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劉立國音樂學院

劉立國音樂學院

發布時間:2021-02-19 16:18:59

1. 目前學竹笛哪個大學師資力量更雄厚些、

那都是名譽,你要的是哪個學校的老師教弟子教的好吧,,,,中國音樂學院啊 老師是張維良 最次的也是她的學生陳悅教!還有就是中央音樂學院的
戴亞,他倆是當今笛子界的泰斗 下面是他倆的簡介 張維良先後師從馮子存、劉管樂、趙松庭、王鐵錘等名家,並在1983年至1985年隨著名作曲家王酩學習作曲技術。1982年參加全國民族器樂獨奏比賽獲得笛子組第一名優秀表演獎;1983年以笛子獨奏曲《太湖春》獲中國音樂學院首屆創作比賽二等獎;1987年參加海內外江南絲竹比賽獲一等獎,並以簫與箜篌演奏曲《清明上河圖》獲得1987年國際放送基金大獎;1988年以笛獨奏創作曲《南韻》獲全國第六屆器樂作品創作比賽三等獎。
1987年,他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由中央交響樂團協奏、韓中傑先生指揮的個人獨奏音樂會,次第從傳統曲目到現代作品進行了全面展示,既有以民族音樂為素材改編的笛簫獨奏曲,又有在傳統笛簫演奏技法的基礎上,運用某些現代作曲技法而創作的笛簫獨奏曲與協奏曲,第一次將簫以獨奏的形式搬上舞台,並與交響樂隊合作。同時,在笛子的演奏過程中,將這一中國古老樂器與西洋交響樂隊和諧的配合,既保持其原有之中華古韻,又運用了全音階以及十二音序手法,成功地將笛子的音域拓寬至三個八度,傑出的表現被譽為「對整個笛簫演奏藝術發展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在教學中,張維良先生將自己從事演奏專業的體會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不但在1987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笛、簫演奏法》一文,其研究論文《笛簫樂器呼吸理論及其實踐》亦獲得專家的高度評價,另有《簫演奏法》、《簫曲集》等著論十餘篇。尤其近年來培養出的學生或在中國境內各項重大比賽中獲獎、或躋身於各專業文藝團成為骨幹力量,實力都不容忽視。
張維良先生是一位集創作與演奏於一身、極富個人魅力的音樂家,他在笛、簫、塤的演奏和創作上頗有建樹,有「聖手簫王」之美譽。他曾數度參加中國的各項重大演出,亦先後赴菲律賓、奧地利、法國、英國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均備受贊譽。
2000年12月26日,他在新加坡維多利亞音樂廳舉辦「張維良笛簫獨奏會」。
2001年1月7日,他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與廣州交響樂團演出曹光平先生的「中國大麴—塤與笛」交響作品音樂會。
2000年10月,他作為專家出席全國首家塤質量鑒定會,為塤及塤樂的進一步發展起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2001年1月,他完成由新加坡華樂團委約的創作作品《晨曦》——為5個塤2個笙3個打擊樂而作。
2001年3月6日—18日,他在法國里昂舉行現代作品音樂會。
2001年6月,他為大型音樂劇《蔡文姬》創作譜曲。
此外,他還擔任多部影視名片的的音樂獨奏,如《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紅樓夢》、《王昭君》、《諸葛亮》、《開國大典》等。
近年來,由海內外唱片公司錄制出版了多張CD唱片和磁帶,有激光唱片《簫的世界》、《張維良的吹管藝術》、《醉笛》、《天幻簫音》、《問天》、 《花泣》、《殤》、《別夢》、《中國佛樂》、《馮子存笛曲精選》、《喜相逢》、MIDI與笛、簫、塤合作專集《問情》等。1997年推出了簫與多媒體結合的專輯《簫的傳奇》。
戴亞:1964年11月出生於浙江。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竹笛專業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學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
戴亞7歲開始吹笛,九歲起師從著名笛子大師趙松庭先生。1977年考入浙江省藝術學校。1981年在杭州「西湖之春」笛子比賽中獲第一名。1982年分配至杭州歌舞團任獨奏演員。1986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先後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劉管樂先生。1990年畢業留校任教,同年,他被推薦至「文化部優秀演員」研究生班學習,200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他曾被評為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獲「三育人」稱號;2002年獲中央音樂學院青年教師突出貢獻獎。
