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00字論述西方古典音樂形成的歷史背景
現在所提及的西方音樂實際上是從十六世紀末開始,尤其是十七世紀到十八版世紀,這一期間,音樂權史上稱為巴洛克時期。西方古典音樂有理論,有規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響文獻,易於流傳;著重美學及功能性,故此比較客觀。
西洋音樂主要指歐洲的音樂,由於歐洲歷史上統治階層比較重視音樂,因此許多音樂家都得到資助和保護,發展出比較完善的音樂理論。目前西方的音樂理論在全世界的音樂界佔有主導地位,歐洲音樂界發展的記譜法和作曲的程式得到世界的公認。
古典主義音樂指的是173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
古典主義音樂承繼著巴洛克音樂的發展,是歐洲音樂史上的一種音樂風格或者一個時代。這個時代出現了多樂章的交響曲、獨奏協奏曲、弦樂四重奏、多樂章奏鳴曲等等體裁。而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成為古典時期和浪漫時期最常見的曲式,影響之深遠直至二十世紀。樂團編制比巴洛克時期增大,樂團由指揮帶領逐漸變成一種常規。現代鋼琴在古典時期出現,逐漸取代了大鍵琴的地位。
隨著法國大革命對社會造成的沖擊,作曲家的生計也受到影響,由最初依賴宮廷、教會供養轉變為獨立的經營者。
⑵ 描寫古典音樂的詞語句子
描寫古典音樂的詞語句子列舉如下:
1,典型的中國風再添上幾筆時尚的元素,淡淡勾勒,便成就一曲聽覺大餐。
2,「素胚勾勒出青花,筆峰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裝。」了了幾筆,便讓佳人模樣現眼前,如潑墨的中國畫一般。
3,「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唱腔圓潤,嗓音優美,曲調悠揚,長出了對伊人的思念。
4,閉上眼睛,靜靜聆聽,斷橋邊,柳堤旁,煙雨中,油紙傘下翩翩白衣公子等待伊人歸來······
5,在舒緩低沉的音樂中,我們逐漸成熟;在清新明快的音樂中,我們懂得了進取;在熱情奔放的音樂中,我們擁有了激情。
(2)西方古典音樂會描寫擴展閱讀:
古典音樂是一個含義廣泛的術語,廣義的西洋古典音樂是指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並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或者指植根於西方傳統禮拜式音樂和世俗音樂,其范圍涵蓋了約公元9世紀至今的全部時期。
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於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在地理上,這些音樂主要創作於歐洲和美洲,這是相對於非西方音樂而言的。另外,西洋古典音樂主要以樂譜記錄和傳播,和大多數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模式不同。
亦有人認為「古典」是對應於「流行」而言的,因為這些音樂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能夠引起不同時代聽眾的共鳴。
但如果細究古典一詞,本意可以理解為古代留傳下來堪稱經典的音樂作品(古代+經典),但是一般來說,古典音樂是具有規則性本質的音樂,具有平衡、明晰的特點,注重形式的美感,被認為具有持久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在一個特定的時代流行。
⑶ 十八世紀西方古典音樂的特點及十九世紀西方浪漫音樂的特點
18世紀下半葉,「啟蒙運動」遍及整個歐洲,成為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基礎。「自由」、「平等」、「理性」則成為這一運動的思想核心,並成為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旗幟。以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維也納古典樂派」,其音樂風格正體現出了「啟蒙運動」的基本思想,因此,人們常把音樂史上的18世紀下半葉稱做「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古典樂派」的音樂風格可以概括為樸素、親切的音樂語言;明晰、勻稱的結構形式;音樂中不斷加強、深化的矛盾沖突以及與民間音樂的密切聯系。這種音樂風格,基本上代表了這一時期歐洲音樂的總特徵。另一方面,「維也納古典樂派」在交響音樂、歌劇等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代表了這一時期歐洲音樂的最高成就。所以說18世紀下半葉是「古典樂派時期」。 浪漫主義樂派是繼維也納古典樂派後出現的一個新的流派,它產生在十九世紀初。 這個時期藝術家的創作上則表現為對主觀感情的崇尚,對自然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幻想。藝術表現形式也較以前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浪漫主義思潮與風格的形成與發展。浪漫主義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所不同的是,它承襲古典樂派作曲家的傳統,在此基礎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音樂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提倡一種綜合藝術;提倡標題音樂;強調個人主觀感覺的表現,作品常常帶有自傳的色彩;作品富於幻想性,描寫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為大自然很平靜,沒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視戲劇,研究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作品具有民族特色。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是繼承古典樂派,但內容上卻有很大的差異,誇張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別多。