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爵士樂的經典曲目有哪些
爵士樂的經典曲目:《moon river》,《Fly Me To The Moon》,《over the rainbow》等。
1、《moon river》。
《Over the Rainbow》(也稱為「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歌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在純真和童趣中成長。每一句台詞、每一個音符、每一樣道具都已成為電影史的瑰寶。現代科技大可以把特技做得更真,但誰能復制朱迪·加蘭的歌聲?靜下心品味來自上世紀的經典,洗凈你的心靈。
㈡ 爵士樂難聽死了,怎麼就被捧得這么高端
音樂是自然的東西,是心底的共鳴,是不分文化貴賤與地位高低的,飽經滄桑的音樂家專和嬰幼兒都有對音屬樂的感知,好聽的音樂連幼童都會跟著起舞,而被文化造作和商業炒作後的音樂,是人為的文化,不自然,需要很多音樂定義和設定才能聽懂,這就是造作,不是自然藝術。很惡心這種虛偽的高端,正如皇帝的新衣。流氓的發泄豈能與靈性的清凈喜悅並論。
㈢ 爵士樂的特點是什麼
爵士樂的五個特點:抄即興演奏或者是演唱;運用布魯斯音階;爵士樂節奏的極其復雜性;獨有的爵士和弦;獨特的音色運用。
拓展資料
爵士樂(Jazz),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源於美國,誕生於南部港口城市新奧爾良,音樂根基來自布魯斯(Blues)和拉格泰姆(Ragtime)。爵士樂的主要風格有:新奧爾良爵士、搖擺樂、比博普、冷爵士、自由爵士、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等。
㈣ 爵士樂有什麼代表作
在眾多流行音樂中,爵士樂是出現最早,並且是在世界上影響最廣的一個樂種。
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一段時期,由於我國音樂文化受蘇聯影響較大,加之國家在一段時間,對 外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極"左"思想嚴重,因此把西方文化,一概視為頹廢、腐朽的 東西,不學習、不研究。基於這樣一種狀態,有些人在報刊上發表文章,其中不少是針對西方爵士樂和流行音樂的,說它們是黃色音樂,視之為洪水、猛獸,今天看起來,讓人感到無知和可笑。
我們常常標榜中國如何重視民間音樂,可就忘了別的國家也有自己的民間音樂,其國家和人 民也同樣尊重自己的民族音樂文化。各國豐富的民間音樂,可以說都是人類共同的音樂瑰寶 。爵士樂就是美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音樂。
我們知道。美國黑人的祖先在非洲。從17-18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將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 美洲,成為那裡白人的奴隸之後,他們被強迫勞動、受盡折磨。在田間、在勞動之餘,黑奴 們懷念故鄉和親人,常常唱一種哀歌,以表達他們痛苦的心聲。這種音樂也滲透在一些宗教 歌曲中。由於藍色在美國人民中,被看作是憂郁的色彩,這種悲哀的歌曲,也就統稱之為Blues(藍色)。中國音譯之為"布魯斯"。我們常常從美國音樂作品中發現帶有Blues的曲名, 如《藍色狂想曲》、《藍色的探戈》、《藍色的愛情》等,它們更准確的譯法應該是《憂郁狂 想曲》、《憂郁的探戈》、《憂郁的愛情》……。
布魯斯音樂有些什麼特點呢?
(1)從大音階來講,它的第三級(Mi)音和第七級(Si)音經常是降低一些(平時講是降半音,實際上不到半音)。有時第五級(Sol)音也降半音。這些降音還常輔以滑音和顫音,因而更加強了歌曲憂郁、悲傷的色彩;由於有以上這些特點,按這種方法形成的音階,人們稱之為"布魯斯音階"。
(2)旋律中多用切分節奏,形成輕重音顛倒;
(3)節奏多為雙拍,通常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 ;
(4)從歌詞、曲調結構上講,布魯斯多採用對稱的、帶音韻的兩行詞。第一句重復一遍。每段曲調12小節,每句4小節,從而形成:‖∶ A ∶‖+B三句的固式曲式結構
(5)和弦常用主和弦(Ⅰ)、屬和弦(Ⅴ)和下屬和弦。(Ⅳ),因此,和聲聽起來很和諧,而且樸素。
布魯斯最早出現時,僅用於歌唱。後來也用於器樂演奏。起初僅限於一些彈撥樂器, 如吉他、斑鳩琴等。19世紀60-70年代,美國南北戰爭結束之後,在新奧爾良一些舊貨店, 出售 南北戰爭後軍隊留下的一些管樂器。那時,黑人們每到假日黃昏,常來到新奧爾良的"剛果 廣場"唱歌、跳舞。他們發現了這些廉價管樂器,便買了下來,學習吹奏。從此,黑人樂隊 有了管樂器。
爵士樂的另一個起源,是來自一種叫"拉格泰姆"的鋼琴音樂。"拉格泰姆"是Ragtime這 個詞的音譯。詞意是"參差不齊的拍子"。故又稱為"散拍樂"。它也是從非洲民間音樂發 展而成。19世紀末,一個名叫司科特·喬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的黑人鋼琴手,創造 了一種新風格的鋼琴音樂:右手高音聲部演奏切分音節奏很特別的主旋律或琶音。一般 4/4拍樂曲,一、三拍為強拍,二、四拍為弱拍,而他在高音聲部每一拍半、 即三個八分音符時,就出現一次強音,而左手則是規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輕重音組成的節奏, 一、三拍為低音強拍,二、四拍為和弦、弱拍。這樣左右手形成交錯的節拍,使音樂帶有 幽默、歡樂、活潑的情趣,由於這一創造,喬普林被人們譽為"拉格泰姆之王"。
可能由於年代過早,查了一下CD唱片,未覓其蹤影,只有一張紀念郵票給這位傳奇人物留下 了一些紀念。
黑人們有了自己的鋼琴手和樂隊,他們開始在聚會時,為糕餅舞(Cakewalk,以糕餅作為獎品 的一種美國古老的民間舞蹈)伴舞。後來又到一些低級咖啡館和酒吧間演奏。於是,這種有 著特殊韻味和節奏的音樂迅速傳播開來。當時,一些夜總會,大飯店裡的白人樂隊都是演奏 古典風格的曲子,生意不好。一次,一個名叫尼克的白人小號手聽說黑人酒吧間有一種新的 音樂很受歡迎,於是他懷著好奇心去了。聽後,他興奮不已,並把他所聽到的、新風格的 音樂,改編成樂曲,讓他領導的一支由五人組成的白人樂隊在大飯店裡演奏。不出所料, 這種新的音樂大受歡迎,飯店的生意也越來越興隆。於是,許多白人樂隊紛紛效仿、學習。 爵士音樂成為當時最時髦、最受歡迎的音樂。人們稱尼克等樂隊演奏的新風格音樂為"迪克 西 蘭(Dixeland)爵士樂"意思是"美國南部爵士樂",並以"黃金時代樂"、"新奧爾良爵 士"著稱。早期爵士樂有句格言:"一切為了歡笑"(Jusf of Fan)。
