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現代音樂劇特點

現代音樂劇特點

發布時間:2021-02-23 17:11:11

音樂劇是一種怎樣的現代舞台綜合藝術形式例舉中外著名音樂劇。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早期譯稱為歌舞劇,是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貓》、《悲慘世界》、《歌劇魅影》、《西貢小姐》並稱世界四大音樂劇。其中,《貓》是一部童話式的作品;《悲慘世界》代表著文學巨著改變音樂劇的典範;《歌劇魅影》以美聲唱法為主,是「歌劇-輕歌劇-音樂劇過渡的典範"《西貢小姐》是一部女性為主的愛情悲劇。

⑵ 為什麼認為音樂劇是現代表演藝術

自19世紀中期英國出現了音樂劇(Musical
theater)之後,在西方社會音樂劇就以它獨特的視、聽感覺的完美結合與其強烈的時代氣息的娛樂性,深受觀眾的喜愛並逐漸形成了一種較為主流的大眾文化現象。音樂劇自發端和發展以來,可謂是在世界近現代戲劇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音樂劇在它走過一百多年的歷程之後,開始進入我國觀眾的視野,為人們所接受並喜愛。這是受國際上當代藝術表現形態的多元化、國際化、綜合性之要求的影響。音樂劇是一朵耀眼奪目的、現代舞台戲劇表演的奇葩,隨著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與交流,它正以其它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的自身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觀眾。為了使更多喜愛音樂劇的觀眾了解音樂劇,筆者擬從音樂劇的藝術特徵、審美理念、創作理念、結構的多樣化和高度的綜合性等方面進行剖析,以便大家能從本質上更進一步地認識它,繼而在欣賞時更好的感受它。

西方社會認為:音樂劇發端於歐洲的浪漫派輕歌劇,誕生在英國的小劇場,發展壯大於美國的百老匯。音樂劇是歐洲工業文明的文化產物,是先進技術革命成果與舞台藝術的自然結合,它是社會學科走向綜合性、多元化表現在舞台藝術上的必然結果。那麼,究竟什麼是音樂劇呢?要想有個確切的定義,是比較困難的。因為縱觀世界各國、各時期的音樂劇,它大多沒有固定的模式,它的風格各異,它的構成幾乎囊括了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藝術品種。從音樂劇的形態表現手法與風格等方面來看,它確實存在「多元化」的豐富體系,但這個「多」並不妨礙它遵循自己的審美理念、形成自己當代時尚藝術的特點。音樂劇「藝術時尚化」的審美理念,也決定了它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舞台表演藝術。它關注時下人們的欣賞動機和審美趣味;它追隨時尚並引領時尚;它在實現藝術「時尚化」的同時,努力實現著時尚「藝術化」。從總體上講,音樂劇的藝術特徵主要來自戲劇內容、音樂演唱、舞台表演、舞美製作這四個方面。換言之,音樂劇是一種以歌唱和舞蹈為主要藝術表現手段來展現戲劇內容的綜合性且時尚化的表演形式。

一、戲劇內容為核心

既然是音樂劇,就是要體現出戲劇的本質,它首先要以「劇」為本,歌唱、舞蹈、舞美都應為劇而存。只有反映出健康向上的主題思想、生動的情節事件、鮮明的人物形象、激烈的矛盾沖突,故事才完整,內容才能引起人們的興趣,這是音樂劇賴以生存並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因為,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沖突是戲劇的靈魂,戲劇中人物之間的矛盾沖突,正是聯系各個人物成為一體的紐帶。音樂劇的創作理念是「以綜合的藝術形式和方法將復雜的故事簡單化、理想化。」所以,音樂劇的取材、結構和人物刻畫都要求高度概括、凝練和集中。從內容上講,音樂劇十分關注人的命運、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情感,它追求人類理想生活,從來都有一種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相伴隨,從來都有一種幽默情懷、瀟灑心態運化其中,它始終充溢著熱烈的青春氣息和活潑的生命力。
以世界著名的四大音樂劇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它體現出的戲劇本色以及博大的人文精神與愛的永恆主題。《貓》劇是在倡導一種現代的生活方式與理念,這種理念可以在生活中對應人類。貓的伶俐、乖張、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如此新奇地吸引著人們,在那些千奇百怪的小生靈身上,在它們夢幻般的生活中,人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我。《貓》劇,很好地引發了觀眾對「貓」的哲學思考。《歌劇魅影》講述了19世紀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一個神秘而凄美的愛情故事,通過美麗漂亮的女演員、神秘詭異的老師、英俊富有的子爵三人交織、互動與撞擊的戲劇矛盾的描寫,展示出任何一個時代人類都最為關注的重大命題――人性。那帶有恐怖懸疑色彩的愛情主題與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那驚險刺激的情節與場景都迎合了當下觀眾的喜好和觀賞心理,不愧是一部生動感人、催人淚下的悲劇代表作。至於《悲慘世界》,雨果本人「心靈比大海更寬廣」這句名言可作為對該劇所反映內容的最好註解。該劇以愛與美的理想與人性本能之間的沖突形成了強烈的戲劇張力,在「偷竊犯」、警察和牧師這些不同性格特徵人物之間展示了人性的光芒與美麗。《西貢小姐》是一部反戰劇,它將反思的目光鎖定在全人類的立場上,它無情地批判和抨擊了戰爭在善良人的身心上造成的嚴酷傷害以及對戰後幾代人釀就的悲劇命運。正是這個深刻的主題獲得了全世界的廣泛認同與強烈共鳴。從上述四例可見,經典音樂劇都具有一個深刻的主題,一個嚴謹的戲劇結構,都具有激發人們情感的特點,這就是優秀音樂劇得以產生巨大影響的最基本要素。

