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樓夢的專場音樂會論文
保留源文件!
2. 可以邊聽音樂邊寫論文(英語)么,效果怎麼樣。
如果你特別喜歡唱歌最好還是不要這樣
如果只是喜歡聽歌那麼可以試試看
最好是休息一會兒再寫吧
3. 音樂劇論文(800字左右)
嘻嘻,華育的預初學生吧!我也是噢,你幾班的?
我也正在做這個作業,剛好一查就發現了你這個帖子,你不怕老師發現嗎?
頭痛這個作業啊!周五就要交了,偏偏復習階段作業特別多!
給你我的資料吧!大部分都可以抄上去。偷偷告訴你噢,這裡面我抄了700字,自己就寫了開頭和結尾。
http://ke..com/view/9921.htm
音樂劇簡介
音樂劇(Musical theater)是由喜歌劇及輕歌劇(或稱「小歌劇」)演變而成的,早期稱作「音樂喜劇」,後來簡稱為「音樂劇」,是19世紀末起源於英國的一種歌劇體裁,是由對白和歌唱相結合而演出的戲劇形式。音樂劇熔戲劇、音樂、歌舞等於一爐,富於幽默情趣和喜劇色彩。它的音樂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眾的歡迎。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頻密的地方是美國紐約市的百老匯和英國的倫敦西區。因此百老匯音樂劇這個稱謂可以指在百老匯地區上演的音樂劇,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匯風格的音樂劇。
音樂劇(英語:Musical theater,簡稱 Musicals),又稱為歌舞劇,是音樂、歌曲、舞蹈和對白結合的一種戲劇表演,劇中的幽默、諷刺、感傷、愛情、憤怒作為動人的組成部分,與劇情本身通過演員的語言,音樂和動作以及固定的演繹傳達給觀眾。一些著名的音樂劇包括:奧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悲慘世界、貓以及歌劇魅影等。
音樂劇特點
和歌劇的分別是,音樂劇經常運用一些不同類型的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在音樂劇裡面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而音樂劇裡面亦沒有運用歌劇的一些傳統,例如沒有了宣敘調和詠嘆調的區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聲唱法。但音樂劇和歌劇的區分界線仍然有不少學者爭議,例如格什溫作曲的波吉與佩斯(台灣翻譯「乞丐與盪婦」)就曾同時被人稱作歌劇、民謠歌劇(Folk Opera)和音樂劇。一些音樂劇如悲慘世界是從頭到尾都有音樂伴奏,而一些輕歌劇如卡門卻有對白。
音樂劇普遍比歌劇有更多舞蹈的成份,早期的音樂劇甚至是沒有劇本的歌舞表演。雖然著名的歌劇作曲家華格納在十九世紀中期已經提出總體藝術,認為音樂和戲劇應融合為一。但在華格納的樂劇裡面音樂依然是主導,相比之下,音樂劇里戲劇、舞蹈的成份更重要。
音樂劇與歌舞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萬花嬉春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很多音樂劇後來又被移植為歌舞片,而劇場版本和電影版本並不一定完全相同,因為劇場擅長於場面調度和較為抽象的表達形式,利用觀眾的想像去幻想故事發生的環境,而電影則擇長於實景的拍攝和鏡頭剪接的運用。西城故事是其中一個將舞台版本成功移植為電影版本的音樂劇,在橫街小巷取景,開創了後來很多音樂電影的先河。亦有歌舞片移植為音樂劇的例子,例如雨中曲是先有歌舞片,後來才被移植成音樂劇。
音樂劇擅於以音樂和舞蹈表達人物的情感、故事的發展和戲劇的沖突,有時語言無法表達的強烈情感,可以利用音樂和舞蹈表達。在戲劇表達的形式上,音樂劇是屬於表現主義的。在一首曲之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例如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曲的過程之中由相識變成墮入愛河,這是一般寫實主義的戲劇中不容許的。
音樂劇結構
音樂劇的文本由以下幾個部份組成:音樂的部份稱為樂譜、歌唱的字句稱為句詩、對白的字句稱為劇本。有時音樂劇也會沿用歌劇裡面的稱謂,將歌詞和劇本統稱為曲本。
音樂劇的長度並沒有固定標准,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小時至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間以中場休息。如果將歌曲的重復和背景音樂計算在內,一出完整的音樂劇通常包含二十至三十首曲。
音樂劇歷史
在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音樂成了人們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歐洲,各種各樣的音樂都得以茂盛發展,出現了清唱劇和歌劇。但華麗或庄嚴的歌劇或清唱劇並不能完全滿足觀眾,於是出現了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中間」的藝術形式。
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是約翰·凱的《乞丐的歌劇》,首演於1728年倫敦,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1750年,一個巡迴演出團在美國北部首次上演了《乞丐的歌劇》,這便是美國人親身體驗音樂劇的開端。1866年,《黑魔鬼》成為美國第一部的音樂劇。德國的喜劇,穿緊身衣跳舞的女孩,滑稽的歌曲,以及侏儒和妖精的扮相等等,奇異的場面令人驚異。美國人對音樂劇的興奮和擁護「就像當年米蘭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劇,或維也納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響曲一般」。
種類繁多的美國娛樂
19世紀,城市在美國紛紛建立,音樂劇隨之茂盛起來,它們以城市觀眾為對象,出現了輕歌舞劇及其更為粗俗的姐妹劇種———滑稽表演。輕歌舞劇適合每個人的口味,每周的節目單上有雜技,魔術,舞蹈、動物表演。單口相聲唱歌和滑稽戲等等。輕歌舞劇的來源很多:合法劇院的幕間特別節目、黑人歌曲表演、英國音樂廳的表演。這種雛形的美國音樂劇還只停留在模仿和沿襲歐洲輕歌舞手法的階段,其中歌、舞、啞劇,滑稽戲甚至雜耍,魔術籌各種藝術手段都可採用,不過,直到1890年,喜劇《唐人街之旅》成為一個里程碑,這部戲證明了音樂劇可以有美國的故事,也可以有美國的歌曲,如《巴華利街歌》。這首歌本來是一首很動聽的民歌,一首地地道道的美國歌;更為重要的是,該劇不僅有美國歌曲,美國故事,而且還有美國人說話的方式,就是說所有的角色們都用俗語說話。
小歌劇時代
進入20世紀,歐洲的作曲家給美國帶來的一種小歌劇形式。由於多年來受到歐洲歌劇如吉爾伯特和蘇利溫的英國喜歌劇,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約翰。斯特勞斯的維也納小歌劇,奧芬·巴赫的法國輕歌劇等的影響,使觀眾自動地有了一套評判音樂好壞的標准,而且也影響了觀眾的欣賞口味:有意味的情節,優美的音樂和文雅的歌詞成為編創者追求的目標。1927,年由吉羅姆,科恩和奧斯卡·雙姆斯特恩所作的《畫舵漩宮》(該劇是至今仍在上演的優秀的音樂劇中最早的一部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說來它也是一部真正的小歌劇。它以密西西比河上一艘表演船為背景,描述船長、船長夫人、女兒木蘭小姐、賭徒女婿、劇團台柱黑白混血的朱莉小姐、船底黑奴、黑廚娘的故事,還有密西西比河沿岸的人情事故、悲歡離合,全劇長達四小時。首演之夜,百老匯的觀眾被嚇呆了,他們不曉得原來「Musi-cal」不是只有歌舞喜鬧劇,竟然可以這樣的「戲劇」!從此,百老匯音樂劇開始了現代劇目的嘗試,音樂劇的編導開始更注意故事情節及歌曲的創作,從而更豐富了音樂劇的形式。