19世紀九十年代,芝加哥和聖路易斯先後舉辦"世界博覽會"。新奧爾良和聖路易斯的黑人 爵士鋼琴手和樂隊紛紛來到這兩座城市"淘金"。他們演奏的爵士樂,吸引了大批客人。從 此,爵士樂傳到了英國和法國,在那裡也流傳開來。法國印象派音樂大師德彪西聽到爵士樂 之後,於1905年用拉格泰姆的節奏,創作了一首爵士風格的鋼琴小曲《木偶的步態舞》。成為一首世界名曲。
那"爵士"這個名稱又是怎麼來的呢?說法也是多種多樣的:
有人說Jazz這個詞,是從非洲土語Jaiza演變而來。這個詞原意思是"加快擊鼓";另一種說法是:早年新奧爾良有位樂手名叫Jasper,大家叫慣了,都叫他Jas,後來一傳再傳,就變 成了Jazz了;還有人說Jazz這個詞是由Chaz這個詞演變而來的。而這個Chaz是20世紀初,美國密西西比州威克斯堡市某個伴舞樂隊中,一個名叫查里·華盛頓鼓手的名字。這個鼓手當 時在演奏上負有盛名。每當他演奏得十分精彩時,人們就向他歡呼:"Now,Chaz!Chaz!" 。此外,還有其它一些傳說。
最早、最有影響的一支爵士樂隊,是由巴迪·博爾頓組建的。他原是新奧爾良的一名理發師。在1895年-1896年間,他的樂經常在公園露天演出,深受人們的歡迎。當時,被人們譽之為"音樂之王"。在他之後,有約瑟夫·金·奧爾弗,他是1885年生人,和博爾頓是同鄉。享有"小號之王"的美名;另有默頓和埃林頓,他們都是著名的爵鋼琴家;愛德華·奧爾利是著名的爵士長號家;姜尼·達茲是著名的爵士單簧管演奏家。
但是早期在爵士音樂界沒有人比路易斯·阿姆斯特朗( Louis Armstrong,1900-1971)更出名的了。他生在新奧 爾良的一個貧民區。小時候在街上賣過報、當過小工。由於貧困,他沒有機會受正規教育, 但是 在街頭上、公園和有鋼琴手演奏的餐館里傳出的爵士音樂,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他自 己學會了演奏小號。1922年,他參加了金·奧利弗的樂隊。常和奧利弗一起表演小號二重奏 。阿姆斯特朗那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高超的小號演奏技巧,征服了許多聽眾。後來,他自組Th e Hot Fire樂隊(註:Hot意為強節奏)來到芝加哥和紐約獻藝。受到熱烈歡迎。一些唱片商 紛紛邀請他灌制爵士樂唱片。更是幫助他提高了知名度。阿姆斯特朗不僅小號吹得好、能演 奏別人所奏不出的奇特音響,他還善於歌唱。表演充滿激情,常常給人以喜劇和幽默感, 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深受人們的喜愛。30年代,阿姆斯特朗應邀到好萊塢影城拍片。 由於影片的傳播,阿姆斯特朗名揚海內外,並應邀到歐洲各國演出。連英國女王都聆聽他的 演奏、接見他。阿姆斯特朗還專門到非洲一些國家表演。1971年7月6日,阿姆斯特朗病逝後 ,竟有成千上萬人自發地參加他的葬禮,可見他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早期的黑人爵士樂師多不識譜,演奏時只是憑著靈感,對所熟悉的曲調自由地進行變化。 所以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質。由於人數不多,三五個樂手經常在一起合作,時間久了,彼此之間也就自然地形成一種默契。但是,到埃林頓樂隊出現,這種情況就開始改變了。
杜克·埃林頓(Duke Ellington 又名愛德華·肯尼迪Edward kendedy,1898-1974)是將爵 士樂領向搖擺樂的一個關鍵人物。埃林頓的父親是白宮的一名黑人廚師。父母都喜愛音樂, 埃林頓在他們培養下,成為一名爵士鋼琴家。他十七歲開始出道,並領導他的樂隊創造出粗 獷的"叢林 風格"(Jungle Style)。是他第一個採用管樂加弱音器演奏的技法,這一創造,使得管樂器 增加了多種音色(如咪咪哇哇…聲),聽後使人有置身於非洲大自然的森林中之感,故人們稱 之為"叢林風爵士"。
埃林頓不滿足於少數幾個人在那裡演奏,他把樂隊編制搞得越來越大,各種樂器,象薩克管 、單簧管、小號、長號等,都已不再是單件樂器在那裡演奏,而是形成了樂器組,加上眾多 的 小提琴和其它樂器,組成了龐大的舞壇樂隊。其音響更大、音色更美、表現力也更加豐富了 。因此吸引了許多受過正規音樂教育的演奏家、作曲家紛紛加入他的樂隊。於是,爵士樂從 單純的伴舞音樂,發展成像嚴肅音樂那樣,供人們靜下來欣賞的音樂,甚至進了音樂廳。
爵士樂的這一變革和發展,引起了美國各方面人士的興趣。1923年冬天,紐約"皇宮樂隊" 領班保羅·懷特曼找到作曲家格什溫,說他想舉辦一次別出心裁的音樂會,其中有一個能讓 聽眾大吃一驚的壓軸節目,就是把爵士樂和交響樂揉合在一起,並請格什溫幫他完成這個計 劃。格什溫是一位音樂革新者,對這一計劃頗有興趣。他從1924年元月開始動筆,僅僅花了 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由於裡面主要用的是"布魯斯音階"和小三度、純五度、小六度 構成的七和弦,故將所作曲子取名為《布魯斯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在我國譯作《藍色狂想曲》。這次演出大獲成功。從此,爵士樂受到嚴肅音樂家及知識階層的重現,許 多作曲家也竟相效仿,創作了許多爵士風格的音樂作品,如美國的一些音樂劇,興德米特的《舞蹈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黑色協奏曲》等,都運用了爵士音樂的素材和節奏。
由於埃林頓對爵士音樂的改革與巨大貢獻,他先後被耶魯、霍華德等十五所高等學府授予名 譽博士學位。他還榮膺過包括尼克松、約翰遜所授予的"總統自由勛章"及其它金質獎章多 枚。英國女王也不止一次接見他。世界上有十八座城市贈給他金鑰匙和"光榮市民"稱號, 華盛頓還有一所學校用他的名字命名。也是由於埃林頓對爵士樂隊的改革,孕育、促成了30年代搖擺樂(Swing)的誕生。
㈤ 策劃一系列關於爵士音樂的音樂會多場,需要定每一場的主題,求助!!
