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赫特的具體死亡日期
李赫特李赫特 20世紀鋼琴藝術聖殿的大師級人物大多成名於二戰之前。從施納貝爾、吉澤金到阿勞、米開朗傑里,他們的赫赫之名都是因長年的舞台實踐而鑄就的。這些大師以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聳立在樂迷心中。
1995年義大利鋼琴家米開朗傑里逝世後,英國一位樂評專家撰文指出:「鋼琴藝術萬神殿現在只有李赫特這一位大師健在。」1997年8月,李赫特因心臟病在莫斯科離開了人間,自此,鋼琴藝術的大師時代宣告結束。
斯維亞托斯拉夫.李赫特是一位出道較晚的鋼琴家。他1915年3月20日出生在烏克蘭,雙親都是德國人,而且都是音樂工作者。父親是管風琴師兼作曲家。
李赫特最初的鋼琴技術都是自學的。他曾擔任奧德薩歌劇院的合唱指導教師,並立志成為作曲家。1966年他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我在20歲之前及時終止了作曲,而且發誓永遠不在眾人面前演奏自己的音樂。」
19歲時,李赫特舉行了首場獨奏音樂會,曲目均為肖邦作品。1937年,22歲的李赫特開始接受正規的鋼琴教育。這一年,他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海恩里希.涅高茲。涅高茲曾培養了一大批鋼琴人才,其中包括吉列爾斯、扎克、馬里寧等人。
在音樂學院,李赫特還與普羅科菲耶夫一起工作,並在1942年首演了他的《第6奏鳴曲》。此後,李赫特還首演了普氏的第7和第9奏鳴曲。1952年,羅斯特羅波維奇在莫斯科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協奏曲》時,李赫特擔任客串樂隊指揮。
1945年李赫特獲得蘇聯鋼琴比賽第一名,1949年獲斯大林獎金。50年代他在蘇聯和東歐舉行巡迴演出,有時一年要演出120場。
李赫特40年代開始錄唱片。他的唱片量是同代鋼琴家中最多的。李赫特本人不喜歡在錄音室里演奏。與他共事達37年之久的演出經理傑奎斯.萊薩爾介紹:「在錄音室李赫特感到很不自然,因此他的唱片實況錄音較多。即使在舞台上錄音,他仍要求不要讓他感覺到麥克風的存在,錄音師們不得不把錄音話筒藏在舞台前面的花叢中。
李赫特的演出曲目非常龐大,從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到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無所不包。他的演奏將精湛的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融合在一起。樂評家們認為李赫特對鋼琴音色的控制力是無人可比的。
李赫特性情憂郁,生活中的他常常陷入沉思當中。為准備一場音樂會他常常要連續練習10幾個小時。
由於不習慣坐飛機,直到1960年45歲的李赫特才首次赴美國演出。這次演出引起了轟動。在美國他曾與萊納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真正使美國人感到驚奇的還是他在卡耐基音樂廳的5場獨奏音樂會。第一場他演奏了5首貝多芬奏鳴曲。《紐約時報》評論說:「紐約音樂界的頭面人物都出席了這場音樂會,音樂廳在開演前10分鍾就已經座無虛席。
「音樂會開始時,許多人還對這位蘇聯鋼琴家的實力抱懷疑態度,但10分鍾後,這些人都變成了李赫特的崇拜者。人們發現舞台上的李赫特是一位舉止高雅,演奏富於詩的意境,並具有高超技巧的鋼琴家。」
1965年和1970年,李赫特又兩次訪問美國。1970年4月他與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聯手在卡耐基舉行音樂會。不幸的是,這次演出被當地的猶太人因抗議蘇聯當局虐待猶太人行經所舉行的示威所破壞。當時示威者狂叫著湧入音樂廳,沖向舞台。
傑奎斯.萊薩爾回憶說:「這場騷亂大大傷害了李赫特的感情,他不是猶太人,而奧伊斯特拉赫是猶太血統。李赫特認為示威者要求大衛反對自己的國家太過分了。」此後,盡管美國音樂界一再發出邀請,但李赫特再也沒有去美國演出。
李赫特與蘇聯領導人的關系長期不明朗。他不屬於持不同政見者行列,盡管1960年他曾在受到批判的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葬禮上演奏,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這種行為在當時是需要勇氣的。此後幾年間,李赫特在美英等國的一系列演出計劃被取消,其中包括1962年出席倫敦愛丁堡音樂節。蘇聯文化部門提出的理由是:李赫特身體欠佳。
