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中央音樂學院項陽

中央音樂學院項陽

發布時間:2021-03-07 21:57:26

Ⅰ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系怎麼樣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遊名城與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88年的藝術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書法家、全國勞動模範伍純道教授,2005年全校資源整合成立音樂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遊名城與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88年的藝術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書法家、全國勞動模範伍純道教授,2005年全校資源整合成立音樂學院。學院在育才、雁山2個校區辦學,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有聲樂教研室、器樂教研室、鍵盤教研室、理論與作曲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學校公共藝術教研部和校級民族音樂舞蹈研究所,首任院長為廣西高校第三屆教學名師、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分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黃小明教授。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一批銳意進取、藝術造詣深厚、德藝雙馨的老師,教師來自國內著名的藝術院校。現有教職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講師24人,在讀博士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35人。學院有教師被評為廣西第三屆高校教學名師,也有教師擔任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分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學院還聘請了樊祖蔭、伍國棟、王耀華、肖黎聲、管建華、項陽、羅寧娜、張慧、王朝瑞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富有藝術實踐經驗的、著名的藝術教育家為客座教授。

學院辦學環境優雅、教學設備完善。有電腦作曲室、電子琴室、數碼鋼琴房、雙排鍵室、錄音棚、微格教室、視聽室、數字化聲樂教學實驗室、多媒體音樂(舞蹈)欣賞室、合唱室、合奏室、舞蹈室、鋼琴室、民樂室、演藝廳、排練廳等現代化教學設施。

