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學院 > 中國音樂劇發展研究

中國音樂劇發展研究

發布時間:2021-03-12 00:47:12

1. 中國音樂劇應該如何發展

不推翻現在的體質中國音樂劇(其實不光是音樂劇)基本永無出頭之日,文化管制才是遏制文化發展的罪魁禍手

2. 中國音樂劇發展從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音樂劇內容製作更具本土特色。由於嚴格的版權制度、演出制度等因素,國外音樂劇的中文版發展一直很緩慢。自中文版《媽媽咪呀!》在國內巡演獲得巨大成功後,引發了國外音樂劇中文版製作的熱潮。從中文版製作機構來看,亞洲聯創、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等演出機構與國外音樂劇製作機構合作不斷加深,這從邀請國外知名導演、購買國外經典音樂劇版權、成立中外合資公司等方面都得以充分體現。最近,亞洲聯創公司與英國真正好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歌劇魅影》等一系列世界經典音樂劇中文版,音樂劇中文版製作步伐將不斷加快。
其次,國內原創音樂劇與話劇、戲曲等元素的融合度不斷加強,原創音樂劇的題材更加多樣化和本土化。
最近一兩年,國內原創音樂劇開始嘗試與話劇、中國傳統戲曲等融合,或在話劇劇情中加入音樂、舞蹈元素推動情節發展,或者將中國傳統戲曲的唱腔與現代流行音樂、舞蹈等元素融合,各種創新不斷涌現,體現了音樂劇本土化的新發展(詳見表一)。
同時,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劇目的題材也更加多樣化,主要是改編國內觀眾比較熟悉的古老傳說、經典故事、現代小說、漫畫、影視劇等作品,吸引了不少觀眾和媒體的關注,如根據花木蘭代父從軍故事改編的《花木蘭》、根據梁祝愛情故事改編的《蝶》、根據民間傳說白蛇傳改編的《白娘子愛情四季》以及根據武俠小說、漫畫、電影改編的《天龍八部》、《三毛流浪記》、《杜拉拉升職記》等。

3. 中國歌劇的發展概況

探索階段:(1919--1944)的新歌劇,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響,或是為了適應反對帝國主義的愛國斗爭的需要。前者,如:黎錦暉的兒童歌劇《麻雀與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畫家》等,在倡導科學、民主精神上,在藝術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貢獻。後者,如:聶耳的《揚子江暴風雨》、向隅的《農村曲》、冼星海的《軍民大生產吧》等,都在反映群眾革命斗爭的內容上、在借鑒西洋歌劇的經驗上、在藝術形式民族化的問題上作出了寶貴的嘗試。
奠基階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的新秧歌運動為起點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劇,如:《兄妹開荒》、《夫妻識字》為新歌劇的創作開辟了正確的道路。此後,《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又獲成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進一步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小二黑結婚》、《王貴與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繼問世。
深入探索階段:(1956---)是遵循「百花齊放,百鳥爭鳴」方針,進一步大膽探索新歌劇的創作經驗的。這批新歌劇大致有三個創作道路。一、緊靠戲曲的創作道路,如:《紅珊瑚》、《紅霞》;二、基本上堅持《白毛女》的創作道路,如:《洪湖赤衛隊》、《江姐》;三、音樂語言及風格都建立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在音樂形式創作手法上又借鑒西洋歌劇經驗的創作道路,如:《阿依古麗》等。
十年動亂,新歌劇停止了創作。1976年之後,新歌劇又有了新的突破,如「《傷逝》、《芳草心》《第一百個新娘》等。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馬可等作曲)的誕生。《白毛女》在中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4. 中國歌劇的發展歷程

