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崇陽縣第一中學的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我校是首批省級重點高中,一方面要向高校輸送合格人才,另一方面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德才兼備,文、理、體、藝等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是學校的辦學宗旨,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德育領先、智育為主、體美勞並舉」的辦學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學生創設多維發展空間。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結合學生思想道德實際,學校不斷推出德育教育系列活動,逐步形成了 「 團結、勤勉、拼搏、向上 」 的優良校風。幾年來,學校先後開展了 「 告別陋習、完善自我,以美好形象進入二十一世紀 」 、 「 塑文明形象、展青春風采 」 、 「 義賣義買獻愛心 」 、 「 校園 —— 我們的家園 」 、 「 我的共青團歲月 」 、 「 父母在我心中 」 、「愛祖國、迎中秋、慶國慶」等德育系列活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和熏陶。制訂實施了《崇陽縣第一中學學生手冊》、《崇陽縣第一中學學生道德規范》,開發了德育校本教材《高中生入學教育》,開設校本培訓課程,多形式多層次的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反映出 「 學生必先成人,後成才 」 的教育理念。開設了「心天地咨詢室」,幫助解決學生因心理、生理等方面引起的疑難問題,讓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心情愉快學習。在學生中培養、推薦、發展黨員的工作,更是讓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有了更健康、更正確的取向。三年來,有雷文傑、肖娟娟、雷超等 32位同學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遵照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從1999年起,學校辦起了音樂、美術、體育等特色班,引進了音、體、美專職教師,配置了畫室,備齊了體育器材,2001年又開辦了遠程教育實驗班,既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又彌補了以往單一靠文化課參加高考的不足,為培養新世紀的高素質專業人才創造了條件。2011年開辦校園歌手大賽,大大促進同學間相互友愛,發掘一代又一代歌手,如第一屆校園歌手冠軍饒興娣,第二屆冠軍黃爽爽。
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張揚了學生的個性,激發了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先後有10人在省級勞技製作大賽中獲獎,有156名同學先後獲得國家級、市級學科競賽獎。「星河」文學社的陳波同學《我與書》一文刊登於《中學生閱讀》(2002年5—6期)受到了中國作家出版社社長嚴勝友先生的高度評價。
⑵ 咸寧的文化
咸寧,歷史厚重、人文薈萃。以銅鼓為代表的商周青銅文化,以赤壁之戰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以北伐戰爭汀泗橋戰役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向陽湖文化名人村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溫泉、九宮 山、陸水湖為代表的生態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著廣泛影響;民間文學藝術特色鮮明,民間歌舞、音樂、剪紙、布貼等遠赴歐洲十幾個國家演出和展覽,嗚嘟、高筒提琴是全國獨有的民間樂器,提琴戲是全國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機智人物故事、民間敘事詩在全國民間文學殿堂佔有重要的位置。咸寧的歌,音域寬廣,格調明快,多流傳於山區一帶,內分高腔、平腔兩種。民間舞蹈分花燈 舞、祭祀舞兩種。咸寧市的民間工藝可分為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裝飾藝術四大類。
溫泉文化:水,靈動而充盈中的禪意;水,意化而成的自然精靈。河流、湖泊,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水,那就是溫泉。
咸寧市地處湖北南部,2006年9月,被中國礦業聯合會批准命名為「中國溫泉之鄉」。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國際溫泉文化旅遊節。
咸寧溫泉有大量的民間傳說,有地母造溫泉、鐵拐李拜壽溫泉等神話傳說。據《咸寧市地名志》記載,「咸寧溫泉早在唐代 就已著稱,宋時『溫泉沸波』已入『淦川八景』,相傳宋仁宗趙禎南遊時曾到來此(溫泉鎮)洗過溫泉澡」。除了溫泉的歷史文 化,咸寧溫泉以保健養生為主的健康文化同樣深厚久遠。1938年侵華日軍駐扎咸寧,在淦河邊建起一個溫泉療養所。1945年日軍 投降後,國民黨軍隊第十一師沿襲使用該療養所。咸寧解放後,解放軍就地改擴建成一九五醫院,其設立的「理療科」主要就是 用溫泉水治療風濕病和皮膚病,一直延續至今。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地下熱泉均以上升泉群形式出露,部分鑽孔揭露後成為自溢井,水位、溫度、水質情況變化僅在一定范圍內 波動,較為穩定。受人為開採的影響,水位波動范圍一般在2.0m以內,主要呈現出5~9月水位相對較高,12~2月水位相對較低的特徵。
溫泉從石洞中湧出,蜿蜒流淌在湖畔山間,便有了「人間天堂」的感覺,可以讓你暫時忘卻紛紛塵世,享有一份遠離城市喧囂,親近大自然的悠閑愜意,在泡湯時享受風景,在自然中放鬆心情,感受到「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意境。
咸寧溫泉資源十分豐富,分布廣泛,各縣市區均有分布。水質類型以硫酸鈣、重碳酸鈣和重碳酸鈉型為主,水質清澈、無色、無沉澱物,感官好,含有豐富的硫、氡、鍶、氟等微量元素,溫泉水溫度介於27℃至64℃,全市各地溫泉中的礦物組分含量各異,極具醫療保健價值。
文化寶藏
從歷史走向未來-腳盆鼓
擊鼓而戰、擊鼓而歌、擊鼓而舞,這時鄂南文化藝術領域的一枝奇葩——盆鼓。盆鼓,又稱「腳盆鼓」,因其形狀如盆而得名。廣泛流行於赤壁一帶的鄉村。據史料記載,在遠古的商、周時代,先民們擊木、擊盆、擊鼓而歌,行成了腳盆鼓的雛形。相傳三國赤壁之戰時,盆鼓在孫劉聯軍中還發揮過不小的作用。現在,腳盆鼓作為咸寧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已入選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國家級「非遺」。挾滾滾長江、看三國赤壁、擁夢里水鄉、走千年古道…….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你可以觸摸到穿越千年的三國情懷。
撥動歷史的脈搏-拍打舞