Ⅱ 二胡藝術

二胡在民間有很多的名稱,如:南胡、胡琴、嗡子等。集中於中高音域的表現,音色接近人聲,情感表現力極高,廣為大眾接受。由於二胡的音域寬廣、音色圓潤、婉轉、技法且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因為被廣泛應用於京劇、評劇等戲曲音樂伴奏、器樂合奏、及獨奏中,它的表演范圍、流行區域、以及民眾的喜愛程度是其他胡琴類樂器所不能比的。
下面我想從二胡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和特點,另外表達一下自己對二胡音樂的感受。 一、二胡的起源 對於二胡的起源,大家眾說紛紜,但是比較為大家接受的是起源於唐朝的胡琴,由唐朝的胡琴發展演化而來。 趙後起和項陽分別在《胡琴考略》和《胡琴類弓弦樂器的再辨析》等文中,通過對胡琴一詞的理解,認為胡琴在唐代時期是指琵琶類的忽雷等樂器。宋元時期的胡琴在唐代倆種形制的基礎上,在向弓弦樂器不斷的融合和借鑒當中,形成了新型的「火不思」類的弓弦樂器,並促成了「馬尾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二胡」名稱在清代的正式確立。 自唐代奚琴出現以來,到清代二胡這一名稱的正式確立,在樂器形制和演奏方式及名稱上經歷了四次重大的演變: 第一次,是唐代奚琴類棒擦弓弦樂器的產生,為現代二胡在性質和演奏方式上的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礎; 第二次,是「火不思」類胡琴的普遍使用,促成了馬尾弓的出現和廣泛的運用,從而標志著胡琴類弓弦樂器由「棒擦」轉向「弓擦」; 第三次,是明代「提琴」的產生,以馬尾弓擦奏代替「竹片軋之」奚琴類胡琴完全進入「弓擦」階段,極大地提高了弓弦樂器的表現力,為現代二胡基本形制的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四次,是傳統奚琴類胡琴以「火不思」類胡琴在名稱上走向統一,「胡琴」又有了新 的涵義,到了清代,二胡這一名稱正式出現。 【1】 20世紀上半葉的周少梅、劉天華、華彥鈞、楊萌瀏、陳振澤、蔣鳳之等人的藝術實踐及音樂主張,就是在繼承二胡文化多元融合開放等特點的基礎上,又分別注入了雅文化、道文化、俗文化、新文化等多種隱私,從而大大豐富了二胡文化寶庫,並且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否定傳統文化主張全盤西化的思潮中,在音樂文化建設事業長期仿效歐美體制蘇俄體制的潮流中,為整個國樂思想沿著傳統文化之路見口發展注入了活力。
由於20世紀熱衷二胡藝術的音樂人的努力,二胡藝術得到很大的發展。至今,二胡樂作為我國特有的音樂形式存在,並受到保護。 二、二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阿炳和他的二胡藝術1、阿炳的一生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無錫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華清和為無錫城中三清殿道觀雷尊殿的當家道士,擅長道教音樂。華彥鈞4歲時喪母,由同族嬸
2014年各行業工程師考試備考資料及真題集錦
安全工程師 電氣工程師 物業管理師 注冊資產評估師 注冊化工工程師
母撫養。8歲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開始在私塾讀了3年書,後從父學習鼓、笛、二胡、琵琶等樂器。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並經常參加拜懺、誦經、奏樂等活動。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25歲時父親去世,他繼為雷尊殿的當家道士。後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惡習,34歲時雙目先後失明。為謀生計,他身背二胡,走上街頭,自編自唱,說唱新聞,淪為街頭藝人。40歲時,與寡婦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萬昌茶館門前圍場演唱。 一二八事變發生後,他又編唱《十九路軍在上海英勇抗擊敵寇》的新聞,並用二胡演奏《義勇軍進行曲》。他的許多新聞唱出了群眾的心聲,深得一般市民的喜愛。每天晚上還走街串巷,手操二胡,邊走邊拉,聲調感人。蜚聲國際樂壇的《二泉映月》,就是這一時期創作的。 日軍侵佔無錫後,阿炳和催弟一同到雙方老家避難。不久赴上海,在崑曲班仙霓社擔任琴師,彈奏三弦,並在電影《七重天》中擔任表演群眾角色盲人。這時他創作的《聽松》,是一首氣魄豪邁、情感充沛的二胡獨奏曲,傾吐著不願當亡國奴的愛國主義熱情。 民國28年重返錫城,再操舊業。他每天上午去茶館搜集各種新聞,回來構思創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館門前演唱;夜間在街上拉著二胡,演奏他創作的《寒春風曲》。他的琴藝十分高超,可將琵琶放置在頭頂上彈奏,還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說話、嘆息、歡笑以及雞鳴狗叫的聲音。抗日戰爭勝利後,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場所說唱新聞。 民國36年,他肺病發作,卧床吐血,從此不再上街賣藝,在家以修理胡琴為業,艱難度日。 2、阿炳的作品 抗戰時期和敵偽時期的無錫城裡常能看到他肩膀背著琵琶,手提二胡,沿街賣唱,乞討為生,遂淪落於社會最底層。在沿街賣生的深邃感悟寄語聲曲管弦,先後創作了70多首民間樂曲。只可惜現已人去曲亡,最終留下的是無盡的遺憾。留給我們的知識楊萌劉、曹安和搶救錄制下來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聽松》、《寒風風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及《龍船》等6首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當推《二泉映月》。關於《二泉映月》的來源: 祝世匡曾在無錫報發表過《樂曲定名經過》一文,他在文中寫道:「錄音後,楊先生問阿炳這支曲子的曲名時,阿炳說:『這支曲子是沒有名字的,信手拉來,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楊先生又問:『你常在什麼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經常在街頭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楊先生脫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說:『光《二泉》不像個完整的曲名,粵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稱它為《二泉印月》呢?』楊先生說:『印字是抄襲而來,不夠好,我們無錫有個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這樣定了下來。 《二泉映月》的組成及特點: 片段1:繼長小的引子之後,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隨後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宮音作結,呈微波形的旋律線,恰似作者端坐泉邊沉思往事。 片段2:第二樂句只有兩個小節,在全曲中共出現六次。它從第一樂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開始。圍繞宮音上下迴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靜,開始昂揚起來,流露出作者無限感慨之情。 片段3:進入第三句時,旋律在高音區上流動,並出現了新的節奏因素,旋律柔中帶剛,情緒更為激動。主題從開始時的平靜深沉逐漸轉為激動昂揚,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內心的生活感受和頑強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綽注的經常運用,使音樂略帶幾分悲惻的情緒,這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感情流露。