樂評家舒恩堡在探到他對1960年5場音樂會的總體印象時說:「在吉澤金之後,沒有人像李赫特那樣將拉威爾的作品演奏得如此迷人。他(李赫特)既有非凡的技巧,又可以在鋼琴上營造出輝煌的氣氛,但他的演奏基本上是內省、沉思型的。」
《格羅夫音樂辭典》對李赫特有這樣的記載:「他的完美技術,使他有充分自由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創造力。他演奏中的色彩變化與眾不同,每一首樂曲從頭至尾都有他的個性存在。」
李赫特身體很壯,有一雙大手。他在上台時經常不理會熱烈的掌聲,直奔鋼琴,並迅速沉浸在音樂中。
李赫特是一位博學的藝術家,他能流利地講法語和德語。收集藝術品和裝飾物是他的一大愛好。他存有不少俄羅斯畫家的真跡。李赫特自己也是一位業余畫家,其畫作頗有印象派特徵。
晚年,李赫特常與朋友們一起進行沙龍式的演奏。他的音樂生涯直到1995年他進行心臟手術後才真正停止。對有才華的青年演奏家給予忠告,但他對鋼琴教學沒有興趣。1963年,李赫特曾對記者說:「琴技巧我只學了一點皮毛,那有資格去教別人呢?」
Ⅱ 贛州舉行的吳純音樂會什麼時候開始啊
《媽媽伴你琴聲飛揚》母子勵志音樂會將於2月5號晚7:30在贛南劇院傾情上演。
吳章鴻——內講述一個單親母親容培養三博士兒子的經歷。被授予"讓你感動的十大中國母親"之一、「全國十大魅力父母」之一、「全國教子有方」好家長等榮譽稱號。入選教育部、全國婦聯、共青團中央「全國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報告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及全國各地巡迴宣講,每到一個地方都深受廣大家長的歡迎和好評。出版教育專著多部,其中〈每天進步一點點——從平凡到卓越的183個道理〉被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評為「青少年最喜歡的優秀圖書獎」、「全國婦女優秀讀物獎」並在海外發行。
吳 純——四無母親托起的鋼琴王子。目前中國最高學歷的青年鋼琴演奏家,已獲得三個海外博士學位、16項國際鋼琴比賽大獎,李赫特國際鋼琴比賽100年來最年親的評委,被譽為閃耀在歐洲的中國鋼琴之星、最具實力的青年鋼琴家。。。。。。。
Ⅲ 李赫特和李斯特有什麼分別
李赫特
20世紀鋼琴藝術聖殿的大師級人物大多成名於二戰之前。從施納貝爾、吉澤金到阿勞、米開朗傑里,他們的赫赫之名都是因長年的舞台實踐而鑄就的。這些大師以自己鮮明的藝術個性聳立在樂迷心中。
1995年義大利鋼琴家米開朗傑里逝世後,英國一位樂評專家撰文指出:「鋼琴藝術萬神殿現在只有李赫特這一位大師健在。」1997年8月,李赫特因心臟病在莫斯科離開了人間,自此,鋼琴藝術的大師時代宣告結束。
斯維亞托斯拉夫.李赫特是一位出道較晚的鋼琴家。他1915年3月20日出生在烏克蘭,雙親都是德國人,而且都是音樂工作者。父親是管風琴師兼作曲家。
李赫特最初的鋼琴技術都是自學的。他曾擔任奧德薩歌劇院的合唱指導教師,並立志成為作曲家。1966年他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我在20歲之前及時終止了作曲,而且發誓永遠不在眾人面前演奏自己的音樂。」
19歲時,李赫特舉行了首場獨奏音樂會,曲目均為肖邦作品。1937年,22歲的李赫特開始接受正規的鋼琴教育。這一年,他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海恩里希.涅高茲。涅高茲曾培養了一大批鋼琴人才,其中包括吉列爾斯、扎克、馬里寧等人。
在音樂學院,李赫特還與普羅科菲耶夫一起工作,並在1942年首演了他的《第6奏鳴曲》。此後,李赫特還首演了普氏的第7和第9奏鳴曲。1952年,羅斯特羅波維奇在莫斯科首演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協奏曲》時,李赫特擔任客串樂隊指揮。
1945年李赫特獲得蘇聯鋼琴比賽第一名,1949年獲斯大林獎金。50年代他在蘇聯和東歐舉行巡迴演出,有時一年要演出120場。
李赫特40年代開始錄唱片。他的唱片量是同代鋼琴家中最多的。李赫特本人不喜歡在錄音室里演奏。與他共事達37年之久的演出經理傑奎斯.萊薩爾介紹:「在錄音室李赫特感到很不自然,因此他的唱片實況錄音較多。即使在舞台上錄音,他仍要求不要讓他感覺到麥克風的存在,錄音師們不得不把錄音話筒藏在舞台前面的花叢中。