1991年,他在北京音樂廳成功舉辦了笛子獨奏音樂會。近年來,他曾與瑞典哥德堡交響樂團、中國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澳門中樂團、香港中樂團、台北市立國樂團、英國著名四重奏組Aditti等合作,舉辦了多場笛子獨奏、協奏音樂會,獲得了極高的榮譽。錄制了數張笛子專輯CD唱片,並為多家唱片公司錄制了大量的笛、簫、塤、巴烏、排簫等獨奏曲出版發行。
戴亞教學注重植根於實踐,因而十餘年的教學已有了十分顯著的成果,在海內外具有重大的影響力。其學生多人多次在重大比賽中獲獎。戴亞曾多次應邀赴瑞典皇家音樂學院、香港演藝學院、澳門演藝學院、新加坡演藝學院舉行大師班講座,並著有《竹笛與西洋管弦樂隊合作的實踐和思考》等論文。同時,他編著了《竹笛考級教程》海內外版,並多次擔任海外考級評委。
戴亞於1989年4月獲全國首屆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笛子組第一名;1995年5月獲國際中國民族樂獨奏大賽笛子組第一名;1995年6月獲台北第三屆民族器樂協奏大賽笛子組第一名。他是全國唯一一位參加國際和全國「民樂大賽」笛子三連冠的獲得者。
王次恆:1959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中國當代最傑出的笛簫演奏家之一,國家一級演員,中央民族樂團笛子首席、管樂聲部長。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管樂研究會會員。
王次恆在青少年時代就隨著名笛子演奏家趙松庭學習,後於1980年同時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他選擇了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笛子演奏家曾永清,同時得到著名音樂學家、書法家、民族器樂教育家藍玉崧教授多方面的指導。1984年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旋即進入中央民族樂團成為笛獨奏演員。此期間又先後受益於北派笛子名師王鐵錘以及南派名師陸春齡。由於他的好學不倦與不斷求索,在音樂處理上體現出較高的音樂修養,深深地突出了南北兩派笛子綜合性的傳統風格。
王次恆的演奏剛柔相濟,極富個性,既醇厚圓潤、典雅華麗,又高亢明亮、熱情豪放。優秀而有內涵的笛簫演奏技藝使他在國內外音樂比賽中連連獲獎。1982年,他以笛創作曲《桑園春》獲中央音樂學院民樂作品三等獎。1987年,他獲首屆全國廣東音樂邀請賽演奏一等獎。1989年獲全國民族器樂電視大獎賽二等獎;同年7月份,在朝鮮第十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他榮獲最高金獎及最高藝術家榮譽證書。1991年,他在文化部音樂比賽中獲優秀演員獎。1994年在第三屆全國民族管弦樂展播比賽中獲優秀演奏獎。1999年在文化部中直院團國慶五十周年評比展演中榮獲優秀演奏獎,2000年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
王次恆不但先後參加了「振興中華之聲」、「振興民族音樂」、「絲竹神韻」等重大音樂會的演出活動並擔任獨奏,受到音樂前輩呂驥、李煥之、時樂蒙等的贊賞,而且還和作曲家密切合作,寫作了不少新的樂曲,並首創了「卡腔」、「滾奏」等新的竹笛技巧,以及大膽地將北方小梆笛所擅長的大段連續吐音與大跳運用在低音笛的演奏上。
1990年,王次恆在北京音樂廳舉辦了個人的笛獨奏音樂會,得到民族音樂界極高的評價。呂驥先生特別稱之為:「王次恆的演奏在繼承我國傳統演奏法的基礎上,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是當代演奏家中的佼佼者」。他十分注重文化修養,又虛心向學,不對任何流派抱有偏見,永遠在思索著如何建立個人獨特的演奏風格。因此,他在力度、音色、速度、氣息等方面掌握的分寸感都已進入令人嚮往的意境,這正是他深厚演奏功力的體現。
近年來,王次恆多次代表中國出訪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朝鮮等國,場場演出均獲成功,獲得高度的贊譽。他三度赴德國舉辦音樂會,均大獲成功,受到音樂學術界的高度贊譽,德國之聲電台、德國西部電台等媒體均對此作了專題報導。1997年,他赴美巡迴演出並在音樂聖殿卡耐基音樂廳演奏。1998年、1999年又兩度赴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參加中國虎年、兔年春節音樂會,並擔任獨奏。2000年,他再度赴美巡迴演出,並在聯合國會議大廳、肯尼迪藝術中心、林肯藝術中心、芝加哥交響音樂廳演奏,他表演的笛子獨奏引起了極大反響。
王次恆還為國內外唱片公司錄制了大量的笛簫曲,其中個人獨奏專輯有:《王次恆吹管樂》、《王次恆笛子作品》、《中國南北笛》、《釵頭鳳幻想》、《王次恆簫專輯》、《簫塤專輯》、《詠春三章》等。
他在演奏的同時還參與笛簫作品的創作,代表作品有《桑園春》、《塞外隨想》、《釵頭鳳幻想》、《空山望月》、《傣寨情歌》、《故土情》等。並出版發表了《笛子演奏教程》、《簫演奏入門與提高實用教程》等著作。