全曲將主題變奏五次,隨著音樂的陳述、引伸和展開,所表達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發。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充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區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化主題,所以樂曲塑造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全曲速度變化不大,但其力度變化幅度大,從pp至ff。每逢演奏長於四分音符的樂音時,用弓輕重有變,忽強忽弱,音樂時起時伏,扣人心弦。 二)劉天華與二胡藝術1、劉天華的生平 909——1911年,劉天華在常州府學堂求學。期間,參加了學校的崑曲、軍樂、國樂等小組,從學習小號、軍笛起步,正式學習音樂。1912年,17歲的劉天華跟隨長兄劉半農到上海謀生,考進了上海開明劇社的樂隊。開明劇社是一個話劇團,演的是當時的「文明戲」。而劇社附設的樂隊以演奏西洋樂器為主。 在這里工作使得劉天華以廣泛接觸當時的夕陽樂器。除了提高自己的銅管樂演奏水平以外,劉天華還學習了鋼琴和小提琴。在接觸了西洋音樂後,通過中西音樂的對比,產生了自己改進國樂的最初想法。有一次從上海會江陰過年時曾在家中感慨的說:「中國人還是最喜歡自己的音樂。西洋音樂固有它的妙處,卻不如中國音樂對我們那樣親切而易懂。但可惜現在國樂地位那樣低,更沒有人去重視和提倡。所以我要下番功夫在改進國樂上做些工作。」 1914年開明劇社解散,劉天華只得再次返回鄉里,在華墅華澄小學擔任音樂教員。1915年,劉天華開始的第一手二胡作品《病中吟》創作,並開始了《月夜》和《空山鳥語》等等樂曲的初稿創作。 1915年又擔任常州中學,在中學任教的七年中,劉天華先生同時奮力的學習民間音樂。1917年間,他把周少梅請到江陰,向他學習琵琶和二胡的傳統演奏技法,以及《花六板》、《四合如意》等等許多民間傳統樂曲。1918年,劉天華又去了南京的東南大學,求教於在哪裡任教的崇明派琵琶家沈肇州先生學習《瀛洲古調》。 1922年,劉天華任教於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教授二胡、琵琶樂器,這也是中國音樂史上二胡第一次被列為高等學府的課程。1924年《月夜》定稿。1927年發起成立國樂改進社,主編《音樂雜志》。創作了二胡曲《改進操》、《歌舞引》、《悲歌》。1928年創作了二胡曲《良宵》、《閑居吟》、《空山鳥語》。1931年創作了二胡曲《光明行》。1932年完成了二胡曲《燭影搖紅》的創作。1932年六月,在天橋收集民間樂曲時,感染猩紅熱,不幸逝世。2、劉天華作品1.病中吟2.月夜3.苦悶之謳4.悲歌5.良宵6.閑居吟7. 空山鳥語8.光明行9.獨弦操10.燭影搖紅 三)、其他二胡藝術家與其作品 除了阿炳和劉天華,還有很多為二胡樂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藝術家。 張韶(1927年--)江蘇武進人,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二胡學會原會長。多年來創作出《大河漲水》、《花鼓調》、《秋歌變奏曲》、《歡樂的草原》等獨奏曲和60多首練習曲,培養的學生數不勝數。其中有:劉長福、王署亮、張玉明、於紅梅等。 王國潼(1939年--)遼寧大連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十歲便開始學習二胡,1955年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師從於陳振鐸和蔣風之等人胡藝術前輩。1958年升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深造,1960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留校。1972年調廣播民族樂團首席二胡,現在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北京二胡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央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王國潼早在
20世紀60年代以創新技巧演奏了《三門峽暢想曲》被榮譽為「開拓了二胡演奏的新風格」、「是二胡演奏劃時代的里程碑」。他在二胡曲創作方面,創作改編了《懷鄉曲》、《賓士在千里草原》等曲。在二胡樂器改革方面,與滿瑞興合作研製了方圓二胡、低調粗弦二胡及扁八角高胡。 閔慧芬(1945年——),江蘇宜興人,中國音協副主席,著名二胡演奏家,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代表曲目《江河水》、《二胡映月》、《聽松》等。她的父親是著名二胡演奏家劉天華的再傳弟子閩季騫受到家庭的熏陶,她自幼學習二胡,並與二胡結下了不解之緣。1958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專修二胡,師從於二胡教育教王乙和陸修堂。1963年在上海第四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全國二胡比賽中,她以一曲《病中吟》征服了評委和觀眾,獲得第一名。之後多次出國訪問演出,在國際樂壇上享有盛名。她還先後創作改編《紅旗渠水繞太行》、《洪湖人民的心願》等樂曲。她被小澤征爾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弦樂演奏家之一」。三、二胡樂的特點 以阿炳的作品為例說明。在阿炳作品的旋律中,樂句之間旋律線上升多麼急驟地根據二胡各把位音色和表現力的不同,非常嚴謹地,有層次、有邏輯地展開樂思,階梯式的旋律線上升和直接跌落,是阿炳在民間音樂旋律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創造,這種突破正是為了內心感情極不平靜所需。 如《聽松》樂曲中,大跳音程運用較多,他大膽嘗試,改革出新。《聽松》第二段音樂插入五度、七度的跳進,加上八度跳進的甩尾,表現奮發激昂的感情。《二泉映月》第一段,各樂句之間的旋律以八度的跳動相銜接。 四、個人感受 二胡作為起源我國的一種音樂藝術,具有其悠久的發展歷史,蘊含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二胡的作為一種弦樂,有其悠揚的特點。能夠表達出那種沉重、悠長的情感,創造出那種深沉的意境。二胡樂總能表達出一個個感人的故事,將一個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例如阿炳的《二泉映月》。每當聽起時,透露出來的那種生活中的無奈與悲苦感同身受。 另外,二胡同社會聯系非常緊密,非常貼近民間文化。因為二胡作品的創作常常是來自民間。所以所敘說的也是大眾百姓們的真實故事和真實情感。我有時在大街上也會遇上拉二胡的藝人,但是多數都是窮苦的叫花子,拉二胡只是為了博得人們的同情,靠人們的施捨拉力維持生計。或許可以這樣說,一些窮苦的人為什麼選擇了二胡來作為他們表達情感和維持生計的手段?也許二胡能夠表達出那種悲涼的情調,更加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二胡作為我國特有的一種音樂藝術,具有中國文化的影子,這也是能受一些人追捧的原因。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僅要保存歷代藝術家們的二胡藝術創作,同時也要對其進行研究,發展並發揚光大。