二、音樂演唱為主體

既然是音樂劇,音樂應當是最主要的表現手段。顧名思義,沒有音樂也就不成其為音樂劇了。音樂劇中的音樂不同於其它音樂類別,它必須具有戲劇性與舞蹈性,它必須要把戲劇構思體現為鮮明的音樂形象,並為舞蹈提供內在的感情形象、動態性的節奏,能夠塑造個性化的人物。音樂劇中的音樂常常綜合了多種形式、風格,它不受任何音樂品種的約束,音樂素材變化發展的多樣性使其音樂語言極為豐富。它既有古典音樂,又有搖滾、爵士等現代流行音樂;它既有交響樂下的美聲詠嘆調,又有電聲樂隊中通俗時尚的旋律。為了更好地表現劇情、表現豐富的聲音層次,音樂劇都會將不同的演唱形式:獨唱、重唱與合唱進行合理的安排,充分發揮其獨特作用。毫無疑問,音樂劇最讓人難忘的則是其中的音樂唱段。
比如:《貓》劇中「魅力貓」演唱的「回憶Memory」,它是純粹意義上的獨唱,在劇中出現過四次,只有在第二幕是最完整的呈現,這傷感的情調和動人的旋律唱出了一個青春紅顏不再的「女人」經歷了各種艱難遭遇和人生痛苦並渴望親人和回家的心境。這首感人至深的主題曲早已成為了《貓》劇的代表和象徵,它以14種語言、42個版本、總銷量超過200多萬張,在全球備受人們喜愛。《歌劇魅影》中的「夜之旋律The
music of the Night」、「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該劇最著名的兩首歌曲,自1985年上演以來至今廣為流傳。值得一提的是:主角扮演者莎拉・布萊曼美妙絕倫的聲音、精彩細膩的演繹為該劇增添了許多光彩。同時,該劇也成就了這位既不是美聲唱法,也不是流行唱法,而是兩者兼備的與音樂劇十分吻合的、風味獨特的「美通」歌唱家,並因該劇而一躍成為國際歌壇的巨星。還有《巴黎聖母院》中的「吉普賽女郎Bohemia
girl」、「心痛欲裂Heartbreak」;《日落大道》中的「只需一眼 With one
look」;《艾維塔》中的「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Don』t cry of me
Argentina」等等。這些歌曲撼人心魄、膾炙人口,隨著音樂劇的不斷上演與現代傳媒的進入,很快就風靡世界並成為全球最流行的音樂劇歌曲,即使那些沒看過此劇的人聽到它之後,也會產生一睹為快的期待感。音樂劇中音樂唱段的呈現,是整個藝術形成創作中相當重要的關鍵部分。試問,哪一部音樂劇沒有幾段突出的、通俗的、大眾化的、動聽上口的、讓人聽後難忘的音樂唱段,這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定式,這也是音樂劇創作的一種追求。可見,音樂唱段是音樂劇中的重中之重。

三、舞蹈表演為特色

在音樂劇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優秀的作品倍受觀眾喜愛與美侖美奐的舞蹈息息相關。無論是英國倫敦西區還是美國紐約百老匯,可以說在使音樂劇從歌舞雜耍、滑稽表演的娛樂品成為一種高級綜合的表演藝術時,舞蹈在其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長期以來音樂劇和舞蹈的緣分,一直就得到觀眾的認同。舞蹈是音樂劇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承擔著劇中抒情、敘事的獨特功能,是推動劇情發展與音樂聯袂必不可少的表現形式。音樂劇中的舞蹈能使音樂獲得某種視覺印象並給音樂做出可見的解釋,從而使音樂旋律的深邃內涵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恰到好處的形成了視覺與聽覺的相互補充,使音樂、舞蹈這兩門不同的藝術達到水乳交融的最高境界,以至獲取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另外,音樂劇中的舞蹈可以使戲劇表演「輕松幽默」起來,輕松幽默地演戲原本就是音樂劇的文化品格之一。難怪有人說:舞蹈是現代舞台氣氛最好的「渲染者」,它所傳達給觀眾的視覺美感、營造出的場內氣氛是任何一門藝術都不能替代的。音樂劇中的舞蹈創作,具有「擷英」、「集萃」之特徵,它從不講究什麼傳統規則和模式,而所注重的只是演出效果。這里既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又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雋永飄逸的現代舞等等,編導根據劇情是怎麼好看怎麼編舞,沒有任何條條框框,不拘一格,兼收並蓄,為已所用。

如《貓》劇的編導,就利用不同的舞蹈表演來展示不同性格、特徵的「人物」貓。「純白貓」開場跳的經典芭蕾,動作舒展大方,表現出晚輩純真的天性和對家族的依戀;「魔術貓」則以帶有爵士舞特點的芭蕾超高技術的大跳,讓觀眾在領略他魔力的同時又從舞技中體會到愉悅;「小偷貓」滑稽的雙人舞和「搖滾貓」狂放不羈的搖滾風格等都令人目不暇接,贊嘆不已。再如《巴黎聖母院》,當愛斯米拉達一出場唱起「吉普賽女郎」時,在她身旁的舞者就跳起狂熱歡快的弗拉門戈舞蹈,此時舞蹈出現比她的演唱更能讓觀眾直接感受到她內心奔放的情緒;而當菲比斯演唱「心痛欲裂」時,他身邊四位男舞者的背影舞蹈,又讓人領略到他黑暗的內心和痛苦的抉擇。還有,百看不厭的百老匯音樂劇《42街》的舞蹈編排更是別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演出時大幕升起幾十厘米,在節奏強勁的音樂中,上百隻鮮艷的舞鞋使地板咔咔作響,隨著幕布徐徐上升,舞動著的長腿、飛揚著的裙擺、花樣繁多的腳步盡顯無遺,此段美式踢踏舞可謂是該劇表演的最大亮點。不能不提的是:音樂劇迷們津津樂道的《西區故事》,它一開場幾個小混混逛大街的「街舞」,著實令看慣美女玉腿的觀眾震撼不已,這段「街頭游盪」的舞蹈,不僅表現了真實的環境、充滿了社會生活氣息,同時對劇中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劇情的鋪墊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看來,只有充分融入了戲劇的舞蹈才能成為優秀的音樂劇舞蹈。音樂劇中的舞蹈如此精彩、恰如其分、自然自得,歸根結底還在於舞蹈與音樂之間那割捨不斷的「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的密切關系;在於音樂帶給編導的豐富想像力和創作靈感;在於編導以劇為本用音樂形象思維進行的精心設計。毋庸置疑,音樂劇中舞蹈與音樂的互動始終充盈著活潑無窮的變數。

