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中小學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主要有哪四大模式
在我國現行中學音樂課教學中,主要有傳統型、封閉型、單一型等三種類型存在於教學模式中。
(一)傳統型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深受傳統教學的影響,過分強調教師的權威性,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性,突出教師唯我獨尊的地位。採用這種模式教學,教師大都在課前擬訂了詳盡的授課計劃,使用現有教材,並以此來指導課堂教學。一旦學生的反應與預定的答案相異,或偏離教師的思路,教師便馬上加以糾正,以保證課堂教學指向預設的教學目標。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主宰一切,學生洗耳恭聽,氣氛嚴肅枯燥,學生機械地接受教師的傳授,想方設法達到教師的教學要求。學生的任務就是被動地聽,被動地做,只需死記硬背,而不需要思考。因為一切答案和要求都是現成的,甚至於對一些音樂作品的理解上,也是教師給分析表達清楚的,教師認為不需要也不應該由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這種教學模式往往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生獲得的也是一堆「死」知識,缺少對知識的探究和發現過程的真實體驗,使本應生動活潑、充滿活力的課堂變得枯燥無味。這種教學的全部過程和目的,就在於如何有效地將知識灌輸到學生這座倉庫中去,衡量教學的效果又在於學生到底學到了多少知識,而全然不顧學生作為有人格,有生命的主體,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情感、思維和自我表現等能力的培養。
是你考試考的開車就是看看大家現金
Ⅲ 小學音樂課怎麼上
音樂課是一門具有開發價值的課程,它對兒童思想品德及人格塑造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當前農村音樂課教學現狀,往往是以教學生一唱歌為主,顯得枯燥,沒有符合音樂課「寓教於樂」的特點。音樂課應該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營造民主、和諧、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氛圍,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並提高音樂審美能力。但在農村小學音樂教育實踐過程中還未被充分合理利用。為了傳承地方文化,合理開發農村小學音樂校本課程資源,提高農村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興趣,現談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課程資源的充分利用
我們農村音樂老師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採用農村豐富的音樂教學資源,才能促進音樂課的發展。地方和學校應結合當地環境和民族傳統文化,開發具有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學校的廣播站是音樂教育的重要資源,學校領導不僅應該加強管理,還應要求學校的有關部門配合音樂教育活動及音樂課堂教學,經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樂,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學生本身是一種很好的資源,教師應該及時發現他們,讓他們在音樂課堂中呈現自我,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與音樂課一同成長。
二,應重視家庭和社會環境
對學生音樂愛好、審美情趣的影響,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民族民間音樂資源,使學生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可組織學生聽民間藝人表演等。課時,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將傳統的以唱為主的形式改變為唱、跳、奏、說、畫、演等合為一體,增加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由於每個同學對角色的理解不同,在演繹的過程中會存在著差異。因此,在開展各種活動時應要求全體同學都要參與,以小組為單位,將他們分為導演組、舞蹈組、伴唱組、伴奏組、美術組等,每個小組都有具體的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每個組表現都很積極,常常用課余時間在班裡或借用音樂室排練他們自己編寫的話劇、小品,編排舞蹈和時裝表演等節目,然後他們利用周末或班對會等時間,展現他們的作品,從主持到編排節目以及拍攝都由同學們自己完成,他們如願以償的開展了別開生面的「班級音樂會」活動。由於整個活動是每個學生主動參與,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審美能力。通過這次的活動,我深深的感覺到,有時,教師和學生適當的進行一下角色變換,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讓學生成為學習音樂的主人,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音樂課給他們帶來地快樂。
在民主平等的環境中,學生用自己的能力擔任不同的角色,發揮自主的作用,盡情享受音樂的樂趣,張揚自己的個性,展示自己的才華。
三、音樂課堂中,鼓勵音樂創造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設計生動有趣、富有創造性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盡情想像、盡情釋放感情的平台。教師通過挖掘教材內容,營造愉快輕松的教學環境,利用各種途徑和手段,讓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創造美,通過動手、動腦、動肢體,激勵其創新的精神、勇氣和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思維無拘無束的空間。課中可開設「音樂大擂台」、「藝術大比拼」等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力,自由創作,如:彈琴、打鼓、跳舞、吹笛子、拉二胡等。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搖籃,他們通過參加表演,對音樂作品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從而激發了學生創新的潛力。
四、音樂課中的情感教育
音樂是一門藝術課程,課堂中教師利用各種手段,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對歌曲的熱愛。課堂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盡情想像、盡情釋放感情的平台。音樂作品有它們各自的獨特的表達方式,它可以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思念、悲痛、憂傷以及最刻骨銘心的回憶等等變成旋律。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深入分析教材,應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創作時的意境、風俗人情等,並透過作品的表面層層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內心情感,讓學生從心裡喚起情感共鳴。如歌唱時讓學生用不同動作來表示自己情感。當歌曲起伏時用舞蹈的動作來表示自己的情感,高昂時用舒展的雙臂來表示自己的情懷,低沉時用道具體現自己的心情。學生通過肢體的表演感受音樂美,從而激發學生熱愛歌曲,熱愛大自然。