「幹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喲。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在咸寧民間,這些拍打舞的歌詞已流傳了數百年。如今,拍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拍打舞是鄂南民俗中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由民間男女老少擅長的「拍打游戲」而來,流行於咸寧通城、崇陽等地。它源自青年男女在勞作休憩之時,互相拍打對方身體的不同部位,逗趣取樂,並 伴有風趣的戲謔、科諢,給人以輕松與愉悅。
稀有的藝術奇葩-提琴戲
一個稀有文化物種,在光怪陸離的現代藝林,奇特地芬芳著,這就是咸寧崇陽提琴戲。在我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提琴戲,是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據說,它源自岳陽花鼓戲,在崇陽改造嫁接生根,直到枝繁葉茂。花鼓戲的主要樂器是琵琶,但崇陽人改造創新,製成了提琴。提琴戲有特有的唱腔,是鄂東南、湘北及贛北等地區廣為流傳的梁山調與崇陽地方小調結合,形成具有崇陽地方特色的劇種。
月宮飄下的芬芳-打桂花
咸寧大規模種植桂花始於唐代,盛於清朝。咸寧是荊楚文化、吳越文化交融之地。古老的月亮崇拜與當地桂花種植習俗的結合,催生了獨有的「嫦娥文化」現象。在「杠春神」民俗活動中,嫦娥崇拜取代了「春牛」的中心位置,守月華、祭嫦娥、拜月、桂花撤帳等風俗活動,打破了漢族地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傳統習俗,為咸安獨有。「打桂花」是流行於咸安區的民間舞蹈,其基本動作來源於桂鄉花農們收獲桂花時的農事活動。由於貼近生活,這從天宮來到人間的藝術,成為農民喜聞樂見的保留節目。
從戰場走向田間-山鼓
山鼓,流行於通山等地,是一種古老的農事鼓樂。山鼓又稱「單鼓」或「膽鼓」,其形橢圓如膽,有「擊鼓驅百邪,庶民膽如虎」的傳說。已入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史料表明,山鼓早在明、清至民國時期就普及並走向鼎盛。現在,山鼓迎來了繼承、創新及保護階段,並從田間地頭走上了藝術舞台。
黃土捏出的天籟-嗚嘟
約2000年前,一個咸寧嘉魚的牧童,用腳下的泥土,捏成世界上第一個泥哨子,這就是被稱之為「天籟之音」嗚嘟的前身。起初,嗚嘟為牧童用作喚牛,後經歷代改進,成為了一種樂器,一直流傳於長江中下游。如今,嗚嘟在演奏之外,亦廣泛得到文博、收藏、旅遊愛好者的青睞,成為最具湖北特色的古代樂器和藝術藏品之一。
源自商周寶物-崇陽銅鼓
1976年與崇陽縣白霓鎮出土,是當今出土時代最早、體重最大的青銅鼓,有相關報道稱之為「商代饕餮紋青銅鼓」。銅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組成。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國家博物館。
楠竹風采成於紙-黃龍牮紙
據史料記載,北宋初年,湖北省通城縣麥市鎮沿用漢代作坊始產火紙。黃龍牮紙以楠竹為原料,紙張色澤淡黃,細膩平滑,吸水力強,不僅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而且還具有重要的 祭祀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傳承與融合的佳品-通城打鑼腔
通城打鑼腔源於天沔花鼓戲,清同治年間由天沔災民王耍兒傳入,與本地戲曲相結合,逐漸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打鑼腔。用當地方言演唱,以「一唱眾和,鑼鼓伴奏」作為主要特色。2013年「 通城打鑼腔」被湖北省列為全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唱出勞動人民之歌-通山山歌
通山山歌,亦名樵歌,是當地人民以世代相傳的獨特腔調和方言土語唱出的民間歌謠。通山縣地廣人稀,農忙時人民便集體勞動,通常會打鼓唱歌,激發出一派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隨著年代 變遷,逐漸行成了極具特色的民間傳統文化。
⑶ 咸寧崇陽有哪些旅遊景點
崇陽國家森林公園:以森林為主要旅遊資源,范圍東起官店,西至百花嶺,北至回橫答山,南至小沙坪,面積約35平方公里。是以科考探幽、攀岩健體為主的生態旅遊區。
大泉洞旅遊風景區:洞中有洞,大小百餘個,由鍾乳石形成的大型景物四十多處、小型景物近百處。主要景觀有「卷簾迎賓」、「三士相會」、「槐蔭樹」、「金絲龍幔」、「鯉魚跳龍門」、「仙人爬桿」、「長壽泉」、「聰明泉」、「卧龍灘」、「鎖龍枷」等,洞中景物配裝燈光音樂,洞天蒼穹、金碧輝煌,令人目不暇接。
青山濕地公園:自然旅遊資源有:青山水庫平湖、金櫃山、葛家岩、廖家山、中洲照(古八景之一)、青山洞、大泉洞和湖上星羅棋布的島嶼及平湖岸邊茂密的森林、青翠的修竹、飛禽走獸等。人文資源有:青山水庫大壩、商周文化遺址、青山洞中古堰、魯溪石刻及鄂南民舍和農耕文化等。
浪口溫泉會所:浪口溫泉會所位於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咸寧是中國最富盛名的溫泉之城,崇陽的秀山麗水間隱秘著噴涌千年的老泉——浪口溫泉,古書贊其「沸熱如湯,可以愈疾」。
⑷ 京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概況: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來自中國南方的四個徽劇班三慶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稱為四大徽班)陸續來到北京。使盛行多年的昆劇逐漸衰落,昆劇演員也多轉入徽班。
清朝道光年間(1828年前後),湖北演員進京,帶來了漢調(楚調、西皮調),許多漢調藝人,加入徽班,與徽班與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與二黃合流,形成所謂的「皮黃戲」。此時在京師里形成的皮黃戲,受到北京語音與腔調的影響,有了「京音」的特色。
後來由於他們經常到上海演出,上海人就把這種帶有北京特點的皮黃戲叫做「京戲」,也叫「京劇」。後來北伐成功,全國統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劇」改稱為「平劇」。又由於平劇迅速發展,使其藝術水平在中國戲曲中名列前茅,後來在全中國流行,近代學者齊如山甚至認為平劇是中國傳統戲劇的精華,所以平劇也被稱為「國劇」。
1950年代,大批國內難民南下香港,並帶著京劇到香港發展,於占元1960年代在香港開辦中國戲劇研究學院,並成立七小福(包括成龍、洪金寶、元華、袁和平等)。至1970年後,香港粵語已經成為主流,京劇在香港式微,中國戲劇研究學院(七小福)解散,並各自發展。香港的京劇特色也融入到粵劇與香港電影中去。
基本特點:
第一,京劇具有綜合化的特徵。京劇中包含著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與內容——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等等。綜合化是指多種藝術形式在京劇表演中融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第二,京劇具有虛擬化的特徵。京劇利用虛擬化的手法可以完全省略掉舞台上一切實在的景物,把無限的空間和時間融化在演員的表演里。通過演員的表演,引起觀眾的聯想,認可它是某個具體時段某個具體環境里發生的某段故事,再利用分場、連場、套場,讓故事連貫起來,一氣呵成。這樣,演員的表演就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第三,京劇具有程式化的特點。京劇表演的過程和形式都已經形成許多規范化、固定化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所謂的程式。例如主要角色第一次出場時要唱、念「引子」和「定場詩」。