在音樂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樂均衡完整的形式結構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單樂章題材的器樂曲繁多,主要是器樂小品,如即興曲、夜曲、練習曲、敘事曲、幻想曲、前奏曲、無詞曲以及各種舞曲——瑪祖卡、圓舞曲、波爾卡等。在眾多的器樂小品中,鋼琴小品居多。聲樂的作品中出現了大量的藝術歌曲,並將諸多的聲樂小品串聯起來形成套曲,如舒柏特《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樂派創新的藝術題材。和聲是表現浪漫主義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諧和音的擴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轉調在樂曲里的經常出現,擴大了和聲范圍及表現功,增強了和聲的色彩。作曲家創立了多樂章的標題交想曲和單樂章的標題交響詩,這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重要的形式。 浪漫注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義。
⑷ 西方古典音樂賞析
「古典」(Classic)一詞源自拉丁文,原是典範、即奉古希臘(或羅馬)為典範而加以模仿的意思。
人們有時把嚴肅音樂或藝術性音樂統統稱為古典音樂,以同所謂「流行」音樂或娛樂性音樂相區別。「古典」的這一廣義解釋,把歷史時期和風格全然撇開,因此,本來是屬於不同時期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例如,巴赫、貝多芬、柴科夫斯基以至於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都可以稱為古典音樂。
音樂史上的古典時期基本上是屬於器樂的,絕大多數作曲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器樂的體裁與形式,聲樂的地位反而退居其次。敢於同大主教決裂的莫扎特,雖然在歌劇方面卓有貢獻,他的器樂作品也是大量的。至於貝多芬,他純粹是一位器樂作曲家,他以革命中的英雄作為作品的主人公,為此他有時也被稱為革命的古典作曲家。古典主義的規范化確立了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協奏曲和交響曲等多樂章體裁和快板樂章奏鳴曲形式。古典風格作品中節奏與配器色彩靈活善變,而不是整樂章劃一不變;古典作品中所有聲部、甚至於演奏的力度,都由作曲家親自寫出和標明,而不是留給演奏者演奏時即興處理。至於感情的表達,古典作品由於理性精神的影響,往往比較克制、沉著,而不是狂熱的傾訴——從這方面著眼,巴羅克風格全然不同於古典主義,它反而更接近於後來的浪漫主義的精神。
西方古典音樂是西方文明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西方古典音樂作品浩如煙海,而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由於歷史文化的原因,西方古典音樂難於欣賞,成為一種陽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其實,古典音樂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片段,在我們生活中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霍夫曼曾說,「音樂是所有藝術中最富浪漫主義——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義的藝術,因為它的唯一主題就是無限物。音樂向人類揭示了未知的王國,在這個世界中,人類拋棄所有明確的感情,沉浸在無法表達的渴望中。」
在歐洲藝術史上有兩個重要的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前一個時期包括十八世紀最後的二十多年和十九世紀的前幾十年;另一個時期在法國大革命引起的社會和政治變動的影響下,於十九世紀的第二個二十五年中形成。當時的浪漫主義真可為無孔不入,在文學界,建築界,藝術界等各個領域中都涌現了一大批傑出的浪漫主義者。
在浪漫主義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鋼琴也進行了改進,其自身採用了鑄鐵結構,琴弦也加粗了,這種鋼琴能獲得更濃厚和更輝煌的音樂,跟現在的鋼琴開始接近。接下來,我用一個事實來證明這一點:如果李斯特的時代要求他有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且還因為這個時代為他提供了能產生不同效果的鋼琴,這種鋼琴在較早的時期是找不到。但這種比較我們只能在音樂文獻中找到,在現實社會中已很難找到。
十九世紀的鋼琴小品大師有奧地利的舒柏特、波蘭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德國的舒曼、門德爾松、勃拉姆斯,以及他們的同代人——在發掘鋼琴技術上的可能性與戲劇性方面顯示了無窮無盡的獨創性。總而言之,短小的抒情形式的出現,作曲家就會認為樂曲的大小不是藝術批評的標准,一首優美的,精心的創作的小型樂曲也能和一部交響樂相媲美。
一首完美的詩本身就是很完美的,不用需要有最高度的想像力。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創造者將歌詞與音樂結合得非常成功,正是由於這些音樂作品,有許多抒情詩才能得以倖存下來。
歌曲的結構可分為兩大類。在分節歌形式(strophic form)中,詩的每一段或每一節都重復同樣的旋律。這是民歌和通俗歌曲中很常見的結構。歌的第一段可能是講述一個情人的期待,第二段是他見到愛人時的歡樂,第三段姑娘的父親粗暴地將他們分離,第四段姑娘悲傷地死去,所有這些都用相同的曲調演唱。另一種形式德國人稱作「rchkompoiert」,字面意思是「全面創作的」,就是說作曲過程貫穿全曲,沒有整段的反復。還有一種中間的形式,它將分節歌中的反復和全創作歌曲的自由結合在一起,有兩、三段重復同樣的旋律,然後在需要時就引入新的旋律,一般來說都是在高潮部分引入。舒柏特膾炙人口的《小夜曲》就是這種結構的精彩範例。
盡管在各個時期(代)歌曲都處於顯著的地位,但現在通過很多歐洲音樂文獻記載知道藝術歌曲是浪漫主義時期的產物。藝術歌曲是在十九世紀初由詩歌與音樂相結合而創造出來的。舒柏特和他的後繼者,著名的有舒曼和勃拉姻斯,使這種結合獲得了如此完美的藝術效果,以致這種新風格以德文中的歌曲一詞:Lied,聞名勝古跡歐洲。
藝術歌曲隨著抒情詩的興起而繁榮。抒情詩的興起是德國浪漫主義出現的標志,藝術歌曲使浪漫主義時期將音樂和詩歌結合的願望得以實現,它包括溫柔的情感或戲劇性的民謠風格。藝術歌曲中最常採用的主題是愛情、期待、大自然的美和人生中短暫易逝的幸福。
