎麼編,沒有框框,別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長達十幾分鍾的「傑里克舞會」的舞蹈,場面宏大,激情澎湃,讓人看得如痴如醉。《貓》的舞台也極精彩。它的設計概念是「從貓兒眼裡看到的世界」。《貓》的服裝全按各個貓兒的形象特徵來設計,上面逼真地繪出了不同年齡、性別的貓的膚色和皮毛花紋,活靈活現地裝扮出了一隻只性格各異的貓兒。
本劇以年輕天真的白貓維克多利亞跳起了獨舞"請到傑里科舞會來"作為開場,他們正在等待他們的領袖--英明的老杜特羅內米,今晚由他挑選一隻傑里科貓,這只貓將被派到九重天上"獲得"新的生命。每一隻貓都用歌曲和舞蹈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被選中成為獲得重生的傑里科貓。珍尼安尼朵茨是一隻老剛比貓,她整天不是睡覺就是閑逛;"蘭塔塔格",是一隻愛搞惡作劇、對異性魅力十足的貓;被遺棄的"富有魅力的格里澤貝拉"是一隻傑里科貓,她已離群多年,到外面的世界去闖盪,這次她發誓要回到家族裡;強壯的"布斯托夫•瓊"是只25磅重的貓,他把時間都花在吃上;突然一陣雷鳴般的碰撞聲,警笛聲大作,邪惡的貓麥克維第大搖大擺地來了;"蒙哥傑瑞和蘭普利第澤"是一個愛開開玩笑、愛搞作劇的搗蛋鬼小組,老是給他們家惹麻煩;當仁慈而英明的領袖"老杜特羅內米"到場時,整個家族一片歡騰。它們准備了一些節目:群貓表演了一出名叫"波里科狗進行曲下的佩克族與波里科族的可怕的戰斗"的戲。貓們穿著敵對派的狗的衣服向對方狂吠。表演被邪惡的麥克維第打斷,貓們四散奔逃!老杜特羅內米平息了騷動,"傑里科舞會"如期開始,全體貓們跳舞歡慶。夏天為何遲到,時光怎樣流逝"劇院貓格斯"是一位老演員,曾經與他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演員共事過,他正受著痛風之苦。"鐵路貓斯金伯•申克斯"是所有貓的友善大叔。邪惡的麥克維第綁架了老杜特羅內米,麥克維第裝成老杜特羅內米,有兩只貓認出他來:一隻是蒂米特(嚇壞了的小貓),一隻是最性感的大個子貓鮑巴露瑞娜(無憂無慮的女孩)。麥克維第的惡行使他得到了一個渾名--"犯罪的拿破崙";麥克維第被揭穿後與曼庫斯特拉普及其他的雄貓打了起來,他把電線弄短路使得所有的燈都熄滅了,傑里科貓陷入黑暗之中。蘭塔塔格叫來"米斯特腓力先生",要他施魔法找回領袖。米斯特腓力成功了,燈又亮了。老杜特羅內米決定哪一隻傑里科貓將獲得重生的時刻到了。此時,格里澤貝拉以"回憶"一曲唱起過去的事情。家族接受了她的回歸。她被選為"去九重天"而獲新生的貓!動人心魄的《回憶》,明確了整部《貓》的主題。格里澤貝拉貓成為了《貓》劇的感情出口。她在《回憶》里達了她遭受的痛苦,她曾經的快樂和美麗,以及最後對溫暖的渴望。
這首歌不僅唱出了老貓的心聲,也唱出了那些年華不再但又對生活充滿信心的人們的心聲。「最美不過夕陽紅」,我們終會走到那一天,當自己慢慢老去,我們還能回憶自己的過去,而最美的回憶就是給人們帶去了歡樂。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如何走過,如果能在路上流下美好的足跡,如果能給別人帶去美麗的風景,那麼你的回憶就是最大的幸福。