Ⅲ 項陽的學術論文

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下) 項陽 【期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10-11-15
小祀樂用教坊,明代吉禮用樂新類型(上) 項陽 【期刊】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 2010-08-15
以《太常續考》為個案的吉禮雅樂解讀 項陽 【期刊】黃鍾(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10-07-25
一把解讀雅樂本體的鑰匙——關於邱之稑的《丁祭禮樂備考》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學 2010-07-15
一本元代樂籍佼佼者的傳書——關於夏庭芝的《青樓集》 項陽 【期刊】音樂研究 2010-03-15
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的跨學科溝通問題 項陽 【期刊】人民音樂 2010-03-01
禮樂·雅樂·鼓吹樂之辨析 項陽 【期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0-02-15
由音樂歷史分期引發的相關思考 項陽 【期刊】音樂研究 2009-07-15
「武音」辨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9-04-18
關於佛教、道教與民間樂社用樂相通性的思考 項陽 【期刊】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9-03-15
永樂欽賜寺廟歌曲的劃時代意義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9-01-18
傳統音樂的個案調查與宏觀把握——關於「歷史的民族音樂學」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8-10-18
民間禮俗——傳統音聲技藝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間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8-07-18
從《朝天子》管窺禮樂傳統的一致性存在 項陽; 張詠春 【期刊】中國音樂 2008-01-18
黎錦暉:時代弄潮與世紀悲情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7-10-18
北周滅佛「後遺症」——再論音聲供養與音聲法事的合一 項陽 【期刊】文藝研究 2007-10-10
功能性·制度·禮俗·兩條脈——對於中國音樂文化史的認知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7-04-18
「改梵為秦」中的「學者之宗」曹植 項陽 【期刊】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7-03-30
對先秦「金石之樂」興衰的現代解讀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7-01-18
關於音聲供養和音聲法事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6-10-18
拓展「西安鼓樂」研究領域的一點思考 項陽 【期刊】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 2006-09-25
中國音樂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 項陽 【期刊】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6-03-30
保護:在認知和深層次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念的前提下 項陽 【期刊】音樂研究 2006-03-20
試論齊魯在中國東周時期音樂文化上的領先地位 項陽; 張准; 留釹銅 【期刊】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5-12-30
當下傳統音樂與民間禮俗的依附與共生現象 項陽 【期刊】音樂研究 2005-12-20
采風觀念的異化 項陽; 呂其瑋 【期刊】中國音樂 2005-07-30
當下非主流化生存的中國傳統音樂教育形式——以魯西南和冀中為例 項陽; 留釹銅 【期刊】文藝研究 2005-03-25
論制度與傳統音樂文化的關系——兼論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研究 項陽 【期刊】音樂研究 2004-03-20
他站在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上——黎錦暉的探索對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啟示 項陽 【期刊】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3-12-10
中國音樂民間傳承變與不變的思考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學 2003-10-15
「釋俗交響」之初階——中國早期佛教音樂淺識 項陽 【期刊】文藝研究 2003-09-20
傳統的回歸與「舊調重彈」 項陽 【期刊】人民音樂 2003-08-12
對「活化石」樂種的思考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2003-04-30
音樂史學與民族音樂學論域的交叉 項陽 【期刊】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2003-02-15
大麴的原生態遺存論綱 項陽; 張歡 【期刊】黃鍾(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2002-06-30
樂戶與宗教音樂的關系 項陽 【期刊】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 2002-06-10
樂籍制度的畸變期考述 項陽 【期刊】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01-11-15
樂戶與鼓吹樂 項陽 【期刊】文藝研究 2001-09-20
輪值輪訓制──中國傳統音樂主脈傳承之所在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學 2001-04-15
撒馬爾罕國際音樂節紀事 項陽 【期刊】音樂研究 1998-06-20
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荒漠化」現象的思考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1997-03-25
對音樂學專業的一點思考 項陽 【期刊】人民音樂 1997-01-12
五弦築的碼子、弓子及其它相關問題 項陽; 宋少華 【期刊】音樂研究 1996-12-20
中西歌唱發聲體系聲音形態的比較研究 韓寶強; 項陽; 林秀娣 【期刊】文藝研究 1996-03-21
山西「樂戶」考述 項陽 【期刊】音樂研究 1996-03-20
劉天華百年感懷 項陽 【期刊】音樂愛好者 1995-10-15
辨古今談編撰謀方略──《中國音樂年鑒》第五屆學術研討會綜述 項陽; 張振濤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5-02-15
山西省幾處軋箏的資料分析 項陽 【期刊】樂器 1995-02-15
音樂在發展:傳統與大眾傳播媒介 克里斯特·馬爾姆;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 1994-12-25
五弦築定弦芻議 項陽 【期刊】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1994-09-30
樂理教科書有關音的幾個問題 丁東紅; 項陽; 楊應鱣; 宋少華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4-06-15
五弦築研究──西漢長沙王後墓出土樂器研究之一 項陽; 楊應鱣; 宋少華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4-06-15
胡琴類弓弦樂器的再辨析 項陽 【期刊】樂器 1994-06-15
考古發現與秦箏說 項陽 【期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1993-12-31
商代的弦樂器及木製樂器 唐健垣; 項陽; 蔡良玉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3-12-31
《中國樂器音色庫》計劃實施與少數民族樂器改革問題 項陽; 韓寶強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3-10-01
建立「中國民族樂器音色庫」的構想 韓寶強;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3-07-02
築及相關樂器析辨 項陽 【期刊】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 1992-09-30
與中國弓弦樂器相關的幾個問題的探討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2-04-01
胡琴類弓弦樂器說 項陽 【期刊】音樂藝術 1992-04-01
弓弦樂器在中國樂器史上的地位 項陽 【期刊】星海音樂學院學報 1992-04-01
樂之初義之我見——由賈湖骨笛引發的思考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1-07-02
中國聲樂學派建立的前奏曲是如何奏響的 項陽 【期刊】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1991-04-02
舊石器時代與音樂的起源 項陽 【期刊】樂器 1991-03-02
軋箏考 項陽 【期刊】音樂學習與研究 1990-07-02
從築到箏 項陽 【期刊】中國音樂學 1990-04-02
化石樂器「挫琴」的啟示 項陽 【期刊】音樂藝術 1988-12-30
我國各類民族樂器的起源概說 項陽 【期刊】樂器 1986-08-29
略論聶耳對黎錦暉創作經驗的汲取 項陽 【期刊】音樂藝術 1986-07-02
「抗」「墜」又解——兼與吉聯抗先生商榷 項陽 【期刊】人民音樂 1984-11-26
禮樂·雅樂·鼓吹樂之辨析 項陽 【會議】漢唐音樂史首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009-10-01
民間禮俗——傳統音聲技藝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間 項陽 【會議】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8-05-01
《樂經》何以失傳 項陽 【報紙】光明日報 2008-06-23

Ⅳ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官網三樓舞台有多大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遊名城與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88年的藝術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書法家、全國勞動模範伍純道教授,2005年全校資源整合成立音樂學院。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遊名城與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88年的藝術教育系,首任系主任是著名書法家、全國勞動模範伍純道教授,2005年全校資源整合成立音樂學院。學院在育才、雁山2個校區辦學,建築面積近3萬平方米。有聲樂教研室、器樂教研室、鍵盤教研室、理論與作曲教研室、舞蹈教研室、學校公共藝術教研部和校級民族音樂舞蹈研究所,首任院長為廣西高校第三屆教學名師、國家高等學校藝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分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黃小明教授。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有一批銳意進取、藝術造詣深厚、德藝雙馨的老師,教師來自國內著名的藝術院校。現有教職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講師24人,在讀博士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35人。學院有教師被評為廣西第三屆高校教學名師,也有教師擔任國家高等學校藝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分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學院還聘請了樊祖蔭、伍國棟、王耀華、肖黎聲、管建華、項陽、羅寧娜、張慧、王朝瑞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富有藝術實踐經驗的、著名的藝術教育家為客座教授。

學院辦學環境優雅、教學設備完善。有電腦作曲室、電子琴室、數碼鋼琴房、雙排鍵室、錄音棚、微格教室、視聽室、數字化聲樂教學實驗室、多媒體音樂(舞蹈)欣賞室、合唱室、合奏室、舞蹈室、鋼琴室、民樂室、演藝廳、排練廳等現代化教學設施。

