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柴可夫斯基生平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國維亞特斯基省的一個貴族家庭,10歲在彼得堡法律學校讀書時,便開始學習鋼琴和作曲。23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學習作曲,畢業後到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7年,他辭去音樂學院的教授職務,在梅克夫人的資助下,從事專業音樂創作,很多優秀作品便是這時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親自指揮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響曲》,9天後便離開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體裁廣泛,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劇,以《葉甫蓋尼·奧涅金》和《黑桃皇後》最為著名;6部交響曲,以《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最為著名;4部協奏曲,以《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最為著名;3部舞劇——《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以及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一八一二序曲》、《義大利隨想曲》和鋼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稱為「俄羅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真摯、熱忱,注重對人的心理的細致刻畫,充滿感人的抒情性,同時又帶有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戲劇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羅斯民族那種特有的風格,他的和聲濃重、豐滿,顯露著作曲家本人的個性氣質,富有難以言傳的魅力。一百多年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高度的藝術性,廣為世界人民喜愛,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
B. 瓦格納其人其事
理查德.瓦格納,德國作曲家,生於1813年,卒於1883年,是十九世紀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
瓦格納的音樂向以結構龐大、音響震撼聞名於世。初聽這些力度非凡的音樂,你或許會認定瓦格納不是一個精力旺盛的狂人,就是一個偏激自大的瘋子。但是聽得多了,你或許會慢慢愛上這樣的音樂,絕不是一見鍾情的那種,而是漸進的潛移默化日久生情的那種。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必須具備能耐得住四天四夜「艱苦歷程」的精力和體力。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在瓦格納的音樂中你隨時會見到你心目中的英雄,不同於貝多芬那種追求精神解放而孤獨地向命運抗爭的悲劇性的英雄,瓦格納式的英雄更像他本人,是一個可以隨心所欲無法無天恣意妄為的叛逆者、幻想狂,是你我心中那個或大或小若隱若現的「自由之神」。瓦格納的音樂個性鮮明,恢弘大氣,雄渾而又磅礴的氣勢往往能夠懾人心魄,用心的聽者往往會不由自主隨著音樂的行進一起激昂亢奮,如痴如醉,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愛」上這樣的音樂,欲罷不能。想來真是太可怕了!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十五歲時,年輕的瓦格納已經讀過莎士比亞、歌德和但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受到貝多芬「命運」的感染,一時沉迷其中,流連忘返,遂立志畢生為音樂獻身。那一刻決定了作為音樂家的瓦格納的一生,他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並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成就了一種真正能體現其典型日耳曼性格以及極富德意志精神色彩的音樂風格。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翻開音樂史冊,我們會發現,瓦格納實際上只接受過短短一年的學院式音樂教育,卻在二十歲之前嘗試著寫出了幾部大型作品。盡管那些早期作品並不成功,卻足以顯現作曲家身上的音樂天賦和藝術素養。從這個角度來看,瓦格納應該屬於「另類」。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歌劇史上這樣的「另類」並不多見,如果有,那一定是精品。除了瓦格納,還有一個同樣響亮的名字,就是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也許是巧合,這兩位作曲家同年出生,都只接受過短期的音樂教育,他們同時起跑,同時轉折,以同一種語言——音樂編制著同一段歷史,卻各尋道路,別樹一幟,最終都獲得了成功。正是這兩位大師一起將歌劇藝術推向顛峰。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威爾第一度被米蘭音樂學院指為缺少音樂天賦而拒之門外,卻最終成為義大利歌劇巨擎;而瓦格納則更像是無師自通,並以他的智慧和精神以及坎坷的一生造就了更具藝術高度的大歌劇,從而成為德國乃至全歐洲的神。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歷史證明,像這樣缺少正統訓練而能在藝術領域潛心鑽營,銳意創新,並取得輝煌成就的「另類」,最終都將不朽,今天我們稱之為「天才」。就藝術上的孜孜以求和大膽革新而言,理查德.瓦格納可比文壇中的詹姆斯.喬伊斯以及畫壇中的文森特.凡.高。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是古典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創作生涯中的最大亮點,是被後來的德奧系乃至全世界音樂領域奉為「音樂中的音樂」的一系列歌劇和大歌劇:《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湯豪塞》、《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尼伯龍根的指環》(分四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帕西法爾》等共十一部。瓦格納另作有序曲九首,交響曲一部,鋼琴奏鳴曲四部以及大量的藝術歌曲和合唱曲,並著書《藝術與革命》、《未來的音樂》、《歌劇與戲劇》、《藝術與宗教》等。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是真正的配器大師,他的音樂是大型管弦樂創作的典範。瓦格納更是一位藝術全才,他所有的歌劇幾乎都是自編腳本,並自行設計舞檯布景,作曲家本人也從這些細節上受益多多——他能夠隨心所欲地將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完美地結合,從而達到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關於這一點,在音樂評論界也曾引起過很多爭議。老柴就曾一度對他頗有微詞,只因他的「萬花筒」性格——瓦格納涉獵甚廣,學識甚深,閱歷豐富,一生坎坷,思想復雜多變,體現在音樂方面,大概就如老柴所言,是支架龐大、結構繁復的「萬花筒」罷。如今很多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入階曲目中除了著名的《婚禮進行曲》和《女武神之騎》,怕是很難再找到瓦格納的作品的。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而以蕭伯納為首的瓦格納迷們則對所有的非議不以為然,他們不曾刻意地拉幫結派,更不會敵視任何人,在他們看來瓦格納是第一,永遠是第一,這是不爭的事實。直至今日,每屆瓦格納音樂節都會吸引大批的樂迷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沒日沒夜地與「荷蘭人」、「名歌手」、「女武神」為伍,以至忘我。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擁有眾多的支持者,多得難以想像,在他們的心目中,瓦格納的地位絲毫不遜於「偉大的三B」。如果瓦格納是神的化身,那麼這個神註定有無數虔誠的信徒,而《羅恩格林》和《指環》就是聖經。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性格乖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頑固主義者——對藝術、對自由、對女人、對他所鍾情的大歌劇以及他的天堂拜羅伊特。隨著時間的推移,瓦格納的支持者和追隨者肯定會越來越多,並繼續鞏固其在德國歌劇、西歐音樂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在人們的心目中,瓦格納就是德意志精神的代名詞,這種精神的影響一直在延續,直至其後一個多世紀的今天,包括音樂、文學甚至是翻雲覆雨的政治領域。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的個性也有陰暗的一面。譬如,他極其反感猶太人,個中原由眾說不一,在此不能妄加評論。史實證明瓦格納本人就具有猶太血統,不知作曲家為何不願正面這個事實,以至在很多時候瓦格納的言行舉止都給人留下一種莫名的印象。比如,瓦格納極為推崇早於他的有著猶太血統的天才作曲家門德爾松的音樂,這註定是一個矛盾體。於是,當時的觀眾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瓦格納萬分陶醉地彈奏著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卻戴著一副扎眼的白色手套,演出結束後再將那副「觸摸」過猶太人的手套迅速丟進垃圾堆,好似在躲避一種致命的瘟疫。這在如我輩一般的井底之蛙看來,徒剩莫名其妙的份兒,充其量只能半會心半尷尬地一笑了之。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無論如何,瓦格納是對西方後古典和浪漫主義歌劇做出大膽創新和改革的先驅,是西方十九世紀音樂創作中影響最大的作曲家之一,在音樂史上確應享有不朽的地位。瓦格納被後人尊為一代歌劇宗師。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晚年的瓦格納長期滯留在拜羅伊特城,沉醉在自己的大歌劇中,樂此不疲。拜羅伊特屬於瓦格納,瓦格納造就了今天的拜羅伊特。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1883年,一代歌劇宗師瓦格納病逝於義大利水城威尼斯,他的遺體如願在他的天國——拜羅伊特劇院旁的曼弗雷德墓園安葬。