;lpl.[lo[0ol0-pl
㈥ 爵士音樂
聽說過《搖擺巴赫》(swing bach)么?這是鮑比.麥克菲林關於巴赫的爵士音樂會,鮑比是個才華橫溢的音樂大師,得過近10次的格萊美獎。他致力於把古典樂和爵士樂的完美結合,為了紀念德國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誕辰250周年,他在萊比錫廣場舉辦的《搖擺巴赫》音樂會以特有的爵士方式演奏了巴赫的一系列作品,《搖擺巴赫》跨越了所有的樊籬,使巴赫嚴謹神妙的音樂變得更為豐富而充滿趣味。
我想聽《搖擺巴赫》音樂會讓你會受益頗多,有關爵士鼓的技巧和爵士樂獨有的旋律會給你很大啟發和靈感,強烈推薦你聽~
以下是給你找的音樂會其中幾個片段,如果想聽更多有關音樂會的建議你自己從網上搜一搜:http://www.56.com/u90/v_MzE4NzMyMzk.html
http://www.56.com/u30/v_MjMwMTQzMDc.html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U0MDk2NA==.html
㈦ 爵士樂的演奏會是即興的嗎
對呀!有很多都是即興的!除非你剛開始學,那得需要譜子,否則,都在演奏著的心裡和感覺里呢!(個人認為)
㈧ 我為什麼不喜歡爵士樂
音樂種類很多,我唯獨不喜歡爵士樂。 爵士樂給我的感覺是,飄盪在浮華生活的表面,矯揉而膚淺,陰柔扭捏而缺乏力量。爵士適合調情,不適合真誠的感情,即便做出極投入的樣子,也只是為了等待某個艷遇,或者是營造艷遇的曖昧氣氛。它是逢場作戲的一種心照不宣的表達。爵士只屬於珠光寶氣、富麗堂皇,油頭粉面,濃妝艷抹,雪茄繚繞,香檳美女。它沒有糧食的朴實,也缺乏真正美食的雅緻。從它出現和表演的場合來說,爵士樂只是享樂的陪襯,很難成就宏大的主題,只能為一些表面化的情緒推波助瀾,因此,爵士樂往往只有觸動(touch),沒有感動(move),它是短淺易逝而多變的。 爵士樂的源頭是非洲音樂,在它誕生之地,我覺得非洲音樂是很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有一個場景令我難忘。曼德拉出獄之前,南非的黑人為了反抗種族隔離政策,經常舉行大規模群眾集會。在這些集會或遊行中,成千上萬的黑人一起歌唱、一起舞蹈,它的聲勢極為震撼。其中既有共同的意志力,又有自由發揮。他們把反抗當成一種既有神性又有日常性的儀式,雖然娛樂性弱化了它的尖銳,但依然有無所畏懼的豪邁。然而,這是非洲音樂在它本土的發展。爵士樂其實是非洲音樂在美國發展出來的。它既帶有非洲音樂的特性,又帶有強烈的美國特徵。 爵士樂所使用的樂器大都是歐洲樂器,它本來是美國黑人自娛自樂的音樂,並沒有一定之規。黑人憑借他們的天性和非洲自由的音樂傳統,在美國奴隸制以及奴隸制之後,自由地演繹著他們自己的心聲。美國社會有一個特徵,從歐洲來到美國的白人,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欣賞趣味低下而粗俗,歐洲傳統音樂在美國社會市場不大。二十世紀初,美國開始較多引入歐洲的歌劇、芭蕾,主要是因為美國富裕之後少數有錢人的附庸風雅,真正懂得欣賞的人不多。對於大量文化水平低下、欣賞趣味粗俗的美國白人來說,黑人音樂強烈的感性成分,使他們走到了一起。 黑人在美國長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此,黑人在文化上的修養,如果拿歐洲藝術作參照,距離比較遠。由於美國白人離歐洲高雅的宮廷藝術也很遠,因此與美國白人在藝術趣味上反而與黑人比較接近。然而,當年美國膚淺而低俗的富裕白人,對於黑人音樂也是有選擇性,他們比較排斥黑人音樂中具有神性的成分,而願意接受其豐富感性的內容。有錢白人的消費傾向,影響了日後蔚為壯觀的爵士樂。它喜歡炫耀技巧,不在乎音樂的內涵;它隨意而自由,符合有錢白人的心理;它輕松而營造享樂氣氛,基本與高尚無關;它節奏很快,其實也是美國有錢白人的生活寫照,沒有思考的空隙,只有趕緊機械地進入下一個動作或步驟;它只有表面,沒有內在。 本來,黑人音樂中有很多成分,但是,在低俗白人的金錢引導下,爵士樂漸漸固定為純粹娛樂。表演爵士樂的黑人再也不穿自己的服裝,在外表上與白人一樣油頭粉面,甚至一樣笑逐顏開。而事實上,以爵士樂為白人服務的黑人,本質上不能與白人平等,因而,膚色根本性的差異與偽裝的平等,與爵士樂的快感一樣,也只能是表面化的,沒有靈魂的。它是一種向金錢獻媚的藝術,如同黑人樂手以此為生一樣,它是滋生於金錢的藝術,是對金錢的逢迎,是可以把真性情掩飾起來的浮誇和矯飾。當我看到歷史影像中為白人表演爵士樂的黑人快樂的樣子,同時想到從奴隸制到種族隔離,再到對黑人的歧視,我總是覺得那像是一個刻意假裝或真心誠意的順民,正在用音樂向高高在上的、膚淺的有錢白人曲意奉迎,它真正的靈魂並不在裡面。 爵士樂就是趣味低俗的美國白人用金錢對黑人音樂的改造,以適應美國白人追求感官享受、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結果。由於社會地位不平等,黑人在為白人做爵士表演時,常常有虛假的快樂成分,或者把感官快樂強化到嚴重失真的地步。然而,白人為了自己的感官刺激,並不在乎黑人爵士的這種扁平化,致使爵士樂膚淺的輕松、偽裝的快樂日益突出。 今天的爵士樂與半個世紀以前已有不同。但是,誕生於社會不平等制度下的美國爵士樂,依然保留了大量當年的矯揉造作。用中國的話說,爵士樂就像是商紂王的靡靡之音,它不能使人振奮,只能使人陰柔而頹廢,陶醉於享樂而不思進取。2000多年前,孔子曾經陶醉於「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今天我們不能聽到真正的「韶樂」,但是,孔子說,它是「盡善盡美」。也就是說,中國人認為最好的音樂,是引導人們的心靈、精神世界走向善良和美好的音樂。美國爵士樂根本達不到,它只是對游戲人生、及時行樂的強化刺激,是2000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定義的「靡靡之音」。
㈨ 爵士音樂的特點
士樂的起源、含義:
爵士樂成形時間是世紀末、20世紀初。公認的發祥地是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個亞熱帶城市―新奧爾良。
在眾多流行音樂中,爵士樂是出現最早並且是在世界上影響較廣的一個樂種,爵士樂實際就是美國的民間音樂。歐洲教堂音樂、美國黑人小提琴和班卓傳統音樂融合非洲吟唱及美國黑人勞動號子形成了最初的"民間藍調","拉格泰姆"和"民間藍調"構成了早期的爵士樂。
從17-18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將大批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成為那裡白人的奴隸之後,他們被強迫勞動、受盡折磨。在田間、在勞動之餘,黑奴 們懷念故鄉和親人,常常唱一種哀歌,以表達他們痛苦的心聲。這種音樂也滲透在一些宗教 歌曲中。由於藍色在美國人民中,被看作是憂郁的色彩,這種悲哀的歌曲,也就統稱之為Blues(藍色)。中國音譯之為"布魯斯"。我們常常從美國音樂作品中發現帶有Blues的曲名,如《藍色狂想曲》、《藍色的探戈》、《藍色的愛情》等。