與小歌劇並存於同一時代的還有Rcvue(時事諷刺劇),在音樂舞台上它以沒有完整故事的形式和通俗的方式興盛著,這種歌舞雖沒有情節,卻開著冷玩笑,利用這種諷刺的手法把戲劇或歌劇滑稽化,它模擬流行的東西,或對流行的丑聞放冷箭——這些到今天仍然是我們的歌舞的主要材料。
爵士樂進入音樂劇
爵士音樂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發源於美國南部新奧爾良的一種流行音樂。從它的身上可以找到美國民歌小調,黑人靈樂怨曲以及各種村音俗韻的身影,風格多樣,動感強。第一部偉大的令人不能忘懷的歌舞名為《當心你的腳步》,1914年在新阿姆斯特丹劇院上演。對於此事最有貢獻的是艾爾文·伯林。他作出了那種精細的切分音拍子的歌曲,使得美國的音樂劇舞台與爵士音樂永遠結了不解之緣。「爵士」成為音樂劇的「音樂俗語」。不少作曲家也將爵士的因素引入創作中。喬治·葛什溫開創的就是一種「交響味」的爵士風。1924年,由葛什溫兄弟創作的《女士,好樣的》就開創了上世紀20年代百老匯音樂劇的爵士舞風格,該劇也使弗瑞德·阿斯泰爾和妹妹阿德勒成為百老匯首屈一指的歌舞明星。至此美國音樂劇掀開了它的新紀元,作品逐步趨於成熟
20世紀40~60年代,受歐洲輕歌舞劇和爵士音樂的影響,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百老匯音樂劇經典劇目。在這期間的作品已經成為年輕的古典了:如以美國西南部俄克拉荷馬拓荒地區為背景的《俄克拉荷馬》(1943年),該劇1955年被拍成電影獲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艾爾文;怕林的《安妮,拿起你的槍》;考勒·波特的根據蕭伯納劇本改編的音樂劇《窕窈淑女》。1956年在紐約首演,1964年被拍成電影並獲奧斯卡金像獎;以及1957年在紐約首演的《西區故事》,1961年被拍成電影也獲奧斯卡金像獎;1964年在紐約首演,反映沙俄時代猶太人命運的《屋頂上的提琴手》,1964年在紐約首演,1971年被拍成電影獲奧斯卡獎。
百花齊放的現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衛劇場的觀念滲入主流作品;搖滾樂、社會變遷豐富創作的素材,歐陸作品進口美國,百花齊放。
20世紀60年代,甲殼蟲和搖滾樂由英國沖向世界,各國音樂劇作曲家對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漸轉向吸收,英國的韋伯率先在《萬世魔星》這部以古老的聖經故事改編的內容沉痛、主題嚴肅的音樂劇中採用了輕音樂及搖滾樂,使之具有了現代感,歌曲變得活潑,通俗、易於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樂的嚴格限制,將電聲樂器引入音樂劇,從而加強了它的時代感和表現力。加之由於現代音響廣播設備的更新和普及,許多音樂劇中膾炙人口的歌曲。通過現代傳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風靡世界,成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維塔》中的《阿根廷,不要為我哭泣!》及《貓》中的《回憶》在音樂會及平時街頭廣播中都常可聽見,致使許多沒有看過此劇的人也產生了一睹為快的期待。
20世紀70~80年代,「音樂劇」的創作熱潮轉向倫敦,英國創造了與美國風格大不相同的「音樂劇」,出現了一批英國「音樂劇」經典劇目,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萬世巨星耶蘇基督》(1971年)、《艾維塔》(1976年)〈貓〉(1981年)《歌劇院的幽靈》(1986年)和《日落大道》(1993年)以及根據雨果名著《悲慘世界》創作音樂劇《悲慘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競相上演的保留劇目,它們在音樂和戲劇上都有了突破和飛躍。
音樂劇的流派
音樂劇根據不同的分類標准可以有不同的分類。音樂劇流派的開成和壯大總是與傑出的作曲家和劇作家,尤其是他們的不朽的作品聯系在一起的。
科恩、羅傑斯和小哈姆斯坦的古典音樂劇流派、勒納和洛維的小歌劇流派、桑德海姆和普林斯的「概念音樂劇」流派、韋伯和萊斯的現代流派音樂劇、勛伯格和鮑伯利的史詩流派、呂克·普拉蒙登和理查德·科錢特的浪漫主義流派和方興未艾的後現代流派音樂劇向世人打造了一個五彩繽紛的音樂劇舞台。
音樂劇名家
英國戲劇家安德魯·洛依德·韋伯
安德魯·洛依德·韋伯(AndrewLloydWebber)1948年出生於英國倫敦。他的第一部音樂劇已表現出了對流行音樂的著迷,結合了迷幻、鄉村與法國小調三種元素。
70年代早期,韋伯與萊斯合寫的作品是大膽的《萬世魔星》,獲得了格萊美獎。該劇於1971年在紐約上演時,獲得了七項托尼獎,包括最佳原作曲和最佳音樂劇獎,1973年,該劇被拍成電影。韋伯根據T·S·艾略特的《擅長裝扮的老貓經》改編的《貓》正開始成為迄今為止韋伯在商業上最成功的作品。
在美國和英國以及全世界,任何一個時候,都至少有他的十幾個巡迴演出團在大城市演韋伯的音樂劇。1995年,《貓》以史無前例的演出紀錄慶祝它在百老匯上演十周年,《貓》、《星光快車》及《萬世魔星》三部韋伯的作品是倫敦戲劇史上演出時間最長的三部音樂劇。韋伯是改寫音樂劇歷史的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
美國歌劇大師喬治·格什溫
喬治·格什溫(GeorgeGershwin)從小就表現出對音樂的極大熱情。1919年與歐文·凱撒(IrvingCaesar)的合作曲子「斯瓦尼」使他第一次出名。同年他被委任為《喬治·懷特1919年的丑聞》一劇作曲,其中一些歌曲成為美國流行音樂中的里程碑,如「我要建一條通往天堂的梯子」、「有人愛我」等。
1935年他的民歌歌劇《波吉與貝絲》在波士頓上演,成為格什溫上演最多的劇目之一。1936年格什溫兄弟轉到好萊塢去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創作時期。他們為《我們跳舞嗎》(1937)、《困苦中的年輕女人》(1937)譜為另一部影片《古德溫鬧劇》(1938)寫曲時,喬治病倒了,不久於1937年6月去世。[1]
[編輯本段]音樂劇的主要類型
1.百老匯音樂劇
像「好萊塢」與美國電影的關系一樣,一提起「百老匯」人們便會很自然地想到美國戲劇。「百老匯」是紐約市曼哈頓區的一條大街的名稱。在這條大街的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的中心,因此「百老匯」就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代名詞了。百老匯曾經有非常輝煌的歷史,這是與美國商業音樂劇的歷史密切相聯系的。百老匯音樂劇(Broadway Musicals)的前身是黑人游藝表演、滑稽劇、歌舞雜劇等,比較多地受爵士樂、搖擺樂的影響,其舞蹈有獨創的百老匯風格。1904年,比特爾·瓊斯明確了音樂劇的概念,真正有代表性的劇目是1927年的《演出船》,它綜合地把歌曲、舞蹈和故事情節、話劇表演結合起來。可以說,是音樂劇把美國風格的爵士樂和與爵士樂配合得搖擺性很強的舞蹈成功地結合在一起。《俄克拉荷馬》、《西區故事》、《平步青雲》都是在百老匯相繼走紅的重要音樂劇目。此外在百老匯經年不衰的音樂劇有:《歌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美女與野獸》等。
2.黑人音樂劇
音樂劇表現手段從以歐洲為主移向以美國為主,就是因為黑人的襤褸時代爵士樂、靈魂音樂、游吟和憂傷藍調的流行。再後來的搖擺樂也有強烈的黑人音樂背景。著名的黑人音樂劇包括《演出船》、《波吉和貝絲》、《天空小屋》、《聖路易斯的女人》、《花之房》(1954年)、《牙買加》等等。
3.倫敦西區音樂劇
