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每年聽多少場現場音樂會不管是演唱會還是純音樂會,或者歌舞劇話劇這些,你每年都會聽幾次嗎
會的
㈡ 為什麼美國什麼的聽演唱會一般都站著聽
1、場地問題,因為場地有限,所以如果一排人一排凳子的話佔地方
2、人數問題,因為太多人了,所以沒有這么多凳子供應
3、一樓正解,他們需要的就是站著與音效同跳的激情
㈢ 為什麼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不好聽但看的人最多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一次,不能去在現場感受,在電視前看細品尤其是下半場配回上芭蕾舞的表演,我們答家裡都在看,過後去買光碟有空了看,一是看指揮二是聽看現場的氣氛,很美的音樂會!看到男士西裝革履,女士晚禮服優雅,太美了!
㈣ 世界有哪些大型的古典音樂會
其實大型古典音樂會有抄很多,簡單介紹一下
鋼琴巨匠——毛里奇奧·波利尼獨奏音樂會
奧地利"鋼琴·小號"重奏音樂會200
莫斯科國立劇院-經典芭蕾《天鵝湖》
星期廣播音樂會——最愛老柴4
奇妙的和諧-奧地利薩爾茨堡四重奏音樂會
永遠的西貝柳斯——芬蘭拉蒂交響樂團音樂會
來自維也納愛樂的弓弦之舞-維也納愛樂六把大提琴音樂會
愛爾蘭踢踏舞《凱爾特傳奇》
「音樂神童」莫扎特 專場
義大利普契尼歌劇《托斯卡》
世界著名鋼琴家波利尼獨奏音樂會
德奧巔峰——柏林愛樂與維也納愛樂獨奏家八重奏
英雄史詩——德國德累斯頓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
北歐傳說——芬蘭拉蒂交響樂團音樂會
中國國家交響樂團音樂會歌劇德國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
義大利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
義大利威爾第歌劇《弄臣》
末室內樂音樂會
大型東方古典音樂會《國色天香》
希望你能滿意
㈤ 音樂有那麼重要嗎有人花成千上萬去聽音樂會,怎麼理解啊!
人類社會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我喜歡音樂。恩……這么說似乎不太准確,應該是我喜歡聽歌,唱歌,很單純的喜歡。 我屬於聽歌能聽著了,唱歌越唱越精神的那種。總的說來,我雖然算是對音樂一竅不通,卻對音樂有著一種天生的迷戀,這是人性使然吧。 為什麼人們會喜歡「聽歌」?而且又為什麼,大部分人看某個電影,看完一次後就不想看第二次,然而對於「音樂」,他們卻會「一遍又一遍」的聽「很久很久」?這裡麵包含了什麼秘密嗎?我想這是因為客觀世界中「物體」可以發出各種「聲音」,而這些物體又與我們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緊密相關;於是那些「物體」的各種「聲音」與「危害與利益」等聯繫到了一起,而我們的「喜怒哀樂」又是與事物對我們的「危害與利益」相關聯的,那麼當我們聽到類似的「聲音」時,就會產生「情緒」上的變化(相當於條件反射或是鏈化反應);同理,各種「聲音」也可以引發各種「思考」。所以:既然「音樂」可以幫助我們「加強情緒」和「思考」各種事物,那麼我們自然會喜歡它。對於「電影」來講,人們更多的是看「情節」,並吸取裡面的「經驗」,但一旦看完了,也就一般不會有興趣看第二遍了;而對於「音樂」來講,人們是要通過「音樂」來感受各種「情緒」或「思考」各種「問題」,所以自然就會「反復」的「傾聽」了。當然還有一種原因就是沒有事情做,聽音樂打法無聊的時間。我是兩種都有吧! 我不懂音樂的,只知道音樂可以使我進入到另一個世界,可以使我忘卻煩惱。音樂與歌聲是情感的一種宣洩,人們歡樂的時候唱歌,痛苦的時候也唱歌。歌聲有著它自己獨特的靈魂。 《音樂之聲》是部音樂劇,瑪利亞在不停的唱歌,那是她對自由的一鍾嚮往。對,是自由,雖然起初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一點。 影片開頭,是她的歌聲吸引了我。自由,是這部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之一。我認為, 修道院是修身養性的地方,有點雷同於中國的道觀和寺廟,但它實質上是對人性的一種束縛,規矩甚多。瑪利亞顯然不屬於那種地方,她熱愛自由,喜歡奔跑於廣闊的草地上,喜歡象小鳥一樣地唱歌。她的這種行為是不被修道院里眾人理解的,所以她感到迷茫,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應該向上帝懺悔,幸好院長是個通情達理的人,是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看到她也唱歌,很動聽。如果沒有這位開明的院長,瑪利亞很可能會象其他修女一樣在修道院里過著平淡乏味而單調的日子,然後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地忘記任何開口唱歌。 院長很可能在瑪利亞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所以希望她不重蹈覆轍。 從傳統的意義上說,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對於女人來說更是如此,所以純真、熱情、美麗的瑪利亞後來成為了上校的妻子。