其餘詳見:http://www.classical.net.cn/digest/dspnews.asp?ipt=4009
C. 求交響曲 ride of the valkyries 下載
http://www.filefarmer.com/2/laoxian/In_a_Persian_Market/05.mp3
理查德.瓦格納,德國作曲家,生於1813年,卒於1883年,是十九世紀最傑出的作曲家之一。
瓦格納的音樂向以結構龐大、音響震撼聞名於世。初聽這些力度非凡的音樂,你或許會認定瓦格納不是一個精力旺盛的狂人,就是一個偏激自大的瘋子。但是聽得多了,你或許會慢慢愛上這樣的音樂,絕不是一見鍾情的那種,而是漸進的潛移默化日久生情的那種。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必須具備能耐得住四天四夜「艱苦歷程」的精力和體力。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在瓦格納的音樂中你隨時會見到你心目中的英雄,不同於貝多芬那種追求精神解放而孤獨地向命運抗爭的悲劇性的英雄,瓦格納式的英雄更像他本人,是一個可以隨心所欲無法無天恣意妄為的叛逆者、幻想狂,是你我心中那個或大或小若隱若現的「自由之神」。瓦格納的音樂個性鮮明,恢弘大氣,雄渾而又磅礴的氣勢往往能夠懾人心魄,用心的聽者往往會不由自主隨著音樂的行進一起激昂亢奮,如痴如醉,久而久之自然就會「愛」上這樣的音樂,欲罷不能。想來真是太可怕了!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十五歲時,年輕的瓦格納已經讀過莎士比亞、歌德和但丁,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受到貝多芬「命運」的感染,一時沉迷其中,流連忘返,遂立志畢生為音樂獻身。那一刻決定了作為音樂家的瓦格納的一生,他從此踏上一條不歸路,並在以後的漫長歲月中成就了一種真正能體現其典型日耳曼性格以及極富德意志精神色彩的音樂風格。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翻開音樂史冊,我們會發現,瓦格納實際上只接受過短短一年的學院式音樂教育,卻在二十歲之前嘗試著寫出了幾部大型作品。盡管那些早期作品並不成功,卻足以顯現作曲家身上的音樂天賦和藝術素養。從這個角度來看,瓦格納應該屬於「另類」。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歌劇史上這樣的「另類」並不多見,如果有,那一定是精品。除了瓦格納,還有一個同樣響亮的名字,就是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也許是巧合,這兩位作曲家同年出生,都只接受過短期的音樂教育,他們同時起跑,同時轉折,以同一種語言——音樂編制著同一段歷史,卻各尋道路,別樹一幟,最終都獲得了成功。正是這兩位大師一起將歌劇藝術推向顛峰。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威爾第一度被米蘭音樂學院指為缺少音樂天賦而拒之門外,卻最終成為義大利歌劇巨擎;而瓦格納則更像是無師自通,並以他的智慧和精神以及坎坷的一生造就了更具藝術高度的大歌劇,從而成為德國乃至全歐洲的神。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歷史證明,像這樣缺少正統訓練而能在藝術領域潛心鑽營,銳意創新,並取得輝煌成就的「另類」,最終都將不朽,今天我們稱之為「天才」。就藝術上的孜孜以求和大膽革新而言,理查德.瓦格納可比文壇中的詹姆斯.喬伊斯以及畫壇中的文森特.凡.高。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是古典音樂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創作生涯中的最大亮點,是被後來的德奧系乃至全世界音樂領域奉為「音樂中的音樂」的一系列歌劇和大歌劇:《黎恩濟》、《漂泊的荷蘭人》、《湯豪塞》、《羅恩格林》、《紐倫堡的名歌手》、《尼伯龍根的指環》(分四部)、《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帕西法爾》等共十一部。瓦格納另作有序曲九首,交響曲一部,鋼琴奏鳴曲四部以及大量的藝術歌曲和合唱曲,並著書《藝術與革命》、《未來的音樂》、《歌劇與戲劇》、《藝術與宗教》等。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是真正的配器大師,他的音樂是大型管弦樂創作的典範。瓦格納更是一位藝術全才,他所有的歌劇幾乎都是自編腳本,並自行設計舞檯布景,作曲家本人也從這些細節上受益多多——他能夠隨心所欲地將音樂與其它藝術形式完美地結合,從而達到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關於這一點,在音樂評論界也曾引起過很多爭議。老柴就曾一度對他頗有微詞,只因他的「萬花筒」性格——瓦格納涉獵甚廣,學識甚深,閱歷豐富,一生坎坷,思想復雜多變,體現在音樂方面,大概就如老柴所言,是支架龐大、結構繁復的「萬花筒」罷。如今很多古典音樂愛好者的入階曲目中除了著名的《婚禮進行曲》和《女武神之騎》,怕是很難再找到瓦格納的作品的。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而以蕭伯納為首的瓦格納迷們則對所有的非議不以為然,他們不曾刻意地拉幫結派,更不會敵視任何人,在他們看來瓦格納是第一,永遠是第一,這是不爭的事實。直至今日,每屆瓦格納音樂節都會吸引大批的樂迷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沒日沒夜地與「荷蘭人」、「名歌手」、「女武神」為伍,以至忘我。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擁有眾多的支持者,多得難以想像,在他們的心目中,瓦格納的地位絲毫不遜於「偉大的三B」。如果瓦格納是神的化身,那麼這個神註定有無數虔誠的信徒,而《羅恩格林》和《指環》就是聖經。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性格乖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頑固主義者——對藝術、對自由、對女人、對他所鍾情的大歌劇以及他的天堂拜羅伊特。隨著時間的推移,瓦格納的支持者和追隨者肯定會越來越多,並繼續鞏固其在德國歌劇、西歐音樂乃至世界藝術史上的崇高地位。在人們的心目中,瓦格納就是德意志精神的代名詞,這種精神的影響一直在延續,直至其後一個多世紀的今天,包括音樂、文學甚至是翻雲覆雨的政治領域。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瓦格納的個性也有陰暗的一面。譬如,他極其反感猶太人,個中原由眾說不一,在此不能妄加評論。史實證明瓦格納本人就具有猶太血統,不知作曲家為何不願正面這個事實,以至在很多時候瓦格納的言行舉止都給人留下一種莫名的印象。比如,瓦格納極為推崇早於他的有著猶太血統的天才作曲家門德爾松的音樂,這註定是一個矛盾體。於是,當時的觀眾總會看到這樣的情景——瓦格納萬分陶醉地彈奏著門德爾松的「無詞歌」,卻戴著一副扎眼的白色手套,演出結束後再將那副「觸摸」過猶太人的手套迅速丟進垃圾堆,好似在躲避一種致命的瘟疫。這在如我輩一般的井底之蛙看來,徒剩莫名其妙的份兒,充其量只能半會心半尷尬地一笑了之。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無論如何,瓦格納是對西方後古典和浪漫主義歌劇做出大膽創新和改革的先驅,是西方十九世紀音樂創作中影響最大的作曲家之一,在音樂史上確應享有不朽的地位。瓦格納被後人尊為一代歌劇宗師。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晚年的瓦格納長期滯留在拜羅伊特城,沉醉在自己的大歌劇中,樂此不疲。拜羅伊特屬於瓦格納,瓦格納造就了今天的拜羅伊特。未得原作者授權嚴禁轉載classical.net.cn任何內容
1883年,一代歌劇宗師瓦格納病逝於義大利水城威尼斯,他的遺體如願在他的天國——拜羅伊特劇院旁的曼弗雷德墓園安葬。
D. 維也納理查德.瓦格納音樂學校是國立的嗎
不算公立(國立),是私立的學校。不過,
理查德.瓦格納音樂學校教育
具有某些公共教育資格和資源。就其頒發的學位證書和承認學歷及畢業成績來說,幾乎與國立大學的證書具有同等效力,其學歷不僅在歐洲、美國、亞洲,還有世界上其它的國家都能夠得到承認。
簡介:
藝術類學位有資格被交響樂團、戲劇樂團和歌劇院聘用,畢業生還可作為音樂會獨奏、獨唱、聲樂師,或任教於音樂學院,高等院校和音樂學校;同樣,藝術類學位還有師范類學位有資格自己創立、領導音樂學校和音樂學院。
音樂學院對於外國學生沒有特別的限制考試,對於初學者沒有錄取考試,提供2年的學前班。在這期間留學生參加德語學習,達到B1水平。水平等級考試在每學年或學期期末進行。通過考試既可參加正式班。 從2013年起音樂學院增加教室,提供大學生宿舍,有單人間,雙人間,三人間,套間等。
學費:一年17000人民幣左右
一.招生專業(:預科生、本科、研究生)聲樂(歌劇演唱、藝術歌曲演唱)、小提琴、手風琴、大提琴、古典薩克斯、作曲、指揮、鋼琴(表演、音樂伴奏)
二.招生條件:
年滿17-30周歲的藝校、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有音樂特長的普通高中生或畢業生,希望 出國深造的藝術類大學的學生,具有很高音樂或表演天賦的非專業人士。
無需高考和語言成績.