Ⅳ 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師資力量

學院抄師資力量雄厚,有一批銳意進取襲、藝術造詣深厚、德藝雙馨的老師,教師來自國內著名的藝術院校。現有教職工6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2人,講師24人,在讀博士1人,具有碩士學位的專任教師35人。學院有教師被評為廣西第三屆高校教學名師,也有教師擔任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藝術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音樂、舞蹈分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學院還聘請了樊祖蔭、伍國棟、王耀華、肖黎聲、管建華、項陽、羅寧娜、張慧、王朝瑞等一批學術造詣深厚、富有藝術實踐經驗的、著名的藝術教育家為客座教授。

Ⅵ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系

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目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音樂專業唯一的碩士授權單位。學院下設音樂教育系、音樂表演系、舞蹈教育系和大學音樂教研部。學院建有楊鴻年合唱藝術研究中心、迪里拜爾聲樂藝術研究中心和木卡姆藝術研究中心及新疆新師藝術實踐有限公司,新疆新師藝術培訓中心。學院現有教職工78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2名,在院碩士及本專科學生1100餘人。 音樂學院現任院長張歡教授,書記買買提·艾沙,副院長崔斌副教授,副院長付曉東副教授,副書記王曉群副教授。 音樂學院聘請了包括嚴良堃、於潤洋、楊鴻年、樊祖蔭、迪里拜爾、金湘、陳銘道、管建華、王蕾、宋學偉、何曉兵、項陽等十幾位國內外著名藝術家和學者長期擔任客座教授。 音樂學院合唱團1999年7月在義大利第38屆「賽格希茲」國際合唱比賽中獲得三項第一名,並多次承擔國家級大型演出任務,曾應文化部邀請成功的在北京、廈門等地舉辦多場藝術歌曲示範音樂會、中外名曲合唱之夜音樂會;學院手風琴樂團2000年6月在澳大利亞、紐西蘭國際手風琴比賽中獲八項賽事中的七項第一名,在2002年8月「中國?天津國際手風琴藝術節」中獲得合奏第一名及重奏第二名,2004年10月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手風琴匯演大賽中獲得重奏組金獎和獨奏2個銀獎及1個銅獎的好成績。該院司紅軍同學在第10屆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美聲組獲得第二名。2005年11月該院舞蹈專業學生趙勤、馬勇在中國「荷花杯」舞蹈大賽中獲得「個人十佳」及優秀表演獎。學院教改課題《在藝術實踐中實施素質教育》獲自治區級教學優秀成果特等獎,國家級教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年國家教育部授予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
編輯本段下屬院系
音樂教育系
音樂教育系為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主要系部,從事音樂學音樂教育專業、民族音樂學專業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招生與教學對象為音樂學專業大專、本科學生,課程涵蓋音樂基礎理論、作曲技術理論、音樂史論、民族音樂學理論、音樂美學理論以及計算機音樂等領域,主要任務是為中等學校及以上層次的教學機構培養合格的音樂教師及教育研究人員,以及音樂學理論科研人員。此外,還擔負著新疆少數民族音樂的教育與科研工作。系主任:馬生福(講師) 音樂教育系主任:王生耀(教授、碩士生導師) 音樂教育系教研室設置: 史論教研室: 主要從事音樂基本理論、中外音樂史理論及相關技能的教學與實踐、專業理論的科研與應用 工作。 教研室主任:陳怡(講師) 技術理論教研室:主要從事音樂基本理論、作曲技術理論及相關技能的教學與實踐、專業理論的科研與應 用 工作。 教研室主任:李莉(講師) 聲樂教研室:主要從事音樂學專業本專科生的聲樂教學與實踐工作。 教研室主任:張力泉(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器樂教研室: 主要從事音樂學專業本專科生的器樂教學與實踐工作。 教研室主任:劉伊力(副教授)
音樂表演系
音樂表演系是撤系建院以來新成立的系部機構,主要從事音樂表演專業的器樂演奏方向、聲樂演唱方向及舞蹈表演等方向相關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招生與教學對象為音樂表演專業的本科學生,主要任務是為社會輸送優秀的音樂表演人才及音樂表演理論研究人員。此外,擔負著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各類音樂會演出及參加各級音樂表演比賽的任務。 音樂表演系主任:王茗(教授、碩士生導師) 音樂表演系教研室設置: 聲樂教研室:主要從事聲樂表演的教學與實踐、專業理論的科研與應用工作。 教研室主任:張力泉(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器樂教研室:主要從事器樂表演的教學與實踐、專業理論的科研與應用工作。 教研室主任:王茗(教授、碩士生導師) 民族樂器教研室:主要從事民族樂器的教學與實踐、專業理論的科研與應用工作。 教研室主任:巴吐爾(副教授) 管弦合唱教研室:鄧文歡
編輯本段科研成果
依巴代提 論文 怎樣培養高等學校舞蹈專業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主體品格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第3期 段風琴 論文 談「美好歌唱」訓練 藝術評論 2006年第11期 段風琴 論文 新疆高等音樂教育中少數民族聲樂教學的思考 藝術教育 2006年12月 劉伊力 論文 加強技能課教學中的文化意識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10月 索非亞 論文 國際標准舞蹈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新疆體育 2006年5月 張歡 論文 現代音樂創作的新詞彙—自由低音手風琴作曲家、作品及發展論略 中國音樂 2006年3月 李永鐸 論文 《大地之歌》 音響技術 2006年第2期 李永鐸 論文 《馬勒第一交響曲》 音響技術 2006年第4期 李永鐸 論文 《靜人心靈》 音響技術 2006年第5期 李永鐸 論文 《現代教育技術與刀郎木卡姆》 藝術教育 2006年第9期 李永鐸 論文 管弦樂大師 音響技術 2006年第6期 李永鐸 論文 鋼琴詩人 音響技術 2006年第9期 李永鐸 論文 音樂奇苑 音響技術 2006年第10期 王生耀 論文集 「新課程背景下高師音樂專業教師的幾個轉變」第3.4屆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集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年 趙秀芝 論文集 「新課程背景下高師音樂專業教師的幾個轉變」第3.4屆全國音樂教育優秀論文集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6年 王穎 論文 淺析D·斯卡拉蒂的鍵盤音樂風格 新疆教育教學研究 2006年9月 巴格達提 論文 對音樂課進行改革的重要性及其背景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2005年第3期 巴格達提 論文 克爾克孜民間音樂特點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第2期 巴格達提 論文 塔塔爾族音樂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第4期 巴格達提 教材 哈薩克中小學音樂課教師用書 9年級下冊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格達提 教材 九年制音樂課教材 3年級上冊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格達提 教材 九年制音樂課教材 3年級上冊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格達提 教材 九年制音樂課教材 9年級上冊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巴吐爾 教材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試驗教科書音樂4年級上冊 新疆教育出版社 2006年 阿依夏木 論文 新課程改革下的新疆少數民族基礎音樂教育 喀什師范學院學報 2006年 趙振民 論文 高師聲樂碩士生聲樂教學之初探 音樂創作 2006年6期 依巴代提 論文 怎樣培養高等學校舞蹈專業學生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主體品格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第3期 李亞軍 教材 全國雙排鍵電子琴考