李赫特的演出曲目非常龐大,從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到肖斯塔科維奇的前奏曲無所不包。他的演奏將精湛的技巧和豐富的想像力融合在一起。樂評家們認為李赫特對鋼琴音色的控制力是無人可比的。
李赫特性情憂郁,生活中的他常常陷入沉思當中。為准備一場音樂會他常常要連續練習10幾個小時。
由於不習慣坐飛機,直到1960年45歲的李赫特才首次赴美國演出。這次演出引起了轟動。在美國他曾與萊納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合作演出。真正使美國人感到驚奇的還是他在卡耐基音樂廳的5場獨奏音樂會。第一場他演奏了5首貝多芬奏鳴曲。《紐約時報》評論說:「紐約音樂界的頭面人物都出席了這場音樂會,音樂廳在開演前10分鍾就已經座無虛席。
「音樂會開始時,許多人還對這位蘇聯鋼琴家的實力抱懷疑態度,但10分鍾後,這些人都變成了李赫特的崇拜者。人們發現舞台上的李赫特是一位舉止高雅,演奏富於詩的意境,並具有高超技巧的鋼琴家。」
1965年和1970年,李赫特又兩次訪問美國。1970年4月他與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聯手在卡耐基舉行音樂會。不幸的是,這次演出被當地的猶太人因抗議蘇聯當局虐待猶太人行經所舉行的示威所破壞。當時示威者狂叫著湧入音樂廳,沖向舞台。
傑奎斯.萊薩爾回憶說:「這場騷亂大大傷害了李赫特的感情,他不是猶太人,而奧伊斯特拉赫是猶太血統。李赫特認為示威者要求大衛反對自己的國家太過分了。」此後,盡管美國音樂界一再發出邀請,但李赫特再也沒有去美國演出。
李赫特與蘇聯領導人的關系長期不明朗。他不屬於持不同政見者行列,盡管1960年他曾在受到批判的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葬禮上演奏,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這種行為在當時是需要勇氣的。此後幾年間,李赫特在美英等國的一系列演出計劃被取消,其中包括1962年出席倫敦愛丁堡音樂節。蘇聯文化部門提出的理由是:李赫特身體欠佳。
樂評家舒恩堡在探到他對1960年5場音樂會的總體印象時說:「在吉澤金之後,沒有人像李赫特那樣將拉威爾的作品演奏得如此迷人。他(李赫特)既有非凡的技巧,又可以在鋼琴上營造出輝煌的氣氛,但他的演奏基本上是內省、沉思型的。」
《格羅夫音樂辭典》對李赫特有這樣的記載:「他的完美技術,使他有充分自由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創造力。他演奏中的色彩變化與眾不同,每一首樂曲從頭至尾都有他的個性存在。」
李赫特身體很壯,有一雙大手。他在上台時經常不理會熱烈的掌聲,直奔鋼琴,並迅速沉浸在音樂中。
李赫特是一位博學的藝術家,他能流利地講法語和德語。收集藝術品和裝飾物是他的一大愛好。他存有不少俄羅斯畫家的真跡。李赫特自己也是一位業余畫家,其畫作頗有印象派特徵。
晚年,李赫特常與朋友們一起進行沙龍式的演奏。他的音樂生涯直到1995年他進行心臟手術後才真正停止。對有才華的青年演奏家給予忠告,但他對鋼琴教學沒有興趣。1963年,李赫特曾對記者說:「琴技巧我只學了一點皮毛,那有資格去教別人呢?」
弗朗茲·李斯特德語: Franz Liszt
匈牙利語:Liszt Ferenc
(1811.10.22--1886.7.31)
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和音樂活動家,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弗朗茲·李斯特於1811年10月22日生於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當時匈牙利是奧匈帝國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德語兩種拼法。李斯特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語寫作。
