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張藝興憑啥能成為格萊美音樂節唯一大使
初識張藝興的時候,還是在《極限挑戰》這檔綜藝中,當時只認識黃渤、孫紅雷、黃磊、羅志祥,連王迅也不大熟悉,但是對這個鮮肉則是第一次見,當我看到他被孫紅雷邊哄帶騙欺負得欲哭無淚的時候,我瞬間心疼了一下,這個孩子咱這么老實呢?怪不得網友們給他起了一個可愛的呢稱「小綿羊」,及至後來,他越來越被觀眾所熟悉,他的可愛,他的溫暖,他的才華,也逐漸被我們所了解!
總之,張藝興是憑借實力獲得這個新身份的,也在這里祝賀他,也期待這一屆音樂節能夠完美的圓滿落幕,也期待他在今後的演藝事業中取得更好的成績,給我們帶來更多的影視及音樂作品,加油吧,年輕人!
❷ 中國的哪一位大提琴家曾14次獲得格菜美獎
國際頂尖的旅美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從他廣泛而多元的音樂事業,不難理解其不斷尋求與聽從不同的對話方式,以及對個人的藝術成長求新求變的態度。無論是演奏新樂曲或大家耳熟能詳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內樂、與年輕的音樂家及聽眾接角、探索西方古典傳統外的文化及音樂型式,馬友友努力從中找尋能激發想像力的元素。
馬友友緊湊的音樂會行程,包括與全球知名樂團協奏演出、個人獨奏會及室內樂等。與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為他帶來不同靈感,合作過的音樂家包括艾克斯、巴倫波因、愛森巴哈、潘蜜拉-法蘭克、柯漢(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麥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歐康納、彼德-塞爾金、史坦、史托茲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與音樂家之間的互動,超越單一音樂風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標就是將音樂化為一溝通的語言,跨越世界不同種族,拉進人與人之意距離。為達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國樂、中國傳統樂器、非洲卡拉哈利的叢林音樂等。
他對音樂的興趣還不僅只於此。馬友友日前剛成立「絲路」專案,要將古絲路商隊(從東亞至歐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臘等地)的文化、藝術、人文等重新介紹給世人。為了使古絲路國家文化遺產重見天日,並找尋代表此地傳統的聲音,專案小組特到絲路行經國家勘查,而「絲路專案小組」將做為往後相關文化、教育計劃的資料庫。馬友友除策劃本案,也將演奏特別為「絲路」而創作的新曲(包括為「絲路合奏團」所寫的協奏曲)。新力古典也計劃發行三張「絲路」專輯,其他如「絲路網站」等多媒體呈現方式也會一並推出。這項創新的「絲路」計劃也將參與2001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亞民俗音樂節」的演出。
1997年,馬友友費時多年完成一項將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結合多種表演藝術的創新詮釋。內容不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樂會演出、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重新錄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靈感」為題的內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樂為出發點,再各自與馬友友所激發的靈感結合,和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兒與狄恩、花園設計師梅瑟維、導演伊果楊和吉拉德)創造出新風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電視台」及全球各大電視網播出,獲獎無數,包括兩項艾美獎、加拿大雙子星獎16項提名及許多國際影展大獎,由新力古典發行錄影帶。
為發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馬友友時常演奏20世紀較不為人知的大提琴曲,許多現代作曲家皆為他量身訂做新樂曲。曾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爾(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納(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盧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譚盾、約翰-威廉斯等。