Ⅶ 中國古代音樂史結業論文

有不止一篇,選擇其一給您,大約5000字

不過,希望您主要是借鑒,通過自己的思考,融會貫通,加以修改,增加屬於您自己的東西

=====================

關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知識創新"的思考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作為一門
人文學科,面對新世紀「知識創
新」的學術潮流,如何尋求它的時
代定位,已經成為每一位新世紀
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深入思考的
時代課題。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這一學科
的成熟與發展,是綜合文學、史
學、音樂學學科知識而實現的。如
黃翔鵬先生提出的「曲調考證」方
法及其成果就是以歷史學、文字
學、考古學、民族學、人類學和樂
器學、音樂形態學、古譜學、古音
韻學等多種知識資源的創造性運
用與整合為基礎的,其所表現出
的「知識創新」意識不言而喻。
筆者以為,面向21世紀的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發展,在「知識
創新」 的潮流中可能會出現如下
一些趨勢:
1.「知識更新周期」將會進
一步縮短。在21世紀人類文明的
發展進程中,歷史節奏將表現出
較前代越來越迅疾的趨向,生產
發展越來越迅速,經濟往來越來
越頻繁,科學發明越來越密集,歷
史節奏的這種急驟演進,是與知
識經濟時代生產關系諸因素的推
動分不開的。在這樣的社會背景
24 <音樂研究>季刊
中,新的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生
產周期相應縮短,越來越多經歷
過重構的知識成果呼喚著社會的
檢驗;新的音樂史實的發展演變
也迫切要求得到描述和展示。劉
再生先生在論述20世紀中國古
代音樂史研究時曾有統計:「自
1922年第一部葉伯和的《中國音
樂史》誕生至本世紀90年代,中
國音樂史著作總共出版了四、五
十種之多,平均每兩年就有一部
著作問世。」①即使如此,目前我們
仍感到已出版的史著中所能囊括
的史學新成果還不敷應用之需
要。例如出版於1985年的《中國
音樂詞典》至今未能得以修訂,而
1992年出版的《中國音樂詞典•續
編》中的許多人物詞條,情況也已
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它們均已不
大適應當前的應用(近聞人民音
樂出版社已出資贊助該詞典的修
訂,我們期待新版《中國音樂詞
典》的盡早面世)。此外,在經過
20多年的學科發展之後,音樂史
學界該當有普遍吸納綜合創新成
果的史著問世了。
2. 隨著知識體系的立體化
發展,知識傳播途徑向著數字化、
網路化方面呈多元發展的趨勢。
迅速發展的網路技術可以使我們
在研究中產生的古代音樂史學成
郭樹群
果,立體化地快捷傳遍千家萬戶。
所謂立體化,是指成果的圖、文、
形、聲融為一體的電子展示方式。
那些以音樂圖像學、考古學、樂律
學、文獻學、民俗學、民族學交叉
研究而產生的音樂史學成果,如
今可以很容易地在網路上融合為
一種面貌全新的音樂學知識載
體,供人們利用。據已發表的我國
數字化圖書館技術信息,北京數
字方舟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關於
信息源加工、存儲、檢索的產品,
每分鍾可以全自動掃描錄入圖書
資料160頁(雙面),每天可處理
圖文50萬頁,而且採用了國際通
用的先進圖像壓縮技術。這對於
我們所期待的音樂學知識電子
化、立體化前景的實現,無疑充滿
了一種振奮的激情。在過去的日
子里,我們也注意到,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領域已出現了一些很受歡
迎的電子讀物。例如王子初、馮光
生、韓寶強主編的《曾侯乙編鍾》
(光碟),修海林參與主編的《中國
古典音樂欣賞》(系列CD盤),方
建軍研製開發的《金石之樂:中國
音樂考古資料計算機管理系統》
(D劉再生《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
各不同— —20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研究》,
《中國音樂學)1999年第4期。
資料庫軟體等。
3. 以文字為載體的文本教
材呈需求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面
向21世紀的音樂教育將向著全
社會的終身教育方向發展。各級
各類人才對音樂學知識的需求更
多地來源於各種不同類型的教科
書。為此中國音樂史學教材文本
的多樣化,將是音樂史學工作者
予以關注的。各種類型的音樂史
學課程教材,應當注意體現新的
特點。有人將其歸納為:(1)要體
現一種歷史的兼容性(即應充分
體現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領域已經達到的認識成果);
(2)要體現一種時代的涵容性(即
應涵容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提出的
新問題和獲得的新成果);(3)還
應體現邏輯的展開性(即應注意
以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念發展的
邏輯體系實現歷史與邏輯的統
一)。①
4.面對21世紀,「文化的整
合」、「知識的重構」恐怕是常議不
衰的話題。就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來看,在這種觀念的沖擊下,我以
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仍然是應對
這種文化涌潮的重要方面。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在我國人文學科的
大家庭中,無疑應屬於「年輕的一
代」,其具有突破意義的發展,當
在2O世紀8O年代以後,即許多
史家所認可的近代音樂史學發展
的「第三階段」。學科發展歷史的
淺近,使其作為一門學科的稚嫩
仍在所難免。因此,對於基礎理論
研究的深入拓展,就猶顯必要。例
如就中國音樂文獻學、「曲調考
證」一類研究而言,其創新和突破
都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研究尚顯薄
弱的問題。首先在中國古代音樂
文獻學學科範疇,雖已取得了前
所未有的進展,但在中國傳統文
獻學的框架體系內,如何突出音
樂文獻學的特點;在音樂文獻學
的學科理論研究,音樂文獻的編
纂、出版,音樂文獻的目錄、版本
研究等方面,都與中國傳統文化
中的文獻學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
距。就「曲調考證」的研究方法而
論,如果對於中國樂律學、中國古
代音樂、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研
究做的更系統一點,恐怕黃翔鵬
先生的研究也不會顯得那樣艱
難,以致發出愚公移山式的慨嘆:
「反正先生做不完的,學生接著做
嘛,我做不完還有下一輩⋯ ⋯」②
鑒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這種實
際狀況,在「知識創新」的新世紀
里,中國古代音樂史學基礎理論
研究的拓展,恐怕還會出現蓄勢
增強的狀況。
面對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的種種發展趨勢,史學工作
者能否具有應對能力,這也不能
不是我們通過回顧和展望而予以
回答的。
首先,我們看到在過去的一
個世紀里,特別是在世紀末的近