鋼琴在十九世紀作為普通樂器出現在歐洲,使浪漫主義藝術歌曲能夠獲得成功。鋼琴的伴奏把詩中的形象變為音樂的形象。人聲和鋼琴共同創造出了富於情感的短小的抒情形式,這種形式對於業余愛好者和藝術家同樣結合,也同樣適合於在家庭里和音樂廳里演唱。在短時間內,藝術歌曲就獲得了極大的普及,並對世界藝術做出了永久性的貢獻。
標題音樂是帶有文字或圖畫聯想的器樂作品,這些聯想的內容由樂曲的標題或說明性的注釋來提示的。「標題」只是由作曲家自由加上去的。在當時那個年代裡,音樂家敏銳地意識到了他們的藝術與周圍世界的聯系。這種意識促使用使他們的音樂更加接近於詩歌和繪畫,並且使他們的作品涉及到當時的道德和政治問題。還促使他們以一種新的方法來探討絕對音樂(純音樂)的形式。關
標題音樂在歌劇院中獲得了最初的推動力。序曲作為歌劇(或戲劇)的引子,是單樂章令人興奮的管弦樂曲。有許多歌劇序曲後來獲得了像音樂會樂曲一樣的普及,因而獨立出來。這樣便為一種歌劇沒有關系的新式序曲開辟了道路。
標題音樂中有一種是為戲劇寫的,也很有吸引力,通常由序曲和一組在幕間及重要場景演奏的樂曲組成,這就是配樂。十九世紀的作曲家創作出了許多這類的作品,這些作品的音畫法(tone painting),性格化和劇場效果都是值得注意的。最成功的配樂作品,通常被改編成組曲。其中一些流傳得非常廣泛。例如,德國著名作曲家大師門德爾松為《仲夏夜之夢》所寫的音樂就是這類音樂作品中的典範。隨著十九世紀時間的推移,一種大型的管弦樂形式就越來越需要了,這種形式在浪漫主義時代將起的作用就像交響樂在古典時期起的作用一樣。到十九世紀中葉,交響詩的創造邁出了這期待已久的一步。交響詩是十九世紀在大型器樂形式上做出一個有獨創性的貢獻。它是李斯特的成就,他在1848年首次使用了這個詞。他的《前奏曲》是此音樂中最出名的範例。
交響詩是為管弦樂隊而作的單樂章標題音樂作品,它通過段落之間的對比而發展詩意,使人聯想起某種情景,或造成一種情緒。交響詩還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別稱:音詩。交響詩與音樂會序曲有一點重要的不同,音樂會序曲一般保留傳統的古典主義的構思,而交響詩在形式上則自由得多。交響詩的形式是為作曲家所需要的大型單樂章樂曲准備的「畫布」。總之,交響詩在整個十九世紀後半葉中,成為標題管弦音樂的最精緻的形式。
最後介紹標題音樂進入到絕對音樂的神聖領土——交響樂中。作曲家一方面盡力保留貝多芬的宏大的形式,同時又賦予它以文學內容。這樣就出現了標題交響樂。著名的作品有法國作曲家柏遼茲的三部標題交響樂——《幻想交響曲》、《哈羅德在義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德國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勞斯《阿爾卑斯山》、《家庭》和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浮士德》和《但丁》都是最著名的交響樂作品。
民族主義者和民族藝術家是站在一起的,但民族主義者以一種更自覺的方式肯定他的民族傳統。在十九世紀的歐洲,那時的政治條件促進了民族主義的發展,使之達到了在浪漫主義運動成為決定性力量的程度。征服民族的傲慢和被征服民族為自由的斗爭造成民族關系的緊張,使民族情緒上漲,這種情感在音樂中找到了理想的表達方式。浪漫主義作曲家用許多方式表現他們的民族主義。一些作曲家以他們民族的歌曲和舞曲作為音樂的基礎,如肖邦以他的瑪祖卡舞曲、李斯特以他的匈牙利狂想曲、德沃夏克以他的斯拉夫舞曲、格里格的挪威舞曲。一些作曲家以民間傳說或以農民生活為基礎寫作戲劇性的作品,例如韋柏寫的德國民間歌劇《自由射手》、斯美搭納寫的捷克民族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同樣,還有柴可夫斯基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寫的俄羅斯神話歌劇和芭蕾舞劇。還有一些作曲家寫作交響詩和歌劇,歌頌民族英雄的功績,歷史事件或祖國的美景。柴可夫科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和斯美塔納的《我的祖國》就是這股潮流的代表作;瓦格納的音樂戲劇對德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的神和英雄加以頌揚,特別提到的是《尼伯龍的指環》(歌特式搖滾的先驅),這個劇本是以齊格菲的生死為中心題材的龐大史詩,它也是一個代表作。
民族主義作曲家常把自己的音樂與民族詩人或戲劇家的詩句結合起來,舒柏特為歌德的詩歌譜曲即屬此類,還有格里格為易卜生的《皮爾·金特》所作的配樂,及柴可夫斯基的為普希金的戲劇為基礎的歌劇。俄羅斯民族詩人普希金還激發了里姻斯基·科薩科夫和穆索爾斯基的創作靈感。在這種時期,民族主義作曲家能把人民的抱負以激動人心的方式表達出來,像威爾第在義大利為統一而奮斗時所作的那樣,或是西貝柳斯在芬蘭於十九世紀末為反抗俄國統治者而斗爭時所做的那樣。
民族主義音樂的政治含義觸動了統治者。威爾第的歌劇不得不一再修改,以適合奧地利檢查官的心意。芬蘭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要求獨立時,西貝柳斯那帶有令人振奮的號角聲的音詩《芬蘭頌》被沙皇禁演。民族主義為歐洲音樂的語匯中增加了極富魅力和活力的民族風格。由於把對祖國的熱愛注入到音樂中去,民族主義使作曲家能夠表達出千百萬人民的心願。總之,民族意識滲透到十九世紀歐洲精神的各個方面。沒有民族意識,浪漫主義運動是難以想橡的。
在音樂、繪畫和文學中的異國情調顯現出遙遠國度里別致的氣氛和色彩。不同說,浪漫主義運動大大加強了這種傾向。在十九世紀,異國情調首先表現在北方民族思慕那南方的溫暖和色彩,其次表現在西方追求東方那神話般的景象。前者推動德國、法國和俄國的作曲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轉而表現由義大利和西班牙引起的靈感。在這類眾多作品中,有俄羅斯作曲家的幾個著名作品:格林卡的兩首《西班牙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和里姻斯基--科薩科夫的《西班牙主題隨想曲》、德國貢獻出門德爾松的《義大利交響曲》、沃爾夫的《義大利小夜曲》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致義大利》、法國作品有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和拉羅的《西班牙交響曲》。值得一提的是比才的《卡門》也是這一領域中的傑作。