2. 北京現代音樂學院里都出過哪些藝人

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的建交:

北音堅持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牽手,國內教育與國外教育合作,藝術教育與科技教育融匯,職業教育與精英教育互補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已同中央音樂學院、美國奧克拉荷瑪大學、法國國際音樂學院、英國南伯明翰學院等中外名校建立了穩固友好的合作關系。

北京現代音樂學院出過以下一些藝人:

1、孟佳

江映蓉(Vivi),1988年2月1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中國華語樂壇唱跳型女歌手,畢業於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

參考資料:網路-北京現代音樂學院

3. 中央民族大學 音樂學院

不要把社會想像的太來黑暗源。
可以找民大的老師甚至教授學習,如果他就是評委你就容易在很多人當中脫穎而出了,音表比音教要求專業課還要高,都得考視唱練耳與樂理。音教還要加試鋼琴。一定要把自己的水平提高,讓院校重視你的才能,否則我們連託人給錢的機會都不會有的。俗話說得好,十個人有八個是靠關系混,那有什麼,做另外兩個不就成了?!
祝你好運!!!!!

4. 從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畢業的藝人都有誰。

1、李誠潔

李誠潔,1985年3月6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影視演員,2005年在亞洲小姐風采版大賽中獲全國十強;2009年,權在尋找青春代言人節目中獲全國十強。其主要作品有《我還是軍人》、《我的功夫女友》等。



5. 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劉穎老師教得怎樣

您好,偶然看到您的提問,一下子勾起了我高中的經歷,我是劉穎老師國音附中0某級的學生(涉及到隱私。所以不方便吐露具體年份,請諒解)劉老師是絕對的好老師。如果當時不是劉穎老師教我。我就沒有現在的成績。劉老師在學校里比較與世無爭,非常善良可愛,體恤學生,專業過硬。不單是教我專業,同樣也像媽媽一樣教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我是單親家庭跟父親長大的女孩兒。讀附中的時候正值青春期。如果沒有劉老師。也許我就沒有今天這一切的所得了。也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是像現在的三觀...說到恩情,我在考上附中的第二年,家中經濟狀況出現了變故。面對一年後高考,家裡根本拿不起高昂的、送給大學老師的 「敬師禮物」(這里不多解釋,也許您能明白)畢竟國音在我考學那個年代,美聲民歌專業的學生百分之99以上的高考專業排名都是以送各位「專業課大佬」的「li」來評定的...後來劉老師得知我家庭情況以後,經過對我的安撫和商討,用僅剩不到一年的時間又教會了我音樂劇的唱法。然後我以音樂劇專業排名前5考進了另一家藝術一線院校(抱歉,同上道理就不書明具體學校瞭望諒解)。不誇張的說劉老師就是我灰暗高中時期的明燈和太陽。從師能到師德,劉老師都是我從13歲來京學藝以來遇到過的最最好的專業老師。她是我永遠的恩人。就是這樣。以上是我的經歷和感觸,供您參考吧。

6. 哪些大學有作曲系

中央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

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聚集了原青木關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燕京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科、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系作曲專業組,以及全國乃至海外歸國的著名作曲家、專家學者為最初的師資隊伍。