倫敦西區音樂劇更多地受歌劇和輕歌劇的影響。英國音樂劇的發展很少在舞蹈方面做特別突出的改進,這里的藝術形式的結合是把歌劇、輕歌劇的傳統以及音樂喜劇的傳統與爵士樂、踢踏舞和芭蕾進行一定程度的結合。20世紀70年代,英國出現了兩位音樂劇創作巨匠:安德魯·洛依德·韋伯和蒂姆·萊斯,隨即英國音樂劇就出現藝術上的轉折。在風格上,韋伯創作的音樂劇偏重音樂,舞蹈相對較少;在製作上,英國音樂劇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非常注重把舞台上的各種技術——布景、服裝、燈光等與其他手段結合起來。很快百老匯感到了來自倫敦西區的巨大壓力和挑戰。倫敦西區的著名音樂劇包括《悲慘世界》、《西貢小姐》(1991年才移師紐約的百老匯)、《貓》、《歌劇院的幽靈》(後來移師紐約百老匯)等等。此外,似乎所有的音樂劇從倫敦搬到百老匯都能獲得成功,比如《象棋》、《男朋友》、《奧利弗》、《可愛的戰爭》、《查里姑娘》等等,無不如此。[2]
[編輯本段]西方音樂劇
音樂劇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紀的輕歌劇喜劇和黑人劇。
初期的音樂劇並沒有固定劇本,甚至包含了雜技、馬戲等等元素。自從1927年演藝船(畫舫璇宮)開始著重文本之後,音樂劇開始踏入它的黃金歲月。這時期的音樂劇多宣揚樂觀思想,並經常以大團圓的喜劇結局。直至1960年代搖滾樂和電視普及之前,音樂劇一直是最受美國人歡迎的娛樂和演藝形式。1980年代以後,英國 倫敦西區(West End)的音樂劇演出蓬勃,已經追上百老匯的盛況。後來甚至出現法文的音樂劇,如悲慘世界(後改編為英文版,曾在百老匯演出)、星夢Starmania、鍾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等等。
My Fair Lady Playbill with Julie Andrews and Rex Harrison而隨著英國和美國的音樂劇經常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音樂劇也開始在日本、韓國、中國內地、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新加坡等亞洲地區流行。參見亞洲的音樂劇。
發展和著名劇目
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音樂劇後來傳播到美國,並在美國得到高度冶煉和發展。美國紐約的百老匯,視其為音樂劇中心,甚至將音樂劇統稱為百老匯音樂劇。美國音樂劇的內容,偏重於談情說愛及幽默風趣,音樂輕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較富麗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風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稱「百老匯音樂劇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誕生於紐約,年輕時曾在紐約音樂學院學習鋼琴,1903年赴英國倫敦學習作曲,同時潛心研究輕歌劇、音樂喜劇的創作表演經驗,並參加創作實踐。自1904年起先後創作音樂劇50部,其中《演藝船》(1927)最為出眾。
故事敘述了20世紀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個在船上演出的流動劇院演員們在時代變遷和種族歧視的社會環境中悲歡離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兒馬格諾莉雅與游手好閑的青年拉威涅相愛,婚後生了一個女兒取名吉姆。一天,船主發現女婿拉威涅竟是賭棍,將其驅逐,吉姆隨同離去。馬格諾莉雅無奈在夜總會登台獻藝,艱苦奮鬥了21年,終於成為著名音樂喜劇明星,最後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敗的演藝船,拉威涅和女兒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終於團聚。劇情中加入了民間歌舞、爵士樂、查爾斯頓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為著名。在演出中,美國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爾·羅伯遜(1898—1976)飾船工喬一角,成功演唱蒼勁、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揚名世界。
發展中百老匯音樂劇
20世紀同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格什溫的《開始奏樂》(1927年)、《瘋狂的女郎》(1930年)、《我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創作的黑人民間音樂劇《波吉與貝絲》,其中的《我為你歌唱》因為劇中諷刺了美國總統選舉中的弊病,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並成為第一部獲得「普利策獎」的音樂劇。
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名家輩出,經典佳作頻頻登台,商業操作生意興隆,持續鑄造數十年的輝煌。百老匯音樂劇發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溫兄弟等風雲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過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羅傑斯和劇作家哈默斯坦也為音樂劇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倆合作的《俄克拉荷馬》於1943年3月在紐約聖詹姆斯劇院首演,獲得空前成功。這是一部反映農村青年愛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勞芮做夢的場景,描寫夢幻中與戀人克萊的綿綿情語——僱工加德與克萊斗毆,勞芮相阻——勞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掙扎……最後從夢中驚醒。德蜜爾在這里巧妙運用雙人舞、三人舞,與劇情和諧巧妙的結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國化的改革,以區別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實踐了多種要素的完美綜合。此後,羅傑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轉木馬》、《南太平洋》、《國王與我》。還有一部中國觀眾十分熟悉的音樂劇。這就是《音樂之聲》。這部音樂劇後來被搬上了銀幕,作品中的許多歌曲,可謂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50、6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全盛時期,在強化歌唱、舞蹈、表演、劇情的有機綜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膽革新。精湛的專業化創作技巧和美國作風的音樂舞蹈匯成渾然一體,將音樂劇的藝術品位和演員的多能性表演藝術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製作、伯恩斯坦作曲、勞倫茨編劇、桑岱姆作詞、羅賓斯導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匯首演,標志著音樂劇藝術最佳發展階段的開始。此劇1961年拍成電影,榮獲十項奧斯卡獎。作品從莎士比亞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獲得靈感,地點從維羅那古城變為現代曼哈頓西區,人物關系由原劇兩個世代宿怨的貴族家族移植為落後、貧窮的移民集聚地的兩個青年團伙爭奪地盤的惡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瑪麗亞分屬一個群體,最後以悲劇告終。該劇融會復雜的爵士節奏和富於沖擊力的音響律動,歌曲音調著重深入揭示人物內心情感,將音樂完全置於劇情之中。雖為爵士流行風,卻不追求聽覺的效果,給了觀眾以細細咀嚼回味的餘地。劇中歌曲《瑪麗亞》、《今晚》、《阿美利加》等韻味十足,百聽不厭。