影片為了表現瑪利亞和上校之間的愛情,安排了伯爵夫人這一角色。當然這位伯爵夫人也美麗,善解人意,而且還很富有,看起來是上校妻子的最佳人選,但上校最終還是選擇瑪利亞。 女子十二樂坊將中西合並推到了一個極高的地帶。揚琴的清脆,二胡的悠揚,古箏的憂傷,將其和吉他、貝司、爵士等西方樂器完美的結合,有如清澈的流水洗滌昨日的喧囂;有如飄搖的煙霧氤氳著一幅歷史悠久的水墨畫。如風如雨,如泣如訴,彷彿是在彈動你的心弦,用溫柔的手指顫抖你的神經,用細膩的溫柔撫摩你的悲傷。那種緩慢的高貴,細的如江南的綠柳,慢的如南國的小雨,美的如北疆的飄雪,像優柔的月光,撒下班駁迷離的明暗交織,猶如一幅精緻的銀白色的素描,柔和的光線,自然的投影,完美的布局,一切都是那麼的典雅。 一個事物的改進就是為了發揮它的光輝,進一步改進,讓其發揚光大,只要不脫離它的本身,什麼都可以談。 音樂與人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言語、行為、人際關系等等,有一定的關聯。故高潔的音樂與低價的音樂其對人們的影響是大不相同的。 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託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 音樂是一種符號,聲音符號,表達人的所思所想。是人們思想的載體之一。音樂是有目的的,是有內涵的,中隱含了作者的生活體驗,思想情懷。音樂從聲波上分析它介於雜訊和頻率不變的純音之間,從效果上講它可以帶給人美的享受和表達人的情感。音樂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通過音樂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體驗。這在歌曲中這種作用表現得最為突出。 我,只希望做一個觀眾,用我誠懇的心去感知。感知大師們的藝術世界同時,自己的心彷彿也跟著變得澄澈。心因聆聽音樂而愈益清澈,我相信,愛音樂的人可以做到。
㈥ 國外人的演唱會怎麼和國內人的演唱會的氛不一樣呢外國人的演唱會,就好像地球要爆炸一樣..而國內的..
首先是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不一樣,你想想聽了幾千年的二胡和京劇的國家能像國外那麼瘋狂嗎?
再一個就是本來中國人民就比較含蓄,內向,也跟文化有關
還有本人覺得就是中國歌手的現場感染力也無法跟國外比。
㈦ 在歐洲旅遊聽交響音樂會可行嗎
可以,有很多人去的,世界各地都有,比如新年和美泉宮音樂會,還有歐洲音樂會等等,音樂會穿著等等要求網上都有寫,還有很多攻略,你有時間可以看看
㈧ 美國人為什麼喜歡音樂
1 James Fenimore Cooper, an early American writer, once said, "The Americans are almost ignorant of the art of music." If that was once true, you would never know it today. Most Americans--even those without a musical bone in their bodies--have a favorite style of music. Many people enjoy classical and folk music from around the world. But other popular music styles in America were "made in the U.S.A."
一位美國早期的作家柯柏(James Fenimore Cooper)曾說:「美國人對音樂藝術幾乎可以說是相當的無知。」如果這話曾經是事實,今日你絕不會這么認為了。大部份的美國人,甚至包括那些沒有音樂細胞的人,都有自己喜愛的音樂型態。許多人喜歡世界各國的古典音樂和民俗音樂,然而美國其它的流行音樂則是「在美國製造」的。
2 Country and western music lies close to the heart of many Americans. This style originated among country folks in the southern and western United States. Country music tells down-to-earth stories about love and life′s hardships. Guitars, banjos and violins--also known as fiddles--give country music its characteristic sound. The home of country music is Nashville, Tennessee--Music City U.S.A. Country music even has its own theme park called "Opryland" where you can enjoy music shows and fun rides. "The Grand Ole Opry," the oldest radio show in the United States, broadcasts country music live from Opryland every weekend.