1950年後歷屆系主任有江定仙、王震亞、杜鳴心、戴宏威、牟洪、劉康華、郭文景、唐建平。

該系以培養作曲和作曲技術理論人才為目的,以作曲專業課為核心,依託和聲學、復調音樂、曲式與作品分析、管弦樂配器法、視唱聽覺訓練、電子音樂,以及近現代音樂創作、分析與研究等課程,構成貫通本科、碩士、博士3個教學層次,融教學、科研、創作為一體的作曲教學體系。

1982年,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學科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碩士學位授權點,1988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權點。

(6)劉立國音樂學院擴展閱讀

作曲的英文是compose/composition,即「組織」的compose/composition。

什麼是組織?就是對素材進行整合、組裝、創造性地安排與使用。早期的音樂中,作品必須能夠順利進行演奏才算完成全部的作曲工作。並且,創作能夠演奏出來的音樂才能算是作曲。

隨著音樂製作(Music proction)技術的發展,某些聲部最後即便沒有實現演奏,或者說部分音響並不適合真實演奏或無法演奏,也可通過電子設備獲得想要的音樂效果。所以當今看來,創作某些即便沒有最後的演奏步驟的音樂也屬於作曲。

作曲是在完成音樂內容的創作。音樂中所有元素都服務於音樂內容,每個聲部都是平等的。任何音樂形式(包括單聲部音樂與純打擊樂音樂)至少會包含織體、曲式、編配、速度、節拍。改變這些的其中一個因素就有可能改變一首音樂的內容,明確這些才能稱為作曲。

和聲、復調、曲式分析與管弦樂法,俗稱為作曲「四大件」。

參考資料來源: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

參考資料來源: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

參考資料來源:西安音樂學院作曲系

7. 四川音樂學院國際演藝學院的現任領導

執行院長:唐渝波
黨總支書記:徐建祥
黨總支副書記:熊彥飛
副院長:
耿德新
安永平
劉學立
院長助理:高翔

8. 哪些明星讀過四川音樂學院

四川音樂學院本部歌唱家有郎毓秀 范競馬 楊小勇 譚維維 寧峰 附中是李雲迪 陳薩 新都校區是李宇春 魏晨 王錚亮 何潔

9.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師資隊伍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師資隊伍很龐大,具體有:聲樂系老師,版包括吳侃、宋元權明、宋偉、張夢馨、季茂春、羅余瑛、徐明哲、董艷艷等;管弦樂老師,包括丁相傑、向兆年、劉甲男、許蕾、李宗喜等;民樂系老師,包括丁相傑、向兆年、劉甲男、許蕾、李宗喜;鋼琴系老師,包括王瑤、牟偉娜、牟琳、沈凱、陳家貝、解彤等;理論作曲系老師,包括王東濤、王桂升、王晶、孫志鴻、孫倩等;現代音樂中心老師,包括劉曉鵬、李志遠、郭建勇等等。

山東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的音樂學是國家碩士學位授予點,到目前為止學校擁有專業實力雄厚、職稱結構相對合理的師資隊伍,共有專任教師7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9人,博士學位(含在讀)教師6人,碩士學位(含在讀)教師34人,師資隊伍陣容強大。並且有一批畢業於本院及活躍在國內外藝術領域的藝術家,被聘為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如彭麗媛、呂思清、王世光等。