三.考試時間:2015年2月15號之前 地點:上海、北京考試時間:考試前十天給予給學生通知 ;
四.主副考官:
瓦格納音樂學院院長
副考官:Giuseppe zhong
預科生要求:兩首義大利或德奧藝術歌曲
本科生要求:聲樂四首作品 包含 德奧意法藝術歌曲及詠嘆調
研究生要求:聲樂六到八首作品 包含 德奧意法 詠嘆調
鋼琴的要求:巴洛克作品一首 浪漫時期的鋼琴奏鳴曲一首 近現代樂派作品一首
其他樂器:各准備三到四首 歐美古典和近現代的藝術作品
五..報名費1500元
六. 報名資料:
1、身份證復印件或護照復印件
2、兩寸照片6張
3、留學報名表
4、藝術類考級或比賽獲獎證書復印件(如果有請提供)
5、學生在讀證明及在讀成績單(此項可以考試完開學再補
E. 奧地利瓦格納音樂學院中國承認學歷嗎
不算公立(國立),是私立的學校。不過,理查德.瓦格納音樂學校教育具有某些公共教育資格和資源。就其頒發的學位證書和承認學歷及畢業成績來說,幾乎與國立大學的證書具有同等效力,其學歷不僅在歐洲、美國、亞洲,還有世界上其它的國家都能夠得到承認。簡介:藝術類學位有資格被交響樂團、戲劇樂團和歌劇院聘用,畢業生還可作為音樂會獨奏、獨唱、聲樂師,或任教於音樂學院,高等院校和音樂學校;同樣,藝術類學位還有師范類學位有資格自己創立、領導音樂學校和音樂學院。 音樂學院對於外國學生沒有特別的限制考試,對於初學者沒有錄取考試,提供2年的學前班。在這期間留學生參加德語學習,達到B1水平。水平等級考試在每學年或學期期末進行。通過考試既可參加正式班。 從2013年起音樂學院增加教室,提供大學生宿舍,有單人間,雙人間,三人間,套間等。學費:一年17000人民幣左右一.招生專業(:預科生、本科、研究生)聲樂(歌劇演唱、藝術歌曲演唱)、小提琴、手風琴、大提琴、古典薩克斯、作曲、指揮、鋼琴(表演、音樂伴奏)二.招生條件:年滿17-30周歲的藝校、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有音樂特長的普通高中生或畢業生,希望 出國深造的藝術類大學的學生,具有很高音樂或表演天賦的非專業人士。無需高考和語言成績. 三.考試時間:2015年2月15號之前 地點:上海、北京考試時間:考試前十天給予給學生通知 ;四.主副考官:瓦格納音樂學院院長 副考官:Giuseppe zhong 預科生要求:兩首義大利或德奧藝術歌曲本科生要求:聲樂四首作品 包含 德奧意法藝術歌曲及詠嘆調研究生要求:聲樂六到八首作品 包含 德奧意法 詠嘆調 鋼琴的要求:巴洛克作品一首 浪漫時期的鋼琴奏鳴曲一首 近現代樂派作品一首 其他樂器:各准備三到四首 歐美古典和近現代的藝術作品 五..報名費1500元六. 報名資料: 1、身份證復印件或護照復印件 2、兩寸照片6張 3、留學報名表 4、藝術類考級或比賽獲獎證書復印件(如果有請提供) 5、學生在讀證明及在讀成績單(此項可以考試完開學再補
F. 天鵝湖的作曲家是誰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出生於沃特金斯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學習鋼琴,由於父親的反對,進入法學院學習,畢業以後在法院工作。22歲時柴科夫斯基辭職,進入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跟隨安東·魯賓斯坦學習音樂創作,成績優異。畢業後,在尼可萊·魯賓斯坦(安東·魯賓斯坦的弟弟)的邀請下,擔任莫斯科音樂學院教授。
柴科夫斯基性格內向而且脆弱,感情豐富,與崇拜自己的女學生的婚姻破裂後,企圖自殺,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國療養。他被認為有同性戀傾向,並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一直試圖壓制,因此有意見認為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這期間開始和一個熱愛音樂的梅克夫人通信。後來梅克夫人成為他的資助人,他後階段的許多作品都是獻給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兩個人從來沒有見過面。當他們十四年的書信往來因為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產而終止時,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獨自度過憂郁的三年後於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點重重,官方說法是他喝了帶有霍亂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據後來學者的考證,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殺。但是,這都只限於猜測,真的原因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
在音樂創作上,柴科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弦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於瓦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為瓦格納過於重視管弦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
G. 談談音樂
19世紀下半葉的歌劇——法國喜歌劇
在梅耶貝爾以後的一個時期里,在意、德歌劇的沖擊下,法國大歌劇出現頹勢。可幸的是一直受法國人喜愛的喜歌劇仍保持著發展的勢頭,並從19世紀中葉開始,逐漸出現兩個分支,即以流行曲調為主的諷刺性輕歌劇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為題材的抒情歌劇。喜歌劇成為19世紀下半葉法國歌劇的主流,這一時期的法國歌劇作曲家,大多是喜歌劇的作曲家。奧芬巴赫和托瑪便是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
奧芬巴赫
雅克·奧芬巴赫(1819-1880年),德裔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出生在德國,原姓埃伯斯特,後以原居住地奧芬巴赫為姓。他父親是科隆大教堂的合唱指揮,並成為奧芬巴赫的音樂啟蒙老師。1833年,父親送24歲的奧芬巴赫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此後他便定居於此。奧芬巴赫曾從阿萊維學習過作曲。他擔任過巴黎喜歌劇院的演奏員、法蘭西歌劇院指揮,創辦了巴黎人的輕歌劇院。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他移居到義大利和西班牙。1876年到美國參加世界博覽會,並作訪問演出。 1880年,奧芬巴赫在《霍夫曼的故事》排練期間去世。
奧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輕歌劇,直19世紀中葉,他在20多年裡創作了近100部輕歌劇,這些作品在巴黎盛極一時。奧芬巴赫於1853年寫成了第一部喜歌劇《佩皮托》。1858年10月21日,他創作的《奧菲歐在地獄》在巴黎喜歌劇院動上演,該劇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奧芬巴赫將其改編得面目全非,當局指責這部作品褻瀆了古代文學,影射政府。但觀眾卻很買帳,票房直線上升,這使作為劇院經理的奧芬巴赫喜大於憂。