繼《西城故事》之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一些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吉卜賽》(1959)、《音樂之聲》(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頂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雲》(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紅極90年代的《美女與野獸》、《獅子王》、《化身博士》《為你瘋狂》以及心理劇《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從紐約到世界,從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樂劇這一獨特藝術品種的千姿百態。
倫敦西區的《奧立弗》「挑戰」百老匯
自60年代起,倫敦西區的音樂劇創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時發起向百老匯的沖鋒進軍,「音樂劇中心」百老匯受到嚴峻的和強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據狄更斯的小說《孤星淚》(即《霧都孤兒》)編劇作詞作曲的《奧立弗》首演於倫敦。1963年進入百老匯舞台,榮獲兩項托尼獎。該劇沒有舞蹈場面,將創作重點放在戲劇表演、各種形式的演唱和舞檯布景的創新上,採用並行轉台展現維多利亞時代倫敦社會圖景,讓觀眾直觀感受到故事發生的特定環境,對奧立弗的悲慘命運給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倫敦劇壇升起了一顆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魯·洛依德·韋伯。他具有扎實的古典音樂根基,擅長於鋼琴、小提琴等樂器演奏,對新潮流行音樂和音樂劇情有獨鍾。1967年他與詞作家蒂姆·萊斯(1944)合作《約瑟夫和神奇綵衣》,此劇1981年在百老匯連演800多場,1982年獲包括音樂在內的托尼獎多項提名。1971年10月他們合作的搖滾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在百老匯首演,此劇取材於聖經故事靈感來自於霍爾本的油畫《墓中死基督》,通過對以基督與猶大為中心的復雜人物關系折射當代社會普遍的人性命題,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們的又一部搖滾音樂劇《艾維塔》在倫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於阿根廷前總統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維塔的生活事跡翌年9月在百老匯連演1560多場,榮獲7項托尼獎和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獎。以上兩部搖滾音樂劇為了使觀眾深入了解故事情節和人物關系,調動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維塔》中演唱的搖滾歌曲《如此一個競技場》、《金錢滾滾來》有力地推動著情節發展,而且又十分動聽。這部音樂劇中還有一首並非搖滾的主題歌《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其楚楚動人的旋律而風靡全世界。他的驚世巨作《貓》1981年5月在倫敦首演轟動了百老匯。此後又創作了以舞蹈精彩絕倫而著稱的《星光快車》、《劇院幽靈》(1986)和90年代榮獲8項托尼獎的《日落大道》等傳世名劇。
20世紀80、90年代稱雄世界音樂劇壇的倫敦西區,除了韋伯,還有作曲家勛伯格(1944~)和著名製作人卡麥隆·麥金托什(1946— )。他們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麥金托什是一位聰明的藝術經營者,用高質量藝術作品贏得千千萬萬的觀眾。他與韋伯合作的《貓》、《歌劇院的幽靈》,與勛伯格合作的《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以及重新製作的許多經典劇目都為世人所矚目。
世界經典音樂劇——《悲慘世界》
根據法國19世紀雨果的經典小說《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音樂劇是麥金托什製作的四大名劇之一。由阿蘭·鮑伯利作詞,勛伯格作曲,特里沃·南與約翰·凱德合作編劇、導演。此劇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語版本,麥金托什為其音樂所激動,決定重新製作,由芬頓將法語歌詞譯成英語,並請詩人赫伯特·克萊茨梅對歌詞重新修改加工,成為通行的英語版本。繼1985年10月在倫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匯隆重推出以來,至今已在33國家、200多個城市用21種不同語言演出過 54種製作版本, 該劇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50多個重要國際獎項。
2002年6月22日美國國家巡演團在中國上海持續演出22場。上海大劇院的演出廣告用大字寫道:「《悲慘世界》,創造歷史,首部中國上演的百老匯音樂劇。百老匯巨星康姆·威爾金森專程加盟,再度詮釋冉·阿讓。美國國家巡演團傾情演繹,上海大劇院震撼巨獻。」國內外觀眾紛至沓來,大劇院門票告罄,劇場內掌聲雷動,此次演出成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慘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讓與警探沙威周旋,終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為主線,多側面表現冉·阿讓捨己救人,給予苦難中的人們以同情和關愛的人道主義精神,史詩般地反映了19世紀法國三十年動盪歷程中人間的悲歡離合和人民大眾英勇抗爭的業績。
《悲慘世界》這部音樂劇貴在寫實,實在難得。其流動的舞台、巨大的轉盤、豐富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4. 求北京的音樂文化生活 論文一篇 以一場音樂會或者一個與音樂有關的活動來寫 要求兩千字以上
柯老師完美的詮釋了腹黑二字。
被柯老師外表所騙已的今年選課的同學我已精蹦了。
5. 一篇關於古典音樂的論文