爵士樂的另一個起源,是來自一種叫"拉格泰姆"的鋼琴音樂。"拉格泰姆"是Ragtime這 個詞的音譯。詞意是"參差不齊的拍子"。故又稱為"散拍樂"。它也是從非洲民間音樂發 展而成。19世紀末,一個名叫司科特·喬普林(Scott Joplin,1869-1917)的黑人鋼琴手,創造了一種新風格的鋼琴音樂:右手高音聲部演奏切分音節奏很特別的主旋律或琶音。一般 4/4拍樂曲,一、三拍為強拍,二、四拍為弱拍,而他在高音聲部每一拍半、 即三個八分音符時,就出現一次強音,而左手則是規律地演奏由四分音符輕重音組成的節奏, 一、三拍為低音強拍,二、四拍為和弦、弱拍。這樣左右手形成交錯的節拍,使音樂帶有 幽默、歡樂、活潑的情趣,由於這一創造,喬普林被人們譽為"拉格泰姆之王"。
有人說Jazz這個詞,是從非洲土語Jaiza演變而來。這個詞原意思是"加快擊鼓";另一種說法是:早年新奧爾良有位樂手名叫Jasper,大家叫慣了,都叫他Jas,後來一傳再傳,就變 成了Jazz了;還有人說Jazz這個詞是由Chaz這個詞演變而來的。
早期的黑人爵士樂師多不識譜,演奏時只是憑著靈感,對所熟悉的曲調自由地進行變化。 所以帶有很強的即興性質。由於人數不多,三五個樂手經常在一起合作,時間久了,彼此之間也就自然地形成一種默契。
1923年冬天,紐約"皇宮樂隊" 領班保羅·懷特曼找到作曲家格什溫,說他想舉辦一次別出心裁的音樂會,其中有一個能讓 聽眾大吃一驚的壓軸節目,就是把爵士樂和交響樂揉合在一起,格什溫是一位音樂革新者,他從1924年元月開始動筆,僅僅花了 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完成了。由於裡面主要用的是"布魯斯音階"和小三度、純五度、小六度 構成的七和弦,故將所作曲子取名為《布魯斯狂想曲》(Rhapsody in Blue),在我國譯作《藍色狂想曲》。這次演出大獲成功。從此,爵士樂受到嚴肅音樂家及知識階層的重現,許多作曲家也竟相效仿,創作了許多爵士風格的音樂作品,如美國的一些音樂劇,興德米特的《舞蹈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黑色協奏曲》等,都運用了爵士音樂的素材和節奏。
爵士樂音樂的特點:
(1)從大音階來講,它的第三級(Mi)音和第七級(Si)音經常是降低一些(平時講是降半音,實際上不到半音)。有時第五級(Sol)音也降半音。這些降音還常輔以滑音和顫音,因而更加強了歌曲憂郁、悲傷的色彩;由於有以上這些特點,按這種方法形成的音階,人們稱之為"布魯斯音階"。
(2)旋律中多用切分節奏和三連音,形成輕重音顛倒;
(3)節奏多為雙拍,通常為4/4拍,也有部分是2/4拍 ;
(4)從歌詞、曲調結構上講,布魯斯多採用對稱的、帶音韻的兩行詞。第一句重復一遍。每段曲調12小節,每句4小節,從而形成:‖∶ A ∶‖+B三句的固式曲式結構
(5)和弦常用主和弦(Ⅰ)、屬和弦(Ⅴ)和下屬和弦。(Ⅳ),因此,和聲聽起來很和諧,而且樸素。
其他特點因素:
爵士樂的演唱利用無意義的「襯詞」在即興的規則下形成了風格獨特爵士唱法。
爵士樂的切分節奏復雜多樣,特別是跨小節的連續切分經常將原有的節奏整小節移位,造成一種飄忽不定的游移感。
原來的4/4拍節奏經改變後變成了3/16拍。
爵士樂的旋律經常採用布魯斯音階( 1 2 b3 3 4 5 6 b7 7 )來形成它的特點,有時還在布魯斯音階的基礎上增加#4和其他一些變化音,使其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
爵士樂的和聲比流行音樂和聲要復雜得多,它以七和弦為基礎,並且大量的運用擴展音(如:9音、11音、13音)和替代和弦,有時還經常出現連續的下行純五度副屬和弦進行,使其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和聲效果。
即興是爵士樂手(或歌手)必練的演奏(或演唱)技巧之一 。
爵士樂的一些變化分支:
早期爵士樂
早期的爵士樂(1900—1917)曲目有32小節、4樂句的AABA流行歌曲式的曲調;有4樂節、兩個調的拉格泰姆曲調;還有12小結的器樂布魯斯曲調。拉格泰姆樂曲的和聲節奏傾向於比另兩種更快的速度。布魯斯樂曲的和聲節奏最慢,但它的獨奏旋律線的變音轉調較多,起音不一,音高變化也不少。早期歌曲曲目中也有很多以「布魯斯」作名稱,而實際上是流行歌曲或別的什麼同源形式。
早期爵士樂隊的設置平均為8位樂師。在新奧爾良風格爵士樂隊的固定形式上增加了兩件樂器。有時添一支短號和一件節奏樂器,有時加一把小提琴為領奏。在演奏過程中,樂隊的每個成員,不僅僅是獨奏者,都要做即興演奏。彼此之間自發的互相謙讓與合作,只受和弦進行結構的限制,這種新的聲音在20世紀初期任何聽眾以下就能辨認的出,它就是「爵士樂」。
自由爵士
自由爵士產生於60年代,這種全新的音樂剛一出現,就深受廣大爵士音樂家和爵士樂迷的喜愛。
自由爵士不同於以往爵士樂,在和聲、旋律方面沒有太多的限制,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可以自由、大膽、隨心所欲的發揮。自由爵士具有全新的節奏概念,節拍、對稱性被統統打亂,同時,它也強調音樂本身的強度與張力,加入大量的不諧和音,把非洲、印度、日本、及阿拉伯等不同的音樂融合到了一起,採用了印度的西塔爾琴、塔布拉雙鼓、擴音拇指鋼琴、警笛和大量的電子設備及打擊樂器,因此,有些自由爵士樂隊看上去就象一支非爵士的先鋒派樂隊。
搖擺樂
二十年代末,美國出現大蕭條,爵士樂也隨之流行於一些秘密酒店、酒吧、妓院等場所,致使出現了一些更適合跳舞的爵士樂隊——搖擺樂大樂隊。最早出現的搖擺樂隊是Fletcher Henderson(費萊切·漢德森)的大樂隊,但使搖擺樂真正確立樂壇的要算是1935年Benny Goodman(本尼·古德曼)大樂隊的成功,直到1946年大樂隊時代結束為止,搖擺樂一直是流行樂壇上一支重要的力量。搖擺樂不同於早期的爵士樂,在演奏過程中不太注重合奏,反而更加強調獨奏。個人的即興主要以旋律為基礎,與以前的演奏相比,這更具有冒險性。
這時期許多爵士藝術家經常與一些歐洲經典樂藝術家一起交流、探討、相互借鑒,所以在搖擺樂中你也可以聽到貝多芬、勃拉姆斯的回響。
搖擺樂繼承了早期爵士樂的一些傳統,同時也開辟了個人表演的新領域,許多大樂隊的樂手後來都成為爵士巨星。
Cool爵士
1950年,Miles Davis九人小組推出的專輯《The Birth of The Cool》,標志著Cool爵士的產
生。
Cool爵士選用的音調是輕柔的、淡雅的,音質柔和乾爽。獨奏中,帶給你一種柔和舒緩、剋制的感覺。其重奏部分微妙深奧,有時讓你聯想起歐州經典室內樂。Cool爵士雖然也揉進了Bop的音調、旋律與和聲的優勢,但是比Bop的即興演奏更舒緩平滑,音色更加和諧,與Bop相比,Cool爵士樂經常突出體現一種鬆弛感,而沒有Bop那麼強的內在張力。
Cool爵士鼓手也更加安靜,不幹擾其他音色,總而言之,Cool爵士風格是節制的,「點到為止」,這正是為什麼其樂迷稱之為「Cool」的原因。
Fusion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Fusion音樂漸漸發展起來,它的最初定義實際上是一種融合了爵士樂即興和搖滾樂節奏的音樂。然而隨著流行音樂、節奏布魯斯以及各種音樂形式在世界樂壇逐漸繁榮,Fusion音樂又將這些音樂風格加以借鑒,我們現在所熟悉的Fusion音樂,其實已經成為一種冠有爵士樂名稱的混合型音樂。
Regtime