總之,新理念,新方式會給音樂課堂帶來新的變化。學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課堂教學就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音樂、藝術綜合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得到充分展現。
Ⅳ 請問,小學音樂教育法的一般教學法,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及小學音樂課怎麼上
一、講授法
教學方法有很多種,基本方法之一:就是講授法。教授法又稱「口述教學法」。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展示實物、圖片等教具進行示範性演唱或採用現代化視聽手段,指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三、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為教學中的某一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討論,直至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討論法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於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創造精神,能促進他們靈活地運用知識,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對歌曲演唱的處理分析、音樂欣賞作品的理解、形體律動的動作分析、旋律創作的研究等等,都可以採用討論法。運用討論法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備。教師提出問題,並做好一定的知識准備,以便不失時機的啟發、引導、解答學生的有關問題。討論的題目要具體、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問題中心討論,並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積極參與討論。討論後要有小結。教師對學生討論中的各種意見,要進行辨證的分析,作出科學的結論和評價,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四、情境法
情境法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情境,激起學生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情境法是融情、言、行為一體的教學法,是與音樂教學的特徵相吻合的。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藉助情境,通過具體生動的形象引起學生的內心共鳴,從而用歌唱、奏樂、動作等把它表現出來。人們常說:以情帶聲,以聲傳情,就說明「情」在歌唱中的重要意見。情境法在音樂教學上的途徑有:創設圖畫再現情境,扮演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
Ⅳ 小學音樂的教學形式主要有哪四項
⑴體驗性音樂教學方法,以音樂感受情感體驗為主,通過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感受鑒賞音樂美,情感體驗外化等培養學生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①音樂欣賞法:如藉助詩歌,舞蹈,戲劇繪畫等②演示法: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實際音響,示範讓學生獲得感性知識③參觀法:如組織學生聽音樂會,參觀樂器博物館,事先向學生講明目的,要求,事後進行討論⑵實踐性音樂教學方法:以音樂實踐活動為主,通過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的各項音樂實踐活動,形成與完善音樂技能技巧和發展音樂表現能力的方法①練習法:如教師提出要點進行必要的示範;或由學生進行集體或個別練習,教師加以指導;師生共同對練習進行分析,小節②律動教學法: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訓練,學慣用聽覺感受音樂,用肌體和心靈感受節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③創作教學法④游戲教學法:隨音樂的情緒,節奏,有表情地進行律動⑶語言性教學方法:以語言傳遞為主,通過教師和學生口頭語活動以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音樂教學發①講授法,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進行教學②談話法③討論法④讀書指導法⑷探究性音樂教學方法,以探究,發現為主,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得出結論。
Ⅵ 中小學常用的幾種音樂教學模式
一、 參與———體驗模式 參與是指在課堂上師生以平等的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共同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體驗是以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直接親身體驗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情感喚起(定向激趣)———情感深入(感知體驗理解)———情感外化(創造) 理論依據:情感喚起階段,以愛沒為特徵,激發、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情感深入階段,以鑒賞美為特徵,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理想和趣味。情感外化階段,以創造美為特徵,將內在審美情感體驗客觀化、對象化、形式化。 如:音樂欣賞教學或音樂綜合課為例,其教學階段可以概括為: 1. 導入------激發興趣,喚起參與願望; 2. 展開------提供多種參與情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參與體驗願望與機會 3. 深入------師生進行深層次交流,思維充分展開; 4. 拓展------通過練習評價總結等活動,深化情感體驗、知識技能遷移。 二、 情境-------陶冶模式 又稱暗示-------領悟模式。運用語音、實物、音樂等手段,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對學生進行個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創設情境———參與活動———總結轉化 理論依據:創設情境階段,根據教學目的,教師可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音樂渲染、電化教育等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場景,以激起學習的情趣。 