⑸ 清明節的傳統文化的繼承的理由是什麼
京劇的形成大約有150年左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慶班"入京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萬壽"祝壽。徽班是指演徽調或徽戲的戲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歡迎。繼此,許多徽班接踵而來,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慶、四喜、春台、和春,習稱"四大徽班"。他們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慶擅演整本大戲;四喜長於崑腔劇目;春台多青少年為主的童伶;和春武戲出眾。1828年以後,一批漢戲演員陸續進入北京。漢戲又名楚調,現名漢劇,以西皮、二黃兩種聲腔為主,尤側重西皮,是流行於湖北的地方戲。由於徽、漢兩個劇種在聲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緣關系,所以漢戲演員在進京後,大都參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為徽班的主要演員,如餘三勝即是。徽調多為二黃調、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有西皮調、崑腔和弋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徽、漢兩班合作,兩調合流,經過一個時期的互相融會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從崑曲、弋腔、秦腔不斷汲取營養,終於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京劇。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京劇從產生以來曾經有過許多名稱。計有:亂彈、簧調、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黃)、二簧(二黃)、大戲、平劇、舊劇、國劇、京戲、京劇等。回答者:FinnyIvy-魔法師五級5-2814:08京劇簡介京劇於清光緒年間形成於北京(一說形成於道光年間)。其前身為徽劇,通稱皮簧戲,同治、光緒兩朝,最為盛行。徽戲進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進京的徽戲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慶班」。隨後來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諸班,合稱「四大徽班」。道光年間,漢調進京,被二簧調吸收,形成徽漢二腔合流。嚴格地說,二簧與皮簧兩個名稱應有區別: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調,而皮簧則為包括西皮在內的新的徽調。至清末民初,通稱皮簧戲。光緒、宣統年間,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與同出一源、來自安徽的皮簧聲腔不同,而且更為悅耳動聽,遂稱為「京調」,以示區別。民國以後,上海梨園全部為京班所掌握,於是正式稱京皮簧為「京戲」。「京戲」一名,實創自上海,而後流傳至北京。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後的事,這時京劇的各種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備,京劇的語言特點已經形成,在角色的行當方面已出現了新的變化,已擁有一批具有京劇特點的劇目,京劇第一代演員也已經出現:余勝三、張二奎、程長庚被稱為老生「三鼎甲」,此外還有老生演員兼京劇劇作家盧勝奎。程長庚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漢調、徽調並吸收崑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時期的其他京劇演員作了的努力,對京劇表演藝術的形成貢獻很大,對後世京劇的發展影響起了很大的作用。京劇音樂屬於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崑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於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摺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台本戲。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後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花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岩、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唐韻笙、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雲、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歐陽予倩、馮子和、小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雲甫、李多奎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原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長林、肖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雲、王燮元等。京劇繼承了皮簧戲的豐富劇目,不僅有屬於二簧系統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調、撥子等劇目,而且還包括崑腔、高腔、秦腔、羅羅腔、柳枝腔等聲腔劇目。這類傳統劇目,據粗略統計,不下200餘種,豐富多彩,琳琅滿目。其題材和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文戲、武戲、唱功戲、做功戲、對兒戲、摺子戲、群戲、本戲等。如《宇宙鋒》、《玉堂春》、《群英會》、《挑滑車》、《拾玉鐲》、《四進士》、《八大錘》、《空城計》、《霸王別姬》等,數百年來,盛演不絕。