最最精彩的便是人物眾多,而服裝竟沒雷同的,雖然是貓的服飾,與現代人的角色也差不多,有威嚴老人,有落魄老婦,有凶惡男人,有活力男人,有嬌媚女人,有賢惠女人,有黑衣,白衣,花衣,有資產者,有魔術師等等。很難得的是劇中一隻老母貓的聲線沙啞,脖子上的皺褶非常明顯,看的出是由老人演的,她唱起來也是大段大段歌詞的,與一位穿大毛袍子的老公貓遙遙相望,脈脈含情,互相對歌,這些老人很值得佩服。
《貓》其實沒有什麼復雜的情節關系和扣人心懸的內容,但正是這份簡單讓人們認識了很多東西,明白了一些簡單的道理。我們通過每一隻貓的肢體表演,通過他們的言行,我們看到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有的勇敢,有的迷人,有的狡猾,有的慈祥……他們在自己的世界裡扮演自己的角色,他們也享受屬於他們的這份快樂!在現實社會里人也是一樣的,我們通過每個人的言行舉止認識每一個人,了解每一個人!每個人也都在為了自己的目標努力,提高著自己,展示著自己好的一面!當眾貓們沉浸在歡聚的幸福之中的時候, 格里澤貝拉給了我們無限的遐想,她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的生活到外面闖盪,但嘗盡了世態炎涼,再回貓族時已變成一隻蓬頭垢面、醜陋無比的老貓了。貓兒們不願接受這個背叛貓族的流浪者,整個貓族對她非常敵視,蒼老的身體搖搖欲墜,破爛腐朽的皮毛稀落而卑微地出現在我們眼前,是傑里科毛族曾經的皇後,襤褸憔悴的她想歸隊,卻受到張牙舞爪的待遇。所有貓都唾棄她,月光下,她只能逼到昏暗的角落,孤獨的魅力貓回憶著自己年輕美麗時的幸福時光。
你想一個人在她最有魅力、最輝煌的時候,背叛了自己親人,而當她年老色衰,以這樣一副醜陋的外貌再次回到家族中,這兩者之間反差有多大。尤其是在大家沉浸歡聚的興奮中,她的突然出現,打破了當時暖融融的氛圍,貓兒們會以怎樣的態度來對待她,我們的女主人公內心肯定非常復雜,孤獨、無助與凄涼……
這群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們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縱是貓性十足,亦然充滿人性,直抵內心,最為感動的一幕是魅力貓敢於面對自己以往的驕傲不羈、現在的落魄孤獨,坦誠的說出自己在洗盡鉛華的同時,想獲得重生的心聲。最終,也是因為她的坦誠、直白、敢於披露自己的需要,感動了大家,獲得了這個唯一的機會。在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敢於面對自己醜陋的一面,敢於坦誠的說出自己的需要呢,太多的執著信念、太多的顧慮、太多的在乎別人的看法,令我們已經不再勇於說出自己的需要,勇於接受自己不好的一面。
遂有所恍悟:以貓喻人,貓人相通啊。其實在貓的競爭過程中,我看到了人類何嘗不是也在為了一個晉升的機會、為了個人利益,在不斷的展現自己,相互競爭,有些人甚至不擇手段去破壞他人,來達成自己的目的,就象劇裡面的犯罪貓一樣。相對於人類的爾虞我詐,貓要可愛多了。
《貓》的故事就是一個現代寓言,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應有盡有。