四、舞美製作為時尚

音樂劇之所以能夠成為當今世界上最成功的舞台表演藝術,其中舞美製作的因素功不可沒。音樂劇不是單一的藝術品,因此,在創作中的全局意識、整體觀念尤為重要。即使有了好的劇本、成功的音樂及優秀的舞蹈,如果沒有舞美製作的加盟或是不講究舞美的設計與製作,那麼,所演出的音樂劇註定會是「蒼白無力」的。舞台的燈光、布景、服裝、化妝、道具、音響等統稱為舞台美術,簡稱「舞美」,它們是音樂劇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舞美的作用是:模擬和再現特定的客觀事物形象,營造舞台表演的時空,提供演出規定的場景,促進劇情的發展與完成。舞台上,除了演員的演唱、舞蹈表演與樂隊的演奏外,所有的聽覺、視覺效果都歸於舞美製作的范疇。從當今音樂劇華麗精美的舞台來看,舞美製作確實體現出高科技美學觀的一次變革,進而使之更具有觀眾所追求的時尚性。
如上世紀80年代最賣座的《歌劇魅影》,它浩大的布景,200多套的奢華服裝、金碧輝煌的浮雕、兩座高高聳立的塔樓以及地下湖泊蜿蜒遊走的木舟與漂浮的上百支蠟燭等等,所有這一切都構成了劇情所需要的那個場景。該劇幾乎每五分鍾換場景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盛大華麗。特別是當女主人與情人漫步時無意走進她老師的居所時的兩個場景,那大手筆的舞美製作令觀眾深感震撼。情侶倆沉浸在愛的海洋中,則是通過一隻船行駛在朦朧的雲霧中來表現,整個舞台宛若一個虛幻縹緲的世界;而老師牢籠般的居所,則用巨大的鐵柵來展現,透著陰森、冷暗與世隔絕的氛圍。兩個不同的場景,恰到好處地模擬、再現了劇中特定的環境,正是這環境的成功創造和藝術處理,為該劇人物塑造、情節描述增添了許多色彩,同時,也使觀眾能沉浸在這特定的氣氛之中感受著舞美製作的藝術魅力。還有,《貓》劇的舞美製作讓人拍案叫絕,為了建造一個貓的樂園,設計者對劇場進行了改造,使之變成了可旋轉的三面舞台,甚至布景與前台部分已延伸到觀眾席中,很好地擴展了表演空間,拉近觀眾與演員的距離。貓表演的舞台被定位在城市垃圾堆旁,根據貓的比例將人類生活廢品放大了三倍呈現在舞台上,這里有丟棄的鞋子、杯子、帽子、牙膏皮、輪胎、沙發、舊家電等,再加上聲、光、電的高科技手段的運用,使觀眾彷彿置身於一個若大垃圾場中,光怪陸離的舞台創造了夢幻般的效果,產生出了強烈的視、聽沖擊力。特別是在「人物」貓的形象設計上,設計者的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至,全劇36隻不同的貓,服裝顏色、花紋、皮毛都甚為講究,每隻貓的臉譜化妝衣著打扮都力求與角色身份性格特徵相吻合,完美誇張的舞美製作使這些形態迥異的貓栩栩如生。從上述兩例可以得出:舞美製作的立意和所達到的效果都是與劇情內容、形象烘托、情感表達相統一的,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它在劇中的張力,從而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此可見,舞美製作也是一門獨立的、極具創造力的藝術,它對劇目的成功與否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戲劇內容、音樂演唱、舞蹈表演、舞美製作這四者構成了音樂劇的藝術特徵,從而也形成了音樂劇的基本藝術風格。無論是從實踐中還是從理論上講,這四者在音樂劇中已化合為一個藝術整合體,它們原有的特性不是簡單相加或隨意混合,而是整合中相互滲透,使各自都有了質的、「音樂劇」化的異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得益彰。正是有了這四者的整合,才使得音樂劇具有兼容性大、創造性強、涵蓋面廣的特點並成為當今國際舞台上的最為時尚、最受觀眾喜愛的表演藝術。

⑶ 音樂作品有哪些和音樂劇相比,它們各有什麼特點

1.《馬太受難來曲》、《源b小調彌撒》 2,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 音樂作品總體上可分為聲樂、器樂、戲劇音樂(包括歌劇音樂、舞劇音樂、戲劇配樂等)三類。其中戲劇音樂的音樂部分也含在聲樂和器樂中,通常也分別並入聲樂和器樂中。
音樂作品分為創作音樂和民間音樂,通常講的"外國音樂作品"都是指專業創作的音樂作品。
有古典音樂與現代音樂之分。
音樂作品,著作權法術語,指交響樂、歌曲等能夠演唱或者演奏的帶詞或者不帶詞的作品。

⑷ 音樂劇的特點是什麼

音樂劇,應該來是以戲劇源(尤其是劇本BOOK)為基本,以音樂為靈魂,以舞蹈為重要表現手段,通過音樂、舞蹈、戲劇三大元素的整合來講述故事、刻畫人物、傳達概念的表演藝術娛樂產品。它包括敘事音樂劇(Book Musicals)和時事秀(Revue)兩種基本形式。在這個定義中,音樂點出了它的音樂本質——歌曲、舞曲、背景音樂、序曲與間奏曲,還有相對於音樂的無聲靜默段落;舞蹈點出了它的動作本質——舞蹈場面,還有許多特殊的場面調度、精緻繁雜的走位設計等等;戲劇點出了音樂劇以人物為中心的表演本質和劇場音樂劇要求:不斷變化的規定情境中人物間相互發展的舞台行動和矛盾沖突;整合點出了三大娛樂元素的互動性、互補性和不可或缺性;娛樂產品則點出了它的市場性和商業性特點。