中國歌劇的發展,自三十年代開始進入探索期,有多種體裁,多種題材的形式出現。
體裁方面,有歌舞劇、小調劇、音樂劇、秧歌劇、正歌劇等;題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跡、民間故事、抗戰生活與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傳統戲曲形式改造、將話劇與歌曲結合、或據民間曲調填詞改編,總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國新歌劇的最初嘗試
一九二七年閻述詩 (1905-1963) 創作用民樂伴奏的舞台歌劇「高山流水」,閻述詩多才多藝,自已寫劇本,自已譜曲,自導自演,還親自參加燈光布景的設計製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現了春秋時代的音樂盛況和善樂者輩出的高文明社會。
閻述詩繼而又創作並演出「夢里桃花」及「瘋人淚」、「孤島鍾聲」、「憶江邊」等歌劇。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大批愛國志士離開東北進入關內,閻述詩不懼艱險,在編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劇「風雨之夜」後,離開東北入關。
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____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ashalomov (1894-1965) 是從小生長在中俄邊境華人聚居小鎮上的俄羅斯猶太人,出身蘇黎世音樂學院,在廣泛搜集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的基礎上,以傳說故事和傳統戲曲音調創作歌劇「觀音」及音樂劇「孟姜女」等,是中國歌劇發展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阿隆·阿甫夏洛穆夫在中國民族化樂劇樂曲創作、音樂教育、管弦樂隊組織、音樂社團組成、中國音樂的國際交流及通俗音樂提升上,都曾做出重要的貢獻,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名字。
熱心中國音樂的齊爾品
齊爾品 (Alexander Nikolaevich Tcherepnin 1899-1977) 曾根據中國民間故事譜寫歌劇「蚌殼」(後更名為「農夫與仙女」)。
齊爾品深為賈寶玉、林黛玉間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所吸引,認為是譜寫歌劇的好題材,有把「紅樓夢」編成歌劇演出的構想,可惜答應編寫劇本的魯迅逝世,這部歌劇也就沒了下文。
發展探索過程中較成功的實踐
而後,張曙曾以崑曲曲調創作小型歌劇「王昭君」;陳田鶴寫過歌劇「荊軻」(未完成) 和「桃花源」;王義平曾依陳田鶴的「荊軻」原作重新配器;錢仁康為陳田鶴的「桃花源」配過樂,也為蔡冰白的小歌劇「江村三拍」作曲,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歌劇「大地之歌」;黃源洛寫過「秋子」;陸華柏寫過「牛郎織女」,沙梅寫過古典歌舞劇「紅梅閣」;鄭志聲創作歌劇「鄭成功」,其它還有「岳飛」、「蘇武」、「西廂記」等,這些作品在中國歌劇的發展過程中,是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
二十世紀中國歌劇創作的拓荒者是黎錦暉,他創作了兒童歌舞劇《麻雀與小孩》《小小畫家》等共12部,在當時的中國曾產生了巨大影響,並為中國歌劇創作開了先河。1934年聶耳和田漢推出《揚子江暴風雨》,這種「話劇加唱」的做法後來也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歌劇結構形式。從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慶一些專業作曲家在創造民族歌劇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現了《西施》(陳歌辛,1935)、《桃花源》(陳田鶴,1939)、《上海之歌》(張昊,1939)、《大地之歌》(錢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賓,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鑒西洋大歌劇的創作經驗,力圖解決音樂戲劇化問題。在這些作品中,成就較高、影響最大者,當推黃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現了《農村曲》(向隅等作曲)和《軍民進行曲》(星海作曲)這兩部作品。1943年,延安興起了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新秧歌運動。在延安秧歌運動基礎上產生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安波作曲)、《夫妻識字》(馬可作曲)這種載歌載舞、新穎活潑的廣場歌舞劇形式,改變了中國歌劇藝術的發展方向並且直接孕育著大型歌劇《白毛女》。
1945年1-4月,延安魯迅文藝學院根據晉察冀邊區河北民間傳奇故事「白毛仙姑」集體創作了歌劇《白毛女》。該劇由賀敬之、丁毅執筆,馬可、張魯、瞿維、煥之、向隅、陳紫、劉熾作曲,經3個月努力,於1945年4月首演於延安。該劇曾獲1951年度斯大林文學獎金二等獎。《白毛女》在我國歌劇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標志著中國歌劇終於尋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發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鮮明的美學品格。繼《白毛女》之後,又出現了《劉胡蘭》(羅宗賢等作曲)《赤葉河》(梁寒光作曲)等優秀劇目。後來歌劇史家把從《兄妹開荒》到《白毛女》《劉胡蘭》《赤葉河》等優秀劇作在短時期內連續出現稱為「第一次歌劇高潮。」
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十七年中,我國歌劇創作在創作思維上形成了以下幾種不同的方式:
(一)、是繼承戲曲傳統,代表性劇目有:
《小二黑結婚》這是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根據趙樹理的同名小說集體改編的五場歌劇,田川、楊蘭春執筆,馬可、喬谷、賀飛、張佩衡作曲。該劇創作於1952年,1953年1月由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首演於北京實驗劇場,並為1956年第-屆全國音樂周的上演劇目。《紅霞》由石漢編劇,張銳作曲,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線歌劇團於1957年首演於江蘇南京。
《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胡士平曲。趙忠、鍾立兵、林蔭語、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還有陳紫等創作的《竇娥冤》等歌劇。
(二)、是以民間歌舞劇、小調劇或黎氏兒童歌舞劇作為參照系,創作新型歌舞劇,其代表作為《劉三姐》。
(三)、是以話劇加唱作為自己的結構模式,其代表作為「文革」後出現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
(四)、是以傳統的借鑒西洋大歌劇為參照系,代表作有《王貴與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羅宗賢作曲)、《望夫雲》(鄭律成作曲)、《阿依古麗》(石夫、烏斯滿江作曲)。
(五)、是以《白毛女》創作經驗為參照系,在觀念和手法堅持以內容需要為一切藝術構思的出發點,既不受制於、也不拒絕任何一種手法,只要內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劇手法、板腔手法或話劇加唱手法。這種創作模式有兩部歌劇傑作──《洪湖赤衛隊》和《江姐》足可證明其卓有建樹。
《洪湖赤衛隊》由張敬安、歐陽謙叔曲,朱本知、張敬安、歐陽謙叔、楊會召、梅少山編劇。1959年由湖北省實驗歌劇團首演於武漢。
《江姐》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根據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岩》中的有關內容改編而成的,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這部歌劇創作於1962-1964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政歌劇團於1964年首演於北京。
到了新時期,由於歌劇生存環境的變化和藝術觀念、歌劇趣味的發展,歌劇創作出現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的趨勢:
一種是雅化趨勢,即沿著嚴肅大歌劇的方向繼續深入開掘,把歌劇綜合美感在更高審美層次達到整合均衡作為主要的藝術探索目標。這種探索的早期成果是《護花神》(黃安倫曲)、《傷逝》和《原野》。
歌劇《傷逝》是由王泉、韓偉根據魯迅的同名小說改編,由施光南作曲而成的,中國歌劇舞劇院1981年秋首演於北京。
歌劇《芳草心》由王祖皆、張卓婭曲,前線歌舞團根據評彈和話劇《真情假意》集體改編,向彤、何兆華執筆。1983年由前線歌舞團在南京初演。
《原野》由萬方根據曹禺先生的同名話劇改編,金湘作曲, 1987年7月中國歌舞劇院首演於北京。《原野》是第一部被搬上國外舞台的中國歌劇,1992年1月,該劇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中心艾森豪威爾劇院上演,劇中人物由旅美的華裔歌唱家扮演,指揮、導演、樂隊和合唱隊員由美方人員擔任,演出獲得成功。還有《阿里郎》(崔三明等曲)、《歸去來》(徐占海曲)等。
到了九十年代之後,又有《黨的女兒》改編,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歌劇團1991年首演於北京,閻肅、賀東久作詞,王祖皆、張卓婭作曲。《馬可孛羅》(王世光曲)、《安重根》(劉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孫武》(崔新曲)、《張騫》、《蒼原》(徐占海等曲)、《鷹》(劉錫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藝術性和歌劇綜合美的高層次營雜邙論,《原野》、《蒼原》、《張騫》可視為新時期嚴肅大歌劇創作的高峰。
另一種是俗化趨勢,即把美國百老匯音樂劇作為參照系,探索在中國發展我們自己的通俗音樂劇的途徑。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劉振球曲)、《風流年華》(商易曲)和《友誼與愛情的傳說》(徐克曲),此後這類探索貫穿於整個八九十年代,公演過的新劇目不下百部,但鮮有成功者。