奧芬巴赫最著名的喜歌劇是《霍夫曼的故事》,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劇院動上演後很受觀眾歡迎。這部喜歌劇有三個獨立的故事組合而成,講述了霍夫曼與三位女子的愛情遭遇,情節滑稽、怪誕。劇中的《木偶之歌》、船歌《美麗的夜》《啊,上帝,多幺迷人》等,都很優美動聽。
奧芬巴赫其它的喜歌劇還有《美麗的海倫》(1864年)、《巴黎人的生活》(1866年)、《蓋羅爾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年)、《拉·佩麗肖爾》(1868年)等。
奧芬巴赫是法國輕歌劇的奠基人和傑出的代表。他面向大眾,把舞台劇的傳統,喜歌劇的形式,巴黎林蔭略的活報演出與城市民謠相結合。他的曲調貫穿著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情調,廣泛採用生活舞蹈,如華爾茲,加洛普舞 、康康舞的節奏。他的輕歌劇充滿嘲笑與諷刺的內容:帝國的當權者在政治和道德上的腐敗。但也有迎合權貴口味的一面,娛樂性強,甚至有色情性的表現二重性也正是他的藝術所以能在第二帝國存在的原因。奧芬巴赫的音樂對奧地利的蘇佩、施特勞斯、沙利文匈牙利的、萊哈爾以及現代的美國音樂劇都有影響。
托瑪和他的喜歌劇
夏爾·路易·昂布魯瓦茨·托瑪(l811-1896年),托瑪出生於音樂家庭,托馬幼年隨其父學習小提琴和鋼琴,17歲進巴黎音樂學院,1832年21歲的托瑪獲羅馬大獎。從1837年開始創作了歌劇第一部喜歌劇《雙層梯》,曾獲柏遼茲的贊賞,很快獲得成功。1849年即以《總督》占上當時喜歌劇作曲家的榜首。但是此後連續出現一些敗筆之作,最後新創作的時期才來到。毫無疑問地,那是受古諾《浮土德》的刺激。從這樣的體驗而於1866年孕育出的,就是使托瑪之名留傳青史的《迷娘》,《迷娘》1866年11月17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此劇則獲得空前的成功。隨後的半年間居然上演一百次之多。此劇的法語劇本,是由巴畢耶和卡雷共同執筆。這兩位當時頗負盛名的作家,《迷娘》一劇中最著名的《君知否南國》是直接從原作的詩翻譯的。它是根據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改編,劇情梗概是:到處賣藝的吉普賽女藝人迷娘,與富有的大學生威廉相愛。而劇團的老演員洛塔里奧對迷娘也懷有好感,他為了阻撓這對年輕人的愛情,竟企圖燒死迷娘。威廉計劃把迷娘帶回自己的故鄉義大利,並為她賣一座豪華城堡。而這座城堡喚醒了洛塔里奧的回憶,他便是城堡原來的主人,而迷娘則是他的女兒。最後,父女相認,迷娘和威廉終成眷屬。它的音樂體現了托瑪旋律優美動聽,感情纏綿的風格。這部喜歌劇中有不少精彩的唱段,如迷娘的《你可知道那個地方》、菲利雅的《我是蒂塔妮婭》、迷娘和洛塔里奧的二重唱《輕盈的燕子》等。《迷娘》是一部深受觀眾歡迎的喜歌劇,在19世紀的後30年裡,它上演了1000多場,並始終保持了很好的上座率。
過了一年多後,也就是1868年3月9日首演於巴黎喜歌劇院的五幕歌劇《哈姆雷特》再獲佳評。這部作品除了音樂創作相當成功外,還是第一部把薩克斯管引進樂隊的歌劇。《迷娘》和《哈姆雷特》這兩部作品顯然都和古諾有關。也由於這兩劇的成功,他才得以替代古諾擔任巴黎音樂院長。托馬一生作有20部歌劇,他的作品旋律優美,抒情性與戲劇性有機結合,富有傳奇色彩,但在表現上缺乏應有的深度。
傑出抒情作曲家古諾
進入19世紀的後半期,法國歌劇的抒情性加強,大歌劇逐漸衰弱,而適合現實生活的喜歌劇形式--可以夾帶對白的、主要人物不多的簡潔的歌劇形式--與義大利風格結合,得到發展,它不僅用以表現喜劇性的內容,甚至可以表現悲劇性的內容。一批創作個性和美學觀念並不相同的作曲家們以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法國的抒情歌劇流派。古諾即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夏爾·弗朗索瓦·古諾(1818-1893年),法國傑出的歌劇作曲家。古諾出生於巴黎,自幼隨母親學習音樂,向雷哈學習作曲。1836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他的老師有阿萊維、勒絮爾、齊默爾等當時最著名的作曲家。入學第二年,即獲得該院的音樂大獎--羅馬大獎的第二名,又過兩年,他以壓倒多數的選票榮膺羅馬大獎的第一名。1839年,獲獎後的古諾赴羅馬學習進修,並訪問了維也納、柏林、萊比錫等地,接觸到各國著名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家。古諾於1852年出任巴黎最大的奧菲翁合唱協會的指揮。1858年任職於巴黎抒情劇院,在那裡創作出了第一批歌劇。古諾最著名的歌劇是《浮士德》。這部典型的抒情歌劇作於 1859年,在巴黎抒情劇院上演,但演出效果並不理想。於是,古諾用10年時間對其做了修改。1869年3月,《浮士德》在巴黎歌劇院再度公演,從此成為最受人們歡迎的歌劇之一。成為抒情歌劇的第一部典範。在以後的8年裡,僅巴黎歌劇院就上演了1000場,而在20世紀頭10年中,它在德國共演出了3000多場。《浮士德》取材於歌德的同名戲劇,但故事情節與原作相去甚遠,只是採用了其中浮士德和瑪格麗特愛情故事的框架。《浮士德》的音樂較多地吸取了城市通俗歌曲的曲調,對瑪格麗特內心情感的描繪十分成功。她的詠嘆調《珠寶之歌》是一首旋律優美華麗,能夠充分表現花腔女高音才華的優秀歌曲。在重演時,古諾將原來的對白改為宣敘調,增加了法國人最愛看的芭蕾舞場面,更使這部作品熠熠生輝。
古諾其它主要的歌劇作品還有《薩福》(1851年)、《薩巴女王》(1862年)、《米雷葉》 (1864年)、《鴿子》(1866年)、《羅密歐與朱麗葉》(1867年)等。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舉家遷往倫敦避難,由於他成功地創作了歌劇《浮士德》而成為英國王室的貴賓。1874年,古諾回到法國,創作了一批優秀作品。例如《波里厄特》(1878年)、《薩莫拉的貢品》(1881年)等。
古諾是傑出抒情作曲家,他共寫過12部歌劇,除《浮士德》獲得過輝煌成功之外,《羅密歐與朱麗葉》(1867)也十分出色。古諾缺乏劇場感覺和經驗,盡管旋律優美,由於缺乏發展的動力和新鮮感,因而影響了歌劇應有的魅力。
19世紀下半葉的歌劇
浪漫主義歌劇在19世紀下半葉發展到了頂峰,在歐洲三個音樂大國中,都出現了世界級的傑出作曲家。
在義大利,威爾第使歌劇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並因此成為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最重要和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德國的瓦格納。如果說他以前的浪漫主義作曲家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領域取得了輝煌成就的話,那麼瓦格納是他們的集大成者。他對19世紀歌劇事業做出的貢獻,無論怎樣評價也不會過分。法國的古諾和比才雖然與瓦格納、威爾第不能相提並論,但他們的作品對世界產生的影響絕不能低估。特別是比才,由於在創作中表現出了自然主義的傾向,實際上成為浪漫主義終結和真實主義興起的接力者。
威爾第的浪漫主義歌劇
羅西尼跨越兩個時代,即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時代。威爾第則是完全屬於19世紀的藝術家。他出生於1813年,卒於1901年。19世紀是一個在人類文明和文化方面都充滿決定性的世紀。威爾第從1839年至1893年為舞台而創作,在這期間,他走過了19世紀浪漫主義的全部領域。
威爾第的歌劇作品洋溢著熾熱的情感旋律,其成就代表了義大利浪漫主義歌劇的高峰。他的歌劇中的合唱被改編成愛國歌曲,在義大利國家統一運動中表達著自由與獨立精神。威爾第非常注重題材的選擇和舞台效果的處理,但有時也因其太過標新立異,導致不能通過當時的檢查。