李斯特六歲起開始學習音樂,並於此後不久移居維也納,曾先後作為薩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譯薩列里)、車爾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爾的弟子。
1823年,李斯特來到巴黎,受雨果、拉馬丁、夏多布里昂等浪漫主義文藝家思想的影響,嚮往資產階級革命。在音樂上他主張標題音樂,首創了交響詩體裁,作有《塔索》、《前奏曲》、《匈牙利》等交響詩共十三部。
李斯特還受帕格尼尼的影響,創作了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十二首鋼琴練習曲以及超技練習曲。他樹立了與學院風氣、市民習氣相對立的新的浪漫主義原則,並支持阿爾貝尼斯、斯美塔那、肖邦、柏遼茲、瓦格納等作曲家的創作。相傳貝多芬聽了他的演奏後,非常贊賞他的天才,曾上台擁抱親吻李斯特,這成為李斯特音樂成長的佳話。
1848年起他常住魏瑪(Weimar),擔任了魏瑪宮廷樂長,並經常來往於羅馬(Rome)、布達佩斯(Budapest)之間。1876年他創建了布達佩斯國立音樂院並任院長。
1886年7月31日李斯特因肺炎死於拜羅伊特(Bayreuth)。
李斯特創作活動的進步的民主主義的傾向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匈牙利的民族解放運動相聯系的(包括社會主義)。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開的,正如圓舞曲和施特勞斯、交響曲與貝多芬的名字分不開一樣。李斯特的作品多姿多彩、極富想像力,充分挖掘了鋼琴的音響功能,對演奏者的技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那個時代最傑出的鋼琴家,他對鍵盤音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他的後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紀才普遍採用的和聲語言。它的鋼琴曲已列入世界古典鋼琴曲的文獻寶庫。
李斯特所創作的十九首鋼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鋼琴作品中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作品不但充分發揮了鋼琴的音樂表現力,而且,為狂想曲這個音樂體裁創作樹立了傑出的音樂典範。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賽人的民歌和民間舞曲為基礎,進行藝術加工和發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鮮明的民族色彩。這些樂曲結構精煉、樂思豐富活躍,音樂語言與音樂表現方法同匈牙利鄉村舞蹈音樂和城市說唱音樂有密切聯系,樂曲的形式雖然不時的變化,可是音樂形象始終鮮明而質朴,體現了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完美統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樂家,他有愛國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積極要求變革生活的熱情,也有懷疑和失望的消極情緒,但佔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後者。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離開祖國的時間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創作不能簡單地納入「民族樂派」。然而,作為一個匈牙利人,李斯特對祖國的事業真誠關注;民族的歷史和英雄人物,民間音樂的音調和節奏,在他的創作中都得到生動的反映和運用;加之他對東、北歐及俄羅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攜和鼓勵,使他在歐洲民族樂派的發展上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在他的祖國,人民始終尊崇他為偉大的「民族藝術家」。
李斯特創造了交響詩的形式,他一共創作了13首交響詩,又是現代鋼琴技術的創造者之一。