俄羅斯民族樂派使東方的魅力產生了國際性的影響。由於俄羅斯帝國與波斯接壤,這種異國情調實際上是民族主義的一種形式。亞洲神話般的背景滲透進俄羅斯的音樂。里姻斯基一科薩科夫絢麗的管弦樂作品《舍赫拉查達》及其歌劇《薩特闊》,鮑羅丁的歌劇《伊戈爾王子》和交響詩《在中亞細亞草原上》,伊波利托夫一伊萬諾夫的《高加索素描》,這些都屬於東方色彩的作品,這些作品至今還風行於全球。一些法國和義大利的作曲家也採用異國情調:如聖一桑的《參孫與達麗拉》,德利布的《拉克美》,馬斯奈的《泰伊思》,威爾第的《阿伊達》,以及普契尼的歌劇《蝴蝶夫人》和《圖蘭多特》。
懂得欣賞西方古典音樂也是很重要的。最容易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就是官能欣賞,即滿足於音樂的直覺感受,也就是說你覺得音樂旋律優美動聽或者有一定的振罕力,給人以力量,振奮精神。你認為是好的聲音、好的音樂不必考慮其他的內涵。如果有一套較好音響,你就更愛聽,聽得輕松聽得舒服,時間長了你就很快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再一進步就是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就是通過感受音樂的各要素,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在欣賞過程中,對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織體加以了解分析,節奏常被比喻為音樂的骨架,節奏是音樂中重拍弱拍的周期性,有規律的重復進行,基本的節奏所表現的音樂風格我們應該要了解,如慢三、慢四一般表現抒情、優美,圓舞(快三)表活潑,進行曲表現有力量等;旋律也稱曲調,高低起伏的音樂按一定的節奏有秩序地橫向組織起來,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思想一定要跟著旋律走,基本的感覺一定要找到,如水平進行時表現的是柔和和優美、寧靜、級進和跳進時就是主題推向高潮,下行一般表現激烈轉為平靜;和聲也稱和弦的運用,一般歐洲古典音樂都是多聲部的音樂,如果說旋律是橫向進行,和聲就是縱向進行的,如此以來,音樂就豐滿起來,也有了氣勢;音樂力度、速度等這些要素我們可以適當學習一些音樂常識得以掌握,歐洲古典音樂作品的曲式、和聲、織體是十分規范嚴謹的,我們可以運用這些知識去體驗理解,再加自興趣進入歐洲的古典音樂情感的欣賞也是不難實現的。
欣賞歐洲古典音樂最高層次是理智的欣賞,也就是說不僅體驗、理解音樂的情感,還能對音樂作品的形式、內容、民族特徵、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等作出分析和評價。要想達到這個層次,我們必須了解欣賞歐洲古典音樂的三元素,即創作背景、演奏者的再創作;欣賞者自身的理解。歐洲古典的創作背景一般可分為四個時期:第一時期巴洛克時期,這個時期的代表人物有德國巴赫也稱音樂之父,亨德爾也稱清唱劇大師;義大利的維瓦爾弟等,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旋律優美、柔和。第二時期是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人物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這個時期的音樂特徵主題鮮明、有一定的沖突性。第三個時期是浪費主義和民族樂派,代表人物有德彪西舒曼、舒伯特、拉威爾、柴可夫斯基、斯美塔那、德沃夏克等,這個時期的音樂背景比較復雜,作曲形式多樣化,音樂表現有些委婉、抽象,且有號召力,有鮮明的民族風格。第四個時期是近代主義樂派,代表人物有斯特萊文斯基、格什溫、馬勒等,作品特徵和聲配器豐富,旋律性不太強,內涵深,有的還帶有爵士風味,這個時期的作品較難理解;欣賞者自身的理解是根據自身的文化層次對音樂的理解,音樂不同於其它學科,它反映的東西是比較模糊的,也比較抽象的,因此,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例如,在欣賞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的場景時,可以想像一群長著翅膀如少女在寧靜的湖面上翩翩起舞、若影若現,也可想像一群天鵝在湖面上輕輕地、慢慢地游盪。總之發揮自己的想像,將三元素有機聯系起來,多聽著名作品,感覺是美的東西就去欣賞、去思考,就會進入歐洲古典音樂欣賞最高層次。
學習歐洲古典音樂,理解古典音樂,欣賞歐洲古典音樂,將給我們的生活增添無限的樂趣。
⑸ 歐洲古典音樂的感受,200字左右
印象最深的就是當時聽琵琶語的時候
琵琶和平時聽到的管弦樂器還有現代電子樂器不同,一勾一挑,輕輕一挑,挑動心弦。
那天正在看《樂醫》,聽到這個琵琶語的時候,就彷彿看到了知之,看到了那滴入湖心的純澈的淚,看到知之第一次摸到琴,輕輕一碰到琴弦,心都碎了的樣子。
其實很多時候音樂和文是分不開的。很多年後的今天,只要一聽到琵琶語,還是會想到知之的那份干凈清澈的情,
因為當時聽到這曲子的時候確實感動了,所以現在一想起來,那曲音還會縈系在心間 最近很喜歡聽Celine Dion的歌曲.她的嗓音和Mariah Carey ,Whitney Houston這樣的黑色嗓音有很大的不一樣,做為白人歌手,她的嗓音已經相當出色了,甚至可以用登峰造極來形容也不為過.她的嗓音時而纏綿,時而清亮,聽著絕對是一種享受.我在以前的樂評里曾經說過,Celine的嗓音應該是屬於秋天的,干凈,明亮.
我比較喜歡的,就是這首When I Need You,在這首歌里.我們可以領略到Celine的從纏綿到高亢,從溫柔到激昂的變化.歌詞也寫得很美.我是很喜歡在晚上的時候聽Celine用她略帶法語腔調的英語來演繹情歌的.
當我需要你的時候,很簡單的一首歌,Celine卻賦予了它全新的含義,它不僅僅是局限於簡單的男歡女愛,它是一種渴望,一種呼喚,一種無奈,還有就是一種自然而然.It's not easy when the road is your driver.我是很喜歡這句話的.兩個人有了太多的東西在肩上,有太多的事情要去做,但是承諾對方,總會一天,我會為了你停留的.But you know I won't be traveling a lifetime.漂泊,行走,還是停留,在很多人的心裡,恐怕都有一盞天平,什麼時候,我得繼續上路,什麼時候,我卻要停留,道理很簡單,也許就是一些沖動,或者,就是為了某個人.
心裡距離有多遠,Celine說,It's only a heart beat away ,當我想念你的時候,當我需要你的時候,能夠做的,就是Just close my eyes and I'm with you.即使漂泊,即使流浪,即使在外行走,想念隨時都會發生,當它發生的時候,可以獨自流淚,可以聲嘶力竭,也可以閉上眼睛感受,也許你最愛的那個人從來就沒有走遠,永遠在那個只有你們才知道的地方等你,於是,放棄漂泊,放棄流浪,原因很簡單,一切都是因為When I Need You .
