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法國四大傳奇歌劇是哪幾部
法國四大傳奇音樂劇
1.巴黎聖母院(也是一部改編自法國文學巨匠雨果的作品。)
當代罕見的曠世巨作,法語版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一出改編自法文學巨擘雨果的不朽名著,由歐美樂界頂尖才子Luc Plamondon譜詞,Richard Cocciante作曲。
本劇取材於這部世界名著,強烈而具有震撼力的現代音樂,極具視覺效果的舞檯布景,盡情投入的表演,生動的表達出了原著中對教會和封建制度的揭露和鞭撻、對教會人士邪惡行徑和貴族卑劣的精神道德的抨擊、對人道主義仁愛精神的頌揚。
巴黎聖母院劇中角色與場面充滿對立及沖突:傾慕與狂戀,誓言與背叛,權利與佔有,宿命與抗爭,原罪與救贖,沉淪與升華,跌宕起伏的戲劇張力,建構成一部波瀾壯闊血淚交織的悲劇史詩,跨越時代潮流與文化藩籬,開創當代音樂劇的新紀元。
2.羅密歐與朱麗葉(改編自莎士比亞同名著作)
《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誤稱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實為《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及《哈姆雷特》)。
3.十誡(取材於聖經中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
公元前十三世紀,由於移居到埃及的希伯來人勞動勤奮,並且以擅長貿易著稱,所以積攢了許多財富。這引起了埃及執政者的不滿。
4.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是《天方夜譚》中非常著名的故事,講的是打柴為生的貧窮兄弟哥哥戈西母和弟弟阿里巴巴的遇到強盜的事。阿里巴巴的勇敢和馬爾基娜的機智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法國音樂劇史擴展閱讀
羅密歐與朱麗葉該劇講述義大利貴族凱普萊特女兒朱麗葉與蒙太古的兒子羅密歐誠摯相愛,誓言相依,但因兩家世代為仇而受到阻撓。
《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一出悲劇,但兩個青年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本身卻不可悲。他們不僅彼此相愛,而且大膽追求他們的愛情.不惜以命拼爭。
他們的愛情力量使他們敢於面對家族的仇恨,敢於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戰。他們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贖罪的羔羊,因而他們的死亡雖是生命的終結,卻在道德上取得了勝利。終於使兩個敵對的家族言歸於好。
許多學者和評論家從這個意義上稱這出戲是樂觀主義的悲劇,也就是人們慣說的悲喜劇。
❷ 巴黎歌劇院的歷史
簡介
[編輯本段]
巴黎歌劇院全名為加尼葉歌劇院(Opera de Garnier),因建築師加尼葉(Charles Garnier)而命名,是法國皇帝欣賞歌劇的場所,不管內部裝飾和外表建築都極盡華麗之能事。早在17世紀時,義大利歌劇風靡整個歐洲,稱霸著歌劇舞台。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就致力於發展本國的歌劇藝術,與義大利歌劇抗衡,與宮廷貴族追求時髦的庸俗趣味進行爭斗。就是在這一時期,法國吸取了義大利歌劇的經驗,創造出具有本國特點的歌劇藝術,法國歌劇也由此發展。 法國歌劇藝術風格的形成,決定了法國將建立自己的歌劇院。1667年,由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批准,獲得了法國政府的支助。1671年3月19日,由佩蘭、康貝爾和戴蘇德克負責建造了法國第一座歌劇院「皇家歌劇院」它就是巴黎歌劇院的前身。後於1763年被毀於大火。1875年新的劇院建成附設有一個舉世聞名的芭蕾舞團和一個管弦樂團。
建築結構
[編輯本段]
巴黎歌劇院有著全世界最大的舞台,可同時容納450名演員。劇院里的座位不多,大約1400個,但休息廳很大,也很講究,裡面裝修豪華,藝術氛圍濃郁,是觀眾休息、社交的好場所。富麗堂皇的門廳,四壁和廊柱布滿巴洛克式的雕塑、掛燈、繪畫,有人說這兒豪華得像是一個首飾盒,裝滿了金銀珠寶。
巴黎歌劇院具有十分復雜的建築結構,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6英里長的地下暗道。歌劇院的地下層,有一個容量極大的暗湖,湖深6米,每隔10年劇院就要把那裡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 由法國記者寫下的驚險小說,後又搬演成眾多電影、音樂劇的《歌劇魅影》正是發生在眼前這座金光燦燦的建築里。