李斯特最重要的作品是《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匈牙利狂想曲》、交響詩《前奏曲》、《馬捷帕》、四首鋼琴協奏曲、《B小調鋼琴奏鳴曲》、《12首超技練習曲》和《旅行歲月》。
李斯特最值得收藏的唱片版本為:
1. 卡拉揚(Karajan)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交響詩,包括《前奏曲》、《馬捷帕》、《塔索的悲傷與勝利》和《第二號梅菲斯特圓舞曲》、《匈牙利民歌幻想曲》、第二號和第五號《匈牙利狂想曲》, DG, CD編號415 967-2(兩張)或447 415-2,包括《前奏曲》、《馬捷帕》、《第四號匈牙利狂想曲》和斯梅塔那的《沃爾塔瓦》,企鵝評價三星。
2. 伯恩斯坦(Bernstein)指揮坦萊沃德(Tanglewood)節日合唱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奏演唱的《浮士德交響曲》, DG, CD編號447449-20企鵝評價三星。
3. 里赫特(Richter)演奏,康德拉辛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兩首鋼琴協奏曲,Philips, CD編號446 200-2,企鵝評價三星。
4.貝爾曼(Berman)、演奏的《旅行歲月》全集, DG,CD編號437 206-2(3張)。
5. 博列特(Bolet)演奏的《12首超技練習曲》,Decca, CD編號414 601-2。企鵝評價三星保留一星。
6. 齊夫拉(Cziffra)演奏的15首《匈牙利狂想曲》和《西班牙狂想》,EMI, CZSS 69003-2(兩張),企鵝評價三星。
7. 普列特涅夫演奏的《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由》、《艾斯特庄園水的嬉戲》、《沉思的人》、《第十五號匈牙利狂想曲》、《B小調奏鳴曲》。Melodiya,CD編號MCD172o
8. 齊伯爾斯坦(Zilberstein)演奏的《兩首敘事曲》、《兩首傳奇》、《6首安慰曲》、改編自巴赫的《幻想曲與賦格》、《即興曲》與《國舞曲》,DG, CD編號447 755-2。
9. 格斯特指揮約翰學院合唱團(Atkinson, Tinkler,Royall, Kendall, Suart演唱,Cleobury管風琴)的《合唱彌撒》,Decca, CD編號430 364 - 2(與德沃夏克的《D大調彌撒》同為一張)。
10. 菲舍爾·迪斯考演唱,巴倫博伊姆伴奏的歌曲集,DG, CD編號447 508-2(3張)。
李斯特部分著名作品簡介:
愛之夢
《愛之夢》,S541,實際上是3首夜曲,據烏蘭(Ludwig Uhland,1788-1862)與符利拉德(Ferainand Freiligrath)的詩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Fut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編曲。共三首:1.據烏蘭的《高貴的愛情》(Hohe Liede)而譜曲,富於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調。2.據烏蘭的《神聖的死亡》(Seligen Tod)譜曲,極似慢板,E大調。3.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據符利拉德的《盡其所能愛德去愛》(Olied,so land lieder kannst)譜曲。
音樂會練習曲之一:森林的細語
李斯特從青年時代開始受肖邦、帕格尼尼等人的影響,苦練鋼琴技巧,成為首屈一指的鋼琴演奏家。此後他也作了一些肖邦式的練習曲。《森林的細語》(Waldesrauschen )是李斯特呈現給其弟子普魯克納的《兩首演奏會用練習曲》之一,這兩首樂曲作於1862-1863年。熱愛大自然,崇拜大自然本是浪漫主義作家創作的一大特徵,而寫作此曲時作曲家已洞悉人世榮則極盛、逆則難逾的真諦,他於羅薩利奧聖母修道院所在的馬里奧山岡俯瞰俗世,寫出這富於哲理的名曲有其個人的感受。李斯特把音樂從近乎耳語的聲(pp,極弱),發展到颶風般地撼天氣勢(fff,最強),表現了鬼斧神工的浪漫主義大家手筆。
《湯豪舍序曲》