這些不僅是為他而寫的作品,馬友友在作曲家的創作過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馬友友為新力古典的專屬音樂家,錄制過近50張專輯風格不一(曾獲13次葛萊美獎),顯示他的音樂興趣層面之廣。除了古典音樂的大提琴曲目,他也錄制許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專為他所寫的樂曲。此外,他多項跨界的錄音如與巴比-麥菲林合作的「天籟」、與麥爾和歐康諾合作的「民歌的馬友友-阿帕拉契圓舞曲」、演出皮亞左拉作品的「探戈靈魂」等,皆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2000年春將計劃發行「阿帕拉契圓舞曲」的續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錄音發行「繁花似錦巴洛克」,收錄重新編曲後的巴哈詠嘆調、包凱利尼的協奏曲等,並由庫普曼指揮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統樂團擔任管統樂演奏(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為巴洛克時代樂器),另外一張「Solo」則收錄柯大宜、大衛-懷德、齊爾品、盛宗亮等人作品,還包括新編曲獨奏版的歐康諾「阿帕拉契圓舞曲」,整張專輯以無伴奏演出,做為他另一項「絲路」計劃的前奏曲,當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現漂泊與紮根、創新與傳統等不同主題。盡管馬友友橫跨多種音樂領域,他仍保持古典音樂最暢銷音樂家地位,新專輯一發行便立刻打進「告示牌」古典音樂暢銷名盤,並能在前15名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有四張專輯同時在榜上的記錄。
馬友友除了不斷在音樂舞台上帶給觀眾全新的感受,更致力於音樂教育的推動。他不但鼓勵青少年接觸音樂,更希望他們進一步參與創作。巡迴演出期間,馬友友都會排出時間指導大師班學生,甚至參與學生(包括非音樂科系學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動。同時,他也發展「家庭音樂會」,如在卡內基廳一系列「家庭音樂會」開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電視節目中,帶領小聽眾群進入音樂世界。馬友友竭盡所能地為兒童塑造一個音樂的空間,以豐富而生動的方式讓音樂與創造力成為兒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馬友友與名指揮巴倫波因合作,和一群來自中東的優秀傑出年輕音樂家們組成的「中東青年管弦樂團」一起演出研習,活動名為「1999文化之城」,於德國威瑪舉行。
馬友友1955年生於法國巴黎,4歲起由父親啟蒙學習大提琴,並和家人遷居紐約。之後於茱麗亞音樂院師事李納德-羅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從哈佛大學畢業,取得人類學學位,為他開啟傳統音樂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馬友友與妻子育有一對兒女。
目前馬友友使用兩把的樂器分別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
今年46歲的馬友友(YO-YOMA)就像他的出生一樣的,是屬於世界舞台的,而非某一國家和地域。他出生於法國,長於美國,身上流得卻是中國人的血液。
馬友友4歲那年跟他父親上了第一堂大提琴課,這標志著一個不同凡響的演出生涯的開始。6歲時他在巴黎大學舉行首場獨奏會,節目中有一首巴赫無伴奏組曲。1962年愛好音樂的馬氏家族遷居紐約市後,由於他的無可置疑的天才,馬友友進入朱莉亞學院,成為倫納德·羅斯的學生。他在該校就讀到15歲,然後決定轉入哈佛大學,旨在取得學位並擴展自己的視野。他順利完成了從神童的直覺演奏到成熟音樂家的過渡,1978年獲得艾弗里·費雪獎。如今46歲的馬友友在世界各地都有他的熱心聽眾,從1983年始僅與索尼合作的專輯就達50多張,14次捧得「格萊美獎」的馬友友今年再度以《阿帕拉契之旅》贏得格萊美獎的「最佳古典跨界專輯」。這張專輯也獲得古典音樂類的「最佳年度製作人」。人們戲謔其謂「格萊美的殺手」。
大提琴的聲音屬「粗」線條的,在樂器中,大提琴是最接近「人聲」的奇妙樂器,馬友友的琴聲將其「人聲」的靈性發揮了出來,清新委婉,興味無窮。就連巴赫無伴奏組曲,到了馬友友的手裡,就變成了一幅幅如夢如幻的音樂詩畫。
在許多現場演奏錄像中端詳馬友友,他像個鄰家男孩,非常隨和,經常會露出他那特有的孩童般的微笑。馬友友的琴聲,馬友友的音樂理念,馬友友的微笑,說到底,是一種博愛,因有此境界,他的琴聲才會如此「不同凡響」,他的微笑才會如此充滿魅力。
作品:SOLO
1999年最後一張專輯《SOLO》收錄了包括匈牙利作曲家高大宜(ZoltanKodaly)、《民歌馬友友》的作者馬克歐康諾(MarkO』Connor)、與中國音樂熱戀並娶了當時中國樂界才女的俄國音樂家齊爾品(AlexanderTcherepnin)及大衛懷爾(DavidWilde)的大提琴獨奏樂曲;而旅美的中國作曲家盛宗亮也為馬友友改編了《七首中國小調》,有「四季謠」、「猜謎歌」、「小白菜」、「醉漁翁」、「丟丟銅仔」、「牧歌」、「西藏舞曲」。