⑷ 對音樂劇《貓》的音樂賞析,3000字左右

貓眼中的世界與人生
——歌劇《貓》賞析
音樂劇是綜合性的審美舞台消費藝術,它的形成與發展不過一百多年的歷史,傳入我國的時間也不長。簡單的說,它是一門綜合戲劇、音樂、舞蹈的大眾表演藝術。音樂劇有綜合性、現代性、多元性、靈活性和商業性操作等的特徵。音樂劇中的音樂創作,不同於其他形式的舞台表演藝術,有許多它自身的特點和規則。
音樂劇《貓》,可以說是無人不知.自從它首次來中國上演以後,立即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較為發達的城市颳起一陣音樂劇的旋風,觀眾無不被它那奇特的舞檯布景、幽默生動的表演和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所吸引。我有幸在大學美育這門課中觀看了《貓》,觀後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演員精彩的演出把觀眾帶入了奇妙的傑里科貓族的世界,當然,此劇最令我難以忘懷的還是那些美妙的音樂,正是這些風格各異而又高度統一的音樂才把劇情一次又一次的推向高潮,讓觀眾在驚喜和興奮的同時完全融入到劇情當中,進入到曼妙的神話世界。
一、音樂劇《貓》的地位
《貓》是勞埃德·韋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在倫敦和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一部音樂劇,該劇於1981年5月11日在倫敦西區的新倫敦劇院首演,2002年5月11日落幕,前後歷時21年。1983年,《貓》榮獲最佳音樂劇獎等七項托尼獎。
《貓》不僅是一部充滿動感魅力和時代氣息的音樂劇,同時,它也飽含著生活哲理和人間情懷。就像有人所說,這是一部「從貓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樂劇。
二、音樂劇《貓》劇情介紹
《貓》的故事很簡單:傑里科貓族每年都要舉行一次聚會,眾貓們會在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會上挑選一隻貓升天,我們知道貓有九條命,升天以後可以再次獲得新生。於是,形形色色的貓紛紛登場,盡情表現,用歌聲和舞蹈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希望能夠被選中。最後,當年曾經光彩照人今日卻無比邋遢的「魅力貓」以一曲《回憶》打動了所有在場的貓,成為可以升入天堂的貓。
「魅力貓」,是全劇最重要的角色。她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的生活到外面闖盪,但嘗盡了世態炎涼,再回到貓族時已經變成一隻醜陋無比的老貓了。貓兒們不願接受這個背叛貓族的流浪者,整個貓族對她非常敵視。她以一曲《回憶》平息了所有貓兒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的深深同情和憐憫。
「領袖貓"是貓族的首領,他的年紀很大,而且飽讀詩書,在整個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愛戴。平時他很少出現在貓族中,日常事務都由年輕的"英雄貓"來處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會上,領袖貓是一定會來的,因為只有他才有資格挑選獲得重生的貓兒。
"搖滾貓"是貓中的搖滾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氣十足的搖滾樂,"搖滾貓"的個子很高,動作矯健而有爆發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貓。他在聚光燈的照耀下狂舞,盡情享受母貓們瘋狂的迷戀。
小貓傑米瑪是貓族中最年幼的小貓,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當魅力貓唱出了《回憶》以後,首先喚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貓的旋律,使眾貓們都流露出感動的表情。
另外還有保姆貓」、「劇院貓」、 「富貴貓」、「犯罪貓」、「迷人貓」、「英雄貓」等。這群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們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在舞會上,它們各顯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戲,上演了一出盪氣回腸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愛與寬容的主題。
三、音樂《貓》中的舞蹈元素
《貓》中的舞蹈相當突出,這里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使全劇風格奔放,活力四射。優美的舞姿、高難度的動作讓我們體會到了一種純潔無暇的美。輕松活潑的踢踏舞體現了保姆貓風趣幽默的性格特徵。她非常具有親和力,她總是忙忙碌碌,為貓族做一些慈善公益性的事業。所以大家都非常喜歡她。
四、音樂劇《貓》中的音樂元素
《貓》的音樂非常動人,前後四次出現的主題曲《回憶》更是一首百聽不厭的金曲。它傳遍了全世界,成為當代的經典歌曲,多次獲獎。現在《回憶》已經和《貓》劇緊緊地連系在一起,成為該劇的招牌和象徵。
五、舞台美術
在《貓》劇中最突出的一點就是人物的化裝,全劇共有36隻貓,為了表現貓的不同地位和性格特徵,他們的化裝也是形態各異,各具特色。
六、劇情總結
魅力貓載著大家的祝福登上了九重天,獲得了新生。這部音樂劇欣賞完了,《貓》的世界就是濃縮了人類社會。《貓》的故事就是一個現代寓言,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應有盡有。

格里澤貝拉以前是一個美麗又受追捧的貓,由於年歲漸老而風華不再,慢慢受到其他成員的排斥。你聽主題曲《MEMORY》就可以知道整個音樂劇的意思。前段訴說著對現在生活的失望和對以前的眷戀,但是最後唱到新的生活已經開始了!最後和貓老大一起飛到月亮上去了。意思就是只要對生活充滿希望和幻想,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那個魔術師貓就代表了幻想和創意吧?他的出現可是一個很大的轉折點哦!然後那個惡勢力的貓就代表現在的惡勢力和困難!在裡面我很欣賞那個風流倜儻的貓呢!!我覺得應該是一種堅韌不屈的精神吧。雖然他已經很老了,但是曾經的他也是非常有名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這部音樂劇是很好的。還有主題歌很好聽。細細品味吧。