朱塞佩·威爾第(1813-1901年),1813年10月10日出生於義大利北部帕爾瑪公國布塞托市的小鎮隆科萊。父母經營著一家兼做雜貨鋪的小飯館。他們沉默寡言、憂郁孤僻的性格,遺傳給了威爾第,並成為他一生中的「種子」性格。威爾第出生時,帕爾馬正遭到奧地利人的大肆侵犯,他們想趕走拿破崙的軍隊(19世紀早期歐洲大陸的大部分時間不是遭受拿破崙的侵略,就是遭受那些想趕走拿破崙的人的侵略,總歸是脫不了拿破崙的干係)。由於當地條件和家庭經濟狀況所限,威爾第沒有學習音樂的良好環境。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對音樂的愛好。 1925年, 12歲的威爾第開始做管風琴師。威爾第的父母希望擴大孩子的音樂視野,於是把他送到附近的布塞托城,他在那裡住在另一個名叫安東尼奧·巴雷奇的食品雜貨商家中,安東尼奧·巴雷奇掌管著當地的音樂會社。年輕的威爾第很快就為該城的樂隊寫起進行曲和其它音樂,不過更多是寫為他自己和巴雷奇招人喜歡的女兒瑪格麗塔彈奏用的鋼琴二重奏。
1828年的威爾第從布塞托音樂學校畢業。他選擇音樂作為其終身職業,並嘗試創作了幾部協奏曲,他為在布塞托劇院上演的《塞維利亞的理發師》寫了一首序曲,引起了小城的轟動。此間,巴雷奇為威爾第的成名立業,甚至生活起居,都提供了難能可貴的支持和資助。這種支持和父愛般的關懷,一直持續到他逝世。
到1832年威爾第19歲了,巴雷奇認定在音樂上他已經沒什幺可以教威爾第的了,因此鼓勵他申請人米蘭音樂學院。
1832年6月,威爾第來到米蘭。他以極大地熱忱報考米蘭皇家音樂學院,米蘭音樂學院的教師們對威爾第的天賦印象頗深,但規矩就是規矩:他們說他超齡四歲,太大了不能接收。從此,威爾第就再沒有接受過正規音樂教育。除了師從著名的歌劇作曲家拉維尼亞進行私人學習外,還大量抄寫了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等音樂大師的作品,並觀摩了唐尼采蒂、貝利尼歌劇的演出。
對米蘭音樂學院的決定,威爾第深感羞辱,以至於一生中對此都不能原諒。當威爾第許多年後成了世界聞名的作曲家時便對米蘭音樂學院還以顏色,斷然拒絕了他們以威爾第的名字命名這家音樂學院的請求。他說:「他們沒有接受年輕的我,那麼也不能要老年的我。」事情就是這樣。
威爾第的初創期
1836年4月,威爾第和相愛已久的巴雷奇的女兒瑪格麗塔結婚之後,便開始了艱難的創作生涯。1839年初,威爾第夫婦移居米蘭。同年11月,他的第一部歌劇《博尼法喬的奧貝爾托伯爵》在斯卡拉歌劇院上演,這部作品非常成功觀眾和輿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威爾第是一位了不起的年輕的歌劇作曲家。《奧貝托》雖然算不上是一部傑作,但在威爾第的創作生涯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後來劇院經理巴爾托諾米歐·梅雷里結賬後請他再寫一部歌劇,這次是要一部喜劇。
但不幸的是,1840年夏,威爾第的小兒子和與威爾第患難與共的愛妻瑪格麗塔,在三個月內先後被病魔奪去生命。威爾第在巨大的打擊面前,堅持創作完二幕喜歌劇《假斯坦尼斯拉奧》,後更名為《一日之王》。遺憾的是,這部喜歌劇遭到了觀眾的冷遇,輿論對此也進行了抨擊。由於《一日為王》的失敗,威爾第在以後的50年裡,再也沒有寫過喜歌劇。
妻兒的亡故加上《一日之王》的失敗使威爾第有點打不起精神來。他離家出走,悶悶不樂約有三年光景。梅雷里最終設法讓他又開始了工作,他用一個有發展前途的義大利詩人塞米斯托克利斯·索萊拉的一個新穎的歌劇腳本來吸引威爾第。 這部新的歌劇腳本是《納布科》,講的是一個巴比倫的瘋國王皈依猶太教的故事。是一部以反映義大利民族主義情緒為主題的歌劇。威爾第為這部歌劇的第二幕作了一首激動人心的合唱,還為第三幕作了另一首令觀眾喜歡的唱段--「飛吧!思想插上金色的翅膀」。
1842年3月9日,《納布科》,在首演後大獲成功。它在客觀上煽起了義大利人的愛國熱情,主人公在異族統治下的反抗,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羅西尼稱威爾第是「我們當中惟一能寫大型歌劇的人」;《米蘭日報》《費加羅報》紛紛給予高度評論,說威爾第「具有極大的可以說是宏偉的創造力」,「歌劇震撼了觀眾,他們瘋狂鼓掌,不斷喝彩」。《納布科》在幾個月里連續上演,其中的合唱《飛翔吧思想,展開金色的翅膀》,是歐洲歌劇藝術中最偉大的合唱曲之一,並在威爾第逝世後的葬禮上被成千上萬的人們吟唱。《納布科》的成功,使威爾第登上了義大利歌劇之王的寶座。
威爾第的探索精神
就在1842年排練《納布科》的時候,威爾第開始對朱塞平納·斯特雷波尼產生好感,這位女高音塑造了瘋國王狡詐的女兒阿比加耶這一角色。不過一直到幾年後斯特雷波尼告別舞台在巴黎教學時,他們才開始同居。最後他們還結了婚。威爾第叫她佩皮納。
後來,威爾第以驚人的速度寫出一部又一部歌劇。寫完《納布科》的歌劇腳本後,索萊拉又與威爾第合作了《倫巴第人》、《阿蒂拉》和《焦萬娜·達爾科》。其中一些作品不是太好,這他也知道。但這些作品對於增加他的知名度是很有益的,並為他掙得了足夠的錢,使他在過去踏足的土地--布塞托的鄉間買一個農場。每當威爾第又完成一部歌劇,他就種上一棵樹慶祝一下。
1844年3月,威爾第具有強烈震撼力的歌劇《厄爾南尼》,再次贏得聲譽。這部洋溢著青春氣息的歌劇,被青年人競相傳唱。此後,威爾第在榮譽和觀眾的呼聲中,無法停下創作活動。他幾乎成為一個「音樂苦役犯」,連續創作了《福斯卡里父子》(1844年)、《奧里昂姑娘》(1845年)、《阿爾吉拉》(1845年)、《阿蒂娜》(1846年)、《麥克白》(1847年)、《強盜》(1847年)等水平不一的歌劇。
1848年初,在巴黎革命的影響下,義大利各地也相繼爆發了革命。威爾第認為,現在義大利最需要的是「大炮的音樂」,他應該用歌劇的方式「發出愛國的炮彈」。於是,威爾第創作了《萊尼亞諾之戰》,劇中的主人公費魯喬被威爾第稱之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形象,為義大利的自由而斗爭的最偉大的受難者」。1849年的狂歡節期間,《萊尼亞諾之戰》在羅馬上演,「人們像旋風一樣沖人大廳,劇院擠得水泄不通。威爾第在舞台上謝幕20次。第二天,無論是一張票,還是一份載有歌劇內容的節目單,都無法弄到--全部賣光了。當第一幕的合唱《義大利萬歲》響起時,全場的觀眾揮舞著旗幟,起立高唱,而扮演佔領者的演員差點兒遭到觀眾的毒打。
1849年12月,威爾第創作完成了歌劇《露易莎·米勒》。這部歌劇中的幾首歌曲,如男高音詠嘆調《當晚上一片寂靜的時候》,是音樂會保留曲目。
威爾第震驚世界的歌劇作品
1849年底,威爾第回到故鄉布塞托。以後,他接連寫出了3部震驚世界的歌劇作品。威爾第在回故鄉前,被雨果的劇本《國王尋樂》深深吸引,並興奮不已。1851年初,威爾第用了40天創造完成了《利哥萊托》(又譯《弄臣》)的全部音樂。其中最著名的唱段之一「女人善變」就在該劇第四幕里。這是一部關於駝背弄臣、好色公爵和一個叫斯帕拉弗奇萊的職業刺客的歌劇。《利哥萊托》的歌劇腳本取材於維克多·雨果的話劇劇本,該劇幾年前冒犯了巴黎觀眾的道德觀念。起初,官方審查員不允許威爾第寫這部作品,但他改了改人物的名字就矇混過關。1852年3月31日,《弄臣》在威尼斯首演。為了在首演中給觀眾一個驚喜,威爾第直到演出的前一天,才把那首著名的歌曲《女人善變》的樂譜交給演員。果然,首演一再被觀眾的歡呼聲和掌聲打斷。《弄臣》和《女人善變》不脛而走,傳遍了義大利各地。羅西尼在觀看了演出後感慨地說:「在這部作品中,我終於看出了威爾第的天才。」而在此前,這兩位歌劇大師多少有些貌合神離。
1853年,威爾第度過了他最好的一年。這年,他創作了兩部最成功的歌劇《游吟詩人》和《茶花女》。 他寫《游吟詩人》僅用了28天。就是在這部歌劇中,第二幕有一段「打鐵」合唱,還有亂成一團的吉卜賽的咒罵聲。 1853年2月19日,威爾第的浪漫主義傑作《游吟詩人》在羅馬首演。它所取得的成果和《弄臣》相似。
