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基本理念是哪些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基本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2、興趣愛好為動力
精選音樂教材,採用集體合作的形式來教學,鼓勵學生,認識音樂學習的價值
3、面向全體學生
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個性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感。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空間。
5、重視音樂實踐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
6、鼓勵音樂創造
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於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對音樂創造活動的評價應主要著眼於創造性的活動過程。
7、提倡學科綜合
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
8、弘揚民族音樂
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懶於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可以開闊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
10、完善評價機制
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評價應包括學生、教師和課程管理三個層次,可採用自評、互評和他憑等多種形式。
『貳』 淺談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
音樂教育是通過對人的情感的培養達到影響人的審美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它通過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可以啟迪學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優良品格、發展形象思維、開發智力、促進身心健康,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小學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基礎,是小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得到了重新的審視和詮釋,它明確提出了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核心價值是審美體驗。小學音樂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在這個時候,良好的小學音樂教育會給他們以後擁有健康的正確的審美情趣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音樂教育更應該堅持這種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更好的把音樂教育貫穿於人的生活始終。 (三)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師素質對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新課標是「新的國家課程標准」的簡稱,新課標順應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並提出了適應時代的素質教育理念,力求體現新的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適應現階段教師和學生的需要,並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理念轉變的里程碑。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修養的大好時機。因此,小學音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要抓好小學音樂教育,還必須解決好其他相關因素,比如教育環境,教育設施和教師素質等,教育環境,教育設施等因素是可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得到解決。因此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這個教育軟體則成了影響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因素,小學音樂教學是我們音樂審美系統化的開始,如果在第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勢必會影響到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效果,甚至影響素質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新課標下關注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有其特別的重要意義。 二、小學音樂教師素質調查與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2007 年11 月中旬我來到重慶市墊江縣,對桂溪、澄溪、太平、五洞、包家、合尤、坪山、硯台、董家等50 名在任小學音樂教師作了一些關於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一)墊江縣小學音樂教師素質調查 墊江縣位於重慶市域中部,距主城區120 公里。全縣現有公辦中小學84 所。其中:普通高中8 所,職高4 所,普通初級中學5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 所,鄉鎮中心校和縣直屬小學62 所,完小24 所,村小134 所,特殊教育學校1 所,全縣專職音樂教師24 人(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音樂教師) (表2.1) 序號 問題 選擇項 A(%) B(%) C(%) 1 第一學歷 A 中師 B 專科 C 本科 74 20 6 2 對教師職業的看法 A 高尚B 一般C 不喜歡 24 68 8 3 進修(次/年) A 無 B1 次 C 2 次以上 48 0 52 4 是否專職音樂教師 A 是 B 不是 0 100 5 對教育學了解程度 A 很多 B 一般C 很少 22 46 32 6 對心理學了解程度 A 很多 B 一般C 很少 20 38 42 7 操作電腦程度 A 不會B 一般C 一級及以上 44 36 20 8 以往音樂史考試 A 無B 及格C 良及優秀 60 22 18 9 以往文化素質考試 A 及格B 良好C 優秀 76 16 8 10 教 案 A 舊B 有所改善 C 創新 70 28 2 11 對學生了解程度 A 淺 B 一般C 很了解 10 80 10 12 新課標認識 A 很少B 一般C 比較多 16 78 6 13 有無兼職 A 有 B 考慮中 C 沒有 12 80 8 14 目前心理狀態 A 維持現狀B 想進修C 其他 76 20 4 15 英語水平 A 會一點 B 3A C 四級 78 18 4 (二)墊江縣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現狀分析 1.小學音樂教師責任心不夠強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的人民教師應該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一切為了學生,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學生教育成材,要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自我奉獻精神。對自己一絲不苟,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學生認真負責,對社會無私奉獻。從我的調查數據和走訪中我卻看到了這樣的現狀:不太願意干教師這個職業的佔了8%,70% 的老師上課用的教案都是以前的教案,沒有結合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去更新自己的教案,在《新的音樂課程標准》大力推行的情況下有94%的音樂教師對它沒有一定的認識和見解,在工作之餘在校外做兼職或者想去做兼職的老師有92%,很多老師心理狀態不穩定,調查中還了解到有一些教師經不起經濟大潮的沖擊已經離職從事商業活動。 2.小學音樂教師學歷層次不夠 通過調查得知他們的第一學歷中師居多,佔到74%,沒有經過比較專業的音樂教育,雖然很多教師在職期間通過了函授專科和本科的學習,都達到了專科和本科文憑,但是通過我走訪函授辦學點(墊江實驗中學)了解到函授學生的出勤率很低,很多學生都是交學費之後沒有來上課,到最後各門課程結業的時候直接來考試,實際水平達不到學歷要求,所以可以說他們的學歷絕大多數應該以第一學歷為准。調查中還發現,畢業時任教是音樂,後又改任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的教師人數比較多,還有一部分音樂教師的工作是因學校的需要,經常變換教學崗位,可見小學音樂教師隊伍很不穩定,調查中還發現墊江縣的小學里基本上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這些情況直接影響著小學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也對小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造成負面的影響。 3.小學音樂教師新的教學方式、教學理論運用不夠 小學音樂教師的文化素質總體水平不高,電腦水平達到一級的很少,對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不夠熟悉甚至部分教師不能使用,英語水平相對較差,普通話一般都在二級乙等,《新的音樂課程標准》熟悉不夠,對小學教育學,小學心理學等有助於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認識不夠深刻。