⑹ 西方古典音樂鑒賞
神秘園不是西方古典音樂,懂吧。
神秘園是現代音樂,有人歸類為NEW AGE新世紀音樂或者新古典主義,但不屬於古典之類別。
專輯一:Songs From A Secret Garden (1996年4月)
感傷、雋永的旋律、深情的演奏,這一切構築在一起就是Secret Garden和他們獨一無二的音樂。樂曲舒緩柔美,充滿了思憶,不經意之間流露出些許的憂愁,令人不得不沉醉於其中:像一個人孤獨地坐在路邊大樹的陰影下,靜靜看路上人來人往,別人看不到你,你也不想被看到,因為你害怕,因為你孤獨,你知道這不是什麼好事,但只有這樣,受傷的心才能感到一絲安全,這樣的孤獨一直在誘惑你……
Nocturne――每一個音符都是如詩一般的雋永,如夜一般的幽遠。高亢飄逸的女聲劃破了夜的寧靜,那聲音絕對是從天上飄散下來,如水銀瀉下的月光,帶著幾分涼意,幾分思憶。
Pastorale――是首充滿小提琴柔美弦音的純音樂小品。眼前的景色該是晚風習習,樹影婆娑,渺無人跡的郊野。夢游般的音符帶走了片片零落的惆悵。
Song From A Secret Garden――斑駁的高牆,緊閉的木門,殘破的雕像,牆上的苔蘚,牆腳的荒草,令你的思緒躑躅於緊閉的門前久久不忍離去……
Sigma――聖山上飄來了詠嘆,神秘而又虔誠。在空靈得有點冷清的旋律之外,陣陣縹緲的和聲徐徐傳來,讓人感到些許溫暖舒適,就像偎依在母親的懷抱中一樣得以安然入睡。
Serenade To Spring――這首曲子是由Lovland 於1991年寫的另一首歌「Danse mot var」改編而來。充滿希望的旋律貫穿始終。
Atlantia――這首曲子作於1976年,是專輯中最老的作品。而樂隊把人帶到一個更加悠遠的年代:千萬年前,茫茫大西洋之中,沉沉的濃霧包裹著一個遙遠而繁盛的大陸。那,就是大西歐。千萬年後,滄海桑田,大西歐早已安眠於深深的大西洋底。他是否還懷念著往昔的燦爛歲月?然而,一切都已盡隨無情的時間遠去,一切一切,都已不復存在,最後深深的大西洋底只剩一聲深深的嘆息,和一首古老的樂曲。
Adagio――曲如其名,輕柔、纏綿,仿如一位少女在娓娓動人地述說她的故事。
The Rap――琅琅上口的旋律,充滿挪威風情的民族樂器,節日慶典般的歡樂氣氛,一支獨秀的輕快節奏,叫人印象深刻。曲中的風笛演奏相當精彩。
Chaconne――是一種巴洛克風格的舞曲。Lovland將巴赫的曲式特點及恰空舞曲的元素揉合在一起。
有個會拉小提琴的朋友指著其中的一首說:我演奏過這個曲子。我問他:難么?他說:一點都不難,可簡單了。
簡單的技巧演奏出簡單的旋律,散發簡單的憂傷。
以朋友聽完一遍後說:別聽了,會死人的。
Secret Garden ,與《辛德勒名單》里那首著名的插曲不同,沒有多麼深切的刻骨之傷,我反而在幻想中看到了干凈的陽光。
如果沒記錯,史萊克I里用了Nocturne作插曲。
跟Enya華貴的帝王之氣不同,Secret Garden充滿了鄉村野趣。
——正是這種情境:英格蘭北部明凈的陽光,童話里精靈居住的森林。樹葉間投射下一道道光束,照亮色彩斑斕的森林世界。忽然眼前一片開闊,嫩綠的草地,鋪滿粼粼陽光的小河安靜地流淌。花、蝴蝶,五顏六色,搖曳、翔舞。
那股淺淺的憂傷,就像一首流淌著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在孤獨的午後,如陽光撫過肌膚一般,輕輕地在心頭留下一道痕,隱隱地痛,令人慾罷不能。
印象較深的是那個男童的遙遠的哼唱,猜一定是金色卷發滿臉雀斑的男孩。
憂傷,干凈明亮,不帶絲毫陰郁的毒。
第一次聽它是夏天,一個很迷茫的夏天,燥熱、喧囂、蟬鳴、夜晚……
我覺得有蝴蝶從窗外飛來,在黯淡的夜空中迷濛著的光,柔和。像我一直等待的雨絲,落入水中泛起的痕……
⑺ 跪求歐洲古典音樂文化特點
一、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集中體現在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音樂文化中的民族特徵,是音樂歷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無論任何時代、任何國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樂
,都具有其民族特徵。實質上,音樂的民族特徵是由不同民族和國家客觀存在的文化特徵決定的。因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語言音調、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質和不同特徵的民間音樂文化積累。所以音樂的民族
特徵比較持久、比較集中地反映在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之中。
在專業音樂創作中,民族特徵的表現不僅限於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法上,還表現在題材內容和體裁形式上。
在音樂語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間音調的廣泛運用或以民族民間音調為基礎進行加工改編和再創造。在表現
手法上,運用本民族喜聞樂見的創作技巧、表現手法。在題材內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現實生活,贊揚人民及
其英雄主義業績。還反映對祖國光榮歷史的緬懷,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不但體現民族的願望和性格,還表現
民族傳統風格和藝術愛好。在體裁形式方面,同樣自覺地繼承民族的傳統,滿足各民族的審美習慣和特殊興趣
。
在歐洲古典音樂專業作曲家作品中,由於歷史背景和表現上所追求的審美理想的差異,各個時代、各個樂
派、各個作曲家音樂作品所體現的民族特徵情況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樂派民族特徵是啟蒙意識的自然流露
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均廣泛地把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素材運用到創作之中。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1732——1809)的音樂創作與德國、奧地利民間音
樂音調、句式、結構、風格聯系密切。如《G大調第94(驚愕)交響曲》第二樂章主題、《F大調弦樂四重
奏》第二樂章《小夜曲》,方整的樂句、簡朴的和聲賦予他風格簡潔、清新的特徵。其交響曲第三樂章小步舞
曲、第四樂章明快的舞曲風格也帶有德、奧鄉土音樂的特點。
「音樂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劇和交響樂作曲家。在歌劇《魔笛》中採用德奧民間
風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聖詠式音調,獲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師,善於把德奧民間音調和義大利抒情風格
融匯在一起,創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詩意的美妙的旋律。
樂聖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開浪漫先河。資產階級革命的先進社會思想,成為他
創作的思想核心,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樂藝術和人類命運結合在一起的音樂家。他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喜
歡聽農村樂師們奏樂,並將此體現在創作之中,在《F大調第六(田園)交響曲》、《F大調第八交響曲》中
都出現德奧鄉村樂隊演奏民間舞曲的淳樸形象。《d小調第九(合唱)交響曲》中的《歡樂頌》洋溢著德國民
間歌謠中特有的懇切、質朴、熱情的情感。據羅曼·羅蘭研究貝多芬表達群眾共同感情時,如愛情、友誼、婚
禮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歐洲古典主義作曲家音樂中的民族民間因素,是他們的啟蒙意識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自然流露。是他們接近
現實生活「到民間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學思想的具體表現。體現了資產階級上升時期的時代精神:反抗