在結束了《游吟武土》的創作後,威爾第立即著手《茶花女》的創作。這部作品僅花費了威爾第一個月的時間。1853年3月6日,《茶花女》在威尼斯首演。《茶花女》1853年3月在威尼斯的首演徹底砸了鍋。男高音患了重感冒,一直沙啞著聲音。最主要的是,觀眾認為威爾第的悲劇是他們多少年來聽過的最滑稽可笑的東西。扮演患有肺癆的維奧萊塔的女高音薩爾維尼·多納泰利十分粗壯健康,因此她一開口,觀眾就爆發出一陣陣笑聲。這可不是好兆頭。由於演員選擇不當,觀眾並未認可。但威爾第是笑到最後的人,《茶花女》在一年以後重新演出時,獲得巨大成功,並很快風靡全歐。在全世界(包括威爾第在一封信中寫到的在美國紐約的一次演出)的演出都贏得了巨大的掌聲。
《弄臣》《游吟武士》和《茶花女》的問世,使威爾第在歌劇界的成就和聲望,迅速超過唐尼采蒂和貝利尼,甚至連羅西尼都屈居其後。威爾第從此成為義大利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
《阿依達》、《奧賽羅》、《福斯塔夫》更上一層樓
1868年6月,威爾第拜訪了他心儀已久的83歲的老作家曼佐尼。1870年,聲望卓著的威爾第當選為義大利眾議院議員,但他寧願呆在自己的庄園里享清福,很少去羅馬參加他不感興趣的政治活動。在這前後的一段時間里,他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此間,威爾第還創作了《梅菲斯特費勒斯》,修改了他以前創作的《命運之力》。
1869年此時的威爾第出現在世人面前,他關注歌劇的腳本,使劇情更富於創造力,完全改變了以往歌劇家的形象。他接受了埃及的赫迪夫(1867-1914年間土耳其蘇丹授予埃及執政者的稱號--譯注)的邀請,為慶祝蘇伊士運河開通寫了一部歌劇《阿依達》。蘇伊士運河如期開通了,但這部歌劇卻沒有如期上演:由於普法戰爭,所有的布景和服裝都壓在了巴黎。這部歌劇於1871年12月24日。威爾第創作的以古埃及傳說為背景的歌劇《阿依達》在開羅首演。健壯的女主角兒們大顯身手。赫迪夫對這部歌劇倍加喜愛。威爾第因為暈船沒有參加首演式。
兩個月後,《阿依達》又在義大利的米蘭舉行了首演,著名女高音泰雷薩·斯托爾茲飾演阿依達。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阿依達》是一部精彩的歌劇。再一次掀起了對威爾第的狂熱。觀眾的情緒極其亢奮,60歲的威爾第出台謝幕竟達40次。
1873年5月,曼佐尼病逝。悲痛萬分的威爾第沒有勇氣出席他的葬禮。他懷著無限的崇敬之情,在家中專心致志地為死者創作了一部《安魂曲》。在曼佐尼逝世一周年之際,《安魂曲》在聖馬爾科大教堂演奏,威爾第親自指揮。這部傑作是威爾第除歌劇之外惟一享有盛譽的作品。
在此後大約13年的時間中,威爾第幾乎沒寫過任何東西。他輕松度日,各處走走,看看這部歌劇或那部歌劇的演出,在首演夜總要把鬍子梳理得整整齊齊。農場的事物總是讓他忙活。
1887年為了證明威爾第的音樂生命並沒有就此結束。古稀之年的威爾第再次拿起筆,用了幾年時間,構思創作了《奧賽羅》,為此他傾注了全部的精力,並親自挑選演員、排戲、指揮合唱、審查服裝、道具,檢驗每一個細微的環節。1887年2月5日,《奧賽羅》在斯卡拉歌劇院首演。首演的場面激動人心,一些國家的政要、文化名流和觀眾一起,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劇情中,歡呼聲、掌聲震耳欲聾。74歲的威爾第和主要演員的謝幕花費了15分鍾。散場後,歡騰的人群抬著大師回到住所。威爾第幾次到陽台上與人們揮手告別,直到扮演奧賽羅的演員塔馬尼奧高聲清唱了一曲《歡騰吧》之後,熱情的觀眾才陸續散去。
1893年,眼見著親朋故交相繼離開人世,威爾第自感來日不多。這位高齡的老人以每天工作7、8個小時的超常效率,又完成了一部傑作--《福斯塔夫》。這既是威爾第最後一部喜歌劇,也是他漫長而輝煌的創作生涯中的最後一部作品。在完成厚厚三大本總譜後,威爾第在最後一頁寫下了一個「完」字,並意味深長地寫到:「去吧,去吧,往前走--往前走!別了!!!」1893年2月9日,《福斯塔夫》的首演獲得了與《奧賽羅》相同的成功。
威爾第的一生,寫過的成功的歌劇比我們有些人一生看過的還要多。他始終是最著名的和最受愛戴的歌劇作曲家。1901年1月27日,威爾第在米蘭逝世。義大利舉國哀痛,人們傾城出動,情不自禁地湧上街頭,送別這位最偉大的歌劇藝術大師。
瓦格納
浪漫歌劇對於瓦格納來說絕不是簡單歌劇和音樂劇,而是從名稱上就能看出來的「大歌劇」風格,「它是一種行為表現、是神聖的戲劇,或者也可以什幺都不是,」瓦格納就這樣描述自己的歌劇作品,因此也就有了背叛的理由,還沒有人能夠為音樂史帶來如此徹底的革命,瓦格納不僅僅是音樂作曲家,而且還是一個知識分子和詩人,劇作家和思想家,是合唱、歌唱家和樂隊的指導和指揮,是藝術、習俗和人生的導師。他的歌劇作品應該是德意志民族、西方音樂,甚至整個人類文明期盼已久的成熟的碩果。他成功地指揮演奏了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曲,那是典型希臘式的悲劇。他對韋伯略感興趣,在審視著貝里尼同的時又欣賞著格魯克的作品。他認為傳統歌劇的最佳作品,也只是美妙的音樂。然而,新的歌劇音樂絕不僅僅是通常所說的美麗動聽的音樂,它應該擺脫自我孤立的音樂。
過去的歌劇音樂總是考慮多樣化的形式和劇本的要求,而現在,瓦格納則把哲學、宗教和道德編織在戲劇和音樂之中。瓦格納的新歌劇,就是神話和宗教。因為他所表現的是古代典型的事件和人物,上帝和神靈,惡毒兇殘的男人們和背信棄義的女人們,偉大感人的英雄豪傑和救世主般的偉大女性。在他的作品中給觀眾眼前展現了生與死、好與壞、拯救與摧毀這一系列人世間最高精神境界。它是超凡人生的真正檢驗,具有重要的道德意義。
他在歌劇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早期創作的歌劇屬浪漫派大歌劇樣式,後來他漸漸對這種樣式的歌劇感到不滿,認為歌劇這一形式,應該是各種藝術的結合,並按自己的美學理想和理論,創立了「樂劇」的形式。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和歌劇改革家,而且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和著名的思想家。他在政治思想、音樂戲劇美學上的著述,對當時的社會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起過重要的影響。在這方面,他是空前絕後的,是任何一位傑出的音樂家無法比擬的。
威廉·理查德·瓦格納(後來他省去了「威廉」)1813年5月22日出生於萊比錫的一個警官家庭。出生於萊比錫。他的母親原來叫約翰娜·帕茨,是麵包師的女兒,她當時的丈夫是一個警官,名叫弗里德里希·瓦格納,他在瓦格納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不久後,母親再嫁給劇作家、演員蓋伊,舉家遷往德累斯頓。 童年的查德以蓋伊為姓,直到十來歲時才又改回到瓦格納這個姓氏。繼父對幼年瓦格納的藝術啟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影響下,瓦格納從小就對古希臘神話、莎土比亞戲劇和德國民間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由於繼父的關系,瓦格納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出入劇院,這對他未來的樂劇創作大有裨益。瓦格納和繼父的感情甚篤,當他得知繼父在臨終時希望他成為音樂人才後,便發誓從此要懷有在世界上獲得成就的抱負。1827年14歲的瓦格納他把大部分時間用於寫一部長長的、錯綜復雜的歌劇劇本,他把這部叫做《洛巴爾德》的劇本看成是莎士比亞式的悲劇作品。從而顯示了這位少年的戲劇創作才華。在這部歌劇和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一樣,劇中的主人翁也見到了被暗殺的父親的鬼魂。與哈姆雷特不同的是,洛巴爾德採取了更直接的復仇行動:他幾乎殺死了所有有的人,最終成了瘋子。在第四幕結尾時,死去的人太多,瓦格納不得不在第五幕中讓一些人作為鬼魂回來,以使劇情發展下去。