在整理傳統劇目的同時,又新編、改編、移植了一大批劇目,如《趙氏孤兒》、《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又創作了一批現代戲,如《紅燈記》、《蘆盪火種》、《智取威虎山》、《杜鵑山》、《黛諾》等,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回答者:Tanworld-舉人四級5-2914:46「京劇起源」夠樓主用的吧呵呵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後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醜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形成與傳播:京劇前身是清初流行於江南地區,以唱吹腔、高撥子、二黃為主的徽班。徽班流動性強,與其他劇種接觸頻繁,在聲腔上互有交流滲透,因此在發展過程中也搬演了不少崑腔戲,還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雜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為首的第一個徽班(三慶班)進入北京,參加乾隆帝八十壽辰慶祝演出。《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楊懋建《夢華瑣簿》也說:"而三慶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萬壽入都祝匣時,稱'三慶徽',是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隨園詩話》批註中則更具體指出是"閩浙總督伍納拉命浙江鹽商偕安慶徽人都祝厘"。隨後還有不少徽班陸續進京。著名的為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班,雖然和春成立於嘉慶八年(1803),遲於三慶十三年,但後世仍並稱之為"四大徽班進京"。乾隆、嘉慶年間,北京文物薈萃,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各劇種藝人麇集。北京舞台崑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對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於"合京秦二腔"。當時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揚州畫舫錄》),徽班發揚其博採眾長的傳統,廣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劇目和表演方法,同時繼承了眾多的崑腔劇目(還排演了崑腔大戲《桃花扇》)及其舞台藝術體制,因而在藝術上得到迅速提高。徽班本身的藝術特色,是它能夠在爭衡中取勝的主要原因。在聲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黃調以新聲奪人而外,它"聯絡五方之音,合為一致"(《日下看花記》);在劇目方面,題材廣闊,形式多樣;在表演方面,純朴真切,行當齊全文武兼重,因此適合廣大觀眾的欣賞要求。在演出安排上,據《夢華瑣簿》載,四大徽班"各擅勝場"。三慶以"軸子"取勝(連日接演新戲),四喜以"曲子"取勝(善唱崑曲),和春以"把子"取勝(善演武戲),春台以"孩子"取勝(以童伶為號召)。在藝術和經營上備有側重點,能夠發揮專長,取得較快進展。至道光後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據優勢。《夢華瑣簿》說:"今樂部皖人最多,吳人亞之,蜀人絕無知名者矣。"又說:"戲庄演劇必徽班。戲園之大者,如廣德樓、廣和樓、三慶園、慶樂園,亦必以徽班為主。"徽班成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它向京劇擅變的過程。這一嬗變的完成,主要標志為徽漢合流和皮黃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黃兩種腔調為主的板腔體唱腔音樂體系,使唱念做打表演體系逐步完善。最早隨同徽班進京的漢調演員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陽人(一說安徽人),生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約於嘉慶年間加入春台徽班進京演唱,演正生,擅紅生戲,聲望極隆(見《夢華瑣簿》及李登齊《常談叢錄》)。被視為著名漢調演員餘三勝的先驅(當時曲藝唱詞有"亞賽當年米應先"之句)。道光年間(1821-1849),漢調演員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漸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貴、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鴻爪集》(約作於道光十二年以前)說:"京師尚楚調。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稱於時。"楚調即漢調,也就是西皮調。可見當時北京已流行西皮調,王洪貴、李六"善為新聲",又推動了西皮調的革新發展。在徽、漢演員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實現了西皮與二黃兩種腔調的交融。開始不同的劇目,根據不同的來源,分別唱西皮或二黃;後來,有些戲就兼唱西皮和二黃,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黃,後轉西皮,並能相互協調,渾然一體。《羅成叫關》(源出徽調《淤泥河》)就是一個例子。聲韻方面,形成"中州韻、湖廣音"的格律,字聲間雜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兩種四聲調值,分別尖團字音,按照"十三轍"押韻。二黃的伴奏樂器,幾經反復,終於在咸豐、同治年間(1851-1874)廢笛,而與西皮統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時仍按徽班傳統用笛伴奏。道光末年,西皮戲大量涌現,徽班中皮黃並奏習以為常。據刊於道光二十五年的楊靜亭《都門紀略》載,三慶班程長庚、四喜班張二奎、春台班餘三勝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貴等常演的劇目,如《文昭關》、《捉放曹》、《定軍山》、《擊鼓罵曹》、《掃雪打碗》等,與嗣後京劇舞台常見的傳統劇目已大體相同,徽班向京劇的擅變到此已基本完成(雖然當時還不稱京劇)。另一種說法,認為譚鑫培成名後(19世紀末、20世紀初)京劇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時皮黃戲從音樂、表演,到唱念的字音、聲韻,才具備了嚴格的規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長庚時代,仍屬徽調范疇。同治六年(1867),京劇傳到上海。新建的滿庭芳戲園從天津約來京班,受到觀眾歡迎。同年,丹桂茶園通過北京的三慶班,又約來大批著名京劇演員,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潤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馮三喜(馮子和之父)等。他們都在上海落戶,成為以上海為中心的南派京劇世家。嗣後,的京角陸續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孫菊仙、楊月樓、孫春恆、黃月山、李春來、劉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際雲(想九霄)等,從而使上海成為與北京並立的另一個京劇中心。