對於古典音樂。 我們可以有以下幾個認知。 一,中國傳統古典音樂。 二,阿拉伯古典音樂。 三,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古典音樂。 中國古典音樂有著千年的歷史,從上古時期的記載就有很多的文獻了。 但是中國古典音樂最發達的時代應屬唐朝。 唐朝的古典音樂融入了很多的西域風情,比如現在大家熟知的二胡,三弦等樂器,其實都是那個時代從西域進入漢人的文化中的,而中國傳統的音樂主要表現為笛,簫,古箏,古代鼓。 包括一些古典的舞蹈,都是因為有樂器的影響才出現的。 中國的音律其實在歷史上還是很不錯的,但是有些事實必須得說明,中國人在音樂受到了古代道教文化的影響。所以音樂上面更加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也就是說,中國人對以音律方面更主要的需要是修身養性。 所有在唐朝之前的音樂,多數為古箏,柳琴等彈奏樂器和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 所有我認為,中國古典的音樂對於世界的影響來講,是很具東亞風格的。 而阿拉伯古典音樂和古代印度音樂則是另外一種「世界」才會有的的風格了。 多數的阿拉伯和印度的古典音樂都是以舞配樂的形式而讓人了解的。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條件組成,第一,西亞文化和東亞文化由於亞洲地形的問題導致了分割。(喜馬拉雅山地區的高度阻止了很多的文化交流。而中國地帶的人對於西亞地區的文化借鑒並不是太多。而西亞對以中國文化的借鑒只能是更加的少了。) 第二,自從古代波斯侵佔歐非大陸之後,便為波斯文化的傳播加快了速度。這點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阿拉伯民族在古代的時候屬於游牧民族,自然對以中國的古箏之類的中型樂器的需要就會降低。反而二胡之類的樂器更加的方便攜帶,自然而然的更家受到他們的歡迎了,再加上這些民族本身的個性,是游牧民族,比較放盪不羈吧。自然而然對於音律方面需要的便是一種婉轉而強硬的感覺了。 所有西亞的古典音樂給現代的人的感覺很難適應,因為現代人的生活已經改變了太多,必定不是古代的游牧民族了。所有更加希望聽到的則是一種穩定而又緩和的音樂。 歐洲古典音樂是很好的一門藝術,我真的忍不住想這樣說上一句。 歐洲古典音樂的代表作人物真的是數不勝數吶,不管是莫扎特,還是貝多芬,他們的音樂更加的靈魂吧,他們的音樂不像中國古音樂那樣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也不像西亞音樂那樣放盪不羈,而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對於生活得直接標到,對以自己感情的舒服是比較直接的。 而且在樂器方面,似乎歐洲人也是很有天賦,剛強帶柔的鋼琴,溫柔的薩克斯,優雅的小提琴,沉重的大提琴·········· 真的是很美妙哪。 其實歐洲古典音樂為什麼能引領現代的潮流,並不僅僅是樂器和好的演奏師,也不是歐洲的擴張殖民地的問題,而是歐洲音樂里包含了一種蒸蒸日上的寫實感覺。 歐洲的音樂對以人們的感情抒發是一種對於社會穩定和追求人人平等的理想而付出的感覺。 還有一些歐洲音樂更是為了人民的生活而創作的,像《流浪者之歌》,《卡農》,《致愛麗絲》······ 對於現代的人民來講,人民對以生活得寫實是很關切的,大家都在現實的社會里,自然會碰到一些釘子,那麼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希望能直接的抒發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用中國古典音樂那樣委婉的去化解自己的感情。 所有用現代的眼光看起來歐洲音樂更能幫助現代人的思想,也更能適應現代人的生活。 其實對比一下就知道。 中國的古典音樂中,有著很濃重的儒家思想,就是以仁為本,張揚的是一種含蓄的美。 而且中國古典音樂因為受到了道教及其他的教派的影響,更加的宣揚的是一種為己之樂。音樂的主要是圍著自己的思想而生的。 而西亞音樂則是一種民族主義的和感情主義的表達。他們更注重的是短暫的快樂,而不是穩定的永遠。 歐洲音樂則是一種寫實的手法,歐洲音樂注重的是眾樂樂,而非獨樂樂,這點可以說和中國古典音樂恰巧相反。 因為中國人注重的個人的修為,所以導致了對以面子的過於追求,而產生了一種虛偽在音樂里。 而歐洲的音樂卻很貼近現實,但是歐洲音樂也是有缺點的。因為歐洲音樂有種過於放縱感情的感覺。如過一個從小就接受中國教育的人,讓他去聽歐洲古典音樂,我敢說他只會短暫的沉迷到歐洲音樂里去,而長期的時間他更願意去聽中國音樂。所以,我認為歐洲音樂不如中國音樂耐聽。 其實我對於音樂的了解也只是初步的,張鈺你要加油喔。
6. 關於音樂方面的論文 800個字
音樂的魅力
真的,我只能說人真的很脆弱,而音樂最直接抵達內心深處所埋藏的情感。《二泉映月》這首曲子,我聽過很多次,而獨獨在中秋節的紫藤聽了後,我卻大大反常。
跪坐開始時,我就隱隱約約得覺得旋律十分熟悉,卻始終沒有意識到是《二泉映月》到第二種風格的《二泉映月》展現時,我開始反常……那有一搭無一搭的斷斷續續的二胡聲,揪得心痛之後,我有一種沖動,想站起來的沖動,去關掉,因為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那二胡拉出旋律太悲愴太蒼涼,在那時斷時續,實際卻是連續成一體的嘶啞的聲音中,我不能站起來,情不自禁的留下淚來,一滴又一滴緩緩流過面頰,流過嘴角,從下巴流下,滴到手上。每眨一下眼睛,就一滴淚水凝結,慢慢滑落。我抬起頭,望向天花板,希望把注意力分散,放到別的事物。但是,這些努力都是徒勞,那種影響力太強了。我無法阻擋,無法將它屏除在心外。它像一股魔力吸引著我,卻又讓我無法抗拒,覺得是一種煎熬,彷彿我在親身經歷那樣一種磨難從而因來我本能的反抗。音樂慢慢的消逝,但是這樣的氛圍卻一直環繞著我……
我自認為我是一感情不外露的人,也是一個內心堅強的人,為音樂而傷心落淚,這是第一次。記得老師說,日本演奏家小澤說過聽《二泉映月》要跪著聽。我也只是在跪著時,才對此首曲子產生了共鳴,才真正認識《二泉映月》,而是它的版本都將它的色彩變得絢麗失去了蒼涼的意境。
音樂會擾亂內心的平靜,影響人的情緒,音樂是有生命力的,它是人生閱歷的再現。它或輕快、或活潑、或深沉、或清亮、或憂郁、或神秘……凡此種種,都向人們訴說著它的故事,它的經歷……
音樂是美的,真正理解音樂的人,為它痴迷,為它歡笑,為它流淚,這就是音樂。
7. 關於動物開音樂會的文章 600字
演出開始了,首先登場表演的是大公雞。只見他頭戴一頂小紅帽,身披一件錦衣,腳穿一雙金黃色的竹葉鞋,昂著頭,挺著胸,邁著小台步走向舞台。他深深地向觀眾行了一個禮,微笑著把目光投射到每個觀眾身上,然後清了清嗓子,「喔喔喔」地唱了起來,一邊唱一邊用翅膀不停地打著節拍,歌聲好像告訴人們:他經過老馬的教育,從此再也不說自己多美麗,每天早早起,為人們打鳴做好事……歌聲婉轉動聽,在夜空中回盪,好像給迷人的夏夜,寧靜的森林又增添了色彩。成千上萬的觀眾都被他那金嗓子陶醉了,劇場中不停地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八哥鳥、鸚鵡等觀眾大聲地叫著:「美麗的公雞唱得好。」大公雞聽到觀眾的喝彩聲,心裡甜滋滋的,高興極了。
接下來是小花貓表演,他穿著幾道黃色、白色和黑色交錯的條紋衣服,手拿閃光的大喇叭,他滿面春風,風姿翩翩,大步流星地走向舞台。走到舞台正中,向四周的觀眾鞠了一個九十度的躬,然後說:「喵,各位觀眾,各位來賓,今天我用喇叭為大家演奏《地里不能種魚》的歌曲。」說完他舉起大喇叭,放在嘴邊,抿著嘴,吸足了氣,使勁一吹,那喇叭「噠噠嘀嘀噠噠」地響了起來。小貓吹得兩腮鼓鼓的,尾巴豎了起來,鬍子一翹一翹的。那清脆、動聽的喇叭聲打破了夜空。觀眾貓頭鷹、夜鶯等都為他喝彩稱絕,全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小花貓看見觀眾們那麼喜歡自己的節目,高興得手舞足蹈,連聲說:「謝謝!謝謝!」
後面上台表演的還有小白兔吹笛,小豬打鼓,猴子拉風琴等好多精彩的節目,每個節目都很有趣。
音樂會結束了,演員們合奏了《送賓曲》,送走了一個又一個觀眾,悠揚的樂曲聲在森林裡久久飄盪。
8. 急求一篇關於音樂表演方向的畢業論文(6000字左右)O(∩_∩)O謝謝!!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當今時代急需培養適應社會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這就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繼承優良傳統,又要與時俱進。因此,探索音樂表演的多元化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密切聯系實際,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為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文章對如何採用多元化教學以及採用多元化教學所產生的實際效果進行了分析和論述。
