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
4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布特勒上尉的信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對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之舉,立場非常明確,態度非常鮮明。他憤怒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
布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顯赫聲望,讓他為遠征中國的所謂「勝利」捧場。但雨果,這位正直的作家,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他代表了人類的良知,是非分明,愛憎分明。
英法聯軍遠征中國,侵略與被侵略,掠奪與被掠奪,破壞與被破壞,其性質本來是判然分明的。但是,作為一名法國人,很容易被當局製造的輿論所蒙蔽,容易被狹隘的愛國狂熱所支配。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是難能可貴的。
雨果之所以難能可貴,在於他的立場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人類的立場。他能將政府與人民相區別,「政府有時會是強盜,而人民永遠也不會是強盜」,強盜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蘭西人民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圓明園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抗議政府犯下的罪行。他指出,這個強盜政府顛倒黑白,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厚顏無恥。他公開指斥強盜政府,這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雨果之所以難能可貴,還在於他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的創造者。他指出,「歲月創造的一切都是屬於人類的」。這種見解,是非常透徹的。圓明園雖然當時是皇家花園,但歸根到底,是屬於全人類的。正因為珍視人類文明成果,所以對文明創造者非常尊重。他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盛贊這一世界奇跡的創造者,盛贊中華民族是一個「超人的民族」。這封信不僅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同情,也表達了他對中國人民的敬重。
二、問題研究
1.雨果怎樣評價圓明園?
先作總評,稱圓明園是「世界奇跡」。以全球眼光,肯定其藝術價值在世界的地位。
接著與巴特農神廟比較,指出圓明園的藝術性質和成就:(1)圓明園是東方幻想藝術中的最高成就;(2)圓明園幾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一切成就;(3)圓明園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
然後,具體講述園中之物。由概括到具體到再概括,講圓明園是怎樣的一座園林。依次說了建築材料、建築、陳設、裝飾、園林景觀。
然後講耗費勞動之巨。
最後講圓明園是屬於全人類的亞洲文明傑作。
2.雨果譴責英法聯軍的強盜行為為什麼用了不少反語?使用反語有什麼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恥地認為,這次遠征是體面的,出色的,光榮的,他們期待的是,雨果對英法的這個勝利給予盛大贊譽。雨果在憤激之下,用反語來形容強盜心理,諷刺強盜心理。像「漂亮」「豐功偉績」「收獲巨大」「文明」「野蠻」等等反語正是強盜的口吻,有辛辣的諷刺意味。最後將自己對遠征中國的強盜行為的嚴厲譴責說成「全部贊譽」,有極其尖銳的嘲諷意味。
練習說明
一、有感情地朗讀全文,並把信中贊美圓明園的語句和諷刺侵略者的語句分別畫出來,細細體味。
本題讓學生體味這封信的精彩語言。精彩語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贊美圓明園的語句,一是諷刺劫掠者的語句。畫,就在書上畫,不必抄寫,實際上就是用圈點法精讀。體味,是隱性思考,不必表達,心裡有所領悟就達到了目的。
贊美圓明園的語句:
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有一個世界奇跡。這個奇跡叫圓明園。……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一個幾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產生的成就盡在於此。和巴特農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模巨大的典範,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範的話。請您想像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築,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築,這就是圓明園。請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銅,用瓷器建造一個夢,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給它上上下下綴滿寶石,披上綢緞,這兒蓋神殿,那兒建後宮,造城樓,裡面放上神像,放上異獸,飾以琉璃,飾以琺琅,飾以黃金,施以脂粉,請同是詩人的建築師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個夢,再添上一座座花園,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噴泉,加上成群的天鵝、朱鷺和孔雀,總而言之,請假設人類幻想的某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廟,是宮殿,那就是這座名園。……這座大得猶如一座城市的建築物是世世代代的結晶……這是某種令人驚駭而不知名的傑作……
諷刺侵略者的語句:
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麼干,現在對圓明園也怎麼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於盪然無存。……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我們歐洲人是文明人,中國人在我們眼中是野蠻人。這就是文明對野蠻所乾的事情。
二、給雨果寫一封信,談談你讀了本文後的感想。
本題讓學生用書信的形式,抒寫讀後感。閱讀就是與作者對話。這次對話則是與大師的對話。採用書信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心靈飛升起來,與大師處於平等地位,這樣,可以更好地感受大師的心靈。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啟發學生。
——你對雨果的觀點如何評價?你對雨果產生了什麼感情?
——英法聯軍的罪行,其根源是什麼?
——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國政府將贓物歸還中國,這個夙願怎樣才得實現?
——中國當年被侵略被掠奪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有了什麼覺悟和進步?
——雨果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創造力作了高度評價,今天中華民族正處於偉大的復興時期,雨果的評價對堅定我們民族的自信心有什麼作用?