這些就直接導致了他們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學思維相對落後等後果。對新的音樂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活動教學,情景教學等缺少運用。音樂課程設置的「綜合化」、教育內容的「社會化」、教育技術的「現代化」這些新的教育理論得不到推廣。限制了音樂教師更深層次的了解學生,更新教學觀念,吃透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 4.小學音樂教師欠缺過硬的專業知識 墊江縣小學由於教師專業知識調查表 (表2.2.4) 序號 問題 選擇項 A(%) B(%) C(%) 1 樂理了解程度 A 不懂B 一般 C 比較多 48 30 22 2 和聲了解程度 A 不懂B 一般 C 比較多 52 36 12 3 聲樂水平 A 一般 B 比較好C 很好 48 44 8 4 音樂史掌握程度 A 不懂B 一般 C 比較多 54 38 8 5 合唱指揮水平 A 不會 B 一般C 很好 52 42 6 6 舞蹈水平 A 不會 B 一般C 很好 64 34 2 7 戲劇知識程度 A 不懂B 一般C 能演唱 84 14 2 8 識譜能力 A 不會B 一般C 很好 24 68 8 9 鋼琴演奏與伴奏 A 不會B 一般 C 很好 60 32 8 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具備以上表格所調查內容提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適時更新,以上調查結果充分說明了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師隊伍欠缺過硬的專業知識。調查還顯示,74%小學音樂教師是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的學生,還有60%的音樂教師沒有參加過音樂史的考試,只有近幾年才有專科和本科生,他們在學生時代學習的音樂知識在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顯得較為陳舊,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更近距離的接受音樂教育不利,然而在困難面前,我們大多數的教師沒有選擇通過各種學習形式去提升自己,也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去充電,而是帶著這些相對陳舊的知識去培養學生,這樣反復的惡性循環只會與音樂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當今的小學音樂教師應當更好的加強自己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為更好的開展音樂教學服務,讓學生接受高水平,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從真正音樂上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好的達到藝術教育的目標。 5.小學音樂教師欠缺獨特的創新精神 調查顯示:音樂教師兼職做其它職業或者考慮做兼職的佔92%,並且對學生沒有足夠的了解等等,都充分說明了他們沒有完全把心放在音樂教育上。教育事業肩負著人類文明的繼承和創造的重任,小學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基礎環節,教師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沒有百分百工作熱情的教師,即使專業水平很高,也不會有多大的教學成績。音樂教師的教案有70% 是舊的;大多數教案中沒有涉及到與課題相關的一些新知識,70%的音樂教師使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極少有教師運用比較獨特、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上課,這就說明小學音樂教師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首先應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把音樂教育事業視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才能有良好的師德,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無私的奉獻自己的一切於黨的教育事業中;才能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 (三)墊江縣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現狀客觀原因調查與分析 在調查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同時,我也通過和一些音樂教師溝通了解到學校對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教育設施配置。通過整理和總結,情況如下: 1.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墊江縣合尤片區某小學(數學學科、音樂學科)對比調查: (表2.3.1) 學科 項目 數學學科 音樂學科 教師人數比例 29 1 上 課 班 數 2--3 7--10 上 課 年 級 數 1 2--3 同級同班上課次數(次/周) 5--7 1--2 換課節數 (次/學期) 1--2(教師請假) 20--30(半期、期末) 進入多媒體教室 (次/學期) 5--7 0--1 競賽、比賽、演出(次/學期) 2--3 1/2--1 調查顯示,學校在數學和其他一些學科上重視程度遠遠的高於了音樂學科,而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這樣的差距勢必會影響音樂教學的質量,同時影響音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在精神上對音樂教師的支持不夠,影響音樂教師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積極性。 2.教育設施不夠完備 在調查過程中我對我到的其中10 所學校還做了一個關於音樂教學設施的調查(2 所墊江縣城裡的小學、3 所鄉鎮小學、5 所村小)如下: (表2.3.2) 教學設施 有無 多媒體音樂教室 3 7 音 響 設 備 3 7 鋼 琴 2(縣城小學) 8 電 子 琴 4 6 手 風 琴 4 6 腳 踏 風 琴 7 3 三角鐵(打擊樂) 1 9 V C D 5 5 錄 音 機 8 2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音樂教學設施的欠缺,使得很多的音樂教學的新理論、新觀念、新方法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對音樂教師素質的培養,能力的鍛煉得不到提高。對學生的音樂教育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小學這樣一個關鍵階段,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素質教育,也對我過培養新一代的建設人才埋下隱患。 三、新課標下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努力方向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要想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離不開教師自己的努力。 (一)小學音樂教師自己必須不斷努力 1.提升職業道德素質 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要愛自己的工作,愛自己的學生,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當你愛上教育事業之後,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按《新的音樂課程標准》中對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要求去培養學生。時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我們的教師一定要經的起經濟浪潮的誘惑,站穩自己的腳跟,樹立為教育事業奉獻終生的觀念。 2.終身學習提高學歷層次 教師,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終身學習有利於提高學歷水平;拓展知識領域、更新專業知識;緊跟進代步伐、提高教育能力;保障教育質量。對於教師來說, 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雲:「活到老學到老」, 這是對所有的人而言, 而對教師來說就更為重要。 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在自己的閑暇時間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知識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提高。寒暑假更應該利用起來,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學歷。比如:電大,函授,離職進修等等。 3.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要求 在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師應加強對新課標的學習。更新教學理念,重視課前准備,加強教研活動,多樣教學方法,同時提高自己對教學的要求。(1)教學大綱要求:明確教學目的,弄清規定的知識體系和各冊,各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弄清限定的知識范圍、深度。(2)使用教材要求:對知識點的認識要准,對重點的把握要准,訓練的項目的掌握要准,組織教材和選擇教材要活。