3O個年頭中,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工作者在守護傳統史學研究方法
的跋涉中,在新研究領域的開拓、
創新中,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以文獻資料類著作言,馮文慈先
生點注的《律學新說》《律呂精
義》,丘瓊蓀先生的《歷代樂志律
志校釋》(第一、二分冊)、蕭煉子
的《宋書樂志校釋》、王昆吾和任
半塘的《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詞
集》、金千秋的《全宋詞中的樂舞
資料》、吉聯抗先生的《中國古代
音樂論著譯著叢書》、修海林的
《中國古代音樂史料集》、中國藝
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資料室編的
《中國音樂書譜志》《中國音樂研
究所藏中國音樂音響目錄》,郭樹
群、陳其射、王子初、李成渝合編
的《中國樂律學百年論著綜錄》、
還有尚待出版的《歷代樂志律志
校釋》(第三、四、五分冊)、《古樂
書鉤沉》《漢文佛經中的音樂史
料》《樂府詩集箋校》等等,它們勾
勒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研究的文
獻學框架。以研究成果類的專著
而言,王子初的《苟勖笛律研究》、
崔憲的《曾侯乙編鍾鍾銘校釋及
其律學研究》是直指中國古代音
樂史學重要難題的攻關之作;而
馮文慈的《中外音樂交流史》、陶
亞兵的《中西音樂交流史稿》、鄭
祖襄的《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
論》、修海林的《中國古代音樂教
育》則屬於填補空白的開拓性學
術著作;此外具有開拓意義的學
術專著還有丘瓊蓀的遺著《燕樂
探微》、李純一的《中國上古出土
樂器綜論》、吳釗的《追尋逝去的
音樂蹤跡— — 圖說中國音樂史》
等。王子初等主編的《中國音樂文
物大系》多卷本,則以新的音樂史
料系統為今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
支持。特別是新近出版的黃翔鵬
先生的《樂問》,更以時代的學術
創新風范為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
「知識創新」提供了廣闊天地。同
時,我們還不能忘記托起這些重
要專著的則是數以千計的具有創
新意義的學術論文。它們共同構
成了21世紀中國古代音樂史學
① 孫正聿《教材建設新理念》,《光明Et
報))2000年9月27 Et。
② 鄭祖襄《把「沒有音樂的音樂史」變為
有可聽作品的音樂史》,《中國音樂學)1999
年第2期。
2001年3月第1期25
「知識創新」的基石。
就學術的發展來看,雖然交
叉學科的發展為中國古代音樂史
學學術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
間,但作為一門學科的存在,卻不
能被學術發展趨於綜合的潮流所
替代或置換。近期,許多學者注意
到了這種傾向。鄭祖襄先生談到:
「中國古代歷史及其文化的獨特
性決定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是一
門不可替代的獨立學科。」① 修海
林先生談到:「音樂史作為嚴格的
歷時科學,其主要的任務,仍然是
在歷時性的敘述中,依著縱向的
歷史發展脈絡,追溯古今,在久遠
漫長的文化變遷中敘述音樂的發
展。」② 馮文慈先生則在提及了解
我國古代音樂文獻時,要打開歷
史的視野,「對音樂文化的觀念持
有符合我國實際的辯證發展目
光,注意避免以現代的音樂文化
觀念切割歷史,特別是不能以現
代西方的音樂觀念來圈套我國歷
史。」固在這世紀之交的學術發展
中,這種學科的自主意識為中國
古代音樂史學的創新發展如何走
穩自己的路,起到了時代的定位
作用。修海林先生近期的文章《在
歷時中展開共時— — 為中國音樂
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使我
們對於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的「知
識創新」得到新的啟示。它要求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工作者「隨時注
意到各個歷史時期的諸多剖面」;
要注意「音樂與社會的政治、經
濟、文化活動方面諸因素在共時
性文化空間中的相互影響和制
約」;而我們以往則「比較重視對
縱向發展的歷時性描述,以及揭
示其中的某種規律,但是對於歷
史上處於某一共同狀態下音樂生
26 <音樂研究)季刊
活剖面的分析,對其中某一類音
樂文化模式的研究卻用力不足。」④
顯然,這一新途徑具有以知識重
構為特點的創新意義。此外,項陽
先生近年的力作《中國弓弦樂器
史》,在文化人類學、文化地理學、
音樂考古學等不同層面上,營造
了中國弓弦樂器不同歷史時段共
時性的文化發展空間,中國弓弦
樂器歷時性發展的史實因此而更
為充實、豐富;洛秦先生主張音樂
史學與民族音樂學的溝通,為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開拓了新的思
路;這些學者的努力都為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的「知識創新」提出了
新的思考。
20世紀末葉,中國古代音樂
史學領域還經歷著研究人才的新
老交替過程。作為中國音樂史學
第三發展階段的見證人,我們看
到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學界前輩學
者楊蔭瀏以及吉聯抗、藍玉崧、夏
野、金文達先生以宏富的知識財
富,為學科的發展做出了全部的
貢獻;我們也承受了黃翔鵬先生
閃爍著創新精神的學術甘露,並
令人震撼地目睹了他由於事業未
竟而難以泯滅的心靈之窗,也依
然在接受著尚健在的前輩師長惠
及後學的心靈滋潤;當然,我們也
經歷著新一代學術帶頭人崛起在
新的學術起點上的激動。如果說
中國古代音樂史學領域第一代學
人的學術起步還是空谷足音,那
么第二代學人的努力就使得學科
建設及其成果具備了相當的規
模,而第三代學人的成長,則已處
於規模初具完備的專業教育體系
之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具備
博士學位學習資格的第三、四代
學人已基本走出了單一師承關系
的教育途徑,相當一些人具有跨
學科研究的知識結構與能力,這
樣他們在知識結構上明顯地趨於
全面,在治學方法上則更為豐富。
特別是在經歷了90年代初商品
經濟大潮的沖擊,這一代學者相
繼尋找到自己恰當的社會定位,
他們的學術潛能正在良好的拓展
環境中孕育、催化。為此,我們有
理由相信,在新的世紀里,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知識創新」的良好前
景,正將由這一代學人描繪。正如
藍玉崧先生數年前講的「芳林新
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中
國古代音樂史學之林,將會在這
蔚為壯觀的新老傳承和交替中,
在群體的互為支持中,根深葉茂,
惠及人間。
(作者附言:本文不是中國古
代音樂史學研究成果的綜述,所
涉人物及成果是依思路所至而提
及的、本人認為能夠說明「知識創
新」論點的一些例證,偏頗或疏漏
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同行指正。)
作者單位:天津音|樂學院
①鄭祖襄著<中國古代音樂史學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墓)( 修海林『在歷時中展開共時—— 為
中國音樂史研究開拓新路徑的感想),<中國
音樂)2000年第2期。
③馮文慈《中國古代音樂文獻目錄概要
(上)》,『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0年第3
期。