《湯豪舍》(Tannhauser)原是瓦格納創作的三幕歌劇。作於1842-1845年完整標題為《湯豪舍以及瓦爾特堡的歌詠比賽》。音樂以小號的號角式演奏揭開了典禮的序幕,音樂進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題」,使人們彷彿看到了瀟灑的紳士和端莊的貴婦人的進行隊列。而《湯豪舍》的序曲可以說是整個故事情節的縮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復且氣勢磅礴。有三個部分構成,中間部分表現肉預感的維納斯堡的世界,前後兩個部分是虔誠的朝聖者的音樂。而且這是一首結構宏大的歌劇改編曲,從各種快速音階、琶音、雙音到左右手跳躍的八度、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筆下的炫技式作品。
《梅菲斯托圓舞曲》
李斯特的這首曲子也常被意為《魔鬼圓舞曲》,因為梅菲斯托就是歌德劇作《浮士德》中的魔鬼。李斯特的這部作品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曲,作曲家在1862年將它改編成約10分鍾長的一首管弦樂交響詩,而後又將其發展成為總共約70分鍾長度的三樂章交響曲《浮士德》中的終樂章,鋼琴版的《梅菲斯托圓舞曲》則堪稱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之作。
Ⅳ 《傅雷家書》全文
傅雷寫給兒子傅聰的《傅雷家書》,原文如下:
聰,親愛的孩子。收到9月22日晚發的第六信,很高興。我們並沒為你前信感到什麼煩惱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還對你預告,這種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後還是會有的。我是過來人,決不至於大驚小怪。你也不必為此擔心,更不必硬壓在肚裡不告訴我們。
心中的苦悶不在家信中發泄,又哪裡去發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訴苦向誰訴呢?我們不來安慰你,又該誰來安慰你呢?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太陽太強烈,會把五穀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不至於受傷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來的人。我預料國外這幾年,對你整個的人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次來信所說的痛苦,我都理會得;我很同情,我願意盡量安慰你、鼓勵你。
克利斯朵夫不是經過多少回這種情形嗎?他不是一切藝術家的縮影與結晶嗎?慢慢的你會養成另外一種心情對付過去的事:就是能夠想到而不再驚心動魄,能夠從客觀的立場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鑒,以免重蹈覆轍。
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才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過感情的ruin〔創傷,覆滅〕,就是要你把這些事當做心靈的灰燼看,看的時候當然不免感觸萬端,但不要刻骨銘心地傷害自己,而要像對著古戰場一般的存著憑吊的心懷。
倘若你認為這些話是對的,對你有些啟發作用,那麼將來在遇到因回憶而痛苦的時候(那一定免不了會再來的),拿出這封信來重讀幾遍。
(4)李赫特北京音樂會擴展閱讀:
《傅雷家書》開始於1954年傅聰離家留學波蘭,終結至1966年傅雷夫婦「文革」中不堪凌辱,雙雙自盡。十二年通信數百封,貫穿著傅聰出國學習、演奏成名到結婚生子的成長經歷,也映照著傅雷的翻譯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運起伏。
《傅雷家書》凝聚著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經驗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同時,對兒子的生活,傅雷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正確理財,以及如何正確處理戀愛婚姻等問題,都像良師益友一樣提出意見和建議。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