參與活動階段,各種聆聽音樂、律動、游戲、唱歌、演奏樂器、表演等活動,使學生在特定的氣氛中進行學習。 總結轉化階段,教師啟發總結,使學生領悟所學內容,做到情理的同意,並使這些情感體驗轉化為理性認識。 三、 探索——創造模式 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獨立鑽研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准備——分析探索——創造解決——遷移 理論依據:准備階段,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把握問題。從多角度分析問題的重點、關鍵,建立解決問題的框架順序。 解決階段,創造性解決問題。充分運用創造性想像,在廣闊的思維空間進行發散性思維活動,盡可能提出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的觀點,選擇解決問題最佳方案。 遷移階段,總結、提高、運用。 四、 引導——發現模式 這是意思紅以問題解決為中心,注重學生獨立活動,著眼與思維力和意志力培養的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的基本實施程序是: 導入——探究——歸納——運用 理論依據: 導入階段,將學生從舊知識引向新只是、誘發思維、集中注意、提供研究條件。 探究階段,幫助學生主動地形成概念、理解原理、概括法則、尋求答案。 歸納階段,使學生將舊只是與新知識重新組合、歸納,形成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運用階段,通過練習、反饋強化,使學生知識遷移或鞏固。 註:以上各種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只是提示,僅供參考。請各授課老師把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及中小學音樂教學法的理論融在一體。結合自己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所用的音樂教學模式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持。
Ⅶ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
一、通過自然界豐富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感受能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通過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來塑造音樂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反應。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通過不同形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響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如風雨聲、雷電聲、鳥鳴、狗吠、馬嘶、獅吼、濤聲、流水聲、機器馬達的轟鳴聲、戰場上的槍炮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作曲家們為表現這些豐富音響和自身感受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感,如《動物狂歡節》《雷電波爾卡》《騎兵進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飛舞》《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教學中,有的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作品,讓學生感知音樂與大千世界的密切關系,感知大千世界豐富的音響和音樂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打開想像的心窗,利用各種生活物品,自己動手製作模擬大千世界音響的「樂器」進行表演。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有的學生將塑料紙揉成團,放在掌心裡揉搓,使其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用來模擬瀟瀟細雨的聲音;有的學生手握塑料飲料瓶發出「咔吧、咔吧」聲,模擬雷聲;有的拿來一節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鳥叫聲;有的用空易拉罐裝進沙粒,用膠布封口,代替沙罐搖出「沙沙」的節奏;還有學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來代替「架子鼓」敲擊出不同的節奏;也有學生用碗或茶杯深淺不一地裝上水,用筷子敲擊出簡單的樂句……這些信手拈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賦予了新的概念,雖然簡單、沒有固定音高,但卻在孩子們的音樂啟蒙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啟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音樂具有「有聲無形」的藝術特點,人們對音樂內涵的感知比較抽象。但是,音樂的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情緒,總是能被人們所感知,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在這一方面,有的教師充分利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啟發學生利用想像力將所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也描述出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課例:欣賞《種海菜》(小學)。
《種海菜》是電影紀錄片《潛海姑娘》的主題音樂。影片描寫秀麗的南海風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潛海姑娘緊張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潛海姑娘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
為檢驗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教師在不告訴學生音樂背景、曲名的情況下,讓學生先用心聆聽這段音樂,聽一聽音樂中描繪出什麼景象,展現出什麼樣的意境。聽完音樂後,教師提問: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你的腦海中曾經浮現出什麼樣的景像和意境?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大海、輪船、海鷗、大草原,有的說彷彿來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風箏,還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來讓學生翻開課本找到這一課,課本上有一幅兒童潛水的插圖。教師介紹了音樂作品及作者之後,告訴學生這是電影的主題音樂,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每人為這段音樂做一個標題。