Ⅷ 博士論文讀後感,任何題材都可以800字就夠

項陽博士論文讀後感:
項陽的論文我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讀來。因為他所涉及的領域對我來說有的是完全陌生的。而且他研究的東西對我來說有的從沒有聽說過。但是感覺他從一個更為宏觀的角度來研究音樂。用一種比較的方法來研究音樂。項陽的論文完全是一種學術的風格了。嚴謹。毫無賣弄。真是在考證問題。

說實在的我對音樂的理論知識是停留在一個比較狹隘的角度上,看了項陽的論文我感覺我的音樂學的知識還應當更加廣泛的射獵一些領域的內容。

我只讀了一小段。因為讀多了我消化不了。

我只能一小段一小段的談一點感受。所以難免斷章取義。因為大段的閱讀我會讀了前邊忘了後邊。對其中的概念有點把握不準。所以我寫的感想也難免會詞不達意。邏輯混亂。不要見笑。很可能還有偷換概念之嫌疑。

我想與項陽說的感覺現代音樂的功能問題。

我承認現代音樂很多是一種純粹的審美的形式了。

但是我感覺現代音樂好像不禮。但是的確表現的很功利。

比如文革時期的音樂。典型的為政治服務。

在這里可能有偷換概念之嫌疑了。我想說的是文革音樂其實是很等級森嚴的。只能用來宣傳政治觀點。也有點工農兵才能排列八行的味道。

而當代的音樂更為功利。徹底的露出了商品性。

音樂跟經濟利益結緣。古代是禮樂不分家。而現代是經濟利益跟音樂不分家。

音樂已經變成了地道的商品。從這一點來看現代音樂顛覆了傳統。看著是沒有禮了。但是我感覺它跟古代音樂是有著血緣的雙胞胎。只要能賺鈔票別說八行樂舞,就是十行樂舞。一百行樂舞只要人有鈔票都可以擺譜。所謂民主也!但是其實是錢主宰!所以有時候現代音樂說不好聽的媚俗!

而有一種現象我感覺到是很審美就是高山流水,陽春白雪式的古琴曲,在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對音樂的審美品位是很高的。倒是現代音樂是可忍孰不可忍!

看看只要有鈔票現代的婚禮之規格,婚慶樂隊之擺譜真是另人發指。

我想這些是想給項陽博士請教一下。現代音樂的功能是不是也有點為錢所驅使?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的感想可能是混亂的,因為我只是看了一小段。而且我沒有比較。所以阿項不要見笑!

閱讀全文

與中央音樂學院項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