5. 中國發展音樂劇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1.一方面要多開眼界,另一方面要迅速提高自身的創作能力。
2.
關鍵是版要找准音樂劇這種外來的音權樂形式和中國地方特色的結合點。像外國的音樂劇,每一出劇目都要有一個舞美上出彩的地方
3.要有一個學習借鑒的過程。搞音樂、搞舞蹈、搞劇本的人一定要有很默契的配合,不是各自閉門造車,這樣就保持了劇目的完整性,藝術表現力也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4.不一定動輒就是大製作,不妨先從中小製作開始,找到好的切入點
5.在音樂劇的教學環節上,我認為今後音樂劇教育的發展,光靠閉門造車是遠遠不夠的,走出去交流必不可少。音樂劇教育也可以普及化,不僅僅局限於專業院校,可以去其他學校做講座,甚至開設選修課,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音樂劇教育的良好氛圍。

6. 音樂劇的發展歷程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Comedy)和黑人劇(Minstrel Shows)。

早期發展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繁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vaudeville)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樂的少女

1893年曾經活躍一時的英國人瓊斯完成了一部後來載入史冊的音樂劇《快樂的少女》,在倫敦王子劇院首演時激起觀眾狂熱反響。劇情故事生動連貫,舞蹈演員即是劇中人物,採用相關的舞蹈動作和話劇式的丑角說白,清晰敘述了這些演員如何千方百計躋身於貴族社會的故事。

20世紀初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

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

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耶穌基督萬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

