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
中國歌劇的發展,自三十年代開始進入探索期,有多種體裁,多種題材的形式出現。
體裁方面,有歌舞劇、小調劇、音樂劇、秧歌劇、正歌劇等;題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抗戰生活與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傳統戲曲形式改造、將話劇與歌曲結合、或據民間曲調填詞改編,總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國新歌劇的最初嘗試
一九二七年閻述詩 (1905-1963) 創作用民樂伴奏的舞台歌劇「高山流水」,閻述詩多才多藝,自已寫劇本,自已譜曲,自導自演,還親自參加燈光布景的設計製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現了春秋時代的音樂盛況和善樂者輩出的高文明社會。
閻述詩繼而又創作並演出「夢里桃花」及「瘋人淚」、「孤島鍾聲」、「憶江邊」等歌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愛國志士離開東北進入關內,閻述詩不懼艱險,在編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劇「風雨之夜」後,離開東北入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____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從小生長在中俄邊境華人聚居小鎮上的俄羅斯猶太人,出身蘇黎世音樂學院,在廣泛搜集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說故事和傳統戲曲音調創作歌劇「觀音」及音樂劇「孟姜女」等,是中國歌劇發展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民族化樂劇樂曲創作、音樂教育、管弦樂隊組織、音樂社團組成、中國音樂的國際交流及通俗音樂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熱心中國音樂的齊爾品
齊爾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譜寫歌劇「蚌殼」(後更名為「農夫與仙女」)。
齊爾品深為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吸引,認為是譜寫歌劇的好題材,有把「紅樓夢」編成歌劇演出的構想,可惜答應編寫劇本的魯迅逝世,這部歌劇也就沒了下文。
發展探索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
而後,張曙曾以崑曲曲調創作小型歌劇「王昭君」;陳田鶴寫過歌劇「荊軻」(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義平曾依陳田鶴的「荊軻」原作重新配器;錢仁康為陳田鶴的「桃花源」配過樂,也為蔡冰白的小歌劇「江村三拍」作曲,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歌劇「大地之歌」;黃源洛寫過「秋子」;陸華柏寫過「牛郎織女」,沙梅寫過古典歌舞劇「紅梅閣」;鄭志聲創作歌劇「鄭成功」,其它還有「岳飛」、「蘇武」、「西廂記」等,這些作品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是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1943年,延安興起了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秧歌運動。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
1945年1-4月,延安魯迅文藝學院根據晉察冀邊區河北民間傳奇故事「白毛仙姑」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該劇由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作曲,經3個月努力,於1945年4月首演於延安。該劇曾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方式:
(一)、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
《小二黑結婚》這是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的五場歌劇,田川、楊蘭春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該劇創作於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首演於北京實驗劇場,並為1956年第-屆全國音樂周的上演劇目。《紅霞》由石漢編劇,張銳作曲,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線歌劇團於1957年首演於江蘇南京。
《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胡士平曲。趙忠、鍾立兵、林蔭語、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還有陳紫等創作的《竇娥冤》等歌劇。
(二)、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
(三)、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四)、是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
(五)、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和《江姐》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洪湖赤衛隊》由張敬安、歐陽謙叔曲,朱本知、張敬安、歐陽謙叔、楊會召、梅少山編劇。1959年由湖北省實驗歌劇團首演於武漢。