一進入歌劇院,馬上就會被壯觀的大樓梯吸引,大理石樓梯在金色燈光照射下更加閃亮,說法之一是被當時夜夜笙歌貴族仕女的裙襯擦得光亮,可見歌劇院當時盛況。大樓梯上方天花板則描繪著許多音樂寓言傳奇故事。想親自體會名媛仕女走過大樓梯的感覺,要先買票進入歌劇院博物館,欣賞過大樓梯後,可從兩側進入歌劇院走廊,這些走廊提供聽眾在中場休息時社交談話的場所,精美壯觀程度不下大樓梯,加葉尼構想將大走廊設計類似古典城堡走廊,在鏡子與玻璃交錯輝映下,更與歌劇欣賞相得益彰。
巴黎歌劇院的演出情況
[編輯本段]
1671年3月19日在皇家歌劇院籌建成立。並由康貝爾獻演田園劇《波莫納》,此劇被公認為是第一部法國歌劇。不久,佩蘭因負債入獄,1672年,國王路易十四授權法籍義大利人呂利專管法國歌劇界。
從1672至1687年,呂利一直統領著巴黎歌劇院。他創造了巴黎歌劇院史上第一個重要時期。在他的任期內,曾經演出他自己的作品約有20多部歌劇及芭蕾舞劇,為法國歌劇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法國歌劇史上第二個重要時期,為1737年至1760年,正值拉莫的許多傑出作品獻演之時。自1773年至1779年,法國歌劇界為格魯克的人品及天才所征服。格魯克當時自維也納來訪巴黎,他的歌劇立即大受歡迎,使義大利反對派相形見絀。
法國大革命後,新執政的政府認為許多歌劇貴族氣息過重,禁止上演。取而代之的是梅於爾、戈塞克等作品。直至王室復辟,又恢復了一些禁演的歌劇。
1791—1801年,巴黎歌劇院歸巴黎市政府管轄,1802年起拿破崙掌握了劇院新作品上演出的生殺大權,1811年他強迫其他歌劇院向巴黎歌劇院繳納資金,歌劇院管弦樂隊擴充到70人,擁有一大批出色的演奏員和演員,演出水平很高。
1821年,在此加演羅西尼、韋伯、唐尼采蒂及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1875年1月 5日在新建成的「巴黎國立歌劇院」開幕時,除舉行管弦樂演奏外,並演出奧古斯特·梅爾梅的《猶太女》。所以,《猶太女》也是新院落成的首演歌劇。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巴黎歌劇院主要演的是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一些早期歌劇作品也常在這里演出,劇院也從其他地方引進一些劇目,如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魔笛》、《唐璜》等以及後來的羅西尼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常被肢解得殘缺不全。在其後的一段時期里,由於政治及其他方面的一些原因,劇院演出質量有所下降。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劇院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出了瓦格納的一部部作品。1910年,劇院演出了理查·施特勞斯的「莎樂美」,1927年又演出了《玫瑰騎士》(在該劇首演的16年後)。這段時期,一些芭蕾舞劇在這里得到首演,但卻很少有法國歌劇在此演出。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古諾和馬斯涅的歌劇經常在這里上演,人們經常可以聽到著名女高音尼農·瓦蘭、瑪喬里·勞倫斯和男高音喬治·蒂爾的聲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佔領了巴黎,普茨納的《帕勒斯特里納》於1942年在這里上演。戰後,巴黎歌劇院度過了一段艱難時期;其演出水平根本無法與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維也納、紐約、倫敦等地的歌劇院相比,直至1971年羅爾夫·里伯曼擔綱巴黎歌劇院後,情況才有所改觀。里伯曼擔任該團領導職位直至1980年。後來由布列茲指揮貝爾格的歌劇《璐璐》在此首演,但法國歌劇仍無法擠進世界頂尖行列。
巴黎歌劇院自創建以來,巴黎大多數的歌劇都移至巴士底演出,已上演了六百多部歌劇,其中首演的歌劇還有呂利的《希波利特與阿里西埃》、《愛神和酒神的節日》,格魯克的《奧菲歐》、《伊菲姬妮在奧利德》、拉莫的《卡斯托耳和波呂丟刻斯》,羅西尼的《奧里伯爵》,奧柏的《波爾蒂契的啞女》,梅耶貝爾的《惡魔羅勃》,柏遼茲的《本韋努托·切里尼》,威爾第的《西西里的晚禱》,馬斯內的《黛依絲》,斯特拉文斯基的《夜鶯》等。在巴黎歌劇院演出的歌唱家以法國人為主,但亦邀請世界著名歌唱家參加演出。該劇院至今保持著法蘭西歌劇的頂峰位置,並反映法蘭西人的氣質。
巴黎歌劇院的傳說
[編輯本段]