封建束縛,堅定樂觀、勇於奮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高度完美和諧。因此可以說古典主義音樂
中的民族民間特徵是一般性的,並沒有其他別的意義,是啟蒙意識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與反映。
三、浪漫樂派音樂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樂傳統基礎之上
浪漫樂派作曲家舒伯特、韋伯、肖邦、勃拉姆斯、威爾第等人的音樂創作深深植根於本民族音樂傳統基礎
之上,音樂藝術強調民族特徵。
「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從小熟悉奧地利民間音樂,其作品廣泛利用民間歌曲、
風俗舞曲、進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調。分節歌這一源於民間的歌曲形式,也成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
架」,正因為如此,他的許多名曲後來成為廣為流傳的創作民歌,如《野玫瑰》、《鱒魚》、《菩提樹》等。
這種通俗淳樸的歌曲,又成為舒伯特器樂作品的主要構成因素。錢仁康教授說:「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織
體,歌曲性的音樂思維,在舒伯特的交響曲、室內樂創作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並成為舒伯特以後浪漫主義音
樂創作的重要特徵。」(《音樂藝術》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評價舒伯特的音樂創作時說:「他的
《未完成交響曲》和《C大調交響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許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進了
交響曲,並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僅要說這些樂隊聲部類似人聲了。」(《音樂譯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於他的創作之中,成為他鮮明的創作特徵。
德國浪漫主義民族歌劇創立者韋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
首演的民族歌劇《自由射手》(又譯作《魔彈射手》),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其曲調成為家喻戶曉的流
行歌曲,市場出售商品也以劇名為商標,如「魔彈射手牌啤酒」、「魔彈射手式女裝」。該劇取材於德、捷廣
為流傳的「黑獵人」民間傳說,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鄉民風俗畫。莫扎特、貝多芬都為德國民
族歌劇的發展作出過貢獻,不過他們的《魔笛》、《費德里奧》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備,雖用了德語歌詞,
音樂也具德國特色,但描繪的卻是東方的神話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濃郁的民間氣質的音樂素材
(獵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謠、鄉民們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語說白的「歌唱劇」的傳統樣式,致力於德國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繪和德國民族思想感情的表達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樂派鋼琴詩人肖邦(1810—1849)是波蘭愛國主義鋼琴家、作曲家、中歐民族樂派先驅,其
作品極富獨創性和民族性。瑪祖卡、波羅奈茲貫穿其一生的創作生涯,他把這兩種波蘭民間舞曲體裁提高到音
樂會樂曲體裁水準。他作有57首瑪祖卡舞曲,創造性地運用其特性節奏與民間調式和聲,使其更具有鮮明的
民間色彩和波蘭民族氣質,成為充滿詩意的器樂小品。作品中有對民間風笛的模仿(《C大調瑪祖卡》,Op
.24之二),有的採用主屬和弦交替演奏,刻畫民間樂手演奏的聲響(《D大調瑪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羅奈茲舞曲,完全脫離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嚴肅的思想內容,成為風格
獨特,剛毅、豪放進行曲式的戲劇性音詩。肖邦把波奈茲舞曲同戰場、軍隊、古波蘭的榮耀連在一起。這兩種
舞曲體裁都體現了同波蘭祖國精神的聯系。
浪漫主義音樂全盛時期德國最後一位古典主義者勃拉姆斯(1833—1897),對民族民間音樂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奧藝術歌曲的又一名大師。其200多首獨唱藝術歌曲,絕大部分屬於民歌性質的抒情歌曲
。歌詞充滿民間生活氣息,音調與節奏都與民間音樂緊密相聯,曲式簡潔凝煉,多採用起源於民間歌曲形式的
分節歌。如《搖籃曲》(OP.49之四)是從一本《德意志兒童繪畫讀本》里選取童謠編成歌詞,分節歌形
式,圓舞曲基調,輕輕盪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勞小夜曲》(OP.84之四)是從下萊茵地區的一首民歌
中選出編為四段歌詞,旋律接近德國民間舞蹈歌曲的質朴風格。《永恆的愛》(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譜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創作發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間音樂的曲調和韻律特點,生動地表現了匈牙利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民族性格。
歌劇之王威爾第(1813—1901)是歐洲樂壇享譽最高的歌劇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應保存
其民族所專有的特點。」(列維克《外國音樂名作》第三冊325頁)其歌劇旋律極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戲劇
性,這些旋律多以民間曲調為基礎,樸素、通俗、鮮明、易記,新歌劇一旦上演,其中許多曲調不脛而走廣為
傳唱。如《茶花女》中的《飲酒歌》、《弄臣》中的《女人愛變卦》(後被人重新填詞改名為《夏日泛舟海上
》成為創作民歌)就燴炙人口,而《游吟詩人》中的《火焰上升》幾乎已成為民間歌曲了。
浪漫主義樂派的形成正處於19世紀歐洲各國民族意識覺醒的時期,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在音樂史
上出現了第一個這樣的時期,即強調民族差異和民族價值,在音樂藝術發展過程中,民族特徵產生決定性影響
的時期。浪漫樂派就其本質來說,無論旋律音調、表現方式,均受民間音樂的影響,並深深植根於各自民族音
樂傳統的基礎之上,強調民族特徵和繼承民族傳統。
四、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民族特徵藉以激發民族意識、
提高民族覺悟
由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隨之而來的19世紀20—30年代的革命風暴席捲了歐洲大地,歐洲各
國——尤其俄國和北歐各國民族意識、民族感情日益增強,反對民族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風起雲涌
。同時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浪漫主義思潮的掀起,歐洲各地區進入了民族文化興起的時期。民族樂派的誕生
,顯示了民族文化開始走向了繁榮。
民族樂派是浪漫樂派的一個分支,無論美學觀點和創作方法,都和浪漫樂派一脈相承。他們把浪漫樂派所
強調的「個性」擴大為「民族性」,把「個性化」發展為每一個民族都具有不同於其他民族的表現特徵。其結