⑸ 論文音樂劇《貓》1000字 求

據說,貓受人寵愛由來已久。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時代,貓就已經成為人們收養的家畜,而且還曾經被製成「木乃伊」保存。現如今,人們對貓的認識,也早已不再只是「老鼠殺手」,更成了與人相伴的寵物。至於以貓為主題的藝術作品,也是五花八門,難計其數。那麼說到音樂作品中的貓,我記得波蘭作曲家肖邦就寫過一首「小貓的圓舞曲」、也就是著名的《F大調華麗圓舞曲》。我國著名女作曲家黃准也創作過「小貓釣魚」的音樂。不過,真正讓「貓」在音樂舞台上大顯身手的,還要說是韋伯創作的這部音樂劇——《貓》。
音樂劇《貓》是根據英國著名詩人艾略特的童話詩集《擅長裝扮的老貓精》改編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垃圾場,夜深人靜時分,傑里科貓群的貓兒們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等待著領袖貓老杜特羅內米從他們中間選一隻到九重天再獲重生。一隻在外闖盪多年的老貓格里澤貝拉出現了,多年的漂泊生活使她夕日的美貌盪然無存,重回故里的她已變得衣衫襤褸,身心交瘁。她想歸隊,大家卻都殘忍地向她張牙舞爪,悲傷的她凄婉地唱起了《回憶》。貓兒們終於原諒了她,而領袖貓老杜特羅內米也宣布她就是那隻被選為去九重天獲重生的貓。
《貓》不僅是一部異彩多姿、充滿動感魅力和時代氣息的音樂劇,同時,它也飽含著濃郁的生活哲理和人間情懷。就象有人所說,這是一部「從貓的眼中看世界和看人生」的音樂劇。「回憶」是《貓》劇的主題曲,也是該劇最著名的唱段。在劇中,這首歌前後一共出現過四次,只是每次的場景和所表達的內容不同。其中,第二幕中,由「格里澤貝拉」、也就是在外流浪多年,最後終於回歸的那隻老貓所演唱的「回憶」最為著名。提起這首歌的創作,還頗有周折。據說,在《貓》的首演前夕,導演對其中的音樂部分還不是很滿意,認為全劇「還缺少一個核心唱段」,否則,就達不到情感和戲劇高潮。當晚,韋伯回到家裡苦苦構思了一夜,最後終於寫出了這首盪氣回腸、後來傳遍全世界的著名歌曲。
《貓》是勞埃德·韋伯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同時也是在倫敦和百老匯上演時間最長的一部音樂劇,該劇於1981年5月11日在倫敦西區的新倫敦劇院首演,2002年5月11日落幕,前後歷時21年。在美國紐約百老匯的演出從1982年10月7日開始,2000年9月10日結束。此外,德國漢堡、奧地利的維也納、芬蘭的赫爾辛基和匈牙利的布達佩斯等地的劇院也曾長期固定上演。同時,還有8個製作公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該劇。1983年,《貓》榮獲最佳音樂劇獎等七項托尼獎。
目前,《貓》劇已經被翻譯成14種不同的語言,在全球150個以上的都會城市演出,觀眾人數超過6500萬人。演出季跨越時間之長、演出場次和觀眾人數之多、票房收入之高都創造了娛樂文化歷史上的最高記錄。據說,告別演出的那晚,一位在21年中先後看過700場《貓》的觀眾淚流滿面,被劇組邀請走上舞台,與每一位「貓」熱烈擁抱。全場掌聲雷動,當時的情景可謂感人至深。

⑹ 求百老匯音樂劇《貓》的資料及觀後感

《貓》是音樂劇歷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為音樂劇的代名詞。該劇創作於1981年,是在倫敦上演時間最長、美國戲劇史上持續巡迴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1年5月11日首演於倫敦西區新倫敦劇院,每周8場,星期一休息,連續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歲生日時,在同一個劇場落幕。《貓》在美國演出時間相加總長為16年零2個月,僅這一出戲在全球演出的總收入就超過了20億美元,到2000年6月該劇正式宣布停演時,已在全球演出了6000多場。該劇創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場演員各有各的絕活,片中的老貓格里澤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蓮·佩姬扮演,她被一些媒體稱為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 《貓》中的角色:「領袖貓」。貓族中的首領,充滿智慧和經驗,他必須出席一年一度的貓會,並最後決定哪一隻貓能夠升天獲得重生;「迷人貓」,劇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劇舞會高潮時她是領舞者,在青藍色調的光線下,惟有她的紅色皮毛洋溢著溫暖;「魅力貓」。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的生活到外面闖盪,但嘗盡了世態炎涼,再回到貓族時已醜陋無比——她的樣子最像人類,長發披肩,身穿黑色晚禮服,腳蹬一雙高跟鞋。一曲《回憶》平息了所有貓兒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的深深同情和憐憫。還有「富貴貓」、「保姆貓」、「劇院貓」、「搖滾貓」、「犯罪貓」、「迷人貓」、「英雄貓」、「超人貓」、「魔術貓」等。這群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在舞會上,它們各顯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戲,上演了一出盪氣回腸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愛與寬容的主題。