⑸ 音樂劇的概念,特點

音樂劇誕生於上個世紀初的歐美大陸,其中,音樂源於地道的美國黑人的爵士音樂,舞蹈綜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開了音樂劇時代到來,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當時家喻戶曉,流傳全球。從以爵士音樂、舞蹈為主的音樂劇到搖滾音樂劇,再到類似有現代歌劇概念的歐洲音樂劇,音樂劇的概念本身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成為保留著相當藝術水準的大眾化演出形式。
音樂劇是一種高度綜合性的舞台綜合藝術,如果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它的構成要素幾乎囊括了當今世界上現存的絕大多數藝術品種———從文學、戲劇、詩歌、音樂、舞蹈、雕塑、繪畫、建築,到幽默藝術、滑稽表演和聲光藝術,甚至也包括了電影、雜技、魔術等等。

音樂劇將這些不同美學范疇、不同審美方式、不同藝術魅力的藝術門類高度綜合起來,它向觀眾所提供的,是一種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聽覺與視覺並重、表情與造型俱備的綜合性劇場審美效應。

音樂劇的特點

一、綜合性

音樂劇是由音樂、舞蹈、表演(特別是話劇表演)等各種藝術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為了表現舞台故事而創作的有關音樂,常常綜合了多種形式、多種風格,特別是常常把歌劇、輕歌劇和爵士樂整合為一個有機體。

二、現代性

音樂劇不再應用傳統的音樂舞蹈和簡單的舞台技術。首先在音樂方面,不再堅持美聲唱法,而是用最符合當代觀眾需求的唱法。因此,早期有爵士樂為主的音樂劇,後來有搖滾樂的音樂劇、鄉村音樂的音樂劇等。總之,風格是非常現代的。在舞蹈方面,不只是過去美式的踢踏舞,不單有了芭蕾舞的動作,還有體操式的舞蹈動作和其它很多現代舞蹈語言。同時,舞台技術也很現代化,一些先進科技的布景技巧和印象、燈光方面的先進技術都登上了音樂劇的舞台。

三、多元性

音樂劇不再堅持單一的藝術形式,從其演唱有古典唱法和各類通俗唱法可以看出來這一特點。音樂劇的題材從古代到現代,從輕喜劇到重喜劇,從科幻到神話,無所不有。音樂也是不拘一格,不受任何公式化模式的束縛。音樂傳統有爵士、搖滾、鄉村音樂、迪斯科、靈魂樂,也有大混合式的作曲。有偏向歌劇的,也有偏向輕歌劇的,還有輕歌舞劇。舞蹈也是多種流派,異彩紛呈的。

四、靈活性

音樂劇的創作和表現不存在教條主義的東西,比較大膽。在音樂創作、樂器伴奏和語言選擇上,都是創新的並以市場需求為根據,不受傳統的約束。在形式上,百老匯音樂劇受音樂喜劇傳統的影響比較多,歡快的喜劇題材數量較大。當然,也有一些重量級的悲劇作品,如:《歌劇院幽靈》、《西貢小姐》和《悲慘世界》等。

五、高度的商業性

音樂劇是面向大眾化的一種娛樂形式,她已經發展到了今天如此之大的規模,都是靠優秀的商業化操作來實現的。音樂劇非常注意把音樂家、製作人和商業化運作的機構用公司的形式組織起來。音樂劇在對各種版權的處理方面是很突出的。音樂劇是不輕易出售舞台表演的映象製品的,演到一定程度才會被搬上銀幕,在版權處理方面是精細分割且商業化的,在製作過程和僱傭演員時,都把經濟效益擺在相當突出的地位。我想,這也是反映了觀眾的需要吧。

⑹ 什麼是音樂劇介紹一些現代音樂劇的特點

音樂劇就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

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劇情、音樂、舞蹈、喜劇表演等諸多因素自然組合,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這種初顯形態的音樂戲劇,吸取了18世紀民謠歌劇和19世紀喜歌劇、輕歌劇的表現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間舞、話劇表演等多種因素,成為獨具風採的新型舞台藝術門類。

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誕生於紐約,年輕時曾在紐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903年赴英國倫敦學習作曲,同時潛心研究輕歌劇、音樂喜劇的創作表演經驗,並參加創作實踐。自1904年起先後創作音樂劇50部,其中《演藝船》(1927)最為出眾。

故事敘述了20世紀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個在船上演出的流動劇院演員們在時代變遷和種族歧視的社會環境中悲歡離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兒馬格諾莉雅與游手好閑的青年拉威涅相愛,婚後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吉姆。一天,船主發現女婿拉威涅竟是賭棍,將其驅逐,吉姆隨同離去。馬格諾莉雅無奈在夜總會登台獻藝,艱苦奮鬥了21年,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喜劇明星,最後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敗的演藝船,拉威涅和女兒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終於團聚。劇情中加入了民間歌舞、爵士樂、查爾斯頓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為著名。在演出中,美國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爾·羅伯遜(1898—1976)飾船工喬一角,成功演唱蒼勁、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揚名世界。

發展中百老匯音樂劇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50、6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匯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表演藝術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伯恩斯坦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羅賓斯導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匯首演,標志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系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伙爭奪地盤的惡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復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沖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繼《西城故事》之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一些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吉卜賽》(1959)、《音樂之聲》(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頂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雲》(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紅極90年代的《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化身博士》《為你瘋狂》以及心理劇《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從紐約到世界,從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樂劇這一獨特藝術品種的千姿百態。