(3)備課和寫教案要求:備課時,教師對學生的一般認識水平要清楚,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清楚,預測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清楚。寫教案要做到:目的明確,難點明確,步驟明確,方法明確。(4)課堂講授要求:口頭表達鮮明、生動。課堂教學的導入過度、講解、點評、總結等教學環節嚴密系統,准確連貫。(5)運用先進教學手段要求:根據課程需要使用現有的現代教學手段與課堂中,上課形象生動,調動學生的活躍性。(6)優化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的主導思想應該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容易接受又能愉快的學習,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7)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活躍思維,處理問題不照搬照套,使學生有發揮的餘地,應該讓學生有充分發表見解的機會,無論學生回答正確還是錯誤都應該鼓勵,絕對不能打擊。 4.更新專業知識緊跟時代步伐 時代在進步,新的教學大綱、新的教學環境、新的教學內容已經讓我們很多的專業知識相對落後,新的教學工具也已經讓我們的專業技能無處容身。作為一個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在這種飛速發展的環境下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參加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各地舉行的鋼琴比賽、聲樂比賽,音樂理論知識競賽,合唱比賽等等來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在工作和學習中找到突破口針對性的提高自己。在比較—發現—提高—再比較—再發現—再提高這個循環中提高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 5.突破傳統求實創新 教育從古至今沒有停息,教育思想、理論也是在不斷發展。傳統是相對的,先進也是相對的,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把以往的教學思想、理論等繼承下來,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的實際情況,社會的發展情況,還有一些客觀因素情況去展開最適合於目前情況的教學活動。時時更新教案,改變傳統的講授,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聯系其他學科等等。並通過各學科各類型的優質課比賽發現新的教學方法。在借鑒—領會--學習—運用—展示中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並與人分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二)新課標下不斷完善教育環境和教育設施 1.學校應該量身訂做發展日程 音樂教育是現代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學校應該鼓勵自己的音樂教師老師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論、專業修養,為他們提供更多學習,交流和進修的機會。比如:(1)與其他學校共同開展各種類型的評比活動,促進老師在評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提升自己。(2)鼓勵和支持小學音樂教師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3)組織學科間的交流活動,提升文化和理論修養。(4)組織各種類型的教育知識講座,了解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等等。最終達到提高師資隊伍的目的,為祖國培養面向21 世界的「四有」新人。 2.改善音樂教育設施,加大音樂教學投入 針對學校設施差、條件差的狀況,學校領導應該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購置音樂器材及設備,以滿足音樂教師的教學需要。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最基本的音樂教具,音樂教育就會失去最基本的載體和依託,其發展狀況就會與「科教興國」戰略背道而馳,小學音樂教師也會因為缺少有力的支持而停滯下來,失去工作的熱情,他們的各方面的素質也就不會再提高。 3.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適應時代的教師素質評價體系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在對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尋找有效評價教師的形式與內容,從而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質量,加快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因此我們要科學的建立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評價體系,發揮素質評價體系的功能來對應基礎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個科學的小學音樂教師素質評價體系,勢必會促進其素質的提高,並最終對教學的好壞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應該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素質,教學素質。 職業道德:包括熱愛教育、尊重學生、為人師表、嚴於律己、工作認真、無私奉獻等等 專業素質:包括專業技能、創新成果、學術研究、活動獲獎等等 教學素質:包括教學文件的齊全與質量、教態自然、教學成果的好壞等等 同時,在對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評價體系的改革中,既要考慮到音樂學科的特點,有要體現評價教師素質的客觀公正性,以推進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塑造出新時期、新理念、新角色、新形態的小學音樂教師。 四、總結 經過幾個月的忙碌和努力,畢業論文終於完成。在這段時間里,從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進入狀態,再到對思路逐漸的清晰,整個寫作過程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我畢業論文題目是《淺談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在撰寫該論文的過程中。通過到墊江縣進行實際調查,掌握了本次論文的第一手資料,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得出了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現狀,如學歷層次,責任心,教學方式,專業知識等方面。同時通過自身思考和所查閱資料的理解找到了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方法。撰寫畢業論文使我明白了畢業論文是我們大學生完成學業的標志性作業,是對自己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和檢閱,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初嘗試,也是檢驗我們掌握知識的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基本能力的一份綜合答卷。當然,由於我的知識,閱歷以及所用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我所撰寫的論文有很多不足之處,這將會是我以後工作和學習的動力,讓我自己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最終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良好的師資是辦好教育的基礎,是實施新課標的保證。
『叄』 如何確立小學音樂教學目標
巧設教學目標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你會嫣然一笑:設定教學目標還有「巧」?誰都知道: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學,教學就要備課,備課就要寫教學目標,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學經歷中,自己不知道寫了多少回教學目標,還沒聽說過設定教學目標有啥「巧」呢。
一個不該被忽略的重要問題
是的,這是一個常被許多教師忽略而又異常重要的問題!被忽視就是因為它太平常,平常得讓你不需要思考。照搬《教參》、或者是按照自己的習慣思維隨便寫上幾句,擬出那麼兩三條,也就過去了。至於目標與教學效果的問題,也許你沒有多想。說它異常重要,是因為:高效、優質的課堂教學是從目標設計開始的。這裡面的確有不少的「巧」呢!不信?你就從回答下面的幾個讓你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開始吧。
問:學校是干什麼的?
答: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場所。
問:是的。我們的中小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答:國家的教育方針講得很明確,我們的中小學校就是要培養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問:正確。學校靠什麼去達成國家制訂的教育方針的目標呢?(這個問題有些宏觀,可能不太好回答。聰明的你也許會說:)
答:靠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嘛!
問:沒錯。不過回答得比較籠統。在學校里,學生最多的時間是干什麼呢?
答:上課,在課堂里學習。
問:很對。學生在校的時間里,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在課堂里,學生們又在學些什麼呢?