關 鍵 詞:音樂表演 多元化教學
音樂表演的種類有很多,其中包括聲樂、器樂、舞蹈、鋼琴等專業的人才培養。多元化教學是指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教學,在音樂表演中,如舞台演出、教學實踐、舉辦音樂會、參加錄音錄像,包括欣賞、觀看錄音錄像等,都屬於多元化教學范疇。當然舞台的演出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僅以器樂演奏形式為例,就有很多種,如獨奏、重奏、合奏、伴奏等,這些都屬於多元化教學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稱之為多元化教學。實踐證明,在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過程中,在以傳統教學為主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對學生有計劃地、彈性地採用多元化教學,具有良好的效果。這一教學方式受到學生的普遍認可和歡迎,學生普遍感到受益匪淺。筆者認為科學地採用多元化教學,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多元化教學的幾種形式
1.舞台演出
這是音樂表演最主要的表現形式之一,是最終要達到的目的。舞台的演出形式繁多,這里重點例舉器樂演奏的舞台形式。器樂演奏的舞台形式包括獨奏、重奏、合奏、伴奏。
(1)獨奏
只要具備演奏基礎,有一定的基本功訓練,具備一定數量的演奏曲目,老師就應盡可能地創造機會讓學生上舞台進行表演,讓學生多參加獨奏的演出。獨奏也需要經驗的積累和心理素質的調試、培養。首先要把上台前的准備工作做好,例如,檢查一下樂器的狀態如何,音準調試得是否准確等。調整放鬆自己的心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備,在舞台上才能充分發揮並展示自己的技術水平。一般音樂表演的考試大都以此種形式出現。筆者抓住考試前的機會,給學生上公開點評課,也就是每個學生上舞台演奏准備要參加的考試曲目,其他同學進行點評。同時尋找不足,當場改進。能解決的問題馬上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問題,下去反復練習,下次必須解決。通過公開點評課的訓練,學生進步很快,而且在考試過程中,每個學生的進步幅度都非常明顯,收效極佳。
(2)重奏
重奏不同於獨奏。它講究相互配合。因此雙方的互相配合十分關鍵,二者是一體,在演奏自己聲部的同時,也能傾聽到或感受到對方的演奏聲部的進行,要使兩個聲部有條不紊地結合,這樣才能夠配合好。要傾聽和聲的整體效果,積極主動、和諧合作、默契配合。在短學期教學期間,筆者採用多元化教學,給學生布置兩首器樂重奏作品,要他們親自演奏,體會音樂感覺。雖然剛開始對於沒有過合奏經歷的學生來講,挺有難度,但最終還是堅持下來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學生熱情很高,都主動找老師給他們安排重奏訓練。
(3)合奏
合奏是器樂演奏最常見的一種演奏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平時要多積累這方面的經驗,會對將來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很多人就缺少合奏意識及合奏經驗,最終無法勝任合奏。除了依靠學院的合奏課,還要尋找各種機會多參加合奏訓練,及時總結,不斷積累經驗。
(4)伴奏
伴奏是音樂表演中的另一種形式,如獨奏伴奏、獨唱伴奏、舞蹈伴奏等,是大家非常熟悉多見的一種形式。伴奏所處的地位不同,它處於輔助地位,起配合和烘托、襯托的作用。伴奏時要突出主旋律,要做好陪襯和鋪墊工作。學生要多參加社會實踐,克服困難,多參加伴奏,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服務意識。
2.錄音
錄音和平時演奏不同,一說到錄音學生就都會有一種緊張感,不過這樣他們會更加認真對待,必要的緊張還是要有的,但不能失控。在沒有錄像的條件下,筆者就組織學生錄音,每次的考試都要錄下來,反復聽,幫助學生查找不足之處。這對學生的提高非常有幫助。錄音時演奏者本身所用的力度和平時也有所區別,因為麥克風的靈敏度極高,它所處的位置、角度的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包括演奏者的鬆弛度和緊張度等,都會對錄音產生影響。所以在錄音時,要多講究音色和音質。這樣對錄音的效果有益。在錄音時,往往不用平時舞台演出時的力度,則會有更好的音響效果。否則,麥克風的靈敏度大,用平時的力度來演奏帶來的噪音大,效果極差。錄音時,應該多在演奏技巧上下工夫,例如,在進行琵琶演奏時左手要多加些「吟」弦的技巧,這會使聲音更加有潤性,音色柔美好聽,獲得很好的效果。
有時筆者把學生帶進錄音棚,進行多元化教學,表面上看給人比較鬆散的感覺,其實更接近於現實。實際上更接近實際,這就是實踐,是學生在一對一的課堂上所學不到的知識,也是超前實現目標的良好途徑。如果沒有實際操作,就沒有以上經驗的積累。
就像學生在學校學習,只有理論基礎,沒有社會實踐是不完美的。年輕時應抓住大好時光,勇於創造,拼搏進取,我們就會有收獲,就會有成績。如果在學校時就積累經驗,等到走上社會後就能夠很快地適應社會,滿足社會需求。採用多元化教學,能解決這一難題。
3.錄像
錄制音樂要講究聲情並茂,這是表演的進一步升華,必須自然鬆弛,美觀大方。這是聽覺藝術和視覺藝術的完美結合,不可緊張或鬆懈。有的演奏員,一錄製作品就很假,很做作,或錄制不好反復地接錄,這些都會對錄制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要定時安排錄像,可以在學期的期末考試時給學生錄制。先講錄制的要求,然後再由有經驗的老師進行點評,找出每個學生存在的不同問題進行總結,不斷積累提高錄制效率。這也是多元化教學的體現。
4.舉辦演奏會
定期組織學生舉辦演奏會,對積累舞台經驗大有好處。有的學生基礎不好,彈奏幾首曲子就沒勁了,彈不動了,基本功匱乏。這樣的同學就要求多練習基本功,練習力度、速度、耐力等,這些提高後,方可上台演奏。有的學生怯場,無法控制自己緊張的情緒,導致不能正常發揮和演奏。所以要多為他們創造演出機會,多鍛煉從而緩解緊張度。對於特別愛緊張的同學,剛開始可以安排和其他同學一起演奏,經過鍛煉逐漸適應後,再讓他自己進行表演。這樣就逐漸緩解了學生的緊張心理,讓他們更加鬆弛,從而達到自由發揮的境地。 5.參加教學實踐
要有計劃地讓學生親自參加教學實踐。在短學期教學工作期間,筆者安排了兩名大一年級的學生,來給兩名小學生授課。課的內容是一首短小的琵琶復調二重奏作品,這些內容筆者事先並沒有教過他們。對他們來說都是剛剛接觸的新作品,筆者在旁邊現場指導,學生們換位了,現在他們不是學生,是老師。老師在教學時,就要有迅速試奏的能力,科學安排指序、把位,還要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時他們的注意力是絕對的高度集中,這時他們的試譜、安排指序指法等就顯得更加積極主動了。當遇到問題,筆者認為這個問題他們解決起來有難度時,就會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這樣他們在小學生面前既不失去自尊,又可以進一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當發現他們的演奏姿勢懈怠時,筆者就在旁邊提醒他們,注意自己的演奏形態,學生會學你們的。小同學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小同學,積極主動配合老師的思維,主動試奏,很快可以學會。有的小同學試奏本來就不快,也不主動配合老師,就等著老師一句一句地教,這就考驗老師的耐力和耐心了。等到筆者送兩位同學離開課堂的時候,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老師,其實你當老師也挺不容易啊!」筆者開心地笑了。通過實踐,首先,讓他們懂得了老師的辛苦和用心。這樣回到他們自己的課堂,他們會更加積極地配合老師的教學。其次,他們得到了教學上的訓練,也為將來教學積累了經驗,為他們逐漸適應社會做准備。這就是多元化教學帶來的益處。所以,有計劃地採用多元化教學,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多看、多聽大師及演奏家的演奏和表演,解放思想,開闊視野,聲情並茂,更有助於學生的學習和進步。