《江姐》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岩》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的,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這部歌劇創作於1962-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於1964年首演於北京。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和《原野》。
歌劇《傷逝》是由王泉、韓偉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國歌劇舞劇院1981年秋首演於北京。
歌劇《芳草心》由王祖皆、張卓婭曲,前線歌舞團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集體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1983年由前線歌舞團在南京初演。
《原野》由萬方根據曹禺先生的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國歌舞劇院首演於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國外舞台的中國歌劇,1992年1月,該劇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爾劇院上演,劇中人物由旅美的華裔歌唱家扮演,指揮、導演、樂隊和合唱隊員由美方人員擔任,演出獲得成功。還有《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等。
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黨的女兒》改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1991年首演於北京,閻肅、賀東久作詞,王祖皆、張卓婭作曲。《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② 中國歌劇發展的脈絡
我國的歌劇可以說萌芽於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兒童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黎錦暉作曲),配樂劇《揚子江暴風雨》(聶耳作曲)它們都將歌曲與對白並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張昊作曲),《大地之歌》(錢仁康作曲),《秋子》(黃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劇特色以探索中國歌劇創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後,由延安秧歌劇發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白毛女》(馬可,瞿維等作曲)的誕生,標志著我國歌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後來的歌劇創作有深刻的影響。為了與中國固有傳統戲曲相區別,此種歌劇被稱為新歌劇。到解放戰爭期間,又產生了不少新的歌劇創作,如《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鸞》(艾實惕等作曲)等。a{gB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歌劇得到了新的發展,許多作品在繼承《白毛女》的傳統時,又吸收了地方戲曲的特點和西洋歌劇的一些有益經驗,陸續涌現出《小二黑結婚》(馬可作曲),《紅霞》(張銳作曲),《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傷逝》(施光南作曲)等優秀作品。
中國歌劇的發展,自三十年代開始進入探索期,有多種體裁,多種題材的形式出現。
體裁方面,有歌舞劇、小調劇、音樂劇、秧歌劇、正歌劇等;題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抗戰生活與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傳統戲曲形式改造、將話劇與歌曲結合、或據民間曲調填詞改編,總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國新歌劇的最初嘗試
一九二七年閻述詩 (1905-1963) 創作用民樂伴奏的舞台歌劇「高山流水」,閻述詩多才多藝,自已寫劇本,自已譜曲,自導自演,還親自參加燈光布景的設計製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現了春秋時代的音樂盛況和善樂者輩出的高文明社會。
閻述詩繼而又創作並演出「夢里桃花」及「瘋人淚」、「孤島鍾聲」、「憶江邊」等歌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愛國志士離開東北進入關內,閻述詩不懼艱險,在編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劇「風雨之夜」後,離開東北入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從小生長在中俄邊境華人聚居小鎮上的俄羅斯猶太人,出身蘇黎世音樂學院,在廣泛搜集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說故事和傳統戲曲音調創作歌劇「觀音」及音樂劇「孟姜女」等,是中國歌劇發展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民族化樂劇樂曲創作、音樂教育、管弦樂隊組織、音樂社團組成、中國音樂的國際交流及通俗音樂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熱心中國音樂的齊爾品
齊爾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譜寫歌劇「蚌殼」(後更名為「農夫與仙女」)。