學生興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復或相近的,學生共為這段音樂「製作」了68個標題,其中與海有關的佔95%。如:《遨遊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麗》《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鷗》《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標題極富想像力和詩意,如:《彩虹》《美麗的夢》《太陽下的跳躍》《我坐上了輪船》,等等。
教師對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貼切的語言表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對老師給予的贊賞興奮不已。這表明,只要細心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會得到發掘和提高的。同時,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純真天性和獨立感受,對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給以鼓勵。
三、結合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音樂、舞蹈、詩歌、繪畫是文學藝術范疇中的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各有其表現特徵,但相互間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審美意義、表現手法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其目的是一致的。音樂、詩歌有聲無形,而繪畫、舞蹈則有形無聲,它們相互結合後的表現形式更加完美。
課例:欣賞《乘著歌聲的翅膀》
該作品原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以德國詩人海涅的詩為歌詞而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作品富有詩意,充滿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後被改編成管弦樂作品。
課堂上先是播放這段音樂,在樂曲聲中,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誦了海涅的詩,並踏著音樂的節奏輕盈地跳起了華爾茲,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舞蹈與詩歌融合一體的完美與和諧,在有聲有形中加深了對音樂表現內容的理解。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挑選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隨著音樂即興輕歌曼舞,有位女生還忘情地舞動起自己的紗巾,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在這次音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結合自己對音樂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感受寫一首小詩。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完成了作業。隨後,教師挑選出部分學生,在音樂課上伴隨著音樂,朗誦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他們用稚嫩的聲音,朗誦他們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寫在臉上。一些沒有交出作業的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興創作,濃烈的藝術氣氛彌漫在課堂上。
這情形印證了教育家卡亞爾所說的話:藝術感受體驗總是要通過一種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態度,無論是對藝術家本人還是對觀賞者,我們不可能身處於藝術形式的王國中而不參與到這些形式的創造活動中去。這次觀摩教學,令我們音樂系的學生感受到很大啟發。一線任課教師形式新穎的音樂課,從某種意義上講,較好地詮釋了《音樂新課標》的基本內涵,做到了基礎音樂教育應將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在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上,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總結和借鑒。
一是教育者應重視每一受教育的個體。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啟蒙教育要有耐心,要從學生對音樂的最初的感知水平開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否定任何一個學生。
二是教師應善於啟發,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感知音樂的耳朵」。讓學生學會欣賞,是培養學生聽覺、感受音樂的前提。過去曾片面認為,中小學音樂課就是教一首新歌、識幾個音符,音樂欣賞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感受的。事實證明:只要不斷啟發,學生還是能夠懂得欣賞音樂的。學會欣賞,將帶給學生音樂感知的快樂,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尤為重要。
三是教師要善於利用綜合藝術,通過各種藝術門類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幫助詮釋音樂,其教學手段變音樂的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形象、直觀、鮮活,極易帶動和感染學生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感受。
四是鼓勵學生參與音樂的創作過程。藝術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巨匠。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過程的重要方面,音樂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音樂創造給以鼓勵和獎賞。
五是音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及綜合素質,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要有獨創性和知識包容性。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的情感聯系、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應該說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