在這之前,約在咸豐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劇進上海後,也出現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這對南方京劇特點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傑出演員王鴻壽(三麻子)到滬後,經常參加京班演出,並把一些徽調劇目如《徐策跑城》、《掃松下書》、《雪擁藍關》等帶進了京班,把徽調的主要腔調之一"高撥子"納入到京劇音樂里,還把徽班的某些紅生戲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劇中。這對擴大京劇上演劇目和豐富舞台藝術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藝人田際雲在上海的藝術活動,對南派京劇的發展也有所影響。他的"燈彩戲"《鬥牛宮》等,實為後來"機關布景連台本戲"的濫筋。從光緒五年(1879)起,譚鑫培六次到滬,後來梅蘭芳等名演員也經常到滬演出,促進了北派、南派京劇交流,加速了京劇藝術的發展。京劇在進入上海之前,即咸豐十年(1860)之後,隨商旅往來及戲班的流動演出,很快傳播到全國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圍的河北一帶為京劇最早的傳播地區之一。道光末年,餘三勝即在天津活動(他和他父親死後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員劉趕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動,後來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員孫菊仙也曾經是夭津的票友。山東是徽班進出北京的必經之地,山東幫商人又是北京經濟活動的重要力量,因而山東很早就有京劇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時就有安徽藝人入府演戲。京劇的較早流布地區還有安徽、湖北和東北三省。至20世紀初,南至閩、粵,東至浙江,北至黑龍江,西至雲南,都有京劇活動。抗日戰爭期間,京劇在四川、陝西、貴州、廣西等地也有了較大發展。1919年,梅蘭芳率劇團赴日本演出,京劇藝術首次向海外傳播;1924年,他再度率劇團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組成的劇組到美國訪問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應邀去歐洲訪問,在蘇聯演出,受到歐洲戲劇界的重視。此後,世界各地把京劇看成中國的演劇學派。
⑹ 崇陽縣有什麼好玩的
青山水庫、桂花林場。 金沙避暑山莊 台山 大泉洞
東港漂流
東港漂流位於港口鄉新河之畔,全長5公里,沿河有鴛鴦諸、港口新河、搶水崖、朝陽廟、半月玉帶、雞冠潭等風景點,特別是港口新河段漂流刺激驚險,樂趣橫生。鄉政府在2001年已初步開發,現有大小皮滑艇20隻,太陽傘、救生衣、成套用品、維修用具和其它器材等。……[詳細]
推薦2
青山大泉洞
大泉洞位城青山庫區上游和白崖山的東南麓,洞深600米,由鍾乳石組成的景觀百餘處,如「斗米灘」、「飲馬槽」、「水簾洞」、「海石花」、「三師赴會」、「雙豬斗虎」、「二龍戲珠」、「八仙過海」、「九龍下海」、「金絲龍幔」、「紅樓大觀」等。千姿態百態,鬼斧神工,每一個景點都有一個傳奇故事,儼如一座大型的藝術宮殿。……[詳細]
推薦3
浪口溫泉
浪口國際渡假營位於縣東北面,距縣城3km.營區背靠青山,前伴河流,地理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浪口國際渡假營分為度假酒店區、生活居住區及配套的商業文化區、生態休閑區、生態別墅區等四大區域。她以大型溫泉水上娛樂為核心,在造形設計上選取清晰、明快的西班牙風格,融入中國文化的高貴、典雅,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營區內溫泉水循環深度為1080米,日流量為5000噸,水溫50度,含有鋰\鋅等20多種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及適量的氟,礦化度為433.9----462.0mg/l.為醫飲兩用優質天然礦泉水.…
⑺ 關於音樂方面的問題
拉弦樂器 :大提琴 、 小提琴、中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樂器 :長笛、大內管、雙簧管容、單簧管
管樂器 :元號、小號、薩克斯、長號、單簧管、低音號、
2/4拍:以四分音符為一拍
以此推類。
6 聶耳
7 獨唱 齊唱 重唱 對唱 合唱 小組唱等。
9 川江船夫號子 上去高山望平川 腳夫調 放馬山歌 綉金匾
11 冼星海
13 古箏曲
對不起,只能回答這么多了。其他的我也不是很會。對不起。抱歉。
⑻ chongyang-festival是什麼意思
必應詞典為您提供chongyang-festival的釋義,網路釋義: 重陽登高
專業用心,用的放心
網路知道芝麻翻譯團
你有問題,我來解答
芝麻一幫一,問題全無一
萬千芝麻是一家,團結合作靠大家
不明白請及時追問,敬請採納,O(∩_∩)O謝謝
⑼ 崇陽縣哪裡最好玩
崇陽的旅遊景點:
田野牧歌-浪口溫泉會所
青山濕地公園
仙休谷
洪下十里畫廊
雞鳴峰生態農業觀光園
崇陽國家森林公園
大泉洞旅遊風景區
⑽ 二十四屆小百靈比賽音樂獨唱仁壽直中舉辦的四公學校周璟怡得分情況 、
但姓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
但姓,為中文姓氏之一,沒有在百家姓名單之內。
姓氏源流
但姓起源有四:
①、源自上古,周公旦後裔,以祖名為氏。相傳周公旦有孫名但,後世以祖名為姓,稱但氏。一說黃帝次子含宏,出生時雙手分別有紋似「人」、「旦」,遂賜姓但。
②、出自春秋齊桓公之後。春秋時齊桓公後人桓氏,有改亘氏或旦(但)氏者。
③、出自避諱所改。南宋時,因避趙桓諱,桓姓有改旦(但)姓者。
④、出自他族。西南少數民族有旦姓。
第一個淵源:源於公孫氏,出自軒轅黃帝之二子含宏,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
但氏在中國是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
原始漢語部族在連續不斷的東遷過程中,逐漸散布整於個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西半部,在那片土地上,他們創造了發達的前仰韶文化。原始漢人與原始東夷經過多年的征戰和文化交融,形成了太昊(伏羲氏)文化。太昊文化是仰韶文化與海岱文化的融合,所以太昊被公推為黃河流域上中游和下游所有居民一致認同的人文始祖。公元前三十世紀,原始漢人進入了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經濟生產的階段,首領稱神農氏。神農氏文化也是原始漢人與東夷文化的融合。
神農氏末期,原始漢人中出現一個強大漢語部族少典氏(有熊氏),有熊氏和原始漢語部落的有牛氏分別通過婚姻與另一個原始漢部族的有嬌氏繁衍成黃帝和炎帝部落。黃帝與炎帝這兩個親緣部落後來為了爭奪地域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區發生;了激戰。炎帝被打敗,歸服了黃帝,以兩個部落為基礎,華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東部的諸多遠古漢語部落逐漸融合成華夏族。