教學建議
一、體味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中國是被掠奪的,我們中國人譴責強盜,控訴掠奪,那是很自然的。如果我們換到雨果的位置上去,那麼,我們就會想到,一個法國作家能如是說,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雨果是在強盜統治的國度里發表他的言論。如果雨果有一點奴顏媚骨,迎合布特勒之流,迎合政府當局,就不可能仗義執言。雨果是在公開抗議本國政府的強盜行徑,他不顧個人得失,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氣的。能不能引導學生想到這一點,收獲大不一樣。
二、要適當介紹背景資料。
全面了解英法聯軍侵華戰爭的史實,可以悟到雨果單從焚掠圓明園事件切入的妙處。對圓明園有所了解,再讀雨果的評價文字,可以體會雨果對東方藝術、亞洲文明的尊重,對中華民族的尊重,可以悟到雨果的博大胸懷和對全人類文化成果的熱愛。
有關資料
一、作者簡介
雨果(1802—1885),法國作家。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生於軍官家庭。早期詩作《短歌集》將中世紀理想化,歌頌波旁王朝復辟。後受進步思想啟發,逐步擺脫保皇黨觀點。1827年發表劇本《克倫威爾》,劇本序言反對古典主義,成為浪漫主義的宣言。接著寫出《歐那尼》《國王尋樂》等劇本,表達人民對暴政的不滿;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反對專制和教會。路易·波拿巴政變後,被迫離開法國。先後發表反對路易·波拿巴的作品《小拿破崙》和詩集《懲罰集》。1861~1869年完成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從人道主義觀點描寫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海上勞工》歌頌浪漫主義愛情在與大自然斗爭和克服人類弱點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過流浪藝人的悲慘遭遇,描寫人民的苦難生活。1870年回國。1874年完成長篇小說《九三年》,描寫法國革命高潮一年的動人場景。其他作品有詩作《歷史傳說集》,歌頌歷史上人民反對罪惡統治者的斗爭。還寫有政論和演說稿等。
二、英法聯軍遠征中國
英法聯軍之役,又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是1856~1860年英法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清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進犯廣州,挑起這場戰爭。次年英法組成聯軍,12月攻陷廣州。1858年5月英法艦隊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納為欽差大臣赴天津談判,6月分別與俄、美、英、法四國代表簽訂《天津條約》,11月又在上海簽訂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機於5月間用武力迫簽《中俄璦琿條約》,割去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大片領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換約又派軍艦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軍奮勇抗擊,重創英法艦隊。1860年英法再組聯軍,擴大戰爭。8月英法聯軍二萬五千人由北塘登陸,攻陷大沽,進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屬北京市)八里橋擊敗清軍後,直攻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遺留恭親王奕媾和。10月英法聯軍控制北京城,焚掠圓明園。後奕分別與英法代表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割去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大片領土。帝國主義的蠻橫侵略與清朝封建統治者的妥協投降,使中國繼鴉片戰爭之後又一次大量喪失領土和主權。
三、圓明園
在北京海淀附近,清代名園之一。始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為環繞福海的圓明、萬春、長春三園的總稱。周約十餘公里。鑿湖堆山,種植奇花異木,仿照國內外名勝四十景,有建築物145處。其中除具有獨創形式的庭園建築外,長春園中還有海晏堂、遠瀛觀等西洋風格的建築群。並利用長廊、牆垣、橋梁與自然景物相聯系。藝術價值甚高,被譽為「萬園之園」。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劫掠園中珍物,並縱火焚毀。
四、維多利亞女王
亞歷山德麗娜·維多利亞(1819~1901),英國女王(1837~1901),印度女皇(1876~1901)。在位期間,英國工商業快速發展,擴大對殖民地的掠奪(這一時期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幾乎享有對世界貿易和工業的壟斷地位;被西方史學家稱為英國歷史上的「黃金時代」。
五、拿破崙皇帝
指拿破崙三世(1808~1873),即路易·波拿巴。法蘭西第二帝國皇帝(1852~1870)。拿破崙一世之侄。第一帝國崩潰後長期流亡國外。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後回國,12月當選共和國總統。1851年12月發動軍事政變,實行獨裁。次年12月稱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曾參加克里米亞戰爭,並發動侵略中國、越南、敘利亞和墨西哥的戰爭。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在色當慘敗被俘。隨之被廢黜。
六、伏爾泰(1694~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作家、哲學家。原名弗朗梭阿·馬利·阿魯埃。曾在教會學校受教育。1717年因寫詩諷刺封建貴族遭逮捕,在獄中創作悲劇《哀狄普斯》,首次署名伏爾泰。1725年再度被捕,出獄後被驅逐出法國。1746年當選為法蘭西語文學院院士。在哲學上,反對笛卡兒的「天賦觀念」與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說,認為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機器;一切觀念都來自感覺;宗教是理性的大敵。主張由開明的君主執政,並強調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主要著作有《哲學通信》《牛頓哲學原理》《形而上學論》《哲學辭典》等。
七、羅馬大角斗場
亦稱「科洛西姆」。古羅馬最大的角斗場。著名的羅馬建築文化古跡。建於公元70~82年。在義大利羅馬。古羅馬帝國統治者在此以驅使奴隸相互搏鬥或同猛獸搏鬥為娛樂。平面呈橢圓形,長徑188米,短徑156米,四周為看台,外牆高48.5米,分為四層,下三層均為券廊(用拱券支撐的廊),可容觀眾約5萬人。今僅存殘跡。
八、巴黎聖母院
一譯「巴黎聖母大教堂」。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1163年興建,1250年完成。教堂平面寬約47米,深約125米,可容近萬人。中廳很高,為側廊高(9米多)的3.5倍,聖壇上部當中的尖塔高90米。正面一對塔樓高約60米。是歐洲早期哥特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堂內藏有13至17世紀的許多藝術珍品。
(以上資料均見於《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