鄉村和西部音樂深得很多美國人的人心,這種型態的音樂起源於美國南部和西部的鄉村小民們。鄉村音樂傳述著真實不加渲染的愛情故事和生活中的艱難。吉他、五弦琴和小提琴(violin又名fiddle)可彈奏出鄉村音樂的特殊音色。鄉村音樂的發源地是田納西州的納許維爾市--美國的音樂城市。而鄉村音樂甚至還有它自己的主題樂園--Opryland呢!在那兒你可以享受音樂表演以及好玩的游樂設施。美國最老牌的廣播節目「The Grand Ole Opry」每個周末都實況播放Opryland的音樂。
3 Jazz music, developed by African-Americans in the late 1800s, allows performers to freely express their emotions and musical skill. Instead of just playing the melody, jazz musicians improvise different tunes using the same chords. The peak of jazz music came in the 1920s, known as "The Jazz Era." This period proced musicians like Louis Armstrong, Benny Goodman and Duke Ellington. These musicians later created the "big band" sounds of the 1930s. Different styles of jazz developed in different cities, such as New Orleans, Chicago, New York and Kansas City. Composer George Gershwin brought jazz into the world of classical music with pieces like "Rhapsody in Blue."
爵士樂是十九世紀末期由非裔的美國人發展出來的。它讓表演者自由地表現他們的情感和音樂技巧。不僅演奏旋律,爵士音樂大師用同樣的和弦即興演奏出不同的曲調。爵士樂的高峰期出現於二○年代,該時期被稱為「爵士年代」。這個時期創造出來的樂手有阿姆斯特朗(Louise Armstrong),古德曼(Benny goodman)和埃林頓(Duke Ellington)。這些樂手稍後都創造了三○年代的「大樂團」之音。在不同的城市也孕育出不同的爵士風格,像是紐奧爾良、芝加哥、紐約和坎薩斯市。作曲家蓋希文(George Gershwin)更以像「藍色狂想曲」這樣的作品,將爵士樂帶入古典音樂的世界裡。
4 The 1950s saw the development of an explosive new music style: rock ′n′ roll. Performers like Elvis Presley and songs like Bill Haley′s "Rock Around the Clock" made rock music widely popular. This powerful music style addresses issues like love, sex, drugs, politics and death. Often it rebels against the accepted values of society. Rock concerts, featuring loud music and sometimes weird stage acts, have become a major part of American youth culture. Music videos on television have spread the message of rock to the far corners of the globe.
五○年代見證了一種爆炸性新樂風的開展:搖滾樂。像貓王這樣的歌手以及像哈利(Bill Haley)的Rock Around the Clock這樣的歌,使搖滾音樂普遍地受到歡迎。這種具震撼力的音樂型態探討了愛情、性、吸毒、政治及死亡等的主題。它常常叛離社會所接受的價值標准。標榜大聲的音樂、甚至怪異的舞台表演的搖滾音樂會,已成為美國年輕人文化主要的一部份。而MTV已將這股搖滾的風潮傳到世界最遠的角落了。
5 And the beat goes on. Pop music represents popular styles--like the music of Karen Carpenter--that have wide appeal. "Golden oldies" from the past bring back pleasant memories for many. Rap music, which burst onto the music scene in the 1970s, is actually more like a rhyming chant. Rappers give a strong--sometimes vulgar--message about life in the streets.
音樂的節奏繼續延伸下去。通俗樂代表了受大眾喜愛的音樂風格,像木匠兄妹的音樂即吸引廣大的群眾。這些過去歲月中的遺留下來的「黃金老歌」,為許多人帶來愉快的回憶。饒舌音樂在七○年代快速躍上音樂的舞台,它事實上很像是具節奏性的唱話。饒舌歌手傳達出強烈、有時是低俗的街頭生活信息。
6 Americans have always been a religious people, and music has long been a part of their religious experience, as well. From colonial days, hymns and praise songs have enhanced worship. Negro spirituals, such as "Nobody Knows the Trouble I′ve Seen," reflect hope in God in the midst of suffering. Today′s Christian styles fit all musical tastes--from country to jazz to pop to rock to rap.