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

(6)中國音樂劇發展研究擴展閱讀

流派代表

1、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於英國倫敦,音樂劇作曲家。

1968年韋伯的音樂劇《約瑟與神奇綵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創作了13部音樂劇,一部聲樂套曲,一組變奏曲,兩部電影配樂和一首安魂曲,獲得7次托尼獎,

7次奧利弗獎,3次格萊美獎,並且憑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贏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

2、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維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個俄國猶太移民家庭,美國著名作曲家,寫過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數十部歌舞表演、音樂劇,是百老匯舞台和好萊塢的名作曲家。

1924年為保爾·懷特曼的爵士音樂會寫了《藍色狂想曲》獲得巨大成功。格什溫的卓越貢獻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馬尼諾夫的風格與美國的爵士樂風格結合了起來,雖缺乏熟練的寫作技巧,卻是個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溫1937年夏因患腦癌去世,去世時三十九歲。

7. 音樂劇現在在中國的發展狀況求大神幫助

中國音樂劇,發展空間有多大? 1998年,美國音樂劇前輩史蒂芬·桑坦對百老匯音樂劇發展頹勢的評論可謂一針見血。「現在百老匯有兩種演出——舊劇重推和像《獅子王》這樣的大製作。後者觀眾可以不惜代價一年只看一次,但這種劇目不過是電影的舞台版。好像現在音樂劇已經無事可做了……」桑坦清醒地意識到,隨著世紀末影視產業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狂飆突進,國際演藝市場的格局也在發生著革命性的轉變。電子游戲、網路電影和多媒體劇院等高科技娛樂手段正在迅速取代傳統的演藝方式。人們對觀看劇院演出的熱情逐漸降低,不再將其視為娛樂文化發展的主流代表。於是,音樂劇同其他傳統舞台戲劇一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 對於中國音樂劇來說,從國內目前的演出市場、編演條件和大眾需求等幾個方面進行一下冷思考,我想也是很有必要的。僅從大眾需求的角度考察,中國觀眾對現場觀看商業演出的興趣到底有多大?從國內持續低迷的電影票房和音樂會收入上就能看清一二。電視、電腦、VCD、DVD的普及使普通居民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就能欣賞各種演出,如此經濟的收視手段,使得那些費盡心機的商演營銷策略相形見絀。另一方面,音樂劇作為歐美娛樂文化的產物在中國傳播,必然與本土文化發生矛盾和沖突。部分文化差異雖然可以在上演某些「超文化」劇目時得到彌合,但從音樂劇長遠發展要求來看,文化差異帶來的思維隔閡,會在很長時間里左右觀眾對這種歌舞演出形式的態度,甚至挫傷他們觀看的信心。中國要創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音樂劇,勢必要在文化移植和轉化上下苦工夫。然而,目前中國上演的原創音樂劇在這些方面的努力大多流於形式,部分作品甚至給人留下模仿、抄襲的不良印象。在市場競爭力減弱、大眾需求降低的雙重壓力下,音樂劇已經被壓縮到異常狹小的發展空間里,更難以步入高雅藝術的行列。 音樂劇自上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作為一個戲劇藝術領域內的舶來品,已在中國的文化土壤中生根發芽。中國要發展音樂劇,這一目標自然無可厚非。但是,僅僅根據音樂劇商演的表面繁華就認定這門藝術在中國大有作為,未免過於樂觀。 筆者以為,中國音樂劇的發展存在兩種可以預見的結果。第一,原創音樂劇在創作編排上吸取中國傳統戲劇的表演經驗和文化滋養,逐漸發展成一種以本土文化為根基的綜合演劇形式;第二,中國音樂劇打破歐美經典劇目的表演模式,以先鋒實驗的演出觀念引領未來的發展潮流。盡管如此,音樂劇在中國也很難如部分人士預言的那樣被發揚光大。它只會成為眾多演藝類別中的一個分支,在有限的發展空間里延續生命。其實,中國音樂劇發展的真正障礙來自市場。目前的演藝市場如果得不到有效改革,再好的藝術品種也會被扼殺其中。種種事實表明,音樂劇在中國呈現的繁華景象並不完全真實,當我們放眼中國音樂劇的未來,只希望大家面對的不是一片虛空。 來源:新華網

8. 國內音樂劇專業研究生怎麼樣,求本系學生回答,好考嗎都考什麼還是出國好一點。我英語不太好

您好,記得在一檔綜藝節目中,因《愛情公寓》成名的婁藝瀟唱了音樂劇貓技驚四座,在采訪版中她說本來權是音樂劇專業學生,但中國音樂劇市場還不成熟,真正從事音樂劇的機會並不多。您可以在知乎上搜索相關探討中國音樂劇的話題,有很多專業分析。

閱讀全文

與中國音樂劇發展研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