後來,原居山東的東夷族首領蚩尤率部眾西進,原居淮南的三苗族(苗、瑤先祖)首領誇父也率部眾北進中原。東夷族與三苗族結成聯盟,由炎帝一族的原屬臣蚩尤任盟主,共同對付華夏族。
傳說,在公元前2700年,華夏族領袖黃帝在今河北省的涿鹿平原指揮部族軍隊大敗蚩尤與誇父的聯軍,當場將誇父殺之。聯軍殘眾向冀州撤退,黃帝窮追不舍,在「涿州之野」捕獲並斬殺了蚩尤。
隨後,東夷族、三苗族(九黎氏)余眾渡黃河南遷,三苗族一直南退至長江中游,東夷族則東退至膠東的臨海山區(今山東泰山),黃帝領導的華夏族由此佔領了河南大部,定都有熊(今河南新鄭)。後來經過與東夷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適合漢語特點的文字即漢字正式開始出現。
據傳,軒轅氏黃帝本姓公孫氏,有二十五個兒子,得其賜姓者有十四人。黃帝的次子名叫含宏,生來就十分奇異,他的雙手掌紋似字,左手掌紋似「人」字,右手掌紋似「旦」字。含宏成年後,身長九尺,虎背熊腰,威武驍勇,但十分仁義守信,很得黃帝的喜愛和信賴。
後來,在黃帝氏族與蚩尤氏族間爆發的爭戰中,含宏率主力軍與蚩尤氏大戰於逐鹿平原,殺得天昏地暗,終得全勝。由於含宏在逐鹿之野決戰中大有功勛,群臣欽佩,紛紛奏請黃帝給含宏賜姓封功。
黃帝擺擺手說道:「我早就已經賜姓給他了!」
群臣不解,問道:「帝給四母二十五子中的十四子十二姓氏,已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不過,這十二個賜姓里沒有給二王子的賜姓呀!」
黃帝笑笑說:「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兩手合來就是一『但』字。這不就是早就賜給他的姓嗎!」
『但』字,就是人之初始,預示含宏將來是他自己那一族人的始祖。群臣皆恍然。
據《但氏宗譜》記載:「但氏一姓乃上古姓,軒轅黃帝公孫氏之裔也。黃帝二十五子,得賜姓者十四人。惟次子名含宏者,生而奇異,左手掌有人字,右手掌有旦字,及壯,身長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奉命與當時諸候名蚩尤氏者戰於逐鹿之野,大有功勛,群臣奏請賜姓封功,黃帝曰:『吾子左手生人字,右手生旦字,兩手合來成一但字』。以但姓之本,非同於百家姓之編也,惟司馬《資治通鑒》及《五代之志》紀載之甚詳。迨至前漢文帝朝,有諱忠者贈十萬祿,封河間候,即今郡望稱為河內者是也。家居洛陽之浦,其後子孫散而之四方者,多有諱欽者。漢授西域都尉候有諱巴者,漢明帝時奉臨朝議大夫、濟陰太守有諱興者,居漢陽是東晉惠帝時,人授金吾上將軍之職,在西土交州提調六州都護府,與土番兵接界。北齊昭帝時有諱寶者,授晉陽州太守,有諱旺者授黃州路太守,有諱隆者任九江府太守,固居羅漢壇之地,即今稱為蓮花洞者是焉。後徙居麻城縣,有諱珍者任李唐黃州麻城縣令,有諱威者唐末授金紫光祿大夫,領江南道副史,生子廣,世居中州洛陽之浦邑,授德化縣令,生子三:曰操、捷、拘,為南康都昌縣令,因從而家焉,操為永興縣令,遷居武昌崇陽黃州之地捷,僖宗時拜嘉議大夫,官刺史,因黃巢兵變,遷瑞邑五仙鄉庄舍,即今稱為大湖庄但家橋者是焉。後復取顏陽山水之秀而卜宅焉,生子四曰:耕、薈、蕃、訥。人傑地靈而家道昌熾,瓜瓞綿綿,面蔓延南北,可勝言哉。立四書堂,兩客館東西二層樓,南北二蠶室,立社於東南,建先祠於水口,規模宏遠,迄今基址尤。存後嗣有能興之者,殆未可量也。越三代後有諱卿者,在後唐李庄宗時為殿前直御史,贈新邱公,傳至十八世孫諱全者,娶蒲塘馬氏,生元伯,伯娶武寧雙溪熊氏,生子四:宗裕、成功、盛茂、明。自後族大繁衍,難以盡述。宋末年間,呂氏文德以襄陽城池歸伯顏,丞相領兵下江南,逃移遷徙居外郡者多究而言之,遠則郎河黃州、鄖、安陸、京山等縣,四川則青草、重慶,湖廣則興國、通山等縣。近則建昌、德安、武寧、星子等處。皆系族焉。後世有能從面推考者。則祖宗之脈、尊卑之分,可得而明矣。」
但氏一族得姓至今,已經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雖然人口稀少,卻是非常古早、神聖的姓氏之一。
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姬旦,在周成王姬誦即位後出任周公,與另一弟弟姬#93;(召公)共同輔佐周成王。
周公旦有個孫子名叫姬但,接繼周公旦為周公,其後裔子孫世為周王室大夫,與召公#93;的後裔子孫輪流為周公、召公之職。在姬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但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但氏正宗。
但氏族人大多尊奉姬但為得姓始祖,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第三個淵源: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時期齊桓公之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桓公姜小白為首任春秋霸主,九合中原諸夏,討伐戎、狄、徐、楚諸方,安定周室,一時勢力遮天。周惠王姬閬十四年(燕庄公二十八元年,公元前663年),山戎民族擊敗燕國,都城亦被攻破,燕庄公失國逃亡,向齊桓公求救。至周惠王十五年(公元前664年),齊桓公出兵北伐山戎,將山戎擊潰並驅趕向西遠遁,遂救了燕國。在此期間,齊桓公乘火打截,借機占據了燕國的大片領土不歸,燕庄公惱在心裡卻也莫可奈何。之後,兩國君主在燕國都城相互致謝後,燕庄公就親送齊桓公回國,並假裝不知不覺,熱情十分地一直送齊桓公入齊國之境。按周王朝典制,諸侯國君不得隨意進入他國之境,待齊桓公醒悟時,燕庄公已經入齊國之境五十里了。齊桓公已經占據了燕國大片領土,因此很有些不好意思,乾脆就將齊國這邊境五十里之地贈送給了燕庄公。燕庄公好歹也撈回了一點損失。雷旦(今河北沙河),原是燕國之地,在漯水與灅水之間,這次就被齊國借擊戎救燕之際所霸佔了。齊桓公回國後,就將自己的一個兒子封在雷旦。以後,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雷氏、旦氏,到了春秋中期以後,旦氏族人中有將姓氏加「亻」偏旁,遂稱但氏,世代相傳至今,與姜姓雷氏、旦氏同宗同源,史稱燕山但氏。該支但氏正確姓氏讀音作dàn(ㄉㄢˋ)。
得姓始祖:含宏、姬但
遷徙分布
但姓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漢時已因仕宦等原因遷居於河南、山西、安徽等地,並在河南宛縣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南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則逐漸遍布全國各地,西至甘肅、寧夏,北至遼寧、吉林,南至四川、廣東,東至山東、江蘇,都有但氏家族蹤。目前但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但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源流繁多,正宗一支,但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五百二十一位,以南陽、開封、燕山為郡望,宗支稱「南陽世家」。