倫敦西區的《奧立弗》「挑戰」百老匯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沖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霧都孤兒》)編劇作詞作曲的《奧立弗》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台,榮獲兩項托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檯布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台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倫敦劇壇升起了一顆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魯·洛依德·韋伯。他具有扎實的古典音樂根基,擅長於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對新潮流行音樂和音樂劇情有獨鍾。1967年他與詞作家蒂姆·萊斯(1944)合作《約瑟夫和神奇綵衣》,此劇1981年在百老匯連演800多場,1982年獲包括音樂在內的托尼獎多項提名。1971年10月他們合作的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在百老匯首演,此劇取材於聖經故事靈感來自於霍爾本的油畫《墓中死基督》,通過對以基督與猶大為中心的復雜人物關系折射當代社會普遍的人性命題,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們的又一部搖滾音樂劇《艾維塔》在倫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於阿根廷前總統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維塔的生活事跡翌年9月在百老匯連演1560多場,榮獲7項托尼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獎。以上兩部搖滾音樂劇為了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調動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維塔》中演唱的搖滾歌曲《如此一個競技場》、《金錢滾滾來》有力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而且又十分動聽。這部音樂劇中還有一首並非搖滾的主題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其楚楚動人的旋律而風靡全世界。他的驚世巨作《貓》1981年5月在倫敦首演轟動了百老匯。此後又創作了以舞蹈精彩絕倫而著稱的《星光快車》、《劇院幽靈》(1986)和90年代榮獲8項托尼獎的《日落大道》等傳世名劇。

20世紀80、90年代稱雄世界音樂劇壇的倫敦西區,除了韋伯,還有作曲家勛伯格(1944~)和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1946— )。他們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麥金托什是一位聰明的藝術經營者,用高質量藝術作品贏得千千萬萬的觀眾。他與韋伯合作的《貓》、《歌劇院的幽靈》,與勛伯格合作的《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以及重新製作的許多經典劇目都為世人所矚目。

世界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

根據法國19世紀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是麥金托什製作的四大名劇之一。由阿蘭·鮑伯利作詞,勛伯格作曲,特里沃·南與約翰·凱德合作編劇、導演。此劇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語版本,麥金托什為其音樂所激動,決定重新製作,由芬頓將法語歌詞譯成英語,並請詩人赫伯特·克萊茨梅對歌詞重新修改加工,成為通行的英語版本。繼1985年10月在倫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匯隆重推出以來,至今已在33國家、200多個城市用21種不同語言演出過 54種製作版本, 該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50多個重要國際獎項。

2002年6月22日美國國家巡演團在中國上海持續演出22場。上海大劇院的演出廣告用大字寫道:「《悲慘世界》,創造歷史,首部中國上演的百老匯音樂劇。百老匯巨星康姆·威爾金森專程加盟,再度詮釋冉·阿讓。美國國家巡演團傾情演繹,上海大劇院震撼巨獻。」國內外觀眾紛至沓來,大劇院門票告罄,劇場內掌聲雷動,此次演出成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慘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讓與警探沙威周旋,終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為主線,多側面表現冉·阿讓捨己救人,給予苦難中的人們以同情和關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史詩般地反映了19世紀法國三十年動盪歷程中人間的悲歡離合和人民大眾英勇抗爭的業績。

《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貴在寫實,實在難得。其流動的舞台、巨大的轉盤、豐富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⑺ 音樂劇的優勢