二、如何採用多元化教學
要做好多元化教學,教與學是相互的。無論是對老師的專業素質還是對學生的本身素質要求都是較高的。
1.多元化教學對學生的要求
(1)學生要具備較好的基礎和音樂素質。人人知道,無論做什麼,基本功都是最重要的。然而基本功的訓練往往是一些學生的弱項。如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苦練基本功,提高學生練功的積極性。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採取了集體練功的形式,互相勉勵、互相促進的方法,一起練功,從而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他們聽到同學在練功,馬上放下手裡的工作,主動要求參加到練功的行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吃苦耐勞,任勞任怨。基本功訓練往往很枯燥,還需要一定的體力、毅力。有的傳統樂曲很長,不好背譜。這需要有能吃苦耐勞的精神,任勞任怨,不厭其煩地反復訓練才能達到要求。
(3)德藝雙馨。學生不但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而且要有嚴禁謙虛的學風,品學兼優,德才兼備。要培養人情、人格、人性等全面發展的人才,要以此為積淀培養合格的人才。
2.多元化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教師在多元化教學中主要應實現以下方面的內容。
(1)引導啟發。音樂表演本身就是對音樂作品的藝術再創造,要求學生有創新,有自己的構思和想法,教師不要過多干涉其思路,關鍵在於引導。在不違背音樂規律和原則的前提下,允許學生盡情發揮,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
(2)歸納重點。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有計劃地學習、復習學過的樂曲,預習不同時代的新作品,分析它們的結構和特點。老師可以歸納重點,鼓勵學生改編創作。通過實踐,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由淺入深。音樂表演是綜合性的藝術,教師要把握難度和進度,做到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了老師的正確引導,學生的積極配合,多元化教學才會取得好的效果。
當今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就應採用多元化教學的培養方式,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培養合格人才。
三、實行多元化教學帶來的社會效益
1.自食其力,信心倍增。筆者在多年的音樂表演的實際教學中,嘗試著採用多元化教學的方式。有的學生在校期間就不斷地實踐,逐漸積累經驗,自食其力。通過多種形式的鍛煉學習,學生增強了學習熱情和自信心。多元化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理論密切聯系實際。在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對學生採用多元化教學,可使教學更加靈活、切合實際。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
3.積累經驗,符合社會發展。採用多元化教學,有助於幫助學生在校期間就不斷地摸索和積累實踐經驗,將來他們就能夠很快地適應社會發展,滿足社會的需求。通過不斷地探索並採用多元化教學,學生能夠迅速成長,這是技術能力的培養,符合市場要求,學生從中受益匪淺。
總之,音樂表演的多元化教學,靈活多樣,積極有效。它補充了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是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的完美結合體。多元化教學有助於理論與實際的密切配合,使學生迅速有效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這點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社會發展到今天,我們要有文化,更要有能力。
9. 音樂會鑒賞論文
《梁祝》賞析論文:(給我高分啊)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動了多少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這樣一首令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之一。作品創作背景簡析:這是一部以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題材,以越劇音樂為素材而寫成的單樂章小提琴協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愛情》)。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間稱為《梁祝》)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並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下面依結構欣賞作品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朴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台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台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台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這樣發展了下去。)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台會、哭靈投墳。(祝英台的父親逼祝英台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銅管樂奏出了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緊接著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逐漸形成了矛盾沖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但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台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樓台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如訴如泣的曲調。