《貓》中的舞蹈和音樂相當突出。為了傳情達意,編導們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場面來表現貓的不同特徵和性格。這里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怎麼好看怎麼編,沒有框框,別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長達十幾分鍾的「傑里克舞會」的舞蹈,場面宏大,激情澎湃,讓人看得如痴如醉。 《貓》的舞台也極精彩。它的設計概念是「從貓兒眼裡看到的世界」。觀眾可以從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個垃圾場,上面堆放著1500多個牙膏皮、碎碟子、壞信用卡、可樂罐、廢棄的汽車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貓眼中的尺寸放大。台上還有一座重達5噸的天橋,供貓兒上下戲耍,演出時橋下有三個工作人員躲在裡面控制煙霧、燈光、變出「魔術貓」。 《貓》的服裝全按各個貓兒的形象特徵來設計,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繪出了不同年齡、性別的貓的膚色和皮毛花紋,每個演員都被畫成了一個與其身份相符的貓臉,再配上30多個不同色澤和質感的假發,活靈活現地裝扮出了一隻只性格各異的貓兒。 《貓》因為在許多不同的舞台上由數以千計的人製作,她的歌舞並沒有很嚴的規定。有時候一首歌會由不同的貓來唱,也有時候,一些劇情完全被刪截。比如在《貓》的錄像帶里,兩只小偷貓的歌是由小偷們自己唱的,但是在舞台上,這首歌通常是由Mistoffelees 唱的。在《貓》的錄象帶里,一個很重要的歌,海盜 Growltiger 的故事也被刪掉了。大多數時候這樣的修改都是小幅度的,而且多半是由於演員的合適或是不合適。 每一個歌曲裡面,包括了英國的,美國百老匯的,和《貓》錄象帶所用的全部歌詞。其中有幾首比較著名的歌副有 WAV 版音樂。筆者有幸聽過這三部《貓》的音樂(其中英國和百老匯的是在1981年和1982年出版的CD),但覺得《貓》錄象帶版的音樂最好,因為她有機會匯集了最優秀的演員。所以MP3 版的歌,都是從《貓》錄象帶里摘出來的。還有一點就是本人未曾看過舞台上的《貓》,所以對劇情的介紹都來源於錄象帶。當然,錄象帶版也的確是故事講解得最好的一個。

⑺ 音樂劇、歌劇、歌舞劇的聯系與區別論文(2000字)

歌劇和音樂劇有很大的區別!你可以到:
音樂劇:http://ke..com/view/9921.html
歌劇:http://ke..com/view/21308.htm
中了解到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特點
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另外,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也稱為歌舞劇。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是由喜歌劇演變過來的,比較早的作品有英國作曲家瓊斯寫的《快樂的少女》等,因此,倫敦西區的劇院被人們尊為音樂劇的故鄉。
故可看出兩者是一致的。

音樂劇中:
世界四大音樂劇:《歌劇魅影》《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

歌劇中:
世界十大歌劇包括:《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多》,《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奧賽羅》,《蝴蝶夫人》和《藝術家的生涯》。但另外有些排名也將羅西尼的《塞爾維亞的理發師》和莫扎特的《魔笛》、《費加羅的婚禮》排在十大歌劇當中。

上述可能沒有2000字,但你可以再我給你提供的網站上在再取截取點,主要的意思我上述都寫了!

⑻ 關於音樂劇的論文拜託了各位 謝謝

音樂劇的音樂形式是歌劇化的,它是古典歌劇藝術的現代傳承。是現代音樂戲劇的主流。音樂劇與歌劇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它們之間沒有明顯的斷代。 與其說音樂劇是一個新的藝術形式,倒不如說音樂劇是傳承了歌劇藝術而形成的現代歌舞劇。雖然它具有藝術手法的綜合性,但就藝術形式來說它依然獨具歌劇的傳統。仔細分析;如果話劇不用道白,舞劇不用舞蹈,那麼我們肯定不會稱之為話劇和舞劇了,因為道白和舞蹈是它們各自唯一重要的特徵。可是,音樂劇要是沒有了道白和舞蹈,它依然是音樂劇,因為他屬於歌劇的類型,它傳承的是歌劇的特徵,它不能沒有音樂,不能沒有歌唱。它只是屬於戲劇的一個范疇。從歌劇,輕歌劇,喜歌劇,音樂劇到充滿歌劇色彩的音樂劇。它有非常純正的血統,從羅西尼、威爾第、普契尼、喬治·格什溫、理查德·羅傑斯、伯恩斯坦、韋伯、克勞德-米歇爾·勛伯格。這些偉大的人物之間要麼是同屬歐洲體系,要麼象喬治·格什溫和伯恩斯坦有師徒情份,或者,象普契尼和韋伯不同時代卻共同擁有迷人的旋律,這也經常讓我錯誤的以為《當晴朗的一天》和《回憶》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正如韋伯所說:他在創作的時候沒有覺得音樂劇和歌劇有什麼不同;「可能因為我是出生在20世紀,如果出生在18世紀,我可能就寫歌劇了」。音樂劇在牛津簡明音樂詞典中的註解是這樣:MUSICAL 歌舞劇,一種近似輕歌劇[OPERETTA]的戲劇體裁,但通常指美國的從紐約百老匯發展起來的音樂表演。比起音樂喜劇[MUSICALCOMEDY]顯得更為復雜精緻而更接近歌劇。假如我們用德國偉大的歌劇大師瓦格納對歌劇的論斷來看音樂劇;即「歌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那麼,我們也可以這么說「音樂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他們之間的差異只是音樂風格的不同而已。 我們不能不承認這樣一個現實,近一百年來,歌劇越來越被當作「陽春白雪」高擱於藝術殿壇之上,有代表性的創作作品鳳毛麟角,真正能欣賞歌劇的觀眾也是非常少的,因為這類觀眾必須是建立在有一定的歌劇常識和音樂涵養的基礎上,它需要觀眾具備一定的審美條件,因此,它的觀眾在很大一部份是我們所謂的「圈內人」。但同時,在從後工業化時代轉變為資訊時代,電影、電視、網路對大眾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眾的審美需求,人們對娛樂的取向已經變得更加廣泛,單就一種藝術形式也需要能得到更多的信息,因此,音樂劇以其時尚、大眾、流行等現代特性,逐漸占據了歌劇的市場份額成為現代音樂戲劇的主流。