我眼中的音樂劇
炫麗的燈光,華麗的舞台,美妙的音樂,精緻的唱腔。這一切並不是音樂劇的全部。從傑羅姆•科恩到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從大不列顛到中華大地,從《劇院魅影》到《雪狼湖》,從百老匯的經典劇目到好萊塢的歌舞電影,音樂劇不分國界的用一種音樂與戲劇相結合的方式,將曼妙的音樂巧妙的穿插到或曲折,或平淡;或激情,或感人;或驚險,或溫情的劇情當中去,用音樂這種藝術形式表現出戲劇這另一種藝術形式。用男女主人公的聲音來詮釋他們的內心復雜的情感,從而讓這種情感更加完美,真摯和深刻。
一、音樂劇的創新
音樂劇無疑是古典與流行相結合,藝術與商業相結合的成功的藝術形式。而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則無疑是這種結合中的大師級的人物。音樂劇的發展中的轉折點要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二十年代以前的音樂劇在英、美兩國有著不同的歷史背景:在美國,它較多地受爵士樂、踢跳舞、喜劇性話劇和含有歌唱的喜劇的影響,另外美國一直有像"齊格菲"一類的輕歌舞劇(故事不重要,但歌舞製作得非常華麗),還有歌舞廳的小型娛樂性歌舞(多數在高檔餐廳和賓館演出,在現在的拉斯維加斯仍能看到);在英國,音樂劇則更多地與輕歌劇、話劇,特別是莎士比亞、莫里哀、易卜生的戲劇背景相關,舞蹈方面則更貼近芭蕾舞。二十年代以後,以典型劇目的創新和突破為代表,美國和倫敦西區都有不同程度的長足進展。《俄克拉荷馬》使音樂、舞蹈緊密地與故事進程結合,特別是舞蹈。此劇中,舞蹈設計德米爾創新地使用了民族式芭蕾,而不是簡單地照搬傳統的踢腿舞或踢踏舞。它通過音樂、唱歌和舞蹈三種形式的融合,從而使音樂劇成為一種近乎完美的藝術形式。而聽音樂劇也逐漸變成一種從屬性文化,這把音樂劇中的舞蹈提到一個更高的境界。德米爾把音樂劇舞蹈從簡單的群舞與異國情調的古典芭蕾中解脫出來,創作出獨樹一幟的百老匯風格。而天才的作曲家安得魯•洛伊德•韋伯則把握了這一切,將他的藝術靈感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創作出了一系列諸如《劇院魅影》、《貓》等一系列經典劇作。
二、韋伯的成功
韋伯是公認的音樂劇作的天才,《耶穌基督巨星》上世紀七十年代在百老匯首演,該劇由年僅23歲的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創作,他當時還是一位無名的英國青年。安德魯的《耶穌基督巨星》是一個卓越的音樂典範,而且大部分音樂是搖滾樂,這是一部對經文、人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進行心理探索的劇目,是史詩型與搖滾歌曲的融合。舞蹈是體操與運動式的風格,舞步很少,主要是劇情支撐著舞台的活動,它把一個世人熟知的古代故事用搖滾來表現,著力於民眾與個人責任感之間的沖突與摩擦,這是令人震驚的創新。《劇院魅影》這是韋伯的一部趨於成熟的代表性作品。該劇以精彩的音樂,驚險的劇情、恐怖的氛圍,充滿懸念和緊張感,完美的布景,足成為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韋伯在劇院魅影中努力將有著黑暗童年的,居住在劇院地下室中的鬼魅般的男主角刻畫成了一個天才的劇作家、音樂家、建築師、設計師,並且是一個有情有義,痴愛著女主角的悲情人物,而霍華德•麥吉倫和莎拉布萊曼的深情演出也給劇中的主人公帶去了靈魂。從一九八八年首次登上百老匯的舞台算起,《劇院魅影》已經在百老匯的舞台上連演了十八個年頭,成就上超過了韋伯的另一部音樂劇《貓》,是百老匯歷史上最長演不衰的劇目。十八年來,該劇已在全球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一百二十個城市進行過演出。此外,該劇目前仍在全球七個城市公演,全球看過此劇的人數已達八千萬人,全球票房總收入已達三十二億美元,僅在紐約就有近六億美元的票房。這部經典的音樂劇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還是有不少值得現代音樂劇借鑒之處。首先,除了音樂劇自身靠實力取得成功之外,二零零四年,同名電影的推出以及其後發行的DVD,這些延伸產品對重振《劇院魅影》「舞台旋風」也有推波助瀾之功。許多觀眾正是從與此有關的各種宣傳中知道,《劇院魅影》仍在上演,於是新的「朝聖者」又絡繹於途。 另外,原著本身的故事情節也是引人入勝的法寶之一。
三、音樂劇在中國
對於中國而言,音樂劇是剛剛興起的「舶來品」,我們幾部原創的音樂劇作品不盡如人意,而且像西方現代音樂劇一樣的高成本和大製作也令許多中國藝術家望而生畏。並且由於缺少優秀的劇本和形、音、演兼備的優秀演員,音樂劇作總是與流行和商業化脫節使得國產的音樂劇總是面臨著即不叫好又不叫座的尷尬處境。如今大劇院里上演的基本上都是諸如《悲慘世界》、《西貢小姐》、《劇院魅影》、《貓》之類的外國優秀劇作,而國內的大部分觀眾也願意去花錢去捧這些有著優秀舞台設計、曲折的故事情節、華美的音樂和出色的演員的劇作的場。這些差距和現狀是現實存在的,要想縮小這些差距,只有從大學的教育開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劇作者和演員,積極探索創新,緊貼流行文化,加大商業推廣,融合民族傳統才能真正創作出為觀眾認可的劇作。從定軍山、馬路天使到卧虎藏龍、英雄,從30年代的上海到二十一世紀的好萊塢,中國的電影人已經探索出了讓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道路,中國的音樂劇是否也能在我們的手中發揚光大,讓我們拭目以待。

⑻ 音樂劇的基本特徵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與聯系

音樂劇的基本特徵:一種舞台藝術形式,結合了歌唱、對白、表演、舞蹈。通過歌曲、台詞、音樂、肢體動作等的緊密結合,把故事情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表現出來。它對歌曲、對白、肢體動作、表演等等因素給予同樣的重視。

音樂劇與歌劇的區別:

1、 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

2、 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

3、 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和音樂劇。

4、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樂劇與歌劇的聯系:

1、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

2、 《西區故事》(West Side Story)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Singing in the Rain)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8)現代音樂劇特點擴展閱讀:

音樂劇的文本組成:

1、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score)、歌唱的字句稱為歌詞、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book/script)。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

2、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3、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