答:學習各門課程。
問:沒錯。好,我們的問答先告一個段落。
梳理一下,關於教學目標的問題,我們從宏觀上開始有了一個脈絡:教育方針是國家對教育工作提出的總的方向和總的指針。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著這個宏觀目標而展開。實施各門課程的教學,是學校的核心工作。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是通過課程的實施來體現的。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教育方針是我們必須清楚的。因為它是指導和規范學校辦學、指導和規范教師教學的宏觀目標。這樣說,你肯定能理解。不過,你很可能會覺得這個目標與我們要研究的音樂學科的目標跨度太大、相距太遠,難以聯系起來。那麼,讓我們先來了解有關目標的分層與關系吧。
目標的分層與關系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就與我們教師設定教學目標的聯系來看,其目標關系可分為三層,我們稱之為三個級別的目標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上一級目標對下一級目標起著指導和規范作用。
一級目標:
是關於教育目的類的目標。具體地說就是教育方針。它是由國家制訂的關於培養人的總目標。其表述特點是高度概括、宏觀而比較抽象。教育方針是國家和政黨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指針,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它是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的制訂、教材編寫的指導和依據,是我們中小學校辦學、教師教學的宏觀指導和規范。
二級目標:
是為了確保一級目標的達成而制訂的目標。就與我們教師設定教學目標的聯系來看,二級目標就是《課程標准》。《課程標准》是由教育部組織各學科專家制訂的。它闡明了各門課程的性質、功能、價值、目標與內容框架,提出了教學和評價建議;它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介紹到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在目標系統中,上級目標總是對其相鄰的下一級目標起著指導和規范的作用,而下一級目標則完全是為了上一級目標的達成而設定的。
就以「教育方針」這個一級目標和「課程標准」這個二級目標的關系來說吧,針對「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這個要求,在小學階段的課程設置方面,就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德育類的課程有《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其他各門課程中也滲透了有關德育方面的要求。智育方面的課程有:《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等,其他各門課程中也滲透了有關智育方面的要求。體育方面的課程有《體育與健康》,其他各門課程中也滲透了有關體育方面的要求。針對教育方針提出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自2001年秋季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起,從小學到初中以至到高中,還專門新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門課程密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向著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向去發展。美育方面設置了《音樂》、《美術》和《藝術》等課程。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我們現行的課程不是作這樣相應的設置,「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又如何能夠實現呢?這樣一問,也許讓你頓悟了一個平時忽略了的問題——對學校課程設置依據的思考。
當我們注意並了解了一
『肆』 怎樣確立小學音樂課的教學目標論文
巧設教學目標 (作者:董天慶)
看到這個標題,也許你會嫣然一笑:設定教學目標還有「巧」?誰都知道:教師的主要工作就是教學,教學就要備課,備課就要寫教學目標,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了。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教學經歷中,自己不知道寫了多少回教學目標,還沒聽說過設定教學目標有啥「巧」呢。
一個不該被忽略的重要問題
是的,這是一個常被許多教師忽略而又異常重要的問題!被忽視就是因為它太平常,平常得讓你不需要思考。照搬《教參》、或者是按照自己的習慣思維隨便寫上幾句,擬出那麼兩三條,也就過去了。至於目標與教學效果的問題,也許你沒有多想。說它異常重要,是因為:高效、優質的課堂教學是從目標設計開始的。這裡面的確有不少的「巧」呢!不信?你就從回答下面的幾個讓你覺得不是問題的問題開始吧。
問:學校是干什麼的?
答:是教育人、培養人的場所。
問:是的。我們的中小學校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答:國家的教育方針講得很明確,我們的中小學校就是要培養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問:正確。學校靠什麼去達成國家制訂的教育方針的目標呢?(這個問題有些宏觀,可能不太好回答。聰明的你也許會說:)
答:靠一切教育、教學活動嘛!
問:沒錯。不過回答得比較籠統。在學校里,學生最多的時間是干什麼呢?
答:上課,在課堂里學習。
問:很對。學生在校的時間里,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在課堂里,學生們又在學些什麼呢?
答:學習各門課程。
問:沒錯。好,我們的問答先告一個段落。
梳理一下,關於教學目標的問題,我們從宏觀上開始有了一個脈絡:教育方針是國家對教育工作提出的總的方向和總的指針。學校的一切工作都必須圍繞著這個宏觀目標而展開。實施各門課程的教學,是學校的核心工作。教育的目標、價值主要是通過課程的實施來體現的。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
對於我們教師來說,教育方針是我們必須清楚的。因為它是指導和規范學校辦學、指導和規范教師教學的宏觀目標。這樣說,你肯定能理解。不過,你很可能會覺得這個目標與我們要研究的音樂學科的目標跨度太大、相距太遠,難以聯系起來。那麼,讓我們先來了解有關目標的分層與關系吧。
目標的分層與關系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就與我們教師設定教學目標的聯系來看,其目標關系可分為三層,我們稱之為三個級別的目標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上一級目標對下一級目標起著指導和規范作用。
一級目標:
是關於教育目的類的目標。具體地說就是教育方針。它是由國家制訂的關於培養人的總目標。其表述特點是高度概括、宏觀而比較抽象。教育方針是國家和政黨在一定的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指針,是教育政策的總概括。它是課程設置、課程標準的制訂、教材編寫的指導和依據,是我們中小學校辦學、教師教學的宏觀指導和規范。
二級目標:
是為了確保一級目標的達成而制訂的目標。就與我們教師設定教學目標的聯系來看,二級目標就是《課程標准》。《課程標准》是由教育部組織各學科專家制訂的。它闡明了各門課程的性質、功能、價值、目標與內容框架,提出了教學和評價建議;它體現了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它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
介紹到這里,有必要強調一下:在目標系統中,上級目標總是對其相鄰的下一級目標起著指導和規范的作用,而下一級目標則完全是為了上一級目標的達成而設定的。
就以「教育方針」這個一級目標和「課程標准」這個二級目標的關系來說吧,針對「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這個要求,在小學階段的課程設置方面,就開設了相應的課程:德育類的課程有《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其他各門課程中也滲透了有關德育方面的要求。智育方面的課程有:《語文》、《數學》、《科學》、《外語》等,其他各門課程中也滲透了有關智育方面的要求。體育方面的課程有《體育與健康》,其他各門課程中也滲透了有關體育方面的要求。針對教育方針提出的「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自2001年秋季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起,從小學到初中以至到高中,還專門新設置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門課程密切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關注社會,積極參與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向著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向去發展。美育方面設置了《音樂》、《美術》和《藝術》等課程。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如果我們現行的課程不是作這樣相應的設置,「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目標又如何能夠實現呢?這樣一問,也許讓你頓悟了一個平時忽略了的問題——對學校課程設置依據的思考。
當我們注意並了解了一級目標與二級目標的關系之後,讓我們接著來關注三級目標。
三級目標:
就是教學目標。(可分為學年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等四個層面。)三級目標的制訂者是我們教師。其特點是具體而密切聯系實際。三級目標是與我們教師聯系最直接的目標,是我們應切實把握的重點目標。
學年目標:指根據《課程標准》對本學科課程功能、價值及內容的界定和對該學年的具體要求,(現行《課程目標》將不同年級劃歸為幾個學段)設定出應當達到的基本目標。
學期目標:按照一個學年為兩個學期的基本劃分,將學年目標作適當分解的目標。
單元目標:以學期目標為基本依據,密切聯系教材中單元的具體內容而制訂的目標。
課時目標:以單元目標為基本依據,密切聯系教材中的內容,將單元目標分解而成的非常具體的目標。
通過上述介紹,相信你對教學的目標系統有了一個大體的認識。不過,你最關心、並急於想了解的恐怕還是「目標的設定究竟有啥巧」的問題吧。其實,「巧」是一種贊賞性的評價語,它比「合格」、「適當」等等評價還勝出一兩籌。它是在達到了標準的基礎上來體現的。那麼,教學目標的設定有沒有一個基本的標准呢?有的。只是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還真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明白的事呢。讓我們繼續往下聊。
「鳥巢」與雞窩
通過前面的介紹,相信你對於教學目標的層次關系有了一定的理解,並且,對於「下一級目標應該是為上一級目標的達成而設定的」這一原則有了一點印象。然而,對於這項原則僅僅是留下一點印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其轉化為自己的認同,在此基礎上,再將其轉換為自己的行為動機,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制訂出科學而切實的教學目標。讓我們藉助一件熟悉的事去思考:2001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宣布:北京獲得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舉辦權。這是國人實現的百年奧運夢想,舉國上下為之歡欣鼓舞。然而,在我國舉辦奧運會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就是關於舉行開幕式、閉幕式以及一些大型竟賽項目所需的主會場館。為此,國家決定專門建造一個高規格的專用場館,並就該場館構建的基本水準(包括總體規模、容量、功能、舒適性、安全性、藝術性等等)提出了要求。(這個要求就是構建這個場館工程的一級目標,也就相當於我們教育所遵循的「教育方針」這個一級目標)在這個基礎上,面向世界進行國際性的招標。許多國家的設計機構及設計師們根據招標要求,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然後參與投標。經過嚴格的評判、比較、篩選,最終選取了「鳥巢」的設計法案。「鳥巢」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國際一流體育場館的水平,是一個包括鋼筋、泥、木、電、聲、光等等若干個建築所需的工種的綜合性設計方案。(這個方案就是為達成北京奧運會所需場館而制訂的二級目標,也就相當於我們教育的二級目標——《課程標准》。構建場館所需的各個工種就相當於我們課程設置中的語文、數學、音、體、美等等各門課程。)承擔建設的各個工種按照「鳥巢」的總體構建要求,根據施工需要又制訂了不同進度的施工標准。(這個施工標准就相當於我們教學的年段目標、學期目標、單元目標。)各個工種則依據每一個施工進度的要求,進行每一天、每一次、每一個環節的具體作業。(這就相當於我們的課時教學。)最終在預定的期限內完成了「鳥巢」總體建造。讓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新穎而獨具特色的奧運會專用場館展現在我們的首都北京。
聊到這里,你肯定對目標系統中各級目標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是呀,如果參與「鳥巢」工程的施工人員們不依據上一級目標的要求,隨意施工、自由發揮,那麼「鳥巢」就會變成「雞窩」了。
那麼,我們教師制訂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和識別的依據是什麼呢?概括地說:要制訂出科學而切實的教學目標,全面而正確地把握《課程標准》的精神與要求是基礎和前提;全面而正確地理解教科書的編排意圖是關鍵;密切聯系教師和學生的實際狀況是保障。
科學而切實的教學目標
具體地說:要制訂出科學而切實的教學目標,應把握好三個要素:
1、正確定性。
全日制音樂《課程標准》將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內容歸屬為四個領域,分別是: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教科書中的內容也都歸屬於這四個領域。我們在制訂教學目標時,首先應將教科書中的內容正確地聯系這四個領域。當然,具體到某一個內容該歸屬於哪一個或同時該歸屬於哪幾個領域,還得作具體的分析才能確定。
舉個例說吧:在某個版本一年級教材的起始部分中,呈現的內容為「唱歌」,歌曲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上學歌》:
【唱歌】
針對這一教學內容,三位教師就制訂了三種不同的教學目標,但其中只有一種的定性是正確的。你能判斷出來嗎?