齊爾品深為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吸引,認為是譜寫歌劇的好題材,有把「紅樓夢」編成歌劇演出的構想,可惜答應編寫劇本的魯迅逝世,這部歌劇也就沒了下文。
發展探索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
而後,張曙曾以崑曲曲調創作小型歌劇「王昭君」;陳田鶴寫過歌劇「荊軻」(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義平曾依陳田鶴的「荊軻」原作重新配器;錢仁康為陳田鶴的「桃花源」配過樂,也為蔡冰白的小歌劇「江村三拍」作曲,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歌劇「大地之歌」;黃源洛寫過「秋子」;陸華柏寫過「牛郎織女」,沙梅寫過古典歌舞劇「紅梅閣」;鄭志聲創作歌劇「鄭成功」,其它還有「岳飛」、「蘇武」、「西廂記」等,這些作品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是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③ 中外經典舞台劇劇本有哪些
外
《阿加門農》埃斯庫羅斯
《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美迪亞》歐里庇得斯
《鳥》阿里斯托芬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李爾王》莎士比亞
《麥克白》莎士比亞
《第十二夜》莎士比亞
《名叫艾納斯庫的重要性》王爾德
《華倫夫人的職業》蕭伯納
《等待戈多》貝克特
《熙德》高乃依
《偽君子》莫里哀
《費德爾》拉辛
《費加羅的婚禮》博馬舍
《羅朗薩丘》繆塞
《西哈諾》羅斯丹
《禿頭歌女》尤金尤涅斯庫
《女僕》讓日奈
《青鳥》梅特林克
《陰謀與愛情》席勒
《沉鍾》霍普特曼
《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布萊希特
《老婦還鄉》迪倫馬特
《伽利略傳》布萊希特
《女店主》哥爾多尼
《六個尋找作家的角色》皮蘭德婁
《培爾金特》易卜生
《野鴨》易卜生
《朱麗小姐》斯特林堡
《底層》高爾基
《欽差大臣》果戈理
《大雷雨》奧斯特洛夫斯基
《萬尼亞舅舅》契訶夫
《櫻桃園》契訶夫
《樂觀的悲劇》伏維希涅夫斯基
《打野鴨》萬比洛夫
《榆樹下的慾望》尤金奧尼爾
《慾望號街車》田納西威廉斯
《推銷員之死》阿瑟米勒
《沙恭達羅》迦犁陀娑
《夕鶴》木下順二
《女人的一生》森本薰
《飢餓海峽》水上勉
中
《竇娥冤》關漢卿
《西廂記》王實甫
《長生殿》洪升
《牡丹亭》湯顯祖
《桃花扇》孔尚任
《雷雨》曹禺
《北京人》曹禺
《茶館》老舍
《屈原》郭沫若
《關漢卿》田漢
《上海屋檐下》夏衍
《戰斗里成長》胡可
《狗兒爺涅磐》劉錦雲
《桑樹坪紀事》陳子度等
《灑滿月光的荒原》李龍雲
《大荒野》楊利民
④ 建國40年來中國歌劇的創作發展
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歌劇得到了新的發展,許多作品在繼承《白毛女》的傳統時,又吸收了地方戲曲的特點和西洋歌劇的一些有益經驗,陸續涌現出《小二黑結婚》(馬可作曲),《紅霞》(張銳作曲),《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傷逝》(施光南作曲)等優秀作品。
中國歌劇的發展,自三十年代開始進入探索期,有多種體裁,多種題材的形式出現。
體裁方面,有歌舞劇、小調劇、音樂劇、秧歌劇、正歌劇等;題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抗戰生活與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傳統戲曲形式改造、將話劇與歌曲結合、或據民間曲調填詞改編,總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國新歌劇的最初嘗試
一九二七年閻述詩 (1905-1963) 創作用民樂伴奏的舞台歌劇「高山流水」,閻述詩多才多藝,自已寫劇本,自已譜曲,自導自演,還親自參加燈光布景的設計製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現了春秋時代的音樂盛況和善樂者輩出的高文明社會。
閻述詩繼而又創作並演出「夢里桃花」及「瘋人淚」、「孤島鍾聲」、「憶江邊」等歌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愛國志士離開東北進入關內,閻述詩不懼艱險,在編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劇「風雨之夜」後,離開東北入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從小生長在中俄邊境華人聚居小鎮上的俄羅斯猶太人,出身蘇黎世音樂學院,在廣泛搜集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說故事和傳統戲曲音調創作歌劇「觀音」及音樂劇「孟姜女」等,是中國歌劇發展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民族化樂劇樂曲創作、音樂教育、管弦樂隊組織、音樂社團組成、中國音樂的國際交流及通俗音樂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熱心中國音樂的齊爾品
齊爾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譜寫歌劇「蚌殼」(後更名為「農夫與仙女」)。
齊爾品深為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吸引,認為是譜寫歌劇的好題材,有把「紅樓夢」編成歌劇演出的構想,可惜答應編寫劇本的魯迅逝世,這部歌劇也就沒了下文。
發展探索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