Regtime(拉格泰姆)爵士樂融合了歐洲古典音樂和歐洲軍樂的特點而產生的。他打亂了古典音樂中嚴格的節拍規律,有演奏者掌握節奏的遲緩。樂曲的進行通常是起奏延緩,隨即強調音節,這種風格在當時的鋼琴演奏中極為常見。Regtime爵士樂在二十世紀出的十五年中非常盛行,雖然這種風格對爵士樂的形式具有非常重大的影響但是因為 它缺乏Blues的感覺和沒有即興感覺,所以並不能稱之為真正的爵士樂。
Bebop
「Bebop」一詞源出自爵士音樂家在練聲或哼唱器樂旋律時發出的毫無詞義的音節(或無意義的狂喊亂叫)。比波普的樂句經常在末尾以一個很有特色的「長一短」音型突然結束,而這個節奏又常被哼唱成「里波普」或「比波普」。這個詞初次出現在印刷品上是作為吉列斯匹6人樂隊於1945年在紐約錄制的唱片曲名–《咸花生Bebop》。
Bebop發展於搖擺時代次中音薩克斯手Lester Young和Don Byas鋼琴手Art Tatum和Nat Cole, 小號手Roy Eldgridge, 巴錫伯爵的節奏樂器組,還有Charlie parker, Thelonious Monk, Dizzy Gillespie, miles Davis和Bud Powell。
Bebop音樂通常由3至6人組成的小型爵士樂隊演奏。他們不用樂譜,這一點正是他們用來對抗搖擺樂使用改編樂譜的准則。演奏的程序是先把旋律完整地演奏一次(如果是12小節的布魯斯則演奏兩次),接下來是在節奏組(一般是鋼琴、低音提琴和鼓)伴奏下的幾段即興獨奏疊句,再重復第一疊句的旋律結束全曲。節奏組自始至終重復著全曲的和聲音型(包括變化音型),以保持樂曲的結構。
㈩ 爵士樂不知為何的鑒賞
爵士樂
目錄·【概述】
·【尋根溯源】
·【發展歷史】
·【藝術特色】
·【入門三步說】
·【種類】
·【唱片廠牌】
·【北京國際爵士音樂節】
【概述】
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內,這種名叫爵士樂的音樂,具有顯著美國特色的音樂從默默無聞、起源於民間的音樂發展成為美國本土產生的最有份量的藝術種類。如今在全世界幾乎每個角落都有人聆聽和演奏它,爵士樂以多種形式呈現出繁榮景象,從根源布魯斯、拉格泰姆(Ragtime),經過新奧爾良爵士樂到Dixieland爵士樂、搖擺樂、主流爵士、比波普、現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電子爵士。令人驚異的不是爵士樂以如此眾多的形式出現,而在於其每一種形式都相當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獨具的魅力而流傳至今。如果要欣賞各種爵士樂,體會個中種種樂趣,就不能不需要擁有開放的態度,兼容並聽。
【尋根溯源】
爵士樂由民歌發展而來,有多種源頭,不易仔細考證。19世紀期間音樂是美國南部種植園黑人奴隸們表達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從19世紀末開始,爵士樂以英美傳統音樂為基礎,混合了布魯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樂類型,是一種「混血」的產物。美洲的黑人音樂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節奏特色明顯,而且保留了集體即興創作的特點。這種傳統與新居住地的音樂——大部分是聲樂——結合起來,結果誕生的不僅僅是一種新的聲音而是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形式。 最有名的非洲—美洲音樂是宗教性的。這些優美動人的歌曲白人也聽,不過比鄉村黑人教堂里演唱的這類歌曲多一分上流社會的味道。今天人們所知道的福音音樂(gospel music)更准確地說是反映了早期非洲裔美洲人的情感力量及旋律感,而不是對二十世紀起初十年中著名的Fisk Jubilee Singers的音樂中宗教性的繼承。 其它早期的音樂形式包括可以追溯到蓄奴制時代的做工歌曲、兒歌及舞曲,這些都成為重要的音樂遺產,特別要考慮到在當時的制度下,音樂活動受到相當嚴格的限制。
【發展歷史】
布魯斯的誕生 在蓄奴制被廢,黑奴得到解放以後,非洲—美洲音樂的發展很快。軍樂團所棄用的樂器加上新獲得的遷徙自由形成了爵士樂的根底:銅管樂、舞曲、布魯斯。 布魯斯作為一種音樂形式看似簡單,實際可以有幾乎是無窮的變化,一直是任何一種爵士樂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它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獨立的存在。可以說如果沒有布魯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搖滾樂。簡單說明一般布魯斯的特點就是:它以每八或十二小節為一個樂段的音樂所組成,歌詞緊密,它的「憂郁(藍色)」特色產生的原因是將音階中的「mi」音及「si」音降了半音。實際上,布魯斯是作為與宗教音樂相對應的一種世俗音樂形式。 銅管樂隊和拉格泰姆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在美國絕大多數南部城市內,都出現了黑人銅管樂隊、舞曲樂隊及音樂會樂隊。與此同時,美國北部的黑人音樂傾向於歐陸風格。在該時期,拉格泰姆(Ragtime)開始形成。雖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鋼琴上彈奏,但是一些樂隊也開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黃金時代大約是在1898年到1908年,但它的時問跨度實際很大,影響綿延不絕。最近,它又被發掘出來,新的"拉格泰姆"特徵是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魯斯因素幾乎盪然無存。拉格泰姆與早期爵士樂聯系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拉格泰姆節奏較為穩定。 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Scott Joplin(1868-1917)。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師包括James Scott、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1883-1983)、Joseph Lamb等,其中後者雖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這種音樂形式的內涵。 進入爵士時代 拉格泰姆,特別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風格,其娛樂對象是中產階級,為正統音樂人士所不喜。爵士最早出現在19世紀末期,但當時還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稱為Jass,首先出現在美國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區內。和拉格泰姆一樣,爵士樂最初也是作為舞曲出現的。最早成為早期爵士樂同義詞的城市是新奧爾良,這種說法有幾分真實,但也有幾分誇大。 