A、引導兒童認真聆聽歌曲,能充分感受並能描述出歌曲所表現的兒童上學時愉快的心情。
B、 引導兒童在認真聆聽歌曲的基礎上,能隨《上學歌》的范唱舞蹈,並能以個性化的動作設計,表現出上學時高興的心情。
C、 能正確、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在按順序看三種目標表述的時候,可能你的心裡在想:第一種沒錯嘛,注重引導兒童充分感受音樂是對的。第二種也對,是該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進行創編活動嘛!喔,還是第三種要恰當些。因為這是一首歌曲教材嘛,能正確、完整地演唱歌曲最重要!在能夠自信而投入地演唱的基礎上,歌表演的自由創編才有發揮的餘地嘛。
如果你真的是這樣想的話,說明你的感覺是很不錯的。為什麼第三種最恰當呢?因為《上學歌》是歌曲教材。那麼,這個課時就應該把歌曲教學作為主要內容來進行。把學生「能正確、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作為主要任務來完成。前兩種目標把《上學歌》作為欣賞教材和舞蹈(表演)教材來等待,顯然是定性出了問題。
也許你又會問:就《課程標准》對教學內容歸屬的四個領域來看,《上學歌》應該歸屬於哪些領域呢?《上學歌》的教學可歸屬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這三個領域。其中,重點應放在「表現」上。這首歌本身很簡單,歌詞生動形象、通俗而直白,朗朗上口,低年級學生一聽就能明白。曲調以五聲宮調式音階為基本構架變化而成,起伏而流暢,具有口語化的特點,很容易上口。教學中,通過聆聽老師(或錄音)的范唱,讓學生對歌曲所表現的情景、情緒留下印象,這是感受。指導學生正確地演唱這首歌,並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這是表現。不過,要做到這一點還真需要教師下些功夫呢。「正確地演唱」首先是指音高、節奏、吐字咬字的准確。其次,還包括根據詞意和旋律的起伏應盡可能表現出的抑、揚、頓、挫。「有表情地演唱」是指學生不僅充分的理解了歌曲,還把自己置身於歌曲塑造的情景之中,把那種「愉快、甜美、高高興興去上學……」的心情自然地表達出來。要達到這種效果不是很容易吧?當然,當孩子們能正確、連貫地演唱歌曲之後,也許你會啟發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用適當的表演動作進行歌表演,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
好,我們繼續聊要制定出科學而切實的教學目標,應把握的第二個要素:
2、適當定量。
這里指的「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教學內容的份量,二是對質量的具體要求。一節課的時間也就四十來分鍾,(小學一般為40分鍾,中學一般為45分鍾)如果教學內容過多,就難以保證質量,往往會造成蜻蜓點水似的趕進度,不深不透、浮在水面上的教學狀況。定量過低,則浪費時間,或會出現就某一個環節、就某一個內容機械重復、學生厭倦的局面,最終影響上一級目標的達成。
我們仍然以《上學歌》的教學為例來研究吧。下面有三種不同的目標設定:
A.能正確、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B.能正確、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樂於參與歌表演,並能積極地創編動作,將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愉快的情緒盡情地表現。
C.能正確、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能用兒童打擊樂器創編節奏為歌曲伴奏;能創編動作隨伴奏作表演,並用簡筆畫的方式(畫太陽、小鳥、小朋友上學校)表達自己愉快的心情。
顯然,A目標有正確的定性——歌曲教學。有明確的定量——「能正確、完整、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是演唱表現的質量標准。但作為課時目標,其教學內容略顯單一。如果教師的教學能力強、教學方法適當,可能在20分鍾內就完成教學任務,會讓學生有意猶未盡之感,缺乏對歌曲的深化處理。目標任務定得較低。
B目標對歌曲教學的要求與A目標一致,增加了對歌曲感受與表現的延伸拓展,體現了以「表現」為主要任務。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作適當的歌表演創編。對這一部分的質量既有明確的要求,又留有一定的空間。因為全班幾十名學生在自編動作參與表演方面,不可能做到整齊統一。這里,目標設定用「樂於參與」、「並能積極」的表述,體現了教師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精神面貌,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感受音樂、表現音樂,促使自己的教學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因此,這個目標定性正確、定量適當,是一個很好的目標設定。
C目標前面部分的要求與A、B兩個目標一致,在教學內容里增加了打擊樂伴奏、節奏創編,兒童畫創作等等。雖然該目標設計反映了教師充分為兒童營造自由、寬松而快樂的學習氛圍,提倡學科綜合、培養兒童多種才能的願望。(這種教學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一節課的時間畢竟很有限,內容過多,會造成顧此失彼;內容過雜,會沖淡主題。如果各項內容之間缺少必然的聯系,就會失去音樂教學這條主線。
好,當我們對目標設定的「定性」和「定量」有了理解和認同後,需要把握的另一個要素是:
3、找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學生的發展是動態的,並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隨著學習生活的推移,學生的認知、思維及各種能力也在發生著變化。要制訂出科學而切實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把握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具體地說,就是要充分了解和利用學生的已知、(即已有的知識)已能(即已經具有的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現實狀況,把學生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新要求作為目標,取得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的實效,(學生跳起來可以摘到果子)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我們還是以《上學歌》的教學為例。假如請你在不同地區的兩所學校,對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就此內容教學。通過了解你得知:由於地方經濟、文化、教育等等方面的差異,甲校的教育狀況比較落後。學生們接觸音樂的機會非常少。由於師資及教學設施方面的原因,學校的音、美等課程也很難保證。全班幾十名學生找不出一首大多數人能整齊演唱的歌曲。而乙校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在學校、家庭及學生生活的環境里,學生們能接觸到大量的音樂,一個班裡的學生能較整齊地演唱的歌曲就不下七、八首。面對有如此差異的學生,你肯定會認為他們的起點(基礎)不同,最近的發展區也會有很大的差別吧。那麼,你的課時目標會如何制訂呢?也許你會這樣設定:(對甲校學生教學的課時目標)
基本能正確、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樂於參與歌表演,嘗試用自編動作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對乙校學生教學的課時目標)
能正確、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樂於參與歌表演,並能積極地創編動作,將自己對歌曲的理解愉快地表現出來。
如果真是這樣,我要熱情地為你鼓掌!因為你設定的教學目標很巧。不僅定性正確、定量適當,還密切聯系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呢。在對甲校學生設定的目標中,你使用了「基本能」的限定詞,表明了對主要任務的確定和質量方面的要求程度。是呀,面對音樂基礎如此差的學生,你的教學能使「他們基本能正確、完整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就是很好的教學實效嘛!另外,在目標對歌表演的表述中,你使用了「嘗試」一詞也非常恰當。體現了你的教學追求和實事求是的態度的質量標准。鑒於這個班的實際情況,由於學生們生活環節比較閉塞,見識少、害羞、膽怯是很自然的。你能讓孩子們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說明孩子們已經能自信而投入地表現音樂了。在這個基礎上,充分鼓勵和調動孩子們參與歌表演,讓他們充分享受音樂給自己帶來的快樂。至於孩子們是否都能主動、大方地參與表演,這的確不能要求太高。因此,「嘗試」一詞使用得巧!