今四川省的成都市金堂縣、崇州、大邑縣、自貢市、遂寧市大英縣、眉山市、自貢市、仁壽縣、榮縣、樂山市、眉山市、綿竹市,重慶市的雲陽市、合川市、忠縣、江津縣,河北省的邢台市,江西省的九江市星子縣、瑞昌市、都昌市、鄱陽市,湖北省的武漢市、赤壁市、蒲坼縣、天門市、黃石市、孝感市、恩施市、漢川市、通城縣、大悟縣、鄂州市、仙桃縣、十堰市、咸寧市崇陽縣,湖南省的張家界市、常德市臨澧縣,沅江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沈陽市,河南省的羅山縣、株洲市,安徽省的六安市霍山縣,浙江省的寧波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海原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市,貴州省的貴陽市、織金縣、遵義市,上海市,北京市,江蘇省的南京市,陝西省的西安市、漢中市、南鄭縣、安康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廣東省的廣州市、東莞市、深圳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台灣省,美國洛杉磯等地,均有但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①、郡望
南陽郡秦置,治宛縣(今河南南陽)。
②、堂號
南陽堂。
自立堂號:武德堂等。
宗族字派
字輩:
湖北蒲圻(赤壁)但氏七續宗譜字輩:傳尚德懋,功昭漢唐,家崇仁讓,代選賢良,學尊孔孟,品重端方,博厚恆遠,咸期同昌。
四川大英但氏字輩(同蒲圻舊字輩):一弘正開傳,尚德懋功啟,承光裕必大,圖中廣其天,序如日之同。
重慶長壽但氏字輩:維文開天運,道大國家興,富貴傳宗寶,永遠萬年青。
重慶墊江但氏字輩:從啟學鳳林,永作盛朝相;汝可長連登,人才萬代興。
重慶合川但氏字輩:鳳應守為紅,秦開大春家,山河天光秀,豐玉正新發。
江西都昌、鄱陽但氏合譜字輩:漢盛揚先譽,垂芳積慶長,教家敦信讓,立品效賢良,繼述詩書久,貽謀訓典光,綿延開統緒,發跡志三昌。
歷史名人
但欽
(-13),漢將領。平帝元始中任西域都護,其時西域諸國頻受匈奴攻襲,多次向他求救,他不以時助,車師後國及胡去來王等遂相繼亡降匈奴。王莽稱帝後,派人更換匈奴單於印璽,匈奴益怨,時發兵攻掠漢邊郡與西域諸國。王莽始建五年(13),西域焉耆等國叛漢歸附匈奴,攻沒西域都護,遂被殺。
但元行
明湖廣安陸人。洪武中曾任武陵知縣。在任率民開墾荒田,興修水利,民賴之得利。(《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八)
但存學
明湖廣蒲圻人,字宗儒。威化二十二年舉人。授敘州府推官。在任禮仕恤民,屢辨疑獄,自持嚴正。遷重慶府通判。承辦采木之役。親歷險阻,調度有方,民德之。(《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八)
但應隆
明湖廣蒲圻人。國初以功擢指揮。從太祖征陳友諒於鄱陽湖,敘功不及,逃去山中,如芥子推故事。後御史羅洪論列其功,乃拜武德將軍。(《古今圖書集成》氏族典卷一六八)
但明倫:
(生卒年待考),字雲湘,河南廣武人(今河南成皋)。著名清朝大臣。
清道光年間任兩淮鹽運使,有政績。
公元1842年7月,鴉片戰爭時期,英艦沿江而上,進攻鎮江,威脅揚州。這時在揚州任兩淮鹽運使的但明倫,積極領導和組織防衛力量,隨時准備打擊侵略者。
8月,《中英南京條約》被迫簽訂,英艦撤出長江,揚州始安。
但懋辛:
(公元1886~1965年),一名但興茂,字怒剛;四川合川人,一說四川榮縣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但懋辛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2月留學日本東斌學堂,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1月回國,從事反清活動。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11月,但懋辛出任蜀軍政府參謀長,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2月任蜀軍政府川南軍總司令,4月任四川都督府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團務督辦,7月任川軍第五師參謀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8月任四川討袁軍副參謀長兼前敵指揮官,失敗後流亡於上海、香港、日本。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12月,但懋辛任護國軍四川招討使署參謀長,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7月任川軍第五師第九旅旅長,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5月任四川靖國軍第一師師長,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5月任川軍第一軍軍長,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11月任川東邊防督辦,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7月任四川討賊軍第一軍軍長,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因不滿蔣中正,脫離軍職,在上海、北京居住。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3月,但懋辛赴日本神戶暫居。抗日戰爭爆發後,但懋辛回國擔任民國政府國防委員會上將軍事參議員,後任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任四川省第二區立法委員。
1949年冬,但懋辛協助中共地下組織進行策反工作,12月30日在成都迎接解放,並發表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後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主委。
1965年11月7日,但懋辛在成都病逝,終年七十九歲。
但杜宇:
(公元1896~1972年),名繩武,字杜宇。原籍貴州。著名中國電影業先驅。
他家世代簪纓,遊宦贛省,到他父親手裡,家通中落。
父親逝世後,無以為生,二十歲的但杜宇便同母親一起從貴州來到上海謀求生路。為解決生活問題,他刻苦自學繪畫,練就了多方面的本領,他既畫月份牌年畫和漫畫,也畫封面畫、人像、水彩、油畫等,其中尤以月份牌年畫和漫面影響最大。
自從他從外商手裡買了架電影攝影機後,便把興趣轉向了電影方面,成立了上海影劇電影公司,由他自編、自導、自拍、自洗印的故事片《海誓》,是我國最早的三部長故事片之一。
後來他長期寓居香港,1972年因病去世。
但茱迪:
(公元1931~今),出生於上海,成長於香港。著名1952年「世界小姐」。
她的父母都是當年中國電影界的知名人物,父親但杜宇是中國著名的導演和書畫大師,母親則是美貌出眾的女明星殷明珠。演藝之家出身的但茱迪,於香港聖瑪利書院畢業後,進入嶺南大學學習。
雖父母都是電影界里的名人,但是但茱迪在獲港姐之前似乎並無意從影。在報名參加港姐選舉之前,她一直在國泰航空公司做一些後勤工作。
獲封港姐之後,但茱迪赴美國參加了「世界小姐」的選美大會,結果也表現不俗,獲得了第四名的佳績。她的美貌引起美國環球電影公司的興趣,環球公司立即與她簽下了演出合約。與環球公司簽約之後,但茱迪開始在美國接受為期半年的培訓,在受訓期間她的周薪是兩百五十美元,這在當時好萊塢的外籍演員中已是相當不錯的待遇,可見環球公司當初也是對她寄予了厚望。在結束半年的培訓之後,但茱迪被環球指派去參演著名影星尤伯連納主演的名片《國王與我》,在片中她飾演一個嬪妃,雖然只是一個小配角,但能得到這樣的機會已是不易。之後,但茱迪便退出了影壇,不久在美國與一位姓胡的華僑結婚,並一直定居於美國。