巴黎歌劇院的地下歌劇魅影是十分著名的,《歌劇魅影》的故事發生在法國的巴黎歌劇院。這個歌劇院,因為它的復雜結構和長久的歷史,本身就充滿了神秘的氣氛。該劇院有2531個門,7593把鑰匙,六英里長的地下暗道,整個歌劇院佔地三公頃,有七層之高。而且,更驚人的是,在歌劇院的最地層,有一個容量130663.55立方尺、深6公尺的蓄水池。如果觀眾走到地下室的最下面一層,就可以看到它漆黑黏稠的水面。歌劇院每隔十年左右就要把這里的水全部抽出,換上清潔的水。據說這個水池是當年在修建歌劇院,發掘地下室的時候,不小心碰到地下水形成的。當時的建築師Charles Garnier花了八個月的時間把所有的水抽干,但是為了使建築物的地基堅固,他設計的地下室的牆和地板都是用雙層的防水結構。之後,他把最後一層充水,讓水把牆的縫隙填滿,使更結實。本來只是偶然設計的結構,但是在層層的地下室之下,忽然出現水池,竟然為電影造出了搖曳的燈光和形狀古怪的小船。不管怎麼說,如果考究起巴黎歌劇院的建築結構和它的傳奇歷史(據說真的有人曾經在裡面發現過人的骷髏)的話,這將是一個相當長(也相當有意思)的話題。
❸ 什麼是音樂劇音樂劇起源於哪個國家
音樂劇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
❹ 音樂劇最早起源於歐洲哪個國家
音樂劇最早起源於: A 英國
附: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回乞丐的歌劇》(答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
❺ 求歐洲音樂劇的發展史
(一)音樂劇的誕生
在十七世紀——十八世紀的歐洲,
在那些進步思想活躍的國家裡。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義大利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情感的方式;德國人找到了用聲音概括哲理和刻畫心理的方式;另外,在法國和英國也發展了富麗堂皇的音樂劇和英雄氣概的清唱劇。這是進步的藝術家由於受到文藝復興思想的啟發,有意識地追求一種新的表現方法——最富於戲劇力量的表現方法的結果。
歌劇在藝術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緒貫注給觀眾,使他們變得豐富而高貴。然而這種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興趣和情感,於是一種被稱之為「居於雜要和歌劇兩端當中地帶」的藝術形式得以產生。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在一定程度上諷刺了統治者和華麗的義大利式歌劇。
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之後英國喜歌劇、潔國歌劇和維也納輕歌劇也進行了一些類型嘗試,可謂旱期音樂劇的雛形。但是直到1866年,由於音樂劇《黑魔鬼》的沖擊才使紐約的觀眾真正為音樂劇的鏈力所祈服。《黑魔鬼》也因此被公認為第一部美國的音樂劇。那壯麗的場面及一群赤膊的美麗少女給觀眾圈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從那時候起欣賞用歌曲進行潤飾的劇目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娛樂方式。
事實上,第一次使用「音樂喜劇」這一名稱要追溯到19世紀後期,製作人喬治·愛德華在倫敦蓋伊特劇院上演的作品。1893年英國人S·瓊斯創作了一部熔戲劇、音樂、歌舞於一爐的作品《快樂的姑娘》,該劇富有幽默情趣和戲劇色彩,加之通俗易懂的音樂,引起了極大的反響,特別是喬治,愛德華把《快樂的姑娘》帶到紐約時,不但很快被約人接受了,還促進了音樂劇在美國的發展。
(二)音樂劇的發展
經過十九世紀中葉之後半個多世紀的多方位的探索期,音樂劇逐步求得了音樂、舞蹈。戲劇的結合,到二十世紀中期它已成為一種獨具魁力的戲劇演出形式。概括他說,它是以簡單的有獨特性的有吸引力的情節為支撐,以演員的戲劇性表演為根基,使音樂舞蹈得以充分發揮其潛能,並把這些因素融合為有機的同一體的藝術。
正如《簡明不列顛網路全韋》對音樂劇的界定所示:它乃是能「激發情感而又給人娛樂」的「戲劇表演的作品」。如果說,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藝術,那麼與話劇相比,音樂劇則是「綜合性」充分發揮的戲劇形式。
憑其滌盪心胸的律動節奏,光怪陸離的藝術效果,令人陶醉的戲劇故事,百老匯音樂劇己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的「日用商品」,被全世界的人們認同著,喜愛看。縱然它的形式本身派生於其它門類,但是它依然成為了一枝盛開的藝術奇葩。美國人自豪地說「美國已給了全世界一種新的形式!」。
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象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他們不僅願意花很多錢去看音樂劇,並在早餐或聚會中熱烈地討論著他們,而且還執著地期待著羅吉斯的下一部作品。雖然音樂劇是在美國誕生成長的,但其極富時代感的藝術形式和強烈的娛樂性使它正成為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觀眾都喜歡的表演藝術。