瓦格納斷斷續續地聽過一個叫米勒的人的音樂課,但瓦格納主要是自學的。瓦格納極其推崇貝多芬的音樂,他對少年瓦格納產生決定性影響。瓦格納曾抄錄了這位大師的幾乎所有的作品。特別是他在1829年觀看了《菲德里奧》的演出後,對音樂和歌唱家的演唱感觸極深,並稱是這次演出決定了他作為職業作曲家的命運。即使在睡夢中,瓦格納也曾為貝多芬和莎士比亞激動地淚流滿面。正是這兩位偉大人物,奠定了瓦格納以後從事樂劇創作的堅實基礎。
1931年,瓦格納進入萊比錫大學讀書。此間,他用短短6個月的時間,向作曲家魏利格學習作曲理論和技法。
瓦格納早期的歌劇作品
1833年,瓦格納在馬格德堡找到了一份工作:在一個小歌劇團做合唱指揮。盡管他擔當此職的資格差一些,但他們還是僱用
H. 捷克的音樂
二十世紀初期,捷克的音樂創作面臨著一種新的情況,一方面,在捷克的音樂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老一輩作曲家如德沃夏克(1841—1904)、費比赫(1850—1900)等人已經先後逝世;另一方面,捷克的音樂創作也和周圍的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一樣,處在各種以「革新者」面目出現的資產階級音樂流派的包圍中。當時,不少音樂家都受到它或多或少的影響,特別是在後來兩次世界大戰的中間時期,歐洲普遍流行的形式主義在捷克現代音樂創作中有相當明顯的反映。用四分之一音和六分之一音原則來進行創作的哈巴(Haba,1893一)便是這種傾向的代表之一。在作曲家馬爾丁努(B.Martinu,1890一)的創作中,斯特拉文斯基的影響非常顯著。
但是,在捷克也有另外一批作曲家在積極地從事創作活動。他們與捷克的古典音樂傳統和民間音樂保持著密切的聯系,他們的音樂始終保持著健康、朝氣的性格以及質朴、新穎的民族特色。創作中的這種傾向,使他們免於陷入二十世紀西歐各種頹廢的資產階級音樂流派的泥坑。楊那切克(L.Janacek,1854—1928)、蘇克(B.Suk,1874—1935)、諾瓦克(V.Novakl870)等人便是屬於這一類的音樂家。他們的某些作品成為二十世紀前半葉捷克現代音樂文化中比較有價值的文獻。
楊那切克(1.Janacek,1854—1928)生於莫拉維亞東部的胡克瓦爾德,父親是熱愛音樂的教師。楊那切克從童年便參加教會的唱詩班,20歲時進布拉格的風琴學校學習風琴、鋼琴,歌唱。在這里結束學習之後,二二十三歲時到了布魯諾,任師范學校的臨時音樂教師。當時楊那切克只能業余進行創作,他曾在萊比錫和維也納的音樂學院學習,但不久又失望地回到布魯諾,仍在原地工作。從此,他開始了創作生活。在這個時:朗中重要的作品有:歌劇《莎爾卡》(1887年)、《耶奴伐》(1894年)、《命運》(1904年),大合唱《阿瑪魯斯》(1897年),鋼琴套曲集《沿著扎羅斯的小路》等。在理論著作方面,有《論和弦的構造及其結合》、《和聲學教程》等。
不久,楊那切克被民間音樂強烈地吸引,他進行了收集研究民歌的工作,並出版了《莫拉維亞的民歌集》。從1904年開始,楊那切克最後放棄了教育工作,開始用全部精力投入創作。1916年,他的優秀的代表作歌劇《耶奴伐》在布拉格上演,獲得巨大成功,這位六十幾歲的作曲家新的創作力又重新振奮起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以及生命的最後幾年是楊那叨克創作的高潮時期。這時期的作品包括歌劇《布羅烏契克先生的奇遇》(1917年)、管弦樂狂想曲《塔拉斯·布爾巴》(1918年)、室內樂《消逝者的隨筆》(1919)、交響詩《布蘭尼克敘事曲》(1920年)。歌劇《卡加·卡巴諾娃》、以托爾斯泰的《克萊采奏鳴曲》為題材的《第一弦樂四重奏》(1923年)、管樂六重奏《少年時代》(1924)、小交響樂(1926)、《格羅格爾彌撒曲》以及最後一部根據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寫成的歌劇《死屋》(1927—1928)。
楊那切克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七部鋼琴作品、十部室內樂、十一部交響樂作品,九部歌劇、許多聲樂作品、民歌改編曲和理論著作等。楊那切克的創作才華突出地表現在歌劇創作方面。
楊那切克對歌劇的意義有很高的估計。他說:「有一些作品,需要付出長年的艱辛勞動,那就是歌劇;通過它最能使我們認識一個國家的人民」。在歌劇中,楊那切克創作里那些較珍貴的特徵,完美地顯示出來了。他是捷克第一位用散文體的詞來譜歌劇的作曲家。他把歌劇中最主要的部分,主要交給了聲樂。他不大使用一些歌劇作曲家所慣用的樂隊的復調語言,他怕樂隊的音響淹沒了清晰的詩詞。楊那切克既放棄了瓦格納歌劇創作中所用的主導動機體系,同時也不去對主題旋律做廣闊的展開。他走的完全是另一條新的道路,即直接從活的語言當中去掌握它的音調特性,發展它們,並在這個基礎上創造獨特的、有表現力的旋律語言,這樣就構成了楊那切克歌劇風格中最鮮明的特徵。楊那切克的九部歌劇中有代表性的兩部是:《耶奴伐》和《卡佳·卡巴諾娃》。
歌劇《耶奴伐》(Jenufa)原名《她的養女》,是楊那切克早期的第三部歌劇,寫於1894至1903年間,原腳本的作者是普列索瓦。
楊那切克在歌劇中通過一個被玩弄、被蹂躪的少女——耶奴伐的悲慘的遭遇,揭露了二十世紀前期捷克農村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楊那切克熱情地站到被欺騙的、被蹂躪的人們方面來,鞭撻了資本主義農村小業主的罪惡。
這部歌劇由於它獨特的、以語言的音調為基礎的聲樂風格,而成為一部真正革新的作品。楊那切克成功地將詩詞與音樂有機地結合起來,由於對語言音調的旋律性的發掘和應用,就為揭示人物的內心體驗,感情的細致變化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歌劇許多段落的音樂處理都是很出色的。
楊那切克的另一部歌劇《卡加·卡巴諾瓦》寫成於1921年。這部歌劇取材於俄國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戲劇《大雷雨》。歌劇腳本是由作曲家自己寫成的,它的情節與原著基本相同。這是一部敘述一個在宗法社會壓迫下的婦女的愛情和苦悶的悲劇。被壓迫和被侮辱的女主人公卡加,是歌劇的戲劇發展的中心。如果說,在前一部充滿辛辣、諷刺的歌劇《布羅契克先生的奇遇》中,音樂的抒情性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的話,那麼在《卡加·卡巴諾娃》中,抒情因素則得到了豐富的體現。楊那切克的交響樂處理在這部歌劇的音樂發展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樂隊演奏的音樂不僅是作為聲樂部分的伴奏,而且與劇情的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楊那切克的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構成這種獨特風格最重要的特徵是:他在自己的創作中吸取了捷克語言中的旋律性因素。他沉醉於對拉夫柯地區方言的研究,他簡直把這種語言當作一種音樂,從人們說話時的音調中去觀察人們的心理狀態和感情體驗。他認為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在這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楊那切克研究了人們哭笑等的音響特性,從中去發掘它們的旋律因素。活的語言的音調成為楊那切克的歌劇音樂風格的出發點。這種音調,對他整個音樂語言的風格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在這個基礎上,楊那切克創造了風格新穎的,音調獨特的旋律語言(特別是聲樂的旋律語言)。節奏極其生動而富於活力,它與拉夫柯地區方言的韻律以及民間舞蹈的節奏有密切的聯系。楊那切克喜歡用不規則的,不均勻的節奏形式,常在弱拍上出現重音。在和聲方面,楊那切克的處理比較大膽,除了常用的三音、四音的和弦之外,他也運用五音和更多音結合的和弦;和弦的四度結構,全音音階等,在楊那切克的和聲語言中是常見的。而在另一方面,他的和聲又非常質朴,簡明而富於表現力。在他晚期的作品,特別是歌劇中,他的和聲語言變得相當復雜了。例如時常出現五音、六音的和弦結構,以及帶有小二度不協和音程的連續三和弦,古老調式的運用等。