1952年的「世界小姐」的加冕大典,比起當年的「香港小姐」的加冕典禮,更是盛大隆重。環球電影公司將這次加冕大典拍成了電影放映,當年,這部紀錄片也曾在香港公映,裡面有自然有獲得殿軍的但茱迪的鏡頭。這可以算做是但茱迪在銀幕上的第一次亮相。
做為第一位參加「世界小姐」選美的「香港小姐」,和第一位在國際選美大賽上獲得最好名次的東方美人,但茱迪完全有足夠的資本在她的銀幕生涯中寫下更為輝煌的一筆。但她在事業剛剛開始時選擇了隱退,而甘心做一個全職太太,這也許正是一個典型的東方美女的表現。
但樹成:
(生卒年待考),河南長葛人。著名中醫師。
1967年開始學習醫書,曾拜幾個老醫師學醫,現就職於長壽縣葛蘭鎮星火村衛生室。
對甲亢病、風濕心臟病、黃值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腎炎、骨髓炎、麻風病等有研究,治療效果達80%以上。並撰有相當專業的學術論文多篇,在各級刊物發表大量。
但德忠:
(公元1947~今),四川榮縣人。著名地質環境學專家。
1982年畢業於成都地質學院應化系。環境科學及工程系環境監測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四川省分析測試學會電分析專委會主任委員,四川省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岩礦分析測試專委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岩礦測試技術專委會委員。
著作有《電化學分析》和《分析化學文獻及其檢索》。
發表論文五十餘篇,主要有《微量金的單掃描示波極譜測定》、《天然水中痕量超痕量金的分析》、《微波溶樣技術》、《流動注射分折在我國岩礦分析中的應用與進展》、《單掃描報譜法連續測定鉀納》、《COD測這下的新方法——微波消鮮法》、《現代免疫分析在環境監測中的應用》、《新型熒光光纖憲裴磁珠流動注射分析系統研究》、《Indirect、Deetermination、of、Cesium、in、Brine、by、single、sweer、Oscillopolanography》《A、New、catalytic、Polarographic、System、for、Determination、of、Trace、Amounts、of、Tumgsten》、《Determination、of、Urinary、Iodine、by、Flow、Injection、Catalytic、Spectrophotometry、with、online、Digestion、》等。
但昭義:
(公元1940~今),四川重慶人。著名音樂家。
1964年畢業於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1961~1964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四川音樂學院鋼琴系教授、鋼琴專業主科教研室主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創作改編的主要作品有《美麗的鮮花在開放》、《放牛娃娃兒盼紅軍》、《苗家新歌》、《蜀宮夜宴》、《思戀》等。主要論文有《鋼琴演奏的讀譜與練習》、《試論鋼琴作品中復節奏的演奏》、《鋼琴演奏中力度層次的計設與應用》、《重視鋼琴演奏的基礎訓練》、《少兒鋼琴學習輔導手冊》等。
出版演奏錄制卡式錄音帶《中國兒童鋼琴曲集》共五十餘首鋼琴曲。出版兒童鋼琴曲專輯《美麗的鮮花在外放》,合作編輯出版《初級鋼琴教材集成500首》。
學生多人在國際、國內鋼琴比賽中獲獎。
因教學成績突出1993年在四川省普通高等學校第二屆優秀教學成果評獎中獲二等獎。傳略收入《四川音樂家名錄》、《中國文藝家傳集》。
但黨豐:
(公元1950~今),湖北赤壁人。
湖北省赤壁市茶庵嶺鎮青石橋村黨支部書記。1977年10月~1979年12月任青石橋村文書,1979年12月~1987年3月任青石橋村副書記,1987年3月~1995年1月任青石橋村主任,1995年1月至今任現職。該村支部1996年7月被評為市先進黨支部,他1997年2月被評為市勞動模範。
1998年12月當選為赤壁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但漢珍:
(公元1956~今),湖北鄂州人。著名醫葯企業家。
武漢富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武漢市第二生物化學制葯廠廠長,高級經營師。
1978年7月~1981年11月在湖北省制葯工業學校學習,1981年12月至今在武漢市第二生物化學制葯廠工作,1984年6月至今任武漢市第二生物化學制葯廠廠長。1991年12月~1994年12月在武漢大學法學系學習,1995年7月~1998年7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研究生班學習。
是中國生化制葯工業協會理事,全國「人工牛黃」生產協調組組長。
1997年7月被武漢團市委樹為「武漢市百名優秀企業家」、1997年12月任武漢宮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1997年10月任江岸區第十一屆人大代表。在擔任廠長期間,工廠效益連年翻番,固定資產連年增長,人均獲純利一萬元。科研成果「武漢明鹽」在1988年12月獲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88年3月獲武漢市科技成果二等獎,1997年12月論文《改革和社會心理變遷》獲國家人才評價委員會一等獎,1997年12月論文《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思想》獲國家人才評價委員會一等獎,1989年5月獲武漢市科技新產品開發先進個人稱號,1989年2月「武漢膽鹽」獲武漢市優秀新產品三等獎;1997年12月《改革和社會心理變遷》、《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思想》被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收藏。
1991年2月獲武漢市科技工作者先進個人稱號,1996年10月獲「青年實業家」稱號,1997~1998年被武漢副食品(商業)集團總公司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1994年7月至今任中國生化制葯工業協會理事。
但竟成:
(公元1958~今),湖北赤壁人。著名運輸企業家。
湖北省赤壁市趙李橋鎮裝運公司經理。1974~1980年在鎮採石廠工作,1980年至今在鎮裝運公司工作,歷任公司副經理、經理、公司黨支部書記。
1995~1998年連續四年被評為鎮「優秀共產黨員」、市勞動模範,1995年被評為地區「優秀企業家」。1998年12月當選為赤壁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但新球:
(公元1963~今),湖南沅江人。著名個人收藏家。1979年7月畢業於中南林學院林學系,高級工程師,任職於林業部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系湖南省收藏協會理事、長沙市錢幣學會常務理事。瀟湘泉刊編委。1979年7月開始收藏,主集中國歷代貨幣、郵票、旅遊門券,現藏貨幣珍稀品千餘枚、珍郵二枚,側重機制銅元;兼集旅遊導游圖、毛澤東像章、瓷器、古玩、林業歷史文獻、明信片。
但斌:
(公元1967~今),浙江省東陽市人。深圳東方港灣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總經理,目前被稱為「復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