而後,張曙曾以崑曲曲調創作小型歌劇「王昭君」;陳田鶴寫過歌劇「荊軻」(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義平曾依陳田鶴的「荊軻」原作重新配器;錢仁康為陳田鶴的「桃花源」配過樂,也為蔡冰白的小歌劇「江村三拍」作曲,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歌劇「大地之歌」;黃源洛寫過「秋子」;陸華柏寫過「牛郎織女」,沙梅寫過古典歌舞劇「紅梅閣」;鄭志聲創作歌劇「鄭成功」,其它還有「岳飛」、「蘇武」、「西廂記」等,這些作品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是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⑤ 西廂記的故事梗概是什麼
故事梗概:
張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國小姐崔鶯鶯,一見鍾情,而無計親近。恰遇叛將孫飛虎率兵圍寺,要強索鶯鶯為壓寨夫人。張生在崔母親口許婚下,依靠友人白馬將軍的幫助,解除了危難。
不料崔母卻食言賴婚,張生相思成疾。鶯鶯心愛張生而不願正面表白;幾經波折,在紅娘的幫助下,鶯鶯終於至張生住處私會。崔母覺察跡象,拷問紅娘,反被紅娘幾句話點中要害,勉強答應了婚事,卻又以門第為由,令張生立即上京應試。
十里長亭送別之後,張生到京考中狀元;而鄭恆借機編造謊言,說張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賴婚,要鶯鶯嫁於鄭恆。後張生趕來,鄭恆撞死,崔、張完婚。
作品主題: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正面提出了「願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的主張,具有更鮮明的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題。
首先,《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歌頌了以愛情為基礎的結合,否定封建社會傳統的聯姻方式。作為相國小姐的鶯鶯和書劍飄零的書生相愛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對以門第、財產和權勢為條件的擇偶標準的違忤。
鶯鶯和張生實際上已把愛情置於功名利祿之上。張生為鶯鶯而「滯留蒲東」,不去趕考;為了愛情,他幾次險些丟了性命,直至被迫進京應試,得中之後,他也還是「夢魂兒不離了蒲東路」。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雖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終成眷屬作為團圓結局,但全劇貫穿了重愛情、輕功名的思想,顯示出王實甫思想的進步性。
網路--崔鶯鶯待月西廂記
⑥ 鄧麗君拍過電視劇嗎
拍過。1978年台灣台視的單元劇《天涯常念舊時情》;電影還有1969年《謝謝總經理》,至今沒回看過,也沒找答到過。1970年拍過一部音樂劇電影《歌迷小姐》;. 1972年 拍攝電視劇《黑馬一號》;1985年: 日本TBS電視劇《子供が見てゐでしとろ〉客串演出;她還演過很多舞台劇:1974年主演喜劇《唐伯虎點秋香》、舞台劇《女記者》和喜劇《西廂記》。
《天涯》和《歌迷》有原影,舞台劇《唐伯虎點秋香》、《女記者》和《西廂記》有錄音。
這幾個在網上都能找到,可以找來看看聽聽O(∩_∩)O~
⑦ 為什麼越劇舞台劇西廂記刪了幾句詞
「莫不是步搖得復寶髻玲瓏制
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
莫不是風吹鐵馬檐前動
莫不是那梵王宮殿夜鳴鍾」這四句是崔鶯鶯和紅娘在燒香的時候聽到有聲響,然後紅娘叫崔鶯鶯聽聽看是什麼聲音,這是崔鶯鶯猜測的四種可能。
「我這里潛身聽聲在牆東
卻原來西廂的人兒理絲桐」崔鶯鶯終於聽出來是張生在西廂彈琴。
「他不做鐵騎刀槍把壯聲涌
他不效緱山鶴唳空
他不逞高懷把風月弄
他卻似兒女低語在小窗中
他思已窮恨未窮
都只為嬌鸞雛鳳失雌雄
他曲未終我意已通
分明是伯勞飛燕各西東
感懷一曲斷腸夜
知音千古此心同
盡在不言中 」最後就是崔鶯鶯聽張生彈琴,聽出來他是因為被賴婚,在抒發勞燕分飛的傷心之情,和自己產生共鳴。
越劇(漢語拼音為yuèjù,英語為Yue Opera)——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有觀點認為是「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在國外被稱為「中國歌劇」。
⑧ 關於戲劇的稱呼
一
《竇娥冤》和《西廂記》是元雜劇(這一般是指其文學稱謂)。所為雜劇
雜劇的體裁,首先是一本四折(其創作一直持續到清代,不過自明中期以後就很少以整本形式上演了,清雜劇也多不按一本四折)的形式,這是受宋雜劇演出時分為四段的影響。四折之外又可以加一、二個「楔子」。「折」相當於一場戲,但在一折中,場景卻可有所變換。「楔子」的篇幅比較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前,起類似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兩折之間作為劇情的過渡,它是四折一本形式的重要補充部分。個別雜劇亦有突破四折一本的形式的。如《趙氏孤兒》為五折。一般說來,一本為一劇,但也有一些作品超出一本,如《西廂記》即為五本。《竇娥冤》是很標準的元雜劇。
二
《牡丹亭》是明傳奇、《長生殿》是清傳奇。所謂傳奇(這里一般也指的是其文學稱呼,有時指其藝術形式)
①由宋元南戲演變而成的、在明清時期佔主導地位的一種戲曲形式。
②主要特點ⅰ主要用南曲演唱,且演唱不受限制。如《浣紗記》是用崑腔演唱的
ⅱ篇幅較長,以四十至五十齣居多
ⅲ有自己較為規整的劇本結構,如分回、副末家門等
ⅳ音樂體制的格律化
ⅴ作者多為文人士大夫。如李開先寫《寶劍記》
帶有濃郁的南方戲劇特徵但又融合了北方聲腔和元雜劇情節的藝術樣式。
傳奇和雜劇的區別很大,看一下這幾部作品對比一下就會更明白。
比如雜劇的動作用「科」,傳奇的用「介」。雜劇用「折」,傳奇用的是「出」等等。
三
所謂戲劇(指的是藝術形式)
戲劇
中國舊時專指戲曲,後用為戲曲、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等的總稱。是指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木偶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藝術的總稱。文學上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所創作的腳本,即劇本。戲劇的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常見的包括話劇、歌劇、舞劇、音樂劇、木偶戲等。