楊那切克進行創作活動的年代正是各種頹廢的西歐資產階級音樂流派猖狂活動的年代,楊那切克不可能完全不受它們的影響。但是楊那切克沒有去追求那些虛偽的所謂「革新」。在內容方面一般也比較健康,沒有完全失去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音樂有比較鮮明的個性。因此,他的創作在捷克音樂文化的發展過程中仍佔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蘇克(Josef Suk,1874—1935)於1874年生於柯爾日喬維茲(波希米亞南方的一個小鎮)。父親是職業音樂家,從事音樂教育和合唱指導工作。蘇克早期的音樂學習是在父親的嚴格指導下進行的。進入布拉格音樂院後,蘇克在傑出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直接指導下學習作曲。在這里,他接受了傳統的音樂教育,系統地鑽研了傳統的作曲經驗和技巧; 同時蘇克也在貝內維茲班上學習小提琴。
蘇克一生的音樂活動包括三個方面:創作,小提琴演奏和音樂教育。蘇克在捷克四重奏樂團工作了四十年,隨著這個樂團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奏,大大地擴大了自己的藝術眼界。蘇克也精力充沛地從事教育工作,從1922年起他開始任布拉格音樂院的作曲教授,後來並成為該院的院長。由於具有長期的創作實踐、廣博的學識、豐富的藝術修養和生活經驗,使他在教育工作中作出了貢獻。1935年,蘇克逝世於別涅肖夫城。
蘇克的最重要的作品,主要是器樂作品。其中以《E大調交響樂》、《e小調交響樂「阿茲拉愛爾」》、交響詩《夏天的故事》、《成熟》、組曲《童話》、弦樂隊的《小夜曲》最重要。此外,象為提琴和管弦樂隊所寫的《幻想曲》、話劇《拉杜茲和瑪格麗娜》的幕間音樂、一系列的室內樂曲、著名的鋼琴曲《戀歌》、合唱曲以及供合唱隊交響樂隊演奏的《走向新生活》等,也較突出。
蘇克大部分作品的題材內容都是與他個人生活中的各種情感體驗直接聯系的。在蘇克的前期作品中,反映著他對故鄉的大自然的熱愛,例如著名的《鄉村小夜曲》、鋼琴曲《生活與夢幻》等許多作品,都與波希米亞南部的自然風光和生活風俗有密切的聯系。其他如《c小調鋼琴三重奏》、管弦樂《戲劇序曲》、《a小調鋼琴四重奏》,《g小調鋼琴五重奏》等作品,也有鮮明的浪漫主義氣質。從這些作品的音樂風格可以看到捷克古典作曲家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對他的影響。蘇克對德沃夏克的長女奧蒂麗的愛情和幸福的體驗,在他當時的不少作品中都有所反映,如《B大調弦樂四重奏》、《獻
給奧蒂麗的鋼琴小品集》(Op.12)、《E大調交響樂》等。
1904年,蘇克參加四重奏樂團在西班牙、葡萄牙演奏旅行的時候開始構思一部歌頌首都布拉格的作品。不久後,交響詩《布拉格》寫成了。這首單樂章交響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取自胡斯教的聖詠合唱《你們,上帝的士兵》。斯美塔那在他的交響詩《我的祖國》中,也採用過這個曲調。蘇克在這里又加添了一個輔助的主題,用來表現他對這座城市的熱愛。整個第一部分充滿對這座古老城市的肅穆的愛戴之情,它的結尾宏偉壯
麗。第二部分出現了騷動的快板,把人們引到歷史的回憶中去。蘇克在這里回頤了過去在敵人蹂躪下所掀起的英勇反抗斗爭;同時也出現與這個殘酷景象形成對比的、和平寧靜的音樂,使焦慮不安的心靈得到一些慰藉。在第三部分中,蘇克得出了樂觀主義的結論:英勇的人民終於戰勝了侵略者,保衛了這座城市。布拉格的主題在管風琴和鍾聲中響徹雲霄。這部作品,整個說來是充滿熱情的、豪邁宏偉的贊歌。蘇克自己曾說:「《布拉格》這部作品,門始至終是懷著無比的熱情寫作的,我希望在這部作品中,突出地表現布拉格的偉大」。但是,在這部作品中,也在廣定程度上滲透一些蘇克當時精神生活中所存在的不安和焦慮,以及急於擺脫這種騷擾、渴望恢復平靜生活的心情。因為當時蘇克正被妻子的重病所折磨,陷入煩惱和不安。這種情緒在當時其他的作品(如《小提琴和管弦樂的幻想曲》、《諧謔幻想曲》)中都有所反映。
蘇克的後期創作,不僅內容較為深刻,而且藝術表現力、專業技巧也獲得不少提高。《c小調交響樂「阿茲拉愛爾」》是他創作趨向成熟的一個起點,同時也是他創作的一個頂點。與這部交響樂一起構成蘇克交響樂四部曲的另外三首作品,是《夏日的故事》、《成熟》和帶有聲樂部分的《後奏》。它們在音樂的感情內容上和樂曲構思上,與《c小調交響樂「阿茲拉愛爾」》有密切的聯系。
1904、1905這兩年裡,蘇克在精神上遭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老師德沃夏克和他的愛妻奧蒂麗(即德沃夏克之長女)先後逝世。蘇克的平靜的生活,被這兩個不幸事件摧毀了,精神上、情感上都遭受了無法彌補的創傷。蘇克正是在這個時期寫出了他的《c小調交響樂「阿茲拉愛爾」》。他把由於親人的亡故而引起的深刻悲痛,全都貫注在這首作品中。可以說這是為悼念德沃夏克和奧蒂麗而寫的獨特的「安魂曲」。它的標題「阿茲拉愛爾」,原文字義即「死的天使」。交響樂的規模很龐大,共分五個樂章。前三樂章是德沃夏剋死後不久寫戍的,後兩樂章則是在奧蒂麗死亡之後寫成的。第一樂章充滿濃厚的憂慮不安的氣氛和悲劇性的色彩。在激烈的情感斗爭中,精疲力盡的主人公終於倒下了。這個樂章雖然是建築在奏鳴曲快板形式的基礎之上,但蘇克在形式上擺脫了傳統公式的束縛。第二樂章常被人們稱為「恐懼之歌」,它暗示死亡的幽靈在逼近。高音區中的主題是以德沃夏克的《安魂曲》的動機為基礎的。命運和死亡的主題在音樂中又不斷地出現,逐漸高
漲,終於發展成為氣勢洶涌的「死亡的進行曲」。第三樂章是諧謔曲,它給人們帶來一種狂熱的夢幻印象,似乎是一場可怕的魔鬼們的舞蹈,具有怪誕的色彩。中間部分「行板」,在情緒上有了大的轉變,音樂轉到寧靜的冥想中去,把人們引到一種對已經消逝了的幸福的回憶中去。但這一切很短暫,音樂很快又回到原來的境界。第四樂章寫對奧蒂麗的追憶。這里,已經沒有深重的痛苦,出現了一個美麗純真的形象,彷彿奧蒂麗又重新在蘇克的思
想里浮現出來。音樂不斷地揭示作曲家當時復雜的內心感受,追憶已經失去的幸福和歡樂。在最後一個樂章里,命運和死亡的風暴重新襲來,開始了最後的搏鬥,暗示他已經從痛苦和悲傷中又站立起來,抵抗住了這劇烈的襲擊。音樂的處理富於戲劇性,充分發揮了樂隊的表現力量。樂曲的結尾音樂暗示著:人終於戰勝了,他(蘇克)終於又抱著重新燃起了的希望,回到生活中去。蘇克在這部情感真摯的作品裡,把他創作中最鮮明的特徵都體現了
出來。
蘇克在歐洲的音樂史中雖然沒有占據楊那切克那樣重要的地位,但他的音樂樸素近人。二十世紀的前期,在歐洲盛行著資產階級各種頹廢沒落的音樂流派,影響著當時資本主義國家作曲家的創作。但是,蘇克卻沒有陷入到這個泥坑中去,他的音樂始終保持著樸素的特色。優美動人的旋律是他的音樂中最重要的因素,他的創作始終與捷克古典音樂的傳統、特別是德沃夏克和斯美塔那的傳統保持著直接的、密切的聯系。
I. 柴可夫斯基是歐洲哪個時期的作曲家
柴可夫斯基屬於歐洲浪漫樂派時期,在西方音樂史中在俄羅斯民族樂派這一章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