新奧爾良:爵士樂的搖籃 新奧爾良在爵士樂誕生及發展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在這里,對爵士樂早期的歷史研究及記錄比在其它地方都進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這一段時間里,新奧爾良的爵士樂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種類更多、更好,但這絕不意味著新奧爾良是產生爵士樂唯一的一個地方。在每一個有相當數量黑人聚居的美國南部城市所產生的音樂都應被視為是早期爵士樂的一種。如在孟菲斯就出現了W.C.Handy(1873-1958)這樣一位布魯斯作曲家和搜集者。其它城市還有亞特蘭大、巴爾的摩等。 當時的新奧爾良顯得卓而不群得益於其非常開放及自由的社會氛圍。不同信仰及不同種族的人可以相互聯絡,因此在這種容易溝通的環境下的音樂傳統十分豐富,有法國的、西班牙的、愛爾蘭的及非洲的。這樣,新奧爾良成為孕育爵士樂的肥沃土壤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如果說新奧爾良是爵士樂誕生之地的這種說法雖有誇大,但還不失幾分真實的話,那種關於爵士樂是誕生於紅燈區的說法則完全是胡說八道。雖然新奧爾良的確曾經使娼業合法化並因此產生了幾座全美國最精緻和有品位的「運動屋」,但是在這些地方所演奏的音樂如果有也只是鋼琴獨奏而已。實際上,人們第一次聽到爵士是在與此頗不相同的場所。 當時,新奧爾良引人注目的是有許多社團及兄弟會式的組織,它們大部分資助或僱傭一支樂隊以在不同的場合——如室內或室外舞會、野餐會、商店開張儀式、生日或周年紀念派對上演奏。當然,演奏爵士樂也是葬禮隊伍行進的一個特色,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根據傳統,樂隊集合在教堂門口,演奏著庄嚴的進行曲及悲傷的聖歌,帶領著葬禮隊伍向著墓地徐徐前進。在回來的路上,人們的步伐加快,輕快的進行曲和拉格泰姆代替了輓歌。這種列隊行進總是能吸引很多人觀看,在爵士樂的發展上有重要意義。那些小號手及單簧管手們就是在此時一展其創造天分,而鼓手們也打出了富於節奏性的節拍,這成為使拍子變得"搖擺"的基礎。一般地說,爵士樂都是二拍子的,每小節兩拍或四拍。這種二拍子的節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終存在,使得爵士樂有一個穩定的、規律的節奏基礎。在節奏性低音的上方,則是重音位置不規則的旋律、和聲和對位聲部,它們慣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與規律的低音聲部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藝術特色】
在爵士樂的曲調中,除了從歐洲傳統音樂、白人的民謠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個性的是「布魯斯音階」(關於這種音階的結構,我們將在有關布魯斯的部分專門介紹),而爵士樂的和聲可以說是完全建立在傳統和聲的基礎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種變化和弦,其中主要的與眾不同之處,也是由布魯斯和弦帶來的。 爵士樂在使用的樂器和演奏方法上極有特色,完全不同於傳統樂隊。自「爵士樂時代」以來,薩克斯管成為銷售量最大的樂器之一;長號能夠奏出其他銅管樂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誕的滑音,因而在爵士樂隊中大出風頭;小號也是爵士樂手偏愛的樂器,這種樂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產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區的幾個音幾乎成了爵士樂獨有的音色特徵;鋼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後來出現的電吉他則以其打擊式的有力音響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據重要地位。相反,在傳統樂隊中最重要的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對次要一些;圓號的濃郁音色在管弦樂隊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對於爵士樂隊來說,它的氣質太溫順了,幾乎無人使用。在管弦樂隊中,每件樂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盡量溶入整體的音響之中,在爵士樂隊中卻恰恰相反,樂手們竭力使每一件樂器都「站起來」。 樂隊的編制很靈活,最基本的是兩個部分——節奏組與旋律組。在早期的爵士樂隊中,節奏組由低音號、班卓琴和鼓組成,後來,低音號和班卓琴逐漸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鋼琴也加入進來。在30年代,興起一種舞曲樂隊,當時稱為「大樂隊」,它有三部分組成:節奏組、銅管組和木管組。節奏組使用的樂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鋼琴和鼓;銅管組常見的編制是三支小號和兩支長號,但這個數目並不固定;木管組通常由四五支薩克斯管組成,每個人都兼吹單簧管或是別的木管樂器,如果編制是五支薩克斯管,一般是兩支中音、兩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還有一種商業性的(有時也稱為「甜美型」、「旅館型」等等)的樂隊,編制與「大樂隊」差不多,但薩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組會較多地使用其它的樂器(如長笛、雙簧管),有時還加上三四個小提琴,在商品錄音帶中經常可以聽到這類樂隊的音響。 與傳統音樂比較而言,爵士樂的另一大特徵是它的發音方法和音色,無論是樂器還是人聲,這些特徵都足以使人們絕不會將它們與任何傳統音樂的音色混淆。這些特殊之處大多來源於用樂器或人聲對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們有機會聽到真正的黑人田間歌曲和靈歌,就會發現那些由粗嘎到圓滑、由窒悶到響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蠻到抒情的大幅度的變化是多麼地富有特色、動人心魄。而在爵士樂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聲、高叫和呻吟,突出了這種感覺。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異效果的重要手段,在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於傳統觀念的顫音。我們知道,所謂顫音是音高(有時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規律的變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這種變化而產生富有生命力的音響效果。