專輯中收錄的其他作品對馬友友來說,也都曾經在他的生命與藝術生涯中帶給他不同的「沖擊性」。像齊爾品的作品是這位俄國音樂家對中國與日本的「東方印象」,齊爾品除了是馬友友父親馬孝駿博士在巴黎的老師,馬友友自己在哈佛大學時也曾受教於齊爾品的兒子伊凡·齊爾品;這首作品對他自己有著極其特殊的意義。
另外收錄大衛懷爾所寫的《塞拉耶佛的提琴手》靈感則來自另一位大提琴家史麥洛維克(VedranSmailovic)。事件緣起1992年有22位在塞拉耶佛城中正排隊等候買麵包的市民被炸彈擊中而無辜慘死;為紀念這些死者,每天下午4點到了事發當時,史麥洛維克就會身著燕尾服,無謂被手榴彈或槍炮擊中的死亡風險在現場為逝者演奏;這首作品是一首令人傷感的輓歌。
作品:阿帕拉契之旅
這張《AppalachianJourney》(《阿帕拉契之旅》)專輯中,改編了兩首民謠作曲家史蒂芬佛斯特(老黑爵、噢!蘇姍娜等曲的作者)的民謠作品。此外,本張專輯最大的不同在於結合流行的音樂新概念,並且請到著名的美國鄉村搖滾巨星「JamesTaylor「詹姆斯泰勒(以專輯「沙鍾」榮獲2000年第40屆格萊美獎最佳流行專輯大獎)以及另一位民謠歌手「AlisonKrauss」艾莉森克勞斯前來共襄盛舉。
這張專輯中,三位主要的演奏者再度共同定義了「古典音樂」的新范疇,不再讓古典音樂只局限於巴哈、莫扎特身上,而得以進一步拓展到新的聽覺經驗。片中主要的作曲者歐康諾非常敏感地在美國西部民間音樂和古典音樂之間找到平衡,為古典音樂的傳統注入新的生命和節奏,讓所有年輕人都可以在其中嗅到鮮明的氣息。
兩首主打單曲「艱辛歲月不再來「(HardTimesComeAgainNoMore)與「睡吧,我的寶貝「(Slumber,MyDarling),前者結合詹姆斯泰勒獨特的鄉村樂嗓音,聽來親切溫馨,平靜動人,而後者由艾莉森克勞斯詮釋,彷彿晨曦的第一道曙光,為世界綻放希望。
❸ 哪裡能看到格萊美音樂節現場直播(急~)
沒出呢。提名晚會是出了版。權 http://tieba..com/f?kz=676928881
❹ 國內外比較有名的音樂節有哪些呢
7月份有合唱頌中華歐洲老年合唱節
❺ 上海東方衛視什麼時候轉播「格萊美音樂節」
首先格萊美不是一個音樂節
其次,格萊美在3月已經播完了
❻ 格萊美音樂節什麼時候開始
早就結束了啊,,
你可以在土豆裡面搜的到;
2.21號23點多一點東方衛視會轉播。。
❼ 北京格萊美音樂節都有什麼東西是禁止帶入場的
瓶裝水來是不允許帶進源去的,因為過去的都是音樂界的大神,要保障會場的安全。
4月30日,北京長陽音樂主題公園舉辦首屆格萊美音樂節,格萊美獎是全球公認的音樂界最高榮譽,對於音樂人來說,音樂節是無尚的追求和榮譽。不少網友紛紛趕去參加,希望現場目睹偶像的演出。
格萊美音樂獎是美國錄音界與音樂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由錄音學院(Recording Academy)負責頒發,誕生於1958年。
格萊美獎是美國四個主要音樂獎之一,相當於電影界的奧斯卡獎。格萊美獎每年2月頒發,在告示牌和全美音樂獎後舉行(三個獎項稱作「三大」),因其獎杯形狀酷似一架老式的留聲機而得名並流傳至今,該獎宗旨是獻給那些在錄音藝術和技術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音樂人。格萊美獎每年從10月1日起開始啟動評選,每年可吸引全球10多億樂迷的關注。
❽ 格萊美音樂節算不算一種展會,能不能算在會展業
算的,算是節事活動類的
❾ 中國歌手有拿過格萊美獎的嗎
1,杭天琪:1999格萊美獎評委會主席頒發的終生藝術成就獎。 (僅供參考,不負責)
2,馬友友 :
格萊美獎最佳室內樂演奏:1996、1993、1992、1987、1986。
格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與交響樂團合奏):1998、1995、1993、1990。
格萊美獎最佳樂器獨奏獎(無交響樂團):1985。
格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當代作曲獎:1995。
格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獎:1998。
格萊美獎最佳古典混合音樂專輯獎:2009、2004、2001、1999。
格萊美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2017
3, 譚盾: 1999因歌劇《馬可·波羅》獲得格萊美作曲大獎。
(9)格萊美音樂節中國擴展閱讀:
格萊美獎相關:
獎項名稱:
格萊美獎最初叫留聲機獎,因為英文名稱「Gramophone」諧音為「Grammy」,所以中文名稱為格萊美獎。
獎杯獎座:
格萊美獎的獎杯是一座小型的鍍金留聲機塑像,由位於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比靈斯工藝公司設計製作。1990年,為了加固獎杯、使其不易損壞,主辦方加大了獎杯的尺寸,並將獎杯的鍍金材料改成了合金材料。同時,為了保證公正,主辦方還規定,在公布獲獎者名單後,才在獎杯上刻錄獲獎者的獎項和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