果,浪漫樂派所強調的民族民間特徵,在民族樂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羅斯民族音樂之父、民族樂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創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劇《伊凡·蘇薩寧》是一部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歷史題材的「祖國英雄悲劇」。作曲家採用了豐富的俄羅
斯民謠,借用世界歌劇藝術的形式,汲取德國、義大利浪漫樂派技巧而創作的獨具民族風格的第一部俄國民族
歌劇。1884年創作的《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採用了兩支俄羅斯民間廣為流傳的歌曲和舞曲——婚禮歌
《從山後,從高高的山後》、舞曲《卡瑪林斯卡雅》作為主題,用交響音樂的形式進行變奏展開,鮮明地刻畫
了俄羅斯農村生活風俗圖景和俄羅斯民族性格。它成為俄羅斯交響音樂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說:「所有的
俄羅斯交響音樂,都是從《卡瑪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來的。」格林卡十分重視從俄羅斯的民族詩歌中,
從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中汲取營養。正如他的座右銘所示:「創作音樂的是人民,而我們藝術家只不過把它編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農民歌曲、俄羅斯教會音調、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
和聲上盡量避免濃重的縱向和弦性四聲部和聲法,而採用俄羅斯特有的復音、復曲調技法。他的創作實踐為俄
羅斯民族樂派進入世界音樂先進之林鋪平了道路。
浪漫時期鮮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極富個性的作曲家。他的音樂語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響,是具有世界性特點。他的作品中,歐洲式華麗優雅的風格,勝於俄國式樸素的鄉土色彩。事
實上他的音樂仍是根生於民族、民間的現實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採用和發展了俄羅斯民間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於烏克蘭民歌《萬尼亞坐在沙發上》,《第四交響曲》終曲樂章是以俄羅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樺樹》的旋律為基礎創作的。《[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主題來自另一首烏
克蘭民歌《來吧,伊凡卡》。俄羅斯的民族題材、民族性格始終貫徹在他的音樂創作之中,因此他的音樂仍主
要是獨具個性的俄羅斯式的。
19世紀下葉捷克民族樂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冊16
首《斯拉夫舞曲》,這些包含有波爾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奧特茲美克、波羅奈茲、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蘭、烏克蘭等眾多民族舞曲體裁而舉世聞名,得到國際音樂社會的廣泛贊譽。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紐約
國立音樂學院院長期間,創作了e小調第九《新世界交響曲》,作品中既採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調的音調核
心(但反對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織入了波希米亞音樂所特有的氣質;既表達了對美國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懷有對捷克故國的鄉愁,抒發了遠離家鄉的波希米亞人的愛國赤子之心。這部作品結構嚴謹、旋律
優美、民族風格濃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經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國藝術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地位
,是位國際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樂派的代表、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幾
十年的時間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成績卓著。他與同窗好友音樂教育家柯達伊(1882—196
7)提出「對匈牙利民族音樂再認識」的論點震動全歐音樂界。巴托克為了進行民族民間音樂的比較與研究,
從中找出匈牙利民間音樂的「音樂母語」,把民歌的搜集活動,擴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區:斯洛伐克、羅
馬尼亞、保加利亞、烏克蘭、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區。搜集、記錄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統科學的搜集分析方法,對民俗音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利用土生土長的匈
牙利民間音樂素材,花了10年的時間創作編寫了《獻給孩子們》、《小宇宙》等鋼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價值。
從以上論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民族樂派普遍追求並刻意表現其自身的民族特徵,他們藝術目標明確
,行為自覺,欲使音樂文化成為激發民族意識和提高民族覺悟的手段。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爭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識和對自己國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決定的。
五、幾點啟示
從歐洲古典音樂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幾點啟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的音樂家,可以說都是民族音樂家。他們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趙fēng@①教授語)重要特徵。世界各國專業音樂創作,盡管其音樂中心特徵有所
不同,但在音樂創作中,將民族性作為共同追求的藝術目標這一點毫無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所說:
「沒有民族性的音樂是不存在的。實際上一般認為是全人類的音樂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強歐洲音樂文化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為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
界鋪路墊石作出貢獻。「歐洲音樂中心論」在我國音樂界,尤其在專業音樂教育圈內影響較深,應花大力氣進
行批判、轉變觀念,正確處理好中西音樂關系。在師范音樂教育中,筆者認為在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還
應加強歐洲及世界音樂文化的學習與研究。最近一位美國音樂教育專家來信問到:「聽說中國教育工作者有學
好數理化走遍天下的觀念,現在是否有學好世界音樂文化為走向世界做准備?是否認為這是未來的必定趨勢?
」(《音樂研究》93年第一期29頁)我們應充分認識到重視多元化音樂教育的全球意義,應該看到幾十年