美國人一向是相當宗教性的民族,而音樂長期以來也是他們宗教經驗中的一部份。自殖民時期開始,詩歌和贊美詩都提升了敬拜的層次。像「無人知道我的困難」這樣的黑人靈歌,反映出苦難中對上帝的盼望。今天的基督教音樂包含了各式的樂風--從鄉村、到爵士、到通俗、到搖滾、再到饒舌歌。
7 In America, music is a shared experience. People grow up with piano lessons, chorus classes and marching band practices. They can talk about their tastes in music when there isn′t anything else to talk about. If James Fenimore Cooper were here today, he would surely have to change his tune.
在美國,音樂是一種大家共有的經驗。人們在鋼琴課、合唱課程和參與遊行樂隊的演練經驗中成長。當無話可談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談談自己對音樂的喜好。如果今天柯柏還在世的話,他就得改變他的論調了。
(求加分!!!!!!)
㈨ 誰能介紹幾個世界著名的音樂會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每年的當地時間1月1日上午(北京時間1月1日18:00),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大廳——富麗堂皇的維也納金色大廳被鮮花裝點得分外秀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在全球的矚目下舉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稱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及其家族的音樂作品,由世界歷史最悠久、素質最高超的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新年音樂會展示的是人類最文明、最歡快、最明亮的側面,高雅、輕松、豪華、熱烈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最大特點。
輕松優雅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1987年的新年音樂會,當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歡快樂的旋律響起時,聽眾情不自禁地應和著節拍鼓掌。這時指揮赫伯特·馮·卡拉揚很有想像力地轉過身來,示意觀眾隨著音樂的強弱和節奏來鼓掌,從此以後,每當音樂會最後的《拉德茨基進行曲》響起時,這個音樂家與聽眾水乳交融的鼓掌場面就成為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節目。
1989年的新年音樂會,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響起時,聽眾以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這時,指揮家卡洛斯·克萊伯中斷指揮轉過身來,向現場聽眾(同時也通過電視向全球收看直播的觀眾)說:「讓我們迎來一個美好、歡樂與和平的新的一年」。於是以後的新年音樂會又多了一項內容:當《藍色多瑙河》樂曲開頭的弦樂震音被聽眾掌聲打斷時,指揮都會轉過身向廣大聽眾致辭,倒數第二句是他略顯生硬的漢語「新年好!」隨後是英文 「Happy New Year!」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紀念施特勞斯家族這些偉大的成員:老約翰·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家族的創始人,將圓舞曲從民間的舞場帶入高雅音樂廳的「圓舞曲之父」;小約翰·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輕喜劇帶入歌劇院的人,創作出傳世圓舞曲的「圓舞曲之王」;約瑟夫·施特勞斯——第一個將貝多芬的音樂手法融入圓舞曲的創作人;愛德華·施特勞斯——帶領「施特勞斯樂團」周遊世界,將家族音樂介紹給全世界的人。
一個半世紀以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用音樂來歡迎新年的到來,無論時代滄桑,人事變遷,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核心並沒有改變。
施特勞斯家族
提到「圓舞曲王朝」還是要從1804年至1916年以老約翰·施特勞斯及三個兒子的施特勞斯家族說起。歐洲的十九世紀被稱為「跳舞的世紀」,當時,老、少施特勞斯被譽為「圓舞曲之父」和「圓舞曲之王」。
柏林森林音樂會
【柏林森林音樂會起源】