爵士樂中的顫音是有變化的,變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寬,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個音臨近結束時增加抖動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強了這種技巧的表現力。同時,在一個音開始時,爵士樂手們會從下向上滑到預定的音高,在結束時,又從原來的音高滑下來。所有這些變化都是無法用樂譜來詳細記錄的,有經驗的爵士樂手都熟練地掌握了這一類的方法、尤其是這種觀念,他們可以根據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將這些效果「製造」出來。因此可以這樣說:由於即興的傳統和技巧的個人發揮,爵士樂是由作曲家和樂手共同創造的。受過傳統教育的音樂家之所以很難表演爵士樂,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培養出這樣的特殊的音樂觀念。如果我們細心地比較一下真正的民間歌手和受過正規訓練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別,對此中的含義就會有一個更直觀的概念。 從爵士樂誕生之初,它就吸引了眾多的轉業作曲家。1920年,美國指揮家保羅·懷特曼組織了一支著名的樂隊,將改編的爵士樂作品帶進了音樂廳。這種新潮流引起了許多「嚴肅」的爵士樂愛好者的激烈反對,然而,正是從這以後,爵士樂在美國和歐洲家喻戶曉,受到廣泛的歡迎。格什溫的《藍色狂想曲》在這時誕生,為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懷特曼樂隊的作曲家格羅菲。按照手稿上的記錄,寫這部作品只用了三個星期,演出後幾乎是立即引起轟動。歐洲作曲家也有許多以爵士樂為基礎或是受爵士樂影響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鋼琴曲《丑黑怪步態舞》(1908)、《游吟詩人》(1910)、《怪人拉維納將軍》(1910);拉威爾的小提琴奏鳴曲中的慢樂章(布魯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獨奏樂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協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內樂第一號》(作品24,無調性)和鋼琴組曲(1922)。
【入門三步說】
在當代中國,廣大愛樂者有著極大的自由來欣賞自己感興趣的音樂,而爵士樂無疑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愛樂者關注、喜愛甚至痴迷的一個音樂大類。與古典音樂相比,爵士樂與生俱來的平民化血統使它更加貼近普羅大眾,連引車賣漿之流都可以親近它,酒吧飯館處處可聞其聲,而與搖滾樂等當代流行音樂相比,爵士樂又似乎有著更為深邃的情感以及更為深沉與蘊蓄的表現形式,或輕搖款擺,或重拍如磐,自有醉人妙處。比古典音樂「俗」,比流行音樂「雅」——爵士樂這種寓雅於俗、以俗見雅的「中間化」特點,使得它能夠輕易羅致包括眾多古典音樂迷和流行音樂迷在內的廣大受眾,而在當代中國,爵士樂欣賞熱潮正是方興未艾。 老實說,爵士樂聽得愈多,我就愈感到自己的孤陋寡聞、知識淺薄——爵士樂生息百年,流派眾多,名家無數,佳作紛呈,窮盡餘生數十載亦不能聽完呵!爵士樂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寶庫,其內容之廣博其流派之繁盛實在是不能盡數。 正因為爵士樂浩瀚如海洋,所以,初聽爵士、尚待入門的讀者朋友還須找到合適的方法,從要處著眼入手,最終才能登堂入室、窺其秘奧。 第一步、泛聽 學過外語的朋友都知道什麼是「泛聽」。我把「泛聽」這個詞借用過來,意思是說朋友們在剛開始接觸爵士樂的時候完全可以讓自己的精神與注意力分散一些,可以一邊干其他事一邊有一搭沒一搭地聽爵士樂,稍微領略一下作品所內含的情感、精神以及表層特點(如編曲配器、節奏特點、音階特點等),稍有所得即可,不必正兒八經地專心去聽。 在「泛聽」的內容選擇方面,以那些在創作、編曲和演繹方面比較傳統的爵士樂名曲為宜,特別是那些被稱為「STANDARD」(標准曲)的經典作品,而且最好是大師名家們的演繹版本。這些作品可以令初聽者相當真切、鮮明地感知到爵士樂區別於其它音樂種類的那些固有的節奏與和聲特點。朋友們可以請身邊的老牌爵士樂迷和唱片藏家推薦一些經典錄音給自己欣賞「泛聽」,而在本文中. 第二步、泛讀 「泛聽」可以使朋友們對爵士樂這個音樂門類有個大致、粗略的直覺了解與感悟,而在「泛聽」之後就必須「泛讀」了!朋友們可以把您自己能夠找到的並且有真知灼見的講述爵士樂歷史、分類、名家、名作等各方面知識的書籍和文字(包括網路上的)都拿來閱讀,不用追求深入研究,只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就行了,涉及面越廣越好。 當然,「泛讀」並不表示建議您見書就讀,因為現在國內的爵士樂鑒賞類書籍雖然種類不少,但其中實在是良莠不齊、質量參差,要閱讀的話必須有所甄選才行。如果您身邊有資深的爵士樂迷能夠向您推薦相關的書籍和文章就更好了,這樣可以使你少走很多彎路,在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章的時候,您應該盡可能地找來相關的名家名曲經典錄音聽聽,以所聽映證所讀,使自己從文字中讀到的信息能與自己從錄音中聽到的音樂信息掛上勾來,這樣一來,您自己就會對爵士樂方方面面的知識具有從感性到理性又從理性回歸感性的初步了解,到此時,您可以說已經是「一隻腳跨進門檻」了! 第三步、精聽 在泛聽、泛讀之後,您應該對爵士樂的方方面面有了大體而粗略的理性了解與感性認知,而要想「登堂入室」、真正入門,您還必須繼續下一步,那就是「精聽」。 與「泛聽」的「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淺嘗輒止不同,「精聽」就必須心無旁騖、精神集中、深入琢磨了!到這個時候,朋友們就應該更有針對性地找來一些精彩的爵士樂錄音,認真深入地聆聽分析一些細節,包括曲式、編配特點、節奏與和聲特點、爵士樂特色技巧(比如SCAT擬聲歌唱、切分演奏、重拍、即興等)、爵士樂特色樂器(比如電顫琴和電風琴,還有低音提琴、薩克管等樂器的大量使用)等等。在選擇錄音的時候,當然還是以大師名家的名演錄音為宜,既要聽著名的專輯也要聽編得不錯的那些精選「拼盤」唱片。考慮到爵士樂最偉大的生命力在於現場表演時的自由即興,朋友們還可以選擇更多的名家演出現場錄音來聽,聽其中的即興華彩,聽其中樂手們的獨奏與合奏細節,聽其中從主題沿襲到即興變奏的過程。在這樣的有選擇聆聽當中,朋友們當然還可以輔以大量的文字閱讀,以幫助自己提高認識。 經過上述爵士入門三步之後,相信朋友您已經對爵士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欣賞爵士樂的實踐中也已形成自己的獨到方法。到這個時候,您就可以讓自己自由一些了,不拘流派,不限類型,可以隨意地廣聞博聽,也可以隨意地閱讀學習。這樣一來,您不止是「登堂入室」,還必定會有更多的心得收獲呢!