來西方音樂理論、技法、教育體系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所起的全面而積極的影響。要防止在批判「歐洲音樂
中心論」,加強民族音樂教育的同時,一種矛盾掩蓋另一種矛盾,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學習研究歐洲及
世界各國音樂理論、表現手法技能技巧、創作中的經驗教訓,目的在於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為使中國民族音
樂進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礎。
3.改革外國音樂史教學,在忠實於史實的前提下,從教材到講授應突出愛國主義、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徵主旋律。目前外國音樂史教學問題不少,使用教材多為進口教材,內容繁瑣,面面俱到,重點不夠突出
;觀點有些陳舊,甚至有不少唯心主義觀點,宣揚資產階級天才觀、英雄造時勢、個人奮斗;在評價音樂家及
作品時有的缺乏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及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一分為二,只看到音樂家的歷史貢獻,看不
到歷史的局限性。當務之急,應組織國人編寫觀點新穎、重點突出的西方音樂史教材。教材中應弘揚外國音樂
家反對封建專制統治、反對外族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音樂家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熱愛民間藝術、繼承
傳統、勇於探索、開拓創新的創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們的歷史貢獻的同時,也要全面客觀地評價他們的思想
、美學觀點和作品的歷史局限性。
鑒往而知來,歷史是一面鏡子。「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立足於現代,面向未來
。吸收各國優秀音樂傳統,發展我們的民族音樂,讓中國民族音樂進一步走向世界,這就是我們學習的出發點
。
⑻ 西方古典音樂鑒賞小論文,求高人幫忙寫篇~~~
在整體上,「浪漫主義」一詞在音樂領域是用以形容一段從大約1820年代至1918年為止的時期。當時的「浪漫」所代表的內涵與現代的定義並不相同,在1880年樂評家E.T.A.霍夫曼將莫札特、海頓、和貝多芬列為三大「浪漫作曲家」,而路易·史伯爾(Louis Spohr)也曾以「好的浪漫風格」來形容貝多芬第五交響曲里的其中一個段落。嚴格來說莫札特是古典時期的作曲家,而貝多芬則被視為是浪漫主義的開端。到了20世紀初期,由於主流音樂風格的大變,19世紀時期的音樂開始被人冠上「浪漫時期音樂」的稱呼了,後來的音樂史學上也都採取了這種區分法。
現代對於浪漫主義音樂的研究重點包括了構成其音樂的元素—例如對於民間音樂的大量使用,這也直接反映了當時浪漫民族主義的潮流。浪漫主義音樂的一些成分早在18世紀音樂里便已出現,狂飆突進運動中展現出的強烈精神和情緒成為了哥德小說的先驅,而法國大革命時期也出現了一些帶有血腥而激情風格的歌劇,浪漫主義音樂便是在這時期開始顯現出其獨特的風格。洛倫佐·達·彭特替莫札特撰寫的歌劇劇本,搭配上莫札特譜出的獨特音樂,呈現出了一股帶有個人和自由特質的新音樂風格。浪漫音樂的世代將貝多芬視為是他們理想中的偉大作曲家—他撕碎並重譜了英雄交響曲,以抗議拿破崙皇帝的權威。在貝多芬的費德里奧中,他豎立了「救人質歌劇」這樣的典型歌劇劇本,這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期一種音樂文化的表現,以贊揚那些在維也納會議年間期盼自由的所有激進文化人士。
在當時的音樂文化中,浪漫音樂走上了開放的大眾路線,主要依靠敏感的中產階級觀眾支持,而非宮廷內部的人士贊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劇世代,大量音樂家以獨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
貝多芬對於音調變化的大量使用也激發出了許多新的音樂形式和結構,讓它們成為音樂里一個全新的發展領域。尤其是後來的鋼琴音樂和弦樂四重奏,都證明了音樂世界裡還有一大片尚未被開發的領域。身兼作家、樂評家、和作曲家的霍夫曼還曾主張樂器音樂可以比歌唱音樂還具有表達潛力,這個概念在當時被認為是不切實際的。霍夫曼自己既是音樂家也是文人,他鼓勵應該以音樂「有系統的」述說一個故事,許多大眾開始對此產生興趣,雖然他仍然遭到一些其他作曲家(如費利克斯·孟德爾頌)的批評。19世紀早期樂器科技的各種新發展—如鋼琴的鐵架、弦樂器的纏弦,都使樂器得以發出更高更廣的音帶、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夠表現出他們個人獨特的技術層面。這樣的科技不但擴展了鋼琴的長度,也引入了更多音樂的結構,並且創造出許多新的音樂類型,例如站立的歌劇序幕演唱、鋼琴的幻想曲、夜曲、和協奏曲,都成為浪漫主義音樂的中心。
在歌劇上,卡爾·馬利亞·馮·韋伯的《魔彈射手》成為一篇根基於民俗文化上、融合了超自然驚悚與緊湊劇情的浪漫主義經典作品,法國的埃克托·白遼士在其早期作品中也呈現出了豐富的音色和音質。身為後來被嘲笑為「未來音樂家」(依據華格納自己的說法)的激進份子,李斯特和華格納作品中都帶有對於自由、靈性、魅力、以及近乎標新立異的個人特質的浪漫崇拜。
從1815年至1848年的這段期間被視為是浪漫主義音樂的全盛時期,貝多芬(1827年去世)和弗朗茨·舒伯特(1828年去世)都在這段期間完成他們最後的作品,另外還包括了舒曼(1856年去世)和蕭邦(1849年去世)。白遼士與華格納則在這時開始他們的創作生涯,年輕的李斯特和費利克斯·孟德爾頌也在這時嶄露頭角。在這段時期之後,隨著蕭邦和帕格尼尼的去世,李斯特退出了演奏舞台,華格納也暫停作曲直到他在巴伐利亞獲得贊助人為止,而白遼士仍在堅持以激進的音樂路線對抗資產階級的自由主義風格。音樂里的浪漫主義思想至此可以說已經結束了其首要的影響階段,而進入了更為廣泛的浪漫音樂時期了。
⑼ 哪些西方古典音樂能表現詩意畫境
推薦如下作品,這些古典音樂聽起來很有畫面感——
沃恩.威廉斯:為小提琴和弦樂和鋼琴而專作屬《雲雀高飛》
斯特拉文斯基:《夜鶯之歌》
舒曼:森林情景
柴可夫斯基:青年紀念冊
西貝柳斯:圖翁內拉的天鵝
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斯美塔那:交響詩《我的祖國》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交響組曲《舍赫拉查德》(天方夜談)
萊斯庇基:羅馬三部曲之《羅馬的噴泉》、《羅馬的松樹》
馬斯奈:管弦樂組曲第四號(繪畫般的風景)、第六號(仙界的情景)
李斯特:艾斯特庄園的噴泉(旅遊歲月第四首)
菲爾德.格羅菲:《大峽谷組曲》
法雅:《西班牙花園之夜》
德沃夏克波西米亞森林
戴留斯:管弦樂小品《北國素描》、《夏日黃昏》
德彪西:版畫、意象、牧神午後
鮑羅丁:《在中亞西亞草原》
巴托克:管弦樂《兩幅畫像》
格拉那多斯:戈雅之畫
⑽ 西方古典音樂鑒賞論文 西方音樂鑒賞怎麼寫
西方古典音樂有復著燦爛輝煌制的歷史。奴隸社會中,古希臘、古羅馬的音樂文化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中世紀,宗教音樂佔有統治地位;其特點是以歌唱為主的多聲部音樂形式;11世紀世俗音樂和民間音樂發展起來;文藝復興時期,器樂逐漸取得重要地位;經歷16、17世紀,器樂的發展為18世紀的古典音樂打下基礎。
一、古典音樂的劃分
18世紀是古典音樂的分界線。18世紀以後,進入古典音樂時期,音樂史步入一個輝煌的時代。
二、古典音樂的流派
1. 巴洛克音樂時代
這是古典音樂的第一個流派。「巴洛克」原意是不圓的珍珠,最先用在建築上。
2.古典樂派時代
18世紀下半葉開始的古典樂派時代,奧地利的海頓、莫扎特和德國的貝多芬是代表人物。這個時期的音樂形式基本上是器樂,聲樂退居其次。
3.浪漫主義樂派
19世紀20年代進入浪漫主義樂派時代,傑出的作曲家有德國的舒曼、門德爾松、韋伯、波蘭的蕭邦、奧地利的舒伯特、法國的伯遼茲。
4. 民族樂派時代
民族樂派是浪漫主義的重要分支,它出現於19世紀下半葉。
5.印象主義樂派時代
印象主義樂派萌生於19世紀的法國巴黎,創始者是法國的德彪西。印象主義源於法國畫家莫奈的《印象·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