⑼ 音樂劇論文(800字左右)

嘻嘻,華育的預初學生吧!我也是噢,你幾班的?
我也正在做這個作業,剛好一查就發現了你這個帖子,你不怕老師發現嗎?
頭痛這個作業啊!周五就要交了,偏偏復習階段作業特別多!
給你我的資料吧!大部分都可以抄上去。偷偷告訴你噢,這裡面我抄了700字,自己就寫了開頭和結尾。
http://ke..com/view/9921.htm

音樂劇簡介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劇特點
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樂劇與歌舞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萬花嬉春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音樂劇結構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歌唱的字句稱為句詩、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歷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黑魔鬼》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種類繁多的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茂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英國音樂廳的表演。這種雛形的美國音樂劇還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襲歐洲輕歌舞手法的階段,其中歌、舞、啞劇,滑稽戲甚至雜耍,魔術籌各種藝術手段都可採用,不過,直到1890年,喜劇《唐人街之旅》成為一個里程碑,這部戲證明了音樂劇可以有美國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國的歌曲,如《巴華利街歌》。這首歌本來是一首很動聽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國歌;更為重要的是,該劇不僅有美國歌曲,美國故事,而且還有美國人說話的方式,就是說所有的角色們都用俗語說話。
小歌劇時代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1927,年由吉羅姆,科恩和奧斯卡·雙姆斯特恩所作的《畫舵漩宮》(該劇是至今仍在上演的優秀的音樂劇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說來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劇。它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表演船為背景,描述船長、船長夫人、女兒木蘭小姐、賭徒女婿、劇團台柱黑白混血的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廚娘的故事,還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事故、悲歡離合,全劇長達四小時。首演之夜,百老匯的觀眾被嚇呆了,他們不曉得原來「Musi-cal」不是只有歌舞喜鬧劇,竟然可以這樣的「戲劇」!從此,百老匯音樂劇開始了現代劇目的嘗試,音樂劇的編導開始更注意故事情節及歌曲的創作,從而更豐富了音樂劇的形式。
與小歌劇並存於同一時代的還有Rcvue(時事諷刺劇),在音樂舞台上它以沒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興盛著,這種歌舞雖沒有情節,卻開著冷玩笑,利用這種諷刺的手法把戲劇或歌劇滑稽化,它模擬流行的東西,或對流行的丑聞放冷箭——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爵士樂進入音樂劇

爵士音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源於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從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國民歌小調,黑人靈樂怨曲以及各種村音俗韻的身影,風格多樣,動感強。第一部偉大的令人不能忘懷的歌舞名為《當心你的腳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劇院上演。對於此事最有貢獻的是艾爾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種精細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國的音樂劇舞台與爵士音樂永遠結了不解之緣。「爵士」成為音樂劇的「音樂俗語」。不少作曲家也將爵士的因素引入創作中。喬治·葛什溫開創的就是一種「交響味」的爵士風。1924年,由葛什溫兄弟創作的《女士,好樣的》就開創了上世紀20年代百老匯音樂劇的爵士舞風格,該劇也使弗瑞德·阿斯泰爾和妹妹阿德勒成為百老匯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國音樂劇掀開了它的新紀元,作品逐步趨於成熟
20世紀40~60年代,受歐洲輕歌舞劇和爵士音樂的影響,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百老匯音樂劇經典劇目。在這期間的作品已經成為年輕的古典了:如以美國西南部俄克拉荷馬拓荒地區為背景的《俄克拉荷馬》(1943年),該劇1955年被拍成電影獲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艾爾文;怕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槍》;考勒·波特的根據蕭伯納劇本改編的音樂劇《窕窈淑女》。1956年在紐約首演,1964年被拍成電影並獲奧斯卡金像獎;以及1957年在紐約首演的《西區故事》,1961年被拍成電影也獲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在紐約首演,反映沙俄時代猶太人命運的《屋頂上的提琴手》,1964年在紐約首演,1971年被拍成電影獲奧斯卡獎。