聊到這里,你肯定會這樣說:對於如何制訂好教學目標,我已經心中有數了。是的,我完全相信。不過,如何「巧」設教學目標的問題,你是否已有答案了呢?其實,把握住目標設定的三個要素,是形成合格目標的必要條件。目標設定得巧不巧,還有一點講究呢。
「巧」目標的表述
「巧」目標的表述應反映出三點:
1.行為主體明確。
因為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學生,用教學論的觀點來看,教師的教學是否有效,其結果應體現在學生身上,所以,在目標的表述上,應反映出學生是行為主體。如前面《上學歌》的目標表述中,「能」、「樂於參與」、「嘗試」等等表述無疑是指學生。我們常見這樣的目標表述: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充分感受……顯然,這樣的表述其行為主體就不是學生了。這里講的「通過創設情景……」顯然是指教師的行為和做法。再比如,有的目標表述:通過視頻、音響的展示,使學生了解聶耳;通過學唱《賣報歌》使學生…...。這樣的表述同樣指的是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2.便於檢驗和評價。
目標就是預期結果。特點是具有明確性,便於檢驗和評價。因此,我們在表述目標時,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等都可以不寫進去,應開門見山地寫出確切、具體的預期結果。常用的詞彙有:能、(能唱、能說、能聽出、能奏……)會、知道、認識、了解、掌握等等。這樣的表述就很方便檢驗和評價,一節課下來,教學任務完成得如何、效果怎麼樣,對照目標一檢查,豈不一目瞭然了嗎。
3.簡潔、明了。
其實,前面已經滲透了這個要求,如果我們的目標表述有了明確的行為主體,又寫出了明確的預期的結果,那麼,這樣的目標肯定是既簡潔又明了的了。
好了,關於巧設教學目標的問題,我們聊了很多。現在,聰明的你就不會再去追問目標設定的「巧」究竟在哪裡了吧?如果你一直都認真地參與了和我的聊天的話,答案自然就會在你的心裡。
(註:本文選自貴州人民出版社《七巧音樂課堂》
『伍』 2011版小學音樂關於課程標准評價的方式與方法有哪些
2011版的小學音樂關於課程標准評價,主要是教育局通過小學生的基礎的音樂課,進一步促進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
『陸』 小學音樂課程標准中,3-6年級應學唱( )或( )片段。
根據音樂課程標准(2011年版),應學唱4~6首歌曲,其中中國民歌1~2首。
『柒』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准有什麼要求
您好,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內容】演唱
【標准】1~2年級
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反應。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照節奏和曲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
能採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現歌曲的情緒。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4~6首。
【標准】3~6年級
樂於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並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准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4~6首。
『捌』 小學音樂舊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區別
音樂課程標准與音樂教學大綱的比較
一、課程性質和價值觀念的轉變
過去的教學大綱,在編寫的指導思想上,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是根據學科體系制訂的,主要側重於根據學科的邏輯關系來安排教學內容,它是教師教學的一個依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分為唱歌、唱遊(小學)、器樂、欣賞、識譜與視唱聽音(中學為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等幾個部分,並對這幾個部分分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各部分內容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體系,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和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程度上稍有差異而已,但邏輯關系是一樣的。教學難點、重點的確定都在知識、技能的體繫上,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學科體系的發展上,完全沒有考慮學生的要求,這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規劃。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對三至五年級學生在唱歌方面的要求是:①學習緩吸、緩呼的呼吸方法;初步學習有氣息支持地歌唱。②學習連音唱法、頓音唱法。③學習簡易的輪唱、二部合唱,做到音高、節奏准確,逐步做到聲部的和諧、均衡。從這三條可以看出,其要求完全是專業性的,並且是與專業教育接軌的。比如「緩吸緩呼;有氣息支持地歌唱」等,專業音樂教育也是這樣要求的,只不過要求的深淺程度不同而已,但其結構和系統性是一致的。這只是舉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子,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專業要求。教學大綱要求如此,那麼音樂教師按照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也就順理成章了。可以說,現在所用的教學大綱是按照音樂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編寫的,首先考慮的是學科在學生身上有多大的完善與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在音樂中究竟能有多大發展,脫離了學生實際。也就是說,教學大綱所演繹出來的音樂是一種「精英文化」,它注重的只是學科自身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課程標準是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誕生的,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科學性,是一個開放式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學生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的,是按學生的心理結構的發展來確定學科內容的,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習經驗為載體,把音樂學習和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情感體驗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課程標准首先考慮的不再是學科自身的發展,而是學生的發展,使學生通過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它突破了學科體系,由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轉變,培養的是ZI世紀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具有基本素養和能力的有文化的普通公民,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專業人才。它也體現了「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培育音樂家,而是培養人」——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還體現了價值取向上的變化,那就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
在教育教學基本理念方面,教學大綱與課程標准也有本質的差異。盡管教學大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的發展作過相應的修訂與調整,如以前的教學大綱特別強調「雙基」(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人們發現在這之中美育體現得不足,尤其是受當時德國奧爾夫和美國「綜合音樂感」音樂教育思想的影響,先後在教學大綱中加進了「器樂教學」和「唱遊」(小學)教學。盡管教學大綱也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還提倡「因材施教」,但這並不能改變教學大綱以系統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學習為教育教學目的的基本性質。而課程標準是以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為依據,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審美認知規律,將音樂課程的價值定位在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四個方面,比過去教學大綱側重強調德育和智育方面的價值目標更有時效 性和針對性,也更全面、更科學。由此也可更加明確地看出,課程標准所演繹出來的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是從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
二、由教學內容到教學領域的轉變
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有唱歌、唱遊(小學)、器樂、欣賞、識譜和視唱聽音五個方面,課程標准則將其劃分為四個領域,即: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既整合也擴展了教學大綱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出,把過去的唱歌、唱遊、器樂和視唱聽音整合為表現,融合性增強,整體難度降低,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每一項都有過細的要求,欣賞整合為感受與鑒賞,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另外,課程標准擴展了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兩項,這也是根據新時代對音樂教育的要求和順應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而增加的。創造,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也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改革方向。
這樣的整合與拓展,突出了音樂聽覺審美體驗的藝術特徵,淡化了技能練習和理論知識的專業性。由於知識難度降低,所以能夠激發學生參與音樂表現及投人音樂探索的興趣。從中也可以看出,新課程標准對通過音樂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