【種類】
藍調(Blues) 藍調音樂的產生是為了抒發演唱者的個人情感,顧名思義,這種音樂聽起來十分憂郁(Blue)。這種以歌曲直接陳述內心想法的表現方式,與當時白人社會的音樂截然不同。藍調音樂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這位1873年出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的「藍調之父」,創作了許多知名的藍調音樂,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等等。 繁音拍子(Ragtime) 是一種採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環主題與變形樂句等法則,結合而成的早期爵士樂,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其發源與聖路易斯與紐奧爾良,而後美國的南方和中西部開始流行,它影響了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的獨奏與即興演奏風格。繁音拍子後來發展成結合流行音樂、進行曲、華爾滋與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樂器管弦樂隊編制的曲目陸續出現,它不但在黑人樂手與樂迷間流行,也被美國白人中產階級所接受。 新奧爾良傳統爵士樂(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這種樂風的組成元素,就如同美國是一個民族文化大融爐那般復雜、多元化,它包括:藍調、舞曲、進行曲、流行歌曲、贊美詩與碎樂句(Rags)等音樂元素,以對位法(Countpoint)與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體性音樂創作為動力元素,結合大量獨奏、即興裝飾性演奏與改寫旋律核心為要件所展現出來的音樂體系。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隊以小型團體為主,演奏主旋律的樂器是:短號、黑笛、薩克斯風與伸縮喇叭;伴奏樂器則有:大號、班卓琴、貝斯(常以撥奏為主)、小提琴、鼓和鋼琴。它們經常多部同時進行對位吹奏,製造出一種熱鬧、歡樂氣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在1917年灌錄爵士樂唱片的白人五重奏樂團,它的五位原始成員全部出生在紐奧爾良:Nick LaRocca(領導人、短號)、Larry Shield(豎笛)、Eddie Edwards(伸縮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鋼琴)。ODJB在芝加哥逐漸竄起後轉到紐約發展,並在當地造成轟動。但是缺乏創造力、只迎合大眾口味的樂風,很快的遭到新一輩天才爵士樂手們的挑戰,並於20年代中期解散,走進爵士樂的歷史。 狄西蘭爵士樂(Dixieland) 這是1917-1923年間,在新奧爾良與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發展出來的早期爵士樂風,它也是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的一個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軍隊露營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與進行曲等音樂有關。這種風格的取材大都來自藍調、進行曲,與當時的流行音樂,甚至某樂曲的某一小樂段,都可以拿來加以延伸、推展,這便是即興演奏的濫觴。有的爵士樂歷史學者將「白人」樂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稱為狄西蘭爵士樂;而黑人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則稱為紐奧爾良傳統爵士樂。 大樂團(Big Band) 大樂團時代大約是起源於20年代中後期,以艾靈頓公爵( DukeEllington)、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為主的爵士樂風格,它不只興盛於30年代中期的搖擺樂時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樂、50年代的酷派爵士樂及改良咆哮樂、60年代的自由爵士樂、70年代的爵士/搖滾融合樂,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樂中,都找得到它的蹤跡。大樂團的編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蓋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縮喇叭、4支以上的薩克斯風及貝斯、吉他、鼓和鋼琴等伴奏樂器,透過這個大型組織,演奏各種爵士樂風的曲目。 搖擺樂(Swing) 最早起源於1930年前後,在1935-1946年間達到巔峰,其中最能代表這個樂風的則是「搖擺樂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領軍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Sextet)。20年代中後期,爵士大樂隊在美國各主要都市的夜總會、舞廳等場所大受歡迎,許多年輕樂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樂,因此需要更多適合跳舞的音樂,來滿足蜂擁而至的年輕人與中產階級。搖擺樂後來隨著艾靈頓公爵大樂團的腳步,演變成為歌舞表演的伴奏樂隊和演奏會音樂(如:艾靈頓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搖擺樂因適合於跳舞,每小節有四拍,因此又被稱為「四拍子爵士樂」。 咆哮樂(Bebop or Bop) 以字面上看,咆哮樂是一種吵雜喧鬧的爵士樂,它的英文原名Bebop、Bop或Rebop在40年代初期萌芽時都有人使用,Rebop可能源自拉丁美洲一些樂隊吹奏的曲目「Arriba」(哭叫的),但現在已無人使用了。咆哮樂是一種反叛性的爵士樂,它不只承襲紐奧爾良爵士樂與搖擺樂的傳統音樂元素,並在創作概念上創新、突破和革命。它最重要的特質是在於強調高度變化、富層次感的節奏部,同時,咆哮樂手也發明新的和聲,以更自由寬廣的空間,發揮音樂上的潛力與創造力。咆哮樂的的代表人物是Charlie Parker、Dizzy Gillespie、Thelonious Monk等人,早期以小型爵士樂團為主流,後來也有大樂團的演出。 酷派爵士樂(Cool Jazz) 一般而言指1949-1950年間,由小喇叭手邁爾士戴維斯(Miles Davis)所領導的九重奏為Capitol唱片公司灌錄的專輯《Birth of the Cool》所代表的樂風,它的誕生使主流爵士樂風,從咆哮樂風的「熱」,轉向另一個反方向酷派樂風的「冷」,這是一種180度大逆轉的歷史性發展。酷派爵士樂代表一種內斂自省的情感,它是一種輕柔、清涼與抒情的含蓄情愫;它的音色不如一般銅管器那樣亮麗奪目,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優美。若說咆哮樂是代表熱情奔放,那麼酷派爵士樂就是內斂自省。 簡而言之,酷派爵士樂是對咆哮樂的反抗與檢討,同時也喚醒美國西岸一些白人樂手的自覺運動,形成一股新興的爵士樂潮流-西岸酷派爵士樂(West Coast Cool Jazz)。而酷派爵士最著名的作品,即是邁爾士戴維斯五重奏的「KIND OF BLUE」。改良咆哮樂(Hard Bop) 50年代中期,當很多人對平淡無力、讓人昏昏欲睡的酷派爵士樂感到疲倦時,一度曾經失勢,並趁機卷土重來的爵士勢力改良咆哮樂正式誕生。改良咆哮樂是一種激烈緊張、困難演奏的爵士樂風格,它的代表性樂手和團體是:鼓手亞特布萊基(Art Blakey)領導的五重奏「爵士信差」(The Jazz Messengers)和MaxRoach的「Clifford Brown」五重奏。也有人把「Hard Bop」譯成「硬式咆哮」。改良咆哮樂有較和諧的音調、較明確易懂的旋律、較少的即興獨奏,並且加入大量的藍調、教堂聖樂和聲,尤其更強調鼓的節奏脈動。50年代後期,改良咆哮樂發展成二個支派:與靈魂、福音音樂結合的「靈魂爵士樂」(Soul-Jazz);而結合節奏藍調、搖擺樂、靈魂音樂的一派,則成為「放克爵士樂」(Funk)。 自由爵士樂(Free Jazz) 此樂風是以創始人Ornette Coleman在1960年灌錄的專輯《Free Jazz》為名,同期的代表人物包括Cecil Taylor和Albert Ayler等人,後期的倡導人則是約翰柯川(John Coltrane)。自由爵士樂是舍棄在它之前的爵士樂和弦結構,重新建立自己一套鬆散、自由的集體即興演奏方式的音樂型態。它不照本宣科,不重覆疊句和變化不定的進行速度,如此展現出的音樂風格常夾雜著人聲的哭號、小喇叭或薩克斯風的樂器悲鳴。自由爵士樂的誕生有其政治上與種族上的背景因素,因為它曾是黑人爭取人權與自覺運動的戰歌,因此與60年代初期黑人民權運動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