百花齊放的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萬世魔星》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加之由於現代音響廣播設備的更新和普及,許多音樂劇中膾炙人口的歌曲。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風靡世界,成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維塔》中的《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及《貓》中的《回憶》在音樂會及平時街頭廣播中都常可聽見,致使許多沒有看過此劇的人也產生了一睹為快的期待。
20世紀70~80年代,「音樂劇」的創作熱潮轉向倫敦,英國創造了與美國風格大不相同的「音樂劇」,出現了一批英國「音樂劇」經典劇目,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萬世巨星耶蘇基督》(1971年)、《艾維塔》(1976年)〈貓〉(1981年)《歌劇院的幽靈》(1986年)和《日落大道》(1993年)以及根據雨果名著《悲慘世界》創作音樂劇《悲慘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競相上演的保留劇目,它們在音樂和戲劇上都有了突破和飛躍。
音樂劇的流派
音樂劇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音樂劇流派的開成和壯大總是與傑出的作曲家和劇作家,尤其是他們的不朽的作品聯系在一起的。
科恩、羅傑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古典音樂劇流派、勒納和洛維的小歌劇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的「概念音樂劇」流派、韋伯和萊斯的現代流派音樂劇、勛伯格和鮑伯利的史詩流派、呂克·普拉蒙登和理查德·科錢特的浪漫主義流派和方興未艾的後現代流派音樂劇向世人打造了一個五彩繽紛的音樂劇舞台。
音樂劇名家
英國戲劇家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LloydWebber)1948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他的第一部音樂劇已表現出了對流行音樂的著迷,結合了迷幻、鄉村與法國小調三種元素。
70年代早期,韋伯與萊斯合寫的作品是大膽的《萬世魔星》,獲得了格萊美獎。該劇於1971年在紐約上演時,獲得了七項托尼獎,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樂劇獎,1973年,該劇被拍成電影。韋伯根據T·S·艾略特的《擅長裝扮的老貓經》改編的《貓》正開始成為迄今為止韋伯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
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大城市演韋伯的音樂劇。1995年,《貓》以史無前例的演出紀錄慶祝它在百老匯上演十周年,《貓》、《星光快車》及《萬世魔星》三部韋伯的作品是倫敦戲劇史上演出時間最長的三部音樂劇。韋伯是改寫音樂劇歷史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美國歌劇大師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Gershwin)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的極大熱情。1919年與歐文·凱撒(IrvingCaesar)的合作曲子「斯瓦尼」使他第一次出名。同年他被委任為《喬治·懷特1919年的丑聞》一劇作曲,其中一些歌曲成為美國流行音樂中的里程碑,如「我要建一條通往天堂的梯子」、「有人愛我」等。
1935年他的民歌歌劇《波吉與貝絲》在波士頓上演,成為格什溫上演最多的劇目之一。1936年格什溫兄弟轉到好萊塢去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時期。他們為《我們跳舞嗎》(1937)、《困苦中的年輕女人》(1937)譜為另一部影片《古德溫鬧劇》(1938)寫曲時,喬治病倒了,不久於1937年6月去世。[1]
[編輯本段]音樂劇的主要類型

1.百老匯音樂劇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平步青雲》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等。