到今天。在美國。歐洲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韓國等,音樂劇正以巨大的生命力在文化消費市場爭奇斗妍。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顆名珠。
(三)音樂劇的探索期
美國的歷史雖短,但為使人類賞心悅目卻貢獻了種類繁多的娛樂。
十九世紀,城市如雨後春筍在全美各地建立起來,於是應運而產生兩種以城市觀眾為對象的娛樂形式:輕歌舞劇(Vandevi11c)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monologist)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賣野葯的玩意兒,英國音樂廳的表演和只供男觀眾欣賞的下流,見不得人的「音樂沙龍」。
❻ 法國音樂劇歷史,概況,越詳細越好
音樂抄劇歷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黑魔鬼》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❼ 音樂劇起源於歐洲的哪個國家
關於音樂劇的起源,國內外說法甚多,目前似無定論。一說起源於歐洲專19世紀古典輕歌劇屬和喜歌劇①(有人甚至將音樂劇的起源追溯到15世紀的英國,說莎士比亞的戲劇是「最早出現所謂、『音樂劇』雛形的演出形式」--見邱援:《細說音樂劇》,載台灣《省交樂訊》1996,9。)一說起源於美國本上的由鄉村歌曲、黑人靈歌與爵士音樂和流行歌舞拼裝而成的歌舞雜耍;一說起源於19世紀末英國人創造的「音樂滑稽劇」和「音樂喜劇」。當然還有一種「綜合起源說」,認為像音樂劇這種極為復雜的文化現象,不大可能僅從單一的文化源流中生成,它必須從多種文化成分中吸取養料來構築自己的藝術血肉。因此,它的形式來源必然是多元化的。
資料顯示,19世紀中葉美國本土存在的所謂「黑心雜劇」(Minstrel Show),實際上是一種植根於黑奴文化的特殊余興表演,因此也稱「黑人雜劇」。
❽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
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
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8)法國音樂劇史擴展閱讀
流派代表
1、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音樂劇作曲家。
1968年韋伯的音樂劇《約瑟與神奇綵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聲樂套曲,一組變奏曲,兩部電影配樂和一首安魂曲,獲得7次托尼獎,
7次奧利弗獎,3次格萊美獎,並且憑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2、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作曲家,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台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
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
❾ 音樂劇起源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a)、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
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
後來出現法語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德語音樂劇(如《伊麗莎白》、《吸血鬼之舞》、《麗貝卡》、《魯道夫》等),以及由其他各種不同語言寫成的音樂劇。
(9)法國音樂劇史擴展閱讀:
與歌劇比較:
和歌劇的區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
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Gershwin)作曲的《波吉與貝絲》(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Porgy and Bess)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
但在華格納的樂劇(music drama)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