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哭靈投墳,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後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後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並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台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後碰碑自盡。)鑼、鼓、管、弦齊鳴表現祝英台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贊頌的音調。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台縱身投入後,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這一動人的情節。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於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於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我們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是那動人的音樂調動了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經歷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於音樂之中,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了許多許多,通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樂曲介紹版本:俞麗拿/英國廣播音樂會管弦樂團/李堅指揮/時長:25』43)《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一部單樂章奏鳴曲式的小提琴協奏曲它把民間傳奇故事濃縮為「草橋結拜」、「同窗三載」、「長亭惜別」、「逼嫁」、「樓台會」、「投墳」、「化蝶」等7個主要情節。〈引子〉鋼琴引出秀麗的長笛聲聲(0』45)和弦樂的演奏,展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音畫世界。一、「草橋結拜」(1』12)自1』12秒起小提琴奏出優揚、柔情的音樂,(1』53)隨著大提琴聲的息息相通,(2』38)發展為大、小提琴的一段協奏,好似兄弟情投意合,(3』08)弦樂的齊奏將此情深意篤的情感推向了高潮,(3』59)音樂還續上了一段柔和而又令人陶醉的樂章。與其是從「草橋結拜」的故事情節中去理解音樂,還不如從愛情主題來理解為好。獨奏小提琴那純朴而又含蓄的愛情主題,確實使人如醉如痴。二、「同窗三載」(4』51)以歡快、跳躍和激情的三分鍾時間的音樂分別講述了三年的同窗學習情景和如膠似漆的友情。三、「長亭惜別」(7』33)梁山伯與祝英台兩人在長亭惜別時的依依不捨的樂句,很有情感,令人纏綿悱徊。四、「逼嫁」(10』18)不安的音樂帶出銅管樂器那凶暴的主題,顯示以祝員外為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威逼。(11』21)小提琴以散板形式奏出的音調,揭示出祝英台的痛苦心情。強烈的切分和弦構成的反抗音調,與凶暴的主題交替出現,(12』20)導致英台抗婚的樂曲高潮,隆隆的鼓點以示洶涌澎湃的心潮和憤怒的對抗以結束此樂章。五、「樓台會」(14』07)小提琴與大提琴那對話般的樂章,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兩人在樓台相會時的互訴衷情,難依難舍、委婉動情。六、「投墳」(16』32)急轉直下的音樂,從戲曲借鑒來的散板和快板樂章,是英台在山伯墳前向蒼天的控訴。在一片寂靜中,(19』33)唯有一個小提琴獨奏出悲憤的絕句,(19』46)凄慘和悲壯的鈸和鑼聲令人心碎……。(20』09)隨之是管弦齊鳴,謳歌英台反封建精神。七、「化蝶」(20』18)晶瑩的豎琴、(20』38)清脆的長笛,將人們引入了秀麗的意境,(21』25)裝有弱音器的獨奏小提琴再現了愛情主題,使之成為帶有神奇色彩的終曲。音樂展現了人們對梁、祝兩人化蝶的美好遐想和祝願。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東晉永和年間,在風景秀麗的善卷山南,有一個祝家莊。莊裡有一戶殷實富戶,人稱祝員外。祝家族規,財產傳男不傳女。因祝員外沒有兒子,為繼承家產,祝員外將女兒英台自小男裝打扮。英台才貌雙絕、聰穎好學。到了讀書年齡,祝員外便把英台送到附近的碧鮮庵讀書。在碧鮮庵讀書時,有一位同學叫做梁山伯,家住善卷山北西去五里的梁家莊,兩人一見如故,意氣相投,引為知己,遂於善卷後洞的草橋結義金蘭,兄弟共勉,相互提攜。英台與山伯在碧鮮庵同窗三載,期間曾同往齊魯謁拜孔聖,又同到東吳游學。兩人日則同食,夜則同眠,詩文唱和,形影相隨。山伯不僅才高學富,而且為人忠厚正直,深得祝英台的愛慕。然而,三年之中,英台始終衣不解帶,山伯雖屢起疑惑,但均被英台支吾過去。山伯始終不知英台為女子。三年的同窗生活,梁祝情深意篤,祝英台對梁山伯產生了愛意。三年後,梁山伯要繼續去餘杭游學,而祝父因英台年屆及笄,不許英台前往。二人依依不捨,互贈信物。山伯贈與英台古琴長劍,英台回贈山伯鎦金摺扇,親書「碧鮮」二字。在山伯去杭城時,英台相送十八里,途中英台多次借物抒懷,暗示愛慕之情。但忠厚淳樸的山伯渾然不覺,不解其意。臨別時,英台又假言做媒以家中九妹許於梁山伯,並約定時日,請山伯來祝家相訪求婚。英台學成回家後,豈料其父母已將英台許配邑西鯨塘馬氏。山伯從餘杭游學回來,到祝家造訪,英台紅妝翠袖,羅扇遮面,前來相見,山伯方知其為女子。當得知英台已聘馬氏後,柔腸寸斷,悲痛至極。兩人臨別立下誓言:「生不能成婚,死也要成雙。」梁祝淚別後,山伯憂郁成疾,不久身亡,卒葬村西胡橋。英台聞訊悲痛欲絕,決意以身殉情。出閣當日,堅持要經胡橋祭奠。轎至胡橋山伯墓時,英台上前祭弔,慟哭撞碑,突然狂風大作,天空混沌,飛沙走石,地忽裂丈余,英台墮入其中。風停雨過後,彩虹高懸,有二隻碩大的蝴蝶,蹁躚起舞,傳為梁祝兩人之精靈所化,黑者即祝英台,黃者即梁山伯,情侶依依,形影不離,比翼雙飛於天地之間。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近年,浙江越劇團的傅派傳人陳藝主演了新版《梁祝》的「祭墳」和「化蝶」兩場。總之,經典就是經典,彷彿有演不完的故事,說不完的意韻,道不完的感嘆。現在已是上海音樂學院教授的陳鋼說:盡管迄今為止已有無數中外小提琴家演奏過《梁祝》,但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有三位。第一位是俞麗拿。《梁祝》1959年5月在上海藝術劇院首演時,擔任小提琴獨奏的就是俞麗拿,其時年方十八,還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學生。俞麗拿的演奏特點是身心極為投入,肢體語言和表情豐富,頗具現場感力她演奏的《梁祝》唱片、音帶和CD目前已發行了200多萬張。第二位是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早在1979年,西崎崇子就灌錄了第一張《梁祝》小提琴協奏曲唱片。為了讓海外聽眾更好地理解《梁祝》,西崎崇子將《梁祝》改名為《蝴蝶情侶》。西崎崇子採用的是國際化的小提琴演奏語言,音色優美,力度好。她迄今灌錄發行的唱片、音帶和CD有六個版本,將近1000萬張。第三位是旅美青年小提琴家呂思清。呂思清對中國文化有極高的悟性,加之他的演奏技巧一流,具有時代感,他對《梁祝》的演繹別具一格,頗受新一代的青年觀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