「柏林森林音樂會」由柏林愛樂樂團從1984年開始創辦,至今已經有20年多的歷史,其間許多世界著名指揮大師都曾在此登台獻藝。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出場地的全稱是「瓦爾德尼森林劇場」,這座森林劇場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大自然送給音樂愛好者的一件禮物。露天劇場的所在地原來是一片森林,但由於自然生態的推移變化,逐漸形成了一塊約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發現了這塊地方,經過大膽的創意和藝術性的修整,就成了一個可以容納幾萬人的露天劇場。最初,它只是供大型宗教儀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這一露天舞台被裝上了一個巨大的雙塔型白色頂棚,設有88排環型坐席,可同時容納22000名觀眾就座。與其周圍的自然森林景觀有機地融合,成為一個可以舉行大型戶外音樂會的理想場地。此後,這里隨著柏林愛樂一年一度的「森林音樂會」名揚世界。在這里舉辦音樂會,聽眾不用像到音樂廳那樣西裝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的隨意。人們帶著毛毯、野餐盒來到這里,或躺或坐在劇場中,在夕陽西下時,一邊聽著世界上最著名樂團的精彩演奏,一邊點燃自己帶來的小蠟燭,與家人在燭光下共同品嘗紅酒的香醇,情調格外地別致。不僅如此,瓦爾德尼森林中的鳥鳴蟲叫和濕潤清新的空氣則更是讓聽眾感到輕松和快樂。由於該劇場與一些私人別墅相毗鄰,所以,除了偶爾放映一些電影外,每年在這里所舉行的音樂會最多不會超過18場。因此每場演出的門票非常緊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銷售一空。
「柏林森林音樂會」雖然是在露天劇場演出,但是聽音效果卻極其出眾。別看這么大的場地需要用音箱來加以輔佐擴聲,由於先進的音響擴聲技術的保障,通過音箱所發出的聲音不僅能夠很好地還原舞台的真實聲音效果,而且還音後的聲壓感與層次感也非常出色。即便坐在遠離舞台的最後一排,也不會因距離而產生聲壓不足的感覺。而相反,即便坐在距離音箱很近也不會感到震耳欲聾。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會出現22000人的音樂會,不論你坐在什麼位置上觀看,票價都是統一價位的原因。這些感受卻只有到了瓦爾德尼森林劇場,才能真正親身體會到這其中的無盡奧妙!
盡管每年一屆的柏林森林音樂會觀眾人數眾多,但現場的氣氛卻絲毫也不亞於在室內音樂廳聆聽音樂。音樂會演奏時,這里只能聽到悠揚的音樂在瓦爾德尼森林上空回盪,只有當每首樂曲結束時,觀眾們熱情而慷慨的掌聲才讓人意識到這里竟然還有著那麼龐大的愛樂隊伍。熱情的觀眾在情感激盪的音樂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動,或掀起陣陣人浪,使劇場出現更加熱烈、歡快的場面。當夜幕降臨,在觀眾席中點燃起的一束束小煙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瑩閃爍,這靚麗的景緻,構成森林音樂會的特殊魅力。
【歷屆柏林森林音樂會主題】
1992年《法蘭西之夜》
1993年《舞曲與狂想曲之夜》
1994年《美國之夜》
1998年《義大利之夜》
2000年《舞韻與節奏之夜》
2001年《西班牙之夜》
2002年《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3年《藍色狂想曲之夜》
2004年《俄羅斯音樂之夜》
2005年《浪漫法蘭西音樂之夜》
2006年《阿拉伯音樂之夜》
2007年《狂想曲之夜》
2008年《拉丁美洲音樂之夜》
柏林森林音樂會特點】
與傳統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一樣,每屆柏林森林音樂會的最後一首返場曲也是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樂作品作為結束。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是具有濃厚奧地利維也納風格的老約翰·施特勞斯《拉德斯基進行曲》,而柏林森林音樂會演奏的是讓全體柏林人最引以為自豪的《柏林的空氣》(「Berliner Luft」)。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柏林城有個特殊的地理環境——整座城市環抱在廣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氣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柏林這得天獨厚的森林大氧吧的清新空氣,使得柏林人的生活感到無比愜意和舒適。於是,作曲家保爾·林克以「柏林的空氣」為名創作出這首樂曲。這部曲調輕松、節奏熱烈、情緒歡快的作品,表現了柏林人樂觀向上的天性,也體現了他們對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贊美,深受人們的喜愛。從此,這首《柏林的空氣》就如同柏林市歌一樣在一些重大的場合和節日喜慶的音樂會中演奏。每當柏林森林音樂會在最後演奏到這首樂曲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被帶到熱烈的頂點。全場觀眾起立,隨著激盪的音符和跳躍的節奏,或吹口哨、或擊掌節拍、或歡呼雀躍、或搖擺舞蹈,指揮和樂隊也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頭,惹得全場嘩然大笑。此時音樂會的現場不論是柏林愛樂樂團還是22000名觀眾,全都融入進音樂所給人帶來的無限歡樂之中。而這種景象是在任何音樂廳中所根本不可能想像的,它給人們留下的是難以忘懷的印象和無盡的美好回憶。
㈩ 一個中國人天天聽外國音樂會怎樣會不會瘋掉
呵呵,怎麼會瘋掉呢,音樂無國界。歐美日本都有很多非常經典的音樂流傳於世的。尤其是古典的交響樂,不聽外國的你聽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