10. 請問中國戲曲學院內幕真的很那個么

中國六大劇種
京劇 秦腔 評劇 豫劇 越劇 黃梅戲
1京劇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發源於十九世紀中期的都城北京,並於清朝宮廷內得到了空前的繁榮。其腔調以西皮和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第一個進京的徽班是以唱「二黃」聲腔為主的「三慶」,由於其聲腔及劇目都很豐富,逐漸壓倒了當時盛行於北京的秦腔。許多秦腔班演員轉入徽班,形成徽秦兩腔的融合。隨後,另外三個徽班:「四喜」、「春台」和「和春」也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到了清朝道光年間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楚調(漢調、西皮調),在京師與徽班造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又由於京劇在京師的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所以也被稱為「國劇」。
2秦腔又稱亂彈
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於西秦腔,如今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因其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得名,陝西話發音尤妙),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秦腔創造了中國戲曲音樂中板式變化的結構方法,是最早的板腔體聲腔,也是梆子腔(亂彈)系統的母體。現在北方各地梆子戲雖然風格與秦腔有很大不同,但在音調和伴奏上都保持著共同的特徵。
3評劇
評劇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形成於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國十二年(1923),創建該劇種的警世戲社在天津演出時,因其上演劇多有「懲惡揚善」、「警世化人」、「評古論今」之新意,納名宿呂海寰建議,改稱「評劇」
3豫劇
陝西省咸陽豫劇團成立於一九五二年,迄今已逾五十年歷史,是陝西省具有較高影響的地市級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國有全民...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4越劇
越劇,它的前身是流行於浙江嵊縣一帶的「落地唱書」,至三十年代逐步發展成為「女子紹興文戲」。
5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採茶戲」,是十八世紀後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其餘的曲種
1、崑曲
崑曲,又稱「崑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於江蘇崑山,明中葉後開始盛行,當時的傳奇戲多用崑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崑曲特色的南昆外,還在全國形成許多支脈,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崑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情,表演載歌載舞、程式嚴謹,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於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朴、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後,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源出於山西、陝西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然後,它向東、向南發展,在不同地區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4、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於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於山、陝交界處的山陝梆子,經由山西傳至河北,結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唱腔高亢激越,善於表演悲劇情節。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5、晉劇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至山西,結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現流行於山西中部及內蒙、河北一帶。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擊節的特點,音樂風格在高亢之餘,也有柔婉細膩的一面。表演通俗質朴。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6、蒲劇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陝西交界的山陝梆子發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陝梆子。現流行於山西西南部及陝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於秦腔,語言也用陝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7、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展而成,流行於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崑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排宴》、《東門會》等。
8、雁劇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展而來,流行於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蒙古一帶。據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9、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於內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基礎上形成,後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0、吉劇
吉劇,流行於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曲調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朴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11、龍江劇
龍江劇,流行於黑龍江地區,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拉場戲、影戲及當地民歌基礎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堂寶玉》等。
12、呂劇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發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於生活氣息,通俗質朴,唱腔曲調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13、淮劇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於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它起源於江蘇民間小戲,後又吸收徽劇的藝術因素而逐漸發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14、滬劇
滬劇,流行於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於上海浦東的民歌,後形成上海灘簧調,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並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盪火種》等。
15、滑稽戲
滑稽戲,流行於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於上海的「獨角戲」,後發展為滑稽戲,曲調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16、婺劇
婺劇,流行於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崑曲、灘簧、徽調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17、紹劇
紹劇,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朴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鬥》、《吊無常》等。
18、徽劇
徽劇,流行於安徽、江蘇等地區的戲曲劇種,形成於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崑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後演變為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於《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19、閩劇
閩劇,流行於福建地區的戲曲劇種。興起於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模較小。20世紀初愛京劇影響規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20、莆仙戲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於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狀元》、《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等。
21、梨園戲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後,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婦吟》等劇目。
22、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於清代中期,後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23、贛劇
贛劇,流行於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崑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24、採茶戲
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地茶農採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結合民間歌舞發展而成。江西採茶戲分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25、漢劇
漢劇,一般指流行於湖北、河南、陝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舊稱「楚調」或「漢調」,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26、湘劇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長沙、湘潭一帶,源出於明代的弋陽腔,後又吸收崑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崑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27、祁劇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於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崑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28、湖南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台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朴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長於扇子的毛巾的運用。劇目有《打鳥》、《劉海砍樵》等。
29、粵劇
粵劇,流行於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形成於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崑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地民間音樂結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30、潮劇
潮劇,流行於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台灣等地區。主要受外地傳入在弋陽腔、崑腔及漢調的影響,形成於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31、桂劇
桂劇,流行於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崑腔、高腔、吹腔等腔調。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櫃中緣》等
32、彩調
彩調,原名「調子」或「採茶」,流行於廣西地區。在當地民間歌舞基礎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其表演自由活潑,富於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33、壯劇
壯劇,流行於廣西、雲南等壯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於當地的「板凳戲」,主要劇目有《文龍與肖尼》;後者源於「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34、川劇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於四川及其周邊地區。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於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35、黔劇
黔劇,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36、滇劇
滇劇,流行於雲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經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37、傣劇
傣劇,流行於雲南省傣族聚居區,形成於清中葉,源於當地民間歌舞,並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營養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並與桑洛》等。
38、藏劇
藏劇,即流行於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於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內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39、皮影戲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於流行地區、演唱曲調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於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

閱讀全文

與劉立國音樂學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