⑼ 通過《悲慘世界》談談對現代音樂劇的看法

有時候我想,人這輩子真是靠緣分啊!這么精彩這么美麗的世界,你耗盡了一生也僅僅體會點滴,多少精彩多少夢幻,錯過也就錯過了。可是,在這浩如煙海的世界裡,那麼偶然的,你就接觸了藝術,見識了美好,從此投入其中,身心俱醉。說真的,在上這個課之前,我對音樂劇真是一點也不了解,印象里就是《雨中曲》,《音樂之聲》這樣的載歌載舞,輕松,歡快,有美國人自由的性情,可要說有多喜歡可真談不上。可當我看了張老師給我們看的經典音樂劇之後,我便身醉其中了,並努力搜集相關的知識。
* * * * *
自一九八五年上演《悲慘世界》以來,世界各地的《悲慘世界》劇迷們如滾雪球般不斷地快速成長,超過《貓》、越過《歌劇魅影》,從來沒有一出音樂劇可以十二種語言,同時在世界一百多個城市上演。沒有超級巨星、沒有眩目的舞台景觀與服裝,有的僅是動人的音樂與感人的情節。《悲慘世界》是每次聽都會令人淚濕前襟的音樂,在看過現場演出後再次聽音樂時,除感動外更多了一層心痛與對人性、信仰的深沉認識。。
在當今音樂劇的四大名劇(《悲慘世界》《貓》《歌劇院幽靈》《西貢小姐》)中,《悲慘世界》是唯一一部改編自世界名著的音樂劇。有了這樣一個嚴謹、成熟的故事,創作者除了把一些次要的情節略去,使得劇情顯得比較緊湊以外,對雨果作品基本沒有多大改動。而改編的時候比較突出學生軍團的起義,增強了全劇的悲劇色彩和民眾色彩,下的工夫不是太大。因此我覺得音樂的創作顯得尤為重要,應該說是音樂決定著這部戲的成敗。而《悲慘世界》的音樂確實不同凡響。『《悲慘世界》音樂的風格與韋伯的音樂劇相比有比較大的區別,有的朋友覺得剛開始聽時覺得好像很多歌都沒有調一樣。但我的感覺是,它的旋律很容易上口,簡單而平實,也有不少抒情的旋律很美的歌曲。』
看了老師給我們放的《悲慘世界》後,我再次讀了雨果原著《悲慘世界》。
我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讀過《悲慘世界》的人,會理解這部書直擊了人們靈魂最脆弱的地方,淋漓盡致,讓人無法釋懷,更無法逃避所有必須直面的主題。
這些主題中,我認為有三個始終是雨果以最清晰最著力的筆墨著色的,那就是,苦難、愛和革命。而音樂劇在這三個方面的表現,也毫不遜色於原著,甚至,我認為,音樂劇通過最能讓人心產生共鳴的方式——音樂和詩歌,把悲慘世界的深刻內涵表現的比原著還突出。
《悲慘世界》的音樂整體氣勢恢宏,大氣磅礴,富有史詩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邊總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調唱法)兩個音不斷的四度跳進。旋律雖簡單,卻能立即營造出沉重、壓抑的氛圍。 你會聽到串鈴的聲音,它就象牛馬身上的鈴鐺,也暗示著此時的人民正受壓迫,過著牛馬不如的悲慘生活,這正是當時黑暗社會的寫照。拉馬克將軍的死訊傳開後,學生領袖恩佐拉帶領眾人唱的「你可聽到人民的歌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充滿著昂揚的鬥志,激盪人心,讓人聽後不禁熱血沸騰、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過耳難忘。而後面的一首「只待明天」(one day more)也是一首很有氣勢的大合唱,與前一首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壘戰前夕,曲中交織著多個主題:像芳婷的「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的主題,此時由珂塞特、馬呂斯、愛波寧唱出,分別表達出珂塞特與馬呂斯分別前的戀戀不舍及愛波寧對馬呂斯的愛慕之心;德納第夫婦「房間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的主題暴露了他們想在戰爭中大發一筆橫財的小人嘴臉;而冉阿讓、沙威、起義學生和窮苦百姓各自的主題也都交織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題下,表達了各個階層、立場的人對於這場戰斗寄予的期望。這首曲子雖然主題眾多,但卻是多而不亂、層次清晰,且曲調朗朗上口,讓人過耳不忘。看《悲》劇(10周年紀念),主選菜單的背景音樂就是它,你會一下子就被這氣勢磅礴的大合唱鎮住了,還會楞了好久的神兒!「你可聽到人民的歌聲」和「只待明天」是全劇中我最喜愛的兩首大合唱,每次聽它們時我總會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贊美詩一樣,滿懷崇敬之情地跟著高歌,然後渾身起雞皮疙瘩(我這人一聽令我感動的音樂就這樣),最後總是會眼中不知不覺地噙了激動的淚水……
當然全劇感人的場面不僅只表現在革命的激情上,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愛情和道義也不得不讓人為之動容。
像芳婷的「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她的夢是美好的,然而現實卻是殘酷無情的。(我曾有夢,人們都很和善,生活充滿希望……但夢中的我不是生活在這地獄里,現在的生活粉碎了我的夢);而當芳婷即將死去,向冉阿讓託孤時兩人的對唱也讓人不禁心痛。她不願死去,更不願讓珂塞特孤苦伶仃。當她唱到「告訴珂塞特我愛她,我會在醒來後看見她」(……and tell cosette i love her ,and i』ll see her when i wake……)時帶著哭腔,僅這一句,就將一個人、一個女人、一位母親臨終前的不舍和懇求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不心碎都難!
我個人將芳婷的旋律主題分為三個:一個是「我曾有夢」;另一個是「cosette ,it』s turned so cold .cosette ,it』s past you bed time」(珂塞特,天涼了,你早該上床了)的旋律;第三個是「come to me, cosette ,the light is fading. don』t you see the evening star appearing」(過來珂塞特,天色變暗了,你沒看到連星星都出來了嗎)的旋律。如果仔細聽這部作品就會發現,芳婷的主題總是不時地與冉阿讓並行。比如冉阿讓從監獄出來後,背景音樂是芳婷的第三主題;他臨終前,又出現了芳婷的第二、三主題。芳婷的主題親切、溫暖,充滿光明,這似乎預示著冉阿讓的命運將由黑暗走向光明,也暗示了他的一生都與芳婷有密切的聯系(他收養珂塞特,並視為己出的照顧她,不正是因為當年他出於愧疚而要幫助芳婷並將其女撫養成人嗎?這一切都是在履行他對芳婷許下的諾言)。另外,隨著劇情的發展,我們還會發現,那個暗戀馬呂斯、最終為他犧牲的女孩兒愛波寧的那首「我獨自一人」(on my own)與芳婷的第三個主題相同。這首歌是當她獨徘徊在夜幕中的巴黎街頭,暗自訴說自己對馬呂斯的愛慕之情時唱的。這兩個女子都是真心地愛著別人卻得不到回報,最終都是為愛而死。愛波寧似乎成了第二個芳婷,因此二人的主題相同也就不足為奇,甚至可以說是恰到好處。『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芳婷,盡管她美麗善良,連金發都閃耀著母性的受難的光輝。這不是她的錯,是我自己的傾向。戲劇里,善良的女人往往都是沒心沒肝的笨女人,可憐卻不太可愛。這樣的女人還有珂賽特。』