三、教學要求的轉變
現行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以及據此編寫的多種版本的音樂教材,無論在內容、體例上,還是在要求上,受專業音樂藝術院校的相關影響比較深,追求全面、系統、高難度。這既超出中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發展的需要。在體例安排上,各類音樂知識往往成條塊分割狀態,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樂。例如,教學大綱中把樂理知識學習專門列為一項,叫做識譜Z面課程標准中的識譜僅為「表現」一項中的第四條(前三條為:演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人教學大綱中對初中階段識譜的總要求是:①在小學基礎上,繼續學習簡譜或五線譜知識。五線譜教學用首調唱名法。②通過音樂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聽辨節奏、旋律和視唱樂譜的能力。其分年級的要求是:①復習鞏固小學階段的識譜知識。②學習保持音、切分音、三連音、裝飾音等音樂記號。③學習調號,知道唱名在鍵盤上的位置。④編寫節奏與旋律短句。⑤提高識譜能力、這裡面的專業要求全面而深人。
課程標准對7~9年級(即初中1~3年級)在識讀樂譜方面的要求為:①用熟悉的歌曲、樂曲學唱樂譜。②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③鞏固、提高識譜和運用樂譜的能力。
對比前面教學大綱的五項要求,課程標准中這三項的難度大大降低。僅就第一條來看,就可以先唱歌後識譜,這在以往是違背常規的教學行為的。以前的唱歌都是先識譜後唱歌,其理由是:不識譜怎麼能把歌唱會呢?於是課堂上往往會出現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教歌譜時,學生已經能夠直接唱歌了。課程標准中的第2條是培養學生「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這在以往的教學中更是不允許的,以為這是培養學生的「依賴」思想,是不重視「雙基」的體現。以前的視唱樂譜是:教師給學生一個標准音高,然後學生清唱,整個曲譜唱完後音準誤差不超過半音才算合格,其專業要求非常高。
課程標准注重的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和音樂學習經驗,不再要求學生對音樂知識死記硬背,它讓學生明白,音樂不是科學,而是一種文化,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了解有關音樂的背景、文化、體裁、風格,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快樂。
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過去幾十年,音樂教學採用的基本上都是單向灌輸式的模式,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課程標准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以絕對權威出現,而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主,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地學習,不再重視結果而注重過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確定以學生為中心,開放、民主。公平、高質量地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人生經歷相結合的音樂學習方式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要體現這一核心,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這是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那麼,新課程需要哪些新教學觀念,如何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就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
一、教學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本次教學改革是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是對課程改革的呼應。所以,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並因此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但是,課程究竟是教學的「枷鎖」還是「跳板」?是教學的「控制者」還是「促進者」?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或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教」;課程是教學的方向、目標或計劃,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作出任何調整和變革;教師只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學生只是既定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這就是傳統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課程成為一種指令、規定,教材成為聖經,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課程與教學走向二元對立,二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這樣,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難、繁、偏、舊,而教學也不斷變得死板、機械、沉悶,這種背景下的所謂教學改革只能是打外圍戰,「戴著鐐銬跳舞」,師生的生命力、主體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總之,這種改革最多隻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突破。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上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二、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還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是對傳統教學觀點的重大突破。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所以教師是課程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教學重結論還是重過程
結論與過程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一對十分重要的關系,與這一關系相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學會與會學、知識與智力、繼承與創新等關系。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概念原理的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著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如果說,概念原理體系是學科的「肌體」,那麼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學科的「靈魂」。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體現一門學科的整體內涵和思想。當然,不同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不同,其探究過程和方法論也存在區別。但無論對哪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知識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則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基於此,新課程把過程、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
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對學生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
四、教學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
學的重心在學科還是在人?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學科本位論的反映。學科本位論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凌駕於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程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展、培養學科後備人才的手段,這種只見學科不見人的教育觀從根本上背離了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和使命。從實踐層面講,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它突出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一是重認知輕情感。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生動的、復雜的教學活動囿於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的非情感化是傳統教學的一大缺陷。
二是重教書輕育人。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以教書為天職,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己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從而使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總之,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在強化和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學科本位論的錯誤不在學科本身,而在於指導思想,學科教學依然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
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施教。 用心施教體現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體現著教師熱切的情感。
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