但還有文學意義上的戲劇,指的是戲曲、話劇、歌劇、舞劇、詩劇的劇本。
《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竇娥冤》均可稱為戲劇。
⑨ 論述題:中國歌劇發展史,舉例一部
中國歌劇有自己的發展歷史。可以說,從宋、元以來形成的各種戲曲,以歌舞、賓白並重,亦屬於「歌劇」性質,但還不是歌劇。歌劇可以說萌芽於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兒童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黎錦暉作曲),配樂劇《揚子江暴風雨》(聶耳作曲)它們都將歌曲與對白並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張昊作曲),《大地之歌》(錢仁康作曲),《秋子》(黃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劇特色以探索中國歌劇創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後,由延安秧歌劇發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劇《白毛女》(馬可,瞿維等作曲)的誕生,標志著我國歌劇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對後來的歌劇創作有深刻的影響。為了與中國固有傳統戲曲相區別,此種歌劇被稱為新歌劇。到解放戰爭期間,又產生了不少新的歌劇創作,如《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鸞》(艾實惕等作曲)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歌劇得到了新的發展,許多作品在繼承《白毛女》的傳統時,又吸收了地方戲曲的特點和西洋歌劇的一些有益經驗,陸續涌現出《小二黑結婚》(馬可作曲),《紅霞》(張銳作曲),《洪湖赤衛隊》(張敬安,歐陽謙叔作曲),《江姐》(羊鳴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傷逝》(施光南作曲)等優秀作品。
中國歌劇的發展,自三十年代開始進入探索期,有多種體裁,多種題材的形式出現。
體裁方面,有歌舞劇、小調劇、音樂劇、秧歌劇、正歌劇等;題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抗戰生活與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傳統戲曲形式改造、將話劇與歌曲結合、或據民間曲調填詞改編,總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國新歌劇的最初嘗試
一九二七年閻述詩 (1905-1963) 創作用民樂伴奏的舞台歌劇「高山流水」,閻述詩多才多藝,自已寫劇本,自已譜曲,自導自演,還親自參加燈光布景的設計製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現了春秋時代的音樂盛況和善樂者輩出的高文明社會。
閻述詩繼而又創作並演出「夢里桃花」及「瘋人淚」、「孤島鍾聲」、「憶江邊」等歌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愛國志士離開東北進入關內,閻述詩不懼艱險,在編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劇「風雨之夜」後,離開東北入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 阿甫夏洛穆夫
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1894-1965) 是從小生長在中俄邊境華人聚居小鎮上的俄羅斯猶太人,出身蘇黎世音樂學院,在廣泛搜集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說故事和傳統戲曲音調創作歌劇「觀音」及音樂劇「孟姜女」等,是中國歌劇發展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民族化樂劇樂曲創作、音樂教育、管弦樂隊組織、音樂社團組成、中國音樂的國際交流及通俗音樂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熱心中國音樂的齊爾品
齊爾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譜寫歌劇「蚌殼」(後更名為「農夫與仙女」)。
齊爾品深為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吸引,認為是譜寫歌劇的好題材,有把「紅樓夢」編成歌劇演出的構想,可惜答應編寫劇本的魯迅逝世,這部歌劇也就沒了下文。
發展探索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
而後,張曙曾以崑曲曲調創作小型歌劇「王昭君」;陳田鶴寫過歌劇「荊軻」(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義平曾依陳田鶴的「荊軻」原作重新配器;錢仁康為陳田鶴的「桃花源」配過樂,也為蔡冰白的小歌劇「江村三拍」作曲,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歌劇「大地之歌」;黃源洛寫過「秋子」;陸華柏寫過「牛郎織女」,沙梅寫過古典歌舞劇「紅梅閣」;鄭志聲創作歌劇「鄭成功」,其它還有「岳飛」、「蘇武」、「西廂記」等,這些作品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是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希望以上信息可以幫到您,歡迎您登陸我們的網站,查詢全國各大城市最新、熱門演出信息
具體請點擊:http://www.chinaticket.com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