2.黑人音樂劇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3.倫敦西區音樂劇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兩位音樂劇創作巨匠: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和蒂姆·萊斯,隨即英國音樂劇就出現藝術上的轉折。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歌劇院的幽靈》(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2]
[編輯本段]西方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和黑人劇。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後來甚至出現法文的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曾在百老匯演出)、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等。
My Fair Lady Playbill with Julie Andrews and Rex Harrison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參見亞洲的音樂劇。
發展和著名劇目
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誕生於紐約,年輕時曾在紐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903年赴英國倫敦學習作曲,同時潛心研究輕歌劇、音樂喜劇的創作表演經驗,並參加創作實踐。自1904年起先後創作音樂劇50部,其中《演藝船》(1927)最為出眾。
故事敘述了20世紀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個在船上演出的流動劇院演員們在時代變遷和種族歧視的社會環境中悲歡離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兒馬格諾莉雅與游手好閑的青年拉威涅相愛,婚後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吉姆。一天,船主發現女婿拉威涅竟是賭棍,將其驅逐,吉姆隨同離去。馬格諾莉雅無奈在夜總會登台獻藝,艱苦奮鬥了21年,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喜劇明星,最後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敗的演藝船,拉威涅和女兒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終於團聚。劇情中加入了民間歌舞、爵士樂、查爾斯頓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為著名。在演出中,美國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爾·羅伯遜(1898—1976)飾船工喬一角,成功演唱蒼勁、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揚名世界。
發展中百老匯音樂劇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50、6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匯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表演藝術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伯恩斯坦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羅賓斯導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匯首演,標志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系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伙爭奪地盤的惡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復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沖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繼《西城故事》之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一些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吉卜賽》(1959)、《音樂之聲》(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頂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雲》(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紅極90年代的《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化身博士》《為你瘋狂》以及心理劇《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從紐約到世界,從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樂劇這一獨特藝術品種的千姿百態。
倫敦西區的《奧立弗》「挑戰」百老匯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沖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霧都孤兒》)編劇作詞作曲的《奧立弗》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台,榮獲兩項托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檯布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台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倫敦劇壇升起了一顆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魯·洛依德·韋伯。他具有扎實的古典音樂根基,擅長於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對新潮流行音樂和音樂劇情有獨鍾。1967年他與詞作家蒂姆·萊斯(1944)合作《約瑟夫和神奇綵衣》,此劇1981年在百老匯連演800多場,1982年獲包括音樂在內的托尼獎多項提名。1971年10月他們合作的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在百老匯首演,此劇取材於聖經故事靈感來自於霍爾本的油畫《墓中死基督》,通過對以基督與猶大為中心的復雜人物關系折射當代社會普遍的人性命題,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們的又一部搖滾音樂劇《艾維塔》在倫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於阿根廷前總統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維塔的生活事跡翌年9月在百老匯連演1560多場,榮獲7項托尼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獎。以上兩部搖滾音樂劇為了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調動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維塔》中演唱的搖滾歌曲《如此一個競技場》、《金錢滾滾來》有力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而且又十分動聽。這部音樂劇中還有一首並非搖滾的主題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其楚楚動人的旋律而風靡全世界。他的驚世巨作《貓》1981年5月在倫敦首演轟動了百老匯。此後又創作了以舞蹈精彩絕倫而著稱的《星光快車》、《劇院幽靈》(1986)和90年代榮獲8項托尼獎的《日落大道》等傳世名劇。
20世紀80、90年代稱雄世界音樂劇壇的倫敦西區,除了韋伯,還有作曲家勛伯格(1944~)和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1946— )。他們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麥金托什是一位聰明的藝術經營者,用高質量藝術作品贏得千千萬萬的觀眾。他與韋伯合作的《貓》、《歌劇院的幽靈》,與勛伯格合作的《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以及重新製作的許多經典劇目都為世人所矚目。
世界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
根據法國19世紀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是麥金托什製作的四大名劇之一。由阿蘭·鮑伯利作詞,勛伯格作曲,特里沃·南與約翰·凱德合作編劇、導演。此劇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語版本,麥金托什為其音樂所激動,決定重新製作,由芬頓將法語歌詞譯成英語,並請詩人赫伯特·克萊茨梅對歌詞重新修改加工,成為通行的英語版本。繼1985年10月在倫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匯隆重推出以來,至今已在33國家、200多個城市用21種不同語言演出過 54種製作版本, 該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50多個重要國際獎項。
2002年6月22日美國國家巡演團在中國上海持續演出22場。上海大劇院的演出廣告用大字寫道:「《悲慘世界》,創造歷史,首部中國上演的百老匯音樂劇。百老匯巨星康姆·威爾金森專程加盟,再度詮釋冉·阿讓。美國國家巡演團傾情演繹,上海大劇院震撼巨獻。」國內外觀眾紛至沓來,大劇院門票告罄,劇場內掌聲雷動,此次演出成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慘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讓與警探沙威周旋,終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為主線,多側面表現冉·阿讓捨己救人,給予苦難中的人們以同情和關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史詩般地反映了19世紀法國三十年動盪歷程中人間的悲歡離合和人民大眾英勇抗爭的業績。
《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貴在寫實,實在難得。其流動的舞台、巨大的轉盤、豐富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閱讀全文

與中國百老匯音樂劇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