在眾多的唱段中,我最鍾愛的唱段之一便是愛波寧與馬呂斯的二重唱「一場小雨」(a little fall of rain)。德納第夫婦的女兒愛波寧暗戀著學生馬呂斯,而馬呂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愛波寧當作好朋友。愛波寧為愛而追隨他參加了街壘戰,不幸在為保護馬呂斯時而中彈犧牲。臨死前她靠在愛人的懷里,同唱了這首凄美無比、令人鼻酸的「一場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愛的人懷里死去已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滿足了。但最後一句還沒唱完,愛波寧就閉上了眼睛……記得那次和同寢室來旁聽的同學一起看《悲慘世界》他對我說:「唉,我太難受了,這個太感人了,我聽得直揪心……」這首歌的確很感人,以至於我曾有過這樣的念頭:愛波寧太可憐了!雨果怎麼這樣「殘忍」要讓她死掉呢?乾脆就讓她和馬呂斯在一起算了!不過越是悲劇才越能打動人!不過我好像是因為喜歡這兩個演員才喜歡上這首歌的。
在眾多形象中,沙威是個地地道道的大反派。我認為他的音樂形象塑造得非常有特點,很「像」沙威,他的主題急促而有緊張感,我想即便沒聽過的人也能一下子感覺出「這就是沙威」。在當芳婷與侮辱她的一個花花公子扭打起來時,沙威出現並質問緣由,此時是個短促而密集的節奏型,聽上去令人緊張不安,而且還用木琴伴奏。在一些古典音樂中,木琴的音色都用來表現恐怖、緊張的形象、氣氛(比如聖-桑的《骷髏之舞》等),我想此時配器者運用木琴大概就是這個意圖吧。當沙威懷疑馬德蘭市長就是冉阿讓時,這個主題又一次出現,它的每一次出現都會讓人感到又有什麼不詳之事要發生了。以我們通常的欣賞習慣來說,壞人的音樂似乎應該是「那種樣子」,有的還怪里怪氣;然而對沙威這個大反派,當他對著夜空中的星星發誓,一定要逮捕潛逃的冉阿讓時唱的「黑暗之星」(stars)卻是一首大氣,甚至有些英雄色彩、充滿正氣的唱段。也許有人會說「這樣是否將他的反面形象美化了?」我倒不這樣認為,從沙威的身份來看,他是一位警探,並且原著中說他還是一位非常負責、盡忠職守的警探,所以在他看來,逮捕冉阿讓是他義不容辭的職責,是他至高無上的光榮,因此安排一首有英雄正氣感的唱段也應該算情理之中吧。
《悲慘世界》的故事已經很悲慘了,若是讓觀眾在劇院里從頭「悲」到尾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因此劇中一定要有一點兒喜劇因素來調節氣氛,緩和人們先前的「悲慘」情緒。例如那段「房子的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原著中那對卑鄙、貪婪、自私、無恥的酒店主人德納第夫婦在這里成了兩個滑稽的小丑形象。與之相應的音樂詼諧、俏皮、滑稽,而且樂隊里還用了一支薩克斯管來做「形象代言」,這種特有的音色正好符合他們圓滑事故、油腔滑調的小人嘴臉。他們唱段中的半音還特別多,比如當冉阿讓要帶小珂塞特走時,德納第夫婦就是不放手,想藉此機會很敲一筆竹杠,卻滿嘴仁義道德地說「親愛的芳婷,我們已為你的孩子做到最好……像我們親生的一樣,已再沒有像我們這些基督徒做得那麼多的了……」這段音樂完全是按半音行進的,很形象地刻畫出他們狡猾、卑鄙的小人像,讓人一聽就知道他們又在盤算著什麼詭計,卻又裝的一本正經,令人恨得牙癢癢。
在音樂劇《悲慘世界》中,全新的音樂並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簡單。而正是因此,才更顯出作曲家超凡的創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將雨果筆下的鴻篇巨著詮釋地如此細膩深刻。旋律簡單是為了好唱、好聽,讓觀眾容易理解和記憶。有人不屑一顧地說這遠不如歌劇的音樂語言豐富。的確,我承認這點,但這畢竟是大眾文化,若搞的像歌劇一樣,必定造成曲高和寡的局面,受不到廣大觀眾的喜愛,那麼演出商到哪裡去賺錢?音樂劇最根本的商業屬性又從何談起?
我當初看小說的時候,最喜歡的是那些起義的學生。雖然現在的我,也許對浪漫主義的革命有所保留,但這些為了理想而犧牲的學生們,畢竟還是值得敬仰和懷念的。他們為的是明天的幸福生活(很可能是別人的),流的卻是自己的血。所以個人最喜歡的段落還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紀念音樂會的最後,來自不同國家的十七位「冉阿讓」出場,用各自的語言演唱這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覺得頗有新意。
我認為,音樂不是不可言說,像《悲》劇這樣,把音樂的語言化,不僅使語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樂變得更加容易理解。畢竟,音樂並非為了音樂本身,而是為其表達的內容。單單旋律是沒有意義的,但是如果這個旋律打動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義所在。
在《悲》劇中,每一個人物都有一種性格,這種性格可以用音樂表現出來。冉阿讓經過苦難磨練而對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純潔與軟弱,沙威的威嚴與冷酷。這些性格分別用不同的主題旋律表現出來以後,顯得格外鮮明。
我認為《悲慘世界》之所以如此感人,並不是說它的思想有多麼高深,有多麼微言大義。相反,他能感動我的,正是因為他對人性的描寫如此真實如此深刻又如此親切。他的沙威,那種絕對的不寬容,相信自己就是正義的偏執,難道不是我們人類千百年來多少悲劇的根源嗎?他的那些小市民,他們自私,貪婪,嫉妒,沒有廉恥,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得道德陰暗面?他裡面的愛情,有那麼痛苦那麼絕望的愛情也有那麼快樂那麼自私的愛情。他包括了這么多人,好的壞的,卻並沒有太多的誇獎或者譴責,倒是有深深的理解和悲憫。而當他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徹時,卻沒有悲觀,反而,用冉阿讓,來熱烈的贊美愛的美麗,寬容的溫暖,人性的高貴。還有比這更精美更宏大更深邃的作品嗎?
《悲慘世界》,真的很喜歡你!祝福你,Les Miserables,願你把感動帶給世界每個角落,生生世世,永不停息。

閱讀全文

與現代音樂劇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